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体的热胀冷缩说课稿

时间:2024-08-29 说课稿 我要投稿

液体的热胀冷缩说课稿

  作为一名教师,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液体的热胀冷缩说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液体的热胀冷缩说课稿

液体的热胀冷缩说课稿1

  《液体的热胀冷缩》是教科版五下第二单元底三课的内容,这节课承接了前一节课《给冷水加热》的内容,对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进行研究,同时本课结论的得出又为后面《空气的热胀冷缩》做好铺垫,因此本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课使学生不仅获得了液体的热胀冷缩这样的认识,而且使他们通过观察水的热胀冷缩现象,体验到不段改进实验方法和观察方法的重要性。

  本课教学的对象是五年级学生,从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体系上看,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已具备了一定的自主探究的能力;从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来看,他们对一切事物都场面好奇心,有较强的求知欲,在教师的合理引导下能主动开展探究活动。“热胀冷缩”虽然学生非常熟悉,但是不一定会去研究,更不会明白其中的科学道理。

  基于教材和学生特点,我将本课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科学概念: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许多液体受热以后体积会变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过程与方法:改进实验以达到更好的实验效果;制作一个简易的观察水的'体积变化的装置;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学习科学知识,要运用到日常的生产和生活。

  我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定位如下

  教学重点:探究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教学难点:能设计改进实验装置,使之能提供明显可见的实验现象。

  为了完成探究活动,我需要如下材料准备:平底烧瓶,玻璃管,橡皮塞; 冷水,热水,温度计、红墨水、滴管,胶带,放大镜

  下面我来谈一谈具体的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一瓶矿泉水,提出问题:“这瓶水都没有装满,这是什么原因呢?”这里我从一种生活现象引入,创设问题情景,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冷热会对液体有影响吗?你们想知道吗?那我们下面就通过实验来找出答案。我们先从大家最熟悉的液体——水开始研究。”通过这样的方式就很自然的过渡到自主探究阶段—观察水的体积变化

  二 、自主探究

  探究“探究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我将准备以学生自主探主线:“老师给大家提供了以下的材料(一一出示):平底烧瓶,玻璃管,橡皮塞; 冷水,热水,红墨水、滴管,胶带,放大镜,你们能用这些材料来设计一个实验,看看水受热会发生变化吗?等会请小组讨论一下,并思考这两个问题:老师给大家提供的红墨水,放大镜,胶带,有什么作用?学生小组讨论、完善实验方案。然后我再出示一套组装好的仪器,让学生观察仪器讨论组装仪器的注意点(1.玻璃管内的水不能漏出来,所以瓶口要用胶带封好,2.为了方便观察水体积变化,要在吸管原来的液面做记号3.液面变化不明显时,可用放大镜观察,4滴加红墨水,可以让实验现象更明显) 。只有让学生有目的去实验,才能让他们既动手有动脑,提高实验的效率,并使实验后的交流更有效。

  接下来是水的热胀实验,我先提出实验要求,“做实验之前,先和大家提几个要求

  ①小组要分工合作。

  ②仔细观察水柱有什么变化?想想是什么引起水柱的变化?

  ③做好记录。记录纸就放在大家的桌面上

  ④注意安全,小心热水。”学生实验,我巡视、指导。实验结束小组汇报实验情况,汇报结束,教师因势利导:“刚才汇报的小组观察到的共同现象是什么?”师生共同探讨总结:水受热,体积膨胀。(板书:水受热,体积膨胀。)

  接下来是水冷缩的探究,我提出如下问题:“同学们,我们通过实验发现了水受热,体积发生了变化,会膨胀。那如果水受冷会怎样阿?这次实验应该怎样做呢?实验时我们观察什么?”学生汇报,根据前面水热胀的方法做水的冷缩实验。小组汇报实验情况,,教师因势利导:“这次的实验现象和刚才的一样吗?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不一样。”学生回答,师生共同探讨总结水受冷,体积缩小。 (板书:水受冷,体积缩小。)

  有了水热胀实验的基础,这里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汇报时,引导学生对比受热和受冷的实验,分析得出:水受冷,体积缩小。在探究过程中,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我提问:“通过刚才的两个实验,谁能说说水受热的时候体积有什么变化?受冷的时候体积又有什么变化?能不能用四个字来概括水这种的性质?”学生汇报:热胀冷缩

