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合之众读书心得
有了一些收获以后,写一篇心得体会,记录下来,这么做能够提升我们的书面表达能力。那么如何写心得体会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乌合之众读书心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乌合之众读书心得1
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群体现象无处不在,从社交网络上的热潮到街头集会的誓师,这些群体行为的背后,隐藏着何种力量?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在他的经典之作《乌合之众》中,为我们揭开了群体心理的神秘面纱,这本书提供了对于如何理解和应对群体行为的深刻见解。阅读这本书,就像是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让我对群体的力量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勒庞在书中提到,群体一旦形成,其成员往往会产生一种特殊的心态,这种心态使得个体的行为不再受到平时的理性和批判性思维的约束。群体的情绪和行为好似具有某种传染性,能够在群体中迅速蔓延。勒庞将这种现象称为群体心理,而群体心理往往是不理智的、冲动的,甚至是极端的。
在现实生活中,我也亲身体验过乌合之众的力量,在社交媒体上的某个热门话题下,人们往往容易被一股潮流所裹挟,留下风向一致的评论,而深入思考的声音则渐渐沉寂。勒庞的分析让我意识到,这并不仅仅是个别现象,而是深植于人类本性中的`一种群体心理反应。
书中还提到了领袖对群体的影响。一个有说服力和魅力的领袖可以极大地操纵群体的情绪和行动。在历史上,不乏有能人异士利用这种心理特点,将群体带往繁荣或毁灭。阅读这一部分时,我不禁开始反思我们社会中的各种领导人物和意见领袖,他们对人们意见形成的影响是如此之大,同时也提醒了我在接受信息和跟随领袖时,要保持理性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乌合之众》虽然在一个多世纪前就已撰写,但它探讨的问题却依旧切中时弊,它提醒我们要警惕群体中的非理性力量,要用批判的眼光去看待身边的群体现象。在现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了解并理解群体心理比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它关系到我们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做出决策,甚至关系到我们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总而言之,《乌合之众》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社会心理的普及读物,它更是一面镜子,让我们能在这个复杂的社会中更清楚地认识自己和他人。它教会我不盲从、不随波逐流,在群体的影响下保持独立思考,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能力。每个人都有潜在的能力去影响群体,正如勒庞所言,理解群体心理,运用它,我们便能更好地塑造自己的未来。
乌合之众读书心得2
《乌合之众》是一本社会心理学经典著作,由法国社会学家古斯塔夫·勒庞于1895年出版。这本书在当时引起了轰动,对于群体心理学的研究和应用起到了开创性的作用。阅读完这本书后,我深受启发,感受到了勒庞对于群体行为和心理的深刻洞察和思考,下面我就具体谈谈我的一些体会和思考。
首先,勒庞在书中提出了“乌合之众”这个概念,指的是由许多不同个体组成的群体,这些个体在集体中会失去自我意识,成为一种不同于个体的群体意识和群体心理状态。这个群体心理状态常常是情感化、热情化、情绪化、简单化的,个体的理性和判断力往往会因此失去。勒庞认为,乌合之众是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和情绪等因素的影响,很容易被煽动和引导,甚至会做出不理性的行为。这些行为往往不是个体的行为,而是群体的行为,这是一种群体心理效应,可以说是一种失去理性的“群体狂热”。
其次,勒庞在书中深入探讨了群体行为的本质、特征、动因和结果。他指出,群体行为往往具有一些共性的特征,比如情感化、热情化、简单化、具有传染性、潜在的暴力性等等。这些特征使得群体行为非常具有可预测性,因为群体心理的表现往往是可以被预测的,只需要了解群体的特点和环境因素。同时,勒庞也分析了群体行为的动因和原因,他认为,群体行为往往是由于群体心理和群体思维的影响而产生的,而这些影响又是由于群体的心理状态和环境因素等因素所决定的。勒庞也提到了群体行为的'结果,认为群体行为的结果往往是不可预测和混乱的,因为群体行为往往是无序的、不稳定的和不可预测的。
此外,勒庞也探讨了群体意识形态的力量。勒庞认为,群体意识形态是群体行为的重要动因之一。群体意识形态指的是一种特定的思想、信仰和价值观念,这些观念是群体心理和行为的核心。群体意识形态可以是宗教、政治、文化、经济等各种不同类型的观念。勒庞认为,群体意识形态对于群体行为的影响是深刻而长远的,因为它可以激发群体成员的共同信仰和价值观念,从而让群体成员产生一种归属感和认同感。群体意识形态可以让群体成员感觉到自己的行为是符合共同信仰和价值观念的,从而减少了个体在群体中的独立思考和判断力,使得群体成员更容易受到群体心理和行为的影响。同时,群体意识形态也可以被用于操纵和控制群体行为,因为它可以激发群体成员的情绪和热情,从而让他们做出符合特定利益的行为。
此外,勒庞也提出了一些预防和控制群体行为的方法。他认为,预防和控制群体行为的关键是要对群体心理和行为进行深入了解,了解群体成员的需求、信仰和价值观念,同时也要了解群体成员所处的环境和情况。在了解群体心理和行为的基础上,可以采取一些预防和控制措施,比如提供公正和客观的信息、控制群体情绪和热情、制定合理的规则和制度等等。这些措施可以帮助群体成员保持理性和判断力,从而避免不理性的群体行为。
总的来说,读完《乌合之众》,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勒庞对于群体心理和行为的深刻洞察和思考。群体行为是一个非常复杂和多面的现象,它涉及到个体和集体的关系、情感和理性的平衡、意识形态的影响等等各个方面。勒庞通过对群体心理和行为的分析和探讨,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了群体行为的本质、特征和动因。
