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说课稿

时间:2024-07-24 说课稿 我要投稿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三年级语文说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1

  【教材简析】

  《花钟》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按照“归纳现象——揭示原因——实际运用”的思路,说明不同的花会在不同的时间开放及其原因。作者先讲观察后的发现:一天之内,不同的花开放时间是不同的。并形象例举了牵牛花等9种花不同的开花时间来说明这个发现;接着分析回答了不同的植物开花时间不同的两个原因:开花时间与温度、湿度、光照有关,与昆虫的活动时间有关;最后扩展开去,谈到植物学家修建“花钟”,其做法很奇妙。

  【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争奇斗艳、芬芳迷人、艳丽、苏醒、湿度、密切、关系、娇嫩、适宜、适应、昆虫、传播、植物学家、陆续、大致”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读懂课文内容,初步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4、学习运用多样的句式表达。

  【教学重点】

  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理解不同的表达句式,对一些句子尝试换一种说法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用不同的句式表达同一个意思。

  【教学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激发兴趣

  1、板书“钟”,你都见过什么钟?

  2、今天给大家带来了花钟,想去看看吗?课件出示:瑞士大花钟图片

  (出示日内瓦大花钟)这就是世界上最早发明、最著名的日内瓦大花钟,

  面各色鲜艳的花,争奇斗艳,芬芳迷人。它座落于瑞士这个“花园之国”。这个花钟不仅美观,而且能够报时,今天咱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题目就叫花钟。

  文中的花钟是什么样的?它是怎样报时的呢?让我们赶快来读读课文吧。

  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字多读几遍

  (二)、学习生字,扫除学文障碍。

  1、谁愿意当小老师带领大家来读这些词、抢读、开火车读。

  2、请同学们在观察这些生字,你觉得哪个生字难写,你是怎么记住它的。

  着重知道左右结构的字,例如:“湿、娇”书写时注意左窄右宽。“醒、致”左右宽窄差不多。

  3、要求在字贴上每个字描两遍。

  (三)、再读课文,学习写作方法。

  1、看来生字同学们都学会了,那谁愿意来读读课文。其他同学一边听一变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指导学生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主要内容。

  (课文写了许多花开放的时间是不同的;花开放时间不同的原因)

  2、那课文中都写了那些花,他们都是在什么时间开放的`呢?请同学们快速读课文,找出相关的句子来画一画,读一读。

  (1)找一找花钟里藏着哪些花?

  (2)看图,认识花,感知花的美丽。

  一起说花的名字,相应出示花的图片。这么多美丽的鲜花,同学们想欣赏一下吗?

  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鲜花朵朵、争奇斗艳,好看,美丽等等)

  (3)默读课文,想想这些花是怎么开放的?(出示课后题)填空

  (4)你喜欢哪个句子就读给同学听听,相机指导朗读。

  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

  为什么喜欢这一句,做动作,指导朗读。

  艳丽的蔷薇绽开了笑脸

  为什么喜欢?带着表情,指导朗读。

  还有哪种花笑了?(昙花)

  昙花含笑一现,从含笑一现中你知道了什么?这么美的顷刻间,我们多想留住它啊!指导读。

  这两种花的笑是我们看得到的,有一种花是在心里笑呢。(万寿菊)齐读。

  欣然是愉快的意思?“怒”在字典中有两种解释,(出示解释),你们觉得是哪一种?齐读出花开的气势

  睡莲从梦中醒来指导读。还有哪种花也是刚刚醒来?(烟草花)指导读。

  月光花舒展开自己的花瓣

  请大家做一下舒展的动作谁再读读这句话。

  6、再来读这一段,下面让我们一起感受这些花儿的美丽吧。师生接读。

  7、比较“凌晨四点,牵牛花开了,五点左右,蔷薇开了,七点,睡莲开了……”和书上的写法,哪种写法好,为什么?

  小结:同样表达一个意思,可是呈现的语言效果却大相径庭,往往同一个意思是可以用同义词或不同句式描述的。

  例如说:牵牛花是从形状、颜色上进行描述的;而“昙花、睡莲、烟草花”是着眼于开放的时间;“月光花”是从姿态上进行叙述的,这些花它们各有各的长相,各有各的姿态,各有各的性情,从多种角度进行的描写,会受到意想不到的语言效果。

  (四)、课外延伸,培养写作能力。

  1、同学们看这段话最后,还有一个特殊的标点,是什么号?他告诉我们

  什么?

  你们在课下搜集了哪些花开放的时间呢?请你们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并试着用书上的语言来形容一下。看哪一组的语言最美。

  可以仿照书中第一段来写。

  第二课时

  一、回忆引导生疑

  1.复习第1自然段,引导生疑:出示各种花开放的时间,引导学生回忆诵读课文第1自然段。

  为什么这些植物开花的时间会不同?植物学家进行了研究,有什么发现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请默读第二段,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联系课文,你能猜测“夜来香为什么在晚上八点左右开放”吗?为什么大多数花在白天开放?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聪明的植物学家把不同时间开放的花,种在一起,把花圃修的像钟面一样,就是我们看到的花钟。(出示)

  2、比较句子:“我看到什么花开了,就知道是几点了”这句话对吗?文中用语言怎么叙述的?

  课件出现句子:齐读“你只要看看什么花刚刚开放,,就知道大致是几点钟”

  两组句子有什么不同?“刚刚”可以去掉吗?为什么?“大致”还可以换成什么词?

  3、是啊,作者用词非常准确,这个看似用来表达模糊意思的词语,实际反映了客观事物真实的状况,反映了科学家遵循客观事实的态度,文中还有几个这样的词语,请大家快速浏览全文找一找。

  课件出现词语:大概,左右,往往,有……的危险

  4、体会朗读第三段。

  四、再读全文,总结拓展

  1、再一次有感情朗读全文,找出你喜欢的好词佳句

  2、师总结:作者之所以能写出这么精彩的文章,是他留心观察,不断探索的结果。我们也要养成留心观察事物的好习惯,发现探索美丽的大自然。

  五、作业:

  1、观察一种事物,把观察发现记录下来。

  2、自己动手制作一个“花钟”(在钟面上写上花朵的名字)。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2

  一、说教材

  《童年的水墨画》是一篇文笔优美修辞格别致的诗文,描写的是天真烂漫欢乐自由的童年画面,对学生来说想要完全理解略微有些难读。课文分为三个部分,每个部分描述不同的画面。第一个部分《溪边》要求背诵,语言充满了诗意,重点在表述手法的赏析;第二部分《江上》配合课本插图,通俗好懂;第三部分《林中》修辞格较别致,描写的场景较容易理解,但其中的借代手法是学生陌生的。

  二、说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0个字,会写重点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溪边》。

  3.理解诗歌内容,能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表达的三个画面。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感受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三、说教学重难点

  1.通过朗读课文,感受儿童丰富的`想象力。

  2.体会童年生活的快乐,感悟儿童诗的特点。

  四、教法、学法

  教法:以学定教、以人为本、以读带讲。主要采用品词析句、朗读感悟、读写结合、整体把握等方法。

  学法:脑动心到,心口一致,合作交流,疑难共解。

  五、说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

  教师通过话童年,展开话题。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从生活入手,调动学生的情绪,为学习课文进行情感铺垫。读题生疑,引导学生面对题目揣摩思考,说出自己的疑问,为学生走进文本搭建一个平台。】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词:

  自由读课文,不会认的字同桌间交流解决。读不通顺的地方反复读,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看看文中有没有自己不理解的词,提出来集体交流。齐读课文,读准字音,教师相机正音。

  【设计意图:丰厚初读,能为深入学习打下基础。所以,在初读环节上,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让学生切切实实地接触文本,在与文本充分接触中自主识字,走进文本。】

  再读课文,整体感知。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再齐读。然后针对学生所读课文提出一些问题。【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我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通过扎扎实实读文字,品文字等方法,努力给学生留下深刻的语言印象。】

  (四)品读课文,学习《溪边》。

  1.指名读《溪边》,提问: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景物?(课件展示)

  2.请同学说说在这首诗描述了什么样的画面?

