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心得体会

时间:2024-07-31 作者:紫雨 读书心得 我要投稿我要下载

读书心得体会【荐】

  当在某些事情上我们有很深的体会时,可以将其记录在心得体会中,这样可以记录我们的思想活动。很多人都十分头疼怎么写一篇精彩的心得体会,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书心得体会,欢迎阅读与收藏。

读书心得体会【荐】

读书心得体会1

  作为一名教师,多读些教育著作,多了解些教育理论是不可获缺的。寒假期间,我阅读了名著《陶行知文集》和《给教师的建议》,从中受益非浅。一本好书能启迪人的智慧,涤荡人的灵魂。我觉得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和《陶行知教育文集》就是这样的好书。它们犹如一泓清泉,清爽甘甜,沁人心脾;它们仿佛是我的一面镜子,时刻映照着自己;它们又好像是我慈祥师长,不断地给初入教师岗位的处于茫然中的我以指引。大师的形象虽然模糊,但大师的指引却是那么具体。如何在教师岗位上能够将工作做好,如何能让自己在这份事业上有所发展,我从中总结出几个我首先必须要努力的方向:

  一、读书,读好书

  有句话我一直非常喜欢:“要想给孩子一杯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这在我们教育事业中尤为重要。苏霍姆林斯基在许多条建议中都提到,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必须要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教师应该要不断培养自己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静下心来,善于对书本中的内容深入地思考。确实,我们教师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学时游刃有余,这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的储备能量,使自己的知识海洋变得越来越宽广,让自己的“一桶水”永远取之不不尽、用之不竭。

  一个人只有不停地读书,读好书,读有意义的书,才能从知识的海洋里汲取更多的营养,才能不断地充实我们的头脑,提升我们的思想,才能让我们摆脱“坐吃山空”、“无物可教”的尴尬境地!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

  二、关心学生

  其一要关心学生的思想,建立师生友谊。苏霍姆林斯基写道:“建立师生之间的友谊,是要付出巨大的劳动,花费很多精力的。有些人认为,要建立师生之间的友谊,只要带领儿童去参观旅行,跟他们一起座在篝火旁烤土豆吃,跟他们一起分享欢乐就行了,这些看法都是错误的。建立跟学生的友谊,必须具有巨大的丰富的精神财富。缺乏这种精神丰富性,友谊就会变成一种庸俗的亲昵关系,而这对教育是一种危险的现象。教师要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进行交流、谈心,了解学生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情况,从中知道学生在想什么,需要什么。

  其二要关心学生的学习。当学生学习上遇到困难,要及时、耐心、细致地辅导,努力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发展。相信我们付出的努力总会有回报,洒下的甘霖总会浇灌出灿烂的花朵。

  三、赏识学生

  美国心理学家威谱·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的加以赏识”。詹姆斯还发现:一个没有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过激励后,其能力是激励前的3至4倍,因而在学习过程中,激励的存在,至关重要,任何学生都需要不断的赏识。被赏识就是被信任、被希望,就会产生一种被鼓舞、被期待的积极心理效应,就会更加向善向美。可见,赏识教育在学生的学习中是至关重要的'。

  如今,我也试着用赏识的眼光来看待我的学生,不用分数的高低来作为衡量一个学生的唯一的标准。我试着从课堂的点滴中来发现学生点滴的进步,并为他的进步欣喜。当然,我会将我的欣喜化为语言、化为动作来让他知道,使他明白:“别人能行,我也能行。”我试着让我的学生始终能看到自己的进步,“不要有任何一天使学生花费了力气而看不到成果”。我要让每一位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并让快乐能够延续。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告诫教师们的那样:“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不过,我们在赏识教育过程中不应该忽视孩子的缺点和退步,该指出的问题应当及时指出,该批评的问题应当及时批评,该制止的问题应当及时制止,这是不能含糊的。否则,会导致孩子在自我意识的建立过程中产生偏差;稍遇不顺就可能一蹶不振;同时,也会导致他们过于自私、骄横,在集体中很难与别人相处,进而产生一系列问题,这会违背我们“赏识教育”的初衷。

  “知识就是力量”,确实,读《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给了我教育好学生的信心和力量,我也会让我的学生们从知识的海洋中获得力量,帮助他们扬起未来理想风帆。

  陶行知当看到学生出现了不良生活和思想倾向时,就及时送上关怀与指导。这样学生在承受师爱的过程中找到前进的路。作为现代的教师更应如此。当我们对学生产生“恨铁不成钢”的思想感情,而一时不理智地做出有伤学生人格的事,是否想到这学生也许是一块特殊的钢坯,需要更多的爱去熔炼锻造呢?教师爱学生就不能没有自我克制。“怒”是必须要“制”的,否则既无补于事又伤神伤身,久之反倒说明自身无能。要注意克服自己情感上的弱点“把你的生命放在学生的生命里”乐其所乐,忧其所忧。用师爱引导他们走向光明、走向未来。

读书心得体会2

  自古以来中国不变的传统文化就是读书,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有那么一句名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的意思是:只读书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无适从;只是空想而不读书,便会对思想有害。可想而知,古人们早已将读书读到‘精’,明白了学习和思考的重要关系,也讲久了学习方法。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啊,人类从远古到今日的辉煌,从粗鲁到文明经历了多少?书籍它记载了历史,留下了先辈们的生活经验,经过后人的不断总结和积累,并以此得到合理的利用,最终的结果,那肯定就是人类的.发展。

  读书有许多益处,而我认为,读书也是一种享受,一个人静静的坐在一间安静的书房里,手里捧着一本自己喜爱的书籍,桌边有一杯香浓的茶,岂不一种享受?

  读书其实并不枯燥无味,只要你细心去读,读懂这本书蕴含的真理,“读一本好书,就像与一位高尚的人交谈。”慢慢的,你也会喜欢上读书,因为它不仅让你增长知识,也让你增长见识。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书读多了,自然也会‘用’了我们不仅要学习书的内涵,也要学习书的‘写法’像一些修辞手法;拟人,比喻等等,我们要学会用,用到自己的文章去。读书就是这样,要懂,也要会用。

  “习惯铸造人格”,若养成良好的习惯便可铸造品德高尚的人格。我喜欢读书,现读书已成为我养成的良好习惯。

  我喜欢读书获得的快乐。因为读好书就像与名人圣贤促膝谈心,聆听教诲,何不充实?读书如与知音闲聊神侃,心不设防,口无遮拦,何不舒畅?与作者思想碰撞,偶有灵感之花,茅塞顿开,何不惊喜?俗话说得好,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博览群书如得知音无数,有知音的理解与共鸣,何不满足?读书者足不出户,天下大事无一不晓,如何不聪?

  如何读书才能乐?必须是不为功名利禄而读,若你是为升官发财而读书定是无乐可言。快乐的读书应是“乘其兴之所适”。古人云:“读书太乐则散漫,太苦则枯燥乏味。”这两者都可能导致精神偏枯如痴,失去读书的真乐。读书不能尽信书,也不能沉迷于书中不能自拔。书,各有其趣,各有不足。作者的认识,情绪各有偏颇。如有的愤世妒俗、慷慨激昂,有的高谈阔论、天马行空。如果长期沉迷于某一类书可能走火入魔,不能自拔。书能移性情,故君子应博览群书、相互参照,以免偏听不明。情志误谴。读书若信书,不如无书。

  读书有乐必有苦,正所谓好书难觅、知音难求。这何尝不是一种痛苦呢?读书之所以苦,是因为你急切想了解作者思想却往往晦涩难解、意深难测;又因为外界精彩的世界太喧哗吵闹,读书的冷板凳难坐;还因为与遥远的知音无缘对话或相见恨晚,书友天南海北难相聚。读书成了一种孤独。

  读书使我结实了许多知音,从书中我看到了不一样的世界。

读书心得体会3

  小说故事情节简单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小儿子傩送并喜欢上了他。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傩送,情愿以碾坊做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之后,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对哥哥的死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等着傩送归来。

  《边城》就是这样发生在一个边远的、边缘的小镇上的爱情悲剧。在地理位置偏远、远离汉文化中心的小镇上长大的沈从文来说,他从小的经历使得他和那些读着“子曰诗云”的人永远无法爱憎一致,地理位置上的孤独、文化上的孤独,造成了作家的孤独体验。在小说中,作家把这种孤独写出来,成为一种心理体验,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孤独:我们埋怨爷爷好心办坏事,做事弯弯曲曲不够利索,却忽视了爷爷和中间人交流的困难;我们希望翠翠能主动说出自己的心声,却忘了这个少女,在这样的年纪,她的矜持和羞涩,自卑和自尊,留恋和不舍,强迫人发声,我们在强人所难。

  这就是我读这个故事时候的感受。也许当我们选择以语言为载体去表情达意的时候,就注定了人和人之间,因为教育的.不同,文化的不同,经历的不同,人生观、价值观等等种种的不同,决定了人和人之间沟通难免会出现误会和曲解。用一句流行的话说就是:被误解是所有说话人的宿命。沈从文说,写这个故事,是源于他对“过去”负责所必然发生的悲剧。沈从文把他记忆中在山水中奔跑的童年时光写进《边城》,《边城》就好像是他童年时光的孤独回响。地理位置的孤独,文化交流的孤独,人与人之间无法言说无法沟通的孤独,构成了《边城》构筑的湘西世界的百年孤独。如果我们只看到作家对湘西诗情画意的凝眸,而忽略悲剧背后的现实指向,显然辜负了这个伟大的作品。

  沈从文用一种诗情画意的眼光将自己的家乡呈现人前,《边城》清新的牧歌风格首先是因为作家人性皆善的人物塑造,使得人物关系趋于平缓、平和,对立和冲突在小说中不复存在。比如大老和二老得知双方喜欢的是同一个人时,根据我们的阅读经验,这时候应该是小说最紧张、人物关系崩得最紧的时候,但是作家此时并没有煽风点火,而是保持小说开初就奠定的平和、舒缓的叙事基调,让人物和平处理。这种平和、舒缓的叙事节奏,一直保持到最后小说结局:

  到了冬天,那个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青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边城的结局意味深长,让结局成为过程。小说的结局有两种:封闭式结局和开放式结局。封闭式结局指的是所有事情都宣告终结的结局,《边城》小说的结局中蕴含了千万种结局。这种未完成时态的结局让人希望与绝望混杂,让人悲伤,想哭却又无从哭起。

  和那些紧张激烈、扣人心弦的悲剧不同,《边城》整体呈现出一种静穆的气氛,水样的春愁,“哀而不伤”是中国文学有意识的追求,早在《诗经》已经开始:“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通过今昔景致的对比表达人生的感慨,无尽苍凉之感尽在其中。中国文学几千年前就已经意识到的美学风格,在后来的写作中被一步步强化、形成一种有意识的、成熟的美学追求。用张爱玲的话说,悲壮是一种力量,而苍凉予人以启发,意味深长。哀而不伤的美学风格是中国文学对世界文学的贡献。

