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书心得
心中有不少心得体会时,可以将其记录在心得体会中,如此就可以提升我们写作能力了。那么好的心得体会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书心得,欢迎大家分享。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书心得1
在阅读中国当代教育家丛书《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时,一篇篇讲真话,有感情,充满爱心的文章时常让我感动。
这本书的作者是李希贵,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以时间为序,以朴实无华的简洁的文字给我们讲述了一位从乡村中学普通教师一步一步成长为中学校长、县级市的教委主任、地级市教育局局长,最后成为当代教育家的“教育故事”。他的每一步前行都诠释了“发展才是硬道理”;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为了教师的幸福成长,为了学校的长足发展,为了打造教育强市等等,他每时每刻都在不停的读书学习、不停的思考、不停的创新,他的成功应该源于他对教育卓越不懈的追求,他把追求完美已经成为习惯。
(一)阅读丰富自我
李老师说:“我真正的学习是从读书开始的,我真正的教育人生也是从读书开始的。读书使我顿悟了教育,教育,使我顿悟了人生。” “教育是与读书连在一起的,书是最重要的教育资源。健全人格、高尚道德情操的养成,民族素质的提高,乃至学习型社会的构建,都离不开书。一个人在他相应的年龄阶段,如果没有读过适合他的书,那将是终生无法弥补的缺憾。”
李老师之所以能从教师---校长---局长---教育家一路走过来,跟他通过读书进行的大量的阅读积累及对这种阅读积累进行的思考和利用是分不开的。从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怎样培养真正的人》,到松下幸之初的《经营人生的智慧》;从约翰?基西克的《理解艺术》,到玛丽?凯的《掌握人性的管理》从卡耐基的《人性的弱点》,到拿破仑的《成功的策略》……从教育理论专著到其它各类书籍,李老师从不同种类的书中挖掘出教育的思想,将其用于教学、教育、管理。也正是有了这些思想,李老师从独善其身到兼济天下,有了“每天十分钟”、 “朝阳读书计划”、“百万人家尽读书”、“亲子共成长”等一系列别具一格的读书活动。李老师走到哪里,就把读书的种子播撒到哪里。他以自身和专家、大师的成长经历,告诉每一个孩子和每一位家长: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
读李老师,收获的不仅仅是对作者那种原生态的教育理念、观点、方法和做法的感悟,更为他实实在在、明明白白,言之有理又情有所依的解说而感动。最重要的是,我懂得了“再高深的学问也是从字母学起的” 这句话的真正含义。读这一本书,我几乎是一口气一次性读完的,读好后,又忍不住在某些章节、某些语句上做了些许标记。
(二)不重复别人,也不重复自己
李老师的一句话读了以后也有很深的感触。他说:“不重复自己,需要可贵的自醒;不重复别人,则更需要自信。”
(三)“终点思考”成就幸福人生
李老师又说:“一个人在思考自己人生方向的时候,有一个非常重要又实用的方法---由终点开始思考。”他讲到,我们可以先想好70岁想干什么,再推想50岁、40岁直到今天。他特别举到了一个鲜活的事例。那就是央视名主持人杨澜,在她最红的时候,突然从央视节目中消失,到国外进修去了。今天的杨澜以内涵和气质赢得了观众,靠得是自身修养,从战略的角度讲,是“终点思考”的人生韬略帮了杨澜的忙。我们的老师没有进行“终点思考”。就像在生命的旅途中那样,迟迟不发,或者是出发之后又犹豫不决,瞪眼看着时机与自己交臂而过。这也验证了一句哲理:成功总是属于那些有准备的人。试想我们今天的教师,如果我们每天埋头于烦琐的工作,缺乏主动学习、积极思考、不断创新,十年、二十年后的我们抑或就是一个平庸的教师,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名教师、教育家。其实很简单,那就是缺乏“终点思考”。
(四)原生态教育语言摘录
读李老师的这本书,使我感到了我们的教育大有可为。他书中的文字能驱走诸多教育天空的阴霾,使我们的教育充满绚丽的阳光。你看这些文字——
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
教育无痕,有效的教育是把教育的目的`隐藏起来的教育,是不动声色的教育。
教育不需要“目中无人”的管理。
老师的心目中不应该有坏学生。不要轻易给学生做出结论,不要轻易挥动处罚的大棒。
评价的尺子越多,好学生就越多。
欣赏!欣赏学生,欣赏他们的创造,欣赏他们的成果,这成了我每一天的享受。
教育必须从细节入手,然后才能塑造出注重细节的学生。
不占用学生自主的时间是尊重学生的最基本的要求。
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工业的特征是流水线,是标准化,而农业的特征是生态化、多元化。
一个人的真正品格可能在重大的时刻或紧要的关头才表现出来,但它确实在无关紧要的时刻、在琐碎的日子里形成的。
最好的教育应当是着眼于孩子一生发展的教育,应当是关注孩子心灵的教育,应当使师生感受到自由、幸福和快乐的教育。
学生已经会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够学会的不讲,讲了也学不会的不讲。
只有活跃气氛而没有屏神思索和思维交锋的课堂不是健康的课堂。
最大限度的尊重学生的情感需求,尊重学生的学习差异,尊重学生的自我选择,这是教育的永恒。
……
(五)博爱每一位学生
作为一名教师,特别是想做一名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尚教师,更要以宽广的胸怀博爱每一位学生。教师的爱如同阳光普照大地,如同雨露滋润万物,但是,爱并不意味着迁就放松,而是严而有爱,爱而从严。学生最关心的是教师对他的看法如何,最大的愿望是受老师的关心和喜爱。当我们面对学生时,尤其是那些似乎充满缺点的学生时,如果能尽量发现他们的优点,然后真诚地慷慨地去赞赏他们,就会激发他们内心深处的希望和信心,鼓励他们奋发向上。曾记得一位优秀教师说过这样一句话:打着灯笼寻找学生的优点,用显微镜来观查学生的“闪光点”,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学生有展示自我的机会,满腔热忱地欢迎每个学生的微小进步。
俗话说:“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朋”。教师一味苛求学生,以猫对老鼠的姿态而自居,到头来只能使自己变成孤家寡人。在教育现实中,经常看到许多活泼好动,虽有些毛病,但浑身上下充满灵气的学生被一些“严师”训教之后,“效果”显著,这些学生变得温顺安静了,由“敢想敢说敢做”变得“叫我说什么就说什么,不让做的事不做”,或者干脆“做了也不让你知道”。有些教师把这种转变效果视为成绩,至于学生们的将来如何,他们则很少考虑。像这样,教师只是把活泼变得安静,把学生个性的东西“压榨”成共性的东西还不那么可怕,可怕的是教师的这种教育抑制了学生的身心发展,阻碍了学生智能的提高,扼制一代创新人才的产生。苏霍姆林斯基讲过这样一个例子:一个叫巴甫里克的学生,在刚入学的时候,是一个活泼的、好动的、好奇心强的孩子,而过了不久,他就变得沉默寡言,过分地守纪律,听话和胆小了。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是他的女老师经常愤怒和过分地严格,并把他定为“思维迟钝的儿童”广为宣传,直到小巴甫里克小学四年级毕业时也没有什么好转。到了中学以后,一位善解人意的植物学老师才把小巴甫里克的才能发挥出来,后来巴甫里克成为一位农艺师。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如果小巴甫里克从一入学就遇到一位善解人意的老师,就受到公正的待遇,潜能得到开发,也许他还有可能成为巴甫洛夫式的大科学家呢。
