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大国崛起》观后感

时间:2024-08-21 观后感 我要投稿

纪录片《大国崛起》观后感【必备3篇】

  观看完作品之后,内心会产生很多感慨,这次观看让你有什么领悟呢?观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观看后的基础上发感想。那么你会写观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纪录片《大国崛起》观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纪录片《大国崛起》观后感【必备3篇】

纪录片《大国崛起》观后感1

  【大国崛起】是央视大力制作的一部纪录片,以大航海时代以来先后崛起的大国为脉络,梳理了一遍世界历史。这部电视纪录片引起了很大的轰动,也引起了同样大的争议。

  无论轰动也好,争议也罢,但有一个事实是大家都承认的,那就是这是中国最大的电视传媒第一次站在一个宏大历史叙事的高度来拍摄一部纪录片。不论是运用了大量电脑CG镜头的场景再现,还是大气磅礴的背景配乐,都表明了这部电视纪录片主创人员强烈的叙事目的,为正在经济起飞的中国表达一种崛起的诉求和欲望,为振兴中的中华民族寻找历史中世界大国称雄的借鉴。只是这种借鉴,在众多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眼里,变得远远不能满足,尤其是在政治改革已经远远落后于经济改革和民众需求的今天,对民主和自由的诉求空前强大的互联网上,其批评的声音也就此起彼伏了。

  在我看来,这部纪录片最大的成功,就是以宏大的历史视角来审视500年来的世界史,不是从传统的政治、战争乃至文化的角度,而是更多的着眼于经济,就像武林高手的对决,没有悉心描写争斗过招的精彩纷呈,而是进而探求他们练武的过程,寻找他们制胜的关键,从而以昭后世以利来人。对经济的突出是这部纪录片的最大特色,至少在我的印象里,还没有那部电视纪录片如此详细的描述过总统山上的西奥多罗斯福总统是如何开展反垄断运动的,这本身就是一个令人感到新奇的兴奋点。当然,我们不可能期待一部电视纪录片能够有更多的挖掘和探讨,毕竟在数十分钟时间里讨论一个国家数十年甚至百年的历程,这本身就是一个需要大量取舍的过程,只要在这个过程中能够有所突破、引人思考,那么我认为它就是成功的。事实上,这部纪录片也的确做到了,毕竟不能否认那些反对的声音也是思考的一种结果。而从经济角度来展开,配合制度保障(应该是经济政策)、科学创新、知识产权保障、国家竞争力、文化思想促进,这些命题又无不对今天的中国有着巨大的借鉴和指导意义,这里面纵然有所侧重(比如只谈“免于匮乏的自由”),难免也有断章取义、穿凿附会的嫌疑(李斯特与德国统一所隐含的中国统一),但的`确能够产生许多与前面类似的新鲜的视角,这一点对专业人士而言似乎卑之无甚高论,但对于普通观众而言,确乎无疑是能够有所启发的。

  反对的声音大多集中在这部电视纪录片在强调赛先生的力量的同时几乎完全忽视了德先生的存在,对大国崛起背后的制度保障、民主演进、市民社会没有更深入广泛的探讨。这的确是本片的一个遗憾。但是首先,我想我们必须面对这样一个政治现实,那就是你很难保证一旦这部仅仅12集的电视纪录片承载了过多的政治表达之后,会不会演变成另外一部【河殇】,这样不仅对主创人员个人而言需要冒很大风险,其后果也只能激化政治现实中的种种矛盾;而其实,当片中一再重复出现伏尔泰、卢梭的名字,一再通过法国先贤祠的隆重来昭示启蒙思想的巨大影响力,通过对英国女王、俄国君主的开明专制的肯定,通过对华盛顿在制宪会议上的赞赏描述,它的政治表达其实已经是呼之欲出了。虽然全片尽量在回避这个话题,但无疑通过不同侧面不同方位的讲述,这些最基本也是最为重要的政治表达根本不可能从大国崛起这个命题当中分离出来。

