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大班科学说课稿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幼儿园大班科学说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幼儿园大班科学说课稿1
一、说教材
随着社会生活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现代生活给幼儿带来的危险日益突出,像火灾、溺水、拐骗、突发事件等一系列危险时刻威胁着年幼的孩子。幼儿生活经验少,自我保护能力差,极易受到伤害,因此,对幼儿进行自我保护教育和学习处理一些突发事件十分必要。与其整天把幼儿看管得紧紧的,不如教会他们必要的安全知识。鉴于此,我除了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对孩子进行这方面的随机教育外,觉得有必要组织一次专门的教育活动,对孩子进行教育,让幼儿掌握正确的报警知识。
二、说活动目标:
小班幼儿缺乏生活经验和自我保护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很容易发生意外伤害,虽然知道了一些急用电话,但还不会正确使用,根据小班幼儿的这些特点,我为本活动定出了两条教育目标:
第一,了解警车、救护车、消防车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第二,知道电话110、120、119的作用,懂得在危急时拨打相应的电话号码。
孩子的安全是幼儿园的首要任务,但是我们也不可能整天跟着孩子转,只有教给他们学会自我保护的能力,让他们懂得在自己遇到危险时会用最快捷的方法来让自己脱离危险,才能使幼儿更好地适应社会,学会更好地保护自己,于是把本活动的重点定为:了解警车、救护车、消防车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知道它们相应的报急电话;学会保护自己。整个活动都是围绕着重点进行的,首先是让幼儿通过图片来了解这些车辆的作用,以及报急号码的功能,接着是通过多媒体情境来体验这些车辆与报急号码对我们生活起到的作用,最后是通过游戏把知识实践到行为当中,使报警知识在游戏中得到练习与巩固。
虽然幼儿知道了报急的电话号码,但是由于他们缺乏拨打电话的经验,对数字的`认识也还不够深刻,所以要让幼儿根据突发事件的情境正确地拨打相应的电话,对于小班幼儿来说有一定的挑战性。
所以我把活动的难点定为:让幼儿懂得在危急的时候正确拨打相应的报急电话。在活动中,我设计突发事件的情境,再通过“打电话”的游戏,让幼儿在与老师一问一答的对话中轻松自然地运用已掌握了的报警知识大胆地表现自己,使幼儿在整个学习过程,热情高涨,兴趣浓厚,积极参与整个游戏活动,学具的提供也满足了孩子动手的需要。幼儿在游戏过程中真正体现是学习的主人,发挥主体作用,使报警知识得到强化、内化,从而突破难点。
三、说活动准备:
为顺利完成以上教学目标,在活动准备方面,特作如下安排:
知识经验准备:
初步让幼儿认识警车、救护车、消防车的外观形状,知道他们相对应的报急号码。
材料准备:
1、110、120、119号码卡片;警车、消防车、救护车图片。
2、多媒体课件(内容是一些突发事件的过程)
3、三幅有关突发事件图画。
4、一部电话。(供幼儿学习拨打报急电话)
四、说教法
新《纲要》提出:创设一个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探究活动,进行尝试,感受参与的乐趣,并能鼓励幼儿大胆发表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因此,本活动我将充当幼儿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根据小班幼儿思维的具体形象性特点,始终贯穿直观性原则,结合多种教法进行活动。
1、采用直观法,以多媒体情境体验的形式直接刺激幼儿的视听器官,能使教学进行得生动活泼,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2、采用提问法,是因为在活动中适当的问题有助于活跃幼儿的思维,启发学习,有利于幼儿获得新知识和发展智力。例如:教师鼓励孩子大胆地想办法,表达自己的方法和自己的想法是我们现在要倡导的,这也是解决活动重点的有效方法。
3、采用游戏法是因为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在幼儿身心略感疲惫时,游戏能增强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打电话游戏中能充分地表现自我,大胆说话,巩固报警知识,从而突破难点。
五、说学法:
整个活动我以幼儿为主体,改变过去“要我学”为现在的“我要学”的指导思想。遵循由浅入深的教学原则,幼儿在看看、听听、想想、说说、玩玩的轻松气氛中掌握活动的重、难点。幼儿将运用观察法、讨论谈话法、游戏练习法等学习方法进行学习。
观察法是幼儿通过视、听觉感官积极参与活动,幼儿通过观看多媒体情境表演直接获得印象。
讨论谈话法是幼儿在讨论、谈话中无拘无束地说出自己的理解与看法,充分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发展了口语表达能力,同时也是幼儿获得新知识的好机会。
游戏练习法是幼儿在玩打电话的游戏中,边游戏边练习如何正确打报急电话,让幼儿在游戏过程中真正体现是学习的主人,发挥主体作用,使报警知识得到强化、内化。充分体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的“知识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升华”的精神实质。
六、说活动过程:
本次活动,以新《纲要》为指导,从“认知—情感—行为”三大块,由浅入深,从感知到体验,使原有经验与新经验之间建立有机联系,让幼儿在互动式、探究式的教育活动中,自主地、能动性地学习。但是众所周知,这些安全知识比较抽象,光靠枯燥无味的讲解,幼儿是没有兴趣的,也更是不可能掌握的,只有把活动组织得丰富多彩、形式多样,才能让每个孩子都主动、积极地去记住这些报急电话,使幼儿遇到紧急问题时会使用这些号码。在活动中,为了让幼儿更好学习和了解每一个突发事件所相对应的正确报急方法,我设计此活动流程为:激发兴趣——观察探索——学习讨论——游戏体验,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环节:激发兴趣。出示警车、救护车、消防车的图片,引发幼儿学习兴趣,引导幼儿说出警车、救护车、消防车的不同作用,再出示110、120、119的号码卡片,让幼儿了解电话110、120、119的作用,让他们初步了解在什么情况下可拨打这些电话,为下面环节做铺垫。
第二环节:观察探索。播放多媒体课件:小明独自在家,有陌生人来敲门,小明没开门,陌生人就开始撬小明家的门。
教师提问:“这个时候,小明该怎么办呢?”将幼儿注意力集中到活动中来。让幼儿在观看突发事件的过程中自己探索知识,形成对安全知识的兴趣。
第三环节:学习讨论。在关键时采用中断法,让幼儿在的情景中,通过看、说、获取相关经验,巧妙设置疑问“小明这时该怎么办,我们帮他想想办法”,让幼儿运用自身已有的社会经验大胆地发言讨论,教师在幼儿讨论的过程中,通过引导,让幼儿了解遇到危急情况时应该紧急报警,并再次出示三个报急号码卡片和三种车辆的图片,让幼儿讨论与选择:这时该请哪辆车来救援?该拨打哪个报急号码?把幼儿讨论选出的号码卡片与车辆图片贴在黑板上,通过下个环节确认幼儿选择的结果是否正确。教师、幼儿在这个活动环节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形成合作学习的机制。
第四环节:继续播放多媒体课件,看看小明是怎么做的。(幼儿看到小明拨打了110,说清事故情况与地点,警车出现,把陌生人抓走)这个环节既教给幼儿正确的报急方法,同时也验证了幼儿讨论的结果。(学习拨打120、119的过程也是通过这些环节来完成的)
第五环节:游戏体验。幼儿获得报警知识后,出示大挂图,设计突发事件的情境,在游戏“该打什么电话”的活动中,请个别幼儿上来拨打电话,要求幼儿要说出相应的报急电话号码,会正确拨打电话,在这个环节中老师充当电话中的工作人员,在游戏中以一问一答的形式引导幼儿说出什么地方危险了。让每个幼儿都能在游戏中真正地动起来,使每个孩子都主动、积极地去记住这些报急电话,这样不但能使幼儿真正掌握知识,而且还能真正掌握正确的报警的方法。
第六环节:教师小结。在生活中如果我们遇到危急事件时,要及时拨打相应的号码求救。这样才能让自己很快地脱离危险,但我们不能随便地拨打这些号码,只能在发生紧急情况的时候才能拨打。
七、说活动延伸:
小班幼儿年龄较小,对这些报急电话号码不一定全记住,只有通过反复练习、强化,才能牢记。我在活动室摆放一个电话,供幼儿游戏时练习拨打电话。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随时提醒幼儿、教育幼儿,并争取家长的配合和支持。
幼儿园大班科学说课稿2
一、说教材分析
瑞吉欧主张"从幼儿身边最熟悉的事物出发"。《认识树叶》这一活动是在平时到户外散步的时候,小朋友对树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树叶身上怎么会有花纹""为什么树叶会掉下来"等等,孩子们有问不完的问题。
新《纲要》中科学领域也提出了:对周围事物和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的目标。要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经验,叶子是我们生活中唾手可及的教育资源,它的内部构造也非常有趣,此我设计了此活动。在活动的实施过程中,我细致地观察、倾听幼儿的言行,及时捕捉他们的兴趣点,层层深入开展活动。从不同角度出发引导幼儿通过各种手段来发现问题。
二、说目标
活动目标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根据大班幼儿年龄特点及实际情况,我确立了情感、认知、能力方面的目标,其中既有独立表达的成分,又有相互融合的一面。本次活动目标为:
1.能用观察比较,认识树叶的不同
2.了解叶子的构成叶肉、叶柄和叶脉,知道叶子有叶绿素
3.发展幼儿的比较能力、思维能力,激发幼儿的探索的兴趣
重点:观察、对应、和比较,认识树叶的不同。
难点:了解叶子的构成,知道叶子有叶绿素。
在活动中我先让幼儿观察树叶的颜色、大小、形状等特征,然后引导幼儿运用观察、比较的方法认识叶子的不同,接着通过比较引导幼儿发现每一种不同的叶子都有叶肉、叶柄和叶脉,通过实验让幼儿知道叶子有叶绿素。
三、说教法
《纲要》强调幼儿是中心,教育活动应以幼儿的需要、兴趣,尤其是幼儿的经验来进行,学决定教,在活动中我对自己角色的定位是一个参与者,我希望和孩子共同发现、讨论、寻找,让孩子在观察树叶时享受探索的快乐。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以下几种教法:
1.情境教学法
创设一个自由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本次活动以捡落叶来引发活动、激发兴趣。
2.问题设置法
我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如:激发兴趣的提问:这些树叶是从那里来的?激发情感的提问:
请幼儿找一找自己喜欢的树叶做朋友并说一说它像什么?摸上去有什么感觉?是什么颜色?你们还见过哪些叶子?它们都有叶肉、叶柄和叶脉吗?它们的叶肉、叶脉、叶柄在哪里?使幼儿不断的思考,不断的进取。
3.操作法
让幼儿通过动手操作,在与实物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进行探索学习,从而获得感性经验。
四、说教学过程:
教学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激发兴趣(拾落叶)
播放音乐,请幼儿想象自己是一片从树上飘落的叶子,配合音乐模拟叶子飘荡。兴趣是幼儿学习的动机,活动一开始幼儿小树叶随音乐做动作,引起幼儿参与的兴趣小朋友拾起散落在地上的树叶。
第二部分:引导幼儿观察树叶(发现树叶的特征)
通过让幼儿找一找自己喜欢的树叶做朋友并说一说它像什么?摸上去有什么感觉?是什么颜色的?这一启发性合理想象,来引发出一片叶子有不同的想象。例如:"这片树叶(杨树叶)像什么?""扇子""它还像什么?"教师可以再次启发幼儿的想象,让他们深入思考,出现各种奇思妙想。
第三部分:让幼儿感知不同的叶子都有相同的结构
让幼儿观察树叶有哪些相同的地方,主要运用小组交流--个别交流--结合挂图展示叶子的各部分构成让幼儿了解。再通过一系列的启发性问题:你们还见过哪些叶子?它们都有叶肉、叶柄和叶脉吗?它们的叶肉、叶脉、叶柄在哪里?来引导幼儿发现每一种不同的叶子都有叶肉、叶脉、叶柄。
第四部分:是为幼儿创造实验的机会,了解叶子的成份
叶子除了这些叶肉、叶柄、叶脉,叶子还有什么秘密呢?让幼儿进行实验,教师重点指导幼儿放适量的叶子,把叶子捶烂后,引导幼儿观察和交流自己的发现。然后教师进行小结:叶子捶烂后会出现了一些绿绿的汁,是因为叶肉里有许多的绿色素,它叫叶绿素,这些叶绿素能够制造出氧气,还可以帮助我们净化环境。叶子如果没有了叶绿素就不能吸收水份就会离开树妈妈。
本活动坚持以幼儿为主体,教师通过为幼儿创设宽松自由的探索空间,充分发挥幼儿的自主性,使幼儿在直接观察,直接操作,具体表现的活动中,能动地建构着知识经验,发展幼儿的认知结构,而教师不再是教练式的指挥者,也不是混同于幼儿的玩伴,而是与幼儿协调着,合作着去探究发现问题。
自由探索
根据幼儿好奇的特点,请小朋友找一片你喜欢的树叶和自己做好朋友。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你的`好朋友它像什么?是什么颜色的?摸上去是什么感觉?我们可以帮小树叶做些什么?它的妈妈是谁?
