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正面管教》有感

时间:2024-07-20 读书心得 我要投稿

读《正面管教》有感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读《正面管教》有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正面管教》有感1

  听***读书解读《正面管教》觉得自己虽然读过一遍但是基本都忘记了。听***老师解读一遍受益匪浅,觉得自己还需要重复几遍阅读及学习里面的实践方法。

  作者说你管理孩子首先检验自己是否真正的和善而坚定,是带着爱去引导孩子,而不是去批评教导孩子。我们父母就像是孩子的导游,引导孩子前行。

  孩子犯错不要训斥孩子,相反是家长引导孩子在犯错中去认知自己的错误,在错误中学习失败的经验,然后家长帮助找出解决方法,一起避免下次的发生。让孩子明白吃一堑长一智道理。

  家里要有个处理情绪的固定地方,比如卫生间或者和孩子一起想个办法,在孩子或者大人都想发脾气时去这个地方处理自己的情绪,让自己平静下来。父母需要去陪伴并给足爱抚,比如抚摸后背或抱抱头,等孩子静下来后再沟通。千万不要在情绪气头上教育孩子,否则适得其反。

  父母也需要向孩子认错,在父母意识到自己错误后,要承认自己的错误,并说出自己以后遇到这种问题的处理方式,和孩子平等处理问题。

  家庭需要纪律和规则,可以先由孩子讨论并制定出。比如看手机,孩子自己说一天或一周看多久,若违反规则,无论孩子怎么闹也得按照规则来。在制定规则上需要发挥孩子充分的想象力。

  让孩子承担家务,让孩子有责任感。比如昨天我家畅打扫卫生拖地,完了之后又问我妈妈我听话吗?我以前会说听话。仿佛她是给我做的。这次我说畅爱我们的家,我们家的环境是我们共同生活的,畅不喜欢乱的环境,所以主动清理啦对不?畅高兴的说“是的妈妈,这是我们共同的.家,家里不能乱”。听到她的回话我感觉父母的正确引导真的是能起到很大作用。

  家庭要每周召开家庭会议,会议讨论本周每个人发生的事情并讨论下周的活动,调动孩子的兴趣,可以一起吃,玩游戏等,不要让家庭会议僵化。让孩子主动起来,发挥孩子的能动性。会议要有主持人和秘书,坚持下去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父母需要赢得,尊重信任我孩子。在权利争夺上不能去赢了孩子,尊重孩子人格,信任自己孩子。

  第一次写读后感,这样能记住一些。以前看书后看完就忘啦,以后还需要多多磨炼。正面管教书里还有很多的观点和方法,会再多次翻看并实行。

读《正面管教》有感2

  初冬,不如隆冬神圣庄严,不如金秋给人已收获的喜悦,然而它却承载着别有的一份美丽,让我眷恋……11月中旬,在园领导的带领下,我们将一起跟随Linda老师带来的《正面管教》开启四期的课程,可以说是为我们带来一场身心的洗礼,为了我们学习的有效性,领导还为我们提供了《正面管教》书籍及践行工具卡。在学习中我们一起头脑风暴、一起分组讨论、一起分享收获、一起参与各种游戏。四次的学习让我们彼此拉近了距离,更加深入了解彼此、理解彼此、温暖彼此、最后到欣赏彼此……之后,我便以依依不舍的姿态利用之余阅读完这本“让数百万孩子、家长和老师受益终身的经典之作”——《正面管教》。对于学习正面管教,我有以下体会:

  一、先联结情感、认同感受再纠正行为。

  以前我在工作中在解决孩子问题上会直接去纠正孩子,直接指出他的错误和不足。有时候,甚至还会讲一大堆的道理,认为这些道理你应该都懂,因为我是为了你好。甚至我们还天真的认为,我们这样纠正了孩子,孩子就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可事实是:不良行为一直存在。问题出在哪里呢?为什么孩子就是听不进我们的话呢?今天我学习正面管教之后完全明白了,原来都是因为自己没能和孩子建立好联结。

  德雷克斯说:“爱不是一种情感,而是一种关系”,先联结再纠正是要我们通过传递爱的信息,建立亲密和信任,而不是距离和敌意。这其中往往透着这样态度:“我爱你,而答案是不”;

  “我爱你,我相信我们可以找到一个相互尊重的解决方案”。比如,孩子在商场闹着要买东西,可家里的这种玩具已经很多了,你又不想纵容孩子这种出门就要买玩具的坏习惯。那么,就要在纠正孩子错误之前先跟孩子建立情感联结、认同感受,建立良好的关系,再去积极的影响孩子,这才是最有效的解决办法。简单的来说:就是先处理情绪,再处理问题。一旦有了情感联结,孩子们就会愿意接受在相互尊重基础上纠正了。

  这里的纠正行为,是在尽可能的情况下,给孩子提供参与的机会,或者和他们一起来找解决问题的方案。买玩具这件事情,就可以和孩子就买玩具达成共识,而当孩子感受到被尊重和爱时,彼此之间才更可能达成共识并容易执行。因为,此时,孩子的归属感和价值感都得到了充分的满足。

  下面的这个案例是我运用Linda老师讲的认同感受的“你感到……是因为……你希望……”句式来帮助孩子解决了分离焦虑:周二早上我们班有个小女孩高高兴兴走进教室,把玩具放进自己的'抽屉里,接着跑回班级门口,往外张望着,这时脸上的笑容已经变成了两行眼泪,最后终于忍不住嚎啕大哭。我便走向前蹲下来帮她擦拭眼泪,与她说话:“宝贝,程老师理解你的感受,你现在心理很伤心,很难过,是因为你还没有来得及跟妈妈说再见,妈妈就走了对吗?”孩子听了我的话用力地点点头,哭的更伤心了。“那你希望我为你做点什么吗?”我抚摸着她的背接着问。

  节前,我回复了一张儿童问题贴,当时就在想,这坛上多人推荐了《正面管教》一书多次,为什么这个“正面”做得如此不到位于是想借借他山之石。搜了一下关于这本书的帖子,却明白了我初来此坛时面临的状况。

  就如同社会不公平问题的现象总结,我们很容易得到一个观点:平等意识不到位。但是如何做到平等,却手把手教不了,因为人多元。同理,正面管教意识也是一种认识,但是如何做到正面管教呢《正面管教》一书中的事例和行为指南,首先应该是帮助家长们去理解什么叫“正面”,而不是一种教条的行为结论灌输。举个例:小时候背“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可不是为了“天”只能对“地”,“雨”只能对“风”。否则,人的创造性和能动性,就在这种唯一正确中给教没了。所以,我不看书的内容,也可以写自己对正面管教的理解,因为现实家庭情况可以不同,但“正面”的原则相同。

