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说课稿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说课稿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说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
课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下册的第25课,是教材中第八组“异域风情”这一训练专题中的课文。该单元的训练重点是“围绕本组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交流学习的收获”。课文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前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隽永的散文。
作者先点明了德国是一个爱花的国度,然后回忆了自己早年在德国留学时亲身感受到德国人非常爱花,接着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德国家家户户窗口都开满鲜花的情景,并抒发了自己的感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颇耐人寻味,最后讲述作者再次来到德国,又看到这番情景,做了一个思乡的梦,表达了自己旧地重游的感受,即对德国奇丽风景和与众不同风俗习惯的赞美之情。本文不同于一般写风景风情类的文章,不是纯粹描写景物,而是像拉家常一样娓娓道来,在讲述德国风景民俗的同时,用最精练概括的语言点明了通俗易懂但又意味深长的哲理,读起来让人既开眼界,又回味无穷,深受教育。
教材编排这篇课文的意图有两点:一是让学生了解一些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和名家大师的写作风格,积累优美的语言;二是使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体会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
二、对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的分析:
知识目标: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中优美语言。
能力目标:结合课题,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背诵第三自然段。
情感目标:感受异域风情,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教学重点:1、透过理解重点词语,读懂课文,体会德国的风景美,人情美。
2、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并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难点:与自己的生活实际产生交融,深层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理解课文结尾处作者的梦。
三、教法、学法分析:
“高效课堂基本范式”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的目标是:改变教师教学观念,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方式,还学生自主学习的时空,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品质,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为了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在课堂中得以真实的体现,在教学本课时我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是自读感悟——合作交流——教师点拨。在学生充分发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对重难点的点拨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和情感体验,从而达成学习目标。,
四、教学程序及设计意图:
(一)、激趣定标
1、巩固重点词语,回顾学习收获,导入新课。
2、展示学习目标。
【复习回顾上堂课所学,巩固知识的同时自然过渡到本课堂的学习。展示课堂学习目标,使学生的学习方向更加明确,也方便学生进行自我检测。】
(二)、自学互动
1、默读课文,想一想:德国人为什么要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呢?在文中找出最能说明这一问题的句子,并反复读一读,然后说说自己的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指导朗读。(语速放慢,读出回味无穷的感觉)
【体会德国奇特的民族即德国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又是课文的教学重难点。《课标》指出,“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
本的表达方法。”从语文教学三维目标出发,我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后,找出“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大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等句子,就轻松地突破了理解“奇丽的景色,奇特的民族”这一教学难点,而且通过找句子,学生自读自悟,小组共同研读,充分地将学习的主人公身份还给了学生,培养他们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好习惯,同时也锻炼了学生小组合作的努能力,读、思、说三者合一。】
2、品读第4自然段,思考交流:过了四五十年,作者再次来到德国,又看到了“家家户户的窗口上都开满了鲜花”的美丽景色,这时,他有什么样的感受?(“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小组合作学习:联系上下文内容,说一说:什么没有改变?
指导朗读。(要读出肯定的感觉,“没有改变”要读出重音)
【学生通过合作学习,交流“美丽没有改变”在文中包含的含义,进而悟得德国这个爱花的民族那“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真情是永恒的。】
3、深化课文,联系生活,体会作者的“梦”。
(1)生活中,你遇到这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吗?
