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尔登湖》读后感(精选15篇)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瓦尔登湖》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瓦尔登湖》读后感1
还记得第一次读《瓦尔登湖》是在初中,那时候只是读了这本书的一章节便无可救药的被吸引了。他的文字似乎有种独立于世的清醇香气,散发着清新自然的气息,字里行间都充满了对大自然的崇敬和热爱。书中的景物描写很美很纯粹,让人心驰神往。想必这个人跟别人很不相同吧。果然,当老师介绍《瓦尔登湖》的作者时印证了我的猜测,梭罗,真的很不一般。梭罗(1817—1862),美国作家,思想家,自然主义者。他曾任教师,从事过各种体力劳动,他的著作都是根据他在大自然中的体验完成的。《瓦尔登湖》记录了他于1854至1847年在康科德附近的瓦尔登湖畔度过的一段隐居生活。在他的笔下,自然,人以及超验主义理想交汇融合,浑然一体。他是19世纪超验主义运动的代表人物。梭罗的文章简练有力,朴实自然,富有思想内容,在美国19世纪的散文中独树一帜。他的思想对英国工党、印度的甘地与美国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等人都有很大影响。他毕业于著名的哈佛大学,但是没有选择经商发财或者从政成为明星,而是平静的选择了瓦尔登湖,选择了心灵的自由和闲适。他搭起木屋,开荒种地,写作看书,过着非常简谱、原始的生活。我们不难注意到,梭罗在创作《瓦尔登湖》的时候正是19世纪中叶,那时正是资本主义的飞速发展时期,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作者竟能冒天下之大不韪,这样特立独行,怀着一颗质朴纯真之心踏上了这样一段非同寻常的旅程,这种勇气和魄力令人无比钦佩,而在梭罗心中能存有这样的不带有一丝一毫受世俗之气污染的纯净思想更是让我肃然!这澄明的思想如同一阵清新长风掠过所有读过此书之人的心际,不禁让人为之精神一振,他要让人们明白在这个世界上除了追求物质生活外还有另外一种生活,就是可以带来无比快乐的简朴生活!
如今再读梭罗的《瓦尔登湖》,再一次感受到了初读时的心动,我独自一人,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捧着它,像是在寻找生命最本真的意义。
《瓦尔登湖》以春天开始,经历了夏天,秋天和冬天。又以春天结束,这正是一个生命的轮回,终点又是起点,生命开始复苏。这本书分为经济篇,补充诗篇,穷困的托词,我生活的地方;我为何生活,阅读,声音,寂寞,访客,种豆,村子,湖,贝克田庄,更高的规律,禽兽为邻,室内的取暖,旧居民:冬天的访客,冬天的禽兽,冬天的湖,春天,结束语,一共二十个章节。书的开篇中就提到:“当我写后面那些篇页,或者后面那一大堆文字的时候,我是在孤独的生活着。”孤独一人时,更容易思考,更容易体味生存的意义。书中不止一次的探讨到寂寞孤独。“大部分时间内,我觉得寂寞是有益于健康的。有了伴儿,即使是最好的伴儿,不久也要厌倦,弄得很糟糕。我爱孤独。我没有碰到比寂寞更好的同伴了。”还有“我并不比湖中高声大笑的潜水鸟更孤独,我并不比瓦尔登湖更寂寞。我倒要问问这孤独的湖有谁作伴?然而在它的蔚蓝的水波上,却有着不是蓝色的魔鬼,而是蓝色的天使呢。太阳是寂寞的,除非乌云满天,有时候就好像有两个太阳,但那一个是假的。上帝是孤独的,——可是魔鬼就绝不孤独;他看到许多伙伴;他是要结成帮的。我并不比一朵毛蕊花或牧场上的一朵蒲公英寂寞,我不比一张豆叶,一枝酢酱草,或一只马蝇,或一只大黄蜂更孤独。我不比密尔溪,或一只风信鸡,或北极星,或南风更寂寞,我不比四月的.雨或正月的溶雪,或新屋中的第一只蜘蛛更孤独。”也许只有将自己置身于寂寞的梭罗才有权利去谈论寂寞的滋味和益处。梭罗的《瓦尔登湖》看上去是分离的一篇一篇,每篇里又琐碎的讲了许多生活的细节、感悟。但是实际上这些琐碎在一起才构成了完整的生活。它们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经济、阅读、禽兽、湖、冬天、春天、室内取暖、种植等等。第一篇,经济篇,我从没看到过关于经济的文字可以写成这样的诗意和哲理。很奇怪的是,虽然作者的思想和时代相悖,但文字读来并没有半分消极和孤独,有的只是作者不断向上的不屈精神和勇气,以及那种自给自足的安静从容和坦然。将眼光收回来,当今社会里的人们,似乎在纸醉金迷,灯红酒绿的世界中迷失了。穷尽他们的一生去追逐身外之物,钱财。殊不知生活的意义究竟是什么,他们不停的用钱财的累积的多少来区别、彰显自己的身份。他们用极尽奢华的物品来装饰他们的房屋和外表。殊不知劳力士和几块钱的电子手表是一个用途,价钱的悬殊却改变不了本质的用途。那又有什么意义呢。人们在对物质的无限追求中渐渐遗失了自己最初的梦想,放弃了对简单生活的追求,对心灵丰富的向往。
《瓦尔登湖》读后感2
这本书是我高二寒假买的,还有一本是《边城》,因为看《瓦尔登湖》的封面比较缺乏趣味,所以当时读了边城。然而最近因为教师推荐才看《瓦尔登湖》。
如徐迟先生说,在繁忙的白昼他有时会将信将疑,觉得它并没有什么好处,直到黄昏,心境渐渐寂寞和恬静下来,才觉得"语语惊人,字字闪光,沁人肺腑,动我衷肠",而到夜深万籁俱寂之时,就更为之神往了。我虽没有他这种感觉,初读觉得作者有隐士风范,再深入思考一会儿竟颇有感触。
首先,虽是散文,但却与我之前所看的散文有所不一样。作者在文中引用众多神话故事,诗歌以及典籍,典故等等。这确实令我比较惊奇,较之国内的部分散文作品,这是比较奇特的。在这部作品中引用较多《圣经》的资料和希腊神话。例如他在讽刺人们被命运支配时,引用《马太福音》:"不要为自我积攒财宝在地上,地上有虫子咬,能锈坏,也有贼挖窟窿来偷。"不仅仅如此,他还引用许多名人的话来论述自我的观点。我觉得这也是我们写作文时应当学习的。他引用的作品作者来自世界各地,例如有中国的孔子,英国的查普曼,美国的爱德华—约翰逊等。另外,不仅仅是文学,他的生活本事也十分好,换句话说就是他很会过日子。例如在盖房子时他计算了所有的花费,生活了一年以后他又算了一年内的花销,生怕自我多用了一分钱。虽然生活很简单,可是他觉得很满足,并没有因为这样的生活并且抱怨(因为他就是来瓦尔登湖体验这种生活的)。
可是他为什么会放弃城市里的生活而来到这样一个人烟稀少的湖边生活呢?他想明白人们生活为什么变难。可是他用亲身经历证明维持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并不难,于是他又探究人们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这仅仅是其中一个原因,还有就是他热爱自然,山川草木都是他的朋友。他就像是惠特曼口中所说的橡树——没有一个同类,独自生长着。可是梭罗还有同类,不仅仅如此,他还和自然联系着。而他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因为他的独特性。再看看我们此刻的这些人,学生,工人,农民,教师,司机,我认为这并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人",而是具有不一样功能的机器罢了,缺乏作为人的独特性。
然后对于他的生活,确实是令人向往,与陶渊明颇有几分相似。他先为自我盖好一栋小屋,解决了住所问题,接下来就是满足肚子的需要了,他在屋旁犁几分地种粮食,同时还在外面捡枯木头作为燃料,就这样,他解决了最基本的生活需求。然后就是精神需求了。他热爱读书,即使是几张纸片他都不会放过,除了读书,他也会独自一人坐在林中思考,而正是他所思考的这些资料确实令我颇有感触。这些问题即使是放在当下也是十分值得讨论和发人深思的。因为这些问题是极其普遍又容易被人忽略。
第一,梭罗认为许多人"被生活的重担压垮,闷死,爬行在人生之路上"。就拿此刻的人来说,许多人都为了买房买车,不惜向别人借钱或者是贷款,几年,几十年都在还钱,就为了一栋房子或者是一辆车。而有许多人扛不起重担,或者是因为一时的失意而放弃,或者是因为挫折而颓废。梭罗认为房屋只是为了起到遮蔽的作用,抵抗寒冷和雨雪,这是最基本的功能,人们需要也正是这基本的功能。而一个木箱也有类似的作用。再者,小棚屋可比箱子好多了,可是许多人却追求城市里豪华的房子,这豪华的房子不知能换多少小棚屋,但人们却为了能够拥有一套豪华的房子,使自我处在贫困与艰辛中。这主要在于人们的虚荣心,梭罗称之为"贫穷的礼貌",然而这些贫穷的礼貌人却嘲笑起那些没有豪华的房屋,但很富足的"野蛮人"。然而虽说这很讽刺,放在此刻却是现实的,因为城市里的生活条件比较好,生活也舒适些,以及工作的需要,才会迫使人们宁愿扛着重担。毕竟像梭罗和陶渊明这种人又有多少呢。作者也在书中写道:"更为高贵的植物的价值在于它们能够在远离地面的空气和阳光中结出果实,它们不会受到像比较低级的食用植物的对待"。我们此刻在做的只是为了争夺阳光和空气罢了。
