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观后感集锦15篇
认真看完一部作品以后,相信你会有不少感想吧,这时候最关键的观后感不能忘了。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观后感头疼,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电影观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电影观后感1
《长征》这部电影给我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让我感受颇深。看完《长征》后,我在思考:红军是凭借什么才能克服种种不利因素,甩掉围追堵截的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军队,最终取得了长征的胜利,为中国的革命保留了珍贵的火种?是什么让本来是执行战略大转移的一支队伍,在漫漫的万里长征中更同时扮演了播种机的角色,把革命的理论散播到中国的大江南北呢? 《长征》向观众展示了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战略大转移的历史场景。影片宏伟壮观,深入的再现了红军当年长征所遇到的种种内在和外在的艰难险阻,用史诗笔触全景刻画了湘江之战、四渡赤水、强渡乌江、巧渡金沙江、翻越雪山夹金山、穿越茫茫千里大草原等红军战士长征途中的几次较大的战役和险境,讴歌了红军战士勇于挑战自我极限敢于战胜恶劣的自然和社会环境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湘江战役后,红军连克军队的四道防线,但是自身的伤亡也非常惨重,八万之师拼得只剩了三万之士,虽然是胜利了,但按照这样的打法别说陕北会师,没到四川就得全军覆没。即使这样,红军能突破的四道防线几十万大军的拦截,原因何在呢?
我认为,在这个阶段,红军能避免覆灭的原因在于红军将士的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特别是后卫部队的敢打猛拼的劲头,阻滞了追兵前进的脚步,给红军带来了珍贵的喘息机会。如果没有五万牺牲将士为了理想不怕牺牲的精神,(明明知道自己在后卫阻击,生还的可能性很少,但为了整个集体,
甘愿流尽最后一滴血)没有他们的壮烈情怀,也就不可能再有后面八路军和解放军的发展,更不要说建立新中国了。我们应该永远记住这些牺牲的先烈们。
在一个集体当中,如果战略指挥出了问题,大家都乱成一团,没有众志成城的决心,没有凝成一股劲的凝聚力,没有哪怕牺牲个人也要保全集体的信念,那么这个集体决不会走得很远,而我们的红军指战员就具备有这些优良的素质,终于能够令决策失误的红军起死回生,创造了中华战争史上的奇迹。这些精神在我们现在这个国际形式变幻莫测的时代,我们的人民更应该汲取和发扬,不要先自乱了自己的阵脚,大家团结一致,发扬红军精神,不怕困难,克服困难,强国强军,保证中华民族能够在世界之林更好的发展。
湘江战役后,红军在通道得到了及时的修整,红军虽然没有完全摆脱李德、博古的错误军事路线,但是毛泽东开始重新获得了发言权。在毛泽东和很多头脑清醒的红军领导人的坚持之下,改变行军路线,四渡赤水,占领贵州,并在贵州遵义召开了举世闻名的“遵义会议”。“遵义会议”彻底的纠正了博古、李德的错误战略方针,重新奠定了毛泽东在军队中的指挥权。此后的红军声东击西、指南打北完全打乱了蒋介石的军事部署,甩开围追堵截的敌人,大踏步向前。如果说“遵义会议”之前红军是有险无惊,那么“遵义会议”之后,红军更多的是有惊无险,强度乌江、巧渡金沙江、翻越雪山夹金山、穿越茫茫千里大草原更多的是向恶劣的自然环境以及红军自身的体能极限挑战,毛泽东军事指挥上
的高明可见一斑。在和张国涛会师之后,虽然红军又经历了两条路线的选择,同时受到了张国涛分裂势力的威胁,但在党中央的果断决策下中央红军顺利的越过千里大草原和陕北红军胜利会师,实现了长征北上抗日的战略目标,揭开了中国革命史上新的征程。
如果说遵义会议前,红军能突出重围依靠的是不怕牺牲的勇猛精神,那么遵义会议后取得的一连串胜利就得益于中共中央正确的军事路线路线和方针,应该总结为智谋的胜利。
有人说中国共产党是一群没有文化的土匪,取得战争的胜利是因为农民太穷了,反正也是死,所以打仗的时候玩命,让共产党拣了个大便宜,这纯粹是无稽之谈。大家知道,的`士兵很多也是被拉壮丁去的,家里也很穷,为什么同是穷人,在红军队伍里就能打胜仗,在白军队伍里就只能打败仗,这个事实不是胜过任何的雄辩吗?打仗讲究的是谋略,一时之勇是不能决定全局的。在《长征》这部影片中湘江之战就说明了这个问题。要运用谋略,领导阶层没有一定深厚的文化功底是不行的。
我们看看长征中决定军队命运的领导人的文化功底吧!
李德是共产国际排来的,博古、张闻天都是苏联留学生,朱德、周恩来、邓小平都是海龟派,毛泽东是湖南师范学校毕业等等,不举例那么多了,他们当时的这些学历可以说明他们就是那个时代的骄子。不可否认当时的共产党高
层领导是人才济济的。正是由于这些人才的汇集出谋划策,红军才能从无到有,从有到壮大,最后取得了革命的成功。
看了《长征》这部电影,我深深的感受到,我们在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和道德休养水平的同时,还要提高自己承受失败的心理承受能力,培养自己敢于面对困难、克服困难的勇气,努力做到智勇双全,这样,我们的人生才能够更加精彩,才能为祖国贡献我们更大的力量。
电影观后感2
像一颗种子,100年前,播种在中华大地广袤的土地上,今天茂盛繁衍,长成了中华民族的参天大树;像一团星火,100年前,传播在中华民族伟大人民的心坎里,今天代代相传,形成了浩瀚无垠的燎原之势。
今天,城市中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繁荣昌盛;今天,经济发展迅速,GDP一路攀升,出口贸易不断增长;今天,我们刚刚胜利举办了奥运又迎来了举世瞩目的世博盛会……您还记得100年前,那嘉兴南湖上的一叶扁舟吗?您还记得井冈山上的星星之火吗?
高山仰首,大海扬波,大地溢满了新世纪的朝晖。在这百花争艳,风景怡人的季节,踏着时代节拍,穿越岁月时空,我们又走进火红的七月。它是这样令人心潮激荡,它是这样令人信心倍增,它是这样令人充满希望。我热血沸腾,浮想联翩……1921年7月,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艘红船上传出巨人的呐喊,犹如春雷唤醒了沉睡已久的东方雄狮,拔开了数百年来笼罩于千万仁人志士心头的迷雾,亮出了共产主义的伟大旗帜,点燃了神州大地上的星星革命之火。从此,炎黄子孙们的理想有了归一,有了值得托付的导航人——中国共产党。砸碎铁牢的斧头和收获秋耕的镰刀勃然相会,悠悠长夜下终于熬出了一盏灿烂的灯塔,照亮着黎明前的黑暗,指引着前进的方向。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在中国的大地上驱赶着黑暗,卷起改天换地般的红色浪潮。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这熟悉的歌声,把我们带回了那战火纷飞的年代,带回了风雨飘摇的岁月。在那个时代,做一名共产党员不是为了索取,而是随时准备牺牲。血雨腥风之中倒下了无数的真正英雄,击碎了许多无价的生命辉煌,他们以五千年长夜中亘古未有的荣光使历代风流人物黯然失色。多少仁人志士的鲜血染红了天边的云霞,多少革命先烈的躯体铸就了中华民族坚挺的脊梁。
流金的“一百年”,燃情的“一百年”,闪烁着真理的光芒,展现着信念与理想。在那灾难深重,血雨腥风的漫漫长夜,是“一百年”的晨曦拨开华夏大地重重迷雾,激励着华夏儿女,为了民族的自由独立,抛头颅、洒热血,用血与火熔铸的铁锤、银镰砸碎旧世界的机器,铲平了压在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将共产主义信念的火种撒向大地,把理想的火炬照彻强国之路,万里河山因此而挺拔俊秀,雄浑壮丽;历史的长河因此而波澜壮阔,豪情万丈。在战争年代里的每一天,都会为每时每刻发生在战士身上的故事感动着。董存瑞、黄继光、张思德、刘胡兰每个熟悉的名字都让我们难以忘怀,都给我们留下了感人肺腑的故事。他们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牺牲我一个,幸福千万人。为了中国人民的事业,为了共产主义事业,他们无怨无悔地奋勇向前。我以我们的祖国有这样的英雄而感到骄傲,我以生在这样英雄的国度而自豪。
和平年代里的雷锋留给我们做人的真言:“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他对同志像春天般的温暖,对待工作象夏天般的火热。雷锋的精神鼓舞着几辈人,教育了几代人。雷锋的名字与点点滴滴为人民服务的事业连在一起,雷锋成了做好人好事的代名词,雷锋成了为人民服务最闪光的符号。他圆圆的笑脸同五星红旗下的晴朗连在一起,他100岁的年龄同中国共产党永恒的青春连在一起。
光辉的“一百年”,绚丽的“一百年”,华夏儿女聚集在鲜红的.旗帜下,为铺就强国之路,几代中华儿女挥舞着银镰披荆斩棘,奋发进取,用实践的巨笔描绘出一幅幅崭新的画卷。在困难面前,有铁人王进喜,有投身治理沙患事业的谷文昌,有抗洪勇士李向群;有献身边疆的“人民的好儿子”孔繁森,有顶天立地的共产党人、人民的好公仆郑培民。
强国之路在探索的脚步声中不断延伸,富强的梦想一天天实现。大庆油田灯火辉煌,长江大桥飞架南北,蘑菇云直冲云霄,虽然强国之路有过曲折,但探索的脚步从未停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缕缕春风吹开了改革开放的朵朵春蕾,殷殷热土涌起滚滚浪潮;“一国两制”的宏大胸怀,将失散在外的游子拥入祖国怀抱,绚丽的紫荆花和醉人的金莲绽露出久违的笑脸。申奥、申博成功、加入世贸……中华大地喜事连连。“一百年”宣言汇集了一代代仁人志士,托起了东方地平线上一轮不落的红日。
我们的党带领我们一路走来,从弱小到强大,从贫穷到富强,今天我们站起来了,但是历史永远不会忘记,中国人民也永远不会忘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翻看党的生命纪念册吧,妈妈在他成长的每一个阶段都认真的记录着他的点点滴滴。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像缀在苍穹中的闪耀的星星,每一颗都那么耀眼,它是我们党无穷智慧和理论的创新精神,是我们党一步步成长起来的脚印。正是在这些重要理论的正确指导下,我们才有了今天的生活,有了今天的发展和壮大。
让我们在党的光辉的照耀下不断成长起来吧,或许前行的路上充满了荆棘和坎坷,但是只要心中有党,党的光辉就能照耀我们前行的方向!
