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谛听教育的春天》读后感

时间:2024-10-23 作者:蒋龙萍 读书心得 我要投稿我要下载

《谛听教育的春天》读后感2篇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谛听教育的春天》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谛听教育的春天》读后感2篇

《谛听教育的春天》读后感1

  寒假,阅读了郭思乐教授的《谛听教育的春天》,受益良多。

  在书中,我领略了郭教授深厚的文化底蕴。他读懂了老子的思想: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他也了解庄子的思想,在书中引用了他的一个寓言故事,说明生命的核心部分是不可拆解的,借以警示我们:必须把学生当作生命体来对待,要忽视其非本质的次要的缺点,而借以保护其根本的和具有发展意义的长处。

  从书中,我欣赏了郭教授幽默和睿智。他把抽象的、无形的,难于理解的道理通过举例,通过类比,将我们一点一点地牵引着,走进他的思想,理解他的主张。从让学生在老师所列的数表中发现规律,编写方程和让学生观察梯形,并根据他们既有的学识经验来认识梯形的教学实践,我们清晰而深刻地认识到:学习的基本过程是自己的悟,当下教育的真正的问题在于:学生缺少自主性,无悟可言。严密的知识点的说教妨碍了人的创造精神,导致了人的积极性和自悟的过程,并无形地销蚀了教学质量。

  所以,教育教学管理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和帮助人的最大限度地自主有效的学习。从农民买用毛估估的办法小猪和让小猪自然地生活,发展为价值很高的"素质猪"的养猪方法进行类比,强调虽然教育本身是在为工业和科学的进展培养人才,但是绝不以为也用对待工业和物质生产的方法去对待生命,因为对于一个已经在灌注的课堂中丧失了学习的灵性学习者,你做得越细,他就发展得越差。只有给孩子们充分的自由,才能产生他们的创造,他们的知识经验和再创造的能力才能充分地发挥出来。

  从书里,我认同了郭教授真知灼见。他没有一味地否定中考和高考给当今教育造成的影响,他正视它,并引导我们正确地认识和对待它。他将人的学习生涯分成两样:一是平时的学习,二是到终端年级备考。所以我们要进行广义的备考,在学习阶段就必须学习,在睡觉的时候就要睡觉,而不是把整个学习阶段都变成备考,其实这样做已经不是备考了,是在坏考了。在学习评价上,郭教授认为不必过细,过细就会使人陷入只重细节不重整体的行为误区。我们要牺牲自己对于知道学生学得如何的冲动,去除过分的清晰和明察秋毫,用来包容他们前进中的不足,和保护及激扬其向上精神。这样的见识给了我们莫大的鼓舞和正确的引领。

  作为一名一线教师,研究教育就是研究人的学习规律和生长法则,就如叶圣陶先生把教育看成是一种生态事件。我们的职责是培育种子,扶植幼苗,供应养分,让个体面对土壤、水分、阳光、气候等生命资源,遵循生命生长的自然法则,自由生长。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首先要走出一个误区:以为我们的整个教学思维就是细分再细分,然后对每个细分把关,抓教学就是抓项目细分的落实,以为教师做得越多,课堂上讲得越精彩,教学质量就会越高。其实这只是在包办代替,包办也就包办啦,代替却是代替不了的,这样做只是让我们的学生"形而上学",只看到了一个漂亮的空壳。学习的'基本过程是自己的悟,人的智慧和知识的拓展全在于悟,有悟才能参透精髓与规律,有悟才能体验到学习过程中的乐趣。所以,每一位一线教师都要放下身份,去了解我们的学生,了解他们的认知水平,他们的见识,他们的需求和喜好。大家要澄清认识:我们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服务的,我们所做的一切必须以学生为本,并把学生当成自主的人来看待和对待,我们要尽我们最大的能力保证和帮助他们最大限度地自主有效地学习。

  今后,我将在教学中贯彻郭教授的生本教育思想,从学生的学出发,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通过我的设计和引导,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掘学生学习的潜力,让他们自由地思考与实践。我将与我的同行们一起努力,使每一个课堂生机盎然,使我们的校园春色满园!