然而,我们的时代还处于梭罗的`时代,这世界上几乎所有人都被世事牵绊着,无法从中脱身,更甚者则越陷越深,无法自拔。但依然存在少数哲人和智者以及部分原始人没有陷入其中。梭罗在瓦尔登湖旁的小屋里,体验着这自然:春日万物复苏,夏天与动物同乐,秋季湛蓝的湖面以及隆冬的湖天一色,白雪纷飞。梭罗这人,从令人窒息的社会中跳出来,向世人证明远离尘世也能满足生活的需求。或许他的书,寂寞的人看完以后能够获益,不再寂寞。但我们这些人可能无法理解作者真正的想法,只会在看后惊叹作者描述的景物与生活,并对这种生活产生艳羡。甚至会在脑海中闪过一丝想法——这生活比陶渊明还要闲适!如果把这本书比作一坛陈年老酒,我们这些人只能闻一口酒香,而那些与作者类似的人品完一口后定会觉得回味无穷。或许是因为我们此刻还处在尘世当中,对世事的抵触没作者强烈,所以无法真正理解这本书真正的含义。
庄子得到了一个酒葫芦,凭着它游于江河山川,毫无牵挂。而梭罗则在自我建造的小屋之中,自给自足,融入自然。而我们此刻的许多人呢,有太多的羁绊,失去自由,失去自我,远离自然,成为了尘世中的一台机器。
正如梭罗研究专家沃尔特哈丁给这本书的物种读法,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先把它当作一部自然与人的心灵探索之书,再把它作为一本神圣的书。读《瓦尔登湖》就是品一杯美酒,越品越觉得它美味与珍贵。
《瓦尔登湖》读后感3
时至今日,依然有必要再读《瓦尔登湖》。夜深,当我们的心情逐渐平静,更能体会到书中是语语惊人,字字闪光。《瓦尔登湖》能引领人进入一个澄明、恬美、素雅的世界;它是心灵的一方净土,在那里,我们将摆脱世俗的困扰,领会精神的自由。
《瓦尔登湖》这本书的思想是崇尚生活,热爱大自然的风光,内容丰厚,意义深远,语言生动,意境深邃,就像是一个智慧的老人,闪现哲理灵光,又有高山流水那样的境界。思想的深刻性,是书中最能触动我的一点。
对于生命,我们有上千种的方式去尝试、测定。就像过圆心的直线有无数条一样,生活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人们赞美而认为成功的生活只有一种,我们为什么要以贬低其他生活方式的代价来夸大这一种呢?因此梭罗到林中去,他希望谨慎地生活,只面对生活的基本事实,看看是否学到了生活要传授的东西。免得到了临死的时候,才发现自己根本就没有生活过。如书中所言,“我来瓦尔登湖,不是去节俭地生活,也不是去挥霍,而是要尽可能减少麻烦做一些私事,免得因缺乏常识和生意头脑而输得很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如果没有经过验证,我们凭什么说我们现在所过的生活就是最好的。
梭罗思想的深刻性在衣、食、住、行均有体现。
说到衣服,梭罗认为只要保持身体温度即可。而我们买衣服,往往是因为追求新求新奇,还要考虑别人的看法,但却很少考虑这些衣服是否真正实用。书中说到,“一般人为了衣服费尽心思,衣服要穿得入时,至少要整洁,不能有补丁,至于他们自己有无健全的心志,却从不在意”。有一些人把生命的精力花在打扮,取悦别人身上,却忽略了自己真正要的`是什么。
“民以食为天”,我们现在都讲求食物的均衡和营养。可《瓦尔登湖》里面有一段话,“一个农夫曾一本正经的对我说:你不能只靠蔬菜活着,光吃着蔬菜是不会让你的骨骼变得强壮和发育完全的。所以每天他都会虔诚地拿出一部分时间为他的骨骼提供粗糙的养料,他走在牛的后头,自言自语。让这用蔬菜塑造了骨骼的耕牛拉着犁耙有恃无恐地向前冲,突破一切障碍”,在养生节目大行其道的同时,我们每个人心中要有自己的一把秤,去衡量哪些才是生活的必需。
梭罗在住方面的独到见解或许可以给即将或终将成为房奴的大学生提供借鉴。正如书上所说“每一个觉得日子艰难的人可以花一美元买一只箱子,钻几个窟窿,至少可以放进些空气,下雨天和晚上就可以钻进去,盖上盖子,这样他的灵魂便自由了。外出时,也不会有房主、房东拦住你要房租。多少人为了一只更大更豪华的箱子的租金,烦恼不断;而他是不会冻死在这样的一只小箱子里的”。有时得到房子的我们并没有因此而变富,倒是更穷了,因为房屋占有了我们。
很多同学酷爱旅行,每到一处,必拍照留念。我以为书中诗人的占有才是真正的占有。书中的原话“我总是看到一个诗人,在欣赏了一片田园风景中的最珍贵部分之后,就扬长而去,那些固执的农夫还以为他拿的只是几个野苹果而已。诗人早把他的农场写进了诗歌”。真正的占有,更应是心灵的占有。
书中思想的深刻性,还体现在他对人生的思考上。
梭罗喜欢给自己的生命留有更多余地。他经常坐在阳光上的门前,从日出坐到正午,坐在松树,山核树和黄栌树中间,在没有打扰的寂寞与宁静之中,凝神沉思。他在这样的季节中生长,好像玉米在夜间生长一样,比任何手上的劳动好得不知多少了。梭罗认为这样做不是从他的生命中减去了时间,反而是增添了许多。
人们总是乐于谴责无所事事,而碌碌无为不更应该受到谴责吗?我们是不是应该让生活简单点,真正地做着自己喜欢做的事。没必要焦头烂额地被生活的琐事所牵绊。我想一个人若能自信地向着他的梦想行进,努力经营他所向往的生活,他可以获得意想不到的成功。
“生长在杂草蔓生的林间小路上的香蕨木和木蓝上的露珠会把你下半身打湿。丛生栎的叶子泛着光,好似有液体在上面流过。透过树木看见的小塘像天空一样满是光亮。你见到月光从森林深处一个个树桩上返射回来,仿佛她在照耀万物时有所选择,她的星星点点的光芒使人想起一种叫做月亮籽的植物——似乎是月亮把它们种在这些地方……”。梭罗说,瓦尔登湖是神的一滴,也是最接上帝和天堂的地方。
愿我们每个人的内心像美丽的瓦尔登湖一样,生活得平静,自在、坦然、简单。
《瓦尔登湖》读后感4
一百多年前的工业革命时期,一个叫大卫梭罗的美国人幽居在瓦尔登湖畔长达两年半光阴,他独自一人建造了小屋,在那里捕鱼、耕耘、沉思、写作,最后诞生了一部伟大的名著《瓦尔登湖》,瓦尔登湖读后感。时至今日,该书仍然闪烁着耀眼的光辉,它也入选了美国国会图书馆评出的“塑造读者的25本书”。
这本书写成于19世纪中叶,那时正是资本主义的飞速发展时期,在当时那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作者冒了的大忌,特立独行,挑战传统的思想,实在令人敬仰。而梭罗心中的这种魄力,这种不带世俗观念的思想,让我对这本书产生浓厚的兴趣。他的思想就如同一丝清风,不着痕迹地让我精神一振——一种快乐的简朴的生活!充满物质享受的生活固然很诱人,许多人都认为金钱可以主宰一切,事实上,生活中也存在这样的现象。于是,人们开始疯狂地寻求赚钱的机会,漂亮的跑车、绚丽的珠宝、奢侈的饭菜、华贵的别墅等等开始陆陆续续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知道他们老去,迎接死亡时,才注意到自己一生究竟在做什么。这使我想起了小沈阳的一句话,“人这一生最痛苦的事是,人死了,钱没花了”,但作者的思想境界显然要比小沈阳的搞笑高出不少。
从前,就有个故事,城里人劝告农民使用高科技设备,农民却坚持用双手耕作,城里人说,如果用了先进的设备农民就可以天天在那悠闲地晒太阳,农民却反驳,“我现在不就是在悠闲地晒太阳吗?”那个城里人已经无话可说。
梭罗这种简朴的生活方式似乎和中国古代的隐居颇有几分相似。晋代的陶渊明就体会过,群山葱葱、幽径模糊、山湖静寂、紫雾腾腾、孤舟寒江、冰雪淅淅,无忧无虑地创造自己的人生,想想就令人心醉!但两千多年前的那些隐居者多数是官场不得志的官员,那些生活平淡不惊的老百姓哪儿会冒生命危险闯荡江湖呢?而梭罗在瓦尔登湖畔的两年半光阴就显得更加的弥足珍贵,作者的精神更显得勇敢无畏。
在作者的眼里,淳朴的山林才是他的依靠,自然才是他的归属,读后感《瓦尔登湖读后感》。文中透漏着对于瓦尔登湖的热爱,对于小屋的热爱,对于山林的热爱,对于林中小动物的热爱,对于大自然万物的热爱。这种热爱是与他简朴乐观的情操分不开的。
反观现在我们富足的生活,虽然不能像梭罗那样幽居山林,虽然当年的瓦尔登湖已时过境迁,虽然如今自然在一点一点被人类吞噬,但他们都不妨碍我们每个人在自己心里保留一片纯净、安逸的瓦尔登湖。正如梭罗所言,我们即将在自己的内心畅游!
合上《瓦尔登湖》墨绿色的封面,一股清凉的湖水已然汇入心间,澄澈见底,将心境荡涤得如一泓秋水,不染纤尘。正如徐迟先生在《序言》中所说:“《瓦尔登湖》是一本寂寞的书,是一本孤独的书。他只是一本一个人的书。”当你的心静下来的时候,再去拜读这篇神的思想吧!
这本书写于19世纪中叶,那时正是资本主义的飞速发展时期,在当时的背景下,人们追逐利益,想尽一切的办法来使自己获得更高的权利和更多的金钱。工业文明、喧嚣社会挤压着人类、侵蚀着人性。而在这个大背景下,毕业于哈佛的`这位智者,他单身只影,拿了一柄斧头,跑进无人居住的瓦尔登湖边的山林中。他特立独行,怀着一颗向往自然的心,宁静地踏上了这段心灵的路基。而在这个被称为“神的一滴”的瓦尔登湖的土地上,他坦然在空间里,孤独在思想中!