  能够引起争议的创作才是好创作,因为它能够最大限度激发起人们的想像和思考,同时阐发出更为丰富的内涵以及更为深刻的认识。记得这样的讨论还是在【走向共和】播出的时候,这部10年来最优秀的电视连续剧同样在得到了大量关注的同时产生了大量非议,也同样在巨大的欢呼声中产生了等量分贝的批评声,但这无损于这部电视剧的优秀,因为它已经非常出色的表达了自己所想要表达的,正如今天的【大国崛起】一样,哪怕是我的批评和遗憾,也难以否认这部片子本身的启发和催化。这样的场景,多少让我觉得就像大革命前的法国,封建贵族精英一方面享受了腐朽制度带给自己的利益,另一方面却通过沙龙欢迎新兴阶层表达推翻自己的思潮,最终也还是这些精英,背叛和埋葬了本该誓死捍卫的封建君王。这其间,历史的吊诡与玄妙,倒是值得批评者与观众再三回味一下的。

  真正让我不满意的是这部纪录片里的那些各国专家学者,本来作为社会精英的知识阶层,他们应该能够带来更多有别于主流意识形态的独立观点,而身为崛起当事国的代表,他们也完全可以带来大量直观、清晰的见解。可惜大多数时候他们的发言比旁白还要四平八稳、政治正确,这些乏味的发言如果凑巧你不在电视机前而无法看到字幕的话,也完全不会影响你对这部纪录片的观看和理解。他们的言论与他们所顶着的头衔完全不能匹配,不管是后期剪辑还是其他什么原因,这些专家学者言论的所有价值也就是为了这部背景宏大、目的高远的纪录片应应景、助助兴。

  我以为,大国(POWER)只是一个虚幻的概念,相对于大多数老百姓的普通生活而言,倒是无论个人收入还是居民幸福感都排名世界前列的芬兰或者瑞士,是依靠怎样的一种制度和力量,为他们的普通民众带来最大化的福祉,也许更能让黔首黎民关心。只是我们“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的形而上情绪太过强烈,因袭五千年的血液会让我们不由自主的随着这样一部澎湃激昂的纪录片而沸腾。但是看到后起的俄罗斯时,我们终于发现,所谓的大国崛起,虽然会带给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至高的荣耀与辉煌,但同样可能成为人民的噩梦与灾难。这个时候,崛起是虚幻的,大而不强,大而无当,千万人的血汗和生命,最终只变成了寥若晨星稀若秃发的几个伟人的文治武功罢了。这样的大国,是反动的。历史上,伟大永远只属于历史的少数派,普通人最需要的,还是对自身生活的保障、公平的机会、正义的实现而已。有时候仰望星空太久,的确应该脚踏实地看看脚下,毕竟天上不会掉馅饼,脚下却可以生出庄稼。将大而无当的大国争霸转向对公民个人自由和民生生活的关注,这才应当是历史的进步,这也应该是文明社会所应当具备的“题中应有之义”。

  这部电视纪录片的最后一集“大道行思”里,分别以“大国之迷”、“大国之惑”、“大国之路”、“大国之思”等为题作了一个总结,不过真要在我看来,这里的命题不该是“什么样的大国”,而应是“谁的大国”,不是“如何崛起”,而是“为何崛起”。

纪录片《大国崛起》观后感2

  《大国崛起》以历史的眼光和全球多样化的视野,描述了自15世纪开始500年的时光里,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等九个国家相继称霸世界,并日益成为超级强国的历程,从政治、经济、思想、宗教、艺术、军事、外交等多个角度分析大国兴衰的成败得失。探究其兴盛背后的原因。

