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阿勒泰读后感(优选15篇)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我的阿勒泰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我的阿勒泰读后感1
我花了两天时间,爱不释手、手不释卷地把李娟的散文集——《我的阿勒泰》看完了。
这本散文集是她20xx-2009年之间的文章合集,主要描述了她在阿勒泰地区生活的点点滴滴。
从夏天到冬天,从家人到邻居,从汉族到哈萨克族,从草原到荒漠……
李娟笔下的阿勒泰,除了艰苦的环境外,还有原始的生机、淳朴的民风、宏大的渺小。
之前已经看完了电视剧《我的阿勒泰》,在看书的过程中,总能识别出电视剧中的一些情节,除了惊叹编剧融合情节的能力之外,更惊叹李娟文字的精彩。
南京的初高中语文考试题里,偶尔会出现鉴赏语言特色。
语言特色,一般从通俗易懂(口语化)和优美典雅(书面语)两个方向考虑,而诸如汪曾祺、朱自清等名家散文的语言特色,往往会融合以上两个方面。
我觉得李娟的`语言特色,也到达了这样的高度,举些例子:
白茫茫的原野一望无际,没有一行脚印。
“一望无际”书面语,“一行脚印”口语化。
蚊虫像浓重的烟雾一样,在低处翻涌鼓荡。
“烟雾”口语化,“翻涌鼓荡”书面语。
这样的组合还有很多,都给人一种灵活又优美的感觉,仿佛你不是在读一篇文章,而是在看文字组成的蒙太奇画面。
还有,李娟的修辞运用,也总是让人眼前一亮:
漫长的劳动使阿克哈拉的土地渐渐睁开了眼睛。它看到了我们,认清我们的模样,从此才真正接受了我们。
将这片苍茫大地拟人化,写出了一种历史沧桑、敬畏自然之感。
久远年代前留下的车辙梦一般印在上面。
将车辙比喻成梦,化有形为无形,写出了车辙年代久远、亦真亦假。
但星空华丽,在世界上半部分兀自狂欢。
将星空拟人化,也是移情,写出了星空的旷远永恒。
在这里,泥土还不熟悉粮食,道路还不熟悉脚印,水不熟悉井,火不熟悉煤。
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这里与世隔绝的状态,也写出了人类的渺小。
李娟将自己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真情实感注入墨水,然后倾注于一个又一个古老而充满生命力的汉字。
30岁之前的我,并不太喜欢散文,总觉得内容太散了,没有小说的起承转合、波澜起伏,读起来太平淡了。
30岁后,我开始喜欢上散文了,因为我渐渐明白:生活本身,就是平平淡淡的。
散文只是将生活的帷幕掀开,让你看到了舞台上静默而孤独的表演。
李娟的散文亦如此,只是将她个体时光中的那些平淡,展现给了世人。
她生活的新疆地区,是很多内陆城市的读者,陌生却心驰神往之地,所以她的作品格外吸引人。
而且,李娟的故事还有一种田园牧歌式的舒缓,这也是快节奏的都市人群所渴望的。
我们在她的文字中寻找另一种生活,体验另一种生活……
然后,继续自己的生活。
我的阿勒泰读后感2
我读书读到喜欢的句子或情结,就总爱在脑海中反复去回想,去一遍又一遍的品味。
也常常放下书,转头望向窗外或者远处,任思绪随着书中的内容去翻飞,去具象到视线远方的某一个点上,直到思绪慢慢回落到眼前的书上,安定下来,然后我继续拿起书。
之前,我很羡慕那些两小时就能读完一本散文集或中篇小说的人。总好奇她们是如何读出这个速度的。甚至最近隐隐决定,自己也要锻炼成这样的`阅读速度。
昨天刚打开《我的阿勒泰》时,我就想看看自己能否两个小时读完。结果从晚上九点多读到困的不行了,大概读了三分之一,那时约莫读了一个半钟头。
今天继续读,越来越多的恰当、浑然天成的好句进入我的眼睛、进入我的心、我的思绪,继而在我脑中不停回响、盘旋,更时不时让我不得不放下书,向远处望去。
也让我时而感动,时而感慨,时而哈哈大笑。
哦,就让我保持这阅读方式和速度吧!