作为教师,我们更需要读书。只有读书,我们才能拥有源头活水,滋润学生求知若渴的心田;只有读书,我们才能生成新的信息,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与传递;只有读书,我们才能引领学生读书;只有读书,我们才能促进学生发展。
让我们都捧起书来吧!做一个阅读者,远离浮躁与平庸;做一个阅读者,生命将更加精彩;做一个阅读者,为了教育的发展;做一个阅读者,为了民族的崛起!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书心得2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是中国当代教育家丛书中的一本,作者李希贵。主要从他工作经历的四个阶段(高密四中、高密一中、高密教委主任、潍坊教育局长),来阐述作者的教育思想及对教育独到的见解和做法。从中可以体会到作者有深刻的思想又躬身实践,把先进的教育理念融汇到每一个具体的教育细节之中,如:“让每个人都感觉自己重要”。在实践过程中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如:“让重视教育成为党政领导的需求”,“向社会购买智力”等。可以看出作者是一个感情丰富的人,一个真实的人,一个高尚的有着崇高追求的人,是学校发展,区域教育发展的设计师,------下面就把我看书时的体会结合自己的一些思考与大家交流。
“一个孩子对一门课程的喜爱,有时并不是基于课程本身的什么价值,而很可能是一些常常被老师忽略的十分微小的细节。当孩子从细微之处感受到了老师真诚的爱当孩子同样爱上了自己的老师,也就是孩子热爱这门学科热爱学习的开始。”地理支晗琳老师原专业是美术,改科几年来,考试成绩优秀学生爱学习,在探究原因时我发现这样一幕:20xx年12月24日圣诞节,支老师戴着圣诞老人的小红帽儿在给七年三班的学生上课,气氛活跃。事后问她:教室人多暖气热。干嘛不摘下来?她说:摘了两次学生不让,就想让我以圣诞老人的身份来上课。这里没有所谓的师道尊严,师生就是朋友。孩子们喜爱自己的老师信任她的话,期待着下一次见面下一节课,“亲其师信其道”就是这个道理吧。爱与责任是永恒的主题。
叶圣陶老先生说:在中学里教师应该逐步少讲,逐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到中学毕业时学生如果完全可以自己学了,那才算真的毕业了。为此李希贵倡导ACT语文教改实验,让学生主动积极自主地学习。华东师大江山野教授根据自主学习能力的高低,把小学到高中的学习过程分为五个阶段,虽然机械但是有道理,认为初中阶段学生进入相对独立的学习阶段,即能够自主学习也需要教师指导,各占50%。魏书生说:相信80%的学生能读懂教材80%的内容,我负责解决余下的两个20%。尊重学习主体主动学习的权利,创造学习的机会,突出重点、帮助后进生,教师反而更轻松。在上学期听课中发现,个别教师统得过死,包办代替,甚至不留死角。我认为学生学必须全面系统,教师教千万不能面面俱到。苏霍姆林斯基说:不会独立思考的学生是潜在的差生。没有教师教学方式上的改变就不会有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杜郎口的“三三六”模式,永威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翁旗“以学定教、学案导学”,无不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强调多学少教,不教而教,也应该是我们构建“边学边导动态生成”教学模式的发展方向,而且时不我待,积极行动。
作为管理者,我们通常最关注的是制定各种“规定”和严格贯彻这些“规定”,却忽略了应该如何把这些“规定”和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进而形成习惯。目前学校管理规定多是以“不准”和“禁止”的形式出现,如禁止在楼道内打闹喧哗,禁止出入网吧等等,这不准、那不准到底能干些什么呢?这都是堵的办法而不是疏导,因此制定学生规范(无论是学校的还是班级的),应该努力把对学生的要求转化为学生自身需要,以“提倡什么”作为切入点。“八荣八耻”是最典型代表,如: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倡导辛勤劳动,反对好逸恶劳,向人们行为发出正确的导向。电脑网络是人类文明的成果,可以购物、娱乐、读书、交友等等,我们应该很好的享用它,那里是一个资源宝库,不应简单的远离与拒绝,关键在于如何引导,教育学生形成文明上网的习惯。
以上内容,我从爱与责任、课堂教学改革和学生管理三方面谈了自己读书的体会,是对前一段读书笔记部分内容的一次整理,有些观点不当之处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吧!让读书成为我们的一种生活方式。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书心得3
这学期我们教研组共读的是李希贵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我趁闲暇的时候,翻了几页。但感触颇深。
书看到一大半,我已经被李老师那博大的胸怀、深邃的思想、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而深深感叹了。在拿到这本书之前,还以为不过是一个教育者为自己立传罢了,读着读着就不由自主地被他的理智的成熟的工作热情所鼓舞,为官能如此深入地大刀阔斧地改革,不客气地说,我周围还没见一个。敢想敢做,而非凡成就的取得都缘于一颗诚挚地热爱教育的心灵。
尤其当看到“语文实验室计划”时,不由怦然心动,“语文教学原生态”仿佛一股清泉从我思索的荒原中流淌而来。这项实验最大的.改变是课程安排:每周只用2课时完成教材规定的学习任务,而把4课时拿出来,让学生到自修室去学习。想到今天的语文课,由于很多学生已经对复习厌倦了,可是下周2就考试,我很想让学生去读课外书,可对考试成绩又有点担心,于是虽然课本复习味同嚼蜡,我依然按部就班地领着学生复习。学习没有乐趣,没有自主性。追究原因,还是没有深刻地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最好的教育应当是着眼于孩子一生发展的教育,应当是关注孩子心灵的教育,应当是使师生感受到自由、幸福和快乐的教育。”我不禁自问,我的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呼吸了吗?下学期我要在学生课外阅读上动动脑筋,完全可以把课外阅读引入课堂,“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没有阅读,就没有帆,也没有风。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书心得4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本书最好的并不是它包含的思想,而是它提出的思想,正如音乐的美妙并不寄寓于它的音调,而在于我们心中的回响。
李希贵老师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用非常平实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一个他曾经实践过、经历过的小故事。每一个故事都能读出他对教育的独特感悟和思考.