(四)体会成功的喜悦(课间操)
帮助小树叶找到妈妈,并于它们一同跳舞。
(五)知识拓展(知道树的种类、作用)
通过课件的演示让幼儿了解其他树的种类。组织幼儿互相交流并讨论树木有什么作用,给人类带来哪些益处。树木能给我们带来这么多的好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爱护花草树木,做个保护环境的小卫士。
六、延伸活动(制作叶子画)
这一环节是在前一环节的基础上进行选择性的创造制作,对孩子们来说,这种充满自信和自主的操作同样具有想象、创造性的成分,选择不同的方法进行操作可以使幼儿按目前的心理需要(成功需要、尝试需要)选择不同的方式,在已有的基础上将自己的创造向前推进一步,从而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体验成功的喜悦。
幼儿园大班科学说课稿3
一、说教材
幼儿科学教育的目的在于培育幼儿的探索欲望和精神,对幼儿来说,科学是一个过程--是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验证问题的过程。《纲要》中提出:"教育内容的选择既要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既要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既要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和经验"的精神。根据《纲要》的要求以及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将"碘伏" 作为幼儿科学教育内容,在活动中我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我在活动过程中合理定位重点与难点,运用直观操作、动手尝试等方法,鼓励幼儿大胆尝试、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二、目标定位
活动目标的制定应体现它的教育性、价值型和实际性,活动目标既是整个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同时对活动也起着导向作用。因此从满足幼儿认知、情感、能力的发展需要,我制定了以下活动目标:
1.知识目标:感知淀粉遇碘会变成蓝。
2.技能目标: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和解决问题。
3.情感目标:乐意与同伴合作,体验活动的乐趣。
重点:通过操作,感知淀粉遇到碘会变蓝。
难点:尝试运用淀粉遇到碘变蓝的原理发现、探究和解决问题。
三、活动准备
活动准备为活动的成功开展提供了可能,在科学活动中材料的结构及投放很重要,它直接关系到能否构成问题情境的探究点,有时甚至影响到活动的成败,因此,我为活动做了以下的准备:慢羊羊村长头饰、馒头、土豆、白菜、胡萝卜、香蕉、梨、标有字母A与B的奶粉,棉签、图卡、笔。
四、教法与学法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教师不仅要用生动的语言,神秘的动作来感染幼儿外,还要积极调动幼儿的积极性,让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创造条件让幼儿参与探索活动,在活动中,我使用的教法有观察法、示范操作法、练习法、经验迁移法。多种教学方法的整合,达到了科学性、愉悦性、艺术性的和谐统一。
五、教学过程
(一)认识碘伏
1.出示慢羊羊村长头饰,引起幼儿对活动的兴趣。幼儿都知道村长会做发明好多东西,通过头饰更能调动幼儿的兴趣。
2.认识碘伏。打针的时候都会用到碘伏,幼儿并不陌生,可能真正难的动手来试一试对于幼儿来说是有好奇又兴奋的。
(二)幼儿动手操作并记录结果。
(三)问题的解决---运用
1让幼儿想想可以用什么办法帮警长辨别A与B瓶中谁是假奶粉。
2.让幼儿自由选择A与B的奶粉,用碘伏的方法试一试,哪瓶合格哪瓶不合格。
(四)结束游戏让幼儿回去做一份食物淀粉大抽查。
幼儿园大班科学说课稿4
一、结合实际,介绍教材
本节课选自省编幼儿主题活动,大班教材《动物的秘密》一书。是教师和幼儿运用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判断和推理等方法进行的探索活动。本活动浅显易懂,寓科学知识于社会、语言诸领域的活动中,让幼儿既学习了科学知识,又发展了幼儿的综合能力,同时也获得了与同伴交往的方式、方法和帮助别人体验快乐等情感体验。是幼儿园课程整合目标的一个粗浅的尝试。
二、明确活动目标,设计教学方法
结合《大纲》,教学内容,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认知水平,通过本课的教学要实现的教学目标有三个:
1、通过观察各种蛋,让幼儿知道除了鸡、鸭、鹅等会生蛋外,鸟、蛇、乌龟也会生蛋,初步了解卵生动物。
2、引导幼儿观察、比较蛋有大小、颜色的不同特点,发展幼儿的观察、比较能力、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
3、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让幼儿获得帮助他人的情感体验。
由于本节课的课型为综合活动,所以,根据教学内容及目标,幼儿的年龄特点,确定本课的重点是了解各种各样蛋的相同、不同的特点,知道生蛋的动物是卵生动物。难点是完整、连贯地讲述图片知识。
为了充分利用幼儿的有意注意,达到教学目标,在教学中贯彻了实践性、直观性、发展性、游戏性及巩固性原则。同时运用了启发式谈话法、游戏发现法、观察法、讲解演示法等教学方法。本节课将游戏贯穿于始终,让幼儿通过看一看、听一听、摆一摆、想一想、说一说、画一画等方式,轻松愉快地了解了卵生动物的特点。发展综合能力,使每个幼儿都能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发展。
三、安排活动过程,巧用教学方法
教与学是主导与主体的完整统一。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四个大环节,重点在第二环节,难点在第三环节,在每一个环节中,我都巧妙地运用了教学方法和教具,使整个活动过程能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
第一环节:大约要2分钟,我运用了手指操《小鸡出壳》吸引幼儿的'好奇心与注意力,自然地引入本课的情境。
第二环节:大约15分钟,通过与幼儿进行
生活经验谈话引入本课内容:那些小动物会生蛋?接下来,运用比较发现法充分发挥幼儿的潜力,培养幼儿的好奇心,提高幼儿积极主动的探索精神和思考能力,亲自发现事物间的规律。加之教师的小结,幼儿对卵生动物的卵(蛋)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幼儿不断的观察比较判断中突出了本课的重点。
第三环节:大约10分钟。学前班幼儿已有了一定的社会交往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和丰富的想象能力。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运用了看图创编讲述《一个奇怪的蛋》激发幼儿帮助他人的情感和探究的兴趣,最终获取知识及情感体验。
在指导幼儿观察图片时,我坚持启发式教学,注重发展幼儿的综合能力,进而提高幼儿独立观察、思考、想象、讲述的能力。既面向全体,又照顾了个别,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幼儿的主体作用,轻松愉快地使教学接近了尾声。
第四环节:大约需3分钟,通过教师的小结,布置第二课时的活动任务。
在活动的延伸部分,让幼儿绘画出自己喜欢的一种卵生动物送给好朋友,并讲一讲卵生动物的故事,激发幼儿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幼儿有一种余兴未尽的感觉。
以上是我对本次教学活动的粗浅认识,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请各位领导,老师多加指正。
教学反思:
本次科学课主要是要让幼儿通过观察认识各种各样的蛋,知道蛋有大小、重量、颜色的异同等。幼儿对鸡蛋、鸭蛋、鹌鹑蛋都挺熟悉,对鹅蛋不是很熟悉。孩子们通过比较各种各样的蛋宝宝,无形中了解了事物的大小是相对的道理。
通过这节课,我了解到给孩子们充分的自主权是很重要的,特别是科学课,在保证孩子们探索兴趣和积极性的前提下给孩子们充分的自主权,让她们自由的探索是很重要的。相信孩子们真的很棒。
幼儿园大班科学说课稿5
一、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摄影的简单技巧。
2、乐意尝试操作,能够积极地参与合作、讨论、探索。
3、体验摄影带来的快乐,感受幼儿园、家乡、大自然的美。
依据:一是根据大班幼儿的认知水平和心理发展特点:5-6岁幼儿能表现出对美的事物的敏感性,能发现并欣赏周围生活中多种形态的美。他们用自己独特的感受欣赏艺术作品,分析一些美的性质。在认识活动中,由于掌握了观察、记忆等方法,活动的效果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幼儿在解决问题或行动之前,不仅具有明确的目的,而且具有计划的萌芽,能事先思考活动计划和行动方法,并能在行动中加强自我控制,以有效地完成任务。
随着心理发展水平的提高,幼儿表现出智力活动的积极性,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和认识兴趣,好学、好问、喜欢操作、乐于探索,尝试自己解决问题。他们对富有挑战性的学习活动表现出兴趣、对学习成功感到满足。二是根据《纲要》的指导精神:在教育的影响下幼儿能参与团体合作活动,互相分工、互相学习、互递信息,在遇到困难与冲突时,也能协商解决,接纳别人的想法与观点。具备一定的自我评价和评价他人的能力。由此制订了认知、情感、行为三方面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重、难点
本活动着重点是让幼儿初步了解摄影的简单技能,培养幼儿在操作照相机的过程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难点是幼儿乐意尝试操作,积极参与讨论、探索,培养幼儿合作、探索的能力。
设计理念:教师在活动中的如何作好指导者、观察者、合作者、评价者的角色。作为指导者:不直接干预幼儿的探索活动,教师的指导变成一种隐性指导;作为观察者:通过观察去了解幼儿的发现和需要,去帮助幼儿寻到正确的操作照相机的能力;作为合作者:教师是幼儿活动的伙伴,尊重幼儿对美的作品的.分析,相信幼儿能力,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作为评价者:在活动中注意对幼儿进行观察和指导,对整个活动进行分析、评价。
(三)教学准备
1、物质准备:多媒体课件、数码照相机、笔记本电脑、投影仪、电视机
2、心理准备:幼儿对摄影文化节有初步的体验、感知
3、前期准备:课前教师拍摄幼儿在游戏中的照片
二、说教学方法:
因为活动本身借助于丰富的教育媒体技术,如:投影型视觉媒体教育技术。可以当场通过电脑连接使学习资料等视觉材料投影。所以我主要采用了直观实物演示法、讨论法。
1、直观实物演示法:运用直观的实物(照相机)进行示范,引导幼儿理解操作相机的基本步骤、要领。并将活动素材投影到银幕上,扩大可见度,便于教师演示讲解、幼儿观察、分析。
2、讨论法:指教师根据幼儿已有经验互相合作,共同探讨问题答案的方法。在整个活动中教师指导幼儿对操作照相机进行讨论:如"你们觉得刚才小朋友拍摄的照片,美不美?为什么?"幼儿会对问题进行"美"与"不美"的探讨。其中教师引导幼儿对拍摄技巧的评价。
三、说学法指导:
本次活动采用体验发现法、操作尝试法、小组合作讨论法。
1、体验发现法:我们提供给幼儿进行发现活动的照相机,使他们通过自己的探索,发现如何拍摄出美妙的作品,旨在引导幼儿寻到正确地操作方法。
2、操作尝试法:幼儿通过自己的操作,真实地得到知识经验。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尝试问题。尝试过程中幼儿的尝试和教师的指导是互相依存、亲密联系的。也充分体现幼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小组合作讨论法: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自由组合成一小组。在解决如何拍出美妙照片的问题之前,通过互相的讨论、交流,先思考行动方法,再在行动中加强自我控制,以有效地完成任务。
四、说教学程序:
整个活动步骤为:提供环境条件--提出尝试问题--幼儿第一次探索--幼儿小组讨论--幼儿第二次探索--教师归纳,活动延伸
(一)序:教师带领幼儿安静地进入活动室,欣赏课件。(课件内容为丽水摄影节的历届获奖作品,包括:家乡自然风光、风土人情)
教师提问:刚才你在大屏幕上看到了什么?幼儿讨论。(教师及时表扬、肯定幼儿)
说明:教师以提供材料、经验、环境为前提,借助为探索提供的物、事、景的条件,为幼儿探索基本的摄影技巧做准备。
(二)幼儿观看并讨论电视视频上关于自己的游戏照片,激发拍照的兴趣。
教师提问:
1、你们在照片里看到了谁?
2、想不想自己动手为好朋友拍张照片?
说明:教师抓住一个"趣"字,激发幼儿较快地投入问题的情境之中。
(三)初步了解摄影的基本要领
1、幼儿初步了解照相机。
教师提问:
⑴谁会使用照相机?能告诉大家这是什么吗?(镜头、取景框、快门)
⑵它是做什么用的?(幼儿共同交流照相机的功能)
2、教师示范讲解。
说明:通过个别幼儿对照相机已有经验的交流,教师通过实物针对性地示范讲解,帮助幼儿了解捕捉镜头的基本常识。
(四)幼儿自由探索
1、自由组合,互相探索拍照。教师巡回指导。
2、教师利用电视视频连接刚才幼儿操作拍摄的照片,共同欣赏。
3、自由组成小组讨论、评价。
教师提问:
⑴刚才看到的照片美不美?
⑵哪些照片拍得美?为什么?
⑶哪些照片拍的不够美?为什么?(照片是否模糊;取景是否正确)
(4)你们认为如何拍摄出美妙的照片?
4、小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小结拍摄的要领。
说明:幼儿开始探索,关键抓住"探"字,善思、敢思。教师及时掌握幼儿探索的反馈信息,了解幼儿学习的难点。通过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初步了解、掌握拍摄的基本要领。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与此同时也学会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结果。
(五)个别幼儿示范练习,然后分组探索
1、个别幼儿再次利用教师的主相机尝试,其余幼儿当小模特。同步显示照片的效果,师幼共同评价。
说明:幼儿第一次讨论,是信息的集合与反馈。是为了试探一下幼儿掌握知识的情况。关键要抓住"评"字。把幼儿探索中出现的不同答案、产生的疑问,放到讨论中。让幼儿尝试充分讲道理、例证,知道自己探索的结果是否正确。
2、幼儿再次分组探索。
说明:这一环节是给幼儿"补偿"的机会,关键要抓住"实"字。在第一次探索练习中,幼儿可能会做错。有的幼儿虽然做对了,但没有弄懂道理。经过讨论,得到了反馈信息,幼儿可做第二次探索练习,一方面自我进行改正,另一方面是对自己的探索过程再次作验证。教师尽量为每个幼儿提供表现自己长处和获得成功的机会,增强其自信心和自尊心。
(六)教师总结:为了让你们的照片拍的更美妙,老师编了首儿歌,我们一同来念。
小朋友,来来来;
我们一起来拍照;
调焦距,调光圈儿;
手拿稳了按快门儿;
喀嚓、喀嚓、把它照;
我们的照片美不美妙!
