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马克思》观后感15篇(热)
细细品味一部作品以后,这次观看让你有什么体会呢?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观后感了。观后感你想好怎么写了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青年马克思》观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青年马克思》观后感1
《青年马克思》这部影片描绘了26岁的卡尔·马克思与恩格斯在巴黎的传奇相遇,以及二人共同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社会科学理论的经过。影片还还原了《共产党宣言》诞生的艰辛过程:描写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如何通过自己的所见所思探索新的哲学和社会科学理论,如何在当局的查禁和社会的阻力下探求真理,又是如何不畏权威、并扭转了空想社会主义的错误指导,最终团结了各地工人运动的代表,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国际工人运动中的纲领地位。自此,国际工人运动有了正确的理论指导,而工人阶级也作为一个进步自觉的.阶级改变了此后的世界历史。
马克思,曾言:"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他的一生,践行了这句话。他,认真,他不畏艰难,他胸怀崇高理想。作为新青年的我们要向他致敬,向他学习。
如果说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那么,对科学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以及为实现共产主义最高理想而奋斗,就是共产党人最根本的初心和终极目标。
身为当代新青年,我们被寄予了更多的希望与期许,也面临着更多的挑战与机遇,但我们的优势就在于我们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即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新时代,我们新青年应该有自己想法,提出自己的主张。前方尽管布满荆棘,但我们也要勇往直前。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我们仍然要学习并实践马克思主义,不断从中寄去科学智慧和理论力量,早日成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栋梁之材。
《青年马克思》观后感2
这部电影完全是我想象中的模样,和命题一样沉重又诙谐。沉重,是因为这曾是历史的一部分;诙谐,是因为不曾想过伟人的很多面也像现在的我们。
我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就从没预期过任何一点波澜,仿佛它就应该是这样平铺直叙,平淡如水的。因为那是历史人物,是理论的代表。他们的生活细节,只帮助我们理解了他们作为普通人的另一面,但在脑海中不论看多少次生活琐事,还是无法忘记他们创作《共产党宣言》的力量。
有人会觉得枯燥乏味,甚至像是一本流水账。还有人调侃说可以直接用作马克思理论的课堂辅助教学,大家都晓得,这是认为无聊的意思。但伟大的理论诞生于此,也是源于平凡,却创造不平凡。
我曾想过一个问题,为什么这部电影不叫青年马克思与恩格斯,而且海报上也只有马克思一人的侧面,大概是想告诉观众这部电影是想为大家展现另外一面的马克思。后来才发现,这部电影的核心只能有一个,那就是马克思和《共产党宣言》。其余,只是让我们更理解这个男人,而不是这个伟人。
比起现在什么都想拥有的我们,那时候的追求更纯粹。
可能是想的太多,我总感觉现在的人们太不容易被满足了。接纳事物的时候从不多面考虑,只一味看到它们的好与不好。从不考虑为什么是这样的结果,别人做了多少妥协和忍让,只一味觉得自己失去了什么,丢了多少便宜。对可以让自己增长见闻的事情完全做到充耳不闻,对闲言闲语深信不疑。八卦是生活的全部,知识全是高考生才需要学的事儿。什么时候大家都对进步自己这件事这样缺少欲望了呢?
我不懂,但也懂。
因为选择上重大的责任只能择一,而很难兼顾。为了理想是否可以放弃儿女私情和美满家庭,这又是很多可以思考的方向。在某种层面来讨论,每个人都有无法兼顾的那一层。故而很多人选择了轻松,只是不想自己活得太累,又是一种解释罢了,每个人都如此。
然而我有点羡慕那个追求精神的时候,物质还未如此丰富,人们追求的是自我的提升和不是奢侈品包包价格的提升。电影里他们并没有被包装成完全与世隔绝的隐士,而是有血有肉像我们一样生活的普通人,但却创造着不普通的'梦想。
可能我喜欢的不是这部电影本身,是里面确实存在的人物。有没有过多美化我不清楚,但他们确实伟大。同为青年,虽然我们一样普通,但我们没创造出他们的不普通。我们共同经历着生活的不易,但却没有他们那样的不容易。
一直觉得有种系列的电影是应该抛开电影本身去讨论的,因为不论剧情是什么,都能成为指引人生的灯塔。那是历史,是创造我们如今美好生活的基石。
不论到什么时刻,思想还是主宰的本身,这在历史上曾多次被验证,被经历,直到现在也是如此。
我没什么理由说这部电影不好看,我很喜欢。
《青年马克思》观后感3
昨日有幸观看了一部电影——《青年马克思》,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青年时期的马克思与恩格斯相识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共同成长与进步,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最终创造了人类的宝贵精神财富《共产党宣言》。
