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说课稿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归要编写说课稿,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说课稿1
教学每一篇课文,作为教师的我们都要经过研读课标、教材,分析学情,而后制订详细的教学预设,每一堂课的背后虽然是满载心血,却又常常因为不能带给孩子们更智慧更灵动的课堂而自责、负疚。下面是我教学《高尔基和他的儿子》第二课时的具体流程——
一、分析教材: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是苏教版国标本第九册第四单元的一篇叙事性的记叙文,叙述了高尔基和他10岁的儿子之间发生的“栽花赏花”以及“写信教子”两件生活小事,反映了高尔基父子间的亲情和高尔基育子先育心的拳拳爱心,作者围绕一个“爱”字组织材料,用清新的文笔,表达深刻的主题。
首先课文通过对栽花赏花的描述,体现了父爱子、子爱父这种人间美好的亲情,这种亲情虽然是真情,却也是人之常情;然而“古来皆道家慈孝,几人可解严父焦”,通过写信教子反映的却是父对子的一种严爱,它是一种带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爱,是一种博大的爱。高尔基希望他的儿子明白人生的快乐在于付出,而不在于索取,做一个让“所有的人都需要”的人。
课文先写了父子间的亲情,接着由称赞儿子留下的鲜花,生发到教诲儿子要给人们留下美好的东西,最后揭示出:“给”,永远比“拿”愉快这一生活哲理。写作由浅入深,寓理于事。
二、制订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生能够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阅读体会,感悟到父子间浓浓的亲子之爱。
3、学生能够通过诵读领悟、联系生活,理解“‘给’永远比‘拿’愉快” 的含义,懂得人生快乐在于付出的道理。
三、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我把它落实在高尔基在院子中赏花和高尔基写信教子两个部分,体会父子间浓浓的亲子之爱。
教学难点则放在引导学生体会高尔基信中的话:“‘给’,永远比‘拿’愉快……”。
四、突破教学重难点的方法:
如何突破重点,在教学中我准备采用以读代讲,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并抓住文章重点段落,挖掘空白点,引导学生基于文章语言的基础上,让学生大胆地展开想象,丰富对文本的理解,同时通过诗歌导入、角色体验等,创设“爱”的情境,切入语言品读,深刻感受双向的亲子之情。
如何突破难点,我准备对文章的难点部分首先让学生反复朗读,激发诵读感悟之趣,首先引导学生理解“给”的含义,而后拓宽师生对话的空间,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自己有没有“给”的经历,当时心情如何,从而突破难点:理解对“给”,永远比“拿”愉快的真正含义。
另外高尔基给儿子的心中出现了两处“美好的东西”,我认为学生在阅读高尔基给儿子的信时,对理解第二处“美好的东西”可能会有困惑。
我准备这样克服:询问孩子们“美好的东西”仅仅只能是鲜花这类物质的给予吗?而后组织讨论:善良懂事可爱的马克西姆们,如果当时没有如愿找到花籽,无法种花的话,你还可以为父亲或岛上的人们做些什么呢?在师生交流时相机点评: “给”是一次爱的捶背,“给”是一句关切的问候,“给”是一个甜蜜的亲吻,“给”是一首歌曲的抚慰,“给”是一次友好的搀扶,等等,从而引导学生明白第二处美好的东西就是情感上的关怀帮助与鼓励,进而理解了“给”的含义。
五、教学准备:
1、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2、建议学生课前预习:(1)了解高尔基的生平简介尤其是他的代表作品,以获得对高尔基人物形象以及精神品格的初步感知,为了解高尔基育子先育心的博爱奠定基石。(2)阅读高尔基给儿子的信,读、思、悟,提出不懂得问题,并尝试自阅读,解决问题。也可以做批注,在相关语句旁写下自己的收获与感受。
六、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诗歌铺设“爱”的主题
1、齐读课题: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4课(生读课题)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
2、首先请大家,聆听一首小诗,回头说一说,你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师配乐朗诵关于思念父亲的小诗)
3、指名说,简短的字里行间浸透着作者怎样的深情。(预设:儿子对父亲的爱与思念)
小结:就是带着这股浓浓的爱与思念,高尔基的儿子小玛克西姆来到了意大利的一个小岛——父亲高尔基修养的地方。
(二)品读“种花”,体悟“子爱父”
1、打开课文,自由朗读2、3两节,在朴素的词句中寻找儿子爱的表现。提醒大家:读书贵在“品、琢”(板书,品即品味,琢乃琢麽)一个词、一句话都蕴藏着丰富的画面,犹如宝藏,等待你挖掘。
2、交流。
(预设1)探望:从莫斯科到罗马是240万里,两国距离最近的边境大约150万里,再加上1904年世界的交通仍不发达,那么小的孩子跟随母亲长途跋涉,一定几经波折、几番颠簸。路途阻隔不了亲情,山水阻止不了对父亲的爱与思念。(没有想到探望一词蕴藏着如此丰富且感人的画面)
(预设2)例如:只有10岁,还没有镢头那么高。但毫不畏惧镢头的危险,抡起嬐吩灾只ú荩只因对父亲的爱恋。
(预设3)例如:顾不上休息,一直在忙着栽种各种各样的花草。如果是你长途跋涉疲惫不堪,来到目的地后,你第一件事是做什么?(睡觉)而小马克西姆呢?(指名回答)一切源于对父亲的爱。再假如有机会出国,来到一个世外桃源般的小岛,睡醒之后,你又会去做什么?(玩)你会玩的顾不上休息,马克西姆呢?
