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读书心得8篇
当我们积累了新的体会时,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那么好的心得体会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鸿门宴》读书心得,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鸿门宴》读书心得1
暑假,马老师让我们精读司马迁《史记》中的“鸿门宴”节,领悟人生智慧。我在文中遨游了几十天,随机应变、能屈能伸的刘邦,优柔寡断的项羽,忠心耿耿、足智多谋的'张良,赤胆忠心、临危不惧的樊哙…一个个人物形象令人回味无穷。
“鸿门宴”发生在公元前206年,是关于刘邦和项羽争夺天下、斗智斗勇的故事。刘邦率10万军队驻军霸上,项羽率40万精兵驻军新丰鸿门。刘邦部下曹无伤向项羽告密:刘邦想称王!项羽勃然大怒,准备发兵消灭刘邦。项伯连夜跑到刘邦营中营救挚友张良,居然敌我不分和刘邦约为婚姻。项伯回来后在项羽面前替刘邦美言,项羽就等刘邦来谢罪。鸿门宴上,项庄舞剑,意在沛公,项伯舞剑保护刘邦。在张良、樊哙的帮助下,刘邦侥幸逃回军中,化险为夷。
刘邦尊敬别人,礼贤下士,与战士们共患难。刘邦善于用人,用他们的长处,战士们团结一致,获得最后的胜利。张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项伯向他泄漏军情,他却不逃跑,建议刘邦礼遇项伯;鸿门宴上杀机四起,他不露声色叫来大将樊哙。樊哙英勇无畏,持剑盾闯入帐中,指责项羽赏罚不明,杀刘邦是“亡秦之续耳”,令项羽哑口无言。
项羽优柔寡断,有勇无谋,纵有40万精兵,也落得四面楚歌自刎乌江的可悲下场。年逾古稀、老谋深算的范增劝告项羽:“刘邦以前贪于财货,好美姬;现在占有关中,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野心勃勃,想称霸天下。”项羽决定派兵围剿刘邦。然而,项伯给刘邦表功,项羽就变得犹豫不决,终于取消围剿刘邦的计划。鸿门宴上刀光剑影,项羽始终拿不定主意,是否该杀刘邦的念头一直在他的脑海中回旋。樊哙冒死闯入帐中,项羽看到他英勇无比,不但没有责罚,反而赐给酒肉。刘邦逃之天天,项羽接受张良的礼物心安理得…
我觉得,刘邦成为汉朝开国皇帝,不仅在于他尊敬别人、随机应变,还在于他善于知人、用人,真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鸿门宴》读书心得2
危机四伏、暗藏杀机、凶险逼人的鸿门宴上,有个人是股清流。他不似西楚霸王般孤傲自大,不像沛公般软弱无能,不如范增般心急如焚。在这场鸿门宴前后,他秉持着一个“义”字,行走在当光剑影中,他就是“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先说宴会前,项伯的“义”是兄弟义气,是担忧朋友遭受牵连的个人之举。最开始预习课本时我还误解他是叛徒,深入学习才觉并非如此。当项伯得知鸿门宴一事时,赶忙在夜里驾车疾驰至沛公军队处,偷偷地将此事告知一向交好的张良,并劝告他不要一起陷入困境。项伯为了朋友,一人在漆黑寂静的夜色中疾驰,时间选在夜晚,恐怕一是不会被人发现,二是情况危急罢!即使会有被认作是叛徒的可能,他也毅然决然地坚持自己的做法,而这些,都是为了交好之人,有义气!多么义薄云天啊!
再说宴会中,项伯的.“义”是全局义气,是心系国家、坚守原则的名族大义。当项庄借口舞剑助兴实则想击杀沛公时,项伯勇敢地站起来,相对而舞意在保护沛公。为什么项伯要阻止项庄呢?真是因为他“身在曹营心在汉”吗?不!还是一个“义”字!项伯之前已说“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他是为了维护国家形象贯彻“义”字啊!
项伯,你夜至敌军劝慰至交,你以身敝人心系全局,真不愧一义士!
