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流》读后感

时间:2024-05-26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合集)《心流》读后感

  读完某一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流》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合集)《心流》读后感

《心流》读后感1

  我是不是一位有创造力的人?我能否发现身边有创造力的人?有创造力的人要具备什么样的性格特质?或者有什么样的思维表现?《创造力:心流与创新心理学》这样阐述:创造力的人要有聚合思维,更要有发散思维。伟大的艺术和伟大的科学都是通过想象跃入一个与当下不同的世界。艺术与科学的完整特点是:超越我们目前所认识的真实,去创造新的真实。就如爱因斯坦所言“艺术与科学是逃离人类所设想出的现实的两种形式”发散性思维通常被认为是偏离主流的思维,因此富于创造力的人会觉得孤独,不被理解。因此就更促使创造力的释放,创造出新的世界。

  天时地利显然很重要,但很多人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天时地利交汇点,即使他意识到了,也很少有人知道该怎么做。我想到老子《道德经》有句话“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就是我们饱览群书,博闻强识,会给我们工作带来很多便利;但要真正产生大的`作用,就必须忘记那些,把博闻强识转化成自己的思想。也如《倚天屠龙》张无忌向张三丰学太极拳一样。

  该书还指出富有创造力的人10对明显对立的性格“一 个体通常体力充沛,但也会经常沉默不语、静止不动;二 人很聪明,但也很天真;三 性格是娱乐与守纪律,负责与不负责的结合;四 个体可以在想象、幻想与牢固的现实感之间转换;五 兼容了内向与外向这两种相反的性格倾向;六 个体非常谦虚,同时又很骄傲;七 而富有创造力的男孩更敏感、更少侵略性,女孩更坚强、更有影响力;八 通常被认为反叛的、独立的;九 对自己的工作充满热情,但他们同样会非常客观对待工作;十 坦率与敏感使他们既感到痛苦的煎熬,又享受巨大的喜悦”。也正如卡尔·荣格(瑞士)我们的每一个突出性格都包含着一个被压制的阴影面,而大多数人拒绝承认这一点。然而那些正是我们通常的所作所为,因此我们不断与自己斗争,试图突破扭曲真实自我的个人形象。也许这挣扎、斗争就是创造力的力量之源吧。

《心流》读后感2

  终于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不算厚的《生命的心流》,感触很多。

  这是一本教会我们如何生活、如何寻找快乐的书。显而易见的,我们每个人都是有个体差异的。不可否认,每个人的家庭背景、成长环境对自身的生活有着很大的影响,但是,选择快乐的生活却是靠自身的自主性决定的。

  一个人只要不是十分贫穷,即使给他再多的金银珠宝,他所获得的快乐程度也不见得会提升。的确,这叫好比叫一个饥饿的人去吃蛋糕,只有吃饱前的那几块蛋糕才会带给他快乐,相反,如果超越限度,蛋糕带给他的快乐感受则会递减,甚至产生负面的影响,经济学中把这个称为“边际效应递减”,很是贴切。在我们获得基本的生存条件后,我们就应当转而去追逐理想,去设定我们生活的目标。正如书中所说,“没有梦想,没有风险,生活也就变得微不足道”。

  这本书的'重点是“心流”,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做事的灵感。然而很奇怪的是,当我们放松下来看电视或者上网时,我们所获得的心流与感受恰恰是很少很少的。但当我们拿起笔来工作或者学习是,我们获得的心流则是最大的。究其原因,就在于我们设定了明确的目标,全神贯注,集中精神与我们所做的事上。你会被塑造成一个什么样的人,最终是受你追求目标的左右。一个人若缺乏一贯的目标,就会三心二意,难以贯彻始终。毫无疑问的,有些人在某些方面的确很有天赋,他们对音乐、数字很敏感,但若想成为真正的音乐家、数学家,则需要不断的投入精力去练习。这让我想到了“刻意练习”。