  3.指导朗读:该段语言优美明快,孩子气十足,或运用拟人,或运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儿童快乐的生活,富有形象感。朗读的时候,节奏要明快,语调要风趣,表现出儿童天真活泼的特点。

  (五)品读分析,体味《江上》。

  1.指名学生有感情朗读《江上》,让学生说出快乐感受。

  2.分析点拨。(课件展示,合作完成)学生质疑,释疑。请同学模仿其中动作“扇动翅膀拍水戏耍”“拨动浪花”加强理解。

  3.指导朗读,齐读回顾。

  (六)合作交流,理解《林中》。

  老师带着大家了解了《溪边》的愉悦和《江上》的玩闹,接下来就请同学们带领老师来理解《林中》的风景。请大家仔细阅读《林中》这首诗,想一想它描写了哪些景物?描绘了一个什么样的画面?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让学生把不理解的地方互相交流交流,然后老师带着去做。(课件展示)

  (七)课文小结:

  最后课文总结:让学生从三篇课文中感受到孩子们在大自然自由自在欢乐玩耍的画面,享受着欢乐的童年生活和大自然的乐趣。同时体会作者的优美的语言和手法。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3

  教材分析:

  《富饶的西沙群岛》是一篇反映南疆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散文。课文是从三个方面对西沙群岛进行介绍和说明的。先讲西沙群岛的位置,再按照海水、海底、海滩、海岛的顺序具体介绍西沙群岛的风光和物产,最后描写西沙群岛将会建设得更加美丽和富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利用网络浏览、查询、筛选、搜集相关的信息。了解课文是从海水、海底、海滩、海岛四个方面来介绍西沙群岛的。从中感受西沙群岛是个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地方。

  3、收集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并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部分。

  4、通过本次学习活动,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理解词句,了解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

  教学策略:

  使用网络课件,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和谐氛围。

  西沙群岛位于祖国的最南端,她的富饶和美丽,对于生活在祖国北方山区的孩子们来说十分陌生。如何让孩子们感受到她无穷的魅力,利用网络的便利条件,带领学生们走进西沙群岛的怀抱是最好的办法。教师在课前制作准备了网络课件。(切换至课件,边说边演示)它包括地图、全文朗读、海水、海岛、海底、海滩、未来、西沙遨游、海洋链接等几个方面的内容。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有机结合在一起,再按照教学要求,随机调控、综合处理。学生们畅游在丰富多彩的网络世界中,自然而然地有一种置身于西沙群岛美丽风光中的感觉。下面我就具体谈一谈,如何利用网络资源深化教学的。

  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过程分为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课件)

  教师联机出示地图,让学生自己找出西沙群岛。(出示课件地图页)为同学们讲解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并以假想参观的方式进入西沙。很快便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出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二环节:自主探究,交流汇报。

  此环节是教学的重点,以读为主线,首先让学生点击课文朗读,自由欣赏,初步感知课文。(点击播放一小段课文朗读)教师适时抛出西沙群岛什么多的问题,引导学生利用课件了解西沙群岛的.特点。让学生到西沙小站尽情地畅游。有的同学来到了海滩,在这里读懂了千奇百怪、庞大等词的意思。有的同学来到了海底,威武的大龙虾、蠕动的海参、美丽的珊瑚、神奇的鱼都深深吸引了他们。在这里还可以自读、自探、自得自乐。进入海水、海岛的同学也很快弄懂了五光十色、瑰丽无比、栖息等词的含义。

  接下来,就是小组交流、汇报融通。充分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向大家汇报。下面我给大家放几段课堂实录。(播放课堂实录)让学生自由汇报,满足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使有限的时空所有的学生参与了学习,获取更多、更丰富的信息。他们交往的愿望也得到了满足,既受到了尊重,个性又得到了张扬;既锻炼了学生的说话能力,又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与感悟。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

  第三环节:网络搜索,知识拓展。

  经过上一环节的学习,学生顺利完成了学习任务,也了解到课本上仅仅介绍了西沙群岛的一部分,自然想了解得更多。于是教师请同学们点击西沙遨游、海洋链接,进入网络去探索更神秘的西沙群岛。教师巡视点拨,个别辅导。这时学生可以独立学习,也可以结伴而学,收集感兴趣的内容,然后再由学生将自己查到的资料介绍给大家。有的同学查阅了海底的生物,来到这里,真是大开眼界!有珍奇的动物,由奇怪的植物,有科学常识,还有海洋趣闻。(演示课件)有的同学查阅了西沙群岛的风光,美丽的海滩、辽阔的大海、壮丽的日出、历史的见证尽收眼底,仿佛置身其中。(演示课件)同学们争先恐后,众说纷纭。积极地参与探究。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得以有效地发挥,能有的放矢地进行自学。培养了学生搜集、整理、提取、运用信息资源的能力。

  第四环节:全课总结,情感升华。

  学生借助网络资源的检索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全面、更详细地了解了西沙群岛的风光和物产,自然而然地倾泻出对祖国的热爱。让学生来总结自己的收获,感情自然充沛,达到了教育教学的最高潮。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最突出的特点是运用多媒体网络进行教学,利用丰富多彩的网络资源,形象、生动地启迪学生思维,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鉴赏语言文字,提供条件。让学生在更短的时间里检索到更多、更有价值的学习资源,提高灵活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使学生对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意、所流露的情有着更加真切的感悟,帮助学生抓住西沙群岛的特点,理解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整节课教师旨在让学生在宽松、和谐、平等、愉快的氛围中,运用网络多媒体课件进行自主探知,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生动活泼地发展。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4

  【说教材】

  《春日》这首诗叙述了诗人寻春的所见所感:在一个温暖的春日里,诗人来到泗水河边踏青,一眼望去,就感到处处焕然一新。为什么?因为和煦的东风催的百花齐放,为人们捧出了万紫千红的春天。诗人赞美了春天的美景,同时也道出了“东风”是春天的源头的道理。教学目标:

  1、诵读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

  2、感受春日的美好景象,感受诗人寻春的愉快心情。

  3、激发学生读书求知的乐趣。

  教学重点:入情入境的品读古诗,体会诗的意思,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搜集学过的描写春天的词语和古诗。

  课前准备

  1、在黑板上划出横线,便于学生板书。2ppt课件准备些描写春天的词语和诗句。

  2、课前分好学习小组

  【说教法】

  【设计理念】

  学习古诗不仅仅是理解诗的意思,学习古诗并不枯燥,学习古诗也能兴趣盎然,学习古诗也能享受快乐。

  【说教学过程】

  一、读春:积累词句(可当作课前活动)

  开小火车,每人读一个词语,看谁的胆量大,谁的普通话标准,谁的声音好听。(学生有困难,师生帮助,ppt出示)

  1、出示四字词语:

  春回大地春光明媚春光融融春光旖旎春色怡人春燕回巢春风得意春色迷人春色无边春意盎然春暖花开

  2、出示佳句名诗:

  春风杨柳万千条

  春风又绿江南岸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与浅红。

  一年之计在于春

  季节不等人,春日胜黄金

  二、咏春:享受春天

  1、同学们,当春天到来时,人们会自然而然地想起古代诗人对春天的赞叹。他们对春天是那样痴情,那样狂放,那样欣赏!真可谓把春天描摹得绚丽而又迷人,达到了绝妙的地步。古人赞美春天的诗词很多,然而,人们最喜爱、最推崇的是南宋诗人朱熹的《春日》: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出示《春日》)

  2、今天咱们要学的就是这一首诗。谁知道题目的意思?(学生板书题目

  3、请大家自由地大声地读一读朱熹写的《春日》,读的时候结合注释。

  4、读了这首诗以后,你能猜测一下诗人朱熹在春日时的心情吗?(高兴、喜悦、兴奋、愉快、欢快、激动、舒畅、舒坦、得意……)(学生板书在黑板两侧)

  5、猜测终归是猜测,如果大家能够从诗句中找出“证据”,来证明诗人当时的心情,你就可以理直气壮地说,我不是猜测,我是有理由的。(说出一处,请学生将词语板书到相应的横线上)

  教师点拨如下:

  (1)胜日——原指节日或亲朋好友相会的日子,这里指天气晴朗的日子,风和日丽的日子,阳光明媚的日子,阳光灿烂的日子。人的心情总是与天气有关系,天气好,人的心情也好。

  (2)寻芳——春游,踏春,踏青赏花,看花观景,寻找优美的景色。春游时心情肯定很高兴。

  (3)泗水滨——泗水河边。泗水河是一条美丽的河,在如此美丽的河边骑马、散步、游玩,心情能不舒畅吗?

  (4)无边——一望无际,没有边际,到处。视觉开阔,心情也会开阔。

  (5)光景——风光景物,风景。不优美的地方能叫风景吗?优美的风景令诗人喜悦万分。

  (6)一时新——一下子焕然一新。一时

  速度快,令人感到惊讶、兴奋、激动。万物更新使诗人耳目一新,令人欣喜,就好比你穿上了新衣服。

  (7)等闲识得——等闲:随随便便,轻松,容易,不用费心。诗人悠闲自得,忘记了烦恼。说明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辨认的,说明春光无处不在。识得:感觉到,领略到,认识到、接触到。

  (8)东风面——春风的面容。有一个词语叫“春风得意”,春风来了,得意洋洋。诗人是在享受春风,享受春天。

  (9)万紫千红——这是一个成语,这个成语就出自这首诗,也就是说,这个成语是朱熹“发明”的。什么颜色都有,形容百花齐放,色彩艳丽。现在还用来比喻丰富多彩的事物或无限美好的景象。看到百花争艳的景象,诗人能不高兴吗?