电影观后感3
也不记得是几年前看的这部电影了,最近又重温了一下,进入片头,发现在自己竟然都忘记了导演是Tim Burton,他的电影,比如《剪刀手爱德华》《查理和巧克力工厂》,《僵尸新娘》,《圣诞夜惊魂》,都是不经意的幽默跟创意,还有些许奇幻跟玄妙。看完之后,脑海里经常会浮现电影的情节,可以说,电影给人印象深刻。
整体看来,感觉电影叙事风格与顺序有点像《阿甘正传》,然后就特意看了一下电影出品年份,是20xx年,整整比《阿甘正传》晚了十年,但我不愿意相信导演有抄袭之嫌,可能是借鉴,又可能是英雄所见略同,或者说,是我太敏感。
主角名字是Edward Bloom,老年的Ed是Albert Finney扮演的,是《永不妥协》里面和大嘴Julia Roberts搭戏的,演Julia Roberts所在律师事务所的老板。巧的是他在《永不妥协》里面也叫Ed,只不过姓Masry。
一切都是以他给他的儿子讲床边故事开始的:Ed在小的时候听说了一 个女巫,据说女巫有一只玻璃球的眼睛,人们可以通过那只玻璃球的眼睛看到自己是怎样死的,于是小Ed和几个伙伴就拜访了那位女巫,女巫扮演者是导演Tim Burton的妻子,Helena Bonham Carter,是在《爱丽丝梦游仙境》里面演“红桃皇后”的,《搏击俱乐部》,《查理和巧克力工厂》,《哈利波特与死亡神器上》都有她的身影,她曾为《僵尸新娘》女主角配音,应该是导演的御用演员,关系应该可以跟国内的冯小刚与徐帆相较。是国外的“夫妻档”。
Ed的儿子就在床边故事中长大,随着他的成长,他也不再喜欢这些故事,因为他觉得他爸爸的叙述有夸大成分,他不相信他爸爸经历的传奇人生,而且,他听了很多年,实在有些厌倦了。经过一次冲突,儿子和Ed两年没有见面乃至通电话。直到Ed倒在病榻上。他才带妻子回家照顾爸爸。
青年到成年的Ed是Ewan McGregor出演的,《红磨坊》的男主角。 他的妻子则是由Marion Cotillard出演,法国女演员,曾在《的士速递》和《盗梦空间》有出色表现。
Ed青年到成年的故事也穿插着出现,因为他从女巫眼中看到了自己死时的样子,所以他一切敢想敢做。
他所在的村子遭到了“大怪物”的侵扰,没有人敢驱赶不知名的“怪物”, Ed挺身而出,原来那并不是所谓的“怪物”,而是一个大巨人,Karl。他劝说Karl之后,决定跟Karl一起城市闯荡。他们走到了一个岔路,两个选择,一个是修好的路,既快捷方便,有无危险,然而Ed选择了另一条充满未知的路,他跟Karl约好碰头地点,就分头出发了。
Ed走到了一个“世外桃源”之地,大家在这里开心快乐,来的人都会把鞋子扔到高处挂起来,大概就是不会再离开的意思,在这里,Ed碰到了小有名气的诗人,诗人是John Malkovich扮演的,他曾经在《空中监狱》里出演一个极其变态冷血的杀手。所有人都欢迎Ed的到来,他也受到了大概是镇长一家人的礼遇,镇长妻子由Missi Pyle扮演,《查理和巧克力工厂》里面那个口香糖冠军的妈妈,但Ed并没有留下了,而是选择了离开,但他又有些后悔,因为他选择了在晚上离开,因为夜晚的小路总会令人有些害怕。
他和Karl终于到达了城市,他在看马戏班表演的时候,他遇到了一生的挚爱,Sandra。他以在马戏团工作不要一分钱为代价,只求每个月从老板口中知道一点这个女孩的信息。 终于老板被他打动,告诉了他女孩的地址,然而,当他拿着女孩最喜爱的花表白的.时候,却得到了女孩已经订婚的消息。
当然,最终他们在一起了。而后,又发生许多故事,三言两语是道不出影片的精华的。
儿子在Ed临终的时刻,为他完善了整个故事,给故事一个美好的结局。当举办葬礼的时候,他看到了所有在故事中出现的人。
我刚开始看的时候也会怀疑Ed所讲故事的真实性,然而,到最后,这些已经不重要了。
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处情节,就是马戏团的恶狗扑向Ed并对他乱咬的时候,他的主人拿着枪含着泪要杀掉那只狗,然后Ed用一种出乎意料而又合乎情理的方式使恶狗变的温顺,那就是,“衔取训练”。他远远抛出一个干树枝,然后恶狗乐颠颠的捡了回来。
非要说电影给我一个什么启示,我想,那就是,要勇敢。主角Ed在女巫那里看到了自己世时候的样子,所以他敢于挑战并面对一切,所以他的人生才会精彩,虽然我没有碰到过女巫,没有见过玻璃球的眼睛,但我也要勇敢。可能当一个人真正面对了,就会发现,或许,情况没有自己想的那么糟。
希望如此吧。
电影观后感4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浅谈电影《青蛇》的灵动之美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秦少游的一句词,很多人都喜欢用它来形容电影《青蛇》的那种如诗如画,如梦如幻,缥缈灵动的意境之美。而在我看来,却也是十分妥帖的,一句话勾勒出温婉缠绵的烟雨江南,恍惚间耳畔如传来幽幽的古琴声,流光飞舞的水面之上楼阁林立,少年书声朗朗:“春城无处不飞花。”沐浴于月色之下的白蛇妖娆一笑,霎时间花雨飘零,桃色漫天。
美,由此处而始。
在我看来,《青蛇》的艺术审美是远远胜过于它的故事与内涵的,而我对它的钟情也在于此:一种从骨子里透出来的美感,不同于《画皮》的精致雕琢,更多的是自然的灵动与超凡脱俗的飘逸。
徐克早期的片子大多都拍得超脱,但是最空灵的,应该要属《青蛇》。将李碧华原着的妖冶诡谲展现得淋漓尽致,融合了《倩女幽魂》的飘逸凄美,在此基础上,平添几笔游弋的灵动,将整部片子拍成了一轴转动的画卷。
《青蛇》太美了,我想表达的太多,以致不知如何下笔,思来想,就挑三样影片中随处可见的.东西来说吧。
先是雪纺。影片运用了大量的雪纺与轻纱,加上大风鼓吹,让人觉得飘逸轻盈。二蛇的造型应是张叔平最具特色的代表作之一吧,在此且不提那经典的昆剧式的片子头,单说二蛇的衣裙,清一色雪纺纱,柔软的质地足够轻盈,行动间水袖飞扬,裙摆翩翩,加上戏曲的念白,王祖贤和张曼玉演得入骨的媚态,真让观者觉得娇柔似水,媚若无骨,步履移动间似缥缈的画影,灵动异常。
而白蛇的屋宅更是虚幻飘逸得不似人间。雷楚雄是我挺喜欢的一个美术指导,他在布置白府的时候确实是很聪明的,用大幅飘扬的雪纺代替冰冷生硬的墙壁,或随风荡漾,或缀地轻垂,四周烟雾缭绕,衬着芭蕉翠竹,松霭红莲,灯光从后面打过来,阴影透在纱帘上,宛若一幅水墨画。这是一种随意的,写意的美,美得灵动自然,丝毫不觉矫揉造作。这便是,明明同出一人之手,为何《画皮》的布景那般精致用心却仍旧远远比不上《青蛇》的原因。
然后我要说的便是“水”。若要营造出一种灵动的氛围,又怎能少了水?影片的片头便是潺潺的流水,水上漂过流荡的青纱。如果细心一点,便可发现这个片段是截自青蛇和法海打赌的那一场戏,天真妖娆的青蛇在水中极尽魅惑,绿色的裙带逐水漂流,一切都是流动的、荡漾的,包括法海那蠢蠢欲动的妄念。
二蛇的出场是伴随着淅沥的雨声的,不论是在紫竹林里以蛇身替产子的村妇挡雨,还是初次幻化成人形后在屋檐上缠绵戏雨。白蛇更是利用了一场以酒化之的倾盆大雨来制造与许仙初次偶遇的机缘。
江南除了烟雨,最让人印象深刻的便是小桥流水。流水在这部影片里的出场率是极高的。同一条河,白蛇在水中邂逅了许仙,少年少女于此间夜放荷花水灯,青蛇和盲道士在水上斗法……导演甚至还觉得意犹未尽,将小桥流水也搬到白蛇的府邸,于是白府便有如悬于荷塘之上的水榭楼台。
水波荡漾,光影流转,水与光的结合是最富灵动诗意的。而我要说的第三点便是光影。影片对光影加以巧妙的利用,营造出一种灵动的美感。白蛇初见许仙之际,躲在暗处笑意盈然,月色衬着粼粼的水光,半明半灭地打在她素白的脸上,漫天都是飞舞的花瓣,整个画面唯美至极。许仙第一次至白蛇家探访,二人相对而坐,暧昧调情,背景是大幅雪白的轻纱帷幔,灯光将或疏或密的竹影投在帷幔之上,仿佛宣纸上一杆杆林立的墨竹,风吹动帷幔,竹影随之晃动。画面中明明无月,却让人如见朦胧月色,明明寂寂,却让人如闻风声。
荷塘里水声潺潺,雾霭缭绕,明灭的光影斑驳地打在飘扬的帷幔上,这三者的巧妙结合,将白蛇的屋宅虚化得如同仙境,空灵得不惹尘埃。
除此之外,我还不得不提一下《青蛇》的配乐。这部影片的配乐堪称香港电影史上的经典,雷颂德和黄沾天衣无缝的配合为《青蛇》增色不少。古典而空灵的旋律将整个氛围烘托得如同虚烟一样轻灵缥缈,时而欢快地跃动,时而委婉地抒情,声音和画面和谐地相融,镜头配合着音乐旋律有节奏地快速转换,达到一种极为灵动的艺术美感。
我不知徐克是否是因为主角乃蛇精的关系,而有意将这种灵动贯穿于她们出现的每一个画面,从二蛇荡漾的褶皱纱裙而起,至她们柳腰款摆的身姿,眄睐的妩媚神情,再至江南飘摇的浓烟雾雨,随处可闻的流动的水声,摇曳的光影,白府里翻飞的帷幔,袅袅的檀香,以及与每一处情节都配合得天衣无缝的跃动的旋律……从画面到声音,从色彩到布景,从人物造型到道具,竟是无处不美。
“自在飞花轻似梦”,年少时读秦少游是这句词,以为这已足够轻灵,直至看了《青蛇》,才知何谓真正的自然灵动之美,美得这般超凡脱俗,像濯清涟而不妖的红莲,一面冶艳,一面空灵。
其实本来是想借这部片子谈谈美术指导对于电影的重要性,可能是我个人看东西偏重于审美,所以对艺术更感兴趣,觉得一部有价值的好电影,应该是更富有艺术性的,即便是商业片,只要能巧妙合理地对美学加以利用,一样可以有艺术的价值在里面,做到即叫好,又叫座。
电影观后感5
一个人能够给历史,给民族,给子孙留下些什么?杨善洲留下的是一片绿荫和一种精神!