  《正面管教》这本书在进入中国后,还出现了一问题,国内营销活动给这本书加上了不实之词。比如:“正面管教讲述的是一种既不惩罚也不娇纵的管教孩子的方法。”对于那些爱心无比,现实中又因为管教孩子而无比心痛的父母亲来说,这可是最好的广告词,但仅是广告词而已。竖立规则和界限,如果语言文字就可以了,还要监狱干嘛记得以前x偶像电视剧中有句台词“道歉有用,还要警察干嘛”,说得正是这个道理。

  这样的广告词,对于营销父母们去学习学习“正面管教”是双赢,但是对于教条思维的大脑来说,也伴随着,世上有无负面管教作用(神仙手段)的虚妄认识。这不是该书应有的东西。

读《正面管教》有感3

  最近,拜读了美国杰出的心理学家、教育家简。尼尔森的《正面管教》。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被作者的教育思想深深折服。

  曾经,家长、老师们对孩子严厉控制、动辄惩罚。后来,很多人又矫枉过正,走向娇纵、溺爱。诚然,过度严厉或娇纵都不可取,但除了在两者之间来回摇摆,人们不知道还有什么其他办法。而正面管教就很好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正面管教》之谓正面,在于告诉我们用正面的、和善而坚定的信念教养孩子,怎么做才能既不娇纵也不严厉。教养方式一般分为:

  第一种是严厉型,孩子不参与决策过程。过度控制,有规矩没有自由,没有选择。所谓“严师出高徒”。很多人认为严厉和惩罚有效,且效果立竿见影。惩罚确实能立即制止不良行为,但是人们往往忽略它的代价和长期效果。事实上,惩罚不会带来改善的动力,孩子在严厉教养下会出现四种表现——愤恨、报复、反叛和退缩。我们发现有的孩子学会了跟老师、父母打“游击”,有的在不被发现的时候闹得更凶,有的在长大之后会更加叛逆,还有的会变得自卑等等。

  第二种是娇纵型,对孩子没有限制,有自由但没规矩,无限制的选择。很多父母以天性教育为理由,认为孩子的事情不需要管。有的说“他还是个孩子,大了就好了”。这种方式会使孩子感觉不到父母的关心,也缺少来自父母的指导,使他不知道行为的边界在哪里,失去自信,更容易形成“成瘾性人格”。

  第三种是正面管教型,和善与坚定并行。有权威,有规矩,也有自由,有限制的选择。

  “和善”的重要性在于表达我们对孩子的尊重,“坚定”的重要性,则在于尊重我们自己,尊重情形的需要。“和善而坚定”是正面管教的根本所在。而贯穿整个教养过程的则是对孩子无条件的爱,带给孩子归属感和价值感。

  书中有一句话使我印象深刻,“最惹人讨厌的孩子,往往是最需要爱的孩子。”我的班里有一个小男孩,第一次跟他见面,他就自我介绍说他是全班最“摺”的。事实也是如此,他每天都会犯很多错误,而且很会撒谎和掩饰。同学们因为他的种种行为大多不喜欢跟他交往,他没有朋友。因此他会用各种方法引起老师和同学的注意,哪怕是犯错误,欺负人之类的。与此同时,我发现其实他很热心,很善良,很愿意帮助老师和同学。他渴望得到老师的关注和夸奖,希望融入到同学们当中。通过跟他的家长沟通,我发现他的父亲对他非常严厉,不仅是惩罚,有时甚至会用点暴力手段。他的母亲却恰好相反,对孩子有求必应,孩子犯了错误不仅不批评,还会帮孩子找借口、打掩护。这个孩子徘徊在严厉和骄纵两种教养模式下,渴求关注,又不懂怎么与人沟通交流,学不到正确的.为人处事的方法。于是,求关注—犯错误—被排斥,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这样下去,怎么能行?我要想办法帮助他。于是,我试着每天给他一点鼓励和夸赞。当他犯错的时候,我会引导他分析一下为什么,总结一下该怎么做。最后,我们在“以后有类似问题该怎么解决”这方面达成共识。与此同时,我还及时跟孩子的父母沟通,使他们认识到自己在教育孩子上的不妥之处。在老师和家长的配合下,孩子有了明显的进步。

  正面管教理论指出,父母和老师们应该坚持:和善与坚定并行,以互相合作为基础,在孩子自我控制的基础上,培养孩子的各项生活能力。而不是简单粗暴的对待问题,也不是放任不管,顺其自然。爱和快乐才是我们管教孩子的全部目的,向他们表达无条件的爱,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把错误当成学习的机会,寻找积极的方面,和善而坚定地对孩子说“不”。帮助他们找到真正的“是”,是我们为人父母、为人师长更应该采用的正确教养方式。

  《正面管教》这本书使我受益良多,使我更新了教育理念,学到了很多教育方法,希望在今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能更好的把这些应用到实际工作当中。

读《正面管教》有感4

  看了《正面管教》最后两章,我对书里的正面管教工具“决定你自己要做什么,而不是让孩子做什么”,“用日常惯例表来避免权力之争”深有感触。在教育孩子上,我一向都是事事亲力亲为,在孩子小的时候,孩子只要有什么需求,我都是及时为孩子准备好,这样的话,孩子养成了什么事情都找妈,我也为孩子的事情忙的团团转,孩子也失去了动手能力,做事情丢三落四,自己很多事情也懒得及时去做,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在看完《正面管教》之后,我从中学到好多管理方案,原来孩子要换洗的衣服我都帮他们整理好拿去清洗,现在我明白让孩子养成习惯,自己动手把要洗的.衣服放进洗衣桶里,不放进去我就不洗,厨房不帮忙打扫我就不做饭,虽然还有很多习惯需要制定惯例表来实行,不过我看到这么实用的做法,我可以自己再总结,再来制定。

  作为班主任老师,制定行为惯例表也是我们教育管理上一个重要的环节步骤,我会结合班级的具体情况,分析学生特征,每位学生都是班里的一份子,他们都有义务为班集体做服务,也要负责值日工作,擦黑板是最经常要做的,每节课下课后就要及时的把黑板擦干净,下一节课的老师才可以直接上课。我就制定了,如果没有擦黑板,上课的老师可以有权利直接上课不写板书,或者在黑板中直接板书,后果同学们自己要负责,班上的同学有义务提醒擦黑板的同学及时擦黑板,以免影响下一节课上课的效果。班主任老师还可以通过学生的一些缺点来制定相应的惯例表,学习这些内容,对我的教育管理帮助非常大。

读《正面管教》有感5

  《正面管教》在文中呈现了不同方式的养育案例,我在阅读时会不时反思自己的养育模式和成长模式,学习正面的教养方法。本书倡导一种既不惩罚也不娇纵的管教孩子的方法。作为家长如何把握教育孩子的尺度。