最后,我想说的是,勒庞的《乌合之众》不仅是一本重要的社会心理学著作,更是一本需要深入阅读和思考的好书。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群体心理和行为的本质、特征和动因,从而对群体行为有一个更加深入和全面的认识。同时,我们也可以借鉴勒庞的思想和方法,采取适当的措施来预防和控制不良的群体行为,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乌合之众读书心得3
对于《乌合之众》这本书,其实我早有耳闻,只是始终没有机会去阅读一番。恰好这期流淌书舍的主题是心理学,里面推举的书籍有《乌合之众》,一下燃起了我想看此本书的冲动。就这样,我开启了《乌合之众》阅读之旅。
它是一本怎样的书
《乌合之众》是一本讨论大众心理的书籍,书中围绕三部分进行绽开,分别是“群体心理”、“群体的意见与信念”以及不同群体的分类及其特点。勒庞对于自己的提出的见解非常自信,并时常通过插图以及案例来证明其提出的观点,使自己的观点更易信服。虽然这本书籍饱受好评,对于群体的讨论是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但对于勒庞提出的观点,我并不敢完全苟同。
书中的观点有哪些比较有代表性
勒庞对于群体的概念做了基本的定性,他认为群体并不只是一群人聚在一起,而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认为具有共同明确目标的人才能称之为群体。“群体总是无意识的,但或许就在这种无意识中间,隐蔽着它力气强大的隐秘”。打算群体特点的缘由中,一是无意识,二是传染的现象。三是易于接受示意的表现。只要群体中有一个人提出观点和看法,四周的其他人都会不自觉的受到示意。生活中最常见的例子就是淘宝购物。
当我们需要购买一件商品,但是之前对于这一件商品完全没有接触和了解的时候,我们往往借助的是店铺评分、用户评价,其中用户评价对我们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当在查找意向商品的时候,第一个看到一家店铺的商品,评分很高、许多人购买且几乎都是好评,我们就似乎是在茫茫人海中找到了那个它,心里悄悄地说“嗯,这个就是我心仪的”。或许这个商品并不是适合全部人,但是当购买群体一大片倒向好评的`时候,你会不自觉认为这个也是很适合我的。这就是为什么当有人对于店铺差评就会受到店主的报复的缘由了。由于评价引导性实在是太强了,以至于当大家不知道如何选择一件商品的时候,就会无意识的受到用户评价的影响。
在“群体领袖及其说服的(方法)”一节中,他认为所谓头领,有时不过是小头目和煽风点火的人,他们并不肯定具有超于常人的才智与本事。他们采纳的动员手段是:断言、重复和传染。做出简洁而有力的端丽,不理睬任何证据,不断的进行有效重复。这种动员手段不否定具有肯定的指导作用。由于这种手段会让领袖的说法进入我们脑海,通过不断重复,从而构成行为动机,让我们对这种说法深信不疑。但是,随着时代的进展,我们对于领袖提出的说法并只是一昧的接受,领袖的断言也并不是无理无据。时代在进展,我们的思索也在进步。
如何评价这本书
在这本书中,不止一次地强调个人在进入群体之后,就会变得偏执、专横和毫无自己的主见,智力也总是低于孤立的个人,由此可见他对于群体是持较大的悲观态度的。当然我们在阅读此本书应带有思索的看,社会的进展与进步离不开人民群众,群体并不是像看待的那样一无是处。我们对于书中的观点应有自己的理解和看法,并不能全盘接受,而应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将其运用在现实生活中。
乌合之众读书心得4
这本书对我来讲可谓如雷贯耳,从很多渠道听到看到它的名字,略微知道它是一本有关心理学的书籍,有点感兴趣。今年4月份去东北师范大学培训回来,我们的导师王萍教授给大家拟定了一份书单,必读书目中就有它。
下半年的阅读书籍里,我把它排在了第二本。书很薄,就只有174页,我却用了四天时间才读完。对我来讲,很难懂,在尽力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总想配对一些案例去领会,所以读起来十分辛苦。常常捧着书读不了几行就开始不受控制地胡思乱想。想到看到过的电影中类似的场景,想看到过书籍中描述过的相似场面,想成长历程中似曾相识的经历,想生活中那些似懂非懂的现象·····既看不懂也想不出来时就会哈欠连天昏昏沉沉,常常扔了书就能睡着。所以,这本书用来催眠,效果也很棒的!
本书从“群体的性格”“群体的思想观念”“群体的分类及各种群体的特点”三方面来谈。当然,本书所讲的“群体”并不是随机的人群聚集,而是有着统一思想感情,自觉的个性消失,且不需要若干个个体同时出现在同一地点。分散在各处的成千上万的个体在受到强烈的情绪冲击时,在特定时刻也会变成群体。比如,发生了轰动全国的事件。在这种情况下,只要有群集行动的机会,他们立刻就会获得群体特有的行为特点。
群体最明显的特点是:个体融入群体后,不管是谁,无论其生活方式、职业、性格、才智是否相同,都会被群体性格所主宰,使他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方式变得和单独状态下完全不同。
个体构成群体后,与催眠状态类似。他不再有行为意识,这时的个体就像被催眠的受术者一样,某些官能被毁,同时某些官能高度亢奋。一经蛊惑,他就会有遏制不住的冲动去做某些事情。这种力量在群体身上比在被催眠的个体身上更强烈,因为很多个体同时被催眠了,所以力量会因为交互作用而增强。
群体会抑制个人的理性反思能力。一个人无论多么聪明、理性,一旦进入群体,就会变得盲目、冲动。他会不加怀疑地接受群体提供的意见、想法和信念,盲目地模仿群体中其他人的行为和态度。
所以我们看到群体:意识人格消失了,无意识支配人格,暗示的传染性将思想情感引向同一方向,有立刻落实指令的倾向——这些就是群体中的个体的主要特点。他不再是他自己,而变成了一台不受自己意志控制的机器。
读到这里有没有毛骨悚然?有没有后背发凉?有没有一身虚汗?刚看完的`电影《怒火·重案》里的一幕幕场景得到了合理解释;以往新闻中所曝人们以死效忠自己信仰的自焚、自杀等惊人事件也似乎能理解了;回首自己的成长历程呢?或大或小、或深或浅、或自己或他人、或以往或将来,有没有被裹挟?有没有内卷其中?有没有身陷其中却还不自知?·····保持头脑的清醒该有多么重要!