《鸿门宴》读书心得3
今天晚上看了《鸿门宴》,英文名竟然是white vengeance。看来以后看片还是需要多多注意英文译名,否则像上次那样在飞机上对着屏幕发呆半天,实在是不知道IPMan(《叶问》)是啥片。
老实说,看《鸿门宴》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张涵予,因为某人真的很像他,哈哈。而写这篇影评呢,绝对不是因为他,他还没那么大的魅力让我如此煞费苦心的写文章呢。唉,说白了,就是基于我前几天制定的20xx年度计划的其中一项:每个月看一部电影,并写观后感,且不少于1000字。以我废话的能力,我坚信这个数字是不足为惧滴。好吧,废话不多说,进入正题。
首先,我不得不说的是,这还真的是烂片。《鸿门宴》这个是众所周知的著名历史事件,即便编剧要改成小说,改成《鸿门宴传奇》,但是也不能这么违背事实呀。看完后我的感觉就是,这部电影拍摄的是按照导游或者是编剧理解的、想象的、认为的项羽设宴想要杀死刘邦的故事。撇开这个真实的历史背景,影片其实还是很不错的,但是错就错在用了这么个历史事件。历史是你无法改变的,你只能尽力去展现其完整的一面,而不是这么断章取义,搞得这么支离破碎。你可以拍一部发生在这么宏伟背景下的一件小事,没人会追究真假,可是偏偏把那些个不靠谱的事情安排在历史上鼎鼎有名的人物上,难怪豆瓣上那些稍微有点历史常识的`人会如此看不过,义愤填膺,写个几千字的文章来骂这一部电影了。
到处都是不符事实的片段:
1、刘邦取咸阳,张良也是劳苦功高,可是电影里面却是刘邦取下咸阳之后,萧何请来张良商量余下事宜。张良出现的时间点严重不对呀,你这样会误导很多小朋友的啦。
2、啥时候刘邦也和虞姬有这么一段啦虞姬压根儿就没出现的必要嘛。项羽第一次与虞姬见面,没说两句就来一句:你喜欢我了吗害我噗噗得笑出声音来,这也太狗血了吧,什么烂桥段呀。有必要这样吗还不如一开始就直接让虞姬以项羽夫人身份出场呢。更扯的是,虞姬与项羽初次见面的那个场景,那个秦国将军有坑吧。干嘛非要人家脱-衣服,看看是秦国人还是楚国人呀,脱了衣服能看到个屁呀,难不成你还担心虞姬身上刺青了,背上写着:我爱楚国这个桥段真的是烂到爆了!3、范增是不是瞎子,我在看电影的时候不太清楚,后来一查,人家明明就好好的呀,虽然年纪大了,但也不至于就非得眼瞎吧,就是为了后面下盲棋做准备可是人家张良在集市上与小市民下棋,不也是不看棋盘,自顾自地喝茶呢。不一定非要盲了才可以下盲棋呀。而且一来就是五盘。太坑爹了,没看见张良直冒汗呀。真是难为人家了。着实不喜欢伴随围棋比赛出现的那些血腥镜头。
除去严重违背历史事实这个致命点来说,这部电影也有不错的地方。比如演员!虽然一个好端端的鸿门宴,硬是被搞成了一个天原杯,我表示不解。为什么我不表示愤怒呢是因为我觉得张涵予和黄秋生演技太好了,整个片段,我都目不转睛地盯着张涵予看,想到了以前他主演的那些片《集结号》、《风声》。虽然吉凶难料,但是他坚毅的眼神总是令人觉得心安,无论如何,主人公总是能逢凶化吉。看完电影后,搜了一下张良这个人,这才知道他在鸿门宴这一历史转折点的重要性,他设计让刘邦以最最最谦卑的姿态出现在项羽面前;“项庄舞剑志在沛公”,张良赶紧找来樊哙帮忙;借口上茅厕,让刘邦和萧何赶紧回去,只身一人忽悠项羽,令其卸下戒心。张良这脑袋真好使!张涵予饰演的张良真是太有男人味了,最喜欢智慧型的男人了!哈哈。
再来说点电影的其他部分:配乐很一般,感觉都不是很应景的说。该跌宕起伏的时候没有跌宕起伏,都没有那种荡气回肠的感觉。
总体来说,这部电影呢,只能是冲着演员的表演去看,还是很不错的。
《鸿门宴》读书心得4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是毛泽东的诗文名句。鸿门宴上,楚霸王未听范增之语,却被项伯一言蛊惑:“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而轻易地放跑刘邦,给其以卷土重来的机会。“败于不肯纳谏”是为霸王失败的主要原因。
“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用在霸王身上恰如其分。一直以来,世人对其褒少贬多:自矜攻伐、胸无城府、优柔寡断、沽名钓誉……似乎每个缺点都是不可饶恕的致命错误。
曾几何时,年轻气盛的他,出世反秦,敢为天下先。逐鹿中原,他拔剑向殷、营救赵歇,取代上将;面对强敌,他一马当先,奋勇向前,巨鹿败秦;后身陷垓下,四面楚歌,他宁愿自刎,亦不肯过江,留下了“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千古佳话。
一个敢爱敢恨、敢喜敢怒的项羽;一个胸无城府,重情重义的项羽;一个令人敬佩,又让人唏嘘不已的项羽。一部《鸿门宴》是其人格的真实写照!
