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呼兰河传读后感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呼兰河传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呼兰河传读后感1
每个人都拥有童年,有些是美好的,有些是痛苦的,但萧红姐姐的童年是多样的。
在这本书里,我感到童年时期的萧红姐姐是一颗未熟的葡萄肉,纯洁的内心看到肮脏的表皮,看到社会的肮脏,在这本书的文字中我看到了怪怪的有二伯,可怜的小团圆媳妇,慈祥的`外公
我印象最深的是由二伯了,他要是被一块砖头绊倒了,他会指着那块砖头骂上半天,可见他脾气有多么古怪可是他又可怜,又善良,有二伯就没有了母亲,他是喝羊奶长大的,长大后,有二伯从来不不吃羊肉。萧红姐姐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
打开书的第一页,我仿佛置身于二十世纪20年代的小城镇呼兰河。呼兰河并不繁华,但在单调中却蕴含着生机,夹杂着悲凉。这里有东二道街十字街上拔牙的洋医生,有被当地愚昧和无知的人折磨而死的小团圆媳妇,有胡同里卖麻花、粉房里挂粉条的生意人,有性情古怪的二伯,有勤恳老实的冯歪嘴子,有洁癖的祖母,更有我跟着祖父学唐诗、学下地。
呼兰河传读后感2
我最近读了一本书,书的名字叫《呼兰河传》,这本书是一个叫萧红的女作家所写的自己一生的往事,我觉得这本书的文笔十分大气。在书里介绍了日本侵华的悲惨事情与祖父的生活……
《呼兰河传》这本书有一个主要的特征,就是文章里都没有主人,没有重点介绍一个人……。具有散文的特征,可惜并不是散文,哦!也许这是作者独有的一个特征吧,一个独特的写作手法吧!这种手法,只有在这本书里才有。这本书,有一处不好,就是每一篇文章都太平淡无奇了,读着读着便使人失去了兴趣,这时只好不读,等明天再读。
书中有一处情节,我很难忘,就是萧红小时候,在园子里玩,趁祖父不注意,往他的帽子上插玫瑰花,而祖父并不知道,反说:“这个季节玫瑰花真香啊!”弄得萧红在一旁哈哈大笑。读到这里,我无不为她那童年无忧无虑的生活与童年生活的开心而感到羡慕。同时我又为萧红感到惋惜,因为她在31岁时便去世了,如果她不这么早死的话,说不定我们还能读上她的更多更好的作品。
在呼兰河这个小城里,十分平淡,但风景十分美。那里的人虽然再善良,再痴心,也抛不开呼壮兰河的容貌与人们的旧思想,土办法。从书中可见也抛不开倾家荡产、家破人亡……
在呼兰河里,也看出人们都有一种迷信思想,什么海龙王啊,什么叫魂啊的,说来说去还不是为了个大泥坑。也许在那里,人们长长为了一个小小的'事而争吵不已吧!迷信就是迷信,看了生日才能嫁人,书中的媳妇就如此,弄得家里争吵不已,最后早早地离开了人世,若生日不好,家财万贯的男孩还可出嫁。
《呼兰河传》里的故事,是三天三夜也说不完的,从书中可见也并没写完,这本书也许就是萧红最后的心血了。
啊,真想能度过一个快快乐乐的童年,也真想停留在小时候,可惜,时间不停留,也不等人,看来,我们只能珍惜童年的时光了。
呼兰河传读后感3
《呼兰河传》,作者萧红。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常想出去走走,多些感受阳光、芳草、感受那些单纯而温暖的笑脸。萧红——这个内心敏感丰富外表刚强的女子,在写完《呼兰河传》后心中的炉火逐渐无望的熄灭了。
但丁说:“生活于愿望之中而没有希望,是人生最大的悲衰。”我体会着萧红心中那个叫“呼兰河传”的悲哀:冰冷深入骨髓,笼罩着作家的后半生,然后她滑入黑暗、无边无际。
萧红是以对家乡小镇的体验进入写作,这种写作与童年深刻独特的`记忆有关。萧红有着真切的乡村体验,作品中充满原始的气息,这种原始的血气构成另外一种美学意义上的美。
她的文字是生命的体验,在作品中渗透的是粗糙的生命体验,充满苦难,她的文字很少文学的修辞、粉饰。这种作品风格在五四以来表现启蒙、小资的作品中找不到。
呼兰河传读后感4
只是若没有人处在风尖浪口上,那个处在风尖浪口上的人就有可能是自己。
————题记
看完《呼兰河传》,我思考了许多,却久久不得解惑。我们既生来为人,又何须互相猜忌,一次次的欺骗,总是想将他人推入漩涡之中仿佛自己便会置身事外一样。
呼兰城里的人,他们麻木、冷漠、自私、无情。他们总是想找点“乐子”,团圆媳妇,王大姐等等等等。就拿团圆媳妇这个来说,她年纪2岁。充满了活力,走路很快,做事利撒,却被当做有病。当众被扒光了衣服,却要被骂“不知羞”头发被剪去,也只能说不知为什么会掉了。一个花季少女凋零了这个凋零是真正的凋零。不是身体上的死亡,而是精神上心灵上对那些冷漠的旁观者的绝望。作为读者的我也不禁为她捏上一把汗。但我却无能为力,只痛恨于那些旁观者的无情,冷漠与自私。
但读后我又有了新的思考,那些坎坷能验旁观他人的悲惨。又何尝不是想要将某种焦点永远地停留到那个人的身上。生怕自己用有哪件事做得不对被别人追起来也当做笑点。所以他们便不依不饶,看着别人的痛苦,看着别人在痛苦里挣扎,却无动于衷。他们幸灾乐祸的背后反而反映出了他们自己的自卑。他们不忍自己生活在痛苦中,却把那个在痛苦中的人再一步地推向了深渊,推向了万劫不复的'深渊。他们试图用别人的痛苦来掩盖自己的痛苦,让自己麻木的同他人一起取笑那个正处于痛苦的人,以此来排解自己的不安。
实则自欺欺人罢了!
