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皮囊》读后感14篇
读完某一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皮囊》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皮囊》读后感 篇1
故事的主子公叫做:黑狗达。他用一个生活旁观者的角度在礼俗风气仍旧浓郁的时代讲解并描述着他的小镇、他的父亲,以及多少人、包括他自己,对外面世界的渴望。 故事不是以时间依次绽开的`,每一章节都是他生活的一个侧面,总是会看到时间的重叠。当我单看每一个人,这一段故事,我也心里不免心生感叹一下:可怜、可悲。但你在另一个他人视角的生活来看呢?我知道,我刚刚又中了感性的圈套。很像《活着》给我传输的观念。
全文第一篇就叫“皮囊”,或许看完全文之后再来看一遍第一章也很不错。阿太说:“别让这肉体再折腾它的灵魂。” 不过这皮囊,真的好难。我把它作为我暑期共读安排的第一篇。缘由如下:
我非常敬重的法理学老师在上学期给我们开出了一个书单,他曾给我们承诺过的,只要在高校四年里看完了这些书,就去找他吃一顿饭,并且他承诺会给我们写一封探讨生举荐信。我也不知道当时我的眼里没有闪出少女的光线。在一系列看起来就非常晦涩难读的书目里,我好像看到了一股清流:《安徒生童话》。
《皮囊》读后感 篇2
身边的人都在谈论如何保养身体,如何美容养颜,如何延年益寿,无一例外大家都在珍视自己的身体——皮囊,有了皮囊能吃上山珍海味,穿上锦衣绸缎,住上别墅,吃喝玩乐无一不需要皮囊,但是该如何滋养自己的灵魂,让自己的生命更加自由呢?
《皮囊》中阿太说:我们的生命本来多轻盈,都是被肉体和各种欲望的污浊给拖住了。因为有了污浊,我们的生命不轻盈也不自由,常常在感叹,我们是逼不得已,需要还房贷,需要还车贷,这是都是被我们的欲望所拖累。这些欲望常常让我们觉得身体与灵魂是分离的,身体不能跟上灵魂的需求,灵魂无法理解身体,就在这样的无法理解当中,人会常常生活在痛苦当中,遗憾过去,不切实际的期望未来,唯独忘记了我们所身处的当下。
唯独忘记了我们身处的当下,以至于我们只是坐等梦想,而不去做,而且又特别的珍惜我们的`皮囊,只想不做。
阿太说:肉体不就是拿来用的,又不是拿来伺候的。育儿中,父母要学会使用孩子,学会舍得,当用的越多的时候,其实是让孩子的身体与灵魂合一,做的越多,身体越能动,灵魂与身体融合的越好。
舍了皮囊,得了生命的轻盈。正如绘本《你不知道的三个朋友》中所画的皮囊最终入土为安了,精神和思想永存。
《皮囊》读后感 篇3
读这本书的时候,总是会让我去回忆我的童年,会想起那些已故去的人,听妈妈说小时候抱着我长大的曾祖母,依稀还记得她坐在房檐下的样子,又依稀还记得她去世时妈妈让我磕头我却死活不肯的画面,小时候总给我留着许多糖的外婆,她去世的时候,我却因为所谓的工作没能见最后一面,可是她一直在我脑海里,她驼着背慢吞吞的为我们做饭,她佝偻着身子从柜子里拿出攒了好久的糖果,她轻声呵斥着冲我们嚷嚷的大黄狗,还有幼时一直害怕的外公,他在家时困了总不敢睡着,很害怕他拿鞋底板把我们给拍醒,有时实在太困了,就躺在他经常躺的摇摇椅上摇晃着,等他一回家就马上惊醒了,他一辈子直到去世都总想着我外婆,外婆先走,他却害怕外婆的'棺太小不够住,死活要把自己的给外婆,自己却永远躺在那个连自己都放不下的棺里,开棺的时候我终究是没忍住痛哭流涕,哪怕到现在想着他最后的样子,我依然忍不住泪目,他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不是对我们的疼爱,而是对外婆的疼爱。其实自从我长大后,很少去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我每次很用力的去回忆,却总是什么都想不起来,读这本书,却总是勾起我的回忆……回忆那个我不知道到底爱还是想逃离的家乡......
《皮囊》读后感 篇4
皮囊这个词,大概是出于阿太那句话:“皮囊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
这本书讲述了一位80后作者在故乡泉州小镇上生活的点点滴滴——亲情、友情交织成的人生。如今已经小有头目的作家再回看彼时的故事,除了释然、理解、怀念,更多的是感慨、喟叹。
让我泪目的故事片段却没有任何感受可以书写于此。
作者的母亲对父亲的爱是那么深沉与执着,执着到可以抵过漫长岁月,执着到可以选择欠一辈子的债来为父亲建一座老房子。看到这一段,徘徊在我脑海里总有那么一个问题:作者是在什么时候才理解父母间的爱情的呢?