  (10)总是春——都是春天,一定是春天。诗人已完全被万紫千红的景色陶醉了,他从心底里发出“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风吹来的”。

  6、春天真美呀!诗人看到这万紫千红的春天,心中又是……又是……

  总之,太好了!让我们自由的大声地读一读,你想用什么样的心情去读你就怎么去读。

  7、明诗意,配乐读。

  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诗人兴致勃勃,来到泗水河畔观赏美景。满眼望去,无限风光,给人涣然一新的感觉。诗人悠闲自得,感受着春风的清新和温暖,享受着万紫千红的艳丽和芬芳,不禁诗兴大发…….(师生共诵《春日》)

  听,远处传来了春的.声音,让我们和着春的旋律,一起来读读。(师生配乐读,师先读,生再读)

  三、惜春:书海求知

  同学们,春天真美呀!春天啊,你永远在我们身边该多好呀!可是春天你的脚步总是那样的匆匆,你能否为我多停留一会儿?

  同学们,你们现在就处在人生的春天,看你们的眼睛如春水一般清澈,你们的脸颊如花朵般艳丽,你们的思想如春光般明慧,亲爱的同学们,你打算怎样度过你生命中的春天呢?

  (生交流,教师补充朱熹求学的故事)

  四、作业:绘春

  1真好!读着朱熹的诗,我们仿佛来到了美丽的泗水河边,春天似乎已来到我们的眼前,融入我们的心田。同学们,春天是否到过你的家乡,到过你每天经过的小路旁,小河边,田野上……是否也来到我们的中心小学?同学们,拿起笔,画画你心中的春天?

  2默写《春日》

  让孩子们自己走进春天,走进文本

  ——古诗《春日》教学反思

  在这个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春天,我带着一份欣喜、一份期待、一份激动、一份……的心情,走进了美丽的石岩中心小学,和这里三(4)班的孩子们一起学习朱熹写的古诗《春日》。更让我欣喜地是教研室的两位领导和教学处陈主任,还有庄老师等一起和孩子们走进《春日》。不管教的成功与否,我的心如春水漾漾。

  朱熹的《春日》诗,乃咏春诗中的精品,教学这首古诗,如果仅仅停留在“解释”上,肯定枯燥乏味、了无生趣。考虑到诗人踏春赏春时高兴、喜悦、兴奋、激动、舒畅、得意的心情蕴含在诗中的每一个字中,有许多地方值得细细玩味、反复品尝,我就想:何不在学生已能读得字正腔圆、有滋有味的前提下,开启他们思维的火花,让学生先对诗人写诗时的心情作一番大胆的猜测,然后再细读推敲古诗中的每一个字词,理解意思,找到猜想的证据,小组交流后,再全班反馈,并在反馈的过程中,结合感情朗读呢?我还从有关资料中发现《春日》这首诗,不仅是一首咏春诗(赞美春天的诗),而且是一首含意深刻的劝学诗于是,我就想,我要让学生通过这首诗的学习,知道不仅仅是诗人在享受春日的乐趣,春光无限好!享受读书的乐趣,书中滋味长!我和孩子们也应该是在享受春日,从诗句

  寻找“美丽”的心情,诗人快乐,我们也快乐!学了这首诗,我们肯定也会有所启发。

  基于自己这样的理解和思考,我又在“学习古诗并不枯燥,学习古诗也能兴趣盎然,学习古诗也能享受快乐”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制定了以下的课时目标:

  1、诵读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

  2、感受春日的美好景象,感受诗人寻春的愉快心情。

  3、激发学生读书求知的乐趣。

  我还确定了这样的教学步骤:

  1、读春:从我们以前学过的词语、诗句中感受春天,增加积累。

  2、咏春:从朱熹的《春日》中享受万紫千红的春天,感受春的喜悦。

  3、惜春:从春的喜悦中感悟春光虽美,韶华易逝,激励孩子们求知。

  4、绘春:将春情化为诗情,将诗情化为画意,描绘春天,赞美春天。

  教学设计的敲定是在前一天晚上,我刚接手三(4)班没有过多的时间去分析学生的学情,对于小组讨论的成功与否我也没有把握。但我自信我能够驾驭课堂。

  带着这份自信,更带着一份期望,我和孩子们一起学完了这一课。考虑孩子们,可能平时对课外语文知识的积累比较少,因此,课前,我准备了些有关春天的好词佳句,让他们课前读读,即增加积累又营造了一种“春的气息”。

  但教学过程并不如我所愿。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失败!我的最后一部分惜春竟然没有时间来演绎!一种失败感油然而生!我不明白为什么孩子们居然不投入,不热情!而且还有那么多老师听课?是我的诗情不够?是我的教学设计有问题?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听课的老师马上就找到了症结所在:

  首先,是板书杂乱无章。当学生把诗人的心情猜测出来后,可引导学生给这些词语归归类,这样学生的学习思路会更清晰。不至于黑板上那么多同类的词语,杂乱无章,而且浪费时间。陈主任指出这个板书简直就是空洞无物。是呀,我为什么不让学生把找到的“证据”写在黑板上,而不是写写什么心情的词语?

  其次,读的不够,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读,教师亦没有和学生一起亲近文本,导致后面的讨论成了空中楼阁,学生亦是雾里看花,没了兴致。

  第三,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充分发挥,一开始教师就对学生不信任,觉得他们想不出什么有关春的词语,诗句,于是自作主张,提供一些美词佳句让学生读,结果学生读得不热情。整个教学过程很少考虑学生的感受,分析学生学情,正如陈主任所说“好像是上给听课老师看的”。结果连“底”都没保住。

  本来应是领着学生走进春天,结果却是领着听课老师到泗水河畔,走马观花了一下,学生却还在春外!

  《春日》的思索,还要继续--------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5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小稻秧脱险记》一课是一篇科普性童话故事。这篇课文寓农业常识于生动的故事之中。全文采用拟人化的手法形象的写出了杂草对稻秧生长的危害及喷洒除草剂对保护稻秧所起的作用。全文充满童趣将科学知识寓于童话故事中,生动的语言,有个性的对话,有趣的情节都为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供了很好的凭借,更潜移默化的培养了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志趣。

  2、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纷纷”、“激烈”造句。

  (2)、过程和方法目标:培养学生养成独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朗读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做到观点明确,言之有理。

  (3)、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志趣,从而提高其综合素养。

  3、教学重点:通过对课文的朗读和内容的表演使学生理解关键词语的意思,知道小稻秧遇到了什么危险又是怎样脱险的。

  4、教学难点:小稻秧、杂草、喷雾器三者之间关系的理解及表演。

  5、课时分配:本篇课文我用两个课时来完成。第一课时:初步感知,整体把握;教练生字、理解个别字词的意思。第二课时:抓重点词句读中分析、理解、领悟、表演,完成教学目标。

  二、说教法

  1、情景创设 读演感悟

  情景创设,意在中低年级儿童形象直观思维与心理状态,旨在让他们以积极的情感贯穿课堂始终。只有调动起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才能达到学生爱语文、学语文、学好语文的目的,所以课堂上我创设不同的、最能激起他们兴趣的情景让学生在读读演演中感悟课文语言使学生以积极的状态投入到学习中。

  2、小组合作,启迪智慧

  培养小组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是新课程基本理念之一,必须落实到平时的学习活动中。各小组合作表演使教师鼓励学生人人参与,各抒己见共同完成表演任务,是各成员间互相接纳、认同、启发和鼓励。

  三、说学法

  1、养成阅读的好习惯。从读中感悟道理,分析、体会感情。

  2、边读边写,读写结合,提高学习效率。

  3、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能力的培养。

  四、说教学程序

  1、整体感知,复习揭题

  教师请学生回忆课文,再次体会小稻秧的境域。接下来,用几句话来概括课文大意,根据学生的发言总结上节所学内容。这一环节巩固了学生所学知识,培养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为进一步学好课文奠定了基础。

  2、读演感悟,品读课文

  学习1—2自然段,小稻秧遇险。在这一部分学习时逐步启发学生思考:“气势汹汹”、“蛮不讲理”、“一拥而上”、“不由分说”等关键词语的意思,练习读、指导读使学生能够理解其意并借助表演加深印象,感悟文章。

  学习3—4自然段,小稻秧脱险。在这一部分学习时首先让学生自己思考小稻秧如何才能脱险,而后小组合作、交流、探究得出结论,最后读演课文,加深印象。

  学生是认知发展的主题,教育的本质是唤起学生主题内在的需要、动力,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帮助学生不断创新自我。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读一读、说一说、演一演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不知不觉的体会出杂草的“气势汹汹”、“蛮不讲理”,小稻秧的柔弱无助,喷雾器大夫的正义凛然。

  3、升华体验,综合实践

  这一环节先总结、回顾全文在给学生留下拓展想象的空间。既能发展学生思维又能在表演交流中使学生情感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升华,更有利于学生对课文角色的独特体验。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6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秋天的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五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浓的散文。文章名为写秋雨,实际在写秋天。课文内容是丰富多彩的,作者抓住秋天的特点,从秋天的到来写起,写了秋天缤纷的色彩,秋天的丰收景象,还有深秋中各种动物、植物准备过冬的情景。把秋雨作为一条线索,将秋天众多的景物巧妙地串起来,从整体上带出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

  (二)、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读懂课文内容,感受秋天的美好以及色彩美。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体会作者对秋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难点:读懂课文内容,了解秋雨特点,感受秋天的美以及色彩美。

  二、说教法、学法

  抓住重点语句,通过反复品读、深究、讨论,感受秋雨的美。

  三、说教学程序

  (一)欣赏图,感受美景,揭示课题

  1、观看图,谁来说说这是什么季节的景色?图上画了哪些景物?你喜欢秋天吗?为什么?