书中,李希贵老师一再强调,“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教育本来挺简单,只是我们人为地把它搞复杂了。把孩子们当作活生生的人来看待,让校园里充满民主、平等,让老师、学生在校园里自由呼吸”,从而“到达心灵之花自由开放的生命田园”。 “表扬学生要铺张,批评学生要吝啬。”多么朴实的语言,将教育这个让人觉得漫无边际的概念,用寥寥数言解释的淋漓尽致,我不由的为李老师的观点大鼓其掌。是啊,教育确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
反思几年来的`教育历程,重新审视教育,我感觉教育应该像农民种庄稼一样,春天播下一粒种子,缺少水份为它浇水,长满杂草为它除草,遭遇病虫害为它洒药,缺少营养为它施肥,让它能在一个健康 的条件下一天一天的长大,直到秋天收获果实,这期间我们不能拔苗助长。
而教师在实施教育的时候,总是希望他们的教育对象按照自己期望的方向生长,更希望他们以最短的时间内成熟,不断地把自己的养分无私地输给他们,希望他们全部吸收并强壮起来。但是肥胖并不等于强壮,孩子们不一定会你给什么就吸收什么,他们总是挑自己喜爱的零食去吃,他们才不管有没有营养,营养均衡,协调搭配的问题,只要口感好就行。
书中提出,教育的本质是解放人-包括人的智力和心灵、思维和情感,而不是束缚人,压抑人,限制人。
我们没有挖掘学生的潜力,反而尽力把他们塑造成另一个我们。我们要所有的孩子都朝着同一个目标发展,把本来一个个鲜活的个体雕刻成一具相同的模型。把本来丰富多彩的世界变成一个的塑像。书中说教育无痕,有效的教育是把教育目的隐藏起来的育,是不动声色的教育。美好人性的塑造,并不需要什么高超的教育手法,融洽的氛围,和谐的人际关系,成年人的善良、民主、宽容、仁爱,这一切,就是美好人性生长的最适宜的土壤,失去了它们,任何教育都将是徒劳的。
当一个孩子感受到来自成人世界充分尊重的时候,也就是他的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开始的时候,也就是一个人的心智自觉开启的时候。 一个孩子对一门课程的喜爱,有时并不是基于课程本身的什么价值,而很可能是些常常被我们忽略的十分微小的细节,当孩子从细微之处 感受到了老师真诚的爱,当孩子同样爱上了自己的老师,也就是孩子热爱这门学科,热爱学习的开始。
放开孩子的手脚吧,让他们自己走路,也许他们能够更快地奔跑起来!让我们走出为了教育而教育的误区。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书心得5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是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阐述李希贵教育思想的的一部教育著作,在又一次认真地阅读了文本以后,我第一个感受就是生活教育才是最有效的教育。
在这部著作的“楔子”部分,李希贵先生先是细腻地描述了没有上过学的爷爷怎样教他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的过程以及给他的感动,接着饱含感情地回忆了宽厚、沉稳、淡泊、豁达的父亲和个性强、效率高的母亲的生活故事以及给他的影响,然后就满怀感激之情地讲述了毛光瑞老师和王守忠校长给他的关爱和鼓励,接下来又浓墨重彩地记述了自己上学期间的阅读经历及成长体验,然后又十分坦诚地反思了在建筑社当会计时看不起农民工的轻狂和愧疚,最后还富有情趣地叙述了和真心喜欢读书的好朋友一起分享读书快乐的情境和友谊。
在文本中,李希贵先生给这部分内容拟定的标题是“不是教育的教育”。这真是一个耐人寻味的标题!从表面上看,李先生描述的以上那些活动和事件大都不属于学校管理、德育教育、课堂教学和考试测评等学校教育的内容。可是,他在叙述那些“不是教育”的活动和事件过程中,却又巧妙地告诉了我们那些“不是教育”的活动和事件竟给了他很大的影响和教益。在“楔子”部分的导语中,他直言不讳地告诉我们:“我的长辈和亲友中没有人做教师,没有人懂教育。但正是不懂教育的他们,却以勤劳、善良、宽厚的品格无声地熏陶了我,为我奠定了做人的基础,让我能够自由自在地生长。”在写到家庭和父母亲的时候,他又深情地告诉我们:“美好人性的塑造,并不需要什么高超的教育手法,融洽的氛围,和谐的人际关系,成年人的.善良、民主、宽容、仁爱,这一切就是美好人性生长的最适宜的土壤。失去了它们,任何教育都将是徒劳的。”……
于是,我明白了:所谓“不是教育的教育”,其实就是生活教育;所谓生活教育其实就是李希贵先生在“楔子”部分描述的家庭生活教育、学校生活教育和社会生活教育。
同时,我也认为:李希贵先生之所以用“不是教育的教育”作为“楔子”部分的标题,或许就是为了启示我们,“不是教育的教育”才是最有效的教育。
那么为什么生活教育才是最有效的教育呢?在文本中,李希贵先生并没有给出明确的回答。然而,他描述的那些关于生活教育的活动和事件,却给我们昭示了答案。
我认为,“生活教育才是最有效的教育”的第一个原因是生活教育是实实在在的真正的体验教育。正是在和睦、温馨的家庭生活中,李先生才真正体验到了爷爷和父母亲给他的关爱和影响,使他从小就享受到了尊重和皈依文化的快乐和幸福感;正是在紧张、充实的学校生活中,李先生才真正体验到了毛老师和王校长给他的关爱和鼓励,使他切实感受到了被欣赏的兴奋和自豪;正是在鲜活、复杂的社会生活中,李先生才真正体验到了人性的弱点和劳动的艰辛,使他真正认识到了社会实践的价值和劳动者的崇高。正是因为拥有了以上这些实实在在的真正的体验教育,李先生才开阔了视野,培养了兴趣,树立了信心,滋生了力量,在主动追求、提升和完善过程中成长为一个教育家。
我认为,“生活教育才是最有效的教育”的第二个原因是生活教育是潜移默化的自然而然的教育。在家庭生活中,正是和睦、温馨的生活气息和爷爷、父母亲的善良、宽厚的性格潜移默化地养育了李希贵,才使他具有了沉稳、淡泊的性格和雷厉风行的作风;在学校生活中,正是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好老师的赏识和激励潜移默化地培养了李希贵,才使他拥有了温文尔雅的气质和锐意进取的气魄;在社会生活中,正是工场劳动的艰辛经历和知心朋友的合作精神潜移默化地历练了李希贵,才使他富有了吃苦耐劳的毅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正是因为拥有了以上这些潜移默化的自然而然的教育,李先生才在积极进取、干事创业的过程中逐步成长为一个卓越的教师和校长。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书心得6
读了李希贵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感触颇深,特别是书中写到“老师的心目中不该有坏学生”这个篇章时,使我认识到在我身上也会发生类似的事情,而作者正是在遵循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原则下处理好了这件事情。他在书中写到“不要轻易给学生做出结论,不要轻易挥动处罚的大棒,不要盲目‘上纲上线’,不要用成年人的是非观念来判断学生,不要轻易使用道德的标尺来衡量学生。在老师的心目中不该有坏学生,只可能有心理不健康的学生。因为,如果你讨厌你的学生,那么你的教育还没有开始,实质上就已经结束了。”