  放眼位于欧洲伊比利亚半岛西南部的葡萄牙,这论面积还不如中国的一个省份,15世纪时还不到100万的人口的小国,当初仅仅是为了获取香料这个简单的愿望,却开创了真正好处上的大航海时代。他的成长,如同一艘小船经历了海上的大风大浪,日益看到耸立在海中央明亮的灯塔,到了16世纪出这个人口只有150万的国家,成为了第一代世界大国。我们能够看到,国家的昌盛并不是以人口、面积来衡量的,葡萄牙所展示的就是他磅礴的勇气和不屈的傲气。

  再观位于欧洲中部的德国,记得普鲁士国王威廉三世曾说过:“正是由于穷困,所以要办教育。”在这个教育普及的国家中仅柏林洪堡大学就有29位科学家加冕过诺贝尔奖。难怪德军总参谋长毛奇早就自豪的说过:“德国的胜利早已在小学生的讲台上决定了!”所以,培育下一代的幼苗是迫在眉睫的任务,人类不断延续,永不熄灭的香火,是世世代代国家的精神传递的骨干,德国正以这一点换来了最终的胜利。而我们中国的教育制度存在着不可否认的弊端,教育体制改革势在必行,但是社会现实告诉我们成效微弱。

  在众多国家中,我们不得不承认东亚岛国日本,这个我们中国人口中的“小日本”如今却以他强大的国力堂堂正正的屹立在我们的前头。他以前和我们的大清帝国一样,资源外流,文化落后,同样惨痛的遭受着西方列强无止境的入侵。然而,应对同样的状况,他们看到中国“落后便要挨打”的局面,否定了顶礼膜拜所带来的暂时安稳,他们迅速图强振国,维新求变,以惊人的速度迅速成为亚洲第一个摆脱西方列强侵略并实现工业化的国家。这其中的道理是不言而喻的,一个始终都坚持团结,善于学习的民族创造了今日的辉煌。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有自强的精神,才有自立的可能,才能赢得其它国家人们的尊敬。中华民族,在很多地方需要学习别国。德国在二战后勇于反思和敢于悔过的行为,最终才得到了全世界的原谅与支持,德国总理勃兰特在波兰集中营纪念地长跪忏悔,真实地展示了这样的精神,跪下去的是勃兰特,站起来的是德国!这样的总统,才能永垂史册,这样的国家,才能熠熠生辉。那么只有正视历史,直面失败,历史才不会重演,成功才会到来。在务实上,我们做的比起别国也差的很远,搞浮夸,搞假政绩,搞表面繁荣等等无用的行为,根本不能从本质上,从实际上提升我国的国力。所以我们始终只能从面积和人口上说是一个大国,而从实力业绩上、效率上讲却不能说是一个强国。因此,只有重视科学和教育,建立起适合本国国情的政治经济制度,善于借鉴学习但绝不简单模仿别国的经验,提高国民素质,调动人民的心性,努力促进经济的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才能真正实现强国之梦。

  《大国崛起》讲述的是近五百年来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俄国、日本、美国九个世界级大国相继崛起的过程,并总结大国崛起的规律的影片。

  剧情由葡萄牙,西班牙的海洋时代—荷兰的小国大业—英国的走向现代,工业先声—法国的激情岁月—德国的'帝国春秋—日本的百年维新—沙俄的寻道图强—苏联的风云新途—美国的新国新梦,危局新政。

  每一个国家都视乎有着相同的历史发展,这不是一个国家的发展,这是世界的发展,各国都通过革命的方式改革自己国家的社会性质,从古板,陈旧的封建制改革成为与资产阶级相适应的资本主义制度,如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美国的联邦共和制;或改革成为与工人阶级相适应的社会主义制度,如苏联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些国家最终都登上了现代化进程的道路。《大国崛起》这部大型纪录片中我最感兴趣有两个内容