不求快,只要走心就好了。
我的阿勒泰读后感3
大概三年前,忘记了怎样的因缘际会,读到了李娟的《我的阿勒泰》,当时就深深的被她的文字吸引,每一个汉字看起来都平平无奇,全部都是常见字,甚至没有陌生的词汇或成语,但组合起来就异常的生动活泼,就连我一向不爱看的环境描写都能自动在脑海中形成画面。买了她的书,看完后觉得好像自己发现了沧海遗珠,恨不得与每一个认识的人分享我的重大发现。看这本书的时候,我仅仅只是去过南疆,而她书中描写的阿勒泰则在遥远的北疆。但毕竟都是新疆,虽然在自然风貌、民族分布、风土人情上有比较大的差异,但对于一个汉族人来说,那都是新疆。所以在我眼里,她描述的那些场景,似乎都能从我在南疆的见闻中一一对应上。
读到她笔下戈壁滩的荒芜,人在自然中的渺小和无力感,头脑中会闪现出当时从乌鲁木齐坐火车去阿图什的路上,一路上透过车窗看到的外面的风景基本上都是荒漠或者戈壁滩,以及看起来杂乱无章的各种线缆。偶尔看到一辆长货车孤独的、笨重而缓慢的行驶在远处。
而新疆那明亮又热烈的太阳,能把人往白里照,一直照到你消失的太阳,真的是新疆特有的,我们爬到4号冰川的时候,看到了光晕,白花花的雪山顶上,一个圆圆大大的圈,照的'你不敢直视,哪怕你是戴着墨镜,也只能透过相机镜头偷偷的瞄上它几眼。甚至后来再去看拍到的照片,都觉得晃眼。
在读到她描绘的建在荒漠上的小村子里没有厕所这个事儿,更加的感同身受,一下子把我的思绪拉到当时找山坡遮挡来方便的回忆中。当时旅途到卡拉库里湖,借宿在湖边的一所土黄色的小房子里,说是房子,其实就是建在湖边背靠大山,勉强能遮风避雨的地儿,它属于当地村落的一个牧民阿卜迪大哥所有,他骑着摩托从湖对面的村子里赶过来给我们开门生火烧水。厕所只能去后面山坡解决,因为人少,倒也没有像李娟书里那样,大家一到晚上都是蹲在各个隐蔽的或者阴影里,我只需要找个能超出我身高的山坡即可,但是大白天还是有些许的不自在。
而当她描写去村子里聚会的场景时,则会让我想到参加同学婚礼的那个夜晚,从下午到酒店,对于就餐环节完全没了记忆,举办完仪式后,开始载歌载舞,大厅里留出一大片场地给大家跳舞,新郎新娘在舞池中间,其他的小伙子或者上了年纪的大叔开始邀请女伴一起跳,我应该是整个会场里唯一的汉族人,还好,柯尔克孜族的同胞们长相没那么欧式,大家单纯从相貌上是分辨不出我是不是同类的,所以还闹了个乌龙:我带着相机过去的,因为语言不通,所以多数情况下会拿起相机拍照,然后就走过来一个小伙子,对着我叽里呱啦一大通,还好他说话的同时伴随着一些手势,我大概懂了,是让我去拍照,于是过去给他们拍照。后来不知道是他们自己察觉出来异样,还是有人提醒了他,小伙子知道我是客人,不是婚庆公司的摄像师后,就在下一场音乐开始后,来邀请我一起跳舞,完全没有任何舞蹈基础的我,很是想拒绝,奈何小伙带着把我错认为摄影师的歉意一定要邀请我跟他共舞,热情的让人无法拒绝,只好跟着他来到舞池中,全身僵硬的我哪怕在他的带动下,跳起来也是明显的格格不入,同学在旁边让我放松,不要那么僵硬,奈何不知道从哪里开始放松,就这么僵着跳完一段。从酒店回到同学家后,他们又邀请了一个当地的歌手来到家中弹唱了一夜,而完全不懂维语和克语我居然陪着坐了一夜,天快亮的时候,回过神来发现了未能融入的我,一起合唱了汉语的《朋友》,不只是心酸还是感动,伴随着歌声,鼻子一酸,眼泪也快要下来了。
不过对于这场婚礼,一直有个小事让我想起来都觉得遗憾,同学当时问我觉得她们的婚礼跟我们汉族人的对比怎么样,我回答说差不多(我的这个回答是基于流程上,从迎亲到酒店的各个环节基本上差不多,唯有中间的这个舞蹈环节是我们所没有的),当时听到我的回答,估计同学内心一万个白眼要丢给我了,哈哈哈哈,她期待的肯定不是我这样的一个回答。
我的阿勒泰读后感4
读完李娟的《我的阿勒泰》,我仿佛经历了一场心灵的远行,跨越了城市的喧嚣,来到了那片遥远而神秘的阿勒泰地区。这部作品不仅带我领略了北疆边地的独特风光,更让我感受到了人与自然之间那份深沉而真挚的联系。
书中的文字如同清澈的溪水,流淌在我的心间,让我感受到了那份宁静和纯粹。李娟以她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了阿勒泰地区独特的生活场景和人文风情。那些与牧民们的交往、日常琐事、以及她对这片土地的感悟,都让我感到无比的亲切和真实。
