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的读后感

时间:2024-07-21 读后感 我要投稿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的读后感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的读后感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的读后感1

  捧读《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细细品味,反复思量,只觉如春风扑面,又觉如醍醐灌顶。李老师以不加粉饰却饱含智慧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他曾经实践过、经历过的一个个小故事,为我们诠释了一幅幅真实动人的教育图景。读来平实而亲切,如友人促膝谈心,细嚼则意味深长,发人深省。

  全书共分四个篇章,李老师用三条主线将若干取自生活,源于实践的小故事串联起来,每个故事中都融入了他对教育的独特感悟和认真思考。第一条主线是教学线,主要介绍了他进行语文教改的起因和过程。第二条主线是教育线,主要写了李老师的学生观的变化。第三条主线是管理线,讲述了他自己从教师到校长到局长到教育家的成长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他的管理理念的变化与实践。每章每节的标题和内容无不折射出一个改革的实践家、一个创新的教育家崭新的教育理念和丰富的教育智慧,捧读此书既是一种精神的享受,也是一次心灵的震撼,更重要的是他给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带来了更多的启迪和思考。

  一、关于他的语文教改观的思考

  李老师指出,“长期以来,用数理化的教学方式来进行语文教学,已经严重违背了语文学习的规律,训练代替不了积累,没有大量的诵读、涵咏、感悟和体验,语文水平便不可能提高”。

  他认为:“不好‘读书’,而好‘甚解’正是当前语文教学的最大弊端。”于是,在教学中,他从履行一个语文教师的职责做起,以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与改革为依托,开始了对教育的实践与感悟,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非常动人的语文教学蓝图。他在语文教改中最注重的就是阅读,在他看来读书与实践是一个人不断前进的源泉,读书,能给人智慧和力量,能开阔人的视野和博大的襟怀,也能影响人的价值取向,哪里有教育,就应把读书的种子播撒到哪里。

  他要求学生每天阅读十分钟:首先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搜集可阅读的材料,归类整理,加上阅读提示,打印后,每天定时发到学生手中。材料的内容多样,获取材料的.方法多元,而且在这个过程中特别注重学生选择材料的自主性,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这项活动进行了好多年,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对这一改革他曾经发出这样的感慨:教育有时就是这样奇怪,我们耗尽心血和时间经营的—例如课堂教学中老师苦心孤诣的讲解辅导---很快就会被孩子们忘掉,而我们无意中播下的种子,却在孩子生命的原野里长成了一棵大树,让他们受益终身。

  为让阅读成为孩子们生命中的一部分,他的另一项改革就是他的“语文实验室计划”,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切实拥有了语文学习的自主权和阅读选择权;他还提倡“说你想说的,写你想写的,让写作成为情感的一种自然的表达方式,成为生活的一种真实的需要”。他的语文教学改革虽然冒着极大的风险,最终还是成功了,因为他相信:“一项改革只要触及了教育的真谛,只要接近了学生成长的规律,它没有理由失败!”改革中他发现,一些课堂中充斥“假问题‘以求热闹,却没有注重学生思维和情感的发展。这样的教学行为,只顾及花哨的表面形式,但忽视了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这样的课堂其实是不健康的,正因为他有了这一发现,才有了他的语文教学改革。他认为教学改革的目标就是要教给学生知识,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让学生获得积极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教学改革,奠定了他教育理想的“底色”,也显示了闪耀其中的人文思想的火花。

  二、关于他的学生观的思考

  李老师认为,教师心中不应该有“坏孩子”,我们不能用成年人的是非观念来判断学生,不能轻易使用道德的标尺来衡量学生。

  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两位高一男生,从失修的砖墙缝里向学校女厕所偷窥。这样的行为,按照常规肯定被认为问题严重。但是,李希贵老师没有轻易给学生做出结论,没有盲目批评教育,而是从关注学生心灵出发,实施了保密、充实校园生活、调动家长的教育力量、安排优秀教师和他们交朋友等一系列教育措施,帮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渡过了危险的河流。这个案例正体现了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李希贵老师一再强调,“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多么朴实的语言,将教育这个让人觉得漫无边际的概念,用寥寥数语解释的淋漓尽致。是啊,教育确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而已。

  “多一把尺子就会多一批好学生”写的是一个双休日,作者在公园门口碰到了一位带领上高一的儿子逛公园的朋友,感到非常惊奇。经过了解,得知这位家长是用逛公园的方式奖励自己的孩子。作者没有就此作罢,而是想到了我们的评价问题,想到了我们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尺,这就是考试成绩。返校后,作者和老师们一起反思我们的评价问题。这一年,在作者的坚持下,高密一中破格录取了一个叫贺明的学习成绩很落后的学生,录取原因很简单,就是他的国画画得特别好。进入一中以后,老师们发现,贺明是一个不守纪律的学生。有的老师对他失去了信心。但李老师并没有放弃,而是主动找贺明拉家常,帮助他树立学习信心,并让贺明选一张自己最满意的国画悬挂在校园的显眼处。这一“巨大的成功”使他倍感自豪和自信,从次,他加强了自我约束,发奋学习,进步很快,被评为“百优中学生”。后来,他考取了一所美术学校。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优势、过人的长处,在这一点上,人人都是最好的,个个都是最棒的。拿起表扬的武器,多增加几把评价的尺子,就会有更多的学生受到鼓励,从而坚定信念,走向成功。

  因此,在老师的心中,不应该有坏学生,不能从一开始就着眼于失败去做工作,应当把预期的失败转化为成功,应让每个学生都能说“我能行”!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的读后感2

  读了李希贵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感触颇深,特别是书中写到“老师的心目中不该有坏学生”这个篇章时,使我认识到在我身上也会发生类似的事情,而作者正是在遵循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原则下处理好了这件事情。他在书中写到“不要轻易给学生做出结论,不要轻易挥动处罚的棒,不要盲目‘上纲上线’,不要用成年人的是粉念来判断学生,不要轻易使用道德的标尺来衡量学生。在老师的心目中不该有坏学生,只可能有心理不健康的学生。因为,如果你讨厌你的学生,那么你的教育还没有开始,实质上就已经结束了。”

