说课稿范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说课稿范文 ,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说课稿范文 1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XXX小学的音乐教师XX, 很高兴今天能和大家一起来探讨一节生动有趣的音乐课。
一、教材分析
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小学音乐西师版第三册第六单元。本单元以“雪花飞舞”为题,安排了唱歌、表演、欣赏、创编活动等教学内容,以三拍子的歌曲为重点,引发学生对雪花、雪景、雪夜的向往,特别是我们重庆的孩子,对于漫天飞舞的雪景、银装素裹的世界里,可以尽情的参与各种各样的冰上游戏,是十分的憧憬,这也教育学生热爱与我们息息相关的大自然。儿歌的歌词来自于歌曲《雪花》,它针对孩子的好奇心,介绍了雪花的形状。歌曲《堆雪人》则是一首四三拍、一段体的儿童歌曲,旋律优美,节奏感强,适合低年级孩子表演,而且特别适合集体舞表演,它表现着孩子们齐心协力堆雪人的欢乐情景。
二、学情分析:
大家都知道,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听觉体验是学习音乐的基础,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部活动中。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应重视过程与结果并重和音乐课对学生的音乐实践。针对二年级学段学生的直观思维和好奇、好动、模仿力强的身心特点,激发和培养他们对音乐的兴趣,体验音乐的美感。此外,这一
学段的学生基本能够说出他们所听音乐情绪的相同与不同,能够自然的流露出相应的表情或作出体态的反应,能够运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并且还能配合歌曲节奏用简单的形体动作表演。
三、教学内容:
本单元共分三课时,今天我要说的是第一课时的内容。它包括有:能用不同的情绪朗读儿歌《雪花》,体验儿歌的意境以及歌曲《堆雪人》的表演唱,随着音乐即兴的创编动作,进行情景表演;让孩子了解雪花形状、特征和冬天雪地的游戏活动。
四、教学目标
这样两个非常生动、活泼、有趣的教学内容,我希望孩子们能在这堂课达到我所制定的三个教学目标。首先是情感目标,让孩子懂得热爱大自然,感受冬天美景,体验冬天里欢乐愉快的游戏和培养团结友爱的精神,这是孩子一种情感的表现;其次是知识目标,能用柔和与欢快这两种不同的情绪朗读儿歌,学唱并表演歌曲《堆雪人》,感受歌曲欢乐的情绪,体会三拍子的强弱韵律,这是孩子通过这堂课所学到的音乐知识;最后是能力目标,感受、表演雪地游戏的意境和欢快情绪,培养孩子即兴表演和动作的协调能力。
五、教学重难点
由于这是一首三拍子的歌曲,让孩子们感受三拍子强弱韵律并随着音乐节奏表演和有感情的演唱成为了本课时的重点,但怎样根据音乐的不同情绪朗读儿歌,怎样才能有节奏的表演歌曲以及歌曲中一句表现雪人外型的难点乐句则是本课时我将要解决的难点。
六、教法:
所以,本课时我采用情景教学法,选用两段不同情绪的音乐配合儿歌朗诵,体会漫天雪花的美丽冬景,同时导入雪地游戏“堆雪人”,让孩子在愉快游戏的同时,感受歌曲三拍子的强弱韵律和快乐的游戏情景。
七、教学流程
配乐儿歌朗诵《雪花》和歌曲《堆雪人》的表演学唱是本课时的两个重要板块。我将怎样实施我的教学环节呢?
流程一:首先我想利用孩子们都很感兴趣的谜语 “雪花”导入儿歌,通过我对冬天美丽雪景的描述,启发孩子对雪景的想象。在这样柔美的气氛中,孩子们会很有感情的朗读儿歌,邀请着这美丽洁白的雪花,初步感受了雪景。
流程二:接着,我将引导他们安静聆听我所选的第一段背景音乐《平安夜》,这样一段以小提琴为主奏乐器的音乐,悠扬的琴声,宁静柔和的旋律,孩子们边听边想象雪花这时在天空中是一副怎样的`画面,并结合自己所想到的画面随着音乐的感觉,用柔和的声音来朗读这首儿歌,体验着冬天雪地里平静的一面。“那当我们在雪地里尽情的游戏时,听听这段音乐给我们带来的又是怎样的感觉呢?”孩子们边听第二段背景音乐《铃儿响叮当》,边想象着雪地的各种游戏,再次用另一种欢快愉悦的心情随着音乐朗读儿歌,体验着雪地里激动高兴的另一面。这样设计的目地是为了让学生感受不同的音乐情绪所带给儿歌朗读时的不同感受,创设了一个漫天雪花的情景。
流程三:接下来我将进入本课时的第二个板块——歌曲《堆雪人》
的表演学唱。带着孩子们刚才体验雪地游戏的欢快心情,这时他们已经进入一个雪地情景的想象,我就顺着这样的情景,在初听歌曲时先设问:一起听听这群小朋友在雪地里做什么游戏?让孩子初步体验了歌曲的意境。为了让他们初步感受歌曲三拍子的“强弱”韵律特点,我利用打击乐器碰铃来模仿他们在冬天圣诞节里所听到的铃声,这样就能很自然的用碰铃Ⅹ — —这种节奏为歌曲伴奏。另外我选用了与风声很接近的打击乐器沙锤作为歌曲弱拍伴奏乐器,并让孩子分组用两种乐器的节奏进行伴奏,再次的熟悉歌曲并感受节奏韵律。
流程四:为了将三拍子韵律特点贯穿于歌曲的演唱中,我将难点乐句单独提出让他们边按节奏读歌词边表演,一起表演出雪娃娃胖乎乎可爱的形象。我预想这时课堂气氛肯定会非常的高涨,因为表演对于孩子来说,本来就是件很快乐的事情,再加上他们模仿表演的雪人形象又非常的可爱,这样的处理既解决了歌曲的难点乐句,又规范了他们的表演动作。接着这样快乐的表演,我将邀请7名小朋友和我一起围成一个圈随着歌曲表演堆雪人,目的是为了做一个示范。这时再将全班分成8个小花,以小组为单位带上我准备的红色雪人帽,一起随着音乐有节奏的、在冰上荡漾的感觉表演堆雪人,一起进入一个冬天雪地游戏的集体舞表演情景中。
流程五:最后,我带着孩子们将这样欢快的心情用歌声表达出来,在一个“堆雪人”表演会上热闹的结束本课时。在这堂课上,他们既感受了冬天的美景,体验了欢乐愉快的雪地游戏,学唱了好听的歌曲,培养了他们表演时动作的协调能力和团结友爱的精神。
总之,整堂课我尽量贯彻新课程标准和符合孩子年龄特点的教改课题,将素质教育及和谐、活泼教育贯穿始终,给孩子创设情景,让他们在活跃的气氛中主动学习、愉快学习。
当然,课上肯定有很多不足之处,也敬请各位老师提出最宝贵意见。
说课稿范文 2
各位评委: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田径教材之一的接力跑
一、教材分析:
本教学内容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水平四的教材。根据学生的心理与生理特征,我采用游戏手段贯穿整堂课,使课堂氛围活跃,从而达到教学目的。游戏是拓展有效的健身方法,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深受学生喜欢。对培养学生团结及集体主义精神、遵守纪律、勇于进取、敢于创新、大胆竞争等优良品质都起到重要作用。
二、学情分析:
本次课的授课为初二年级学生。初二年级的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他们好动、易兴奋,也具备了一定的基本运动能力。但基础较差,因此,在学习中加强她们对基本技术的掌握随着学习的逐渐深入结合比赛进行教学以进一步提高她们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和掌握下压式传接棒的技术要领。
(2)使学生掌握基本动作,发展学生奔跑的基本能力。
(3)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主体意识及克服困难、积极上进的品质和团结互助的集体主义精神。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积极参与
2、难点:传接棒的技术动作
五、教学策略: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遵循直观性、自觉性、积极性和循序渐进原则,我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法:讲解示范法;纠正错误法;循序渐进法:评价法。在本课的学法中,让学生采用“听、看、想、练、问、比”的学习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活跃课堂气氛,通过学生自主去尝试,面向全体学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从运动得到锻炼,获得快乐。
六、教学过程:
整个教学过程分四部分。
(一)开始部分:课堂常规 及教学内容目标及要求 。
(二)准备部分:
1、绕场地慢跑;
2、徒手操。 使身体得到充分活动,从而达到热身的目的。
(三)基本部分:
1、游戏“拍手接力”、“抱球接力”。 激发学生的兴趣,体验接力跑的乐趣,为提高接力跑打好基础。
2、教师示范讲解传接棒动作。
3、徒手模仿练习。
4、接力比赛游戏。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有效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四)结束部分:
1、音乐伴奏下放松
2、对本课进行小结,布置收回器材
七、场地器材:
田径场一片;接力棒20根。
说课稿范文 3
一、 说教材
1、教材来源:在一次常规的身高体重测查后,我把前一次的测查结果和这次的测查结果同时展示,引起了小朋友对自己成长的关注,渴望知道自己小时候的故事。为此,我设计了这个主题系列活动,一方面满足孩子们的心理需要,促进自我意识的发展。另一方面让孩子了解长辈对自己的关怀、爱护,改善孩子只会享受长辈对自己的爱,而不懂得会报的心理状态。纲要中要求:应"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我认为选择此教材有一定的阶段性和必要性,它符合《纲要》的精神:"教育活动内容既适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既贴近幼儿的生活,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