(2)你怎样理解课文最后作者的“梦“?(以飘渺的梦作为结尾,引发读者的想象,季爷爷的文章真叫人耐人寻味。)
【设计这个教学环节时,我是这样想的:课文最后以“思乡的梦”来结束全文,是别有深意的,而体会“梦”又是本文的难点。为了突破难点,我以日常生活现象为突破口,估计学生都能提出班级图书角同学们捐一本看百本的现象,从而延伸到,作者这个思乡的梦,表现了作者高尚的爱国情操,以及对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美好人生境界的向往,希望自己的民族和国家也有这么一种人文氛围。这样一来,突破难点就水到渠成了。同时,又把体会季老先生的写作特点为线索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用读、研、悟三种学习方法,全方位地感受到作者以梦结尾,能引人深思,耐人寻味。因此,耐人寻味又是课文的第三个写作特色。由于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围绕本组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交流学习的收获”。所以对本文的写作特点进行总结是很有必要的,同时,读文章,总结写作特点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
4、回读全文,升华情感
(1)选择自己最受感动的句子,练习有感情的朗读。小组内互评。
(2)练习背诵第3自然段。
【通过感情朗读、背诵训练,旨在让学生读出情感,积累语言。】
(三)、适时点拨
1、“人人为我”和“我为人人”在文中的具体体现,指导联系全文进行整体把握。
2、“美丽并没有改变”在文中所指的含义。
3、如何理解“花的梦”“思想的梦”。
(四)、测评巩固
1、《课堂点睛》作业
2、摘抄文中优美的句子。
(五)、说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以简洁明快,突出重点,条理清晰。大致如下设计:
25、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家家户户——花朵朝外——花的海洋——奇丽的景色、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奇特的民族
【板书的关键词均来自于课文,它浓缩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既有利于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又有利于让学生从中悟得做人的道理,体现了文本的价值取向。】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说课稿2
本课预设两课时完成,因此第一课时我将教学目标定位为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正确读写“天性、宇宙”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3、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的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重点词语的意思,读懂课文;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并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
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阅读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的学生自主阅读、探究的实践活动。教师是学生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和合作者。因此,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坚持以“读”为主,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具体设计思路如下:
1、谈话导入:
利用一个小调查,引出世界上还有一个与我们不一样的民族,在此基础上揭示课题,并引导学生对题目质疑,从而很好的创设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初读感知:
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并提醒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之后组织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这个环节主要是为后面的朗读感悟作铺垫,在此我就不再赘述了。
3、朗读感悟:
在这一环节中,我的构思是抓重点句,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品读字词,由句到词,再由词到句,循序渐进,逐步深入。比如,在提出“作者在德国看到了一种怎样奇丽的景色”的'问题后,找此相关语句,引导学生理解了“德国人养花是给别人看的”这个奇特的风俗。在这段话中,有一些词语的理解对五年级学生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让学生看课件欣赏图片,教师范读来帮助学生理解相关词语。再在此环节中,我特别注意了读的目的性的引导,不仅读得正确、流利、也要有一定的感情。通过多种形式、不同目的的反复读,学生一定积累了一些优美的词语,而且课后要求的背诵,我想也是水到渠成了。
4、交流拓展:
此时,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颇耐人寻味”一处,让每一位学生自己去体会,去琢磨,去寻找生活中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学生在读、思的过程中不仅加深了这句话的理解,自然也潜移默化的受到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说课稿3
教材简说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下册中的第25课。本课所在单元集中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多姿多彩的异国风情画卷。在25课中,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季羡林先生回忆了自己早年在德国留学是亲身感受到的德国人非常爱花,亲眼所见德国家家户户都开满鲜花的情景,并抒发了自己的感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破耐人寻味,表达了自己对德国奇丽风景和与众不同的风俗习惯的赞美之情。