李卜克内西这样评价马克思:“没有人比马克思更真实——他是真实的化身。”不同于纸上读到的理论思想,电影让我看到了更生动有趣的马克思和恩格斯,以前只认为马克思是伟人,是出色的哲学家和思想家,可荧屏中的他和世上的平凡人无异,有爱欲,有不良的生活习惯,会因为工作而发愁。距离感让当代人们忽视了历史人物作为凡人的血肉,正因为他是人类中渺小又普通的一员,这才衬托出他足够伟大。
影片中,马克思言语犀利,常常对自己不认同的观点毫不修饰地批判,不畏权威,这也导致了他在思想事业以及生活中的坎坷艰辛,可他依然坚强、不畏苦难。他认为很多批判学家总是宣传抽象的概念而不落于实际,他在不断地思考他想要的答案,清晰而富有逻辑。而恩格斯虽然家庭富裕,可他清醒地看到了资本主义对工人的剥削与贫民窟的惨状,他为自己处于被迫服务资产阶级成为其中一员而感到痛苦。当马克思遇上恩格斯之后,他们经过一段小的摩擦便成为了亲密好友与搭档,他们给予彼此支持与鼓励,发生思想的碰撞,思想上的成长与进步使他们最终能够完成著作。
马克思直面问题,迎着尖锐的`社会矛盾奋勇而上,他用思想、用哲学、用经济学建立了一个全新的体系,提出一套系统的思想纲领和理论武器,改变了人们看待人类社会的方式。改变世界何其艰难,可马恩做到了,“在科学上面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的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以光辉的顶点。”
《青年马克思》观后感4
前几天,跟我的一位同学去看了这部《青年马克思》的电影,因为我本科专业是思想政治教育,直接隶属于马克思主义学院,就是学马克思的,所以,对于马克思算是比一般人了解一点了。
但是,去到电影院,却发现除了我跟我同学之外,就只有一个人在电影院坐着,我们三个人包场了。在我看来,马克思真的是位非常了不起的人物,但是,好多人好像对他不是蛮感兴趣,也不是蛮了解他的。
今年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他是1818年5月5日生的呀。所以为了纪念这位伟人,德国及法国的电影制片公司联合创作了这部影片。
电影是以马克思、恩格斯从相遇开始一直到他们最终创立《共产党宣言》,推动全球社会主义运动的过程,主要写的是马克思24岁之后一段时间的故事。
马克思24岁时,由于没有当成大学教授,只能去《莱茵报》当主编,可是他的观点才激烈了,受到当朝政府的抵押,最终《莱茵报》各个成员都解散了。
恩格斯比马克思小两岁,其父亲是大资本家,使用的管理工人的方式就是去剥削、压榨工人。恩格斯非常不同意他父亲的这种管理工人的方式,并与一位很有个性的在其父亲工厂工作的反动派女性相恋了。恩格斯会经常去探访工人的情况。
没有工作的马克思境况非常窘迫。他的妻子燕妮与他非常相爱。燕妮出身于大户人家,长得非常漂亮,比马克思大四岁。不过在她的骨子里不喜欢大户人家中被束缚的生活,还是非常崇拜马克思的,觉得他是位非常有思想的人。燕妮为马克思生了几个女儿,这位马克思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后来,他遇到了恩格斯。恩格斯可以说是位非常好的朋友。他本来是不喜欢从事他父亲给他的所谓资本家的工作的。但是为了支持马克思的工作,他竟然还是当了很多年的资本家,只是帮助马克思解决经济上的'困难。
在他们为工人发言的过程中,当然遇到了非常多的阻力。当时工人运动中支持力度最大的两个战线都认为把工人组织起来,只要他们力量足够大,就足以推翻当时的反动政府,然后建立工人阶级的世界。而马克思、恩格斯不这样认为,他们认为必须要为工人树立一个纲领,让他们能够内心非常服从地去参与到工人运动中去,这个纲领自然就是《共产党宣言》。
整个影片看下来,可能就是觉得在很平淡的描写马克思的传记。但是这部影片也能够引发我们当代青年人的一些思考。马克思、恩格斯这些人物在很年轻的时候就非常有自己的思想,其实马克思的很多著作的思想在其三十岁之前都已经基本形成了,无疑他们都很聪明。但是他们为工人阶级发声,写出了非常多的在哲学界、经济界、社会界都非常有影响力的著作,他们的思想是颠覆性的,这是值得我们当代青年人去学习的。就像马克思的墓志铭所写的,马克思之前的哲学家都是在解决怎么认识世界的问题,而马克思则解决了如何改造世界的问题,这无疑是非常具有创见性的。
《青年马克思》观后感5
6月6日我们在兰苑五室一站共同观看了青年马克思电影,我看完后感慨颇深。青年马克思电影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内涵的影片,它通过讲述马克思年轻时期的经历,展现了他如何逐渐成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社会变革者的过程。
电影以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相遇为起点,讲述了他们在青年时代的探索和成长,以及他们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反思和批判。影片通过生动的场景和细腻的情感刻画,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深度和对社会的关注。
在影片中,马克思和恩格斯不断探索和思考,他们通过深入的调查和研究,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公和不平等,提出了新的社会制度和变革方案。这些思想和理论不仅为后来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奠定了基础,也深刻地影响了当今世界的发展和变化。
总之,青年马克思是一部思想性和艺术性兼备的影片,它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向观众展示了一位伟大思想家的成长历程和社会变革的历史进程。
《青年马克思》观后感6
有这样一个人,他是一座丰碑,一种主义,一种精神,还是学生时代的一道必考题;有这样一个人,你只是常常与他在书本中见面,可他又与你生活的世界紧密相连,他,就是马克思。