近期,我校全体党员在李书记的组织下观看了《杨善洲》。通过观看影片我进一步认识到党员和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在各项工作中是至关重要的,只有通过全面的、经常的教育,真正打牢思想政治基础、筑严思想政治防线、才能牢固树立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才能更好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就必须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而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名党员教师,我们工作的目的是教书育人,更要在各个方面做好表率:
一、加强学习和修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工作水平
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党员,人民教师,我们担负着培育新一代中国未来人才基础的历史使命。作为奠基工程的我们,一言一行都影响着他们的成长,我们的知识底蕴直接关系着我们教学的好坏。作为新世纪的教师,我们只有不断地加强自身修养,丰富自己的学识,努力提高业务能力,时刻做到为人师表,在教学中尽显自己教学本色、快乐生活、让愉快的教学成为自己生命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才能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发展奉献自己微薄的力量。
我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我们的明天会更加灿烂美好。师德是一名教师的道德水准、立身从教的综合体现。师德不是建立在学位、学识的基础之上,而是在德育的教化和熏陶、法纪的约束、工作的磨砺中逐步形成的。良好的师德,能够营造教书育人的浓厚氛围,能够发挥弘扬中华五千年灿烂文明文化的重要作用。强师德就要加强自身修养。历史的事实表明,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所以,党员教师更应“强师德”、讲修养,才会牢记使命,牢记入党誓言,才会不辜负党和人民的重托,对得起手中“俸禄”,对得起良心,做到俯仰无愧,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才会在重大关头、关键时刻的锻炼和考验中坚定信念,在处理各种复杂问题中经受考验,不断铸就教师品行,从而真正树立共产党人高尚的从教品格。
二、自我约束、廉洁从教,处处争做勤政廉教表率
首先,教师要努力培养自律的自觉性。在教学中增强政治责任意识,在其位、谋其政、负其责、尽其力。时刻记住学校赋予的重托,真心实意为加快发展、富校强校服务,为教师和学生服务。强化廉洁从教意识。必须以自己的人格力量赢得大家的尊重和信赖,切实规范自己的言行,不该去的地方不去,不该沾的东西不沾,不该做的事情不做,以良好的形象取信于人。
其次,教师廉洁自律必须从最细小的'事做起,不取一点一滴的不义之财,不索一针一线的非法之财。在实际教学生活中,要能顶得住歪理,坚定信念、锤炼意志、增强免疫力;真正做到理想信念不动摇、大是大非不糊涂、党性原则不丧失、不被歪理邪说所俘虏、要耐得住清贫、要树立正确的利益观。
再次,教师要公正从教。所谓公正从教,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要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要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能因学生的性别、民族、智能差异,家庭状况、学生及家长对自己的感情差别等而采取不同的态度和情感模式。这是教师道德和教师法规对教师的重要要求,它体现的是教育的公平性、公正性。教师廉洁从教,除了法规约束和社会舆论的监督引导外,主要靠教师用廉洁的标准来进行自我约束,自觉保持清廉纯洁的作风,这是廉洁从教的最深厚的思想基础。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要廉洁从教,为人师表,以自己高尚品行和聪明智慧,教书育人,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将自己的美好形象永远留在学生的心坎里;使学生从小就懂得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从而逐步懂得做什么样的人,怎样做人。
三、追求完美,力求做到“精益求精”
民族的振兴靠教育,教育的振兴靠教师。可见,身为教师应深感任重而道远。在工作中,我们就要用心琢磨思考,要时常保持着精心、细心、尽心的工作态度,对待工作要从小处着手、从细节着手,要把教育事业当作自己的神圣信仰,要用心去思考,用心去工作,力求做到完美、精益求精。只有这样严于律己、以身作则,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
“是人民在养着我们”,我们要时时提醒自己,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以谦恭之心看待我们的工作,才能完成好党组织交给我们的各项任务,才能更好地教书育人,才能让学生满意、让家长满意、让人民满意。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时刻用党员领导干部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遵章守纪,牢记“两个务必”,做到“八个坚持、八个反对”,防微杜渐,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永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电影观后感6
一天,老师带我们去看电影《心曲》,电影主要讲述了钱老师的感人故事。 钱老师刚调到四(3)班的时候,他就听其他老师说:“班里有一个调皮蛋叫张光,他总爱欺负民工子弟付小军同学。”有一次,体育老师要选出参加长跑比赛的同学,同学们都建议让班级里跑得最快的付小军和杨波来比一下,再选出参加比赛的人。体育老师同意了同学们的建议,让他们俩明天进行一次较量。当天中午吃饭的时候,张光对付小军说:“这块巧克力给你,但你必须把参赛资格让给杨波。”付小军担心如果不答应张光的要求,会欺负他,他只好同意了。他们的对话被班长听到了,班长对张光说:“我不同意,你凭什么让付小军把参赛资格让给杨波?”张光不讲道理地说:“要你管,他都已经自己答应把比赛资格让给杨波了。”说完,他就离开了食堂。刚才的一幕,全被钱老师看见了,他就走过来问班长刚才发生了什么事情,班长把事情经过跟钱老师讲了一遍。
放学后,钱老师找来付小军,语重心长地对付小军说:“你千万不要放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愿,你应该把它认真地去完成。我相信你。”
第二天,付小军和杨波的比赛开始了。体育老师一吹哨子,他们俩就飞快地往前跑去,最后付小军赢了,获得了参赛资格,同学们为他欢呼。
为了能让付小军能跑得更快,增加他的自信心,钱老师决定每天陪他一起练习跑步,但这几天钱老师的头开始变得越来越疼,去医院看了,医生说他得了很严重的脑瘤,虽然可以手术,但是治疗成功的概率很低。当天晚上,钱老师突然晕倒在自己家的地上,被紧急送进了医院。那天也是付小军长跑比赛的日子,他在比赛中得了第一名。当他得知钱老师出事时,马上赶往医院,见到钱老师,告诉他比赛得了第一名,钱老师拿出最后的力气笑一笑,永远闭上了眼睛。同学们悲痛欲绝,为失去这样一位好老师痛哭起来。同学们在送别钱老师时,都为他敬献了鲜花。
观看了这场电影,我也感动得流下了眼泪,钱老师不顾自己的身体,还带病关心和帮助同学,积极鼓励条件不好的同学,增加他们的自信心。这也教育我,要更加尊敬老师,好好学习,以优异的成绩报答老师的辛勤教育,不辜负老师的期望。
可爱的老师,想您在梦里
“老师的心为学生而长”,这是宝山青年优秀教师徐宏杰生前的肺腑之言。《心曲》是一部电影故事片。展示了徐宏杰老师的优秀事迹。故事片中塑造了富家和民工子弟在班出现的许多真实情况,向教育界提出了该如何正确引导教育好当今青少年一代的时代课题。班主任钱亮,原是重点小学的老师,为实现自已“教书育人树魂立根”的梦想,主动来到一个调皮、后进的班级任教。为了孩子的进步,他顾不上与汤鸣老师旅游。孩子们的成绩上不去,上课打瞌睡等,都是他关心的心事。他以辛勤的家访,温馨的激励,自称自已是班内最后一个学号的同学,与孩子们打成了一片,被学生称作“哥哥老师”。
孩子们天真烂漫,教育工作者重在引导是关键。当付小军为使班级里的同学看得起他,把他自己的父亲谎称是个“救火英雄”;一名同学为卖报的母亲晚上九时还卖不掉最后一张晚报,给过路人一元钱去买下母亲手中最后的一张报,希望母亲早点回家休息。影片中的件件小事,折射出当今社会不健康的思想和美好的品性对孩子们的影响。钱亮对此都能做好细致引导的教育工作,让孩子们懂得“贫穷不是耻辱,说谎才是耻辱”,“一元钱和万两黄金,在孝的天平上是等价的”,“孝该从小开始”的道理。
作为钱亮班主任的`奶奶,著名老艺术秦怡的表演,体现了慈祥的长辈对孩子的关爱;作为钱亮老师所在学校的校长,梁波罗老艺术家的感人表演,给观众留下了亲切难忘的印象。“只有您把心交给了孩子,孩子才能把你当成自已的亲人”。这是影片给全体教育工作者深刻启示。对当今某些教师,过分的希望在家教中得到经济回报等不妥做法,电影无疑给我们做出了榜样。影片教育人们:勤劳致富是光荣的,追求虚荣是可耻的,爱岗敬业的可尊重的,孝敬长辈更是值得推崇的!
教育工作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优秀的教师是时代的楷模。当影片的钱亮的老师因病离开孩子的时候,人们更加怀念优秀老师的可爱:
亲爱的、可爱的老师,想您在梦里!