在阅读过程中,我被书中描绘的自然景象所深深吸引。阿勒泰的雪山、草原、河流、森林……这些美丽的自然景观在李娟的笔下变得栩栩如生,仿佛我就置身其中。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壮丽和神秘,也感受到了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渺小和敬畏。
同时,书中对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李娟描述了牧民们如何在艰苦的环境中生存,如何与大自然相依为命,以及他们对于自然的敬畏和尊重。这让我思考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也让我更加珍惜我们身边的自然环境。
除了自然景象和人文风情外,书中还展现了人性的美好和温暖。李娟通过她的经历和观察,描绘出了那些普通人的生活片段和内心世界。他们或许没有华丽的外表和丰富的物质,但他们却拥有着一颗善良、淳朴、坚韧的心。这些故事让我感受到了人性的美好和温暖,也让我更加珍惜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
总的来说,《我的阿勒泰》是一部充满情感和哲思的作品。它让我领略了北疆边地的独特风光和人文风情,也让我思考了人类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这部作品让我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和真谛,也让我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和关注身边的人和事。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将这份感悟和启示带入到我的生活和工作中去,让它们成为我前进的动力和支撑。
我的阿勒泰读后感5
这本书记录了作者李娟在阿勒泰的日常生活,用最平凡的事件和语气,写出了她自己内心的思考和感慨。她既回忆过往,也分析当下,而且还向往未来。
我很喜欢作者的清醒和理性。“因此,无论我干什么,都不曾‘醉’过,不曾真正地、彻底地投入过。真让人沮丧——课堂上不能好好听课;考试不能集中注意力;与人交谈时总是心不在焉;睡觉辗转难眠;梦境乱七八糟,没条没理没根没据;走路撞电线杆,往水渠里栽;谈恋爱恍恍惚惚,三心二意,半途而废……”与其说李娟任何时候都是稀里糊涂的,不如说她任何时候都保持着高度清醒,不愿意全心投入各种各样的热烈和饥渴之中。我总觉得太过分的投入和热情,会换来冷静下来以后的难堪。因为激情很快就会褪去,但是一头栽在里面,做出冲动的、不计后果的的傻事,需要偿还并且会不断地回味,不断地想起、不断地懊悔,一点点折磨你。所以我也宁可活的乱七八糟一点。与其说这样是对生活没有追求,我倒觉得这是种很高级的生活方式。因为什么都没有太在意,所以情绪不会因为一件事而剧烈的不稳定,这样活着最自由也最快乐;因为对其他人的情绪也不那么在意,所以活着只为了自己开心,这也是一件很棒的事。
我也很喜欢这整本书里的语气和讲述的事情。比如李娟的母亲想养一匹别人给他们用来抵债的马,她们母女俩的那种紧张又犹豫,但又感到新奇的心情,是非常非常真实的。包括后来她冷静下来后思考马的饲料够不够的问题,均令读者极易产生共鸣的情绪,因为李娟在这本《我的阿勒泰》里写的`故事是淳朴、真实的,不带着矫揉造作、弄虚作假的感情。或者比如她和妈妈去买烟和布料,因为语言不太通而产生的趣事。她妈妈的那种自信和较为大条的神经属实是很生动有趣,而李娟跟在妈妈后面,听着她把化纤笃定的说成是塑料,听着她认真的把名叫相思鸟的烟叫做小鸟烟,觉得在店员面前有些没面子,觉得有些无奈但又敌不住真的好笑。
总的来说,《我的阿勒泰》这本书清晰又轻松,让矫情的写作作品们感到羞愧,李娟的文字里也透露出极天真率直的气息。
我的阿勒泰读后感6
偶尔翻了翻孩子读的书,一篇文章勾起了我的一些回忆。
