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时间:2024-06-26 读书心得 我要投稿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必备15篇

  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必备15篇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1

  列宁曾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有幸成为人师,是我觉得十几年读书生涯中最快乐的事情。小时候,我总以为你很美丽,长大后我就成了你。三尺讲台,一枝粉笔,一腔热血,拥抱教育情怀,我来到了学校这个神圣的地方,开启了一段教师职业生涯。

  年幼时,我十分害怕老师,因为老师的严厉,时常督促我努力奋发学习。慢慢地,我发现严厉中满满是教师爱的体现。青年时期,我很自卑内向,不敢和同学交往,害怕和别人讲话,也害怕说错话,因为老师的鼓励,我得以找到了自己的信心。从一篇作文说起,因为语文老师一次小小的鼓励:“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我从班里的后进生慢慢前进到前十名,可以说那句话在我最无助的时候给了我一股温暖的力量,让我努力前进着,为自己的梦想奋进着,一路上从考上省重点中学到师范大学。当我毕业那一刻,我成为一名教师的那一刻,我慢慢就爱上了这个职业,爱上了自己的学生,用力爱,用心教,成为了我的座右铭。

  做一位智慧教师是我的追求,直到遇见李镇西先生《给教师的36条建议》,让我更加坚定了信心。在这本书里,李老师回答了很多我们日常遇见的问题,也给青年教师以指导,让我们的职业道路不再迷茫。我在书的扉页上写道:“读书的人,有梦可做。”李老师在本书的第一章节中就写道:智慧教师养成记。“没有人会否定教育有着鲜明的目的性,也就是教育要给人以积极的引导,转变和影响,这是我们的教育使命使然。否定了这一点,就否定了教育本身。”通过这一章的阅读,我了解到不能刻意去追求外在的“教育意义”,一定要减少“刻意教育”,教育是自然而然发生的。要把握好教育过程中的“宽”和“严”,教育对于未成年的孩子来说:“刚”是相对的。“柔”是绝对的;“法”是相对的,“情”是绝对的;严厉是相对的,宽容是绝对的;“疾风暴雨”是相对的,“和风细雨”是绝对的;“合理的惩罚制度不仅是合法的',而且是必要的。”

  面对复杂的社会,一定要反复提醒孩子们,一定不要不应该丢掉善良,一个人应该有善良的心。要学会把课文讲得有厚度,把课堂讲得有趣味,学会以开阔的胸襟和善良的眼光对待周围的同事,学会尊重和欣赏别人。教育需要一种平和的心态,教育者需要一种宽阔的胸襟。

  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努力给自己增加智慧,做一名智慧教师,一直在路上,不曾停歇。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2

  读一本书时,我总是喜欢从书皮开始读,然后是目录和序言。从目录里我会粗略选取自己喜欢的篇节去读,在序言里,我看到作者说“不妨一读此书,这是一本无害的书”,我想对于做教师的我们而言,这是很有用的书吧!

  书的序言里面有一个词“好管闲事”,经过提升和修饰之后可美称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对于好管闲事这个词,于我有深深的感悟,在我们这样一所寄宿制学校,无时无刻不在与学生打着交道,我们不仅仅是教授学生知识那么简单,更多的是给予学生精神的陪伴,班主任更是要多管闲事,约束学生的各种不好的行为习惯,及时纠正和教导,俨然父母在身边一样。对于学生在去寝室的路上、去饭堂、去教室的路上,遇到在楼梯间打闹的学生,我都会处于多管闲事的角色,对他们进行提醒和教导。慢慢地整个年级认识我的学生也就多了,每次见到我出现总会不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行为,在走廊上抄起课本,装作读书的样子也让人忍俊不禁!

  另外书中有一段语言文字也很打动我。说教师实在是一个很好的职业,因为你面对的是孩子,孩子就是最美好的事物,他们有纯真的心灵,诚实的态度,自然的感情,善良的愿望。如果不能捕捉到这些美,那你就辜负了造化的赋予。所以享受职业幸福,就要对美好的事物保持高度的敏锐。诚然,开始在这些方面,我也走了一些弯路。因为琐碎的班主任工作让我一度对孩子们失去了耐心,面对成绩的压力,我和我的孩子们开始陷入了上课、下课、吃饭、睡觉枯燥的死循环中,孩子们的体音美课也成了我和课任老师用来提高成绩的牺牲品,这时候的我忽视了孩子们的感受,忽视了孩子们纯真的笑容,忽视了孩子渴望的眼神,忽视了孩子对知识的探索,对自由的向往,一味地对他们进行知识的`灌输,要求他们读背,把原本纯真善良美好的童年变成了枯燥乏味的课堂。但是我发现孩子们学习的兴趣并不是太高涨,反而对课堂产生了一些厌倦,学习效果并不明显。于是我开始反思。我发现,我与孩子们玩耍放松的过程,孩子们也并不是不愿意去学,学习效率反而提高了,于是每到考试前,我就会带着孩子们去操场上玩耍,和孩子们一起做游戏,一起谈心。变要求为沟通,变责备为玩耍,和孩子们做朋友,走进他们的内心。反而孩子们与我很亲近,也变得愿意去学了。所以我觉得世间并不缺乏美好的事物,缺乏的只是我们的心境和胸怀。当了班主任以后,对此更有深刻的体悟。

  读完整本书以后,我对自己的职业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体悟,同时从书中也学到了很多的经验,对自己的未来也多了些许思考和规划!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3

  这几天抽空拜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有个是十分精彩的比喻,我很喜欢,他说:“教师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的心灵。晶莹透亮的露珠是美丽可爱的,却又是十分脆弱,一不小心露珠滚落,就会破碎不复存在。”我不禁想到那些后进生,他们就好象不小心丢失了翅膀的天使吗,那些学生的心灵,不是更需要教师和家长的加倍呵护吗?

