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读后感(精选15篇)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活着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活着读后感1
看到有一本《活着》,就囫囵吞枣的读了一遍,刚看完,很压抑,然后,很久,才释然。
主人公福贵,从一个有钱的爱赌爱嫖的二流子,到孤苦伶仃的一个人,经历了破落、贫穷、战争,一步一步,失去了儿子、女儿、妻子、女婿、外孙,只有一头很老的牛陪伴余生。
在悲剧的人生中,他学会了珍惜,珍惜自己的妻子,妻子做的一双鞋,最饿时老丈人省下的一小袋米,学会了宽恕,宽恕间接害死了自己儿子的战友。独自一人活着。
这本书不同于张爱玲的《小艾》,小艾经历了一系列悲惨的`遭遇,最后的结局还是给人一些希望的,看完以后,积聚的压抑在结尾处有一些释放,而《活着》看完很沉重,感觉呼吸困难,看着生命之手一次又一次给予希望,又一次一次的剥夺一个人身上的珍宝,却无力反抗。
也许只有懂得了爱,懂得了你所拥有的珍宝,在失去时,你才有勇气去面对一个人的寂寥。
毕竟,回忆是一个人的历史缩影。
活着读后感2
《活着》的主人公傅贵经历了从青春到中年再到老年的岁月;经历了一个人一生中的喜怒哀乐。他死了父母,失去了孩子。说他穷,也不是。至少,他还活着。
他曾经年轻轻狂,赌博失去了所有的财产,从著名的徐的徐地主变成了一个贫穷的农民。而取代他的'龙二,在解放初期就被枪杀了。这是他的生命吗?
再一次,他被捕当兵,在军营里度过了几次春秋。有多少人在可怕的战争中失去了生命,福贵幸免于难,直到战争结束。这是另一条命吗?
人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目的是什么?为了钱?为了名利?不!只是为了生活!如果一个人死了,那么还有什么钱,什么名利啊!你来了,什么也没带来,然后你走了,什么也带不来。你是无辜的,你必须无辜的。每个人都是一样的。所以,活着只是为了活着。
虽然傅贵失去了一对孩子,没有温柔贤惠的妻子,但他还是要活着。从人性的角度来看,他真的很穷。但生活总是那么艰难、残酷和神秘。活着真的很难。他饱受岁月的风雨,但他还活着!
在生活中,福贵几乎一无所有。在别人眼里,他只是一个疯狂的坏老人。但至少他有一个无价之宝,失去了就再也得不到了,那就是生命!
活着读后感3
《活着》中写道一句大概意思是:干尽坏事的人虽然令人瞧不起,但命都长。对,福贵就这么一个人。
生存与幸存就像硬币的正反面,可惜死去的人连硬币都见不到,更何谈幸福。而福贵命长就这么一直生存、幸存、生存、幸存………或许活着就是他的幸福。
他知道自己的错误便重新做人,他知道家珍的病重便不让她下地干活,他知道儿子是好心献血死的就没有杀死春生,与春生的最后一次见面告诫他千万要活下去,要活下去,他知道女儿有人家要便高兴地合不住嘴,他知道自己的亲人们一一离去却仍旧坚强的活着,哪怕是一辈子跟老黄牛相依为命也还是活着。
一双如何看待世界的.眼睛和一颗如何运转的心,决定着活着的态度,如果时代注定活着要命途多舛,那就利用好剩余的日子,因为生命的价值不被时间所束缚;如果时代注定活着会一帆风顺,那就勇敢前行回报那个值得你付出的时代。
我们不能改变时代改变命运,但可以思考我们一路走来留下的脚印,有深、有浅、有直、有弯,这些脚印仅仅是我们的过去,一场大雪过后,我们会踏出新的脚印。活着就是对逝者最大的宽慰,活着就是对期盼者最大的支柱,活着就是崭新明天的资本。活着就是最大的幸福。
活着读后感4
活着,一个难以捉摸的词语,就像这本书一样。深奥。
活着就自然要接受痛苦,要接受烦,并解决。现在的学生,包括我,常常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而活,是自己的将来,或是余华在书中所写的为了光耀祖宗。你还活着,那么在你身上的担子就从未放下。你要去承受痛苦,承受分离。余华在书中说“活着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人们的责任。”忍受,忍受生活赋予的快乐和痛苦、幸福和不幸、悲伤和高兴以及兴奋和无奈……当福贵的亲人一一离去时他才学会珍惜
所以,我们应该正视生命的有限和脆弱,立足现实,珍惜生命,以最大的努力热爱生命。当面对磨难时,不要怨天尤人,要勇敢地面对它,用爱和宽容来超越苦难本身,靠忍耐和温情来消散苦难。将生死无常的生命悲哀,转换成对生命价值的自觉追寻与实现。相信生命在这样一次一次的磨砺中,会变得更加坚强,而我们也会更加理解生活的`本质,理解人生的美好。
这世上的每个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活着。近日中央台在向广大市民提问:“你幸福吗?”答案千千万万,但我觉得,能活在当下,就是幸福!