本书的第二部分讲了群体的思想观念,会受到间接因素,如民族因素、传统因素、时间因素、社会政治因素、教育因素的影响;也会受到直接因素,如关键词、形象、幻想、经验教训、理性的影响,还会受到领袖的掌控。
因此,书中观点是群体类似于动物,需要驯养。想要影响一个群体,而不被群体所影响,就需要用类似催眠的方式进行行为掌控。
其中有关教育因素的讲述让我深以为然,断章取义地摘抄几段供大家评论:
“法国教育制度(本书以法国大革命为创作背景)的一大危害来自这件事情:它的方针是牢记课本以培养能力。这从心理学角度讲是完全错误的。接受了这种理念,学校全力以赴地硬灌课本。从上小学到大学毕业,年轻人什么都不干,就是死记课本,一概接受,个人能动性完全不发挥作用。对学生来说,上学就是听话和背诵。
‘上课,背语法,背大纲,背诵如流,默写得好’前公共教育部长朱勒斯·西蒙先生写道‘这是可笑的教育方式。做的每件事都以默认和盲目相信老师的绝对权威为前提,它的唯一结果就是让我们变得自卑和无能。’
职业教育是如何提高人的能力,并远超传统教育的?泰纳先生证明得非常棒。
‘头脑’他说‘只有在正常的自然条件下才能形成。只有作用于感官的无数感受才能促进成长,年轻人每天在车间、矿场、法庭、事务所、建筑工地、医院里,见到顾客、工人和劳动场景,体验自己干得好不好,亲自赔钱赚钱,才能获得这些感受。这样学生能够看到、听到、摸到甚至闻到无数的小细节。不自觉地获得这些感受,静静地酝酿,心智就能慢慢成熟,他们早晚能领会某种更新的方法:如何组合、简化、节约、改进或创造。’”
这些教育的观念放到现在仍是金科玉律。尽信书不如无书!被困在死记硬背填鸭灌输的教育里,倒不如自由生长信马由缰。人的学习性是与生俱来的,一个小生命从落生那一刻起就拥有了探索世界的本能,他们会循着生命内在的引领充满灵性地成长。但孩子身上的这种与生俱来的灵性,既珍贵又弱小,若不小心呵护就会稍纵即逝。学校应该为孩子们提供更广博、安全、便利、宽松、支持的教育环境;教师应该成为孩子们学习成长的支持者、引导者、合作者,助力每一个孩子和谐全面发展的同时,又富有个性的成长;家长更应该了解、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记得自己也曾是个无忧无虑渴望自由的孩子,能看懂孩子眼中期望,能读懂孩子捣蛋行为背后的缘由,能领会孩子成长所需的心理环境,做孩子最强大、最温暖、最有力的精神港湾。
扯远了,因为或许整本书,就有关教育这篇的讲述最能引起我的共鸣。
书中还讲了如何驯养群体,也就是群体的领袖需要修炼的本领,需要拥有的气场,以及群体思想观念的变化极限等。
第三部分讲了群体的分类及各种群体的不同特点。最后讲述了群体发展的必然结果——解体。为了追求理想,从野蛮走向文明;当理想失去了价值,从文明走向衰落和灭亡。这就是一个民族生命的循环过程。
心无物欲,既是秋空霁海,坐有琴书,便成石室丹丘。不负假期,遇见美好。
乌合之众读书心得5
人一到群体中,智商就严重降低,为了获得认同,个体愿意抛弃是非,用智商去换取那份让人备感安全的归属感。《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是法国社会学家勒庞创作的社会心理学著作,对于学习大众传绍兴丁香花园酒店播学专业的人来说,这是一本研究大众心理学的鼻祖之作,它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最近浅读了这本名著,这本书因为理论和专业术语很多,很难坚持完整读下去,找了中译版本研读了,一点心得体会分享一下。这本书可以说是群体心理学研究的开山之作,书中的某些理论的确跨越了时代的束缚,直到现在也能从社会的一些事件找到与之对应的现象,堪称经典之作!书中的一些理论都是可以印证在社会实践的方方面面。不得不说,勒庞先生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的各个方面深度剖析,极尽看似平淡之词,实则抽丝剥茧,透过现象看绍兴丁香花园酒店事物本质,直指惨淡的人性特点,这个确实在社会心理学领域树立起来一座大众心理研究的里程碑!
这本书里的几个观点现在来看还是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绍兴丁香花园酒店,其中:群体作用导致个体智商下降。
俗话说“人多力量大”,那是不是当群体聚合的时候,群体的智力会高于每一个个体,不是的;那是不是就是他们智力的一个平均值?答案是不会的,特定时间和背景下,群体智商的智力会远远低于个体智力水平。
群体心理学的创始人古斯塔夫·勒庞所说:“人一到群体中,智商就严重降低,为了获得认同,个体愿意抛弃个人观点和是非,用所谓的智商去换取那份让人备感安全的归属感。”
为什么有的犯罪团伙里面的成员最后为了利益不惜内讧自残,那些平日里的手足之情,兄弟之义为什么会不复存在,其实说到底都是为了利益,内有手足之情,他们就是一群典型的乌合之众。
还有一些职场上面的人士,如果没有个人强烈的主见意识和是非观点,一旦自己的观点或者建议与群体意见相碰撞或者抵触,个人就会收回自己的观点或者意见,从而屈服于群体的意见,不管这种意见是错还是对,这时候个人的智商就会降到最低,强势一方的观点就会越来越强势,弱势一方个体就会沉默不语,呈现出螺旋状的下降趋势,这个观点和沉默的螺旋理论有点类似。
德国的学者:伊丽莎白·诺尔—诺依曼提出一个大众心理学理论:"人们在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的时候,如果看到自己赞同的观点受到广泛欢迎,就会积极参与进来,这类观点就会越发大胆地发表和扩散;而发觉某一观点无人或很少有人理会(有时会有群起而攻之的遭遇),即使自己赞同它,也会保持沉默。意见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强大,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发展过程"。人是社会性高等生物,是群居性的生物,大多数个人会力图避免由于单独持有某些态度和信念而产生的孤立。这个理论在职场和社会生活中有有所体现,特别是个人观点孤立,小绍兴丁香花园酒店群体联合提出自己的强势观点时候,个人不得不屈服于群体,牺牲自己的正确的观点,从而获得占时的妥协和顺从。
个人一旦成为群体的一员,他的所作所为就不会在承担个人的责任,这时候每个人都会暴露出自己不受到约束的一面。群体相信的从来绍兴丁香花园酒店不是什么真相和理性,而是盲从,残忍,偏执和狂热,只知道简单而极端的感情。
盲从行为在智商下线的时候就会占据制高点,回想那些昔日的“抢购猪肉,抢购食盐”、“抢购板蓝根”事件,无一不是个体在群体行为中的智商下降事件的代表,盲从群体行为,放弃个体的理性思考的典型案例。
但愿我们都不是乌合之众,远离乌合之众的负面影响,不要人云亦云,做一个真实的自己。
乌合之众读书心得6
这本书从我翻开第一页到最后一页,横跨了一个月的时间,全书的理论性内容太多,列举的例子很多也是是一百多年前法国大革命,议会,教会等案例,很多超出我的知识体系,一边揪着字,一边还要查书中所将事件帮助理解作者要论证的主题,真的是非常非常非常的艰难,所以我心里的预期时间以为有二十几个小时,结果看完之后数据显示是8小时56分,惊!