  在我们的周围,常会出现一些学生,他们对上课不够认真,影响了整体纪律;他们的成绩不及格,也影响了班级平均分;他们的品行不端正,给他人造成了负面影响;他们的行为不规范,也损害了集体荣誉。简言之,他们被称为“后进生”。因此,教师们在抱怨这些“后进生”同时,将与他们作斗争视为班级工作的重要部分。有的教师可能会采取冷嘲热讽、严密监控、冷漠惩罚或者将其驱逐出班级的方式来对待他们。大家都无法容忍“后进生”的存在,原因很简单,因为这些后进生会干扰到整个班集体的正常运作!可以理解:如今学校里都在进行各种考核,校长和整个社会都关注平均分、升学率和及格率等指标。考核排名结果与奖金、评先和职称直接相关,与名师和名校评选息息相关,还与学校和老师的前途紧密相连……试问,有谁能不受到这些功利考虑的困扰呢?

  但,理解不等于赞同。没有人会否认教育是一项伟大的事业,她的伟大主要体现在对现实的超越、对世俗的批判上,只追求眼前得失的教育并不能让人感受到伟大,反而会让人觉得从事教育的人多么功利、多么自私、多么目光短浅!静下心来思考一下,学校之间存在强弱之分,师资水平也有高低之别,办学条件也有差异,那我们为什么不能容忍“后进生”的存在呢?一个后进生对班级而言可能只是五十分之一,但对他自己的`家庭而言却是百分之百,哪个后进生不是父母眼中的心肝宝贝呢?哪个孩子希望自己成为“后进生”呢?他们不是一直在努力吗?只是,他们不小心断掉了自己飞翔的翅膀,有谁能够理解他们的痛苦和委屈呢?

  其实,中学生的可塑性很强。从生理、心理的角度看,他们渴望被喜欢、被注意、被关爱。而问题的根本恰恰在我们为人之师的教育者身上。由于教师的所作所为使得其他学生对差生侧目而视,使得差生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怎么做得到的总是批评、训斥,甚至嘲笑、讽刺、漫骂……,干脆将错就错,破罐子破摔,竭尽捣乱之能事,叫你头痛没商量。

  有多年教育体验的老师都知道,当一届届的学生离开校园进入社会后,头脑活络、吃苦耐劳、善于合作、勇于创新的往往是你眼中曾经的“后进生”;阔路相遇,大老远跑过来叫声“老师好”的往往是你眼中曾经的“后进生”;逢年过节,跟你贴心地电话拜年或登门探望的还是这些你眼中曾经的“后进生”!

  一旦懂得了这个道理,我们在面对这些受伤的天使时,怎能不顿生怜爱之情呢?要关注他们,并给他们更多的爱,甚至更多的偏爱。作为教师要善于与学生一起学习,做学生们的大朋友。在课堂上,还是在生活中,都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尽可能地让他们感到老师的关爱。这样的次数多了,学生心里自然对教师积存着一份亲近,自然感受到了教师的一份关爱。

  当我们作为教师时,用充满爱心的态度对待学生的每一次失误,用满怀爱意的心态等待着学生的每一次进步,用充满爱意的目光关注学生们的每一个闪光点,用愉悦的心情赞许学生的每一份成功,我们就能够赢得学生们的心,获得教育的主动权。爱的情感可以温暖一颗冰冷的心,可以使迷途的孩子回头。当学生们体验到老师对自己倾注的爱心和殷切期望时,他们就会变得如此可爱,他们的潜力是巨大而无限的!

  愿教师那暖暖的爱会让我们的后进生再生羽翼,教师那深深的爱会让我们的后进生象天使一样在我们的眼前飞起!!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4

  我觉得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就是这样的一本好书。它犹如一泓清泉,清爽甘甜,沁人心脾;它仿佛是我的一面镜子,时刻映照着自己;它又好像是我慈祥师长,不断地给初入教师岗位的处于茫然中的我以指引。

  美国心理学家威谱·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的加以赏识”。詹姆斯还发现:一个没有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过激励后,其能力是激励前的3至4倍,因而在学习过程中,激励的'存在,至关重要,任何学生都需要不断的赏识。被赏识就是被信任、被希望,就会产生一种被鼓舞、被期待的积极心理效应,就会更加向善向美。可见,赏识教育在学生的学习中是至关重要的。

  如今,我也试着用赏识的眼光来看待我的学生,不用分数的高低来作为衡量一个学生的唯一的标准。我试着从课堂的点滴中来发现学生点滴的进步,并为他的进步欣喜。当然,我会将我的欣喜化为语言、化为动作来让他知道,使他明白:“别人能行,我也能行。”我试着让我的学生始终能看到自己的进步,“不要有任何一天使学生花费了力气而看不到成果”。我要让每一位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并让快乐能够延续。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告诫教师们的那样:“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不过,我们在赏识教育过程中不应该忽视孩子的缺点和退步,该指出的问题应当及时指出,该批评的问题应当及时批评,该制止的问题应当及时制止,这是不能含糊的。否则,会导致孩子在自我意识的建立过程中产生偏差;稍遇不顺就可能一蹶不振;同时,也会导致他们过于自私、骄横,在集体中很难与别人相处,进而产生一系列问题,这会违背我们“赏识教育”的初衷。

  “知识就是力量”,确实,读《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给了我教育好学生的信心和力量,我也会让我的学生们从知识的海洋中获得力量,帮助他们扬起未来理想风帆。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5

  早就从各种渠道听说过苏霍姆林斯基和他的这本《给教师的建议》,也曾对其中的内容有过涉猎,然而在自身真正拥有了这本“教育宝典”,怀着无比虔诚的心情认真拜读之时,心灵仍是受到了深深的震撼。他带给我的不是仰望的惊叹,更多的是同感和共鸣。我就其中印象深刻的几点建议谈谈自身的体会。