《我所能带给你们的事物》,看似平平淡淡的语调,写出了一个出门在外的孩子对家人深深的眷恋。想起了那些年,我也是初离家乡,数着指头计算回家的日子,每到快要回家时,也是转遍大街小巷去采购,家里的每一个人都要买上礼物。都买了些什么呢?几乎不记得了,但是,那种心情却永远忘不了。城市里商品琳琅满目,一路看去恨不得把它们都搬回家,可是财力有限,于是总想给每个人挑一个最适合的礼物,于是总会从天亮逛到天黑,逛到两条腿实在走不动了,最后可能是给弟弟妹妹每人买件衣裳,给爸爸买点茶叶。给娘的礼物最难买,因为给她买的吃的最后都会落进我们的`口里,娘总是什么都不缺,什么都不要。我给娘买的衣裳也总是不合适,拿回去换是不可能的了,幸好我娘手巧,不合适的地方就自己动手改改再穿。于是每次买衣裳我都是往大了买,因为大改小总比小改大要容易的多。
我们这些从农村进城的孩子,在家时总是想着脱离这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一旦离开了家乡,见识了外面的世界,心里却又充满着矛盾。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可是心总是无处安放。一方面想家,想回到家人身边安闲自在;一方面又恨家乡的落后,恨不得把家人全都带离那片土地。就是这种感觉凝结成浓浓的乡愁吧?每逢秋风一凉,不管身在何处,心总会不由自主的飞回那个久违的家乡。
现在在城市安了家,爸妈妹弟也都进了城,家乡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房子,这回不用再牵挂那个老家了吧?却不是。夏天的午后,一声蝉鸣,一个场景忽然就跃入脑海:太阳热烈地炙烤着大地,风吹过来,像把人脸上嘴里的水分全部抽走了一样,大人在麦场上轧麦子,我坐在场边,盼着下点儿雨凉快凉快,又怕下雨会淋了麦子,就这么忍着,支楞着耳朵等一个声音——“冰棍儿——”或者冬天,外面大风呜呜吹着,我们一家人围在炉子边上,爸爸洗了山芋削好皮递给我们说:“尝尝吧!咱家的新山芋比苹果都好吃。”
很多很多的回忆,这一下子竟然都涌了出来,原来家乡是深深地刻在骨头里的,不管离开多远,离开多久,她其实一直在心里呀。
我的阿勒泰读后感7
去年陪儿子上课,老师推荐孩子们看李娟的散文《我的阿勒泰》。这位老师说,你们会喜爱她的说话方式。她用了“说话”两字,而不是文章,也不是写作。我便明白这是个温暖系的散文写手。
一向没去翻看这本书,直到最近看了好几本外国小说散文,觉得那个译本,哪怕是最权威最受欢迎的译本,读起来依然让我觉得不够优美动人。总觉得我和文字隔着一层薄薄的纱,或者说译本的文字让我觉得是眼前弥漫着淡淡的雾,虽能看清你的脸,却无法看懂你的表情和神韵。亦或许是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等等,语序语感的不一样,让我觉得译本的语言不够行云流水,不够明亮透彻,不能touch到你的心。在这样的情形之下,最近迫切需要看点纯本土人士写的文章。于是想到了李娟,想到了她的阿勒泰。
书里你看不到太多华丽的词句,你能够感觉到这个人肯定不是所谓的什么名校中文系毕业,没有太多的卖弄文学,更没有晦涩难懂的词语或者思想。你看不到孔乙己问茴香豆的茴字怎样写的酸腐之气,也看不到冯友兰式的用词造句,当然也没梁文道的评论多方位,更没有张爱玲式的文学功底。你仿佛就是看到一个很普通的人,娓娓道来她的生活环境,她的生活记录,她的情绪变幻。但是如果说你纯粹是在看一个人的博客日记,那么又觉得不仅仅仅是如此这般,你会被带进她描述的世界里,你会想象着那片戈壁的狂沙风暴,你会跟着她的思绪想象着她的生活,你会很想去看看那片离我好遥远的城市到底是怎样风情。
她写得真好,我不由自主被带进她的生活。我会深深记得那个叫做阿勒泰的城市。并且我有着很想去阿勒泰的想法。
至此,我想她是一个成功的散文作家。
她所写的大多都是她对生活小事的感悟,那匹人家抵债还给她家的`马儿,那辆她坐了一整天的摩托车,那年她养鸡,她去森林采木耳等等,以及她描述的在她家商店打电话回家的搞笑的哈萨克的小人物,这些都十分的吸引人并且朴实。她的故事十分朴实,很一般的小故事,但是你读起来却感到那么的有意思和温暖。她和叔叔在半路,摩托车没油了,但是却有过路人慷慨的倒油给他们,倒油的皮卡车主不见得有多富裕,那辆车极其年代久远且破烂,但是他们善心好心。我反复看到,在那遥远的地方,那个肯定我不如上海这般礼貌的城市,那里形形色色的人是善心的,温暖的。在那个天那么蓝,风那么急的地方但却有着最朴实最可爱的人民。用句很俗的形容词,正能量。是,让我的内心深深被温暖被感动。