向老师致敬
今天上午,我们观看了《心曲》这部电影,这是一部催人下泪的影片。 这部电影主要写了钱亮老师主动担任最调皮的四(3)班班主任。四(3)班有一个同学叫张光,他常常仗着自己有钱,欺负班里弱小的同学,但是钱老师用独特的方法改掉了他仗势欺人的毛病。班里有个同学上课总是打瞌睡,钱老师了解到原因,作出了解决方法,她上课也就不打瞌睡了??最后,老师使这个班的成绩从年级倒数第一变成了年级第二。但是,他也因为过度劳累,患上了脑瘤,最后因病情严重而不幸去世了。
这部影片使我觉得十分感动,而“老师的心都是为学生长的”这句话深深地映在了我的脑海里。小树的茁壮,是因为他得到了阳光的爱;鲜花的美丽,是因为它得到了雨露的爱;而我们健康成长的每一天;是因为老师博大的爱。其实,在我们身边就有一些这样的老师,他们总是默默无闻地给了我们爱。别的老师不说,就说说我们的班主任高老师吧!以前的一次大考的复习阶段,您给我们做了许多卷子,一开始,我们只会抱怨,可是到考试后我们才知道您的良苦用心。您为了我们,甚至用休息时间为我们做事,您真的很辛苦! 老师就像辛勤的园丁,我们就像娇嫩的小花,只有园丁的抚育,花儿才能成长。在这儿,我要向全部老师说声,您们辛苦了!
电影观后感7
从《老男孩》知道了筷子兄弟,随后也看了11度青春的其他电影。后来无意间看到了筷子兄弟的新作《父亲》之父女篇,听到了由王太利作词作曲的同名歌曲《父亲》,听完的那一刹那,我已经泪流满面了。
筷子兄弟的微电影《父亲》已经看过几遍了,网友对此的评论有很多,有人说拍的很感人,也有人说片子拍的太烂......我想无论好或是不好的评价都是源于不同角度。
我不懂什么是真正的艺术,更不懂要用什么样的角度去欣赏,但是它确实让我泣不成声。或许在看电影或是电视剧时,我们总会被那些关于亲情、爱情、友情的片段所感染,是他们拍的太精彩还是有意无意触动了我们的记忆与心弦。所以我不想去说这部电影的成功与否、精彩与否,但我很想为这里的主题曲《父亲》而鼓掌。尤其是那里面的歌词,那引人深思的爱深深的震撼着作为儿女的我们的心。
影片《父亲》从主人公“小燕燕”的童年对父亲的崇拜开始,描述了一位普通少女成长过程中与父亲之间感情关系的变化。父女间有崇拜与被崇拜、保护与被保护,也有因过度保护而引发的青春逆反。女儿长大后,开启独立生活时的离别之伤,最后落脚在女儿嫁人婚礼上老父亲的真情流露。父亲身上有着男人身上的劣根性的集合,但是又对自己的女儿无限疼爱。
在片中,王太利饰演的警察形象,英勇帅气,动作敏捷,不知道看过此片的朋友们是不是还记得儿时心目中那个警察叔叔的形象?在表演的过程中,无论是台词语气的把握,还是肢体动作的展示,还是面部表情的'呈现都是缺一不可的。一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如果希望在观众面前留下深刻印象的话,在细节方面就需要下功夫,片中王太利的面目表情将遇到歹徒的那种愤怒表现得淋漓尽致,尤其是遇到众歹徒瞪大双眼的那一刹那尤为突出。在遇到歹徒将一把尖到直指到眼前的时候,王太利表现出来的那种愤怒以及歇斯底里与歹徒负隅顽抗到底的表情都体现出了他对于警察形象的深入了解。当霍建国身负重伤住进医院的时候,同事和自己深爱的女儿到医院看望他的时候,他的一个军礼表达了他作为一名人民警察的骄傲和自豪。同事们心中的好榜样,女儿心中的骄傲。当小燕燕高兴的把满分试卷拿给爸爸看的时候,霍建国脸上洋溢出的欣慰笑容是发自内心的,这个表情让王太利诠释得也很到位,看到女儿取得了好成绩,相信每一个父亲都会为之骄傲和自豪。当霍建国在边洗衣服边陪小燕燕看动画片的时候,动画片里的感人故事或许让霍建国想到了一些伤心难过的事情,不禁潸然泪下。细心的爸爸发现小燕燕喜欢上了动画片里的卡通形象,不顾一天工作的劳累,在小燕燕的花裙子上一针一线地为小燕燕绣上了一个一模一样的小娃娃,希望第二天小燕燕起床穿上花裙子的时候能够开心。
父亲年轻的时候是一位英勇的警察,老了以后是一个很矛盾的老人。作为曾经的拥有自己的尊严,这导致了他和女儿在公交车上制止小偷的行为。但在与小偷搏斗中也哀求小偷说自己有病,此时按照他女儿的话说他没有体检过。也就是说他知道自己有病而不想体检出来让女人知道然后着急。随后与女儿的争吵中有让女儿滚以后都不给女儿开门了,但最后自己滚了。在女儿带肖利回来时也热情的给女儿开门,像没事儿人一样,父女之间有什么过不去的呢。当然当时他不知道,肖利就是那个从小被他认定为坏孩子的人就在门外。到现在父亲依然认定肖利不是个正经人。到父亲被以前抓过的罪犯报复重伤导致脑子出现问题时,整个故事发生了转折,从父亲对女人的溺爱到容忍转变为女儿对父亲的爱的表达。在脑子受损后父亲记得三件事女儿、自己是个警察、肖利是个坏人。而肖利在晚上与女护士的谈笑也更加坚定了父亲认为肖利不是正经人的思想。当女儿告诉父亲她要和肖利结婚时,父亲很淡定的尿了,这可以是病人的表现也可以理解为父亲的抗议。最后婚礼上父亲穿着自己最辉煌时候的警服来到了现场,看似健康意气风发。他来了他是来送他女儿的,但他不祝福这段婚姻,因为肖利在他眼里不是好人。所以他没有把女儿交到新郎的手里,而是说等你放学了爸爸在来接你。这句话的意思个人认为是“去吧,按照你的想法和这个坏男人在一起吧,当你发现了他是个坏男人的时候,父亲来接你回家。”这时父亲恢复了病态,燕燕哭了,她想到了父亲年轻时送她上学,英勇与歹徒搏斗以及种种父亲对她的爱。
从这个电影中,我看到父爱的伟大,父爱这字眼是多么的平凡,但这种爱是多么的不平凡。在恐惧时,父爱是一块踏脚的石;迷失时,父爱是一盏照明的灯;枯竭时,父爱是一湾生命之水;努力时,父爱是精神上的支柱;成功时,父爱又是鼓励与警钟。当自己还是懵懂孩子的时候,有几个人能真正理解和了解自己的父亲以及父亲的爱子之心以及撑负一个家的那份责任和艰辛,或许未来只有自己亦为人父人母的时候,这份情感,这份责任才会慢慢的体现,慢慢的清晰开来。可到那个时候再看看自己的父亲,大多已然年迈白色鬓然,我们拥有的或许只是颇为的辛酸,但是父亲的眼中却会留露出欣慰和自豪。因为那个叛逆顽皮的孩子都已然立足于世,为用于世了。父爱大于天,我们总会理解,也总会拥有和释放。可怜天下父母心!希望趁着父亲还未老迈的日子里,做儿女的都早些领悟这份情吧!
电影观后感8
好久没有看电影,最近一口气看了几部,对几部电影的观后感。一部是俺最喜欢的梅丽尔.斯特里普主演的“朱莉与朱莉娅 Julie& Julia”,第二部还是她主演的Itscomplicated(爱很复杂),最后一部是老板方励投资拍的“观音山”。忍不住想结合实际,谈谈观后感。“朱莉与朱莉娅Julie &Julia”(也译作“美味关系”):主人公朱莉作为生活在美国曼哈顿下城区的一名普通政府文员,家庭主妇,刚过而立之年却庸庸碌碌,没有目标,做任何事情都知难而退(或者说半途而废)。在沮丧和赌气之中,想起美国最受欢迎的名厨茱莉亚·切尔德的那部《精通法国烹饪的艺术》,遂给自己定下一个目标:在一年之内完成该菜谱中的全部524道菜,并把这期间的点点滴滴的感受用博客记录下来。 这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但是在自己的坚持和大家的鼓励下,朱莉还是将它胜利完成了,她把她的这些经历写成了书,并且最后还被好莱坞拍成了电影。在电影中,穿插着的还有梅姑饰演的茱莉亚在1949年定居巴黎后,用整整十年的时间完成《精通法国烹饪艺术的艺术》的经历。很为电影中的茱莉亚所动,她四十多岁与外交官丈夫一同来到美丽的巴黎,百无聊赖下开始用心去做自己喜欢的烹饪,从零开始,与法国烹饪界那些眼高于顶的男性厨师一起勤学苦练……她总是乐观热情,天真浪漫,面色红润而声音高昂。她有很爱自己的丈夫,有自己专注的烹饪事业,常常兴致勃勃地逛菜市场……这一切都让她的生活快乐得像在金色的池塘中跳跃的水珠。她知道,乐趣,开心,这些才是生活中最重要的。整部电影完整流畅,除了令人捧腹的各路桥段,还充满了现实的温情和无奈,充分表现出女性纯净简单却色彩艳丽的内心世界。影片中暖意洋洋的色调,每一道佳肴由加工到完成的醇香使我不禁回到几百年前乐为“家庭煮妇”的年代,那时,几平方米的厨房就是我快乐的领地,每天下班骑车近50分钟回家,仍不知疲倦地跑菜市,挑选最喜欢的材料回来烹调,每当得到吃货们的赞赏就很是飘飘然。虽俱往矣,但女人在烹调中的乐趣却是感同身受,不信请参阅初级烹调菜鸟“新生活新启航blog.sina.com.cn/cindyhao23”的博客。听说此电影票房收入一般,梅丽尔·斯特里普对此的反应是:“男人永远不懂得女人的心。”我也深以为是,男人如何能欣赏这种琐碎又诗意的生活呢?看完电影,晚上做了个梦,也许是最近工作压力的原因,梦里和老妈有一段声泪俱下的谈话:在梦里,我像电影里年轻的朱莉一样向老妈哭着抱怨“为何这辈子我总是很难对一件事坚持到底,婚姻也好,工作也好,情感也好,爱好也好....”老妈说“亲爱的,其实有一件事你一直坚持得很好---那就是听从自己内心的直觉,坚持做你自己,而不是别人眼中的你”,豁然开朗!Itscomplicated(爱很复杂):很多事情可以用这句万能的话来概括,尤其是爱情,观后感《对几部电影的观后感》。故事所讲述的是一对离婚的夫妻,他们各自都有了自己的生活,但对着旧爱侣仍有依依不舍之情,因此,他们的关系就变得无比的复杂……好在导演给我们留下的却是一个开放式的结局,正如爱情本身的荒诞和不羁。