  (板书:热胀冷缩)

  在已经了解水探究其他液体的热胀冷缩,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那其他液体有没有这种性质呢,我出示红茶、果汁、牛奶,要求每小组选择最感兴趣的一种来实验,用同样的方法来实验。学生选择液体来实验。小组汇报实验情况

  实验完毕,教师因势利导:“你们组是用什么液体来实验?实验看到什么现象说明这种液体有什么性质?”师生共同探讨总结,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板书: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三、探究小结

  总结,首位呼应,“现在谁来和大家说说瓶装的液体为什么都没有装呢?”让学生学以致用,解决上课开始提出的问题“瓶装的液体为什么不装满?”加深学生对液体热胀冷缩的认识。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将科学知识学习致用,我还布置了延伸探究任务:“观察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制作运用了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

  科学课程目标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通过此节课的学习,相信学生对液体的热胀冷缩有了深度的了解。

  板书 水受热,体积膨胀

  水受冷,体积缩小

  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液体的热胀冷缩说课稿2

  一、说自己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下午)好!我是第n号参赛选手**,来自**学校。我本次说课的主题是:上科学就要做实验;选材是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三课《液体的热胀冷缩》。下面我就从以下几方面说说我的设计思路。

  二、说课标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前言的课程性质部分就明确提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是啊,国人的科学素养亟待提高,不能再让外国人说我们中国的学生都是高分低能。而要提高国人的科学素养,小学阶段的科学教育具有决定性的作用,难道我们能让这决定性作用的一环在我们手中荒废吗?我们有什么理由不上好科学课呢?

  另外,课标里还提出了科学课程的六条基本理念,因时间关系,我不能一一解读,我想强调其中一点,那就是“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而探究最重要途径就是实验。所以,在此我郑重说明我的一个观点,也是我本次说课的主题,那就是“上科学,就要做实验”下面我就以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热”的第三课《液体的热胀冷缩》为例说说为什么上科学,就要做实验。

  三、说教材

  《液体的热胀冷缩》在“热”这个单元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既是对前一课的延伸,又是为后两课作铺垫。前一课《给冷水加热》的实验中,我们发现冷水加热后由沉变浮,但重量并没有变化,那变化的只能是体积。由沉变浮,体积应该是变大了,而通过给加满水的试管口套上气球皮加热观察,发现气球皮会鼓起来,但液体受热膨胀的现象并不是非常明显。而我们这一课将通过另一个实验来明显看到水受热后,体积在逐渐膨胀。当我们通过这个实验研究和认识了液体的热胀冷缩后,下两课再研究气体和固体的热胀冷缩就有一定的知识和经验了。

  四、说目标

  通过本课的活动,要让学生得到以下收获:

  科学概念(也就是知识与技能)方面:

  1、知道水受热时体积会膨胀,受冷时体积要缩小(4℃以上),我们把水的这种体积变化叫做热胀冷缩。

  2、许多液体都具有和水一样的热胀冷缩的性质。

  科学探究(也就是过程与方法)方面:

  1、引导学生改进和利用实验装置,以达到更好的实验效果。

  2、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瓶装水为什么不装满等现象。

  科学态度(也就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1、意识到严格地实验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

  2、意识到学习科学知识,要运用到是常的生产和生活中。

  五、说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每一个学生通过实验认识到水和其它许多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而教学难点则是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装置来验证液体的热胀冷缩,并能通过改进实验装置来达到让实验现象更加明显的目的。

  六、说学生

  《科学课程标准》六条基本理念的前两条都是关于学生的。一、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机会和有效的指导。二、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比单纯的讲解训练更有效。

  鉴于以上理念,我们在上课以前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科学学习习惯情况和科学知识储备情况(前概念)。如果是经常做实验的班级,可以多让他们自己思考和设计,而对于没有经常做实验的班级,可能就要多作指导了。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科学实验中来,我们还要进行合理的分工。如我班上一共有72人,我就分为12个组,每组六个人,一位组长(即总监督和协调员),两位操作员,一位记录员,一位汇报员,一位记时员(需要计时的实验中,不计时就是观察员)这让每个孩子就都能有效地参与到科学实验中来了。

  七、说教法

  前面已经说到课标中明确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所以在本堂课上,我主要的方法是实验探究法,另有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等。而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在学习方法上则主要是亲自实验,合作探究,交流讨论,汇报评价。