本文不同于一般写景物风情类的文章,而是在讲述德国风景民俗的同时,用最精炼概括的语言点明了通俗易懂但又意味深长的道理。因此,在教学中。既要让学生了解一些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积累优美语言,又要让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潜移默化的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
本课预设两课时完成,因此第一课时我将教学目标定位为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正确读莞尔一笑、姹紫嫣红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3、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教学重难点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2、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设计: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阅读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的学生自主阅读、探究的实践活动。教师是学生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和合作者。因此,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坚持以“读”为主,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具体设计思路如下。
一、 初读课文,读准生字,读通句子。(这个环节,在第一课时中,耗时较少。这里我就不再赘述了)
二、 由字到词到句,了解德国奇丽的景色,奇特的风俗。
本课要求认识的生字词较少,共有三个,在这一环节中,我的构思是由字到词,由词到句,循序渐进,逐步深入。由生字莞到生字词莞尔一笑再到第二自然段的相关句子,学生理解了“德国人养花是给别人看的”这个奇特的风俗;由生字姹、嫣到生字词姹紫嫣红再到第三自然段的相关句子,学生欣赏了德国的奇丽景色。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我首先注意了读的多样性的设计,读的形式有朗读、小声读,结合插图读,个别读、男女生读,范读、齐读、配乐读等等。如果说这些仅仅是种形式的话,在此环节中,我更注意了读的目的性的引导。比如课文的第三段的'两句话,第一次,读句子,是为了让学生读通顺,因此,我采用了自由读,在这段话中,有一些词语的理解对四年级学生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让学生看课件欣赏图片,教师范读来帮助学生理解相关词语。在学生理解了相关词语后,我请学生朗读,此时,对学生的要求,就要求学生不仅读得正确、流利、也要有一定的感情。为了进一步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我接着采用配乐读。通过多种形式、不同目的的反复读,学生一定积累了一些优美的词语,而且课后要求的背诵,我想也是水到渠成了。
三、 由景到人到理,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如果说经过以上两个环节,学生的理解还停留在表面时,仅仅了解了德国一些风俗习惯和景色的话,教师此时让学生将这两处句子联系起来思考,学生自然会想到,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让别人看,走在街上,自己能看别人的花,这就是一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此时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颇耐人寻味”一处,让每一位学生自己去体会,去琢磨,去寻找生活中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学生在读、思的过程中不仅加深了这句话的理解,自然也潜移默化的受到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说课稿4
一.说教材: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下册中的第25课。本课所在单元集中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多姿多彩的异国风情画卷。在25课中,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季羡林先生回忆了自己早年在德国留学是亲身感受到的德国人非常爱花,亲眼所见德国家家户户都开满鲜花的情景,并抒发了自己的感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破耐人寻味,表达了自己对德国奇丽风景和与众不同的风俗习惯的赞美之情。
本文不同于一般写景物风情类的文章,而是在讲述德国风景民俗的同时,用最精炼概括的语言点明了通俗易懂但又意味深长的道理。因此,在教学中。既要让学生了解一些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积累优美语言,又要让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潜移默化的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
二.说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2、理解课文内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三.说教学设计: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阅读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的学生自主阅读、探究的实践活动。教师是学生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和合作者。因此,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坚持以“读”为主,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具体设计思路如下。
(一)、读课文,谈爱花,抓重点词句感受景色的奇丽。
德国是爱花的名族,我就“谈爱花”入手,让学生感受德国人爱花之真切。从而引导学生找出重点描写德国街头花奇丽的句子,于是就在这段文字上做文章。教师引导学生找重点词语体会,写感受,汇报交流。再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有自由读,比赛读,评论等形式,读中加深理解、体会。最后,老师用一组图片展现德国的奇丽花景,学生的感悟更深。