2、目标定位:根据大班幼儿年龄特点及实际情况以及布鲁纳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为依据,确立了认知、能力、情感等方面的目标,融合了语言、科学、社会、艺术领域的整合。目标为:
(1)通过各种方法引导幼儿发现自己的成长与变化。
(2)激发幼儿欣赏自己的成长,展示自己的能力,树立自信心。
(3)乐于与同伴交流、分享自己成长的快乐。
(4)让幼儿尝试制作个人成长册,发展幼儿的精细动作。
(5)让幼儿体会父母的辛苦、关心,增进亲子之情。
根据目标,我把活动重点定位于:感受"我长大了",主要是发现自己成长与变化。通过观察、比较小时候的照片和用品、播放录像、交流分享、展示自己,使活动得到深化。活动的难点是:根据人的成长过程进行排序、制作个人成长册,主要是通过自主操作,在动手的过程中培养手部肌肉的灵活性和提高排序的能力,对自己的成长充满了期待。在目标定位上,树立了目标的整合观、科学观、系统观,各领域内容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中。因此,我作了以下活动准备:
(1)空间准备:幼儿小时候的照片、衣物、用品布置于墙上,桌椅呈同字型便于评价和集中。
(2)物质准备:"人的成长过程"图片,卡片纸、彩笔、彩纸、剪刀、胶水等美工材料与工具若干,已制作本领树的树干,小时候的录像(或小中班在园的录像),胎儿的生长发育以及新生儿的养育的录像。
(3)知识准备:幼儿向家长了解爸爸妈妈的故事及自己小时候的趣事,观察各个阶段自己成长的照片,熟悉人物主要特征。
二、 说教法:
《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因此,本次活动采用适宜的方法组织教学,主要有:
1、情景教学法:本次活动通过环境的刺激,让幼儿寻找、辨认同伴小时候的照片,引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吸引幼儿参与到活动中来。
2、演示法:通过电教手段、多媒体动画"小时候的录像(或小中班在园的录像),胎儿的生长发育以及新生儿的养育的录像",让幼儿对自己的成长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在这一个过程中,现代教学的辅助手段的运用发挥了传统手段不可代替的功能,使理解和认识更透彻。
3、操作法:本次活动用了两次操作活动,第一次让幼儿看一看、试一试、比一比,通过观察比较(小时候与现在)获得了最直接的经验,并在交流操作的.过程中增进了对自己和他人的了解。第二次分组操作把自己获得的经验再一次深化,通过制作、想象绘画、排序的形式表现自己对成长的理解与期盼,体验成长的快乐。
三、 说学法:
以幼儿为主体,创造条件让幼儿参加探究活动,不仅提高、锻炼了能力,更升华了情感。本次活动采用的学法有:
1、多通道参与法:《纲要》科学领域目标明确指出:"能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活动中,我引导幼儿看一看、试一试、比一比、说一说等多种感官的参与,不知不觉对自己的成长发生了兴趣。
2、交流讨论法:当幼儿对自己成长有一定的感受时,让他们互相交流自己的看法,讲述自己的故事,讨论自己的成长,不仅让幼儿分享快乐,达到生生互动,而且能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3、展示法:让幼儿展示自己的本领,发挥了幼儿的主体作用,每个幼儿都获得了表现自我的机会,并对自己的成长充满了期待。
4、尝试法:陶行知说过"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在活动中让幼儿制作、排序、布置"本领树",幼儿的思维更加灵活,各种能力得到锻炼,拓展了知识面。
与此同时,我还通过幼儿间的互补学习,师幼合作共长的方法,表达着各自丰富的、多样性的认识,体现着"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
四、说教学程序:
我采用环环相扣组织此活动程序,活动流程为:
激发兴趣——自由探索——积累经验——交流体验——展示自己——操作表现——分享快乐
1、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活动开始,以活动室环境的变化引发幼儿对小时候用品的兴趣。
2、自由探索(欣赏小时候的照片和用品):根据幼儿好奇、好动的特点,让幼儿猜照片"照片上的人是谁?一起议论为什么猜不着?从而发现小朋友的变化。看一看、试一试、比一比,真实地感受自己长大了。在这一过程幼儿的经验是浅显的,我就通过集中让幼儿互相议论的方法:现在与小时候比,自己有什么变化?引导幼儿从更多的方面有目的进行比较,目标一得到了体现。 3、观看录像,积累经验:幼儿对自己是从哪里来的、是怎样长大的,充满了好奇。通过观看录像把幼儿带到了神秘的生命起源时刻,他们深深地感受到妈妈怀孕的辛苦、父母养育的艰辛,增进了对父母的感情,目标五得到了体现。
4、交流体验(回忆童年趣事):让幼儿讲述自己小时候的趣事,鼓励幼儿积极参与,与同伴交流、分享自己成长的快乐,目标三得到体现。
5、展示自己:幼儿分组自由交流、展示自己的本领,同时又让幼儿有互相学习、感受别人长处的机会,并在适当的时候请个别孩子在集体面前进行展示,树立自信心,目标二也得到了体现。
6、操作表现:为了让幼儿进一步感受自己的成长、了解成长的过程,我让幼儿分组操作,一组制作"成长变化图"——我小时候是这个样子——我现在是这个样子——我将来会变成这个样子——请幼儿画一张自己将来的画像。一组排序:请幼儿给人的成长过程图片排序,表现人是怎样变化的?一组幼儿在每片树叶上画一件自己会做的事情,然后贴在树上。让幼儿自主选择,有领域的整合,目标四得到了体现。
7、分享快乐:这是活动的延伸,《纲要》指出"为幼儿展示自己作品的条件,引导幼儿相互交流、相互欣赏、共同提高。"幼儿在这一环节把自己的作品介绍给同伴,愉悦的情感得到极大的满足,很有成就感。
说课稿范文 4
一、教材分析
《石榴》是苏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课本第五册的一篇精读课文。本文以季节变化为线索,按照抽枝、长叶、开花和结果的顺序描写了枣庄石榴园的石榴成熟的过程,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石榴深深的喜爱。
课文共有四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我”的家乡有驰名中外的石榴园;第二自然段写在春天和夏天石榴抽枝、长叶、开花的景象,重点写了石榴花的色彩和形态;第三自然段写在秋天石榴成熟的过程,重点写了石榴熟透后的形态;第四自然段写石榴子儿的形状与味道,表露出作者对石榴的喜爱之情。
本课文笔优美,语言生动形象,记述条理清楚,是学生学习语言和习作的范例。
二、教学目标
1.能读懂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石榴深深的喜爱之情。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读描写石榴的句子,初步理解拟人化的写法。
4.感知课文内容,了解石榴生长过程。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
朗读训练,让学生在读中了解石榴的生长过程及特点。
2.难点:
(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以致用,在读懂本文的基础上,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运用本文的写法,写一种水果,也是本文教学中的难点。
四、设计思路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教学中,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把读、悟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通过不同要求的读,让学生在读中思,在读中悟。
五、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夯实基础。
1、课前板书课题:石榴
2、了解学生生字词掌握的情况。按一定的顺序出示本课的词语和短语,要求学生认读。
(二)、 分段教学,逐步感悟。
1、学习第二小节。
(1)、出示课件,要求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引出石榴的叶子。(嫩绿、郁郁葱葱)
(2)、要求学生说说在这样的叶子中又看到了什么?引出石榴的花。(火红、多、像一个个活泼的小喇叭)指导朗读。
2、学习第三小节。
(1)、随着季节的变化,教师很自然地引出石榴果。又由它的变化过程引导学生关注石榴成熟过程中颜色的变化。主要是掌握几个关联词的运用:先……逐渐……最后……。这里教师要加强用词的指导和朗读的指导。
(2)、引导学生说说成熟了的`石榴是什么样子,让他们试着用关联词“有的……有的……”练习说话。突出描写的方法是拟人的修辞手法。
3、学习第四小节。
(1)、通过听读想象,让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读读书中是如何写的?玛瑙、红白相间、晶莹透亮都是对石榴子儿的描写。
(2)、让学生说说石榴的滋味。(酸溜溜、甜津津)并加强朗读的指导。
六、 总结全文,延伸教学
1、我们欣赏了石榴的生机勃勃的绿叶,竞相开放的花朵,俏皮可爱的果实,并且亲口品尝了它的滋味。你喜欢这石榴吗?作者也与你们一样,非常喜爱这石榴,更爱自己的家乡!
此时我们再来看课题,你会在“石榴”的前面加上什么词语,来赞美石榴呢?( )的石榴?
2、品尝一种水果,并模仿第4自然段写一段话。
说课稿范文 5
一、教材分析
(一) 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章,本节内容与前一节的藻类、苔藓和蕨类一起,构成了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并为后面学习的“被子植物的一生”打下基础。
