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教育读后感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生活教育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生活教育读后感1
我含着泪水又一次看完《因持守而美丽一记全身救人的“英雄教师”殷雪梅》这个案例。她的事迹感动着我,不仅是因为她舍身救人,更重要的是因为她的一生代表着我们千千万万的普普通通的在岗教师。
在05年3月31日壮烈的举动之前,殷雪梅就是我们千万小学教师中平凡的一员,是一位执教29年的'平凡、朴实、善良的普通教师。29年来,都没有什么特别光辉的大事,更没有英雄式的豪言壮语。她知道,人民群众把子女送到学校,就是把美好的希望寄托给了学校,寄托给了教师。“教师的责任就是把学生教育好、保护好、培养好”。她对待学生就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她尊重、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她勇于创新,不断进取,把交给她的任何班级带好;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主席曾经说过: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得的是一辈子做好事。29年的教育生涯,脚踏实地的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不正是我们教师的职业本质特点吗!也是我们教师职业行为规范基本要求。我们在岗一天,就该绑紧这弦。教师,有多多少少这样的教师在这教育土地上默默地耕耘着,奉献着自己的一生。
车祸是偶然的,教师的爱和责任是真切的,在危急关头,教师的舍己救人是必然的。在危险来临的时候,殷雪梅做到了,重庆市开县教师群体做到了,还有更多的教师也做到了。“一切为了学生,把爱献给学生”,“学生的生命高于一切”,“老师在,学生在”,“在危险时刻,把生的希望留给学生”——因为我们是人民教师,我们有爱,我们有责任。
殷雪梅用她的壮举写完了她一个人民教师的爱与责任。今天我们追随她的魂。因为她的伟大是寓于平凡之中。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爱与责任是师德之魂。难怪周济先生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责任就办不好教育,要把爱与责任的教育放在师德建设的首位。”让我们全体教师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谱写好合唱好每一曲教育曲子吧!
生活教育读后感2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
读了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一书,让我对他的教育名言“生活既教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他把生活教育提高到这么一个高度,让人为之震撼,震撼于他的精辟和深刻,同时感叹教育家的前瞻性。在震撼的'同时,我想更多还是思考和学习。
在自然的生活中进行教育,创设生活化的环境更易于学生的理解和接受。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教育,善于开启学生们感受生活、学习探索的兴致,教师是一个活的教科书,孩子从“活”的书中能感受生活,感受生命。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不仅要教给孩子知识,更要让他们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学习。
教学时间不一定在课内,完全可以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教学地点也不一定要在教室,社会是最好的课堂。让我们走出去,亲密地去接触社会,在生活中学习和成长。
在第二课堂的活动中,我真正发现学生的创造能力是惊人的。许多时候不是教师指导学生,而是学生指导教师。在活动中,学生展现了各种能力,有的学生自己动手进行花样编发,有的学生自己设计服装,有的学生自己动手设计游戏编程,还有学生用碎布设计缝制了一条连衣裙……各种来源于生活内容的教育是真正受学生喜欢的教育,这种教育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对学生的成长起着不可小视的作用。