“我喜爱我的人生中有闲暇的余地。有时,在夏季的一个清晨,我像往常一样沐浴之后,坐在阳光融融的门前。从红日东升直到艳阳当头的正午,坐在这一片松林,山核桃树和漆树的林中,坐在远离尘嚣的孤寂与静谧中,沉思默想。”
他静静地卸载城市的喧嚣,用心写下孤独。每次看他的书都是一种震撼,他思考人生,让我的心如净水般澄澈。他让我感到敬畏,原来一个人的生活是这样的,他的一生是如此的简单而又芳香扑鼻,虽然短暂而又意蕴深远。他的精神世界绚烂多彩,而且是精妙绝伦,世上这样的智者怕是凤毛麟角吧。
梭罗短暂的一生中,他试图鼓励人们要简化生活,将时间腾出来来深入生命,品味人生。他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告诉世人不要被繁纷复杂的生活所迷惑,从而失去了生活的方向和意义。做生命的舵手,扬帆远航。他认为:假如人们能过宇宙法则规定的简朴生活,就不会有那么的焦虑来扰乱内心的宁静。所谓明天,即使时间终止也永不会来临。使我们视而不见的光亮,对于我们就是黑暗。当我们清醒时,曙光才会破晓。来日方长,太阳只是颗启明星。
他提倡俭朴生活,并不是让我们要粗茶淡饭或是节衣缩食,而是想要让我们多听听新的节奏,这也许就是一个人的价值,只是孤独,恬静,没有任何的矫揉造作。
作者在瓦尔登湖畔追求孤独,实际上也是在追求深刻,他想在孤独的心境中对人生进行思考和探索。孤独催生了他的深刻思想。“不必给我爱,不必给我钱,不必给我名誉,给我真理吧。”这是他的心里呼声。
《瓦尔登湖》读后感5
读《瓦尔登湖》是在读高中的时候,那时书里有选文,于是找来原书用了一个晚上囫囵吞枣的翻完,心里想也不过如此。第二天坐在一群朋友之中热烈的讨论关于隐居的话题,甚至在辩论赛的时候也要把梭罗的“不要企图占有大地”作为了环保的理论依据,现在想来,在那个时候的稚嫩心态和浮躁心境下读这本书,怪不得能把书里的精髓糟踏成那样。
如今再读《瓦尔登湖》,在第三极书城偶遇徐迟翻译的版本,就买了下来放在枕边。于是每天睡前和醒后下意识的一件事就是摸起那本淡绿色封皮的书来翻几页。每天夜里,当世界静的只剩下我和一盏台灯的时候,就连桌角的百合都悄悄隐退了喧嚣的香气,关掉一些可以与外界联系的方式,卸掉身上一切的束缚和伪装,就坦然的像个书虫一样粘在书页上,任什么事都赶不走我了。
读《瓦尔登湖》的初期境界是觉得有味道,在瓦尔登的春夏秋冬里时刻都感到一股清冽自然的水雾之气扑面而来,好像自己真的喝下了冰镇的梅子酒一般。再读的时候就能感受到些许同病相怜的孤寂了,但这种孤寂一点也不难过,在心底里竟然就像很享受的样子,痒痒的寂寞快感催着人继续往下读,心里开始升起一些激动,仿佛与梭罗有个私密的约定,谁也不会透露谁在世上寂寞的快感,这时候感动也掺杂进来,因为从来没有什么时候我能寂寞的这样美,甚至这样成瘾,也从未在哪一个作品里想现在这样不孤独过,以前的作品,都是我游离在外,再精彩也是作者的,与我无关。而《瓦尔登湖》却让我亲切的称为“我的瓦尔登”,我相信那不是一个什么真正的所在,那是心灵,可以在书里共享到的东西。梭罗绝对是个思婺八极、神游太虚的高人,在每一根木头的香气里他能想到那么多仿佛毫不沾边的东西,跟着他一起想,有着上天入地般的激动,仿佛灵魂在一次次玩着过山车和蹦极。
看到《冬天的湖》那篇的时候是个微亮的清晨,初夏的清晨慵懒而清新,我就斜靠着看那些关于凿冰的描写。更妙的时候睁开眼翻开一页的`时候手触到的文字这样写道:“睡过了一个安静的冬天的夜晚,而醒来时,印象中伤佛有什么问题在问我,而在睡眠之中,我曾企图回答,却又回答不了--什么--如何--何时--何处?可这是黎明中的大自然,其中生活着一切的生物,她从我的窗户里望进来,脸色澄清,心满意足,她的嘴唇上并没有问题。醒来便是大自然和天光,这便是问题的答案。”看到这里我仿佛觉得身边的同伴在跟自己说起昨日的梦境一样真实,一样巧合。于是清晨一下子闪亮了许多。紧接着冰湖水里的梭鱼和铃儿叮当的驴马也出来了,清晨一下热闹了起来,有趣的梭罗开始带领我去丈量所谓的“无底之湖”,去盯梢地主老爷们精明的交易,我们仿佛两个特务一样,看看这里,管管那里,然后视线最终落在了对冰的研究上,像两个好奇的孩子,研究为什么瓦尔登的冰是那样美丽而又特别的微绿色,挖冰人的雪车走过,有一大块冰掉在村中街道上,躺在那里有一星期,像一块很大的翡翠,我们就每天都跑去看那块绿色的翡翠。然后敏思的梭罗话锋一转开始露出思想者的面目了,“他们告诉我,他们有一些冰,放在富莱喜湖的冰栈中已有五年,还是很好的冰。为什么一桶水放久了要臭,而冻冰以后,却永远甘美呢?”看到这里的时候我被那种诙谐和智慧震撼的不能起床,生生的把上班的时间忘在了脑后。
紧接着,我想说,如果不是这文还有那么小一段,那么精彩的要命的段落,我真想今天就彻底“躲进小楼成一统”了。哦,是这样的文字,真精彩的要命:“似乎紧跟着将要有查尔斯顿和新奥尔良,马德拉斯,孟买和加尔各答的挥汗如雨的居民,在我的井中饮水。在黎明中我把我的智力沐浴在《对话录》的宏伟宇宙的哲学中,自从这一部史诗完成了之后,神仙的岁月也不知已逝去了多少,而和它一比较,我们的近代世界以及它的文学显得多么地猥琐而藐小啊;我还怀疑,这一种哲学是否不仅仅限于从前的生存状态,它的崇高性,距离着我们的观点是这样地遥远啊!我放下了书本,跑到我的井边去喝水。瞧啊!在那里,我遇到了婆罗门教的仆人,梵天和毗瑟奴和因陀罗的僧人,他还是坐在恒河上,他的神庙中,读着他们的吠陀经典,或住在一棵树的根上,只有一些面包屑和一个水钵。我遇到他的仆人来给他的主人汲水,我们的桶子好像在同一井内碰撞。瓦尔登的纯粹的水已经和恒河的圣水混合了。柔和的风吹送着,这水波流过了阿特兰蒂斯和海斯贝里底斯这些传说中的岛屿,流过饭能,流过特尔纳特,蒂达尔和波斯湾的入口,在印度洋的热带风中汇流,到达连亚历山大也只听到过名字的一些港埠。”
读到这里,这篇文刚好结束,既震撼又有点扫兴,意犹未尽的情绪之下才百般无奈的合上书页,剩下的还要留待慢慢享受哩!有人说《瓦尔登湖》是一本寂寞的书,我想那是因为他自己太热烈,他的生活太过于丰富。《瓦》不寂寞,恰恰是在嘲讽我们这些不会享受寂寞的寂寞人的。然后,被它嘲讽,确是那样的快乐!
《瓦尔登湖》读后感6
“梭罗这人有脑子/像鱼有水/鸟有翅/云彩有天空,”海子的一首长诗这样写道。恐怕海子去世之前,全中国几乎没有人知道梭罗。随着海子的死而名声大振的是他死前随身携带的四本书——《新旧约全书》、《孤筏重洋》、《康拉德小说选》和《瓦尔登湖》。
我一直思考着海子随身带着的四本书的重要意义。我想一个人想要带一点东西去天堂陪伴自己一辈子,那他应该在生前做出怎样一番深思熟虑。在第一次读完《瓦尔登湖》时,我不禁莞尔,海子那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便是对梭罗湖畔生活的最经典概括,只不过一个是大海,一个是湖而已。
对于《瓦尔登湖》,许多人可能没耐心翻上十页就撒手抱怨:“这就是《瓦尔登湖》?无聊至极!”当然他们必定是“活在平静的绝望里”的那些人了。诚然我在读这本近代影响了几代中国人的名著时遇到了不少困难,但是我还是坚持的读了下来,并且津津有味地愈读愈爱,甚至对梭罗的林中生活产生无比向往。
很难探寻梭罗写这本书的动机是什么。有人说梭罗是拿自己做了个实验。书中有一个思想贯穿始终,这就是人生目的与达到目的的方式之间的关系。我觉得梭罗所认为的大多数人在拼命地追求着各种生活方式而失去了生活的真实目的很适合现在的人们。我们生活的目的是什么?每个哲学家都在思考这个问题并且给出各自的答案。很显然,只去追求各种各样的生活方式,即衣食住这些物质财富而忽略精神慰藉是愚蠢的,这样的人或许和低等动物没什么区别。
那么,我们又应该如何追求精神自由抑或是思想上的高度呢?如何合理地利用时间呢?梭罗认为,闲暇不同与懒散,闲暇只是自由的一种表现。梭罗来到森林的目的就是为了寻求一种自然关系。用老庄哲学来解释,就是“物我两忘”、“无为而治”。我一直感觉梭罗和老子及古代的其他哲学家之间一直存在某种相通之处,就如同书中有人说瓦尔登湖能通到地球另一边一样神秘莫测。这是海子向往那种“瓦尔登湖”式生活的原因之一。
读罢此书,我最大的感慨就是我们这个时代,或者梭罗所在的时代远未结束,我敢说世界上任何国度的人们都在受心灵空虚与精神匮乏的牵绊,只有少数智者和原始部落人除外。梭罗在书中很认真仔细地介绍了他的生活,独立盖木屋、与林中动植物为邻、简单而高尚的社交活动、自力更生养活自己构成了瓦尔登湖畔的一年四季。春日降临的万物复苏、盛夏狩猎与禽兽同乐、初秋湖水的湛蓝如镜、隆冬时节湖天一色,白雪纷飞,仿佛梭罗纷飞的思绪,随风到达了云端最深处的地方,直达梭罗所深爱的太阳。“什么人生宗旨,何为真正的.生活必需品和生存手段,当我们用教义的语言进行思考时,仿佛人类有意识地选择了共同的生活方式。因为他们不喜欢别的。然而,他们也真诚地认为。除此之外,别无选择。但是清醒和健康的人还记得,太阳升起,万物明亮。”
《瓦尔登湖》中灿烂的思想火花给我很大启迪,至少让我想明白不少问题而在最简单的生活中有所改变。我开始追求一种更高级的原则,放弃那低级的欲望。我们需要深爱自然,因为我们是自然的产物——“你们连大地都在侮辱,居然敢谈论天堂。”我们需要平静下来,因为贫穷和富有并无差别,晨光拥有会公平地照耀每一个角落,何况有些人并不是真正富有,只是徒有其表罢了——“一个安心的人,在那里也像在皇宫中一样,生活得心满意足而富有愉快的思想。”
读这本书是一个困难的事,如果不静下心与梭罗通行,是无法与他进行心灵对话的。此外,梭罗渊博的学识令我叹服,他随口引用的《荷马史诗》、《圣经》以及古印度、古希腊和罗马、中国诸子百家的名言我必须先做足功课。总之,《瓦尔登湖》不能只读一遍,日后需要读上百遍。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对梭罗思想的理解也必定越深刻。
哈丁说,这本书有五种读法:1、作为一部自然的书籍;2、作为一部自力更生、简单生活的指南;3、作为批评现代生活的一部讽刺作品;4、作为一部文学名著;5、作为一本神圣的书。我真的钟爱这《瓦尔登湖》,希望人能在此书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真理,让自己真正为自由而自由,为生活而生活。
“不必给我爱,不必给我钱,不必给我名誉,给我真理吧。”梭罗这人真的有脑子,他手里的棒木,“狠狠揍了我,像春天揍了我。”(海子语)
梭罗,请在瓦尔登湖畔等我,没错儿,就在你的小木屋里等我。总有一天,我也会用繁华和飞鸟的标准丈量自己,做一个有脑子的,有灵魂的人。
《瓦尔登湖》读后感7
那是一个什么地方呢?