平时我们一直强调对学生民主、平等,其实做到真不容易,尤其是现在面对着应试的氛围,时常我们就会用成绩去判断学生在各方面的优劣。大致的观点是,成绩好的学生一般不会犯错误,因为他们勤奋好学,没有时间精力去犯错误;而那些成绩不好的学生,则往往是对学习不感兴趣,惹事生非,捣乱出错的往往都是他们。于是,我们看学生就有了先入为主的印象。
如果是成绩好的学生犯了错误,也许我们不但不会去责骂,有时老师还为他们开脱责任。可是,如果是成绩差的学生犯了错误就没有那么幸运了,不但要写检查,还要顺便教育几句:你看你,为什么成绩差?就是因为没有把时间花在学习上,一天到晚想的就是调皮捣蛋。成绩好的学生不仅从老师那里享受到春天般的温暖,成绩差的学生恐怕就只能领略一下寒风般的凛冽,不把过去所犯的错一并算总帐就已经是很大的造化了。
欣赏孩子等于孩子的成功。作为人师,当教鞭扬起时,“再忍忍”;当耐心快丢弃时,“再等等”;当粗俗的语言要出口时,“再留留”;当学生走神时,“先停停”;当学生出错时,“再想想”……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悄悄告诉学生他的优点,悄悄告诉学生你对他的喜欢,悄悄提醒他的错,悄悄传递你的爱,你会发现,学生正在悄悄改变,数学课堂会成为快乐的.学习园地。
学生在意的是我们对他们那一刹那的肯定性的评价,良性的谎言也会激励学生向前奋斗一段时间,多些鼓励,少些批评,多些良言美语,少些狂风骤雨。你会发现,其实每个学生都很美丽,只是我们没有发觉罢了。做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成功一定程度就藏在我们的眼睛里。
世上没有垃圾,只有放错了位置的财富。
“建立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和孩子们平等的交流,让孩子们在校园里自由的呼吸,”这是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的共同愿望。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书心得7
寒假期间,我阅读了李希贵老师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来充实自己,我被封面上的“自由”二字吸引,我们的教育可以自由,那是多么值得期待的事。带着这个期待,我开始阅读此书。
这本书由多个教育故事组成的,每一个故事都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享受着、思考着,越发感受吸引我的不仅仅是书名的`自由,更具有吸引力的是这本书中所折射出一位教育改革家的崭新教育理念和丰富的教育智慧。之前阅读过魏书生老师的书籍《我是这样做教师》,两本书皆有异曲同工之妙,我想一个人真正的能力与魄力可能在重大的时刻或紧要的关头才能表现出来的,但他却在不关紧要的时刻,在琐碎的日子里形成的,我们要重视日常的平凡教育生活,着眼于日积月累,教育生活才会有滋有味。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书心得8
我读了李希贵老师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被它深深吸引。韩愈曾提到“传道、授业、解惑”,这句话经常在我耳边回荡。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师的角色不能仅仅是“教书匠”,更应该成为学生心灵的“引路人”。如今,我们需要给予学生不仅仅是“授人以鱼”,更要教会他们“授人以渔”。这样的至理名言无处不在。然而,我一直在思考,学生到底需要怎样的教育呢?
李希贵老师的著作《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以朴实无华的语言,生动讲述了他亲身经历过的一系列小故事。每个故事都蕴含着他对教育的独特感悟和深刻思考。
书中,李希贵老师一再强调,“教育其实很简单:真心关爱,宽容包容,就是这样简单。”“教育本来就很简单,只是我们人为地让它变得复杂了。我们应该把孩子们视作活生生的人,让校园充满民主和平等,让老师和学生在校园中自由呼吸”,从而“创造一个充满自由开放的心灵花园”。“要大方地表扬学生,但批评学生要适度。”这些朴实的话语以简明的方式解释了教育这个看似无限广阔的概念,我不禁为李老师的观点鼓掌。是的,教育确实很简单,只需要真心关爱和宽容包容。
在我们进行教育时,常常希望学生能按照他们自己的期望方向成长,并希望他们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变得成熟起来。我们不断地为他们提供养分,无私地希望他们能吸收并变得强壮。然而,肥胖并不代表身体强壮,孩子们不需要完全接受我们给予的一切。他们总是选择自己喜欢的零食来食用,不管是否具有营养价值、是否平衡搭配。他们只关注口感是否好。
书中提出,教育的本质是解放人-包括人的智力和心灵、思维和情感,而不是束缚人,压抑人,限制人。
我们应该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而不是试图塑造他们成为另一个我们。我们应该让每个孩子朝着自己的目标发展,保留他们独特的个性,创造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教育应该是无痕的,有效的教育是隐藏教育目的的教育,是隐形的教育过程。培养完美的人性并不需要复杂的'教育手法,而是需要一个和谐的环境,良好的人际关系,成年人的善良、民主、宽容和仁爱。这些都是人性发展所需的最适宜的土壤,如果没有它们,任何教育都将是徒劳的。
当一个孩子开始感受到来自成人世界的充分尊重时,也就是他开始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的时候,也意味着他的心智自觉开始觉醒。一个孩子对某门课程的喜爱,有时并不是基于课程本身的价值,而很可能是源于一些我们经常忽视的微小细节。当孩子从这些微小的细节中感受到老师真诚的爱意时,当孩子与充满爱心的老师产生了共鸣,孩子就会热爱这门学科,热爱学习的开始......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书心得9
在阅读中国当代教育家丛书《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时,一篇篇讲真话,有感情,充满爱心的文章时常让我感动。
这本书的作者是李希贵,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以时间为序,以朴实无华的简洁的文字给我们讲述了一位从乡村中学普通教师一步一步成长为中学校长、县级市的教主任、地级市教育局局长,最后成为当代教育家的“教育故事”。他的每一步前行都诠释了“发展才是硬道理”;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为了教师的幸福成长,为了学校的长足发展,为了打造教育强市等等,他每时每刻都在不停的读书学习、不停的思考、不停的创新,他的成功应该源于他对教育卓越不懈的追求,他把追求完美已经成为习惯。
(一)阅读丰富自我
李老师说:“我真正的学习是从读书开始的,我真正的教育人生也是从读书开始的。读书使我顿悟了教育,教育,使我顿悟了人生。” “教育是与读书连在一起的,书是最重要的教育资源。健全人格、高尚道德情操的养成,民族素质的提高,乃至学习型社会的构建,都离不开书。一个人在他相应的年龄阶段,如果没有读过适合他的书,那将是终生无法弥补的缺憾。”