  平时我们一直强调对学生、平等,其实做到真不容易,尤其是现在面对着应试的氛围,时常我们就会用成绩去判断学生在各方面的优劣。致的观点是,成绩好的学生一般不会犯错误,因为他们勤奋好学,没有时间精力去犯错误;而那些成绩不好的学生,则往往是对学习不感兴趣,惹事生非,捣乱出错的往往都是他们。于是,我们看学生就有了先入为主的印象。

  如果是成绩好的学生犯了错误,也许我们不但不会去责骂,有时老师还为他们开脱责任。可是,如果是成绩差的学生犯了错误就没有那么幸运了,不但要写检查,还要顺便教育几句:你看你,为什么成绩差?就是因为没有把时间花在学习上,一天到晚想的就是调皮捣蛋。成绩好的学生不仅从老师那里享受到春天般的温暖,成绩差的学生恐怕就只能领略一下寒风般的凛冽,不把过去所犯的错一并算总帐就已经是很的造化了。

  欣赏孩子等于孩子的成功。作为人师,当教鞭扬起时,“再忍忍”;当耐心快丢弃时,“再等等”;当粗俗的语言要出口时,“再留留”;当学生走神时,“先停停”;当学生出错时,“再想想”……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悄悄告诉学生他的优点,悄悄告诉学生你对他的`喜欢,悄悄提醒他的错,悄悄传递你的爱,你会发现,学生正在悄悄改变,数学课堂会成为快乐的学习园地。

  学生在意的是我们对他们那一刹那的肯定性的评价,良性的谎言也会激励学生向前奋斗一段时间,多些鼓励,少些批评,多些良言美语,少些狂风骤雨。你会发现,其实每个学生都很美丽,只是我们没有发觉罢了。做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成功一定程度就藏在我们的眼睛里。

  世上没有垃圾,只有放错了位置的财富。

  “建立、宽松的学习氛围,和孩子们平等的交流,让孩子们在校园里自由的呼吸,”这是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的共同愿望。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的读后感3

  最近阅读了《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听名字就让人感觉到了畅快,教育确实需要点“自由”了。细细地品读了李希贵老师《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就被它深深的吸引了。当老师这么多年,经常会思考一些关于教育的问题,韩愈说的“传道、授业、解惑也”,常常在耳旁响起,可时代发展到今日,教师不能只是“教书匠”,更应是心灵的“引路人”,“授人以鱼,更应授人以渔”,诸如此类至理名言,更是随处可见,可是,现在的学生到底要的是怎样的教育呢?我也一直在思索着。

  李希贵老师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用非常平实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一个他曾经实践过、经历过的小故事。每一个故事都能读出他对教育的独特感悟和思考。

  书中,李希贵老师一再强调,“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教育本来挺简单,只是我们人为地把它搞复杂了。把孩子们当作活生生的人来看待,让校园里充满民主、平等,让老师、学生在校园里自由呼吸”,从而“到达心灵之花自由开放的生命田园”。“表扬学生要铺张,批评学生要吝啬。”多么朴实的语言,将教育这个让人觉得漫无边际的概念,用寥寥数言解释的淋漓尽致,我不由的为李老师的观点鼓掌。是啊,教育确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的读后感4

  这个寒假不寻常,一本《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给了我不一样的思考。

  这本书是北京市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著述的,李校长是我们山东人,他以教学线、教育线、管理线三条线为线索,通过一个个具体的案例叙写展现了自己的成长历程,阐明了自己的教育主张。虽然书中的案例多是高中的案例,但他的思考折射出来的是一个教育工作者对教学、对教育的深度思考。

  “爱书的爷爷”不懂教育,却把热爱读书、热爱文化的种子种在了李校长的心中;母亲的讲效率、父亲的沉稳淡泊在李校长的心中种下了幸福的种子,奠定了美好人性生长最适宜的土壤;上学时老师的信任,不经意间的赏识都让李校长感受到了尊重,自觉开启了心智,激发了真正意义上的成长……

  李校长的成长经历正是“孟母三迁”故事的最好诠释,一个人的成长是需要土壤的,良好的土壤才能为种子的成长提供最适时的养分。李校长是幸运的,在不是教育的教育氛围中他找到了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动力。然而,生活中并不是每一个孩子都能像李校长那般幸运,不幸运的成长氛围必定会让天真的孩子们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班级的明是一个可怜的孩子,班时父母就离异了,孩子跟着爸爸和爷爷奶奶住在了一起,老人年纪了,闲赋在村里,爸爸腿有残疾,在一家工厂三班倒,孩子和爸爸的交流非常少。老人觉得孩子很可怜,所以格外惯着他,明想要什么就会得到什么,因为老人“不想让别人瞧不起这个没妈的孩子”。明每天晚上都沉迷于手机中,从不完成作业,也是班硷朋友最少,最不愿说话的那一个。虽然在学校里我采取了各种激励的措施,但明从不为所动;虽然我多次走进明的家,但爷爷奶奶的观点就是“我的孙子不用别人管,他想怎样就怎样”。对于明而言,教育真的是苍白而无力的。

  最终我不再执着于他的学业,而更多的去关注他的快乐。家时,为老人带上一箱奶,为孩子带去一本书,问问家里有什么困难;在校时,关注孩子每天的吃饭情况,鼓励与小伙伴之间的融洽交往……没有批评、没有说教,也没有期望。可是没有想到的是,我的.“不教育”倒让爷爷奶奶着了急,“老师,孩子总玩手机怎么办?作业不完成怎么办?”我的“不教育”也让明有了改变,“老师,我能不能也找一个小老师?”