我拥有一个同样的家庭背景,虽然这样的家庭背景对于当今年代来说是突兀的。也就是这样,我一直以一个第三视角的角度去看父母的婚姻——那种刻画在生活中的感情,那种用粗鄙的话讲出的关切,那种浸泡在岁月中的平淡陪伴。我总认为,我之所以有这样的体会是因为我还年轻,我还相信爱情,所以才可以在那些“废墟”中寻找光明。成年后的每次夜聊,母亲在吐槽父亲之余,因为实在不想被母亲的负面情绪所撼动,我总会异常地客观冷静分析其中的问题,像是在分析别人家的故事,就仿佛我从来都不是这部连续剧的参与者。同样的熏陶,而我却成为了一个与作者完全相反的、薄情冷漠的人。
我之所以想问作者那样一个问题,是因为当我想下笔去描写父母之间的故事的时候,更多的是灰色情调。我实在是没办法去把那样一个朴实无华的`“爱情”写得如此感人、积极,也或许是因为在我的生长环境中,这样的生活方式早就不存在了,所以会在我的潜意识里是抵触这样的生活的。也或许是因为我还年少,并不懂平平淡淡的生活本该如此。更或许,我该是一个更加积极阳光的人,一个可以从浅薄人生中寻找到深情世界的人。
在书中,作者叹惋了许多年少时的伙伴,他们过着看似非同寻常的人生,却最终落得深渊。我看见书评中有一条差评,他说:作者就是在惋惜他人人生的同事对自己的境遇感到庆幸。而在我看来,作者所叙述的这些“另类人”,恰恰是想突破束缚的“时代先驱”,他们之所以难以“生存”有两点原因:第一,这些先进的“思维模式”在现实生活中很难找到生存的落脚点,它们既没有现实的“磨炼”使其变得理性而实际,也没有足够的生存空间给予它们繁衍生息;第二,旁人的不屑与不解会加剧这些“先驱者”思想的极端化,从而导致思维从理性走向了偏激。正所谓,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理论要联系实际。综合以上,这些“先驱者”难以在现实生活中实现自我抱负,而自己又对于这些观念耿耿于怀无法释然,最终便促使自己走向了极端的灭亡。
这几个人中给予我印象最深的是他的舍友厚朴——一个一直吵着要“自由”,却不知什么是真的自由的人。作者曾劝他来北京,而最终却因为父亲的病逝被迫回到了老家,继而又留在了村里做老师。我不禁幻想厚朴来到北京后的样子,不知那些更加虚伪复杂的市井生活,能否真的像作者说的那样,可以治愈他的病。在我看来,答案是否定的,毕竟在湍流不息的大城市里,连“做世界”都很难,更何况去做“自己的世界”。
但实际上,作者与厚朴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观念所促成下的人生境遇,只能说是命运使然,我甚至不觉得其中会存在任何的因果关系,只是,太多人因为没有学会自我和解而最终走向了“灭亡”。
我特别喜欢书中这样一句话:名利与期望中的所谓的上层生活拖着我们不断向前奔跑,我们在以梦想命名的人生中慢慢丢失了自己的“肉体”,只剩得皮囊被生活无情地拉扯着、消磨着,总有那么一天,磨破得皮囊遮盖不住自己空虚的身体,那时我们才想起去放慢脚步,回顾来时的路去找寻丢失的“肉体”。
也把这句话送给在大城市中打拼的你,不要在追寻体面的路上,丢掉自己最基本的体面。
“对那些我正在爱着或者曾经爱过的人,我希望你们明白,我多么希望付出全部为你们停留,如今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把你们刻在我的骨头里,即使时光列车拖着我的肉身一路远行,至少你们的名字和名字牵扯的记忆,被我带走了,这是我对时间能做的唯一反抗。”
《皮囊》读后感 篇5
其实我一开始看这本书,不太明白作者想表达的是什么。我以为其阿太的去世,父亲的残疾是让作者表达对其肉体的不满,因为我们不能控制我们的肉体。肉体之于人,会疲劳;会生病;会逝去,这是我们所不能控制的。但后来我发现作者并不是想说这么浅显的一个道理。
作者用没有太多的关联的每一章节,每一字每一句告诉我们,最重要在于我们内心的灵魂能够知道我们想要什么,想要走一条什么样的道路,这样及时皮囊能限制你但是不能阻止你。