  在工作生活之余,我们也应该学会休闲。一般来说,我们的休闲集中在电视和上网上,其实我们也有自己的爱好,音乐、运动等,然而这些爱好需要我们过多的准备时间,因此我们往往在短时间内选择电视,即“被动式休闲”。被动式休闲不需要我们耗费太多的精力,也不具备什么挑战性,因而它很轻松,但同时,我们也不会获得很大的乐趣。过多的被动式休闲也会让我们产生松懈感,精力不易集中等问题。所以,在我们的日常休闲中,我们应当培养自己的爱好,即使我们所付出的努力很大,但相反我们得到的乐趣也是很大的,同时我们也会培养起我们自己的健康的休闲方式。

  在我们的生活中,工作、休闲过后就是社交了。人是群居动物,我们需要家人、朋友的陪伴,我们需要有人分享我们的快乐,分担我们的伤痛,社交活动带给我们的快乐是最大的。那些患有抑郁症的病人,他们在于外界交往时往往是正常的,但独处是,则就会引发他们内心的恐惧。所以,与人交流,与人沟通会带给我们心灵的触动,会让我们体会到更多的快乐。

《心流》读后感3

  如何获得美好的生活。

  这样的主题换谁写都很难把控吧。尤其还要写的学术又生动。于是作者排布了这样的思路:

  什么是生活,什么是心流,什么是感受,工作和休闲,人际交往,生活品质,个人性格和自我悦纳。

  最后你可以发现,每个话题都很大!作者前言不搭后语的乱说了一气,只是想说明白一点:人生可以擅长某些事并在这些事上获得专注,从而感知一种平淡的幸福。但是他居然花了一百七十多页才说完,内容散乱、枯燥乏味令人咂舌。

  当然,你也可以觉得里面有一条关于搭建生命心流的主线贯穿其中,告诉了我们获得一种叫做“心流”的状态,大概就可以获得美好生活,以及告诉了我们心流的形成、培养,发展心流对人生的影响,与我们生活感受的关系。

  我读这本书的时候非常认真,但我确实同时获得了这两种感受:客观学术,杂乱没有骨架。

  哪怕我认真看了目录,知道了本书的核心,也仍然觉得行文太散没有压住自己想讨论的话题。节奏凌乱没有能让读者有很好的阅读体验。

  当然,不排除一种情况:作者有意不想把节奏做的很好、章节之间的关联做的很强,从而降低阅读体验来剔除一部分阅读、思考能力差的读者。

  我只是一个刚刚过了及格线的读者吧,勉强把这本书在两小时的时间里看完了。(别的`书大概都是半小时到一小时的阅读时间)能支撑下来这份耐心的,大概是:

  一 我确实很赞同作者的一些观点,甚至有些话我觉得就是自己说出来的,被他早发现几年先说了。

  二行文散乱不注重关联,尝试涵盖巨大主题又想写的很学术,学术之余还希望能通过增添点小故事降低枯燥的阅读感,这种做法原来不止我一个人啊。看的时候仿佛看到了写作能力堪忧的自己。所以怎么也要耐着性子看下去。

  文字本身还是金句连篇的。我又摘抄了不少。可能之前对这本书期待太高了,感觉并没有传说中的那么玄幻——至少他说的内容让我觉得,只是在不停印证我自己脑中已有的想法罢了。

《心流》读后感4

  这本书的名字,是从一个男孩的嘴里第一次听到的,当时这个词连同这个人,都进入了我心里。现在快四年过去,我开始看这本书。我和他都有变得更幸福吗?我似乎可以微微点点头,我希望他也是的。

  人会因为现代文明的进步而更幸福吗?上天已经做了最好的安排,我们只需要顺着生活之流就是最幸福的路吗?NO!外在文明的征服已经到达火星,而我们现在也是欲望的努力,极少人建立了内在的有序,而且我们的注意力被瓜分成碎片,离专注的快乐越来越远。一个富裕、科学昌盛的复杂世界,更笨不可能将幸福双手奉上。

  幸福,与外在关系不大。我们所能想象的最接近所谓的幸福装填,就是日记月累的最佳体验汇聚成的一种掌控感,一种能自行决定生命内涵的参与感。

  心流是意识和谐有序的一种状态。如何控制意识、使意识清明、以便从体验中汲取快乐,并创造生命意义,是幸福的关键。

  在这里,现代文明强调的”追随内心的感觉“成为商家肆意宣传的口号,挑逗人本能的冲动,让人成为疯狂消费不需要的产品吗,剥夺人的精力以牟利,使人沦为社会制度的附庸。在这一方面,现代文明将人推向了更大的内心混乱。为了夺回人生的控制权,我们必须建立意识的秩序。