从作者的笔下,我惊喜的看到一片还没有被外界礼貌所侵扰的极荒僻壤。那里的人有本能的笑泪爱痛,完全展现出生命最原始的状态。正如她所说,在那样的地方,人不是主宰,只是自然界的一小部分。这应当才是世界的本来面目,才是宇宙间平衡有序的生命形态。那里的自然狂野直率,没有被城市礼貌所加工,生长在这样的天地间,或许她理所当然就被浸润出一副与天地浑然一体的性灵和情怀吧。他们不必须懂得文化是什么,但是他们对美和对美的表达却有着先天的自觉,而且这种自然而发的美比之经过礼貌浸染和艺术加工的美更具震撼力。即使你没有与他们共通的语言,也能产生文化的共鸣,而心生感动。如果不是透过作者的文字,我无法想象在茫茫天地之间还有这样一个不为人知的角落,一群寂寞而卑微的人,艰苦却欣欣向荣的生活着。我不能不赞美他们的隐忍、坚毅、乐观。但他们自己不这样认为,他们把上天降临自身的一切悲喜哀愁都看作理所应当,看作一切生命出现、存在、消忘过程中的常态,平静而无怨的理解。
那些居住在她的四周,常常与她打交道的贫穷的原住民、孤独的游牧者也都有着形形色色、性格迥异的生活方式,有时他们甚至会正因十分荒诞的思维、怪异的僻好而做出令她无法忍受的举动。假设我们有一个或数个这样的邻居,肯定会天下大乱。而作者的眼晴却能透过她宽容的人格,去看待这些人,而且走进这些人的内心世界去认识、体谅他们。正因她自己也是这样寂寞无望。她把他们描述的滑稽搞笑又可爱可亲,使你笑中带泪,为他们如此真实的活着,又活得那样寂寞、那样苦辛而感叹。
李娟让我感受到有种作家是浑然天成的,他们的写作潜质是上帝赐予与生俱来的潜质。正如我之后无意之间看到王安忆对她的评价——她的文字一看就认出来,她的文字世界里,世界很大,时刻很长,人变得很小,人是偶然出现的东西。那里的世界很寂寞,人会无端制造出喧哗。
作者用乐观向上的姿态诠释了世界,实在值得我们去感受她那独特的见解。干净纯粹质朴的文字,越发显得世界是那般完美。
我的阿勒泰读后感8
这个星期我接的书是:《我的阿勒泰》,这本书一共有三辑,其中我最喜欢的时第一辑中的《属于我的马》,这篇文章讲的是:有一个人欠了作者家很多钱,但这个人却死了,只能由此人的亲人来替他还钱,但他的家人实在在拿不出钱来偿还,情急之下,只好把自家的一匹马牵来见作者的妈妈,要求抵债。然后作者的`妈妈打电话给作者告诉了作者这件事,这让作者想起了两年前自己家里还想买一匹马,因为那时候作者的家里还没有挖井,用水得要去两公里外的乌伦古河边挑回家。夏天还好,到了冬天,河面冻成了厚厚的坚冰,去挑水出了扛扁担,还得扛斧头。每天去挑水,每天都要破冰,头一天破开的冰窟窿一夜之间重新冻得结结实实。作者的妈妈想,如果没有马,有一只小毛驴也好啊。
那一年夏天倒是赞了不少干草,打碎后装了好几麻袋。可是马最终却没有养成。我们便在院子里挖了一口井。作者想象自己有一匹马首先得搬家,搬到城郊野地上盖房子,并圈起一个大大的院落。还得在院子四周开垦出一大片土地,种上深浓茂密的草料。还得嫁一个也愿意养马的人,最好他已经有许多养马的经验了。将来的孩子也得喜欢马。这样,我就得为了马永远留下来,永远地。……也就是说,除非我真正地爱上阿勒泰,决心永远生活在阿勒泰,否则我就永远不能拥有一匹马。
读了这一片文章之后我又很多感想:我觉得我们生在福中不知福,因为作者家里想买一匹马都那么难,而我们现在呢,要车买车,要房子买房子,我们还不知道珍惜,作者在想到自已有马之前还会计划好有了马之后要干嘛干嘛,我觉得我们应该学习一下作者的这种做什么事情都应该计划的习惯。
我推荐大家去看一下这本书。
我的阿勒泰读后感9
远离城市的喧啸,大自然将灵魂包裹,吸收天地,静静吐纳,李娟笔下的阿勒泰被赋与无穷的魔力,既有似蒙古草原般的奔放潇洒,又有烟雨江南般的温馨呢喃,好像吴依软语就在耳边回荡。