(二)、抓重点句“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了解德国奇特的风俗。
学生已经了解景色的奇丽,教师此时让学生将美景与风俗联系起来思考,学生自然会想到,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让别人看,走在街上,自己能看别人的花,这就是一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此时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颇耐人寻味”一处,让每一位学生自己去体会,去琢磨,去寻找生活中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学生在读、思的过程中不仅加深了这句话的理解,自然也潜移默化的受到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
(三)、了解作者及写书的意义,激发学生的课外读书的兴趣。
季羡林是当代的文学大师,学生应有所了解。而且他当时写这本书正赶上改革开放,应该让学生了解写书的意义。
四.说板书
这一课主要写花的奇丽,人的思想境界美好,于是板书设计为奇丽——美丽的鲜花,奇特——美好的境界。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说课稿5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本节课出自人民教育出版社第十册第八组第二十五课
一、说教材
这篇优美别致的短文是北京大学教授、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写的。它不同于那些纯粹描写景物风情的文章,而是用娓娓道来的语气讲述了自己1935年在德国求学时的亲身经历,描绘了德国家家户户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情景,并用凝炼的语言道出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哲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最后讲述1980年再次来到德国,再次看到这番情景,抒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读起来既让人大开眼界,又叫人回味无穷。
纵观全册,第八单元是最后一个教学单元,它的主题是“多姿多彩的异域风情”,训练重点是“揣摩积累语言、了解异国风情、拓展搜集资料”。而作为第八单元的开篇课文,并且是讲读课文,文本的诗情画意、作者的真情感受、编者的编写意图、教者的预设生成和学生的学习需求更要能做到五心合一,找到共鸣点,形成教学目标:(大屏幕出示)
1、体会文本语言美——引导学生品词析句,披文入理,积累语言;
2、感受风土人情美——了解一些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使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
3、拓展搜集资料美——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在于揣摩、积累语言,了解德国风土人情;教学难点是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文熏陶。
二、说教法和学法
1、说教法:(大屏幕出示)教材文质兼美,但较为浅显简明,五年级学生容易理解接受,主要采用“课前搜集资料—质疑研读课文—把握重点读议结合”,并辅助采用“图文结合法、情境渲染法”等。
2、说学法:(大屏幕出示)根据教材的特点和五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这节课我将引导学生用“搜集资料—自主质疑—以疑促读—读议交流”的方法来学习,即课前收集资料,增进对季羡林和德国的了解,然后自主质疑,以疑促读,做到联系上下文,边读边想,读议交流。
三、说教学过程与设计理念
(一)课前预设——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课前,根据五年级学生的能力特点,请他们自学生字词(部分重点字词将结合教学加以指导),把课文读通顺;组织学生搜集资料,可以设置四个小专题“季羡林与德国”、 “鲜花胜地——德国”、 “德国的风情我知道”和“我知道的德国历史和名人”,这样更有针对性,避免盲目无效。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课前预习、搜集资料,既培养学生的自学和实践能力,又拓宽了学习的领域,构建了开放而具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促进了学生对德国、对作者的了解,以及对文本的理解。
(二)课堂行动——一咏三叹,滋养性灵。
1、导入——从民族的经典走向世界的多元。
在唐诗宋词的诵读中拉开教学序幕,回顾祖国优秀文化,接着切入互动游戏“我们的邻国尼泊尔的摇头与点头习俗”,当学生了解到尼泊尔人的摇头才是表示同意的奇特风俗时,就会产生一种到世界各地去走走看看,了解异国风情的好奇心。
&好奇心就是学习成功的重要驱动力。
2、质疑——“主动索取”永远比“被动接受”得到的东西多。
先让学生介绍作者——季羡林(大屏幕展示)《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个题目本身就耐人寻味,也会引发学生疑问,归纳板书:(大屏幕展示)[德国人怎样种花才能让别人看到自己的花?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是一种怎样的景色?自己种的花为什么要给别人看?……]
&这个质疑环节的设置,旨在“以学定教”“以疑促学”,让学生由“冷”变“热”。因为“那些不设法勾起学生求知欲望的教学,就如同锤打着一块冰冷的生铁。”(美国教育家哈.曼)
3、研读——“埋头思考”远胜过一千句夸夸其谈。
首先,请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自由朗读课文,然后通过学生汇报积累的词语,教师相机板书“脊梁、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颇、耐人寻味”,再让学生运用这些词语来课文大意。
&之后组织学生谈读后感受。引导学生用书中的句子谈。
是啊,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板书:奇丽、奇特)
接着,请学生再次默读课文,思考他们提出的问题;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同桌或小组的交流;然后自主发言,交流体会。教师相机把握以下要点组织教学:
(1)、研读“自己在屋子里看到的花”——叩问“莞尔一笑”的灵魂。
首先让学生说说自己在屋子里看到的花:大屏幕出示“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板书:花的脊梁