  意识是什么?意识是我们心中的.人生总和。从生到死,眼耳鼻舌身意所感的综合。在意识的里面,注意力就像是一盏探照灯。每当环境、资讯对意识的目标构成威胁,就会发生内在失序的现象,这就是”自我耗损“、“精神熵”,他会让自我解题,使效率大打折扣。精神熵的反面就是精神有序,即最有体验。

  最优体验出现时,一个人能够全心投入以求实现目标;没有失序现象需要整顿,自我也没有收到任何威胁,因此不需要分心防卫。

  体验过心流的人都知道,这份深沉的快乐是严格的自律、集中注意力换来的。“庖丁解牛”就是最佳体验。

  现在,让我们按照西方文明的老思路,来结构最佳体验。首先,让我们来分清享乐和乐趣的区别。享乐,包括睡眠、休息、食物和性都属于回复“均衡”的体验,他们不带来心灵的成长。享乐虽然有助于维持意识的秩序,却无法在意识中创造新秩序、创造乐趣。享乐无需消耗精神能力,但是乐趣必须运用高度注意力。

  一种文化若能成功确立起一套目标和规则,不但能吸引其成员,又能配合他们的技巧层次,使他们能经常感受到强烈的心流,那么他就更接近游戏。这时候,我们可以说,这种文化已经成为一场伟大的游戏。作者:我叫绿

《心流》读后感5

  在浩瀚的文学海洋中,有些作品犹如明亮的恒星,长久地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心流》就是这样的一本书,它为我们揭示了幸福的真谛,引导我们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寻找到内心的平静、美好和满足。

  《心流》是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的杰作,他的独特观点和细腻描绘使得这本书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在书中,作者通过流畅的笔触将我们带入了一个个真实而引人入胜的故事中,使我们深刻地理解了"心流"这一概念。他强调,心流是一种内在的秩序,是我们在追求目标过程中的专注、投入和忘我。只有当我们全心投入去做一件事情,没有分心,没有外界干扰,我们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和满足。

  读完这本书,我深有感触。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常常被各种琐事和纷繁复杂的情绪所困扰,导致我们很难找到内心的平静和满足。而《心流》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告诉我们幸福不是外部的成就或物质的富足,而是内心的秩序和对自己能力的掌控。

  书中的一些观点令我印象深刻。作者以热力学“熵增”定律为切入点,第一,凉的'物体不可能向热的物体传递热量;第二,能量转化中必有损耗;第三,在自发过程中,浓度趋于扩散,结构趋于消失,有序趋于无序。无序的量度被称作“熵”。一切自发的物理过程,都是熵增加的过程。同样的,一个组织、一个系统、一个生命体,在没有外力控制、注入正能量的情况下,都会逐步的走向混乱、失去秩序。

  关于对心流的认识:做正确的事,身体本能会自发启动幸福感奖赏机制,比如发自内心的怜悯贫穷人并给予帮助、满怀热忱的完成某项挑战任务。找寻真正的幸福,看似的热闹的酒肉朋友,他们的沟通往往停留在了物质层面,没有对人生的总结和改进,缺少价值信息,表面的欢声笑语并不会带来深层次喜悦的体验。

  关于控制意识,改善体验的品质: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社会给予一个人的信息量是不断累积的,而大脑中意识的产生都是基于已经获得信息加工而成的,如果在人生的这一段,获得了大量的负面或者非正能量的信息,大脑产生的意识也是趋于无序的,即大脑会不自觉的胡思乱想、抑郁、消极,获得心流首先要控制意识,控制负能量信息的入脑入心,积极获取高价值且深刻的智慧。其中注意力的力量也是不可小觑的,我们的注意力就像是一盏探照灯,全神贯注时,可以很容易的照进生命深处、体验到生命的平静与美好。当环境、资讯对我们的意识目标构成威胁时,就会发生内在失序的现象,这就是“自我耗损”和“精神熵”,这也是现在多数人很难集中精力完成并享受工作和生活的原因。