  作者从四个方面归纳了我们要到达正面管教的效果应该怎么做,举例说明作为父母我们应该如何去管教孩子。只有老师和家长共同配合,使用科学的教育手段和教育方法,让孩子在一种和蔼而坚决的气氛中,培养出自律、责任感、合作以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使孩子受益终生的社会技能和生活技能。

  书中提到:“我们究竟从哪里得到这么一个荒谬的观点,认定假设要孩子做得更好,就得先要他感觉更糟?〞当孩子犯错误时,我会严厉地训斥。孩子外表听话了,而实际心里很不服气。惩罚虽然能暂时制止不良行为,但不能永久性地解决问题,孩子只有在感觉更好时,才会做得更好。所以,只有通过鼓励帮助孩子体验到归属感和价值感,才能获得长期的积极效果。孩子的感受力强,但表达力弱。需要老师和家长认真解读,而不是通过打骂来压制孩子的错误行为,从长远来看,并没有真正解决问题,反而带来了新问题。

  每个人都是天生的.父母,却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好父母!那我们就一边学一边养吧!

  20xx年,在我们家妹妹出生一岁的时候,我去学习了正面管教家长根底课。当时的初衷是为了能够更好的平衡两个孩子之间的时间分配,以及处理两个孩子之间已经出现并且会愈演愈烈的战争。当时在在完成课程的同时,已经读了《正面管教》这本书。20xx年,为了使正面管教在家里的践行更有可持续性,也为了更好的成长自己,学习了正面管教家长讲师课,重读《正面管教》这本书。

  全书围绕孩子成长的两个具体环境:家庭环境的和学校环境,罗列了一系列的具体案例,复原孩子们学习和生活中的每一个场景。让读者在读的过程中,犹如声临其境,感同身受,引起强烈的共鸣。在共鸣的同时给予正面管教

  的具体应用工具,让每一位父母不仅有一颗爱孩子的心,更有具体的爱孩子的方法,让孩子和父母之前的爱通过正面管教的教养方式链接,让我们的孩子成为有幸福感,有价值感和归属感,能够通过自己影响他人,影响世界的一个人。

  这本书每一个章节围绕一个主题,给出围绕这个主题出现的相关问题及解决方案,读起来轻松明了,条理清晰。比方第三章:“出生顺序的重要性〞,围绕家里有两个及以上孩子可能出现的情况,提出了出生顺序对于每个孩子的影响,独生子和多子女家庭的家庭气氛等理念,给出了如何运用出生顺序的知识来鼓励孩子和引导孩子,让你在遇到孩子战争,家里混乱不堪的时候能冷静下来给出正确的处理方式。比方第七章:有效的运用鼓励,提出鼓励和表扬,鼓励和批评之间的异同点,给出了如何正确的给孩子鼓励,赋予能量,如何花时间训练培养孩子的一些技能,如何利用启发式提问引导孩子思考等等。书中每一个章节解决一个问题,既可以整本书阅读,也可以翻阅相关问题的解决方案,对父母来说随读随用,实用方便。

  上面提到了整本书的结构,除了结构严谨,这本书中金句频现,每句读到,都让我有如获至宝的感觉,重点的词句值得好好理解和吸收。书中第二十二页提出“赢得〞孩子和“赢了〞孩子的不同。所谓“赢了〞孩子是指大人用控制,惩罚的手段战胜了孩子;而“赢得〞孩子那么是指大人维护孩子的尊严,以尊重孩子的态度对待孩子(和蔼而坚决),相信孩子有能力与大人合作并奉献他们的一份力量。这两个词语“赢得〞孩子仿佛是父母和孩子最后到达了双赢的结果,而“赢了〞孩子其实是父母用自己的权利压制住了孩子,将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孩子。外表看大人成功的让孩子的听了自己的话,但其实孩子听话的背后隐藏了什么才是更重要的。

  久而久之,父母总是想赢了自己的孩子,孩子要么变得自暴自弃,毫无主见,不敢表达自己的意见,变得胆小怯懦;要么孩子积压情绪,觉得自己没人疼爱,总有一天爆发出来,以牙还牙。所以我们的目的不是为了战胜孩子,而是引导孩子合作,让他们觉得自己是有价值有力量的。“赢得〞孩子对于青春期的孩子尤为重要,让孩子觉得自己和父母之间爱在流动,才不至于将他们越推越远。

读《正面管教》有感6

  为什么会注意到这本书呢?其实是我们班一位家长推荐的,作者是美国的教育学博士,杰出的心理学家、教育家简?尼尔森,她是7个孩子的母亲,22个孩子的奶奶和外祖母,还是2个孩子的曾祖母。她在书中提出:“正面管教是一种既不惩罚也不娇纵的管教孩子的方法。孩子只有在一种和善而坚定的气氛中,才能培养出自律、责任感、合作以及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学会他们受益终生的社会技能和生活技能,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业成绩。”

  对于家长来说,这本书可以教会我们成为更加称职的父母,对于老师来说,它可以教会我们成为更合格的老师。

  其实在阅读之前,我想当然的认为正面管教就是鼓励教育,可是仔细阅读了书里的内容,就意识到自己的理解太肤浅了。

  这本书提出的正面管教是一种既不惩罚也不骄纵的教育方法。而首先令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和善与坚定并行”以及“赢得孩子”。与现在普遍执行的以奖励和惩罚为基础的管教方法有别,正面管教是一种基于问题解决的教育方式。

  孩子是随时随地都在变化的发展的社会人,他有自己的思想和信念,特别是越大的孩子越想实现自己在班级中的价值,基于孩子这样的心理,整本书都贯穿了一种相互尊重和重在与生沟通的理念。

  文章的第一章节是对鼓励模式的具体解读。正面管教是让学生们主动参与,专注地解决问题,而不是成为惩罚和奖励的被动接受者。

  因此,我们在学风建设时,应建立学业成绩及自我价值感和归属感两条轨道,不能简单地专注于学生的学业学习,而应从两条轨道来实现全面发展。

  而在这一章节中还有一个核心概念就是“七项重要的感知力和技能”,作者主要是想通过“三个信念”和“四项技能”,让孩子在学校遭遇失败时不会被羞辱,而是通过有机会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中从自己的错误中学习,感觉到自己被赋予力量。

  三个信念和四项技能分别是……其实看到这里给我一个触动非常深的地方就是在中国孩子的成长环境中,我们成人的固有思维起到了深刻的作用。

  从摔倒了怪地板、碰破了怨桌角等等鸡毛蒜皮开始的教养心态,对孩子今后的成长影响至为深远。

  当班里的孩子犯了错误的.时候,我们往往听到的是。“这不赖我呀。

  ”“这不是我干的。”“为什么就冲着我来。

  ”“为什么倒霉的总是我。”卸责、推诿、冷血、怨恨……一系列负面情绪悄然滋生。“我”是对的,“我”是无辜的,犯错的、担责的一定是别人。在大学里,舍友会因为一点小事而毒害自己的舍友、在单位里,呆不下去一定是别人故意为难、好不容易创个业吧,合伙人之间互相埋怨,最终分崩离析。这本书明确地提出这个概念,我认为是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的,起码,对当下的中国教育而言。