  教育真的应该是润物无声的。正如李校长在工地上因为少年意气的“轻狂”,仅仅是参与与体验,感同身受中丢弃了自己对工人的嫌弃,带来了心灵上的震撼。

  “如果他仅仅是把我教训一顿,换来的可能只是我内心的抵触和不满。”虽然我们是教育工作者,但有时我们真的需要想一想,如何在不是教育的教育中引发心灵的震撼,激起自觉成长的愿望……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的读后感5

  初读这本书时,油然而生的是心灵的一次次震撼和感动。再次沉浸其中,给我带来的则是更多的理性思考和奋斗的欲望。 真的,就如李希贵老师在书中提及读过苏霍姆林斯基的《给老师的一百条建议》后的切实感受:“当我第一次翻开这本《给老师的一百条建议》时,我真的感到‘眼前一亮’。苏霍姆林斯基像一位长者,与我们促膝而坐,娓娓叙来,你丝毫觉察不出一位教育家的居高临下,他用非常朴素的语言,说了一些我们每天都经历着的事情,讲了许多令我们恍然大悟却又浅显易懂的道理。那时我的感觉,犹如置身雾气弥漫的原野,找不到路径,看不清方向,忽然间,云开日出,阳光明媚,我这才惊喜的发现了虽和自己近在咫尺,而先前却视而不见的真实的教育风景……我终于为自己的漫漫教育旅途找到了一位真正的引领者。”

  这也正是我阅读《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后的真实内心写照啊!文章语言朴实真切,道理深入浅出。李希贵老师将抽象的理论、先进的理念融会到每一个具体的教育细节中,通过一个个生动的、亲历的教育案例,让我真切的感受到了他教育无痕的艺术魅力和个人对教育理想的不懈追求,读罢让人感叹不已。在本书中有几句话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为四十岁作准备!”这是李希贵老师在介绍高密一中的时候提到的该校校训。“为四十岁作准备!”心中豁然一亮,同时又萌生一种紧迫感——越来越接近四十岁了,我准备好了吗?列宁说:“四十岁以前的面容归上帝负责,四十岁以后的面容归自己负责。”—联想到由于年少时没有好好读书,工作后又总是给自己找这样那样的借口,导致文化底蕴欠缺,教学业务不够扎实而带来的无穷遗憾。此时,每每沉浸于书中,就犹如置身于生命的林子,震撼与感动,激情与希望时时涌上心头。

  通过阅读的深入,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读书对一位老师的个人成长起着深远的影响。李希贵老师告诉我们:“教育是与读书连在一起的,书是最重要的教育资源。健全人格、高尚道德情操的养成,民族素质的提高,乃至学习型社会的构建,都离不开书。一个人在他相应的年龄阶段,如果没有读过适合他的书,那将是终生无法弥补的缺憾。”他感慨道:“我真正的学习是从读书开始的,我真正的教育人生也是从读书开始的。读书使我顿悟了教育,教育,使我顿悟了人生。” 与教育名师相比,我们比较多的只是抱着学以致用的思想、囿于操作层面的专业技能所表现出来的匠气,而往往缺少一种基于文化底蕴和深厚思想上的教育追求和教育智慧。立足当下,着眼一生,无论如何也要“挤”时间阅读,并用笔促进自己的思考—这是促使自己成长的科学途径。

  可每当动起笔来,却发现自己的文字是那样的笨拙,有时心里的感受很强烈,可倾吐出来的文字却很“蹩脚”,常常会很苦恼。后来静心细想,这文字吐纳的过程也应该是文笔漫长的、艰苦的修炼过程吧!重要的是:我在成长,我在写,我的文字印刻着我的成长。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一定会找到了适合自己的生命形态,找到一条属于我自己的道路。

  “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书中,李老师以他最为平实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个他曾经实践过、经历过的教育案例。每一个案例中都能读出他对教育的独特感悟和思考,折射出他教育无痕的艺术魅力。对待学生成长中的犯错,他没有用成人的是非观念判断学生,也没有用道德的标尺衡量学生。而是对学生的行为进行深入的了解,以宽容的心态,保护孩子的自尊心,采取各种方法,帮助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改正了错误。他告诉我们:在教师的心目中,不应该有坏学生,只可能有心理不健康的学生。

  我不由得想起了曾经经历过的一个教育案例,那是一个二年级的小女孩,向来喜欢男孩子打扮,下课也都是和男孩子一起玩。性格外向,但报复心很强,谁要是得罪了她,她就会千方百计的找机会报复一下,或语言打击别人,或向老师打小报告。在我发现这个现象后,意识到这个孩子可能很严重的心理问题。

  我于是找到孩子的家长,原来她的父母四十多岁才晚年得女,对她自是溺爱异常。家族里的兄弟都宠着她,不但带着她疯玩,而且极度偏爱,慢慢地就造就了她男孩子般好强顽皮而又霸道的性格。家长还告诉我,上了幼儿园后,因为她个头瘦小,父母怕她被人欺负,就告诉她:“别人要打你,你就打她。”可是现在每天放学,总有几个家长向他们告状:“你们家孩子欺负人。”搞的他们现在都不敢接孩子了。

  看来,问题就出在 “不能被人欺负,别人要是打你,你也打他”这样的一句话上。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家长对孩子的一些教育态度。一方面是宠爱、溺爱、“不能被欺负”,导致孩子与人相处,形成不吃亏的心理暗示。另一方面,是性别认同问题,社会对女孩子的`要求是温柔、善良,对男孩子的要求是勇敢、坚强。这位家长的教育方式有点偏向于男孩子的教育方式,孩子也自然而然的向这个方向发展。

  了解这些情况后,我采取了相应对策:参加小组活动,让她多和班里表现出色的女孩子一组,互帮互助,从她们身上多发现优点,老师也相机的表扬这些孩子,无形中给她树立榜样。善于发现她的闪光点,在表扬的同时,再给她提一些小小的建议,这样她就很乐意的接受了。

  另外,告诉她的父母,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从自己的言行上影响孩子,爱和管要分清。经过大半学期的努力,她的言行有了很大的改变。有一天竟然穿了一条漂亮的裙子上学了,我从中感受到了教育的成就感。由此,我不由得感悟到:我们对教育不仅要付出满腔的挚爱,还更应以理性、期待的目光关注着每个孩子的成长,就一定会看到一朵朵花儿次第开放的美丽风景。

  “把成功设计成一种危机。”这是李希贵老师引领我们以另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重新解剖成功的内涵,加深对成功的理解。是的,当我们在工作中的某个阶段取得些许进步或成功时,往往心情是那么的愉悦,甚至有些陶醉。很少冷静的思考不足之处,而这在以后的工作中就隐藏着无形的危机。把成功设计成一种危机,将会给自己每一个新的起点前,作一个善意的提醒,让前行的每一步都踏踏实实地走下去。其实这也是我们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最佳路径呀!