(二) 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规定和教材内容要求,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目标
(1)说出种子的结构,描述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能说出种子植物比其他三类植物占优势的原因。
2、能力目标:
(1)学会科学观察的基本步骤及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思考的能力;
(2)巩固调查法的运用,培养学生搜集、处理和加工信息的能力。
3、情感价值观培养:
(1)参与收集种子和果实的活动,体验与人的交流和合作;
(2)培养学生探究生物科学的兴趣,体验探究学习的快乐。
(三)教学重点:
1、解剖和观察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说出种子的结构及各部分功能;
2、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思考、讨论得出正确的科学结论的能力。
(四)教学难点:
学生实验的顺利进行,把教学过程设计成一个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探究的过程,使学生动手、动脑、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并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二、教学策略
(一)教法分析
1、 重新整合教学内容,体现探究学习
教材安排是先探究菜豆、玉米种子的各部分结构,归纳出种子的主要结构,再通过种子与孢子的比较,最后得出种子植物能成为陆生植物优势种类的原因,在 实际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将教学内容重新进行整合,课前布置学生调查本校的植物种类,并查阅种子植物种类的资料数据,通过对资料的分析引导学生 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并通过实验验证,这样把本节课设计成了一个的探究式教学过程,容易使学生对本节的学习更加主动、迫切,理解也会更加深刻。
2、 运用类比,培养学生的迁移思维
在学生观察掌握了豆类种子的主要结构后,提出问题:“玉米种子在适宜的环境中也能萌发成幼苗,那么,玉米种子中应该包含哪些与豆类种子相似的结构呢”,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再引导他们实验验证,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3、 体现开放性,拓展课堂教学
本节以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作为探究对象,实际上适合探究的豆类种子比比皆是,可以给学生提供不同的豆类种子,供学生探究,最后归纳出豆类种子的基本 结构。在这一过程中,前一阶段是开放的,不同小组可以选用不同的材料探究,留给了学生自主选择、自主探究的空间,而后一阶段则是通过交流、对比等思维的碰 撞,培养了学生的归纳能力。
探究种子内部结构的重点之一就是认识胚就是一个幼小的植物体,为了解植物的一生奠定基础,鼓励学生大胆猜想胚的各部分将来发育成什么。小组讨论设计 实验方案,教师在给予适当评价的同时鼓励学生在课外完成实验步骤,拓展和延伸课堂教学内容,同时也为下节课《种子的萌发》打下基础。
(二)学法分析
本节课主要是通过学生的自主观察、推测、验证的探究过程,来认识种子的结构和各部分功能的,但应注意到初一学生生物学知识积累不多,特别是实验的机会少、动手能力差,教学在重视探究性学习方式的同时,应该教会他们初步的观察方法及步骤,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探究实验。
初一学生正处在积极思维的年龄段,敢于大胆猜想。而猜想是科学探究必由之路。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多处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培养学生优良的思维品质。
三、教学过程设计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一) 导入新课,提出探究内容
学生汇报课前调查学校陆生植物种类有30多种,大都是种子植物。对校园中的植物有了一定了解后,再找同学汇报搜集到的种子植物种类的数据资料,使学 生的认识从个别上升到了整体,通过资料学生很容易看出种子植物占有绝对优势。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种子植物在陆生植物中占有绝对优势?”教师引导学 生思考:种子植物与其它植物最大的区别?学生思索得出:最大的区别是有没有种子产生。种子具有什么样的结构能发育成一个新植株,不同的种子的结构是否也不 同呢?通过实验你会找到答案。
(二) 分组实验,探究种子结构
1、观察豆类种子
学生阅读教材实验内容,并说出观察菜豆的步骤,师生共同总结观察生物体的基本步骤。小组观察自选的豆类种子,对照菜豆种子图片来认识内部结构,要求 学生统一将各部分结构涂成图片中对应的字体颜色。提供不同的豆子,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发现搭台阶。给种子染色这一过程使学生能够更清楚的认识种子各部 分结构,并且乐于参与到这一探究过程中来。实验结束后,请学生在实物投影仪前展示不同的豆子,全班同学给予评价,形成相互学习的氛围。让学生有成就感,认 识到不同豆子的结构是一样的。最后总结豆类种子的结构,从实物又回到图片,进一步巩固知识。
结合种子和幼苗的对比图片,推测各部分结构的发育方向或功能。小组讨论验证假设的实验方案,有的小组说把种子种在土里,每天观察种子的萌发过程;其 他小组的同学马上说种到土里就看不到了,应该用一个透明的`杯子,把种子种在杯子一侧,从外面能看到种子萌发的情况;还有的小组同学说不用土壤,放在水里种 子就能萌发;有的小组还说用彩笔标记上这样看的更清楚等等;再次探究这一过程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烈的讨论往往能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使学生的思维水平 得到提升。教师总结评价实验方案,并且鼓励学生课下大胆尝试。事先准备一组种子萌发的实物材料,让学生对胚的各部分发育有更明确的认识。
2、观察玉米种子
玉米种子在适宜的环境下也能萌发成幼苗,那么,玉米种子应该包括哪些与豆类种子相似的结构呢?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猜想、发言,其他同学评价,培养学 生的知识迁移能力。通过课件指导学生如何进行实验,重点提示纵切玉米种子的方法。课件出示玉米种子的切面后,让学生猜测各部分名称,往往对于胚乳部分学生 会猜测成子叶,这个出现错误的过程,正好加深了他们的印象。提醒学生注意玉米最外面是果皮和种皮愈合在一起,所以玉米是果实,习惯上成为种子。在教师指导 下分组实验,个别小组投影自己的实验结果并说明,其他同学评价。
3.归纳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异同点
通过图片复习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结构,让学生对照图片设计表格归纳、总结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异同。掌握比较这种学习方法,自己设计表格,培养学生处理加工信息的能力,归纳总结的能力。
总结种子的基本结构,强调胚的重要性。
(三)对搜集的种子进行分类
展示课前收集的种子、果实,感受种子植物与人类有密切的关系。并根据他们已有的知识进行分类,发表自己的看法。使学生的认识从局部上升到整体,从个别上升到一般,从而有利于学生形成种子结构的完整概念。
(四)得出结论,完成探究活动
播放一段录像使学生全面了解种子比孢子生命力强的原因,讨论得出结论,讨论提纲如下:
1.孢子和种子哪一个生命力更强?为什么?
2.种子植物更适应陆地环境,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什么?
这样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个完整的探究实验过程。
(五)课堂小结,点拨提高
通过课堂小结,把整节课的内容进行归纳,概括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具体的知识网络。
(六)课堂练习,巩固提高
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分层练习:
熟悉教材内容,掌握基础知识
运用基础知识,分析解决问题
联系生产实际,解决实际问题
目的是理解和巩固知识,培养信息处理能力,发展和锻炼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说课稿范文 6
《最佳路径》是教科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中第六单元的一篇文章。课文讲述了世界著名建筑大师格罗培斯为设计法国迪斯尼乐园的路径大伤脑筋,后来受到买葡萄的老奶奶“给人自由,任其选择”的做法的启发,产生了“撒下草种,提前开放”的设计策略,最终所形成的路径被评为世界最佳路径。课文语言朴实简明,情节清晰明了。但是,格罗培斯设计路径的过程中所体现了他精益求精的工作精神,路径的设计策略中闪耀着他尊重他人,给人自由的人文思想,我认为这才是本文的.核心思想。这将成为学生理解的难点,也是教学的重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依据中年级学段教学的要求,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格罗培斯精益求精的工作精神,感悟他 尊重他人,给人自由的人文思想。