第一章的阿太,告诉了作者,肉体只是一个虚妄的皮囊,我们不能因为皮囊的限制而不做我们想做的事情;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不能让肉体主导灵魂,也不能让肉体去折磨灵魂;我对作者笔下的阿太也印象很深,那个永远充满活力,永远感觉不会被什么打倒的老太太,看书的时候总感觉这个老太太就在我的书本里,可爱的.活着。
父亲的突然中风导致的残疾,我有一瞬间以为会打到这个本来也就不坚强的家庭,但是脆弱以及别人看来强要尊严的母亲却让我仿佛看到了我自己的妈妈。我的妈妈现在是一个普通而又坚强的女人。曾经她也是个有着可爱梦想,心里充满着一切美好事物的女孩,我能看到那张婚纱照上的妈妈笑得有多开心、直到爸爸做的生意失败,那时候我还没有刚出生,欠了一身的债,我的妈妈就开始扛起来许多他本不应该也扛不起的责任。一个女人的肩膀看起来很脆弱很单薄,但是当他心中有信念的时候,我觉得谁也比不上了。那是妈妈一边要照顾我,肚子里面还有一个我的弟弟,现在想想那时候的我确实太小,让我什么也不懂什么也不明白。妈妈的艰辛,我觉得没有经历过得人根本不能理解。所以我觉得世界上所有的母亲或者说是女人都一样,都没有世人想象中的那么脆弱,他们能够扛起一片天。
王美丽我觉得是对于作者比较重要的一个人,这个女人我觉得小镇上不会有人会轻易的忘记她,即使大家可能很想远离这个人,不想与她染上任何的一点关系,但是他们不会遗忘她。她用鲜血证明了自己,证明了王美丽这个人。
文展是个极力想走出小镇的少年,他有自己的梦想有自己的方向,他也是按照自己的计划一步一步慢慢走,即使艰难,即使很难看到希望,但是文展还是充满这希望,但是文展是骄傲的,遇到了那么多的困难还是打倒了他,他不得不回到这个小镇,不得不面对现实,但是我知道他的灵魂已经走到了他想要去的地方发光发亮。
厚朴的结局让我觉得一阵悲哀,我觉得每个人身边都有类似厚朴一样的人存在。他以为他们是最离经叛道的人,最偏离规矩,最接近自由的人,但是殊不知他们的内心在逃避,逃避一些不愿意面对的事情。
文中作者没有可以渲染气氛,但是我能够从每一篇文中感受到作者小时候生活的艰难,长大后身上的责任。每个人在走向长大走向社会的路上总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事情,各种各样的人,他们会有截然不同的结局。但是经过他们才会发现那是你不避免的行程,有了他们你才能更懂得世上的爱,各种情感以及生命的可贵。
《皮囊》读后感 篇6
一直以来最喜欢读的一本书,《皮囊》,作者蔡崇达用冷静以及细致的手法,将自己最在意,最难忘的故事通过文字表述出来,所以整本书读下来,会有些压抑,伤感。
当时自己在书店去看书时,正好看到这本书,就被这本书的名字吸引了,皮囊,总而言之,就是将自己的敏感,脆弱,善良,一一被隐藏起来。
故事的开篇讲了自己的阿太,也就是自己外婆的母亲,已是一位有九十九岁的老人家,阿太一直认为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自己在切菜时切断一根手指,家里的人都非常着急,她却一副莫不在乎的样子,也曾面对白发人送黑发人,在自己摔伤腿,靠着一把椅子挪到门口,等着孩子放学回来。阿太的'坚强和忍耐,让我切身体会到什么叫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
再后来,面对自己的父亲因为中风瘫痪,在期间母亲不顾家庭窘迫,不顾家人的反对,坚持要完成父亲的愿望,想尽办法让父亲高兴,让家人骄傲,哪怕自己吃再多的苦,受再大的累,也值得也愿意。作者在期间回忆了父亲因瘫痪后脾气的改变,性情的转变,因身体的不便,导致父亲有时候会像个小孩子会闹,会哭,也会因为绝望每天和家人说要“抓紧死”,过世之后又托梦给儿子责怪他不给小汽车,不给摩托车,细致的文字记述了看似坚强的外表,其实也是有软糯的内心,细致入微。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可能,当我们第一次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们都会想起这句话,但是,在读完这本书之后,却有另外一番滋味。生活是残酷的,但是也有细腻柔弱的一面。评论家李敬泽在评鉴语中提到“人生或许就是一具皮囊打包携带着一颗心得羁旅,心醒着的时候,就把皮囊从内部照亮”我们都是拥有一具鲜活的皮囊,心就是一盏明灯,用心感受生活,用心感受爱,心到的地方,就会有光明,就会有温暖。