(大屏幕出示)当季羡林为德国人与众不同的养花方式感到奇怪时,女房东却只是莞尔一笑,说:“正是这样!”这“莞尔一笑”是怎样的笑?(微微一笑,平静的一笑,淡淡的一笑,朴实不张扬的一笑)从女房东淡淡的、平静的一笑中,我们看出女房东是个怎样的人?(她是一个爱花的人,而且爱花就把花的美丽和大家一起分享。这种淳朴的人生境界像花儿一样美丽自然。)
(2)、研读感受“别人看到的花”——欣赏“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景色。
文章第三自然段是要求背诵的重点段落,也是作者语言的精彩之处,更写出了德国景色的奇丽、民族的'奇特。让学生说说别人看到的花(家家户户都在养花,家家户户都把花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那么,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看到了一幅怎样的情景呢?让学生说出句子。)大屏幕出示: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我准备引导学生从“任何、家家户户”等词语体会养花的人家之多,从“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等地方理解花的数量和颜色之多、花的颜色之娇美,结合图画资料的呈现,(大屏幕出示两幅图片)走进鲜花的意境,领略风景的奇丽;再通过个别朗读、配乐朗读把师生带到花的海洋,带入美丽的山阴道上。
此时,你正漫步在这样的街道上,你有什么感觉?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别人看到了一个花的海洋)指导学生背诵。
(大屏幕出示)然后拓展想象写话:“如果你是一位当地的居民,请为我们介绍一下,‘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是怎样的美丽景色呢?”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增进对文本的理解。
(3)、感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这是一个许多人穷其一生也难以透彻的哲理,我觉得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能有所感悟,心生向往就很好了。先联系“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自己欣赏别人的花”这种奇丽景色、奇特民俗初步理解;(大屏幕出示)再回忆发生在同学之间、邻里之间、校园里、社区里、家里的事情,谈自己对“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理解。
4、拓展
四五十年前,20几岁的季羡林先生感受到了德国人这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今天,当他再次踏上这块土地时,他又有了怎样的感受呢?大屏幕出示句子: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是的,四五十年后,斗转星移,物是人非,但奇丽的景色没变,那奇特的民族没有变。这是一个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啊!咱们一起来读读这两句话。(齐读)与此同时,老人心中有一个美好的梦想,猜一猜是什么?(生答)
四、小结拓展
(1)教师小结:(多么美好的梦啊!今天,季老先生带着我们去了一趟德国,让我们收获了满街馨香的愉悦,更让我们收获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样一份心灵的充盈。让我们带着对课文的理解,带着对德国这个伟大民族的敬重,再次齐读课题。(齐读课题))
(2)让学生交流课外搜集的资料,了解德国还有哪些奇特的风俗。
附:
板书设计
依照作者的思路,把握文中作者的思路线、重点词语线和感情线,三线交叉而设计的词语式板书,从而辅助于教法的实施和学习的落实。
25、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花的脊梁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花美人更美
奇丽奇特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说课稿6
各位老师下午好
刚才,我们一起享受了一节家常课给我们带来的质朴和美感,听了大家的评课,我的第一感受是大家真不愧是各校选派来的骨干,评课时实事求是、观点鲜明且个性十足,我们的确需要这样探讨甚至争论,这样才算是真正的共同学习与成长,这是种很好的研讨氛围,也是热爱语文课堂的老师们最好的平台。
说到这节课,因为张老师之前忙于学校的各种琐事,只花了一个星期去准备,所以我把这节课称之为充满美感的常态课。没有花更多的时间去准备去雕琢,并非我们对待这节课的态度不端正,是因为家常课、常态课是张老师,还有我本人一直以来追求的理想课堂,虽然时间紧,张老师在这遍之前试讲了二次,也就是一个星期之内共上了三次。三次课呈现出的效果是不一样的,但有共同点,语文味十足。 有语文味的课堂,我认为把握两点足矣,一是尽显语言文字的美,二是扣击人文之美。这只是我自己比较狭隘的看法。下面我从这节课体现的五处美来谈谈自己的感受。
自然之美。
一节好课,它不拒绝、不反对预设,我们的备课就是一个预设的过程嘛,但是我们的课堂本质上应该是生成的,包括整个教学流程,跟学生的互动和对话。这节课好就好在它的自然天成。张老师的公开课从来都是背粗案,简案,在有条件的情况下绝不用重复的学生。为的就是呈现一个生成的课堂。就拿今天的课来说,张老师往那一站,首先人美是返璞归真的那种纯净的美;然后她一张嘴,声音美极了,甘露一般,这是一种磁石般吸引学生的美;她一朗读,节奏之美,语感之美显现出来了,这种美带给学生的是享受更是语文素养的熏陶,所以学生后面说写的环节令人赏心悦目,简直就是张老师的翻版,因为这个班她代了两年,受其影响之深嘛。大家可能以为完美的流程,完美的表达背后似乎隐藏了太多的预设,其实不然,因为我听了前面的试讲,我有发言权,三节课在细小的环节上的处理都不尽相同,就连每个环节的时间分配上都不一样,因为她更多的是在关注学生的发展,生成的东西一多,就有了今天自然状态下的真实的课堂。
智慧之美。
美貌与智慧并存这种魅力,这种美是超乎寻常的。从课程设计上讲,一开课张老师用“四五十年后,季老先生再回德国,他发出了怎样的感叹?”这有效的一问,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使问题直击文章中心,这样学生就很自然地从整体入手,对整篇课文作了整体思考,这也就是我明天要讲的阅读教学的十种模式之一,主线贯穿式。从教学过程来讲,这节课生成的东西多,张老师的智慧也就显现得多,例如:
个性之美。
所谓个性,就是出众。张老师的与从不同在于什么?其一读得与众不同,从课题上就入手,把语文课的味读出来。她用抑扬顿挫的朗读艺术带着孩子们用读来诠释文本的内含,给文字注入生命,去撞击孩子们的心灵。她还通过范读,引读,接读等多种方式蹲下身子参与到学生的.朗读之中。正是这种个人的素质魅力引领着学生有效地把朗读训练和理解课文有机地结合起来,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又通过朗读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写花美的那段就体现得很好,如此带着孩子在文本中走了个来回,大家都看得到效果嘛,从开课时读题目的疑惑与惊讶到结束时读题目的由衷赞叹,这就是孩子的理解与成长。
