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生未完成读后感

时间:2024-06-04 读书心得 我要投稿

此生未完成读后感5篇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此生未完成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此生未完成读后感5篇

此生未完成读后感1

  哭着看完这本书,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哭,是情到深处?还是内心孤独?

  我没有资格去评价这本书,但是我对字里行间流露的真情实感深深折服,我对于娟的优美的文笔崇拜的五体投地!

  生命的意义不在于生命的长短(请原谅我之前一直错误的认为:只要活的久就会有奇迹,甚至还以《琅琊榜》中夏江的经典台词:“人死了,就什么都没了”标榜自己的人生态度。)像于娟虽只有短暂的32年的人生,但她却活出了100岁老人都没有的精彩!她就是臧克家笔下的《有的人》,“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几年前就关注过于娟癌症的新闻,嘲笑过女博士被假医生骗的故事,但看完于娟亲身经历的文章,换个角度去思考,如果是我,面对这么大的变故,在生与死的关头,处理事情也好不到哪去……

  不要被知识分子的外衣所蒙蔽,名校研究员、教授、博士、硕士我见的、接触过的也不少,但他们大多为了功名利禄,为了豪车大房等身外之物忙的不可开交,游走于“市井之间”、混吃混喝。披着“文化、文明”的外衣,实际已然成为金钱的奴役。像于娟这么高学历、高智商又对人生有深邃见地的'知识分子少之又少!

  我很庆幸自己在30而立的年龄逐字逐句拜读了于娟的倾心博文。我很感激老婆也在我的带动下提前读完。

  高兴也罢,痛苦也罢,长也罢,短也罢,我们终究要走完这一生。

  于娟走啦,但她抗争病魔的阳光的心态、她的从容不迫、她的豁达果敢的精神就像她沉甸甸的文字一样一字一句都深深刻在我的脑海里、我的心里。

  颤抖的我用手机记录这一刻,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想起了自己13年前去世的姥姥,4年前去世的姥爷。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种痛,这种情,此生我该如何偿还?

  想到了自己也近了30岁,想想还在为工作、为生存、为温饱而奔走。可怜中充斥着万般无奈!

  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但,反过来又想,于娟的毕生所求、声嘶力竭的呼喊:就是活着。一对比,反倒有了进一步努力的意义。

  这,多少有点阿Q精神吧!纵然感觉现在有万般不好,要在保证身体的前提下去拼搏才更有意义!

  于娟临走前的篇篇文章都是生命的印记,对人生、生命意义的思考和痛彻心扉的感悟!我在想她这最后的呐喊给世人什么警示呢?

  1、健康是生命之本。没有了健康,就没有了生命。没有了生命,之前的所有积累都会清零。

  2、珍惜活着的每一秒。不虚度、有思想、有意义的活着。

  3、看清功名利禄等一切身外之物。真的是生不带来,死不带走。引用于娟原话“其实,你一直是你,只是别人在讨论你的时候,你忘记了你自己是谁而已”。

  4、留下一点东西让自己真正感动,如果能给别人带来价值会更好。于娟的文章就是警示后人的不可多得的好作品!我会读第二遍,第三遍,……第N遍。

  5、有时间的话一定多陪陪父母和老人。想到这,看到这,别思考,去做就是了。没有为什么!我知道对我们来说很难做到,但要努力争取!

  书中对人生的思考很多句子都可以作为名言警句,事实上朋友圈里很多点击率超高的健康、人生相关的文章或多或少的引用过于娟的只言片语。我读书有做笔记的习惯,但这次时间关系,只记录了最精彩章节的页码。

  最后还是以于娟老师(请原谅我之前的称谓没有写老师二字,叫名字相信符合于娟老师的性格,她应该不会介意吧)的话作为结尾吧:

  我的房间很小,我就把窗户开得很大。

  我的感情很重,我就把诺言许得很轻。

  我的往昔很空,我就把今天填得很满。

  我的喜悦很少,我就把笑容积得很多。

  惜别,不舍……

此生未完成读后感2

  在我看来《此生未完成》是一个天选之女最后的独白,也是一位母亲写给孩子的终身之言。

  每个人对于一本书的解读都有不同的角度,可能大多都偏离了作者写书时的想法。如若说于娟女士写的时候有什么想法,我是万万不敢揣测的。可能是想告诉世人要好好照顾自己的身体,可能是想给刚刚满2岁的孩子留下母亲对生死的看法,或者仅仅是想在离世之前记录下自己短暂的一生。无论乎哪一种,都是作者获得最后满足的方式。

  而读者对于这本书的看法或者从这本书中得到的东西,我想那是非常个人化,结合每个人经历所得来的。

  对于我个人而言,这本书叫我看到了一个人,一个在世俗看来非常成功的女人在生死面前的经历和态度。在我不算长的人生阶段而言,说见过多少生死那是虚假的,不过身边也有那些短暂和遗憾的逝去。忘了从什么时候开始思考死亡这件事对于一个人,一个家庭的意义。可能是来自于父母日渐衰老的身体,自己越离越远的距离。

  如果是对于我来说,一生最怕的事不是鬼,而是老去。于是甘愿花费数以万元在延迟衰老这件事上。可以读完《此生未完成》这本书,突然明白,对抗衰老不是通过违逆生理变化上,而是在心理上坦然迎面它,直视它,见证它。这本书是于娟女士的回忆录,讲述了自己的'成长经历,求学经历以及治疗过程。每个过程都让人感受到一个伟大的女人对抗生命的过程,她勇敢的面对生活给与的各种困难,也感激命运给与的所有馈赠。书中很多她对待每一件事情的看法,让我受益匪浅。

  他让我知道一个优秀的女人必定是美丽的,这种美丽不是指皮囊肤浅层面的,也不是来自于世俗认定的,而是来自于灵魂深处的。那是一种强大的自我安全感和认同感,这种会散发光芒的本质,即使面对生死也可以开出一朵花,不仅能安抚自己,也能照耀她人。

  第一次接触到这本书来自于一位大学好友,在她研究生毕业的前夕,堆满了杂物的宿舍里,淘来的。那是20xx年的6月。时隔我读完这本书两年半的时间。这中间发生了很多事情,赘述起来一言难尽。可是真的概括起来,不外是换了两个工作,搬了一次家,换了三个室友,分别了三个朋友,然后与这位大学最要好的同学,心生隔阂渐行渐远。你看2年的时光,无数难熬,三言两语就可以说完。就像于娟这本书一样,不过是云淡风轻的匆匆而已。

  确实是在拥有它两年半之后,深陷在人生最复杂的感情生活之时,才翻开它,而读完的此时感到万分庆幸,因为确实从书中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宁静。这种宁静来自于娟女士强大的生命力,看到她如此无畏的对抗病魔,读后感m让我见识到自我的脆弱和狭小的见识。于娟女士还在书中的有两个观点让我受益匪浅,一是第四部分讲故乡的,将自己与家人之前的亲情,与故土的牵绊深刻的记录下来。

  可能是同为异乡游子,同为家中独女,这种牵绊是有相同的感触。二是第六部分讲生为女人的,记录了她身边很多同性在爱情和婚姻面前的态度,拜读这本书时,正在受尽爱情的苦。反而她的这些记录,让我知晓那些对于年龄和获得爱的焦虑都是不值一提的,因为只有对自己有绝对的自信和内心的笃定想要的一切都可以到来。

  不想说有些人身体虽然死了,但是灵魂还活着的俗话。我想于娟女士这般阳光洒脱的人来说,活着或者死去都只是一种形态。《此生未完成》也只是她对于一个问题思考过后的总结而已,那是她对于自己人生的一种认可。那如果有幸在梦中或者天上,我能碰到她的话,希望可以告诉她,我曾拜读过你的文字,它给了我一些力量,让我对生活有了另一种角度的认知,我很感激。

此生未完成读后感3

  早就读完于娟老师的《此生未完成》了,一直想把感受记录下来,奈何一直被琐事烦扰,没有时间和心思来整理自己的思绪,其实想想,得庆幸自己选择了保险行业,能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思考自己的人生,要追求的是什么。