自矜攻伐,亦勇敢自信。不错,刘邦先破秦入咸阳,按约“先破秦入咸阳王者之”。试想,若无项羽率三十万大军于巨鹿与秦军鏖战,刘邦何以能凭三万之众,从豫陕轻取秦都?论功行赏,入住咸阳者,霸王当之无愧也。然而,正是这自矜攻伐,小觑刘邦,不纳谏言,放其归山,使其丢了江山,也害了身家性命。胸无城府,亦坦荡真实。曹无伤告密,本为线人,应加保护,面对老奸巨猾的刘邦不经意之间的探询,其不会虚与委蛇,竟然和盘托出。此等真实,实乃政治上的幼稚,且害人害己!读至此处,我倒觉得项羽坦坦荡荡,昭如明日,心无忧戚。若其得知曹无伤的下场,一定为己所为捶胸顿足!优柔寡断,亦有情有义。范增数目不动,是其念刘为故交;樊哙闯帐不杀,是其重他为英雄;项伯告密不怪,是见其讲义气。这不动、不杀、不怪,既是其优柔寡断的性格所致,也是其有勇无谋的证明,更遑论深谋远虑?然而,也正是这不动、不杀、不怪,比之于刘邦,无意间更显示其仁义宽厚的一面。“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言犹在耳。曾几何时,他是何等的英雄!少时,见秦王仪仗,即发下宏愿:“彼可取而代也!”曾几何时,他是何等的悲壮!穷途末路时,潇洒认命,拔剑自刎而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生是人杰,死为鬼雄,胜则英雄,败亦枭雄。他无怨无悔无愧,认情认命认输,有大丈夫气概,也有少年英雄气。司马迁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掩卷沉思……
《鸿门宴》读书心得5
回首几千年,楚汉争雄。战火纷飞,九州狼烟。这是属于智者的时代;这是属于勇者的时代;这是属于大丈夫的时代。
有些不负职责的说,相对于古代小农经济式的稳定和平,我更喜欢动荡时期的乱世纷争。那时,各路君臣,各路军马逐鹿中原。马嘶风吼,气贯长虹。大动荡大发展大繁荣,而从中涌现出的许多风流人物,真应了那句“乱世出英雄”。
楚汉争雄的结果就似乎是欧·亨利小说结尾——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想当年刘邦军霸上,兵仅十万,而项羽却拥兵四十万。且不说项羽是带兵好手,仅仅凭这4:1的军力,也为胜利奠基了。但垓下之战,项羽乌江败北,自尽而亡。人和地利项羽却败了,事出何因?
第一,民心。话说“得民心者得天下”,而项羽在这方面做得甚是不好。看看他的“光荣事迹”:火烧阿房宫、坑杀秦兵二十余万,所到之处血流成河。百姓畏他惧他,独独不信他不拥他。武力征服绝不是一个可行的办法。秦始皇尽管靠武力夺了天下,却坐不住这天下。这和项羽不就是相同的道理?而刘邦却不然,入关后先与百姓约法三章,此举一朝便把刘邦地位提高不少,则百姓拥护。话说“君舟民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第二,虚心纳谏。说起项羽,必提亚父。要我说亚父在项羽阵营只能说是“屈才”。鸿门宴中说道:“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可气,可气!倘若项羽听亚父一言,天下之势必然有个大逆转。之后刘邦借故逃跑,“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而撞之而破之,曰:‘哎!竖子不与为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之后的天下局势不就是如此!由此可见亚父范增还是很有长远战略眼光的。可惜有个一意孤行的主子项羽。刘邦这边呢?早年得高人真传的子房真称得上是谋士中的翘楚。而更重要的,有几次三番问“为之奈何”的主子刘邦,也可看出刘邦是个善于听取下属意见的好领导。话说:“士为知己者死。”刘邦从小路逃跑,张良留在鸿门善后,若项羽一个不悦,就有性命之忧啊!可见子房忠心侍主,把生死抛诸脑后,想必这些也是刘邦的信任托付所致。