多么懂事的马克西姆啊,那么辛苦地栽花是为了什么呢?
(预设4)能想象当时马克西姆栽花的劳动场面吗?闭上眼睛,想象一下?
如我看到高尔基的儿子拿着笨重的镢头一锹一锹地挖着,他浑身沾满了泥巴,脸上的汗珠直往下滴。
(预设5)临别时,望着刚刚出土的`花草,他会说什么呢?
指名回答
3、学法渗透:同学们多棒啊,能够从简单的词句中寻找空白,发挥想象,把书读得如此深刻而厚重。
4、过渡:是啊,因为对父亲的爱,马克西姆毫无保留、竭尽全力地付出辛勤与汗水,他栽种的不仅仅是鲜花,更是对父亲的爱与祝福。(板书:爱)谁能够把这份爱通过有声的语言朗读出来呢,练习一下?
5、指名读,学生评价
(随机指导:如抓住表现人物特点或品质的关键词句朗读,应该会事半功倍。
朗读技巧在其次,投入才是关键。俨然一个马克西姆等)
(三)精读“赏花”,感受“父爱子”
1、过渡:有付出就有回报,儿子栽种的花仿佛也被马克西姆对父亲的挚爱感动了,居然全都开放了。高兴吗?
谁愿意带着这份高兴,给大家读一读描写花开放的情景。
A指名读第四节。
B理解“姹紫嫣红”,(花开的颜色多),比如有……(指名说)总之赤橙黄绿青蓝紫,就像是彩虹的颜色,五彩纷呈、绚丽多姿。
C自由练习朗读第五节,把美景呈现在教室里吧。
D指名配乐朗读
2、激趣:想不想也到高尔基修养的小岛,欣赏美丽的花朵?
播放课件《花海神游》
3、指名说,这些美丽的花儿在你的眼里像什么?引导学生说话,继而又提出:在高尔基的眼里,这些花儿像什么?
4、出示:瞧,那些盛开的花朵多像儿子红扑扑的的脸庞啊!
指名说,读读这句话,你体会到了什么?随机引导学生读书感受
如:(预设1)高尔基很高兴,因为这些花是儿子种的。儿子的爱让高尔基很欣慰。你来高兴地读一读。(可以让其他同学欣赏的读、欣慰的读)
(预设2)高尔基很爱自己的儿子,很思念自己的儿子。(睹物及人,及乃思,思乃爱)读出思念,你来试试。
5、鼓励:读书贵在品琢,同学们已然掌握,把掌声送给自己。
(四)读信,理解“给”比“拿”愉快
过渡:古来皆道家慈笑, 几人可解严父焦。高尔基对儿子的爱远远不止疼爱那么简单,而是对儿子一种人格的引领。他给儿子写了一封信:
1、 出示信的内容,要求:
(1)自读自悟,画出自己有感悟的语句或提出问题
(2)小组交流对信中文字的理解,讨论提出的问题
2、 好,检阅的时刻到了——
马克西姆们,读完父亲写的信,觉得哪一句含义最深刻?
