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工作调研报告

时间:2024-04-25 工作报告 我要投稿

农民工工作调研报告

  随着社会一步步向前发展,报告的使用频率呈上升趋势,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涵盖报告的基本要素。写起报告来就毫无头绪?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农民工工作调研报告,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农民工工作调研报告

农民工工作调研报告1

  当前农民工整体素质低下已成为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稳定转移,统筹城乡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一个重要制约。对农民工、特别是返乡农民工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已成为各级政府工作中需要妥善处理的大事,日益受到中央和各级政府的重视。然而,根据我们的调查,当前农民工培训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须采取措施。

  培训内容方面的问题

  ▲培训学校专业课程设置与农民工就业实际需求不相吻合。一些培训机构在培训内容上与农民的需求有差距,既与实践相脱节,更不能让受训者立竿见影。参加过职业培训的农民工普遍感觉培训内容“用不上”,造成“不学白不学,学了也白学”。

  ▲培训内容单一、雷同,针对性不强,且多集中在制造业和第三产业上,缺少对现代农业技术和农业科技的培训。目前基本上很少开设农业技术和农业科技方面的培训。当前大多数培训都集中在裁剪缝纫工、电焊工、厨师、美容美发等专业。这些工种技术含量和经济效益都很低,对提高就业能力的作用有限。

  ▲培训内容多侧重技能培训。目前培训多是让农民工拥有一技之长,但注重提高他们的生存技能,涉及提高农民工整体素质的法律法规常识讲座和城市文明常识、心理健康知识辅导等培训很少。农民工在城市的生存本领虽然得到了加强,但就个人综合素质而言,仍然难以融入城市社会。

  培训资金方面的问题

  资金问题一直是制约农民工想培训和被培训的瓶颈问题。当前培训资金分配在各个部门,导致各自为政,使培训形不成合力。

  ▲政府投入资金不足制约农民工培训工作。根据《20__~20__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的政策措施,农民工的培训资金由政府、用人单位和农民工共同负担。现实中农民工培训主要由政府埋单,农民工没有承担费用的能力,而企业则没有承担费用的意愿。要增加培训投入,由就业专项资金和相关专项资金中给予补贴,目前看来仍显不足。在一些中西部劳动力输出地,贫困县的财政收入50%要靠上级财政转移支付,县财政根本无力划拨资金用于补贴农民培训活动。培训内容“缩水”,造成培训形式走过场。

  ▲农民感觉培训费用太多,“不划算”。农民工要参加培训,除培训费外,书本费、考试费、生活费、职业技能鉴定费、职业介绍费诸项费用少则数百元,多则几千元,这就把相当一部分农民工挡在了培训门槛之外。

  ▲培训资金分散,就业专项资金使用效率不高。目前国家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补助分散在不同的部门,同一培训科目可能有几种不同的补贴额度,导致培训机构收取的培训费用难以确定,使农民工培训的效率很低。另外政府虽然明确提出以就业专项资金补贴农民工职业培训,由于使用范围狭窄,审批很严,往往是下半年财政拨款才到位,从而造成一方面失业者急需帮助,另一方面又有资金结余过多的现象。

  ▲职业教育在社会上处于弱势地位,农业职业教育又是弱势中的弱势。农业职业院校难以投入大量的资金与师资来专司此项工作,影响培训效果。

  培训时间方面的问题

  ▲农民工不能自主选择培训专业的培训时间。部分农民确实有参加培训的意愿和需求,但由于不能灵活自主选择培训时间错过培训机会,没能参加培训。目前,对农民工的免费短期培训时间在2~3个月,像厨师、缝纫、车工、焊工这类专业,两三个月的培训确实难以熟练掌握,导致部分农民工不愿参加培训。另一方面培训时间过长,参训人员难以保证学时,农民工又担心耽误找工作,从而影响到了培训效果。

  培训观念方面的问题

  ▲有些地方仍对农民工培训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一些地方的领导和部门对农民工培训工作仅停留在口头上,具体问题落不到实处。

  ▲大多数农民工还没有意识到培训学习的重要性。农民工自主参加就业培训意识淡薄,对培训工作认识不够,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农民工大多数文化底子差,学起来很费力,很多人常常因为没有信心半途而废。

  ▲一些地方政府以为将农民工送进培训班就万事大吉了,认为“培训能让返乡农民工有一个地方呆着,不闹事”就行了。

  培训体制方面的问题

  ▲管理体制不顺。目前参与农村劳动力培训的部门多,各部门、各有关单位的职责范围没有明确划分,自成体系,互不联通。纵向层面省、市、县、乡建立的科技素质培训资源未能相互有效地衔接。横向层面涉及农民培训工作的部门有农业、科技、教育、劳动、财政、妇联、共青团等近20家,造成政出多门、多头管理、重复培训等。

  ▲在培训中没有很好地调动企业在农民工培训中的积极性。企业培训对农民工提高实用技能、增强操作本领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企业在农民工培训中存在缺位现象。

  ▲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目前对农村劳动力培训没有一套完整系统的监督机制,多数地方政府只是把培训费往下拨付,没有跟踪检查培训效果、考核培训工作成效。由于监管不力,有的培训学校(点)存在学时不足、学员流失、有少数冒名顶替现象等问题。更有甚者,一些不负责任的培训机构和人员钻政策的空子,挪用资金,搞假培训,编造名册,骗取国家的补助金。