其中目标2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这一课时的教学策略是紧扣重点语句,引导学生研读,层层深入地理解内容,把握文章思想内涵。具体的过程分四大板块:
第一板块,谈话导入。以最佳路径是什么样的路径?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文本。
第二板块,体会格罗培斯精益求精的工作精神。一般来说,刚才的问题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在问题的引领下,先让学生自主研读第二自然段。在组织交流中,出示重点语句,抓住“40多年、50多次、大伤脑筋、更加焦躁、”等词语引导仔细品读。引导体会格罗培斯精益求精的工作品质。然后回到切入点:你觉得格罗培斯设计这样一条路径容易吗?在指导学生带着敬意读这几句话,这样真正做到了有感情朗读。
第三板块,感受尊重他人,给人自由的人文思想。这是本课的核心内容,也是最大的难点。先让学生像学习第7段一样,先研读3-6自然段,讨论格罗培斯是否称得上大师。交流中,若学生谈到格罗培思的创新思维,则给予肯定和鼓励。但是,对于这种设计策略中所体现出的人文思想学生不大能注意到,或者体会不深。为此,设计了3个层层深入的问题:
1、老奶奶和格罗培斯都采用了“给人自由,任其选择”的做法,但他们的出发点也相同吗?引导学生再次品读第5自然段,抓住老太太“年迈无力”、“还担心”,格罗培斯“深受启发”,“立即返回”等词,通过比较发现,老太太是无奈之举,而格罗培斯是自觉地为人着想!
2、“最佳”就是最好的意思,现在你认为这些最佳路径好在哪里?让学生读第7自然段。若学生理解不到位,可以扣住“有宽有窄”组织教学,有宽有窄正显示了游客的意愿,路也好在尊重了游客的意愿。
3、接下来,再一次回到中心问题:你觉得格罗培斯是大师吗?并进一步引申:格罗培斯的大师之大,大在何处?学生就能够认识到,大师之大,不仅在精湛的艺术,创新的思维,还在精益求精的精神,更在他尊重人,为人着想的人本思想。从而深化认识。从更高的层次上理解了课文。
第四板块:拓展迁移。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学了这篇课文,我想,同学们一定也想成为一名大师,那么你想成为什么大师呢?怎样才能成为你心中的大师呢?学了这一课,你一定有所启发吧!请说一说。依我的经验,这一设计一定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巩固本课获得的思想认识。
以上就是我对《最佳路径》这篇课文所作的教学设想。总的来说,教学紧紧围绕课文的核心思想,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语句自主研读,深入体会,理解课文思想内涵。当然,在上课时,还要根据课堂的情况随机应变,适当调整。
说课稿范文 7
尊敬的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是XX号考生,今天我将给大家带来一堂丰富多彩的音乐课。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这是一篇歌曲教学(欣赏)课。本节课我主要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等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 、 根据课标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本课的设计理念应该是: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表现活动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开发音乐的感知力,体验音乐的美感。并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对艺术的想象和创造力。
二 、 学情分析:小学段的孩子在对音乐的感受和表现上:能对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各种音响感到好奇有趣,能用自己的声音对它们进行模仿。能听辨不同情绪的音乐。在课堂上能够在律动、集体舞、音乐游戏、歌表演等活动中与他人合作。在创造方面能够自制简易的乐器。在评价方面能够对自己和他人的演唱作出简单的评价。。
三、说教材
这部分内容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等几个方面进行陈述。
1.教材分析
今天我所选用的教材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课书,小学音乐教材X年级下册第X单元的《。。。。》。本课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是一首欢快、活泼的儿童歌曲。它以生动的歌词,轻快的节奏、流畅的旋律为我们展现了一副美好的画面。表达了孩子们纯真的感情和充满快乐自豪的情感。
2.教学目标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认为:教学目标在教育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教育者从事教育活动的指南。根据教材的特点和X年级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本课的教学目标我是这样来设置的。
⑴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能够用自然的声音、准确的节奏和音调有表情地演唱歌曲《。。。。》,并乐于参与到音乐活动和即兴创造活动当中。(能够选择适当的演奏方法表现乐曲的情绪,并对自己和他人的.演奏进行简单评论)。
⑵ 过程与方法:运用体验聆听、模唱学习歌曲(游戏、歌表演、集体舞蹈),运用小组探究、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歌曲创编。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保持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培养乐观的态度和友爱的精神。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爱大自然、热爱底蕴深厚的民族音乐)
基于音乐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3.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用自然圆润的声色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4.本课的难点是:掌握歌曲节奏(切分节奏、小附点等)正确把握音乐的风格
为了讲清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第二方面说教法和第三方面说学法上面谈谈。
四、说教法学法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考虑到X年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设置情境教学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利用其视听结合,声像一体,形象性强,信息量大等特点,为学生创设了一系
列优美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基于本课的特点,我还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 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 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境等活动形式来获取知识,一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觉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 集体讨论法:只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我还运用了学科整合的方法,在联系生活和拓展创编这两个环节中,我融入了美术、自然、语文、戏曲等姊妹学科与艺术的知识,拓展了学生的音乐视野,促使他们音乐素质和音乐表现力的不断提高。
我们常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学生知识不如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音乐课应重视对学生的音乐实践,所以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并且自由发挥。
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方面我主要采取了以下的方法:小组合作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同时我还让学生多听多练,自省自悟,从而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
五、说教具准备