呼兰河传读后感5
暑假里,我读了一部萧红写的长篇小说《呼兰河传》,书中描述的内容栩栩如生,让我印象深刻。
《呼兰河传》主要讲了作者萧红和外祖父在一起的童年趣事,也表达出她对外祖父的思念之情。但令我最印象深刻的就是小团圆媳妇的死。本是天真无邪的年龄,却被早早地被卖到了胡家做童养媳妇。明明是一个快乐的小女孩,她的婆婆却要给她一个下马威,用皮鞭抽她、用烧过的铬铁铬过她的'脚心…她的婆婆只认为这是为了她好,也反映出大娘婆婆的恶毒,小团圆媳妇明明很健康,却要跳大神、抽帖儿、吃药……最后把小团圆媳妇活活折磨死了,她的婆婆天天哭她的那花在小团圆媳妇的五千多吊钱,也哭他的大孙子媳妇跟人跑了,一天到晚不梳头、不洗脸,坐在锅台上抽着烟袋,从此也变成了一个半疯子。
读完这篇文章,我发现这样的情况现实生活中也存在。有的人为了拍照去领养猫猫狗狗,为摆造型硬是把它们的手掰到后面去,最后觉得奇怪又不要了,把它们扔了。明明领养了它们,却不能真心地对待。我也十分憎恨这种人,明明好好的一个宠物,却把它弄成一个异类。还有的人在网上抽宠物盲盒,有一个人他希望抽到波斯猫,不是的话就直接扔掉让它去流浪,我也很同情这些流浪猫,明明可以拥有个温暖的家,却因为自己不是那个种类而被扔掉。
作者笔下的文字,用童真的语气,引起读者的共鸣,有嘲讽、有快乐、有悲伤……
呼兰河传读后感6
《呼兰河传》是近代作家萧红的代表作品,主要记叙了萧红早年在故乡呼兰河的生活经历,属于她的自传。《呼兰河传》的写作背景是萧红在濒临死亡的那段时期写的,从这本书中,我看到了一个面对死神如此之近的人,对生命的热爱,对美的追求。萧红正用她的笔,向我娓娓道来。《呼兰河传》全书分七大章和尾声,第一和第二章节主要写了全县的三条街与当地跳大神,放河灯,看野台子戏和庙会等风俗,其余五个章节写了与作者同住一条街的邻居和亲人。我与萧红一样,最喜欢的是祖父。书中曾描写祖父的样子:“祖父的眼睛是笑盈盈的,祖父的,常常笑得和孩子似的。”我虽然从没见过萧红祖父的样子,但是从这一描写中,我可以感受到祖父的和蔼可亲,温顺老实。这不仅仅是一个人的描写,我想,祖父所代表的应该是中国社会中最最底层的人民。他们忠厚老实,默默地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财富;他们虽然地位不高,受人歧视,但是却时时刻刻乐观开朗,在昏暗的社会中仍然保持着一颗淳朴善良的心,那种来自大地的美,犹如一阵清风,让受蒙于内心欲望的人们,感到生活的希望。除了非常具有人情味的亲人们,呼兰河这个地方也让萧红看到了旧中国对平凡百姓的`残害。当然,这里不仅仅包括因为经济能力低下所导致的人民生活困苦,还有旧的习俗引发的一系列的让人心痛不已的悲剧。最让我揪心的就是团圆媳妇的故事。团圆媳妇是个仅是十二岁的小姑娘,她被父母卖给别人家当童养媳,为婆婆家劳累操心,却总是被婆婆和嫂子说行为“不检点”“不像个姑娘样子”;嫂子将她打得得了病,一家子人用了各种办法帮她治病,无奈当时的人民太过愚昧,虽然很多人帮忙想办法,但都是一些神鬼之说,毫无科学依据,活活使得一个年轻的生命离开了世界。书中也有很多关于团圆媳妇的描写,其中“她的头发又黑又长,梳着很大的辫子,普通姑娘的辫子都是到腰间那么长,而她的辫子竟快到膝间了。她脸长得黑乎乎的,笑呵呵的”。这是一段十分传神的描写,“又黑又长的辫子”,“黑乎乎”“笑呵呵”,等等,都让人看到了一个年轻美丽的姑娘,她精神饱满,对未来充满着向往。而回头看看,她的结局竟是如此悲惨。强烈的对比,让人心中怵然。整本书行书流畅,文字清新,即使是小学生读,也没有什么太大的阅读障碍,但作为一个大学生,我认为,我所进行阅读的不只是一本书那么简单,从它,我看到了一个社会的缩影,一个人内心的独白,和一段童年的、也许每个人都有过的美好的回忆。它值得我用一生去慢慢回味。
《呼兰河传》是近代作家萧红的代表作品,主要记叙了萧红早年在故乡呼兰河的生活经历,属于她的自传。《呼兰河传》的写作背景是萧红在濒临死亡的那段时期写的,从这本书中,我看到了一个面对死神如此之近的人,对生命的热爱,对美的追求。萧红正用她的笔,向我娓娓道来。
《呼兰河传》全书分七大章和尾声,第一和第二章节主要写了全县的三条街与当地跳大神,放河灯,看野台子戏和庙会等风俗,其余五个章节写了与作者同住一条街的邻居和亲人。
