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时间:2024-07-03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关于七年级语文说课稿范文10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七年级语文说课稿10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关于七年级语文说课稿范文10篇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1

  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太空一日》。说课内容包括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法学法、说重点难点以及说教学过程五个部分。

  一、说教材

  《太空一日》是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二篇课文,本单元以探险为主题,通过不同题材的学习,培养学生敢于探险的勇气、集体主义观念和为所热爱事业献身的崇高精神。《太空一日》选自航天员杨利伟撰写的个人传记《天地九重》。 课文由四部分组成,分别就起飞时的生死考验,太空中的真实所见,飞船上的声音探索,返回途中的惊险机遇作了详细介绍。本文具有很强的变现力,普通的词汇,平实的语言,读起来却惊心动魄,扣人心弦。

  二、说教学目标

  新课标中重点提出: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根据这方面的要求,结合本课的内容和特点我确立了这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1)自读课文,预习字词

  (2)感知文章内容,理解关键语句。

  2、过程与方法目标:浏览文章,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展开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对话。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杨利伟崇高的精神品质。

  三、说重点难点

  结合课标,我确立的文章重点是:掌握浏览了学习方法。本课篇幅较长,由四部分组成,每一部分都有小标题。所以第一课时的设计的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小标题理清文章的结构顺序。本课的难点是感受杨利伟崇高的精神品质。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融入课文,品味关键词句,打开学生的内心世界,从而突破这一难点,达到深刻阅读体验的目的。

  四、说教法学法

  我在设计这节课时努力实践新课程理念,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我选择的教法是:整堂课以“情感体验”为教学主线,通过整体感知、细节品味等途径,运用朗读、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感受人物心理,与高贵伟大的灵魂对话;与自己对话、与同学老师对话,在这种感受、体验、交流的课堂学习过程中逐渐提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学法方面,我主要指导学生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进入文本,读出感受,发现问题,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探讨解决问题。

  五、说教学过程

  (结语)

  我们常说“读书是为了明理”。一篇好的文章会影响人的一生,同样一堂好课也会在学生的心中久久回荡。我们的课堂应该是智慧的铧犁,帮助学生开垦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希望,和他们一起去采摘那些文化领域的累累硕果,一起去分享那些伟大心灵闪烁的光芒。并在共同的学习和体验过程中,引导学生在知识的巅峰上捕捉受用一生的雨露阳光。这是我这堂课的追求,也是我平时教学过程中矢志不渝的思想。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2

  各位评委老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安塞腰鼓》,根据新课改的理念,我认为应该在教学中以“读——品——写”为学习线索,抓住“语言”和“情感”两个方面对安塞腰鼓进行赏析,通过环环相扣的设计,逐步完成“品味——理解——运用语言”的任务,达到学生主动参与,师生共同探究的教学效果。为此,我将从以下六个方面说说这节课的设计:

  一、说教材

  《安塞腰鼓》是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主要是通过体味作者对生活中艺术的体验和感悟,以及由此而触发的对人生的思考和认识,使学生在学习中进一步认识生命的力量和人生的价值。为学生今后的阅读、欣赏、审美打下基础。《安塞腰鼓》是一篇具有诗意美的散文,文章以铿锵磅礴的语言,瑰丽奇伟的想象,急促暴裂的节奏,用一个个宛如鼓槌的汉字,在雄浑厚重的黄土高原上,为我们鼓起一场惊心动魄,惊天动地的安塞腰鼓,那生命滔滔的激流,仿佛汹涌的黄河夺路而出。展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激越澎湃的活力。本课肩负的教学任务是品味铿锵语局表达的勃发的生命激情,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二、说学情

  我所教本课时面对的七年级学生、求知欲望、探究欲望比较强烈,自主学习、探究能力强。虽然对散文的基础形式了解不深,但对阅读优美诗意的散文有浓厚的兴趣。他们也积累了一定的学习散文的经验与方法,但在语言的品味和鉴赏方面还有待提高,这在教学当中应该有所考虑。

  三、说教学目标及难点的指定

  根据以上学情,结合对教材的分析以及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准备以学定教,这样制定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习排比、叠句手法、比喻的修辞,理解其作用,品味理解文中有关语句表达的深刻感情。

  2、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

  朗读课文,获得整体感知——品读语言,赏析安塞腰鼓的魅力——拓展延伸激发对人生的思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品味排比句式的节奏、气势与激情,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活力,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同时体会中华民族精神的生生不息,拼搏顽强。

  对散文语言的赏析是散文阅读的核心,因此我把教学重点制定为:品读语言、赏析安塞腰鼓的魅力。学生对于文中“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的意义不好把握,而这又是理解文章深层内容的关键因素,所以我把教学难点制定为:结合时代背景,探究黄土高原精神和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在特质。

  四、说教法和学法

  为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难点,突破教学难点,我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法和说法。

  1、基于本课的特点,以声感人的主线。我采用的教法指导思想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他们积极思考。主动参与、自主解决问题,采用情境导入法、诵读法、点拨法,同时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其中以诵读、赏析、讨论为重、课型为赏析合作式。

  2、真正的诗歌是需要反复咏唱的,这是《诗经》以来的传统,散文亦复如此。指导学生从朗诵中感受音美、形美、意美。所以在学法上,我贯彻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的指导思想,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采用的学习方法是:朗读法、讨论法、勾画圈点读书法。

  有这些教法和学法,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一定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五、说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我准备从以下5个环节展开。

  环节1、导入新课

  通过调查得知,绝大部分学生对安塞腰鼓这一民间艺术都不熟悉,我在导课时先用多媒体展示安塞腰鼓的相关图片和资料介绍,再播放一段黄土高原上,后生们粗犷、动力十足的安塞腰鼓表演的视频。给学生以直观感知,以此引出文章,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学习兴趣。

  环节2、朗诵课文,整体感知(鼓舞飞扬)

  为了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接下来我就让学生朗读课文,并以“好一个声音(气势、舞姿、场面) 的安塞腰鼓”这样一个填空形式整体概括安塞腰鼓的特征。通过看视频和阅读文章,学生能很快完成填空。

  给出的答案可能有:“声音铿锵有力、气势大气磅礴、舞姿势烈奔放、场面恢宏壮阔。”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也锻炼了他们的思维能力,达到初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目的。同时锻炼了学生的概括能力。

  环节3、品读语言,感悟散文语言的魅力。

  在散文阅读中,语言是灵魂,所以本课的重点环节是赏析本文的语言。在这里,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来解决教学重点。

  “文中哪些语句深深地震撼了你的心灵,请找出来读给同桌听,并说说你喜欢这句话的理由?”