  此外,《心流》还让我重新审视了现代文明的影响。在追求外在文明进步的同时,我们是否也应该关注内在的幸福感呢?作者在书中强调了建立意识秩序的重要性,这使我意识到我们需要平衡外在和内在的需求,才能真正实现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总的来说,《心流》是一本启发人心的书。它教会我们在面对生活的挑战时如何保持内心的平静和专注,如何通过控制注意力来控制自己的意识,从而获得真正的幸福感。这本书不仅给我带来了知识和启示,也让我深深地体验到了阅读的乐趣和收获。我相信,《心流》会对每一个读者产生深远的影响,引导我们在生活的道路上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之路。

《心流》读后感6

  我们的日常活动分为三类:

  生产类

  为了求得生存以及生活舒适而不得不做的事情,人们会花1/4~1/2的精力在上面,占据了每周清醒时间的35%

  维持类

  保持身体机能及维护个人财物

  休闲类

  分为主动式休闲和被动式休闲。运用它的最佳方式是用来学习。但是现在会被三类活动消耗:媒体消耗、交谈、发展爱好等。

  由上可见,人类生活的基本内容,基本上脱离不了与生产、维持、休闲相关的体验。

  生活的实际内涵即我们的举动和感受,这取决于思想、情绪以及我们对于化学、生理与社会运转过程的'阐释。

  米哈里采用的研究方法是:

  经验取样法ESM(Experience Sampling Method)即每两小时记录一次。

  体验——离不开时间框架

  我们知道,生存即在行动、感觉以及思考过程中体验一切。而我们体验生活的方式是休憩、生产、消费、互动的循环。人的注意力有限并且还有日常的生产类维持类需要分一杯羹,因此我们体验世界的心力极为有限,生活相应地会呈现固定的形态。

  体验的内涵——我们的选择

  诚然,体验离不开时间框架,时间将成为我们的稀缺资源。体验的内涵决定我们的生活素质,如何分配或投资时间,则成为个人很重要的决定。

  个人生活的绝大部分取决于一些先天条件如性别、年龄、社会地位等,并且由于人是群居动物,因而也会受到他人的影响。但是,人的自主意志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正因为人类意识有着变通能力、动机或抉择能力,我们足以改变结局。

  万事皆可能反其道而行,除非我们能够自己掌稳方向,否则生命必沦为外力所控,转而追求不相干的目标。每日生活的总和就在于我们决定做什么以及如何去做,我们需要相信:做决定的是我们自己。

  美好生活

  研究美好生活的三个假设:

  前人的真理是当时的观念以及言语表达,今人要不断探讨,重新阐释,以适于今天。

  科学是反映真相的最可靠途径。

  追寻生命意义的唯一途径就是以现有的能力来理清历史的真相,追寻未来的可能性。

  如何创造美好的生活:掌握经验的塑造力量,探明现实中的需求、潜在挫折。

《心流》读后感7

  曾经以为人们的幸福感是由物质或社会进步所决定,但是,现在的社会繁荣了,进步了,不快乐的人也还是很多,穷人,还有很多很富有的人,也不快乐,这是为什么呢?我们的幸福源泉在哪里呢?

  《心流》这本书,告诉我们心流给我们带来幸福感,它是幸福的源泉。

  有时候,我们为了昨天的一道难题,突然有了答案,内心马上升起一股快乐的感觉。

  有时候,我们得到了梦寐以求的奖品,我们内心也会突然涌起一股兴奋感。

  有时候,我们慢跑了几圈,浑身大汗,此时心底平静,心间溢满满足感。

  在这些情况,内心有一种如洪流般的力量牵引着我们,带我们走向快乐、满足的感觉,这种力量我们称之为“心流”。

  如书中所说,当你全身心地投入某件事,达到忘我的程度,并由此获得内心的秩序与安宁时,一种极大的满足感悄悄地潜入了你的心,使你快乐。这就是“心流”的体验。

  要获得幸福感,我们便必须先获得内心的秩序与安宁,才会有满足感。

  当我们拿三三千块工资的时候,不快乐,我们拿四五千工资的时候,也不快乐,为什么呀?因为我们一直在追逐幸福,然而幸福是追寻不到的,不幸福是我们内在秩序的缺失,幸福感不可追寻,它只源于我们自己的内心感觉。