其二张老师用极具感染力的肢体语言营造了一个和谐的学习氛围,每个老师的教态是不同的,张老师那一举手,一投足,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不是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是在肯定学生的学习成果,有了这般的亲和力,学生肯定不畏惧,乐于阅读,教学效果那是不言而喻的。
丰富之美。
文章篇幅不长,大部分内容学生也不难理解,这节课最美之处是将工具性与人文性体现得淋漓尽致。首先是真正将语言文字的发展放在首位,将听说读写落到实处。老师们不难发现,课中的学法指导无处不在,例如:在张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学会了边读边思考;学会了理解词语的方法(对应接不暇的理解),学生学会了联系上下文和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文中的重要句子(对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理解);学会了合作学习;学生还学会了运用课外资料来促进对文本的理解。
具有“语文味”的语文课堂必须是“文道同行”的。这节课的人文渗透有力度,不是在单纯地讲大道理,而是与工具性相结合,既练习了说、写,又起到了思想引领,指导行为的作用。
再次,作业的设计也为这堂课增添了光彩,使课堂丰满起来。课结束时张老师向大家推荐了有价值的书籍,力求学生迈进更为广阔的阅读世界。
遗憾之美。
语文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一节课不可能十全十美,它应该是真实的、不粉饰的、值得反思的,可以重建的课。只要是真实的,就是有缺憾的。有缺憾恰恰是真实的指标。
A上午我们讲到了第三学段的阅读教学目标,对照起来,这节课中默读的成份少点,静思默想应该是高年级课堂中最常见的读的形式,课如果一直处在高音区,不管是老师和同学,这样肯定有点累,教得不轻松学得也不轻松。
B今天的课各个层面的东西都有,虽丰富却显得繁琐了一些。这也不是张老师的问题,因为在试课后我们是希望张老师的课能够将阅读教学中应该注意的方方面面能尽可能多的展现出来,也就是这节课是纯粹为了迎合我们这次阅读教学的主题而量身设计的。本身我们是提倡阅读课一课一得,抓住重要部分,带着学生搞透彻的。C张老师是典型的淑女形象,课堂细而显得碎,柔而显得腻,这节课多了一丁点绵长,少了一份利索。各环节转换得稍嫌繁重,例如
D学语文其实就两点,就是多读和多写。有些文字根本可以不用讲,可今天有的环节却问过来,问过去,嚼过来,嚼过去例如在说写奇特的句子时。所以,我们的孩子在课堂约后半节产生了审美疲劳。
E要想大幅度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有三个关健,一是对文本要有正确深入的解读,二是要创造性地进行教学设计,三是灵活机动的课堂实施。就这堂课而言,教育机智略显单薄,例如在讲花的美与多时,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说课稿7
一、 教材简析: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它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隽永、意境悠远的短文。文章先点明德国是一个爱花的国度,然后回忆了自己两次到德国的所见所想,介绍了德国家家户户窗口都开满鲜花的情景。抒发了对“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一境界的感慨,表达了对德国奇丽风景和奇特风俗的赞美之情。
本文不同于一般写景物风情类的文章,而是在讲述德国风景民俗的同时,用最精炼概括的语言点明了通俗易懂却意味深长的道理。因此,本课教学重点定位为: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一些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积累优美语言。教学难点为:初步体会德国民族“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好精神境界,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
二、教学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及学生实际,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认识“莞、姹、嫣”3个生字,会写“脊、锦、暇”等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脊梁、姹紫嫣红”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3、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三、教学过程:
依据新课标的要求,我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力求创造性的理解和使用教材,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具体过程如下:
一、导入新课。
通过谈话引出文中所出现的德国这个国家,让学生先谈谈对德国的了解,然后教师播放展示德国美丽风景和风情的课件,引出课题进行板书。(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这一环节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认读生字词,在检查认读生字词时,重点抓“莞尔一笑”和“姹紫嫣红”,强调正确读音,指导“嫣”的写法;然后通过初读课文,让学生谈谈德国给自己留下了什么印象,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
三、朗读课文,感悟课文内容:
在这一环节中,我准备以文中“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一句中的“美丽”一词为切入点,来引导学生感悟课文内容,突破教学重难点。具体分这样几个小环节:
(一)细读课文,寻找美丽:
首先我从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这一句入手,让学生初步谈谈对“美丽并没有改变”的理解。
作者说的“美丽”(板书)其中包含着美丽的花,接着就请学生自读课文,找找描写花之美的句子,重点指导朗读第三自然段的2、3两句话,通过图片展示等形式帮助学生理解“花团锦簇”和“姹紫嫣红”(板书)的意思,体会花的美;通过“家家户户”和“应接不暇”体会花的多,并指导有感情朗读,概括出这是多么奇丽的景色。