  学生有可能找到的语句有:(我把学生可能找到的语句有选择地用多媒体展示出来)

  1、“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学生会说出比喻、排比的修辞及作用。

  ▲我就势指导学生,通过感悟“骤雨”、“旋风”、“乱蛙”的特征,感受安腰鼓鼓声节奏的铿锵,动作的矫健。通过对比“火花”与“星星”的不同特征、感受腰鼓的热情与活力,品“斗虎”一词,引导学生想象斗虎的场面,联系与虎有关的成语,比如:生龙活虎、虎虎生威等,感受腰鼓的大气、霸气、强健。

  2、“隆隆隆隆的豪壮的抒情,隆隆隆隆的严峻的思索,隆隆隆隆的犁尖翻起的夹杂着草根的土壤,隆隆隆隆的阵痛的发生和排解,好一个安塞腰鼓!”

  ▲学生同样会关注到排比句的波涛汹涌的气势,同时还会提到叠词的运用,仿佛鼓声回荡在空际。我就势引导学生以手为鼓槌、以桌为鼓面,用“发狠的、忘情的、没命的“力气压着”“隆隆隆隆”的鼓点朗诵这段文字,语调高亢、欢快、充满活力,感受安塞腰鼓的气势与生机。

  3、“使人想起:日落照大旗,马鸣风萧萧!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

  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

  ▲ 在这里我设计了一个“你想起了什么”的问题,让同学们充分地发挥想象和联想的能力,展开思想的翅膀,学生可能会想到一些场面壮大的场景,如:举国欢庆春节、战场上擂鼓鸣金的场面等。

  4、“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 这里学生会说出这句话的斩钉截铁的语气。我会指导他试着用铿锵有力、高亢激昂的语气读出来。同时同学生合作朗读9-13段,配以背景音乐。

  环节4、探究质疑,挖掘主旨

  理解相关语句的内涵是本文的教学难点、这个问题解决了,文章的主旨也就会清晰起来,教学难点也就突破了。结合上面环节,学生会提出质疑:

  1、“晦暗了又明晰”是什么意思?

  2、“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什么?

  我及时用多媒体展示相关背景资料。

  正如古人所说:“学成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创新的起点,是思维的火花,是进步的阶梯。更是成功的关键!让每一个学生结合背景资料自由、充分的发挥见解,从而得出本文主旨:

  歌颂生生不息、奋发向上、斗志昂扬、热情奔放的黄土精神,而这也恰恰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在特质。

  完成教学难点后,为了升华主题,我设计了让学生再次齐声配乐朗读“愈捶愈烈……”段落,让学生再次置身于雄浑壮阔的情境里去。使他们受到了情感熏陶,享受到了审美乐趣。

  环节5、延伸感悟

  听了、读了、品了安塞腰鼓所展现出来的奋发向上,斗志昂扬的精神面貌,学生们联系自身,从中有何收获?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关注社会、关注自我发展。

  我播放铿锵有力的鼓声,配着学生的发言。在磅礴雄浑的音乐中结束本课。

  环节6、作业布置

  搜集身边的民间艺术,说说他们的由来和特征。引导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关注身边社会人和事。

  这样的作业布置加深了学生对民间艺术的感悟,从而又丰富了知识结构。

  六、板书设计

  根据以上教学过程,我设计了板书。他全面而简明地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同时也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各位评委老师,以上就是我本节课说课的全部内容,如有不当之处,还请各位老师给予批评指正!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3

  教学课文:

  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文《狼》

  教学目标:

  1、根据课文故事性强的特点,准确、形象诵读课文,把握其故事情节。

  2、理解文意,积累文言词汇。

  3、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4、积累成语。

  教学重点:

  1、注重朗读,紧扣情节,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2、理解文意,积累文言词汇。

  3、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和能力。

  教学内容:

  1、朗读:能准确、流畅、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复述并达到背诵全文。

  2、识记:解释课文中的重点实词,识记、积累。

  3、理解:把握课文“遇狼”“惧狼”“御狼”“杀狼”四个情节,以及狼和人在较量中的不同表现。

  4、探究:人狼搏斗主客观因素及课文寓意,提高分析问题能力。

  5、拓展:积累与狼有关的成语;进行课文写作上的评价。

  关于教法:

  为了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难点,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结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以启发式教学指导思想贯穿课堂教学,结合谈话法、讲授法、演示法、练习法,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以及探究式学习来完成教学任务。

  关于教具:投影资料:《狼》故事情节投影胶片。蒲松龄介绍投影。问题设置投影。

  课时安排:一课时

  学生课前准备:

  1、搜集作家作品资料。

  2、依据注释熟读课文,理解文意,画出疑问。

  4、收集有关“狼”字的成语。

  教学思路:新课改注重课文教学的整体性,在教学中屏弃对课文机械式的.分割,特别对于文言文而言,枯燥的独句串通很容易让学生感其无味,难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针对这篇课文故事性强的特点,首先,设想通过各种不同方式(听读——讲故事——朗读——自读——个别朗读)形象的朗读,了解故事情节的发展,大局地感知课文,这个作为重点安排;其次,在大方面感知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学习和教师点拔,落实小局的字词,学生在知道情节的基础上,有理解的方向可循,字词的把握就不是纯死记硬背的难关。最后,通过合作探究,深入学习课文的内涵,使学生的理解达到更高的层次,同时培养其分析问题的能力。

  具体程序:

  (一)、整体感知,了解情节

  1、教师范读,力求引入情景。

  2、学生讲故事,带入情景。同时教师出示相关图片增强形象感。并归纳故事情节。

  3、集体朗读,再次体会故事情节。

  4、自读,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找出疑难,落实字句,共同探讨。

  5、个别朗读,读出情景。

  (二)、合作探究,深入理解

  设计四个问题,分别围绕:故事发生的客观条件;人狼搏斗的主观行为;人狼各自机智的体现;以及了解课文的中心。

  (三)、延伸拓展

  1、拓展知识面,检阅学生搜集有关“狼”的成语的情况,并造出相关的句子。

  2、拓展能力,评价式阅读。让学生各抒己见,用“……写得好,写出了……表现了……”的句式谈谈感想。

  (四)、朗读结束,加深印象

  (五)、作业巩固,深化新知

  教学设计(略)

  可视文字材料:

  故事情节:遇狼——惧狼——御狼——杀狼

  时间:傍晚形势紧急“屠大窘”

  地点:途中麦场

  客观条件:

  力量:悬殊

  物资:“担中肉尽”(伏笔)天时地利

  人狼

  投以骨,复投之,直至骨尽并驱如故

  主观行为:

  顾野有麦场,奔倚积薪下,弛担持刀前后夹击,欲置人于死地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4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九课《观舞记》。我的说课分为七个板块:(出示幻灯片)

  第一板块

  (播放多媒体)本课我确定了三个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

  第四单元是以文化艺术为主题,如《社戏》中的乡村戏剧;《口技》中的民间传统艺术;《竹影》中的绘画艺术;《观舞记》、《安塞腰鼓》中舞蹈艺术。本课《观舞记》具有非常强烈的民族文化气息,表现了鲜明的民族特色。作者冰心运用高超的语言技巧来表现舞台艺术,尽可能地把视觉形象转化为语言形象,使读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七年级学生实际认知水平和参与能力基础,联系现实生活。我把更多的自由想象空间留给学生,使学生可以充分地展示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第二板块:

  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感知体会,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的理念:“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叶圣陶先生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认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培养语感就是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阅读分析,披文而入情,深入理解语言文字的内在含义,充分感受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因此我确立本文的教学重点为:

  本文对舞蹈艺术的描写优美生动。

  第三板块

  根据学生年龄特征,本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分析”的教学思想;结合本课的文化背景、高超的语言技巧及写作的特色,我确定的教学方法是“以朗读法为主,点拨法、多媒体演示法为辅”,(播放多媒体)

  我之所以确定以“朗读法为主”的原因是朗诵是多种感官参与的以声释义的活动,是把文字符号转化成声音,直接感受语言,揣摩作者蕴含的情趣和意念,充分感知课文准确的用词,生动的造句,巧妙的布局,感人的情境等,使课文内容主体化,想象化,进而对文章内容产生真切敏锐的感受,即“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第四板块

  我认为:一个差的老师只会奉献,而好的老师则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学法正是实现叶圣陶老先生提出的“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的目标。

  本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即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播放多媒体)学法具体如下:

  1、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2、朗读法:指导学生朗读,从中体会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3、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交流,探究优美的语言。

  第五板块

  多媒体辅助教学(播放多媒体)

  多媒体辅助教学主要目的在于营造一种艺术的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将文字转换为画面,更加直观的、形象的理解课文。

  第六板块

  新课程之所以“新”,不仅体现在教材的开放性和弹性,新型的学习方式、师生关系等方面,更体现在评价方面。评价需要教师有一双“爱”的眼睛,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需要在心里装着所有学生,激励他们不断进步,鼓励他们健康成长。本课时的教学我采用两种评价方式:

  1.教学语言梯度评价:针对学生的不同程度的回答,作出相应的评价。使用“读得真好听,老师要感谢你的爸爸妈妈给了你一副好嗓子,不过要是加上表情就更加能传情达意了,不信,你试一试!”“我看到了大家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等等有梯度的语言进行评价。

  2.师生互动行为评价:采用鼓掌方式或学生充当“小老师”来评议。

  第七板块

  “精导妙引——整体感知——研讨赏析——拓展延伸”。

  我之所以这样确立,是因为我一直都信奉的这样的一句话:“一棵树苗,或生长在荒凉的沙漠,或生长在茫茫盐碱地,或栽种在肥沃的土壤,不同的地域会出现不同的结果。”我们的学生就犹如是树苗,我们的课堂就犹如是培育树苗的地域,而只有民主的、和谐氛围才是学生积极学习,努力思考,顺利实现学习目标的土壤。

  (一)精导妙引

  (播放多媒体)(4分钟)

  现场情景展示:教师多媒体放错,尴尬万分的say“sorry”,立刻神情紧张的纠正,

  没想到却频频的`出错。

  恢复正常说:“其实刚才是我为同学们特设的一个现场情景,”(播放多媒体)要求学生用口头语言对刚才的情景进行描述。

  目的在于为了让学生在体会并学习冰心描写舞蹈艺术语言优美,先行演练,而后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他们会自主地将自己口述的语言与冰心的语言进行比较,以达到更好的体会优美语言的目的。

  (展示课题,学生简介作者,教师补充。)

  二.整体感知。(10分钟)