  对策措施

  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加强农民工培训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持短期培训与学历教育相结合,培训与技能鉴定相结合,培训与就业指导相结合的`方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转移就业的引导性和职业技能培训为重点,逐步形成政府统筹、行业组织、多方参与、整体推进,重点依托各类培训机构和用人单位开展培训的工作局面。

  强化组织领导。应进一步转变观念,建立一个组织、法律、政策、投入、师资、资源“六到位”的、社会广泛参与的新型农民培训机制,将农民教育培训真正纳入“有领导、有机构、有场地、有内容、有特色、出实效”的正常运行的机制中,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合理、有序转移。

  积极整合培训资源,加大培训资金投入。一是按照合理布局,方便农民,充分挖掘教育资源的潜力和空间,有效整合各级各类农民培训及教育资源,强化基地建设,增加培训项目,扩大培训规模。二是加大农民工培训资金投入。农民工培训经费实行政府、用人单位和农民工个人共同分担的投入机制。农民工培训专项经费主要用于培训教材补助、聘请师资补助、必要的教学仪器设备补助和经济困难学员食宿补助等,不能挪作他用,更不能兑换或变相兑换成现金。

  完善培训服务体系。一是加大宣传力度,把劳动需求情况、技能要求及时传递给农民工,使他们明白参加培训的重要性。认真落实“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输出”用工制度和输出制度。二是建立农民工培训需求调查系统,对农民工培训则要“按需下菜单”。三是进一步丰富培训内容。科学设置培训项目,采取“请进来、走出去”,长训、短训与学历教育相结合的方式,走农业技术培训和二、三产业技能培训并举的路子,切实提高农民工的生产技能和自身综合素质。四是增强培训效果,切实提高培训含金量。要紧密联系就业市场需求,适时调整培训内容,尽可能满足农民工的现实需要,让他们感觉到所学的正是所用的、所求的,确实“学有所获”。五是提高农民工培训待遇,适当降低农民工培训的成本。农民工大都是家庭收入的主力,一天不挣钱就意味着一天没收入,要将培训与农民工创收、就业结合起来。

农民工工作调研报告2

  近年来,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蔓延到我国,导致一些地区的劳动密集型出口创汇企业停工停产,农民工开始回流。为了了解农民工回流情况,我们组织了专班人员进行了多次问卷调查。

  根据调查结果,截至今年6月底,市农业劳动力转移达到16.7万人,其中外出务工的人数达到15.4万人。截至11月底,市农民工回流人数超过5800人,占外出务工总数的3.9%。其中,回流人数最多的是东升镇,达到1362人,占市回流总数的23.5%。总体来看,农民工回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回流的农民工中,年龄偏大、技能偏低、男性居多。根据抽样调查,返乡农民工中,大多数是年龄在35岁以上,只有少数人拥有高中及以上学历。男性回流人数稍多于女性。

  其次,回流的农民工主要来自于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如xx等地。这些地区的'农民工原来多在家具制造、电子加工、服装加工、鞋类加工等行业务工。

  再次,劳动密集型出口创汇企业的停产减员是农民工回流的主要原因。这些企业的停产减员导致了大量农民工无法继续在务工地生活下去。

  农民工回流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一些外地企业因经济不景气而停工停产,农民工无法继续在务工地生活下去;二是一些企业因更新设施设备,无法再雇佣技能偏低的农民工;三是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吸引了农民工返乡务农或农产品加工;四是本地创业扶持力度加大,吸引了部分农民工返乡准备自主创业;五是本地经济发展带动了部分职业工资水平的提高,吸引了农民工回流就业。

  农民工回流带来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本地用工单位的岗位更加紧缺,特别是出口创汇企业出现职工富余,就业难度加大;二是城乡失业率将回升,影响社会稳定;三是农村可能出现农民工争地现象,影响本地农业产业化发展。

  为了应对农民工回流带来的就业压力,市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开展农业人力资源调查,及时了解回流农民工的情况;二是引导回流人员参加技能提升培训;三是举办返乡农民工招聘会,重点引导第三产业扩大就业;四是动员本地用工单位招收技术人才;五是依托新农村建设就地消化;六是发挥驻外劳务机构和驻外流动组织的作用;七是发挥创业培训和小额贷款的作用,引导有创业愿望和能力的农民工自主创业。

  根据了解,市农民工回流人数仍在增加,预计今冬明春将迎来回流高峰。这将对就业市场和社会稳定产生一定影响,需要采取更多措施应对。

农民工工作调研报告3

  一、农民工基本情况

  (一)农村劳动力及农民工素质状况

  绵阳市辖六县两区一市(县级),20xx年全市总人口52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24。11万人。农村适龄劳动力227。16万人。其文化程度构成:小学及小学以下67。55万人,占29。74%;初中文化123。48万人,占54。39%;高中及高中以上文化34。65万人,占15。25%。全市农村富余劳动力134。20万人左右。

  20xx年全市从事非农产业人数111。02万人,其中外出务工人员总数88。86万人(省外务工53。33万人,省内务工35。53万人)。外出务工人员文化素质初中文化程度居多,低层次和高层次的较少,其构成为:文盲半文盲占2。4%、小学文化占17。4%、初中文化占55。5%、高中文化占 14。6%、中专及以上占10。1%。外出务工人员年龄分布上青年壮年居多。20岁以下占10%,20—30岁占30%,30—40岁占50%,40岁以上占10%。