第三,自身素质。要说经纬之地,项羽不比刘邦差。项羽有先天的好家室,好背景,整一个官二代加富二代,可恰恰也许就是这些,让项羽太安逸以至于太儿女情长,英雄气短。自古凡政客无不绝情冷酷,有手段有阴谋。项羽就是太正直,太“大丈夫”,所以“霸王”是他最适合的位置,而不是“帝王”。凡成大事者,皆有所抛。而项羽却舍不得,不舍得。反之刘邦,一介布衣,其实就是混迹市井的无赖,不招父亲待见,在市井摸爬滚打,别管肚子里是好水坏水,脑子里是金点子馊主意,计谋变通是足够了。对项伯的“吾得兄事之”;对项羽的“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如此”。真给项羽做足了面子。“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但不得不说,这就是谋略,这就是刘邦为什么是胜者。
成王败寇,成也好,败也罢。历史留给我们的也只剩无限唏嘘和感慨了。感叹于战场上的刀光剑影,也感叹于政场上的险象环生。使我惊叹于古人的高超计谋,一遍遍为之折服。
如果要说出个最喜欢,还当属霸王项羽。“西楚霸王”“乌骓相随”“美人相伴”“万千军马”,这一个个词句俨然是对项羽的叙说,俨然是对一个“英雄”主角的完美演绎,血气方刚却也侠骨柔情。站在一个现代人的角度看,项羽虽武断盲目了些,但人都是有缺点的`。反之,刘邦便低了几个档次,人们大都不喜欢心机耍尽之人,且凡事必问“为之奈何”,作为一个领导者,一个leader,都听别人的,完后再总结一句“善!”只能说这人孤陋寡闻,才能浅薄。后又自我逃跑不顾同伴生死,不仗义,不义气。从理智和政治的角度讲,这办法或许再好可是;但从感性和道义方面,刘邦确是有些贪生怯死,小人之行了。再说项羽这厮行为,在西方国家叫“个人英雄主义”,在东方的中国便叫“逞匹夫之勇”了。“个人英雄主义”就像金庸笔下的郭靖、杨过,既能当武林中的大侠,江湖地位显赫,还能拯救国家于水火;就像欧美电影中的主人公,一个个都是“救世主”,地球末日能够救、外星人入侵能够救。“美国大兵”“铁血硬汉”,看到兴奋处不能自我的双手握拳,这似乎是满足了人们心中某种膨胀的东西——对世界上没有的“全能英雄”的敬仰与膜拜。而经过历史的消磨洗涤,关于项羽“英雄”的一面,便愈发的闪闪发光,这也就产生了绝大多数
人对项羽的态度——“惜英雄”,以至于后人对笔下的项羽总是几分敬佩,几分惋惜,几分批判。我亦是个俗人,亦喜欢侠骨柔情的“英雄”,似乎霸王的最终陨落也是一种缺憾的美丽。
战火纷飞的年代已然远去,但其中的计谋、意气、残酷一向为历代人所叹、所赞。读完《鸿门宴》,胸中满满的充足之感。也不禁自问,渺小如我们,该当如何?不如自由而欢乐的过活着,使“生活”不仅仅限于“生存”二字,还能赋予它更多丰富、绚丽的色彩,也是不枉此生。
《鸿门宴》读书心得6
近日,满怀期待的观看了由李仁港执导的古装大片《鸿门宴》,虽然情节改动比较大,历史上著名的饭宴改成了全新的棋局,但综观悬念迭起的'情节,恢弘壮大的战争场面,仍然为近年来难得一见的古装佳作。至少比《杨门女将》好看过几十倍,真的。
黎明饰演的传奇帝王刘邦,冯绍峰饰演的西楚霸王项羽,张涵予饰演的谋士张良,黄秋生饰演的军师范增每个角色都个性鲜明,特别是那场鸿门对弈,范增与张良两位高手,不动一兵一卒却暗藏刀光剑影,充满玄机,斗智过程险象环生、紧张刺激。
纵观全篇,将项羽的豪情壮志,将霸王和虞姬凄美的爱情等等都体现得淋漓尽致。
《鸿门宴》读书心得7
《鸿门宴》是我国古代著名历史故事,讲的是刘邦和项羽的故事。
刘邦先占领了咸阳,项羽靠着强大的兵力破了刘邦函谷关的守军,一路前进,最后驻扎在鸿门。项羽的谋士进言说刘邦有野心,将来威胁项羽的霸主地位,要早除后患。当时,两军兵力悬殊,刘邦的处境十分危险。刘邦为了表明自己没有反对项羽的意思,就请项羽的叔父项伯帮他说好话,到项羽的军营赔礼。项羽的`堂兄弟项庄故意在宴席上舞剑助兴,想找机会杀掉刘邦,被项伯看出用意。于是,项伯说:“咱们两人来对舞吧”,借此护着刘邦,使剑刺不了刘邦。刘邦看大势不好,找了机会趁机逃走了。一场剑拔弩张的宴会,总算暂时缓和了下来。
读了这个故事,我感到项伯很有义气,他虽然在项羽那边,但为了报答救命恩人张良,挺身而出救了刘邦,免得张良陪着遭难;而项羽很愚蠢,被刘邦假装的低声下气蒙骗了,没有下决心杀他,以后反被刘邦夺了天下;刘邦的手下张良和樊哙很忠心,凭着计谋和勇敢救了他们的主公。故事也描述了项羽的残暴和刘邦的亲民与智慧,让人深思。
后来人们用“鸿门宴”来比喻有阴谋和危险的会面。
《鸿门宴》读书心得8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北风萧瑟,英雄末路,《垓下歌》用短短四句诗唱出了让无数人叹惋的悲歌。那么又是什么样的人,将力能扛鼎,气壮山河的项羽,逼到了这般的穷途末路呢?