教师和幼儿在儿歌中离开活动室,拍摄幼儿园的景色。
说明:这步关键是"引"字,教师要把活动从一节教学活动中拓展开来,在日常生活、游戏中引导、培养幼儿探索的精神。
延伸活动:教师与家长带领幼儿拍摄家乡的自然美景。
幼儿园大班科学说课稿6
一、教材分析
现实生活中转动的现象随处可见,风车的转动、水车的转动、车轮的转动、在成人看来是理应如此再正常不过的现象却深深吸引着我们的孩子。
许多转动现象幼儿虽然能接触到,但往往被他们所忽视,这些极易被忽略的转动现象却对人们的生活有着极大帮助和用处。 转动的奥秘让孩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探索欲望。《纲要》中指出:要积极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欲望。为了解决孩子心中的疑惑,抓住教育的契机,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从而并培养幼儿一种运用科学的态度、方法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选择了《什么东西会旋转》这一科学活动。
二、分析幼儿发展水平
幼儿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与探究欲望。好奇心是幼儿内在生命本质的展现,正是好奇心驱使着幼儿去探索求知。幼儿有关科学领域的探究和学习,往往受到好奇心和兴趣的直接驱使,可以说好奇心和兴趣是幼儿主动进行科学探究和学习的基本前提,针对幼儿这一特点,我们从培养幼儿爱科学、学科学,激发幼儿探索科学活动的兴趣入手,开展多种形式的科学活动。
通过本节课让幼儿在操作活动中使用多种方式使物体转动起来,培养幼儿积极参与探索活动的能力。了解转动是运动的一种方式,感受转动对身体的重要性,知道保护自己的身体。
三:说活动目标
怎样使幼儿获得物体转动的感性经验?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实际情况以及《纲要》中科学领域的发展目标为依据,我确立了以下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对转动现象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2、在操作活动中使用多种方式使物体转动起来,培养幼儿积极参与探索活动的能力。
3、让幼儿了解转动是运动的一种方式,感受转动对身体的重要性,知道保护自己的身体。
四、重难点分析:
本次活动的重点是幼儿操作探索让本身不能转动的物体转动起来,同时这也是本次活动的难点
在活动中通过让幼儿看课件、利用大量的`材料帮助幼儿探索转动,激发幼儿对探索转动现象的兴趣。来突破本次活动的重难点。
五、说活动准备:
为了使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并顺利开展探索活动获得丰富知识经验,我做了以下准备:
1、陀螺,可转动的玩具用具等。2、课件。3、绳子、筷子、牙签、橡皮泥、雪花片、纸板等。
这些准备能使幼儿理解转动体验探索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快乐,突破活动的难点。
六、教法学法:
1、教法:本次活动我采用了启发提问法、课件展示法、引导发现法观察法来进行教学,提出开放性问题让幼儿在探索操作中获取知识经验。
课件展示法是一种新型的现代化教学方法,在活动中让幼儿观察课件回忆生活中见过的转动的物品让幼儿能更真切的感受到转动是来自某种力量。
2、学法:本次活动从幼儿角度出发主要运用了操作法、观察法、分类法等。操作法是幼儿运用最多也是最感兴趣的一种方法,幼儿在操作中体验转动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喜悦。在操作法中幼儿能通过亲自动手而获取知识经验。
其次我还运用了观察法让幼儿有意识有目的的通过视觉器官来感知事物。通过幼儿对生活中见过的转动物品来理解转动。
七、说教学流程:
(一)通过操作陀螺和其他玩具用具引发幼儿探索转动的兴趣。
1、幼儿自由玩桌面上的物品并仔细观察会发现什么?
自由的玩是幼儿最感兴趣的,在这样的氛围中幼儿会有安全感,愉悦感,有了心理上的放松幼儿会全身心的投入到观察探索中去。
2、通过亲自观察,探索,体验幼儿具备了大胆自信讲述自己的发现。所以这一环节就请幼儿说说桌面上的物品都是怎么运动的。怎样才能使他们转动起来呢?
(二)课件展示再次提起探索兴趣。请幼儿观看课件,根据转动需要的力量来源进行分类。
借助电力旋转:电风扇、洗衣机、录音机、电吹风、VCD机
借助风力旋转:风车、风力发电机
借住水力旋转:水车、磨面机
(三)探索让本身不能转动的物体转动起来。
根据做中学的要求我首先让幼儿进行猜想,怎样才能使它们转动起来呢?(可以两件物品合作)
请幼儿自由操作探索,用亲自实验来验证刚才自己的猜想。教师为幼儿投放丰富的材料,请幼儿自由选择材料进行探索操作并做好记录,记录形式没有过多要求只要幼儿自己能看懂就行。此时有的幼儿在寻找材料,有的幼儿在与伙伴商量使其转动起来的方法,有的幼儿边做实验边记录,教师也参与其中作为他们中的一员跟幼儿一起探索讨论,可适时的给予帮助和支持。
最后,请幼儿讲述自己的记录并展示自己的记录结果,教师用大记录表来帮助他们总结:能转动的用笑脸表示,转不起来的用哭脸表示。如果实验有疑义可以共同验证一下,允许孩子有不同的结果。整个过程都是幼儿自己验证得到的答案,使他们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四)通过游戏,让幼儿发现转动是运动的一种方式。
让幼儿试一试,看看自己的身体有哪些部位能转动起来,然后让幼儿交流你让身体的哪个部位转动起来了。
这个环节满足了幼儿好动的欲望,在动动、玩玩中,充分调动幼儿全身的感官直接认识和感受转动带来的有趣感觉,让幼儿的探索更深入,更贴近幼儿的生活。
(五)活动延伸部分:."找一找":感受转动给生活带来的方便,进一步激发幼儿对转动的兴趣及创新的欲望。
"聪明的人,让许多东西都转动了起来,来方便我们的生活,今天,就请你到周围去找一找哪些东西能转动,找到了,想一想,转动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好处?"幼儿自由地寻找、探索、发现、交流。
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培养幼儿的认知兴趣和探索欲望。能使一个好的科学活动成功需要不断的尝试探索,为此我将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和孩子们一起探索,一起成长。
教案:大班科学活动 《什么东西会旋转》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对转动现象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2、在操作活动中使用多种方式使物体转动起来,培养幼儿积极参与探索活动的能力。
3、让幼儿了解转动是运动的一种方式,感受转动对身体的重要性,知道保护自己的身体。
重难点:
本次活动的重点是幼儿操作探索让本身不能转动的物体转动起来,同时这也是本次活动的难点。
活动准备:
1、陀螺,可转动的玩具用具等。2、课件。3、绳子、筷子、牙签、橡皮泥、雪花片、纸板等。
活动过程:
(一)通过操作陀螺和其他玩具用具引发幼儿探索转动的兴趣。
1、幼儿自由玩桌面上的物品并仔细观察会发现什么?
2、通过亲自观察,探索,体验幼儿具备了大胆自信讲述自己的发现。让幼儿说说桌面上的物品都是怎么运动的。怎样才能使他们转动起来呢?
(二)请幼儿观看课件,根据转动需要的力量来源进行分类。
借助电力旋转:电风扇、洗衣机、录音机、电吹风、VCD机
借助风力旋转:风车、风力发电机
借住水力旋转:水车、磨面机
(三)探索让本身不能转动的物体转动起来。
根据做中学的要求我首先让幼儿进行猜想,怎样才能使它们转动起来呢?(可以两件物品合作)
请幼儿自由操作探索,用亲自实验来验证刚才自己的猜想。教师为幼儿投放丰富的材料,请幼儿自由选择材料进行探索操作并做好记录,记录形式没有过多要求只要幼儿自己能看懂就行。此时有的幼儿在寻找材料,有的幼儿在与伙伴商量使其转动起来的方法,有的幼儿边做实验边记录,教师也参与其中作为他们中的一员跟幼儿一起探索讨论,可适时的给予帮助和支持。
最后,请幼儿讲述自己的记录并展示自己的记录结果,教师用大记录表来帮助他们总结:能转动的用笑脸表示,转不起来的用哭脸表示。如果实验有疑义可以共同验证一下,允许孩子有不同的结果。整个过程都是幼儿自己验证得到的答案,使他们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四)通过游戏,让幼儿发现转动是运动的一种方式。
让幼儿试一试,看看自己的身体有哪些部位能转动起来,然后让幼儿交流你让身体的哪个部位转动起来了。
(五)活动延伸部分:
"找一找":感受转动给生活带来的方便,进一步激发幼儿对转动的兴趣及创新的欲望。
"聪明的人,让许多东西都转动了起来,来方便我们的生活,今天,就请你到周围去找一找哪些东西能转动,找到了,想一想,转动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好处?"幼儿自由地寻找、探索、发现、交流。
幼儿园大班科学说课稿7
说活动来源:
“停水的日子真的很难过!”这是在一次城市停水后我和孩子们发自内心的感叹。近日,又和孩子们聊起那日的停水事件,一个孩子说:“老师,爸爸说我们人类要保护水资源,地球上的水用光了就没有了”。这句话引起了其他孩子的讨论:“不是的,水是从大海里来的,大海很大,不会没有水的。”“不是,大海的水是苦的,不能吃的,我们用的水是从地下挖出来的!”水哪里来的?用过的水到哪里去了?谁会用完吗?怎样让水用不完?一连串的问题从孩子们的嘴里问出来,也预示着孩子对生活中的水资源有了一定的兴趣。抓住这个孩子感兴趣而又有价值的教育点,故预设了本次活动。
说活动价值:
我们常常在有水的日子里一点都不觉得用水的方便,没水的日子里才发现一点一滴水的珍贵。环境在我们身边一点点恶化,但我们每个人却常常视而不见。本次活动的价值点就是想通过现场的实验活动使孩子们亲身感受到水对我们生活的重要以及保护水资源的重要。
因此本次活动的目标定位为:
1、通过实验感知水变脏容易和脏水变干净困难的道理。
2、感知水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
3、有良好的坚持参与探究的科学品质和积极动脑解决问题的能力。
说目标定位:
目标是集体教学活动的核心和精髓,明确细致的目标将帮助教师精确地描绘出活动的重点和难点。在本次活动中,我把目标定位在三个方面:
第三组观看视频——“处理脏水要到专门的水处理厂,运用一些大型的工具,经过一次次的过滤最终才变成生活中能用的水”。在交流的过程中同时关注各小组的记录方式,帮助幼儿知道记录也是很好的交流表达方法,同时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科学思维习惯和积极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归纳总结。
教师对各小组的探究活动进行客观的评价,让幼儿清楚地知道寻求答案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同时也通过活动总结出:水变脏的容易和脏水变干净的困难,知道珍惜水资源,知道少使用化学物品,知道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5、延伸活动。
护水小卫士:还有很多人们不知道或者做不到保护水资源,让我们一起来做个护水小卫士,提醒大家:你认为可以告诉他们什么话呢?如:水龙头,拧小些,节约水,好处大。洗碗少用洗洁精,身体健康好处多等等,与幼儿一起制作成护水标语,贴在班级、校园里。
说活动亮点:
水是人类最好的朋友,有了水才有地球上的所有生命,当人们人人都树立了这样的理念后,我们的环境恶化的脚步才可能越走越慢,我们的生命才能更加灿烂。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在孩子小小的心中种下一棵保护环境的种子,使“保护环境”的愿望能最终实现,使地球母亲越来越健康美丽。
目标1——基础知识目标:通过实验感知水变脏容易和脏水变干净困难的道理。是本次活动力争阐述清楚的主要问题。这个目标是整个活动展开和幼儿能力提升的载体平台,在教学活动的两个对比实验环节中能够非常显性地达到,也是具体的基础知识目标。
目标2——价值目标:感知水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这是本次活动的重点,更是本次活动的价值点,在两大环节中,不论是第一环节“水变脏了”能帮助孩子感受到水无处不在,人们生活离不开水,懂得珍惜水;还是第二环节“把水变干净”使孩子们懂得水处理的困难和复杂,知道要爱惜水资源,都是围绕这一目标开展的,这是贯穿整个活动的主线,更是本次教育活动最具价值的教育点。
目标3——情感能力目标:有良好的坚持参与探究的科学品质和积极动脑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本次活动的难点,因为的幼儿能力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更不是一次教学活动能够完成的。在本次活动的特定情景中,我预想我的孩子们在获得知识意识的同时,能获得更多的情绪体验和能力培养,为今后学习打下基础,因此此目标的设定是为了放大并着力进行养成教育,以期帮助孩子们获得更大的收益。
说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知道生活中哪里需要水及水的用途。前期的经验就是孩子的生活经验,在活动中只需要通过教师的提问帮助其会忆和再现。
材料准备:生活中用水的图片,生活废水若干盆(肥皂水、洗手水、洗菜水),过滤物若干(纱布、滤纸、活性炭、网兜等)选用的材料不脱离孩子的生活而又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如肥皂水是化学物废水,洗手水是泥水,洗菜水是附有垃圾的'废水。这些不同的废水为孩子进入下一环节“把水变干净”提供了不同的实验平台和实验结果。也预示了我的预设价值。二过滤物的选择也是基于不同的过滤要求挑选的,具有一定的层次性。
说教法学法:
教无定法,学无定法,在本次的活动中,根据科学活动的特点我首先采用了问题教学法来对幼儿常见的“水”的情况进行设疑。围绕从幼儿最有生活经验的“生活中什么地方要用到水”——具有一定困难情境的“怎样把用脏的水变干净”——运用已建构经验的“如何保护地球上的水”等主要问题的展开,使活动环环紧扣、步步深入地展开,而幼儿因此产生的疑问与惊奇正体现了其主动思维的开始。
其次在活动中运用比较教学法来强化了幼儿对水的变化的认知。因为水的变化具有一定的可逆性,但是正是因为干净水变脏和脏水变干净的互逆过程有着很大的差别:干净水变脏是极其方便快速的过程,而脏水变干净则是非常复杂和繁琐的过程。因此在这鲜明的对比过程中,幼儿能实实在在地感知到爱惜水资源、节约用水等有价值的知识。
探究实验法是本次活动中最主要的学法:当幼儿针对问题情境“如何把水变干净”有了主动探究的欲望后,提供多种探究实验的机会就成了帮助幼儿解决实际困难的良好平台。在多途径(实验、看视频、现场采访等)的探究活动中,幼儿不仅了解的是知识,更收获了学习知识的多种方法,这比单纯习得知识要有意义得多。
说说活动过程:
1 、提出问题,刺激幼儿思考。
活动开始,开门见山,提出第一个疑问:哪里有水?(海、河、水管、身体、植物、地下、瓶子里)帮助幼儿建立水资源存在于地球的任何一个地方的概念,为目标“树立环保意识”埋下伏笔。紧接着出示一盆清水后提出第二个疑问:地球上的水是哪里来的?引导幼儿回忆已有的有关水循环的知识经验,了解水是循环利用的。提出第三个疑问“生活中什么地方要用到水?”后及时通过洗毛巾、洗蔬菜的生活情境再现,让幼儿感知水是人们生活离不开的东西,同时,亲自体验清水很快变脏的过程。最后提出本次活动的重要设疑点:我们都知道地球上的水是循环利用的,那么我们用下来的脏水怎样才能再用呢?