  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秋天的雨》,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并画出课文的生字、生词。

  2、同桌之间互相帮忙认读生字。

  3、检查识字情况:幻灯出示词语、句子

  (三)、品读课文,感受秋雨的美

  1、同桌一起读课文,在秋雨里,你看到了什么?

  2、小组合作、交流、讨论:

  (1)课文从哪几方面描写秋天的雨?

  (2)反馈

  (3)朗读体会句子

  (4)你觉得秋雨神奇吗?把你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

  3、品读第一自然段

  (1)谁愿意把第一自然段读给大家听听?(小组读、个别读等形式)

  (2)、你觉得秋雨神奇在何处?再次体会秋雨的神奇,读出喜欢之情。

  4、品读第二自然段

  (1)、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把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

  (2)、指名说说喜欢这段哪句话?

  (3)体会银杏树、枫树的句子。(去词体会,比较句子)

  (4)、把描写颜色的词画下来。(幻灯出示练习填空)。

  (5)、理解“五彩缤纷”的意思

  (6)、同桌交流:你还知道秋天还有哪些颜色吗?想一想按练习的句式说。

  (7)、再次读课文,体会秋雨颜色的美。

  (四)、拓展延伸

  1、秋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是一个丰收的季节,秋天的美景数也数不清,你还知道有哪些美景?

  2、学生交流讨论:说说秋天有哪些美景?(引导学生可模仿课文的说)

  (五)、总结

  四、说板书设计

  板书起到有条理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作用,它线索清楚,简单明了,概括性强,因此,我是这样设计的:

  是钥匙

  11 秋天的雨 有颜料 丰收、快乐

  藏起香味

  吹起小喇叭

  三年级上册语文秋天的雨说课稿2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第五册第三单元的课文《秋天的雨》,题目是《创情境,品秋意》,通过多种方式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品味盎然秋意思我的设计思路。我的说课分以下几个环节进行。

  一、依标扣本,说教材

  本组课文以秋天为专题,从多个角度描写了秋天,处处洋溢着浓浓的秋意。《秋天的雨》是其中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作者并没有直接写“雨”,而是以“雨”为线索,将秋天众多的景物巧妙地串联起来,从秋天的到来写起,写了秋天缤纷的色彩,丰收景象,还有各种动物、植物准备过冬的情景。从整体上带出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课文思路清晰,层次分明,语言生动优美,富有诗情画意。因此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认识文中的生字新词,能正确理解“五彩缤纷、一把把”等词语在课文中的`含义。初步体会比喻等修辞手法在表情达意中的作用。

  2、能初步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爱的部分。

  3、感受课文的语言美,体会秋天的美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其中,使学生通过课文生动的描写,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的语言美是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这也是本片课文的教学重点。课文中那些艺术化的语言,学生难以理解,是教学上的难点。

  二、紧扣重难点,说教法学法

  对于孩子们来说,秋天的美景就在他们身边,但他们却比较缺乏对美的发现,教学中适当选择能展现秋天美景的录像、图片等资源,让学生发现美、欣赏美、体验美、学习美、运用美。并在形式多样的训练中促说、促读、促练、促悟。

  同时,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教给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在学习语言的同时运用语言,将读与写巧妙结合起来。并通过读、演、背等实践方法,增强学习兴趣,培养学习能力,达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统一。

  三、以学定教,说过程

  围绕本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为突出教学重点、难点,我安排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激趣导入,欣赏秋色

  (二)梳理文脉,体会秋意

  (三)品读课文,感悟秋韵

  (四)总结全文,升华秋情。

  在本课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我巧妙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情境,激起学生对所学课文的“兴奋点”,达到“课伊始,趣亦生;课进行,趣渐浓;课结束,趣犹存”的境界,让孩子们品味盎然的秋意。

  开课伊始,我引入介绍秋天美景的短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视听享受中,导入新课,此时板书课题:秋天的雨。

  接着,让学生自读课文,识记生字新词,相机指导“扇”的不同读音:“扇子,扇哪扇哪”,重点指导书写“爽”:先写人,再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的顺序写四个撇点。之后,我出每段的第一句描写秋雨特点的句子,并使用课件展示出来。让孩子们自由朗读。

  “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

  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

  秋天的雨,藏着非常好闻的气味。

  秋天的雨,吹起金色的小喇叭,它告诉大家,冬天快要来了。

  秋天的雨,带给大地的是一曲丰收的歌,带给小朋友的手一首欢乐的歌。”

  教师相机小结:这是整篇文章缩写成的一首小诗,是文章的线索。再让学生配上优美的音乐读读小诗,教师相机板书关键词:“钥匙、颜色、气味、声音”,以达到理清文脉的目的。此时,融入学法指导,告诉学生:像这样,把每段的意思连起来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然后让学生在教师动情而又富有启发性的导语中自主选择学习内容:“一走进秋天的大门,一幅连续不断的画卷展现在我们眼前,你是想先看看秋雨那缤纷的颜色,闻闻那香甜的气味,还是想听听那动人的声音呢?”此时,以学定教,根据学生的意愿,相机指导教学。这样就进入了第三个环节,品读课文,感悟秋韵。

  这部分的学习上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我主要采用的是看一看、读一读、说一说、演一演的方式,不同的段落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描写了秋天的色彩,文字非常优美,引导学生赏秋色时,抓住词语“五彩缤纷”进行教学。先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词语意思,再通过课件看看黄色的银杏叶、红色的枫叶、金色的田野、各色的菊花和橙红的橘子,让学生深入体会,然后课件出示一组表示颜色多的词,指导学生朗读、记忆,积累语言。

  这段文中出现了许多处生动的比喻句,三年级的孩子较难理解,如“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多美的句子呀!但学生很难一下子感受这种美,我通过多层次的教学,引导学生体验。先出示银杏叶和扇子图片,让学生将二者进行对比,体会它们的“相像”,然后出示银杏叶往下飘落的动态画面,引读,让学生体会“一把把”的含义。

  “一片黄黄的叶子像一把小扇子,两片黄黄的叶子像两把小扇子,满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

  相信,精彩的动画会让抽象变直观,让孩子们在美的情景中将文字的理解化难为易,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美美地读一读。接着顺势让学生理解其他的比喻句。然后让学生仿写这样的句子,达到以读促写,读写结合的目的。最后,大家跟着动情的音乐齐读第二自然段,练习背诵。这样层层加深学生的体会,是语言的积累,更是情感的升华。

  品秋香时,首先展示一幅秋天水果图,让学生看着诱人图画,听教师范读第三自然段。并激发想象“你仿佛闻到了什么好闻的气味?”适时引导“假如你就在硕果累累的树下,你想干什么呢?”这样创设情境,让学生深入体会被那香味勾住的感觉,再让学生把自己的感受融入到朗读之中。

  在学习第四段听秋声时,老师和学生共同演绎情境。老师扮成秋雨告诉大家冬天要来的消息,孩子们自主选择自己喜爱的动植物演一演课文内容,体会动植物热热闹闹准备过冬的情景。再练习说话,“秋雨姑娘把冬天要来的消息及时地告诉了大家,你想对她说些什么?”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在师生对话的情境中,进行口语表达训练,抒发对秋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并带着这种心情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四、浓缩文本,说板书

  在学完文章之后,借助板书回归整体,总结全文。“秋天的雨像一把神奇的钥匙,给我们打开了秋天的大门,让我们看到了五彩缤纷的颜色,闻到了香香甜甜的气味,听到了冬天要来的消息,给我们带来了丰收和欢乐。”此时板书:丰收、欢乐。

  这样线索清晰、简单明了的板书,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一目了然,帮助学生理清文章思路,理解课文内容。