  除此之外,书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也是其精髓所在的就是书中呈现的两张表格:一是“人类行为的两种对立学派”,这张表格从七个方面的对比关系(谁创立了这个理论、依据这个理论是什么在激励人们的行为、我们在什么情况下对别人行为能产生最大影响、成年人最有力的工具是什么、对不当行为的反应是什么、对危险和破坏行为的反应是什么、学生如何才能学得最好)呈现了“在美国的学校中占比主导地位的传统方法”和“正面管教(专注于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区别;

  一是行为不良的孩子的“错误目的表”,从孩子的错误目的——“寻求过度关注、寻求权力、报复、自暴自弃”中,提出——“如果父母或老师的感觉是、而且想采取的行动是、如果孩子的回应是、孩子行为背后的信念是、密码信息、父母或老师主动的赋予孩子力量的回应包括等详细内容。

  这两张表格的呈现,从本质上阐述了正面管教的理论基础,与我们惯用的行为主义的教育方法(刺激——反应)不同,正面管教是基于人本主义的理论,相信人自身所具备的主动、积极的精神与力量。

  最后想说的是,书中提出的“改变是一个连续的过程”,用孩子学骑自行车的比喻来阐述这一过程,着实是精妙的比喻,那么学习必有收获,收获要出自于实践,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也会尝试着运用作者介绍的方法与孩子们进行沟通,希望和孩子们共同进步吧。

读《正面管教》有感7

  在与任何人交往的过程中,沟通永远是必不可少的关键点。正面管教是一种既不惩罚也不骄纵的管理方法。它不断强调,不断提醒你,和善地坚持下去,让你学会和孩子平等对话,正确沟通。《教室里的正面管教》一书很好地诠释了这种方式。

  让学生们相信学校里的大人们关心他的学习,并将他们作为个体来关爱。但现实中,很多老师确实关爱自己的学生,但孩子们却得不到这种讯息,这就不得不引起反思,我们该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如何使孩子们感觉到与学校的情感联结。当我看到《教室里的正面管教》中“用你的幽默感建立情感联结”这一课题时,我深有感触。“幽默”这一个词敲入我脑海,我自认为我不是一个幽默的人,这也是我作为一名数学老师需要加强的地方。生活本就沉重,人的一生,每个阶段都有苦闷和烦恼,各种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人都会面对诸多的挫折与失意,尤其是现今社会,人们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而且这种压力正逐渐的下移到处于少年的孩子们,他们如花的年纪早已失去了感受轻松快乐的心情。

  许多调查表明,幽默风趣的教师备受学生的喜爱,试想,如果是一位不苟言笑、刻板生硬的老师,而对于数学学科这种本来就枯燥的科目来说,老师本人毫无幽默感可言,学生就会缺失了对那份学科学习的欲望。言传身教,教师的一言一行往往会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幽默感,首先老师要有足够的幽默感,并能在课堂上或者班级管理上予以恰到好处的发挥。

  在学科教学中我认为培养幽默感,可以丰富想象力与创造力。能让他们感受到更多的愉悦,在严肃的教育中,孩子们不自觉的也会变得严肃,思维不敢放开,久而久之,想象力会逐渐萎缩甚至消失。课堂上,倘若引用一些诙谐幽默的故事或谜语进行导入,使学生产生疑惑,进而思考,在这一过程中也就促进了学生对该知识课程的兴趣了。

  在班级管理上,幽默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正如书上所例举的,面对孩子们上课迟到的.问题,我们可以一改以往的惩罚制度,改为用与孩子“做交易”的游戏,孩子们更容易接受。在学校中,人际关系包括师生关系、生生关系等,班级成员如果处于相互理解、相互接纳的状态,则大家相处融洽,心情愉快。若师生关系冷漠甚至是对抗的,会给学生造成心理压力,所以,作为教师的我首先要表现出宽容的姿态,对学生不要鄙视厌恶,对于学生的无理取闹,相信他们不是有意而为之,尝试用幽默的方法语言化解矛盾。让学生相信自己是一个有价值的人,即使有缺陷,有过错误的行为,但老师仍然爱他们,接受他们。这无形中使得学生的情感联结加强了。对于生生关系,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产生矛盾很难化解,他们本能地用自己的方法解决,因此作为老师要关注学生,敏锐地发现学生中的不和谐因素,并正确引导,例如提问式引导“发生了什么事,你觉得原因是什么,你现在打算用什么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等,或者再换种形式“孩子们,还在闹,看来你们还不饿,都不把力气留着等会儿去抢饭吃吗,”富有幽默感的人总能在人群中突显出来,在短时间内缩短人际关系的距离,使自己成为一个受欢迎的角色。幽默在人际交往中发挥着神奇的作用。

  那么从今天开始,我又多了一个目标――成为一名能使枯燥的数学课堂更加有趣的幽默的数学老师!

读《正面管教》有感8

  积极的暂停,有效的解决问题

  积极的暂停:目的是让双方都感觉好起来,连通理性脑,这样才能相互尊重,相互合作的去解决问题。

  为了避免伤害,需要设定冷静期。父母在撤出冲突之前应该事先让孩子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以尊重的态度向孩子解释清楚为什么这么做。决定自己去做什么,而不是要求孩子去做什么。这时你可以说:“孩子,看得出你很生气,妈妈此时心里也不平静,你和我都需要冷静,让咱们回到各自的房间,等情绪平静下来,一起想办法解决好吗?”

  任何一种撤离之后要紧随鼓励、训练将孩子的行为转向积极的`方面,便在冷静期后解决问题,也可以把问题放到家庭会议上去解决。冷静期对大人和孩子都是有利的,它可以避免造成再次的冲突,还可以为孩子树立榜样——冷静下来才能解决问题。

读《正面管教》有感9

  懂得给孩子提供选择

  《正面管教》第11章中提到“懂得给孩子提供选择”。这是教育孩子(学生)的智慧:多给孩子一些选择权,比大人自己说了算更好!