  八、说准备

  我校很多老师都不愿意上科学课,因为科学不像语文数学那样只拿一本书就可以去上课了。不说分组实验,就是演示实验一般都要提一篮子,甚至要请学生帮忙才能去上课,这可见科学课是最需要准备也最难准备的课。如果你不准备,就这样去空讲,那还叫科学课吗?我要把这节实验课上好,我事先就要为我的12个组每组准备一个1000ml的大烧杯,一个烧瓶(最好是平底烧瓶),一个带孔橡胶塞(大小能塞烧瓶口),一根玻璃管(最好插入橡胶塞中),一个水槽,一小瓶红墨水,一根橡皮筋,一支温度计,一瓶酒精。而老师除了要准备一套上面的器材来演示以外,还要准备两到三壶开水,一盒未喝带管的牛奶。

  九、说过程

  因为本课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所以在教学这一课时,我们不能孤立地进行,应该先复习联系前一课的内容。

  (一)、复习引入

  上节课:给冷水加热→上浮→膨胀→不明显

  那怎样才能明显地观察到水的`体积膨胀了呢?

  (二)设计实验装置

  为了培养孩子们的科学思维,先指名请学生说一说他是怎么想的。然后老师口渴了喝牛奶,可一不小心,只轻轻一捏,牛奶就从管里流出来了,你能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吗?我们能不能找一种器材代替牛奶盒,在里面装水(引出烧瓶),找一种器材代替牛奶盒管,让瓶里的水膨胀一点,管里就能明显看到(引出玻璃管),那就这样直接把玻璃管放入烧瓶中行不行呢?当然不行,因为这样要漏水,所以还要用一个橡胶塞,让玻璃管从中间穿过去。结合桌上现有的器材,引导学生得出画出实验装置图。

  问学生,水是透明的,方不方便观察,如果不方便,可以怎么力,引导学生想到给水加色(如滴红墨水)。教师把瓶塞塞在装了水的烧瓶口上,注意不要漏水(检查一下)。这时问学生,为了便于后面观察液面有没有变化,我们应该怎么办,可能有学生说作记号,然后就在玻璃管液面处作上记号(系橡皮筋),最后放在大烧杯里。

  (三)用水做实验

  因为老师不示范,可能很多学生在组装器材是会遇到困难甚至产生意外,所以老师先示范了,然后让每组的学生像刚才老师那样把实验器材组装好,放在桌子上。而开水是很烫的,不能让学生自己倒,以免发生意外,所以让学生把组装好的器材放在桌子边上,老师一组一组地加热水,请孩子们观察并记录下来。加热水前让同学们把温度计也放入烧杯中观察,并指导学生可用画图的方法记录,也可以用文字和数字来记录。

  (四)交流讨论

  实验一段时间后请几个组的汇报员来汇报小组实验的发现和收获。尽可能引导学生说准确,说清楚。(开始不面慢慢上升,然后快速上升,再慢慢上升,后来停止上升,最后慢慢下降。)

  我们通过实验发现了水因温度变化而产生的体积变化,那我们能不能从水的体积变化推测水的冷热呢?例如:把同一个装置放入甲烧杯中和放入乙烧杯中液面高度不同,那液面上升高的温度应该高些,液面低的温度就该低些,这就非常像我们用来测温度的温度计了。

  最后形成科学概念: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水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

  (五)用其它液体做实验

  刚才我们研究了水的热胀冷缩,水研究了之后,你们有什么问题和想法吗?可能很多同学就会提出想研究其它液体,如酒精,牛奶,食用油等。那我们就选择酒精,牛奶,醋,果汁,啤酒,酱油进行再次实验(每两个组做一种)。

  实验之前观察装这些液体的瓶子,为什么没有装满呢?引导学生用本课知识进行思考,从而得出液体热胀冷缩需要空间,所以不能装满的结论。那是不是真的这样呢?马上用实验进行验证。(这时烧杯中的热水已经变冷,所以应该倒入水槽中,由老师重新加热水。)

  (六)总结

  我们做了水、酒精、牛奶、醋、果汁、啤酒、酱油的实验,它们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那是不是可以说所有的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呢?那我们应该怎么说呢?(许多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十、说评价

  请同学们自己说说自己这节课学到了什么,学得怎么样?你认为哪一组学得最好?