  当我们想获得幸福,应该如何做呢?我觉得可以从下边的方法去尝试。

  1、在混乱的世界里,在物欲横流的.社会,我们要学会去过滤生活中的很多观感和生活的体验,留下愉悦的,内心满足的,我们便会常常感到快乐。

  2、懂得控制无止境的欲望

  我们都为自己的人生定了目标,都会目标而马不停蹄地向前奔跑。而又常常用一个目标的达成,去衡量自己的生活质量,欲望在无限的膨胀,所期望的生活质量变永远都无法满足,因此,常常闷闷不乐。

  为目标而奋斗没有错,只是我们在奋斗的路上,忘记了慢一点,忘记了,看看路途中的风景。完成一个目标时,我们完全可以享受一下当下的快乐,好好体验一下当下的满足感所带来的幸福感。

  但是,向前赶路的我们,常常把全部心力又放在了新目标上,我们便永远都失去了知足所带来的幸福感。

  3、热爱生活,喜欢我们的工作,全身心地投入我们的工作中。

  当我们全身心投入一件工作中,我们的精神达到了高度集中,我们的内心也由此获得了安定与秩序,满足感便会悄然在心中升起,我们必也由此获得了快乐。

  4、丰富我们的生活

  选一项自己喜欢的运动,做一道自己喜欢的美食,看一本自己喜欢的书,或是去参加业余的舞蹈,瑜伽等等,当我们沉浸其中的时候,秩序便会不自觉地在我们心中形成,幸福感也会悄然而至了。

  幸福不可追逐,但我们可以去捕捉带给自己快乐的心流,让自己常常感到满足,从而获得幸福感。

  幸福更是一种能力,幸福是我们毕生的追求,我们每个人都要努力去培养,去学会幸福的能力。我们才会有一个更加完满的人生。

《心流》读后感8

  正如米哈里所说:

  工作可以残酷而无聊,但也可能充满乐趣和刺激。

  当今社会,大多数人每天工作都有八小时之久,占据自己清醒时间的一半左右,如果这个时间阶段体验非常糟糕的话,那么,整个人生想要追求幸福也无从谈起。在工作中,糟糕的工作体验往往有这么几种:

  当工作难度很大,自己难以胜任岗位要求的时候,往往感受是--焦虑--。当工作乏味无聊,自己轻松搞定缺乏新鲜感时,往往体会是--厌倦--。当工作既没有挑战,也难以找到价值感的时候,往往表现为--淡漠--。

  而心流体验,则是在工作有难度,但自己如果专注应对,可以挑战的状态,这种状态不仅可以让自己的能力得到更好的提升,更可以让自己进入这种专注状态。作者认为,这种专注应对挑战的状态本身,就是最优的体验,让自己感受到幸福。在工作中,如果已经陷入糟糕的`工作体验,不妨按照作者书中说的那样,采用“重新设计工作”的方式,让自己重获“最优体验”。如何才能做到呢?作者给出了三个步骤:

  明确目标。如果遇到的工作十分乏味缺乏挑战,不妨自定标准,设定具体目标,这并非“画蛇添足”,而是在射箭的时候给自己树一个靶子,让自己能够在大脑中对原本无聊的工作因为聚焦产生兴趣。必要难度。我们在工作上遭遇的挑战太过简单,可能自己即便设置目标,也懒得专注,懒得专注,自然难以进入心流状态。这时候给自己的工作设置必要难度标准则十分重要。既不能难度过低,也不能让自己无从下手。及时反馈。很多文案工作,不管是做PPT还是填报表格,似乎都无法立刻获得反馈,尤其是多人协同的大型项目,更加难以得到及时的正向反馈——你认真写完一份报告,或者设计了PPT的版面,两个月以后拿下这个case,你也不知道这个报告/ppt在这个case中起到多少作用(如果失去这个case,倒很容易被人指责说是因为这个报告或PPT太糟糕的缘故!)自己在工作中,找到或设计及时反馈的地方,则可以让自己立刻得到修正,越做越好。

  做到这三步,可以很容易进入心流状态,提升自己工作的品质。

《心流》读后感9

  作者契克森米哈赖,是积极心理学奠基人之一,“心流”理论提出者。

  《心流》自1990年出版以来,被翻译成30余种文字,影响了全球千万研究者和读者。

  我们或早或晚都会问自己一些关于人生意义的问题,活着是为了什么?我怎样能够幸福一些?