李老师之所以能从教师---校长---局长---教育家一路走过来,跟他通过读书进行的量的阅读积累及对这种阅读积累进行的思考和利用是分不开的。从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怎样培养真正的人》,到松下幸之初的《经营人生的`智慧》;从约翰?基西克的№解艺术》,到玛丽?凯的《掌握人性的管理∮卡耐基的《人性的弱点》,到拿破仑的《成功的策略》……从教育理论专著到其它各类书籍,李老师从不同种类的书中挖掘出教育的思想,将其用于教学、教育、管理。也正是有了这些思想,李老师从善其身到兼济天下,有了“每天十分钟”、 “朝阳读书计划”、“百万人家尽读书”、“亲子共成长”等一系列别具一格的读书活动。李老师走到哪里,就把读书的种子播撒到哪里。他以自身和专家、师的成长经历,告诉每一个孩子和每一位家长: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
读李老师,收获的不仅仅是对作者那种原生态的教育理念、观点、方法和做法的感悟,更为他实实在在、明明白白,言之有理又情有所依的解说而感动。最重要的是,我懂得了“再高深的学问也是从字母学起的” 这句话的真正含义。读这一本书,我几乎是一口气一次性读完的,读好后,又忍不住在某些章节、某些语句上做了些许标记。
(二)不重复别人,也不重复自己
李老师的一句话读了以后也有很深的感触。他说:“不重复自己,需要可贵的自醒;不重复别人,则更需要自信。”
(三)“终点思考”成就幸福人生
李老师又说:“一个人在思考自己人生方向的时候,有一个非常重要又实用的方法---由终点开始思考。”他讲到,我们可以先想好70岁想干什么,再推想50岁、40岁直到今天。他特别举到了一个鲜活的事例。那就是央视名主持人杨澜,在她最红的时候,突然从央视节目中消失,到国外进修去了。今天的杨澜以内涵和气质赢得了观众,靠得是自身修养,从战略的角度讲,是“终点思考”的人生韬略了杨澜的忙。我们的老师没有进行“终点思考”。就像在生命的旅途中那样,迟迟不发,或者是出发之后又犹豫不决,瞪眼看着时机与自己交臂而过。这也验证了一句哲理:成功总是属于那些有准备的人。试想我们今天的教师,如果我们每天埋头于烦琐的工作,缺乏主动学习、积极思考、不断创新,十年、二十年后的我们抑或就是一个平庸的教师,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名教师、教育家。其实很简单,那就是缺乏“终点思考”。
(四)原生态教育语言摘录
读李老师的这本书,使我感到了我们的教育有可为。他书中的文字能驱走诸多教育天空的阴霾,使我们的教育充满绚丽的阳光。你看这些文字
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
教育无痕,有效的教育是把教育的目的隐藏起来的教育,是不动声色的教育。
教育不需要“目中无人”的管理。
老师的心目中不应该有坏学生。不要轻易给学生做出结论,不要轻易挥动处罚的棒。
评价的尺子越多,好学生就越多。
欣赏!欣赏学生,欣赏他们的创造,欣赏他们的成果,这成了我每一天的享受。
教育必须从细节入手,然后才能塑造出注重细节的学生。
不占用学生自主的时间是尊重学生的最基本的要求。
教育是农业,不胜业。工业的特征是流水线,是标准化,而农业的特征是生态化、多元化。
一个人的真正品格可能在重的时刻或紧要的关头才表现出来,但它确实在无关紧要的时刻、在琐碎的日子里形成的。
最好的教育应当是着眼于孩子一生发展的教育,应当守注孩子心灵的教育,应当使师生感受到自由、幸福和快乐的教育。
学生已经会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够学会的不讲,讲了也学不会的不讲。
只有活跃气氛而没有屏神思索和思维交锋的课堂不是健康的课堂。
最限度的尊重学生的情感需求,尊重学生的学习差异,尊重学生的自我选择,这是教育的永恒。
(五)博爱每一位学生
作为一名教师,特别是想做一名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尚教师,更要以宽广的胸怀博爱每一位学生。教师的爱如同阳光普照地,如同雨露滋润万物,但是,爱并不意味着迁就放松,而是严而有爱,爱而从严。学生最关心的是教师对他的看法如何,最的愿望是受老师的关心和喜爱。当我们面对学生时,尤其是那些似乎充满缺点的学生时,如果能尽量发现他们的优点,然后真诚地慷慨地去赞赏他们,就会激发他们内心深处的希望和信心,鼓励他们奋发向上。曾记得一位优秀教师说过这样一句话:打着灯笼寻找学生的优点,用显微镜来观查学生的“闪光点”,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学生有展示自我的机会,满腔热忱地欢迎每个学生的微小进步。
俗话说:“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朋”。教师一味苛求学生,以猫对老鼠的姿态而自居,到头来只能使自己变成孤家寡人。在教育现实中,经常看到许多活泼好动,虽有些毛病,但浑身上下充满灵气的学生被一些“严师”训教之后,“效果”显著,这些学生变得温顺安静了,由“敢想敢说敢做”变得“叫我说什么就说什么,不让做的事不做”,或者干脆“做了也不让你知道”。有些教师把这种转变效果视为成绩,至于学生们的将来如何,他们则很少考虑。像这样,教师只是把活泼变得安静,把学生个性的东西“压榨”成共性的东西还不那么可怕,可怕的是教师的这种教育抑制了学生的身心发展,阻碍了学生智能的提高,扼制一代创新人才的产生。苏霍姆林斯基讲过这样一个例子:一个叫巴甫里克的学生,在刚入学的时候,是一个活泼的、好动的、好奇心强的孩子,而过了不久,他就变得沉默寡言,过分地守纪律,听话和胆小了。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是他的女老师经常愤怒和过分地严格,并把他定为“思维迟钝的儿童”广为宣传,直到小巴甫里克小学四年级毕业时也没有什么好转。到了中学以后,一位善解人意的植物学老师才把小巴甫里克的才能发挥出来,后来巴甫里克成为一位农艺师。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如果小巴甫里克从一入学就遇到一位善解人意的老师,就受到公正的待遇,潜能得到开发,也许他还有可能成为巴甫洛夫式的科学家呢。
作为教师,我们更需要读书。只有读书,我们才能拥有源头活水,滋润学生求知若渴的心田;只有读书,我们才能生成新的信息,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与传递;只有读书,我们才能引领学生读书;只有读书,我们才能促进学生发展。
让我们都捧起书来吧!做一个阅读者,噪浮躁与平庸;做一个阅读者,生命将更加精彩;做一个阅读者,为了教育的发展;做一个阅读者,为了民族的崛起!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书心得10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的一书字里行间充满着智慧,李希贵老师用最朴实的语言,用一个个生动的、亲历的教育案例,展现了他的心路历程,展示了他的鲜活理念,揭示了教育教学的本质规律。在书中,李老师紧紧抓住三条主线:一条线是教学线,主要写语文教改的起因和过程。第二条线是教育线,主要写了作者的学生观的变化。第三条线是管理线,主要写作者从管理一所学校到管理一个县的教育,进而到管理一个市的教育。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为了教师的幸福成长,为了学校的长足发展,为了打造教育强市等等,李老师每时每刻都在不停的学习、不停的思考、不停的创新,他的.成功应该源于他对卓越不懈的追求,他把追求完美已经成为习惯。