2 、自主探究,教师适时点拨。
本环节提供三个可选情境开展分组活动:
1是电脑观看水处理视屏,了解脏水变干净的过程;
2是询问现场教师了解脏水变干净的大概过程;
3是现场实验水过滤的过程。
要求三个小组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将方法以自己的方式记录下来提供交流材料。幼儿以小组为单位寻找脏水变干净的方法,其主要目的
1是帮助幼儿知道寻找问题的答案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2、感知脏水变干净的过程是复杂而又漫长的;
3、学会用自己的符号记录脏水变干净的方法。在幼儿自主探究的过程中,需要教师密切关注幼儿的需求,及时进行点拨,如:幼儿遇到记录困难时的点拨,幼儿遇到操作困难时的点拨等等,以帮助幼儿更好地进行探究活动。
3、交流互动,呈现探究结果
本环节让各个研究小组展示自己的记录单,交流自己的答案,进行经验分享和迁移。顺序依次是:第一组现场采访——达到“知道处理脏水是个非常专业的问题,很复杂,需要很长的时间和很多的步骤,而且有的含有化学物质的脏水很难再利用,会污染环境。”第二组过滤实验——通过一些简单的过滤能吸掉脏水里的脏东西,要让水变得更干净需要许多次的过滤,而肥皂水需要特殊的过滤材料过滤,代价很高。”
幼儿园大班科学说课稿8
教材分析:
自然界中充满着神奇有趣的科学现象,就拿“风”这一自然现象来说,一年四季天天都和我们会面,是孩子们从能来到户外的那一刻起就能感受到的现象。现在正值春天,是孩子们探索风的好季节。我们江南春天的天气,就如娃娃的脸说变就变。白天的气温很高,到了晚上却会突然刮起大风来,气温也骤降。在幼儿园,会听到大班孩子们在议论:我看见迎春花的花瓣被风吹到了地上;大风把垃圾吹得到处都是,清洁工人又要重新打扫了;今天有点冷,妈妈又给我多穿了衣服……从孩子的话中,发现“风”是孩子需要的、感兴趣的内容。追随孩子的经验和生活,就让大班孩子围绕“风”自主生成一系列的探索“风的奥秘”的活动。
幼儿情况分析:
大班幼儿对周围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而且有些幼儿能初步运用感官动手动脑,探索问题。但孩子有时会对事物现象凭主观臆断,缺乏科学性。希望幼儿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大胆探索,培养幼儿对现象能进行客观描述,以事实为依据得出推理,懂得科学存在于客观事实,而不是教师的头脑之中。
说目标:
考虑幼儿对风的已有经验水平和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制订了以下幼儿最近发展区的目标。
1、引导幼儿感受发现风的大小、探究和判断风的方向,并尝试制造风。
2、初步了解风的利与弊,引导幼儿辨证地看待事物,从小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
3、在活动中能和同伴能协调配合,会在合作中互相学习。
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
(1)幼儿每日记录天气预报,并着重关注风的内容;
(2)根据风力的不同,让幼儿将自己的发现和体验用图画的形式进行记录。
(3)请家长予以配合,和孩子事先一起收集一些关于“风”的资料和知识。
2、物质材料的准备:
(1)每组一块分类板
(2)吹风机、扇子、垫板、打气筒、纸板、书、气球、风车、鸡毛、棉花、小纸船等
(3)“笑”与“生气”的脸谱图各一张。
3、环境资源的准备:
选择有微风的天气。
设计思路:
教师在幼儿探索活动中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把孩子引向一个明确的方向”。关于风,幼儿无法真正了解它的形成,但是他们可以用自己的所见所闻和亲身感受来证明风的存在,通过实验来证明风的大小、判断风的方向,甚至可以尝试着用常见的工具制造风,使孩子真正接触自然,发现自然界的奇妙。在这个活动中,遵循幼儿自主探索的原则,设置开放性的问题,通过幼儿自主地收集信息(书、网络、实验或询问家长),让幼儿在动眼看、动嘴说、、动耳听、动手做、动脑想的过程中不断丰富、扩展有关“风”的经验,并自己想办法来解决一些问题,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知识,习得方法。
活动过程:
一、自然导入,激发兴趣
师:过几天我们就要去出游了,我知道大家都和关心天气情况。那么,谁来向大家来介绍一下这两天的天气情况呢?
师:“偏北风2—3级”,我们从哪儿可以看出?你怎么知道有风?
我的提问可能会使孩子回忆以往的经验会说“国旗、树叶……”这时孩子的讨论中对风的感受肯定还不充分,适时地带孩子到户外去感受风的存在,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风来的时候自然界有着各种奇妙的变化:花瓣迎风飞舞,池中的水会泛起波纹,彩旗会迎风招展。
二、感受发现风力
师:你们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感觉到了什么?
幼儿归类、集体检查。
在对微风进行探索的基础上,激发了孩子关注风力变化的积极性。这就自然地生成了以后的探索活动,在中级风、大风到来时,让他们自发地到户外去感受,然后将自己的'体验与发现用图画、表格的形式记录并分类。
师:风有风级,不同的风级表示风的大小不同,人的感受也不同。
三、探索判断风向
师:天气预报说今天是北风,这是什么意思?
“用什么方法判断?”用这样的话题引发孩子的小组讨论,然后到户外活动,引导孩子用他们的方法证明风来的方向。如:观察旗杆上的国旗飘动;让孩子将羽毛、塑料球放在操场中间,让它们随风滚动……让孩子通过活动,真正明白“风真的从北边来”。
了解风是有方向的这一特征后,鼓励孩子想办法把“风向”记录下来。就方法让孩子展开讨论:可以标汉字,也可以标箭头,记录不求精确,只要初步学习使用科学的记录方式。
四、尝试制造风的方法
师:(拿出风车)这些风车在活动室能玩吗?
孩子们肯定会疑惑地说“怎么玩,没有风!”我就一句话燃烧孩子制造风的热情:“没有风不可以制造点儿风啊?”怎样制造风呢?带着这个问题,让孩子自己寻找材料,如吹风机、电风扇、扇子、气球打气筒……孩子们可以用纸板、扇子扇,把气球吹鼓后撒气……鼓励孩子用各种方式尝试制造风。虽然他们没有真正看到风的形成过程,但是我想这些生动有趣的探索活动对他们今后的成长将具有深远意义。
活动延伸:
师:小朋友想了很多办法制造了风,那你们喜欢风吗?为什么?
课后通过孩子自己不断地收集信息与资料,让孩子逐步发现风能帮人类做许多事情,利用风可以发电、传播种子等等,但也会给人类带来危害。我想,了解风的利与弊有助于孩子辨证地看待事物,从小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
幼儿园大班科学说课稿9
一、说教材
《纲要》中提出:“教育内容的选择既要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既要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既要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和经验”的精神。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纸,有彩色的腊光纸、有薄薄的毛边纸、有光滑的纸、有粗糙的纸……它们有着自己不同的特性,也有着相同的特点:易燃、易撕、易湿、易皱等。正因为纸的品种多样、用处广泛,所以它一直是幼儿最喜欢的物品之一。平常与幼儿的交流与观察中收集到有关幼儿许多关于纸的疑问与话题,如:“为什么在腊光纸上不好画画呢?”“为什么皱纹纸放在水里会退色?”“为什么宣纸放在颜料水会变颜色?”“你们瞧,纸会飞起来!”……这是幼儿的兴趣点。因此这一课题有一定的教育价值,既符合幼儿当前需要——探究纸的秘密,又有利于长远发展,激发其创造的意识,且其教育资源丰富,有孩子们爱看的`图书、有爸爸妈妈爱看的报纸、有色彩鲜艳的包装纸……孩子们喜欢用纸折飞机、做纸球、折扇子、写字、画画等,对纸充满了好奇与探究。
根据《指南》科学领域水平目标中提出:“尝试运用基本的科学方法探究问题,能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的意见,”以及本班幼儿探索欲望强,喜欢动手操作,能较好地运用语言与同伴进行沟通和交流,会喜欢用自己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来看,我将《纸》定位为一个系列活动,本次活动《神奇的纸》是系列活动之一,着重让幼儿在玩中体验、感知、发现各种纸的不同特性,寓抽象的知识于轻松、愉快的游戏活动中,这与新的课程标准指出:“孩子的学习要来源于游戏,来源于生活。”的情况相吻合的。
根据以上分析及本班幼儿的已有知识经验、能力、发展水平与潜在能力的差异,制定本次目标:
1、引导幼儿积极参与探索活动,发现纸的不同特性。
2、会用简单的方法记录自己的操作过程及结果,乐意与同伴交流。
3、培养幼儿探究精神与分享经验的愿望。
活动中引导幼儿能用各种不同的方法探究纸的不同特性,既是本次活动的重点也是难点。
二、说活动准备
1、环境创设: 师生共同布置时装表演的舞台
2、经验准备:
(1)教育的整合应该把一日生活看着是一个教育整体,因此,活动前让幼儿了解纸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并知道各种各样纸的名称、种类。开展了体育活动《扔纸球》《揪尾巴》,美术活动《染纸》《撕纸》等
(2)幼儿有记录、操作活动的经验。
3、物质准备:
(1)时装表演的VCD
(2)师生共同收集各种纸、浆糊、钉书机、剪刀、水彩颜料及记录用的笔、纸等。
幼儿园大班科学说课稿10
活动名称:水的秘密
活动领域:科学
活动班级:大班
活动教师:通榆县幼儿园王广源
一、说设计意图
水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瑰宝,是生命之源,世间万物都离不开水,因此在《大自然探秘》这一主题活动中,根据一级主题“河流湖泊”生成了本次科学活动“水的秘密”,水是幼儿最熟悉的东西,几乎每个幼儿都玩过水,水的流动性,透明感都会让幼儿产生浓厚的兴趣。《纲要》中指出: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与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会发现的乐趣。因此我从幼儿的身边事物入手,抓住幼儿的`兴趣点,设计了本次活动。
二、说活动目标
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对本次活动预设了以下两个目标:
1.了解水无色、无味、透明、流动的特点。
2.知道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
三、说活动准备
为了更好的完成预设目标,我做了如下活动准备:经验准备:了解相关水的知识。
物质准备:分别装有水和牛奶的杯子、黑白棋子若干个,多种漏水的容器。
四,说教法
本节活动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
1.直接切入法:活动开始部分直接切入主题。
2.总结归纳法:在幼儿每次观察实验后,我都进行简明的小结。
3.媒体演示法:在活动最后一环节出示缺水的图片等。
五,说学法
大班年龄段的孩子表现欲望强烈,又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因此在本节活动中我设计了讨论交流法和实验操作法,让幼儿通过实验自主发现水的特点。
六,活动流程:根据本节活动内容的需要,以及班级幼儿的实际情况,我主要设计了以下无个环节:
第一环节:谈话激趣导入活动
首先,我出示装水的杯子,让小朋友猜猜杯子里是谁?激起幼儿的兴趣,引入观察活动。
第二环节:观察对比得出结论
接下来我同时出示分别装有水和牛奶的杯子,让幼儿通过看一看,尝一尝得出结论水是无色,无味的,这一环节充分发挥了幼儿的主动性。(教师小结略)
第三环节:分析讨论大胆表述
我分别将黑白棋子放到水和牛奶中,引导幼儿观察讨论,为什么看不到牛奶中的棋子,却能看到水中的棋子?通过两个物体鲜明的对比,让幼儿直观的感知到水是透明的。在这一环节中教师是一名引领者。(教师小结略)。
第四环节:幼儿操作探索解决
在幼儿了解了水无色、无味、透明的特点后,我设计本次操作环节,这一环节也是本节活动的重点,因此我准备了多种漏水的容器还有清水,安排了大部分时间让幼儿在盛水,玩水的过程中感知水的流动性,在幼儿操作体验得出结论后,教师通过再次验证,及时的总结,归纳给幼儿以正确的认知和导向。提高科学活动的严谨性.(教师小结略)
第五环节:观看图片引发思考
幼儿凭已有的生活经验说出水的的用途后,请幼儿观看一组图片,干裂的土地,污水河里的死鱼等等,通过观察,让幼儿知道节约用水,保护水之源的重要性。(教师小结略)
七.说活动延伸:
本节活动结束之后,教师在手工区投放多种材料,与幼儿一起制作宣传节约用水的图片,增强幼儿节约用水意识。
幼儿园大班科学说课稿11
一、目标确定
大班幼儿对事物表面特征的观察以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本次活动中通过寻找、探索发现影子的奥秘,激发幼儿探索事物本质特征的兴趣,科学教育活动是在引导幼儿亲自探索和发展获得有关经验的过程.因此,针对本班幼儿科学教育特点,我确定以下目标:
1、萌发
幼儿探索科学的兴趣及求知欲望。
2、引导幼儿主动参与实践操作活动,并获得有关“光和影子”的感性经验,即:光线照射在物体上,物体挡住光线就产生影子。
3、发展幼儿的观察、比较、合作、判断能力。
二、教材分析
玩影子是幼儿最感兴趣的游戏,教师紧紧抓住幼儿这一特征设计了本次活动,以玩手影为导入,在循序渐进深入,影子是怎样产生的——影子的舞蹈——进一步探索影子舞蹈的奥秘——到户外寻找影子,结束本次活动。从而让幼儿全面系统地掌握了有关“光和影子”的感性经验,即:光线照射在物体上,物体挡住光线就产生了影子。
活动中,提供大量的图片等操作材料,并分层次逐步投入,鼓励幼儿想办法,让这些材料跳起舞来,这种与材料互动的学习方法,增强幼儿的自信心,激发幼儿探索欲望,促进幼儿的创新思维。
重点:如何让影子动起来.