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在学习中学会生活,在生活中学会学习。只要我们心中有想法,并付之于行动,进行生活的教育。在教育活动中我们就会与学生共同创造幸福,共同享受幸福。
生活教育读后感3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不可能完美,但是可以在不断的进步中追求完善,一个有着自我完善追求的人,毫无疑问幸福的,因为可以通过这种境界和层次的跃升获得不一样的感受。教师工作是崇高的,这无疑树立了一个很高的社会道德标杆,给教师的追求提供了足够的空间。《完善自我沐浴幸福的教育生活》的`作者是一名教师,从事着心爱的教育事业,工作中不断追求超越,在超越中寻求自我的完善,生活中拥有难得的幸福感。书中从思维品质、语言艺术、人格修炼、教学技能、自我创新、心理调试、职业道德等多个方面来阐述自我完善的方法和历程,令人读来既有普通温馨的幸福,也有特别高尚的幸福。读了这本书,读者就会认识到,人不是完美的,但却是可以不断完善的,只要愿意,就可以通过努力达到自我完善提升的目标。
一个人能否真正认识自我,肯定、完善自我,能否与周围的人和谐相处,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自己的前途和命运。作为一位教育者,完善自我是沭浴幸福的教育生活的根本。因为只有全面地完善自我,才会使自己的教育生活焕发出更多色彩,使自己的教育价值不断提升。
作为教书育人的我们,除了引导学生们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外,也应该让自己过一种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我想,唯有热爱自己的职业,和孩子们一起分享学习的乐趣,和孩子们一起享受生命的成长,才会觉得,工作时,累并快乐着。因为你并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更不能超脱到辞职不干,所以应调节自己真正融入自己的职业角色中,充分感受职业之美。这就是我们高质量的教育生活。
生活教育读后感4
在平分的生活中,男孩和妹妹相依为命。父母早逝,他是她唯一的亲人。所以男孩爱妹妹胜过爱自己。
然而,灾难再次发生在这两个不幸的孩子身上。我妹妹病得很重,需要输血,但医院的血太贵了。男孩没有钱支付任何费用。虽然医院免除了手术费,但如果她不输血,她的妹妹就会死。作为姐姐唯一的亲戚,男孩的血型与姐姐一致。医生问男孩是否勇敢,是否有勇气承受抽血时的痛苦。男孩开始犹豫。经过一番思考,10岁的大脑终于点了点头。
抽血时,男孩静静地没有发出任何声音,只是对临床妹妹微笑。抽血后,男孩颤抖着问:医生,我还能活多久?医生想嘲笑男孩的无知,但转念间,他被男孩的勇气震惊了:在男孩10岁的大脑里,他认为输血会失去生命,但他仍然愿意给妹妹输血。一瞬间,男孩做出了一个勇敢的决定,并决定死亡。
医生的手掌出汗了。他握住男孩的手说:别担心,你不会死的。输血不会失去生命。男孩的眼睛闪闪发光:真的?我还能活多少年?
医生笑着说:你可以活到100岁,年轻人,你很健康!那个男孩非常高兴地跳了起来。当他确认自己真的很好时,他又举起手臂,抬起头,郑重地对医生说:然后把我的一半血抽给我妹妹,我们每人活了50年!所有人都很震惊,这不是孩子无意中的承诺,这是人类最无私、最纯洁的承诺。
人最珍贵的是生命,生命只给每个人一次。即使是父子夫妻也很难和别人平分这宝贵的生命。有多少人能如此心甘情愿地说出来做到?甚至有些人,为了挽救自己的生命,竟然要卖掉自己国家的军事机密,真是可恨!然而,为了救妹妹,这个十岁的'男孩竟然想把自己一半的血分给妹妹,让妹妹和他平分生命。啊!他的感情真的高尚、善良、纯洁……啊!他对妹妹的爱真的比水晶更纯洁,比黄金更珍贵……如果每个人都有这种心甘情愿地与他人平分生活的精神,太阳会更加灿烂,花会更加鲜艳,鸟会唱得更清脆……
生活教育读后感5
在这个忙碌的时代,人们显然已经筋疲力尽他们仍然匆匆停下来感受生命的价值。林文葵的《倾听生活》就是这样一缕微风。它似乎抚平了人们伤痕累累的心,让我们冷静下来,倾听生命的价值。
听生活,林文葵在诗《美丽的生活(1)》中写道:爱婴儿从花中跳来,响彻,芬芳整个宇宙这样一首美丽的诗,让我不禁想到:婴儿哭,演奏成一首动人的歌,母亲脸上的痛苦,变成快乐的微笑,变成鲜花的微笑,散发着生命的力量,芬芳的歌曲,微笑,萦绕在整个宇宙中。啊,这此美丽的画面,向我们透露了一个词:生命。但转念一想,只是生命吗?父亲面对黄土,驼背?林文葵的《水稻(一)》这首《水稻难的岁月,告诉我们答案:充满爱的生活。
听生活,林文葵的诗《飞翔(2)》:年轻的.心,飞翔的天空,充满希望的诗歌灵魂告诉我们:理想的人,心总是年轻;追求让我们更充实,虽然我们有时不一定成功,但记忆至少是美好的,所以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辉煌,更充满希望!