今年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200年前的今天,他出生在德国古城特里尔,几十年后,世界因他而改变。
《青年马克思》这部影片描绘了26岁的卡尔·马克思与恩格斯在巴黎的传奇相遇,以及二人共同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社会科学理论的经过。
影片还还原了《共产党宣言》诞生的艰辛过程:描写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如何通过自己的所见所思探索新的哲学和社会科学理论,如何在当局的查禁和社会的阻力下探求真理,又是如何不畏权威、并扭转了空想社会主义的错误指导,最终团结了各地工人运动的代表,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国际工人运动中的纲领地位。
自此,国际工人运动有了正确的理论指导,而工人阶级也作为一个进步自觉的阶级改变了此后的世界历史。
马克思,曾言:“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他的一生,践行了这句话。他,认真,他不畏艰难,他胸怀崇高理想。作为新青年的我们要向他致敬,向他学习。
如果说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那么,对科学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以及为实现共产主义最高理想而奋斗,就是共产党人最根本的初心和终极目标。
因此在今天,我们完全可以说,中国共产党人以自己的智慧和信仰成为马克思主义的真正“龙”的传人。
《青年马克思》观后感7
电影《青年马克思》在中国大陆地区公映。导演哈乌·佩克是著名海地籍导演,在纪录片与故事片两个领域都有建树。为拍摄这部影片,哈乌·佩克准备了十年时间,20xx年作为柏林国际电影节特别展映影片上映。影片罕见地聚焦马克思的青葱岁月,艺术性地展现了马克思与恩格斯在巴黎相遇、互相帮助、共同成长,最终完成《共产党宣言》并奠定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社会科学理论基础的传奇过程,生动刻画了马克思从青年时代开始就胸怀崇高理想、为人类不懈奋斗,不畏艰难险阻、为追求真理而勇攀思想高峰,以及为推翻旧世界、建立新世界而不息战斗的人生道路。《青年马克思》在国内上映后引起强烈关注,取得良好的票房和口碑。影片中制作者的不少巧妙构思和艺术手法对于普通观众而言可能比较难以察觉,但正是由于这些艺术实践,使得观众更顺利地进入故事,这或许会为我们的主旋律电影带来一些启示。
化繁为简
影片所展现的是马克思26岁到31岁在思想上实践上取得“双重飞跃”的关键5年,简洁生动地讲述了《共产党宣言》的诞生过程。正是这五年的艰苦研究和革命实践,马克思形成了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的理论,同时也走上了工人运动领导者的位置,让马克思主义成为国际工人运动的指导纲领。
马克思年轻时遇到过形形色色的理论家和革命者,当时的欧洲正值阶级矛盾激化的时代,许多新的思潮也因此产生,在哲学和社会科学领域,学术主张流派纷纭。影片要展现马克思在理论研究和革命实践上的“双重成长”,难免要引入形形色色的历史人物。如果完全精准复原史实拍成电影,很容易会让观众陷入每分钟都见到陌生配角的局面。拍摄一部引人入胜的故事片,显然不能这样做。除此之外,展现一种思想的成长,从电影镜头语言的角度来讲也不容易。马克思的学术成就来自艰苦的思考和研究工作。而在电影里,若一直拍摄马克思伏案奋笔的画面,则很难产生对观众的吸引力。
于是,影片在整体符合史实的基础上,独具匠心地选取了两个历史人物,一个是理论上的对手——空想社会主义理论家蒲鲁东,另一个是国际工人运动实践上的对手——空想社会主义者魏特琳。通过马克思与这两个人的辩论,表明马克思主义在当时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进行变革,给国际工人运动带来新纲领,将国际工人运动带入新时代。而马克思离开德国到法国并与恩格斯见面,则由另一位线索人物——曾经的《莱茵报》主编卢格来完成。这与史实其实有出入,马克思并不是在找卢格“讨薪”时与恩格斯结识的。而影片这种“方便处理”,除了表现马克思革命生活的艰难之外,也增加了戏剧巧合,同时还避免了加入过多的配角人物。因此,把握了蒲鲁东、魏特琳和卢格这三个配角人物,观众基本上就可以看懂影片的核心矛盾。
就这样,影片从马克思与蒲鲁东、魏特琳见面,提出对他们的质疑开始,经过对马克思、恩格斯相互帮助、共同成长的刻画,到马克思主义登上历史舞台深刻地改变了国际工人运动,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取得胜利为终止,完整地表现出马克思及其《共产党宣言》的产生背景和巨大价值。这种化繁为简、“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手法,给影片以良好的故事基础。在影片的结尾,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正义者同盟大会上的演讲得到了国际工人代表的一致支持,马克思的理论取代了空想社会主义理论,成为工人代表普遍支持的纲领。魏特琳及其不切实际的空想社会主义行动纲领退出历史舞台,蒲鲁东也远离了工人运动。之后马克思在恩格斯和燕妮的支持下完成了《共产党宣言》。马克思与恩格斯在海边交谈,提到他要完成《资本论》,在任重而道远的感情氛围下,昂扬又不失厚重地收束全片。
由小见深
对于更加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和马克思个人生涯的观众来说,影片在细节上也有不少让“深层次”观众会心一笑的时刻。譬如,一个是影片对恩格斯给马克思带来的帮助的刻画,另一个则是燕妮对马克思研究工作的重要支持和贡献。