  初读课文,谈谈初读体验。

  这部分要明确:飞动的“美”。

  具体体现在:服饰、动作、眼神、表情……

  (在学生归纳之后,多媒体放映印度的婆罗多舞)

  三.研讨赏析(11—1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勾划出自己认为写的精妙的句、段,以着重号“△”标出,细心品味、大声朗读并加以积累。提示学生在选择语段旁就“感情、语气、语速、轻重”等方面作文字或符号的标注。

  学生先在小组中进行合作交流。然后在全班交流。

  (引导学生了解本文的形式特点)

  四、拓展延伸(8--10分钟)

  欣赏杨丽萍的《雀之灵》。要求学习冰心奶奶用优美的词语来表现自己所看到和想到的,哪怕是一个词、一句话、一段文字都行。谁先写好,谁就优先展示他的劳动成果。

  目的有二:一是激起学生练笔的兴趣,二是提供一种容易模仿的模式,放飞学生想象。之后全班交流,鼓励和肯定大胆新奇的想象。

  五.结束语。(1分钟)

  作者多处运用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多角度描绘了卡拉马姐妹二人精湛的舞艺,这舞蹈是心灵之舞,而这“心灵之舞”又植根于本民族深远的文化和悠久的历史。希望同学们细细品味,多渠道的去接触、吸收、借鉴优秀的外国文化,从中得到精神的滋养。同时也要学习大师高超的语言技巧,去描述生活中精彩的画面。

  最后,老师衷心的祝愿每位同学每天都如这舞蹈一样活的精彩。

  说课结束语:

  “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教学应是师生共同理解、共同感悟、共同建构、共同发展的“双赢”活动,师生自然地结为一个紧密联系、相互影响的学习共同体。我的说课到此结束,如有不当敬请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5

  各位评委:

  今天,我授课的内容诗《在山的那边》。这篇课文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

  本课是整个初中阶段语文学习的第一课,对贯彻课程标准和整个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有着深远的影响。教师一定要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牢牢把握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努力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作课堂的主人,教师只是课堂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这篇课文是当代诗人王家新借童年的想望和困惑,用山与海这两个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告诉人们自己成长中的人生感悟,并启示人们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要不停的翻过无数座山,要一次次战胜失败和苦难,才能达到理想境界。

  对刚入中学的初一学生来说,这首诗很有吸引力,一方面他们要从小学生过渡为中学生,有很多困难等着他们去克服,另一方面诗的第一节诗人以一个孩子的语调来写,能调动他们自己的生活经验。学生一般能较好地把握诗中的山与海的象征意义,但对诗中“无数座山”的理解,对实现理想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往往估计不足,需要教师因势利导,突破难点。

  根据诗歌的文体特点和学生的情况,我制定了两个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品味语言2、联系生活,感悟人生。在教学过程中突出朗读训练,调动学生情感来理解作品。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一、导入课文:

  联系青岛的地域特点,提问:如果我们不是生活在青岛的海滨,而是生活在苍茫的大山里,同学们会想些什么呢?引发学生想象山里孩子的想望,搭起通向作者心灵的桥梁。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查生字词预习情况:

  初一是起始年级,一定培养学生打好基础,不能忽视认字、写字的训练。

  四、整体感知课文: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仿读并思考:山那边是什么?山和海的象征意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全诗为什么分为两节?

  五、研读赏析:

  学生通过朗读,自己主动品味揣摩语言,从中发现问题共同探究赏析。

  六、体验反思:

  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这首诗给自己的启示,引导学生在欣赏文艺作品时,能走过文字的桥梁,用自己的心灵与诗人沟通达到共鸣,从而获得美的享受,有益的人生启示,丰富自己的个性,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

  七、布置作业:

  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把自己的体会和收获表达成文字。

  学习目标:

  1、朗读诗歌,品味语言

  2、联系生活,感悟人生

  重点难点:

  重点是在朗读训练中品味揣摩语言,难点是对无数座山的理解。

  学情分析:

  对刚入中学的初一学生来说,这首诗很有吸引力,尤其是在诗的第一节,诗人以孩子的口吻些,容易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如果我们不是生活在美丽的青岛海滨,而是生活在大山里,每天抬头可见的只有高耸入云的大山,苍苍茫茫,连绵不断,你会想到什么呢?为什么?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从大山里走出来的诗人王家新根据自己成长的历程写的一首诗《在山的那边》(板书课题、作者)

  二、学习目标:

  首先让我们看一下本课的学习目标。教师出示目标,学生看屏幕。

  1、朗读诗歌,品味语言2、联系生活,感悟人生

  诗歌是通过精炼、优美又有节奏的语言,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我们要通过朗读来品味语言,用情去读,用心去悟。要联系自己的生活得到有益启示,帮助自己成长。

  三、检查预习:

  正确朗读下列词语,并给加线的字注音:

  痴想chī 隐秘yǐn 铁青tiě 凝成níng 诱惑yòu 喧腾xuān 扎下zhā 漫湿màn 一瞬间shùn

  四、整体感知:

  山那边到底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到诗中去找寻答案吧。教师配乐范读课文学生在听读的基础上思考问题:

  1、在山的那边是什么?“山”和“海”的含义是什么?

  2、全诗为什么分为二节?