这是近年来看过最好的.一部爱情轻喜剧之一,剧中三位年过半百的老戏骨把饮食男女之间的那种情感纠结演绎得淋漓尽致:历克·鲍德温的表演很有味道,充分演绎了一个离异不得志的中年男人,带着小小的闷骚和很真挚的情感,勇敢并且直接;史蒂夫·马丁一反常态的害羞寡言,成了该剧的蓝色调剂。我喜欢这里面所有的乐观和情感,让原本复杂的爱也出落得简单,尤其是梅姑,她的演技高度已被大家赞美过太多太多次,但是这一次,她又完美变身了。她的温暖、妩媚、热情和孩子气的举动使她闪耀着属于五十岁女人的风韵、性感和可爱,让戏里年轻的俊男美女黯然失色,难怪不得戏中两位好男人纷纷被她迷倒在裙下。希望当俺到那个年纪眼里还能绽放如此女性的妩媚光辉。“观音山”:我把它定义为“现实主义文艺商业片”。从剧情上说不是我喜欢的影片类型,鉴于是老板兼朋友方励的最新力作,还是积极地去捧个场,贡献一下微薄的票房。不得不说,这又是一部打击我对电影鉴赏水平自信心的电影。也许是被要求剪辑太多的缘故,整个故事的讲述比较突兀、凌乱,看完后几个同事们还在为剧中断腿女子的身份以及最后老女人跳崖的原因而争论,该剧采用“苹果”的原班拍摄剪辑团队,特别喜欢用虚化的近镜头表现人物动荡、纠结、挣扎的内心,有点仿“行走的罗拉”的感觉,看得我们一帮中老年人直犯晕。当然,从作品本身表达的社会问题来说,影片具有相当的现实意义色彩,呈现出理性的悲观主义;但是正如某影评人的观点“《观音山》作为一部非常情绪化的影片,它其实更加需要一个故事逻辑和人物性格都相对完整的故事作为载体,这部电影才能承载导演试图表达的情绪。”此外,从我个人的口味来说,觉得“电影应当带给人希望而非绝望,因为在现实生活里我们有太多的机会去体味后者。”所以,更喜欢让我轻松、开心的电影。成都的那帮死党们也于周末自觉跑去贡献票房,看出来的感受与俺大同小异,估计正如方励说的我们太老了,不再适合看这类前卫青春片;最逗的是“高闷墩”,这厢剧情正往高潮发展,她娃却像睡醒了一样突然想起晚饭忘了给女儿打包排骨,疾奔而去,太莫文艺培养潜质了。
电影观后感9
篇一
电影《小孩不笨》的一句台词说得非常好,即”资源放错了地方就是垃圾,垃圾放对了地方就是资源“。如果说,尊重、理解幼儿需要教师有较高的素养的话,宽容幼儿则需要勇气和更大的投入。教师要允许幼儿认识反复的过程,需要我们有更大的耐性。
宽容,不是放纵,更不是溺爱,它有着丰富的内涵。宽容,是理解的继续,也是理解最真实、最具体的体现。宽容应该有多种形式,各种形式的确定必须根据”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原则。宽容,还应为幼儿排除不良因素的干扰,创造条件,让幼儿”跳一跳“就可以达到的努力目标;同时要因势利导,用爱心感染幼儿,尊重、理解、宽容有机地结合,提高与孩子交流的深度、广度和质量,也使老师的爱心放大了更多倍。
望着那一张张天真可爱的脸,一切的烦恼与忧愁刹那间消退,生活的诗画便在眼前飞扬,使心田灿烂,温馨。”我觉得幼儿园教师是一个纯真和美好的职业。有人形容幼儿教师永远都是显得那么年轻和充满朝气。这种形容不无道理。当你面对幼儿那双清澈无比充满童真的眼睛时,当你聆听着幼儿银铃般的笑声时,每个人都仿佛又重新回到了童年时光。这让我更加喜欢这个职业,让我觉得这份职业如此纯真美好,我无悔选择了这样的职业。在与幼儿一起相处的日子,多一份爱心,少一点虚荣;多一份理解、帮助,少一点指责、批评;多一份宽容、耐心,少一点责难、惩罚!这样,让教师的职业道路更加美好。
“爱”是教育永恒的主题,我们知道了怎样更好地去爱我们的孩子,怎样让我们的孩子在更好的环境下健康的成长。作为一名骨干教师,我们要以扎实的作风潜心实践,坚持不懈;要以自觉的精神对待学习,不必急功近利,心浮气躁;要以务实的心态思考问题,力求兼收并蓄,博采众长;要以独特的眼光大胆创新,做到不拘一格,匠心独运;要保持积极而健康的心理品质,逐步形成巧借外力的综合素养,让自己的工作、生活与学习始终处于一种研究的状态,让自己的生命处于不断探索与追求的过程之中。
篇二
看完《小孩不笨》之后,心里颇有感触。感触之余,我想起了现代的家庭教育问题。
父母都认为,只要按照他们安排去做,去参加各种各样的辅导班,在小考、中考、高考中都能取得胜利,成为值得他们骄傲的“天才”,他们的家庭教育就是成功的,其实,父母们有反思过吗?这种所谓的“天才培养模式”到底是不是成功的家庭教育呢?
在《小孩不笨》这一影片中,我们都能很清楚地看到,父母一味要求孩子的高成绩,最后导致了成才被学校退学,学谦成了学校触犯校规的学生,这难道与家庭教育脱得了关系?
父母认为只有高成绩的孩子才算好孩子,只有高成绩的孩子将来才能有出息。因此,他们不允许孩子发展其他与学习无关的爱好。在影片中,杰利作为演讲的主角,却邀请不了父母来听讲座,因为他的父母认为这是很不正经的事;在父亲节时,学谦用平时省下来的零钱去买了一刮须刀给父亲,却遭来了母亲的挨骂,不好好学习整天只知道乱花钱,成才因为华文考不好,被父亲知道却招来了一身痛打……久而久之,小孩不再敢把自己那些与学习无关的想法告诉父母,代沟逐渐扩大以到那种无法沟通的地步。然而,父母还过份自信,认为自己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这一切都是对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鞭打教育似乎成了有效的家庭教育方式,在《小孩不笨》中经常看到成才被父亲拳打脚踢,学谦时常被母亲指着鼻子骂。在现代生活中,更有狼爸虎妈的鲜明例子。()试问,在打骂中成长的孩子,他们有何快乐可言?父母的暴力在他们的童年留下的阴影,是一所北大就能抹去的吗?
在《小孩不笨》的结局里,学谦的妈妈辞去了总编的职位,理由是要回家管教孩子,因为她意识到,她要时间去了解孩子,从中摸索出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
我们从一出生就是个人,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一个大写的人,而不是一台只会为成绩而学习考试的机器,童年时期的孩子是充满活力与想象力的,父母应该按孩子的兴趣,由孩子自由发展,培养孩子独立的人格和思想,让孩子拥有享受快乐人生的权利。
然而,这里所说的“自由”发展,是“相对自由”,并不是父母可以纵任孩子一切习惯发展,甚至是坏习惯也不加管教,如果一切任由孩子顺从孩子,那只是溺爱孩子,如果说狼爸虎妈教是一个极端,则这种溺爱式的教育则是另一个极端。李天一被判了XX年则是溺爱教育的恶果。
因此,父母应该重视孩子的家庭教育。尊重孩子的个性,在管教的同时,给孩子一定的自由发展空间,父母应该做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引导人,而不是压迫孩子发展的压迫者,努力让孩子快乐成长。
电影观后感10
这部电影的故事背景,发生在一个隐于深山的院子中Ozunu族人(日本九族之一),Ozunu收留很多被抛弃的小孩,从小训练他们成为忍者。在这部影片的前半部分,描述了很多训练的方式。虽然不知道是否是真的忍者是这样训练,但这种训练方式有它的价值,值得我们去思考其中的意义。在他们的训练中,有一条主导原则:身体必须听命于思想,饥饿、口渴,就连脉中之血都是的弱点。痛苦的存在,只是因为软弱。
先解析这一条:身体必须听命于思想。
现在社会很多人,都被身体的欲望所控制,如衣、食、住、行。追求出门有私家车、进门有豪华房子。一辈子奔命,只是为自己的身体。自己的全副精神、意志、思想都成为身体的奴仆,像动物一样的生活。尽管每天忙来忙去,但仍然内心精神空虚。因为忙起来,就暂时忘却自己的空虚。所以,这类人不敢闲下来,一闲下来就受不了,因为要面对自己内心的空虚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是不是真的痛苦?不知道)但人一辈子,就只为身体而活么?在精神和文化的层面上,谈到做人,谈到作为一个有基本责任能力的"人"而言,生命的意义已经超越了动物的层次。既然我们有思考、有意识与精神,我们是否该做一些不同于动物的事?否则,还不如直接去做动物,而不是浪费我们所拥有的这些别于动物的能力。在这种意义上讲,身体的存在,是为了将意志与思想用行动的'方式表达出来。所以,身体必须服从于意志与思想,来完成我们更高的自我实现的目标。
现在,唯一的问题是:我人生存在的目的是什么?我要成为如何想这个世界展示自己?当你明白自己存在的目的,你就会活的轻松、愉快,生命也会充实起来。因为,你清明了,不再向以前混混噩噩,不知所往。
明白了身体是服务于意志与思想的,意志与思想也可以控制身体。就会发现,我不是身体,身体不能控制我,身体的疼痛对我没有影响,身体的疼痛只是受到外界一种反应而已。意志与思想可以控制身体,不会被身体所控制。如此,就可以超越自己现在的极限。因为,我想我可以,我的身体就可以做到。
至于后面的几条原则:饥饿、口渴,就连脉中之血都是的弱点。痛苦的存在,只是因为软弱。只要知道了谁才是主人,并且明白身体的痛苦不能影响我的意志与思考,就很好理解了。既然意志可以控制身体,就可以控制身体上的需求,如口渴、饥饿,甚至流血(这需要对自己意志很深的修炼才能达到)。软弱是因为自己的意志被身体控制。当意志不被身体控制,痛苦对自己来说也不在是痛苦,而仅仅是一种身体的反应。