林文葵的《倾听生活》告诉我们,生活充满爱,生活灿烂,需要神奇的画笔理想!
倾听生活,这是我自己的品味:昨天我哥哥来我家,因为我们都喜欢下棋,所以很快学习,将军,将军,哥哥赢了我两次,出于女孩的本能,我流下了眼泪,心想:姐姐不是哥哥,多么羞辱,玩,如果输了,可以连续三次输,不,不,不,不玩。但转念一想:不,太懦弱了。虽然我是女生,但一定要有男生的气势。下一局要好好研究弟弟的套路,对症下药。嗯,就这样。”
虽然这次我还是输了,但我一点也不觉得羞愧,一点也不觉得自卑。带着必胜的心理,我真的赢了第四轮。耶我高兴地叫了出来!今天想想,哦,原来这就是生命,一种倔强的生活!
倾听生活,会认识更全面的自己;倾听生活,会热爱丰富多彩的世界;倾听生活,会感受到宇宙息!
朋友们,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不妨静下心来听听这神奇的生命吧!
生活教育读后感6
“让教育真正的和生活达到完美的结合,让我们为这一天的最终到来而不懈努力吧!”这是我读完《教育和美好的生活》这本书最想说的一句话,《教育和美好的生活》读后感。作者罗素认为,最好的教育是挖掘人的潜能的教育。通过对儿童的身体、感情和智力上的“恰当的处理”,可以使这些品质得到普遍的培养。但这种处理不是强制性的,而是一种“自由教育”——在必要的权威与纪律的伴随下,尽可能多地给予儿童个人发展的自由,并按照自由的精神来行使权威与运用纪律。不管是学习内容还是纪律的培养,在开始都要以游戏的形式,使儿童在不知不觉中接受。这是罗素提倡的“自由教育”所反复强调的。
教师应该“主要从孩子身上感觉到一些神圣、模糊、无限的东西,一些个别的特别宝贵的东西”,并对这些宝贵的东西给予挖掘与引导,使其达到教育的最美好境界。我想,如果我们能够做到循循善诱,对待每一个学生,每一件事情,每一堂课都认真地、巧妙地设计,使学生们在游戏中,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那才是真正的教育啊。文中有一些话语我记得尤其深刻:
(1)即使是对待最小的婴儿,也要像对待将在世上占有其地位的一个人那样予以尊重。
(2)儿童不是通过痛苦的经历,而是通过幸福和健康的体验去掌握美德的。
(3)回答有关问题乃是性教育的主要部分。
有两条规则须贯彻其中:
第一,永远要真实地回答问题;第二,要完全像对待其他知识一样对待性知识。
(4)缺乏科学,爱是软弱无力的;
缺乏爱,科学是充满破坏性的'。
试想,当我们的小孩回到家,我们问他的第一个问题不是“今天考了多少分?”而是“今天都有些什么有趣的事情?”;当我们的高三学生在备考的日子里还能欢声笑语、尽情地展示青春的洒脱与热情时,教育才能真正的和生活达到完美的结合,让我们为这一天的最终到来而不懈努力吧!