影片中马克思和恩格斯一见如故,二人在巴黎的小酒馆里畅谈。电影除了用下国际象棋来表现两位年轻思想家的思想碰撞之外,还特别插入了恩格斯问马克思是否读过英国经济学家著作的情节。马克思表示愿意阅读,恩格斯继而问马克思是否能看英语,马克思表示自己可以很快学会。看到这里,一些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更有心得的观众,肯定能意会导演的意图——马克思理论最重要的一个贡献就是发现了资本主义剥削的规律,即剩余价值理论,并由此提出了改变生产关系是消灭剥削的唯一方法这一命题。马克思主义的伟大之处是运用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提出了一套完善而科学的经济学和政治学理论。26岁的马克思在遇到恩格斯的时候,从恩格斯介绍的著作里得到了经济学方面的刺激。恩格斯同情受到严酷剥削的工人群体,他也与女工玛丽·白恩士相恋并共同为工人权益努力抗争。恩格斯对工人生活状况的调查,也给了马克思实证的研究资料。这都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巨大意义。在小酒馆的这一两句对话,实际上点出了恩格斯给马克思带来的理论营养,也为马克思片尾时提出写作鸿篇巨著《资本论》埋下了伏笔。
影片中还有一次描写马克思在比利时困居时,恩格斯给马克思一家提供了经济上的救助。这当然是为人所知的马恩之间的伟大友谊,而在这段剧情之前还有一处伏笔值得注意。马克思到邮局申请一份抄电报的工作,却因为字迹太过潦草而被拒之门外。在影片的结尾处,涉及马克思字迹潦草的情节再次出现。在恩格斯誊写马克思所著的《共产党宣言》草稿的时候,恩格斯认不出来马克思写了什么。这时燕妮接过草稿,准确地找到了应该衔接的段落。这一处安排颇为用心。对马克思和燕妮的感情有更多了解的观众,看到此处令人感动不已。马克思手稿字迹确实比较潦草,燕妮协助抄写、誊写,为马克思著作得以顺利出版立下了汗马功劳。我们都知道燕妮是一个贵族家的`大小姐,她陪伴马克思一生并不仅仅是“贫贱不能移”的忠贞爱情所致。在反动政府的禁言管制下,马克思和燕妮从德国辗转法国、比利时等地,生活坎坷不断,燕妮对马克思充满了信任和爱,在艰难岁月里与马克思风雨同舟。同时燕妮也是一位非常有学识、有胆识的知识女性。她对马克思的爱和帮助不局限于生活上的照顾,还有思想和精神上的坚定支持。影片所描写的这个辨认手稿的小桥段,指向了燕妮在思想上和学术上对马克思的重要性,从侧面刻画了燕妮的形象,也展示出马克思和燕妮之间心有灵犀的情感关系。而灵魂伴侣对于观众而言,是真实而深沉的内心情感渴望,这对于观众而言是极富感染力的。注重人物之间关系的刻画并落实于人物之间微妙动人的细节中,也是这部电影更加亲近观众的重要原因。
正是上述艺术手法的巧妙运用,使得《青年马克思》在一部电影的体量内,生动、简洁地展现了《共产党宣言》的诞生过程。当然,除了上述特点,《青年马克思》还有众多可圈可点的地方。比如,它尽量淡化影片的政治属性,而将重点落在对人物以及人物关系生动真实的刻画上,拉近了马克思、恩格斯等伟人形象与普通观众的距离,普通观众能够清晰地看到并感受到他们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也能够被他们高尚的情操和伟大的情怀志向所感动、所吸引,由此对人物的命运产生关注,对他们的行为产生认同,被他们的信念和勇气所感染与净化,备受鼓舞与教育。比如,影片对当时真实的历史环境和历史氛围富有质感的和高质量的艺术还原呈现,也很容易让观众产生艺术认同感和时代代入感,从而对影片产生认同感。还有,影片中人物台词的中文译制配音也十分精彩,从夫妻间的柔情、朋友间的热情,到学术辩论的激情、革命者的豪情,在各种情境下都准确地拿捏分寸,展现出角色之间的思想碰撞,精准传达出人物的思想内涵,形成观众观影时的戏剧张力。
当然,影片仍有一些问题值得探讨。比如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空想社会主义有何鲜明不同展示得不够清楚。影片末尾在正义者同盟大会上,虽然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演讲都提及了阶级斗争的必然和客观性,但因为前文对空想社会主义思潮的交代不够集中,所以观众可能还是不能充分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带来的质的飞跃。这一点对于比较熟悉马克思主义产生背景的观众,也许不构成问题,但对于不太了解这一背景的观众来说,结尾带来的感动可能就会打些折扣。
自上映以来,《青年马克思》在国内的票房已突破两千万元人民币。在上映首月,保持了每周一百万元至四百万元的稳定高速增长。首个周末之后,在猫眼和淘票票购票平台上都取得了8.2分的高分口碑。上映一个月之后,在猫眼平台评分稳步上升至8.4分,淘票票评分上升至8.3分。这一现象本身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强大生命力,而作为主旋律电影,该片不俗的艺术质量也是影片成功不可或缺的因素。可见,在电影观众日益成熟的今天,我们还是要从艺术质量入手,把艺术质量当作生命线。有了艺术质量作为根基,主旋律电影才会赢得观众、赢得市场、赢得口碑。
《青年马克思》观后感8
看完电影《青年马克思》有三个突出的感受,一是马克思的人格魅力,二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魅力,三是中国共产党人理论与实际结合创造中国奇迹的实践魅力。