传统的教学是以静态形象为主,学生的学习会感到枯燥乏味,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却能集音、形、色、动为一体,有效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这是其他手段不可比拟的。因此,本节课我准备的教具有多媒体课件、电子琴。
最后我具体来阐述一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是这样思考的,总的设计思路分为五个环节:
律动表演 导入音乐课堂——学唱歌曲——歌曲处理——创编活动——拓展延伸
下面,我将分别来介绍这五个环节:
(一)律动表演,导入音乐课堂(2-3分钟)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为了营造一种愉快、欢乐的气氛,我让学生在《蜗牛与黄鹂鸟》的音乐中做律动进入教室,通过律动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领学生步入音乐的殿堂。
(二)学唱歌曲(占时25分钟)
这是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这个环节我将运用听唱法、教师示范和学生分句模唱等方法来引导学生学习新歌。
1、为了培养学生的兴趣、营造浓郁的音乐课堂氛围、加强教学的直观性。我采取了用多媒体来创设情境并在声像一体的课堂氛围中,播放歌曲《。。。。》先请同学们听一听这首歌,在听的时候思考两个问题:这首歌是什么情绪?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学生作答:
2、教师完整地范唱歌曲,指导学生听辨出歌曲中(切分节奏、休止符)的位置,感受歌曲(天真活泼)的情绪。
3、学生交流,初步熟悉歌曲
4、跟钢琴演唱2-3遍,教师弹奏歌曲学生跟琴演唱。要求:(1)速度不宜过快,学生用中速跟琴演唱(2)声音自然统一气息通畅,避免让学生用喊叫的声音演唱,注意保护嗓音。
5、难点的解决:(1)歌曲中的附点节奏、小切分节奏型的把握。
解决方案:通过用手击拍以及画强弱箭头图的方法,解决附点节奏和小切分节奏音型。
(三)歌曲处理
有感情的歌声,永远是音乐教学工作者追求的最美境界。
a.请学生根据歌曲的情绪,试着将已经学过的切分节奏、连音线标注在合适的地方,尝一尝说说感觉如何。指导学生从力度、速度等方面,分组讨论对歌曲的处理意见。
b. 采用领唱与齐唱的演唱形式,有感情、完整的演唱歌曲。
(四)创编活动(5分钟)
在同学们能够有感情、完整演唱歌曲的前提下,将全班同学分为两个表演组,一个是合唱组一个是舞蹈组,每个组推荐一名组长。大家在组长的带领下能够很好的合作表演,在合作中培养同学们团结协作的精神。
(五)拓展延伸 (3-5分钟)
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拓展和积累课外的音乐知识,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我衷心的希望,通过这样的设计,能让“音乐”这魅力无穷而令人神往的艺术,成为孩子们心中的花朵,让他铺满孩子们的人生道路,散发出不绝的芬芳!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敬请各位评委老师多多给予指导。谢谢大家!
说课稿范文 8
一、说教材。
《梦想的力量》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第四单元的主题是令我们感动的人和事,主要有《再见了,亲人》、《金色的鱼钩》、《桥》和本文,本文通过对对年仅六岁的加拿大男孩小瑞恩为了实现自己让非洲的每一个人都喝上洁净的水的梦想而坚持不懈地努力的故事,塑造了一个善良、执著、有爱心的小男孩形象,读完此文,不禁让人感动不已,通过本文的教学,让学生入情入境,抓住文中令自己感动的句子,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下面我说一下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认识本课的六个生字。读读记记文中需要掌握的一些词语。
2让学生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培养学生速读课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初步学会通过朗读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体会小瑞恩的善良和执著,初步懂得仅仅拥有梦想是不够的,还要通过不懈的奋斗才能够实现梦想。
教学重点:体会小瑞恩实现自己梦想的艰难经过。
教学难点:“梦想的力量”所蕴含的深刻意思。
二、说教法。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决定采用朗读法和讨论法,通过以读带讲,让学生体会小瑞恩实现梦想的艰难经过,通过讨论合作,让学生体会梦想的力量的深刻含义,从而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三、说学法。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决定采用学生自学和小组讨论相结合、学生朗读和仔细品味的方法,让学生在这样的学法中不仅学习到小瑞恩实现梦想的执著,更让学生初步学会学习此类课文的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
在教学本课时,我决定采用如下几个环节来进行。
1、出示图片,激发兴趣。
在本课的开始环节,我打算用多媒体出示在北京奥运会上勇夺八枚游泳金牌的美国运动员菲尔普斯的图片,激发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接着介绍菲尔普斯小时候看见游泳前辈在奥运会上披金斩银时树立梦想,然后克服身体上的障碍和周围人的嘲笑,最后梦想成真的故事,在黑板上板书课题——梦想的力量。
2、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在引入新课之后,我让学生打开课本,带着问题快速阅读课文,既可以培养学生速读课文的能力,又可以使学生大概了解课文的内容。在读课文之前,我用多媒体出示两个问题:1、本文主要写了谁的梦想?他的梦想是什么?2、他在实现梦想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怎样克服的?通过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有利于培养学生在读课文的过程中努力思考的习惯。
3、出示生词,做好铺垫。
我用多媒体出示本课中需要学生认识的生词,检验学生的预习效果,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课文做好铺垫。出示的.生词如下:下旬、募捐、水泵、颠簸、簇拥、一声不吭。
4、细读课文,找准突破。
这一部分是教学过程的重点,也是比较关键的一个环节,它直接决定了本节课的成败得失。这个突破点就是瑞恩的梦想——用课文中的原句概括就是“我想让非洲的每一个人都能喝上洁净的水”,并把这句话板书在黑板上。
接着让学生细读课文,让学生思考:瑞恩实现自己的梦想经历了那几个阶段?这几个阶段瑞恩遇到了哪些困难?他又是怎样克服的?通过让学生自己分析课文与小组讨论相结合,理清课文的思路,把握本课的教学重点。在学生汇报结束讨论结果之后,教师在黑板上相应板书:70元——2000元——一台钻井机——“瑞恩的井基金会”。
5、美读课文,体会性格。
在这个环节中,我让学生再次速读课文,然后画出文中最令自己感动的句子,可以是一两句话,也可以是一段话,然后再带着感情美读,可以是学生自己读,也可以是同桌之间互相读,还可以是小组之内商量怎样读?也可以全班同学一起读,教师也可以为孩子们范读。通过多种形式的美读,让学生不仅体会字里行间蕴藏的深厚感情,也可以让学生体会小瑞恩最主要的两个性格特征——善良、执著。在这个环节,教师在黑板上板书小瑞恩的性格:善良、执著。
6、课堂小结,升华主题。
在学生美读课文,对文章的内容和瑞恩的性格有了深入的体会之后,我打算在这个环节进行小结——小诗《让梦想开出鲜花》。在朗读这首小诗的过程中,用多媒体播放《琵琶泪》的音乐,渲染课堂的气氛,让同学们真正为小瑞恩的可贵品质而感动,为梦想的伟大力量所感动。
7、设置作业,拓展延伸。
这是本课教学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我为学生设置了如下题目:你的梦想是什么?实现梦想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你会怎样去克服它?通过这个作业,既培养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让学生在课堂上听说读写充分结合,又趁热打铁,使本课的教学效果进一步延伸,让学生为实现自己的梦想去克服困难,最终实现自己的梦想。
五、说板书设计。
本课我所设计的板书设计如下:
在这篇课文的板书设计中,我决定从两个方面寻找突破口,一个是瑞恩的梦想,一个是瑞恩实现梦想的艰难过程(梦想的力量),瑞恩的梦想就是“我想让非洲的每一个人都能喝上洁净的水”,实现梦想的艰难过程就是70元——2000元——钻井机——基金会,最后总结概括小瑞恩的性格特点——一个执著、善良的小男孩,整个板书清晰合理,层次清楚,看上去美观大方,能够有效地表现出课文的脉络和文章的中心。
说课稿范文 9
一、说内容
说课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美版六年级上册第十课《笔的世界》
二、说教材
笔对于学生,是最常见的学习用品之一。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市场上也不断涌现出各式各样的笔,这些笔无论在外形和功能都十分受学生喜爱。本课《笔的世界》正是以此为切入点,带领学生走进“设计·应用”的天地,让学生接触生活中的设计,并设计生活中常见的物品。