  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每一位教师都希望学生对自身的学科感兴趣,那如何让学生喜欢你的学科呢?它需要教师靠高尚的人品,积极的智慧,幽默的语言等吸引学生,学生喜欢你,自然会爱屋及乌,从而喜欢上你教的这门学科。对这个问题,苏霍姆林斯基也明确提出了他的建议,“如果你所追求的只是那种表面的,显而易见的刺激,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你就永远不能培养起学生对脑力劳动的真正热爱。你应当努力使学生自身去发现兴趣的`源泉,让他们在这个过程中体验到自身的劳动成就,那这种驾驭知识的情感就会更加强烈。”我想,这条建议与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的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吧。只靠幽默的语言,高尚的人品还不能培养起学生真正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体验收获的喜悦中逐步培养的学习兴趣才是持久的。

  在《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这一条目中,苏霍姆林斯基给我们指出了一个教育教学中很是常见这一现状。他说:为什么早在一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有时候还会遇到落伍得无可救药的,因而教师干脆对他放弃不管的学生呢?这是因为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的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的缘故。学习上的成就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种相对的东西:对一个学生来说,“100分”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70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教师要善于确定:每一个学生在此刻能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是教育技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我也知道应该在课堂上调动每一位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根据学生接受能力的差异明确提出不同的要求,设计出不同的作业,让每个人都有事可做,都能找到自信。但真正实行起来是需要较大的精力、耐心以及恒心的,任重而道远!

  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给我们提供了百条建议,而这些建议都是我们教育者在平时所接触的一个个话题。这些建议的背后所展示的或是一个个鲜活的教育案例,或是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教育故事,这些建议也是我们教师在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要进一步实践和思考的。通过阅读《给教师的建议》,体会和领悟苏霍姆林斯基的伟大教育思想,从中得到很多启迪和教育,使自身的教育品质得以有效地提升。从而让我明白这样一个道理: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该更多地展示,而不是灌输;是引领,而不是强制;是平等的传递,而不是居高临下的施舍。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6

  作为教师,在办公室讨论最多的一个问题就是:在当今形势下,我们应该怎样做教师?好多人都觉得现在当老师太难了,常常内心茫然,手足无措。而我在教学过程中遇到学生个体差异大,个别学生厌学等情况,对他们进行教育时,也常常觉得黔驴技穷。因此,当学校组织学习《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时,我如获至宝,认真捧读获益浅。

  有句名言说得好:“书籍是人类的朋友,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不错,的确是这样。看过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著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之后,带给我的是极大的启发和深深的感触,书中每条谈一个问题,即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是一本非常好的教育名著,值得每一位教育者认真拜读。

  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多次都提到,教师要提升自身的教育素养,就是要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静下心来,深入地思考。确实,我们教师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教师要想提升自身的教育水平,在教学时游刃有余,这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自身的知识的储备,使自身的知识海洋变得越来越宽广。只有读书,才能从知识的海洋里汲取营养,才能充实我们的头脑,提升我们的`思想,才能让我们摆脱“坐吃山空”、“无物可教”的尴尬境地!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书中第二十二条讲到“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只有学生喜欢上了某一学科,那这些学生的天赋素质才会得到发展,他们的爱好、禀赋、才能、志向才能建立起来。我们也可以从图书、报纸的种种事实可以看到,一个人最终的研究或发展方向,都可能与他小时候所喜爱的那门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啊,作为老师,最希望的就是学生热爱你的学科,只有这样,学生才有兴趣学才可能学好!

  如何让学生喜欢你的学科呢?它所需要的条件太多了,教师靠高尚的人品,积极的智慧,高超的教育艺术吸引了学生,学生喜欢你,自然会爱屋及乌,从而喜欢了你教的这门学科。在这里,苏霍姆林斯基也明确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议,他希望你去争取自身学生的思想和心灵,跟你的同事们其他学科的教师来一番竞赛。

  在我们的教学中,总能看到这样的情景,上课前或下课后,学生快乐地围绕着老师身边,和老师交谈着自身的所见所闻或讨论着关于课堂上的问题。但也有一些学生对什么都不感兴趣,他们对一切都感到漠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学生对待知识的态度上,最令人感到苦恼和担忧的,就是这种无动无衷的精神状态。”那如何点燃起这些学生“兴趣”的火花呢?教师一方面要在教育学生的同时不断学习,提升课堂效率,是学生真正成为“自身的学生”,使课堂成为学习知识的乐园。

  当我再次品读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著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时,我深深地感到:面对知识更新周期日益缩短的时代,必须彻底改变过去那种把老师知识的储藏和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比为“一桶水”与“一杯水”的陈旧观念,而要努力使自身的大脑知识储量成为一条生生不息的河流,筛滤旧有,活化新知,积淀素养。有句话说得好:“一个教师,不在于他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书。”用心教、创新教与重复教的效果有天渊之别。

  教书和读书生活,使我感悟到:教师的人生,应该有创新精神。年年春草绿,年年草不同。而我们的学生亦是如此,因为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因此教育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的目的是为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让每一个学生主动的、活泼的、健康的发展。在组织教学中把整体教学、分组教学与个别教学结合起来;在教育过程中,贯彻个别对待的原则,讲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学生们像一朵朵稚嫩的小花苗儿,但每一颗都有与众不同的可人之处。因此便更需要我们用不同的方法去浇灌、呵护,才得以使他们健康成长。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的名言流传至今,不知激励了多少莘莘学子们。我们的生活离不开书。它给予了我们各种各样的知识,告诉了我们做人的道理,更带给了我们无尽的快乐。我喜欢读书,让我们一起来分享读书的快乐和喜悦吧,在书的世界里,我们都是最完美的自身!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7