  “管理,应当从提倡什么切入。”我也曾思考过这个问题,并尝试从实践中寻找最佳方式。记得我刚到一所农村小学支教不久,看到每次收上来的作业,大都是脏乱的页面,屡次三番的要求学生书写要认真,页面要保持干净。可收效甚微,心情很恼火。究其原因,大多数低年级孩子课间喜欢玩拍纸牌游戏,玩的那个尽兴呀,等一上课再看看他们的小手,都已经是脏兮兮的了。找到了原因,就要想对策。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可如何把规定转化为学生自觉的行为?在一次检查家庭作业后,我拿出手工做的小礼物,对孩子们说:“我要把这个小礼物送给郭子叶,我呀最喜欢郭子叶的手了。大家想知道为什么吗?”看着孩子们满脸的疑惑,我叫郭子叶走到讲台前,举起她的手,笑眯眯地对孩子们说:“郭子叶的手最干净,最漂亮,所以每次写作业也最干净、最认真!这就叫‘字如其人’”。此时,我把小礼物放到了郭子叶的手里。看到班里学生脸上都流露出羡慕的神情,我趁热打铁:“其实,我们班每个孩子都有一双美丽的手,我要看看谁最聪明,让我在批改下次作业中,仿佛看到你干净漂亮的手”。从那以后,上课之前,孩子们都争着到水池前洗手,脏乱差的作业在我们班逐渐消失了。此时我真切的体会到了“只有当规定演化为学生发自生命自觉地习惯,教育管理才能达到它应该达到的最高境界。”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是一块巨大的教育磁石,深深吸引着教育战线上的你我他,它给我们的身心注入一股股新生的力量,我们也必将传递着力量,和着行动的步伐一起走向“自由呼吸”的教育明天!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的读后感6

  在终身学习、建设学习型社会的今天,作为一名教师必须坚持学习。最近,我读了一本教育专著——《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在这本书里,作者回忆往昔的工作,没有自诩和矫情的夸夸其谈;探索历程的评价,没有文过饰非的不实之辞;体验感悟的归纳,没有哗众取宠的惊人之语。有的只是平实的叙述,客观的评判和真诚的自勉自励,从而使任何一个翻阅此书的人,都会有一种恬淡幽远的儒雅之风扑面而来的感觉;掩卷沉思之后,又都会被书中从平实的字里行间涌动出的一股股挚爱事业的真诚、改革创新的勇气、遇挫弥坚的恒心和憧憬未来的豪情,所深深地打动和激荡,从而生发出只争朝夕、献身事业、开拓创新、奋发有为的冲动和欲望,也许这正是此书真正的魅力和价值吧。

  前苏联作家高尔基说过:“凡是我所有的好东西,都要归功于书。”我国也自古就有“读书改变命运”的说法,李希贵老师的人生历程或许能作为这些话的应证。

  他在文中写道:“像多数文学爱好者一样,我搜寻着所有可以找到的名著,急切地、贪婪地阅读,我恍若置身另一个世界,时而犹豫,时而彷徨,时而沉思,时而激昂……这种高度痴迷、全身心投入的大容量阅读,为我的精神世界储蓄了一笔丰厚的财富,随着岁月的流逝,年龄的增长,这笔财富不断生息、增值,实实在在地滋养着我的心灵,影响着我的价值取向,为我的生命打上了浓厚的底色。毫无疑问,在此后的人生道路上,我将幸福地享用这笔财富的‘利息’。” 他说:“我真正的学习是从读书开始的,我真正的教育人生也是从读书开始的。读书使我顿悟了教育,教育,使我顿悟了人生。” “教育是与读书连在一起的,书是最重要的教育资源。健全人格、高尚道德情操的养成,民族素质的提高,乃至学习型社会的'构建,都离不开书。一个人在他相应的年龄阶段,如果没有读过适合他的书,那将是终生无法弥补的缺憾。”

  李老师之所以能从教师---校长---局长---教育家一路走过来,跟他通过读书进行的大量的阅读积累及对这种阅读积累进行的思考和利用是分不开的。他走到哪里,就把读书的种子播撒到哪里。他以自身和专家、大师的成长经历,告诉每一个孩子和每一位家长: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

  今天倡导教师多读书活动,其实更多的是要求教师要处在真正的“读书状态”。做一个善于读书,知识渊博,视野广阔的读书人,而不是只在原有知识水平上,作低质量的重复。当今这个正在发生巨大的、深刻变化的时代,新学科、新知识迎面而来,只有学习,才能丰富自己,才不会落后,不会被时代淘汰,新的教育环境,刻不容缓的教育改革,逼人的教育形式---我们没有时间再去重复,去等待,去观望。人生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它不会停留在一个地方,也不会停止在某一阶段,它需要不断超越,但不是超越所有的人,而是要超越自己,超越自己的过去。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的读后感7

  “任何一个房子,都不能没有窗户。书之于人,犹如窗之于屋。而读书犹如开窗。”毕业后,很少拿起书本的我终日忙于工作,直到有一天看见这样一句话,心灵那股激流奔涌而出。身为一名教育者,如何能丢弃读书这一习惯?作为学校的领头人,我深感惭愧,于是重新拿起墨香书本,开始了我的读书旅程。《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书名一看就很吸引人,“自由”、“呼吸”,万物生灵之本也,难道无生命的教育也须如此吗?如何让教育自由呼吸?李希贵老师用自己在教学中的实践感悟告诉了我们其中的答案。用心读完,真切感受到了李老师知识的渊博,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因此想谈谈几点体会:

  一、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要不断学习,善于在实践中思考总结,常动笔头写体会。

  我想李希贵老师也正是这样才有了今天的博学,才成为了一名教育专家。他善于学习,真正的学习是从读书开始的,真正的教育人生也是从读书开始的。读书使我领悟了教育,教育使我领悟了人生。“教育是与读书连在一起的,书是最重要的教育资源。健全人格、高尚道德情操的养成,民族素质的.提高,乃至学习型社会的构建都离不开书。一个人在他相应的年龄阶段,如果没有读过适合他的书,那将是终生无法弥补的缺憾。”多么有哲理的话语!在与作者产生共鸣的同时,心灵被洗涤被陶冶,也是一种人生乐趣!不光要读,还要把读来的知识内化到我们的教育行为中,写反思和总结经验,李希贵老师正是这样做的。这让我很容易联想到一个人,萧山银河小学的章建平校长,在一次校长论坛交流中我有幸听了他做的报告,对我震撼很大,从他身上可以看到有股文化底蕴以及深厚思想上的教育追求和教育智慧。名师之所以成为名师,无一不是他们具有丰富而深沉的文化底蕴,有底蕴才有底气,有底气才有灵气,有灵气的话语才能给人心灵上的震撼与吸引。我也许不能达到如此之高的境界,但我至少在不断追求,也常常提醒我的团队要这样做,有了有效率的行动必然会有一些成就,哪怕成就如蚁般渺小。

  二、要让学生幸福地学

  新的课程改革让教育本身越来越人性化,老师的尊严与威严早不是从戒尺与严厉的训斥中而来。“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如今的教育已不仅是对孩子进行知识的传达,更重要的是对孩子身心的培育与关注,教他们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快乐地学习,要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创新能力从而达到利于其终身发展的目的,要把学生当成活生生的人,深入他们的精神世界,像朋友一样与他们同欢乐共忧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唤醒、张扬学生的潜能,使他们的潜能发挥到极致。正如李希贵老师所说:“学生的潜能就像空气,可以压缩于斗室,可以充斥于广厦——就看我们给他们提供什么样的空间”.然而在一切教育行为中,我们都不能忘记要给孩子幸福的体验,有的学校开展了以幸福教育为学校的特色或是亮点工程,或许正验证了幸福感教育的重要,让孩子在幸福的情绪中成长才是健康的教育模式。举个李老师的教学事例:他在高密四中时,为了搞好成绩对学生“严”字当头。但学生对老师的“好心”、“苦心”并不买账,在老实听话的背后,隐藏的是怨愤和叛逆。以致几个学生在周末偷偷爬墙外出打乒乓球被老师逮住训斥时,学生愤怒地喊出:“老师,除了学习,你到底还允许我们干什么?!”学生的反问,对李希贵老师触动很大。是啊,除了学习,我们还要那些活泼好动的学生干些什么?为什么我们总是做些学生不喜欢的事情?恰在这时,李希贵老师读到了那本《给老师的一百条建议》,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学大纲、教科书规定了给予学生的各种知识,但是没有规定给予学生最重要的一样东西,这就是:幸福。我们的教育理念应该是:“培养真正的人!让每一个从自己手里培养出来的人都能幸福地渡过自己的一生。”

  曾经听过一节公开课,老师在下课前问了一句:“同学们,这节课你们学的快乐吗?”当时觉得很有启发,是的,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应该是快乐的,这也是一种幸福吧!

  什么是教育?教育的本质是什么?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让我们的孩子在爱与宽容下自由呼吸,幸福成长!愿与老师们共勉!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的读后感8

  我早就听说过李希贵老师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这本书,刚好我们办公室正在进行集体阅读,所以选择了这本书作为阅读目标,这正是我期望的。

  看书前,我一直在想什么样的教育是自由呼吸的教育?李希贵老师又是用什么神奇的力量塑造了自由呼吸的教育呢?怀着几分疑问,也怀着几分求知的迫切,我认真畅读了这本珍贵的教育专着,从中感悟到教育的自由原来是这般不易和美妙,李希贵老师就是这样用心、用情、用爱、用智慧创造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这本书中,字里行间充满了教育的智慧,没有空洞的理论,也没有呆板的说教,李希贵老师用朴实而真挚的语言,创造了一部教育专着,从题目到内容,无不折射出一位教育家、改革家教育教育智慧的风采。

  在教育中,我们应最大限度地尊重学生的情感需求、学习差异和自我选择,这是永恒的教育原则。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尊重他们的个性意味着给予他们充分的发展空间,让他们的精神生活得以自由呼吸。李希贵老师成功的“语文试验计划”主要在于他充分尊重了学生的选择权。通过更多的尊重,我们不会强迫活泼好动的孩子做他们不喜欢的事情;当我们犯错时,我们可以向学生道歉;我们不会剥夺学生自己时间,侵占他们自我发展的空间。尊重是相互的,只要我们尊重了孩子,他们也会尊重我们。

  教育原本是非常简单的,只需要充满真爱和宽容。可惜我们人为地将其搞得复杂了起来。如果我们能把孩子们当作独立活泼的个体对待,让他们在校园里自由呼吸,那么教育就几乎没有什么问题了。

  李希贵老师的`教育理念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尽管书本容量有限,但他的启发却是无穷的。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不仅沉浸于他先进的教育理念中,更重要的是持续尝试,反思并提升自己。我深刻地明白,只有全心全意读书、做事和做人,才能成为真正的教育者,一个珍视教育的人,一个能在教育中自由展翅的灵魂!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的读后感9