  其实在很多时候,不经意间,我们大人总是习惯于向孩子提要求。提要求的结果,更多的是孩子对大人的要求总是左耳进右耳出,毫无效果。比起回应要求,孩子似乎更愿意回应大人提供的选择,尤其是当你给出的选择之后,加上一句“你来决定”的时候。因为这时,孩子感受到来自大人的尊重,并被赋予了选择的权利,这时,孩子更愿意配合大人完成任务。

  在生活中多给孩子选择权,不仅能够让TA更愿意配合,还可以锻炼孩子的思维能力。如果家长为孩子提供两到三个可供选择的方案,孩子肯定会在心里进行深入的权衡比较,这个深入权衡比较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锻炼智力的过程。经常思考的孩子,思辨能力肯定好过那些什么事情都直接由父母做主的孩子。因为时间长了,平时总被“一言堂”的孩子根本就懒得思考。

  作为老师,我们在教育学生时,也很需要给学生提供选择的。其实有很多都要完成的`任务,也可以巧妙地安排在给孩子的选择里的。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成为一个引导者,甚至以朋友的身份参与讨论;还要对学生的选择持尊重的态度,并且懂得等待。最后一定要提醒学生:可以自己决定、自己选择,但他们还要对自己的选择和行为负完全责任。让孩子体验自己选择所造成的自然后果,从而承担责任,这是一个不错的成长机会。

  总之,无论是家长或是老师,尽量要引导孩子自己主动选择,主动了解自己需要什么,并且尝试去规划它们,然后全力以赴地去完成,这样的人生才是属于自己的,才是有意义的、自主的人生。

读《正面管教》有感10

  吃晚饭的时候,不经意间听到小媛对爸爸说:“爸爸,您能不能学学妈妈?妈妈什么话都好好说,而您,总是逗我不开心……”

  这突如其来的评价让我深感意外。什么时候我竟然成了孩子心中需要爸爸效仿的对象了?可我分明记得一个月前,她还怕我怕得要命。两口子对待孩子经常都是混合双打击的模式。

  我真的有所改变吗?只觉得最近的一段时间,自从读了《正面管教》后,家里确实出现了母慈子孝的一片祥和。在同时,我惊觉小媛的脾气似乎也小的很多。要知道,之前家里人总说小媛脾气大,而小媛总说我老是批评她。

  这样的变化也许源于脑海中时时浮现的一些话在警醒着我:“认定若要让孩子做得更好,就得先要让他感觉更糟,这是多么荒诞的观念”。“过渡控制或者骄纵是一种无效管教方式”。“和善与坚定并行,既要尊重孩子,更要尊重自己。”“原始脑无法做出理性的思考”。“把犯错误看作是一个学习的机会时,承认错误就好像变成一次让人兴奋的探索。”“一定要把爱的信息传递给孩子”“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是一个丧失信心的孩子,一个受到鼓励的孩子不需要行为不当。”……

  当我第一次读到这些话,内心真有如获至宝的欣喜,更有迷途知返的庆幸。还好孩子还小,还好自己不当的管教方式没有造成长远的不可挽回的恶果,还好我能够及时纠正用大人与生俱来莫名其妙的威严去教训孩子还企图让她成才懂事的谬论。

  曾在某篇文章上看过一段话:“我们父母,未经培训就上岗,未经培训就承担起了这个世界上最重最关键的责任,未经培训就要影响世界未来的.主人翁的一生,回头这么一看,不禁倒吸一口凉气:朋友,谁给你勇气,让你觉得自己有资格管教他们?”当时觉得说的有道理,却并未用心去思考管教孩子的资格到底如何获得,如何使用。直到在老师的推荐下读了《正面管教》,我想我是获益匪浅的。

  在第7章《有效的运用鼓励》中,《避开社会压力》的提醒是多么重要。有的父母,当然也包括我,在当着别人的面管教孩子时特别容易犯的错误,就是过于在意别人的评价和眼观,期待在别人面前展现自己管教的威严形象和立竿见影的效果,因而放弃了正面的管教手段,忽视了长远效果,重新拾起惩罚的老虎棒。想想以前我常当着别人的面控制不住的数落小媛的不是,换来的是她也不留情面的反驳和捣乱。这种恶果原来是可以避免的。

  《安排特别时光》,按照和孩子一期制订的计划去执行,这么浪漫的方式将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既享受了生活的美好,又完成了孩子归属感、价值感的实现,在交流与分享中让孩子感受尊重和被重视,家庭中的爱将是孩子最好的滋养。说干就干,我们全家当即制订了以后每个周末特别的郊游时光。为此,我取消了小媛的与此有时间冲突的兴趣班。我想,特别时光对于我们或许将更有价值。

  而《鼓励与赞扬》则让我懂得了鼓励的长期效果。一直以来我不太明白小媛虽并不内向,但有时表现得胆小,不够勇敢。现在想来,很可能是在我们的批评和不恰当的赞扬中迷失了自信。《正面管教》告诉我们,孩子的自尊源于自信和能力感。我也总结出以后面对小媛做错事时的灵魂3问: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需要改进?探讨解决方案,打算如何改进?放手让她做主参与决策和实施,这是提升能力感的绝好方法。

  最后还有一点醍醐灌顶,那就是正确看待孩子的不完美。一些家长在内卷,鸡娃后无限焦虑的根源或许就是源于在盲目对比中忽视了去正视并接纳孩子的“不完美”。有一句话说的好:孩子从来不会成长为你希望的样子,他们只会成长为你的样子。无论是我还是小媛,我们的改变都需要加以训练,并要清楚的认识到,改善是贯穿一生的过程。我们无法做到完美,也不该过度追求完美。正视自己的不完美,在尊重与鼓励中悦纳孩子的不完美。当我们四目相对时,眼里有光,心中有爱,我想,我们都终会成为更好的自己。

读《正面管教》有感11

  寒假期间,我认真拜读了《教室里的正面管教》,这本书不仅为我们介绍了许多涉及孩子心理、行为、认知、教育等方面的经典理论,使我们能“知其所以然”地明白书中所介绍的正面管教的方法,而且还通过列举诸多的成功案例,理论联系实际帮助我们读者更好地理解。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回顾和反思的过程,不仅刷新了我的教育观念,而且还让我受益匪浅。以下是我的一些感悟:

  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希望孩子能够听话,顺从自己一切的命令,对于违反命令的孩子,我们通常采用的是奖励和惩罚的方式去解决,这些方法看似很有效,因为在那一刻孩子的纪律问题得到了解决,但是我们只是那一刻赢了孩子,但是没有赢得孩子,你会发现孩子还是会重复再犯错误。因此,我们需要的是改变自己的儿童观,要知道儿童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是发展中的人,有自己的世界,学会尊重、理解、关爱孩子,从而赢得孩子,得到孩子心甘情愿的配合。面对孩子的纪律问题,我们其实可以尝试以下四个步骤:一是表达对孩子感受的理解,二是表达出对孩子的同情,三是告诉孩子你的感受,四是让孩子关注解决问题,从而站在孩子的角度帮助孩子一起解决问题。