  五、课后拓展,说作业

  最后,课件出示一组秋景图,配以轻柔的音乐,引导学生走出文本,走进美丽的大自然,并布置开放性的作业:

  背一背:把秋天的美景永远留在脑海里

  画一画:自己眼中的秋天

  写一些:自己感受到的秋天

  这样的作业背、画、写三者结合,能拓展学习资源,拓宽学习渠道。

  总之,教学中,我巧妙运用多种手段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中,在一个个鲜活的场景中,在读读、说说、写写中“品味盎然秋意”。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7

  《燕子专列》一文字里行间洋溢着人们对动物的珍爱之情,体现了人们美好的环保意识。我把这堂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定为:通过对文本的解读,感受人对动物的珍爱之情,培育热爱动物并能与动物和谐共存的思想感情。因此在课前我出示了一幅幅动物和人友好相处、充满温馨的图片,从情感上拉近动物和孩子们的亲近感,为后来的情感的激发作好铺垫,也与本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相呼应。

  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我以开门见山的方式揭示了课题,对于“专列”一词我们在课前也商讨过,不一定每个学生都能理解,因此我先引导学生说说什么是“专列”,进而学生对燕子专列的意思也就清楚了。接着引导学生读课题进行质疑。那么学生都提到了“燕子是侯鸟,能长途飞行,怎么还用专列送呢”这一问题,其实课文也就是围绕着这个问题来展开叙述的。在初读课文、认读新词后,学生对该问题进行了交流,在学生的诉说过程中,我也注意及时地引导,引导学生能用上大屏幕中的词语完整地来回答这个问题,屏幕中的词语我也是根据地点、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分类出示,从一定意义上降低了学生的难度,当学生说得不够完整时,我注意及时引导,比如:你能加上地点就更好了等。其实学生回答了这个问题也就是概括出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这一环节也渗透了一种学习方法:像这样读课题,然后根据课题提出疑问,围绕着问题来读课文,就能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这也是一种不错的学习方法,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尝试运用.

  语言是情感的载体,情感是语言的内涵。新课标指出: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因此,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两个想象说话提升点。不是为了说话而说话,要求学生在学习课文内容的过程中,通过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进行想象说话,能对自己的'语言有所提升,在同学之间相互交流的同时,能对自己的语言有所提升,在老师的引导过程中,能对自己的语言有所提升。

  我的第一个语言提升点放在了如果你是瑞士政府的一名发言人,你会怎么来呼吁大家?因为学生的角色要在此时进行换位,在试教中也出现了学生不能及时定位自己的角色,因此我以“居民们……”给予学生一定的提示,并通过同桌互相说的方式,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准备。那么在试教过程中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就是学生在呼吁的过程中光让居民们行动起来,而没有说明小燕子此刻究竟遇到了怎样的情况,那么这样的呼吁就不能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我们也想过是否在学生讨论之前就引导学生说说在呼吁时到底要呼吁哪些内容,但最后还是决定让学生先准备,在交流的过程中,通过老师的引导使学生说得更全面.在学习过程中,在呼吁时学生没有提到小燕子现在的情况,经过一步步的引导,比如:如果我是瑞士的一位居民,听到这则消息我也许不会出来,小燕子究竟怎么了呀……在这样的引导过程中激发了学生的想象,更好地引导学生走进了文本。

  那么我的第二个语言提升点放在了居民纷纷走出家门寻找燕子这一段。我抓住“纷纷、四处寻找”,引导学生想象文字背后的画面。我先让学生进行同桌交流,再全班交流。与第一个说话训练点相同的地方是,我也力求在学生的交流过程中引导学生能较为具体地描述脑海中的画面。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只谈到看到了谁去寻找燕子,我也能及时注意引导说:那么他会到哪里去寻找呢?你能看到他的脸吗?你能看到他的手吗?你能看到他手中捧起的燕子吗……这样一步步引导,使学生的语言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一定提升。

  其实想象说话旨在挖掘文本的留白,激发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再走出文本,进而超越文本,运动学过的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真切体验,在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也落实了人文性的教育目标。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8

  一、教材解读

  《槐乡五月》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第21课。这是一篇清雅隽永的美文,它用诗意的文字,把读者带入一个童话般的情境。作者的生动描绘,展示了槐花的形美香醉,还原了槐乡孩子的质朴纯真,表达了作者对美丽迷人的槐乡五月、对精灵一般纯真快乐的槐乡孩子的喜爱。文章行云流水,意境丰富,写花又写人,花有花的美,人有人的情,花与人交融在一起,使“花美迷人”、“花香醉人”、“童趣动人”的美妙画卷徐徐展现在读者眼前。文章对称句式的错落有致、长短句之间的衔接呼应、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的得当运用以及描写与抒情的有机糅合,使文章呈现出浓浓的意境美,形式的丰富美,语言文字的画面美。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编写意图,结合学生思维情感、认知发展的需要,基于本班学生的已有基础,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能写出和"白茫茫"构词方式相同的词语。

  3、借助具体的语言材料,体味五月槐乡的花美、香醉和童趣,能写恰当的、简单的批注。

  三、教法、学法

  教师的教学,应做到心中有本,目中有人。在理解、分析教材的基础上,我结合教材及教学对象的特点,在教学中采用了如下教学方式和手段:

  1、情境创设,将语言文字立体化

  真实、鲜活、具有画面感的情境能丰富儿童的感知,激活儿童的思维、情感、表达。老师利用富有感染力的优美的语言,借助精美的课件,把学生带入语言文字营造的情境中,这个有利于学生入境的“场”,能使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填补课文中的“留白”,从而加深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2、品读批注,激发自我阅读体验

  精读课文以各种形式的读为抓手,让学生在形式丰富的朗读之余,继续练习写简单的批注,丰富认知、加深感悟、习得方法、获得提升。

  四、教学过程:

  整篇课文的教学,恰似带着学生去品一场色香味的盛宴。以一个大问题“走进五月的槐乡,你感受到了什么?”导入,并以此作为一条主线,贯穿整篇课文的教学:

  一、品“色”——多种形式地读,充分咀嚼文字,读懂要明白的,读好要感受的,读美要表现的,读出文本的魅力色彩。

  “槐花的美”:活力美、颜色美、形态美、价值美

  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圈画关键词,写简单恰当的批注,来关注第一小节中表现出的槐花的美和第二小节中槐花美食的诱人。通过交流,让学生感受到槐花蓬勃旺盛,漫山遍野,冰清玉洁,形态可爱,而且还能作为美食让人们享用,带领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来欣赏槐花的美。

  “槐花的香”:叠词的使用、近义词意思的递进、夸张的手法

  闻香识槐花,读文品花香——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感知、想象、体味槐花的香气不同于别的花,它热烈、丰满。它吸引你,陶醉你。若是槐花失了香气,就好比画上少了浓墨重彩的几笔,失了颜色,也让人减了兴致趣味。槐花的香,是五月的槐乡递给人们的热情的邀请函。

  二、品“香”——创设营造情境,师生本三者对话,让课堂洋溢别样的沁人心脾

  情境的营造主要用在让学生体会“花美迷人”和“童趣动人”这两个板块的教学中。

  悠扬的丝竹和远近景不同角度的槐花美景,带学生踏上槐乡的`土地,去感受那漫山遍野的槐花所带来的童话一般的意境。学生从文本中来,到情境中去,然后再回到文本中,这一来一回中,让学生充分地、细致地感知槐花的美,鲜活了感受,丰富了认知,加深了感触,升华了领悟。都是一般大的孩子,都纯真、活泼、热情、善良,不用多说,放声朗读,同桌对读,和老师配合读那么几个回合,学生自能体会槐乡孩童之乐。在教学这部分时,老师设计问题:“在他们身上有没有看到你自己的影子?你还会怎样快活地享受槐乡生活?”让学生通过想象合作表演,来抒发心中的感悟,不呆板、不单调,天真的童趣跃然眼前。

  三、品“味”——不失本真,语文课上洋溢浓浓语文味,将听说读写,迁移拓展落在实处

  1、借我一双慧眼吧——领悟对称句、叠词的妙处

  文章的一大特色是对称句式的使用,学生读起来朗朗上口,别致的写法,丰富了意境,给学生美的感受。通过同桌轮读,男女生对读等方式,让学生发现和体会对称句的趣味和妙处。

  2、最妙是锦上添花——感受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的得当

  文中描写槐花形态和香气时运用了非常精当的比喻和夸张,采用导读、对读、配乐读等形式,使学生感受到恰当的修辞手法可以起到夺人眼球、锦上添花的效果。让学生发挥想象,也学着说一说槐花的其他形态,也用夸张的说法来赞一赞槐花香,带他们自然地亲近语文,感知语文,爱上语文。