(二)品读课文,感悟美丽:
为什么在德国能看到这么奇丽的景色呢?紧接着请学生分小组合作学习第二自然段,看看德国人是怎样种花的,从“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体会他们爱花的真切,帮助学生重点理解 “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这一句,明确德国人养花是给别人看的。感悟这是一个多么奇特的民族。这时再结合“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一句,帮助学生理解这正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板书)出示句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抓住“耐人寻味”请学生谈对这句话的理解,引导学生感悟他们的心灵就像花儿一样美丽。
(三)前后呼应,内化美丽:
再次回到 “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一句,请学生谈谈读了第二、三自然段后,你对这句话又有怎样的理解?作者在这里所说的“美丽”指很多东西,除了美丽的花,还有什么是美丽的?(德国人民美丽的心灵、境界)师生感叹地读:“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三、小结:
向学生推荐课外读物《季羡林先生》和《季羡林散文》,教师做课堂小结:我们跟随季羡林爷爷一同欣赏了德国奇丽的街头风景,体会了他们奇特的风土人情,共同感受到了德国人民的美好心灵。希望大家也能从我做起,做到——(指板书: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让我们的家园变得越来越美丽!
板书设计:
25、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
美丽
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说课稿8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上午好!我非常荣幸能有机会在这里展示我的教学设计。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设计理念等七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组课文以“异国风情”为专题,目的是让学生从全人类的优秀文化中汲取营养,并受到审美情趣的陶冶。本文作者是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选编本文的意图有三:一是让学生了解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二是积累优美语言,三是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
二、学情分析
学生学习本文时,即将结束小学五年级的学习,在本学期所注重培养的阅读能力方面,已经初步具备了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理解词句的能力,能够在阅读中抓住主要内容、揣摩文章的表达意图。但是仍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培养阅读情感、明白做人的道理。
三、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会让学生采取朗读、默读、浏览、配乐读等多种阅读方式,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感悟,培养语感,并受到审美情趣的陶冶。同时,贯彻创设情境、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
四、教学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及学生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掌握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姹紫嫣红”等词语,并理解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积累文中优美语言;
3、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奇丽的景色。
教学重点: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景色的特点,积累文中优美语言。
教学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五、教法和学法
1、说教法:这篇文章精美隽永,但较为浅显简明,五年级学生容易理解接受,我主要采用“朗读、默读、浏览等多种阅读方式、质疑研读课文、重点读议结合”,并辅助采用“图文结合法、情境渲染法”。
2、说学法:根据教材的特点和五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这节课我将引导学生用“自主质疑—以疑促读—读议交流”的方法来学习,即课前收集资料,增进对季羡林和德国的了解,然后自主质疑,以疑促读,做到联系上下文,边读边想,读议交流。
六、教学过程
基于以上分析和准备,我计划按照如下思路来开展本课时的教学。
(一)回顾旧知,质疑文题
由上学期学过的《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一课引出作者季羡林先生,顺势简介作者及留学经历,因而引出课题。
接着引导学生针对题目质疑:“自己种的花为什么要给别人看?德国人怎样种花才能让别人看到自己的花?……”等等。这个质疑环节的设置,旨在引起阅读期待,“以学定教”“以疑促学”,让学生由“冷”变“热”,带着问题主动探究。正如美国教育家哈曼所说:“那些不设法勾起学生求知欲望的教学,就如同锤打着一块冰冷的生铁。”
(二)检测预习,扫清障碍
1、在这一环节,我由字——词——文,层层推进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扫清阅读障碍。
2、首先我出示生字,先指名读并组词,然后让学生齐读,教师强调多音字、易错字,在学生练写后,让学生提出难写字,如“脊”和“嫣”,我在黑板上示范,教给学生如何把字写漂亮。
3、在学生会准确读写生字的基础上,我出示词语“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颇、耐人寻味、莞尔一笑”,采取指名读、齐读等形式让学生正确读出这些词语。
4、在学生字词全部掌握的情况下,检测读文情况,以及对部分词语的理解,对于提出的难懂词语,采取兵教兵,对解决不了的放在理解课文时处理。
(三) 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在扫清阅读障碍的基础上,让学生快速地浏览课文,并思考:季羡林先生几次去德国?哪句话概括地写出了季老先生对德国的印象?