看完之后,对我原本的一些观念有很大的影响,之前一直以为“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书中说道“群体的无意识,群体的易感染,群体无认证推理能力,群体多变,群体情绪的夸张与单纯”这些概念,例证群体智商并非个体智商之和,因为群体属性,群体智商可能低于组成个体智商的平均值。往近出看网络水军,网络暴力,意见领袖对事件分析及风向的'影响,远一点点,文格时期暴民跟风站队这些不就是乌合之众的行为吗?很好的解释了,在早期中日、中美关系紧张的时候,会出现中国人打砸自己同胞资产的现象,他们往往好多都是狂热的激进分子,甚至打着爱国主义的旗帜,行使丑恶的个人意图。
如何在群体中保持坦然、淡定,不当乌合之众,在勒庞看来,最为有效的方法就是尽量少受点机械的应试教育,多一点独立思考。应试教育最大的特点就是背书和服从,而非引领文明进步所需要的开拓精神、个性、判断力、经验等,而这正是中国教育的现状。
乌合之众读书心得7
《乌合之众》是一本很有名的书,当出现反智、集体、己方辩论势力弱小的时候,面对气势汹汹的人,总会有人来一句:像《乌合之众》里说的一样……,就像现在一提到小鲜肉,流量现象,总会有人提,就像《娱乐至死》里说的那样……
总之,基于这个原因,我去看了这本书。
《乌合之众》与其说是痛斥反智集体,不如说是教人如何领导群众,在字里行间谈到了集体的特点,以及和集体的相处办法,譬如有一条:如果想得到群体的支持,那应该和他们保持距离。
就像在封建社会的皇帝一样,一定是保持足够的神秘感,并且用礼教来保持这种神秘感,一旦皇帝的神秘感被剥夺,隐形的威望、信仰和共识也会崩塌,自古以来可能威胁到皇帝威望的功高震主之辈,莫不下场凄惨。
众是众人,乌合大致是说盲动、被裹挟,群众最重要的是凝聚共识,一旦共识达成,那么个人的'力量再大,思想再清晰,也难免被裹挟,得意洋洋出来异于常人的,通常会被暴力消灭,只有力量到扭转群众信仰地步的人,才有资格继续挑战。
然而,一旦变成群体性的时候,也意味着会失控,一开始创造、煽动相关民意的人,往往也被民意所吞噬和裹挟。
由此,我们恐惧群体,恐惧自己被群体所支配,同时担心有人支配着群体,群体的恶,莫过于多数人暴政下,对人的摧残。
群体也有善,但往往包括2个特点,1是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再善的群体也会有人觉得恶,2是这种善良,往往是彼之良药,我之砒霜,对一些人总是不好的。
《乌合之众》透露出来的群体性的恶意,让人不寒而栗,可一旦社会进入到那种情况,冲突不断,被群体裹挟着的,群体本身,带领着群体的,谁又会是这个环境的幸运者呢?
乌合之众读书心得8
决定群体意见和信仰的可以分为直接因素和间接因素。间接因素类似于信仰,使群体接受某些信念,并且使其不再接受其它信念,比如民族、传统、时间、制度和教育。民族性格迥异,群体特质也不相同。
过去的观念、欲望和感情构成传统。民族类似于一个在历史中生长的有机体,通过缓慢的遗传积累过程发生变化,这些恰恰支配者我们,即便自己不曾意识得到。时间是万物的创造者,也是唯一毁灭者。政治和社会制度是民族的产物,制度之优劣并无客观标准,因时因地而异。能够决定制度是否完善的因素,除了实用和时间之外,别无他物。因此,制度无法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民族的幸福也不能到制度中去寻找。教育既不会使人变得更道德,也不会使人更幸福;它既不能改变本身,也不能改变天生的热情。应试教育之批判:使人厌恶自己的生活,想逃之夭夭。工人不想当工人,农民不想当农民,都想吃国家职员这碗饭。在高层是一群轻浮的权贵,多疑且轻信,在底层是对命运愤愤不平的群体,随时都想起来造反。不但没有让人获得生存能力,相反是破坏这种能力。能够帮助我们走向成功的条件是判断力,是经验,是开拓精神和个性。
群体意见的直接因素包括(1)形象。(2)词语和套话。这些可以激活群众心目中的形象,使它更加鲜明,跟重要的是词语本身就是某种形象的代表。词语的内涵古往今来意义早已面目全非,但是其拥有极强的号召力,群众只关注词语,忽视意义。(3)幻觉。人类只有怀抱着希望和幻想才能活下去。科学永远无法担负起这一重任,因为科学不敢做出过于慷慨的承诺,也做不到像幻想一样撒谎。(4)经验是传播真理的手段,也是幻想的敌人。(5)理性。群众不受理性的影响,他们只能理解那些拼凑起来的概念。但是,文明的动力仍然是各种感情,就像是尊严、自我牺牲、宗教信仰、爱国主义以及对荣誉的爱这些东西。