(1)指名回答,板书“给”永远比“拿”愉快。
(2)字典里“给”的解释是:给予,使对方得到。“拿”指要,得到。
那么具体在本文中指的是谁给谁什么?(儿子马克西姆给父亲高尔基种的鲜花)
设疑:这是儿子给父亲同时也给岛上人们留下的美好的东西。
美好的东西仅仅只能是鲜花这类物质的给予吗?善良懂事可爱的马克西姆们,如果当时没有如愿找到花籽,无法种花的话,你还可以为父亲或岛上的人们做些什么呢?
(3)交流并随时机智点评:
预设:“给”是一次爱的捶背,“给”是一句关切的问候,“给”是一个甜蜜的亲吻,“给”是一首歌曲的抚慰,“给”是一次友好的搀扶,“给”是……
(4)理解“给”的含义:这些是远远超越物质的精神财富,是一种情感的传递,爱的链接。如果要为“给”找一些同义词,你认为(预设)——
“给”就是--奉献,
“给”就是--博爱,
“给”就是--付出,
“给”就是--给予
……
(5)说的真好,没有想到“给”字虽小,涵义广泛。可是按常理推断,理应是得到别人奉献、关怀的一方快乐,可是为什么高尔基却说“给”永远比“拿”愉快呢?
(6)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自己“给”的经历,心情愉快吗?(点评给予别人,让别人快乐,自己更快乐。)
(7)出示诗歌(齐读):
给别人一束鲜花,你会感觉到鲜花的娇艳与芬芳,
给别人一点爱心,你会感受到爱心的可贵和幸福,
给别人一点快乐,你会感觉到快乐的美好与充实,
给别人一点理解,你会感觉到世界的宽广与美丽,
给别人一声鼓励,你会感受到助人的甜美与乐趣……
懂得“给”的人最愉快!乐于“给”的人最幸福!
(8)孩子们,把这封信读给更多的人听,号召他们都来加入“给”的行列吧!可以自由读,也可以小组读,练练吧!
(9)指名读,配乐
(10)这封信浸透着高尔基对儿子的爱,这是一种超越亲情的崇高的爱,是一种高层次的深刻的爱。一位伟大的父亲,一位智慧的教育家,让永远我们记得他的话:
(齐读)“给”永远比“拿”愉快!
(五)总结全文,抒发感受
1、用一句话概括本课的感受,写下来
2、建议制作成书签,时刻提醒激励自己。
(六)实践作业、任选其一:
1、以儿子马克西姆的口吻给父亲高尔基写一封回信:
(1)注意书信格式,署名要符合回信人的身份
(2)在深入理解父亲心愿的基础上表达对父亲关爱的感激和不负父望的励志笃行
2、读物推荐:
高尔基作品:《意大利童话》、《俄罗斯童话》
板书设计:
14、高尔基和他的儿子
爱
“给”永远比“拿”愉快
七、课后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力求以读代讲,读悟结合,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并抓住文章特点,挖掘空白点,引导学生基于文章语言的基础上,让学生大胆地展开想象,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对文章的难点部分让学生反复朗读,并联系生活实际,突破对“‘给’,永远的‘拿’愉快”的理解。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本节课最成功之处有两点:
1、铺设爱的旋律,体会父子深情。上课伊始,一首感人的诗歌展开了“爱”的旋律,孩子们批文入境,从字里行间寻找儿子对父亲的爱,交流中引起爱的共鸣,而后又在赏花环节去感悟父亲对儿子的爱与思念,最后深情朗读“栽花赏花”的整体故事情节,感受那千山万水隔不断的父子情深,同时体会鲜花是多么美好多么令人愉快的食物。
2、对比“给”与“拿”,体悟奉献快乐。古来皆道家慈孝,几人可解严父焦。高尔基给儿子写了一封信,将对儿子的爱升华到更宽泛、崇高的境界,引领孩子人格的发展。教学时我抓住“给”与“拿”两个词语,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对比理解“给”与“拿”的含义,并启发学生理解两个“留下了最美好的东西”,深入理解高尔基信的内容和含义,体悟奉献的快乐!