拥有快乐的生灵,
美丽的湖面,
还有一个如此爱她的人。
尽管我只是在这一寒假才真正的接触到梭罗这一伟大的作家,但是他的文字令我第一眼就沉迷于其中。他从不屈服,他是真理的代言人,他在勘测这一方面具有极高的天赋……还有很多很多。
“他对于年轻人并不慈爱,而是高傲的、说教的”,但是,他却将自己全部的热情、耐心献给了故乡的每一寸土地。他所一直依傍的河流,“河床里,河岸上,或是河上的空气里发生的每一件事”,他对于这所有一切全都熟悉。他爱这片土地,爱这片土地上的一切生灵,爱这孕育我们的大自然。
对于他的《瓦尔登湖》,我一开始并不完全看得懂,但是随着你对这本书渐渐深入的了解,你会发现原先的一些困惑都渐渐有了些眉目。梭罗的文字并不是那种慢慢慢慢渗透进你的情感的,而是用一种温和却果断的方式,穿透你的骨骼,直击你的灵魂深处。就如木头和琴一般,他能使你从心底里产生共鸣。尤其是他的景物描写,他用简短却又华丽的文字记录下他的家乡一年四季的变幻。他所有描写的自然风光,都好似交响乐般雄伟地在你眼前重现。他怀着一种崇高的敬意,用热情将一切生动的描绘,将所有他爱的事物都赋予生命。在他的笔下,它们是圣洁的、可爱的,以及如他一样的无畏、自由。
尽管我还未曾走入他的内心世界,但是在我眼里,他的文字带着一种淡淡的忧郁的青草气息。对于当时的社会,他考虑的太多太多。而他崇尚的,不是金钱,而是真理。他的天性就如野兽一般自由,而这种自由导致他常常陷入一种困难的境地。但他并未因此而改变自己。
我不由得想到了我自己。我对平时的生活又有什么样不同的感觉呢?这种思考是不是深深地埋藏在我的潜意识里而未曾被我发掘出来?又或者,是我认为其实这是所谓“叛逆”的想法而不愿意说出来?梭罗教会了我不要去太过于隐藏自己的感受。甚至是在读到了他的文字后,我才发现,原来世界上有那么多美丽的地方。比如我的家乡——一个由绿水青山环绕着的小村庄。先不说山水有多美,光是我家那个不到5平方米的小院子,在热浪滚滚的.夏天,也别有一番趣味。
院子的一角,种了一棵桂树、一棵梨树。墙边还放着大大小小的盆栽,一到夏天,虽然没有花香,但是绿油油的,颇为好看。
我的外公喜欢书法。于是我也经常和外公一起在院子里练字(因为我们家其他地方练不了)。夏日的院子实在是热的令人发颤,练不了字了。但外公确实想出了一个好法子。他会用一个大碗,盛一碗水,拿着毛笔,在院子的地上写起字来。我也依葫芦画瓢,或用手沾水写字,或用笔,有时,还将脚用水冲过一遍后,在地上踩来踩去。脚干了,就在冲一遍。阳光如此猛烈,写过的“字”,画过的“画”一会儿就干了,如此往复,玩一个下午也乐此不彼。
秋天,桂花开了。外公便会在树下铺上报纸,将桂花摇下来,做糖桂花吃。伴随着“簌簌”的声音,一阵阵颤动的风拂过面颊,其间融化了桂花的香甜。黑白的报纸上落下了一层又一层金色。
我们是用木柴烧的饭。烧饭时,炊烟袅袅升起,好一幅“流水人家”的画卷!有时,我甚至会和隔壁家的阿姊偷偷从我们家的墙上抠瓷砖下来(因为瓷砖的大小就和一元硬币差不多),然后把它当钱币玩。为这事,我可没少被说过。
一个小院,盛满了我童年所有的美好回忆。
他将冬日里的冰之中夹着的气泡比作小扁豆,将枯燥无味的说明转换成贴近生活的、风趣可爱的事物,牢牢地捉住你的眼球,使你对他的文字的热情丝毫不减。
他是孤独的,很少有人真正地走进过他的内心世界.能与他在思想、心灵上有一种先天的契合的人,大概,就只有爱默生了吧。但他又是快乐的。在他之后生活的地方,有数以万计的生命环绕着他,他从来不会觉得孤独,他的每一天都是快乐的,幸福的,充实的,有意义的。
他说,“星星是一个个多么奇异的三角形的顶点!在宇宙各种各样的星宿中,有着多么遥远而又不同的生命在同一个时间里凝望着同一颗星星!”
可他们眼中的星星到底是什么样的?答案绝对没有一个相同的。并且关于星星是什么颜色的这一问题,又有谁真正了解呢?天真烂漫的儿童用鲜亮的黄色画出四角星;忧郁的少女则用与深夜颜色相近的灰蓝色晕染出大小不一的点;印象派的画家用一个个色彩缤纷的漩涡,闪烁着布满整个天空!那是生命,是梦,是无尽的时间当中的一个微小的停留!
他的好友爱默生曾在梭罗小传中谈到,“无论在什么地方, 只要有学问,有美德,有美, 他会找到一个家”。
但是对于梭罗来说,这个家并不是由几个人组成的家,而是这片土地。他的血液里流淌着自然的气息,他与这片土地有着紧密不可分割的关系。
尽管他并没有得到爱情,但是,在他的家乡,始终有一片湖,那颗康科德头顶皇冠上镶嵌着的宝石,将永远张开双臂,欢迎他的到来。
《瓦尔登湖》读后感8
我们需要内心的瓦尔登湖。
我并不富甲天下,但仍然拥有无数个艳阳天和夏日。
我们的眼睛看不见的光,就是黑暗。
并不是只有我们醒着的时候,黎明才会到来。
这个世界会有更多的黎明,而太阳只不过是一颗晨星。——题记
离群索居逃离尘世
我想对于大多数喜欢阅读的人而言,都想过离群索居,也都有过逃离尘世的想法。事实上,很多时候我们累了,即使在太阳出来的日子里也无法逃避内心的隐晦,内心的黑暗。我们在尘世间做的事情,与我们追求的那么纯粹的美丽背道而驰。有时候不过是不想那么疲惫,或者只是在阳光下的草地上舒舒服服打几个滚,或者可以做真实的自己。哪怕只是一个陌生的地方,有山有水又可以一夜青州漫野。关键是要有自由,关键是直面自己的灵魂。
我的瓦尔登
一般而言,我认为能愿意这样过隐逸生活的只能是东方人,但是我甚至怀疑现在的东方是否还有没有这样的隐士存在,仿佛这样的人物只能活在遥远的古代。我时常就这样想,如果我生活在古代,我愿意过那种山林生活,“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群山葱葱,幽径模糊,山湖静寂,紫雾腾腾,孤舟寒江,冰雪淅淅,想想就让人心里藏着美酒佳酿一般的醉人!可是,能无忧无虑地过这种生活的人真能存在么?古代那些隐士大多是在官场不得志的士大夫,寻常百姓哪会有这份闲心,家有老小,能够抛开他们由着自己的性情去游历江湖吗!显然是不能的。所以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今要想过不问世事的隐逸生活还真是不切实际的,《瓦尔登湖》的作者大卫梭罗也只是过了三年的山林生活便又重新入世,即便是如此这段经历也是弥足珍贵,试问有谁能花三年的光阴来尝试这种简朴生活并能够富有情趣地刻录下来自己的心迹?