难点:光线照射在物体上,物体挡住光线就产生影子.
三、教学准备
根据教学目标,我做了物质方面的准备和知识方面的准备。
知识方面准备:
1、知道镜子会反光,了解平面镜的特征。
2、知道产生影子所需要的条件。
物质方面准备:
1、白纸、手电筒、固体胶若干。
2、乌龟、小鸟、风车、风扇等。
3、教师范例一份,应集灯一个。
四、教法与学法
根据教学目标,我用集体教学的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我运用了探索式教学法,满足幼儿探索事物本质特征的愿望,充分做到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培养幼儿探索科学实践的兴趣,发展幼儿的观察、比较、判断能力,让幼儿养成从小就主动探索科学的习惯,提倡幼儿自己体验成功的喜悦,并且进一步体验自信带来的愉悦感。
五、教学过程:
本次活动涉及了以下五个环节:
(一、)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首先我设计玩影子的游戏,并教几种手影,如孔雀、小鸟、狐狸、小狗更手影。(用应集灯放在桌子上,手放在灯光中间,射到墙上的各种形态的影子,让幼儿自由操作感受到乐趣。将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愿望激发出来。)
向幼儿提问:为什么会产生影子呢?(通过幼儿自由发言,体现幼儿学习知识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原则,引出本次课题。)
(二、)了解影子是怎样的
为由而提供手电筒和一些立体物体,请幼儿用手电筒往物体上照,看看不同角度的光照的方向的影子有什么不同,关掉手电,观察还有没有影子,并提问影子是怎样产生的'。
通过实验观察,在不同角度的光照方向产生的影子有什么不同,并小结初,光线照射在物体上,物体挡住了光线产生了影子,让幼儿发现光照方向与投影的关系。
(三、)跳舞的影子
1、教师操作游戏材料表演,幼儿观察小鸟飞起来跳舞,但不结实操作过程。
2、为幼儿提供材料:手电、纸、小鸟、固体胶,通过实验操作,启发幼儿想办法上小鸟跳舞。
3、
教师鼓励幼儿自己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
4、幼儿讨论:为什么小鸟会飞起来?
小结:要让小鸟跳舞,翅膀之间必须有距离,同翅膀的角度折的正反合适有关。
(四、)进一步探索影子跳舞的奥秘
1、提供各种形象,请幼儿人选一种材料,想一想这些物体哪些部分便于活动,然后设法让他们动起来。
2、幼儿探索,根据情况指导,如当幼儿未能让风车转起来,可启发幼儿思考,风车的角度折叠是否合适,手电移动的角度方向是否与风车的活动有关。
3、幼儿讲述方法并交流,引导幼儿观察和体验,物体是怎样活动的?
小结;当手电移动时,光线的位置发生了变化,这是影子也发生了变化,这样他们就跳起来了。
(五、)活动延伸
1、到户外去寻找各种物体和自己的影
子,并玩踩影子的游戏,在欢快的气氛中结束课题。这一环节调动幼儿身体各个部分,充分满足幼儿好动的个性,是幼儿直接通过自己的感觉器官认识和感受影子带来的有趣现象。
2、引导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继续观察“光和影子”的有趣现象。
本次活动通过幼儿观察、操作,鼓励幼儿自己动脑解决问题,并通过交流讨论是幼儿感知,光线位置变化,影子也随之变化的现象,即:光线照射在物体上,物体挡住光线就产生影子,从中获得“光和影子”的感性经验。
幼儿园大班科学说课稿12
一、选材
此活动的选材来源于生活,筷子是幼儿比较熟悉的一种餐具,他们基本上每天都能看到,用筷子进食是我国的一大特点。
常言道,心灵手巧。使用筷子是手的精细协调动作。用筷子夹食物时,不仅是5个手指的活动,腕、肩及肘关节也要同时参与。从大脑各区分工情况来看,控制手和面部肌肉活动的区域要比其它肌肉运动区域大得多,肌肉活动时刺激了脑细胞,有助于大脑的发育。可见,及早进行手的活动功能训练一方面可以让幼儿享受用筷子进餐的乐趣,另一方面对幼儿的智力发育也有好处。中班幼儿的小肌肉不断的发展,可以掌握多种动作技能,而且会比较协调。但班里大部分幼儿不会使用筷子吃饭。因此,我选择此教材让幼儿在游戏练习中学会使用筷子,并体验其中的乐趣。
二、教学目标
活动的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实际情况为依据,确立了认知、能力、情感方面的目标,其中既有独立表达的成分,又有相互融合的一面,目标为:
1、了解筷子的用途,知道筷子是中国人的发明创造。
2、锻炼手部肌肉的灵活性和手指配合的协调性。
3、尝试用筷子进行各种活动,体验活动带来的乐趣。
根据活动目标,我把活动的重点和难点定位于:使用筷子进行各种活动。为此,我作了以下的准备:幼儿人手一双筷子、一只碟子;每组一只托盘,内放煮熟的五香豆粒、花生粒和豌豆粒;《卖汤圆》音乐磁带和录音机。
三、教学方法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在本次活动中,我还采用了适宜的方法组织教学,采用的教法有:
1、示范法:使用筷子需要掌握动作要领,通过教师准确的示范动作让幼儿掌握学习内容和基本动作技能。
2、操作探究法:它是幼儿建构活动的基本方法。所谓操作法是指幼儿动手操作,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进行探索学习。本次活动安排了三次操作活动。第一次是引起兴趣后第一次操作,主要是练习筷子的正确使用方法。此时不必强求孩子一定要按照自己用筷子的姿势,幼儿拿筷子的姿势有个逐渐改进的过程,学会主要动作要领就可以。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拿筷子的姿势会越来越准确。第二次操作是实践活动,通过品尝食物进一步练习和巩固筷子的使用方法。第三次操作,主要是尝试使用筷子进行各种活动,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并体验其中的乐趣。
3、游戏法:中班幼儿处于游戏的高峰时期,好动是他们这一年龄段的突出特点。因此,我设计了“筷子舞”“搭建筷子”等一些游戏,让幼儿充分体验筷子带来的乐趣。
说学法:
1.操作尝试法:陶行知先生说过在“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在第一次操作活动中我就引导幼儿练习筷子的使用方法,在这一过程中幼儿通过对教师示范的观察进行练习,他们不一定会使用的.很正确,那也不要紧,在第二次的实践活动中,幼儿通过品尝,强化了筷子的使用方法,教师适时的个别指导,就巩固了练习方法。在尝试筷子进行各种活动时,孩子们通过使用筷子打击节奏、搭建游戏等活动中,他们的创造思维得到了发展。
四、教学过程:
我采用了环环相扣组织此活动程序,活动流程为:
导入活动——学习筷子使用方法——练习筷子的实践活动——筷子游戏
1、导入活动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活动一开始我就采用谜语引起幼儿对筷子的兴趣,“姐妹双双一样长,一起工作一起忙,冷冷热热都经过,酸甜苦辣一起尝。”这个谜语形象的讲述了筷子的外型特点和用途。在孩子们兴趣勃勃的猜出谜语后,教师出示筷子,简单介绍它的来源和用途,激发幼儿操作筷子的欲望,为下一环节打下基础,并落实了第一个目标。
2、学习活动。
筷子的使用方法有一定的标准,因此,我在幼儿第一次练习前,先示范讲解使用筷子的动作要领,再让幼儿练习自由练习。第二次的学习,我配上了音乐,让孩子在轻松快乐的氛围里练习并拢筷子拨饭、张开筷子夹菜等动作。
3、实践活动。
学习筷子的目的在于在实践活动中的运用,在这环节里我为幼儿提供了豆类食品,让他们通过品尝锻炼手部肌肉的灵活性和手指配合的协调性,落实了第二个目标,在音乐中,孩子们无拘无束的使用筷子,边吃边和同伴交流,教师巡回指导,帮助有困难的幼儿。最后是小结使用筷子的好处。
4、游戏活动。
《纲要》指出“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各领域的内容要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因此,在幼儿使用筷子品尝活动即将结束时,教师随音乐用筷子敲出欢快的节奏,吸引幼儿一起来打击节奏乐。这个游戏活动渗透了艺术活动,在幼儿跳完节奏舞后,教师提问:“筷子还可以怎么玩?”这个问题的设计为幼儿提供了创造发挥的空间,在这环节中幼儿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游戏活动。
五、活动评价
纵观整个活动,各环节紧密相连,相互渗透,所有环节都是围绕“筷子”来进行。本次活动,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体现了“整合”的设计思想,有效贯彻了《纲要》的理念,真正做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我相信,通过这个活动,能让幼儿真正体验在活动中享受使用筷子的乐趣。
幼儿园大班科学说课稿13
分析与思考:
所谓工具,指的是人类在生产劳动时所使用的器具。它具有针对性使用对象或范围的特点,是人类在劳动实践中的智慧结晶。工具广泛存在于生活及各行各业中。人的一生都离不开工具的使用。对于大班幼儿来说,他的生活周围也充满各种各样的工具。他见过也已经使用过不同的工具并成功地完成各种任务。但是,所有这一切经验都含糊地存在他的头脑中。正因为工具太常见,反而容易让人熟视无睹了。如何把这些经验从他的脑海中唤醒,进行概念上的明晰并激起他再一次的兴趣和好奇就是成功开展学习活动的关键。
再者,《劳动者的工具》这个内容非常广泛,大到人类发明的交通工具、通信工具,小到一根秀花针。工具不仅代表着一件具体的器具物品,更凸显住深层的精神内涵。如何从这个浩瀚的工具海洋里汲取适合大班幼儿认知和探索的学习内容并产生情感上的触动和共鸣是本次活动的根本。
大班幼儿所拥有的经验和技能使他乐于自我发现和探索,他们不满足于知识的传授而更愿意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更多的经验和知识。同时,他也能够通过同伴间的合作完成更艰难和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享受成功的满足。《劳动者的工具》所显现的内容是完全静态的成品。大班幼儿会满足于这样的学习方式吗?怎样让静态的东西动起来,成为孩子乐于探索,能够发现的新材料呢?正确选择跟学习材料适合和匹配的教学方法,让枯燥的认知活动成为快乐的事,是成功开展本次活动的精髓。
思路定位:
1.选择幼儿熟知的、同时具有安全操作性日常生活工具作为本次科学活动的探索和认知对象。引导幼儿用“陌生”的眼光去重新审视熟悉的材料,激发好奇心和活动的兴趣,
2.让静态的材料“动”起来。将认知的重点从被动接受转移到主动发现探索上。通过幼儿的亲历亲为去发现工具的特点,并通过与同伴的交流探讨建构成新的内需的知识。
3.在与同伴的合作中常识使用工具并获得成功的体验。通过操作和实践来验证自身的发现,同时也进一步了解工具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具体教案与环节分析:
活动目标:
1.运用多种感官探索和发现工具的秘密,积极探讨交流自己的发现和见解。
2.尝试和同伴合作使用某一工具完成任务,体验合作的快乐和尝试的成功。
3.初步了解工具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激发自豪感。
活动准备:
1.安全工具:小刀、小铲、螺丝刀、剪刀、夹子、小推车等若干。
2.辅助材料:水果、大积木块、黄豆、布袋、布、玩具点心、大嘴娃娃
活动流程:
引题激发兴趣→自由探索和发现工具的秘密→拓展经验→小组合作尝试使用工具
活动环节:
(一)引题,激发兴趣
1.教师讲述故事《小熊造房子》,引发幼儿思考。
辅助问题:“有了木头、钉子,小熊就能造房子了吗?”
“它还需要什么可以帮它又快又方便地造房子?”
2.谈话理解工具的概念
讲解:工具就是一些可以帮助我们更好、更快、更顺利地做好一件事情的物品。
(简单的提问,有悬念的小故事,将枯燥的内容巧妙地隐身其中。通过小朋友自己的思考和探讨,将日常的常见工具呼唤出来,在唤起生活经验的同时,言简意赅的讲解帮助幼儿迅速明晰和梳理已有的模糊概念。全新的审视目光激发了内心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二)自由探索和发现工具的秘密
1.明确探索目的
辅助语:“工具为什么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做事情呢?”
“它的秘密在哪里?”
2.自由挑选工具,探索和发现工具的用途及秘密
3.集体交流探讨
围绕中心话题:“我发现XX是用来干XX的。”
“它的秘密是XXX。”
“使用它的好处是XXXXX。”
(好奇心是人的天性,求知是人的本能。“发现工具的秘密”这一充满挑战性的任务强烈地激发了幼儿无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他们简直迫不及待要大展身手。原来已熟悉的操作材料重新变得陌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正好为他的成功探索提供了必要的基础。他们会想尽办法运用各种可以运用调动的器官,去探索、去发现,并乐此不疲。每一个细小的成功和发现可以激励他更深入再一次的探索。认知在过程中慢慢得以积累和形成。充分的尝试达到经验的概括。
因地制宜的工具材料,让孩子真切体会到科学就在身边,工具就是人自己发明创造的。通过幼儿的操作,材料揭示出的有关特性和事物间的关系,正是我们所期望幼儿获得的`,也为下一个环节做了很好的知识积累。
让孩子自由选择工具是根据大班幼儿的特点决定的。能根据自己的需要和选择探索的材料是幼儿主动学习的重要前提和基本条件,不仅有利于幼儿运用原有经验,澄清自己想法,按自己的方式方法获得有益的经验,还有利于他们产生一种想法进行发现的要求,一种前进的动力,这种热情会让他们专心致志地投入研究和探索。
集体的探讨交流促进语言和思维的发展,帮助幼儿在与同伴的观点交融、碰撞中丰富和建构新的知识经验,完善自己的想法,获得成功体验。)
(三)拓展经验
1.引导思考:工具从哪里来?