有群体的地方就有领袖。只有极端的人才能成为领袖。领袖拥有权威,是因为群体的奴性心态。在群体的灵魂中占上风的,并不是自由的要求,而是当奴才的'欲望。领袖的名望至关重要,可以用来动员群众。其方式有断言,简洁有力的断言,不理睬任何推理和证据;重复,谎言重复千遍就成了真理,这也就是宣传的作用、广告的威力。传染,传染来源于模仿,且任何人都无法逃脱。名望可分为先天的名望(称号、财富、荣誉等)和个人名望(类似于魅力)。通过命令的方式、获取成功可以获得个人名望。但是失败和探讨会让名望流失,此时群众便落井下石。
群众的意见和信念可分为重要且持久地信仰、短暂而易变的意见。信仰数量十分有限,构成文明的真正基础。形形色色的意见之所以日渐增多,在于信仰日甚一日地失去影响力,群众力量在不断增长和报业的发展。现代人的历史观正在消亡,即他们在判断问题的时候,很难并存一个长久的标准。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没有一种能够引导意见的力量,再加上普遍信仰的毁灭,最后的结果就是极度的分裂。但是,无论什么时候,那些伟大的人,那些具备长远眼光的人、以及那些使徒和民众领袖,总是要比那些只会否定、批判或者麻木不仁的人有更大的影响,同时也能发挥更大的作用,而他们才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
乌合之众读书心得9
《乌合之众》这本书是我学习社会心理学接触的第一本心理学著作,看完之后我对作者古斯塔夫·勒庞有了近乎两极化的印象,一方面我被他对群体行为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对群体心理细腻的刻画所折服,另一方面我却也对他过分宣扬个人英雄主义以及强烈的种族歧视而感到不可理喻。《乌合之众》是一部美丽与丑恶共存的作品,接下来我将根据我的理解对这部作品做一些解读。
1、群体心理的确存在
我们总认为自己能够随时保持自我,所以一直忽视了群体心理学的存在,但实际上群体心理学不光存在而且对我们的生活还有着巨大的影响。勒庞在《乌合之众》中提出:当个人融入一个集体后,他的行为轨迹和思维方式将趋向于群体共性,人们开始放弃了自我思考而是开始听从一些指令,接受一些的暗示,容易被煽动,行为上也开始表现得顺从群体意志。
2、群体心理的产生原因
一旦个体混迹于群体当中,在丧失了理性思考的能力后,他们对事物批判的标准便变成了一些简单的外在标尺,例如身处群体的人们总是觉得自己所在的阵营人越多其在伦理道德上占的优势就越大。勒庞在书中提到这种错觉实际上是一种自我保护,与更多的同伴呆在一起既是对他人判断的一种依赖,也是即使自己犯错但因为人多逃避处罚的可能性就越大这种心态在作祟。
3、群体心理的愚蠢
历史上最能反映群体心理愚蠢的案例便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国发生的对犹太人的种族清洗。希特勒在当上德国总理后在全国范围内大肆宣扬热尔曼民族的.高贵以及犹太民族的低劣,并将德国一战的失利也归咎于犹太人,将犹太人塑造成了一幅魔鬼的形象。按常理而论,他的这些言论是如此的低俗和幼稚,一个成年人很容易就可以看出他这番言论背后其实是想要掠夺犹太人手中的财富,可就是号称严谨的德国人却对犹太低劣论狂热地追捧,据不完全统计二战中死在种族清除中的犹太人达600余万,这个就是群体的愚昧。
对于书中所提到的不同民族在群体心理中的不同反应我没有更加深入的研究,但在道德上对于这种种族歧视我不能苟同。整本书读下来我对“人多力量大”这句话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但在了解了群体劣根性的同时我也更加明白了合作在我们生活中的可贵。
乌合之众读书心得10
我们在百度百科里可以搜到这么一段对于乌合之众的定义:“任何陷入群体的人,他们的道德水平比个人的道德水平低;他们的智力比个人的智力低;他们的他们的自我约束力,比个人的自我约束力低;他们缺乏自身的判断力,极易受到煽动和蛊惑。这样的群体叫做乌合之众。”
对勒庞的《乌合之众》早有耳闻,弗洛伊德称其为当之无愧的名著,其极为精致地描述了集体心态,指出当人是一个孤立的个体时,其有着自己鲜明的个性化特征;但当其融入了集体之后,他的.所有个性都会被这个集体所淹没。也许未阅此书的人会不以为然,觉得自己可以在集体活动中保留自己的个性,但当你深读下去,会惊觉勒庞竟能将群体的特点剖析得如此淋漓尽致,将人的心理、从个体到处于群体中的个人的转变血淋淋展现在读者面前。同时也会质疑自己,到了集体之中,我是否还能坚持自己的个性,不随波逐流,成为“乌合之众”呢?