  (二)农民工就业分布和收入情况

  通过本次调查发现,我市外出务工人员主要从业领域分布在建筑施工、加工制造业以及餐饮商贸等行业。其中:二产业从员601583人,三产业人员 414074人。从事建筑业295428人,占农民工总数26。61%;从事加工制造业262856人,占农民工总数23。68%;从事装饰、装修、餐饮、家政服务、商贸、运输等行业551916人,占农民工总数49。71%。20xx年全市农民工劳务收入37。71亿元,农民人平增收834元,占整个年收入的1/3以上。农民工外出务工主要分布在广东、深圳、江浙沿海和北京、上海、新疆、西藏等省(市、区)。通过调查还发现,文化程度越高的农民工所从事的职业和收入,比文化程度低的要好、要高。如我市游仙区玉河镇,全镇5471户,总人口17921人,其中农村劳动力10701人,常年在外务工人数 7485人,全年劳务总收入3342万元,外出务工人员人平4465元。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务工人员年人均劳务收入在平均数以下,尚差35元;初中文化年人均劳务收入在6000元,高中文化以上在8000元左右。分别超过平均数34%和79%,同时,通过我们的调查和用工单位反馈的信息表明,参加过技能培训和文化程度高的农民工,更能适应新的工作岗位,其文化程度和掌握的技能与劳务收入成一定的正比例关系。

  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进城务工经商,不仅推动了农村城镇化的步伐,也促进了当地农村经济建设,为农民增收,企业增效,地方财政增长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二、我市农民工培训工作进展情况

  (一)农民工教育培训资源状况

  我市农民工培训教学资源较为丰富。现有大、专院校4所,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和农业中等专业学校各1所,各类中等职业技术学校45所,民办教育培训机构 104个,镇(乡)成人学校137所,市、县劳动就业培训中心12个,已建立劳务用工龙头企业47个,20xx年龙头企业使用农民工3720人。20xx 年,我市市县共建立劳务培训基地72个。各类培训机构共培训农民工88389人,培训输出71004人。

  (二)开展农民工培训的主要措施和经验

  1、各级党委、政府领导重视,是农民工培训工作的重要保证。

  重视农村成人职业教育与培训,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是把我市农村沉重的人口负担尽快转化为人才资源优势的最基本途径。市委、市府从20xx年起就提出了在我市农村实施“人才工程”、“科教兴农”战略,充分发挥我市科技、教育力量雄厚的优势,依托各类培训机构和用人单位、行业组织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截止目前为止,我市从市到县(市、区)都成立了由分管市长、县长挂帅,农业、教育、建设、劳动保障、财政、科技、计划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农民工劳务开发工作领导小组,负责领导、协调农民工培训、就业与服务等工作。各县(市、区)还将劳务开发列为各镇(乡)年底工作目标考核。初步形成了“政府引导、部门协作、面向市场、服务企业”的农民工培训格局。

  2、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就业指导、管理与服务工作。

  不同区域、不同行业对农民工的需求不同。我市在开展农民工培训中,着重根据当地劳动力素质现状和省内外劳务市场的需求,不同的培训对象采用不同的培训形式,注重实效。如我市梓潼县、北川县在本县培训机构力量相对较薄弱的情况下,在实施“工业强县,以工促农,城乡互融”的发展战略中,一方面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一方面与绵阳农校、四川建筑学校等签订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协议,学校定期到本县与新建企业联合举办职业技能培训。近两年来,就地安排剩余劳动力20xx余人,同时采取“公司+基地+农民”带动1500余农户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而培训资源相对丰富的涪城、游仙等区(县)则将培训安排到各镇(乡),在每年冬春之际民工返乡与外出之前,聘请绵阳大中专院校的学者、企业的专家到各乡镇开展农民工基本权益保护、法律知识、城市生活常识、寻找岗位技巧等方面知识的引导性培训;二是与各厂矿、企业、学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联合举办上岗技能培训,采取“招生—培训—荐业”一条龙服务方式,开展委托培训、定向培训和定单培训,有序向外输送民工。

  为了使农民工培训与就业同步。我市各县(市、区)的市级和县级培训基地都成立了农民工就业服务中心,各镇(乡)组建了劳务开发办公室或劳务保障所,负责农民工的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一些镇(乡)还建立了外出务工人员培训制度与联系制度。部分镇(乡)配备了专门的电脑,建立劳务信息跟踪平台。如游仙区玉河镇专门找有关技术人员开发安装了劳务开发软件,对外出务工人员进行了适时管理与指导,制作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务工档案卡和人才登记表,为求职人员提供就业信息、培训、择业指导和职业介绍等一条龙服务。

  (三)农民工培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随着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运用,农村富余劳动力大量增加,农民外出务工逐年出现上升趋势,我市需要转移的农村富余劳动就业压力大,但由于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较差,文化水平不高,无专门的技能,使得许多外出务工者择业受限制,常常从事城市居民不愿接受的苦、脏、累、险且工资待遇低的劳力型工作,在城市就业不具备竞争力,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现阶段我市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不高,门路不宽、信息不灵、渠道不畅,外出务工人员绝大多数依靠亲友、熟人介绍或自己寻找工作岗位。从根本上讲,目前农民工对外输出还处于一种盲目的无序状态,同其他地区相比有一定距离,还存在以下问题:

  1、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仍然存在认识不到位,引导扶持不力的问题。

  抓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项重要内容,理应是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的重要职责。但在实际工作中,一些领导和部门对农民工培训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对农民工培训工作仅停 留在口头上,涉及具体问题落不到实处。有些基层领导认为农民外出务工培训是农民自己的事,可有可无。相关的政策、措施不到位,运转不灵,农民工培训还处于一种比较松散的`状态。

  2、培训经费投入不足,缺乏必要的经费作支撑。

  由于认识上存在偏差,在农民工培训经费的投入上随意性很大,即使有也是杯水车薪,有些县由于财力紧张,基本无专门的经费投入,培训资金缺乏保障,相关职能部门和培训机构心有余而力不足,培训单位积极性不高。现有的培训规模小、档次低,远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市场和用工单位的需要,对农民工培训仅限于眼前,缺乏系统性的长远规划。

  3、对农民工的管理不力,就业指导信息服务不够。

  农民工培训、就业的组织管理目前还未理顺,政出多门,责任不落实,与此有关的部门间缺少沟通,配合力差,还未建立起管理、培训、指导、服务等功能协调的专门机构。表现为目前外出的农民工基本上是各自为阵,一盘散沙。用工信息、就业指导与跟踪服务措施跟不上,农民工培训与管理缺乏制度化、规范化、系统化。

  4、多数培训机构基础条件较差,缺乏培训所需设施、设备和高水平的培训教师队伍。对培训机构的考核与监督不力,农民工培训质量无保证。

  三、对进一步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培训的对策与建议

  根据我市未来农村富余劳动力市场和农民工自身素质的特点,在开展农民工培训工作时,应以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培养一技之长,促进农民收入增加为目的,合理配置农村劳动力资源为重点,以内转、外输为基本途径,以市场经济为导向,提供优质服务为保障,全面开创我市农民工培训就业新局面。

  (一)强化政府行为,建立长效培训机制

  农民工培训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的面宽、量大,行业和工种众多。仅仅依靠几个政府职能部门和培训机构及社会办学力量是难以完成这项使命的。必须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工作日程,切实加强领导。特别是各级政府要制定长期稳定的农民工培训与就业政策,建议国家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把农民工的培训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并在开展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制定农民工培训长远规划。同时,建立一套有利于农民工培训的政策措施,努力营造农民科技培训和技能鉴定的良好环境。通过政策引导、技能培训与服务,推动我市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合理、有序地向非农产业转移。

  (二)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切实保证农民工培训工作正常开展

  农民工培训,按照我国农村的实际和国际通行做法,国家是农民工培训投入的主体。为使农民工培训工作落到实处,建议国家成立“农民工培训基金”,中央、省、市、县每年按农业人口从财政资金中提取一定比例的经费构成“农民工培训基金”作为专项培训经费,把农民工培训当作一项公益性事业来做。同时发挥社会力量、企业筹资参与农民工培训,建立多元化的农民工培训投资体系。而不应搞成社会办学形式,以免加重农民负担。

  (三)建立培训体系,健全运行机制

  农民工培训涉及多个行业与部门,培训机构众多,需要各部门的密切配合。应明确培训主体,逐步形成政府统筹,农业部门牵头,财政、教育、劳动保障、建设、科技、计划等相关部门协作配合,社会办学力量广泛参与,运转灵活的培训体系。严格考核与认证各类农民工培训机构。建议由各级农民工培训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把关,实行一年一度的培训质量资格认证评审制度,对不按要求、弄虚作假的培训机构取消其培训资格,严把农民工培训质量关,建立培训、管理与服务三结合的劳务开发网络服务体系。疏通就业输出渠道,拓展就业空间,要加强对劳动力市场及中介服务机构的管理,规范中介行为。要有专门机构负责做好劳务输出法律援助和民工救助工作,解决劳务纠纷和拖欠民工工资等问题。切实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四)创新培训模式,树立新的培训观念

  对于农民工培训,要树立以人为本,突出技能,注重实效的培训理念。

  建议实行全国统一印制和颁发农民外出务工证或岗前技能培训证书。各用人单位必须坚持凭技能等级证书和外出务工证才能录用的原则,二是降低农民工技能培训办理的技术等级证书费用,以促进农民工培训工作的开展。同时在培训方式上,要采取学员分散学与集中学相结合,在教材开发上,既要讲究规范、统一,又要立足于农民自身的实际和行业岗位要求来编写一些以卡通式、操作说明式、流程图示等农民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一干就灵的“乡土”教材;在培训与考核的评价体系上,要按照融培训标准和考核标准于一体的岗位能力标准,重点考核学员对实践技能的掌握,多实践操作,少理论学习。同时培训与考核相分离,以保证考核评价的客观公正性。

  (五)建立完善的农民工培训激励机制

  一是建立农民工培训奖励基金,用于激励调动培训、用人单位企业开展农民工培训就业的积极性;

  二是对参加培训的农民工实行困难补贴或奖励;