书中,李希贵老师一再强调,“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教育本来挺简单,只是我们人为地把它搞复杂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是孩子呢,对孩子多一份宽容,就让孩子多一份希望。作为教师我们要把学生当成一个无知的不懂事的孩子对待。决不能用成年人的标准去要求一个孩子。这样对孩子不公平,我们要善待孩子的错误和缺点。把孩子们当活生生的人来看待,让校园里充满民主、平等,让老师、学生在校园里自由呼吸”,从而“到达心灵之花自由开放的生命田园”。而反思我们的教育,为了所谓的提高学生成绩,我们只顾眼前的利益,把学生大量的时间用在机械重复的练习上,课堂上大量的讲解挤占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老师非常认真的在告诉学生真理,结果呢?老师的辛勤付出换来的是学生学习兴趣的丧失。书中有这样一句话“什么时候孩子们在我们的课堂上学会独立思考了,什么时候孩子们能够探寻属于自己的答案了,我们的教育也就成功了。”这句话很有道理,我们老师的任务不应该是告诉学生真理,而应该是引导学生去发现真理。
总之,《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是一本好书,让我从中受到了很多启发。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本书最好的并不是它包含的思想,而是它提出的思想,正如音乐的美妙并不寄寓于它的音调,而在于我们心中的回响。”《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值得我们去品读。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书心得11
李希贵老师在《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的字里行间充满着智慧,没有空洞的理论,没有呆板的说教,李校长用最朴实的语言,用一个个生动的、亲历的教育案例,每一个故事都能读出他对教育的独特感悟和思考。李希贵老师在他的人生感言中谈到:我真正的学习生活是从读书开始的,我真正的教育人生也是从读书开始的。
书中,李希贵老师一再强调:
“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
“教育本来挺简单,只是我们人为地把它搞复杂了。把孩子们当作活生生的人来看待,让校园里充满民主、平等,让老师、学生在校园里自由呼吸”,从而“到达心灵之花自由开放的生命田园”。
“表扬学生要铺张,批评学生要吝啬。”
多么朴实的语言,将教育这个让人觉得漫无边际的概念,用寥寥数言解释的淋漓尽致。是啊,教育确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
我感觉教育应该像农民种庄稼一样,春天播下一粒种子,缺少水份为它浇水,长满杂草为它除草,遭遇病虫害为它洒药,缺少营养为它施肥,让它能在一个健康的条件下一天一天的长大,直到秋天收获果实,这期间我们不能拔苗助长。
而教师在实施教育的时候,总是希望他们的教育对象按照自己期望的方向生长,更希望他们以最短的时间内成熟,不断地把自己的养分无私地输给他们,希望他们全部吸收并强壮起来。但是肥胖并不等于强壮,孩子们不一定会你给什么就吸收什么,他们总是挑自己喜爱的零食去吃,他们才不管有没有营养,营养均衡,协调搭配的问题,只要口感好就行。
书中提出,教育的.本质是解放人-包括人的智力和心灵、思维和情感,而不是束缚人,压抑人,限制人。
而我们现在的教育就像现代家庭中的独生子,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什么都帮他们做了,让他们享受一切成果,电脑比赛帮他们设计作品,让他们临模,演讲比赛帮他们修改文章,文章差到几乎由老师为他们重写。
放开孩子的手脚吧,让他们自己走路,也许他们能够更快地奔跑起来!让我们走出为了教育而教育的误区。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书心得12
01、心中有人 眼中有爱
今天下午我把李希贵校长《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从57页读至106页,在这其中我有了一番感悟,现将所读所思一一道来。
1995年7月5日,李校长新任高密一中校长。在他上任的第一周便连降了两天大雨。由于学校地势落差大,校园北边地势低,排水系统也不完善,处在北边的食堂深受影响,一到下雨天,就会形成一个最深处近一米的大水湾。学生打饭时,纷纷卷起裤腿蹚水进食堂。这一道风景线,苦煞了李校长。他找炊事班的班长,又找管理生活的老师,听他们的言辞好像都没有办法解决。于是,李校长把他们都召集起来开会,同他们一起算了两笔账。
第一笔账:一顿饭过“河”的人次。如果把饭提前运到“河”对岸,只要十个人过“河”就可以了,而按原来的过“河”方式,就有一千多人涉水过“河”。
第二笔账:湿掉裤子的数量。一次降水,是只湿我们炊事班人员的十条裤子,还是让全校一千多条裤子全湿掉?
李校长的这个会,在我看来,他涵有两层含义。从表层来看,他是向大家传达在自然灾害下,我们的损失怎样降至最低。他在教会大家用经济学的头脑分析效益与损失。当然,这两笔账的思路想通了,事情也就看明白了。从深层来看,他心中有人,有老师有学生。也从侧面看出他有一颗仁心,这颗仁心使他不忍看到老师和学生为了吃顿饭使裤子湿漉漉的去上课,他能体会到那种难受。他看得更高,他的境界更远。李校长以学生为中心,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把周遭的世界,变得靓丽可寻,暖意融融。
就这样,经他的点拨与开发,学校的工作者们顺利地站在了以“学生在我心中”为主题来思考工作的着眼点。我们提倡适合学生的教育,不就应该从学生出发、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着眼点吗?我看李校长做的就很好。
说到这里,我就想起令我感动及尊敬的白沙中学。恰好我们学校与李校长笔下的四中有着意外的相似。每逢暑假,也是夏季降水量比较多的季节,我们白沙中学的校园里低外高,所以,我们的主干道以及左右两边道路的积水不易排出。我们学校领导班子和后勤老师们在开学前两周就着手动工清理雨水、污水、电线、电缆等工作,为我们顺利开学创造了一个整洁舒适的环境。当然,这都是他们竭尽全力努力付出换来的。而今我脑海中依然能清晰地再现出我们白沙中学的老师们在正能量群里为他们无私的付出纷纷点赞、深受感动的画面。
学校站在方便教职工和学生生活、学习的角度来管理,这样的管理本身就体现着为公、为善、为人的光芒,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怎能不愉快!怎会不幸福!