  我曾经在痛苦中苦苦挣扎,幸福遥不可及渴望而不得,那种无望几近让我崩溃,怀疑人生只能这么绝望,心有所不甘。

  这本书恰恰解决了我这一疑问,告诉我们怎样生活的更有意义,怎样达到幸福的状态。它给我指引了一条通往幸福之旅的方向

  米哈里在本书的全部研讨都是在证明幸福不是人生的主题,而是附带现象。幸福是你全身心地投入一桩事物,达到忘我的程度,并由此获得内心秩序和安宁时的状态。”

  心流是一种全情投入,内在达到持续兴奋和感觉充实的良好状态。人何时最幸福?

  心流,是一个人完全沉浸在某种活动当中,无视其他事物存在的状态。这种体验本身会带来莫大的喜悦,使人愿意付出巨大的代价。

  作者在严谨的调查和实验中发现了这一奇怪的现象,工作并没有那么痛苦,反而是可以获得更多的心流,也就是幸福状态的最常见的一个基本要素

  首先幸福不易得到,所以心流状态更难能可贵

  一,大自然面前人是很脆弱,任何一个大自然的`改变就会带来我们灭顶之灾。比如地震、暴雨、山体滑坡。

  二,因人性的欲望没有止境,总是完成一个愿望,还想要得到更多。

  三,内在的秩序特别容易缺失

  比如孩子生病;想买房,房价忽然飙高。许多意外的小事也会骚扰我们的情绪。

  那怎样能够达到心流状态呢?

  要素1,是具有挑战性的活动,比如攀岩下象棋、复杂的工作;

  2,知行合一全情投入;

  3,明确目标及时回馈;

  4,有控制和主导感;

  5,感兴趣的事。

  作者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其实过程就是幸福,在工作中,我们面对挑战发挥技巧,其中带来的快乐满足,是闲暇无聊的时光,无法比拟的。

  我们执着追求目标,认为达成一个又一个的愿望,与对手竞争赢得比赛,胜利后的我才可能幸福,恰恰是这一点让我们与幸福擦肩而过。

  而心流的关键词是成长

  它是一种新的体验和创造,给我们带来前所未有新的体验,作者在书里说快乐的秘诀是工作与爱,当你将自己的爱好完全投入去去做那你会收获的比幸福还要更多。

  读完这本书,让我想到我曾经的工作经历

  我曾经做过最不喜欢的工作--铣工,要面对铁屑横飞、刺耳的噪音的洗床加工零件,铣床让我感觉是一个令人恐惧的野蛮机器,我始终觉得,有一天它会狠狠地咬我一口,无比的害怕。

  但是每年都有一次长达一个月的大检修,在长达一个月高压的状态下,逼迫我不得不投入全部的精力在工作中,天天早出晚归,加班加点,按说工作压力大上班时间长应该是更痛苦才对,可奇怪的是,在那一段时间我竟然进入到一种力气使不完,愉悦并且充实的感觉,也许因为是专注力极高,我的感觉也出奇的好,人的干起活来也很愉快,那个可怕的铣床竟然也能和平相处了。但是当这一任务完成后,我又恢复到以前混日子的状态,精神反倒又萎靡下来。并且这不是我一个人的感受,我们一起工作的师傅,他们也有类似的感觉。

  所以并不是高大上的工作,才会进入心流的状态。我们也可以在日常的工作中,因为投入而带来快乐。

  看完这本书我要重新看待工作,以前我总是急于把工作做完,迫切的去拿起手机玩,好像这些娱乐时光才是能够给我休息享受,现在想来在不停的刷手机后,心情变得厌烦还离不开那个手机的那个我真的很无聊。

  反而是我在收拾房间,把工作的任务一项一项踏踏实实完成这个过程,带给我的成就感是要愉悦的多,可是我为什么却始终想要从中逃离呢?