《皮囊》读后感 篇7
能让刘德华为蔡崇达的《皮囊》写序,简直了不起。
一个真实的第一人称视角,讲述一代理想膨胀却又深感现实残酷,那无处安放的青年人对命运的探索追寻。一个活到九十九岁的阿太,像一块坚硬的石头。她嘴里的“别让这肉体再折腾它的灵魂”“肉体不就是拿来用的,又不是拿来伺候的”让我们明白阿太的生活观:我们的生命本来多轻盈,都是被这肉体和各种欲望的污浊给拖住。
一副皮囊,不论精致好看,老话说人不可貌相。不论外表多么坚实,怎么伪装,终究有朽败老去的模样,每个人都会有多幅面孔,只要被揭开那层皮囊,你会发现脆弱不堪,但只要内心有所寄托灵魂可以安放,就足够了。
黑狗达写房子那篇:父亲完成了两次中风,最终塑造出离世前那半身瘫痪的模样。房子,空间。房子,母亲的希望。房子,是被赋予了不一样的生命力和情感依托,是执着和尊严。是灵魂所要追求的执念。所以看见母亲的影子也就挑起家庭的大梁,担起重任成为小小男子汉。
鲁迅说: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能够影响你的并不值得,我来到这个世间是来还债的,不是添堵的,所以明明可以的事情就别堕落,别辜负了所受的苦难,别忘了曾经走过的岁月,别让自己的野心配不上世间的美好,别。
朋友。灵魂的至高点。越是相似的灵魂更容易令人感动,勾魂摄魄。无微不至的关怀,有份量的嘘寒问暖,无条件的付出,尽心竭力谆谆教导。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我们时常在追逐我们不曾拥有的东西,可是失去之时又在怀念从前的纯朴。人与人之间联结是需要缘分,相处是需要真诚。好讨厌油滑市侩的人,患得患失,被虚荣心和欲望的驱使支配,然后等级划分,嫌弃鄙夷,阿谀奉承,好像只能靠吹捧所谓的上层人士来提升显摆自己,满足那份不一样的身份带来的成就感。
执念是慢慢耗尽自我的一个过程。
抑郁。我听过这么一句话,善良的`人成熟的都很晚,而且都是被坏人催熟的。某个年龄阶段,遇到某个过不去的坎的时候,想不通又没法疗愈就很容易生病。改变不了过去,接受不了现在,决定不了未来,不断想,不断忧,事事焦虑,精神崩溃。好笑的是,后来才慢慢明白,原来人们都似乎很喜欢看天才陨落的戏码,在他落进泥潭里的时候发出唏嘘。
谁都有不可避免的阴暗面。
生活。对于一些无能为力的事情,不得不假装不在意。活得过分用力,过分正经,也是病态吧。一直很羡慕那些能放下身段,能厚脸皮的人,我就是因为自尊心太强而经常受挫。必要的时候,放下自尊是一件好事。
每个人都有自己认为值得做并且认为有意义的事,至少在个人角度是正确的。
《皮囊》读后感 篇8
周末看完了蔡崇达的《皮囊》,第一次听说这本书,是在辽宁卫视的[说天下],媒体渲染的是刘德华为这本书写了序,“凡尘俗世,谁不是普通人?”“人生际遇的好与坏,关键往往在于生命里碰到甚么人,只要能对你有所启发,都是明灯。”说的真好,因而好奇买来一看。
书中所写皆真情,母亲坚持建房,出于对父亲的爱,那种感情固执而倔强,甚至不顾生活的拮据和家人的反对,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最原始最简单的爱就是成就他,想尽一切办法让他开心和骄傲,哪怕自己吃再多的苦也要让他抬头笑,这是人间最质朴实在的爱。而并非为了爱ta而离开,最愚蠢的事莫过于让你找个更好的。世上有太多更好的,更好的房子,车子,衣服,食物,甚至是爱,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可是为一个人付出的一份情,无法复制,世间唯一。