  一、德国军国主义的形成及其利处和危害。德意志在欧洲各国纷纷建立各民主国家之时,还处于欧洲中部的315各城邦的四分五裂之中,此地还成为欧洲其他各国的战场,民生四起,各城邦之间关税泛滥,"假如你在柏林问这是哪里人们会回答这里是普鲁士假如你在维也纳问这是哪里他们会回答这是是奥地利究竟德意志在哪里?"在多种情况下,德意志需要一个统一的国家,乱世出英雄,铁血宰相俾斯麦出现是德国实现了统一,这是一种至上而下的封建军国色彩浓厚的改革。正因为这种至上而下的封建军国色彩浓厚的改革,使德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赶超了英国,成为了世界第二大强国;使教育在全民得到了普及,让德意志民族响彻是世界。但大量的封建残余给世界带来了二次毁灭性的打击——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19世纪初德国以武力拷打世界,但在70年代德国总理勃兰特又带领的德意志民族以思想拷问世界,德意志是一个优秀的民族,是一个实在的民族,他勇于承担自己的过失,特别和日本成为了一个鲜明的对比。

  现在我们,看到的德国,不仅要学习他的科学管理和先进技术更要学习的那一种优秀的德意志民族精神。

  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优点和弊端,但我看到危局新政的时候,这是最令我激动和伤心的时候。20世纪2、30年代西奥多·罗斯福执政期间,是美国的经济快速增长人们的生活水平快速提高,但人们都无法预知一场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将从美国开始,直到整个资本主义世界,1929年发生了经济危机。经济危机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发生,是有规律性的,都是以一而牵化的,因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是以供求关系来调节的,有一只无形的手牵引着人们,可以增强人们对科学技术的发明,提高经济管理模式(唯利是图),提高劳动者的生产效率的同时,也出现了严重的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所以我认为中国实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上的一重大举措。

  最后,我认为这九个国家,都不是大国,是强国,大国应该是:精神和物质相结合,不是武力侵略,也不是用思想侵略,而是把自己的优良的物质和精神文明传播给其他国家,使人们真正的进入和谐快乐的世界。

纪录片《大国崛起》观后感3

  读史使人明智,五百年来大国兴衰更替的故事,留下了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和经验教训,启迪着今天,也影响着未来。人类五百年的历史是漫长而又极其复杂的,这里仅仅从另一个角度,稍作窥探。

  葡萄牙、西班牙,都是依靠民族独立的强大国家力量和海洋优势,通过香料贸易和殖民掠夺,而成为世界性的大国;荷兰,是在四百多年前,依靠海洋贸易和商业制度上的创新而夺得世界霸权。它们的大国之路,对中国的参考价值已经不大了。

  而以英美法德日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大国发展之路,以及苏俄的强大之路,对正处在综合国力快速上升中的中国,有着巨大的借鉴意义。

  首先比较它们的经济制度。

  由荷兰首先开创的一些现代商业制度,比如股票交易所、银行,在英国的手里发扬光大。英国通过海战夺取了海上霸权,但真正使其获得世界霸主地位的,却是由首先在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带来的生产力飞跃,及其建立的资本主义经济体制。而美国,则在二十世纪早期,代替英国,成为了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制定者和完善者。早期由英国开创的自由经济模式,在经历了几个世纪之后,带来了重重矛盾,而美国,受苏联模式的启发,加强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重新确保了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健康发展。法国则大多是借鉴英美的经济体制,没什么特别可言。

  苏俄的大国之路,则充满了跌宕起伏。沙皇时期的农庄经济模式,决定了它决不可能在与已经实现工业化了的欧洲大国之间的较量中胜出。但伴随着十月革命而来的苏联,采取了高度集中式的指令性计划经济,而且有马克思主义这个强大的理论支持,使其经过一个五年计划即迈入了工业化大门,工业生产能力巨增。尽管计划经济使苏联的经济发展不平衡,但是,却使其拥有了强大的军事政治力量,造就了苏俄的大国之位。

  与上面两种情况有所不同的是德国和日本,它们都采用的是英美的资本主义经济体制,但是,却是由国家来推动、引导经济的发展,从而克服了自由主义经济模式的弊端,都搭上了工业化的末班车,成为世界性的大国。