可是瓦尔登湖能带给我们什么呢?读《瓦尔登湖》的初期境界真的是觉得书有味道,浸透在瓦尔登的春夏秋冬里,时刻都感到一股清冽自然的水雾之气扑面而来,好像自己喝下了冰镇的梅子酒一般。再读的时候就能感受到那些同病相怜却又讳莫如深的孤寂了,但这种孤寂在这样子的时候一点也不使人难过,反而在心底里竟然就像很享受的样子,痒痒的寂寞也像是一种快感催着人继续往下读,心里开始升起一些激动,仿佛与梭罗有个私密的约定,透露出在世上寂寞的快感,这时候感动也掺杂进来,因为从来没有什么时候我能寂寞的这样美,甚至这样成瘾,也从未在哪一个作品里像现在这样不孤独过,以前的作品,都是我游离在外,旁观者一般事不关己,再精彩也是作者的,与我无关。而《瓦尔登湖》却让我亲切的感到看见了“我的瓦尔登”,我相信那不是一个什么真正的所在,那是心灵,可以在书里共享到的东西。
澄澈的瓦尔登湖
每一个人都应该在心底深处保留只属于自己的一片澄澈的瓦尔登湖,不为净化我们的心灵,只为能在支撑不下去的时候还能去感受凉爽和静谧,坐在湖边看书,看水鸟轻盈的滑翔过湖面。在入世的环境中,还能保存一份出世的安稳。就像你走的时候,留下一把钥匙,说万一你月迷津渡,我可以去开你书中的小屋。我把指环赠你,尽管流离散落,恒有一轮守护你的红日,等候于深夜的山头。
“我喜爱我的人生中有闲暇的余地。有时,在夏季的一个清晨,我像往常一样沐浴之后,坐在阳光融融的门前,从红日东升直到艳阳当头的正午,坐在这一片松林,山核桃树和漆树的林中,坐在远离尘嚣的孤寂与静谧中,沉思默想。”后来许多人问我一个人夜晚踟蹰路上的心情,我想起的却不是孤单和路长,而是波澜壮阔的海和天空中闪耀的星光。我想起一个人走在路上看见这么许多沉默却又坚毅的树,它们好似孤独者,它们不像由于某种弱点而遁世的.隐士,而像伟大而落落寡合的人们,如贝多芬和尼采。世界在它们的树梢上喧嚣,它们的根深扎在无垠之中;唯独它们不会在其中消失,而是以它们全部的生命力去追求成为独一无二:实现它们自己的、寓于它们之中的法则,充实它们自己的形象,并表现自己。
看见很多肃穆的树,我想在那森林中一棵又高又大的树上建造一间树屋肯定很快乐。但是水泥房屋俨然成为十多年来最炙热的名词,它不仅给我们的肉身一处居所,也为我们的灵魂铸造了一处监牢,而我们如此热爱可以用来造坟的土地,却对那使他们的泥身下,藏匿着的充满生气的灵魂毫不关心。
我们用双眼去寻找美人、去寻找金钱、去寻找无数诱惑的物质,什么时候才会想起去看看自己的内心呢?我们的精神世界有无数的区域尚未被发现。如果人自信地朝着梦想的方向前进,努力去过上他事先设想的生活,他将会取得普通人想象不到的成功。他将会把某些东西甩到身后,将会跨越无形的界线;他的周围和内心将会出现新的、普遍的、更自由的法则;或者旧法则将会变得更加宽松,将会得到新的解释,赋予他更大的自由,他将会过上一种更为高尚的生活。他越是让生活变得简单,宇宙的法则就越显得没那么复杂,到时孤独将不再是孤独,贫穷将不再是贫穷,而软弱也不再是软弱。
但正因为我们不明白这些,所以对我们而言早晨只是时间的流逝,而不是真正的破晓。这样子一来太阳无非是一颗晨星,日出也未必意味着光明,导致我们闭上双眼,阳光再耀眼也是黑暗,只有内心觉醒时的光亮,才是真正破晓的光芒。而我们,需要内心的瓦尔登湖来照亮我们的内心。
《瓦尔登湖》读后感9
“梭罗这人有脑子像鱼有水鸟有翅云彩有天空,”海子的一首长诗这样写道。恐怕海子去世之前,全中国几乎没有人明白梭罗。随着海子的死而名声大振的是他死前随身携带的四本书——《新旧约全书》、《孤筏重洋》、《康拉德小说选》和《瓦尔登湖》。
我一向思考着海子随身带着的四本书的重要意义。我想一个人想要带一点东西去天堂陪伴自我一辈子,那他应当在生前做出怎样一番深思熟虑。在第一次读完《瓦尔登湖》时,我不禁莞尔,海子那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便是对梭罗湖畔生活的最经典概括,只可是一个是大海,一个是湖而已。
对于《瓦尔登湖》,许多人可能没耐心翻上十页就撒手抱怨:“这就是《瓦尔登湖》无聊至极!”当然他们必定是“活在平静的绝望里”的那些人了。诚然我在读这本近代影响了几代中国人的名著时遇到了不少困难,可是我还是坚持的读了下来,并且津津有味地愈读愈爱,甚至对梭罗的林中生活产生无比向往。
很难探寻梭罗写这本书的动机是什么。有人说梭罗是拿自我做了个实验。书中有一个思想贯穿始终,这就是人生目的与到达目的的方式之间的关系。我觉得梭罗所认为的大多数人在拼命地追求着各种生活方式而失去了生活的真实目的很适合此刻的人们。我们生活的目的是什么?每个哲学家都在思考这个问题并且给出各自的答案。很显然,只去追求各种各样的生活方式,即衣食住这些物质财富而忽略精神慰藉是愚蠢的,这样的人或许和低等动物没什么区别。
那么,我们又应当如何追求精神自由抑或是思想上的高度呢?如何合理地利用时间呢?梭罗认为,闲暇不一样与懒散,闲暇只是自由的一种表现。梭罗来到森林的目的就是为了寻求一种自然关系。用老庄哲学来解释,就是“物我两忘”、“无为而治”。我一向感觉梭罗和老子及古代的其他哲学家之间一向存在某种相通之处,就如同书中有人说瓦尔登湖能通到地球另一边一样神秘莫测。这是海子向往那种“瓦尔登湖”式生活的原因之一。
读罢此书,我最大的感慨就是我们这个时代,或者梭罗所在的时代远未结束,我敢说世界上任何国度的人们都在受心灵空虚与精神匮乏的牵绊,仅有少数智者和原始部落人除外。梭罗在书中很认真仔细地介绍了他的生活,独立盖木屋、与林中动植物为邻、简单而高尚的社交活动、自力更生养活自我构成了瓦尔登湖畔的一年四季。春日降临的万物复苏、盛夏狩猎与禽兽同乐、初秋湖水的湛蓝如镜、隆冬时节湖天一色,白雪纷飞,仿佛梭罗纷飞的思绪,随风到达了云端最深处的地方,直达梭罗所深爱的太阳。“什么人生宗旨,何为真正的生活必需品和生存手段,当我们用教义的语言进行思考时,仿佛人类有意识地选择了共同的生活方式。因为他们不喜欢别的。然而,他们也真诚地认为。除此之外,别无选择。可是清醒和健康的人还记得,太阳升起,万物明亮。”
《瓦尔登湖》中灿烂的思想火花给我很大启迪,至少让我想明白不少问题而在最简单的生活中有所改变。我开始追求一种更高级的原则,放弃那低级的欲望。我们需要深爱自然,因为我们是自然的产物——“你们连大地都在侮辱,居然敢谈论天堂。”我们需要平静下来,因为贫穷和富有并无差别,晨光拥有会公平地照耀每一个角落,何况有些人并不是真正富有,只是徒有其表罢了——“一个安心的人,在那里也像在皇宫中一样,生活得心满意足而富有愉快的思想。”
读这本书是一个困难的'事,如果不静下心与梭罗通行,是无法与他进行心灵对话的。此外,梭罗渊博的学识令我叹服,他随口引用的《荷马史诗》、《圣经》以及古印度、古希腊和罗马、中国诸子百家的名言我必须先做足功课。总之,《瓦尔登湖》不能只读一遍,日后需要读上百遍。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对梭罗思想的理解也必定越深刻。
哈丁说,这本书有五种读法:
1、作为一部自然的书籍;
2、作为一部自力更生、简单生活的指南;
3、作为批评现代生活的一部讽刺作品;
4、作为一部文学名著;
5、作为一本神圣的书。我真的钟爱这《瓦尔登湖》,期望人能在此书中找到属于自我的那一份真理,让自我真正为自由而自由,为生活而生活。
“不必给我爱,不必给我钱,不必给我名誉,给我真理吧。”梭罗这人真的有脑子,他手里的棒木,“狠狠揍了我,像春天揍了我。”(海子语)
梭罗,请在瓦尔登湖畔等我,没错儿,就在你的小木屋里等我。总有一天,我也会用繁华和飞鸟的标准丈量自我,做一个有脑子的,有灵魂的人。
《瓦尔登湖》读后感10
每一个早晨都是一个愉快的邀请,使得我的生活跟大自然自己同样地简单,也许我可以说,同样地纯洁无暇。
——梭罗
《瓦尔登湖》曾被誉为“简单生活的权威指南”,是美国国会图书馆评选出的“塑造读者的25本书”之一。买这本书许久了,因缺少安逸的心境,总担心一时很难进入那个洁若琉璃的心灵圣地。
正如该书的译者徐迟先生所说:“《瓦尔登湖》是一本静静的书,一本寂寞的书,一本孤独的书,是一本寂寞、恬静、智慧的书。”曾几何时,正是这本归属于心灵的书,让我终日渴望那份恰到好处的孤寂,并且在拥有孤寂时体会到了不知身为何物的微妙感受。每次深夜捧起它,就像是开始了一次单独放飞心灵的旅程。“我并不比湖中高声大笑的潜水鸟更孤独,我并不比瓦尔登湖更寂寞。”心灵安逸,岁月静美。而对于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我们仿佛又在寻找一个有关原始命题的答案,如果找到了答案,也许就能深悟生命的本义……
面对瓦尔登澄净的湖水,梭罗好像懂得孤寂的所有好处,像失明的盲人一下子见到了阳光,贪婪而又不知所措。他用那些素描般的字句搭建了一所橡木小屋,风从缝隙灌进来,坐在门后,却又像似根本不存在门的阻隔。鼻尖有泥土和花香的纠缠,嘴角含着青草与树根的苦涩。而只有心灵,越发清澈。
苍苍群山,葱葱草木,曲曲幽径,腾腾紫雾,或许一种幸福正来自一次心不在焉的眺望。结束了喧嚣而忙碌的一天,简单吃过晚饭,夜色中会有一丝寂寞涌上心头,适可而止的惆怅里,心情转至平和与宁静,这便是读书的最佳时机。夜读《瓦尔登湖》,那些温润的字句散发着对大自然真情描述,娓娓道来,语句惊人,字字闪光,沁人心脾,诱人深思。字里行间丝毫看不到作为哲学家的梭罗的晦涩与难懂,反而感到的是清澄见底和优美细致,吟诵之下,让人不禁神往,直到夜深人静,万籁无声。