《谛听教育的春天》读后感2

  寒假期间,我拜读了郭思乐教授的《谛听教育的春天》,不经意间,被扉页中的一段文字吸引:"没有人能够知道春风的颜色,只有当她吹拂过山川和田野;没有人能够知道教育的发生,只有当它让学习者的心灵扬起风帆;没有人能够知道孩子们的灵慧,只有当他们自由地思考和实践!"在这富有诗意的文字深处,有着睿智的哲理和对生命价值的尊重和依靠。我作为一名青年老师,反思自己的教学,怎么才能找到一种轻松有效的让老师教得开心、学生学得快乐的教学方式呢?当我接触到了生本教育这个理论时,眼前不禁一亮,在这本书中我了解到生本教育是一个使受教育者永不后悔的理论,是能给教师学生带来快乐的一种理论,它让学生在学习上动力不断,学而不厌。而《谛听教育的春天》中"'毛估估'的智慧"、"杯子边上的智慧"、"培根"的表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毛估估的智慧,首先在于它始终坚持整体地,动势地、实在地看生命体。它不相信某一个局部的数字,比如斤数、长度等等。生命固然是可以用一些数字来刻画其某些形态的,然而生命又总是逸出在我们的刻画之外"。而我们的教育喜欢用一些显性的条目来量化生命的成长。从大处的课程标准到小处的课时目标,我们总是把太多的希望寄予教育,寄予教师,寄予教师的教,往往忽略了寄予学生的学。特别是大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我们总是担心学生的能力,不放心地让他们去学,而是牵着、领着、引着。我们因此变得心力交瘁,学生因此变得负隅顽抗。

  "农民比我们聪明,他们不会丝毫怀疑一个事实:小猪是自己吃东西长大的,因此不需要经自己转手,一旦明白这一点,对小猪的判断只简化为毛估估"。我们基本上不承认教育的本来面目是促使学习者的成长,这种成长依靠学习者自身。我们已习惯了要给他们的成长做很多事情,在我们眼前的成长才是我们承认的成长。比如,一个孩子的学习成绩从70分提到了75分,我们说他进步了,他成长了。为了这5分的'提高,我们曾多次辅导他,给他布置额外的作业,曾大量机械地重复着一项作业,我们出题,孩子做题,我们批阅,孩子改错。这5分的成果里又有多少孩子的主观能动?我们不得而知。而最直接的"成果"是我们和孩子越来越远,甚至越来越对立。但是教育的现状又不得不让我们老师总是纠结于这显性的、冷冰冰的数字上。

  杯子装水,原本平常,郭教授却能从中发现智慧。杯子越薄,边薄,装的水越多。边是"体",装是"用",而教学的目的如同让学生用杯子喝水,老师的教是"体",学生的学是"用",边薄水多,就是教少而学多;反过来,教得多,就学得少。老师把一切讲得通透,学生还学什么呢?所以郭教授认为,教师的角色只是"培根","我们要做的事情大大简化,而学生可做的事情则大大扩充了。所以,培根是我们进行生本教育的关键。简单地进入培根,又是使所有学生都得到基本的学习权力的关键,是教育或教学给予每个孩子的基本待遇,不给以培根,就是教育或教学的基本的失算,也是整个学习被动的直接原因。培根必须交给孩子们自己做,这又是关键的关键。"知识也好,德行也好,教师只是让它们在孩子们的心中扎根,接下来就是孩子们自己的感悟。

  所以生本的课堂是先做后学、先学后教,以学定教。课堂上老师说得少,学生就说得多,老师做得少,只是引导学生观察、活动、阅读、思考,学生从中感悟了,就形成他们头脑中稳定的精神财富。一切相信学生,高度相信学生,全面依靠学生,老师是依托学生资源,唤醒学生,点燃学生心中的火焰,让他们自主地学习。学生成为教育真正的主人。