  霍姆斯说:一本书最好的并不是它包含的思想,而是它提出的思想,正如音乐的美妙并不寄寓于它的音调,而在于我们心中的回响。

  有幸拜读《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感觉一股清风扑面而来,是那么的清新。这本书是他多年来从事教育、教学和管理中潜心实践的结果,是他理论和实践的结晶,也是他教育智慧和教育理想的体现。他用非常平实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又一个曾经实践过、经历过的小故事。每一个故事都能读出他对教育的独特感悟和思考。字里行间充满着智慧,他用最朴实的语言,用一个个生动的、亲历的教育案例,展现了他的心路历程。揭示了教育教学的本质规律。

  读这本书,使我感到了我们的教育大有可为。他书中的文字能驱走诸多教育天空的阴霾,使我们的教育充满绚丽的阳光。你看这些文字,是春雨无声滋润了物——教育

  无痕,是不动声色的教育。一切教育都应该从激发学生的内在的学习动力入手,呼唤原生态教育。

  在20____年3月26日星期三CCTV第十三届青歌赛团体组复赛第七场的比赛场上,“阿鹏”,一位来自云南的原声态歌手,却用他最质朴最单纯的全身心的演唱风格,完美而透彻的诠释了他用“舒服”的感觉来演唱的他家乡的民谣,而阿鹏接下来说的“唱歌是件很舒服的事”这句话让大家更觉他的朴实和可爱。阿鹏用他最直接最朴实的语言表达了对一名歌者最基本的要求和标准:唱者要唱得舒服,听者才听得舒服。没有经过正规严格的训练,没有经过名家悉心的指导,他凭什么拿走了这么高的分数,他凭什么打动全国这么多听众的心?

  因为他觉得唱歌是件幸福、自由、快乐的事,这就是他的动力,所以他能全身心地唱出心中的感受。

  学生成长道路上的错误,就像学习走路的幼儿跌跟头,绝大多数与道德品质并没有多大关系。

  欣赏!欣赏学生,欣赏他们的创造,欣赏他们的成果,让学生们觉得学习是一种享受。

  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到自己重要。

  不占用学生自主的时间是尊重学生的最基本的`要求。

  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工业的特征是流水线,是标准化,而农业的特征是生态化、多元化。学会用生态的多元的观点来看我们的孩子,我们就会发现大树有大树的风采,小草也有小草的魅力。地球正因为生物的多样性,才显得如此生机勃勃、如此美仑美奂。

  一个人的真正品格可能在重大的时刻或紧要的关头才表现出来,但它确实在无关紧要的时刻、在琐碎的日子里形成的。

  所以最好的教育应当是着眼于孩子一生发展的教育,应当是关注孩子心灵的教育,应当使师生感受到自由、幸福和快乐的教育。

  学生已经会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够学会的不讲,讲了也学不会的不讲。

  只有活跃气氛而没有屏神思索和思维交锋的课堂不是健康的课堂。

  最大限度的尊重学生的情感需求,尊重学生的学习差异,尊重学生的自我选择,这是教育的永恒。

  书中,李希贵老师一再强调,“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教育确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把简单的事情天天做好,就是不简单。愿我们能为“把这个简单的事情做好”而努力!尊重、欣赏孩子们,放开手脚,让孩子们自由、快乐、幸福的学习吧!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的读后感10

  《未来教育家》总编辑刘堂江主持过一个论坛,当时的媒体以“30年,30座高峰”来盛赞三位校长,他们是冯恩洪、魏书生、李希贵。从此,我知道中国教育界还有一座高峰叫李希贵。但是,身处课堂一线,整日里机械般做着备课、上课、改作、教育等具体而繁琐的工作,总觉得自己忙得像一个停不下来的陀螺,对于李希贵老师的教育思想,除了来自一些教育杂志上的片段学习,并无系统地去进行了解和研究。

  这个假期,我终于有机会细细地品读了李希贵老师《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刚拿到这本书,我就被“自由呼吸”这几个字给深深地吸引住了。而“李希贵著”这几个字,更让我对该书充满了敬仰和期待。

  李希贵老师在书里谈到一个教师从“关心水井”到“关心学校”的案例。他说,管理是一门了不起的艺术,它的最高境界就是让每一个被管理的人都感到自己的重要。不可否认,在质量提升、安全管理、升学指标、家长期盼、社会氛围等诸多压力以及学校严格的内部管理下,一线教师群体中极少数人或多或少存在着应付、机械、冷漠等倦态疲态,并一度引发了“教师怎么了”这样的社会拷问。读了案例,我豁然开朗:教师也需要自我管理,个别教师心怀迷惘,其根源就在于没有真正认识自身的价值所在。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职业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的任务,是培养人、教育人,其劳动的方式,在于精神的交流、知识的传导和生命的互动。教师劳动有着崇高的价值指向,而教师辛勤的汗水,正是学生成长所需的养分。身为教师,面对社会,面对每一个学生家庭,面对每一个成长的生命,我们要深刻认识到:我们,真的很重要!

  尊重学生,让学生自由呼吸,凡事能站在学生的角度为他着想,是李希贵老师重要的教育管理思想之一。他说,所有的选择,都因为我们的立场,没有学生立场,选择就不会是真正的教育。在《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里,李希贵老师明确地告诉我们,处理师生关系,教师永远只有一个选择,那就是尊重,而尊重的意义就在于能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深深底体会到:在此处,在这个班级,在这所学校,在这个世界,我很重要!确实,每个人都渴望自己成为重要人物。面对学生,教师应心怀慈悲,走下高台,满怀对生命的尊重,如此,我们才能真正理解,为什么教育是探索和启蒙而非宣传和灌输,是自由交流和平等对话而非指示和命令,是丰富认知丰满生命而非统一和禁锢思想。我们的`生命和生活,我们的教育和教学,也终将因此焕发蓬勃的活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由呼吸!