深夜,当抛弃了一切繁琐与杂念之后,时间就流淌成了我们用来垂钓生活的.的那汪湖水。《瓦尔登湖》让我明白,在这个世界上除了追求物质外,还有另外一种让人无比快乐的简朴生活,这就是内心的超越。梭罗在书中这样表述:“不必给我钱,不必给我名誉,给我真理吧!”大自然带给了我们无尽的纯洁和恩惠,也给了我们热爱自然、创造生活的勇气与智慧。尽管生活得像蚂蚁一样简单卑微,我们都必须勇于坚强地面对生活,不要逃避谁,不要谩骂谁,因为没有贫富贵贱之分,阳光会同时落在大家的窗子上,同样灿烂,所有人面前的积雪,也都一样会在春天融化。
世事喧嚣,人生寂寞。《瓦尔登湖》好似一泓秋水,不染纤尘,与其说是在呈现工业文明背后的“世外桃源,倒不如认为梭罗是在讲述一种实现简单生活的可能。虽然通篇流露着作者个人的谦卑、节制与理性,但无论如何,生活的本质都应该是简单的。尽管人在很随意的情况下就可以变成疯狂生长的藤蔓和放肆绽放的野花,可我对《瓦尔登湖》还是坚信的:我们的欲望越简单,我们才能更容易感受并得到更多的幸福。更进一步讲,哪怕获得幸福的环境再恶劣,我们也要“在围绕着我们的黑暗、无知的深渊上”,建造一座通向自然救赎的圆拱桥。
《瓦尔登湖》离世而不弃世,孤独却不悲愤,它充满了诗意的恬静、生命的智慧以及恰到好处的寂寥。“在下一个夏季里,我不需要那么多的苦力来播种豆子和玉米,我要匀出精力,用来播种——如真诚、真理、朴实、信心、纯真等等,假如这样的种子还没有丧失的话。”开荒种地,回归人类的“粗野”本性,生活在一种经过省察的生活里,作者面对的是人生最本质的问题。
正如金钱不能换取健康一样,优裕的物质始终替代不了心灵的贫乏。简单、纯净永远是一种人生智慧。我们匆促的脚步所追逐的终极目的无非是内心的安顿,灵魂的解脱,而这些仿佛距离我们并不遥远。在忏悔的勇气和钟爱的情怀里,那些看似简单的澄静、平和与安详,却可以使人生脱俗,使生活更具有方向。这些在梭罗崇尚实践的精神内核里,永远闪烁着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光辉。
或许《瓦尔登湖》才是我们反观自身的镜鉴。在盲目改造自然环境之前,如果我们少一些贪婪和欲求,少一些索取,又怎会遭受沙尘暴和禽流感们戏剧性的嘲弄与惩罚呢?在越来越考究的工业文明生活中,我们心灵的罗盘依然固执地指向了最初的简单和质朴。可我们应该以何种路径成为大自然中与生灵万物和谐共生的一部分,究竟该怎样面对这个不再简单的世界,以及凌乱的生活和丑陋的习俗呢?经历了一次次“内心的探险”,我们就有了一种武装精神的渴望——那就是,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一个属于自己的清澈的瓦尔登湖。
《瓦尔登湖》读后感11
我一开始去读这本书的动机很简单,因为近来诸事杂多而心情浮躁,想找一部刻有能让人心平气和的文字的书籍,随后我就在书架上迅速锁定了《瓦尔登湖》,因为光这个书名就带着平静的气息。
上世纪80年代,徐迟先生最早翻译了此书,并且对此书有:“语语惊人,字字闪光,沁人肺腑,动我衷肠。”之评。诚如厮言,看完这本书,我的笔记本上满满当当摘录了十几页的精彩之处。
如果不是那些带着明显异国色彩的地名,再略过其中对《圣经》的数次引用,当然,还有作者的国籍,我一定会坚信它是一部中国作品。林语堂先生曾如是评价梭伦:“梭罗的人生观,在所有美国作家中,可以说最富中国人的色彩。”看来,这并不是我在想入非非。
我在这本书里看到了明显的“庄子”的足迹。《瓦尔登湖》中透露出来的自然观与庄子信奉的“天人合一”的道家思想巧妙契合,庄子曾言:“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归一。”梭罗也在《孤寂》一章中讲到:大自然的纯净与恩赐真是难以形容,就像太阳和风雨,夏天和冬季,他们持续不断的给人类送来健康和欢乐,他们甚至还与人类心有灵犀,如果有人因为正当的理由而难过,那么整个自然界都会受到影响,太阳的`光芒将会变得黯淡,风儿将会叹息,云朵将会落泪,树叶将会在盛夏时节飘零以表伤心……”他们二人都认为人与万物是一个息息相关的整体,不可割裂。此外,梭罗与庄子同样厌恶物质享受而倡导享受”真正的生活”。梭罗在《居所和生活的目标》篇中,明确说道:“让我们如大自然般悠然自在地生活一天吧,别因为有坚果外壳或者蚊子翅膀落在铁轨上而翻了车,让我们该起床时就赶紧起床,该休息时就安心休息,保持安宁,而没有烦扰的心态,身边的人要来就让他来,要去就让他去,让钟声敲响,让孩子哭喊,下决心好好地过一天”,庄子在《逍遥游》里也明确表达出:“至人无己,圣人无功,神人无名”的理想。此外,二人还都喜欢“孤独”,梭罗在《孤寂》篇中直接说:“我热爱孤独。”庄子也追求,“夫恬淡寂寞虚无无为,此天地之本而道德之质也。”显而易见,这两个人都厌恶尘世对自己的打扰,热爱内心的平静。
我用了两个下午看完了这本书,他那波澜不惊的语言在我合上书页之后仍然散发着缕缕清香。在经历了长时间的“喧哗与躁动”之后,《瓦尔登湖》是一剂不得不服的良药。我就像是做了一场梦,像海子一样,“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像是在一个干净的世界里旅行了一番,归来后,浑身的泥土被荡净,纤尘不染,黯淡的眼珠又被洗刷出了光亮。
也许是因为道家思想对中国人深刻的影响,也许是因为厌恶了越来越浮躁和喧哗的社会,《瓦尔登湖》进入中国以来,一度引起了“瓦尔登湖热”。作家苇岸对其顶礼膜拜,著名作家韩少功甚至在20xx年模仿卢梭在八溪峒过着半隐居的生活,海子读完《瓦尔登湖》还写过一首名为《梭罗这人有脑子》的诗歌……以上所举之例只是对《瓦尔登湖》的良性接受,实际上,现实中不乏对其的恶性接受:有读者把“梭罗”捧成神一样的人物,更有甚者拿此书来贬低中国文学。我在上一段对庄子和梭罗的分析其实就是想要提醒大家,中国文化里的珍宝俯拾即是,通过比较分析我们也不难看出来,梭罗是有着强烈的“自我意识”的,不管他的思想和某些人相比多么的高尚,他还是局限在自我之中:“我到森林里生活,是因为我想要清醒的生活,抛开各种细枝末节的事情,看看我是否能少走点弯路,一面等到临死才发现自己虚度了一生……”他的“隐”是为了“小我”而隐,而道家尤其是代表人物庄子是看到了宇宙,看到了“道”,看到了“一”的,他们的“隐”,是“大隐”。此外,即使梭罗在书中多次引用儒家语录,他也没有儒家的家国思想,他只是牵强地要去附会自己的意志,或者是因为语言文化差异,梭罗对中国文化没有深刻的认识。比如在书中要表达敢于挑战生活思想的一段中,梭罗就引用了《论语》中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智也。”,我们都知道孔夫子说的不是那个意思。
我对于读完《瓦尔登湖》之后的一些思考,旨在提醒大家读书时也要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如果自己对人生或者社会有了什么疑惑,去中华优秀文化中寻找答案也许会是个极好的选择。“凯风因时来,回飙开我襟”“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不是更符合中国人的味道吗?文化可以相互欣赏,“根”却要一直守着,失了根,会没有灵魂,成为孤魂野鬼。我们可以把梭罗当做“偶像”,但不可以把他当做“圣人”。就像人们怎么也想不明白热爱去森林里探险的梭罗怎么会因为旁观森林失火而在康科德镇臭名昭著,最后不得已离开小镇而隐居。直到我看到爱默生先生对他的评价:“在梭罗的天性中有某种好斗性,以至于他常常需要一个谬论去揭露,需要一个错误去嘲笑。当他听到某种观点时,第一个本能的反应就是去驳倒它。”这让我脑海里的梭罗有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他不再单单是一个湖边的垂钓者,他好像也是一个追求“真我”的智者。我不是要夸赞他的旁观行为,而是我宁愿相信其中另有隐情。事事如果挖掘得太深太真了,反而会痛苦不堪。
我每读完一本书都会深深地叹一口气,感叹前人思想的深刻与热烈,读完《瓦尔登湖》我也是如此,它就像是现代的“说不尽的哈姆雷特”一般。归根结底,《瓦尔登湖》还是一部文学作品,不管外界怎样将它的意义无限放大挖深,我还是只想记得住在瓦尔登湖的梭罗,想要高声呐喊:“简单,简单,再简单。”
《瓦尔登湖》读后感12
因为年前搬家,又是借的房子,处处逼仄,所以把几乎所有的书一笼统打包送到了乡下的老屋。留在手边的也就那么三五本,其中之一,便是《瓦尔登湖》。
20xx年的年初,注定是要被历史和后人所记取,即便满目疮痍,即便不堪回首。现代文明在一场突如其来的病毒面前表现得远比我们想象的脆弱,哪怕人类在十几年前曾经和另外一场大流行遭遇过。这样的场景像极了《屋顶上的骑兵》的相关画面:黑死病席卷了中世纪的欧洲大地,群体的无助,单个人的渺小,一一呈现在观者的面前。同样,在漫无边际的黑暗中,也有个体的星星之光闪耀,尤其夺目。无关爱情,关乎人性。
也就是在这段保持社交距离的日子里,空闲的时间一下子多了起来。平素零碎的时间里习惯的手机信息浏览突然让人无法忍受,才在某个午后看到了它--《瓦尔登湖》,斜在饮水机的`旁边,还是那熟悉的封面,蓝得彻底的背景。
“当我写后面那些篇页,或者后面那一大堆文字的时候,我是在孤独地生活着,在森林中,在马萨诸塞州的康科德城,瓦尔登湖的湖岸上,在我亲手建筑的木屋里,距离任何邻居一英里,只靠着我双手劳动,养活我自己。在那里,我住了两年又两个月。”当梭罗写下这段话的时候,他意识到自己又是文明生活中的过客了。我们每个人,特别是上海这座特大城市当中的一分子,更是迷失在了纷繁复杂的生活中,有多少人还能停下脚步去体会曾经的笃定和乡野的乐趣?