我与萧红一样,最喜欢的是祖父。书中曾描写祖父的样子:“祖父的眼睛是笑盈盈的,祖父的,常常笑得和孩子似的。”我虽然从没见过萧红祖父的样子,但是从这一描写中,我可以感受到祖父的和蔼可亲,温顺老实。这不仅仅是一个人的描写,我想,祖父所代表的应该是中国社会中最最底层的人民。他们忠厚老实,默默地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财富;他们虽然地位不高,受人歧视,但是却时时刻刻乐观开朗,在昏暗的社会中仍然保持着一颗淳朴善良的心,那种来自大地的美,犹如一阵清风,让受蒙于内心欲望的人们,感到生活的希望。
除了非常具有人情味的亲人们,呼兰河这个地方也让萧红看到了旧中国对平凡百姓的残害。当然,这里不仅仅包括因为经济能力低下所导致的人民生活困苦,还有旧的习俗引发的一系列的让人心痛不已的悲剧。最让我揪心的就是团圆媳妇的故事。团圆媳妇是个仅是十二岁的小姑娘,她被父母卖给别人家当童养媳,为婆婆家劳累操心,却总是被婆婆和嫂子说行为“不检点”“不像个姑娘样子”;嫂子将她打得得了病,一家子人用了各种办法帮她治病,无奈当时的人民太过愚昧,虽然很多人帮忙想办法,但都是一些神鬼之说,毫无科学依据,活活使得一个年轻的生命离开了世界。书中也有很多关于团圆媳妇的描写,其中“她的头发又黑又长,梳着很大的辫子,普通姑娘的辫子都是到腰间那么长,而她的辫子竟快到膝间了。她脸长得黑乎乎的,笑呵呵的”。这是一段十分传神的描写,“又黑又长的辫子”,“黑乎乎”“笑呵呵”,等等,都让人看到了一个年轻美丽的姑娘,她精神饱满,对未来充满着向往。而回头看看,她的结局竟是如此悲惨。强烈的对比,让人心中怵然。
整本书行书流畅,文字清新,即使是小学生读,也没有什么太大的阅读障碍,但作为一个大学生,我认为,我所进行阅读的不只是一本书那么简单,从它,我看到了一个社会的缩影,一个人内心的独白,和一段童年的、也许每个人都有过的美好的回忆。它值得我用一生去慢慢回味。
呼兰河传读后感7
我最近在读一本叫《呼兰河传》的书,是20世纪80年代一位叫萧红的女作家写的。我觉得她的写作风格很大气。萧红用灰色的语气描述了呼兰河。
在书中,萧红用轻盈的笔调写下了她的童年。其中,萧红多次提到祖父和她玩耍的场景,因为在家里,只有祖父最关心她,而其他人非常歧视她。书中有一个情节是我最难忘的。当我祖父不注意的时候,萧红把玫瑰放在帽子上,但我祖父没有注意到,说:"玫瑰这个季节真香啊!"萧红在旁边笑。
读到这里,我觉得萧红的童年很无律,在童年的时候也很开心。是的,童年是上帝送给我们的最好的礼物,所以我们应该珍惜我们的童年。我为萧红感到难过,因为她31岁就死了。如果她不这么早死,她可能会给我们留下更多更好的作品。
平淡得像秋水,一片灰色的天空,一条灰色的道路,一座灰色的城市,一个灰色的社会。在那个动荡的时代,无论人们多么善良,他们都不能抛开那些有害而无益的旧思想和土壤方法。如果你不能抛开它,你就不可避免地会失去你的财产和你的家庭。
呼兰河畔的生活充满了当时人们迷信的`影子。什么是海龙王,什么是灵魂,不是为了一个大泥坑。那里的人是萧红那个时代最普通的人,靠自力更生却摆脱不了小市民的身份,为琐事喋喋不休。一个孤独的世界描绘出一个孤独的世界。迷信还是迷信,跳大神,给人去病。看完生日再结婚,如果生日不好但家财万贯的男生可以结婚。虽然这么无知,但在这样的家庭里还是那么温暖,那么一点点,像炊烟一样迷茫,摸不着,摸不着。
〈《呼兰河传》中的故事三天三夜都讲不完,抑郁和孤独也讲不完。这种情绪投射在《呼兰河传》上的阴影,但可惜看到了整本书的情调和思想部分,就像我们对萧红的死一样。
啊,我真的很想永远呆在童年里。但时间总是要走的。然后用一颗善良、热情、进取的心去珍惜,感受这美好的时光。
呼兰河传读后感8
寒假时赵老师推荐我们读《呼兰河传》。我知道这个消息后脑中就冒出了一堆的问题:作者为什么要给呼兰河立传呢?这本书讲了什么故事?有哪些人物于是,我带着这些疑问翻开了这本书。
把这本书看完后,我陷入了深深的遐想。
作者萧红用平静的语气讲述了呼兰河这个小城中发生的一个个悲剧,但这些悲剧大多都是因为当时人们的无知和愚昧所引起的
在东二道街上有个泥坑,有六七尺深,人和家畜无论在什么天气中都会遭殃,淹死过小猪,也闷死过猫狗等动物。人们为了避免这种事的发生,说拆墙的有,说种树的也有,可就是没有说把泥坑填平的`。它让我感慨:多么愚昧的人们啊!自己要顺应一切,这绝对是他们的悲哀!