马克思的一生,是胸怀崇高理想、为人类解放不懈奋斗的一生;是不畏艰难险阻、为追求真理而勇攀思想高峰的一生。马克思一生纵使颠沛流离、贫病交加,他仍是初心不改、矢志不渝,为人类解放的崇高理想而不懈奋斗。马克思是顶天立地的伟人,也是有血有肉的常人。他热爱生活,真诚朴实,重情重义。马克思为我们留下了具有非常价值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体系,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我们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如果给每个人都贴上标签,马克思一定是多彩的'一个,是千年最伟大思想家。他立足当时所处时代,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放眼整个人类发展规律,提出了剩余价值学说,不断在实践与思考中形成马克思主义,这推动了整个人类世界的发展。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要不断学习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丰富自己的思想,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所取得的成就,从“两半”社会到近代到改革开放再到新时代,都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下发展的,新时代面对新情况仍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我国重大问题,最终实现我国伟大梦想!
纪念马克思,让我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真理的力量是多么强大,道路的选择是多么重要,崇高的事业是多么值得奋斗,马克思主义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是多么紧密相关。
作为一名学生干部,我们在前进的道路上要继续高扬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让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人类社会美好前景不断在中国大地上生动地展现出来!
《青年马克思》观后感9
时至今日,电影已经成为人们休闲、学习的一种良好选择,在建党一百周年之际,历数曾看过的与国家、与党有关的电影—《我和我的祖国》、《高山下的花环》、《我和我的家乡》等等,首先映入脑海的是《青年马克思》,记得是在医学部会议中心礼堂,和支部党员一起观看。
电影《青年马克思》讲述了从1844年青年马克思与恩格斯相遇,到1848年共同撰写《共产党宣言》的经历,描绘了马克思与恩格斯之间的动人友谊,马克思与燕妮之间的理想爱情,以及恩格斯与与玛丽的志同道合。1843年,君主专制下的欧洲饥荒肆虐、经济萧条,处处危机四伏。英国的工业革命改变了世界秩序,创造出新的无产阶级。秉持博爱共产理念,工人组织陆续成立。两名德国青年,马克思与恩格斯,一位困苦拮据仍不改其志,一位家缠万贯但满怀抱负,他们意识到初期无产阶级革命运动背后理论的缺乏,与政论家及激进分子们唇枪舌剑,将颠覆这些组织的乌托邦思想,改造他们的斗争及全世界的未来。恩格斯的出现,于金钱、于学识,都大大支持了马克思的思想实践。尔后,两人受托起草《正义者同盟》规章,一同完成了经典政治文献《共产党宣言》。传奇友谊的开端,伟大思想的萌发,阶级斗争的新页,革命钟声的敲响,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青春友谊故事穿越百年时空,依然让当代共产党人热血沸腾、向往不已。
观影体会之一,就是志同道合、真挚纯洁、超脱凡俗的友谊与爱情,对青年人精神世界的滋养是难以估量的,足以使人获益一生。马克思与恩格斯出于信仰与思想的趋同而惺惺相惜,成为终身挚友,一起成就光辉伟大的事业。马克思主义不是一个人的贡献,是马克思与恩格斯共同智慧的结晶,可以说如果没有恩格斯的.帮助,马克思不会成为今天我们所看到的马克思。燕妮与玛丽两位进步女性,也在毁灭旧世界的斗争中奋起,舍弃优越的生活,抵御金钱的诱惑,以灵魂伴侣的身份终生协助、支持马克思与恩格斯的事业。奋斗是幸福的,与挚友和爱人为共同理想奋斗则更加幸福。
观影体会之二就是紧密联系实际,立足解决问题。影片中青年马克思所处的时代,欧洲无政府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思潮泛滥—以“博爱”“正义”“平等”等抽象的伦理概念,煽动鼓励工人们追求解放,却提不出有建设性的纲领。如只知道批判与推翻,却没有务实计划与明确目标,任何理想也只是空中楼阁。马克思和恩格斯通过由哲学、法学转向经济学的研究,形成了对社会矛盾深刻、科学的认识。相对于马克思之前的哲学家“解释世界”的观点,马克思将自己所建立的新哲学的功能定位于“改造世界”,改造世界的观念贯穿于马克思实践观的始终。他不仅追求真理,还用创建出的理论体系为解放全人类找到了一种制度、一种道路。新时代的共产党人在学习与工作中,应不仅将马克思主义视为解释世界的理论指南,更要把它作为改造世界的有力武器来运用。
观影体会之三就是融入人民群众,投身劳动实践。在电影中,青年时代的马克思与恩格斯,并不是一副清高不凡的学者模样,相反他们热情活跃,在生活、工作中与劳动阶级的联系极为密切。他们从原生家庭所处的阶级走了出来,实实在在地参与了那个时代的群众斗争,在革命运动中与无产阶级人民同呼吸、共命运。这就需要新时代的共产党人积极地、广泛地投身于社会实践中,与广大的劳动人民接触,聆听他们的声音,熟悉他们的生活,在劳动中创造价值,在劳动中为他人贡献福利。目前中国的扶贫攻坚战,走的就是这样的路线,党员干部到群众中去,深入一线,精准扶贫,真抓实干,让群众早日脱贫,享受幸福美好生活。
观影体会之四就是自己共运史政治知识储备不够,尤其是对马克思主义起源,以及19世纪社会运动的相关知识储备不够,因此在观影过程中几个角色为什么争执、对立,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什么在同伴中显得那么特立独行,看得有些一头雾水。魏特林、蒲鲁东和巴枯宁,对这些角色各自代表的政治流派和立场,以及他们和马恩的关系,尤其在后半段批判魏特林、正义者同盟会议上,恩格斯举着马克思的文章主导与魏特林等人激烈争辩,正义者同盟改名共产主义同盟,魏特林等人出局,都需要一定程度的知识储备,才看得明白他们和马恩的激烈争执的原因。观影之后了解了影片里面出现的各派别历史人物,对理解马克思主义起源,相信会很有的引导作用。