活着读后感5
《活着》是一本能给人力量的小说,每每我面对劫难,快坚持不住的时候;福贵的形象却总能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给予我无限力量!
今天,忍不住又重读一遍余华的.《活着》了!
虽是重读,但却有着比第一次更强烈更沉重的感情——读的过程中忍不住落泪三次;分别是福贵的女人家珍离世,福贵的女儿凤霞离世,福贵的外孙苦根离世……
富贵这一生太苦太苦了,同时他又那么幸福——
从地主少爷,到输光家产的穷苦贫民,到目送亲人一个个相继离去,最后只得与一头牛相依为命。
一次次的与挚爱之人永久别离,一次次的经历磨难。在经历这些种种后;老人依旧活着,仿佛比往日更加洒脱与坚强。这得花多大的勇气去面对阿!很难想象出来……
同时他又是幸福的,他所牵挂,所担心的都陆续不在了,他在也不用担心谁,再也不用牵挂谁了。轮到自己死,安安心心死……
文中,老人福贵是以微笑向一个陌生人讲述自己的一生而开展来的,我想这种微笑是发自内心的,是纯粹的。
活着读后感6
富贵的一生在命运的年轮中辗转反侧,每当生活安定下来,意外却接踵而至,从父母到儿子,从女儿一家到妻子,命运的无常,一次次摧残着他,也一次次震撼着读者,苦泪和死亡伴随,用逝去衬托出生命的珍贵。但富贵还是从土地改革到三年自然灾害,再到文革,挺了下来,他代表着那些年中国人所受过的苦,比起富贵的`一生,我们遇到的挫折又算什么呢?富贵终究抗下了命运的无常,世上无绝境,唯有对处境绝望的人。
都说青年富贵为贪欲而活,中年富贵为了家庭而活,老年富贵是为了自己而活。也正是如此,迟暮之年的富贵才能每日唱起:“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这概括自己一生的词句,唱出的是富贵对自己过往的坦然,他正视着自己。而我们在失意之时,在堕落之中,要好好想想,我们是否在为了金钱俗欲而活?是否已经将自己的灵魂寄托于他人,任由别人摆布?记住,要为了自己而活。
夕阳西下,富贵的老牛在耕地划下一道道沟痕,活着也不过如此。但就是因为这样,才能世代耕作出肥沃的土,彰显出生活的价值。
活着读后感7
这本小说给我的第一感觉是冰冷、凄凉。大概是因为那些动荡的年月,并未真正有过艰难和困顿,这个故事让年青的我们不禁有些战栗。
他用冰冷的笔写尽了人生的悲哀,于是太多的苍凉过后反而有种彻底的平静了。他在青灰色的描述中不时又给些光亮,让我们以为峰回路转,熬过去就是天堂,然后又很快的打破我们的幻想,连疗伤的机会都没有。
有的人从这本书里只看到了生命的悲苦,而有人却看到了生命的无常。几个人看,不同的反应。我看完时却在想一个作家要写这样一本书的目的。
《活着》告诉我的.是,每个生命都值得尊敬和热爱,每个生命都丰富多彩,每个普通的人都是不一般的人。
感动我们的,是对生命的态度,是活着本身。这是中国文学给我的一次伟大的撼动。
活着读后感8
余华的《活着》,早有耳闻,却一直未有机缘阅读。直到前不久终于“抽空”读完了。
开始愤慨福贵的奢靡,厌烦不堪;后面的改观和他经历的人生大事,战争、文革、儿子去世、女儿、妻子、女婿的相继离世。
每个阶段都像幸福开启的日子却好景不长,悄然离去。
余华老师骨子里应该是彻彻底底体验和经历过那段建国后的日子,才能把一个穷苦底层人民刻画的那么深刻形象,没有切身的感受无法写出那种生活和苦难!