读书心得体会4

  前两天看了一篇文章是“读书的最大理由—摆脱平庸”。是的,“腹有诗书气自华”,书读多了,才会自信,有底气,才能找到自己的信仰和精神支柱,才能摆脱平庸。正如曾国藩所说:“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以变其气质,古之精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就是学做人,在书中可以碰到很多在生活中难以想象的到高境界的人,可以做我们的榜样,让我们懂得做人的道理,使其人格上进。读书还可以帮我们解惑,可以解气,让我们的思路变得清晰,让你觉得一切事物都会变得豁然开朗起来。多读书,能够让我们的心平静下来,能在书里找到自己的归属感。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还将4月23日设为“世界读书日”。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的增大,人们离“读书”这两个字已经渐行渐远。我国人均读书量一年也不足8本,与同样工作压力大的日本人,以色列人相比,读书成为中国人的一个微亮的光点。我们要知道,读书才能更好的武装一个人。我个人来说,比较喜欢汪涵,因为他真的是有才华之人。他经常在突发情况中机智救场,我想若没有这惯战能征的经历和大量的知识储备量,是很难得驾驭突如其来的发难。

  当大家都在夸赞汪涵机智时却不知这些得益于他读过的大量书籍,若胸无宿物估计只有在台上尴尬的局面了。作为国内著名掌上阅读APP掌阅iReader的形象代言人,汪涵不仅爱看书,爱藏书,他对看书的热爱也影响着年轻的一代人。这个充满着喜剧色彩的主持人已经不止是一个只有一撮黑色胡子和黑色眼镜框的标签主持人,从他对书的热爱和认知度上,已经将一位满腹经纶的'智者形象呈现在大众面前,这也使这位掌阅的品牌代言人成为年轻人一个良好的榜样,这位怀揣着作家梦的主持人冷静沉着的现场反应和专业素养无疑是一个读书人厚积薄发的榜样,值得大家去学习。

  读一本好书可以改变我们对事物的看法,对生活的态度,让我们在别人的故事里丰富有限的人生,扩大人生的宽度,领悟自己的生活。我们对待读书的态度就是对生活的态度。莎士比亚说:“生活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没有书籍,就像鸟儿没有翅膀。”所以,无论你是年轻还是年老;无论你是贫穷还是富裕;无论你是患病还是健康,都应该享受读书给我们带来的乐趣。

  自从管理处开展了“好读书、读好书”活动后,增加了大家对读书的积极性,提高了大家的阅读量,不仅增长了见识,还提高了我们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使我们变的更有修养,培养成了高素质、高水平的职工队伍。阅读是一种润物无声地影响,在今后,我会继续将读书作为我生活的一种好习惯,虽然读书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但是读书可以改变很多,改变我们的思想,改变我们的行为举写作网止,让给我们变的更美好。当我们变的美好的时候,你什么样,你身边的人就是什么样,你的生活就是什么样。

读书心得体会5

  李校长给教师布置了一项作业——读一本教育教学理论书,即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刚开始我并没有当做一回事,闲暇时当我打开网站,真正阅读了才感觉到这确实是一本好书,书中给教师提出了一百条建议,每一条建议谈到一个问题,这中间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在朴实的语言和真实的故事中渗透着大师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苏霍姆林斯基用他富有艺术的语言向我们娓娓道来,能让每个读过此书的人感触颇深,启发非浅。

  苏霍姆林斯基说: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教师要善于确定:每一个学生在此刻能够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是教育技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念就是:一切是为了孩子。多么实实在在的思想。他要求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讲课力求生动、形象、有趣、反对”满堂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真正的学校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并用分数去鼓励他们,使学生体验到学习取得成绩的快乐,并时刻认识到自己永远是最棒的。

  苏霍姆林斯基的建议:那就是——读书,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他要求我们读书,每天不间断的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他鼓励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在热烈而紧张的劳动中抽出时间来逐渐地,一步步的积累精神财富、智力财富。他教育我们要学习同行们的优秀经验,取得他们的优秀信念,深入思考优秀教师的经验,这将有助于我们看到:在自己的实际工作中,要取得某种结果,都取决于哪些因素。

读书心得体会6

  我非常喜欢读书,经常和妈妈、爸爸到图书馆看书,有《爱迪生》、《童话故事》、《青少年百问百答》……其中,我最喜欢的书是《爱迪生》。因为爱迪生是个爱观察,爱思考的孩子,很值得我们学习,我要把这本书推荐给大家。

  爱迪生出生在美国一个叫米兰的'小镇,他常常会提出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问题,比如:母鸡为什么会生出小鸡?;如果麦子燃烧起来,再嚼起来的味道会是什么样呢?……他不但常提问题,而且还会做一些问题实验,有时,差点要了爱迪生的命!

  爱迪生在一次次的失败中,勇于尝试,百折不挠,长大后成为举世闻名的“发明大王”。他一生的发明有两千多种,其中电灯的发明是他最伟大的发明之一。

  我很喜欢爱迪生,他面对困难不屈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读书心得体会7

  多读书,增加一点书卷气,保持心静如水、人淡如菊的心境。书是获取知识的渠道,提高人素质的有效途径,也是涵养静气的摇篮。读书妙处无穷,书香熏染人生。正如莎士比亚所说:“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读书至少可以滋润心灵,开启心智,由琐碎杂乱的现实提升到一个较为超然的境界,一切日常引为大事的焦虑、烦忧、气恼、悲愁,以及一切把你牵扯在内的扰攘纷争,瞬间云消雾散。读书至少可以增长知识,去除无知;提高素养,除去愚昧;充实生活,丰富精神;滋润心灵,减少空虚;淡定从容,明辨是非。读书能使人时时闪烁着生命的光辉,让人欣赏到不同的生命风景,从而使自己灵魂欢畅,精神饱满而丰盈。

  《平凡的世界》是最近我刚读的一本书,爱它是绝对的纯粹。我爱看书,尤其爱读史书,其实之前就有很多朋友给我推荐过这本书,由于我对历史类书籍的偏爱,并没有将平凡的世界纳入我的书库,但现在,我也许更能去诠释平凡的定义。

  幸福的是,我们生活在这样平稳的时代,可以有着安稳的生活,不会遭遇到与孙少平一样的苦难,但是生活在不同的时代,就有不同的历练,我们是平凡的一员,要跨过泥泞,我们要做不平凡的自己。

  读书的好处有很多。我给你介绍以下几点:

  1、可以使我们增长见识,不出门,便可知天下事。

  2、可提高我们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

  3、可以使我们变的有修养。

  4、可以使我们找到好工作。

  5、可以使我们在竞争激烈的社会立于不败之地……

  其实读书有很多好处,就等有心人去慢慢发现。最大的好处是可以让你有属于自己的本领靠自己生存。让你的生活过得更充实,学习到不同的'东西。感受世界的不同。不需要有生存的压力,必竞都是有父母的负担。虽然现在读书的压力很大,但请务必相信你是幸福的。在我们国家还有很多孩子连最基本的教育都没办法享受的。所以,你现在不需要总结,随着年龄的成长,你会明白的,还是有时间多学习一下。

读书心得体会8

  放暑假了,我看了《中华上下五千年》这本书。它让我知道了历史的源远流长,文明灿烂,从盘古开天辟地到三皇五帝,再到中华民国,世事沧桑,历尽数不尽的悲凉与欢喜。我阅读,我与历史人物共席对话。我阅读,我和时代风云同声呼唤。从盘古到孙中山,有多少英雄豪杰匡扶正义,有多少志士仁人追求真理,“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屈原,“直挂云帆”的'李白“精忠报国”的岳飞等。这本书里有许多小故事深深的吸引了我,比如:《鸿门智斗》”、《四面楚歌》,《鸿门智斗》讲的是:项羽请刘邦来赴宴,范增叫项羽在宴上下手,但是项羽却下不了手,于是范增又叫项庄舞剑,伺机下手,沛公帮手项伯要与项庄对舞,却暗中保护了刘邦,最终,项羽没有得手。《四面楚歌》讲的是:项羽被刘邦包围忽然传出一阵歌声,项羽一愣,他知这是楚歌,歌声从四面八方涌过来,所有的士兵都想回家,个个逃走了,项羽兵力没了,只好一人杀出去,到了乌江,自杀了。在《上下五千年》里还有许许多多这样的动人故事,真值得一看。

  我非常喜欢看《中华上下五千年》,因为这本书记录了每一位君王,记录了每一次战争,记录了历史的骄傲,也记录了中国五千年的风风雨雨以及人民的耻辱。从三皇五帝古代,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历史都详细的记载着,让我们明白中华民族这五千年是如何走过来的。

读书心得体会9

  一天课后,“小书迷”急忙跑到学校二楼图书馆借了一本《故事大王》,坐在阅览室聚精会神地读了起来,读着读着,“小书迷”忍不住哈哈地笑起来了。这时,一位亭亭玉立的管理员阿姨走到他的身旁,指着牌子上的“静”字说:“小鬼,安静,不能笑呀!”“小书迷”不好意思地说:“阿姨,对不起,我知道了。”

  “小书迷”担心读到精彩的'地方又会笑起来,于是,立即走出阅览室,“咚咚”地跑下楼,找了一个角落坐下来,津津有味地读起来,不时地发出哈哈的笑声,吸引了不少同学驻足看他读书。

读书心得体会10

  《道德经》在中国几乎是家喻户晓,两千多年来一直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生活。读书应该与时俱进,不断吸取新鲜营养,但同样也不能放弃对传世经典和传统文化的学习。读高中的时候,我曾经粗略的读过老子的这本著作,但只是一知半解,似懂非懂,后来随着生活阅历的丰富,慢慢的体会多了一些。

  在我看来,《道德经》是一部充满了东方智慧的哲学著作,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对现代社会同样也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其实,我们很多常说的典故和词语就来源于《道德经》,如无为而治、上善若水、大象无形等等。当然,虽然它只有短短的五千言,但是思想非常深刻,要把它完全读懂也不是件容易的事,今天我主要想讲一下我读后的一点心得:柔弱胜刚强。

  万事皆有“道”,如为官之道、从商之道,还有现在流行的养生之道等等,大到治理国家、管理企业、小到为人处世和个人生活,都离不开“道生之、德畜之、物行之,势成之”的'道理——就是说事物产生之后,要用道德去培养它,用实际行动去支持它,并且依照形势去发展它。老子在《道德经》中赋予“道”以至高的地位,“道”的地位之所以无穷无尽,就是因为它的本性是柔弱。如果把它运用到我们的生活中,就是柔弱胜刚强。

  柔弱与刚强是一对矛盾体,那么柔弱是如何战胜刚强的呢?它需要忍耐和克制,需要韬光养晦、忍辱负重,需要年复一年的付出。“水滴石穿”的道理大家都知道,水是至柔的东西,但是它却蕴含了无穷的力量。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其实,正是因为柔弱,它才蕴含着无穷的潜力,才能够永远充满活力。就像柔弱的小草,在狂风暴雨中随风飘摇,却永远不会折断,而高大强壮的树木,却很容易被大风摧折。

  历史上也有很多的故事说明了这个道理。刘邦因为有柔弱的性格,处处小心谨慎,每次大难临头都化险为夷,项羽虽然骁勇善战,可惜他狂妄自大,到头来却身败名裂,乌江自刎。还有勾践“卧薪尝胆”、韩信“胯下之辱”的故事,都说明了这个道理。弓满易折,人强易亡,柔弱胜刚强。试想,假若当年越王勾践不忍辱负重,意气用事,何来日后东山再起,报仇称霸?同样,要是韩信不受跨下之辱,冲动之下拔剑杀人,后来的结果恐怕是以身偿命,默然消失,就没有以后叱咤风云,击败霸王项羽流芳百世的将军了。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小草是柔弱的,但是它的生命是顽强的。在抗日战争中,当时弱小的中国忍辱负重,最终战胜了强大的日本侵略军。在现在和平时代,我们国家一直坚持韬光养晦的外交政策,实际上就是不逞强,以低调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的处理,赢得了世界各国的尊重,而美国凭借他的霸主地位,到处惹是生非,国际声誉每况愈下。