了解工具是人类的智慧结晶。
2.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还见过或用过什么工具?
(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的启蒙教具,他的知识主要是经验性的知识。通过自身的探索,幼儿获得了大量的丰富具体的实际经验,在这里,通过老师巧妙的铺路搭桥,用几个小小的问题就帮他们归纳、概括最终理解、内化对工具的认知。引导幼儿从眼前的几件具体工具拓展到整个工具海洋,逐步将经验迁移和拓展,通过回忆、思考在脱离实物的状况下验证自己的知识使经验真正得以内化。)
(四)小组合作尝试使用工具。
1.提供材料,明确任务目标
工具任务:
小刀水果拼盘
小推车运送大积木块(上下坡)
小铲将黄豆装袋
螺丝刀组装小木盒
剪刀剪布片
夹子喂娃娃吃点心
2.小组成员商量分工共同完成任务
3.集体探讨,说说自己是怎样完成任务的,工具帮了什么忙?
总结:工具的用处真大呀!工具是在劳动时发明的,我们只要会动脑筋,也可以发明有用的工具!
(通过刚才的探索、讨论,幼儿发现了许多工具的优点。但这只是表面上的发现,要验证工具的真正本领,让孩子心服口服,真正认识工具为劳动带来的便利,最好的办法就是“用事实说话。”俗话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亲身的体验才能使经验真正的内化。
孩子是主动学习者。他们要主动读探索、研究和发现才能主动建构知识经验。教师要尽量创造条件让他们实际参加探究活动,引导幼儿在多的过程中真实感受,才能真正体验发现的乐趣,成功的快乐!
活动内容的生活化,让孩子体验和感受到这就是我想要知道、想要解决的问题,更能激发起自豪感和成功感。
小组合作探究共同的主题和内容,不仅有助于他们的合作能力发展,也为孩子们提供了更多的相互交流和协作机会。在这过程中,他们会在过程中不断思考,会控制自身,会主动协商,会发现和认识别人的长处和价值,获得更多的新信息、新经验。每一个孩子都会通过集体的、成功的探索获得新的经验,都在自身的基础上有了更大的进步和提高!)
教材分析:
劳动者的工具在小朋友的周围无处不在,有食堂工作人员的饭勺,保育员阿姨的拖把,花园里花匠的修花剪刀,有农民的锄头,还有工人的榔头等等,多得不能再多,而大班孩子已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此内容完全符合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通过此课时的学习,定会让孩子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有新的提升。
说目标:
根据纲要的目标、教材本身的特点以及大班孩子的特点,我将目标设置如下:
1.知识目标:初步感知不同的劳动者都有一套自己特有的工具,认识一些常用的工具。
2.技能目标:学习常用工具的一些简单使用方法。
3.情感目标:引导幼儿珍惜劳动成果,初步培养对劳动者的崇敬之情。
根据孩子已有的经验水平,我将目标1设定为重点,目标2设定为难点。
说准备:
(一)知识准备:
1.事先丰富概念:劳动者(知道劳动者不单单是农民,工人、医生、科学家等都是劳动者)
2.幼儿事先进行一些观察部分劳动者的工作情况。
(二)物质准备:
1.实物工具人手一份以上,部分大件的工具用图片代替。
2.录像带一份,摄像机等多媒体的工具。
3.幼儿自带一些常用的小工具。
说教学法:
《纲要》里提出:创设宽松的环境,让每一幼儿都能参与实际探究活动,感受尝试的乐趣,感受发现的喜悦。我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性的材料,让幼儿在操作中自主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而我始终只是幼儿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结合自主探索法、观察法、讨论法等进行教学。克服传统的说教形式,幼儿始终是活动的主体,在具体的操作中学习知识和技能,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感官参与法、讨论法、观察法等等进行学习。
说活动过程:
(一)带孩子到食堂、花园里、教室里、附近的模具厂观察。(教师将过程摄下来)
引导孩子带着问题去观察,食堂的工作人员,花匠,保育员阿姨、模具厂的叔叔他们都是用哪些工具进行劳动的?
(幼儿的思维是直观形象的,由于受思维的限制,幼儿是通过自身的感知、积累一定的感性经验,才能进行科学活动,因此我选择的内容都是围绕在幼儿周围,符合幼儿的生活经验,是幼儿熟悉的、感兴趣的,所以幼儿很快就进入了课题,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为以下的重难点的突破奠定了基础。)
(二)通过谈话、观看录像,认识一些常用的工具。
(这个环节主要目的是落实重点,为难点的突破奠定基础)
1.你刚才看见谁在使用什么工具?(提问具有针对性,目的非常明确)
2.幼儿每说出一种工具,就出示相应的镜头,学习相关的词语,认识相关的工具。
3.我们小朋友也带来了一些工具,请你说说,你带来的工具叫什么,干什么用的?是谁用的?
(充分利用家庭这一重要的资源,让幼儿从家中携带各类工具,一方面是幼儿熟悉感兴趣的,另一方面涉及的面会更广)
4.这些工具是谁用的?给工具进行一些简单的分类。
(在这个过程中,我鼓励幼儿用完整的句子大胆讲述,大胆地与同伴交流经验,分享快乐,分享彼此的经验,在说中学,听中学,以幼儿为主体,幼儿才是学习的真正的主人,落实了目标1即活动的重点。)
(三)学习使用常用工具的一些简单方法。
1.我们认识了这么多的工具,那这些工具是怎么使用的呢?幼儿自主探索。
(幼儿是通过自身与物质世界的相互作用建构知识,学习科学的,我为孩子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性的材料,体现了《纲要》中的精神:尽可能创造条件,让每一幼儿都有机会参与探究的机会,感受参与的过程和结果,体验发现的乐趣。)
2.探索以后进行交流,对于较难的、不常见的工具,教师在集体面前示范、讲解。
3.播放录像,播放其他劳工者使用工具的情况,如:科学家、医生、清洁工人等等。
(一方面可以拓宽幼儿的视野,另一方面能给孩子更直观更真实的体验,使孩子潜在地知道每个劳动者都有自己特有的劳动工具,知道他们的使用方法是怎样的?从而升华了重点和难点。)
(四)感受劳动者的不容易,知道珍惜劳动成果。
刚才我们在参观、和看录像的时候,那些工作的人都是怎么样的?那我们平时应该怎么做呢?
(具体联系到了幼儿的实际生活,如要爱护桌椅,珍惜饭粒等等,通过层层的提问,让幼儿知道劳动者的不易,应该珍惜劳动成果,从而达到了目标3。最后的提问,幼儿又回归到了生活,所谓科学来源于幼儿的生活,也服务于幼儿的生活。)
延伸活动:
(延伸活动不是一个活动的结束而是另一个活动的开始)
1.这些工具是谁发明的呢?如果你是科学家,你想发明怎么样的工具呢?
2.农民为什么要用到这些工具,而厨师为什么要用这些工具,他们能交换吗?为什么?
(如此开放性的提问,促进幼儿扩散性思维的发展,引发了幼儿的创造的欲望,进一步激发了幼儿学习科学的兴趣。)
以上的活动设计环环想扣,循序渐进,即关注了幼儿原有的生活经验,又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关注新经验的获得,整个设计体现了以下几个特色:
1.幼儿园的课程是全面的、启蒙的,各领域的内容要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在孩子的心里是没有学科的界限,因此在整个活动中,我融入了语言,如让孩子用完整的句子讲述,在讲述的过程中提高了倾听能力等,又融入了分类等内容,全面的促进孩子的发展。
2.利用了现代化的工具及媒体的介入,给予孩子更直观、更科学的经验,即验证了幼儿操作的结果,又能给孩子科学的知识。
3.教师引导的关键是提出有质量的问题,所有问题的提出,我都是根据孩子已有的生活经验和重难点的突破而展开。教师只是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孩子才是学习的真正的主人。
(二)冬天的动物
一、说教材
动物是孩子们乐于观察的对象,各种动物的不同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常会引发孩子们的探索兴趣。冬天到了,人们穿上了厚厚的冬装,动物们不怕冷吗?它们是怎样过冬的呢?在进行主题活动的过程中,幼儿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我以"动物过冬"为切入点,激发幼儿对动物的探索欲望,加深幼儿爱护动物的积极情感。
大班幼儿对动物的特征、生活习性等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根据大班幼儿发展水平和幼儿学习科学的特点,我确定了以下活动目标:
1.了解动物不同于人类的过冬方式,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与季节的关系。
2.激发幼儿探索动物生活的兴趣、满足其好奇心,加深幼儿爱护动物的积极情感。
根据《纲要》中科学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幼儿教育已有经验水平,我认为本次活动的重点难点是"让幼儿了解动物的过冬方式以及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与季节的关系"。
我利用多媒体教学及启发性提问,让幼儿主动探究,从而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变得通俗易懂,使活动的难点得以有效的突破。
结合本次活动目标,我做了以下准备:
1.幼儿已有过冬的经验。
2.和家长一起收集动物过冬的图书、资料。
3.动物过冬的课件。
4.操作卡四张,动物图片若干,自制拼图四份。
二、说教法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因此,本次活动,我采用了电教法、讨论法、观察法、启发提问法、操作法等,这些方法的应用,克服了教师传统的说教形式,充分尊重幼儿,调动幼儿学习积极性,让幼儿在快乐中习得经验,同时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和乐于探索的习惯。
三、说活动过程
1. 激发幼儿兴趣,谈话导入活动。
小朋友们,"现在是什么季节?你感觉怎样?"(冬季,天气很冷)
冬天到了,人们是怎样过冬的?(穿上厚厚的棉衣、棉鞋)还有呢?(安装取暖设备、开空调)除了刚才说的,我们还可以怎样就不觉得冷呢?(跳绳、跑步、拍球、)。小朋友们想出了这么多的'过冬方法,真聪明。
我们可以通过做运动等方式抵御寒冷,那么动物朋友是如何度过寒冷的冬天呢?