  考虑到苏联经济体制的最终垮台,总的来说,在国家指导下的自由发展的经济制度,是相对较好的经济体制。而美国在大萧条期采取的经济恢复措施,包括增加国家支出从而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等,对中国目前面临的经济社会问题,都依然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其次,比较这些大国的政治制度。

  尽管这些国家的政治制度在成为大国的过程中,都是向着更公平、民主的方向发展。但是,它们的政治体制依然差别巨大。如最后一集《大道行思》中,被采访者,法国戴高乐基金会主席伊夫·盖纳所言:“一个国家的体制应该适合那个国家和人民的情况。英国人的民主和法国人的民主是不同的,法国人和意大利人的民主也是不同的。”

  中国的政治道路,只能从自己的历史中去反思。从汉初的“文景之治”到清朝的“康乾盛世”,所有的盛世都具备一个共同点——国家统一,中央集权,军事强大。一个散乱的国家是不可能强大起来的;而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复杂的地域、民族关系,注定了唯有中央集权,统治阶层具有强大的控制力量,才能够保证国家的统一;更进一步的,才可以有能力去干预经济的运行。这也正是当今的中国,要确保台湾不独立,坚决打击分裂势力的原因。

  军事力量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自从近几年中国海军的新型核潜艇成功试射8000公里射程的'潜射洲际导弹之后,美国的航母舰队已经不敢轻易到台海游荡了。战争是政治的延续,而强大的军事威慑,特别是核威慑,不仅可以保证我们自己不受侵犯,还让我们具有了在国际政治上发言的话语权。

  同样,西方执意推销的多党制,对于中国来说,也看不到任何的好处。专*制固然有其弊病,但是,比较起来,“乱”则是更让国家内耗的情形。而且,一党的内部,也可以形成多种力量制衡,同样可以保证党的健康发展。况且,七千多万党员中,毕竟大部分还是社会的中坚力量。也只有具备这么强大群众基础的共产党,才有能力领导中国的大国之路。

  最后,比较这些大国的文化。

  英国首相丘吉尔有这样一句名言:“我宁愿失去一个印度,也不肯失去一个莎士比亚。”一个国家的文化,是民族之魂,发展进步的保证。无论是英美法德还是苏俄,在它们国力崛起的过程中,都可以看到背后推动这种上升的力量——文化。无论是科技上的发明创造,经济上的探索发展,还是管理上的开拓创新,都包含着思想、文化的底蕴。

  中国拥有伟大的文化传统和智慧,中国人具有发展所需的聪明才智和坚忍不拔的优秀品质。很高兴地看到,仅仅通过三十年的发展(真正全速发展的只是近十五年),依靠技术引进和创新,中国在很多领域已经大大缩短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大量的回国留学生,也带来了西方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知识。而最近几年,中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表现,则更体现了高超的智慧。不仅仅是美国,中国也已经可以轻松驾驭大国之间的微妙关系,懂得了巧妙周旋和借力打力,技术之高超,甚至更胜美国一筹。比如最近中国在伊朗问题上,由局外人到作为重要利益方而参与斡旋,就体现了高明的国际政治策略。

  而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儒家文化,也随着众多孔子学院在海内外的建立,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这不仅让更多的人听到了中国的智慧之音,而且反映了中国正统文化的强盛。这是世界公认的,仅有古希腊先哲的思想可与之比拟的超人智慧,它定可在中国崛起的道路上给我们指点迷津。

  “以史为镜,可知兴替矣”,这是一千三百多年前,李世民和魏征一段对话中的摘录。先人早已告知我们,要学会从历史中去吸取教训,避免走错路、弯路。带着五千年积淀下来的智慧,经历了改革开放的中国人已经学会了突破各种困扰,只求发展“发展”之本身,抛弃了不必要的意识形态束缚,中国的大国之路必将稳步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