教学本是一门遗憾的艺术。经过教学后的反思,我感觉到这堂课还有很多值得商榷之处。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很强的课程,语言文字的训练应该放在重酬位置,然而本节课,我过多的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理解“给永远比拿愉快!”的含义上,思想教育大于文字训练,未来的教学,我一定要改进才是!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说课稿2
一、教材简析: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是苏教版第九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通过高尔基和他10岁儿子之间发生的“写信”以及“种花”两件生活小事,写出了高尔基和他儿子之间的浓浓亲情,表现了高尔基注重培养儿子美好心灵的拳拳父爱。
根据学生实际及教材特点,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 创设情境,品读语言,感受父子之爱,初步懂得人生快乐在于付出的道理。
2、 通过自读自悟,结合实际,相互言说,理解人物思想感情,受到感染启发。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理解高尔基信中最后两段话的意思。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高尔基信中“给”永远比“拿”愉快的含义。
二、教学教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教学中,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把读、悟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读中思,在读中悟,再以悟促读,尊重学生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通过这一过程,可以引导学生更深刻地感知课文语言。最后让学生在理解句子的基础上创设情境:读了这封信,如果你是高尔基的儿子,给爸爸回信时会说些什么呢?可谓是顺理成章。另外,新课程又十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中采用小组合充分作学习,如小组成员一起交流信的内容,使学生在互动中合作学习。《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文,无论是从课文主题看,还是从人物形象看,都是实施理解教育下语文“从实到创”教学模式的极好载体。理解,在于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之间,在于学生与文本之间,在于师与生、生与生之间。
三、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仅仅以本为本,是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求知欲,语文学生的最终目标是达到知识、情感、能力的提升。因此,有必要依托教材,并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在课前完成探究性准备。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有关高尔基和他的儿子的故事(出示儿子的图片)(板书:和他的儿子)。(齐读课题)
2、初读课文: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之间究竟发生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请你自己读读课文。如果你觉得读一遍不够,可以多读几遍。如果你有困难,你还可以跟你的同桌一起商量商量。
学生自学。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呢?读完后指名答。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从认识故事中的人物入手,引出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故事的脉络,让学生在学习课文前,对全文胸中有数,有利于对文章内容全面、系统的`理解。巧妙的教学设计能体现清晰的教学思路。
四、实读,读出愿意。
对,儿子去看望父亲时,种下了花,(板书:种花)儿子走了,父亲高尔基看到儿子栽下的鲜花盛开了非常高兴,于是,他给儿子写了一封信。(板书:写信)在信中,高尔基把儿子栽下的鲜花称做什么?(美好的东西)是啊,高尔基在信中说,我的儿子在岛上留下了美好的东西——鲜花。课文的4~5自然段就写了春天鲜花盛开时的情景,你能读好它吗?先自己试着读一读吧。
指名学生朗读,读后评价。
重点指导学生评价:
(1)春风吹来,姹紫嫣红的花儿轻轻摇晃着,散发出阵阵芳香,引来了一只只蜜蜂。(朗读时眼前出现了春天鲜花盛开的迷人景象)
(2)瞧,那些盛开的花朵多象儿子红扑扑的脸庞啊!(读了这句话,不但能体会到高尔基很高兴,而且我们还读懂了儿子对父亲的关爱。)
让我们一起来朗读4~5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象这鲜花盛开时的美好情景。
[设计意图]“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语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这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由高尔基信中“美好的东西”带动第4、5自然段的教学,从中体会到那些花的美,感受到它们的确是美好的东西,引导学生在朗读与评价中深深地体会到高尔基为什么会因此而感到特别的快乐,是那么美的景色让他想到了美的创造者——儿子。
五、创读,读出新意。
瞧,傍晚时分,彩霞染红了天空,高尔基坐在院子里,欣赏着儿子种的花,(出示鲜花的图片)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这些盛开的鲜花多象儿子红扑扑的脸庞啊!同学们,儿子在岛上种下了花,想对父亲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再快速地读读课文的2~5自然段,联系上下文内容想想,假如你就是儿子,此时你会说些什么?你可以先自己在心里练习说一说。