而在第10册《杯子的设计》一课中,学生对于设计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本课的'宗旨是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艺术设计与生活用品的紧密联系,学习掌握设计的基本方法,认识到设计要以人为本的原则,创作出更有创意的作品,进而培养创新精神,养成善于关注身边事物的习惯。
三、说教法学法
1、 教法
启发想象法:朱熹说:“读书不可只是在纸上推理义,须反就自身上推究。”想象就是一种最好的探究,有利于深入的思考,培养创新的思维,也有利于突破本科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启发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感知想象,让事物在自己的头脑中构成画面,帮助理解。
2、学法
(1)自主、合作、探究::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做人,学会创新是二十一世纪教育发展的主题。自主、合作、探究也是新课改所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合作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创作意识,在合作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互相启发,往往能化难为易。先在小组内合作,自学探究,然后再小组汇报,交流展示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交给全班同学共同解决。在合作时,教师应注意指导和参与,及时发现问题,引导交流,促进合作的有效性。
(2)观察法: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插图,观察画面,从直观上加深认识和理解
四、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笔基本结构和功能,学会观察和分析笔各部分的特点和功能。
2、技能目标: 学习简单的设计方法,能够设计美观与实用相结合的笔。
3、情感目标: 养成关注身边事物的习惯,提高观察和分析能力,了解设计要以人为本。
五、说重、难点
1、教学重点 :了解笔设计的两大原则—实用和美观,学会画简单设计图设计笔。
2、教学难点 :了解形象与功能之间的关系,从美术的角度对笔的外形进行设计,结合实用性原则设计出造型新颖独特的笔。
六、说教学流程
发现笔的变化美------感受笔的造型美-----探究笔的功能美------造型美与功能美的结合------“不走寻常路”笔的设计------展评
说课稿范文 10
一、说教材
在校本教材中,插头的安装是第一章“电工”中的第四节内容。插头的安装需要学生在前期能够掌握导线的正确剥线、导线与接线柱的连接中的压接式连接方法的基础上才能完成的。无论是在上科版,还是在上教版,压接式的安装方法都有比较详尽的介绍,压接式是电路安装部分的重要技能之一,而插头的安装则是压接式安装的典型案例之一。在生产生活中,插头的应用也非常广泛。插头作为家庭电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学生的生活也是密切相关的,掌握插头的安装技能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说学情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华实的初二学生,学习态度端正,思维活跃,也开始学习了物理这门课,有了一些基础电路的知识。生活中常见的插头一般都是单相两极插头或单相三极插头,针对初二的学生,我选择了难度稍大的三极插头来安装,从而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与自主探究的意识。
三、说教学目标
本课的知识点主要让学生了解生活中常见插头的分类,知道三极插头的外部结构和内部结构;技能是学会正确的安装插头。由于插头的正确安装离不开对插头结构的了解,因而需要学生能够学会观察插头的实物、识读标识并为正确的安装插头在知识层面上打下基础。插头的安装环节主要通过老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通过交流的方式来完成。
本课的重点是“总结接线规则,正确的连接相线、零线、接地线”。只有学会观察插头的外部结构与内部结构、获取信息,分析总结出接线规则,并能够从安全的角度分析走线、正确的连接相线、零线、接地线,最终才能完成插头的正确安装。
本课的难点有两个:一是“白色护套层剥除的长度的确定”;二是“相线、零线、接地线绝缘层剥除的长度的确定”。这两个难点需要学生会观察插头的外部及内部结构,从中获取正确的接线规则,从而知道相线、零线、接地线的接线位置,并且分析出相线、零线、接地线的正确走线,才能正确地确定白色护套层剥除的长度,并到相线、零线、接地线绝缘层剥除的长度的正确确定。这些都需要学生能够学会“会观察、能分析、有结论”的自主探究式学习。在“插头的安装”这节课中具体实践就有些困难,比如说,对于观察到的信息不知怎么去提炼;动手操作了却不会加以分析;甚至是对操作的结果作了错误的'判断等。
四、说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
本堂课教学过程主要分为五个环节:
(1)导入。
(2)了解生活中常见插头的分类。
(3)知道三极插头的外部结构和外部结构。
(4)插头的正确安装步骤。
(5)交流与评价。本课主要采用探究引导。
本课的第一环节是导入。通过问题与图片展示,向学生展示插座与插头,引出本课的主题:插头的安装。
第二环节通过图片及例子分析,带领学生了解生活中常见插头的分类,联系生活,同时也激发起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第三环节由学生自己观察插头的外部与内部结构,老师提示、学生总结接线规则,为后续插头的安装作铺垫。
第四环节是探究操作。在学生知道插头的结构、得出接线规则的基础上,老师扮演指导员的角色,引导学生逐步探究完成:确定白色护套层剥除的长度;确定相线、零线、接地线的走线;确定相、零、接地线绝缘层剥除的长度;接线;安装。在这个环节中,教师主要引导学生如何去探究,根据安装要求来进行总结,让学生初步学会“会观察、能分析、有结论”。这一环节包含了这节课的难点与重点,也是课堂中用时最长的环节。
第五环节是评价交流。旨在通过评价交流学生的作品,一起查找、交流安装中容易出现的典型错误,从而加深对于插头的接线要求的理解与记忆,并提高学生评价作品的能力。
说课稿范文 11
一、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位置及前后联系。由于平行四边形具备一些特殊的性质在日常生活生产过程中应用广泛所以本章的内容较为重要菱形这一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之后提出来的是在探究了平行四边形后又一个特殊四边形的探索本节课的内容如果能够顺利地接受接下来学习正方形就可以采用类比的方法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本节内容无论在知识上还是对学生能力培养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处于承前启后的地位。
2、内容结构。教材的第一部分是菱形的定义第二部分是菱形性质的探索通过设置几个问题可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归纳第三部分是性质的运用进一步了解和体会说理的基本方法。
3、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实际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探索并掌握菱形的概念和特殊性质并能灵活运用 能力目标在观察、推理、归纳、等探索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合理推理能力进一步培养数学说理的习惯和自学能力 情感目标体验数学活动充满探索与创造的过程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重点和难点。重点是菱形特殊性质的探索 难点是菱形性质的.灵活应用及学生说理能力的培养 。
二、说学情分析
初二的学生观察、操作、猜想能力较强,但演绎推理、归纳、运用数学意识的思想比较薄弱,思维的广阔性、敏捷性、结密性、灵活性比较欠缺,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能力也需要在课堂教学中进一步加强和引导。
三、说教法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进行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为了顺利达到这一目标,引导学生探索性学习,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我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采用了以观察法、发现法、实验操作法、探究法为主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四、说学法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因此,通过本节教学,我将对学生进行以下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注重多感官参与,多种心智能力投入,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状态。