  3、再多一份精彩——适当地进行拓展和迁移

  课文上完后,可以设计“我是槐乡小导游”或“槐乡邀请你”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回顾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整理思路,写一写:槐乡最吸引人的是什么?为什么?可以设计“槐乡美食节标语”、可以创作一首关于槐花的诗,还可以进行想象作文:我真的来到了槐乡……用有效的迁移和拓展将课文所要表现的美好意蕴上升到新的价值层面。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9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我将从主题、素材选择、教学过程、练习设计四个板块进行说明。

  一、说主题(含学情、教学目标、设计理念)

  本次说课的主题是《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

  本次习作主题为“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是一篇写人习作,是在学完第六单元后,体会了描写的有序、细致,初步掌握了抓关键词体会人物感情的基础上进行的`习作。经过学前检测,我发现学生在本课学习时有上述五个优势。

  同样,学生也还存在写作语言较为平淡;叙述一件事时表达不完整;阅读同类文本时没有比较意识的问题。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依据不同的写作对象,写出生动具体的文章”。结合学情,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为根人物特点选择合适的一件事例,并把事例写清楚。教学难点定为训练学生在叙事时要有完整的六要素,运用动作、语言、神态等细节描写把事情写清楚。

  为达成这一教学目标,我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师生探究、小组合作、自主实践等方式来达成共识和实现师生集体建构。

  二、说素材

  在本课的课程设计中,除了利用课本中的九个形容人物特点的词语作为依托,我还让学生通过课前搜集的方式积累了同类词语,并在课堂上、学习单上出示了30余个同类词语帮助学生积累。

  针对通过一件事例写清楚人物特点这一教学目标的需要,结合学生在三年级上学期第一单元习作“猜猜他是谁”中已学习了外貌描写的方法,积累了描写外貌的好词好句,我又给与了学生描写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的四字词语各五个,并让学生课前利用多种方式理解词语,给学生的习作中添加“亮点”。

  《幽默王子》的两则片段是针对学习需要,重点引导学生关注文本里的动作、神态、语言描写,让学生领悟合适的细节描写有助于我们写清楚人物特点。

  《大胃王》是本节课微课视频中出现的文本,这一文本重点引导学生关注外貌、心理描写,让学生知道不同的细节描写都各有其作用,只要合理使用,都能帮助体现人物的特点。

  本次所有素材文质兼美,让学生在阅读、积累、理解的过程中习得了观察、感悟、表达的方法,从而整体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三、说教学过程(含教法、学法)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以上教法、学法。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10

  学习目标

  1.能正确读写“坪坝、穿戴、打扮”等19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这所民族小学的喜爱之情。

  3.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课文,抄写描写窗外安静情景的句子。

  教学重难点: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课文

  教学过程: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生字、新词,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导入: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已经感受到了民族小学的美。这一课我们要急需朗读感悟,我们会进一步地发现民族小学的美和课文的美。

  分段读议,加深感悟

  1.第一自然段

  a.请各自轻声读第一段,想一想读着这部分课文,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b.学生读后交流。

  可引导学生从上学路上的景色、不同民族学生的服饰、到校后的活动等方面想象、讲述。

  c.大家一边在头脑中展开想象一边朗读就能读得更入情入境,谁来读一读?

  教师评点后再指名练习。

  d.师朗读这一段。

  2.第二、三自然段。

  a.“当,当当!当,当当!”大青树上的`钟声敲响了,民族学校的学生开始上课了。请各自轻声朗读第二、三自然段,想象一下民族小学的孩子是怎样上课学习的,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

  b.学生各自读课文,然后交流。

  c.如果你是一棵小树、一只小鸟、蝴蝶或者一只猴子,看到小朋友们学习这么认真,课文朗读得这么动听,你会怎么做?

  反复朗读这几句话。

  d.下课了,小朋友做些什么?操场会是怎么的一幅情景?想象描述。朗读有关句子。

  4.第四自然段。

  a.这所民族小学留给你什么印象?交流感受。

  b.我们参观了这所民族小学,了解了他们上学、上课学习、下课活动的情景,多么美丽的民族小学,多么可爱的学生!参观结束了,让我们说上几句道别的话。

  感情朗读,比赛背诵

  1.课文写得很美,你喜欢哪一部分?请你有感情地朗读一下。

  2.把你喜欢的部分背下来,看谁先背出来。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11

尊敬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一、说教材

  本课是小学三年级苏教版第六册的第一篇课文,主演让学生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辛苦,还要让学生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说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辛苦,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说教法

  这里主要说说我的教法:

  首先,让学生看图,介绍长城和运河,让他们有个大致的了解。

  其次,让学生熟读课文,讲解课文大意,让学生理解课文,然后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印象。通过听课文磁带,让学生欣赏,然后跟读。在读中让学生更理解课文的内容。

  最后,在熟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轻松的背诵课文。

  四、说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词。

  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

  3、哪个词表达了作者对长城的赞叹?

  二、精读第二部分

  1、导读。

  听录音并跟着默读第二部分,然后画出作者感叹的句子。

  2、讲读、

  (1)观察书中插图,填空并回答问题。

  "像绸带飘落在大地,银光闪闪,伸向天边、"这句话是把比成它们之间存在之处,你能说说吗?(相似之处在于:扁,柔,有光泽等)

  (2)比较:

  像绸带飘落在大地。

  像绸带飘落到大地。

  像绸带飘向大地。

  (3)你从"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这句话读懂了什么?前半句"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动人"一词可否换成"不朽"?

  3、指导朗读。

  4、这部分结构完全同于第一部分,同学们自己先读一读,联系奇迹的历史和特点,想一想:朗读时的语气是否也和朗读第一部分的语气一致?

  5、同学们不妨自己试着读一读。

  6、指名说说两大部分读法的`区别。

  7、同座可分两大部分互读,互相纠正读得不妥的地方。

  8、指名读,其他同学闭眼体会,听后纠正。

  9、师读两部分相同的前两句,男生读两部分关于描写特点的两句,女生读两部分关于抒情的两句,齐读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两句。

  三、总结全文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读懂了什么?我们祖国的美仅仅在于两大奇迹吗?

  2、文章仅赞美了祖国吗?

  3、师总结。

  四、布置作业

  1、课堂作业。

  完成课后习题第三题。

  2、课后作业。

  五、说反思

  通过教学,发现图文结合的教学方式,学生很喜欢,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多利用这样的形式进行教学。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12

  一、说教材

  《荷花》是苏教版语文教材第六册第四单元的一篇写景记叙文,写的是“我”去公园赏荷,陶醉于白荷花的丰姿神韵,与荷融为一体的事,赞美了荷花婀娜多姿、生机盎然的美,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作者因景入情,以情观景,情景交融,不仅写出了荷花的丰姿,而且写出了荷花的神韵,使读者既赏心悦目,又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二、说教学

  认知目标:

  1、会认会读生字。掌握“莲蓬、饱胀、挨挨挤挤”等词语。

  2、读懂一至三自然段。

  能力目标:

  1、通过看图说话、写话的练习,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

  2、进一步培养学生利用网络信息资源进行学习的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自主探究、交互合作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团结协助的精神。

  2、通过看图,读文,展开想象,品味词句去欣赏荷花的美,从而加强语感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三、教学对象分析

  1、所任教的班级有较好的朗读能力,初步懂得欣赏词句,本节课将发挥学生的优势让学生充分诵读课文,运用以往领悟的品读词句的方法欣赏本课遣词造句的特点。

  2、学生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合作意识,有利于实施自主探究基础上开展同伴互助合作的学习方式。

  3、学生基本掌握文字输入,上网浏览等计算机基础,但熟练程度不一。因此更需发扬合作精神,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四、教学资源设计

  课前,教师将师生合作搜集到的荷花相关资源虚拟成专题网站——“荷花小站”。“荷花小站”设有六个部分,分别为“走进课堂”、“增长见识”、“灿烂文化”、“荷花资源”、“在线测试”、“荷言荷语”。这当中既包括课堂教学所用的资源,也包括供学生课后拓展性学习的资源。

  五、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教学策略:

  为了使语文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达到最佳的整合,教学设计“以生为本”,从学生素质的良好发展出发,努力把信息技术素养的培养(如对语言信息进行查找、筛选、获取、归纳、编辑的能力)与语文学科的任务(如大量读书,品味词句,情感熏陶,听说读写的训练)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充分发挥其各自的优势、扬长避短,优化课堂教学。

  “荷花小站”六个部分中,“走进课堂”部分集文字、图片、影像、音乐于一体,给学生的自主探究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加上教师适时的点拨,恰当的启发,激发了学生的想象,使学生对词语的品味、感悟更立体、更丰富、更有个性化;“在线测试”则把欣赏精美的图片与说话、写话结合起来,并可以通过网上论坛让师生对写话练习进行欣赏、评议、修改,有效地加强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其余的几个部分为学生提供了网络大量的信息资源,使教学不局限在课本中,拓展了学生对荷花多角度、多层面的认识。