很多时候,我也有考虑过关于死亡的事。记得小时候,和祖母感情好,她虽然眼睛不好,但是总有许多做不完的针线活,可穿针对她是一件困难的事,于是小小的.我就是她的眼,在整个漫长的寒假我都要陪着她坐在炕上给她穿针,一根接一根的长线。在枯燥乏味的沉静中,她也会絮絮叨叨的给我说一些我听不懂得话,好让时间过得快一点,这些话包括展望我的未来,预测她的老去和死亡,那时小,搞不懂未来,但是知道死亡的含义,就是躺在地上永远不起来,还要被埋在地下永远不相见。每当她说到她将来死了如何,我就哭起来,活也不干了和她闹,说你不准死,你死了我也不活了,她哈哈大笑说人总是要死的。那时候就不明白,人为什么非要死,尤其是自己喜欢的人。现在明白了,世上如果有一件事非做不可,那就是死亡了。所幸祖母现在还陪伴我,我每个星期都给她打两次电话,她总也有说不完的话,不过也多是重复,大抵是担心我的未来,说我没有稳定的工作,生活拮据,怕我没有遇到好人,过得不好。直到现在,我一想到祖母有一天还是要离开,就难过的想哭。我是希望人死后真的有灵魂的,那样她就能在另一个世界继续的看着我,抬头三尺,我说话她就能听见。
“我们的生命本来多轻盈,都是被这肉体和各种欲望的污浊给拖住。”多少人每天都拖着疲惫的身体工作到深夜,但是有几个人会因为这样的辛苦而快乐?有几个人还在坚持做自己想做的?做自己想做的,成为自己想成为的,这是人生最快乐的事。假如喜欢读书,就一本接一本的读,想写字就写,想写什么故事就写什么故事,没有限制,就像每个人的人生一样不设限,千万个人有千万种活法,找到自己想要的就足矣。把生活过在自己心上,而非别人的嘴上。这一副皮囊只是为了让你的灵魂更丰富和深刻,而不是为了肉体的享受让灵魂遭受折磨。
凡尘俗世,谁不是普通人?关键是普通的坦然,普通的欢喜,没有精心算计的疲惫,没有强颜欢笑的虚伪,灵魂可安放,精神可寄托,此生便可无憾了。
《皮囊》读后感 篇9
我们的生活本来多轻盈,都是被这肉体和各种欲望的污浊给施拖住的。——题记
阿小和阿小
阿小和阿小不是同一个人,他们的生活本来没有发亮交集。
直到香港阿小的到来。他是搭着高级小轿车来的,他长着一副小少爷该有的模样,白得发亮,瞬间让周围的一切都灰暗了。
可作者和他接触过一段时间后,他才发现这个香港活在一种想象出来的幻想中。其实香港崇拜,向往着香港。当作者察觉到自己身上也有类似的躁动时,他远离了这个香港阿小。但香港阿小却又和老家的阿小在一起玩,从此,老家的阿小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老家的阿小他从前是一个木讷的人,跟外人说话不超过三句。而如今他翘课,偷钱,打架。作者明白他也和香港阿小一样染上了“香港病”。
当多少年之后,作者与香港阿小再次重逢时,却是感慨万分。与此同时,老家的阿小又因为某件事情归于平淡,干起他父亲的老本行。
天才文展
大概在作者十一岁时,他得了一场病。
说起来并不严重,就是不爱说话,不爱吃饭,不爱和任何人对视。
父母为了给他治病,给他找了一个玩伴,而这个玩伴就是文展。
第一次见面时,文展就跟作者提到了“人生”“梦想”,使作者对文展产生了兴趣。他们约着第二天见,第二天,作者发现文展竟然是个兔唇,不过文展并没有感到自卑。作者因此对他有了莫名其妙的崇拜感——文展是他见过唯一一个降服了自己缺陷的孩子。
后来,文展考上了福州的重点中专,他打败了所有不看好他的人。在那之后,文展就消失在了茫茫人海中。
而在后来的几十年里,文展因为参加父亲的葬礼,又与作者相见。“到了大城市,你会发现,咱们这种小镇捏出来的人多粗陋。然后,你会恨生养你的地方,它拖累了你。”直到这个时候,作者才知道文展厌恶着自己的兔唇以及这个生养他的地方。
看完这本书,我也是感触颇深。当然这本书里的.人物不止他们。
阿小们活在幻想中,想成为自己心中那个的模样。人性的欲望在他们身上生动的演绎了出来。
但对于文展来说,他又做错了什么?