马克思曾言:“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他的一生,践行了这句话。
这次观影让我们看到了鲜活的,感情充沛的,更令人尊敬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和他们伟大的友谊,看到了两个伟人背后的故事。马克思一生纵使颠沛流离、贫病交加,他仍是初心不改、矢志不渝,为人类解放的崇高理想而不懈奋斗。马克思为我们留下了具有非常价值的思想理论体系,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思想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向了富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实践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强大的生命力。在建党100周年之际,我们缅怀马克思,作为共产党员们,最好的行动就是认真地研读马克思主义著作,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提高逻辑能力、分析能力以及思辩能力,提高自我先进性,传播正能量,更好地认清中国和当今世界形势,更深刻理解党的各项政策制定,在实践中引领身边的群众,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
《青年马克思》观后感10
通过观看《青年马克思》,让马克思主义这个名词渐渐在我的脑海里清晰起来,对马克思主义也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和体会。马克思主义我认为就是为人类求解放。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理论。马克思主义不仅深刻的改变了世界,也深刻的改变了中国,是我们立党建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我们青年一代最鲜亮的底色。我们要在不断发展的进程中不断证明其正确性和指导意义。
马克思的一生,是胸怀崇高理想、为人类解放不懈奋斗的一生;是不畏艰难险阻、为追求真理而勇攀思想高峰的一生。马克思一生纵使颠沛流离、贫病交加,他仍是初心不改、矢志不渝,为人类解放的崇高理想而不懈奋斗。马克思是顶天立地的伟人,也是有血有肉的常人。他热爱生活,真诚朴实,重情重义。马克思为我们留下了具有非常价值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体系,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我们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如果给每个人都贴上标签,马克思一定是多彩的一个。他立足当时所处时代,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放眼整个人类发展规律,提出了剩余价值学说,不断在实践与思考中形成马克思主义,这推动了整个人类世界的发展。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要不断学习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丰富自己的思想,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所取得的成就,从“两半”社会到近代到改革开放再到新时代,都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下发展的,新时代面对新情况仍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我国重大问题,最终实现我国伟大梦想!
马克思给我们留下最有价值、最具影响力的精神财富——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始终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让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人类社会美好前景不断在中国大地上生动展现。我们纪念马克思是为了向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致敬,宣誓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的信念。
身为当代青年,我们被寄予了更多的希望与期许,也面临着更多的挑战与机遇,但我们的优势就在于我们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即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新时代,我们仍然要学习并实践马克思主义,不断从中汲取科学智慧和理论力量,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接班人。
《青年马克思》观后感11
《青年马克思》描写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相识,互相敬佩,并共同奋斗发表《共产党宣言》的过程。通过这部电影,“马克思主义”于我不单单是书本上的文字,更是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我认识到马克思如何从自己的见识和思考中探索新的哲学和社会科学理论,如何在社会的阻力下探索真理,如何不畏权威,扭转空想社会主义的错误指导,最终团结了各地工人运动的代表,发表了《共产党宣言》这一伟大著作!