生活教育读后感7
今天,我们学习了生活人生这一课。看完这篇课文,我有很深的感受。
面对各种天灾人祸,生命是如此顽强。但与此同时,生命是如此脆弱。生命不一定是长期和平的,它不是永恒的,它是有限的,而且是短暂的。它是世界上最普通、最珍贵的。它属于每个人,每个人都可以自由控制它。你可以让它成为一块闪亮的.金子,充实而无怨无悔地完成人生的旅程;你也可以破坏它,欺骗它,让它每天混日子,以愚弄的心态结束你的生命。
诺贝尔曾经说过:生命是大自然雕刻的玉。我认为这句话太好了。生活就像一块宝石。这取决于你是想粗糙地打磨它,还是认真地把它雕刻成一件有价值的宝藏。只有一次机会。我们必须认真对待它。
一大早,一个伐木工人像往常一样去森林砍树。工人们用锯子砍倒了一棵大松树,树干因弹性反射而压在工人的腿上。工人们试图拔出腿,但每一次努力都以失败告终。因此,工人用斧头砍树干,斧柄断了,伐木工人用电锯锯树干,他发现树干掉了45度角。即使他的锯子坏了,他也会死在这片非常偏僻、人迹罕至的森林里。于是,他狠狠地下了心,拿起锯子,对准被树干压住的腿,忍受着普通人无法忍受的巨大痛苦,强行切断了腿。工人们简单地包扎了一下,然后爬了回去。他一寸一寸地移动,一次又一次地昏倒,一次又一次地醒来,然后一寸一寸地爬着……伐木工人的求生欲望震惊了我。我没想到人们会在危机时刻做出这样的决定。我对伐木工人顽强的活力印象深刻。我更钦佩他在死亡面前的冷静和精神上没有被打败。
我们必须保护我们的生命,在面对死亡时保持冷静,不要匆忙。只有保护好自己的生命,我们才能在世界上绽放,在自己的心中绽放。让它绽放的关键是每天努力工作,每天进步。每天把微笑挂在嘴角;把自信留在脸上;把心刻在心里;把努力写在行动中。每天做你自己最好的事!
生活教育读后感8
《教育与幸福生活》展示了王君老师普通而鲜活的生命在讲坛上欢快流淌的情景,上课、备课、谈心、读书、反思、写作……一切都是那么平淡,但绝不平庸。她把自己的生命从容不迫地融进了课堂,更融进学生的生命,学生的生命在此而获得生长的力量,王君老师的生命因此而永远青春勃发。
我读《教育与美好生活》,是因为这个题目深深地吸引了我。我深切地感到在我们的教育中充满了紧张的气息,能有多少人有底气用“美好”这样的字眼来形容我们的教育和生活的关系呢?作为一名教师,在我们的生活中,书占有重要的位置,“为有源头活水来”我经常浏览一些教育理论书籍,重读了《教育与美好生活》这本书,体会到怨天尤人不会带给你幸福,碌碌无为也不会带给你幸福,只有懂得去寻找阳光普照的地方,懂得放弃忧伤的人才会自己创造幸福。读书能够让我们心境平和,如同泛舟于静静的湖面,周围绿色相伴。工作中的幸福体现在为自己建立一个通过努力可以实现的目标,这一目标应是自愿的,可实现的,体力上、精神上可以承受的。
《教育与美好生活》告诉我们,现行的教育是选拔式教育,选拔就要淘汰,淘汰必然导致一些学生学业上的不成功,老师不能因这一永远达不成的'理想而承受相应的压力。解压是在工作中延续幸福的焦点,也许在工作中解压并不如电脑中解压那么方便,简洁。但为了我们的幸福,请学会解压。我们适当地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和谐才是一种美,这也是一种教育模式。我们幸福,因为我们懂得,生活中不仅有工作、家庭,还有一个真实的自己。
我认为,每一个愿意追求幸福生活的教师,都应该让生命自由的舒展,王君老师正在这样享受着教育,我也愿意继续这样富有诗意的教育之旅。这样的教育是和谐的,这样的生活才是完美的。
生活教育读后感9
今天读陶先生的“以教人者教己,在劳力上劳心”实践篇,深感先生理念精进。作为教师,我们的学习动力来自哪里?是“为学而学”,还是“为教而学”?要想学生好学,必须教师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教师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当然,学习未必是为了他人,核心还是为了自己,求得自我超越。所以,教师要“为教而学”。怎样把这些知识以最浅显易懂的方式传授给学生,是每个老师都要面对的问题。只有教师自己先在教学中逐渐摸索和总结,才会越来越清楚明白。这就是陶行知先生说的“教人者教己”。