不可否认,我们可以在《乌合之众》里找到自己的影子。《乌合之众》提出了四个观点,群体无意识,群体不关心事实,群体不接受理论,群体也有道德。人体的绝大多数选择,其实并不是理性来判断的,而是跟着感觉走,受到一些无意识因素的影响。当群体在一起时,这种无意识就会被放大。举个例子,当所有人都选择去较远的食堂吃饭时,赶时间的你,会选择去较近的食堂吃饭吗?也许你会说会,但是当大家做出相同的选择而你不同时,你内心就会劝说自己,不要不合群,从而忽略理性思想,而把感情放在上风。
我最大感触是,历史的车轮是由大众来推动和创造,但是这种前行并不一定存在实际意义,因为大众走的方向未必就是对的。该书的观点未必全是对的,但我们仍要对我们的天性提出质疑与反思,我能否不成为乌合之众,能否实现自我价值?如果说我们的生活是一条河,我们作为其中的浪花,总有人不想走河流走的路途,总想着跳出来蹦哒几下,不好意思,你势单力薄,所以结果是你要不随波逐流,要不走自己的道路,实现自我形态的转化。请各位务必相信主流并非是对的,要有自己的想法,愿一切从心出发,归来愿仍为少年。
乌合之众读书心得11
本书让我对“群体”这个概念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对群体心理和群体行为特征也有了初步的了解,给我来带了很多启示。同时,本书让我开始学会从群体的角度去思考有关社会问题,分析有关于群体的各种社会现象。此外,我还尝试将书中的相关理论进行拓展,从群体的角度来探讨在当今社会存在的一些问题或现象,并结合社会心理学的相关理论成果对有关问题和现象提出了建议。
本书给我带来的启示:
群体作为社会的组成部分,是研究社会现象的重要载体。因此,认识和了解群体的心理特点和行为特征,是管理和引导群体行为的前提条件。通过本书作者对群体的相关论述,我对群体的有关内容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在学习和吸收了本书的重要理论后,我开始思考“群体行为”在当今社会的存在形式及其导致的社会现象和问题。毫无疑问,群体心理是群体行为的根源。因此,要研究在社会环境下群体的各种行为,就需要系统、科学地剖析群体在不同情境下所产生的情绪变化、心理反应以及群体内个体的相互影响机理等要素。
在本书中,作者关于群体特征的论述对我有很大的启示,我也希望以此作为理论基础来探讨群体心理在社会的表现。他分别从才智、责任、感情传递和心理暗示的角度出发,论述了群体的特征及其背后的原因。我结合自己的感悟,将群体的典型特征归纳为了以下三点:第一,由于群体的品质的共享性,造成了群体智商低下和责任感缺失。第二,在群体中,每种感情都具有传染性,其传染的强度甚至可以克服和改变个体利益诉求的天性。第三,群体的暗示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群体的性质、情绪氛围和发展方向。
“群体心理”在舆情事件中的表现:
群体的传染性从众、暗示性从众、责任分散效应、以及群体情感特征,使得由群体舆论引发的社会矛盾具有复杂性、多元性、弱对抗性和不稳定性。
在危机公共事件中,群体是不仅是舆论的发起者、传播者,还有可能是事件本身经历者和利益相关者。因此,是否能够合理应对企业危机公共事件对政府或企业等管理主体有着重大影响。接下来,我想谈谈群体在舆情事件中所表现的特点和背后所蕴含的一些原理。
在面临具体的舆论事件时,群体对事件的.判断和认知往往是片面、主观甚至极端的。正如本书在谈论群体特征时提到:“群体在智力上总是低于孤立的个人,且群体只有十分低下的推理能力。”该特点也正好可以解释,为什么一些对企业形象的曲解行为和一些看来荒谬的现象可以被群体接受,并广为流传。
在舆论信息的传递过程中,群体的易受暗示性和易传染性是扩大舆论事件影响范围和规模的重要因素,群体中的某个人对事件真相的第一次歪曲(或夸大),是传染性暗示过程的起点,而传染性从众心理使得这种歪曲一直持续进行,而网络的发展为信息病毒式的传播提供了有益条件。不论是对舆论事件的扭曲和夸大,都可能引发恶性的社会舆论,对社会有关主体造成严重损害,而群体夸张、冲动、急躁的情绪特征,往往还会加深这种不良影响,形成恶性循环。
在社会舆论中,群体并不总是无知的,在做出一些可能引发不良社会后果的行为时,群体可以感知到这样的行为可能带来的后果,但由于群体的责任分散效应,处于群体中的个人往往认为自己作为群体的一员,所应该承担的责任相对于群体而言是微不足道的,甚至产生“法不责众”的想法,这些思想误区使得群体在社会舆论中更加极端,毫无顾忌地表达着自己观点和意见,甚至披着民主的外衣来表达属于自己的利益诉求,最终导致社会舆论产生更多消极影响。
乌合之众读书心得12
《乌合之众》,第二次读,第二次翻译。感觉冯译比胡译好,因为冯译更能体现勒庞观点警句的力量。“乌合之众”怎么会有这么好的词!我太喜欢中文了!
编排的原因,翻译顺序放在书后面。翻译和非翻译的交替给人一种潜水很长时间,终于出现在水面上,自由呼吸的感觉。读勒庞原文有一种窒息的感觉,一开始有很长一段时间的`热情也可以津津有味,越来越不能咀嚼。
原文基本上都是作者的观点,也就是说,断言断言,不解释不解释不解释,作者说好像不明白记住,我一定是对的。这也符合作者的断言、重复和感染的公共心理操纵理论。
读书的过程就是看作者指着一个群体化身,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壮汉,不断吐槽批评。读起来很容易觉得无聊,但是看完之后不知不觉就受到了他观点的影响,慢慢同意了他的观点。一本充满偏见、怨恨和吐槽的小书,从出版之初就能流行起来,因为作者直觉的观点总是令人信服的。
每个人都有从众心理,但一旦从众,就会失去自我,成为乌合之众,在人类文明的阶梯上倒退几步。但是谁不喜欢群体带来的力量感和正确感,这是一个不可避免的“社会陷阱”。就像买基金买股票,追涨杀跌,谁不跟着跑?最后七亏二平赚。
乌合之众的当代意义在于它发现问题的功能,而不是解决问题的功能。我认为对读者来说,意义应该是让我们意识到群体的存在,我们可能随时都在其中。因为勒庞告诉我们群体乌合之众的特点,我们有更高的反思能力,更有可能Think Outside the Box,跳出局思考,睁开眼睛,看着凡人的世界:我是否失去了自己,把所有的理性都给了群体的情感,漂浮在群体的风暴中。是的,快醒。
乌合之众读书心得13
乌合之众是法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群体心理学创始人古斯塔夫勒庞的名著,初次出版于1895年。该书深入浅出地剖析了群体的诸种特点及其成因。全书分为三卷,依次分析了“群体的感情和道德观”,“群体的观念、推理与想象力”、“群体的意见”、“群体领袖”等,深入透视了社会服从和过度服从、趣味单一、群众的反叛、大众文化、受别人支配的自我、群众户外、人的自我异化、官僚化过程、以及无意识在社会行为中的作用。
这部著作在国际学术界有着十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弗洛伊德曾评价说:“勒庞的这本书是当之无愧的名著,他极为精致地描述了群众心态。”社会心理学家奥尔波特评价说:“在社会心理学领域已经写出的著作中,最有影响者,非勒庞的《乌合之众》莫属。”社会学家墨顿评价:“勒庞这本书具有持久的影响力,是群体行为的研究者不可不读的文献。”与任何学术著作一样,该书也有其局限性,如作者因群体的非理性性质和表现而对它持鄙视和恐惧的态度。