自此,国际工人运动有了正确的理论指导,而工人阶级也作为一个进步自觉的阶级改变了此后的世界历史。
马克思曾言:"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马克思用他的一生,践行了这句话。面对当局的察禁、生活的艰苦,他不畏艰难,胸怀崇高理想。作为新青年的我们要向他致敬,向他学习。
当《共产党宣言》被印出来的那一刻,我不由得感到内心澎湃。与我在《望道》中看到的,陈望道翻译完《共产党宣言》并打印出来的那一刻奇迹般重逢了。那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奋斗的结晶,是共产党的思想纲领,也是我们党坚定不移的信仰和为之奋斗的目标。如果说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那么,对科学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以及为实现共产主义最高理想而奋斗,就是共产党人最根本的初心和终极目标。
《青年马克思》观后感12
周二晚上,党校组织我们在五室一站观看了《青年马克思》。该片讲述了1844年,年轻的马克思在巴黎与恩格斯相识,因共同的理想信念走到一起,合作撰写《共产党宣言》的故事。
影片只有2小时左右,却通过这些精华片段,向我们展示了马克思与恩格斯为了追求真理,追求共同的理想,抵抗各种压力,跨过万千艰险的过程。让我意识到了如今我们在学习与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在形成过程的艰辛,也让我感到完成一件伟大的事需要先辈们不断付出心血。
在影片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马克思与恩格斯惺惺相惜的友谊。一位困苦拮据仍不改其志,一位含着金汤匙又满怀抱负。不同出身的两个人志同道合,携手谱写了《共产党宣言》这一伟大著作。马克思经常与恩格斯在一起讨论思想政治,一起去批判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而恩格斯不仅在思想精神上与马克思不谋而合,而且在生活上为马克思提供经济援助。他们携手共进,在此过程中收获了爱情、亲情,在影片中,他们更多的是鲜活的青年形象,而不仅仅是政治书上的革命家、政治家。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幸福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所压倒,因为这是为人类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是默默的,但她将永恒地存在,并发挥作用。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这是影片中的经典台词,马克思的这些话,寓意强调我们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可能不被大多数人认同,但是我们所做的事业是有益的,我们的付出会被有所共鸣的人看到,不会被遗忘。作为当代青年,我们也要学习马克思这样的理想信念,在追求自己理想、成就民族复兴的道路上,坚定信念,奋力前行。
《青年马克思》观后感13
虽说目前本片已经有网络资源了,但基本上都是德语配音、中文字幕版本的,但其实这个德语配音版本并非影片的原音,影片的原音应该主要是法语和英语,所以网络资源的德语版本其实欣赏起来相当别扭。片中的英国戏份和英国角色,居然也都配成了德语!
而且,本片网络资源的字幕都做得比较一般,涉及大量政治、经济、哲学名词和历史名人的专有词汇,还是影院版的配音和字幕更标准、更靠谱,就拿我看过的本片网络资源里"FIX字幕组”制作的字幕来说吧,按说这个字幕组也是蛮有水准的字幕组了,在本片中也能把蒲鲁东、巴枯宁、魏特林这些历史名人的名字翻译得准确,但偏偏把马克思夫人的名字“燕妮”,翻成了“珍妮”,真是够让人无语的!
还有,能够看出"FIX字幕组”最后在翻译《共产党宣言》时,很有心地在翻译时每一句都遵照了内地对于《共产党宣言》的官方中文译法,但是同样在翻译马克思的另一部经典著作《对批判的批判所做的批判》的书名时,却翻译成了《对批判性评论的批判》。而目前影院放映的国配版,无疑都不会出现上述这些问题,翻译肯定更正规、更严谨,所以目前的网络资源并非观看本片的最佳选择,影院版才是!
我之所以强烈推荐大家去看国配版,首先因为我是一个国配支持者,感觉这些年国语配音被影迷过于“妖魔化”了,虽然有一些配音不佳的作品,但国配出色的作品同样也有很多,比如说所有的好莱坞动画片,国配都相当出色,《指环王》系列等一些好莱坞大片,国配也相当经典!更不用说像《青年马克思》之类的非英语片,国配相对于原声的优势就更强了,而且听国语配音也绝对要比看字幕更易于影迷们理解和欣赏一部影片!
其次,就《青年马克思》这部影片来说,国配也相当出色,将马克思、恩格斯、燕妮等主要角色的性格都配得十分鲜明,而且就像上面提到的,片中充满大量的`专有名词的台词,以及政治观点碰撞的对白,只有看国配版本才能让人更好地理解剧情。
此外,《青年马克思》这部电影本身,也是具有一定水准、值得大家观看的一部影片。主要讲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情,以及马克思主义的崛起之路以及共产党宣言的诞生。虽然中国人对这两位“伟大导师”都十分熟悉了,但对于他们经历和事迹,大部分恐怕还都是“历史小白”吧。可能很多普通人都会误以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都是马克思、恩格斯这两位“伟人”发明的,而这部影片就可以起到“历史扫盲”作用,告诉你当时社会主义学说众多,但要么是蒲鲁东式的空谈概念,要么是魏特林式的狂灌心灵鸡汤,没有人能为工人阶级指出一条奋斗的目标和明路。
而马克思主义恰恰填补了这一空白,所提出的“阶级斗争”理念让工人阶级走上了勇敢抗争之路,《共产党宣言》更是为工人阶级提供了理论武器和奋斗目标。所以,最终马克思主义才能成为主流的社会主义学说。这些内容如果让大家看书,肯定大部分人都提不起兴趣,但通过观看《青年马克思》这部影片,就可以轻松地了解马克思的生活、爱情、友情,以及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何乐而不为呢?