  3、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教师范读,学生仿读,讨论三个问题。明确:

  1、在山的那边是海。山,是重重艰难险阻;海是理想境界。

  2、第一节诗,写了我童年的想望和困惑。“山”和“海”就是现实中的“山”和“海”。第二节诗,写了长大后的拼搏和奋斗,诗人领悟了,妈妈所说的海,是信念凝成的海,群山比喻重重困难,用爬山比喻艰苦奋斗。

  3、全诗表达了这样的思想感情:要到达理想境界,是要历尽千辛万苦的。惟有不怕困难,百折不挠,才能实现人生理想。

  五、研读赏析

  诗人的这种感情是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的,从诗中找出你认为含义深刻活不理解的的词语或句子,并说明理由。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交流。全班讨论交流,边读边议边品味,揣摩诗歌语言的魅力。教师引导、组织、补充。

  1、“我常伏在窗口痴想”

  “痴想”原意是发呆地想,这里的意思是,总是神往于大山外面的世界,达到了痴迷的程度。说明了“我”从小就不愿意困居于狭小的天地,想探索未知的世界。

  2、“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我本希望看见大海,结果望见的依然是山,大失所望,沮丧极了,“铁青着脸”是我的主观感受,诗人将大山拟人化表现自己的心情,形象又生动。

  3、“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

  种子比喻妈妈给我的信念,然而童年的认识毕竟是肤浅的,不经意见的,所以说是飘来的。只有不懈努力,日积月累,像滴水穿石那样才能让他扎下深根。

  4、“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诗人确信远方有海。理想,日日夜夜在心中激荡,鼓舞着我不懈的奋斗,就像大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枯干的心灵”,比喻对理想的渴望。海潮“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就是说理想滋润着心灵,是心灵不再枯干,变得充实而有活力。

  5、“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当理想实现的时候,诗人兴奋、惊喜,一个全新的世界光辉灿烂。

  在边读边议的基础上,全班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六、体验与反思

  诗人成长中的艰难探索一定早已打动了成长中的你。在你的生活学习中,一定也有无数座山,等着你去征服或已被你征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这首诗给你的启示。

  四人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教师总结:“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失败和痛苦也是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坚持不懈就一定能成功。生活中最大的一座山就是你自己。

  学生投入的齐读最后几句诗,让他成为自己成长中的动力。

  七、作业练习:

  把自己的生活经历用文字表达出来,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6

  一、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有感情朗读课文,识记字词。

  (2)分析动作和语言描写,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2、过程与方法

  读文知意,品味语言。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感受母爱的深沉和质朴,同时能够正确对待父母的教育,感悟父母之爱。

  二、说教材的重点、难点

  我将本课的重点设计为:运用圈点批注的方法找出文中的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并体会其作用。

  难点是:体会母爱的深沉和质朴。

  三、说教法

  我选用的是读书指导法和赏析法。

  1、读书指导法:授课过程中采用朗读正音正字,速读把握主要内容,精读品味语言。

  2、赏析法:重在对人物的动作和语言进行赏析品味。

  四、说学法

  读书法:朗读、速读和精读。

  合作学习法:我将此环节安排在分析和品味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方面。于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之间的意见进行交流、比较,并提高学习积极性。

  四、说教学过程

  (一)辅助环节

  1、导入:由童话《白雪公主》中令人憎恶的王后,即白雪公主的后母这一形象引出所学课文《后母的三巴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出示学习目标

  (1)读文识记字词。

  (2)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母爱的深沉和质朴。

  (3)分析文中的动作和语言描写,体会其作用。

  (二)先学后教环节

  1、自学指导一(比一比谁读得准)

  任务:勾画并识记重点字词

  方法:学生朗读正音

  时间:5分钟

  检测方式:看大屏幕回答

  (通过这一环节的设计,可以避免学生默读课文带来的课堂沉闷气氛,同时能让学生集中注意力来听读纠错,达到正音的目的。)

  2、自学指导二(比谁概括简洁)

  任务:明确文中主要写了哪几件事,以及对我的影响

  方法:速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事件,并用原文语句回答对“我”的影响

  时间:5分钟

  检测方式:指名回答

  (本题的设计可以让学生巩固刚才的`朗读效果,并理清全文脉络,帮助理解课文。结合所找的语句,即对自己的影响,体会到“后母”的打完全都是母爱的特别体现。)

  3、自学指导三(比谁找得快而准)

  任务:找出文中对“后母”动作和语言的描写,并体会其作用

  方法:跳读课文,在文中勾画相关语句并做好批注。先独立思考再小组内交流

  时间:5分钟

  检测方式:指名回答

  (我把本题设为本文的重难点。此题的设计实质上是精读和研讨课文,将学习主动性放在学生的身上,由他们自己发现问题,进行探讨。通过“后母”的言与行的分析,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通过小组的交流,体会人物动作的简单而近乎粗暴,语言朴实而不容抗拒。而这些恰恰体现出了“后母”的善良和严厉,爱得特别而真切,深沉而质朴。)

  三、当堂训练

  父母教育和关爱子女的方式各不相同,运用语言描写再现生活中的某一情境(先确定情境再进行语言描写)5分钟后班上朗读,同学点评。

  (本文人物语言鲜明,结合实际学生进行练笔。为了节省时间,提高练习效率,我采用的是分组分任务进行写作。给出五个情境:如贪玩不写作业;与同学发生了冲突;顶撞了长辈;成绩提高了;成绩后退了。这样学生不用花费太多的时间用在选择上,而可以集中力量完成练笔。)

  四、检测

  1、给汉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烙( ) 薅( )草 一da( ) lie( )

  2、后母的三巴掌给我带来深刻的教益,试补全下列语句。

  后母的巴掌如——,吹走了我的偷盗之心;

  后母的巴掌如——,冲走了我的冷漠之心;

  后母的巴掌如——,锻造了我面对困难的勇气。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在山的那一边》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这首诗歌语言清新、凝练、意味隽永,因而既是指导学生朗读的好材料,又是引导学生体味人生的典范之作。

  二、说目标:

  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意在培养学生初步的语感。)2、品味语言,体会情感。(意在培养学生的赏析能力及审美情趣。)3、联系生活,感悟人生。(意在引导学生在熏陶感染中,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其中目标1、2是教学重点,目标2同时又是本课的难点。