指名说。
小结:是呀,儿子留下的不仅仅是鲜花,还留下了对爸爸的一份浓浓的情意,留下了一份深深的祝福。
[设计意图]设计这次创读,使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情感与课文中的主人公有机融为一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不但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加深了对人物内心的的体验。
六、实读,读懂原意。
高尔基很高兴,就给儿子写了一封信。请同学们认真读读高尔基写给儿子的这封信,想想你读懂了什么?读完后跟学习小组里的伙伴交流交流。
重点指导:“给”永远比“拿”愉快。(这句话的意思就是给别人美好的东西,自己也是快乐的。)
师指导:是啊,儿子留给了高尔基鲜花,高尔基很高兴,儿子也很高兴;这样的体验,你有过吗?(指名两个学生说)
是啊,要是你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留给人们的都是(美好的东西),那你的生活(该会是多么愉快啊!)到了那个时候,你会感到所有的人都会需要你,这就是“给”永远比“拿”愉快(板书:“给”永远比“拿”愉快)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
小结:这是一封简单的信,却意味深长,让我们一起用心地、好好地来朗读这封信。
[设计意图]语文是人文性学科,是借助教材对学生进行人格熏陶的有效载体。在这过程中,如何触动学生的情感就显得尤为要。这样的实读设计,通过学生谈自己理解的句子含义,联系实际谈谈自己对这句话的体会,将课堂与生活“链接”,使得学生的情感随之融入课文之中,整个设计在不经意间触动了学生的心灵。
七、创读,读出新意。
儿子收到了高尔基寄来的信,很激动,决定也给爸爸写一封回信。同学们想一想,儿子的这封回信应该写些什么内容呢?(指名说)①爸爸,读了你的信,我知道我种的鲜花开了,你很高兴,我也很高兴。……②读了你的信,我懂得了一个道理。……
请你把这封回信写下来。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想象练说、练写,将自己这节课学习的所有体会予以表达,营造了情感高潮。这种这次创读的处理,使得学生再一次深深体会到:高尔基的儿子不仅给高尔基留下了美好的东西,也给我们带来了美好的感受!快乐,不单半日属于当初在岛上栽花的高尔基的儿子,也不仅仅属于高尔基,每个知道这个故事的人都应该感到生活的美好和快乐,并且也由此深深体会到:给别人快乐,自己就会更快乐!
板书设计: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
写信 种花
“给”永远比“拿”愉快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说课稿3
教材分析: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记叙文,通过高尔基和他10岁的儿子之间发生的“栽花赏花”以及“写信教子”两件生活小事,反映了高尔基父子间的亲情和高尔基育子先育心的拳拳爱心。作者围绕一个“爱”字组织材料,先写了父子间的亲情,接着由称赞儿子留下的鲜花,生发到教诲儿子要给人们留下美好的东西,最后揭示出:“给”,永远比“拿”愉快这一生活哲理。写作由浅入深,寓理于事,用清新的文笔,表达深刻的主题。这篇文章和本单元的其他两篇文章《在大海中永生》,《艾滋病小斗士》共同对学生进行“无私奉献”的情感熏陶。
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力目标:积累文中的优美语句,联系课文展开丰富的想象。
3、情感目标:通过诵读领悟,初步懂得人生快乐在于付出的道理。
教学重点
品读课文,体会父子间浓浓的亲子之爱。
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给’,永远比‘拿’愉快……”的含义。
教学法: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以读代讲,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并抓住文章特点,挖掘空白点,引导学生大胆地展开想象,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文章的难点部分采用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与教师点拨相结合的方法,并联系生活实际,突破对“‘给’,永远比‘拿’愉快”理解。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
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回顾课文主要讲了高尔基和儿子之间的什么事情。这些小事反映了高尔基父子之间的(),引导学生用一个字“爱”来概括文章的主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整体感知文本,训练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并为本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二、品读“栽花、赏花”,感悟父子情深
1、指名读2、3自然段,其他学生边听边思考:哪些词句让你感受到高尔基的儿子深深地爱着高尔基。
重点抓住“探望”、“只有......还”“顾不上”、“一直”“各种各样”等词语体会子爱父。这里设计一个采访活动,学生扮演高尔基的儿子,老师提问:你千里迢迢地来到意大利探望父亲,为什么不和父亲说说话,却一直忙着种花呢?是不是觉得种花好玩?(让学生走进儿子内心,体会种花的用意,感受儿子这种用行动表达的真挚的爱。)
2、以读代讲,学习赏花
一读:结合课文插图,学生自由读花开的美景。
二读:创设情境读花开的美景
A如果你是来岛上观光的游客,你看到了高尔基院子里,这些美丽的花,你会怎样?
B当你是在这个院子里疗养的人看到这些花,你的心情怎样?(个别读)
三读:观察插图中高尔基的.表情,朗读第五自然段,体会高尔基看到儿子种的花时的心情。
出示“傍晚,彩霞染红了天空,高尔基坐在院子里,欣赏着儿子种的花,无比的心里想:。”(以此来帮助学生体会高尔基享受着儿子的爱,心里充满了感激和快乐。同时,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
出示“瞧,那些盛开的花朵多像儿子红扑扑的脸庞啊!”