第一眼看到阿勒泰便有种莫名的距离感,虽没有十万八千力之感,却觉得是一生不可及的地方,而这本书将距离拉近,文字中的狂风暴雨也变得十分真切。作者与母亲和外婆三人在阿勒泰开了个小店,生意有些不景气,但在文字中流露出的都是一个少女对人生的`无比乐观,马马虎虎,懒到有钱都不愿意去赚,看店总偷跑出去玩,让顾客急得漫山遍野地去寻找,听起来总觉得不可思议,可事实就是如此。那里太美了,天空除了几片稀薄的云便是湛蓝,给人无限的生机之意,没有红绿灯和警示牌的伫立,面前的路充满新奇与空旷,比起讨厌的小店我肯定会不假思索地选择出门。
那里的宴会与我们的完全不同,在一个小朋友的眼中宴会是开放又构谨的氛围时好时坏,但在阿勒泰一个宴会往往会办上几天几夜,人们在宴会上尽情玩耍,跳着欢快的步子,还有许多间小房子,女人们则是边吃边唠些家常,男人们围在一起饮酒作乐,许多陌生人,但在那种场合下好像都是那么亲密熟悉。
《我的阿勒泰》写的都是些生活日常碎片,但是呈现出一种不一样的环境中的人生,那是我所向往的无拘无束,在蓝天下想睡就睡,与周围的人们和谐相处,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游,在宴会上忘我的玩上几天几夜,它给现在在社会压力下的人们去向往自由与美好。我认为它告诉了我们许多,比如在任何一个地方,即便身天堂有许多东西还是要舍弃的,所以便要乐观起来。争取了许久的人、事,如若不成功就去藏在地底的内核,想它是否值得,值得就做的干脆,不值得就放手地干脆。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那个阿勒泰,而我的阿勒泰已然在我的脑海中谱写,放大到未来……
我的阿勒泰读后感10
沐浴阳光,读李娟的《阿勒泰的角落》,书香氤氲,感悟颇深。
这是一片淳朴的世界。
自然而淳朴的笔触,描绘出阿勒泰地区哈萨克民族的日常生活:做裁缝、经营一家杂货店、河边洗衣服的时光,门口的土路……尽管文字中会饱含生活的艰辛,在作者李娟的眼中,那又何尝不是一种美的享受?只要我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永远乐观地面对生活,永远对生活充满热爱,就会发现生活中处处都有美。
我欣赏的,还有那种真实的气息。简单、不造作得语言,记录了哈萨克牧民和作者自己一家人的生活。《外婆的早饭》这篇可谓"经典"。好玩的老顽童外婆充满了童趣和爱心,淳朴自然的语言中又不失幽默,读者阅读时有时也能乐一乐,那会心一笑,真是一点也不乏味。
读这本书,还能领悟到独特的新疆风情,新疆的牧民们,在荒凉的草原上赶着瘦弱的羊群。也许,他们的一生中只有这么一次美好的相遇,也许,多少年后他们又在某地相遇,或下着暴风雪,即使天寒地冻又算得了什么?素昧平生的人们围在一团,温暖彼此的心。读到此刻,我的心也被人世间最美好的温情所感动。面对困难,大家都能团结起来,共同面对,不管人们是否相识,险境面前人心是一致的,克服困难也就不难了。
这让我想起了去年,学校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我们班能歌善舞的同学较多。比赛前大家都以为准能拿第一名,谁知道结果却相反。合唱节目演砸了,全班一片哗然,同学责怪班长组织得不好,负责领唱又抢了节拍……这个简单的故事也同样说明了简单的道理。谁不知道团结起来力量大?只是落实到行动中就不容易了。而新疆牧民们做到了,这与文化程度无关,从中可以知道:在生活中,我们不能忽视这些小细节,否则也将会酿成大祸。
我的阿勒泰读后感11
我读这本书的时候,可以感受到强烈的原始气息,作者用她最原本的真实经历,带给了我最真实的心灵感受。
《我的阿勒泰》的构造很奇特,第一部分是20xx-2009年完成的,第二部分是20xx-2006年完成的,第三部分是1998-20xx年完成的,“名副其实”的散文集。
李娟写的书让我有些看不懂,可又让我“刻骨铭心”。这本散文集,写的是那样一些遥远地方的事情,戈壁、草原、雪山、帐篷、骏马、牧人,这些事情对于生活在钢筋水泥丛林里的都市人来说,天生就有一种吸引力。然而,此书真正吸引人之处,却不仅仅由于题材的力量——李娟不是以一个旅客猎奇的眼光,去写边疆的异域风光,她对这里的'生活充满了熟悉与爱意,笔下的一草一木,一条河流,通向家乡的一条道路,乃至邻居家的一个小孩子,匪夷所思的边地医生,酒鬼、醉汉,家里老外婆可笑的习惯,河边巨石上的一次午睡,在她笔下都别有一种光彩,更不用说弹冬不拉的哈萨克青年、淳朴自然的少女、地区赛马会、乡村舞会这些本来就美好快乐的事情了。