他说:“个人在群体影响下,思想和感觉中道德约束与礼貌方式突然消失,原始冲动、幼稚行为和犯罪倾向的突然爆发。”但同时他又认为群体是一股不可阻挡的力量因而是世界潮流的引领者。但这种内在矛盾并未减损其思想学术价值,而是为之后者开启了更深入研究的空间。这部著作对于我们这天认识和研究各种政治、经济、文化现象依然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启发好处。
乌合之众读书心得14
当个人是一个孤立的个体时,他有着自己鲜明的个性化特征,而当这个人融入了群体后,他的所有个性都会被这个群体所淹没,他的思想立刻就会被群体的思想所取代。
《乌合之众》首次出版于1895年,尽管这本书出版于100多年前,但它仍然对我们理解当下的互联网网民行为有着借鉴意义。古斯塔夫·勒庞在书中对群体持有批判观点,认为有个性、理性的孤立个体一旦融入群体之中就会被情绪所感染,表现出盲目、冲动,甚至会不加怀疑地接受别人提供的意见和想法。这种现象并未远离现代社会的我们。
回顾最近几年的'互联网事件,造谣、网暴轮番出现,这与网络传播中的匿名性和群体性特征关联巨大。一方面,互联网具有匿名性,会让部分用户产生网络是法外之地的错觉,躲在网络昵称背后胡乱发言、传播不实信息,进而误导大众;另一方面,网络平台、网络社群让人们找到了跟自己兴趣相同的小群体,这种群体性容易让个体产生罚不责众的心理,跟风骂人、盲目评论,让网暴事件频频出现。
当然,作者在书中并不只是批判,他在批判群体的盲目时,反复提到理性。理性是一个抽象的词汇,它代表着我们思维中正义的部分、公平的部分,是人们需要不断反思才能达到的目标,具体到参与社会讨论,我觉得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要开阔眼界,多听多看,俗话说“兼听则明”就是这个道理;第二,要多读书、多思考,理解事件背后的真实原因,通过阅读来丰富自己的观念,通过不断学习来提升自己思考的能力;最后,就是要保持独立、理性的态度,不盲目跟风,不情绪化地参与讨论,尽最大可能避免对他人造成伤害。
乌合之众读书心得15
在不知不觉中支配着人们头脑的暴政,是唯一真正的暴政。
——《乌合之众》
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人的命运是否真的可以被演算出来?否之,历史上胸有成竹的预言家、路旁拿着《周易》信誓旦旦的算命先生们是否都是信口雌黄的江湖骗子?
在看勒庞的《乌合之众》之前,我一直在看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引论》。在研究无意识的领域下,想必勒庞和弗洛伊德是一道同行的,至少他们都关注了无意识、潜意识对个人群体以甚至于历史、文明的影响。在我阅读《乌合之众》的过程里,我似乎能看到历史的车轮在群体一双双手的推动下滚动。在短时间内,这个圆形的车轮似乎是原地循环;而勒庞则预料了这个车轮即将在时间的作用下为我们留下的车辙。文明与历史的发展轨迹尚况且可以被社会学家在一定程度上预测,由此推之,我们个人的命运又为何不可呢?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引论》和勒庞的《乌合之众》先后帮我彻底摧毁了我关于“人是理性的动物”的看法。在生活里,我们的小小过失,无意说错的一句话都是我们潜意识跳跃进意识层面的反映,哪怕是熄灯上床睡觉的梦境都是本我与超我斗争权衡的产物。在勒庞的学说中,个体的无意识造就了集体的无意识,他在《乌合之众》中说:“可见的社会现象可能是某种巨大的无意识机制的结果,而这一机制通常超过了我们的分析范围。能够感觉到的现象可以喻为波浪,它不过是海洋深处我们一无所知的湍流的表象。”换句话来说,无论是个人还是群体他们都是非理性的集合,用理性的思维来推测他们的命运很明显是行不通的。勒庞在第二卷中用了五大间接因素(即种族、传统、时间、政治和社会制度以及教育)和四种直接因素(形象、词语和套话、幻觉、以及理性)为我们粗略的推演了一个可以套用在几乎所有民族性格的计算公式。我们可以发现,在群体具有冲动、易受暗示、夸张、专横的共性特点之外,不同民族的群体仍然具有不同于共性外的特性。这些特性的作用之大,甚至决定了这个民族的命运,决定了在当今世界的实力排序。勒庞在书中一再强调“种族”的概念,说:“民族主要受其种族的禀性支配,也就是说,是受着某些品质的遗传残余的支配,而所谓禀性,正是这些禀性的总和。种族和我们日常之需的枷锁,是决定我们命运的神秘主因”。总之,每个民族的特性正是决定他们走向的定海神针,无论他们在最初的选择是多么的荒谬多么的离经叛道,最后的选择都会归于他们民族的禀性,或许这些正是那些预言家凿凿谶语的奥秘所在。
勒庞所生活的法国和当时的中国一样,都试图在摆脱几百上千年的封建制的历史惯性。然而,俗话说:“船大难掉头”,二者的结果都不乐观。即使在有着启蒙运动对人们思想改造的`前提下,法国大革命以摧枯拉朽的姿态出现在1789年,历经发表《人权宣言》,确立君主立宪制,之后拿破仑、路易十八又反反复复掌握权力恢复君主专制,共和制与帝制之间的交锋终于结束在1878年,此时距革命开始已经接过过去百年了。勒庞说,“这些观念的出现并不是像掷骰子一样全凭运气,它们都深深植根于漫长的过去。当它们开花结果时,是时间为它们做好了准备。如想了解它们的起源,就必须回顾既往。它们既是历史的儿女,又是未来的母亲,然而也永远是时间的奴隶。”除了欧洲的法国,处于东亚的中国仍以实际的历史过往验证了这个观点。处于“数千年未有之变局”的中国在摆脱帝制的过程显得那般的不易,从君主专制到君主立宪的失败,在尝试了资本主义后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封建制的种族和封建思想的传统观点再加上并不长的时间,便注定了法国大革命的反复与旧民族主义革命的失败。封建制是我们群体的过往,它是历史的儿女,也是我们的未来的母亲,更是我们思维的毒瘤,唯一能解决它的,便是时间,“时间是唯一的真正创造者,也是唯一的伟大毁灭者”。正像口述史学家唐德刚所论述1840年以来的革命一样,“这次惊涛骇浪的大转型,笔者试名之曰‘历史三峡’。我们要通过这个可怕的三峡,大致也也要历时两百年。”形成维持一种思想上千年,同样需要上百年才能将其根除。
另外,在推算一个民族的命运时,不仅要看它的过往,还需要看它的思想。勒庞在书中用中国做了反面例子,“如果一个民族使自己的习俗变得过于牢固,它便不会发生变化,于是就像中国一样,变得没有改进能力”。但我却不认同勒庞的这个观点。即使中华民族因历史过于悠长的原因而趋于保守,但它仍然是一个开放的群体——我不认同你,但我并不排斥你,这样多少都可以在一点一滴中改进。在全球化的今天,真正趋于保守的国度除了阿拉伯地区已经少之又少。日本、韩国等历史包袱较小的国家在思想上缺少最少的限制,所以他们在学习西方上卓有成效。中国虽然有着较重的历史包袱,但作为思想极其灿烂的国度,“穷则变,变则通”的思想自古有之,从最后一个封建帝国内部开始的改革直到今天,中国一直没有放弃过改变,究其原因,还是在于中国思想的多源性与包容性。
我们是谁?我们那么复杂,不是我所能想通的。除此之外,我更关心我是谁,影响构成我的因素是哪些,我的命运也是否可算的呢?