引导学生捕捉重点句——“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并引导学生抓住两个关键词“奇丽”和“奇特”及标点符号来感情读,读出感叹之情。在感情读的基础上,让学生理解“奇丽”和“美丽”的不同。
(四) 细读课文,感受景色的奇丽
有位哲人说过:“埋头思考”远胜过一千句夸夸其谈。”
这一环节以“寻找奇丽——感悟奇丽”为贯穿课堂学习活动的线索,请学生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借助自学提示自主探究,研读品悟。
为了突破教学重点,我设计了这样几个层次:
理解词语,积累词语。
在学生充分的自学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交流:你从哪些词句感受到景色的美丽?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大屏幕出示: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抓住关键词“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花的海洋”“山阴道”来感受景色的美丽,抓住“任何”“家家户户”来感受景色的奇特。在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时,我结合“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图片让学生谈自己的理解,然后引导学生想象“可能都有哪些花?可能有哪些颜色的花”从而体会到花的多和美,在此基础上总结出“花团锦簇”侧重于花的样子和形态,“姹紫嫣红”侧重于花的颜色。采取指名读、齐读、男女生读等形式让学生体会花的多和美。在学生体会到花既多又美后,自然体会到这就是一个“花的海洋”,然后鼓励学生用自己积累的词语描述这美丽的景色,从而达到积累词语的目的,也为下面写话作了铺垫。
注重朗读,内化情感。
这堂课,我抓住重点句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腾出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品读,在品词品句的基础上进行多次地、反复地、有层次地读,读中感悟,读中想象,读出意境。
在学习“景色奇丽”这部分讲解几个重点词语时,我问:你能不能读出花的美、多?(读好这些词、读好这句话。)学生借助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朗读课文;在教师简介“山阴道”一词后,紧接着又提出要求:这么美丽的德国大街你想不想去看一看?接着,学生闭眼我配乐解读。在轻柔的音乐中,通过读、想象完全把学生带到课文的意境中,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学生的朗读上升了一个高度,同时也为下文的展开想象、随文练笔作一个示范和铺垫。
展开想象,随文练笔。
我在教学中灵活采用“欣赏画面入境,品读想象中生情,深读积累中拓展”等教学方法,尽力引导学生去想象场面情景,把心放到课文中去,设身处地地去读、去想、去写。引导学生想象时,因为已经有了前面老师的榜样示范作用,学生再写就容易多了。学生写好后,伴着音乐,叫2-3名学生说自己写的话。最后两次引读“多么奇丽的景色!”学生在写的过程中,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潜移默化地感受到德国奇丽的景色。在感受景色的奇特时,采取教师引读的方法感受“任何一条街”和“家家户户”,并结合美丽的`街景图片感受景色的奇。
当堂背诵,积累语言。
在带着学生亲自体味了这奇丽的景色之后,学生的内心已经铺垫起足够的情感,在这个基础上背诵第三自然段,既达到了积累语言的目的,又为下面的“小导游”作铺垫。
小小导游,总结巩固。
在学生对文章内容有了整体的理解后,让学生写导游词,介绍德国奇丽的景色,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巩固背诵的文字,所以不要求学生写得多优美,只要能复述文本即可。这既是对本课教学的总结,也为下一课时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七、板书设计
这节课我设计的板书由主板书与副板书两部分组成。主板书只有本节课教学始终围绕的一句话“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副板书是两个难写的字。整个板书设计以简洁明快,突出重点为设计理念。大致如下:
25.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奇丽的景色 脊 嫣
奇特的民族
以上就是我的教学设计。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