蒋龙萍

已认证

发布于:2024-10-23

联系方式: 153****0025 点我反馈

《谛听教育的春天》读后感2篇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谛听教育的春天》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谛听教育的春天》读后感2篇

《谛听教育的春天》读后感1

  寒假,阅读了郭思乐教授的《谛听教育的春天》,受益良多。

  在书中,我领略了郭教授深厚的文化底蕴。他读懂了老子的思想: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他也了解庄子的思想,在书中引用了他的一个寓言故事,说明生命的核心部分是不可拆解的,借以警示我们:必须把学生当作生命体来对待,要忽视其非本质的次要的缺点,而借以保护其根本的和具有发展意义的长处。

  从书中,我欣赏了郭教授幽默和睿智。他把抽象的、无形的,难于理解的道理通过举例,通过类比,将我们一点一点地牵引着,走进他的思想,理解他的主张。从让学生在老师所列的数表中发现规律,编写方程和让学生观察梯形,并根据他们既有的学识经验来认识梯形的教学实践,我们清晰而深刻地认识到:学习的基本过程是自己的悟,当下教育的真正的问题在于:学生缺少自主性,无悟可言。严密的知识点的说教妨碍了人的创造精神,导致了人的积极性和自悟的过程,并无形地销蚀了教学质量。

  所以,教育教学管理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和帮助人的最大限度地自主有效的学习。从农民买用毛估估的办法小猪和让小猪自然地生活,发展为价值很高的"素质猪"的养猪方法进行类比,强调虽然教育本身是在为工业和科学的进展培养人才,但是绝不以为也用对待工业和物质生产的方法去对待生命,因为对于一个已经在灌注的课堂中丧失了学习的灵性学习者,你做得越细,他就发展得越差。只有给孩子们充分的自由,才能产生他们的创造,他们的知识经验和再创造的能力才能充分地发挥出来。

  从书里,我认同了郭教授真知灼见。他没有一味地否定中考和高考给当今教育造成的影响,他正视它,并引导我们正确地认识和对待它。他将人的学习生涯分成两样:一是平时的学习,二是到终端年级备考。所以我们要进行广义的备考,在学习阶段就必须学习,在睡觉的时候就要睡觉,而不是把整个学习阶段都变成备考,其实这样做已经不是备考了,是在坏考了。在学习评价上,郭教授认为不必过细,过细就会使人陷入只重细节不重整体的行为误区。我们要牺牲自己对于知道学生学得如何的冲动,去除过分的清晰和明察秋毫,用来包容他们前进中的不足,和保护及激扬其向上精神。这样的见识给了我们莫大的鼓舞和正确的引领。

  作为一名一线教师,研究教育就是研究人的学习规律和生长法则,就如叶圣陶先生把教育看成是一种生态事件。我们的职责是培育种子,扶植幼苗,供应养分,让个体面对土壤、水分、阳光、气候等生命资源,遵循生命生长的自然法则,自由生长。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首先要走出一个误区:以为我们的整个教学思维就是细分再细分,然后对每个细分把关,抓教学就是抓项目细分的落实,以为教师做得越多,课堂上讲得越精彩,教学质量就会越高。其实这只是在包办代替,包办也就包办啦,代替却是代替不了的,这样做只是让我们的学生"形而上学",只看到了一个漂亮的空壳。学习的'基本过程是自己的悟,人的智慧和知识的拓展全在于悟,有悟才能参透精髓与规律,有悟才能体验到学习过程中的乐趣。所以,每一位一线教师都要放下身份,去了解我们的学生,了解他们的认知水平,他们的见识,他们的需求和喜好。大家要澄清认识:我们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服务的,我们所做的一切必须以学生为本,并把学生当成自主的人来看待和对待,我们要尽我们最大的能力保证和帮助他们最大限度地自主有效地学习。

  今后,我将在教学中贯彻郭教授的生本教育思想,从学生的学出发,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通过我的设计和引导,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掘学生学习的潜力,让他们自由地思考与实践。我将与我的同行们一起努力,使每一个课堂生机盎然,使我们的校园春色满园!