上面都是理论,但只有实际行动之后,才能真切体会到其中的自由与乐趣。在生活中,我也在逐步实践,修炼自己的意志与精神。
意志与精神的修炼之一:跑步
我们每天都会跑十圈(20xx米),跑完大约需要十一分钟,并且很累。所以,我很不喜欢跑步。每次跑的时候都有偷懒的想法,跑的很不认真。今天,开始跑步后,又有了偷懒的念头。但今天,我决心锻炼自己的意志。抛弃偷懒的念头,抛弃我不行的想法。只有一个念头:今天,我要创造记录,我要超越身体。最后一圈,冲刺!跑着跑着,仿佛所有腿上的酸痛、呼吸不过来的难受都远离而去,再也不见。我感受到我的意志开始驾驭我的身体。身体,已经不能控制我的意志,我成为我身体的主人。跑到最后的50米冲刺,竟然异常的轻松,全身心的享受这个跑步的过程,享受超越。跑完了,10分41秒,没有突破记录,但我突破了自己的身体。虽然在剧烈的呼吸,腿仍然有些痛,但已经对我没有任何影响。荣誉充满我的心。我超越了我自己。
意志与精神的修炼之二:超越疼痛
今天,不知道怎么回事,大拇指上磨了一个大水泡。很痛,到最后从教室回寝室是一瘸一拐的撑着棍子勉强跳回来。回去将这个泡剪破,发现是一个血泡,占了半个脚趾。不巧的是,明天正好是去送包(捐赠给穷困山区小孩子的书包等学习用具,详情请见这篇文章:),现在我走一下痛一下,不知道明天还怎么去,随即萌生了放弃的念头。对老师讲了这件事,老师说看看明天我的恢复情况怎么样,再做决定。晚上睡觉时,反思自己的心理。为何会不想去?因为觉得我的体力不好,来回的路有些远,怕跟不上大家,也害怕太累。认识请这个事实之后,我决心克服自己逃避与的懒惰心态。有了跑步时超越的经验,我相信我能继续超越身体的疼痛,所以决定明天继续送包。第二天,坚持跑步、早锻炼,与大家一起去送包,走的越多,脚上磨水泡的地方却不痛了。爬了一整天的山,体力与耐力反而比以前更好,很轻松的走完了全程。走在路上,越发觉得今天克服困难出来爬山是一项明智的决定。回寝室后,检查了一下脚的伤势,愈合了好多,正常走路时已经不会痛了。我很感恩脚上受伤这件事,让我体悟到了没有什么是不可以超越的。疼痛,我可以超越。也不要轻易的下判断,一件事的好坏。因为你不知道它的背后有什么礼物。如果一开始抱着抗拒的心态,我就不会选择出去爬山,也不会再次体验到超越。
总结:
有了第一次的超越,就会体会到第二次、第三次。每一次的超越,对自己的精神都是一种"充电"。逐渐,你会爱上挑战。因为,每一次挑战都是一次超越,都是一次意志与精神的修练。
电影观后感11
感动有两。第一,被大山里孩子们的纯朴善良感动。孩子们从未见过花露水,当秋老师把花露水放在讲台桌上忘记拿走时,孩子们抑制不住好奇心把它拿来一一闻过,一不小心打碎了。他们紧张得不得了,害怕的不行,现实生活已使他们明白留住一位老师不容易。打碎了老师的花露水,在他们眼中无异于是打碎了老师继续留下来的热情。孩子们马上想办法补救,他们能想到的最好办法是凑钱重买一瓶。火根自告奋勇承担了买花露水的重任,却因路途太远在夜晚回来的路上迷了路,回来后还把所有的责任都揽下来。一个小小的孩子,为了把老师挽留下来,他承担了所有的一切。这份纯朴善良和担当,实在令人感动。如果不是同学们当众说明,秋老师不会明白事情的真相,也是因为事先不知道,秋老师在明白时才会特别感动,才会重新审视自己的内心和选择。第二:被秋老师选择留下来感动。秋老师来这里支教的初心,是为了更方便考研。来这里不久便被大山的艰苦打倒了,她巴不得能马上离开。考上研究生是她名正言顺离开的理由,她也如愿以偿考上了。但就在这当口,火根的纯朴打动了她,可爱的孩子们的纯真让她决定留下来。这样的选择意味着责任担当和之前理想的牺牲,这需要极大的勇气和热情,特别是对一个刚大学毕业对未来充满憧憬且对这里的艰苦已有所了解的女大学生来说是难能可贵的。所以说,秋老师的选择让人感动。
感二:不解
校长指责秋老师的'言语举动,我觉得有待商榷。影片里人物的言行举止,反映的是导演想要展示给公众的价值理念。校长的语言行为透露给公众的理念是:支教,应该是纯粹的奉献,不该带有个人的利益目的。能这样当然很好,但真的只能这样吗?如果是,国家就不用出台相应的鼓励政策,鼓励大学生们去支教,通过支教获得相应的优惠。秋老师支教,就是在优惠政策(方便考研)的吸引下去的,这不应受到指责。相反,她响应国家号召去支教,应该得到表扬。要求大学生们支教必须是纯粹的奉献,这要求恐怕也太高了。刚刚毕业的大学生们哪个不是对未来充满华丽的憧憬?他们的未来景象里也许有过大山里贫瘠的土地上几十个基本没受过教育的野孩子在望穿秋水等待老师来传授知识的场面,但他们肯定没想过这场面与自己有什么关系或者是与自己有什么长久的关系。他们涉世未深,还不可能拥有
纯粹奉献的灵魂高度。再说了,在物质喧嚣甚上的社会中,有多少人能做到纯粹的奉献?为什么他们不能因为支教更方便考研而来支教呢?校长传达出的理念就是不能。笔者认为,大学生们在支教的同时考上研究生,两全其美,有何不可?可是在校长眼中,为什么秋老师不能去考研而且还没有资格当老师?火根去买花露水彻夜没回,秋老师并不知情啊,再说,也不是秋老师要求他那样去做的呀,她如果知道事情的前因后果也不会让孩子们那样做的。知道孩子不见了后,秋老师也是心急如焚到处找,校长怎能说出那样的话?难道在校长眼中,必须是纯粹的扎根山村教学才能受到歌颂?否则就必须受到指责?如果这样,还有哪个大学生敢去支教?校长凭什么能抢走秋老师的录取通知书?连国家都明文规定她可以边支教边考研,这说明通知书是合理合法的呀,是谁赋予校长那样的权利?校长自己扎根于山村小学,为山村教育做贡献,为孩子们操各种心,这值得赞美。但他凭什么要求别人也必须像他一样只能纯粹奉献,而不能在奉献的同时还拥有积极追求其他的做法(影片里校长虽然没有明说,但我觉得言外之意就是这意思)?校长的指责无厘头,校长的要求很霸道。情节安排校长这样的做法实在令我不解。
感三:迷路
影片中直接展示的是火根因买花露水迷路了,间接要表达的是秋老师的心灵迷路了。对于秋老师的心灵迷路之说,我不认同。如果说导演安排校长那样做是为了给秋老师敲响警钟指明方向,可我认为,秋老师并没有迷路,她奔着容易考研的目标去支教,方向明确,无可厚非。虽然后来孩子们的纯朴与善良让她对人生、对教育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而改变主意,那也只能说明她对自己的未来进行了第二次选择,同样也是方向明确。并不能就此论断说之前为方便考研来支教就是心灵
的迷路,后来选择留下来就是心灵的正道。她能选择留下来助力山村教育当然值得赞美,她选择去读研也同样值得尊重。如果她读完研后拥有更大的力量来改变山村教育,给山村带来更大的希望,不也是很好吗?或者她毕业后在其他地方为社会做贡献,也是不错的。难道这些就不是心灵的正道吗?选择读研与选择留在山村,焉知哪个对社会的贡献更大?焉知哪个选择更为高尚?校长怎可一棍子打死?其实,真正迷路的是校长,他用自以为是的道德去绑架秋老师,这怎么可以呢?人各有志,每个人都有合法选择自己生活的自由,不受他人干涉。但校长的做法严重干涉了秋老师的选择,强迫了她的思想,可见校长的思想迷路了。山村的教育需要改变,校长的思想同样需要拯救。如果校长的思想不迷途知返,也许会阻断了大学生们的支教路。
以上就是我观影的感受。
电影观后感12
春秋割据,各国战乱,孔子的年代就穿插在这样的乱世中。他和他的弟-子们颠沛流离,周游列国十几年。一直未曾放弃的是礼义仁和。
我带着并不是非常高的期望去看这部影片。两个多小时,和场内的观众一起,非常安静地看完。正如胡玫所说“《孔子》是一部一定能让你记住非常多故事情节的影片”。但孔子带给我的,不仅是故事和情节那么简单。他留下的,是一个形象,一种精神,连同他身后的弟-子一起,或许大多是文文弱弱的读书人。但你感觉到的必定是如海涛般的千军万马,统领着一个时代。
周润发饰演的孔子是影片的主线和灵魂。不管在何境地,自始至终坚定淡定的眼神,礼义娓娓道来的神韵,仿佛孔子转世。
颜回、子路、冉求,性格各异,但爱师如命,遵循礼仪仁和的精神如命。子路助卫国,冉求回鲁国效命。最牵动人心的是颜回,颜回是孔子最钟爱的弟-子,外表文文弱弱却机智灵活、意志坚定。他死得那一幕,有非常多人给出了负面的评价:矫情、假、搞笑。但我被感动了,我相信颜回不顾生命,甚至都没有想到生命,反复潜入水中挽救竹简的那一刻,非常多观众也落泪了,我也相信当孔子一直抱着死去的颜回不肯放手的那个场面,震撼了万千人。
周迅演出了南子的神韵,她天生就是一个好演员,扮演的角色能逼真到骨子里。南子这个角色也并不是可有可无的。重要的角色是它存在,你觉得可有可无,它一旦不存在,你会觉得缺了非常大一块。孔子其实是惊艳和动心于南子的美貌的,但他终以一句“可有些人就是好德如好色”决然截断了即将升华为暧昧的一种情愫。南子让世人看到了孔子并非神,孔子同时也是一个普通人,南子虽然简单出场,寥寥的情节铺陈,但巧妙地反射出人物在本性和信仰之间的取舍,实为一个看点耐人寻味,又怎么会是可有可无呢。
不难预料,《孔子》也一样,会在不同人心里留下不同的印象,在不同人的内心埋下不同的种子。