《心流》读后感10

  什么叫“心流”?作者奇克森米哈里是个心理学家,也就是他首先提出“心流”的概念,其实心流指的是人全情投入到一件事中的状态。在心流发生时,人能够全神贯注、心无旁骛,甚至会忘了时间的存在,却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巨大的满足感。

  怎么能获得这种简单、高质量的`满足感呢?哈里给读者们一个非常有趣的答案:培养与拥有至少一项自己长期的业余爱好。沉浸于让自己着迷的爱好,如痴如醉,将时间赋予意义与喜悦,就是心流的作用。

  书中还提到一个让人深思的平衡时间观,我们要把握自己的时间快慢平衡,需要慢下来的时间是和家人好友相处的时光、自我反思、为一个挑战性任务做准备、思考重大的人生决策、创造性活动等等,而需要快起来的时间就是干家务杂活等体力劳动,注定无法达成共识的争吵,生活用品的购买等。

  有时候我们常常聚焦当下,而忘记事情换个时间维度来审视的话,也就是用长期价值来考虑,就容易犯目光短浅的错误。有些事情现在看起来对我们来说极其重要,但是五年后,十年后,二十年后等等,时间终会平淡一切的刻骨铭心,最痛苦的伤痕终究会结疤。因此,我们应该用平衡的观点看待过去、现在和未来,用认真的态度过好当下的生活,并以“过去的反省总结”与“未来的期待视角”来连接过去与未来。

《心流》读后感11

  “你幸福吗?”“你快不快乐?”这是近几年在社会上流行的一个提问,也是每个人在探问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感受。随着物质生活的富足,人们开始关注精神生活的内涵,但在这个过程中也发现了富裕的生活不一定带来了幸福的体验。幸福是无法用实验去衡量的,尤其是在幸福的量上。人的精神是跟人的痛苦直接挂钩的,这提到了米哈里的研究。《心流》一书便是告诉读者如何提高自己的幸福感,细细读来于你于我都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心流,是指我们在做某些事情时,那种全神贯注、投入忘我的状态——这种状态下,你甚至感觉不到时间的存在,在这件事情完成之后我们会有一种充满能量并且非常满足的感受。当我们感觉比较好的时候,像有一股洪流在带领着你时,那就叫做心流。在生理学上和心理学上,共同认同的一个真正的幸福的概念。我们的心流更多的出现在什么时候,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心流的关键词叫做成长。我们在成长过程中,把自我变得更复杂,就可以使自我获得一个新的成长。我们要想成长,就要找到成长的临界点。让人和神结合,把人的意志,精神和身体完美结合。我们沉浸在其中,才能获得深的体验。我们很少调动感官去体验心流,而思维的乐趣更容易让我们体验心流,我们要去寻找体验学科中思维的乐趣,把兴趣爱好发扬光大。心流是自己成长的过程,业余的人也会做一些事情,乐器,体育等等。虽然水平没有达到他那个水准,但是也会产生心流,找到成长的通道。

  当我们做一件事时,如果有了一个明确的目标,过程具有一定的挑战,而我们的技巧又跟这种挑战匹配,且能在过程中不断获得反馈,那我们就能集中全部的精神能量于这件事上。结果并不重要,关键是这个过程,你在此间达到“心流”的状态,便能体验到快乐。我自己就有这样的'经历,当我阅读一本书时,如果这本书只是一本闲杂文字(不具备挑战),那我就会经常从书中走神,注意力无法集中。而如果我看的是一本主题比较复杂的书(有挑战),我想从书中获得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有目标),那我就能聚精会神地咀嚼文字(提升阅读技巧),深挖作者的本意(获得反馈),这时我感觉周围的空间和时间似乎都不存在了,我想这就是“心流”的状态吧。每天我都会带一本书在包里,上下班的交通车上,通过获得阅读“心流”,我便不会受到塞车和颠簸的烦扰。