就像他在信里跟作者说的一样“自己的兔唇成了一些庸俗的人恶意攻击的重点。”但他最终还是跟其他有缺陷的人一样一辈子就被这个缺陷拖入一个死胡同里。
我总觉得文展是最可悲的一个人。
温暖的,逸乐的,疼痛的,脆弱的,可耻的皮囊。
《皮囊》读后感 篇10
把这本书加入书架的真正原因是被这本书的书名和装帧设计所吸引。后来又看到好多书友都在读这本。
按照通常以往的惯例,一本书,如果读到八九页的时候还没有将我带入,便放弃,因为我觉得,一本书在一开始还没有引人入胜的场景和人物出场,只会越看越瞌睡,失去看下去的欲望和意义。好在《皮囊》在第一页的时候就以一个倔强的九十九岁高龄的裹脚的阿太将我拉入了特有的闽南风情的小镇里,这个九十九岁高龄的阿太看尽了世间的苦难与变迁,在不经意的`话语中道出了人生一大真谛:“肉体不就是拿来用的,又不是拿来伺候的,如果整天伺候你这个皮囊,是不会有出息的,只有会用肉体的人才能成才”。
我们都是带着皮囊在世间忙碌的灵魂。这副皮囊的用处就是用来经历风吹雨打的,所以我们的灵魂才有处安放。
书里写到倔强的残疾父亲,对生活勇敢又无助的母亲,自尊心强烈到杀死自己的天才文展,满嘴“世界”和“理想”而遭到现实打击的厚朴,透过作者,看到他眼里的“他人”,也看到别样的人生。
这本书的最后告诉我们:其实过什么样的生活并不那么重要,痛苦和幸福也不那么重要,灵魂的清澈和满足才是最重要的。
《皮囊》读后感 篇11
如果皮囊朽坏,我们还剩下什么?
也许,你告诉我,还有灵魂。
可是,那脱去了皮囊的灵魂,他们在忙着什么?追逐名利或填补欲望?看过鬼片里那些孤魂野鬼,它们所渴望的,不过是投胎、转世为人,再得一具皮囊。
蔡崇达写的这本书,也叫做《皮囊》。文中作者的阿太对皮囊有着自我的理解“肉体不就是拿来用的,又不是拿来伺候的。如果你整天伺候你这个皮囊,不会有出息的,只有会用肉体的人才能成材。”老人的话,似乎透着人生的哲学。
书中对父亲的感情,由仰视、尊敬到审视、反抗的对象等等一系列的改变。父亲的形象,他离家,归来,他病了,他挣扎着,全力争取尊严,然后失败,退生为孩童,最后的.离去。蔡崇达揭开内心的伤疤,重新历数过去的家庭经历,把自己的心再伤一遍。
“生活从来不是那么简单的梦想以及磨难,不是简单的所谓理想还有阴谋,生活不是那么简单的概念,真实的生活要过成什么样是要我们自己完成和回答的。”
就像如今的人们,往往只扮演所穿皮囊的角色,一味的迎合社会与他人。却找不到灵魂所归何处。自己到底想要的是什么?我们从不曾了解,也不曾放下匆忙的脚步问问自己的内心,寻求真相。
生活像一张庞大的问卷,你不回答这个问题,就永远看不到下一个问题。
全文,我是带着感动读完,给我最大的收获是:“要珍惜那些跟你一路同行的人,用心爱,就算不能天长地久,也可以拥有曾经最真挚宝贵的记忆!”
《皮囊》读后感其实我是想好好静下来,写一篇长篇大论来谈论我对这本书的看法和理解的。但我笔力有限,不知如何表达,我只知道我很喜欢很喜欢这本书,不只是单纯的喜欢,是一种文字浸入心脾,渗透到每根血管每个细胞的享受,是来自心灵的震颤。我本书,就像前言说的一样,是一盏明灯,是一本我想一口气(我确实是)读完的一本好书。作者的文字朴实无华,又细腻动人,没有铺陈辞藻,炫弄写作技能,我感受到的,就是一个字,真。只有有温度的,有感情的文字才能触动读者,才能引起共鸣,这本书做到了。作者的真,在于他敢于直面自己,真的像他自己说的那样,一笔一刀都是痛楚,他敢于把自己当做一个平凡的人,讲他的童年,讲他的成长,让我们感受到他的力量,他的成长。他说的很多话,非常的直白,坦诚。而且我发现自己跟作者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不管是童年,还是自己挣扎的内心,以及对世界的看法。我一直想写一本书,关于自己,关于父母,关于生活。我想以后有机会一定会去做的。
《皮囊》读后感 篇12
就如同评书者说的那样,这是一本认心、认人的书。这是我第二次读这本书了,我觉得我读的很慢,但我希望我能再读的慢一些,不争一些,也许收获会更多,体察的更深切。
这本书的作者叫蔡崇达,以朴实的文笔在纸上敲打出他自己的成长故事,表面上读的是他自身坦荡荡的自然自白的成长经历,内心悟的却是风雨人生每个普通人一样却又不一样的蜕变历程。