  柔弱,并不是胆小怕事、唯唯诺诺,它在现代社会表现出来是一种谦虚谨慎、低调务实的态度,是一种虚怀若谷的胸怀。对于为人处世而言,柔弱是一种自我修养,它教我们要学会不自满、不逞强,要学会韬光养晦、宁静致远,不要因为一时的成功就沾沾自喜、得意忘形,也不要因为一时的失意就消极懈怠、丧失信心。对于为官从政而言,柔弱也是一种生存智慧,即使身居要位也要低调谨慎,要善于守拙,不能锋芒毕露,否则弓满易折。“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适当的示弱,才能够以退为进,成为最后的赢家。

  柔弱胜刚强,这是古人教给我们的哲理,仔细品读《道德经》,你可以感受到老子的思想穿越时空,直达我们的心灵。收起你的锋芒,保存你的实力,卧薪尝胆,以柔克刚,在合适的时候主动作为,必将成就一份伟大的事业。

读书心得体会11

  最近我有幸地拜读了陶行知先生的《陶行知教育名著》,读罢这本书,我受益匪浅。 陶行知先生作为一名留洋的教育家,在深刻了解了中国的文化和社会现实的基础上,所提出的教育学说,既强调了教育的显示功能,又关住了教育的终极目的,是适合中国国情的。他的理论和实践,应该成为中国教育血液的重要成分。他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敬业精神让人感动,我也为之折服。

  在读到《教学合一》这节时,陶行知先生提出了教学要合一的观点,有三个理由。

  第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

  第二,新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

  第三,先生不但要拿他教的法子和学生学的法子联络,并须和他自己的学问联系起来。简而言之,

  一,先生的责任在教学生学。

  二,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

  三,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我仔细阅读,细细品味,联系我的教学,我感觉陶公所提出的“教学合一”的观点很有道理。

  我们教育的对象是学生,教师的课堂设计应适合本班学情,根据学情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那么这样学生就会乐学了。教师除了正常的教学工作外还需不断的学习,用丰厚的知识去充实自己,不是有句话“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必须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活水吗?”

  《学生的精神》中提到三点;

  (一)学生求学必须具有科学的精神;

  (二)要改造社会必具有委婉的精神。

  (三)应付环境必具有坚强人格和百折不回的精神。

  我想说说我自己的感受。现在的学生正如陶公所说容易“自满”,自己刚刚对这个知识点有一定的领悟,就沾沾自喜,但真正实践做题时,却无从下手。学生对学习缺少一定的目标,很多学生不知道自己到学校来接受教育是为了什么。每当找学生谈话时,我便会问“你准备读完干什么?”学生的回答:“不知道。”他们从来很少会想过我以后的路该怎么走?会是什么样?这就导致学生在学习上不想下功夫,更不愿意吃苦,对于周围的环境学生很少从自身找原因,而是把更多的原因归纳在外界的环境上。例如,学生作业未完成,当问其原因时,学生回答无非这几种“我不知道什么时候交作业?”“我不会做。”“我不知道做哪道题?”“我忘记交作业啦!”“课代表交作业时没告诉我!”诸如此类的冠冕堂皇的理由让人无可奈何,更多的时候我在问自己:“我们的学生到底是怎么了?是什么原因让他们变成这样?” 回首这些年的教学,我在不断的告诉自己:你一定要学会去转变角色了,你现在已经是一名教师了,陶行知先生的《教育名著》中师范生的第一变——孙悟空,也是这样告诉我的,只有先知道怎样做一个好学生,才能培养出来许多好学生。可是为什么是变成孙悟空呢?陶行知先生说孙悟空有目的,有远虑,有理想。他是抱着一种目的.去拜师的,这无形中就告诉了我们如何做一个好学生。

  陶行知所研究和实验的教育问题,直到今天,让人感到很中肯,很新鲜,仍有进行试验的价值。他的“第一流的教育家”,“教学合一”,“我们的信条”“生活及教育”等这些诸多观点让我叹服,不断地从他的教育名篇汲取丰厚的营养,来充实自己的教育理论知识,他的著作又如一盏明灯,在教育的海洋中引领我们去找寻属于我们自己的目标。读完此本名篇,我除了感动之余,更多的是佩服,佩服他的为人,更佩服他在那个时期所提出的一些鲜明的观点,也正如鲁迅所说:“读完此书,我和一个高尚的灵魂接触了!”我将努力去充实自己,丰富自己的业务素质。

读书心得体会12

  思考是开悟的最大障碍。思考只是一种工具。但是我们大多数人都被思想所控制,成为思想的奴隶。你能在任何时候做这件事来释放你的思想吗?我们有时会想到不愉快的事情。当别人建议我们说,不要想它,但我们能控制它吗?我们通常说我无法控制自己。这是我们内心不安的根源。我们中的许多人甚至每时每刻都在思考。我们认同我们所想的一切,甚至是我们自己。大脑只是完成任务的工具。当任务结束时,大脑应该休息。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把自己从思考中解放出来呢?

  1. 观察并倾听你的想法

  倾听你大脑中的声音,尤其是重复的思维模式。倾听时,不要评判。当你倾听思考时,你不仅意识到它,而且意识到你正在观察它。这样一个新的意识水平出现了,你将会感觉到思维背后更深层次的意识。因为失去了力量,思想会很快消散。

  2. 关注现在

  我们在思考中所认同的自我就是自我。对于小我来说,当下几乎不存在,只有过去和未来才是最重要的。小我总是想要复兴过去,因为没有过去,你会是谁?小我也将投射自己到未来,以确保它继续生存。即使当小我关心现在,它也不关心现在,因为小我从过去的角度看现在。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练习专注于当下,比如洗手的时候,专注于所有与洗手有关的感觉,或者观察自己的呼吸。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在我们的思维中创造一个缺口。当我们的思维是空白的时候,我们可以感受到内心的平静。

  思考产生情感和痛苦。只要你认同思考并处于无意识状态,痛苦就不可避免。思想总是否定现在,并试图逃避它。因为没有时间,它就不能发挥它的作用,控制你,它把现在的时刻视为威胁。思考和时间是分不开的。虽然我们需要大脑和时间来生存,但当它们控制我们的生活时,疼痛就会发生。想想。如果没有人类,只有动物和植物,会有过去和未来吗?如果你问一只鸭子现在是什么时间,它可能会说:“现在就是现在。”当我们看到两只鸭子打架时,它们会像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平静地游走。他们已经专注于当前的时刻,而不是想着战斗。我们如何?我们被思维所控制,不能专注于现在,总是专注于过去,或者根据过去的经验来判断现在或担心未来。我们从未真正放下所有的思想去感受那一刻。所以我们所有的痛苦都来自思考和时间。

  如果你不想制造痛苦并增加过去的'痛苦,请不要制造时间。除了做必要的事情,至少不要浪费时间。一定要意识到现在是你拥有的一切。任何人都不可能存在于当下之外,对吧?如果你不关注当下,你所经历的所有情感痛苦都会留在你的身体里。它们将与你过去的痛苦融合,在你的大脑和身体中扎根。这些积累的疼痛在体内形成一个负能量场“身体的疼痛”。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痛苦的身体”中。有时候你会看到一个温柔的人突然暴怒,这是他痛苦的身体被唤醒。通常,当某些东西与你过去的痛苦产生共鸣时,疼痛的身体处于休眠和激活状态。痛苦的身体以我们的负面情绪为食。一旦你被身体的疼痛所控制,你就会想要更多的疼痛。如果你认同你的痛苦,痛苦的身体会变得越来越强壮。当你开始停止认同它并观察它,它就不再能控制你的思维。

  刚才提到思考和时间是密不可分的。当你把时间从脑海中移开,它就会停止——除非你选择利用它。当你认同自己的想法时,你就会不由自主地被时间所控制。你完全沉浸在对过去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期待中。你不愿意接受现在,不愿意让它存在。我们可以用观察者的方式来观察我们自己想要逃避现实的思维惯性。当你开始观察时,你会发现你总是把未来想得比现在好或坏。如果你是好的,你将充满期待。如果你是坏的,你会焦虑。

读书心得体会13

  暑假期间,我认真拜读了教育家吴非老师的《致青年教师》,读过之后感慨万千,有遗憾,有庆幸。

  怀揣梦想和激情,走上教学的工作岗位。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认识到只有热情的教学是不完美的,要想对职业生命负责,必须提高自己的职业素质,就如吴非先生所言要做到“二者一家”,也就是成为思想者,学习者,实践家。教育是一份美丽的事业,她呼唤人的理性追求,呼唤建立美丽的人格。朴实的工作态度和发自内心的话语,就像把一粒种子放在了孩子的心田,潜心耕耘,就会开出智慧之花。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可以想的更多。教育是理想者的事业,教育要培养理想。高贵与卑微的距离也许只有一步,这就是能不能在任何情况下,都保持教育者的尊严。试着在心里装下学生的心,有些事,尽早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明确的态度,从小培养孩子尊重、敬重的意识。作为青年教师,要自觉维护教师的集体,推动这个集体,实现集体凝聚的力量。每时每刻的关注和努力,关注小事,从我做起,从一言一行做起。"教育无小事","生活即教育",一位优秀的教师站在学生面前,无需讲话,教师本身就是一本教科书,他教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还有思想、气质和未来。读了这本书,我深深理解到,自己需要修炼的是比专业知识更重要的东西。

  一、教师应当是一盏不灭的灯

  从踏上教育岗位的第一天起,父母、前辈、领导们的叮嘱就始终在耳畔萦绕,“如果想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就应当有一桶水”“学到老活到老”然而随着时间推移,生活中的'琐事越来越多,学习的时间越来越少,学习的渴望也越来越淡,甚至每年都是在领导的督促下去完成读一两本书的“任务”。而现在的孩子从母亲肚子里就开始接受教育,幼儿园之前就已经学到很多知识,很多孩子三四岁会用电脑,五六岁能背下《弟子规》《三字经》。作为教师我越来越感受到自己知识的匮乏。读了吴非老师的文字犹如醍醐灌顶。他说“优秀的老师应当是一盏不灭的灯,而那‘开关’就在他自己的手里。他的‘亮度’在于他个人的修炼;如果他有‘电源’,或是不断充电,他就能一直发光,一直在照耀着学生面前的道路;教师的进德修业应当一直到教育生命的终止。”吴非老师所谓的进修不仅仅是知识层面要不断学习,教师的道德素养更是需要不断提高。尤其他在《做个有胸襟的教师》一文中说,教育者的胸襟,是学生的天地。教师的胸襟有多宽,学生的精神天地就有多大,良师的心境,应如海洋一样辽阔,这样我们教育出的学生才能大气,才能顶天立地。试想,我们经常为学生违纪扣一分而大发雷霆,为孩子考试马虎一题而恼羞成怒,这样我们教育者在孩子心里种下的除了灰暗还有什么?这种方式教育出的孩子走上社会又能有什么宏图大志?真正遇到坎坷挫折,又怎能坦然面对?读过此篇,我深为自己曾经的失言失态感到自责。“教师的心中没有阳光,学生的心灵上就有可能添上一分阴暗”,是啊,老师是太阳,孩子是向日葵,我们阳光灿烂,孩子们才能绽开笑脸,老师的一颦一笑,无不在孩子的心里。所以,教师修身当如学知识,日日进修,时时反思,为我们能在孩子心中种下太阳而力竭不怠。当然,进修道德也要进修知识,对于劳动者来说,