作者在文中一直写我家的园子是很荒凉的,这就引出了后面的一个个悲剧。文章中的团圆媳妇才十二三岁,就被卖了出去,稍有不慎就会被打,最后死了。与其说他是被吓死的,还不如说是被害死的。我还看到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我在黑夜中小心地活着,而自尊心极强的有二伯;刻薄无聊的老厨子从他们身上发生的悲剧中,我感到自己是多么幸运,可以出生在现在这个时代中,人人自由,人人平等,没有不公平。
这本书本身没有颜色,但其中讲述的一件件悲剧,却慢慢的给这本书染上了灰色。
《呼兰河传》读完了,然而我的心情却很久很久都沉浸在那一幅灰色的画面中!
呼兰河传读后感9
呼兰河城,这是个东北的小城,城内有这么一群人,平凡而普通。但从这些平常的生活中,我们却能发现这些人折射出的一种伟大。
《呼兰河传》里有三个主要的人物,小团圆媳妇儿,有二伯和冯歪嘴子。这三人看似是不同的,年龄、身份、性格。他们是截然不同的,但细细看去,我们就会发现,他们是相同的,因为他们的性格中有这样的相同点,那份对生命的执着追求。
小团圆媳妇来到呼兰河,被她的婆婆打,被家里的亲人虐待,甚至于用开水“洗澡”驱病。她的一生是悲惨的.,也无怪于作者认为她的灵魂会变为白兔。其实不只是团圆媳妇,有二伯和冯歪嘴子也是如此,他们的人生都是痛苦,无奈的,他们都有着一个悲剧的结局。但无论生活如何摧残他们,他们都不放弃生的希望,都在坚持着活下去。
小团圆媳妇儿始终是乐观的。死前,她仍然对着作者笑;有二伯的生命力是顽强的,哪怕他说要上吊、投井,他终是活了下来;冯歪嘴子从不放弃希望,他激励自己,去迎接生活的重担。
他们是一样的,其实整个呼兰河城的人民都是如此,他们有着普通的生活和微不足道的生命,但他们仍然乐观,始终顽强,从不放弃希望。
这便是他们的伟大之处了。平淡的生活中,他们总能从中体会到“乐”来。既使他们是以伤害他人的生命为代价,即使他们是腐朽而落后的,他们却还活着。他们尊重自己的生命,热爱生活,这是他们腐朽封建的另一面透出的光。是一种善的,多彩的,不同的品格,是支持他们活下去的动力,不竭的源泉。
从另一方面看,《呼兰河传》写了那些平凡人求生的过程,抛开大的人或事,那些细小的人、物、事依然透出了乐观、坚持、希望,这是呼兰河人内心深处的本来面貌,一个快乐的呼兰河。
所以这些人始终平平静静地活着。
呼兰河传读后感10
“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儿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萧红
萧红想要的自由,一直都在她的灵魂深处,因为太深太深,所以太寂寞。
她是一个依附于爱情的女子,但她的爱情让她的人生越走越荒凉,几经波折,辗转反复,命运多舛。一生渴望自由,却在苦难中颠沛流离。最近又去看了一遍《黄金时代》,只是因为看了《呼兰河传》所以更想了解萧红,想了解这个心里有着日月星辰天空和大海的女子的点点滴滴。但是汤唯只是汤唯,而萧红才是萧红。汤唯演不出她的广阔和苍凉。
在生之末去回忆童年的点点滴滴,文字中无论欢喜和忧愁都透着深深的悲凉。
《呼兰河传》一开篇就写被冻裂的世界,寒冷像小刀子一样,冻着人们。开篇就将读者带到寒冷的情境中,哪怕回忆再甜,童年再美,依然是冷的基调。东二道街上的一个大泥坑,因为这个泥坑,道尽小城里人们的辛酸艰难,世态炎凉,还有人们的冷漠自私,自欺欺人。
对于扎彩铺子的描写也是极其丰富,人们对于死后世界有着五色斑斓的期许,可是对于生前的灰暗却是麻木和隐忍。呼兰河的人们热衷于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野台子戏,这是他们单调乏味生活里的乐趣,精神上盛举。是单调生活的调剂品。
着墨最多的小团圆媳妇,本是一个十二岁的健康明朗的少年,嫁过来被无聊的人们观摩,因为不符合封建女性低眉顺眼的.姿态,被邻里指手划脚地嘲笑,被婆婆各种摧残和虐待,直到病倒。虐待她的婆婆因为订她时花的头绳钱,脚带钱又怕她死掉,各种偏方,妙方,大神请过来给她治病,最后竟然听大神用滚烫的开水三次为她洗澡,直至将她折磨至死。
小团圆媳妇死了,没有人为她感到悲伤,去埋葬她的有二伯和老厨子回来谈论的只是招待他们酒菜的香味。她死的那个夜晚世界都睡得实实沉沉,埋葬了她,仿佛她从来没有来过这个世界,为她治病时的种种闹剧,只是调节人们单调无味的生活。人们只知道围观的乐趣。后是偶尔看到听到东大桥那儿鬼哭的声音,人们说那是团圆媳妇的灵魂。
性格怪异的有二伯,像极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他喜欢自说自话,穷困又随遇而安,仇富又习惯点头哈腰。冯嘴歪子则是一个善良而勤奋的人,他做的黏糕也曾甜过萧红的童年,但他的苦难的遭遇也刺痛着读者的心,在苦难的生活中生儿育女,从不妥协。