  印象特别深刻,读这本书是一个偶然的机会忘了听谁介绍了一句,随后立即就买来一堆书,一有空就阅读,工作之余怕自己荒废光阴,之前也报考过一些职业考试,但是发现都太功用了,而且之前考的技术类的证书到现在也一直没用上,哈哈。后来发现读书真的能让自己静下心来,可能你读任何一本书都不会给你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但是就像三毛说的那样,书读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我们以为我们看过的书都成为过眼云烟,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气质里、谈吐上,就像小时候我们吃过的饭一样,你吃进胃里的每一样食物留存下来的,都会转化成身体可吸收的养分,让你身体能够茁壮成长。类似的话还有很多,读书是门槛最低的高贵之举。每每自己迷茫、或者读书真的一时半会什么都改变不了的时候,坚持不下去的时候,就想想这些话,翻看之前读书做的笔记,每次都能心满意足,进而让自己能够淡定、平和的面对种种不尽人意。

  进入正题哈,于娟很牛掰的人啊,祖籍山东济宁,海归,博士,复旦大学优秀青年教师千万人之中能出来一个这样优秀的人才,实属不易,想想我们那个小县城的上万名学生,不知道多少届的学生能走出去一个跟于娟老师那样优秀的,目前我还真的没有发现。

  她真的是用自己最后的生命来完成这篇日记,已为人母,特别能理解她当时的处境,生是如何的艰难和饱受精神、肉体的摧残和折磨,但是内心还是有强大的毅力要坚持活下去,多活一天都是赚的,多活一天就能多看一眼自己肉体里分离出来的小生命,之前我是特别悲观厌世的,或者对于生的`欲望没有那么强烈,总觉得万一哪天病了或者一命呜呼了,那就随缘。但是现在天天能见到宝贝女儿的笑脸,再大的委屈和烦恼也能冲淡,这应该就是母爱吧。我之前特别冷血,对自己的亲人真的回想都挺刻薄的,说话特别伤人,最近一次回去看弟弟的一家,弟弟、弟妹都说我跟之前完全判若两人,不管是对自己的孩子还是对亲人都跟原来完全相反了,对于这种突然的转变,都很诧异。我也说不清从什么时候开始变得,但是可以肯定的是,第一经历了人生2件大事,一个是母亲突然过世,一个是孩子的降生。我在大悲、欢喜中纠结了四年,一直不敢欢喜,没有心思欢喜关于孩子的一切,包括给孩子过生日原来从来不提不过,觉得对自己的妈妈有负罪感。

  现在想来,我要是经历于娟老师的这种病痛折磨,都不知道自己会不会撑不下去,直接一走了之。。。不敢想。。。不敢面对。

  于是乎,我就开始琢磨保险,既不能让自己万一得了大病拖累家人,还不能万一哪天一命呜呼,一分钱都给后人留不下......

  不管是买保险还是做保险,都不能保证自己不生病,也不能保证自己能活百岁,甚至对于明天的各种不确定性也不能断定,一开始我想到这些是恐慌的,在后来又全部读完毕淑敏老师的书,哈哈基本毕老师出的所有的书,都收进我的书橱里了,以后在出的话,还会持续买入。感觉就是自己深入的去读书以后,思索一些事情能够很快的就解开心结,是的,物质上读书是改变不了的,但是精神上的收获、满足,是任何物质满足都不可比拟的。

  最后总结心得———我们不能延长生命的长度,但是我们可以去拓展生命的宽度,余生不长,要善待自己,进而也要善待周遭的人,亲人、朋友、陌生人......