液体的热胀冷缩说课稿3

  《液体的热胀冷缩》是教科版五下第二单元底三课的内容,这节课衔接了前一节课《给冷水加热》的内容,对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进行研究,同时本课结论的得出又为后面《空气的热胀冷缩》做好铺垫,因此本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课使同学不只获得了液体的热胀冷缩这样的认识,而且使他们通过观察水的热胀冷缩现象,体验到不段改进实验方法和观察方法的重要性。

  本课教学的对象是五年级同学,从同学的知识和能力体系上看,同学已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已具备了一定的自主探究的能力;从同学的年龄和心理特征来看,他们对一切事物都局面好奇心,有较强的求知欲,在教师的合理引导下能主动开展探究活动。“热胀冷缩”虽然同学非常熟悉,但是不一定会去研究,更不会明白其中的科学道理。

  基于教材和同学特点,我将本课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科学概念: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许多液体受热以后体积会变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过程与方法:改进实验以达到更好的实验效果;制作一个简易的观察水的体积变化的装置;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学习科学知识,要运用到日常的生产和生活。

  我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定位如下

  教学重点:探究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教学难点:能设计改进实验装置,使之能提供明显可见的实验现象。

  为了完成探究活动,我需要如下资料准备:平底烧瓶,玻璃管,橡皮塞; 冷水,热水,温度计、红墨水、滴管,胶带,放大镜

  下面我来谈一谈具体的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一瓶矿泉水,提出问题:“这瓶水都没有装满,这是什么原因呢?”这里我从一种生活现象引入,创设问题情景,激起同学的学习兴趣。“冷热会对液体有影响吗?你们想知道吗?那我们下面就通过实验来找出答案。我们先从大家最熟悉的液体——水开始研究。”通过这样的方式就很自然的'过渡到自主探究阶段—观察水的体积变化

  二 、自主探究

  探究“探究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我将准备以同学自主探主线:“老师给大家提供了以下的资料(一一出示):平底烧瓶,玻璃管,橡皮塞; 冷水,热水,红墨水、滴管,胶带,放大镜,你们能用这些资料来设计一个实验,看看水受热会发生变化吗?等会请小组讨论一下,并考虑这两个问题:老师给大家提供的红墨水,放大镜,胶带,有什么作用?同学小组讨论、完善实验方案。然后我再出示一套组装好的仪器,让同学观察仪器讨论组装仪器的注意点(1.玻璃管内的水不能漏出来,所以瓶口要用胶带封好,2.为了方便观察水体积变化,要在吸管原来的液面做记号3.液面变化不明显时,可用放大镜观察,4滴加红墨水,可以让实验现象更明显) 。只有让同学有目的去实验,才干让他们既动手有动脑,提高实验的效率,并使实验后的交流更有效。

  接下来是水的热胀实验,我先提出实验要求,“做实验之前,先和大家提几个要求①小组要分工合作。②仔细观察水柱有什么变化?想想是什么引起水柱的变化?③做好记录。记录纸就放在大家的桌面上④注意平安,小心热水。”同学实验,我巡视、指导。实验结束小组汇报实验情况,汇报结束,教师因势利导:“刚才汇报的小组观察到的一起现象是什么?”师生一起研讨总结:水受热,体积膨胀。(板书:水受热,体积膨胀。)

  接下来是水冷缩的探究,我提出如下问题:“同学们,我们通过实验发现了水受热,体积发生了变化,会膨胀。那假如水受冷会怎样阿?这次实验应该怎样做呢?实验时我们观察什么?”同学汇报,根据前面水热胀的方法做水的冷缩实验。小组汇报实验情况,,教师因势利导:“这次的实验现象和刚才的一样吗?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不一样。”同学回答,师生一起研讨总结水受冷,体积缩小。 (板书:水受冷,体积缩小。)

  有了水热胀实验的基础,这里可以放手让同学自身设计实验,汇报时,引导同学对比受热和受冷的实验,分析得出:水受冷,体积缩小。在探究过程中,让同学体验胜利的乐趣。

  最后师生一起总结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我提问:“通过刚才的两个实验,谁能说说水受热的时候体积有什么变化?受冷的时候体积又有什么变化?能不能用四个字来概括水这种的性质?”同学汇报:热胀冷缩

  (板书:热胀冷缩)