我的心底是被触动的,难以言语的同情悲戚,无法想象第一人称视角下如果“我”就是福贵,我是不是如他一般的心境,那么那么苦的日子,只是想象和阅读都能感受满满的压抑,如果切身经历是否能扛住!
活着是什么?只是活着吗?或许很多很多人都是那样的'经历过、承受过,生活不易。
知道福贵一生的苦难,让我更感恩目前的时代和眼下已有的生活,没有什么是作为人熬不住,受不了的,只要活着!
活着读后感9
本书是从一个旁听者的角度,描述出一个普通人平凡而又曲折的一生。主人公福贵生活中混乱又特殊的时代,经历了战争和杀戮,以及动荡的生活。他本来过着非常幸福的生活,后来身边的人却陆续离开,残忍让他面对着这一切。在一生当中失去了很多东西,包括亲人、金钱,最后唯一留在身边的就只有差点被人宰割的老牛。
故事最令人心疼的就是福贵的儿子,因为抽血过多而死亡,这么天真烂漫的孩子,碰上一个庸医,为了救回县长的老婆,没想到竟然迎来这样的结果,人生中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了,总是在不经意间出现很多无法接受的现实。
这本书并不是告诉我们需要如何去活,而是告诉我们活着应有的态度,拿书中主人公的`话说就是:活着,好好活着。我们无法更改生命的随意抛弃,面对各种不同的遭遇,只能默默去忍受,只能无力的感慨。既然无法改变活着的事实,但可以改变活着的态度,只要活着就会有希望,无论好与坏,至少在生命的尽头可以告诉自己,我们活过,也曾努力奋斗过,始终坚持不气馁,不抱怨,坦然面对这一切。
活着读后感10
“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余华的《活着》写出了真正的意义,书中主人公小时候是个富家公子,因为年轻时吃喝嫖赌,将家产全部败光。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他的一生曲折多变,最后他没有了所有的依靠,所有的.亲人,只剩他一人孤独的活在世间,但他依旧活着,他努力赚钱,只为买一头牛,与自己共度余生。
富贵坎坷的一生告诉我们很多人生道理,生命中充满了无数的坎坷和挫折,但这些都不能成为阻碍我们前进的道路,我们可以被打压,但是不能被打败,要努力,勇敢的活着。或许,人们活着就是为了自身而活,而不是为了人以外的任何东西而活。如果要说活着的意义,那就是为自己而活,并且活的精彩,因为时间会证明一切。
生命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
——余华
生活是一个人对自己经历的感受,而幸存往往是旁观者对别人经历的看法。
——余华
检验一个人的标准,就是看他把时间放在了哪儿,别自欺欺人;当生命走到尽头,只有时间不会撒谎。
——余华
活着读后感11
活着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活富裕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活着》就是讲述了一个人与命运间的友情。
《活着》从一个旁听者的角度道出了一个普通人平凡而曲折的一生。主人公福贵生活在那个纷乱特殊的年代,经历了战争,杀伐以及一系列动荡的生活,经历了家庭的兴富到衰落,身边人陆续的死去,最后只剩下一头瘦骨嶙峋又险些被人宰割的老牛与他为伴。当他站在生命的边缘才能真正完全而清醒的对世人讲述一切。
主人公福贵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先后离他而去,一次次在绝望的边缘徘徊,但是他却有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的乐观态度。当他发现间接害死自己儿子的是自己昔日患难与共的春生是他选择了埋葬仇恨,他们之间互相感激,互相仇恨,但是谁并无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即使是在绝境面前他依旧劝解朋友要坚强地活着,只要活着,只为能够活着。
无论怎样,生活总要继续。只要活着就好,只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或者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活着读后感12
“少年去游荡,中年想绝藏,老年做和尚”
——余华
距我第二次看完《活着》已相隔一年多了,前后看了三次,每次心境都翻天覆地。
这次我看到的是:生与活
生与活是不同的。
生,是让生命延续的这个结果。
活,则是生命延续的整个过程。
全书借富贵的人生,完美的阐述了活的这个过程。整个过程让我不能释怀,不管多久都不能释怀。
文末富贵买的那头老牛,让我感到未曾有过的亲切。
之前看过一句话:“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老牛一样”,如果悲惨是锤,那富贵就一定是那头老牛,而《活着》讲述的.就是老牛受锤的过程,这个过程残忍而又绵长。
从内心来讲,我是拒绝这样的剧情的,但是太过贴切,让我不得不去承认;农村出生的我,从小就听老辈们讲述这文中的那个时代,我很幸运没有吃过树根,树皮和野菜。
起初,我是很想讲讲自己的故事的,现在细想一下,富贵这样的人都只能算做时代产物的一个缩影而已,活在当下的我们又何足挂齿?