2、向学生渗透探究、发现的学习方法,培养他们在合作中共同探索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说课稿范文 12
一、说教材:
《认识线段》是苏教版数学第三册第六单元《厘米和米》的第一课时。在此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三角形等简单的图形,并在这学期学习了多边形,知道了有几条边就是几边形,为今天的学习积累了一些经验。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实际上就是量线段的长短,所以教材首先让学生初步认识线段。教材注重学生的实际体验,在体验中感悟知识,通过具体活动获得对线段的直观认识,初步认识线段的特征。本课是学生学习用尺量物体长度的基础,更是今后认识平面图形、立体图形的重要知识准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实际,我把教学目标确定为:
1、使学生经过实际的观察和操作,初步认识线段,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数简单图形中线段的条数,会画线段。
2、在观察、体验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联系学生生活的实际,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感受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初步认识线段的特征,由于线段对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和难以理解的。所以清晰地建立起线段的表象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本节课,我将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运用以下教法进行教学:
1、直观教学法。通过教具、学具操作、多媒体演示等,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从实物感知过渡到图形表象,抽象出线段的图形,直观的认识线段的特征。
2、活动体验法。新课标提倡“做数学”。学生只有亲历知识形成的过程,才能真正理解知识,灵活运用知识。通过“看、比、画、折、说”等一系列活动,促进思考,引导探索,丰富数学活动经验。
3、形象化的教学。形象化的语言,比如线段的两个端点就像两个小人儿立在两端,线段躲到了图形队伍中去了等等能够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形象化的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增强了孩子们学习的兴趣。
三、说学法
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是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落实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运用以下学法有效学习。
1、观察操作法。“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尽可能给学生进行观察和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在一系列的亲身体验中发现知识,理解知识和掌握知识。
2、合作交流法。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有助于学生积极思考、实现思维互补,获得成功体验。
四、说教学程序
鉴于对以上的认识,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
一、猜谜语引入新课
数学源于生活,从身边常见的毛线入手,让学生观察桌上的毛线(随意摆放),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弯曲的毛线。为操作把毛线变曲为直打下基础。
二、活动体验,探究新知。
新课程强调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数学,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中,经历、感受知识,最终认识、掌握知识。因此我通过以下的活动情境加深学生的体验。
1、感知线段
拉一拉:组织学生把毛线拉直,说方法,强调要捏住线的两端再拉直。顺势指出: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引出线段。接着再进一步从拉直的这条线认识线段的两个端点,辅助多媒体在课件上抽象出线段的图形,闪烁端点,加深认识。
辨一辨:在对线段有了初步感知之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通过自己的描述再次感受线段的两个特点,并及时通过想想做做第1题,进行辨认和说理,加深对线段特征的认识。
2、找线段
在学生对线段有初步的认识后,让学生举出日常生活中其他的例子来加深理解,加深对线段的感受,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观察课本的边,数一数有几条线段,引导孩子观察这几条线段围成了什么图形。
接着让学生完成“想想做做2”,交流并引导发现几边形就由几条线段围成。从实物迁移到图形,加深对多边形的认识。
3、做线段
让学生拿出一张纸尝试,引导学生发现折痕也可以看成是一条线段。让同桌之间互相指指说说,巩固线段的特征。
接着让学生试着在纸上折出比这条线段长或短的线段,直观感知线段的长短,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孕伏和渗透。
利用低年级学生爱玩爱比赛的特点,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想学、乐学、学会、会学,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4、画线段
引导学生利用一些工具尝试画线段,让学生经历画线段的过程,画好线段后,先在小组交流汇报。然后让学生展示自己画的线段,交流画法和步骤。通过交流,探索画线段的方法,感受解决数学问题的多样化。
三、游戏巩固,拓展延伸
结合书中的练习,创设游戏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深化知识的同时获得成功的体验。
闯关“画线段”。
第一关:连接两点画一条线段。
第二关:三个点。猜猜画完是什么图形?
第三关:四个点。独立画,交流。
四、全课总结,质疑延伸。
课的最后,让学生交流这节课的收获和体会,以学生自我回顾的方式进行小结,促使学生对知识的内化掌握,培养学生抓住学习的重点,自己整理知识的能力。
说课稿范文 13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九年级物理教材第十一章《多彩的物质世界》中的第三节《密度》的第一课时。
一、 教材分析
1、 教材内容:如何引导学生探究密度定义建构的过程
2、 本节内容在初中物理体系中的作用、地位:
密度这一节是本章的一个重点。它反映了物质属性的概念,它是在已有知识质量和体积的基础上运用比值定义法建立的概念。它既是后面学习和理解比热容、电阻等物质的属性的基础,又为今后学习压强、功率等运用比值定义法建立的物理量打下了基础。密度在力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通过探究认识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比值一定;不同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同。知道密度的定义,公式和单位,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会查密度表。记住水的密度。能联系实际运用密度公式进行有关计算。
2、 过程与方法:
在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引入密度概念的过程中,体会利用比值不变反映的数量关系来定义物理量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生活中有应用密度知识的意识,感受物理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
三、 教学重点:探究密度概念建构的过程
教学难点:对密度概念的理解
四、教 法:实验法、讲解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等
学 法:探究式、讨论式、合作式等
五、教学准备:土豆块1cm3 8cm3 27cm3、木块 1cm3 8cm3 27cm3 大约各5套
圆柱体组大约10套
六、教学流程
1、引入
教师引导学生合作:用天平测量体积相同的木块、铁块、铜块的质量。然后指两名学生代表说出结果。此时教师总结说出:体积相同的不同物体,它们的质量是不同的。再引导学生观察有这个情景你还能想到那些问题?指多名学生说出。此处有教师引导学生说出这节课探究的问题:体积不同的同种物质,它们的质量怎样?指学生说出。接着教师引导:体积不同的同种物质它们的质量是不同的,也就是说同种物质它们的质量与体积是什么关系呢?从而确定这节课探究的课题。这样引出本节课的探究课题,不但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也为这节课顺利的探究问题打下了基础。
2、 新授
有了确定出的课题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说出探究的一般思维程序,这个一般思维程序学生在初二的时候就已经能掌握了,故此处学生就能很容易的说出下一步是什么了?
