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道的观后感
看完一部作品以后,相信大家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吧,这时候,最关键的观后感怎么能落下!现在你是否对观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孝道的观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孝道的观后感1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百善孝为先。孝就像一缕阳光,照射在心田,永远让人感到温暖与幸福。读完这本《孝经》后,我有了很深很深的感悟……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生也”,孝是所有德行的根本。“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所谓:百善孝为先,百行孝为本。孝敬父母,尊敬兄长不就是我们这些晚辈需要做的吗?如果孝敬父母都做不到,那么你的一切品行该从何谈起?
孝就是在心里的爱吗?不,这还不够,孝还需要在行动上来证明。子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孝子敬奉他的父母,平常在家的时候要尽自己的一切对父母恭敬;奉养饮食的时候则想尽办法使父母快乐;在父母有病时,要为父母担忧并细心照料。记得有一次,妈妈吃饭的时候突然说她肚子痛,吃了两三口饭就不吃了,看妈妈在沙发上难受的样子,我担心极了,连连问妈妈用不用去医院。妈妈说:“不用管我,写你的作业。”我写作业时心都定不下来,写完作业,我又给妈妈端来一杯热水,妈妈夸我是个好孩子。
接着,我又读到了“鹿乳奉亲”的故事,写的.是一个人的父母患了严重的眼疾,需要用新鲜的鹿乳来治。他装扮成一只活蹦乱跳的小鹿,来到林中,取到了新鲜的鹿乳。有一次,他差一点被猎人当做真鹿射死,猎人了解了事情的原委后,被他的孝心感动,并发誓以后再也不射杀鹿了。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情。大自然中的动物们也怀着一颗孝心,那我们呢?是不是应该更尽心尽力地孝敬父母?孝是我们对父母最真切、真实的的报答,一种最朴实的表现。孝,是不求回报的,因为父母为我们付出了太多太多……
孝敬你的父母吧,这是我们用毕生经历去完成的一项任务,更是一种使命。“人之行,莫大于孝”,让这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发扬光大!
孝道的观后感2
近日观看翟鸿桑国学应用大师的讲座,他站在“天人合一”的境界引导人们。锻炼企业领导人的个人价值,自我提升以及管理实践,体验“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真实感受。在惟妙惟肖的演讲中让人感悟着天道,地道,人道,商道和王道。
第一讲修养篇所阐述的是指口乃心之门户,即指一个人嘴里说的必定是他心里所想,否则则是口是心非。相随心生,即指一个人的面相大多与心理活动息息相关。互相影响。这大概就是人们所说的,为什么有的人看起来很善良目光明亮而清澈,而有些人看起来很阴暗,很圆滑的样子。
翟教授传递给我们有些东西是可以替代的,唯有人的格局,人的胸怀和人的境界是不可替代的。世界上最伟大的力量就是改变,所以我们必须从自身做起,哪怕每天仅仅改变百分之一。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笑,就像阳光,不仅给别人更会给自己带来灿烂的心情。哈弗大学的'一则研究报告中指出,在人的第一印象中,55%来自肢体语言,37%来自声音,8%来自说的内容。据说韩国,日本还专门开设了培训微笑的机构,可见良好的人际沟通笑容是多么的重要。人际沟通中最大的禁忌就是一脸死相,默默的在心里念道:永远不要做情绪和气氛的污染者,永远不要做个扫兴的人。
第二讲心态篇,心态即是心理状态。领导人具备的心态,喜悦心,其中包括正见(正确的见解),正思维(正确的志向),正语(正确的语言),正精进(具足勇气,正确的努力),正念(正确的念头)。
世间万事万物,你可用两种观念去看它,一个是正的,积极的,另一个是负的,消极的,这就像钱币,一正一反;该怎么看,这一正一反,就是心态,它完全决定于你自己的想法。好的心态可使人快乐进取,有朝气,有精神。消极的心态则使人沮丧,难过,没有主动性。
孝道的观后感3
10月1日晚上,我特意看了央视播放的感动中国,德耀中华的颁奖仪式。那些人和那些事,深深的感染着我,从他们的身上我懂得了什么是大爱,什么是诚信,他们是中华人民的骄傲,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观看了《圆梦中国,德耀中华》节目后,感动于孝老爱亲吴林香的孝顺懂事的先进事迹,我深深地感到,她的事迹应该让我们城市里的独生子女看了汗颜。
因为这让我想起我前几天上过的一节综合实践课,是关于洗菜、摘菜的劳动节技能。经过调查、展示,班上有帮助父母洗过菜的'学生没有几个,连最简单的洗萝卜都不会,基本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所以,看了吴林香的事迹,真正让人感受到“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是值得我们所有的独生子女以及城市孩子好好学习。
全国道德模范廖月娥倾情照顾老人,用实际行动诠释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真正含义。
相对于我们这些整天忙碌于工作、事业中的人来说,能做到天天服侍家中的老人确实不易,甚至根本做不到,甚至常年不回家看望老人的都大有人在。不是有新法规出台“常回家看看”吗?
两相对比,我们每个人都要从道德模范身上得到启示,不但要常回家看看,还要常关心、常照顾、多孝顺、多行动。
我就是这样践行着“孝道”。
我无论多忙、身体多么不舒服,我必定每个星期回老家一趟,看望我近90岁的外公、年迈的父母,帮老人洗头、打扫卫生、陪他们聊天、回忆往事、说说自己的工作情况,当然肯定是“报喜不报忧”,以便让老人放心,让老人安度晚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