书的作者也是在纷乱的城市生活中,在生命的那个时间点,突然觉得自己需要另外一种生活,他希望自己生活得从容一些,只需要面对基本的生活事实,看看是否能够学到生活要教给自己的东西,而不要等到死之将临时发现自己没有生活过。他其实只是不希望过不是生活的生活。我突然想到这段时间红遍全球的李子柒,这个来自四川深山里的姑娘,她一直在美拍上上传古风视频,记录着生活的片段,她会去上山爬树、砍柴捕鱼,甚至像一个农人一样去种植棉花,只为那一床厚实的满是阳光的棉被。我在想,隐隐然她暗合了当年梭罗下定决心截取生命中的两年又两个月的时长去“任性”一把的行径,也难怪她受到了大众的关注和追捧。
瓦尔登湖畔的四季轮回是如此的美丽,梭罗用近似白描的手法予以一一记录,在我,因为有农耕的经历,很容易引起共鸣。即便没有类似的生活过往,我想也会被他的纯粹、朴素所吸引。我们来看:还在任何土拨鼠或松鼠窜过大路,或在太阳升上橡树矮林之前,当时一切都披着露珠,我就开始在豆田里拔去那高傲的败草,并且把泥土堆到它们上面,虽然有些农民不让我这样做,——可我还是劝你们尽可能趁有露水时把一切工作都做完。一清早,我赤脚工作,像一个造型的艺术家,在承露的粉碎的沙土中弄泥巴,日上三竿以后,太阳就要晒得我的脚上起泡了。太阳照射着我锄耨,我慢慢地在那黄沙的冈地上,在那长十五杆的一行行的绿叶丛中来回走动,它一端延伸到一座矮橡林为止,我常常休息在它的浓阴下;另一端延伸到一块浆果田边,我每走一个来回,总能看到那里的青色的浆果颜色又微微加深了一些。我除草根又在豆茎周围培新土,帮助我所种植的作物滋长,使这片黄土不是以苦艾、芦管、黍粟,而是以豆叶与豆花来表达它夏日幽思的。
时至今日,因着父母还生活在远郊,一年中总有那么一些日子,我会看到熟悉又陌生的田野,老屋前的大河依旧默默地流淌着,没有了孩子们夏天在河水中肆意的玩耍,没有了柴油机船突突的声响,代之以整饬一新的驳岸,以及河道内舒朗有序的水生植物。城市管理对乡间的改变和冲击随处可见,固然更为有序,整齐,但隐约少了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味道。不可能再一个猛子扎下去捞河蚌,也不可能在水草丰茂的滩头下网捕鱼。特别是时不时呼啸而过的汽车,一直在提醒着城市对农村的蚕食,现代工业文明对农耕文明的碾压不可回头。
三十年前,我离开这里去城市求学。每逢假期返乡,总会看到少年时熟悉的风景和人物。然后娶妻生子,每每回来,总还能涤荡人心,继续前行。这里,就是梭罗笔下的瓦尔登湖,自然的生息会给人以安慰和力量。如今,故乡已经和原来的不太一样了。每个人都会留恋自己的故乡,但当年的故乡只会在梦中存续。现实,改变太多,可能永远无法找回。年轻时要逃离,到了此刻,却奢求回来,回到鸡鸣下地去,狗吠炊烟归的状态。
其实,我也许从来都是一个旁观者,看着和美如画。亲历其中之人说不定也是不堪其苦,只是没有选择而已。无论梭罗,还是李子柒,总归还是刻意,永远不是真正的农人。
重读《瓦尔登湖》,特别是20xx年的当下,感受不同当年。人是被时代裹挟着前行的,但凡心中还有自己的一片田地,便是好的。即便再也听不到虫子在林间的叫声,看不到夕阳下晚归的耕牛,但毕竟,还在自己的记忆中。
《瓦尔登湖》读后感13
梭罗的《瓦尔登湖》是一本被人称赞的书,人们对它的评价是:资料丰富而又意义深远,它是简单生活的权威指南,是对大自然的真情描述,是传世久远的文学名著。
《瓦尔登湖》记录了梭罗独自生活在瓦尔登湖畔的所闻所感,是梭罗在接近自然的自给自足的质朴生活中获得的颖悟。两年零两个月回归自然的生活,使梭罗获得了对生命,对生活,对人生的全新认识。书中有很多经典的话语,虽然简朴,却又富有深意。我在阅读时,思想也会不时与梭罗心有灵犀的碰撞融合,他的思想感悟如流水,慢慢渗透了我的身心。
梭罗在经济篇中详尽地讲述了他在瓦尔登湖边的生活,像是坐在你面前,不紧不慢,有条不紊地给你细细讲述每一件事,从建屋到吃饭,从砍柴到耕地,这些看似生活琐事中包含了种种独特的间见解。
瓦尔登湖中描述的是作者梭罗在瓦尔登湖畔的日常生活,记录的梭罗在瓦尔登湖畔两年多来的生活与感悟,梭罗在瓦尔登湖畔感悟生活,感悟自然,在记录点点滴滴的日常生活中自然流露对各种十事物的感悟。
xx说过:“我想有一栋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是一种诗意化的生活,这是一种梦想化的生活。作家xx也说过:“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这是一种安逸宁静的生活状态。梭罗在瓦尔登湖畔的生活正是xx所向往的,也许比那还要完美。我想,在那样一种与世隔绝的地方,我们这日渐燥热的心,也会逐渐平静下来吧。xx在《xx》中也写道“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我觉得,人们在瓦尔登湖畔也应当是累死的感受,宠辱偕忘,波澜不惊。即使瓦尔登湖与洞庭湖的景色不甚相同,但正如xx在文章中说的,“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梭罗在经济篇中写到,仅仅靠自我的双手的劳动来养活自我,这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生活,最自然,最纯真,相信梭罗也体会到了其中无拘无束的欢乐生活。虽然仅有梭罗一个人,但这更容易静下心来去体会大自然的魅力与神秘,更容易触摸到大自然与世隔绝的安宁与完美,对于梭罗来说,独处也许是最适合梭罗的生活,就像梭罗自我说的:我喜欢独处。我从来没有碰到过比孤独更好的同伴了。在简单,朴素而纯净的原始状态中,独处也许是最适合的生活方式。梭罗在瓦尔登湖畔找到了生活本真,可是,又有多少人能像梭罗那样敢于离开世俗,回归自然呢?正如书上说的,拼命奔波的人,根本无暇日复一日的坚持生命的本真。我们也许早已习惯了嘈杂喧嚣的社会生活,也许早已习惯了灯红酒绿,花天酒地的娱乐场所,我们也许已经被世俗蒙蔽的双眼,麻痹了双耳,看不见生活的本真,也听不见淙淙流水和丝丝鸟鸣,这是我们自我的选择,我们早已离不开自我所厌恶的这种生活方式。如果想要改变,我们也能够像梭罗那样,幽居在空谷,享受体味生活的本真。正如梭罗在书中所说:倘若我们能过一过原始的活或者开荒的'生活必须会有益处,即使仅仅是为了明白礼貌社会中的必需品是些什么,了解人类曾用过什么样的方法才得到这些必需品的。
梭罗在书中说道:每一代人都在嘲笑老样式样,而又虔诚地追求新式样。没错,我们都在乐此不疲地追求的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而不屑于去体会慢生活的完美,这也使得我们见见脱离了原始的本真,日渐空虚。
《瓦尔登湖》看似只是记录了梭罗两年多来的日常生活,可是其中却夹杂着梭罗对各种事物的感悟与思考,有对文学作品的思考,有对生活本真的弹探求,有对艺术的享受等等。有人曾问梭罗:我很奇怪你怎样不攒钱,你是那么喜欢旅行,你能够坐上车今日就去费奇伯格去看一看。梭罗的回答简单且富有深意:我已经了解到最快的旅行是步行。确实,步行看似是最慢到达目的地的方式,但步行的过程中,我们能真正体会到我们在旅行,我们在一点一点靠近目的地。另外,我们在步行途中,能够享受沿途的风景,步行到哪里,哪里就有未曾见过的风景。
《瓦尔登湖》是一本需要我们去花时间花精力去读的一本书,需要我们耐下心来,细细品味其中的魅力,初读《瓦尔登湖》的时候,感觉十分无聊,毫无趣味,慢慢地,竟然也读完了,此刻回过神来想想,其中许多道理与思想,对我们大学生来说很有帮忙。我期望每位同学都能够找时间阅读这本文学巨著,认真体会书中的资料,也许,在以后生活的某一天,你会对书中某句话,某个道理豁然开朗。这也正是阅读的魅力所在吧。
《瓦尔登湖》读后感14
一百多年前的工业革命时期,一个叫大卫梭罗的美国人幽居在瓦尔登湖畔长达两年半光阴,他独自一人建造了小屋,在那里捕鱼、耕耘、沉思、写作,最终诞生了一部伟大的名著《瓦尔登湖》,瓦尔登湖读后感。时至今日,该书仍然闪烁着耀眼的光辉,它也入选了美国国会图书馆评出的“塑造读者的25本书”。
这本书写成于19世纪中叶,那时正是资本主义的飞速发展时期,在当时那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作者冒了的大忌,特立独行,挑战传统的思想,实在令人敬仰。而梭罗心中的这种魄力,这种不带世俗观念的思想,让我对这本书产生浓厚的兴趣。他的思想就如同一丝清风,不着痕迹地让我精神一振——一种欢乐的简朴的生活!充满物质享受的生活固然很诱人,许多人都认为金钱能够主宰一切,事实上,生活中也存在这样的现象。于是,人们开始疯狂地寻求赚钱的机会,漂亮的跑车、绚丽的珠宝、奢侈的饭菜、华贵的别墅等等开始陆陆续续出此刻我们的生活中。明白他们老去,迎接死亡时,才注意到自我一生究竟在做什么。这使我想起了小沈阳的一句话,“人这一生最痛苦的事是,人死了,钱没花了”,但作者的思想境界显然要比小沈阳的搞笑高出不少。
从前,就有个故事,城里人劝告农民使用高科技设备,农民却坚持用双手耕作,城里人说,如果用了先进的设备农民就能够天天在那悠闲地晒太阳,农民却反驳,“我此刻不就是在悠闲地晒太阳吗?”那个城里人已经无话可说。
梭罗这种简朴的生活方式似乎和中国古代的隐居颇有几分相似。晋代的陶渊明就体会过,群山葱葱、幽径模糊、山湖静寂、紫雾腾腾、孤舟寒江、冰雪淅淅,无忧无虑地创造自我的人生,想想就令人心醉!但两千多年前的那些隐居者多数是官场不得志的官员,那些生活平淡不惊的老百姓哪儿会冒生命危险闯荡江湖呢?而梭罗在瓦尔登湖畔的两年半光阴就显得更加的弥足珍贵,作者的精神更显得勇敢无畏。
在作者的眼里,淳朴的山林才是他的依靠,自然才是他的归属,读后感《瓦尔登湖读后感》。文中透漏着对于瓦尔登湖的热爱,对于小屋的热爱,对于山林的热爱,对于林中小动物的热爱,对于大自然万物的热爱。这种热爱是与他简朴乐观的情操分不开的。
反观此刻我们富足的生活,虽然不能像梭罗那样幽居山林,虽然当年的瓦尔登湖已时过境迁,虽然如今自然在一点一点被人类吞噬,但他们都不妨碍我们每个人在自我心里保留一片纯净、安逸的瓦尔登湖。正如梭罗所言,我们即将在自我的内心畅游!