喜欢看作者笔下的后花园,还有和祖父的点点滴滴。后花园的一草一木,一土一物都被作者赋予生命,纷纷鲜活了而带着光芒,和祖父相处的点点滴滴也让人动容。这些美好的事物都成为萧红以后苦难岁月里的光芒,是她灵性文字的来源。
无论多么生动有趣,最后都变荒凉,“荒凉”是《呼兰河传》中出现最多的词。萧红病卧榻前,回忆记忆深处的童年,她的笔调寂寞苍凉,她笔下的一幅幅画面,一个个人物,鲜活而又生动,丰富而又哀婉,读来让人唏嘘。
萧红的文笔细腻而生动,字字句句都是灵动的符号,闪亮着,击打着读者的灵魂。联想到萧红风雨飘摇的一生,让人无限的哀痛和婉惜。她比烟火更绚烂,她比烟花更寂寞。
呼兰河传读后感11
是我在暑假开始前买的一大包书中最吸引我的一本,所以,也成为了我最先注目的一本书。对于作者萧红,她的那篇《回忆鲁迅先生》在所有的鲁迅回忆纪念文作当中独树一帜,曾经在某个秋天的深夜让我又一次领略了什么才是情由心生,什么才叫作感动。带着这么一种非常好的印象,我打开了《呼兰河传》。
熟悉的笔触、色彩、用光,萧红再一次用她那喃喃自语般平静的叙述将我领进了那接近80多年前的东北,一个衰落的村庄。整个村子里面,到处都是萧杀,灰色的背景,灰色的人物,除了叙事者——那个家境还算富裕的小女孩——以及她的祖父,整个村落就像暴风雨前的天空一样,乌云蔽日,见不得半点阳光。没有抬起头来的村民,他们笑也笑得那么拘谨,生的普普通通,死的平平淡淡,按部就班的日子,哪怕这是一种煎熬,也没有人去打破。他们只是活着,为了活着而活着,为了死去而死去。那么多交替出现的人物,我甚至都来不及判断哪个是我应当同,哪个又是我该去鄙夷的……一个又一个悲剧,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都是主角,每个人都是被告和原告,每个人都是迫害者和受害者。
小团圆媳妇的死,我不能沉下心去,像正文前那不知好歹的序文一般归结到她的婆婆一家的愚昧、封建、狠心,诸如此类,我不敢想象,当我身处那婆婆的境地,那样的家庭,那样的时代,我能做些什么。他们家的小媳妇死了,来得时候还活蹦乱跳的,谁也没料到,会走得那样匆忙,让婆婆们心酸,他们使了多少钱,费了多大的力气,不过是想让这个媳妇“活”过来啊。那小团圆媳妇呢?她本该是一个天真可爱的孩子,才14岁而已,却以为人妻,为人媳,她该是多么不愿意啊!在新家,又要受到夫家人的打骂,就这么孤零零的一个人,还是个孩子的人,怎么承受的了?然而,在那个时代,这一切都是司空见惯,也是无人能够挽救的。试想一下,如果小团圆媳妇并没有成为文中的小团圆媳妇,那谁又能断定,她不会被另一个小团圆媳妇替代,或者依然遇到了身为小团圆媳妇的悲剧呢?悲剧笼罩着他们,因为这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一大群人,一个村落的人,一个地方的人,乃至一个国家,一个世界的`人。
小团圆媳妇一家的悲剧,和那些活了又死了的村民形象都静静的从高处看着我们,帝制到民主的转变,被侵略和被殖民的屈辱,他们都经历过了,80年之后的今天,他们都已经消失了吗?没有,他们还存在着,存在于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存在于我们每一个人的骨血之中,像鲁迅先生所说的那样,这些人,我们,他们,都是“中国的脊梁”。虽然我们这些脊梁,总是那样的不争气,80年前的灰色或许少了一些,但那些低着头的匆匆步伐,怯懦的笑,和新的一种“封建”正悄悄的用它们狡黠的眼睛张望着。
只是,不要再那么无奈的活着,又无奈的死去,来去若空。
呼兰河传读后感12
东北的历史是个苦难史。几十年辉煌一次,然后又经历磨难的往复:女真人入关光宗耀祖,闯关东逃难地,日俄战争战场,远东第一大城市长春,伪满洲国成立,东北抗联杨靖宇李兆麟周保中的抗战,张作霖儿子张学良的爱国事迹,新中国的工业长子,最早开始城市化的地区,夏港潮...
经过很多起起伏伏,今天的人口南迁潮看起来也不算个事。东北人往那一站,就是历史本身,他们才是最见过世面的人。所以即使有时比较粗线条,也被他们的乐观开朗所抹掉。我最喜欢结交东北朋友。
当时同学们拿着大一新借书证,争相传阅哈尔滨呼兰区女作家萧红的作品《呼兰河传》,我当时没有感觉,今天读到尾声时候,同为一个父亲,觉得冯歪嘴子就是东北人的化身,是全书的高潮,十分震撼。以下摘抄给大家:
过年我家杀猪的时候,冯歪嘴子还到我家里来帮忙的,帮着刮着猪毛。
到了晚上他吃了饭,喝了酒之后,临回去的时候,祖父说,让他带了几个大馒头去,他把馒头挟在腰里就走了。
人们都取笑着冯歪嘴子,说:“冯歪嘴子有了大少爷了。”
冯歪嘴子平常给我家做一点小事,磨半斗豆子做小豆腐,或是推二斗上好的红粘谷,做粘糕吃,祖父都是招呼他到我家里来吃饭的。就在饭桌上,当着众人,老厨子就说:“冯歪嘴子少吃两个馒头吧,留着馒头带给大少爷去吧……”
冯歪嘴子听了也并不难为情,也不觉得这是嘲笑他的话,他很庄严地说:“他在家里有吃的,他在家里有吃的。”
等吃完了,祖父说:“还是带上几个吧!”