  三是在农村普通中学、职业中学中开设就业转移技能培训课程,并把技术等级证书评定结合起来,实行“先培训后就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制度。

农民工工作调研报告4

  每年进入我市的农民工人数约90万人左右,其中建筑业28.8万人、制造业25.2万人、饮食服务业14.4万人、其他行业21.6万人,分别占农民工总数的32%、28%、16%和26%。农民工在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同时,其自身的权益保障却存在诸多问题。

  一、农民工权益保障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工作环境较差,影响农民工身心健康。一是劳动条件差。绝大多数农民工分布在制造业、建筑业、住宿和餐饮等行业,工资较低,工作环境多为险、脏、难,且容易发生工伤事故。二是工作时间长。农民工平均每周工作6.4天,每天工作9.4小时,最长平均每天工作时间在12小时以上。三是居住条件简陋。农民工大多居住在集体宿舍或者是临时搭建的工棚,缺乏厨卫设施和必要的卫生设施。

  (二)保障条件较差,无法有效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

  一、是劳动合同或协议签约率低。大部分农民工没有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或协议,一方面是用人单位为逃避给农民工办理社会保险而不愿签订劳动合同或协议,另一方面是有些农民工认为有活干就行,签不签合同关系不大,缺乏自我保护意识。

  二、是办理社会保险比例较低。一些用人单位除按《xx市失业保险办法》和《xx市城市基本医疗保险办法》为农民工办理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外,没有为农民工办理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女职工生育保险和意外伤害保险,多数用人单位没有给农民工办理社会保险。

  三、是缺乏医疗保障。尽管农民工是以青壮年为主的群体,但由于缺乏医疗保障,不能及时就医,小病酿成大病,甚至丧失劳动能力,导致刚刚脱贫或已走上小康之路的农民工“因病返贫”、“因病致贫”现象时有发生。四是劳动技能培训少。有不足一半的农民工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但大多也只是临时、短期的岗前培训,而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农民工则很少参加职业技能培训。

  (三)生活环境压力大,难以保障农民工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一、是子女在城市接受教育难。由于现行户籍制度与人口流动需求不相适应,导致农民工子女就地接受教育需要支付高昂费用,一般情况下农民工子女就学只能选择价格低、条件差、师资弱的学校就学,有的甚至辍学。

  二、是报酬被克扣、拖欠问题依然存在。农民工被拖欠工资、奖金的现象经常发生,其中被拖欠报酬时间短的有1个月,长的达2年以上;有一半的农民工拿不到加班补贴,八成女职工无法享受带薪休产假制度。

  三、是职业不固定,失业率高,缺乏必要的生活保障。农民工多数有过失业经历,近30%的`农民工失业时间长达半年以上,且工种变换频繁,没有长期的固定工作。由于农民工多数是年轻人,有时失业时间比就业时间长,无事可做,可能造成不安定因素。

  二、主要原因

  (一)制度设计上存在缺陷

  一、是费率过高。企业缴纳的基本养老、医疗和失业、工伤4项保险费平均约为工资总额的32.5%,其中个人缴费为11%,用人单位和农民工个人普遍感到负担过重。

  二、是社会保险关系接续难。目前我国的养老、医疗等主要社会保险被分割在多个统筹单位内运行,各统筹单位之间政策不统一,难以互联互通。按现行规定,职工跨地区流动时只转移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不转移社会统筹资金,城镇职工的社会保险关系转移因此难以落实,而农民工的社会保险关系转移则更为困难,因此农民工在流动时多选择退保,退保使农民工只参保,不受惠,不仅损害农民工享受社会保障的对等权益,而且反过来又影响用人单位参保的积极性。

  (二)制度执行上存在薄弱环节。《劳动法》规定用人单位必须依法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但实际上,许多用人单位根本不与外来民工签订劳动合同。由于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使得农民工处于弱势地位,为保住“饭碗”,不敢主张自己的权益。而劳动保障监察部门由于执法力量等原因,对违法用工行为的查处无法做到全方位覆盖。

  (三)思想观念落后。一些观念认为农民工仍与土地保持着一定的权属关系,农民工在城镇打工是暂时性的,土地可以作为其生存保障的兜底性载体。农民工流动性强,在目前的政策下跨省市就业劳动无法转接保险关系,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实质意义不大。

  (四)用人单位和农民工双方都抵制社会保险。作为用人单位一方则因缴纳社会保险增加成本,因而不愿给农民工缴纳社会保险。而农民工由于流动性大,他们担心享受不到缴纳社会保险带来的利益,不参加社会保险可能得到相对较高的工资,因而不愿参加社会保险。

  三、解决农民工权益保障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农民工就业扶持与职业机能培训。加大对农民工外出务工的组织力度,组织开展农村转移职业技能培训和引导性培训,建立健全劳务输入输出工作机构、驻外劳务服务机构和劳务信息网络建设。同时,劳动部门、用人单位应加强对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应免费提供政策咨询、就业信息等服务,政府对参加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的农民工给予补贴。