  “这是初秋的一个晴朗而明媚的日子,柔和的阳光温暖着大地……我给孩子们讲述金色的秋天,讲解自然界中一切有生命的东西怎样准备度过漫长而寒冷的冬季……当我深信孩子们已经体会和感觉到词和词组的意思和丰富的感情色彩时,我就建议他们谈谈自己的见闻和感受……”

  阳光明媚的日子,苏霍姆林斯基带领孩子们来到果园,他们的面前展现出一派迷人的景象。置身其中,孩子们领略到了一种在教室内不可能感受到的东西——生命之美。在这里,他们注意到自然界各类生物的生存状态,聆听到不同生命因相互交融而奏出的和谐之音,他们观察、思考、想象、体验,为自己能够表达对生命的独特认识而感到欣喜。就这样,平日里学习的枯燥的字词变得鲜活起来,它们像一个个快乐的音符,在儿童的心里串联成美妙的乐曲。

  “使词在儿童的意识里活起来”“使词成为儿童进行创造的主要工具之一”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实践中的一部分。作为一名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意的不是儿童能够将知识储存在记忆里,而是他们可以利用学到的知识进行创造性的智力活动,能够体验思考的乐趣和认识的享受。换句话说,掌握知识不是目的,儿童获得真实的.成长才是目的。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永远将“儿童”摆在第一位。

  翻开《给教师的建议》,我常常被苏霍姆林斯基这份炽热执着的教育情怀所打动。在苏霍姆林斯基眼里,“世上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他坚持根据儿童的特点因材施教。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儿童与儿童之间除了个性特长上的差异,还有学习能力上的差异。教师应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努力保护和培养每一个学生的自尊感。“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每一个”这三个字令我感动不已。如果一种教育能够使每一个孩子都看到自己的力量,愿意主动地去攀登成长的阶梯,这种教育就是世界上最美好的教育,也是真正的教育;如果一个教师能够保护每一个学生的自尊感,帮助他们建立对自我、对未来的信心,这样的教师就是真正的教师,也是优秀的教师。

  苏霍姆林斯基深知,在创造性的教育工作中,教师能够顺利地帮助“每一个”的成长并非易事,尤其是当面对一些后进生时,哪怕是有多年教学经验的教师,也常常感到束手无策。针对后进生的工作,苏霍姆林斯基给出的建议是“迫使他们思考”。而加强这些学生脑力劳动最好的办法就是“大量的阅读”,因为“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学生思考得越多,他在周围世界中看不懂的东西越多,他对知识的感受就越敏锐。”

  读到这儿,我的脑海里不经意地浮现出这样的美好画面:一个孩子正因自己的学习能力差而感到苦恼、不安的时候,书籍给了他信心和力量。通过阅读,越来越多的知识进入他大脑,越来越多的疑问也在他小小的心灵产生了。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他不得不阅读更多的书籍,直到这些知识像网络一样深深地建构在他的脑海里,直到他的每一个脑细胞都迸发出灵动的火花……他下决心,即使比别人付出双倍的努力,他也要前进,他的心灵推动着他这么做……

  也许,在今天的教育工作者看来,苏霍姆林斯基给我们描绘的几乎是一个教育的童话。但是,它又确确实实发生过,对儿童产生过巨大的作用。我们承认,在今天的环境要实践这种理想的教育是困难的,毕竟,当下教育的大环境中更多地表现出急功近利,学校和师生承受的应试压力似乎愈加沉重。学校和家庭评价儿童的方式过于单一,更多的以“成绩”来衡量儿童是否优异,更多在牵引着儿童奔着“分数”前行。于是,“每一个”独特的个体不见了,“每一个”丰富的童年生活消失了……但是,这并不应成为教育沦陷的借口——美好的、符合人性的教育应该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它是一种信仰,一种激励人的力量。

  在阅读《给教师的建议》的日子里,我的耳边总会响起苏霍姆林斯基亲切而坚定的话语,他的为了“每一个孩子”的信念,重新唤醒了我的良知以及教育热情。苏霍姆林斯基让我相信:唯有将每一个孩子装进心里,教学活动才能称得上一种充满情感、充满创造性的活动;唯有为了每一个孩子的成长,教育的天地才能变得广阔而充满魅力!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8

  这本书第一次让我知道了苏霍姆林斯基这位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很多的教育观点。比如: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让孩子各方面和谐发展,这种和谐发展的前提是对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尊重:“和谐的教育——这就是发现深藏在每一个人内心的财富。共产主义教育的明智,就在于使每一个人在他的天赋所及的一切领域中最充分地表现自己。”其中更有充满了“人”的魅力的题目:《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最喜欢做的`事》、《给刚参加学校工作的教师的几点建议》等等。

  《给教师的建议》是苏霍姆林斯基专为中小学教师而写的。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它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原来学生该这样教。书中众多理论对我影响深远。书中提到一个问题: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啊!确实,做教师的都知道,每天必须做的几件事:备课、上课、改作业、课外辅导,现在还要抽出时间来读书搞课题。带着这个问题,我阅读到书中所写:怎样进行呢?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

  是啊!我们应当在自己所教的那门学科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读了这些,我茅塞顿开,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是我们安排时间时应该首先考虑清楚的!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9

  一直以来,都以工作忙而无法静下心来读书为借口,按照学校的要求,本来早就应该看《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这本书的,一直拖到现在才看。当我看到郑杰校长的《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中的第一句话——“不妨一读此书,这是一本无害的书”时,就被一种别样的角度所吸引。教师首先是一个完整的人,他们应该有自己的精神空间,他们也要享受生活……这样的观点就把教师从“圣人”的位置上拉了下来。让我感觉仿佛一位素未谋面的好友与自己促膝谈心,没有板着面孔的故作高深的说教,有的只是时而会心的一笑,掩卷沉思,满口余香,受益匪浅,尤其是以下三条建议让我感触颇深:

  一、让我们现代起来

  现在的整个社会走的都是现代化的路线,教师的资源分配也走上了现代化的路线。所以,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努力体现我们自身的价值,这个价值的定位有来自于三方面,学生,同事和领导,郑的校长指出价值最高就是最受学生和家长欢迎的教师。当然,如果你既能受学生和家长欢迎,又能得到同事和领导的认可,那这是最好的。事实上,作为培养人的人,如果我们当教师的自己不先现代化起来,那我们怎么帮助孩子们创造属于他们的未来?当然,这个现代化也需要一个过程,我们应以开放的心态去积极迎接新知识、新观念、新思想,去完成自我的觉醒,最终完成自身的现代化,帮助学生成长,帮助学生去创造属于他们的未来。

  二、教师要有静气

  大家可能有这样的体验:在安静的时候往往能想通一些事情,只有沉静下来,才能清晰的'思考,才能沉淀自己的感情与思绪。而一切与教育相关的事情如果没有一个沉静的心态,没有一种平稳的心绪,是无法有较缜密而全面的思考的,那么,你就无法进行教学反思,无法学习提升自我,无法接受新的教育方法,当然也就不可能把教育工作做好,做精。

  三、为孩子们当下的人生幸福服务

  郑校长不仅为他的教师搭建“幸福的三层楼”努力,而且提出教师应为孩子们当下的人生幸福服务。人生是由童年、少年、青年、中年和老年一个个阶段组成,童年和少年是人生的重要部分,任何一个阶段的缺憾都是一生的缺憾。许多人的一生不幸福源于他童年的不幸与受到的伤害。我经常看中央12套,那里讲的一些事例,不得不让我们深思,好多罪犯都是因为他那不快乐的童年,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应该为我的学生童年时代的幸福服务,关注他们的思想动态,关爱每一位学生,让他们最大限度的得到快乐。我想这种服务不单是知识的传授,更要引导学生寻找到自己的正确的幸福源泉。对那些乐于学习、擅长学习的学生,要为他们创造各种学习更多知识的机会,让他们不断获得学习成功所带来的幸福感和自信心;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就要分析他们学习差的真正原因:是学习态度的问题就要及时帮助他端正学习态度;是学习能力的问题,教师除了不厌其烦地提供帮助外,更应引导学生寻找另一条到达幸福的道路,比如,有些学生有某方面特长的,要引导他们朝自己特长方面发展。

  读完这本书,让我重新理解教师这个职业,让我重新调整自己的姿态,让我重新去思考,它将让我真正体会教师职业的价值,从而更深爱她。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10

  一我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提议》,其中“一个“差生”的“思维的觉醒”一文,让我感触颇深。文中的主人公是一个叫巴甫里可的差生。用教师的话来说:“看来,这孩子没有本事掌握知识”。教他识字的女教师给他的鉴定是:思维迟钝的儿童。在一节植物课上,学生们在学习用各种方法把果树嫁接到野生砧木上去。巴甫里克成功地完成了这项实验,并且在试验中提出了自我独特的见解。这消息很快就传遍了全校。许多孩子都想用同样的方法培育树苗,而搞成功的仅有3人,其中2人是女孩子。而生物教师自我,据他本人承认,连一根树枝都没有种活。而他的智慧——用自然学科教师的话来说,是“表此刻手指尖上”。一位教师在校务委员会的会议上说:“这个五年级生会做的事,是有经验的园艺工也很少能做成功的。”从这件事情上开始了巴甫里克的“转变”。巴甫里克身上那种害怕、拘束、犹豫的表现消失了。此刻,当他在课堂上回答问题的时候,他已经不是在竭力回想教科书里的什么地方是怎样说的,而是在出神地思考着,从他所看到和观察过的东西里引出结论来。巴甫里克此刻带着那么强烈的求知欲听着教师们讲课,使一些教师感到有些意外。

  一一巴甫里克他是不幸的,在“分数第一”的教育思想下,记忆本事差、不会解答数学题的孩子,就算你不断的.补习也是个“反应迟钝、无可救药”的落后生。巴甫里克他又是幸运的,因为他们五年级开设了他特感兴趣的“植物学”这门课程,因为“那位植物学教师善于安排课堂教学,他不仅仅要求学生像平常所说的那样“掌握教材”,并且让学生去自我获取知识。”在那里他的思维觉醒了,他的才能有了展现的舞台。经过努力,他最终成了农艺师并找到了一份好工作。

  一一巴甫里克的故事感动着我,正是这样刺眼的字眼儿映入我的眼帘,让我再次打开电脑,搜索到《少年中国强》其中一期节目,专心致志地又看了一遍“何不凡”的故事。何不凡——他的出生给妈妈带来了喜悦,他的出生让妈妈真正认识到自我长大了,他的出生让妈妈看到了他是一个“不平凡”的孩子,所以取名——不凡!下头就让我们一齐走进何不凡的世界。

  一一巴甫里克、何不凡,乍一看都是所谓的差生,但就像节目当中说的那样,他们对待事物的态度只是极度的喜欢和极度的不喜欢,喜欢的全身心投入、专心致志地学,绞尽脑汁、煞费苦心地想,付诸实施、精益求精地做;不喜欢的则反之,一切都不在乎。例如:学校六年级6班的何钰杰同学异常喜欢古文,他的风采我们已在学校晨会上一睹为快,他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背完了《国学》教材的上下册32篇文言文和32首诗,已经读完郭校长送他的《后汉书》,并且他已经能写小古文了,最近他又在给教师及同学写传记了,其中已经写了28个同学和3位教师,在传记中,他把每个人物的外貌、性格、爱好都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没有雷同,没有编造,没有抄袭,完全原汁原味儿。自从喜欢上《国学》这本书开始,一个有点木纳、从不善于主动表达的他,让所有的教师同学对他刮目相看———何钰杰,他有着自我美丽的梦想,长大后当一名作家。喜欢上《国学》的那一刻,就是何钰杰思维觉醒的成长历程,而郭校长就是帮忙何钰杰思维觉醒的那个关键人。在我们的教学生涯当中,也许还会碰到像何不凡、巴甫里克这样的若干个孩子,但此时的我已学会不再生气愤怒,因为我有了学习目标,我要像何不凡妈妈一样坚定自我的信念,像郭校长一样拥有一双慧眼努力地呼唤孩子思维的觉醒。