冯歪嘴子拿起几个馒头来,往哪儿放呢?放在腰里,馒头太热。放在袖筒里怕掉了。
于是老厨子说:“你放在帽兜子里啊!”
于是冯歪嘴子用帽兜着馒头回家去了。
东邻西舍谁家若是办了红白喜事,冯歪嘴子若也在席上的话,肉丸子一上来,别人就说:“冯歪嘴子,这肉丸子你不能吃,你家里有大少爷的是不是?”
于是人们说着,就把冯歪嘴子应得的那一份的两个肉丸子,用筷子夹出来,放在冯歪嘴子旁边的小碟里。来了红烧肉,也是这么照办,来了干果碟,也是这么照办。
冯歪嘴子一点也感不到羞耻,等席散之后,用手巾包着,带回家来,给他的儿子吃了。
(他的儿子也和普通的小孩一样,七个月出牙,八个月会爬,一年会走,两年会跑了。)
夏天,那孩子浑身不穿衣裳,只带着一个花兜肚,在门前的水坑里捉小蛤蟆。他的母亲坐在门前给他绣着花兜肚子。他的父亲在磨房打着梆子,看管着小驴拉着磨。
又过了两三年,冯歪嘴子的第二个孩子又要出生了。冯歪嘴子欢喜得不得了,嘴都闭不上了。
在外边,有人问他:“冯歪嘴子又要得儿子了?”
他呵呵呵。他故意的平静着自己。
他在家里边,他一看见他的女人端一个大盆,他就说:“你这是干什么,你让我来拿不好么!”
他看见他的女人抱一捆柴火,他也这样阻止着她:“你让我来拿不好么!”
可是那王大姐,却一天比一天瘦,一天比一天苍白,她的眼睛更大了,她的鼻子也更尖了似的。冯歪嘴子说,过后多吃几个鸡蛋,好好养养就身子好起来了。
他家是快乐的,冯歪嘴子把窗子上挂了一张窗帘。这张白布是新从铺子里买来的。冯歪嘴子的窗子,三五年也没有挂过帘子,这是第一次。
冯歪嘴子买了二斤新棉花,买了好几尺花洋布,买了二三十个上好的鸡蛋。
冯歪嘴子还是照旧的拉磨,王大姐就剪裁着花洋布做成小小的衣裳。
二三十个鸡蛋,用小筐装着,挂在二梁上。每一开门开窗的,那小筐就在高处游荡着。
门口来一担挑卖鸡蛋的,冯歪嘴子就说:“你身子不好,我看还应该多吃几个鸡蛋。”
冯歪嘴子每次都想再买一些,但都被孩子的母亲阻止了。冯歪嘴子说:“你从生了这小孩以来,身子就一直没养过来。多吃几个鸡蛋算什么呢!
我多卖几斤粘糕就有了。“
祖父一到他家里去串门,冯歪嘴子就把这一套话告诉了祖父。他说:“那个人才俭省呢,过日子连一根柴草也不肯多烧。要生小孩子,多吃一个鸡蛋也不肯。看着吧,将来会发家的……”
冯歪嘴子说完了,是很得意的。
天气有些寒了,人们都穿起夹衣来。
晚饭之后,乘凉的人没有了。院子里显得冷清寂寞了许多。
鸡鸭都上架去了,猪也进了猪栏,狗也进了狗窝。院子里的蒿草,因为没有风,就都一动不动地站着,因为没有云,大昂星一出来就亮得和一盏小灯似的了。
在这样的一个夜里,冯歪嘴子的女人死了。第二天早晨,正遇着乌鸦的时候,就给冯歪嘴子的女人送殡了。
冯歪嘴子的女人是产后死的,传说上这样的女人死了,大庙不收,小庙不留,是将要成为游魂的。
我要到草棚子去看,祖父不让我去看。
我在大门口等着。
我看见了冯歪嘴子的儿子,打着灵头幡送他的母亲。
灵头幡在前,棺材在后,冯歪嘴子在最前边,他在最前边领着路向东大桥那边走去了。
那灵头幡是用白纸剪的,剪成络络网,剪成葫椒眼,剪成不少的轻飘飘的穗子,用一根杆子挑着,抗在那孩子的肩上。那孩子也不哭,也不表示什么,只好像他抗不动那灵头幡,使他抗得非常吃力似的。
他往东边越走越远了。我在大门外看着,一直看着他走过了东大桥,几乎是看不见了,我还在那里看着。
乌鸦在头上呱呱地叫着。
过了一群,又一群,等我们回到了家里,那乌鸦还在天空里叫着。
(冯歪嘴子的女人一死,大家觉得这回冯歪嘴子算完了。扔下了两个孩子,一个四五岁,一个刚生下来。)
看吧,看他可怎样办!