  读完《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我深切地感受到了花的芳香、生命的丰满。作为教师,我感到前所未有的骄傲和自豪。我知道,这一切,来自我自由的呼吸!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的读后感11

  一个多月前,学校为我们每位教师购买了李希贵老师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刚开始读也没觉得太特别,随着读的越多,越来越被吸引。这就是名家的魅力吧,更是让我认识到:用心做教育才是我们教师最好的选择。

  李希贵老师就是真正地在用"心"做教育,真正为了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和未来发展着想。他在教育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我想我们很多老师也一定遇到过,只是我们通常的做法无非是心不在焉、草草了事,本来应该多想想再采取行动,却可能没有为学校、为孩子真正解决过。

  相信读过这本书的都还记得一则名为《有比抓小偷更重要的事》的故事,它对我的触动很大。故事是这样的:在课间有学生用手机播放音乐排练舞蹈,一名学生在飞快跑过时顺手牵羊,把手机捡起来揣兜里走了。正好被李老师看见,现场抓住还是假装没见呢?最终在操场见到了真人,并完美解决了此事。学生丢东西,这样的事情我也经历过,不过是费了很大周折才解决事情,却又丢了师生之间的.信任和感情。虽然知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对孩子要多一份宽容,我却在遇到事情时解决的依然是不那么完美。

  不断地阅读,我明白了十多年来,学习过远处的扬思中学、杜郎口中学、白潭中学,近处的学校也去了好多,其结果都不尽如人意,那是因为看到的听到的只是别人的成果、经验,而我们没有过多地关注、体验教育的过程,感悟名师的内在文化底蕴。

  这本书我还没有读完,但是一定会坚持用心读下去,最后借李老师的一句话:“把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来激励自己:作为教师必须善于发现,有一颗敏感的心,而这种敏感来源于我们内心的爱和责任感。教育事关千家万户,关乎国家未来,作为老师我责任在肩。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的读后感12

  花了一个月的时间,把《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看了,我被吸引住了,“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是孩子呢,对孩子多一份宽容,就让孩子多一份希望。作为教师我们要把学生当成一个无知的不懂事的孩子对待。决不能用成年人的标准去要求一个孩子。这样对孩子不公平,我们要善待孩子的错误和缺点。

  “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教育本来挺简单,只是我们人为地把它搞复杂了。把孩子们当作活生生的人来看待,让校园里充满民主、平等,让老师、学生在校园里自由呼吸”,从而“到达心灵之花自由开放的生命田园”。而反思我们的教育,为了所谓的提高学生成绩,我们只顾眼前的利益,把学生大量的时间用在机械重复的练习上,课堂上大量的讲解挤占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结果呢?老师的辛勤付出换来的是学生学习兴趣的丧失。书中有这样一句话“什么时候孩子们在我们的课堂上学会独立思考了,什么时候孩子们能够探寻属于自己的答案了,我们的教育也就成功了。”这句话很有道理,我们老师的任务不应该是告诉学生真理,而应该是引导学生去发现真理。

  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难免会碰到一些成绩不好,又不遵守纪律的学生,说实话,这些学生很让老师头疼,有时候像 “你还上吗?赶快回家吧﹗”之类的`气话也会用在这些学生身上,书中有一段话让我感触颇深,“不要用成年人的是非观念来判断学生,不要轻易使用道德的标尺来衡量学生。在教师的心目中,不应该有坏学生,只可能有心理不健康的学生。因为,如果你讨厌你的学生,那么你的教育还没有开始,实质上就已经结束。”

  总之,《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是一本好书,让我从中受到了很多启发。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的读后感13

  暑假期间我有幸读了李希贵校长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让我触动很大,书中没有激昂的豪言壮语,也没有高深的理论,李希贵老师用非常平实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个曾经实践过、经历过的小故事。这些故事引起了我强烈的共鸣。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为了学校的长足发展,李校长和我们每一位一线教师一样每时每刻都在不停地学习、不停地思考、不停地创新。但李校长却比我们更多了一份对完美和卓越的不懈追求。当我合上书感受到的不仅是一种享受,也是一种心灵的洗涤,带来了许多的启迪和思考:

  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

  教育就应该像农民种庄稼一样,春天播下一粒种子,缺少水份为它浇水,长满杂草为它除草,遭遇病虫害为它洒药,缺少营养为它施肥,让它能在一个健康的条件下一天一天的长大,直到秋天收获果实。其实教育本来挺简单,就是自然的“播种”,自然的“收获”,可是呢,我们人为地把它搞复杂了。教育质量愈抓愈紧,孩子和老师桎梏在成绩的牢笼里,校园里民主、平等日渐缺失,学生的心灵之花也难在生命田园里自由开放。“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值得每一位教师品味、反思。“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是孩子呢,对孩子多一份宽容,就让孩子多一份希望。晶莹透亮的露珠是美丽而可爱的,却又是十分的脆弱的,一不小心就会滚落而破碎。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保护孩子的自信心,保护孩子的求知欲,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快乐,让他们发自内心爱上学习,那我们的.教育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多一把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

  李校长说:“过去,我们用来衡量学生的尺子只有一把,那就是学习成绩。在这唯一的衡量标尺下,大部分学生成了失败者。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工业的特征是流水线,是标准化,而农业的特征是生态化、多元化。学会用生态的多元化的观点来看我们的孩子,我们就会发现大树有大树的风采,小草也有小草的魅力。地球正因为生物的多样性,才显得如此生机勃勃、如此美轮美奂。”多么形象的类比,我们的教育不就应该像丰富多彩,美不胜收的自然风光那样美好吗?大树挺拔,小草柔美,花儿鲜艳,还有那些不起眼的菌类也在绽放他们的光彩。