  一一作为教师的我们仅有善于发现、开掘学生的闪光点,根据孩子的个性及兴趣对其进行引导,使学生构成阳光般的心态和健康的人格。相信每个孩子都会成为我们祖国的建设者,只是领域不一样,所以我们必须要因材施教,不要对任何孩子放弃期望!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11

  有位非常著名的教育家曾经说过:“只读两本书(教材、教参)的教师无论如何是不能成为优秀教师的”。读书可以提升自己教育的爱心和社会的良心。这是作一个‘真正的教师’所不可缺的“精神底蕴”。“有人说‘没时间读书’,关键还是他不想读书……”“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实在太多,而我们知道的东西又太少了。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添加,也有用尽的时候。“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所以,读书吧.

  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为了解决中小学的教育实际问题,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他专为中小学教师写了一本《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书中给教师提出了一百条建议,每一条建议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有益于我们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我以前在大学里也读过,但没有象这个假期一样这么认真去阅读。读着此书,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我面前,他循循善诱,给我指点迷津,又犹如一位和蔼可亲而又博学的老人,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给我以帮助,让我充满信心.阅读完《给教师的建议》之后,感触颇深。这里的每一篇文章都震撼着我,看了后,我觉得苏霍姆林斯基真伟大,不愧是世界著名的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他列举的每个事例都是那么的熟悉,就好像是自己曾经碰到过的'似的最先吸引我的是“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关于写教师日记的建议”,“谈谈教师的教育素养”这几条,因为这是我迫切希望解决的几个问题,看了后真的对我帮助很大,主要是在思想上、观念上有了转变.

  如我们一开学每天的工作排得满满的,要上课,备课,改作业,谈话,整天有忙不完的事情,哪有时间?更何况现在还要抽出一定时间来搞自己的科研;晚上回到家还要忙着家中琐碎的事情。那么教师的时间到底从那里来呢?这个问题我在书中找到了答案,在“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一条中苏霍姆林斯基给了我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每天不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身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每天不断地读书的目的,是要使我们从事的工作所需要的知识成为我们所具备的知识海洋中的沧海一粟,这样在教学工作中就可以左右逢源、游刃有余,也就不会把工作当成一种负担了.书中所举的那个历史教师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他的成功之处就是用他终身的时间在扩大自己的知识海洋,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这让我从本质领悟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奥秘:这就是要多读书。

  苏霍姆林斯基在“谈谈教师的教育素养”一条中提到,教师获得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读书应该成为我们

  教师的精神需要。而我们大多数时候都忙着批改作业、教育孩子、上课、听课,有多少时间在捧着教育名著或文学,哲学的书在阅读呢?只有在写论文、写计划、总结或上公开课时,才想起找一点书来,看看有没有可以借鉴的文章,有没有可以参考的教案。相信绝大多数老师都这样,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这一定很可悲!今后,我要象要求学生那样要求自己: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

  在“谈谈教师的教育素养”一条中还特别指出了教师的语言素养是上好课的关键。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谈话的艺术。”教师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语言表达能力,这就给教师的语言修养提出很高的要求。教师的语言是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符合教育教学需要、遵循语言规律的职业语言。如果教师的语言素养好,那么他上起课来会非常轻松,学生听的也非常明白,课堂效率怎能不高呢?相反,语言能力差,就会耽误学生许多时间。

  读《给教师的建议》后,我想对自己及同行们说一句:“读书,能使你的知识变得更丰富,也使你更有魅力,快读书吧。”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12

  读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受益良多。苏霍姆林斯基经历了35年的教育生涯,一心扑在教育事业上,根据自己的教育实践,总结形成了丰厚的教育经验。我们可以从中汲取到许多用来丰富和指导自己工作的理论和经验,明确要把教育作为享受,把奉献作为乐趣,用乐观无私的心态看待我们职业,便会从中发现无尽的快乐,汲取工作的热情,收获成功的喜悦。

  我想,作为教师,应拥有无私而高尚的人格。把阳光带给所有学生,因而自己的心中也是阳光,这就是教师平和而真实的快乐。如今的教师,已不仅仅是简单的“传道授业解惑者”,更是学生完美灵魂的塑造者,培养有道德、有思想、有才能、有潜力的学生,应该是教师孜孜以求的理想。塑造自己的灵魂,教师要真诚关爱学生。只有真心实意地关爱学生,才能培养出真正优秀的人才。素质教育下,优秀学生的评判标准已不仅仅局限于成绩,各方面的人才都是未来的国之栋梁。因此,顺应学生的个性,显得十分重要。教育必须要为学生的人生幸福服务。如果成为伟大的人物,却不能为他的人生增添幸福,那么这是对他的不尊重。作为教师,我们理应为学生打造一段幸福的记忆。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们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要求,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学生对学习的热切愿望,明确的学习目的,是取得成功的最重要的的动力。培养这种愿望与学校整个教学工作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它的实现首先得依靠课堂教学,需要教师的不断引导与激励,作为教师的我们,更要时刻注意克服那种令学生昏昏欲睡的课堂语调,用饱满的热情激发学生求知的动力。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服务,是一种精神性的服务。如此看来,师生间早该建立起平等的关系。每个人在不同的岗位上为他人提供服务,没有一个人有理由利用手中的职权对他人指手画脚。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融洽师生关系,建设和谐的校园,发展以人为本的`新型教育。