此生未完成读后感4

  谨以此文献给所有因努力奋斗而忽略健康的您。

  20xx年4月,于娟在中山医院逝世,年仅32岁。

  20xx年6月,我第一次拜读到于娟的书《此生未完成》。

  20xx年7月,我在上海第一次走进了于娟曾经生活的地方。

  时至今日,当我因为生活琐事而闷闷不乐时,当我因为工作繁忙而经常熬夜时,或者当我因为自身懒惰而放弃健身时,我都会翻一翻《此生未完成》。很多时候,我都强烈地感觉到,我看到的不仅仅是于娟,更是透过她看到了自己、看到了你。

  于娟是复旦的博士、曾留学于挪威。她多次为考证而每天学习长达21小时。埋头苦学时,她会下死本地折腾自己,从来不去考虑身体、健康之类的词,她只是把自己当牲口一样,快马加鞭废寝忘食呕心沥血……

  而今,无数人选择加班加点牺牲休息时间拼命工作,加之缺乏良好的生活习惯,身体出现亚健康状态。很多人都不以为然,只觉自己还年轻便拼命放纵。

  但我们却忘了:身体是经不起折腾的,待你后悔,已晚矣。

  也许有人会说:人人如此,但不尽然人人都如于娟般在最韶华的岁月被命运扼住脖子。可是身体中的尖叫是不会时时给我们警醒的,待它尖叫已是徒伤悲。所以,不妨从现在开始: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追求细水长流的状态,不争不抢,不紧不慢。

  于娟是一个平凡的普通人,在挪威留学时她拼命勤工俭学,为让父母过上好日子,她不断追求自我提升。她曾经的野心是两三年搞个副教授做做,因此玩命想发文章搞课题;她曾经试图做名优秀的女学者,虽然自己极其不擅长科研。

  得病后,她才领悟到:人不能将快乐建立在名利权情上,而应该回归情感、回归家庭。

  她在书里写:在生死临界点的时候,你会发现,任何的加班(长期熬夜等于慢性自杀)、给自己太多的压力、买房买车的需求,这些都是浮云。如果有时间,好好陪陪你的孩子,把买车的钱给父母亲买双鞋子,不要拼命去换什么大房子,和相爱的人在一起,蜗居也温暖。

  我们扪心自问:有多久没有回过家?有多久没有给远方的亲人通过电话?有多久没有向相爱的人表达爱意?是不是自己也一直认为“只有混出模样才对得起父老乡亲?

  生命短暂,“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名利权钱只是附属在自己身上的东西,真正爱你的人关心的是你——你的健康、你的心态和你生命的长度。

  不妨放下自己固有的执念,不妨放下繁忙的工作,抽出一点时间,多陪陪爱你的人和你爱的.人。

  仿佛所有的故事,都少不了离别的片段,死亡是每一个人都必经的车站。

  于娟在确诊乳腺癌之前,即使周身疼痛,也从未用过止痛药,医生说:在这种情况下,一般人,痛都会痛死的。她的忍耐力让人肃然起敬。

  为了儿子土豆,她从不放弃,她说:哪怕就让我那般痛,痛得不能动,每日污衣垢面趴在国泰路政立路的十字路口上,任千人唾骂万人践踏,只要能看着我爸妈牵着土豆的手去幼儿园上学,我也是愿意的。

  她在病中不顾一切的举报骗自己的“民间神医”,只为不会有更多的人上当。哪怕奄奄一息,她也要将自己在世间的使命完成。

  而今,抱怨不公的人越来越多,遇到困难放弃争取的人越来越多,苟且偷生打算混日子的人越来越多。当这个时候,不妨想想于娟,想想这位在生命的最后关头也从未放弃自己也从不抱怨命运的女子。

  《此生未完成》的封面是淡淡的绿色,柔和温馨,“Being alive is a gift”和“我们究竟要用多大的代价,才能认清活着的意义”是最先呈现给读者的两句话。

  她在生命的尽头用命写出文字,不是想出名,不是想引人关注,只是希望有人能够通过她的文字关注到自己的健康,关注到自己爱的人,关注到自己的灵魂。

  生命是一条单行线,从来没有回头路。于娟的事迹让人感动,引人深思,甚至使人改变,但过不了多久,一切都会照旧,会吗?

此生未完成读后感5

  认真读完《此生未完成》这本书,读后我掩卷长思,不由思绪奔腾、感慨万千,心中十分沉重、如鲠在喉,久久不能平静,为作者于娟的年轻、才华惋惜,为命运的无常、多变喟叹,为人生的短暂、苦难深思。禁不住又一次叩心自问,我们要用多大的代价,才能认清活着的意义?