  教法设计:

  本文教学以建构主义理论、情境教学理论为指导,采用了“情境、主动、交互、发展”的教学模式,借助网络及多媒体提供的丰富资源及强大的交互功能创设情境,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发扬自主探索、交互合作的精神,理解和品味语言,激发情感,唤发想象,增强表达欲望,从而了解荷花,热爱大自然,使语文素养和信息素养多方面得到更好的发展。

  六、教学过程:

  (一)、网络导入,设境激情:

  我们常说,儿童的情怀是一湾浅浅的小河,无风不起浪,无物不扬波。所以,新课伊始,我给学生送上一阵微风,让孩子情感的小河荡漾起来,是他们对新课的学习产生一种期盼的欲望,关注的心理。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荷花,高雅清香,冰清玉洁,历来被人尊称为“花之君子”。自古以来,文人墨客赞美荷花的诗篇、画幅数不胜数。

  而杭州西湖的曲院凤荷则独树一帜、久负盛名。让我们伴着美妙的《采莲曲》,一起去荷花池边欣赏荷花的美丽风姿,好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怀着对荷花的急切向往之情,打开“荷花资源”中的“荷花视频”,欣赏荷花的美景。此时,学生的视觉、听觉、想象、思维“多频道运作”,全身心感受,“未成曲调先有情”,他们已深深陶醉在美仑美奂的境界里,为领略课文的真味打下了良好的`情感基调。

  (二)、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当学生激情澎湃、叹为观止的时刻,我引领孩子“走进课堂”,尽情地、美美地读一读叶圣陶老爷爷的《荷花》一文,体会文中的荷花给自己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从整体上把握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并知道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写了荷花形态各异的美。

  (三)、细读与想象并行,领悟课文意境美

  在学习课文第二、三自然段时,我给学生明确的学习任务及方法:初次在反复美读后,指导学生感情背诵描写荷花不同姿态的句子。

  (四)提供创造平台,让想象激情飞扬

  众所周知,课文只是个例子。我在引导学生美读成诵之后,带领学生进入“在线测试”。让学生一边观察多姿多彩的荷花,一边展开丰富的想象,给婀娜多姿、万紫千红的荷花取上新颖别致的名字,用优美的语句描绘荷花的迷人风韵。通过练习、交流、点评,提升了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了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五)、拓展学习时空,丰富学习资源

  当课接近尾声处,我让学生自主浏览网站上的其他栏目,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为学习下节课作知识上的铺垫。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13

  一、说教材。

  《蜜蜂》的作者是法国生物学家法布尔。他以第一人称写了他所做的一个试验,即证实蜜蜂是否具有辨认方向的能力,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作风。

  课文叙述线索清楚,情节完整。首先写“我”听说蜜蜂有辨别方向的能力,想做个实验,再写“我”试验的过程。过程大体是在自家花园蜜蜂窝内捉 20 只左右的蜜蜂,在身上做了记号,叫小女儿守在窝边, “我”走了四公里路,放飞蜜蜂。然后写“我”途中观察和猜测以及试验的结果。结果第二天发现至少有15 只蜜蜂没有迷失方向,先后准确无误的回到了家;最后写结论:“我”尚无法理解蜜蜂为什么有辨认方向的能力。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在进行语文能力训练的同时,让学生了解作者观察、思考、试验的方法和探索精神,所以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会认“概、逆”等8个生字。会写“蜜、蜂、辨”等12个字。能正确读写“蜜蜂、听说、辨认”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表达课文蕴含的思想感情。

  3.理解课文内容,梳理蜜蜂辨别方向能力的试验过程,激发学生动手探究自然奥秘的兴趣。

  重点:了解作者观察、思考和实验的方法,感受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有求实的科学作风。

  难点:能说出作者的实验目的、实验步骤、实验结论。

  二、说学法。

  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应初步具有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因而课前,我让学生多渠道收集有关蜜蜂的资料,这既为上课做好了准备,也培养了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新课标强调语文与生活的联系,要求课堂与生活进行有效的整合,因而,在本课的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会作者那种认真观察、用心思考、对待科学严肃、实事求是的作风。

  3.新课标尤其强调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实现素质的全面提升,因而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将着力创设情境,通过“初读、精读、赏读、活读”等方式,开展多层次、多视角的读,让学生在读中入情入境,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优化自身的语文素养。

  4.新课程尤其倡导要培养学生的个人意识和团体协作能力,在多维互动的学习中实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中,我将多次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在个体感悟的基础上,实现优质资源的共享,如小组讨论:(1)实验的过程,考虑周全吗?能不能少掉一环节?(2)你从法布尔身上学到了什么?

  三、说教法。

  1.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在学生交流所搜集信息的基础上,由谈话激趣拨动学生理智的琴弦,由此,“披情入文”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在课堂中,我会利用精炼的语言,或指导,或点拨,或解疑,或释惑,将学生的思维不断引向深入。

  2.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学生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问老师、问同学、查字典等。

  (2)用生字卡片出示文中的生词,指明读,开火车读。

  (3)用各种形式理解文中词语。如:“辨认”“阻力”“跨进”可以通过学生的生活经验自己理解。

  3.师生对话、品悟句段。

  (1)教师引导学生再读课文,“通过读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2)引导学生交流法布尔进行“蜜蜂”实验的目的、过程和实验得到的结论。

  (3)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重点进行交流,即文中语言文字的品位与理解。(引导学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交流)

  ①把蜜蜂放在纸袋里,带它们走了四公里路。(引导学生明白从距离上说明在这样的距离范围内蜜蜂回到蜂巢没有问题。)

  ②“我在蜂窝里捉了一些蜜蜂”“那二十只左右被闷了好久的蜜蜂向四处飞散”“至少有15只没有迷失方向,准确无误地回到了家”。(从数量上说明蜜蜂辨认方向的能力。)

  ③“刮起了狂风”“沿途都是一些陌生的景物”(从环境上说明,情况很复杂,对蜜蜂认路增加了难度。)

  以上交流的重点是实验的过程,其它两项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表达一下。(同时理解不明白的词语)

  (4)讨论:读了课文,受到怎样的启发?

  ①办事应该像法布尔那样仔细认真;

  ②从文中可以看出,法布尔是一个充满爱心与同情心的人。

  4.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1)蜜蜂靠什么辨认方向?

  蜜蜂通常是利用太阳作为罗盘进行导航的,指出蜜蜂就是以太阳作为参照点,通过“舞蹈”告诉其他蜜蜂如何到达它发现的花源地。

  (2)你还知道哪些动物辨认的方法?查资料,小组讨论。

  5.课堂总结,收束全文。

  大科学家法布尔以严谨求实,积极探索的科学态度,认真研究蜜蜂辨认方向的本能,给我们的启示是每一个人都要以严谨认真的态度对待我们身边的每一件事,要从小培养自己的科学素养,积极探索,为科学事业贡献力量。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14

  一、教材

  《赵州桥》是一篇说明文。它从坚固和美观两方面介绍了闻名世界的赵州桥。课文开头先交代赵州桥的所在地,设计人及建桥时间,然后重点介绍赵州桥雄伟、坚固、美观的特点,最后讲作者由衷的赞美。全文层次清晰、重点突出,通过对赵州桥设计特点的说明,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二、说学情

  我班学生的拼音、字词基础比较好,而且有预习的习惯,所以字词的学习相对轻松。但学生处于三年级的上学期,年龄小,阅历浅,就本课来说,他们对赵州桥的感受往往只停留在浅表的形式上,要激发孩子了解赵州桥的特点和设计的妙处是一个难点。因此我在教学时会引导学生通过抓重点词句来理解课文,把“总——分”的写作顺序作为重中之重。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知识结构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能正确读写“坚固、美观”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了解赵州桥的结构特点和建筑特色,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增强民族自豪感。

  4.初步学会抓重点词句理解一段话的学习方法,学习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话。

  四、说重点难点

  重点:

  让学生了解赵州桥的建造特点,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难点:

  帮助学生理解赵州桥设计上的特点及其好处。

  五、说教法学法

  教法:

  “以读代讲”法。《新课标》指出:“重视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第一自然段比较简单,第三自然段写赵州桥“美观”部分,语言生动优美,教学这部分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读中理解,读中体会。

  “扶放结合”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课堂教学要十分重视学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良好的读书习惯。针对本课特点,采用“举一反三,扶放结合”法。首先扶着学生学习第二段,教师点拨,使学生掌握抓重点词理解一段话的学习方法,然后让学生运用这一方法学习第三段,旨在教学生乐学、会学。

  学法: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在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中理解课文,培养能力,陶冶情操。