02、放开孩子的`手和脚吧
放开孩子的手脚吧,让他们自己走路,也许他们能够更快地奔跑起来!这句话是李希贵校长在《无事可做的班主任》一文中的最后一句话,这句话让我深受触动。同时,我也看到在他后面三篇文章中也印证了这句话是十足的正确。
在没有家长与老师的约束下,孩子感受到的不仅是尊重,更是信任。比如艺术节全权交给孩子组织策划与举办、无人监考、足球俱乐部、李大为的“意外收获”,全程都没有老师的引领、插足与帮助,孩子们淋漓尽致地得到了身与心与脑的锻炼,他们收获失败与挫折,他们也收获坚强与无畏;他们收获自信与信任,他们也收获新奇与活力。
孩子的潜能是无限的。我们应该给他们更新的机会、我们也应该给他们成长的平台。让他们自己去领略生长中的阳光与雾霾、风沙与雨雪、电闪与雷鸣,个中的成与败、兴与哀、喜与怒,一遍遍去体验去承受去打磨,然后一次次去总结去完善去丰盈自己。
我为什么会有这般触动?首先缘起我的儿子一森。他在一岁七个月大的时候,我给他买了一套牙具,刚开始我和岳刚教他怎么刷牙,他那时候能听懂我们说的话,模仿得很好,自己刷。可在一旁的我就是担心他不会刷,于是我从他手里夺了过来,说:“妈妈帮你刷。”可一森立马就回驳我说:“不!我刷!”后来,慢慢我放手,他果真自己可以独立完成!再后来上厕所提裤子、退裤子、吃饭、修理玩具,也都是一副自信的架势——“我弄”!直到现在,我若插手帮他干什么的话,他会反过来问我说:“不是我弄吗?”“给你说了我弄,你还弄!”每每听到被儿子训斥的话,我心里竟可笑地喜滋滋甜滋滋。
从一森他乐于尝试自己做事情,做完以后还要再夸一夸自己做的如何,我知道他体验到的是自信。一个内心充满自信的孩子,对生活也一定充满了向往。
其实,教育自己的孩子和教育自己的学生是一样的道理一样的路径。相信孩子,尊重孩子,放开他们的手脚,让他们在自由与尊重的大天地里,更新自己!完善自己!绽放自己!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书心得13
读了李希贵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感触颇深,特别是书中写到“老师的心目中不该有坏学生”这个篇章时,使我认识到在我身上也会发生类似的事情,而作者正是在遵循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原则下处理好了这件事情。他在书中写到“不要轻易给学生做出结论,不要轻易挥动处罚的棒,不要盲目‘上纲上线’,不要用成年人的是粉念来判断学生,不要轻易使用道德的标尺来衡量学生。在老师的心目中不该有坏学生,只可能有心理不健康的学生。因为,如果你讨厌你的学生,那么你的教育还没有开始,实质上就已经结束了。”
平时我们一直强调对学生、平等,其实做到真不容易,尤其是现在面对着应试的氛围,时常我们就会用成绩去判断学生在各方面的优劣。致的观点是,成绩好的学生一般不会犯错误,因为他们勤奋好学,没有时间精力去犯错误;而那些成绩不好的学生,则往往是对学习不感兴趣,惹事生非,捣乱出错的往往都是他们。于是,我们看学生就有了先入为主的印象。
如果是成绩好的学生犯了错误,也许我们不但不会去责骂,有时老师还为他们开脱责任。可是,如果是成绩差的学生犯了错误就没有那么幸运了,不但要写检查,还要顺便教育几句:你看你,为什么成绩差?就是因为没有把时间花在学习上,一天到晚想的就是调皮捣蛋。成绩好的学生不仅从老师那里享受到春天般的温暖,成绩差的学生恐怕就只能领略一下寒风般的凛冽,不把过去所犯的错一并算总帐就已经是很的造化了。
欣赏孩子等于孩子的成功。作为人师,当教鞭扬起时,“再忍忍”;当耐心快丢弃时,“再等等”;当粗俗的语言要出口时,“再留留”;当学生走神时,“先停停”;当学生出错时,“再想想”……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悄悄告诉学生他的优点,悄悄告诉学生你对他的喜欢,悄悄提醒他的错,悄悄传递你的爱,你会发现,学生正在悄悄改变,数学课堂会成为快乐的`学习园地。
学生在意的是我们对他们那一刹那的肯定性的评价,良性的谎言也会激励学生向前奋斗一段时间,多些鼓励,少些批评,多些良言美语,少些狂风骤雨。你会发现,其实每个学生都很美丽,只是我们没有发觉罢了。做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成功一定程度就藏在我们的眼睛里。
世上没有垃圾,只有放错了位置的财富。
“建立、宽松的学习氛围,和孩子们平等的交流,让孩子们在校园里自由的呼吸,”这是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的共同愿望。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书心得14
捧读《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细细品味,复思量,只觉如春风扑面,又觉如醍醐灌顶。李老师以不加粉饰却饱含智慧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他曾经实践过、经历过的一个个小故事,为我们诠释了一幅幅真实动人的教育图景。读来平实而亲切,如友人促膝谈心,细嚼则意味深长,发人深省。
全书共分四个篇章,李老师用三条主线将若干取自生活,源于实践的小故事串联起来,每个故事中都融入了他对教育的特感悟和认真思考。第一条主线是教学线,主要介绍了他进行语文教改的起因和过程。第二条主线是教育线,主要写了李老师的学生观的变化。第三条主线受理线,讲述了他自己从教师到校长到局长到教育家的成长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他的管理理念的变化与实践。每章每节的标题和内容无不折射出一个的实践家、一个创新的教育家崭新的教育理念和丰富的教育智慧,捧读此书既是一种精神的享受,也是一次心灵的震撼,更重要的是他给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带来了更多的启迪和思考。
一、关于他的语文教改观的思考
李老师指出,“长期以来,用数理化的教学方式来进行语文教学,已经严重违背了语文学习的规律,训龙替不了积累,没有量的诵读、涵咏、感悟和体验,语文水平便不可能提高”。
他认为:“不好‘读书’,而好‘甚解’正是当前语文教学的最弊端。”于是,在教学中,他从履行一个语文教师的职责做起,以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与为依托,开始了对教育的实践与感悟,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非常动人的语文教学蓝图。他在语文教改中最注重的就是阅读,在他看来读书与实践是一个人不断前进的源泉,读书,能给人智慧和力量,能开阔人的视野和博的襟怀,也能影响人的价值取向,哪里有教育,就应把读书的种子播撒到哪里。
他要求学生每天阅读十分钟:首先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搜集可阅读的材料,归类整理,加上阅读提示,打印后,每天定时发到学生手中。材料的内容多样,获取材料的方法多元,而且在这个过程中特别注重学生选择材料的自主性,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这项活动进行了好多年,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对这一他曾经发出这样的感慨:教育有时就是这样奇怪,我们耗尽心血和时间经营的例如课堂教学中老师苦心孤诣的讲解辅导---很快就会被孩子们忘掉,而我们无意中播下的种子,却在孩子生命的原野里长成了一棵树,让他们受益终身。