在高尔基的眼里,这些花儿像什么?高尔基的眼里看到的是花朵,心里想的是,是儿子对自己的。引导学生体会高尔基睹物思人——对儿子的思念。
三、品读“写信教子”,感悟崇高父爱
学这一部分之前告诉学生;高尔基给儿子的信是我们学习本课的难点,含义比较深,不容易懂,大家一起来想想弄懂它的办法,好不好?
学生肯定会积极动脑筋:我们可以多读几遍,认认真真地思考。
我们可以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我们也可以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
我们还可以通过小组讨论来理解。
在此基础上先独立读书思考,然后四人小组讨论,接下来全班交流,比一比哪个小组读懂的内容最多。
在交流时,老师重点引导学生体会两个“美好的东西”。
第一个指鲜花,学生从破折号可以读出。
第二个美好的东西不仅仅是像鲜花这些物质的东西,还是对别人的一些关爱,付出等,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教师要进行点拨:高尔基是不是希望儿子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都要给别人种鲜花?那么你们认为还可以在什么情况下留给别人哪些美好的东西呢?学生回答不上来,老师举例引导。(有一次,我的同事要外出学习,我特意帮她照管班级,让她安心学习,当时,这位同事很高兴。望着她那感激的目光,我很高兴,因为我在她最需要关心的时候,给了他帮助。)这样,学生就能触类旁通,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举一反三,谈自己帮助过别人的事情,以及自己愉快的感受。这样,就可以自然过渡到“ ‘给’,永远比‘拿’愉快”的理解。
让学生联系上文的学习思考“给”和“拿”的含义。
出示‘给’,永远比‘拿’愉快”
‘给’永远比‘拿’愉快”
让学生读这两句话,比较有什么不同,体会“给”后面停顿一下,更能强调“给”的重要,更能表现出“给”比“拿”愉快。
指导学生把自己的理解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高尔基写这封信是希望儿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引导学生体会高尔基对于儿子的爱是一种崇高的爱。
再次朗读这封信,把高尔基的谆谆教导印在自己的脑海里。
(理解体会高尔基的信,是教学这篇课文的重点。 “给”,永远比“拿”愉快。是学生理解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给学生以充分读、思、议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机会,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的、身边熟悉的事情来理解“美好的东西”、“‘给’,‘拿’愉快”等,使抽象的事理变得形象、生动,易于接受。)
四、拓展延伸
高尔基的儿子读了父亲写给他的信,他有许多话想对父亲说,他会说写什么呢?如果你是高尔基的儿子,你会说些什么呢?课上交流,课下替高尔基的儿子给高尔基回一封信。
五、总结升华
从高尔基和他儿子的故事中,我们感受到了高尔基和他儿子间这份浓浓的父子亲情,明白了“给”永远比“拿”愉快这个道理。(相机板书)
赠送名言:
人生的快乐在于付出,不在于索取。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板书设计:
14高尔基和他的儿子
爱
“给”,永远比“拿”愉快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说课稿4
说教材: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是苏教版国标本第九册第四单元的一篇叙事性的记叙文,通过高尔基和他10岁的儿子之间发生的“栽花赏花”以及“写信教子”两件生活小事,反映了高尔基父子间的亲情和高尔基育子先育心的拳拳爱心。作者围绕一个“爱”字组织材料,用清新的文笔,表达深刻的主题。
课文通过对栽花赏花的描述,体现了父爱子、子爱父这种人间美好的亲情,这种亲情虽然是真情,却也是人之常情;而通过写信教子反映的却是父对子的一种严爱,它是一种带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爱,是一种高层次的爱。高尔基希望他的儿子明白人生的快乐在于付出,而不在于获取,希望他的儿子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一个让“所有的人都需要”的人。
课文先写了父子间的亲情,接着由称赞儿子留下的鲜花,生发到教诲儿子要给人们留下美好的东西,最后揭示出:“给”,永远比“拿”愉快这一生活哲理。写作由浅入深,寓理于事。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力目标:积累文中的优美语句,联系课文展开丰富的想象。
3、情感目标:通过诵读领悟,初步懂得人生快乐在于付出的道理。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课的重点,我把它落实在高尔基在院子中赏花和高尔基写信教子两个部分,体会父子间浓浓的亲子之爱;难点在于引导学生体会高尔基信中的话:“‘给’,永远比‘拿’愉快……”。
说教学法: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的,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以读代讲,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并抓住文章特点,挖掘空白点,引导学生基于文章语言的基础上,让学生大胆地展开想象,训练学生的说话能了,对文章的难点部分让反复朗读,并联系生活实际,突破对“给”,永远的“拿”愉快的理解。
说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堂课的学习,你们知道了些什么呢?