  《此生未完成》是一本记实的书,此书以第一人称、以朴素平实的语言,以作者的亲身经历、以作者的刻骨感受,记录了自己由一个学富五斗、健康快乐的博士一夜之间变为病入膏肓、万劫不复的患者的真实境况。告诫生者要珍惜生命、重视健康。此书虽然没有华丽的语言、没有豪情的壮语,可它为何让我读到的不仅是感动遗憾,还有思索震撼?我想主要就是书中的记述太真、太实,太有参考价值、太有生命意义。

  通过读书,我们了解到,一开始,于娟是幸福的,她被幸运之神垂爱着,父母疼爱、事业成功、家庭美满、孩子可爱,她活得充实而忙碌,她的理想、她的才情、她的灵魂使她的笑容永远那么爽朗那么明媚,她是造化完美的标本。然而突兀的.重病、癌魔的侵蚀,让她经受非人的天崩地裂的疼痛,毒瘤毫不留情吞噬她的身体,最终让她的躯体一点点腐烂,让她的生命之光一点点熄灭,无论她怎样坚强怎样勇敢怎样忍耐怎样抗争,依然没有挣扎的余地、没有求生的机会,只有死亡的步步紧逼和跌入深渊的恐怖来临。让人唏嘘慨叹、无可奈何,这也真是造化弄人、苍天不仁。人活一世,到头来都将殊途同归、化作尘土。可贵的是作者明知自己死期及至绝路已来,依然为理想而奋斗,依然回顾自己酸甜苦辣的人生,依然为所有人警示祝福。她在弥留之际用心血用生命铸就的文字让每一位活着的人思索、彻悟、珍惜和明白,她于垂危于痛苦中给人们带来死亡和生命的新感悟,满满的正能量,深深的、淡淡的。生,亦何欢,死,亦何惧?她的人格如山花灿烂,高贵而有内涵,她的灵魂也必将如她所愿,是一片葱郁的能源林!

  死亡残酷而苛刻,年轻的女博士于娟,她死了,死于风华正茂的季节,死于春暖,死于花开,死于悄然的遗憾,死于遗憾的悄然,世间夭折一株马蹄兰!若寿终正寝,死并不可怕,宇宙万物,凡是生命的个体,总有终结的时候。唯有夭折的青春、破灭的希望、萎谢的火焰,最足以使人哀叹,命运的悲哀和无奈,让我胸中奔涌起不可遏止的情感雷电。

  磨难可以增添人生的光辉,但是磨难太多,苦难太重,也会扼杀活泼泼的生命,就像冬雪太厚,也会冻死柑橘一样。真想为她呐喊:“世间夭折一株美丽的马蹄兰!”在风中舒展,悲凉且古拙。

  谁不希望有顺遂的人生?谁又希望多灾多难,但是如果生活硬要把它赐予你,你也不用悲伤,只要有勇气同它较量,就能把它化作财富。于娟,她不畏惧磨难、没有辜负岁月,她是精神的胜者、是生活的强者!

  我们生而为人,有太多的理想有太多的追求,有自己的义务有肩上的责任,为此,我们奋斗我们努力,但是,千万不要透支自己的身体,切莫用健康去得到资本,不要用生命去换取成功,那样就失去了活着的意义,让原本的生活本末倒置。不要虐待自己苛求自己,即使在痛苦无助孤立无援的时候,在必须独自穿行黑洞雨夜没有星光没有月华的时候,在独力支撑人生苦难没有一个人能为我们分担的时候,请学会自己送自己一束鲜花,自己给自己画一道海岸线,自己给自己一个明媚的笑容,然后,怀着美好的预感和吉祥的愿望,坚韧地走下去,走过一个又一个鸟声如洗的清晨。

  流年似水,韶华易逝,如果没有健康,一切不过是满眼空花,一片虚无。善待生命,宽待人生,且行且成熟,且行且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