  专业素质是安身立命之本,作为教师,如果说我们无法带给学生更多专业的知识,我们的教育就是失败的。所以,我们一定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尤其是我们青年教师。我们当珍惜手中的每一本书,那里是我们知识的海洋;我们当珍惜每一次外出学习听课的机会,用欣赏的眼光去发现、去学习;我们当珍惜生命的每一分钟,不能让时光虚度。

  二、教育不能操之过急

  吴非老师在《不要急》一章中说,“无论是对学生,还是自己的专业发展,好多事,都不要急”。他告诉我们“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慢’,教育教学是‘慢’的艺术,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也需要一个很长的时期。”回想自己,我感触颇深:刚进入小学时,我总是拿初中学生的标准来要求五年级的孩子,刚教一年级时,我又常常拿五年级孩子的标准来要求一年级的孩子,常因为孩子不能达到要求而生气,也因为孩子不能达到要求而代劳,为此常使自己心情浮躁、身体疲累。读读吴非老师的话,感觉自己确实比较愚蠢,因为我一直没有明白教育最基本的规律,我的用心、用力、甚至于用命的付出,不仅没能为孩子们带去更多收获,反而是剥夺了他们学习的权利。教育学家托马斯·阿奎纳说:“教学是教师试图借以摆脱学生的一个过程。”我们应该从老黄牛式的教师转变为智慧型的教师,让孩子懂得学习、学会独立。这样我们的教育才更有效,对孩子漫长的一生才更有益。当然,教师的个人成长也是这样的道理,从这本书中我学习到,教师的个人成长应该循序渐进,不能好高骛远。尤其是我们年轻的教师,常会把那些从外面听几节专家课上学来的花架子、空把式用在课堂上,就以为得到了真传。其实专家的课有很多看不到的东西更值得我们去学习,如隐含在教学细节中的备课思路,教师课堂风趣的语言等等,这些没有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磨炼是很难达到的。所以,我们教师不能当演员,而是应当稳步提高自己的能力,让学生从心底喜欢我们的课,让他们从教学中学到方法,展示智慧,而不是单调的看一场演出。

  三、心里着学生的心

  读吴非老师这本书,还让我感受到他的心里装着学生的心。例如,“下课后到我办公室来一下”,这是我们习以为常的一句话,而吴老师则会对孩子说:“如果你有时间,你愿意到我办公室来玩吗?”对于有的孩子总是上课时要求上厕所,吴老师倡议我们应当同情,不必讽刺挖苦,课间不足十分钟,孩子又想玩,又要排队等厕所实在可怜,甚至有的孩子平时都不敢多喝水。授课时讲到“离婚”一词,善意的吴老师想到班上有许多孩子是单亲,他会创意地说“其实离婚率上升也是社会走向文明的标志之一”等等。这些看似平常的小事,无一不发人深醒。我感慨吴老师是个有心人之余,也感叹自己的粗心,这些似乎我从来没有想过,以前一直以为自己是为学生好,而实际上是孩子没有在我心里。是啊,假如我们都能像吴老师那样心里装下学生的心,教育,该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景象啊! 此外,从吴非老师的书中我还懂得了每一位老师都应该做一个有理想的人,有梦有理想,我们才能培养出真正的人材;对待学生,我们应当博爱,在每一名孩子的心里种下一颗善良的种子;对待教育事业,每位教师应当对自己的职业负责,追求一种做教师的幸福感。

  生而有涯,知识无限。能在精力充沛的有限时间内好好工作、读书,真的是非常幸福的。老师们,让我们一起把教师做成传播幸福的职业,让我们共享生命与职业的欢欣和幸福!

读书心得体会14

  读书是人生中最快乐的事,因为书可以给你带来欢乐、感动,甚至悲伤,甚至愤怒……书像一个个五彩斑斓的梦,又像是一只只载着希望、梦想的小船,在记忆的波涛上航行……书中讲的是一个个不同寻常的人生,讲的是一个个发人深省的道理,讲的是一个个不为人知的秘密……所以我没理由不喜欢读书,我爱读书,书是我一生中不可缺少的朋友。

  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更需要博览不同的书籍,一方面可以拓宽知识面,提高修养和净化心灵;另一方面,则可以从书中寻找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并结合实践快速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在这短暂的一学期里,我认真研读了《问题学生教育指南》一书,感觉收获颇丰,下面就浅谈一下阅读此书的心得:

  问题学生向来让老师们头痛不已,尤其是一些错误连连的学生。那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会经常碰到这类学生,和他们相处有时会显得手足无措,处理起问题来也会让我们焦头烂额。如果相处不好,处理问题不当,则会影响到我们的教学。因此如何对待这些问题学生呢? 我做了以下反思:

  一、 以事先预防为主。

  在平时教育教学工作中,一般是在学生出现问题后才进行处理。这种处理法不是不好,而是很容易给学生造成一种我有问题你才关注我的不良感受,从而给顺利地解决问题带来一定的难度。基于此,我们应做好事先预防工作,通过主动了解学生学习和生活,及时发现学生可能出现问题的端倪,及时帮助学生调整状态、改变情绪、转变思路,从而防止问题的发生或加重,从而做到防患于未然。

  二、少批评,不指责,对当事人以礼相待。

  当学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问题时,有时是需要我们的批评教育,从而使其认识到错误之所在,迅速地改正错误。但是批评教育不能简单地等同于指责、责骂、怪罪。一般来说,应该把批评教育的出发点建立在对学生的`真诚、友善、尊重等基础之上,把批评的最终目的定位在以后的改进和发展上,而不是责怪,而不是追究过去,而不是讽刺挖苦,如果这样的话,不仅对教育学生效果不佳,而且很会伤害学生的心灵,会影响师生关系的良性发展。

  无论学生犯了什么错误,以及该错误所带来的影响程度如何,我们在具体处理时,要注意“就事论事”、“以礼相待”,而不能动辄就不分场合,不注意方式方法,对犯错学生点名批评,对犯错学生讽刺挖苦,对犯错学生责骂怪罪……,因此我们在对待犯错学生,要注意场合,要注意方式方法。首先应该要注意场合。在问题比较严重时,最好跟学生单独交谈,不要当着众人直接点名批评。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尊心,不管他是怎样差劲,也不希望在大庭广众之下出丑。其次,要注意方式方法,甚至语音语调,也就是要对学生以礼相待。只有这样,学生才会觉得你是为了他好,你是在帮助他,这样他自然才会讲心理话,才会最终解决问题。

  三、切忌急于求成,而要耐心理智。对待问题学生,切忌急于求成。

  有时当我们看到或听说学生犯错时,我们情绪一般会受到影响,而这种影响向来是负面影响居多。另外,学生犯错,大多是无意的,犯错后,情绪还是比较冲动。因此从这两方面来看,我们和学生都需要冷静,先坐下来,熄熄“火”,尝试调整一下自己的情绪,然后再作了解,再作分析,再作处理。如果当场处理的话,一方面当事人还处在情绪激动、失去理智的情况下,不容易客观面对现实;另一方面,如果我们不在现场,也就不了解情况,不便做出正确的判断,容易误判,很容易给学生带来无意的伤害。

  四、避免说教、命令语气。

  处理问题的最终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找到产生问题的原因,做到寻因究果,从而避免同样问题的再次发生。

  可以说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股积极向上的力量,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唤醒和开发当事人的内在的积极力量。因此我们千万不要把自己作为中心,似乎自己什么都懂,学生只要按照我们的要求、命令就能解决问题。所以我们要避免说教性的、命令式的口气,而要多用支持性的、商量性的语气说话,才能更容易让学生从心里接受我们的教育。

  五、切忌先入为主和肆意猜测,而要就事论事。

  思维定势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着。我们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也不乏有这样或那样的思维定势。比如由于对一个学生有成见,我们处理这个学生的过错时,就很容易戴着“有色眼镜”看他的过错,就很容易先入为主,就很容易肆意猜测。

  其实,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发展中的独特的个体。我们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来看学生,而要及时掌握学生的有关情况,耐心地、细心地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然后再做出判断。也就是我们要克服思维定势,从产生问题的学生角度来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真正了解他们的想法,从而找到产生问题的关键所在。

  对待问题学生,需要科学的处理方法和技巧,需要把耐心、细致的工作作风投入其中,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读书心得体会15

  书是人类提高的阶梯,书是人类的好朋友。书籍就像“营养品”一样,仅有去勤读而精思,才能汲取为自我所作为。而图书馆就是大学里的第二课堂;是心灵的栖息地;也是益于学生丰富阅识、陶冶情操、提升修养的后台,承载着年轻人的期望与梦想。相对于师范生的我,当然更要抓住时间,好好看书,夯实专业基础知识。

  一个拥有强大内心的人无论遇到怎样的困境都能够从容应对,泰然处之,所以看书是强大内心的最好方法。我爱看书,很幸运我们拥有一个漂亮大气的图书馆,里面的书应有尽有。古今中外天文地理,那是一个丰富的世界,书的世界值得我们用一辈子去探寻,去领会。遨游在书海中,欢乐使然,悠哉悠哉。

  在湛师图书馆,我看了好多的书各个方面的书,让我汲取了丰富的精神营养,也发生了好多的事,错的对的一大堆。慢慢的学会承受学会淡然处之。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但我最欣赏的一句名言是我院图书馆外墙上的一则励志名言“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才。----华罗庚”。这句至理名言告诉我们大学生:只要我们付出一分辛劳,就能学到一分本事,那些缺乏天赋、成功条件的人,只要勤学,总能弥补自身不足,才能走向成功。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更不该去挥霍青春时光,理应珍惜最终的系统的自由的学习 机会,利用闲暇时间勤去图书馆多看书,为自我充电,未免日后“书到用时方恨少”。

  国学大师季老曾这样自评读书心得:“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我兀坐在书城中,忘记了尘世的一切不愉快的事情,怡然自得。以世界之大,宇宙之大,此时却仿佛仅有我和无言的'书友存在。”这句话正是我所努力追求的,也是我们大学生都应当去探索的。我期望更多的大学生能勤去多读书,有计划、目标的去读书,珍惜在校有限的时光,充分利用无尽的图书馆资源,共营书香氛围浓郁的和谐学校。

  “书本好比一面镜子,一头驴子照镜子,绝不可能看出一个天仙来。生活在书中比生活在人当中更幸运。”叔本华的这句话很形象的说出了书本的“神奇”作用。无论是工具书还是小说书都能够让我们受益匪浅。古代的那些文人墨客,都有一个相同的爱好-------读书.书是人类提高的阶梯.读书是每个人都做过的事情,有许多人爱书如宝,手不释卷,因为一本好书能够影响一个人的一生。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紫雨