所以,《我的阿勒泰》的特别之处,并不仅仅是作者笔下那些事物,更在于作者心灵里的某种质素——正因为作者的心灵有些美好而自然的东西,她才能发现并引导我们看到她笔下那些美好而自然的事情。
我的阿勒泰读后感12
读完《我的阿勒泰》和《阿勒泰的角落》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思来想去,决定写一写自己的感想,算是对这两本书的一个感悟吧。
其实我在写这篇读后感的时候,我是挺担心遭到李娟的嘲笑的。但我想最后她还是能接受的,因为我太可怜了,整天活在“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生存经验和谋生法则里,活在被世俗的枷锁套牢,身不由己、无法挣脱的世界里。
阿勒泰没啥,李娟罗罗唆唆地叨咕她那里的那些破事,但我看着看着就乐,把乐都乐没了,心理有哭不出来的酸痛。在哪个很容易让人绝望的生存环境里,她的笔绕开大苦大悲式的苦难控诉文学,直追戈壁滩上的欢声、夏牧场上的笑语。
那片土地赋予了她天才般的灵性,戈壁荒原上的肌肤在泛着莹莹蓝光的滋养下,大众速腾迸发出一个天才般的信笔为之的书写者,她让我们发现了一个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而且无人认领的一个清新、快乐的世界。
而我们失败就失败在“当我们被群体性的过度索求的欲望和惯性纠结缠绕得疲惫不堪时,我们为了配合心理那念无止境的贪婪成性而无暇审视和欣赏本该属于我们的美,无法收获那本该属于我们的世界,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我们在拿到我们想要的东西的同时,也遗弃了另一个美好、温馨的`世界。
她穿越了苦难、绝望、沮丧、寂寞、孤独、的那强硬的阴暗层面的阻力,言语出了另一个世界的美。
荒原上的风、戈壁上的云、河岸边的毡房、峡谷里的牛羊,冷得过分的寒冬、另人绝望的山野,该咋样还咋样,该不咋样还不咋样,没人把她们咋样,她们也没把谁咋样,大不了吐一吐舌头,还不就是无所为吗。
我的阿勒泰读后感13
最近有一部由马伊琍出演的短剧《我的阿勒泰》挺火的,我来蹭蹭流量,我没有看剧,我担心剧情会破坏我的观感,而我半个多月前就看完这本书,但还没有写出读后感,到今天觉得可以写点什么了。
这本书带给我的感悟不深,不像史铁生的《我与地坛》那样有更多对生命,生存层面的启发和激励。
对我有感而发的是它呈现在眼前的是我不熟悉的广阔的阿勒泰地区广袤的地势和地貌的场景,伴随着景色的描写,更有那些个场景之下与之紧密联系的人文景观,即生活在这里的哈萨克牧民生活,以及作者自己对这片土地的深切感受。
同时我get到,尽管那里的生活在我们眼里并不舒适,环境的`荒蛮,天气的恶劣,生存的不易…凡此种种的影响,却在作者笔下的大篇幅文字里并没有给我带来“不方便”,“苦难”,“逃离”的感受,传给出的是哈萨克牧民的快乐,自由,奔放的民族特色,以及作者李娟身处其中那种深深的,浓浓的生命体验感,而非沉重感。
我最喜欢这篇《在荒野中睡觉》,反复看了好几遍,李娟对荒野里经历的风,雨,星空等描写太太太精彩了,用词准确细腻贴切,呈现真实境遇,触摸真实感受,让我叹为观止。
观世界—观景—观己
看到上面的这一行文字,让我想到“向往”这个词。都市里的人向往外面的世界,走出去看到越多美景,见过越多世面,可能在内心铸就越多的“标准”,于是“追随”便成为一种动力(追随可以开阔眼界,享受美好,但可能限制人的灵性),而作者李娟在她的阿勒泰的世界里,无论徜徉浸润于大自然中,还是来往于人情世故中,她的现场“捕捉”感觉贯穿其中,捕捉景致,捕捉感受于当下,这是她的创作灵性所在。
最后我有些疑惑和感慨,作者李娟高中没毕业,家庭缺失,于母亲生活在阿勒泰山区里,跟着牧民随季节冬夏牧场颠沛流离地转场,做点小生意…我就疑惑是什么滋养了她,浸润了她,是她的原生家庭?她的生活环境?还是…?让她如此自由灵动,开阔奔放,文思泉涌,成就了今天的作家李娟呢?可能答案就藏在书里,也可能不需要答案了!