虽然充满许多政治内容,但《青年马克思》绝对不枯燥,主要角色都有非常生动鲜活的刻画,尤其是影片没有把戏份全都给马克思和恩格斯这两位男性伟人,马克思的妻子燕妮和恩格斯的爱人玛丽这两位女性,在影片中同样有着鲜明的个性和魅力。此外,一些生活细节的描绘也很动人。比如说马克思穷困潦倒,去应聘个小职员,都因为字迹潦草而没有被录用。燕妮作为一名贵族小姐,跟马克思过着苦日子也能苦中作乐。影片的情绪情感也十分饱满,最后恩格斯激情演讲,将“正义者同盟”改组为“共产主义者同盟”高潮戏,简直就是一出小人物的惊天逆袭的励志大戏,放射出昂扬的激情都把我给看哭了!
《青年马克思》观后感14
今年正值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为了向这位伟大的思想家致敬,有幸参加了党支部的《青年马克思》的观影活动。115分钟的电影,节选了1843年至1848年间马克思的生活片段,这5年多时间,是马克思主义日臻完善成型的重要阶段,也是整个欧洲矛盾四起、学说林立和迷茫困顿的特殊时期。
影片还原了《共产党宣言》诞生的艰辛过程,同时描绘了马克思与恩格斯之间的动人友谊,以及马克思与燕妮之间的理想爱情。
十九世纪君主专制下欧洲饥荒肆虐,经济萧条,民不聊生。影片开始为我们讲诉了一宗林木盗窃案,一群为了生计的穷人前往森林捡拾枯树枝,而法律规定森林属于资本家,捡拾树枝的行为属于盗窃,从而导致了一场屠杀,老人妇女儿童就这样死在了资本家爪牙们的屠刀之下,死在了资本家的权利之手,铺垫出后文的背景。
秉持博爱共产理念,工人组织陆续成立。两名德国青年,马克思与恩格斯,将颠覆这些组织的.乌托邦思想,改造他们的斗争及全世界的未来。
恩格斯的出现,于金钱、于学识,都大大支持了马克思的思想实践。尔后,两人受托起草「正义者同盟」规章,一同完成了经典政治文献《共产党宣言》。一位困苦拮据仍不改其志,一位含着金汤匙又满怀抱负。时代青年的聚首,将让全世界风云变色!
作为一名共产主义的坚定支持者,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之际,在这个日新月异而又暗流涌动的国际形势之下,我们应该加强马克思主义的学习,理解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认清形势,理解各项政策制定的基础,我们更应该像马克思那样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为我们的社会主义世界奉献微薄之力。
《青年马克思》观后感15
影片从马克思恩格斯在巴黎的相遇开始讲起,到共产主义者同盟的成立和共产党宣言的写作。作为一部传记电影,没有、也不可能有跌宕起伏的情节,关键是如何于枯燥窘迫的生活中表现人物澎湃高亢热血沸腾的内心。二人初相识,犹如故人归,简短的谈话如破冰之刃打破原先对对方的偏见,深夜畅谈,举杯相庆,踌躇满志,敬那真正思考的灵魂。
在纷乱时局中被驱逐,起纷争,受轻视,但当共产主义者同盟的鲜红旗帜被挂起,工人阶级联合起来的口号响起,spectre这个词被推敲,还是能感受到一个不屈的、志在改变世界的灵魂。
哲学家的任务不在于解释世界,而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的伟大之处,在于他不是单纯去煽动,不用激情去煽动**,也不用感情去煽动眼泪,而是用哲学用经济学用思想去建立一个全新的体系,正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改变了我们看待自然世界的方式,马克思的这个体系也改变了我们看到人类社会的方式。他不是为了建立一个崇尚博爱的世俗化的`基督教理想世界,而是直面问题,迎着最尖锐的矛盾奋勇而上,提出了一套系统的思想纲领和理论武器。
也许是马克思的照片被放得太大,被挂得太高,被印在课本上次数太多,我们小时候把他神话,长大后又努力通过贬低他、回避他来彰显自我,但我们应该意识到,他是一个人,一个带领被压迫的工人阶级对抗资产阶级和贵族的human or humanist,意识到这一点后再来看马克思及恩格斯,会清醒冷峻很多。
另外,前两天看到一条微博,大意是说以举国之力崇拜一个崇尚暴力的人是畸形的。不考虑彼时彼刻的社会形势和工人生存状况,不考虑工人运动的复杂性,而仅仅给马恩扣上“崇尚暴力”这个大帽子,和魏特琳一味宣扬博爱也没什么本质区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