  另外,孩子们都爱听大人赞美的话,都想在大人面前当一个好学生、好孩子,但是当他们犯错时,却往往选择逃避,不能很好地面对,因为他们认为犯错是一件不光彩的事,老师和家长往往会采用惩罚来处理。因此,犯了错误的孩子为了避免责罚和保持良好的形象,于是短期性地表现良好,以达到弥补过错,重新获得认可的目的。但是这样的表现只是暂时性的,时间一长,就可能会“好了伤疤忘了痛”,从而继续犯同样的错误。回顾过去一年多的班级管理,刚刚说提及的现象时常出现,当一些孩子错误时,我总是在孩子犯了错误后给予他更多的说教。比如说:“你应该这么做。”、“你不应该怎么做。”但效果总是差强人意,还是过后还是会犯同样的错误。

  在书中,作者给我们提供了一条行之有效的方法——用启发性的问题引导犯错的孩子。启发性的问题的'首要任务就是让老师和家长停止告诉孩子正确的答案。当孩子的思想或是行为不恰当时,帮助孩子分析接下来应该做什么,让孩子学会自己分析和总结,最终与孩子一起选择最佳的解决方案。这种方式的好处就在于,可以减少孩子的负面情绪,从内心深处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更加认同解决的办法。

  总的来说,这本书为我提供了工作的指导,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运用更正确、正面的方法管教孩子,让孩子在自信、自立的环境下快乐健康的成长。

读《正面管教》有感12

  《正面管教》作者是简·尼尔森,美国教育学博士,杰出的心理学家、教育家,加利福尼亚婚姻和家庭执业心理治疗师,美国“正面管教协会”的创始人。书中讲述的主要就是如何运用正面管教方法使孩子在一种和善而坚定的气氛中,培养出自律、责任感、合作以及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使他们受益终身的社会技能和生活技能,取得良好的学业成绩。

  20世纪中期以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一系列重大变革,造成孩子们成长环境巨大的变化。

 一、今天的成人,已经不再给孩子们树立服从和顺从的榜样了。

  二、孩子很少有机会培养责任感和上进心。

  我们不需要孩子像过去那样为家庭生计付出努力。相反,孩子被以爱的名义给予太多,而无需自己付出任何努力和投入,他们认为这是理所应当的。我们对孩子过度保护,包揽孩子遇到的`一切困难,避免孩子遭受任何挫折和失望时,同时我们剥夺了他们体验和认知,以及去学习有价值的社会人生技能的机会。

  和善而坚定。家庭教育有爱也要有边界,有原则。光有爱没有边界就成了骄纵,光有原则没有爱,孩子就不会听我们的,只能解决短暂问题。

  正面管教型,是既要有爱也有原则。在现实中,每每遇到问题我们都会头痛,其实每一次问题都要把他看成学习机会,跟孩子一起解决, 先给孩子一个拥抱,让孩子感受到归属感,让孩子感觉到被尊重,同时要告诉孩子我们的感受,当孩子不哭闹的时候,再去训练孩子,告诉孩子该怎么做。比如书中案例,如何解决孩子早晚作息问题。可能我们会遇到,到了该吃饭时候不吃,该刷牙时候去玩玩具,该睡觉的时候却要看绘本.....等等一系列问题。本书观点是:让孩子参与到日常作息计划中来,征求孩子意见,一起参与制定晚间作息时间表:哪个时间段玩游戏,哪个时间看动画片,哪个时间运动,哪个时间要刷牙洗脸上床,上床进行几个游戏后要关灯睡觉。包括早晨要穿什么衣服,提前一天跟孩子沟通好,这样早上时间就很轻松。甚至早餐吃啥,当让孩子参与制定这些后,早晚时间都会很美好轻松了。通过让孩子参与制定孩子有了归属感和价值感,孩子有动力。这样做起来不费力还有效。

  其中,阿德勒的基本概念:

  1.孩子是社会人

  2.行为以目的为导向

  3.孩子的首要目的是追求归属感和价值感

  4.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是一个丧失信心的孩子

  5.社会责任感或集体感

  6.平等

  7.犯错误是学习的好时机

  8.要确保把爱的讯息传递给孩子

  老师的态度和技巧

  1.放弃控制,邀请孩子合作

  2.做出榜样

  3.问启发式问题(“苏格拉底法”)

  4.要为一些问题承担起责任

  5.要客观,不要评判

  6.寻找每个行为背后的积极意图,为家长的家庭教育和教师对孩子成长的指导提供了科学的指南。

读《正面管教》有感13

  《正面管教》这本书在我的书架上放置很久了,这个假期,晚上睡前陪孩子读书的时间,我才得以拿下来好好品读一番,恰逢我家那个捣蛋鬼两岁多,似乎到了幼儿叛逆期,嘴巴里经常蹦出“不要!不要”之类的话,令我头疼不已,借着这本书,让我寻求一些和孩子相处的一些方法。

  这本书出自美国教育学博士、心理学家简·尼尔森博士,是一本让数百万孩子、家长和老师受益终身的经典之作。书中反复强调:正面管教是一种既不惩罚也不骄纵管教孩子的方法,孩子只有在一种“和善而坚定”的气氛中,才能培养出自律、责任感、合作以及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学会使他们受益终身的社会技能和生活技能,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业成绩。书中主要介绍了如何运用正面管教方法使孩子获得这种能力,并且用了非常多的案例来告诉我们如何有效地与孩子沟通,以及为什么这样做背后深层的原因。书中令人信服地讲解了家长和老师为什么必须这么做的深层蕴涵,以及如何正确解读孩子的错误行为背后的信息,该怎样采取最有效的应对方法。

  使我受益最大的就是:怎样对待孩子的不良行为?德雷克斯强调鼓励,并且认为这是大人在帮助孩子时应该学会的最重要的技能。他说过多次:“孩子们需要鼓励,正如植物需要水,没有鼓励,他们就无法生存。”尼尔森认为,通过鼓励来帮助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是最好的方法,这确实是不容易做到的事。鼓励不是赞扬,鼓励是给孩子机会,让他们培养“我有能力,我能贡献,我能影响发生在和身上的事情,我能知道我该怎么回应”的感知力。鼓励是教给孩子们在日常生活和人际关系中所必需的人生技能和社会责任感。鼓励可以是简单到一个帮助孩子感觉好起来从而做得更好的拥抱。我试着用这种办法让孩子在自己面对困难的时候大胆面对,并给他足够的安全感,男孩的独立和直面挫折的勇气,是性格形成的必要条件。我会试着在他自己完成一些事情时,及时给与鼓励,但并不是盲目的鼓励,更多时候我都是在观察、在看,并不急着去参与、引导或帮助,而是让孩子自己去探索,在他自己解决不了的时候,才提醒他寻求帮忙。