2.运用多种策略,了解动物过冬的方式。
通过"猜一猜""看一看""记一记"的方法,让幼儿自主学习,满足其好奇心和求知欲,达成第一个教育目标。
(1)"猜一猜"。根据幼儿的猜测,出示ppt两种动物,总结讲述动物的过冬方式。
(2)"看一看"。播放课件,教师讲述故事,让幼儿了解动物们其他的过冬方式。
(3)"记一记"。幼儿合作完成"动物怎样过冬"的记录表。
幼儿思维离不开具体的事物形象,借助多媒体的形、色、景等多种优势,直观形象的帮助了幼儿了解动物的过冬方式,激发了幼儿探索动物生活的兴趣,从而也了解了动物的生活习性与季节的关系。
3. 分享记录
看"动物怎样过冬"记录表,教师和幼儿共同回顾小动物过冬的方式。正如新《纲要》所指出:"语言教育应该渗透在所有的活动中"。本环节通过操作卡的出现,不仅能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积极性,而且加深对动物不同过冬方式的了解,进一步明确了教育目标。
比如:冬眠过冬:蛇、乌龟、青蛙、熊(刺猬);迁移过冬:大雁、小燕子(丹顶鹤);加厚皮毛或羽毛过冬:鹿、老虎、兔子、(鸡、鸭、猫、狗、小兔子、狐狸);储存食物过冬:蚂蚁、蜜蜂、(松鼠);躲藏过冬的有:苍蝇、蚊子;让卵过冬的有:螳螂、蝗虫
四、游戏互动:我来演演小动物
1.学一学:教师出示操作卡,幼儿自主创编动作来表现其过冬的方式。
2.幼儿手持动物图片,找到动物过冬方式相似的伙伴后,送他们到过冬的地方。
这样的游戏,不但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也体现了幼儿合作的精神,而且进一步巩固了所学知识。
五、活动延伸
1.益智游戏《拼图》:幼儿自由结伴拼出动物图片后,送其到相应的过冬地方,通过这一环节拓展幼儿思维。
2.在图书角投放动物过冬的图书,供幼儿查阅,支持并推动幼儿继续探索动物的过冬方式。
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三)会跳舞的罐宝宝
说课内容
一、设计意图
我班幼儿年龄普遍在3―4岁左右,思维呈现出直觉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发展,由于小手肌肉组织发育还不够完善,因此,活动性较弱。利用幼儿对周围的声音感到新鲜好玩的现象,设计此活动,发展幼儿的听觉、观察力、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二、说教材
1.本活动的目标是启蒙教育,主要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培养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2.活动过程有趣、形象,利用拟人的方法,抓住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充分调动幼儿主动参与和操作的积极性。
3.分组活动、综合活动使每个幼儿都有参与的机会,而难易适中、动静交替促使不同水平的幼儿在上自信心的发展,获得成就感。
三、说教法
1.操作法:为了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我采用了操作法,在适当的要求下,发展幼儿动手能力与观察力,体会探究的乐趣。
2.游戏法:“游戏”是低龄幼儿活动的最佳方法,教师在游戏中辅以形象生动的教具、有趣活泼的语言,会使幼儿兴致勃勃,从而寓教寓乐。
活动准备:前期知识经验的准备──幼儿会听一些独特的声音。教具游戏的准备──沙子、小石子、小铁片、黄豆、卡通空八宝粥罐若干;舞曲音乐。幼儿活动准备──按人数将幼儿分成3―4组。
四、说学法
1.通过可爱、丰富的可操作材料,让幼儿大胆放手操作,以此体会操作的快乐。
2.在有趣的游戏情景中,让幼儿去探索,从而发展幼儿的.听觉力、注意力、观察力。
五、说教学程序
首先,通过认识新朋友──漂亮可爱的罐宝宝,引发幼儿的活动兴趣;其次,通过操作活动“喂宝宝”尝试自己制作响罐。这样的设计,幼儿没有心理压力和负担,使每位幼儿都有了动手机会和表现,在猜想活动中,鼓励幼儿运用已有的经验去猜测、去思考,激发他们探究的热情;最后,在户外活动中,深化主题,愉快的结束活动,使幼儿意犹未尽的渴望再次的活动。
活动内容
活动目的:
1.辨别几种不同的声音,使幼儿对声音产生探究的欲望。
2.培养幼儿的操作兴趣、发展观察力、注意力以及对科学活动的喜爱。
活动重点: 知道不同的物体能发出不同的声音。
活动难点:将相同声音的响罐配对。
活动准备:
1.装饰成各种卡通娃娃的空八宝粥罐子、盘装沙子、黄豆、小石子、小铁片等若干。
2.按人数将幼儿分成3―4组。
3.录音机、舞曲音乐磁带。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直观教具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1.出示罐宝宝──介绍给幼儿的新朋友。
2.出示并认识罐宝宝的“食物”──沙子、黄豆、小石子、小铁片。
二、基本部分:操作活动引发幼儿探究。
1.喂一喂──指导幼儿随意给每个罐宝宝喂一样食物并提醒幼儿盖严盖子。
2.跳一跳──引导幼儿上下左右摇一摇罐宝宝,让他们自由地跳起来。
3.找一找──启发幼儿相互猜测罐宝宝吃的是什么,并将相同声音的罐宝宝配对成舞伴,在舞曲中快乐地舞蹈。(幼儿亦可共同跳舞)
三、结束部分:帮罐宝宝到户外去找更多的食物,找更多的朋友。
延伸活动:将幼儿制作的罐宝宝摆放到“科学操作区”,让幼儿自由摆弄、玩耍。
四、活动后的反思:
在教学中,幼儿对操作、探究很感兴趣,通过操作──游戏的形式让幼儿体会了探究的过程和快乐。在活动中,孩子在制作的同时,提高了幼儿的观察力,动手能力而且也提高了注意力、听觉。他们特别喜欢玩游戏,因为在游戏中可以使他们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没有丝毫的压力。对于个别能力弱的孩子,我采用集体与个别辅导的形式,并在日常生活中给他们提供机会,让能力弱的孩子不会为此而产生畏惧的心理;对于幼儿的新观点新发现,我总是鼓励和尊重幼儿的观点,并共同分享。如:有的幼儿认为罐宝宝吃饱了可以喝水,我肯定了幼儿的想法,并引导幼儿听一听罐宝宝肚里的水声,拓展了幼儿的视野与经验。
这次活动的不足是:师幼互动少了一些,在活动中可以在游戏中穿插一些幼儿与教师之间的互动,这样效果会更好。
(四)猜猜它是谁
我们都知道,动物是孩子们的好朋友,不管是可爱的小兔子、小鸡、小鸭;善良的小马、小羊;凶猛的老虎、狮子……孩子们都非常喜欢。特别是小班幼儿对动物更是充满了好奇,因为那里有他们认识的和不认识的动物朋友。为了激发幼儿热爱大自然,爱动物的情感,让幼儿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这些动物,我班进行了主题活动《动物王国》。在活动中,发生了一件事情:
有一天,孩子们在玩抓尾巴的游戏。这时,刘其昕小朋友抓到一条尾巴说:“老师,看我抓到一条大灰狼的尾巴。”听到刘其昕的话,有几个小朋友也参与到其中,纷纷说:“不对,这是小猴子的尾巴。”“这是小兔子的尾巴。”这是孩子对事物的想象,是其创造性的表现,也充分体现出幼儿对动物的喜爱。见他们对尾巴这么感兴趣,我特意找来了一张他们认识的动物尾巴图片,请他们说说这是谁的尾巴,说什么的都有,其实这是他们都认识的小马的尾巴。可是,一旦尾巴和身体分开后,他们就不认识了。
以前在认识动物时都是通过整体进行认识,他们看到一张完整的动物图片时,能很快说出是什么动物,但是将动物分割开来变成一小部分时,就不认识了。这说明幼儿对动物的观察只是整体观察,并没有观察到部分,对动物的整体形象和细节考虑不全面。那么,如何让幼儿更细致、深入地观察和了解动物的外型特征,理解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呢?针对这个问题产生了本次活动。
(一)、教育目标
如今,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不再注重知识的传递,而是注重儿童的的好奇心、求知欲、探索欲和热爱科学的情感。所以,根据这一要求,我将本次活动目标指定如下:
1、鼓励幼儿参与科学活动,激发幼儿求知欲及对科学活动的探索精神。
2、能从动物的局部判断出是哪种动物,并能合作将动物完整的拼出来。
3、通过活动培养幼儿细致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初步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
(二)、教材内容方面
根据制定的目标,选择相应的内容也是置关重要的。确定了活动《猜猜它是谁》,还要结合我班幼儿的具体情况。我根据主题活动《动物王国》里的内容,结合本次活动,收集相关的游戏材料,巧妙地将一些幼儿认识的动物设计在游戏转盘中,并将这些动物分割成二至四块成为孩子们喜欢的拼图,让幼儿通过这些分割图推断出是哪个动物,及在拼图游戏中让幼儿掌握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使幼儿在游戏中能积极参与科学探索活动,增强求知欲,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提高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本次活动重点是:鼓励幼儿参与科学活动,激发幼儿求知欲及对科学活动的探索精神。
难点是:理解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
我在设计本次活动中,采用了以下方法:运用观察法,有目的、有计划的引导幼儿进行科学探索活动,观察法也是幼儿探索科学的基本方法,能使幼儿运用多种感官直观、生动、具体地认识事物,提高幼儿感官的综合活动能力。利用拼图游戏,将动物的整体图片拆开,分成若干片,再让幼儿拼完整。操作法,提供给幼儿合适的材料,让幼儿在自己的活动实践过程中进行探索。教师运用幼儿喜爱的游戏形式,使幼儿在游戏中进行科学探索活动。
(四)教学过程
1、开始部分
教师带领幼儿走进大森林的场景中。引导幼儿观察大森林的场景:“小朋友,我们现在来到了大森林,大家看看大森林里漂亮吗?里面有什么?”让幼儿通过观察,增强幼儿对本次活动的兴趣。激发幼儿的好奇心。通过提问:大森林是谁的家呢?直接导入课题,给孩子一个已有经验的回忆,引导幼儿说出自己已经认识的动物名字,加深幼儿对动物的印象,激发幼儿对动物的喜爱之情。并使幼儿了解大森林是小动物的家,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感。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为下面内容奠定基础。
2、游戏部分
①游戏:《玩转盘》
转盘上是一些幼儿认识的动物的头部图片,教师出示大转盘,请幼儿自己将转盘的指针转起来,指针指到哪个动物,并说出动物的名字。该游戏的难度不大,动物的特征明显,易于每一位幼儿的独立操作,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能针对动物的头部进行推断动物名字,初步学习推断的方法,了解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同时,帮助老师了解幼儿对动物的认识程度。将枯燥的认知活动转变成幼儿喜爱的游戏活动,在游戏中掌握知识。
②游戏:《找动物》
请幼儿将老师藏在大森林里的动物部分图片找到,这些动物并不是完整的,有的是动物的身体、有的是动物的脚、有的是动物的头。在找到后,还要推断出它是谁,然后告诉大家自己找到了什么动物。通过幼儿的寻找活动,培养幼儿细致的观察能力,以及喜爱科学活动的情感。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一位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通过讲述自己找到的动物,培养幼儿语言表达能力。
③将动物的部分卡片送到小动物的家里。
教师将动物的完整图片展示出来,让幼儿通过自己手中的部分动物卡片找出相应的动物图片,进行对应摆放,了解整体和部分的关系。进一步加深幼儿对动物的认识和了解。
3、结束部分——《拼图游戏》:
请找出相同动物图片的小朋友,合作将动物的部分拼成一个整体的动物。通过操作活动,能观察到动物的分割部分的特征,并能相互配合进行拼图,将动物图片拼完整。注重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尝试培养幼儿与同伴之间的合作能力。
延伸活动:《玩拼图》
在区域活动中,幼儿人手一份动物拼图,能独立将拼图完成。注重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独立操作能力,提高幼儿对动物的了解。
(五)小树叶找妈妈
各位老师,大家早上好!
一、说教材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中班科学课《小树叶找妈妈》。
1.教材分析:
新《纲要》中科学领域提出了:对周围事物和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的目标。《小树叶找妈妈》这一活动是在平时到户外散步的时候,小朋友对树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所以结合本季节开展的主题:金色的秋天,我设计了一系列关于树叶的活动,本次活动就是其中之一。
“从幼儿身边最熟悉的事物出发”是瑞吉欧教育理念之一,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我们细致地观察、倾听幼儿的言行,及时捕捉他们的兴趣点,以及他们的日常生活为基础,贴近幼儿自身的经验进行自然而然的引发,层层深入开展活动。我们鼓励他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从不同角度出发,通过各种手段来发现问题。在摆摆说说的活动中,他们的想象力发展了,会用自己的'话语描述对家的认识。
二、说目标
活动目标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根据中班幼儿年龄特点及实际情况,我确立了情感、认知、能力方面的目标,其中既有独立表达的成分,又有相互融合的一面。本次活动目标为:
1.引导幼儿观察、对应、和比较,认识树叶的不同。发展幼儿的比较能力、思维能力,激发幼儿的探索的兴趣。
2.教师对幼儿进行保护树木教育,知道树木对人类的重要性。
3.激发对周围事物的关心,能清楚表达自己的意思,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4.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让幼儿获得帮助他人的情感体验。
难点:观察、对应、和比较,认识树叶的不同。
在活动中我先让幼儿观察树叶的颜色、大小、形状等特征,然后引导幼儿运用观察、比较、对应的方法帮小树叶找妈妈,最后通过送小树叶回家,巩固对树叶特征及名称的认识。
三、教学准备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本次的活动目标和完成活动内容,我做了以下准备工作:
1.制作电脑多媒体课件;
2.磁带一盒;
3.物质准备:叶标本三种;杨树、柳树、枫树的挂图;彩纸若干张。
四、说教法
《纲要》强调幼儿是中心,教育活动应以幼儿的需要、兴趣,尤其是幼儿的经验来进行,学决定教,在活动中我对自己角色的定位是一个参与者,我希望和孩子共同发现、讨论、寻找,让孩子在观察树叶时享受探索的快乐、在帮树叶找妈妈时,享受助人为乐得乐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以下几种教法。
1.情境教学法:创设一个自由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本次活动以幼儿喜欢的帮助小树叶找妈妈为线索,贯穿整个活动。
2.问题设置法:
教师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如:激发兴趣的提问:这些树叶是从那里来得?激发情感的提问:小树叶离开了妈妈会怎样呢?我们可以帮它做些什么?使幼儿不断的思考,不断的进取。
3.操作法:让幼儿通过动手操作,在与实物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进行探索学习,用小树叶拼贴出美丽的图画。
五、说教学程序
(一)激发兴趣(拾落叶)
播放音乐,请幼儿想象自己是一片从树上飘落的叶子,配合音乐模拟叶子飘荡。
兴趣是幼儿学习的动机,活动一开始幼儿小树叶随音乐做动作,引起幼儿参与的兴趣小朋友拾起散落在地上的树叶。
(二)幼儿观察树叶(发现树叶的特征)
请幼儿找一找自己喜欢的树叶做朋友并说一说它像什么。(幼儿自己寻找、想象)
〔在这一环节中是启发幼儿合理想象。这一年龄阶段的孩子会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想象,我们能看到他们大智若愚的稚嫩童趣,一片树叶可以引发他们不同的想象。例如:“这片树叶(杨树叶)像什么?”“扇子”“它还像什么?”教师可以再次启发幼儿的想象,让他们深入思考,出现各种奇思妙想。〕
(三)自由探索
根据幼儿好奇的特点,请小朋友找一片你喜欢的树叶和自己做好朋友。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你的好朋友它像什么?是什么颜色的?摸上去是什么感觉?我们可以帮小树叶做些什么?它的妈妈是谁?