老厨子说:“看热闹吧,冯歪嘴子又该喝酒了,又该坐在磨盘上哭了。”
东家西舍的也都说冯歪嘴子这回可非完不可了。那些好看热闹的人,都在准备着看冯歪嘴子的热闹。
可是冯歪嘴子自己,并不像旁观者眼中的那样地绝望,好像他活着还很有把握的样子似的,他不但没有感到绝望已经洞穿了他。因为他看见了他的两个孩子,他反而镇定下来。他觉得在这世界上,他一定要生根的。要长得牢牢的。他不管他自己有这份能力没有,他看看别人也都是这样做的,他觉得他也应该这样做。
于是他照常地活在世界上,他照常地负着他那份责任。
于是他自己动手喂他那刚出生的孩子,他用筷子喂他,他不吃,他用调匙喂他。
喂着小的,带着大的,他该担水,担水,该拉磨,拉磨。
早晨一起来,一开门,看见邻人到井口去打水的'时候,他总说“去挑水吗!”
若遇见了卖豆腐的,他也说一声:“豆腐这么早出锅啦!”
他在这世界上他不知道人们都用绝望的眼光来看他,他不知道他已经处在了怎样的一种艰难的境地。他不知道他自己已经完了。他没有想过。
他虽然也有悲哀,他虽然也常常满满含着眼泪,但是他一看见他的大儿子会拉着小驴饮水了,他就立刻把那含着眼泪的眼睛笑了起来。
他说:“慢慢地就中用了。”
他的小儿子,一天天的喂着,越喂眼睛越大,胳臂,腿,越来越瘦。
在别人的眼里,这孩子非死不可。这孩子一直不死,大家都觉得惊奇。
(到后来大家简直都莫名其妙了,对于冯歪嘴子的这孩子的不死,别人都起了恐惧的心理,觉得,这是可能的吗?这是世界上应该有的吗?)
但是冯歪嘴子,一休息下来就抱着他的孩子。天太冷了,他就烘了一堆火给他烤着。那孩子刚一咧嘴笑,那笑得才难看呢,因为又像笑,又像哭。
其实又不像笑,又不像哭,而是介乎两者之间的那么一咧嘴。
但是冯歪嘴子却欢得不得了了。
他说:“这小东西会哄人了。”
或是:“这小东西懂人事了。”
(那孩子到了七八个月才会拍一拍掌,其实别人家的孩子到了七八个月,都会爬了,会坐着了,要学着说话了。冯歪嘴子的孩子都不会,只会拍一拍掌,别的都不会。)
冯歪嘴子一看见他的孩子拍掌,他就眉开眼笑的。
他说:“这孩子眼看着就大了。”
那孩子在别人的眼睛里看来,并没有大,似乎一天更比一天小似的。因为越瘦那孩子的眼睛就越大,只见眼睛大,不见身子大,看起来好像那孩子始终也没有长似的。那孩子好像是泥做的,而不是孩子了,两个月之后,和两个月之前,完全一样。两个月之前看见过那孩子,两个月之后再看见,也绝不会使人惊讶,时间是快的,大人虽不见老,孩子却一天一天地不同。
看了冯歪嘴子的儿子,绝不会给人以时间上的观感。大人总喜欢在孩子的身上去触到时间。但是冯歪嘴子的儿子是不能给人这个满足的。因为两个月前看见过他那么大,两个月后看见他还是那么大,还不如去看后花园里的黄瓜,那黄瓜三月里下种,四月里爬蔓,五月里开花,五月末就吃大黄瓜。
但是冯歪嘴子却不这样的看法,他看他的孩子是一天比一天大。
大的孩子会拉着小驴到井边上去饮水了。小的会笑了,会拍手了,会摇头了。给他东西吃,他会伸手来拿。而且小牙也长出来了。
微微地一咧嘴笑,那小白牙就露出来了。
呼兰河传读后感13
萧红笔下的一座小城,坐落在昔日的黑龙江省呼兰县。这座小城极为普通,从南到北的十字街贯穿整个小城。一个个生活在这普通小城里的普通人,共同编织成《呼兰河传》的故事。
全书由“整体到局部”的结构先总写呼兰小城的地理情况、城市内部的构造等等。再写人,但这本书无主要角色,用小城各个地方不同的人为线索,把小城的面目徐徐铺开。作者用叙述生活的口吻描写的事件当中,有善有恶,有悲有喜,黑白交织,如灰色的、大笔点染的水墨画。
“灰色”——这是我读完《呼兰河传》的第一感受。白与黑交织,便构成了灰。《呼兰河传》有令人愉悦的片段,有能激励人心的人物。我至今都记得在第五章有一个片段:“于是我从祖父的身上从上往下挣扎着,喊着:‘我要掉井的!我要掉井的!’祖父几乎抱不住我了。”童趣与天真如钻石一样镶嵌在本书中,但仅存的美好便大抵这些了吧。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呼兰小城的“文化活动”。先是跳大神,大神是要请的,而且还要献上布匹,大神不高兴了还要杀鸡。既然活动成本这么高,呼兰城的市民为什么还要心甘情愿地去做?我认为可以从上下文寻得答案:呼兰小城有为神鬼服务的店铺,以扎彩铺为例,文中作者用细致的描写写出了扎彩铺里金碧辉煌的阴间宅子,加之以豪华的特殊服务——有专门的人拉车,有穿着白净的厨子拉面,还有精明的管家管账……然而这一切是还是衣着粗鄙的人做出来的,并没有因为阴间的宅子如何漂亮而改变现世的生活。作者也在文中说,并未见到做扎彩的人给自己做一间阴间宅子。放河灯也是一大特色活动,例如此场景描写:“这时,再往远处的下流看去,看着,看着,那灯就灭了一个,再看着看着,又灭了一个,还有两个一块儿灭的。于是就真像被鬼一个一个地托着走了。打过三更,河沿上一个人也没有了,河里边一个灯也没有了。”文字虽简洁,但在我脑海中一下子就有了画面:在视野的尽头,灯在河的远处一个个地灭掉,每灭掉一个,天色便暗了几分。待到灯全部都灭完后,这河,便又恢复死寂。
哪有阳间人渴望阴间的道理?如果真是这样,只能说明人们对现世的不满、失望以及对虚无缥缈的.“来世”的憧憬。听着大神唱着跌宕起伏的调子,难道他们感受不到内心的空虚吗?向鬼神求幸福安稳,渴望来世的荣华富贵——而这一切,是谁造成的?