已认证

发布于:2024-07-31

联系方式: 189****0124 点我反馈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读书心得体会【荐】

  当在某些事情上我们有很深的体会时,可以将其记录在心得体会中,这样可以记录我们的思想活动。很多人都十分头疼怎么写一篇精彩的心得体会,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书心得体会,欢迎阅读与收藏。

读书心得体会【荐】

读书心得体会1

  作为一名教师,多读些教育著作,多了解些教育理论是不可获缺的。寒假期间,我阅读了名著《陶行知文集》和《给教师的建议》,从中受益非浅。一本好书能启迪人的智慧,涤荡人的灵魂。我觉得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和《陶行知教育文集》就是这样的好书。它们犹如一泓清泉,清爽甘甜,沁人心脾;它们仿佛是我的一面镜子,时刻映照着自己;它们又好像是我慈祥师长,不断地给初入教师岗位的处于茫然中的我以指引。大师的形象虽然模糊,但大师的指引却是那么具体。如何在教师岗位上能够将工作做好,如何能让自己在这份事业上有所发展,我从中总结出几个我首先必须要努力的方向:

  一、读书,读好书

  有句话我一直非常喜欢:“要想给孩子一杯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这在我们教育事业中尤为重要。苏霍姆林斯基在许多条建议中都提到,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必须要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教师应该要不断培养自己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静下心来,善于对书本中的内容深入地思考。确实,我们教师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学时游刃有余,这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的储备能量,使自己的知识海洋变得越来越宽广,让自己的“一桶水”永远取之不不尽、用之不竭。

  一个人只有不停地读书,读好书,读有意义的书,才能从知识的海洋里汲取更多的营养,才能不断地充实我们的头脑,提升我们的思想,才能让我们摆脱“坐吃山空”、“无物可教”的尴尬境地!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

  二、关心学生

  其一要关心学生的思想,建立师生友谊。苏霍姆林斯基写道:“建立师生之间的友谊,是要付出巨大的劳动,花费很多精力的。有些人认为,要建立师生之间的友谊,只要带领儿童去参观旅行,跟他们一起座在篝火旁烤土豆吃,跟他们一起分享欢乐就行了,这些看法都是错误的。建立跟学生的友谊,必须具有巨大的丰富的精神财富。缺乏这种精神丰富性,友谊就会变成一种庸俗的亲昵关系,而这对教育是一种危险的现象。教师要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进行交流、谈心,了解学生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情况,从中知道学生在想什么,需要什么。

  其二要关心学生的学习。当学生学习上遇到困难,要及时、耐心、细致地辅导,努力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发展。相信我们付出的努力总会有回报,洒下的甘霖总会浇灌出灿烂的花朵。

  三、赏识学生

  美国心理学家威谱·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的加以赏识”。詹姆斯还发现:一个没有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过激励后,其能力是激励前的3至4倍,因而在学习过程中,激励的存在,至关重要,任何学生都需要不断的赏识。被赏识就是被信任、被希望,就会产生一种被鼓舞、被期待的积极心理效应,就会更加向善向美。可见,赏识教育在学生的学习中是至关重要的'。

  如今,我也试着用赏识的眼光来看待我的学生,不用分数的高低来作为衡量一个学生的唯一的标准。我试着从课堂的点滴中来发现学生点滴的进步,并为他的进步欣喜。当然,我会将我的欣喜化为语言、化为动作来让他知道,使他明白:“别人能行,我也能行。”我试着让我的学生始终能看到自己的进步,“不要有任何一天使学生花费了力气而看不到成果”。我要让每一位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并让快乐能够延续。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告诫教师们的那样:“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不过,我们在赏识教育过程中不应该忽视孩子的缺点和退步,该指出的问题应当及时指出,该批评的问题应当及时批评,该制止的问题应当及时制止,这是不能含糊的。否则,会导致孩子在自我意识的建立过程中产生偏差;稍遇不顺就可能一蹶不振;同时,也会导致他们过于自私、骄横,在集体中很难与别人相处,进而产生一系列问题,这会违背我们“赏识教育”的初衷。

  “知识就是力量”,确实,读《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给了我教育好学生的信心和力量,我也会让我的学生们从知识的海洋中获得力量,帮助他们扬起未来理想风帆。

  陶行知当看到学生出现了不良生活和思想倾向时,就及时送上关怀与指导。这样学生在承受师爱的过程中找到前进的路。作为现代的教师更应如此。当我们对学生产生“恨铁不成钢”的思想感情,而一时不理智地做出有伤学生人格的事,是否想到这学生也许是一块特殊的钢坯,需要更多的爱去熔炼锻造呢?教师爱学生就不能没有自我克制。“怒”是必须要“制”的,否则既无补于事又伤神伤身,久之反倒说明自身无能。要注意克服自己情感上的弱点“把你的生命放在学生的生命里”乐其所乐,忧其所忧。用师爱引导他们走向光明、走向未来。

读书心得体会2

  自古以来中国不变的传统文化就是读书,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有那么一句名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的意思是:只读书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无适从;只是空想而不读书,便会对思想有害。可想而知,古人们早已将读书读到‘精’,明白了学习和思考的重要关系,也讲久了学习方法。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啊,人类从远古到今日的辉煌,从粗鲁到文明经历了多少?书籍它记载了历史,留下了先辈们的生活经验,经过后人的不断总结和积累,并以此得到合理的利用,最终的结果,那肯定就是人类的.发展。

  读书有许多益处,而我认为,读书也是一种享受,一个人静静的坐在一间安静的书房里,手里捧着一本自己喜爱的书籍,桌边有一杯香浓的茶,岂不一种享受?

  读书其实并不枯燥无味,只要你细心去读,读懂这本书蕴含的真理,“读一本好书,就像与一位高尚的人交谈。”慢慢的,你也会喜欢上读书,因为它不仅让你增长知识,也让你增长见识。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书读多了,自然也会‘用’了我们不仅要学习书的内涵,也要学习书的‘写法’像一些修辞手法;拟人,比喻等等,我们要学会用,用到自己的文章去。读书就是这样,要懂,也要会用。

  “习惯铸造人格”,若养成良好的习惯便可铸造品德高尚的人格。我喜欢读书,现读书已成为我养成的良好习惯。

  我喜欢读书获得的快乐。因为读好书就像与名人圣贤促膝谈心,聆听教诲,何不充实?读书如与知音闲聊神侃,心不设防,口无遮拦,何不舒畅?与作者思想碰撞,偶有灵感之花,茅塞顿开,何不惊喜?俗话说得好,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博览群书如得知音无数,有知音的理解与共鸣,何不满足?读书者足不出户,天下大事无一不晓,如何不聪?

  如何读书才能乐?必须是不为功名利禄而读,若你是为升官发财而读书定是无乐可言。快乐的读书应是“乘其兴之所适”。古人云:“读书太乐则散漫,太苦则枯燥乏味。”这两者都可能导致精神偏枯如痴,失去读书的真乐。读书不能尽信书,也不能沉迷于书中不能自拔。书,各有其趣,各有不足。作者的认识,情绪各有偏颇。如有的愤世妒俗、慷慨激昂,有的高谈阔论、天马行空。如果长期沉迷于某一类书可能走火入魔,不能自拔。书能移性情,故君子应博览群书、相互参照,以免偏听不明。情志误谴。读书若信书,不如无书。

  读书有乐必有苦,正所谓好书难觅、知音难求。这何尝不是一种痛苦呢?读书之所以苦,是因为你急切想了解作者思想却往往晦涩难解、意深难测;又因为外界精彩的世界太喧哗吵闹,读书的冷板凳难坐;还因为与遥远的知音无缘对话或相见恨晚,书友天南海北难相聚。读书成了一种孤独。

  读书使我结实了许多知音,从书中我看到了不一样的世界。

读书心得体会3

  小说故事情节简单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小儿子傩送并喜欢上了他。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傩送,情愿以碾坊做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之后,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对哥哥的死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等着傩送归来。

  《边城》就是这样发生在一个边远的、边缘的小镇上的爱情悲剧。在地理位置偏远、远离汉文化中心的小镇上长大的沈从文来说,他从小的经历使得他和那些读着“子曰诗云”的人永远无法爱憎一致,地理位置上的孤独、文化上的孤独,造成了作家的孤独体验。在小说中,作家把这种孤独写出来,成为一种心理体验,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孤独:我们埋怨爷爷好心办坏事,做事弯弯曲曲不够利索,却忽视了爷爷和中间人交流的困难;我们希望翠翠能主动说出自己的心声,却忘了这个少女,在这样的年纪,她的矜持和羞涩,自卑和自尊,留恋和不舍,强迫人发声,我们在强人所难。

  这就是我读这个故事时候的感受。也许当我们选择以语言为载体去表情达意的时候,就注定了人和人之间,因为教育的.不同,文化的不同,经历的不同,人生观、价值观等等种种的不同,决定了人和人之间沟通难免会出现误会和曲解。用一句流行的话说就是:被误解是所有说话人的宿命。沈从文说,写这个故事,是源于他对“过去”负责所必然发生的悲剧。沈从文把他记忆中在山水中奔跑的童年时光写进《边城》,《边城》就好像是他童年时光的孤独回响。地理位置的孤独,文化交流的孤独,人与人之间无法言说无法沟通的孤独,构成了《边城》构筑的湘西世界的百年孤独。如果我们只看到作家对湘西诗情画意的凝眸,而忽略悲剧背后的现实指向,显然辜负了这个伟大的作品。

  沈从文用一种诗情画意的眼光将自己的家乡呈现人前,《边城》清新的牧歌风格首先是因为作家人性皆善的人物塑造,使得人物关系趋于平缓、平和,对立和冲突在小说中不复存在。比如大老和二老得知双方喜欢的是同一个人时,根据我们的阅读经验,这时候应该是小说最紧张、人物关系崩得最紧的时候,但是作家此时并没有煽风点火,而是保持小说开初就奠定的平和、舒缓的叙事基调,让人物和平处理。这种平和、舒缓的叙事节奏,一直保持到最后小说结局:

  到了冬天,那个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青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边城的结局意味深长,让结局成为过程。小说的结局有两种:封闭式结局和开放式结局。封闭式结局指的是所有事情都宣告终结的结局,《边城》小说的结局中蕴含了千万种结局。这种未完成时态的结局让人希望与绝望混杂,让人悲伤,想哭却又无从哭起。

  和那些紧张激烈、扣人心弦的悲剧不同,《边城》整体呈现出一种静穆的气氛,水样的春愁,“哀而不伤”是中国文学有意识的追求,早在《诗经》已经开始:“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通过今昔景致的对比表达人生的感慨,无尽苍凉之感尽在其中。中国文学几千年前就已经意识到的美学风格,在后来的写作中被一步步强化、形成一种有意识的、成熟的美学追求。用张爱玲的话说,悲壮是一种力量,而苍凉予人以启发,意味深长。哀而不伤的美学风格是中国文学对世界文学的贡献。