(四)体会成功的喜悦(课间操)
帮助小树叶找到妈妈,并于它们一同跳舞。
(五)知识拓展(知道树的种类、作用)
通过课件的演示让幼儿了解其他树的种类。组织幼儿互相交流并讨论树木有什么作用,给人类带来哪些益处。树木能给我们带来这么多的好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爱护花草树木,做个保护环境的小卫士。
六、延伸活动(制作叶子画)
这一环节是在前一环节的基础上进行选择性的创造制作,对孩子们来说,这种充满自信和自主的操作同样具有想象、创造性的成分,选择不同的方法进行操作可以使幼儿按目前的心理需要(成功需要、尝试需要)选择不同的方式,在已有的基础上将自己的创造向前推进一步,从而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体验成功的喜悦。
(六)风的秘密
教材分析:
自然界中充满着神奇有趣的科学现象,就拿“风”这一自然现象来说,一年四季天天都和我们会面,是孩子们从能来到户外的那一刻起就能感受到的现象。现在正值春天,是孩子们探索风的好季节。我们江南春天的天气,就如娃娃的脸说变就变。白天的气温很高,到了晚上却会突然刮起大风来,气温也骤降。在幼儿园,会听到大班孩子们在议论:我看见迎春花的花瓣被风吹到了地上;大风把垃圾吹得到处都是,清洁工人又要重新打扫了;今天有点冷,妈妈又给我多穿了衣服 ……从孩子的话中,发现“风”是孩子需要的、感兴趣的内容。追随孩子的经验和生活,就让大班孩子围绕“风”自主生成一系列的探索“风的奥秘”的活动。
幼儿情况分析:
大班幼儿对周围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而且有些幼儿能初步运用感官动手动脑,探索问题。但孩子有时会对事物现象凭主观臆断,缺乏科学性。希望幼儿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大胆探索,培养幼儿对现象能进行客观描述,以事实为依据得出推理,懂得科学存在于客观事实,而不是教师的头脑之中。
说目标:考虑幼儿对风的已有经验水平和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制订了以下幼儿最近发展区的目标:
1、引导幼儿感受发现风的大小、探究和判断风的方向,并尝试制造风。
2、初步了解风的利与弊,引导幼儿辨证地看待事物,从小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
3、在活动中能和同伴能协调配合,会在合作中互相学习。
活动准备:
1、 知识经验准备:
( 1 )幼儿每日记录天气预报,并着重关注风的内容;
( 2 )根据风力的不同,让幼儿将自己的发现和体验用图画的形式进行记录;
( 3 )请家长予以配合,和孩子事先一起收集一些关于“风”的'资料和知识,。
2、 物质材料的准备:
( 1 )每组一块分类板
( 2 )吹风机、扇子、垫板、打气筒、纸板、书、气球、风车、鸡毛、棉花、小纸船等
( 3 )“笑”与“生气”的脸谱图各一张。
3、 环境资源的准备:选择有微风的天气。
设计思路:
教师在幼儿探索活动中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把孩子引向一个明确的方向”。关于风,幼儿无法真正了解它的形成,但是他们可以用自己的所见所闻和亲身感受来证明风的存在,通过实验来证明风的大小、判断风的方向,甚至可以尝试着用常见的工具制造风,使孩子真正接触自然,发现自然界的奇妙。在这个活动中,遵循幼儿自主探索的原则,设置开放性的问题,通过幼儿自主地收集信息(书、网络、实验或询问家长),让幼儿在动眼看、动嘴说、、动耳听、动手做、动脑想的过程中不断丰富、扩展有关“风”的经验,并自己想办法来解决一些问题,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知识,习得方法。
活动过程:
一、自然导入,激发兴趣( 5 分钟)
师:过几天我们就要去出游了,我知道大家都和关心天气情况。那么,谁来向大家来介绍一下这两天的天气情况呢?
师:“偏北风 2 ― 3 级”,我们从哪儿可以看出?你怎么知道有风?(带领幼儿到户外观察、感受)
我的提问可能会使孩子回忆以往的经验会说“国旗、树叶……”这时孩子的讨论中对风的感受肯定还不充分,适时地带孩子到户外去感受风的存在,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风来的时候自然界有着各种奇妙的变化:花瓣迎风飞舞,池中的水会泛起波纹,彩旗会迎风招展。
二、感受发现风力( 6 分钟)
师:你们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感觉到了什么?(让幼儿用图画形式记录下来,并向大家说说)
(出示分类板)请幼儿将自己的图画记录进行归类,要求幼儿之间互相讨论后再分类。 幼儿归类、集体检查。
在对微风进行探索的基础上,激发了孩子关注风力变化的积极性。这就自然地生成了以后的探索活动,在中级风、大风到来时,让他们自发地到户外去感受,然后将自己的体验与发现用图画、表格的形式记录并分类。
师:风有风级,不同的风级表示风的大小不同,人的感受也不同。
三、探索判断风向( 10 分钟)
师:天气预报说今天是北风,这是什么意思?(北风就是从北边来)(是风向)
“用什么方法判断?” 用这样的话题引发孩子的小组讨论,然后到户外活动,引导孩子用他们的方法证明风来的方向。如:观察旗杆上的国旗飘动;让孩子将羽毛、塑料球放在操场中间,让它们随风滚动……让孩子通过活动,真正明白“风真的从北边来”。了解风是有方向的这一特征后,鼓励孩子想办法把“风向”记录下来。就方法让孩子展开讨论:可以标汉字,也可以标箭头,记录不求精确,只要初步学习使用科学的记录方式。
四、尝试制造风的方法( 10 分钟)
师:(拿出风车)这些风车在活动室能玩吗?
孩子们肯定会疑惑地说“怎么玩,没有风!”我就一句话燃烧孩子制造风的热情:“没有风不可以制造点儿风啊?”怎样制造风呢?带着这个问题,让孩子自己寻找材料,如吹风机、电风扇、扇子、气球打气筒……孩子们可以用纸板、扇子扇,把气球吹鼓后撒气……鼓励孩子用各种方式尝试制造风。虽然他们没有真正看到风的形成过程,但是我想这些生动有趣的探索活动对他们今后的成长将具有深远意义。
活动延伸:( 3 分钟)
师:小朋友想了很多办法制造了风,那你们喜欢风吗?为什么?(幼儿讨论)
课后通过孩子自己不断地收集信息与资料,让孩子逐步发现风能帮人类做许多事情,利用风可以发电、传播种子等等,但也会给人类带来危害。我想,了解风的利与弊有助于孩子辨证地看待事物,从小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
幼儿园大班科学说课稿14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食品袋上的秘密--本节课选自山东省省编教材(大班)主题七《大自然的礼物》主题下的的次主题《包装袋上的标识》,整合了科学和健康两大领域的内容。《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应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要求引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和材料开展活动,发现物品和材料的多种特性和功能。食品是幼儿每天都接触的,知道食品的食用安全是幼儿应具备的技能,此活动贴近幼儿生活,具有易于操作性且能丰富幼儿生活经验。大班幼儿对周围事物十分感兴趣,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喜欢探索问题,但孩子有时会对事物认识不全面,缺乏科学性,本次活动在幼儿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大胆探索,培养幼儿发现问题并能对现象能进行客观描述的能力。
2、目标分析
幼儿园科学教育要从孩子身边取材,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的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食品是幼儿身边最常见的,可以说他们每时每刻都在接触,所以,知道并掌握食品袋上的日期标记也是他们应具备的技能。 大班幼儿已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所以对食品包装也有了一定的认识。本次活动通过寻找发现、观察、讨论、游戏等方法激发幼儿探索食品袋上秘密的兴趣,引导幼儿亲自探索和发现而获得有关经验。因此,针对本班幼儿和幼儿科学教育的特点,我设计的本活动的教学目标是:
(1)知道食品袋上的生产日期、保质期和质量合格标记及食品应保质期内食用;
(2)通过探索,发现食品包装袋上的秘密,并能客观描述自己的发现;
(3)培养幼儿的食品卫生安全意识。
3、重难点分析
本次活动的难点是:认识食品袋上的生产日期、保质期和质量检测合格标记。本次活动的重点是:知道食品超过保质期后就不能再食用,培养幼儿的食品卫生安全意识。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能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因此,为了使活动顺利开展,活动中引导幼儿看一看、比一比、说一说、想一想等多种感官的参与使其中,我让每位幼儿自己准备一个小包装的食品、还有各种食品包装废旧物品、课件、图片等,诱发幼儿学习的愿望,从而达到培养幼儿理解教学内容的目的、形象思维是5至6岁儿童思维的主要方式,根据这一特点,我采用了讨论法、情境教学法、演示教学法等方法,有目的、有意识地按认知,情感与行为培养相结合的原则和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出发,让幼儿感知理解教学内容。
二、说教法
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在活动中应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原则。针对这次教学活动的教学目标和幼儿的实际情况,我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运用了情境教学法、演示法等。
在教学过程中以情境教学法为主,我有目的地把幼儿引入到提前创设好的、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超市购物及幼儿吃了过期食品后肚子疼的情景中去,为学生的生动活动提供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孩子过去的情感体验,使孩子全身心的投入到活动中去。
演示法是帮助幼儿更好操作的最直接的方法。活动过程中通过游戏、讲解、提问等方式,把食品展示给孩子看,引导他们发现并理解食品袋上的日期标记。本次活动中的演示法是我在前面找出并讲解食品上的日期标记,让幼儿对食品袋上的日期标记有全面的认识,在这一过程中,让幼儿自备小包装食品观察并与同伴讨论,使幼儿理解的更透彻。
此外,在各个不同的教学环节中还穿插运用提问、游戏、讨论等教学方法,使整个教学过程更加丰富,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
三、说学法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始终以幼儿为主体,创造条件让幼儿参加探究活动,为了让幼儿对食品袋上的日期标记以及日期标记对人的重要性有更直观、全面的认识,我采用了情境体验法、游戏体验法、提问讨论等方法,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游戏的过程中了解和认识食品袋上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等。
四、说教学准备
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达到教学目的,我做了以下准备:
知识准备:幼儿对于不同种类的食品有初步的认识,具备一定的计算能力。本活动的开展需要幼儿对于常见食品种类的相关经验,对于大班的孩子来说困难不大,可以通过如常生活和教学中逐渐的丰富。另外,在保质期的认识上,需要孩子能够在生产日期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计算,具备初步的数学计算能力,这个也属于大班孩子应该达到的数学水平。
物质准备:每位幼儿自己准备一个小包装的食品;各种废旧食品包装(易拉罐、牛奶盒、饼干盒等),相关课件、图片等。
五、说活动过程
综上所述,我根据教学的流程:激发兴趣--理解内容--活动结束--活动延伸,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激发兴趣,导入情境部分主要目的是激发幼儿兴趣,大约用时4-5分钟;理解内容,了解食品袋上的生产日期、保质期和质量检测合格标记,是本次活动的重点难点,大约用时10-12分钟;活动延伸部分大约用时5-6分钟;结束部分大约用时3-4分钟。
(一)激发兴趣
兴趣是幼儿学习活动中最重要的先决条件。活动一开始,观看课件,创设情境游戏,引起幼儿的兴趣,用准备的小包装食品及食品包装废旧品在教室创设一个超市情境 ,让幼儿进行游戏,接着又让幼儿讨论并观察自己手中的食品包装袋,能很快唤醒幼儿相关的经验,达到活动目的。
(二)理解内容
为了让幼儿了解食品袋上的生产日期、保质期和质量检测合格标记,知道食品袋上日期标记的重要性。此环节分以下几方面:
1、情境表演:一个幼儿吃完从超市买的食品后肚子疼。通过幼儿感受理解表演内容,初步引出食品袋上的日期标记以及日期标记的重要性。
2、引导幼儿初步了解食品袋上的生产日期、保质期和量检测合格标记。
组织幼儿观察自己手中的食品包装。
提出问题:小朋友们看看自己手中的包装袋上有什么?上面的数字表示什么意思呢?
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幼儿初步了解食品袋上的生产日期、保质期和量检测合格标。为了在活动过程中能使幼儿充分理解食品袋上的秘密,我通过提问、讨论、示范等形式,帮助幼儿运用已积累的知识,在此活动中,充分体现并达到目标的要求。
3、提出问题:袋包装的食品都有生产日期、保质期质和量检测合格标记的,你们看看手里的食品,在哪里找到保质期?
提完问题后引导幼儿自由讨论。最后请幼儿拿出自己带来小包装食品,我在前面示范看包装袋背面、右下部位等有生产日期和保质期的地方,并结合课件,了解不同包装食品的生产日期标识位置。
4、最后让幼儿说一说自己准备的小包装的食品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引导他们知道自己拿的食品过了什么日期就不能再食用。
这个环节既可以提高幼儿的语言水平,培养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还能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
(三)在结束环节中,巩固幼儿本活动所学相关知识,再次情景游戏,去超市买东西,进行"实战演习",同伴间共同观察,探索讨论,使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气氛活跃,幼儿积极参与,使活动生动、有效,幼儿成为真正活动的主人。
(四)在活动延伸过程中,为幼儿延伸了有关食品安全方面的知识,丰富了幼儿的生活经验,在认识食品保质期、生产日期等的同时也使幼儿知道食品超过保质期后就不能再食用,当买到过期食品时,消费者应维护自己权益等相关知识。
以上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不足之处,请评委老师指正,谢谢!
幼儿园大班科学说课稿15
教学目标:
1、让幼儿初步了解自己从哪儿来,是如何长大的。
2、激发幼儿探索自身奥秘的好奇心。
3、激发幼儿尊敬、热爱长辈的情感。
教学准备:
孕妇、胎儿在母腹中的解剖图,录音机、磁带,幼儿每人一张纸,勾线笔若干,油画棒。
教学过程:
一、引出课题,激发兴趣。讨论----看图片----讨论
1.教师:昨天老师在回家的路上,听到有一个宝宝,问他妈妈"我是从哪里来的。"今天我想问问你们,你们知道,自己是从哪来的'吗?
2.教师:"这位阿姨遇到了什么高兴的事?小宝宝在出生以前住在什么地方?--幼儿议论并按自己的意愿回答。
二、观察图片,了解宝宝在母腹中的生活情况
1、教师:在每个妈妈的肚子里都有一间小房子,这间小房子叫"子宫",宝宝出生以前就住在这间"子宫"房子里。(出示图片)
2、教师:小宝宝一天天的长大,他没有牙齿,会吃东西吗?不会吃东西怎么长大呢?
--幼儿讨论--教师小结:"宝宝在妈妈的肚子里还不会吃东西,可宝宝的肚子上有一根长长的带子,叫'脐带',妈妈把营养送给脐带,脐带再把营养送给宝宝。
3.教师:宝宝越长越大,'子宫'房子快装不下宝宝了,这时,会发生什么事情呢?"--幼儿议论--教师小结:这时妈妈就走到医院,请医生把宝宝接出来
三、宝宝长大了。
1.教师:宝宝出生以后不会说话不会吃饭,大人要为宝宝做哪些事情呢?
2.教师:我们应怎样做来感谢他们呢。
四、幼儿绘画来感谢爸爸妈妈(可以请老师帮忙写一句感谢的话)
结束:带着画画去送给爸爸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