  思考的过程是解决问题的过程,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脑力劳动。教师越是善于把学生的思维活动赋予解决问题的性质,学生的智力也就能越加积极地参与到这项活动中来,学习中的阻力和困难也就越加清楚,因而脑力劳动的过程也就在某种程度上成了克服困难的过程。那种认为把教学内容讲得越清楚,越明白,学生的问题就会越少,他们的知识就会掌握得越牢固的教师,是大错特错的。好老师决不会越俎代庖地替学生解决难题,他们对学生的关心首先表现在让学生明白摆在他们面前的困难是什么,要想克服困难,不仅仅需要孩子们集中极大的注意力,而且需要他们付出极大的意志力。要想真正地掌握知识,不仅仅要在学生面前揭示教材内容的本质,而且要教给学生怎样思考,让他们独立地,自觉地深入到教师的详细讲解中来。

  “要做到使儿童愿意好好学习,就要让儿童看见和体验到他在学习上的成就。不要让儿童由于功课落后而感到一种没有出路的忧伤,感到自己好像低人一等。儿童的乐观精神、他对自己力量的信心——这是一条把学校和家庭联系起来的牢固的绳索,是一块吸引父母亲心向学校的磁石。”学生被动,消极地掌握住的知识,对学生思维发展起不到多大的影响,而是让他们扮演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积极主动收获的知识,不但让人深信不疑,更会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所以我们要努力做到让他们始终对自己充满自信,经常体验到努力学习给自己带来的快乐,用成就感激励他们不断进步,强化良好的学习习惯,避免他们产生低落情绪,丧失信心。并且善于从他们的优点入手,激发起主动学习的动力,引导他们正确看待自己的不足,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超过自己的前一名,坚持每天进步一点点,让自己学有所获。一旦他们真正从内心产生了学习的渴望,一切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作为一名教师,很少人不爱自己的学生。但是,在教育中,尽管有时我们为他们的成长付出了很多,可他们并不领情,甚至常常事与愿违,收到相反的结果。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没有把他当做一个乎等的人来对待,其实孩子也有自尊心。作为一名教师,只有在教师关怀学生人格尊严时,教导才能成为教育,就本质而言,教育的核心就是关怀学生,让他经常具有作为智力劳动者的自尊感,作为公民的自尊感,作为自己父母儿女的自尊感,作为因自己崇高的意向、激情和成绩而变得美好起来的个人的自尊感。我们要让学生经常看到自己的成功,让他们感到每一天都不白费力气,每一天自己都有新的收获。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13

  近几日,有幸拜读了前苏联伟大的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大作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给教师的100条建议》读后感4。读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觉得他的每一条建议,都是他在三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用心血和汗水换来的。都凝聚着他的聪明与智慧,都彰显着他的热情与博爱,都寄托着他的梦想与希望。文章中有谈如何教书育人的,有谈如何关心后进生的,有谈如何提升自身素质的。特别是《谈谈教师的教育素养》这篇文章对我的触动特别大。

  她在文章中说:教育素养的这一重要特征的第一个标志,就是教师在讲课时能直接诉诸学生的理智和心灵。在拥有这一真正宝贵财富的教师那里,讲述教材就好比是向交谈的对方(学生)发表议论。教师不是宣讲真理,而是在跟少年和男女青年娓娓谈心:他提出问题,邀请大家一起来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在分析这种课的时候,大家会感觉到:在教师跟学生之间建立了一种密切的交往关系。你,作为校长,也会被教师的思想的'潮流所带走,你会忘记你是来检查教师的工作的,你会感到自己也变成了学生,你跟一群15岁的少年们一起为发现真理而欢欣鼓舞,你在心里回答着教师提出的问题。可见,教师在他所教的科学基础学科方面,如果没有深刻的科学知识,就谈不上教育素养。那么怎样才能使每一位教师不仅懂得一点教学的常识,而且深知本门学科的渊源呢?

  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的教育素养的这个方面正是取决于此。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

  是啊,作为一名老师,如果没有渊博的知识,没有较深的教育理论素养,如何胜任自己的工作呢?受其影响,我开始反思自己,与苏霍姆林斯基相比,我有点自惭形秽,有些汗颜。业余时间大都浪费在了闲谈与游戏上了。于是我开始了新的人生之路:走进图书馆,去翻阅新上架的教育理论书籍。现在,我正在阅读《教育心理学》、《学习论》等理论书籍。下一步,我还要制订一份读书计划,多读一些国内外的教育家有关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经验方面的著作,以提升自己的教育素养,并将好的经验应用于教学之中。同时注意积累、总结自己教学工作中的经验与教训,并以笔记的形式记录下来,让自己的身后也留下一串歪斜而踏实的脚印。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14

  不愧是一部教育学的经典,字里行间透露的教育智慧,一个个活跃的教育案例中渗入着对教师心里世界的深度剖析,每读完一个章节,都感觉履历一场精神的洗礼。

  这本书一起头,便几次教诲我们“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这让我领会到,每个孩子都是独立不同的个体,在学校里,切忌“一刀切”,对孩子要个别看待。这一观点贯彻整本书,是一切教育教学的基调。

  对这一点,我深有感触。本学期开学伊始,为了增加孩子们的文化底蕴,我制订了一份诵读计划,本想这个学期,让所有孩子熟练背诵掌握二十四首古诗、三十首晨诵诗、一百句增广贤文的。对于古诗和晨诵诗,多数孩子背诵很顺利,在讲堂上,随时讲完随时就掌握了,可是关于贤文却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可能是因为孩子第一次接触古文句式,在讲解意思时兴致勃勃,听得很认真,可真正背诵起来,远远没有晨诵诗容易,有的孩子几次背诵,疾苦不堪。起头时,我很着急,逼着孩子被,觉得不肯用心,不努力。就如许,本来是一件教员学生都受益的事,本该是高欢快兴地积累,积极地接管的事,却因为如许的强逼,变得严重和不安起来。