活着读后感13
时间,经历的不同,都会让你在看同一本书的时候有不一样的看法。第一次读这本书时,觉得好夸张啊,怎么会有人的一生是这样的,那该怎么活下去,还能像富贵这样活吗,当时觉得这一定是作家的书写手法,集各种典型于一身,就像祥林嫂一样,所有的悲惨事物好像她都遭遇了。后来啊,年龄长了几岁了,我哥给我过去的人就是这样的,遇到个大病小灾、饥馑年荒,书里描写的这些事件是很容易发生的事情,死个人也是很平凡的`事。现在我现在相信了书里的故事,也更加为书里的人物悲惨遭遇而心痛……
看这本书的时候有点心得,写在下面了。
一本书,慢慢看,一天看一点,就会意犹未尽,要是迫不及待的一下子看完,倒失去了它本来的意味,也少了思考。就如同与人相处一样,刚认识的人,你一下子把ta了解完,就失去了探索的乐趣。大概所有事情都要讲究适度。太慢,则发现不了其中的深度,和可咀嚼的地方。太快,容易将一切看透,又激发不起人想要继续探索的心思。古人老讲中庸,这大概也是中庸的一种吧
活着读后感14
在复习作业的间隙,我看了《活着》。余华的书早就听说过了,但一直没有时间,到张艺谋的电影先看了。读完原著后,不禁称赞这本书天生就是一个很好的剧本,我觉得编剧更不用改什么。故事的描述充满了镜头感,是我最喜欢的'讲故事模式。作者的文字并不华丽,但平实中却充满了力量,是一种能从内心感动你的力量。我不想说任何关于灵魂的话。也许读太多的书不容易被感动,但这确实是一本好书,值得我推荐。希望大家读完之后都能有自己的感悟
给出书中的一段文字,大家欣赏一下:
老人和牛渐渐远去了。我听到老人粗糙而感人的声音从远处传来。他的歌在空旷的夜晚像风一样飘扬。老人唱道:
青少年游荡,中年想挖藏,老年做和尚。
炊烟在农舍屋顶袅袅升起,在阳光明媚的空气中分散后消失。
女人一个接一个地喊着孩子的声音,一个男人拿着粪桶从我面前走过,扁担吱吱作响。慢慢地,田野趋于安静,周围出现模糊,阳光逐渐消退。
我知道黄昏转瞬即逝,夜晚从天而降。我看到广阔的土地露出坚实的胸膛,这是呼唤的态度,就像女人呼唤她们的孩子,土地呼唤夜晚的到来。
活着读后感15
生活就像一个三维的几何图形,它是多面的,但我们有一双平视的眼睛。优秀的文学作品会用语言和文字把你的思维带入它的多维世界,就像篮子一样。所以读一本书就是对另一个人的认知。“余华”的《活着》似乎讲述了一个“富二代”的失败历史。主人公“福贵”并没有只看到土地的父亲,那就是他的生活。
母亲的溺爱只是父亲惩罚的挡箭牌。活着的`“福贵”只是一种身体,或者他从未活过。时间是如此美妙。历史的变化使“福贵”一无所有。然而,悲剧把他压碎,埋在真实的土壤里,生根发芽。这是一个有枝有叶的“福贵”,真正的“活着”。这可能是“余华”创作的初衷。
面对看似简单而深刻的话题“活着”,这是一部让我们学会思考的作品。我们是想活在别人眼里还是活在自己心里?“活着”可以解释为“生存”和“生活”。当然,“福贵”可能没想那么多。他只是觉得“活得像自己一样”。然而,即使是现在,又有多少人能“活得像自己一样”?或者有多少人想过“活得像自己一样”!
面对财富、贫穷和突如其来的灾难,如何“活着”!也许只有经历过才能理解。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对世界认知提高的一种梳理。不要生活在别人的观点中,学会深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