(大多数的同学都讲到了高尔基很爱自己的儿子)
2、其实,高尔基的儿子也深深地爱着高尔基,就请你好好读读课文,看看文章的哪些内容让你感受到了这份爱。(生自渎课文)
二、教学“栽花赏花”
1、指名读2、3小节,交流:哪些词句让你感受到高尔基的儿子也深深地爱着高尔基。
重点抓住“顾不上”、“一直”等词语重点体会高尔基儿子的懂事,相机引出填空:
儿子从苏联赶到,千山万水隔不断父子情深。瞧,他虽然只有,来到爸爸身边后,他顾不上,一直忙着。然后自然而然地进行想象这该是一幅怎样忙碌的劳动场面啊,逐一出示:他忙得,但他,因为他心里一直想着……
这样的句式训练来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帮助学生来体现“给”为自己所带来的快乐不亚于“拿”。
过渡:转眼间,春天来了,儿子种的花全都开了。(出示图片)你们瞧,多美啊!你会
怎么形容它呢?让学生看着图描述,相机引导,还仿佛闻到了些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交流,师小结:这原本是一块普普通通的地,一个普普通通的院子,现在开满了各种各样的鲜花,到处充溢着芳香,引来了蜜蜂和蝴蝶……想不想亲自去看一看。(出示第四小节)指导朗读。
3、(出示花朵的图片)师:这些美丽的花儿在你的眼里像什么?引导学生说话,使这些美丽的花朵在学生们的心中扎下了根。继而又提出:在高尔基的眼里,这些花儿像什么?这样对比式的提问,使学生能更好的理解此时,高尔基的眼里看到的不仅仅是花朵,而是儿子红扑扑的脸庞,是儿子对自己深深的情,浓浓的爱。通过“傍晚,彩霞染红了天空,高尔基坐在院子里,欣赏着儿子种的.花,心里想到,因为。”来帮助学生体会高尔基享受着儿子的爱,心里充满了感激和快乐,儿子在院子里种下的不仅仅是鲜花,还有对爸爸浓浓的爱。
指导朗读
三、教学“写信教子”
自读高尔基写给儿子的信,理解“美好的东西”。
师:高尔基看到这些美丽的花除了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还有许多感想,于是他把这些感想写在给远方儿子的信里,自己读读这封信。(生自读信)
高尔基的信儿子能读懂吗?你们能读懂吗?真能读懂吗?(生再读信,同桌讨论)
生交流,重点体会两个“美好的东西”(第一个指鲜花,第二个美好的东西不仅仅是像鲜花这些物质的东西,还是一种情感:如对别人的一些关爱,付出等)
联系生活实际,理解“给”永远比“拿”愉快。
生举例交流自己的理解。
“读书百遍,其意自现”。给学生以充分读、思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机会,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给学生突破文章的难点找到了借力点,让学生有感而发。
朗读记忆。
师:让我们再来读读这封信,把父亲的谆谆教导印在自己的脑海里。
四、拓展延伸
你们读懂了高尔基的信,他的儿子也读懂了父亲写给他的信,他有许多话想对父亲说,他会说写什么呢?如果你是高尔基的儿子,你会说些什么呢?
2、生交流,师引导,让学生的思维更为广阔些。
设计这个环节,为完成练笔:代高尔基的儿子给高尔基写一封回信做了铺垫。让学生有话可说,知道写些什么?
五、总结
从高尔基和他儿子的故事中,我们感受到了高尔基和他儿子间这份浓浓的父子亲情,明白了“给”永远比“拿”愉快这个道理。(相机板书)
赠送名言,再次点出文章的中心
人生的快乐在于付出,不在于索取。
说作业设计:
1、背诵课文。
2、继续完成练笔:代高尔基的儿子给高尔基写一封回信。
语文课的基本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在理解、积累语言的基础上学习、运用语言。围绕课文设计延伸作业,不仅能升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而且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其语文能力。
说板书: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
爱
“给”永远比“拿”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