合上《瓦尔登湖》墨绿色的封面,一股清凉的湖水已然汇入心间,澄澈见底,将心境荡涤得如一泓秋水,不染纤尘。正如徐迟先生在《序言》中所说:“《瓦尔登湖》是一本寂寞的书,是一本孤独的`书。他只是一本一个人的书。”当你的心静下来的时候,再去拜读这篇神的思想吧!
这本书写于19世纪中叶,那时正是资本主义的飞速发展时期,在当时的背景下,人们追逐利益,想尽一切的办法来使自我获得更高的权利和更多的金钱。工业礼貌、喧嚣社会挤压着人类、侵蚀着人性。而在这个大背景下,毕业于哈佛的这位智者,他单身只影,拿了一柄斧头,跑进无人居住的瓦尔登湖边的山林中。他特立独行,怀着一颗向往自然的心,宁静地踏上了这段心灵的路基。而在这个被称为“神的一滴”的瓦尔登湖的土地上,他坦然在空间里,孤独在思想中!
“我喜爱我的人生中有闲暇的余地。有时,在夏季的一个清晨,我像往常一样沐浴之后,坐在阳光融融的门前。从红日东升直到艳阳当头的正午,坐在这一片松林,山核桃树和漆树的林中,坐在远离尘嚣的孤寂与静谧中,沉思默想。”
他静静地卸载城市的喧嚣,用心写下孤独。每次看他的书都是一种震撼,他思考人生,让我的心如净水般澄澈。他让我感到敬畏,原先一个人的生活是这样的,他的一生是如此的简单而又芳香扑鼻,虽然短暂而又意蕴深远。他的精神世界绚烂多彩,并且是精妙绝伦,世上这样的智者怕是凤毛麟角吧。
梭罗短暂的一生中,他试图鼓励人们要简化生活,将时间腾出来来深入生命,品味人生。他经过自我的生活经验,告诉世人不要被繁纷复杂的生活所迷惑,从而失去了生活的方向和意义。做生命的舵手,扬帆远航。他认为:假如人们能过宇宙法则规定的简朴生活,就不会有那么的焦虑来扰乱内心的宁静。所谓明天,即使时间终止也永不会来临。使我们视而不见的光亮,对于我们就是黑暗。当我们清醒时,曙光才会破晓。来日方长,太阳只是颗启明星。
他提倡俭朴生活,并不是让我们要粗茶淡饭或是节衣缩食,而是想要让我们多听听新的节奏,这也许就是一个人的价值,只是孤独,恬静,没有任何的矫揉造作。
作者在瓦尔登湖畔追求孤独,实际上也是在追求深刻,他想在孤独的心境中对人生进行思考和探索。孤独催生了他的深刻思想。“不必给我爱,不必给我钱,不必给我名誉,给我真理吧。”这是他的心里呼声。
《瓦尔登湖》读后感15
梭罗的《瓦尔登湖》以春、夏、秋、冬四季为线,串联起他在瓦尔登湖畔进行经济实验的始末,留给我无尽的想象与羡慕。
关于梭罗,我是很矛盾的。我在认定他有着老者的平和睿智的同时,脑中又时时会浮现出这样的一个身影:一个孤独的孩子,独自漫步湖边或徜徉林中,没有惊慌,也不显无助;看着那蓬勃华丽的生长着一切,内心充满着喜悦,似乎他也参与了创造,他也可以随之生长起来。那份自在自得让他俨然成了山林之王;然而他又断不肯凌驾于万物之上的,他只想做自然永远的孩子。
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领悟“人可以活得很简单,很从容,不必为了那物质财富而丧失了人是万物之灵的崇高地位”的道理。作者在《瓦尔登湖》中以瓦尔登湖为中心,辐射到周围众多地方,描写了他“以禽兽为邻”,在“豆田”耕作,与“村子”中的人交往等诸多生活细节。最后作者又以“春天”结尾,给我们奏响了新的生活乐章,并且他在“结束语”一篇中,这样说:“不必给我爱,不必给我钱,不必给我名誉,给我真理吧。”看!这是一位超凡脱俗、与世无争的自然主义者,多么令人羡慕。
梭罗生活的地方是瓦尔登湖及其周围地区,但他细腻精致的笔调,却把我们带到了更为广阔的天地。他谈“瓦尔登湖周围的鸟、树、草、虫子”,更谈“更高的规律”。他认为,从一种特殊的意义上说,渔夫、猎人,及其他人都是自然的一部分。他从个人的劳作中提升到更高的人类法则,令我们视野开阔、高屋建瓴。在《瓦尔登湖》中,许多段落值得一品再品,让人陶醉。他在描写“倍克田庄”时,这样写到:便是德罗依德也要放弃他的橡树林而跑到它们下面来顶礼膜拜了。可想而知这是一个多么美丽的地方,多么的令人神往。
在整部《瓦尔登湖》中,自然一直是主要背景,以大地为席,以苍穹为盖。梭罗在广阔的天地中像农夫一样耕种、收获,他很高兴,他说:古老的诗歌和神话至少表明,农事是一门神圣的艺术。在从事农耕的过程中,他也不忘“阅读”。即使在19世纪梭罗也感慨道:他们深信一本《圣经》的智慧就足够了,余生便在简易读物里荒废天赋单调地生活。在商品大潮的汹涌翻滚下,现代人的心灵像扁舟入海,漂浮不定。物质的丰裕,精神的贫穷。我们的身体一再扩充,而精神的领地却时时荒芜着。听听梭罗的忠告:多余的财富只能买到多余的东西。灵魂的必需品,金钱一样也买不到。这样的忠告如梵音,对于我们无异于醍醐灌顶。
徐迟说:“这是一本清新、健康、引人向上的书,对于春天,对于黎明,都有极其动人的描写。”让我们追随着梭罗的足迹,抛弃那物质所带来的烦闷苦恼,感受那恬静美,聆听大师的哲音。
梭罗不是那种不食人间烟火的隐士,而我们却从他那里发现许多的光亮。他在《阅读篇》中写到:“一个人如果不能相信每一天都有一个比亵渎过的.更早,更神圣的曙光时晨,他一定是已经对于生命失望的了,正在摸索着一条降入黑暗的道路。”在《春天》中他又说:“我们需要看到我们突破自己的限度,需要在一些我们从未漂泊过的牧场上自由地生活。”好像他在给我们众生指明道路,“那末,走你自己的路吧。”梭罗好像对生活有一种妙悟,是的,一种真正的人生妙悟。这种妙悟不是从天而降,而是从瓦尔登湖那里思得来的。诚如他在书中的《结论》指出那样:“至少我是从实验中了解到:一个人若能自信地向他梦想的方向行进,努力经营他所期望的生活,他是可以获得通常还意想不到的成功的。”
如果有谁认为梭罗仅仅是个隐士,那他便忽视了他还是位抨击时弊的演说家和诲人不倦的教师;如果有谁妄想从《瓦尔登湖》里获得亲近泥土的捷径,那么就借问牧童和鹧鸪。
当代著名散文家苇岸在《我与梭罗》一文中,这样的推崇梭罗:“最终导致我从诗歌转向散文的,是梭罗的〈瓦尔登湖〉。当我初读这本举世无双的书时,我幸福地感到我对它的喜爱超过了任何诗歌”。敬仰之情可见。“梭罗的散文也未丧失俊美的‘诗意’,而我因为倾心梭罗这种自由,自意,像土地一样开放的文字方式。”的确,在他的散文《大地上的事情》里我们可以读出这样的诗意来。
在这之前,我没有读过如此的令我着迷的书,她也让我一度不安的心在这里找到了真正的家,我的心灵之家。里面蕴涵无限丰富的内含,而我的笔在这里显得多么的掘劣,我恨我自己。我恨,但我没有忧伤,我反而觉得我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因为正是在这个时候,我遇上了她。或许这是一种宿命。是的,宿命。如果有人问我,为什么那么的喜欢她,那么我可以毫无夸张的说,我在她身上发现了我自己。
“在白昼的繁忙生活之中,我有时读它还读不进去,似乎我异常喜欢的在本书忽然又不那么可爱可喜了,似乎觉得它什么好处也没有,甚至变得将信将疑起来。可是黄昏以后,心情渐渐的寂寞和恬静下来,再读此书,则忽然又颇有味,而看的就是白天看不出来辨不出来味道的章节,语语惊人,字字闪光,沁人心肺,动我哀肠。到了夜深人静,万籁无声之时,这《瓦尔登湖》毫不晦涩,清澈见底,吟诵之下,不禁为之神往了。” 徐迟在《译序》中这样的道出了读此书的真谛。白天,黄昏,夜深人静,在这三种不同的时间读书,自然会产生不同的心境,得到的味道自然也是不同的了。我当然没有这样的读过这本书,但我能体会到个中的滋味。好像我要说的话都被他说尽了一样。而我又能说什么呢。唉唉,恨不能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