教师还要“以生为师”,学生身上往往蕴含着巨大能量,“以生为师”不仅促进“为师”的学生本人进步,还可以发挥同伴互助、优秀引领的作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敢于“浪费”一点时间,让学生来谈谈学习体会、分享学习过程、展示思维过程,而不要为了抢进度、增容量而“一讲到底”、“包办代替”。很多时候,我们会认为是我们在教会学生道理、陪伴他们成长,其实成长是相互的,他们也在教会我们做人做事的道理,从他们身上,我们感受到过青春的热情、坚定的信念、真挚的友情、淳朴的笑容,所以教育是一个师生相互促进、双向互动的过程,在教学生的同时也在提高着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教师还要“以生定教”,强调的是教什么的问题。先生主张“教、学、做合一”,即“事情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是教学的主战场,课堂内容如何定夺、如何设计、如何实施,绝不是教师独断而为。学生是否喜欢、是否能接收、是否有所发展,才是教学实施前应该关注、思考的问题。教师既要尊重学生的多元化、差异化、个性化发展,又要保障在40分钟课堂中完成教学任务,只有先研究学生、了解学情,因材施教。这也是陶先生提出的“教人者教己”,先研究自己的“学”和“做”,做到以“设身处地”来决定教学的方法,从而提高教学效益。
生活教育读后感10
我很欣赏这样一句名言,教育来源于生活。它道破了教育的本意与目的,洞穿了生活与教育的真实联系,点通了教育者与生活者之间的密切关系。常听人们这样说,生活教会了我许多知识,教育帮助我学会了生活,今天读了陶行之的生活教育之特质对生活教育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进一步理解了生活无小事,处处是教育的含义。
陶老在这一部分道出了生活教育的六个特点:即生活的,行动的,大众的,前进的,世界的,有历史联系的。回想自己这30年的生活,牙牙学语之时,经人传教,学得几句通常用语,却不懂利用话语进行交流;等长大些时,常与伙伴玩耍,忽然意识到学的东西可以有所运用,适时适地可以帮助自己传达信息,但未意识到用语的准确与严谨;入学以后,在老师们的步步指引教育下,发现学东西很困难,准确运用它们更难,但却在学习中找到了许多乐趣,很开心,但也很幼稚,不懂教育之后必须面向社会,步入“实战”情景;等长大工作后,才发现学校的教育很有用,没有这段经历,自己的“入世”可能是寸步难行。于是,渐渐地,以便回想着受教育时的学习情景,一边拿来实践运用,直至自己的第一笔成功。可是渐渐地,自己又发现学校教育并没有离自己远去,远去的只是那些课本中的条条框框的知识点,与自己保持着密切联系的是那些学习中总结出来的方法与习惯。豁然发现,自己还是很“幼稚”,但却已走出了自主学习的门槛。于是,自己开始了新的孜孜不倦,废寝忘食,与自己工作有关的.内容展开了鱼网式的搜集学习,适时适地地加以运用,形成了自己一套工作思路与风格,开始了人生中真正的“长征”。
生活与教育丝丝屡屡的萦绕着我们,细心的发现,认真的反思,就会发现生活教育的特质。特别是从事教育事业的我们,与稚嫩的心灵交融,不但要依照书本教育学生,更应该注重生活教育。
生活教育读后感11
读完《生活即教育》,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项目式陪伴,给孩子高质量的家庭生活”,生活即教育是日常生活中用心教育点滴的汇聚,针对我家的低幼宝宝,我也是想了一些办法。
首先是鼓励孩子做自己,给孩子一个独立的环境,比如客厅里给孩子搭建一个小天地,孩子可以在那里安静地读书,绘画,做手工,玩玩具;然后家长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孩子做更多的'探索:探索厨房,一起做饭、烘焙、加入音乐的元素玩锅碗瓢盆交响曲;引导孩子探索大自然,做行者而不是观光客;阅读中妈妈朗读有想象力的故事给孩子听,读有韵律感的诗,让孩子做故事接龙,或者看图片编故事;对孩子多引导不要监控控制否定等等。
总之,父母做好榜样,以孩子为本,开启更多启发孩子创意的途径,开始孩子的好奇心,让孩子多听多看多动手,在良好的亲子氛围中探索世界。我们平时也在孩子的家庭早教中早已加入的以上所说的元素,每周必带孩子去大自然探索,给捡到的小鱼小虾放生,能培养孩子的慈悲心和同理心,讲亲子故事中加入小游戏,能让她记忆更深刻,去农村看各种植物和小动物,让孩子的世界丰富而有趣,在厨房中品尝各种酸甜苦辣咸的味道,做味觉探索,让他亲自动手给自己冲奶粉,一会儿就能喝光光,让她也参与进来做一个心形煎鸡蛋,让她更有食欲,让他戴上手偶一起跳舞,他会格外开心,用点读笔探索点读书和童谣书故事书,他会乐此不疲,出去玩的路上用儿歌机给他放音乐,玩亲子一起唱。总之,在生活中,有效陪伴,会点燃孩子的求知欲,让孩子自己动手,欢乐会加倍。