刘邦,一个整日游手好闲,不学无术的无赖,一个48岁才参加起义的落魄的泗水亭亭长,凭什么能从众多起义军中脱颖而出,在兵力,声望,,个人本事都不如项羽的情景下,最终战胜项羽,夺取天下?这些疑问其实能够从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中得到答案——鸿门宴,这个项羽最接近成功的地方。
李宗吾先生在《厚黑学》中有言道:“古之为英雄豪杰者,可是面后行黑而已。”
面厚,便是不重虚名,不为世俗所累,刘邦可谓是深谙此道。对于项羽手下一个小小的将士——项伯都能够“兄事之”“奉卮酒为寿”“结为婚姻”,对项王更是毕恭毕敬,甚至是一心想杀他的范增也是以礼相待,完全不在乎外界对他的评价。而项羽却是相形见绌了,刘邦只是短短几句话就让项羽毫不犹豫地说“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生怕所以为世人所笑,而樊哙进帐后的几句逼问,更是让项羽无言以对只得让他坐下。两相比较之下项羽像一个心性正直的君子,重义,坦诚。
心黑,便是果断,俗话说:“当断不断,反受其乱。”项羽在鸿门宴上犹豫不决,明明能够一挥手,皇冠加冕,天下楚姓,立万世之功业。他却因为怕有损自我的名声而犹豫,最终让机会白白流失。而刘邦则却完全相反,做事说话坚决果断、毫不犹豫:说前去谢罪就去谢罪,那怕明知九死一生;决定了逃跑就逃跑,一刻不停;甚至到之后刘邦的父亲被项羽抓住以此威胁刘邦之时,刘邦更能说出“分我一杯羹”的话。相比之下,刘邦就像是一个市井无赖,为了胜利,手段是无所不用其极。
面厚心黑并非是单纯的贬义词,有时甚至是褒义词。面厚,什么样的人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面厚”呢?我想仅有那些内心强大,不畏世俗流言的人才那做到吧!心黑,什么样的人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心黑”呢我想仅有那些心中有沟壑,懂得取舍的人才能做到吧!
正直,勇猛,重义气,这是项羽的优点,然而也是他的缺点。用韩信的话就是“匹夫之勇,妇人之仁”。我们要学的是真正地“正直重义”,而不应做项羽那样的个人的小义。好长时间以来,人们都认为孔子的“以德报怨”便是义,但孔子的.原话是“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如果“以德报怨”给恶人,恶人便越发嚣张,社会正气遭到压制,社会就将会变的混乱;而“以直报怨”,恶人将受到相应的惩罚,社会正气得以伸张,社会才会越来越好。相比之下“以德报怨”是个人的小义,而“以直报怨”才是国家大义。同样,项羽的仁义也是小义,他正直,所以帮他的曹无伤死了;他勇猛,所以他屠城中那些无辜的妇孺死了;他重义气,于是在他能够一统天下,结束战乱的时候,选择分封28路诸侯,所以百姓在那绵延的战火中也死了。
由此观之,项羽的失败是必然的,他失败的原因是坐在了与他个人本事,性格都不相匹配的位置上,于是史书上记载的只能是那个在乌江旁悲壮的身影,而不是一统天下,使天下百姓安居乐业的帝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