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日记【经典】
已到了一天的末尾,相信你有很多感悟吧,让我们一起认真地写一篇日记吧。好的日记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六年级日记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六年级日记 篇1
今年家里丰收了很多的粮食,吃都吃不完,所以觉得把卖了。
星期六这天早上差不多八点半的时候,我们全家就出发了,在路上,爸爸骑着三轮车,后面拖着一堆粮食,我坐在妈妈的车子上观察粮食是否掉落的情景。我边坐边想,哎呀!粮站我还没有去过呢?说不定有什么好玩的!
车辆在缓慢地行驶着,不知不觉中我们就来到了——木镇粮站。来到这儿,我就对这里充满了好奇心,这里面宽阔广大,真是个晒稻的好地方啊!
爸爸先是把三轮车开到汽车磅上。然后再是检查人员查干湿度了。然后就可以到仓库运稻了,过了一会儿,我们全家就来到了仓库外面……
我一看仓库里面,不禁尖叫了一声,呀!仓库原来是这个样子的呀!我还以为是很清静的地方呢!我后悔的想,一开始妈妈不要我来,我还吵着要来呢。现在却是这个样子,真扫兴。
而且在这里。我们还吃饱了一样“东西,”这个“东西”不是指丰富的大餐呢。而是“稻灰。”就这一大片,气都不能叹都地方,如果一叹,稻灰就会吸入我们身体里。这个鬼地方,我还有为比家里环境好很多,结果哪里都环境还比这里面差很多。
到我们放粮食了。我们分别有了三个小组,爸爸负责倒稻子,妈妈负责捡袋子,我负责捡绳子,好!开始完成任务了,先是爸爸将稻子倒入传送带中,传送带先将稻子送往“清理水稻机”中,然后一出来传送带又将清理好的稻子送入仓库中。
妈妈忍受着大量稻灰的障碍,捡袋子捡个不停,都快赶不急时了。我也一旁闭着嘴巴忍着快速的捡着绳子,但是还是赶不上妈妈。
终于在不懈的.努力下,我们终于战胜了稻灰。我长叹了一口气的想,这次的任务是平时的一百倍,真是累坏我了。
结束了这次任务之后,妈妈和爸爸都表扬了我说;“儿子,你这次真的是棒。真的让我们大吃一惊。”
后来,爸爸又把三轮车开向了一辆汽车的重量上,然后又到收银台上领了钱我们一家人就离开了这个粮站了。
想必大家一共一开始都认为还是不要去好了,但我做的是“先苦后甜”哦!
六年级日记 篇2
中华传统文化有很多,如,戏剧,对联,剪纸,瓷器等。我则要向大家介绍旗袍。
二十世纪初盛行内穿喇叭型宽大袖子的短袄,外套前后摆及地的无袖长马甲。此后旗袍在边、袖、襟、领等处作了一些改动,增加了装饰,出现繁复的变化。但仍保持旧式旗袍马甲的平直宽大风格,袭用传统的直线裁制方式,显露不出女性的`窈窕身段。
二十年代后期和三十年代,旗袍在长短、宽窄、开衩高低以及袖长袖短、领高领低等方面的改动尺度有所反复。1929年,受欧美短裙影响,原来长短适中的旗袍开始变短,下摆上缩至膝盖,袖口变短变小。后来又有校服式旗袍,下摆缩至膝盖以上1寸,袖子采用西式。这一改变遭非议,1931年后旗袍又开始变长,下摆下垂。三十年代中期发展到极点,袍底落地遮住双脚,称为“扫地旗袍”。原先能遮住手腕的旗袍袖子缩短至肘部。以后袖长越来越短,缩至肩下两寸,1936年后几乎无袖。
清代旗袍不开衩,旗袍在缩短袖子时也悄悄在左边开低衩。后来衩越开越高渐渐及膝部高到大腿。由于有人反对,袍衩一度回到膝盖以下。但*压力一减小,袍衩又迅速升高,1933年后流行大开衩旗袍。
传统旗袍是上下一条直线,外加高高的硬领。三十年代初期,袍腰开始日积月累地收缩,到一九三四年后,女性身材的曲线终于全部显露出来。高耸及耳的领子也逐渐变矮,后来有的成了无领旗袍。
旗袍还不止这些改变呢。
六年级日记 篇3
今天是初四,家里人都去亲戚家拜年了,只有我因为和妈妈之间有一点点不愉快,赌气不去。
我一个在家里看书。中午,肚子空空的难受,可家里静悄悄的。我这才有点后悔了,没办法,只好自力更生解决肚子饿的问题煮面条。
我在锅里倒上水,放在煤气灶上,等它烧开,然后把面条放进锅里,等面条熟了,又在锅里放盐、味精、麻油等调料。煮好面条,我把它盛在碗里,端到桌子上,开始慢慢品尝自己煮的美味。
面条刚一入口,竟然不是咸的而是甜的.。我连忙跑到厨房拿起调料盒看个究竟,原来,里面的盐早已经没有了,我刚才放的竟然是糖。
我只好垂头丧气地坐到桌子前,吃下了这碗糖面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