读书心得体会4

  前两天看了一篇文章是“读书的最大理由—摆脱平庸”。是的,“腹有诗书气自华”,书读多了,才会自信,有底气,才能找到自己的信仰和精神支柱,才能摆脱平庸。正如曾国藩所说:“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以变其气质,古之精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就是学做人,在书中可以碰到很多在生活中难以想象的到高境界的人,可以做我们的榜样,让我们懂得做人的道理,使其人格上进。读书还可以帮我们解惑,可以解气,让我们的思路变得清晰,让你觉得一切事物都会变得豁然开朗起来。多读书,能够让我们的心平静下来,能在书里找到自己的归属感。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还将4月23日设为“世界读书日”。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的增大,人们离“读书”这两个字已经渐行渐远。我国人均读书量一年也不足8本,与同样工作压力大的日本人,以色列人相比,读书成为中国人的一个微亮的光点。我们要知道,读书才能更好的武装一个人。我个人来说,比较喜欢汪涵,因为他真的是有才华之人。他经常在突发情况中机智救场,我想若没有这惯战能征的经历和大量的知识储备量,是很难得驾驭突如其来的发难。

  当大家都在夸赞汪涵机智时却不知这些得益于他读过的大量书籍,若胸无宿物估计只有在台上尴尬的局面了。作为国内著名掌上阅读APP掌阅iReader的形象代言人,汪涵不仅爱看书,爱藏书,他对看书的热爱也影响着年轻的一代人。这个充满着喜剧色彩的主持人已经不止是一个只有一撮黑色胡子和黑色眼镜框的标签主持人,从他对书的热爱和认知度上,已经将一位满腹经纶的'智者形象呈现在大众面前,这也使这位掌阅的品牌代言人成为年轻人一个良好的榜样,这位怀揣着作家梦的主持人冷静沉着的现场反应和专业素养无疑是一个读书人厚积薄发的榜样,值得大家去学习。

  读一本好书可以改变我们对事物的看法,对生活的态度,让我们在别人的故事里丰富有限的人生,扩大人生的宽度,领悟自己的生活。我们对待读书的态度就是对生活的态度。莎士比亚说:“生活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没有书籍,就像鸟儿没有翅膀。”所以,无论你是年轻还是年老;无论你是贫穷还是富裕;无论你是患病还是健康,都应该享受读书给我们带来的乐趣。

  自从管理处开展了“好读书、读好书”活动后,增加了大家对读书的积极性,提高了大家的阅读量,不仅增长了见识,还提高了我们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使我们变的更有修养,培养成了高素质、高水平的职工队伍。阅读是一种润物无声地影响,在今后,我会继续将读书作为我生活的一种好习惯,虽然读书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但是读书可以改变很多,改变我们的思想,改变我们的行为举写作网止,让给我们变的更美好。当我们变的美好的时候,你什么样,你身边的人就是什么样,你的生活就是什么样。

读书心得体会5

  李校长给教师布置了一项作业——读一本教育教学理论书,即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刚开始我并没有当做一回事,闲暇时当我打开网站,真正阅读了才感觉到这确实是一本好书,书中给教师提出了一百条建议,每一条建议谈到一个问题,这中间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在朴实的语言和真实的故事中渗透着大师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苏霍姆林斯基用他富有艺术的语言向我们娓娓道来,能让每个读过此书的人感触颇深,启发非浅。

  苏霍姆林斯基说: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教师要善于确定:每一个学生在此刻能够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是教育技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念就是:一切是为了孩子。多么实实在在的思想。他要求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讲课力求生动、形象、有趣、反对”满堂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真正的学校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并用分数去鼓励他们,使学生体验到学习取得成绩的快乐,并时刻认识到自己永远是最棒的。

  苏霍姆林斯基的建议:那就是——读书,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他要求我们读书,每天不间断的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他鼓励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在热烈而紧张的劳动中抽出时间来逐渐地,一步步的积累精神财富、智力财富。他教育我们要学习同行们的优秀经验,取得他们的优秀信念,深入思考优秀教师的经验,这将有助于我们看到:在自己的实际工作中,要取得某种结果,都取决于哪些因素。

读书心得体会6

  我非常喜欢读书,经常和妈妈、爸爸到图书馆看书,有《爱迪生》、《童话故事》、《青少年百问百答》……其中,我最喜欢的书是《爱迪生》。因为爱迪生是个爱观察,爱思考的孩子,很值得我们学习,我要把这本书推荐给大家。

  爱迪生出生在美国一个叫米兰的'小镇,他常常会提出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问题,比如:母鸡为什么会生出小鸡?;如果麦子燃烧起来,再嚼起来的味道会是什么样呢?……他不但常提问题,而且还会做一些问题实验,有时,差点要了爱迪生的命!

  爱迪生在一次次的失败中,勇于尝试,百折不挠,长大后成为举世闻名的“发明大王”。他一生的发明有两千多种,其中电灯的发明是他最伟大的发明之一。

  我很喜欢爱迪生,他面对困难不屈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读书心得体会7

  多读书,增加一点书卷气,保持心静如水、人淡如菊的心境。书是获取知识的渠道,提高人素质的有效途径,也是涵养静气的摇篮。读书妙处无穷,书香熏染人生。正如莎士比亚所说:“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读书至少可以滋润心灵,开启心智,由琐碎杂乱的现实提升到一个较为超然的境界,一切日常引为大事的焦虑、烦忧、气恼、悲愁,以及一切把你牵扯在内的扰攘纷争,瞬间云消雾散。读书至少可以增长知识,去除无知;提高素养,除去愚昧;充实生活,丰富精神;滋润心灵,减少空虚;淡定从容,明辨是非。读书能使人时时闪烁着生命的光辉,让人欣赏到不同的生命风景,从而使自己灵魂欢畅,精神饱满而丰盈。

  《平凡的世界》是最近我刚读的一本书,爱它是绝对的纯粹。我爱看书,尤其爱读史书,其实之前就有很多朋友给我推荐过这本书,由于我对历史类书籍的偏爱,并没有将平凡的世界纳入我的书库,但现在,我也许更能去诠释平凡的定义。

  幸福的是,我们生活在这样平稳的时代,可以有着安稳的生活,不会遭遇到与孙少平一样的苦难,但是生活在不同的时代,就有不同的历练,我们是平凡的一员,要跨过泥泞,我们要做不平凡的自己。

  读书的好处有很多。我给你介绍以下几点:

  1、可以使我们增长见识,不出门,便可知天下事。

  2、可提高我们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

  3、可以使我们变的有修养。

  4、可以使我们找到好工作。

  5、可以使我们在竞争激烈的社会立于不败之地……

  其实读书有很多好处,就等有心人去慢慢发现。最大的好处是可以让你有属于自己的本领靠自己生存。让你的生活过得更充实,学习到不同的'东西。感受世界的不同。不需要有生存的压力,必竞都是有父母的负担。虽然现在读书的压力很大,但请务必相信你是幸福的。在我们国家还有很多孩子连最基本的教育都没办法享受的。所以,你现在不需要总结,随着年龄的成长,你会明白的,还是有时间多学习一下。

读书心得体会8

  放暑假了,我看了《中华上下五千年》这本书。它让我知道了历史的源远流长,文明灿烂,从盘古开天辟地到三皇五帝,再到中华民国,世事沧桑,历尽数不尽的悲凉与欢喜。我阅读,我与历史人物共席对话。我阅读,我和时代风云同声呼唤。从盘古到孙中山,有多少英雄豪杰匡扶正义,有多少志士仁人追求真理,“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屈原,“直挂云帆”的'李白“精忠报国”的岳飞等。这本书里有许多小故事深深的吸引了我,比如:《鸿门智斗》”、《四面楚歌》,《鸿门智斗》讲的是:项羽请刘邦来赴宴,范增叫项羽在宴上下手,但是项羽却下不了手,于是范增又叫项庄舞剑,伺机下手,沛公帮手项伯要与项庄对舞,却暗中保护了刘邦,最终,项羽没有得手。《四面楚歌》讲的是:项羽被刘邦包围忽然传出一阵歌声,项羽一愣,他知这是楚歌,歌声从四面八方涌过来,所有的士兵都想回家,个个逃走了,项羽兵力没了,只好一人杀出去,到了乌江,自杀了。在《上下五千年》里还有许许多多这样的动人故事,真值得一看。

  我非常喜欢看《中华上下五千年》,因为这本书记录了每一位君王,记录了每一次战争,记录了历史的骄傲,也记录了中国五千年的风风雨雨以及人民的耻辱。从三皇五帝古代,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历史都详细的记载着,让我们明白中华民族这五千年是如何走过来的。

读书心得体会9

  一天课后,“小书迷”急忙跑到学校二楼图书馆借了一本《故事大王》,坐在阅览室聚精会神地读了起来,读着读着,“小书迷”忍不住哈哈地笑起来了。这时,一位亭亭玉立的管理员阿姨走到他的身旁,指着牌子上的“静”字说:“小鬼,安静,不能笑呀!”“小书迷”不好意思地说:“阿姨,对不起,我知道了。”

  “小书迷”担心读到精彩的'地方又会笑起来,于是,立即走出阅览室,“咚咚”地跑下楼,找了一个角落坐下来,津津有味地读起来,不时地发出哈哈的笑声,吸引了不少同学驻足看他读书。

读书心得体会10

  《道德经》在中国几乎是家喻户晓,两千多年来一直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生活。读书应该与时俱进,不断吸取新鲜营养,但同样也不能放弃对传世经典和传统文化的学习。读高中的时候,我曾经粗略的读过老子的这本著作,但只是一知半解,似懂非懂,后来随着生活阅历的丰富,慢慢的体会多了一些。

  在我看来,《道德经》是一部充满了东方智慧的哲学著作,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对现代社会同样也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其实,我们很多常说的典故和词语就来源于《道德经》,如无为而治、上善若水、大象无形等等。当然,虽然它只有短短的五千言,但是思想非常深刻,要把它完全读懂也不是件容易的事,今天我主要想讲一下我读后的一点心得:柔弱胜刚强。

  万事皆有“道”,如为官之道、从商之道,还有现在流行的养生之道等等,大到治理国家、管理企业、小到为人处世和个人生活,都离不开“道生之、德畜之、物行之,势成之”的'道理——就是说事物产生之后,要用道德去培养它,用实际行动去支持它,并且依照形势去发展它。老子在《道德经》中赋予“道”以至高的地位,“道”的地位之所以无穷无尽,就是因为它的本性是柔弱。如果把它运用到我们的生活中,就是柔弱胜刚强。

  柔弱与刚强是一对矛盾体,那么柔弱是如何战胜刚强的呢?它需要忍耐和克制,需要韬光养晦、忍辱负重,需要年复一年的付出。“水滴石穿”的道理大家都知道,水是至柔的东西,但是它却蕴含了无穷的力量。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其实,正是因为柔弱,它才蕴含着无穷的潜力,才能够永远充满活力。就像柔弱的小草,在狂风暴雨中随风飘摇,却永远不会折断,而高大强壮的树木,却很容易被大风摧折。

  历史上也有很多的故事说明了这个道理。刘邦因为有柔弱的性格,处处小心谨慎,每次大难临头都化险为夷,项羽虽然骁勇善战,可惜他狂妄自大,到头来却身败名裂,乌江自刎。还有勾践“卧薪尝胆”、韩信“胯下之辱”的故事,都说明了这个道理。弓满易折,人强易亡,柔弱胜刚强。试想,假若当年越王勾践不忍辱负重,意气用事,何来日后东山再起,报仇称霸?同样,要是韩信不受跨下之辱,冲动之下拔剑杀人,后来的结果恐怕是以身偿命,默然消失,就没有以后叱咤风云,击败霸王项羽流芳百世的将军了。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小草是柔弱的,但是它的生命是顽强的。在抗日战争中,当时弱小的中国忍辱负重,最终战胜了强大的日本侵略军。在现在和平时代,我们国家一直坚持韬光养晦的外交政策,实际上就是不逞强,以低调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的处理,赢得了世界各国的尊重,而美国凭借他的霸主地位,到处惹是生非,国际声誉每况愈下。