  这本书看到了一半,教育孩子的路才刚刚踏上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我想,这本书带给我的收获并不仅仅是一些教育方法,更重要的是我懂得了要用心思考,只有沉下心认真思考,善于总结,才能有源源不断的收获。正面管教读后感_第2篇:早听说这本书如何好,终于在这个假期翻开它。的确是本好书!作者深入浅出地介绍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涉及孩子心理、行为、认知、教育等方面的理论。使我们能知其所以然地明白书中所介绍的正面管教方法。

  合上这本书,可能再遇到问题到底怎样正面管教不一定马上找到最好的方法。但书中很多理论像警钟一样不断敲打着我的心。

  “当过度控制对一些孩子似乎管用时,其代价是什么?经常受到惩罚的孩子,要么变得极其叛逆,要么变得因恐惧而服从。用惩罚和奖励的方法控制学生,大人必须随时捕捉孩子的好行为加以奖励,随时捕捉孩子的坏行为予以惩罚。是谁在承担责任?显然是大人! 孩子没办法学会为自己的的行为负责。骄纵的道理也一样。”

  作为一名老师多希望自己的学生在老师不在的时候能自律,而不是临走前千叮咛万嘱咐。看了这本书才知道这么多年对学生的管理大多情况不是惩罚就是奖励。这都是外在的控制。这样管教的结果都是暂时性的,正确的行为不可能长久。我也常思考:怎样不奖励也不惩罚能让学生更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也知道这样做不合适,但一直困惑着,没有更好的方法。庆幸的是这本书给了我一些启发。

  “对于理解正面管教来说,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孩子们更愿意遵从他们自己参与制定的规则。这样他们就成为有健康自我概念的高效决策者。这是正面管教要达到的长期效果。”刚看到这句话,还挺高兴,觉得学校也提倡让学生共同讨论规则,最起码还有这样的理念,但为什么要这样做,讨论出的规则到底起什么作用,概念是模糊的。

  记得班里有一部分学生爱讲话,尤其是在走廊,对于这个问题我很头疼。一天中午,准备让在走廊爱讲话的的'孩子一起讨论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我坐在一边,孩子们显得很兴奋,七嘴八舌讨论着,他们热情挺高,也很重视,但提出的办法全是惩罚性的:不许出去完,给作业,坐十分钟等。最后我也没别的更好的办法,但本能地觉得惩罚不妥。我打断了孩子们的讨论,问了他们此时有什么感受,这个讨论的过程也也起到了点作用。

  等我看到第六章《关于解决问题》还真讲了出现问题该怎样处理的方法。就是大家一起讨论规则。但显然我并没有真正理解解决问题的实质--尊重孩子,让孩子有归属感和价值感。“所有人的首要目的都是归属感和价值感。”这句话在这本书中反复出现,孩子的四种不良行为都是为了寻找归属感和价值感。当每个人都有了这种感觉,就会喜欢一个集体。

  当我们了解,就会理解,当我们理解,就会尊重。只有真正尊重,才会给人归属感和价值感。

  我并不了解孩子一旦被惩罚后会怎样,所以也不理解孩子,就做不到真正尊重孩子。出现问题每人都积极参与是对的,也是照葫芦画瓢而已。现在知道上述例子中孩子们找的全是伤人的方法,只能排斥爱讲话的孩子,而不是帮人,让孩子获得归属感。

  书中那个爱拿别人铅笔的小女孩体验了两种解决方法的感受,一个是当同学们想办法惩罚她时在班里渐渐“缩小”,一个是大家想办法帮助她时慢慢“涨大”,我仿佛亲眼看到这孩子在两中截然不同理念下的“暗淡无光”和“闪闪发光”的眼睛。

  当我们关注解决问题时,孩子们就能学会如何与人相处。这正我期待的教育。我一直把怎样教会孩子与人相处作为工作重点,现在明白了不是你告诉他与人要和气,发脾气解决不了问题,孩子就能学会怎样与人相处。在班会中共同就学生的问题一起讨论,并相信孩子能想出帮人的方法,在让孩子体验的过程中,他们就会明白是尊重,爱护会怎样,打击、伤害又会让人怎样。一定会营造出一个健康、和谐、自律的班级氛围。

  写到这时,儿子把我的包从凳子上蹭掉到了地上(可能还不知道):“没看见!捡起来呀。”哎呀,不对,应该这样说:“包碰掉了,该怎么办?”

  把书中观念当做知识来接纳是一回事,要把它付出实践是另一回事。改变不能仅靠这本书,需要每日三省吾身,改变从小事,一言一行开始,才可能真正改变对学生的教育方法。

读《正面管教》有感14

  《正面管教》一书由美国简·尼尔森所著,以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和鲁道夫·德雷克斯的思想为基础,系统而详细地阐释了如何运用正面管教的方法培养孩子自律、责任感、合作以及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受益终生的社会技能和人生技能。

  阅读这本书时,我的脑海中偶尔会回想起之前读到的关于家庭教育的书籍,如《父母效能训练手册》或《孩子,把你的手给我》,书中涉及的一些理念或做法是相通的。但无疑《正面管教》最为触动我,甚至让我感到痛彻心扉。

  读上面提到的两本书时,我还只有一个孩子,并且他还是襁褓中的婴儿。那时我教英语但不带班主任。虽说每天都与孩子频繁接触,但我尚没有机会全面而深入地了解一个孩子,更没有机会借由一本书来深刻对照、反思自己的管教方式。那时的阅读,更多的是带着美好的祝愿与完美的期待,甚至奚落书中一些父母和教师的做法。

  如今,我已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五十五个孩子的班主任。每天家庭中吃喝拉撒、写作业、做手工、收拾玩具、洗漱、上床睡觉等日常家务和学校里晨读、纪律、练字、课间操、同伴交往、家庭作业等工作琐事,无不在考验着我作为一位母亲与一份班主任的耐性、专业和水准。因而,阅读这本书时,我的理想与现实碰撞、傲慢与偏见交织、自负与自责轮替,因而触动,因而痛彻心扉。

  和善而坚定

  这是书中反复提及的一个关键点。和善能够抵消过于坚定造成的反叛、抗拒、挫伤等,坚定能够抵挡过于和善造成的骄纵、操纵、宠溺等问题。但对照自己的言行,仿佛既没有把握好坚定又没有做到和善。

  仿佛更多时候,仅仅是凭感觉或是经验来处理问题。细思下来,那根本算不上“解决问题”而只是发泄情绪。比如,孩子在墙上乱抹乱画,简单粗暴地禁止,再来一通批评与威胁,就将这件事情“解决”了。没有想过孩子为什么需要乱抹乱画?孩子当时的心理诉求和应激反应是什么?用什么方式可以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我该如何坚定,坚定什么,又该怎样和善,对谁和善?