  (二)加强农民工各项保障工作的管理。

  一、是加强劳务合同的监督管理。用人单位与农民工建立劳动关系,应当依法订立书面形式劳动合同,政府部门加强对用人单位订立和履行劳动合同的指导和监督。

  二、是加强对农民工生活和工作条件的管理。用人单位为农民工提供饮食或者安排宿舍的,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卫生和安全条件。用人单位必须为农民工提供符合国家规定的职业安全卫生条件和必要的劳动防护用品。对从事有职业危害作业的农民工,按照规定组织职业健康检查,并将结果告知本人。

  三、是加强对用人单位对农民工工作时间的管理。用人单位安排农民工的工作时间每日不超过8小时,由于工作需要,经与工会和农民工协商后可以延长工作时间的,一般每日不得超过1小时,每月不得超过36小时。四是建立工资支付监控制度。推行建设领域信用制度、企业劳动保障诚信制度,加强对用人单位工资支付行为的监督管理。劳动部门要开展经常性的工资清欠工作或设立农民工投诉热线电话,及时维护农民工权益。

  (三)积极解决农民工社会保障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是逐步建立适合不稳定就业农民工特点的过渡性养老保险制度。先建立农民工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待时机成熟后再研究如何进入养老保险社会统筹。缴费实行低费率,由用人单位和农民工双方负担,全部缴费进入农民工个人账户,并发放个人账户卡。转入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按规定折算缴费年限,回农村的达到规定退休年龄时,允许转移个人账户进入农村社会保险。实现农村社会保险与城镇职工社会保险制度的接轨和社会保险关系的接续。

  二、是依法将农民工纳入工伤保险范围。所有用人单位必须及时为农民工办理参加工伤保险手续,并按时足额缴纳工伤保险费。加快推进农民工较为集中、工伤风险程度较高的建筑行业、煤炭等采掘行业参加工伤保险,建筑施工企业同时应为从事特定高风险作业的职工办理意外伤害保险。

  三、是切实解决好农民工看病就医难和子女就学难问题。医疗卫生部门对雇佣农民工比较集中的企业加强公共卫生检查。教育部门明确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接收农民工子女入学,并积极扶持民办农民工学校,在办学场地、教学设备和办公经费等方面给予帮助。

农民工工作调研报告5

  近年来,**区总工会在区委区政府和上级工会的领导下,积极探索服务好农民工的新方式,新途径,坚持抓基础、抓基层,突出重点,突破难题,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围绕农民工,做好服务文章,在活动方式上做到新、活、灵,千方百计为农民工做好事、解难事,助推脱贫攻坚,为建设“荷美**”作出了新贡献。现将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 农民工的工作和生活情况

  我区目前非公企业总数为1634家,有农民工13821多人。我区农民工务工行业主要集中在建筑业、制造业、板材行业、建材行业和服务业。多数农民工为本地剩余农民劳动力,少部分为外地到本地务工人员。虽然目前经济下行,但我区农民工并未大量失业,目前,这些农民工大多情绪稳定,生活安定,并未对社会形成不安定的因素。

  二、当前农民工最需要工会帮助解决的问题

  (一)就业和创业信息的提供问题。一是在家待业的农民工多数愿重新外出务工,但由于信息不畅,苦于无招工信息,只好在家等待观望。二是部分想在家创业的农民工虽然有良好的愿望,想在种植业、养殖业上有所发展,但由于对市场需求不了解,创业项目难选择,不敢去干。因此工会应加强为农民工提供就业和创业信息。

  (二)农民工技能培训问题。农民工技能水平低,影响了农民工重新就业和创业。一是我区农民工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多数为初中以下文化,对科技知识接受能力不强,在外打工多数在劳动密集型行业从事体力劳动或在服务业从事简单的劳动,技能水平普遍不高,择业竞争力不强,影响了农民工就业。二是部分想从事种植、养殖业农民工普遍缺乏相关的种植、养殖技术和管理水平,影响了农民工自主创业。因此工会应加大农民工技能培训力度。

  (三)农民工生产生活困难问题。部分农民工家庭增收困难。我区农民工收入中劳务收入占了50%左右,农民工家庭的主要收入依赖打工的收入。农民工家庭一旦发生意外失业,家庭都会面临较大生产和生活困难,需要帮扶。

  (四)农民工维权帮扶问题。农民工普遍有“三怕”心理,一怕出去找不到活干,二怕工资低挣不着钱,三怕干了活领不到工资。其中最怕的就是干了活却领不到工资。因此工会应该加大对农民工维权帮扶。

  三、工会服务农民工的.平台、载体以及方式手段和做法

  (一)创新维权服务形式,为农民工解忧。一是打造网式维权服务。在**街建立**区职工法律援助中心,在**产业园建立工会工作站,在**区农业资料有限公司建立大型企业职工法律援助站和**莲藕产业(核心)示范区建立“农民工之家”,形成“一中心、三站点”服务模式,派驻律师在站点接受职工(农民工)的维权咨询和法律援助。此外在园区、重点项目建设工地贴挂《农民工维权告示牌》50块,告示牌上写明职工(农民工)合法权益的保护内容、法律援助中心电话号码、律师联系方法,让职工(农民工)维权有依据、有门进、有人帮、有收获、增信心。