猜想:这里有学生说出猜想的内容是什么。接着引导学生说出探究的下一步。
设计实验:这一步时有教师提供实验器材,让学生前后位成为一个小组展开合作交流,讨论出实验中运用的物理研究方法是什么及实验的步骤、设计的表格。随后指两名学生代表说出他们的实验步骤及设计的表格。有不当的地方,可以让其他的小组帮助解决。也可以由教师适当的进行补充。这样做不但可以充分的发挥每个学生的'思维,而且还可以使小组中学习比较差的同学在学习比较好的同学的带动下,来弥补差生的不足,使差生的思维能力也能得到良好的发展。其次还提高了学生合作的意识,有利于学生之间良好关系的发展。下一步
实验验证:让学生合作进行探究,有五个小组探究土豆块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另五个小组探究小木块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探究时教师巡视指导,发现问题及时指导。下一步
归纳分析:让学生在小组内对实验数据展开讨论交流,得出结论,然后再找两名学生代表说出他们得出的结论:同种物质它们的质量跟体积成正比,比值是一定的。不对的、不全的地方,让其他小组的同学帮助补充。最后教师再进行适当的补充。此处的归纳分析得出结论并加以应用,这是中考中能力题中最难的部分,故在这一步骤上要平时加强练习,逐步提高学生的归纳分析能力。下一步
得出结论:得出结论后,再让学生分别对这两大组土豆块和小木块进行比较,仔细观察土豆块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及小木块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进行比较,让学生进行讨论交流,然后再说出结论:体积相同的这两种不同物质它们的质量是不相同的。若学生交流不出来,教师就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数据中的哪次和哪次试验,引导学生一步一步的得出结论。在让学生进行数据比较的时候,对一部分中等的学生来说难度有点大,因为通过数据比较进行归纳分析,学生在初二的时候并没有形成能力。此时再引导学生继续思考,如果再换用其他别的物质也会发现:体积相同但是它们的质量是不同的。
因此, 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就能很自然的引导学生得出: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它们的质量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不同的物质它们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这个比值的不同就是每一种物质所特有的性质,我们把这种性质用一个新的名词来表示:那就是密度。此处有教师讲解引出。引出密度这个词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点出密度就是每一种物质所具有的性质。密度这个概念很抽象,是一个难点,只有教师讲解才能引导学生得出。
接着教师引导学生从性质上运用比值定义法推导出密度的定义,然后教师举例子帮助学生理解,例如:一杯水倒出一半,剩下水的密度怎样变化?
3、 巩固练习:目标反馈练习一中的选择题1、2小题。有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4、有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密度的定义推导出密度的公式,这是利用了等价信息交换处理法。接着有教师讲解密度公式的内涵。此处学生对内涵的理解首次接触这种模式,还需要在以后的练习中加强练习,这为以后学习其他的公式做准备。内涵的运用一般出现在选择题中,经常做为考点。接着有教师引导出密度的单位,先从国际单位,再从生活中的单位,最后引导出生活中的单位和国际单位的换算关系,教师演示推导过程。给学生一分钟的时间巩固公式、单位。
5、让学生观察小资料,你能发现那些信息?让学生说出,从而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接着让学生找出水的密度,并要求掌握住。接着引导学生说出水的物理意义。
6、巩固练习:见目标中的达标练习1、2小题。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7、课堂小结:可以有学生交流得出,教师进行适当的补充。
8、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1、密度定义的建构
密
度 2、密度的公式
单位
换算关系
3、巩固练习
我的说课内容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说课稿范文 14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植物中的第5课植物的叶,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明,不妥之处,请各位评委和老师指正。
一、说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科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科学上册第12―13页植物的叶。
2、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这节课是学生学习科学课的第五课,在第一课中,学生已经初步理解了什么是科学观察。对大树的观察是一个比较大的系统观察,而这节课是学生将宏观观察转向一个小局部观察的开始。可以说这一课是引入细致观察的一个铺垫,看起来非常简单和肤浅,但是就是在这些看起来没有什么好观察、非常肤浅的观察活动中要引领学生发现更多关于植物的叶的知识。这节课是对叶子的整体进行一个初步的观察,为以后两节课对树叶进行细致的局部观察做好铺垫。
3、教学目标的设计:
学习目标:让学生经历对落叶从“摘”到“捡”的认识过程,知道植物的叶是多种多样的,经历简单的对树叶的颜色、形状、大小等属性的观察过程。
能力目标:会统计捡到的落叶的数量和种数,能根据一定的判断标准,区分同一种叶和不同种的叶,初步意识到观察是细致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收集植物的叶,对叶子进行观察分析比较分类等活动激发学生研究树叶的兴趣,培养爱护环境,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4、重点、难点的确定: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科学有序的观察事物,指导学生从颜色、形状、大小等特征对叶进行观察。
教学难点:判断是否同一种叶的标准。
5、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各种各样的落叶。
二、说学情分析:
本课面对三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他们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比较关注自己周围的事物。能够根据老师的具体要求进行有目的观察,有初步的小组合作意识,有一定的观察事物和研究事物的能力。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教师要随时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给予适当的评价。在设计时,注重设计开放式的学习环节,给学生提供充分发表意见的空间;注意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组织适当的小组合作学习,重视学生的语言交流;注意引导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进行思考,把科学观察与科学思考结合起来。
三、说设计理念:
1.注重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究意识。
2.在动手操作中丰富学生对叶的认识。
3.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四、说教法学法:
本次教学活动以“观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思考交流——拓展延伸的模式呈现教学内容,注重让学生体验观察比较的学习过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强调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把观察、操作、交流、合作等学习方法融为一体,注重让学生在操作体验中学习。
五、说教学设计:
(一)谈话引入,出示课题
1.谈话交流,引入新课。
2.板书课题: 植物的叶
(二)出示课件,观察植物的叶
1.出示多媒体课件,请同学们仔细观察。
2.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3.归纳小结:树叶有各种各样的颜色和形状,它们的大小也不一样。
4.认识叶的结构。(课件出示)
(三)小组合作,观察讨论。
1.统计捡来的各种落叶
数一数你们组有几片叶子?这里面有几种叶?
2.小组讨论:
观察到了什么,才说它们是同一种叶?
观察到了什么,才说它们不是同一种叶?
3.小组汇报讨论结果,互相交流,对表现好的小组进行鼓励。
(四)观察叶的生长变化,讨论交流:
1.比较新鲜的叶和落叶,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2.观察一种植物的叶,我们能看出叶的生长变化过程吗?
3.读一读,说一说。(课件出示)
(五 )(机动)拓展延伸:
1.说一说植物的叶有什么作用?
2.用你自己喜欢的方法,用树叶拼组图案。
(六)小结:
说一说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七)课后作业
继续收集各种植物的叶,要求采集完整的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