  这让我想起了我现在所教四三班的一位孩子张顺华。每次检查作业,他不是做的一塌糊涂,就是跳着做,偶尔也能猜对几个填空题和判断题,但他有一个优点那就是,每天的作业都能按时交,对于他这种状况,我不但没有嫌弃他,更没有讽刺挖苦他,因为他的基础比较差,理解能力也是很弱,我有自己的信念那就是在前进的道路上,一个都不能少。但是从他按时交作业这一方面来说,他想进步,也想受到老师的关注,所以,我可没少给他开小灶,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给他补课,不能说从零开始吧,但我是从数数、乘法口诀,加减法算式补得。说起数数,是因为,我刚接班时,我忽然有一次,教他乘法算式,一个竖式教了好几遍,竖式的写法,积的对位,乘的顺序都教会了,怎么还出错,我就纳了闷了,我就给他一步一步检查竖式,发现,原来出现在加错了,18+7他等于35,我不经意的问:“18+7等于多少?”他回答:“35.”我以为他是马虎了,就说:“你再数一数。”他的回答还是35.我惊奇了:“你慢慢地算一算。”他不慌不慢地掰着手指头,口中念念有词,这次我终于听清了,他数了19就数30,这个坎没跳过去,我也看清了四年级的孩子还掰手指头算,学乘法算式确实难为他了,我就耐心地把教我小侄女的方法都用上了,把大数18记心里,再伸出7个手指头,一个一个地加,19、20、21、22、23、24、25,数过十几就数二十几,他按照我的方法数了数,他还真数对了,我很高兴,他又掌握了一项计算技能。加法解决了,还得再回到乘法,因为毕竟他是上的四年级,又不让留级,只好硬着头皮往前走,他在计算一道三位数乘两位数时,都问人家好几次乘法口诀,针对记口诀,我认为不是一下子记得,如果他的记忆里好的情况下,二年级就记住了,我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我就安排他的桌友,小组长,经常督促他背口诀,在大家的帮助下,他的口诀不在那么生了,他的进步我真的好骄傲,他期末考试考了34分,34分可能你认为太少了,可我不觉得少,因为我看到了他的进步,一个连 四年级的学生,连数数都数错,乘法口诀都不怎么会背的孩子,能考到这个分数也很不容易了,还有我们的试卷也不是量体裁衣的,试卷的难易程度是针对大多数同学出的,班里的平均分76分多,他考34分,我很高兴,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的感觉,给一个优秀的孩子讲懂一道难题,还没有给一个学困生讲懂一道简单的题高兴,具有成就感。从这个孩子的身上我真的理解了,多一把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的真谛。

  霍姆斯说:“一本书最好的并不是它包含的思想,而是它提出的思想,正如音乐的美妙并不寄寓于它的音调,而在于我们心中的回响。”

  教育的路是漫长而多彩的,我们是教育者,我们都应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和教育的自由呼吸”而不懈努力!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的读后感14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的一书字里行间充满着智慧,李希贵老师用最朴实的语言,用一个个生动的、亲历的教育案例,展现了他的心路历程,展示了他的鲜活理念,揭示了教育教学的本质规律。在书中,李老师紧紧抓住三条主线:一条线是教学线,主要写语文教改的起因和过程。第二条线是教育线,主要写了作者的学生观的变化。第三条线是管理线,主要写作者从管理一所学校到管理一个县的教育,进而到管理一个市的教育。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为了教师的幸福成长,为了学校的长足发展,为了打造教育强市等等,李老师每时每刻都在不停的学习、不停的思考、不停的创新,他的成功应该源于他对卓越不懈的追求,他把追求完美已经成为习惯。

  书中,李希贵老师一再强调,“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教育本来挺简单,只是我们人为地把它搞复杂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是孩子呢,对孩子多一份宽容,就让孩子多一份希望。作为教师我们要把学生当成一个无知的不懂事的孩子对待。决不能用成年人的标准去要求一个孩子。这样对孩子不公平,我们要善待孩子的错误和缺点。把孩子们当活生生的人来看待,让校园里充满民主、平等,让老师、学生在校园里自由呼吸”,从而“到达心灵之花自由开放的.生命田园”。而反思我们的教育,为了所谓的提高学生成绩,我们只顾眼前的利益,把学生大量的时间用在机械重复的练习上,课堂上大量的讲解挤占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老师非常认真的在告诉学生真理,结果呢?老师的辛勤付出换来的是学生学习兴趣的丧失。书中有这样一句话“什么时候孩子们在我们的课堂上学会独立思考了,什么时候孩子们能够探寻属于自己的答案了,我们的教育也就成功了。”这句话很有道理,我们老师的任务不应该是告诉学生真理,而应该是引导学生去发现真理。

  总之,《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是一本好书,让我从中受到了很多启发。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本书最好的并不是它包含的思想,而是它提出的思想,正如音乐的美妙并不寄寓于它的音调,而在于我们心中的回响。”《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值得我们去品读。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的读后感15

  当我看到《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这本书时,就被书名所吸引,更让我内心激动。通读后更让我坚信自由呼吸的教育就是生命化的教育,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自我管理,自我约束,成为自己生命的主宰。

  这是一本用平实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个生动的亲身经历过的小故事。在每一个故事中都会让我们读出李希贵老师对教育的独特思考与感悟,更可贵的是李希贵老师从自己失败的案例中得到启示,例如“让教育从细节入手”等,这些细节是在生活中一点一滴沉淀的,在琐碎的小事里形成的。

  在书中,李希贵老师提到“让每一个人都感到自己重要”,“记住你的教育目的应该是养成一个能够自治的人,而不是一个让别人来管的人”。我们的教育不是为了约束学生,管制学生,而是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形成一种习惯。作为教师更应该认识到“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让学生感到自己很重要,才能实现真正的自由呼吸的教育。

  李希贵老师一再强调:“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教育本来挺简单,只是我们人为地把它搞复杂了。把孩子当作活生生的人来看待,让校园充满民主、平等,让老师、学生在校园里自由地呼吸。”如果我们能引导学生发现真理而不是告诉学生真理,那么每一个学生都会有与众不同的兴趣,放开孩子的手脚,让他们自己走路,只要“鞋子”合脚了,他们就会以更快的速度奔跑起来,我们又何愁学生前面不会是一片自由的天空呢!

  实际上,就像李希贵老师所说的那样“把简单的事情天天做好,就是不简单。”教育也是一样,贵在坚持,在生活中老师不再以成绩为唯一评价尺度,要用多元化的观点去看待孩子,让孩子在充满自信、充满阳光的氛围中茁壮成长,这也正是“多一把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