  六、说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出示赵州桥的PPT)请同学们看图上这座雄伟而美观的桥,1400多年来经受住无数次洪水的冲击,八次大地震的摇撼,以及车辆的重压,千年如一日,至今仍巍然挺立在洨河之上。你们知道它叫什么桥?在什么地方?有什么特点?是谁设计建造的吗?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导入今天要学的《赵州桥》。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后说说你搜集了赵州桥及其设计者的哪些资料。

  2.抽查自学效果,出示不带音节的生字词卡让学生认读,然后重点讲解易错难懂的生字词。

  3.想想课文讲了什么?你读懂了什么?带着问题:为什么说“赵州桥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是我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认真地学习每一个自然段。

  (三)以读代讲,学习第一段。

  这段的内容比较简单,让学生自由读,找出第一段写了哪几个内容?(地点、桥名、设计建造者、建造年代)理解“世界闻名”。再指名读、齐读。

  (四)教给学法,学习第二段。

  (这一段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总——分”的构段方式,我以找出中心句→围绕重点词理解→总结学习方法的思路设计。)

  1.这段主要是让学生了解赵州桥雄伟、坚固的特点。为了使学生更容易理解赵州桥的雄伟,我出示以下问题,让学生自读并思考:全段有几句话?说说每句话的主要意思。整个自然段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用波浪线画出来。指名说出中心句,请学生读1、2句,问:这两句告诉我们什么?

  (预设生答:第①句概括地写赵州桥非常雄伟。第②句具体写大桥的雄伟,是用具体数字写了桥的长度,宽度;用既能走车,又能走人,进一步说明桥宽。两句都是写桥非常雄伟。)

  我针对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出示PPT并采取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方式引导学生:赵州桥五十多米长,就是我们操场的跑道那么长;九米多宽,比我们课室的长还要多一米,我们可以想象、感受一下,赵州桥的雄伟。引导学生明白第一句是个总起句,后面介绍了赵州桥的长度、宽度、建筑材料、形状特点等,都是围绕“雄伟”展开具体的描写。

  2.体会赵州桥的坚固,理解赵州桥巧妙的设计是本课的`教学难点。为了让学生理解这一难点,我让学生默读4——6句,找出设计巧妙的句子,并用横线画出来,然后议一议这种设计的巧妙和好处;围绕“设计”这个重点词,我由浅入深地设计以下问题:

  (1)赵州桥的设计有什么特点?(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左右两边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

  (2)这种设计有什么好处?(板书四个好处:减重量、省石料、冲击小、承重大)

  (3)这种设计有什么作用?(重点理解“创举”)。出示文字投影片:“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既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让学生齐读,第一遍朗读按课文原句顺序进行。第二遍朗读时将前后两条划线部分内容互相交换。这样,使学生从朗读的实践中理解“既……又……”是同一内容的两个方面,体会并列句式关联词语的使用。

  3.画一画赵州桥,然后指名上台展示并介绍桥的形状、特点,加深对本课重难点的理解。

  4.填空练习:赵州桥在设计上的主要特点是:( ),这种设计的主要优点是:( )。这种设计在( )上是从来没有过的,所以是一个( )。

  5.总结学法:先找出中心句,再围绕重点词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五)运用学法,学生自学第三段。

  1.自由读后,小组合作讨论,找出中心句(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认识过渡句,讨论归纳出它“承上启下”的作用。然后找出重点词——美观。(板书:美观)

  3.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讨论交流后指名答。

  预设答:生A:我读懂了这段话写赵州桥的美观。

  生B:我读懂了这段话是围绕“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这句话写的。

  生C:我读懂了这段话写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板书:精美的图案)。

  生D:我读懂了这段话写了龙的三种姿态。(PPT出示三种龙的图片,欣赏。)

  3.引导学生想象龙的其他形态。用“有的……有的……还有的……”说一说。

  4.通过指名读、自由读、齐读、表演读等多种形式,反复朗读,体会美感,再次感悟作者围绕一句话把内容写具体的方法。

  5.训练迁移。(选择其中的一句话,把它写具体)

  (1)操场上真热闹啊!

  (2)公园真美!

  (六)以读代讲,学习第四段。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第四段的内容已心领神会,因此,采用以读代讲法,读出自豪、骄傲的感情,让学生领悟赵州桥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板书:宝贵遗产)

  (七)总结

  赵州桥以它独特的建筑风格闻名中外,世界上许多桥梁专家都到赵州桥参观学习。它充分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如今赵州桥旁,竖立着李春的塑像(出示PPT),以纪念这位伟大的古代建筑师。可见赵州桥的影响有多么深远!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15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走月亮》是冀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散文。读着这篇文章,使人不由地走进一幅如诗、如梦、如世外田园般的画卷中:明亮而柔和的月光下,阿妈牵着“我”的小手,走啊走,走过村头,走过大道和小路,走过小溪和水塘,走过溪岸和拱桥,走过果园和菜地……山之高,村之静,水之香,塘之趣,果之甜,虫鸣、鸟飞、溪流、人语,无不充盈着温馨、甜美之情。

  二、说教法、学法

  1、教法

  ①读与想象结合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教会学生学习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会是一蹴而就的。所以引领学生通过文字向画面,抓住词语理解文章。解决教学重点。

  ②读与品味语言结合法;词语的理解仍是三年级教学的重点,文本语言精妙、别致、富有诗意。通过引导学生品味重点词语体悟感情,突破教学难点。

  2.学法

  与教法相适应,采用“读读——画画——议议——练练”的学习方法,在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中,理解课文,培养能力,陶冶情操。

  三、说教学程序

  根据学生的认知情况和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

  1.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教学开始,可设计这样的导语:“孩子们,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在月光的照射下的乡村景色美丽极了,真是令人陶醉。我和妈妈伴着虫鸣、鸟飞以及果园那边飘来的果香在明亮的月光下散步,我和妈妈都去了哪些地方?小作者发现的这些美丽的景色,我们大家是否曾经留意过。现在我们一定要用心来读课文,体会作者是用了多么美丽的语言写出了我们也许曾经有过的感受。”

  2.细读品味,理解感悟。

  要培养学生细心体察生活细节的感受力,细微之处见精神,要培养学生丰富而细腻的感情,用这种情愫的陶冶,让学生触景生情。新课标倡导:“以生为本”的新理念,要我们把课堂的时间还给学生。所以,本课教学,以学生的诵读为主线,抓住了几处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感悟。

  (1)布置学生自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

  要求画出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思考这些语句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在读的过程中想象美丽的画面。)

  (2)小组交流。

  这样富有诗意的文章,学生不仅喜欢自己反复诵读,更愿意把自己体会到的感情与他人交流,小组交流中给每个孩子充分的时间,他们可以说、可以读,可以争论,在生生交流中学生对课文的认识有了一个更深的理解。

  (3)汇报交流。

  教师通过重点语句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文章的语言美,蕴涵的真挚的亲情。

  ①“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灰白色的鹅卵石布满河床。卵石问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

  “流着”一词两次使用,朗读时要强调。

  香味在流,月光在流,怎么可能?但正是这种语言,才将本无感情的自然之物附上甜美、欢快、幸福的情绪,如流水绵绵不绝。

  “多少可爱”引导学生读出喜悦的心情。

  “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一个“抱”字:形象地写出了小水塘的形状以及倒影在水中的月景,同时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使得月亮、水塘和我们都显得那么和谐,那么美好。

  ②“我们走过月光闪闪的溪岸,走过石拱桥;走过月影团团的果园;走过庄稼地和菜地……”

  月光照在水面上,随波荡漾,月光闪闪;而照在果园里,果树上结满了果子,月影就成了一团团的了。

  小作者和妈妈伴着月光走过许多的地方,除了从重叠用“走过”这个词感受到,还可以从文中的“……”看出来。引导学生想象:“我”和妈妈还去了那些地方。月光照在那儿又是什么样?

  (孩子会有很多奇异和美丽的想象。这样的交流也是一种美的陶醉。)

  ③学习反复句

  “我和阿妈走月亮!”在文中出现三次。看似重复,实则妙笔之句,充分表达了小作者和阿妈走月亮时无比幸福和喜悦之情。细细咀嚼这种情致,意趣,虽是秋夜,却让人心中涌起融融的暖意。

  3.拓展延伸.说月夜。

  语文教学重在体悟,学生的感受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但美的欣赏是不能缺少的。我们教给了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更要引导学会他们感悟。感悟文美、景美、情美、人更美。

  作者情不自禁的赞叹也同样会感染我们,让学生深情地读:“多美的夜晚啊!”

  (2)读了课文,孩子们更进一步体会到乡村月夜的美丽,乡村月夜这是一种自然,宁静的美丽。孩子们写几句广告语向朋友介绍乡村的月夜,有时间去欣赏月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