  (二)转变干部作风,到一线去服务农民工。新形势下,农民工已成为产业的主体。工会工作重心必须下移。工会人员必须往一线安排,经费也重点往一线倾斜。我会从20xx年开始,在**产业园区工会工作站,安排了2名社会化工会工作者常年驻守开展工会业务工作;在**城区职工法律援助中心,安排1名法学专业的社会化工会工作者开展职工维权工作;在**莲藕产业(核心)示范区工会“农民工之家”,安排1名社会化工会工作者常年驻守开展服务农民工工作。在职工法律援助中心、园区工会工作站和示范区工会“农民工之家”实行工作日誌登记、职工(农民工)来信来访登记和具体开展服务职工(农民工)工作登记制度。每个站点的工会工作者每个月要向区总工会汇报开展工作的情况。

  四、问题和困难

  (一)企业建立工会积极性不高,甚至认为建立工会增加麻烦和负担。农民工“无家”可归。

  (二)农民工对入会意愿不强,好似入会要交会费,增加负担。

  (三)农民工会员流动性大,有的会员不定时地到外地务工,管理难度大。

  (四)大部分非公企业不重视工会建设,投入少,组织农民工开展健康有益的活动更少,影响企业工会活力和战斗力发挥。

  五、意见和建议

  针对农民工目前状况,建议:

  一是加强企业主对建会好处的教育和动员工作,积极建立企业工会,让农民工有“家”可归;同时真正发挥企业基层工会为农民工服务作用,增强企业工会吸引农民工入会能力。

  二是加强农民工入会的好处宣传,积极发动农民工入会。

  三是各级工会高度重视农民工会员工作,在生产生活上多关心,积极解决农民工会员生产生活的困难和合法权益的维护,让农民工体会到工会组织是自己信赖之“家”,工会工作者是自己“娘家人”。

  四是加强农民工劳动技能培训和提供就业创业服务,提高农民工就业率和创业率,助推脱贫攻坚。

  六、**区农业产业化合作企业(合作社)组建工会、发展农民会员情况

  目前,我区农业产业化合作企业(合作社)组建工会的有**莲藕产业核心示范区工会、黄练镇科宝小蚕共育基地工会,其中核心示范区工会包括2家公司(即:****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现代化农业合作社),2个村3个屯5个村民小组(即:**村**屯2个村民小组,**村内**屯1个村民小组和外**屯2个村民小组),拥有农民工576人,发展会员144名;黄练科宝小蚕共育基地工会有农民工33人,发展会员33名。这两个典型的农业产业化合作社工会,在推进农业产业化,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农民工工作调研报告6

  根据团省委、团州委的工作安排,结合挂职工作要求,我利用端午假期,查阅、收集、梳理了相关资料,对***县共青团系统开展关爱农民工子女、特别是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工作情况进行了调研,现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县位于四川省西北部、阿坝州西南缘,面积5550平方公里,辖23个乡镇、109个行政村,有藏、羌、回、汉等14个民族,总人口7.3万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以农业为主的高原山区县。

  近年来,随着外出务工人员、尤其是青壮年男性务外出工人员数量的激增,留守儿童、妇女和空巢老人现象越来越突出。其中,留守儿童因父母亲情缺失、隔代教育局限等问题备受关注。我委也在团州委和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精心指导下,结合本县实际情况,采取了针对性的措施,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

  二、加强组织领导和工作指导情况

  为切实做好关爱农民工子女和留守儿童工作,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帮助他们健康成长成才,我委按照上级指示精神,着力加强组织领导,在团县委牵头,会同关工委、少工委、未保委等部门成立“关爱农民工子女工作组”的基础上,下一步拟会同教育局、文体局、财政局等部门,成立“***县关爱农民工子女和留守儿童工作领导小组”,广泛争取各方支持,切实加大工作力度。

  同时,我委专门印发了《关于深入开展关爱农民工子女和留守儿童的通知》等文件指导乡镇团委、企事业单位团支部等开展工作,并将建立农村留守学生之家列入2011年重点工作计划和年度目标任务。为确保建好农村留守学生之家,目前我委正在部分乡镇开展调研和摸底工作,选择农民工子女和留守学生数量多、分布集中、需求迫切的乡镇优先建设,并为其他乡镇的后续建设工作积累经验。

  三、开展摸底及结对情况

  据统计摸底,全县共有中、小学38所,均属教育部门备案。在已进行摸底的30所中、小学中,乡镇农民工子女较集中的学校为9所,在全县所有11所乡镇农民工子女较集中的学校中占82%;已与志愿者组织结对的学校25所,其中乡镇农民工子女较集中的学校11所;已摸底的30所学校中有农民工子女和留守学生486人,在已结对工作的25所学校中有农民工子女和留守学生459人,工作力度比较集中。

  四、关爱工作开展情况

  我委一方面依托各中、小学校的.团委、少先队组织,充分发动教师的力量,一方面积极组织西部计划志愿者组成服务队,采取定期到留守学生之家开展集体关爱活动和与农民工子女和留守儿童结对子开展一对一关爱活动相结合的方式,围绕学业辅导、亲情陪伴、感受城市、自护教育和爱心捐赠等5项服务内容开展工作:留守学生之家的学业辅导以学校教师志愿者为主,入户学业辅导则以西部计划志愿者为主;亲情陪伴以西部计划志愿者为骨干,以各乡镇本地青年志愿者为主力;拟在今年7月依托夏令营组织农村留守学生感受城市,并邀请公安干警、武警消防中队战士和医护工作中对其进行法制教育和自护自救教育;今年已开展3次针对留守儿童和农民工子女的爱心捐赠活动,并正在积极通过志愿者争取东部发达地区力量,资助家庭困难的农民工子女完成学业。