故事是从他阿太(作者外婆的母亲)起笔的。故事的开头对阿太的落笔并不是特别多,但“皮囊”一词最早所得到的解释,是阿太所道。那时的作者还在上中学,在阿太在世的那段日子,阿太的做事风格,所说出口的话,从来都那么让人感到冷冰冰,看似对世事毫无情感情那般,对任何人和事的消逝都很淡然,很舍得。作者那时一直很不理解,觉得她是个很狠的人。尽管如此,他知道阿太是爱他的,她也爱着阿太。一次做饭时她不小心切断了她的手指,只是在厨房里很冷静地叫了一声,自己不以为然,全家人却都不安分了。阿太总对作者说的一句话: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当时作者没听懂,直到阿太走了的那一刻,他才明白过来:我们的生活本多轻盈,都是被这肉体和各种欲望的混浊给拖住。阿太的性格和她所所说过的那些话,在早期给作者思想的形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而阿太说的那句话,我从中也颇有感触,她把人生看的很清,不,是很清明,皮囊标志出生命和生活的限度,可是灵魂本身却永远活着。它不曾被限制,只是它被皮囊包裹着,因而,在大多数人的眼里,它有了限度,所以人们要把生命和生活过值得。才不枉来人间一趟。
泪水来的那样猝不及防。
作者用了大量的笔墨描写了父亲在世时的日子,他的父亲年轻风光过一阵子,然而这个父亲,他离家归来,他病了,他挣扎着,全力争取尊严,最后退化为孩子。
父亲某天一倒,而后的日子都是左半身偏瘫的状态。这一病,接踵而来的多次住院,让本不殷实的家底变得拮据,从刚病时的倔强和逞强,住院后回到家强行制定计划每天都要求自己去走路,走多远,多少点出发多少点到家,他以为只要这样坚持下去他偏瘫的左半身就能“活”过来,他就能很快就能像从前那样,做一个好父亲的角色。实际上,他走路只能艰难地挪着走动,站也很很难维持平衡,甚至随时摔倒。他不可能再像从前那样了,只是他不肯承认这样残酷的现实,而作者也和母亲在小心翼翼的陪着父亲演戏,他们彼此深知,谁也不能戳破,因为这所要承受的后果,谁也没有办法想象。至少在父亲活在自己的幻想里的那段时间,家里有了一点生气。然而最终这种状态被父亲所打破。日子一天天过,身体也越来越不争气,他最终低头于那再也无法恢复过来的左半身。读他父亲从满怀希望到希望一点点被磨灭,最终绝望。实在太令人感到心酸,看见一个人的一生被疾病所控却无能为力,然后就这么一步步走向绝望。颓废使他变成了小孩的模样,开始无缘无故发脾气,撒娇,哭泣,大喊大叫。完全放弃了自己应有身份的样子。可是他自己也不愿这样的曾几何时他也曾那般风光过,因为曾经那具"皮囊"健在,而如今,这具"皮囊"困住了他的灵魂,意志和欲望。他觉得他是个无用之人了。这是个悲伤的故事,世界上虽然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但读的过程中我还是忍不住设身处地的想:如果哪一天如这位父亲那般,左半身毫无感觉,走路也走不稳,总不明不白地就摔倒,笑到一半口水毫无察觉地流出来,然后发现别人望着自己时那惊恐的表情……。那一刻,自己一定会非常厌恶拖着的这具“皮囊”,一定也会如这位父亲般颓废和绝望。
写在后面,是作者回忆童年的玩伴和上大学时与朋友发生的故事,还有步入社会工作的感慨。其中那些儿时的玩伴,到后来某些渐行渐远的朋友,都对作者的思想产生过微妙的变化,这些也许都是是作者一路成长的历练和刻骨铭心的经历吧。但这本书里我最喜欢的,我认为也最触及泪腺的',就是写父亲的这部分,父亲在的那段日子,作者的内心经受了太多太多,从前很多灰暗的日子,但那些灰暗的日子里也时常闪出过希望的光,母亲在父亲去世后坚持要建的那所象征着他们爱情的家,也是一栋即将被拆迁的家。建一栋即将被拆的房子,听起来很荒谬吧,但只有作者明白母亲,明白那所房子对母亲的意义,因为这个家是父亲发起的,往后的日子风风雨雨也是他们一家人一起走过的。