  放弃对孩子完美主义的期待

  作为父母或老师,我们时常允许自己身上有许多的瑕疵,比如拖拉、懒拖、邋遢、抱怨、消极,却无法容忍我们的孩子或学生有丁点儿的不足。

  当孩子用稚嫩的小手握着铅笔颤巍巍地写字,我们期待他写出书法家一样的字迹;当孩子在四十分钟的课堂上无法全神贯注,时而被窗外的小鸟或是树影吸引时,我们将他飘飞的思绪生硬地拽回,再斥责一顿;当我们将工作做得一团糟糕、焦头烂额时,却期翼孩子在学习上如鱼得水、不必我们费心。我们容易将那些连自己都不喜欢、也做不到的事情,强加给孩子或学生,然后打着“我都是为了你好”的旗帜,以爱的初衷和名义,行着折磨、摧残孩子的事实。我们从未要求、也不敢奢求自己完美,却理直气壮地教育、要求孩子和学生完美,岂不奇怪,岂不可笑?

  孩子何时才会做得更好

  我们究竟是从哪里得到这么一个荒诞的观念:若想要让孩子做得更好,就得先要让他感觉更糟。

  孩子的汉字没有写好,我们劈头盖脸一顿呵斥,再把作业撕掉,让他重写;孩子的第一篇作文里,满满的鲜红,都是老师挑出的错别字、不通顺的语句和使用错误的标点符号;课间里与几个好朋友在小花园里观察蚂蚁和落叶,被严厉喝止,离小花园远点儿……用这样的方式,能够培养出孩子对书写的高要求、对写作的兴趣以及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情吗?

  反思我们自己,小时候受到家长的斥责和打骂时,是愤懑、委屈还是决心以后做的更好?长大参加工作后,受到领导的刁难或批评时,我们是愤怒、抱怨还是更加死心塌地为单位做贡献?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说说容易,做起来却太难。

  我们该铭记:孩子们在感觉更好时,才能做得更好。

  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观念

  我们时时与孩子接触,但我们走进孩子的内心了吗?我们眼中看到了孩子的所作所为,但我们知道行为背后隐藏的真情实感和深层观念吗?

  那个孩子十分调皮,他将稀饭洒在地上,将玩具扔得到处都是,将衣服胡乱地丢在一边,甚至学着弟弟的样子用奶瓶喝奶、满地爬。大人被磨掉了耐心和平和,说教、批评、威胁、打骂,轮番上演。但谁知道,那个孩子只是感到父母最近对弟弟的关注明显多于对自己的关注,想要用这种方式(甚至模仿弟弟的行为)获得父母更多的关注与爱。孩子更相信自己感觉到的事实,而非现实中的事实。父母没有不爱他、不关注他,但他却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挫伤。而父母对于自己在这件事情中该扮演的角色和担负的责任也浑然无知。于是,一轮一轮的家庭闹剧、甚至悲剧接连不断。

  爱与关怀

  书中列举了孩子们容易出现的四种错误观念和错误行为目的,并一一给出了有效的鼓励方式。纵观四种“管教秘籍”,它们有一个共同的`“法宝”——爱与关怀。

  记得有人说过,爱孩子,是母鸡都会做的事。对于这句话,我们不能仅仅理解为爱的博大或泛滥,而应思考:我给予孩子的爱,与母鸡给予小鸡的爱,是一样的吗,区别在哪里?大概这便是原始、本能的爱与专业、理性之爱的差异。

  法律不准许没有驾照的司机开车上路,医院不允许没有医师资格的医生站上手术台。我们却没有经过任何的考核就成为了父母,就担负起了教养孩子的重任。我们的小孩,他们那么全心地爱我们、无限地信任我们,但我们做得够好吗?我们给予他的爱是理性、专业的吗?我们给予他的关怀是他所渴望的、欣然接受的吗?

  书中所列举的作者曾经的“锦囊妙计”——包括威胁、吼叫和打——正是我乐此不疲使用着的育儿方式;书中描述的一些管教的“反面示范”,居然也几乎为我量身定制,仿佛我那些“爬行动物脑”支配下所做的疯狂的蠢事全都被记录了下来。在阅读整本书的过程中,一边佩服作者对于父母和教师心理与行为的准确把握,一边感慨自己在教养孩子与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实在做得不够理想:没有“和善而坚定”,对孩子存有“完美主义的期待”,容易发泄情绪而不是解决问题,认定“若想要孩子做得更好,就得先要让他感觉更糟”,只看到孩子的行为表现却忽视其行为背后的观念,容易焦虑、暴躁,缺乏爱与关怀……

  作为父母或老师,我们应该给予孩子充分的耐心与充足的时间,允许并且悦纳他们“小步前进”,陪伴他们慢慢地改变,慢慢地进步,慢慢地成长,慢慢地走向美好的未来。而我们父母或教师自身,亦同样需要“小步前进”,而不只是年龄的增长或皱纹的增加——至少应该让自己的成长跟得上孩子成长的步伐。

  孩子不是一夜长大的,家庭教育中出现的问题不是一天形成的,我们也不可能看过一本书后,就立刻变成教育专家。把某一观念当做知识来接纳是一回事儿,把它付诸实践又是另一回事儿。或许我们不能马上将书中倡导的理念和方法高效地付诸实践,或许我们的管教仍然会在曲折与反复中缓慢地前行,但至少,我们反思过、对照过、触动过、痛彻心扉过,并且在一步步改良着自己的教养方式与教育行动。

  那何尝不是成长?

读《正面管教》有感15

  《正面管教》美国教育学博士,杰出的心理学家、教育家简·尼尔森的一书。书中指出:“正面管教是一种既不惩罚也不娇纵的管教孩子的方法。孩子只有在一种和善而坚定的气氛中,才能培养出自律、责任感、合作以及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学会他们受益终生的社会技能和生活技能,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业成绩。”如何运用正面管教的方法使孩子获得这种技能,就是这本书的主要内容。

  书中提出的“和善与坚定并行”以及“赢得孩子”。对待孩子的方式不能简单地归结为批评和奖励,我们应该在让孩子形成良好自我价值感的基础上,让孩子认识到犯了错之后,得到的不是懊悔和斥责,而是从错误中得到了哪些收获。培养孩子对自我的认识以及对老师和家长的认可和信赖。我们要做的不是“赢了”孩子,而是“赢得”孩子,其实想要“赢得”孩子,只需要经过四个步骤:

  1.表达对孩子感受的理解

  2.表达出对孩子的.同情

  3.告诉孩子你的感受

  4.让孩子关注解决问题。

  《正面管教》一书,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管理方法和管理理念。对于家长来说,这本书可以教会他们成为更加称职的父母,对于教师来说,它可以教会我们如何成为更加合格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