但不可否认,胡玫是成功的,他抓住了孔子的神,抓住了那个时代的症结点,表现起来就不会像看历史书一样晦涩难懂和索然无味。这部影片给人的总体感觉是好的,故事情节和表现手法都没有打水漂。
媒体的担忧,在现在看来有惊无险,《孔子》并不会因为阿凡达遭到票房威胁。中国的历史深得人心,孔子的礼义仁和备受推崇,胡玫的实力也得到见证。
子》上映已经几天,观众的反应截然分为两派,以专家学者为首的一派力挺之,而普通的观影者则力拍之,他们感到这部影片平平无奇,之前看到发哥又是下跪又是掉泪,以为会非常好,结果看完之后发现自己被发哥忽悠了。这个结果让我既有些意外,又觉得是在情理之中。
说是意外,是因为《孔子》这个电影就类似于丹、易中天的讲座,都是想把传统文化的知识以一种轻松的形式传递给大家。但于丹和易中天收到的是普通观众的热烈追捧和学术界的阵阵鄙视。具有同样性质的《孔子》却得到了相反的待遇。说是情理之中,则是因为我也算是半个专业人士,我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在几个地方流下了眼泪,我可以说,我确实是被这部影片感动了。
一处是孔子厄于陈蔡,影片设计了一个师徒众人分一碗马肉汤的情节,这一情节属于电影的常用桥段,感人度并不高。但当我看到师徒众人在寒风中高歌起舞时,我突然想到了那句“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又想到了孔子对颜回的那句评价“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联想及此,我才恍然,原来这马肉汤和师徒狂舞的情节正是从这句话中来的.。
第二处是子路结缨而死,影片在背景旁白那里出了个小纰漏,不太符合《史记》的记载。电影里说的是,子路是为了保护卫出公出奔才死的,其实在子路赶到之前卫出公早就已经流-亡到鲁国了,子路是去的。但我并没有在意这一点小纰漏,因为电影中的这一幕勾起了我对子路之死的怆痛之情。孔子曾经说过:“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君子死义,这一句评语足以告慰子路的亡魂,使我们看到儒家士人的刚烈一面。
第三处是颜回英年早逝,古籍中没有说清楚颜回的死因,只是说他英年早逝。于是,电影就利用了这样的史实空白,为颜回找到了一个死因,就是为抢救圣人竹书而冻死于冰河之中。在电影中,颜回死后,孔子一直紧紧地抱住他的尸体,我以为,此时应当出现那句著名的“天丧予!天丧予!”了,但并没有,孔子始终一语不发,呆坐在那里,茫然如求,若有所思。这一场景使我想起了《诗经·黍离》中的那句“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毛诗说《黍离》是闵宗周之衰,三家诗却说是悼亡诗。)孔子爱颜回甚至比爱他的儿子还要多一些,因为儿子只能传承血脉,颜回却可以传他的大道。而在影片中,颜回爱孔子的大道多过爱自己的生命,现代人可能不能理解,一个人为什么要为几捆竹简死去活来。文献专业出身的人却能够深切地感受到文化的传承是多么不易,有时就是靠那几捆竹简来存亡继绝。颜回一死,孔子便觉得是天将丧我。但孔子还说过一句名言:“朝闻道,夕死可矣。”这句话其实就和他传道于天下的精神多少有点违背。真的是“朝闻道夕死可矣”吗?其实,在孔子看来,应该是“生无所息”,君子传道,死而不已。
电影观后感13
《城南旧事》以它那清新和隽永的散文叙事镜语表现了一个时代“童年往事”般的路程。在影片中,小英子是故事中的叙事人,但由于她的年幼,这就必然消解文本的深层语意欲望对象缺席的象征意味,从而也推卸了小英子的社会行为承担责任。
影片最大的魅力就是编导有意让真正的叙事人即成年后的“小英子”(也可说是吴贻弓或者林海音)与被叙述的故事拉开时空距离,使影片的叙事风格笼罩了一段惆怅、朦胧的情感色彩。
在影片开始的情景里,小英子学着骆驼咀嚼的模样,这不仅反衬了她内心的天真和童稚,更为重要的是奠定了她在影片中的叙事视点。全片大多数镜头是以小英子的低视角的主观镜头拍摄的,这样,随着小英子那纯真目光的追溯,“一切都离我而去”的伤怀情绪显得尤为真切,同时也显得更加凄婉和痛楚。
从影片的内容上看,故事中所讲述的人物命运可以说是相当凄惨的,但语调还是相当温婉。如秀贞发疯了,是因为与她相好的大学生从事地下革命活动被警察抓走,生死不明。导演是用秀贞那哀伤的'画外音讲出来的,镜头在当年曾居住过这对恋人的房屋内缓缓地移动,那朱红的被剥落的墙壁和窗户仿佛烙下了他俩情感的印迹。这些都为影片提供了丰富的视听想象空间,使观众沉浸在一种特定的情绪之中。
秀贞与那大学生的自由恋爱为宗族礼法不能容忍,私生的孩子却作为耻辱扔到齐化门,直至母女俩相见后去火车站,以至最终惨死于火车巨轮之下,似乎是那个社会给她们安排的必然归宿。影片为了表现这一悲惨的人物命运,精心拍摄了雨夜送别的场面,让火车烟囱冒出的白烟吞没了整个大远景的镜头画面,大雨中,给母女俩送行的小英子晕倒了。画外传来买报声的叫喊:瞧一瞧,母女俩被火车压死了。导演在这里没有让小英子幼小的心灵承受太多的打击,也不想让她纯净的眼睛蒙上太厚的灰尘,一切沉重的精神浩劫都推到了幕后,这种含蓄的表现手法是十分耐人寻味的。
相反,在表现年幼的妞儿和小英子相互关爱和体贴上,导演却有意依仗各种视听形象的延续和积累,来渲染内心情感氛围的弥漫和扩散。通过四次拍摄藤箱里的小油鸡和荡秋千的镜语抒写,刻画了她俩内心的童真纯朴、伤感失意、离愁别恨,以及辛酸孤独的种种情愫,这种情感一直贯穿在影片那舒缓而又沉静的节奏感中。正因为如此,小英子离别时的愁绪叠化在《骊歌》的旋律中,想恋着那荡悠悠的秋千,想恋着那毛茸茸的小鸡。在她那回瞻留恋的目光里,辗转出一种沉重的叹息,滋生出一种纤美而又忧伤的诗意,正如影片中那屋檐下的夜雨,荡涤成水圈,成涟漪般的弥散开来。
如果说影片的上半段落,小英子还是一个无忧无虑的孩子,她感受到的那些残酷的现实只是新奇,那么到了下半段从小英子在病床上苏醒开始,却是一场梦魇的逃脱和突围。从这以后,小英子开始成熟起来了,她也逐渐领会到了世间的复杂与苦楚。
世界对于天真纯朴的小英子来讲。本应象海跟天那般绚丽多彩。在影片中两次出现吟诵《我们看海去》的片断就鲜明地寄予导演的这一主观愿望。
在荒草园里,小英子遭遇了和蔼而又憨厚的小偷。萦绕在他俩头顶上的乌鸦的嘶鸣和聒噪声似乎就昭示着一种宿命的悲剧氛围。
从小英子和小偷的几次交谈中,我们知道小偷是好人,社会现实却逼良为盗。传统的文化教养和不堪负荷的生活压力导致了他精神和行为的双重分裂,使他在偷盗别人钱财的同时承受着巨大的精神苦难。
可在小英子那纯洁善良的目光背后,她不经意间又害了小偷。她把一尊小佛像(这可喻指小偷寻求出路的内心需要)送给了一个摇拨浪鼓的便衣警察,却成了小偷被抓的一个依据。在小英子含着泪花的眼里,又一个朋友离她而去了。在她还来不及忏悔的心灵里,又抹上了一道情感的伤痕。正为著名诗人北岛在《触电》中写的那样:我曾和一个无形的人握手/一声惨叫我的手被烫伤/留下了烙印。
当善良的小英子内心逐渐浸染着人生的苦楚和忧伤时,她的家庭也遭到了接二连三的不幸。先是小英子的爸爸平静地离去,化作台湾墓地里的一方石碑。而她父亲的墓地里六次红叶叠化的镜头,无疑将影片贯穿的离别主题推向了高潮,接着宋妈告别了小英子一家,骑上丈夫牵来的小毛驴儿回家乡去了,留给这位善良女人的是失去儿女的落寞与孤独。
这时的小英子趴在马车后坐上,含着泪花无限依恋地挥别了她童年时的生活家园和精神巢穴。
小英子作为一个主要人物出现在影片中,当她发现大人们的良好愿望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巨大反差时,她天真善良的幼小心灵就愈发显得孱弱。缠绕在影片中那种无往不复的悲剧轮回也就更加令人触目和深省,这也正是影片显得丰富厚重的关键之笔。
但这又不尽然,因为我们在影片中看到的“城南旧事”已经不可能是原来的事情了。她有着小英子童年往事的烙印,但更多的是吴贻弓或者林海音想象中的“城南旧事”,是他们记忆中挥散不去的一瓣瓣心香,是他们情感深处发酵过的一坛陈年老酒,所以他们用自己的心滋润着孕育着那段“城南旧事”。
他们所描述的那个“大时代的小故事”,不再是以痛心疾首的忏悔意识来追忆,而是以一种豁达从容的祥和心态来体味。所以影片中许多的生活细节都洋溢着一种深深的眷恋之情,都保存了一份难得的温馨:象学校的阵阵钟声和孩子们的阵阵歌声,还有那辘轳井,那水车,以及在烈日下吐着舌头的狗和那条幽静而蝉声如雨的小巷……经过他们的艺术渲染和升华便有了生命
电影观后感14
刚刚看完电影《全城高考》,感触颇深。影片开始的时候有一个小片段,宿舍里还有没有熄灯的学生,宿舍走道上的宿管阿姨拿着一把扇子经过走道一边扇着风一边道,快点睡吧,都别学了啊,413的你们分扣了啊,干什么呢,还不睡。这让我想起了一年前,每天晚上熄灯后,老师们都会一遍一遍的查寝,为了不让同学们熬夜,而我们也一遍一遍的与老师们玩“躲猫猫”。在被窝里,在阳台上,或看书,或做题。当然第二天的早自习总是有那么几个因为老师查寝被逮到或是因为早上迟到而被老师叫出去训话的人。训话内容千篇一律“晚上是玩手机还是干嘛的”,“那么晚还不睡觉你想干嘛”,“白天有的是时间学习,你非得晚上多看那一会啊”,“你看看你今天早上又迟到”,“让你一个个早点睡,结果你一个个的那么晚还不睡,你亮灯干嘛”。那个时候是高三,晚自习要到九点四十五分,然后十点十五分熄灯,早自习时间是五点二十,而我们往往都是四点三十左右起床,五点到教室。因为没人想最后一个,也不会有人想最后一个。