  柔弱,并不是胆小怕事、唯唯诺诺,它在现代社会表现出来是一种谦虚谨慎、低调务实的态度,是一种虚怀若谷的胸怀。对于为人处世而言,柔弱是一种自我修养,它教我们要学会不自满、不逞强,要学会韬光养晦、宁静致远,不要因为一时的成功就沾沾自喜、得意忘形,也不要因为一时的失意就消极懈怠、丧失信心。对于为官从政而言,柔弱也是一种生存智慧,即使身居要位也要低调谨慎,要善于守拙,不能锋芒毕露,否则弓满易折。“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适当的示弱,才能够以退为进,成为最后的赢家。

  柔弱胜刚强,这是古人教给我们的哲理,仔细品读《道德经》,你可以感受到老子的思想穿越时空,直达我们的心灵。收起你的锋芒,保存你的实力,卧薪尝胆,以柔克刚,在合适的时候主动作为,必将成就一份伟大的事业。

读书心得体会11

  最近我有幸地拜读了陶行知先生的《陶行知教育名著》,读罢这本书,我受益匪浅。 陶行知先生作为一名留洋的教育家,在深刻了解了中国的文化和社会现实的基础上,所提出的教育学说,既强调了教育的显示功能,又关住了教育的终极目的,是适合中国国情的。他的理论和实践,应该成为中国教育血液的重要成分。他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敬业精神让人感动,我也为之折服。

  在读到《教学合一》这节时,陶行知先生提出了教学要合一的观点,有三个理由。

  第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

  第二,新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

  第三,先生不但要拿他教的法子和学生学的法子联络,并须和他自己的学问联系起来。简而言之,

  一,先生的责任在教学生学。

  二,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

  三,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我仔细阅读,细细品味,联系我的教学,我感觉陶公所提出的“教学合一”的观点很有道理。

  我们教育的对象是学生,教师的课堂设计应适合本班学情,根据学情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那么这样学生就会乐学了。教师除了正常的教学工作外还需不断的学习,用丰厚的知识去充实自己,不是有句话“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必须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活水吗?”

  《学生的精神》中提到三点;

  (一)学生求学必须具有科学的精神;

  (二)要改造社会必具有委婉的精神。

  (三)应付环境必具有坚强人格和百折不回的精神。

  我想说说我自己的感受。现在的学生正如陶公所说容易“自满”,自己刚刚对这个知识点有一定的领悟,就沾沾自喜,但真正实践做题时,却无从下手。学生对学习缺少一定的目标,很多学生不知道自己到学校来接受教育是为了什么。每当找学生谈话时,我便会问“你准备读完干什么?”学生的回答:“不知道。”他们从来很少会想过我以后的路该怎么走?会是什么样?这就导致学生在学习上不想下功夫,更不愿意吃苦,对于周围的环境学生很少从自身找原因,而是把更多的原因归纳在外界的环境上。例如,学生作业未完成,当问其原因时,学生回答无非这几种“我不知道什么时候交作业?”“我不会做。”“我不知道做哪道题?”“我忘记交作业啦!”“课代表交作业时没告诉我!”诸如此类的冠冕堂皇的理由让人无可奈何,更多的时候我在问自己:“我们的学生到底是怎么了?是什么原因让他们变成这样?” 回首这些年的教学,我在不断的告诉自己:你一定要学会去转变角色了,你现在已经是一名教师了,陶行知先生的《教育名著》中师范生的第一变——孙悟空,也是这样告诉我的,只有先知道怎样做一个好学生,才能培养出来许多好学生。可是为什么是变成孙悟空呢?陶行知先生说孙悟空有目的,有远虑,有理想。他是抱着一种目的.去拜师的,这无形中就告诉了我们如何做一个好学生。

  陶行知所研究和实验的教育问题,直到今天,让人感到很中肯,很新鲜,仍有进行试验的价值。他的“第一流的教育家”,“教学合一”,“我们的信条”“生活及教育”等这些诸多观点让我叹服,不断地从他的教育名篇汲取丰厚的营养,来充实自己的教育理论知识,他的著作又如一盏明灯,在教育的海洋中引领我们去找寻属于我们自己的目标。读完此本名篇,我除了感动之余,更多的是佩服,佩服他的为人,更佩服他在那个时期所提出的一些鲜明的观点,也正如鲁迅所说:“读完此书,我和一个高尚的灵魂接触了!”我将努力去充实自己,丰富自己的业务素质。

读书心得体会12

  思考是开悟的最大障碍。思考只是一种工具。但是我们大多数人都被思想所控制,成为思想的奴隶。你能在任何时候做这件事来释放你的思想吗?我们有时会想到不愉快的事情。当别人建议我们说,不要想它,但我们能控制它吗?我们通常说我无法控制自己。这是我们内心不安的根源。我们中的许多人甚至每时每刻都在思考。我们认同我们所想的一切,甚至是我们自己。大脑只是完成任务的工具。当任务结束时,大脑应该休息。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把自己从思考中解放出来呢?

  1. 观察并倾听你的想法

  倾听你大脑中的声音,尤其是重复的思维模式。倾听时,不要评判。当你倾听思考时,你不仅意识到它,而且意识到你正在观察它。这样一个新的意识水平出现了,你将会感觉到思维背后更深层次的意识。因为失去了力量,思想会很快消散。

  2. 关注现在

  我们在思考中所认同的自我就是自我。对于小我来说,当下几乎不存在,只有过去和未来才是最重要的。小我总是想要复兴过去,因为没有过去,你会是谁?小我也将投射自己到未来,以确保它继续生存。即使当小我关心现在,它也不关心现在,因为小我从过去的角度看现在。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练习专注于当下,比如洗手的时候,专注于所有与洗手有关的感觉,或者观察自己的呼吸。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在我们的思维中创造一个缺口。当我们的思维是空白的时候,我们可以感受到内心的平静。

  思考产生情感和痛苦。只要你认同思考并处于无意识状态,痛苦就不可避免。思想总是否定现在,并试图逃避它。因为没有时间,它就不能发挥它的作用,控制你,它把现在的时刻视为威胁。思考和时间是分不开的。虽然我们需要大脑和时间来生存,但当它们控制我们的生活时,疼痛就会发生。想想。如果没有人类,只有动物和植物,会有过去和未来吗?如果你问一只鸭子现在是什么时间,它可能会说:“现在就是现在。”当我们看到两只鸭子打架时,它们会像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平静地游走。他们已经专注于当前的时刻,而不是想着战斗。我们如何?我们被思维所控制,不能专注于现在,总是专注于过去,或者根据过去的经验来判断现在或担心未来。我们从未真正放下所有的思想去感受那一刻。所以我们所有的痛苦都来自思考和时间。

  如果你不想制造痛苦并增加过去的'痛苦,请不要制造时间。除了做必要的事情,至少不要浪费时间。一定要意识到现在是你拥有的一切。任何人都不可能存在于当下之外,对吧?如果你不关注当下,你所经历的所有情感痛苦都会留在你的身体里。它们将与你过去的痛苦融合,在你的大脑和身体中扎根。这些积累的疼痛在体内形成一个负能量场“身体的疼痛”。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痛苦的身体”中。有时候你会看到一个温柔的人突然暴怒,这是他痛苦的身体被唤醒。通常,当某些东西与你过去的痛苦产生共鸣时,疼痛的身体处于休眠和激活状态。痛苦的身体以我们的负面情绪为食。一旦你被身体的疼痛所控制,你就会想要更多的疼痛。如果你认同你的痛苦,痛苦的身体会变得越来越强壮。当你开始停止认同它并观察它,它就不再能控制你的思维。

  刚才提到思考和时间是密不可分的。当你把时间从脑海中移开,它就会停止——除非你选择利用它。当你认同自己的想法时,你就会不由自主地被时间所控制。你完全沉浸在对过去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期待中。你不愿意接受现在,不愿意让它存在。我们可以用观察者的方式来观察我们自己想要逃避现实的思维惯性。当你开始观察时,你会发现你总是把未来想得比现在好或坏。如果你是好的,你将充满期待。如果你是坏的,你会焦虑。

读书心得体会13

  暑假期间,我认真拜读了教育家吴非老师的《致青年教师》,读过之后感慨万千,有遗憾,有庆幸。

  怀揣梦想和激情,走上教学的工作岗位。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认识到只有热情的教学是不完美的,要想对职业生命负责,必须提高自己的职业素质,就如吴非先生所言要做到“二者一家”,也就是成为思想者,学习者,实践家。教育是一份美丽的事业,她呼唤人的理性追求,呼唤建立美丽的人格。朴实的工作态度和发自内心的话语,就像把一粒种子放在了孩子的心田,潜心耕耘,就会开出智慧之花。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可以想的更多。教育是理想者的事业,教育要培养理想。高贵与卑微的距离也许只有一步,这就是能不能在任何情况下,都保持教育者的尊严。试着在心里装下学生的心,有些事,尽早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明确的态度,从小培养孩子尊重、敬重的意识。作为青年教师,要自觉维护教师的集体,推动这个集体,实现集体凝聚的力量。每时每刻的关注和努力,关注小事,从我做起,从一言一行做起。"教育无小事","生活即教育",一位优秀的教师站在学生面前,无需讲话,教师本身就是一本教科书,他教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还有思想、气质和未来。读了这本书,我深深理解到,自己需要修炼的是比专业知识更重要的东西。

  一、教师应当是一盏不灭的灯

  从踏上教育岗位的第一天起,父母、前辈、领导们的叮嘱就始终在耳畔萦绕,“如果想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就应当有一桶水”“学到老活到老”然而随着时间推移,生活中的'琐事越来越多,学习的时间越来越少,学习的渴望也越来越淡,甚至每年都是在领导的督促下去完成读一两本书的“任务”。而现在的孩子从母亲肚子里就开始接受教育,幼儿园之前就已经学到很多知识,很多孩子三四岁会用电脑,五六岁能背下《弟子规》《三字经》。作为教师我越来越感受到自己知识的匮乏。读了吴非老师的文字犹如醍醐灌顶。他说“优秀的老师应当是一盏不灭的灯,而那‘开关’就在他自己的手里。他的‘亮度’在于他个人的修炼;如果他有‘电源’,或是不断充电,他就能一直发光,一直在照耀着学生面前的道路;教师的进德修业应当一直到教育生命的终止。”吴非老师所谓的进修不仅仅是知识层面要不断学习,教师的道德素养更是需要不断提高。尤其他在《做个有胸襟的教师》一文中说,教育者的胸襟,是学生的天地。教师的胸襟有多宽,学生的精神天地就有多大,良师的心境,应如海洋一样辽阔,这样我们教育出的学生才能大气,才能顶天立地。试想,我们经常为学生违纪扣一分而大发雷霆,为孩子考试马虎一题而恼羞成怒,这样我们教育者在孩子心里种下的除了灰暗还有什么?这种方式教育出的孩子走上社会又能有什么宏图大志?真正遇到坎坷挫折,又怎能坦然面对?读过此篇,我深为自己曾经的失言失态感到自责。“教师的心中没有阳光,学生的心灵上就有可能添上一分阴暗”,是啊,老师是太阳,孩子是向日葵,我们阳光灿烂,孩子们才能绽开笑脸,老师的一颦一笑,无不在孩子的心里。所以,教师修身当如学知识,日日进修,时时反思,为我们能在孩子心中种下太阳而力竭不怠。当然,进修道德也要进修知识,对于劳动者来说,