  以上目标的确定依据了新课标、单元学习目标、诗歌特点及学生实际。

  第一:《新课标》对诗歌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第二:本课所在单元要求"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用心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思考人生,还要提高朗读能力。"第三:丰富的想象、浓烈的感情、简约的语言是诗歌的基本特点。本文语言的形象性、含蓄性及深刻性的特点也决定了教学的重难点。

  第四:对于刚踏入初中的学生来说,对于诗歌的知识知之甚少,因而只要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能整体感知形象,初步体会作者情感即可。

  三、说教法:

  为达成目标,我准备采用的方法有:创设情境法、朗读指导法、诱导点拨法。

  1、创设情境法,诗以情成篇,以情动人。所以在教学中,我力求酝酿一种利于调动学生思维,引起共鸣的氛围。如上课时,采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大山绵延不绝的画面,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范读时,以钢琴曲《海边的星空》配上优美的画面,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带给学生身临其境之感;讲析中,采用直观形象的板书,以促进学生的理解。

  2、朗读指导法:

  有感情地朗读是诗歌朗读的最高境界,但对初一学生来说较难达到,因而应加强朗读指导,我将通过示范读、指导读等形式从停顿、节奏、情感等方面入手教给学生朗读技巧。

  3、诱导点拨法

  《新课标》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老师则是学生的引导者,因而诱导思维,指点迷津、宏观调控应是教师的主要任务。

  四、说学法

  1、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理解诗歌的情感及凝炼形象的语言。

  2、联想想象法:学会展开联想与想象,欣赏诗歌优美的意境,精炼准确的语言,培养审美情趣。

  3、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对诗中意象含义的理解,对语言的品味及情感的把握,都应在自主学习的前提下,通过合作探究达成目标。

  五、说教学程序: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们从小聆听着黄河雄壮的涛声长大,看惯了滔滔河水奔涌向前的气势,却对巍峨挺拔的大山充满了向往。如果我们生活在大山里,每天抬头看到的只有高耸入云的大山,苍苍茫茫,绵延不断,你会想些什么呢?(课件播放大山的画面)(此环节意在设置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

  学生畅所欲言,师适时导出课题:

  诗人王家新从小生活在山里,他的童年,从未走出过山的世界。一片寂静的校园,一条清澈的小溪以及无数座无言的群山,便构成了他幼小的心灵世界。面对大山,他又想了些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共同翻阅《在山的那一边》,去探寻人生的哲理。(师板书课题及作者)(二) 师生合作,制定目标:

  学生根据自己了解的诗歌方面的知识,讨论制定出学习目标,师作简要板书:

  1、 有感情朗读;

  2、 品味语言;

  3、 感悟人生。

  (三) 反复朗读,整体感知:

  此步骤共分三大环节:初读,求流利;再读,显技巧;三读,含感情。

  第一环节以学生为主,通过反复朗读达到正确、流利的要求;第二环节以教师指导为主,通过范读、指导读等形式引导学生掌握朗读技巧;第三环节需要在品味语言的基础上达到要求。

  1、 自读诗文,整体感知:

  此环节要求扫除障碍,读准字音,读顺句子,初步感知诗歌感情。

  2、 检查朗读:

  指生朗读,其余学生从语速、语调、停顿等方面进行评价,师做及时点拨。在评价过程中,找同学进行局部示范朗读。

  3、 教师范读:教师配乐朗读诗文(课件显示重重高山、碧蓝的大海及诗文内容,并配有较舒缓的音乐),帮助学生确立本课的感情基调,进一步体会重音、停顿等技巧。学生对比初读情况查找不足,并总结出朗读要领:

  ①停顿要合理 ②重音要突出 ③感情要饱满。(师作简要板书)4、 学生再读,思考:

  ① 诗中的"山"与"海"各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② 作者借助"山"与"海"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在学生思考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初步把握意向的含义及文章的主旨,师作及时板书。

  (四) 品味语言,探究赏析:

  感情是以文字为载体的,在学生初步理解感情的基础上,自然过渡到对语言的品味。学生尝试从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诗句或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细细品味,并随时标记遇到的疑问。

  (此环节的设计意在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体会语言的魅力。)学生可能涉及的问题有:

  1、"铁青着脸"怎样理解?

  2、"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如何理解?

  3、"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飘来的东西是轻的,怎么会扎下深根?

  4、 为什么说"枯干的心灵"?

  5、"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蕴含着怎样的感情?

  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透过语言体会内涵,感悟人生哲理,明确只有树立远大的理想,只有不懈努力,才能到达理想的彼岸。

  在理解诗句的同时,穿插朗读,使理解与朗读互相促进,融为一体。如:当学生理解了"铁青着脸"是运用拟人的手法,表面上是写山的颜色,实际是写自己心情的难过时,让学生试着读出难过的感情。

  (一边赏析,一边将诗句要体现的情感补充在屏幕上的诗文中)探讨完以上问题后,学生带着对诗歌的深层理解再次齐读课文。

  (五) 联系生活,体味人生:

  对海的向往使诗人一次次翻越重重山岭,相信他最终一定会看到心中向往的海。在同学们的生活与学习中,遇到过山吗?你们又是怎样面对的呢?请同学们打开记忆的闸门,谈谈类似的生活经历。

  (以上环节的设置,意在引导学生联系自身的生活实际,进一步体会诗中蕴含的人生哲理,激发学生面对困难、勇于进取的精神。)(六) 小结:

  在学生畅所欲言后师作小结:

  翻越重重高山的过程是艰难的,可"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只要肯付出努力,碧蓝的大海就会展现在你们眼前。最后让我们再一次饱含感情的齐声诵读最后八句诗。

  (在朗朗的读书声中结束本课的学习)

  附:板书设计 文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竹影》是初中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教学内容。本文是篇涉及到绘画艺术的自读课文,文中叙述是我和几个小伙伴在充满童真童趣的游戏——借着月光画竹影,中引出对中国画的艺术体验。