作者情感已不必多说,读者自知。而打动我的是灰色的回忆:如黑白交织,生活不是一昧的美好、顺利,也不是一昧的困难、坎坷;只有风雨交织、雨后天晴的生活最是真实,也最是动人。
昔日的黑龙江省呼兰县今日已物是人非,哈尔滨市呼兰区代替了呼兰县。但萧红笔下的呼兰小城,似一缕若有若无的炊烟,跨过历史的河岸,飘过了呼兰,飘过了黑龙江,飘过了中国北方……向沿途的旅行者诉说这娓娓道来的故事,喜悲交织的故事将会一直延续下去……
呼兰河传读后感14
在茫茫书的海洋中 ,《呼兰河传》给我留下了无限的思考。它用朴素而又亲切的语言为我们展现了作者萧红童年时一幅幅欢声笑语、自由自在、温暖动人的场面。
萧红的童年是无忧无虑的,因为有了一个疼她、爱她的祖父。让我最难忘的是祖父带着萧红在门前的菜园里辛勤劳作。祖父拿着铲子铲土,萧红也拿着一把铲子,在地上磨啊磨,把铲子拆成了两半。祖父正在给植物浇水,萧红采了一条黄瓜,用水洗了洗,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有一次,玫瑰花开得正香,萧红偷偷采了几朵,趁祖父不注意时,悄悄插在他的头上,回到家时,祖父还大声称赞,说:“今年的玫瑰花开得可真香,这么远都能闻到浓郁的花香。”听了这话,萧红便捂着肚子哈哈大笑起来,这时,祖父才知道自己头上戴了几朵玫瑰花,也跟着笑起来。萧红最喜欢摆弄家里的旧东西,她又在仓库里翻箱倒柜,翻出了一个满是灰尘的旧灯笼,祖父看见了,不但没骂她,还仔细地擦拭干净,才给萧红玩。正因为这样一位慈祥的祖父,萧红才能每天把笑容挂在嘴边。
萧红的童年是丰富多彩的,是因为有了一个平凡又不平凡的村子。这个村子里有一个作恶多端的大泥潭,这泥潭不但挡了许多人的前进道路,还经常弄翻人马,淹死人和牲畜,是因为这个泥潭,村里才开始热闹起来,大家互帮互助,翻了马车抬马车,人掉了下去救人,如果挡住了人,大家就会从旁边的墙上面爬过去,没有一个人会不愿意来救人。当然,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泥潭也有好的地方,如果淹死了几只猪,大家都会争先恐后的抢,想要捡点便宜,如若被卖猪肉的.撞见了,他就会捡回家,再以半价卖出,但也不会有一个人嫌弃这肉,都会一个劲夸好,如果有人说这是淹死的猪肉,大家一定会骂他胡说。正是这样一个无恶不作的泥潭,让呼兰河充满热闹。
虽然在呼兰河时时刻刻会发生一些悲惨、凄凉的事,但却永远也不会埋没萧红那一颗真诚质朴的心。这段至纯至美的平凡童年生活会像小苗那样在萧红和每个人心里生根发芽,长出一朵最独一无二的鲜花。
读了《呼兰河传》这本书,读出了童年的珍贵,读出了人间的真、善、美,读出了那个独一无二、平凡亦温暖动人的呼兰河。
呼兰河传读后感15
寒假里我看了一本叫《呼兰河传》的书,作者是萧红。
全书分为六章。第一章讲了呼兰河城里大概的情况,第二章写的呼兰河城居民的生活习性。第三章描写作者与祖父在后花园里尽情的玩耍,表达了作者自由自在的情感。第四章作者描写自己家的院子很荒凉,第五章描写呼兰河城的人很迷信,最后把一个叫团圆媳妇的妇女给弄死了。第六章讲了作者和她的二伯经历的趣事。第七章写一个叫冯二嘴子的人,生活方式总是和别人不一样,最后他的老婆和儿子都死了。
其实,作者写这本书的目的`就是反对封建。她向往自由,觉得老百姓与地主阶级是平等的。写这本书,也反映了作者悲惨但又自由的童年生活。萧红的童年很悲惨,在失去外祖父之后,萧红因为家境败落而退学,但她并没有放弃,仍然坚持学习,终于在1934年出版了《生死场》,得到了鲁迅先生的赞扬。
在第三章中,作者写了自己和祖父在园子里尽情自在的玩耍,我觉得那时候是半封建社会,人民不自由,作者写这一章,背后也反映出了对封建制度的反抗。
如果你对这本书有兴趣,那就一起来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