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真学而教读书心得

时间:2024-07-27 读书心得 我要投稿

(精选)为真学而教读书心得范文2篇

  当我们经过反思,对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时,就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我们可以养成良好的总结方法。那么好的心得体会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为真学而教读书心得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精选)为真学而教读书心得范文2篇

为真学而教读书心得范文1

  《为真学而教》是江苏省南通四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江苏省特级教师冯卫东教授所著,这是全校共读一本书的所选。

  读这本书,很多的时候,我都会停下来思考,甚至很多时候,我都怀疑在读自己的文字,很多观点我非常地赞同,也很受启发,更希望自己能继续努力向冯教授学习能形成自己系统的教育观点。

  书中有很多观点我都是非常认可的,关于教改的,关于好课堂标准的,关于倾听的,关于圆满课堂标准的,等等,但是,给我印象最深刻,引起我强烈共鸣的却是书中第80页他写的一篇文章《我本差生》。文章里写到因为一个语文老师的关注,他喜欢上了语文,并最终由差生变得优秀,是语文成就了他的事业,是语文成就了他的人生。我深深认同的`原因是我赞同他的观点,并且我有一些成功的案例,一个个“差生”被转化后,他们的人生变得精彩起来,变得灵动起来,从此他们也挤进了优秀人的行列,比如,我的中国农业大学博士鲁振亚。他曾受邀给华龙区二中的学生做过报告,在报告里他第一次讲述了他的故事,很多故事我也是第一次听到,比如他从小曾经和父母一起捡垃圾,他曾因我对他的微不足道的关心而深深地感恩,并转化为强大的精神动力,让他由原来班里的倒数第一名成为中国著名大学的博士。

  很多次,我在思考,教育是为了什么。是的,教育有很多的功效,多到不胜枚举。但是,以我自己最朴素的认知,我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让每一个个体成为他们更好的自己。从教19年来,我教出过清华、北大的名牌大学学生,我也教出了更多的普通劳动者。他们同样都让我自豪,我并不是和某位美国母亲相媲美,说在农场上干活的儿子也同样优秀,但我真的这么认为。很优秀的学生考上大学后数年没有一个问候,倒是偶尔教过几个“差生”,逢年过节,他们会念念不忘地问候。是的,他们都曾经是被贴了“差生”标签的人,他们都曾经是被打入十八层地狱的人,但是,因为我内心坚持的人为核心的理念,他们在冷宫里感觉到了阳光的温馨,才使得他们重新燃起对生活的向往和对美好未来的追求。

  “二八”原则不仅仅适用于经济,它适用于社会的很多方面,甚至方方面面。社会是由百分之八十的普通人和百分之二十的精英组成的,尽管百分之的财富被百分之二十的人掌握着,但是,大众毕竟是普通人。社会的建设者也是普通人,他们多数都是被老师们贴上“差生”标签的普通人。所以,为了这个社会更加和谐,请善待差生,请把差生当人看。

  真正的教育,不是以人为本,我个人认为,应该是以“差生”为本。把弱者和差者的需求放在第一位的社会是一个温情的社会,把差生作为教育第一对象的教育也应该是人性的教育。

为真学而教读书心得范文2

  冯卫东老师提出为“真学”而教,学生学习是怎样发生的,这一问题他切换到教的视角来看它,看教师如何促成学生学习的真正发生。读了他提出的优化课堂的18条建议,收获颇多,整理如下:

  一、回归“童我”,以己“度”人

  加拿大学者马克思·范梅南说,不了解儿童时代的成人是不能理解孩子的。冯卫东老师认为光了解还不够,还要尊重自己的“了解”,从此出发“想验”(想象性体验)儿童心理,才能在他们“山不过来”之时,自觉自愿的做到“我就过去”。读到这里,我突然想到,自己刚工作的时候,还经常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学生喜欢怎样的老师,学生喜欢怎样的课堂……而这么多年过去了,想的更多的是今天教学内容是什么,却很少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只是一味的给学生提出要求,让他们掌握并运用所学知识。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作为教师,我们应该要提醒自己,不时的回到儿童时代,启用自己作为学生时的经验,以己“度”人。就像冯老师所说的适当稚化自我,才能立于智化儿童,有利于儿童的智化。

  二、真学,在质量与效率的和谐共生中发生

  明天的事情今天做,这种现象会经常发生,尤其到了初三,上学期会为了赶进度,把下学期的内容提前到上学期来讲,为腾出更多的时间进行复习。可是,我经常会发现,赶着教的这一部分内容,学生掌握的很不好,还经常容易忘记。读到冯卫东老师的建议二——真学,在质量与效率的和谐共生中发生,教学中我们往往追求高效的课堂,高效的活动,常常奔着数量、速度的目标使劲了,但是质量如何就没太在关注之中,才认识到自己只顾赶进度,而忽略了质量,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

  冯老师反对过快的教学,赶进度。质量优先的前提下,再讲究效率。俗话说“慢工出细活”,如果一味贪多求快,效率看似上去了,质量则往往朝下走。当质量与效率失衡,天平应向质量一方倾斜,不能只看到“高分”,更要关注学生的全面的发展。

  三、“多多”就能“益善”吗

  多多未必善,过多则一定不善。“中国式课堂”普遍教的多,我也经常是认为多讲点更好,万一考到了,我还没提过,就是“我”的失职,所以很多时候,会犯贪多求全的错误。冯卫东老师指出,“明师”教学,内容多少则要合宜、得体。多到什么范围,少到什么地步,不能一概而论,要考量多种因素。只有这样,才能做出恰当判断,进而有效预设,妥善实施。

  正如冯老师所说:“教得过多,必然是出多入少,予多而得少,学多而化少,学多而终少,因多而致少;还会冲淡乃至湮没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啊,教学若是如蜻蜓点水,学生不入心的学习也就没有知识的真正生成。因而,教学就更加需要艺术性和科学性,也更需要教师以少胜多地教。冯老师给我们的有力指导便是“少是浓缩的少,少是有力的少,少是“引人”的少,教师要学会做“减法”,教学也要努力让学生“精于道”,“精于道”者必能习少悟多,实现“聚划算”,教其实不是交给,而是引出,就像过去农村抽水泵灌溉,先往水泵里倒一桶水,是为了引出一川水。一桶水很少,一川水很多,理想的教学亦如此。”

  为学而教,为真学而教,为真学而真教。我们一要学会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二要放慢脚步,三要学会做减法,为学而教,这是教学行为的原点,是教学哲学的真义。回到这里,假教就将遁形,假学也将匿迹,质朴的教风和学风就会弥散开来,传导开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