我的阿勒泰读后感14
我总觉得散文是最难写出彩的文体,尤其还要出版成为集子。读者往往是:对散文集第一篇发出赞叹,对第二篇觉得新鲜,对第三篇和第四篇……就不由自主地陷入一种无聊中——相似的选题和文风,让那一点勃勃兴致很快消退。
李娟所著的《我的阿勒泰》却不一样。直到读完最后一篇,我仍不觉得有“审美疲劳”,甚至最后这一篇《木耳》带来的震撼,令我久久不能忘怀。
“从我妈找回的第一朵木耳开始,我们源源不断得到的东西使原先牵扯住我们的那根绳子挣断了。生活中开始有了飞翔与畅游的内容,也有了无数次的坠落。”我很难想象,作者如何从木耳这样的“小东西”身上,萌生那么多对生活的探讨。在我看来,《我的阿勒泰》能让读者始终保持阅读的“新鲜感”,一是因为选题独具匠心。久居城市的读者未曾见过书中那独特的风土人情,人与人的交际熠熠闪光,不同民族的差异和融合都显得格外俏皮。二是因为作者李娟对于文字的把控能力。她所写下的一字一句,看似是在随心所欲地拨弄心弦,但每一篇都流淌着勃勃生机。
除了《木耳》这一篇散文外,我最爱的是《想起外婆吐舌头的'样子》。“吐舌头的外婆,飞快地把舌头吐一下,‘对不起’和‘气死你’两种意味水乳交融。而且又吐得那么快,一转眼就神情如故,该干什么干什么去了,休想让她为做错的事情多愧疚一丝一毫。”从这简单的描述中,我就能想象到这位老人家的可爱形象。“最安静与最孤独的成长,也是能使人踏实、自信、强大、善良的。大不了,吐吐舌头而已……”外婆去世后,作者仍能从外婆身上汲取到那股从容豁达的力量,在一喜一悲中,我仿佛也能领悟到对生活“吐舌头”的魅力。
我把那些写得精妙的段落抄在本子上,空闲的时候就会打开来看一看。每次打开,我都仿佛和新疆阿勒泰的草原一起,在辽阔的世界中顺势“睡倒”,静静享受生活的诗意。
我的阿勒泰读后感15
最一开始吸引我翻开这本书的,是它的名字——《我的阿勒泰》。是带着多深的热爱才敢向我们所有人宣称:美丽的阿勒泰,这片寂寞而绝美的土地,是我的阿勒泰;它,是我的。通过作者李娟清新的文字,从她的口中,我终于得知在我们的国家还有这么一个地方,那里是孤独的存在,那里是最朴素的存在。然而无论我们如何探知,那个地方,只有他们知道。
看不到太多华丽的词句,更没有晦涩难懂的词语或者思想。仿佛只是看到一个很普通很普通的人,穿着那经了风吹日晒褪了色的鲜艳的衣服,坐在对面。有点羞涩,更多的是坦然,娓娓道来她的生活。她的语调是那么轻柔,她的描述带着那么多的骄傲和欣喜,她真诚地拉着我的手走到那个让她无法离开、不能离开的地方去。原来世界上,还有这样的一个地方。在那个地方,连那片戈壁上的狂沙风暴都有着别样的风情。
她在叙述,她在描述,不是刻意地想要表现什么,只是单纯抑制不住自己要表达,要告诉他们她所知道的'这个地方。这个地方属于她,也不属于她。她不在乎,她欣喜地发现自己知道这个不同于任何其它地方的存在。她所看到的,她的生活,只有她知道;那里的人们走来走去,忙里忙外,快乐失落,对那片土地的失望和热爱,只有他们知道。
我终于了解她有那匹人家抵债还给她家的马儿,有辆她坐了一整天的摩托车,有一年她去森林采木耳,有些总在她家商店打电话回家的有趣的小人物。每每读起来却感到那么的有意思,那么温暖。她和叔叔在半路,摩托车没油了,但是却有过路人慷慨的倒油给他们。在那个天那么蓝,风那么急的地方,有着最朴实最可爱的人民。他们也会抱怨,也会惆怅,也会忙于生计,也会抓住时机就享受。他们那么不同,却那么真实,甚至比在我们身边的人还要真是。
那该是怎样的一种畅快!骑马在道路上狂奔,洒脱!站在无边和无边中间,大声喊,不知有谁会听到,也许没人听得到。但谁还在乎呢!本来在这片寂寞而辽远的土地上,我就只有小小的一点而已,而我偏要大大声声地喊出来。痛快!是的,世界很大,时间很长,人很小。
可是我不会的。无论我从她的口中知道了什么,我都无法像在那里生活的人们一样,真真正正地理解那个地方,看到那个地方,懂那个地方。甚至,我苦苦寻求也找不到,因为我们的心难于和那里的纯净、真挚、诚实融在一起。他们对善诚实,也对恶诚实,他们对自己诚实,对别人诚实,更对头顶的天、脚踩的地诚实我们去了,也看不到那里真真正正的样子了。
真的有一个地方,只有他们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