  专业素质是安身立命之本,作为教师,如果说我们无法带给学生更多专业的知识,我们的教育就是失败的。所以,我们一定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尤其是我们青年教师。我们当珍惜手中的每一本书,那里是我们知识的海洋;我们当珍惜每一次外出学习听课的机会,用欣赏的眼光去发现、去学习;我们当珍惜生命的每一分钟,不能让时光虚度。

  二、教育不能操之过急

  吴非老师在《不要急》一章中说,“无论是对学生,还是自己的专业发展,好多事,都不要急”。他告诉我们“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慢’,教育教学是‘慢’的艺术,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也需要一个很长的时期。”回想自己,我感触颇深:刚进入小学时,我总是拿初中学生的标准来要求五年级的孩子,刚教一年级时,我又常常拿五年级孩子的标准来要求一年级的孩子,常因为孩子不能达到要求而生气,也因为孩子不能达到要求而代劳,为此常使自己心情浮躁、身体疲累。读读吴非老师的话,感觉自己确实比较愚蠢,因为我一直没有明白教育最基本的规律,我的用心、用力、甚至于用命的付出,不仅没能为孩子们带去更多收获,反而是剥夺了他们学习的权利。教育学家托马斯·阿奎纳说:“教学是教师试图借以摆脱学生的一个过程。”我们应该从老黄牛式的教师转变为智慧型的教师,让孩子懂得学习、学会独立。这样我们的教育才更有效,对孩子漫长的一生才更有益。当然,教师的个人成长也是这样的道理,从这本书中我学习到,教师的个人成长应该循序渐进,不能好高骛远。尤其是我们年轻的教师,常会把那些从外面听几节专家课上学来的花架子、空把式用在课堂上,就以为得到了真传。其实专家的课有很多看不到的东西更值得我们去学习,如隐含在教学细节中的备课思路,教师课堂风趣的语言等等,这些没有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磨炼是很难达到的。所以,我们教师不能当演员,而是应当稳步提高自己的能力,让学生从心底喜欢我们的课,让他们从教学中学到方法,展示智慧,而不是单调的看一场演出。

  三、心里着学生的心

  读吴非老师这本书,还让我感受到他的心里装着学生的心。例如,“下课后到我办公室来一下”,这是我们习以为常的一句话,而吴老师则会对孩子说:“如果你有时间,你愿意到我办公室来玩吗?”对于有的孩子总是上课时要求上厕所,吴老师倡议我们应当同情,不必讽刺挖苦,课间不足十分钟,孩子又想玩,又要排队等厕所实在可怜,甚至有的孩子平时都不敢多喝水。授课时讲到“离婚”一词,善意的吴老师想到班上有许多孩子是单亲,他会创意地说“其实离婚率上升也是社会走向文明的标志之一”等等。这些看似平常的小事,无一不发人深醒。我感慨吴老师是个有心人之余,也感叹自己的粗心,这些似乎我从来没有想过,以前一直以为自己是为学生好,而实际上是孩子没有在我心里。是啊,假如我们都能像吴老师那样心里装下学生的心,教育,该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景象啊! 此外,从吴非老师的书中我还懂得了每一位老师都应该做一个有理想的人,有梦有理想,我们才能培养出真正的人材;对待学生,我们应当博爱,在每一名孩子的心里种下一颗善良的种子;对待教育事业,每位教师应当对自己的职业负责,追求一种做教师的幸福感。

  生而有涯,知识无限。能在精力充沛的有限时间内好好工作、读书,真的是非常幸福的。老师们,让我们一起把教师做成传播幸福的职业,让我们共享生命与职业的欢欣和幸福!

读书心得体会14

  读书是人生中最快乐的事,因为书可以给你带来欢乐、感动,甚至悲伤,甚至愤怒……书像一个个五彩斑斓的梦,又像是一只只载着希望、梦想的小船,在记忆的波涛上航行……书中讲的是一个个不同寻常的人生,讲的是一个个发人深省的道理,讲的是一个个不为人知的秘密……所以我没理由不喜欢读书,我爱读书,书是我一生中不可缺少的朋友。

  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更需要博览不同的书籍,一方面可以拓宽知识面,提高修养和净化心灵;另一方面,则可以从书中寻找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并结合实践快速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在这短暂的一学期里,我认真研读了《问题学生教育指南》一书,感觉收获颇丰,下面就浅谈一下阅读此书的心得:

  问题学生向来让老师们头痛不已,尤其是一些错误连连的学生。那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会经常碰到这类学生,和他们相处有时会显得手足无措,处理起问题来也会让我们焦头烂额。如果相处不好,处理问题不当,则会影响到我们的教学。因此如何对待这些问题学生呢? 我做了以下反思:

  一、 以事先预防为主。

  在平时教育教学工作中,一般是在学生出现问题后才进行处理。这种处理法不是不好,而是很容易给学生造成一种我有问题你才关注我的不良感受,从而给顺利地解决问题带来一定的难度。基于此,我们应做好事先预防工作,通过主动了解学生学习和生活,及时发现学生可能出现问题的端倪,及时帮助学生调整状态、改变情绪、转变思路,从而防止问题的发生或加重,从而做到防患于未然。

  二、少批评,不指责,对当事人以礼相待。

  当学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问题时,有时是需要我们的批评教育,从而使其认识到错误之所在,迅速地改正错误。但是批评教育不能简单地等同于指责、责骂、怪罪。一般来说,应该把批评教育的出发点建立在对学生的`真诚、友善、尊重等基础之上,把批评的最终目的定位在以后的改进和发展上,而不是责怪,而不是追究过去,而不是讽刺挖苦,如果这样的话,不仅对教育学生效果不佳,而且很会伤害学生的心灵,会影响师生关系的良性发展。

  无论学生犯了什么错误,以及该错误所带来的影响程度如何,我们在具体处理时,要注意“就事论事”、“以礼相待”,而不能动辄就不分场合,不注意方式方法,对犯错学生点名批评,对犯错学生讽刺挖苦,对犯错学生责骂怪罪……,因此我们在对待犯错学生,要注意场合,要注意方式方法。首先应该要注意场合。在问题比较严重时,最好跟学生单独交谈,不要当着众人直接点名批评。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尊心,不管他是怎样差劲,也不希望在大庭广众之下出丑。其次,要注意方式方法,甚至语音语调,也就是要对学生以礼相待。只有这样,学生才会觉得你是为了他好,你是在帮助他,这样他自然才会讲心理话,才会最终解决问题。

  三、切忌急于求成,而要耐心理智。对待问题学生,切忌急于求成。

  有时当我们看到或听说学生犯错时,我们情绪一般会受到影响,而这种影响向来是负面影响居多。另外,学生犯错,大多是无意的,犯错后,情绪还是比较冲动。因此从这两方面来看,我们和学生都需要冷静,先坐下来,熄熄“火”,尝试调整一下自己的情绪,然后再作了解,再作分析,再作处理。如果当场处理的话,一方面当事人还处在情绪激动、失去理智的情况下,不容易客观面对现实;另一方面,如果我们不在现场,也就不了解情况,不便做出正确的判断,容易误判,很容易给学生带来无意的伤害。

  四、避免说教、命令语气。

  处理问题的最终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找到产生问题的原因,做到寻因究果,从而避免同样问题的再次发生。

  可以说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股积极向上的力量,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唤醒和开发当事人的内在的积极力量。因此我们千万不要把自己作为中心,似乎自己什么都懂,学生只要按照我们的要求、命令就能解决问题。所以我们要避免说教性的、命令式的口气,而要多用支持性的、商量性的语气说话,才能更容易让学生从心里接受我们的教育。

  五、切忌先入为主和肆意猜测,而要就事论事。

  思维定势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着。我们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也不乏有这样或那样的思维定势。比如由于对一个学生有成见,我们处理这个学生的过错时,就很容易戴着“有色眼镜”看他的过错,就很容易先入为主,就很容易肆意猜测。

  其实,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发展中的独特的个体。我们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来看学生,而要及时掌握学生的有关情况,耐心地、细心地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然后再做出判断。也就是我们要克服思维定势,从产生问题的学生角度来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真正了解他们的想法,从而找到产生问题的关键所在。

  对待问题学生,需要科学的处理方法和技巧,需要把耐心、细致的工作作风投入其中,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读书心得体会15

  书是人类提高的阶梯,书是人类的好朋友。书籍就像“营养品”一样,仅有去勤读而精思,才能汲取为自我所作为。而图书馆就是大学里的第二课堂;是心灵的栖息地;也是益于学生丰富阅识、陶冶情操、提升修养的后台,承载着年轻人的期望与梦想。相对于师范生的我,当然更要抓住时间,好好看书,夯实专业基础知识。

  一个拥有强大内心的人无论遇到怎样的困境都能够从容应对,泰然处之,所以看书是强大内心的最好方法。我爱看书,很幸运我们拥有一个漂亮大气的图书馆,里面的书应有尽有。古今中外天文地理,那是一个丰富的世界,书的世界值得我们用一辈子去探寻,去领会。遨游在书海中,欢乐使然,悠哉悠哉。

  在湛师图书馆,我看了好多的书各个方面的书,让我汲取了丰富的精神营养,也发生了好多的事,错的对的一大堆。慢慢的学会承受学会淡然处之。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但我最欣赏的一句名言是我院图书馆外墙上的一则励志名言“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才。----华罗庚”。这句至理名言告诉我们大学生:只要我们付出一分辛劳,就能学到一分本事,那些缺乏天赋、成功条件的人,只要勤学,总能弥补自身不足,才能走向成功。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更不该去挥霍青春时光,理应珍惜最终的系统的自由的学习 机会,利用闲暇时间勤去图书馆多看书,为自我充电,未免日后“书到用时方恨少”。

  国学大师季老曾这样自评读书心得:“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我兀坐在书城中,忘记了尘世的一切不愉快的事情,怡然自得。以世界之大,宇宙之大,此时却仿佛仅有我和无言的'书友存在。”这句话正是我所努力追求的,也是我们大学生都应当去探索的。我期望更多的大学生能勤去多读书,有计划、目标的去读书,珍惜在校有限的时光,充分利用无尽的图书馆资源,共营书香氛围浓郁的和谐学校。

  “书本好比一面镜子,一头驴子照镜子,绝不可能看出一个天仙来。生活在书中比生活在人当中更幸运。”叔本华的这句话很形象的说出了书本的“神奇”作用。无论是工具书还是小说书都能够让我们受益匪浅。古代的那些文人墨客,都有一个相同的爱好-------读书.书是人类提高的阶梯.读书是每个人都做过的事情,有许多人爱书如宝,手不释卷,因为一本好书能够影响一个人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