《谛听教育的春天》读后感2

  寒假期间,我拜读了郭思乐教授的《谛听教育的春天》,不经意间,被扉页中的一段文字吸引:"没有人能够知道春风的颜色,只有当她吹拂过山川和田野;没有人能够知道教育的发生,只有当它让学习者的心灵扬起风帆;没有人能够知道孩子们的灵慧,只有当他们自由地思考和实践!"在这富有诗意的文字深处,有着睿智的哲理和对生命价值的尊重和依靠。我作为一名青年老师,反思自己的教学,怎么才能找到一种轻松有效的让老师教得开心、学生学得快乐的教学方式呢?当我接触到了生本教育这个理论时,眼前不禁一亮,在这本书中我了解到生本教育是一个使受教育者永不后悔的理论,是能给教师学生带来快乐的一种理论,它让学生在学习上动力不断,学而不厌。而《谛听教育的春天》中"'毛估估'的智慧"、"杯子边上的智慧"、"培根"的表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毛估估的智慧,首先在于它始终坚持整体地,动势地、实在地看生命体。它不相信某一个局部的数字,比如斤数、长度等等。生命固然是可以用一些数字来刻画其某些形态的,然而生命又总是逸出在我们的刻画之外"。而我们的教育喜欢用一些显性的条目来量化生命的成长。从大处的课程标准到小处的课时目标,我们总是把太多的希望寄予教育,寄予教师,寄予教师的教,往往忽略了寄予学生的学。特别是大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我们总是担心学生的能力,不放心地让他们去学,而是牵着、领着、引着。我们因此变得心力交瘁,学生因此变得负隅顽抗。

  "农民比我们聪明,他们不会丝毫怀疑一个事实:小猪是自己吃东西长大的,因此不需要经自己转手,一旦明白这一点,对小猪的判断只简化为毛估估"。我们基本上不承认教育的本来面目是促使学习者的成长,这种成长依靠学习者自身。我们已习惯了要给他们的成长做很多事情,在我们眼前的成长才是我们承认的成长。比如,一个孩子的学习成绩从70分提到了75分,我们说他进步了,他成长了。为了这5分的'提高,我们曾多次辅导他,给他布置额外的作业,曾大量机械地重复着一项作业,我们出题,孩子做题,我们批阅,孩子改错。这5分的成果里又有多少孩子的主观能动?我们不得而知。而最直接的"成果"是我们和孩子越来越远,甚至越来越对立。但是教育的现状又不得不让我们老师总是纠结于这显性的、冷冰冰的数字上。

  杯子装水,原本平常,郭教授却能从中发现智慧。杯子越薄,边薄,装的水越多。边是"体",装是"用",而教学的目的如同让学生用杯子喝水,老师的教是"体",学生的学是"用",边薄水多,就是教少而学多;反过来,教得多,就学得少。老师把一切讲得通透,学生还学什么呢?所以郭教授认为,教师的角色只是"培根","我们要做的事情大大简化,而学生可做的事情则大大扩充了。所以,培根是我们进行生本教育的关键。简单地进入培根,又是使所有学生都得到基本的学习权力的关键,是教育或教学给予每个孩子的基本待遇,不给以培根,就是教育或教学的基本的失算,也是整个学习被动的直接原因。培根必须交给孩子们自己做,这又是关键的关键。"知识也好,德行也好,教师只是让它们在孩子们的心中扎根,接下来就是孩子们自己的感悟。

  所以生本的课堂是先做后学、先学后教,以学定教。课堂上老师说得少,学生就说得多,老师做得少,只是引导学生观察、活动、阅读、思考,学生从中感悟了,就形成他们头脑中稳定的精神财富。一切相信学生,高度相信学生,全面依靠学生,老师是依托学生资源,唤醒学生,点燃学生心中的火焰,让他们自主地学习。学生成为教育真正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