按照勒庞的观点,我们首先是一个种族人,在共同的感情和特征下,伴随着遗传对此的日益稳固,以此基础上建立我们的文明、制度、艺术和信念,形成种族给我们的禀性,这些就是构成我的共同因素,是民族与历史打下的印记。除此之外,根据弗洛伊德的观点,早年的创伤经历以及力比多在不同时间的发展历程等诸多因素形成了我们的个性。无论是共性还是个性,他们都很大程度的隐藏在意识之下。民族共同幻想中的神话、个人睡梦中的种种意象都是本我的体现,它被文明,被超我压制,但它更接近我们自己。要推算个人的命运,不能再分析那个平日“伪装”的自己,同样要深入本我、深入潜意识中去发现规律,探寻我们的禀性。
勒庞恐惧革命,担心革命只是“换汤不换药”,然而今天的法兰西第五共和国仍然是延续在当年共和制的道路向下不停的前进的,革命带来的新思想的碰撞为法国带来源源不断的活水,我认为这恰好是推算个人命运那把无比重要的钥匙。人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勒庞也说,“在不知不觉中支配人们头脑的暴政,是唯一真正的暴政”,因为“我们无法同他们作战”。开放性的人格,敢于摆脱传统对自己影响的人,他的命运是不可算的。反之,如果是一个具有内向型人格的人,他同群体一样,“有着坚不可摧的保守本能,他们对一切传统的迷恋与崇敬是绝对的,他们对一切有可能改变自身生活基本状态的新事物,有着根深蒂固的无意识恐惧”,很明显,这种人甚至这种民族的命运在很大程度是可以推算它的命运轨迹的。
翻来覆去读《乌合之众》,此点是最让我浮想联翩的。种族、传统对我们的影响具有如此巨大的影响,给予以我们每个民族以个性,同时也会给我们带来思维的局限性。作为个人,避免在自我的安全区里沉沦,不让局限的思想在我们头脑里形成“暴政”,这让我有点惊慌。南宋大学问家朱熹有一句脍炙人口的诗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如果思维有一个源头,不停的接受新思想、新观点,即使我们被种族、被传统的禀性赋予一身,面对复杂多面的形势我们仍然能在自己的思维海洋里寻找出合适的理论去指导自己的行动,就如同二千多年封建制的中国轮番上演王朝更替仍然能找出“变则通,通则久”的来说服自己改革一般。“非暴政”的思维可以不停的矫正自己的人生态度与方向,我相信,拥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人的命运是不可计算的,能够计算的人生都是一沉不变的思想——他就在那里,哪怕过十年之后回来看依然如此。勒庞说:“真正的历史大动荡,并不是那些以其宏大而暴烈的场面而让我们吃惊的事情。造成文明洗心革面的唯一重要的变化,是影响到思想、观念和信仰的变化”。所以思维的开放性同样深切地影响着国运,最近日本第三大钢铁企业神户制钢所继高铁丑闻后再次曝出造假丑闻,“日本工匠精神”受到人们的质疑。二战后本欣欣向荣充满朝气的日本在不断的老龄化的趋势下创新乏力,年轻人在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以及日本的下不思进取,国运就此走下坡路也是可以预想得到的了。
那么,作为学生的我们,去哪里寻找多样的思维,不停的更新自己头脑里的数据库呢?我想,给我们的选择并不多,而且论调“陈旧”——唯有读书。书籍是思维的活水,不停的冲击着我们的头层,说不定哪天又打通了我们头脑里哪根不为人知的经脉呢!其实除了书籍以外,良性利用网络同样可以丰富自己的见识,然而现实是我们难以彻底掌控网络在生活中的度,弊大于利,索性不谈。
最后,“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勒庞既然在全书如此强调有组织的群体拥有着如此强大的力量,为何不与力量与友,何至于本能的站在这股力量的对面,喋喋不休。但正如序言中罗伯特·墨顿所说的那样:“一流的头脑即使犯下错误,也会给人带来收获”,在勒庞自身的断言、重复、传染中我也真切地感受到了群体具有的种种特性,即使很大部分与我们平时的看法冲突,但读后会心一笑不得感叹似乎的确如此。从被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的布鲁诺开始,再到人人见骂的“猴子”达尔文,历史欣欣然走到勒庞面前,他再次撕下我们的常识,为我们揭示了群体生活的状态。“日心说”并没有因为那场大火而销声匿迹,勒庞也没有因为武断的定论而消失在历史,不谈论对错,每一场追寻真理的行动都是一场思维革命,指出我们内心潜意识的“大实话”必然不会“那样从容不迫、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俭让”,纵然当世人不接受,其后人都会以一种默认的态度赞扬。而我们,是否还能在随波的群体之中坚持自我,发出属于我们自己不一样的声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