  五、阵地和志愿者队伍建设情况

  目前,已依托庆宁乡中心校建成“***县庆宁乡留守学生之家”1个,运行情况良好,面积20平方米,总投资2万元,其中硬件设施价值2元,其他设施由乡政府和学校负责解决;该阵地每周集中开放一次,年运行维护费用约为5千元,目前暂由团县委、乡政府和学校共同承担。

  除团县委定期组织西部计划志愿者和学校教师志愿者去开展工作外,各乡镇党委也越来越重视留守学生之家在青少年教育、引导和服务方面的作用,依托各乡镇组建的志愿者服务队(站),积极配合团县委做好管理和维护工作,并积极整合社会资源,争取当地致富能手的赞助投资,努力将留守学生之家建设得更好。

  志愿者队伍方面,目前参与关爱农民工子女和留守儿童活动的志愿者队伍约24个,人数约420人,其中,大学生80人,企业人员30人,机关事业人员90人,民间组织220人。

  我委高度重视对志愿者进行思想教育和业务培训,严格考勤考核,对注册志愿者实行准入制度和末位淘汰,确保服务质量。拟于今年8月集中进行一次业务培训,预计今后每年进行大规模培训2次,上下半年各一次。近2年来,因志愿服务事迹突出,已被团州委授予先进集体2个,团省委、团州委表彰先进个人3名。

  六、遇到的主要问题和意见建议

  当前,关爱农民工子女和留守儿童工作中的主要问题和困难有:留守学生之家数量少,关爱工作资金来源有限,活动覆盖面不够广;留守学生之家缺乏专职、专业的管理人员,其工作效果难以得到保障;关工委等机构的人员编制和工作经费未得到落实,工作开展受到局限。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坚决贯彻上级要求,结合本地实际情况,进一步抓好工作落实,不断提升***县的关爱农民工子女和留守儿童工作的水平和实效。同时,希望上级团组织能会同组织、人事、财政等部门,进一步解决好县级团委及依托其挂牌机构的人员编制、资金来源等瓶颈问题,确保在关爱农民工子女和留守儿童工作中有充足的人员、资金、时间的投入;希望加大宣传力度,改变共青团组织唱重头戏甚至独角戏的局面,争取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力量对关爱农民工子女和留守儿童工作给予更高的关注、更大的投入和更广泛的支持,真正把这项暖人心的民心工程做成广泛参与、齐抓共管的社会性工程,让更多的儿童和家庭从中受益。

农民工工作调研报告7

  金融危机对农民工的影响非常大。他们的工作强度增加,收入减少,消费水平下降,还面临着许多罚款。最近,南都传播研究院和麻省理工学院、中山大学政务学院的研究团队一起发布了一份调查报告,报告的标题是《金融危机下的农民工收支状况》。调查从去年7月开始,对广州、佛山、深圳、东莞和珠海这五个城市的1500多名农民工进行了调查。

  调查发现,在金融危机期间,农民工的收入水平下降,特别是加班费的减少,尤其是在服务行业的农民工。与此同时,农民工的生活消费水平非常低。

  农民工的月收入包括基本工资、加班费和其他收入三项。调查发现,从去年开始,农民工每月、每周和每天的工作时间都增加了。但是,他们的小时工资下降了,从去年的8.0258元/小时降到了今年的6.9658元/小时。调查还发现,有839人没有收到加班费,但是他们每天工作1-8小时。也就是说,有199人加班了,但是没有得到加班费。

  调查还发现,在过去一年里,农民工的`消费增长幅度低于收入增长幅度。与广州市民相比,他们的消费支出增长幅度还不到一半。根据家庭规模为3人计算,佛山困难户的人均消费水平都比农民工高。数据还显示,在消费水平很低的情况下,超过一半的农民工仍然有存款。但是,超过一半的人的存款不到1万元。

  调查还发现,农民工在住房租金上的支出减少了16%,其中东莞的减少幅度达到了45%。专家解释说,除了租金下降的原因外,农民工的流失规模也很大,家庭成员减少也是原因之一。

  调查显示,在教育支出方面,农民工用于自身技能培训的费用只占文化教育支出的10%,其余的用于支付子女的学费和生活费。

  令人震惊的是,农民工在证照和罚款方面的支出额很小,但增长幅度很高。调查显示,办理证照的支出比例从去年增长了68%,其中广州的增幅最高,达到了74%。缴纳各种罚款的支出比例从去年增长了38%,仍然以广州增幅最大,高达506%。深圳的增幅排名第二,增长了131%。

  调查还发现,在经历了企业倒闭和春节返乡后,仍然选择返回或留在珠三角工作的农民工经历了一次“大搬家”。在调查中,受访者寄回和带回老家的现金平均值是2716元,是去年的三倍。这表明很多人已经不打算再返回了。调查还发现,虽然48.38%的受访者回答身边没有认识的工友离开了,但还有一半的人回答有,甚至有些人回答近九成的工友都已经离开不会再回来。

  总的来说,金融危机给农民工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他们的收入减少,消费水平下降,面临着更多的罚款。这让他们的生活变得更加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