  当我读了,这本书中的第一个建议:“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中一段话:“学习上的成就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种相对的东西,对一个学生来说,五分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三分就是了不得的成就:我们要善于确定:每个学生此刻能做到什么程度,若何使他的智力和才能获得进一步的发展———这是教育的技巧。”

  我把这句话,抄录在自己的学习笔记上,几次读着,渐渐感觉到自己的判断。对一部分孩子来说,能背诵晨诵和古诗就是了不得的成就,至于贤文,他能跟着享受贤文故事中的乐趣,能流读下来,在别人说起这句贤文时,他可以或许会意一笑,这就是了不得的成就了。而对于那些记忆力好,愿意背诵的孩子来说,可以作为一项挑战,在背诵中获得成就感。于是,在本学期后半部分,我改变了观点,只是大力表扬背诵好的,至于背不下来的,能读就行,如许的规定,让部分孩子如释重负,我的心里也轻松了很多。

  没有抽象的学生,这是前辈的经验之谈。若运用到教学中,讲堂任务可以或许分条理地布置与验收,相信孩子们会受益更多。只是孩子较多的现状,使这一措施操作起来稍有难度。在这本书中,我印象最深的还有第六条建议“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

  素和姆林斯基始终主张,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呵护孩子的心灵。所谓的后进生,只是在行为习惯和知识掌握方面稍微欠缺的孩子,而对于他们的额转化,则是我多年来头疼的'问题。若何能让孩子们在健康成长的同时学到更多的知识与技术?素和姆林斯基以自己三十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起首要赏识每一个学生,让他们在自信与关爱中成长。

  渴望被别人信赖和重视,是每小我来自心里的需要。哪怕是再理智的人在听到赞美和赏识时都会喜上眉梢,心里会为之一动。而对于孩子来说,这种渴望更加强烈,希望获得他人的羡慕、好感与赞扬,渴望获得教员和其它成人的尊重与赏识。

  关于这一点,我曾尝试着运用这个教育规律,成功转化过几个所谓的后进生,可是这些孩子往往会出现几次,这段时间表现很好,可是不能坚持,这就是对我耐心和毅力的挑战,始终相信孩子的素质是好的,再美的璞玉在雕刻的过程中也是要履历刀刻的苦楚的,因此,当看到费尽苦心有所前进的孩子,又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奸刁和刁蛮时,我也学会了冷静,你再奸刁,你仍是有可可以让我抓住的小优点,你记忆力好,就让你检查别人背诵,当这位孩子觉得自己被重视,被需要时,他的心思,也许会慢慢转变。

  苏霍姆林斯基的这本书,让我困惑许久的问题在这里找到谜底,提醒我正在做的是一项高尚的工作,不断的`连系理论加以实践,不把工作当成一种负担,用心去爱每一个孩子,去教每一个孩子,让他们充分感觉到的爱心、耐心和关怀。我相信教师激励的眼神会使每一个对书本、对自己失望的孩子重拾信心,重燃渴望学习的火焰。毕竟每个孩子最初都是想学、好学的,只是因为方方面面的原因使他们对学习产生了惶恐,这个时候教员就要饰演好自己的角色耐心的去引导,千万不能对他们有任何表示厌弃的立场,如许无疑是给他们幼小的心灵再一次沉重的危险!这让我想起一个寓言故事,可以或许爬到金字塔顶的只有两种动物,一种是鹰而另一种却出乎意料的是蜗牛。看来只要坚持努力,没有不成功的工作,看来“没有教欠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员”这句话说得也不为过,若是教员能吸引学生不断坚持,万事就能成功。

  我想:《给教师的建议》如许的经典教育书籍大概是读一辈子也读不够的。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15

  一本好书能启迪人的智慧,涤荡人的灵魂。我觉得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就是这样的一本好书。它犹如一泓清泉,清爽甘甜,沁人心脾;它仿佛是我的一面镜子,时刻映照着自己;它又好像是我慈祥师长,不断地给初入教师岗位的处于茫然中的我以指引。大师的`形象虽然模糊,但大师的指引却是那么具体。如何在教师岗位上能够将工作做好,如何能让自己在这份事业上有所发展,我从中总结出几个我首先必须要努力的方向。

  一、读书,读好书

  有句话我一直非常喜欢:“要想给孩子一杯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这在我们教育事业中尤为重要。苏霍姆林斯基在许多条建议中都提到,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必须要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教师应该要不断培养自己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静下心来,善于对书本中的内容深入地思考。确实,我们教师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学时游刃有余,这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的储备能量,使自己的知识海洋变得越来越宽广,让自己的“一桶水”永远取之不不尽、用之不竭。

  二、关心学生

  其一要关心学生的思想,建立师生友谊。苏霍姆林斯基写道:“建立师生之间的友谊,是要付出巨大的劳动,花费很多精力的。有些人认为,要建立师生之间的友谊,只要带领儿童去参观旅行,跟他们一起座在篝火旁烤土豆吃,跟他们一起分享欢乐就行了,这些看法都是错误的。建立跟学生的友谊,必须具有巨大的丰富的精神财富。缺乏这种精神丰富性,友谊就会变成一种庸俗的亲昵关系,而这对教育是一种危险的现象。教师要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进行交流、谈心,了解学生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情况,从中知道学生在想什么,需要什么。

  其二要关心学生的学习。当学生学习上遇到困难,要及时、耐心、细致地辅导,努力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发展。相信我们付出的努力总会有回报,洒下的甘霖总会浇灌出灿烂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