生活教育读后感12
“让教育真正的和生活达到完美的结合,让我们为这一天的最终到来而不懈努力吧!”这是我读完《教育和美好的生活》这本书最想说的一句话,《教育和美好的生活》读后感。作者罗素认为,最好的教育是挖掘人的潜能的教育。通过对儿童的身体、感情和智力上的“恰当的处理”,可以使这些品质得到普遍的培养。但这种处理不是强制性的,而是一种“自由教育”——在必要的权威与纪律的伴随下,尽可能多地给予儿童个人发展的自由,并按照自由的精神来行使权威与运用纪律。不管是学习内容还是纪律的培养,在开始都要以游戏的形式,使儿童在不知不觉中接受。这是罗素提倡的'“自由教育”所反复强调的。教师应该“主要从孩子身上感觉到一些神圣、模糊、无限的东西,一些个别的特别宝贵的东西”,并对这些宝贵的东西给予挖掘与引导,使其达到教育的最美好境界,读后感《《教育和美好的生活》读后感》。我想,如果我们能够做到循循善诱,对待每一个学生,每一件事情,每一堂课都认真地、巧妙地设计,使学生们在游戏中,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那才是真正的教育啊。文中有一些话语我记得尤其深刻:
(1)即使是对待最小的婴儿,也要像对待将在世上占有其地位的一个人那样予以尊重。
(2)儿童不是通过痛苦的经历,而是通过幸福和健康的体验去掌握美德的。
(3)回答有关问题乃是性教育的主要部分。有两条规则须贯彻其中:第一,永远要真实地回答问题;第二,要完全像对待其他知识一样对待性知识。
(4)缺乏科学,爱是软弱无力的;缺乏爱,科学是充满破坏性的。
试想,当我们的小孩回到家,我们问他的第一个问题不是“今天考了多少分?”而是“今天都有些什么有趣的事情?”;当我们的高三学生在备考的日子里还能欢声笑语、尽情地展示青春的洒脱与热情时,教育才能真正的和生活达到完美的结合,让我们为这一天的最终到来而不懈努力吧!
生活教育读后感13
在万物复苏,阳春三月的日子里,我们一起阅读《陶行知论生活教育》,感受春意,触摸自然,孕育未来。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一日生活皆课程”。教育从生活中来,又到生活中去。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在于生活之变化,教育之伴随,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和契机。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
教育无处不在
生活是教育的根基与土壤,教育发生在生活中的每时每刻、方方面面。生活与教育是一回事,是有高度的一致性的。因此,教育要根据生活的需要,教育要通过生活来进行,过什么样的生活,便会有什么样的'教育。让孩子只学习书本上的文字知识,而不从真实生活中感受触碰真实,这样的教育只能是假教育,是没有活力的教育。这也不是说生活等同于教育,而是说教育与生活经历同一个过程。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生活决定了教育的目的、原则、内容、方法。教育使人天天改造、天天进步。教育不是为生活做准备,而是生活本身,教育不能脱离生活,知识要从现实生活中躬行来。
教育勃发生机
今天我们的教育,其实是在引导每一个孩子,如何去更好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每一个孩子,都是未来世界的建设者,他们需要从当下学习知识、汲取教训、积累经验、锻炼品格、提升能力。今天的世界,就在他们闪动的双眸中;未来的世界,就在他们成长的心田里。
教育需要激情,绚烂的燃烧;教育需要温情,终身的熏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是博大精深的,它需要我们结合教学实际,不断的去探究其实质,付之于行动。
美丽的花朵迎着朝阳成长,稚嫩的小脸透着无限希望。用爱心浇灌嫩苗,愿孩子们如粒粒种子般,拥抱春天,拥抱希望,迎向朝阳,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