影片剧情正式开始的时候,早自习,高三九班有个叫猴子的男生把书向课桌上一撂,愁眉苦脸道,还有三十天。班上的同学抬头看了看他后低下头接着学习。男生后面的一个胖胖的男生吐槽道,谁用你说呀。猴子又道,喂胖子你是不是巴不得还有三百天再考啊。胖子道,你就希望还有三天是吗。猴子道,我,我就恨不得还有三个小时考完,我就早死早超生。离高考还有三十天的时候我们又何尝不是这样心浮气躁呢。巴不得还有三百天,因为还有好多书没看完,还有好多题没有做完。又巴不得明天就是高考,早考早解放,早死早超生。
秦鹏在和范老师比赛篮球前说,我觉得求学不是求分数,读书不是读死书。可在中国真正做到这样的高中生能有几个。老师说高考是决定你们命运的事情。虽然我也常在想命运不可以也不可能被高考所左右。
在剧中,三模的成绩出来了,范老师说作为你们的班主任,对于你们的退步,我要付上全责。我还仍记得高中,老程为我们六班所做过的,我还仍记得,老程被我们班同学气的说过,带完你们这一届我就在不当班主任了。现在想想,虽然老程管我们一直不严,可是对我们班上每个同学的用心度大概都是一样的。当然你不可能让一个老师一个班主任做到完全的一碗水端平,但是对老程来说,他已经做得很棒。他是值得我们班真心尊敬的班主任。
剧中,高考的那一天,学生家长老师警察们都很忙。现实中也是一样,我们高考的那一天,学校有专车接送,老师陪着,也有家长陪着,坐车去考场的路上,交警指挥交通,私家车纷纷让道,我们这群即将高考的考生享受了一次特别的权利。
剧中,高考结束,同学们回到教室纷纷把书、课本、试卷扔向空中,那种结束后、解放后的喜悦。六月九日中午,我们回到学校的时候,已经有先到达学校的同学们在撕试卷撕课本撕些乱七八糟的什么都有,他们把纸张撕成碎片从教室里抛出去,高三整个校区都是白色,同学们每一个都是激动的,喜悦难以言表。我们终于从高考的炼狱中走了出来。
我还记得高中时老师们常说的一句话“你们以后会怀念高中时努力的日子,虽然很累,但却很充实。”是的,现在的我常常怀念。
以上是稍有的共鸣点,作为一个客观的观众,电影也有不满的地方,以下这只是我个人的观点。
剧情中有一段范老师问了个唐代诗人孟郊的古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_____。班上的同学都答不出来,我不知道是导演想借用这句古诗已比喻科举和高考的金榜题名名落孙山的心情还是什么。 但是离高考还有三十天,该背的古诗词都背得差不多了,我始终是想不明白,这个考了那么多六百分接近七百分的班级怎么可能就没有人知道后面三个字是长安花呢。而且,高考语文的古诗词中的一道小题不会只考你三个字。
剧情中,秦鹏和范老师顶撞后,在校园的树下坐着从书包里掏出平板电脑玩起来。而剧情中不乏同学们在校园里拿着手机的现象。我可能太抠剧情了,但我知道,大多数的学校是不准许带手机平板的。也许剧中的'红江中学不属于大多数。
剧情中,下课后,同学们要不三三两两的出了教室,要不就坐在那一起聊天,试想在高考还有不到一个月的情况下,这个班级是有多优秀,学生复习的是有多好,可以一点紧张的气氛都没有,可以不用争分夺秒的看书,而是讨论着还在连载中的小说情节。我个人觉得这是这个电影中的一大败笔。
剧情后半部分刻意的强调了四位主角的心理过程,他们只是认为高考是枷锁,他们把高考看得太不重又看的太重,看得我都不知道这些心理过程居然可以完全不影响高考,完全可以拿高分。实在令人佩服。
剧情中,秦鹏在考场里时不时的看着手表上的时间,但是高考制度明文规定除2B铅笔、黑色字迹的签字笔、直尺、圆规、三角板、橡皮、标准化考试模板外,其他任何物品不准带入考场,如手机、饮用水、面巾纸等等。可是秦鹏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可以带电子表,而且那么明目张胆的看时间,监考老师都不去管一下。
剧情中,贺帆出来车祸,但他还是想要高考,最后在丁老师向局长请求帮助的情况下去了考场进行了一场特殊的考试,一切赚足观众眼泪。但是我从未听说进行特殊考试可以请别人代笔写字,就算思想是一样,字迹不一样对于其他考生了说是极为不公平的,剧情到底把高考制度放在了哪里。值得深思。
电影观后感15
经同学介绍,看了《告白》,抱着很大的期待去看的,刚看的时候只见一女老师在那里独白,很诧异为什么同学会觉得这部片子好看,后来再静下心继续看完时,呵呵,觉得挺不错的,有些小感触,尤其在教育方面。它的剧情不是像现在很多中国电影那么肤浅,情结的跌宕起伏令人在看的过程中很好奇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一部电影,最重要的是剧情,曾经听影评家说过,好的剧情,电影也就成功了一半,很明显《告白》就做到了这一点,情结的离奇曲折激发观众的好奇心,会很渴望能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一部电影总共才一个多小时,当观众对未来故事的渴望多了,就会集中精神看下去,决不会觉得无聊,从而就留下了好评。
下面是我对剧中主要角色的分析:
1悠子老师:是《告白》中绝对的主角,她的告白贯穿着电影绝大部分,她是剧中的核心人物,推动着故事的发展,她的一次一次的告白,让人一次一次对她很惊讶,对她的性格迷惑不解,她到底是好人?还是,坏人?我在看电影时,由对她的同情、可怜变成恐怖、可怕,确实,她的这种报仇方式实在是有点过激了,自己身为一个老师,口口声声说着生命很重要,教育学生要珍惜生命,但是为了他所谓报仇,却在无形之中伤害了很多人,美月、小直妈妈、、、这让我更加不相信孟子所倡导的“性本善”了。
2修哉:很典型的一个因为父母冷漠而走入歧途的孩子,他所犯的错父母亲教子无方的“杰作”,生下他,却把他抛弃,无情替代了本该对孩子的关怀,在故事的母亲被炸死也算是对自己所犯的'错的一种惩罚吧,不过最可怜的还是修哉,虽然冷漠,但是一直还是很崇拜的母亲永远离自己而去了,再也见不到了,活在这个世界更寂寞了。当然,有人可能会说悠子老师在故事结尾时说的一句“开玩笑的”,这隐喻着修哉母亲没死,但是我还是确信修哉的母亲是已经被炸死了,因为在修哉演讲完作文后要按下炸弹是也说了一句“我开玩笑的”,况且悠子老师连美月和小直妈妈这些无辜的生命都不会在乎,更何况是杀她女儿的妈妈-----间接凶手呢?总之,修哉的人生是可怜的,其实他也不想过这样的人生,他也很想得到父母亲的爱,但是年幼的他,又能怎么办呢?只能让黑暗的火苗在他内心渐渐滋生,愈长愈旺......
3小直:小直的人生也是悲哀的,从小到大一直被同学骂他笨,从来没有得到肯定,当第一次被修哉肯定时,修哉成了他内心的英雄,于是他决心要帮助修哉,最后犯下大错,杀死了悠子老师的小孩,以致当老师在同学面前揭穿他时,他不敢面对同学,得了心病,终日忏悔中度过,内心的阴影是他受尽折磨......
4美月:悠子老师离开班级后,期间有很多部分一直是美月的独白,本以为她是老师心中善良的乖女孩,当知道她是露西娜事件的制造者时,让我大吃一惊,这无疑增加了故事的戏剧性,不过,当看到她知道修哉的事情并不排斥,而且还很理解,并想要用自己的力量去给修哉走出黑暗,她又是很善良的。但是上天最终没有因为她的善良而怜悯她,女孩命运是不幸的,死在了阴谋之下,最可恨的是这个阴谋还是她最尊敬的悠子老师制造的。
4小直妈妈:当悠子老师拜访她家,指出小直的是杀人凶手,她义无反顾的说,不是小直的错,看着备受内心折磨的小直,身为母亲的她也很痛苦,于是选择带着儿子去天国,帮他解除痛苦。为了儿子不惜牺牲自己自己的宝贵生
命,表现出了母爱的伟大,当然这种方式过于极端,最后也使她落的不幸的下场,惨死在自己儿子的刀下......
对于拍摄技巧的一些愚见:
1一开场时,女老师的很大一短独白来的有点突兀,观众在刚看电影时,精神不死很集中,还要很费力的去听懂老师的独白,尤其是语言不通,还要费力地去理解文字,容易使人走神,但是慢慢地,看懂之后,会消除这种乏味感,尤其是故事发生的结果一次一次的出乎我们的意料......
2剧中的灯光一直是阴暗、黑白的。在我的印象中,这是日剧所惯用的手法,整个画面就一直笼照在压抑、沉闷之中,以前看过的一些日本拍的偶像剧也都是用这种灯光。这种方法有好有坏,我个人是不太喜欢这种氛围的,尤其是整部剧看下来都是阴森森、比较沉闷。相比之下,我更喜欢韩剧的轻松、清新的画面。当然对于这部剧来说,这种技法配合其剧情也是有其合理性的
3剧中有很多慢动作的部分,但是显得有点多了,尤其在开场时,教室的混乱的慢动作让人看得时候会觉得很不舒服,有点假,
感触:
小孩的教育很重要,父母对小孩的关怀与孩子的健康成长密切相关,剧中修哉就是很好的例子,母亲对小孩过分的强求,完全不顾及小孩的年龄所能承受的范围,当发现小孩达不到自己理想中的目标后,最终选择抛弃孩子,这对孩子无疑是沉重的打击。小孩需要关怀时,身边却空无一人,渴望得到关怀却又害怕被再一次拒绝绝,日复一日,造成了性格上的扭曲,犯下一些大错,使自己珍贵生命显得毫无价值,随其而来的是无边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