为让阅读成为孩子们生命中的一部分,他的另一项就是他的“语文实验室计划”,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切实拥有了语文学习的自和阅读选择权;他还提倡“说你想说的,写你想写的,让写作成为情感的一种自然的表达方式,成为生活的一种真实的需要”。他的语文教学虽然冒着极的风险,最终还是成功了,因为他相信:“一项只要触及了教育的真谛,只要接近了学生成长的规律,它没有理由失败!”中他发现,一些课堂中充斥“假问题‘以求热闹,却没有注重学生思维和情感的发展。这样的教学行为,只顾及花哨的表面形式,但忽视了对学生立思考能力的培养,这样的课堂其实是不健康的,正因为他有了这一发现,才有了他的语文教学。他认为教学的目标就是要教给学生知识,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让学生获得积极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教学,奠定了他教育理想的“底色”,也显示了闪耀其中的人文思想的火花。
二、关于他的学生观的.思考
李老师认为,教师心中不应该有“坏孩子”,我们不能用成年人的是粉念来判断学生,不能轻易使用道德的标尺来衡量学生。
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两位高一男生,从失修的砖墙缝里向学校女厕所偷窥。这样的行为,按照常规肯定被认为问题严重。但是,李希贵老师没有轻易给学生做出结论,没有盲目批评教育,而是从关注学生心灵出发,实施了保密、充实校园生活、调动家长的教育力量、安排优秀教师和他们交朋友等一系列教育措施,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渡过了危险的河流。这个案例正体现了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李希贵老师一再强调,“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多么朴实的语言,将教育这个让人觉得漫无边际的概念,用寥寥数语解释的淋漓尽致。是啊,教育确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而已。
“多一把尺子就会多一批好学生”写的是一个双休日,作者在公园门口碰到了一位带领上高一的儿子逛公园的朋友,感到非常惊奇。经过了解,得知这位家长是用逛公园的方式奖励自己的孩子。作者没有就此作罢,而是想到了我们的评价问题,想到了我们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尺,这就是考试成绩。返校后,作者和老师们一起思我们的评价问题。这一年,在作者的坚持下,高密一中破格录取了一个叫贺明的学习成绩很落后的学生,录取原因很简单,就是他的国画画得特别好。进入一中以后,老师们发现,贺明是一个不守纪律的学生。有的老师对他失去了信心。但李老师并没有放弃,而是主动找贺明拉家常,助他树立学习信心,并让贺明选一张自己最满意的国画悬挂在校园的显眼处。这一“巨的成功”使他倍感自豪和自信,从次,他加强了自我约束,发奋学习,进步很快,被评为“百优中学生”。后来,他考取了一所美术学校。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特的优势、过人的长处,在这一点上,人人都是最好的,个个都是最棒的。拿起表扬的武器,多增加几把评价的尺子,就会有更多的学生受到鼓励,从而坚定信念,走向成功。
因此,在老师的心中,不应该有坏学生,不能从一开始就着眼于失败去做工作,应当把预期的失败转化为成功,应让每个学生都能说“我能行”!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书心得15
再次将《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翻开来,一页一页地读下去,如同读小说般欲罢不能的感觉。读罢,不仅想:一本教育类的书籍,何以有此魅力?在我看来,书中最吸引人的,应该是发生在李希贵身上的一个个鲜活的教育故事!李希贵的教育魅力之一在于他把教育中最常见的也最棘手的问题推到我们的面前,然后用自己的智慧将这些问题变成了精彩。读一个个案例,就像在品一场场思想的大餐、一次次精神的美味,不断让你进入一方新的天地,产生一种新的期待。细细品之,书中所包含的思想便会化为丰富的营养,深入心灵,引你深思。阅读中,你会不由自主地开始思考和审视——思考自己,审视自己,思考教育,审视教育,并且会逐步内化为一种行动的力量——向着“以人为本”的教育靠近。因此,掩卷之余,我想说,这是一本既适合一线教师阅读,更值得管理者细细品味的好书。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走进《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也就走进了李希贵。在我的眼中,李希贵的精彩,不是因为他有高深的教育理论,也不是因为他是一个头顶上罩满了光环的教育名家,而是因为他不是靠空洞的说教,强迫式地让你认同或执行,而是以自己的.行为深深地打动你,让你不由得感动和佩服。李希贵的魅力在于他的探索和实践,一个个精彩的教育案例,就是对一位智慧的教育行者行走历程的最生动诠释。随着阅读的深入,深深的敬意也油然而生,李希贵堪称当代一位真正的教育大家!
是否能称得上教育家,我想最重要的莫过于他是否有主见的思想,是否有开阔的眼界。而李希贵的可贵之处是他不仅仅拥有这两点,相对于某些只有理论研究而无实践教育的教育专家而言,他更有独属于专家的一笔无比宝贵的财富——作为教师,作为校长,作为局长,他一路走来的锐意改革,大胆探索,他充满教育智慧的教育行走历程,在我们面前编织出了一道别样的教育风景。
非常欣赏肖川教授的观点,他说:“眼界决定境界,你的思想就是你的生活。”对于教育,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李希贵认为:“教育的本质就是解放人—————包括人的智力和心灵、思维和情感,而不是束缚人,压抑人,限制人。”“一切制度必须从关注人本身的需要出发,脱离人文关怀的制度只能成为束缚手脚的镣铐。”
我想,也正是有了这种思想作为做一切工作的核心和支撑点,李希贵才演绎出了一个又一个的精彩。不论作为一个校长还是局长;不论是对待学生,还是老师,他都怀有一种尊重,一种对所有人的都是生命的个体平等视之的尊重。他所有的改革,也无不是被这一根线所贯穿着的。他的改革,是改“束缚人、压抑人、限制人”为“解放人”的。所以他在高中这个无人敢涉及的“雷区”,带着镣铐舞蹈,也同样收获了一个又一个的成功。对他所言:“素质教育真正搞好了,没有理由不成功!”
阅读中,最令我敬佩的是李希贵一次次的大胆创新和改革。改革就意味着风险,意味着随时就会有失败的危险。所以,打破旧有的模式,创建全新的格局,若非有超出常人的胆识和魅力,绝对不敢为之。而李希贵却一路敲着改革的鼓点,踏出了一串串精彩的足印,堪称为智慧的教育行者。
做为教育工作者,无论你是哪种角色,有一种努力可以相同——我们奋斗,是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