  通过阅读,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作家对艺术的体验和感悟,也可了解在丰子恺眼里“儿童是天下最真的人”是尘世中最真实、纯然的生灵,也许,艺术和美就蕴含在童稚的活动中。

  (二)说教材的特点

  其一,文中涉及到游戏的话题,有利于保护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联想力。

  其二,文章涉及到的绘画艺术能落实语文审美教育的功能。

  根据国家课程标准的要求: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因而本文的切入点在品析喜爱本文的基础上,将其化为自身的情感体验。

  (三)说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初步了解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特点;从中国水墨画与西洋画对比中找寻中国艺术文化的些许特质。

  确立“情感和态度”目标:

  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鼓励学生初步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

  确立教学重难点

  1.品味本文充满童趣的生动描写(重点)。

  2.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文中所表现出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领会蕴含在童稚活动中的艺术的美(重点)。

  3.初步了解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特点升华中国传统文化特点的些许认识。(难点)。

  (四)过程与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二说教法、学法

  1.说教法

  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手段,采用“激趣——感知—品读—讨论—欣赏—延伸”的教学模式,课前让学生查找收集资料。倡导教师必要的牵引到放手,到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转变,构建师生间和谐平等互动的语文课堂。

  (“注重文本阅读,个性阅读”的教育理念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并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独特理解和感悟,鼓励他们有创意地表达。)

  2.说学法:

  整体阅读、个体阅读。

  三说教学过程

  用儿歌《影子》导入,学生齐读儿歌:“影子在前,影子在后,影子是个小黑狗,常常跟着我;影子在左,影子在右,影子是个好朋友,常常陪着我”。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关于影子的文章——《竹影》,希望今天的学习对大家有所启发。

  (二)走近作者,走进课文(展示你的搜集成果):你能介绍一下“丰子恺”吗?

  丰子恺(1898~1975),浙江桐乡人。名仁,又名婴行。他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漫画家、文学家、美术家和音乐教育家。他的漫画风格独特,富有创意,内涵深刻,耐人寻味。他的散文在文学史上也有很大影响,主要作品有:《缘缘堂随笔》、《缘缘堂再笔》、《甘美的回忆》《率真集》等。

  丰子恺被国际友人誉为“现代中国最像艺术家的艺术家”。

  子恺漫画

  丰子恺风格独特的漫画作品影响很大,深受人们的喜爱。他的作品内涵深刻,耐人寻味。

  可见,儿童是他漫画里最重要的角色。在丰子恺心里,儿童自由纯洁、充满想象力,远胜过险恶虚伪,没有活力的.成人,希望用画笔唤回人们的童心。可见丰子恺在绘画、散文创作方面成就颇丰,而这些成就与他从小就爱在生活中去发现、思考分不开的。丰子恺是一位在多方面卓有成就的艺术大师,在绘画、散文创作方面成就颇丰,这些成就与他从小就爱在生活中去发现、思考分不开的。下面,就让我们从阅读作者的文章开始,走进《竹影》,走近丰子恺。

  (三)自读课文,整体感知(展示你的自学成果):

  1.自由诵读课文,自主学习,积累生字词(新课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2.初读课文,合作学习熟悉文本,设置问题。理解与本文中心、写作特点紧密相关的问题,讨论释疑。用一句简洁的话概括课文内容。『体现问题教学法』

  初读:

  1.你认为哪些字容易读错?请提示一下。

  这些字词你都会读会写吗?

  惬意qiè参差不齐cēncī撇piě蘸zhàn口头禅chán乘凉chénɡ千乘之国(shènɡ)

  (古代指四匹马拉的车一辆为一乘)参加(cān)人参(shēn)

  2.用简洁的一句话概括课文的内容。

  看——画——评——听——悟

  (3)你怎样看待游戏与艺术的关系?

  (美的姿态)

  (活的神气)

  游戏创新“美”艺术

  其实,艺术并非高不可攀,它往往就存在于日常生活之中!

  (4)如何理解文中语句“西洋画像照相,中国画像符号”?

  (细看以下图片,而后作答)

  丰了恺——脚踏车、取苹果吴昌硕——《墨竹图》管道升——《烟雨业竹图》罗中立——《父亲》

  赵子昂——《浴马图卷》

  “照相”是对事物真实的反应,

  “符号”是抽象地指称事物。

  中国画重写意,重神似;

  西洋画则重写实,重形似。

  思考:

  我们在生活中经常做游戏,比如用泥巴造城堡,用野花编花环……想一想,你是否也在进行着一种艺术上的创造,是否也有艺术上的发现呢?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9

  各位领导,评委老师:大家晚上好!

  今天很高兴也很荣幸能够和这么多师兄师姐一起参加此次说课比赛。这对我来说是一次巨大的挑战,更是一次经验的积累。今天我给大家说课的内容 是《斑羚飞渡》教学对象是初一学生,课时为一课时。

  一 、说教材

  《斑羚飞渡》选自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二课,本文描写了一群斑羚被逼上绝境,为了种族得以延续,老斑羚义无反顾的选择死亡,舍生取义的壮举。本文通过惊险动人的镜头描写,能够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也能够开拓学生的视野。同时让学生体会到斑羚们在危机时刻的那种团结精神和协作能力。这既是对本单元关注动物世界的延伸,又启示人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根据新课标教学理念,以培学生勤动手,勤思考为核心,将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学习的体验放在首位,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广泛的兴趣和爱好,所以我确立教学目标是:

  1.知识目标:了解本课的大概内容,能够复述斑羚飞渡时的主要情节。

  2.能力目标:通过品味文中生动形象的语言,理会文中借景渲染的手法,提高鉴赏能力。

  3.情感目标:领会斑羚在危机关头的协作能力和自我牺牲的精神。培养团结协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品味文中优美生动的语言,领会动物之间的互助友爱、老斑羚们那种勇于自我牺牲的.悲壮的美,启发学生领会文章的深刻主旨

  难点: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学生在探究实践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激发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关爱自然的意识

  三、说学法

  初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较好的理解能力和朗读、口头表达等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口头复述,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讨论法、交流法等,让学生亲身感受、体验、主动去掌握运用知识。

  四,说教法

  托尔斯泰指出:“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不是为了教,而是帮助学生学,教学就是要教给学生借助自己已有的知识在获得知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把课堂教学变成师生交流、合作、体验、创造、表现和享受美的过程;注重学生的发展,创造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空间;鼓励学生创造,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基于此,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导入法、直观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探究法、对比法、讨论法、归纳总结法。并运用:“引—激—拓”的课堂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线,学生为主体,学生成为课堂主人”的教学原则,发展学生思维和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

  根据教学目标,我将从以下方面来完成:

  首先.以爱为话题,以汶川地震中的感人故事为线索,再谈到动物世界,以此导入课题。

  这一环节主要采用创设情景和启发式教学,很自然的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教学气氛,启发了他们的思维,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接下来我将对作者进行简单的介绍,这一环节主要采用直观教学法,让学生对作者有所初步了解。

  然后我将请同学对课文进行简要的复述,这一环节主要应用自主学习法,通过课前的自主预习,对课文内容熟悉,有利于课堂的教学进展。集中所有同学的精力,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

  下一环节将对课文精彩画面进行分析与深度讲解,这一环节主要采用讨论法,让课堂气氛达到高潮,让每个人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感受那惊险而悲壮的一幕。

  然后就是反思与探究。反思人类的行为和探索斑羚的精神,引起同学们对保护动物的欲望以及学习他们的精神........

  再下一环节就是对课文进行总结,主要采用归纳总结法,呼吁同学们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自然,爱护自然,学习斑羚的那种团结,互助的精神。

  最后一环节就是课后作业,以如果<我是..>为题写段话,主要采取练习法,主要谈谈学生对生命的感悟,对生命的理解,以及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本课设计力求体现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为中心,从目标的提出、到过程的安排、学习方法的确定、乃至学习成果的呈现,都让学生有更大的自主性、更多的实践性、更浓的创造性!当然,教学研究永无止境如有不当之处请各位老师提出宝贵意见!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10

  一、教材分析

  1、单元教学目标:

  (1)单元内容:第四单元是反映自然世界的单元。共安排了五篇课文,其体裁、题材等丰富多样,主题集中,《化石吟》是一首科学抒情诗;《看云识天气》是科普说明文;《绿色蝈蝈》是观察随笔;《月亮上的足迹》是记叙文;《山市》是一篇文言文,总体上是继第三单元之后,以对自然界进行科学探索为内容组成。

  (2)单元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目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

  界的兴趣;

  知识和能力目标: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提高学生阅读现代科技文的能

  力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目标:练习用较快速度默读课文,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大意;在探究活动过程中获得一些搜集资料和研究问题的方法。

  (3)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对于本单元教材的处理方面,教参提出了以下几点意见:

  ①注意兼顾三个维度,注意渗透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②淡化文体,强调综合,以培养阅读能力和研究能力为主;

  ③不要把阅读课上成地理课、生物课或其他科学课;

  ④多以讨论课或探究课的方式来进行教学,目的是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⑤加强课外语文实践(包括阅读),开展科学活动;

  ⑥加强语言积累,让学生每人备一本“摘抄本”,摘抄优美的词、句、段。

  2、《看云识天气》教材分析

  (1)内容分析:《看云识天气》是一篇旧课文,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从两个方面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从写作上看:.层次清楚,有纲有目;.能抓住云的特点来进行说明;.语言准确,运用比喻、拟人和排比等修辞手法,把云写得生动形象;运用了下定义、列数字、打比方、分类别等说明方法。

  (2)教材的处理:这篇课文特点鲜明,做为教学内容来看,切入点很多,过去通常把它当作说明文来处理,学习说明文的写作方法和说明方法,但从新教材看,第一二册并不强调文体的学习,强调的是练习学生的.阅读概括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甚至提出,教学时不必指出它是什么文体,显然课文作为教材的功能发生了变化,因此,在教材处理内容取舍方面,我兼顾了两个方面:一是重点练习学生快速阅读,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大意,提高学生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二是适当复习介绍说明文的文体知识。

  二、教学目标

  1、练习快速阅读,概括课文内容要点,理清文章思路。

  2、丰富科学知识,提高搜集筛选资料的能力。

  3、积累课文中的比喻句,并领会运用这种修辞方法的好处。

  4、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三、课时划分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练习快速阅读,概括课文内容要点,理清文章思路。

  2、丰富科学知识,提高搜集筛选资料的能力。

  3、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积累课文中的比喻句,并领会运用这种修辞方法的好处。

  2、学习课文语言准确的特点,复习说明方法,了解本文写作特点。

  三、第一课时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练习快速阅读,概括课文内容要点,理清文章思路。

  2、丰富科学知识,提高搜集筛选资料的能力。

  教学难点:概括课文内容要点,理清文章思路。

  四、学情分析:

  朗读能力方面方言较重,对语文学习来说是一大障碍,对课文的整体把握能力比较欠缺,缺乏比较系统的学习方法,因此我在问题的设置和学法指导方面尽量做到具体,注意梯度,易于操作。

  五、教学方法

  教法:导读法创设情景,指导、点拨。

  学法:小组学习和自学相结合,指导学生在小组学习中掌握方法,在自学中实践提高。

  六、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三部分

  (视频: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图片:增加感性认识;图表:提高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