很多时候,在面对残酷的现实和困难前,真的快坚持不住的时候他不曾只一次地问过自己:接下来的路到底该怎么走?他当然知道没有人会回答,生活的沉重和黯然神伤的疲惫将这个少年的心一天天打磨的坚强起来,步步走向了成熟的自己,并较早的明白了人生的真谛和所要追求的东西,他是个孝子,是个早早懂事并学会要为家庭分担的少年。
更多的触感源于内容的真实感,读这本书的时候,会真切地感受到书中的一字一句步履不停地在你脑海里构造画面,是那种真实的,毫不虚掩着的视感,而你,在这个画面的每一个角落里,细看着他们的一生,倏忽间,某些细节,某些瞬间,某些片段,都会在你情感毫无预备的刹那,冲破先前的旧墙,成为你感情的新"霸主"。等到下意识反应过来时,才感到反复有一股噬骨的电流,从目光所至的文字里袭入,然后传遍全身,最终直击泪腺,瞬间,泪水"爆炸"了。
《皮囊》读后感 篇13
《皮囊》是蔡崇达先生的第一部文学作品,所有的故事在偏僻的福建渔业小镇上聚焦发散、轮番上演。它共收录14篇散文作品,一则后记。
本书最大的特点是真实而不乏客观冷静。过往本多辛酸,如抽丝剥茧再临其境,难免有泪轻弹。娓娓道来,款款收笔,动容处直教人唏嘘,深思处又颇具灼见。捧一颗赤诚心,每写一篇,心伤一遍,数颗泪珠砸下,便是百孔千疮。
闽南闽南,一声声呼唤故土,竟是泪眼婆娑。百般思量,却都是我们始终要回答的问题,这些刻在骨头里的故事,每一道,都是一份参悟的契机。
作者写父亲去世。他握着父亲冰冷而僵硬的手破口大骂,泪水决堤。他拼命工作,攒了近二十万的积蓄,他要送父亲去美国治疗,他的希冀像可以燎原的星星之火,偏执到根深蒂固,只差离离原上草。
然而所有的未完成却告诉他子欲养而亲不待,那个支撑他五年的信念轰然倒塌,他愤怒、恐惧、彷徨,所有的计划都硬生生偏离轨道,他手足无措的像个孩子,直到整理遗物翻到一张自己的相片,静静躺在父亲的床头。从那被抚摸到发白的相片,他甚至可以窥见他那年迈而残疾的'父亲,抬起苍老枯瘦的双手,透过窗外清澈明亮的月光,顺着边角向相片中心攀岩,惜若珍宝。于是,“才知道自己恰恰剥夺了我所能给你的最好的东西”。于是,皮囊下包裹的那颗心不再沉睡。
李敬泽先生曾为本书作序,他说:人生或许就是一具皮囊打包携带着一颗心的羁旅。这颗心很多时候是睡去了,有时醒来。心醒着的时候,就把皮囊从内部照亮。荒野中就有了许多灯笼,灯和灯由此辨认,心和心、人和人由此辨认。
我不知道还有多少颗心,又以怎样的方式沉睡不醒,那被污浊与欲望拖住的厚重皮囊让你听不见行将枯萎的内心呻吟。
生命本多轻盈,皮囊之于心,是庇佑,护住心脉,固本必稳;心之于皮囊,是指引,长夜如斯,心如明灯。有皮囊而无心,如行尸走肉,空有躯壳;有心而无皮囊,如垂暮之人,心有余而力不足。
人与人之间本是心与心的共鸣,却原来不是用看的,而是感受,是惺惺相惜。
我始终坚信,只要点亮一盏心灯,无数盏心灯都将被点亮。这就是感受的力量,阅读亦如此。
“如果有心,便能通过这共通的部分,最终看见彼此,映照出彼此,温暖彼此。这是我认为的‘写作的终极意义’,这是我认为的‘阅读的终极意义’。”
人有各异,实属幸运。
我们应该从他人的琐事中,看见自己的影子重叠、剥离、回归,剖析自己人性的缺口,将本来残缺而脆弱的心,一点点修正、补足、填充,变成一颗强大的心、一颗面对起伏而镇定自若的心、一颗会思考能辨善的心。
《皮囊》读后感 篇14
《皮囊》带给我的不仅是一种文学盛宴的享受,更是一种对于自己内心世界的解剖。
蔡崇达通过现实主义的写法,向读者展示了一幅幅有血有肉的人物画卷,以自己的人生经历为主线,不同的灵魂在“我”冷静的审视下走进读者的'心里。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独特的灵魂,可是,每一个生活在这个社会中的人,也都摆脱不了皮囊对自身的束缚。在灵魂和皮囊的交战中,有的人终究不得不面临失败,可是,能够面对失败的人,又有多少?
说实在的,《皮囊》这部作品谈不上有什么高超的写作技巧,我想,此等技巧也并非作者所追求的。蔡崇达的高超之处就是以平凡的故事,普通的语言,却能带给读者撼动灵魂的心里体验。
我们总会不自觉的思考:我到底是谁?我将去往哪里?读罢此书,你是否也和我一样有了更加明确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