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啸奇迹观后感
当观看完一部作品后,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吧,这时候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观后感了!可是观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海啸奇迹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海啸奇迹观后感1
电影《大海啸》,也被称为《海啸奇迹》,是基于20xx年印度洋海啸中发生的真实事件。
20xx年海啸发生时,我还在上大学,从报纸和互联网上了解了很多。例如,李连杰差点死于海啸。另一个英国小女孩用她的地理知识拯救了许多人。但是海啸夺去了近20万人的生命,成为人类的一场大灾难。
在电影中,玛丽亚(由娜奥米·沃茨饰演)和亨利(由伊万·麦克格雷格饰演)带着他们的三个儿子去泰国一起过圣诞节。然而,就在圣诞节后的第二天,当幸福的一家人在游泳池边享受闲暇时光时,一个10,000英尺的庞然大物迎面扑来。玛丽亚被眼前的景象震惊了,一时无法做出反应,不幸的是被巨浪卷走了。然而,尽管亨利及时抓住了他的两个儿子并准备逃跑,但为时已晚,凶猛的洪水终于驱散了他们。被巨浪打昏的玛丽亚醒来时发现自己漂浮在海面上。她周围的所有景色都被淹没在水下。她确信所有的家庭成员都死了,但与此同时,她发现她的大儿子卢卡斯漂浮在离她只有几米远的地方。玛丽亚立刻觉得自己好像被打了一针。她决定尽一切可能活着离开她大儿子卢卡斯。
当我第一次看这部电影时,我决定我的学生必须好好看看它。
灾难是我们都不想面对的,但是当它来临时,我们都无法抗拒。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对灾难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学习应对灾难的知识,训练应对灾难的技能,并做好随时面对所有灾难的心理准备。这部电影从孩子们的角度告诉我们面对海啸该做什么和该做什么。
他的生命仍然处于危险之中,但是女主人公坚决要求她的儿子尽他所能,因为灾后有太多的人需要照顾,太多的事情需要处理。这是许多中国父母应该努力学习的,以使他们的`孩子为他人着想,并尽他们所能为他人做些事情。如果你懂得同情他人并善待他们,你长大后会不会在父母身边变得更糟?然而,我们的中国父母似乎无法理解这个问题。从小,他们就把“自私”和“不赔钱”作为孩子的训练目标。结果成功后,孩子只想着自己,把父母抛在了身后。
我写了电影评论,听到了教室里的掌声和欢呼声。我知道大屏幕上一定有一张家庭团聚的照片。
“我们之所以感动,是因为我们知道生活的艰难,愿意向在艰难中挣扎的生活致敬!”
今天,我们的孩子不知道什么是感动,但是我们成年人没有创造足够的机会来感动我们的孩子。
我希望每个人都能好好看看一部优秀的电影。
海啸奇迹观后感2
影片取材于04年印度海啸灾难中的一个真实事件,不可避免的,很容易联想到国内的《一九四二》和《唐山大地震》。国民导演冯小刚赚过国人的几亿眼泪,《唐山大地震》属于典型的“您不哭,就是不给我面子”电影,将一个悲剧撕开、放大、延展,辅以演员哭天抢地的表演,观众如果不哭,似乎太对不起主创的一番辛劳。到《一九四二》,不再是纯粹的自然灾难,按冯导的说法,煽情段位升高,从嚎哭型转为内敛型,在叙述上却极尽铺陈悲惨情形,仍试图绑着观众掉几滴眼泪。客观来说,冯导的煽情活,一直在国内行业水准线以上,两部又是惨如地狱的灾难,很容易被触动。
《海啸奇迹》比较纯粹,整部电影的时间线,就是一个家庭从遇难到重聚的几十个小时,不像《唐山大地震》在跨度很长的时间里影片类型偷渡为家庭,也不像《一九四二》野心大得想把通直的假史掰弯。小格局看似处理起来简单,实则要求更高的技术与技巧,台子缩小,便没了糊弄的空间。开篇时段的海啸特效,比《唐山大地震》的`地震场面真实得多,观众更易产生身临其境的代入感。神话般的团圆结局没有惊喜感,于是过程显得尤为重要,须不断营造紧张、恐怖或温情,避免让一览无余的开始和结局变得单调乏味。
大儿子有超越年龄的成熟和勇敢,父亲秉着不放弃的执着信念,分散的家人形成分开的叙述线,各自的生之本能和爱之力量构成情节递进的内在支撑。从戏剧形态来看,这实在太像一部没有新意的好莱坞电影,而据真实事件改编的属性,为故事的合理性,披上了不可辩驳的合法外衣。对于电影,真实事件未必有增强戏剧的效果,取材决定了影片的走向,整个过程中的那些巧合,反而多得有点“假”。电影比现实更假,也比现实更真;现实比电影更真,也比电影更假。太巧合的圆满,于戏剧和电影,会产生削弱效果。
语言是英语,主演是伊万-麦克格雷格和娜奥米-沃茨,这电影看起来像是来自好莱坞工厂,事实上,这部电影产自西班牙。主人公的故事原型,讲的也是西班牙语。导演胡安的上部作品是部恐怖片,恐怖片一般是过度粉饰阴暗,而《海啸奇迹》像是过度粉饰美好情感的结果,片中几乎全是人间温情,一场灾难中的人性阴暗全被剔除。
在复杂冲突和感官视效泛滥的今天,专注于一个简单而美好的故事,复杂地呈现事件中的每个细节,奇迹般的故事仍有动人的震撼力量。《海啸奇迹》泪点很多,如果你被打动,请别端着。黑暗中,没人看见你的软弱。况且,感动和流泪,根本不是软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