  在已经了解水探究其他液体的热胀冷缩,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那其他液体有没有这种性质呢,我出示红茶、果汁、牛奶,要求每小组选择最感兴趣的一种来实验,用同样的方法来实验。同学选择液体来实验。小组汇报实验情况

  实验完毕,教师因势利导:“你们组是用什么液体来实验?实验看到什么现象说明这种液体有什么性质?”师生一起研讨总结,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板书: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三、探究小结

  总结,首位呼应,“现在谁来和大家说说瓶装的液体为什么都没有装呢?”让同学学以致用,解决上课开始提出的问题“瓶装的液体为什么不装满?”加深同学对液体热胀冷缩的认识。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将科学知识学习致用,我还安排了延伸探究任务:“观察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制作运用了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

  科学课程目标的重点在于培养同学科学素养,通过此节课的学习,相信同学对液体的热胀冷缩有了深度的了解。

  板书 水受热,体积膨胀

  水受冷,体积缩小

  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液体的热胀冷缩说课稿4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河北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液体的热胀冷缩》。

  本单元是在学生认识了天气变化、物态变化和生物变化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物质变化,包括一些可逆的和不可逆变化过程。新课标要求学生了解通过加热或冷却可使物体的形状或大小发生变化,列举常见的热胀冷缩现象。四年级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实验。本课即是通过探究液体热胀冷缩现象,培养学生提问、猜想、实验、整理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并应用结论解释生活现象等科学探究能力。

  基于以上分析,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能归纳出液体受热受冷的规律,并列举常见的液体热胀冷缩现象。

  能力目标:

  能对要研究的问题进行假设。

  情感目标:

  能在研究过程中通过与其他同学的讨论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探究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难点是指导学生探讨实验条件的控制。

  本着以学生为主体,优化课堂的思想,我为本课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下面将逐一进行展示。

  1、情景引入

  2、实验探究

  3、实际应用

  4、拓展延伸

  (一)情景引入

  在我们身边有很多有趣的现象,你注意观察了吗?播放夏天充满气的轮胎容易爆裂、水没烧开就从壶里溢出等视频短片。虽然物体的热胀冷缩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但由于这种体积的变化比较微小,所以学生对物体的热胀冷缩真正的'感受很少。利用多媒体不受时空制约的优点,以影视形式创设出有趣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实验探究

  为什么还没烧开的水就从壶里溢出呢?

  学生普遍认为是因为生了气体。猜想偏离于预设。于是我让学生将装满了染色的水的实验装置分别放到热水和冷水中观察。让学生思考:实验过程中有气体产生吗?试管中的水有什么变化?

  然后对酒、果汁、醋、酱油,受热受冷情况进行猜想,实验探究。

  学生通过一年半科学学习,接触的实验仪器少,使用传统仪器操作麻烦。烧瓶容量大,要一定时间实验效果才明显。因此我改用了简易的实验装置,操作方便,现象明显。因为简易装置小,如果用常规手段直接实验讲解,学生看不清楚,耗时长。动画演示在此派上用场,它使复杂的实验步骤、方法变得简单、直观,学生在短时间就能学会。起到了优化课堂的效果。保证了充足的实验和讨论时间。此课的意外惊喜是:因为实验充分,有小组对同种液体做了两次实验,发现同种液体在不同情况下热胀冷缩程度也是不一样的。

  小组将实验数据填写在表

  1、老师将小组数据汇总在表

  2、通过观察分析数据,学生很容易归纳出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图表分析能力在此得到了培养。

  (三)实际应用:

  让学生列举液体热胀冷缩现象及其应用。例如超级瓶装液体不装满,温度的原理等。鼓励学生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建立起学习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四)拓展延伸

  课堂教学是学生探究科学真理的主要途径,但不是唯一的途径,科学探究不能局限于课堂。所以我增加了拓展延伸这个部分,鼓励学生在课堂探究中发现新的问题课外进行研究。

  学生通过观察数据发现各种液体的热胀冷缩程度不一样。但这些数据是在没有控制实验条件的情况下所得,合理吗?从而引发了实验条件控制的探讨。

  我采用媒体展示对比图,图象直观。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能找出:实验必须控制起始体积以及起始温度。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精神。很好地突破了难点。

  本课利用多媒体课件把相关的影片、动画、图像合理地加以组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让多媒体课件呈现在最佳时期,既吸引学生,帮助学习,又省时省力,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课堂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