  生活中有很多事情可以提供给我们进入心流的环境,比如感官之乐:运动、听音乐、看书、享受美食等;思维之乐:记忆、写作、白日梦、演讲等;工作之乐:创新工作方法、换个工作思维等;人际之乐:结交知己、把配偶当朋友、独处时自得其乐等。当我们进入心流状态,内心的体验品质就能得到提高,这就是幸福和快乐的来源。

  书中还说到,我们快乐与否,端视内心是否和谐,而与我们控制宇宙的能力毫无关系。金钱、地位、权力只能带来一时的控制感和满足,却不一定能改善内心体验的品质。追求内心和谐,唯有从掌控意识着手,成为“自得其乐的自我”。人最害怕的是自己对事物的评价,而不是事物本身,也就是说同样的一件事,你对它的阐释不一样就会带来不一样的体验。同样都是雨,近代人写出了“秋风秋雨愁煞人”,而古人却写道“天街小雨润如酥”,一个显得冷硬肃杀,一个却软润舒心。所谓掌控意识,也就是说的这点,我们要控制所接收到的资讯,决定让哪些资讯进入自己的意识,如果不假思索让所有的外部资讯都进入意识,那就会造成内心秩序混乱,也就是书中所说的“精神熵”,严重的也就成了精神分裂症。

  弗罗依德说过,快乐的秘诀在于工作与爱。我们要能学会像玩游戏一样工作。我们要打破文化的悖论,重新认识我们的工作,如何闲暇也决定着我们生活水平的高低。未来不仅属于受过教育的人,还属于那些善于闲暇的人。一个人如何利用他的闲暇时间,是放纵,还是去做一些事情,这也是能够决定他一生的成就。现代人因为比古代人获得了太多的自由,也就面临更多的选择,特别是现在移动通讯技术的发达,让每一个人都能随时随地获得无限的资讯,所以现代人才会更加苦恼,不知作何选择,从而内心秩序混乱,体验的品质降低,感觉不到幸福快乐。每一个人,不论是政治家、科学家、外科医生,还是艺术家、运动员和生产线上的操作者,唯有给自己树立明确的目标,不断提升自身的技巧去面对挑战,才能集中精神能量在做事的过程中,才能发现乐趣,最终才能收获幸福。

  心流说的不是心灵鸡汤,而是保持专注高效的提升幸福感的一种科学。另外,有点像匠人的精神。在匠人专注的时候,就会进入心流的状态。在心流的状态下,或许你不会累,可以忘记时间流逝。

  当我们不仅仅就是追求安全感,社会地位,权利等等的时候,我们的心流、我们的人生其实就已经开始进化。而进化权就掌握在我们每个人自己的手上,就如同命运也把握在自己手上一样。

  我们可以选择是去做一个精神的流浪汉,还是做自己的主人。我们要时时刻刻活在心流当中,就像佛经中所说的入定的感觉,我们要做自己的主人翁,要找到活在心流当中的感受。要时时刻刻开开心心,并把握住此刻我们快乐的意义。

《心流》读后感12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人生是快乐的,何为快乐?怎样寻求快乐?读完《生命的心流》一书才知快乐时一种浑然忘我我,如入佳境的感觉,源自获取“心流体验”的瞬间。

  记得一为哲人曾说过“这世界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虽然社会上有很多无足挂齿的丑闻和不堪的言行,但是这仅仅是极少的现象。我们要相信社会是美好的,至少他不会主动的抛弃我们,除非你主动抛弃他。当我们眼前浑浊的时候,我们不妨把心灵的窗户打开,用心体会世界,就会发现美丽依旧。生活是否快乐,那得看是否拥有一颗平常和乐观的心。在我们观察事物的时候,我们要用美好的心态和角度去观察,这样便会有不一样的发现。对待工作也一样,我们要快乐工作快乐学习。用平常心对待,不要有太多的起起伏伏。

  许多思想家都说过,人类的所作所为,最终都是为了追求快乐。我们之所以想追求财富、健康或名声,都是为了借此得到快乐。但是在追求快乐的途中我们得摆放好心态和立场,这样才能真正体会到快乐的真谛。

  快乐是一种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快乐是要用心体会的,快乐并不是一两句啼笑皆非的言辞,快乐时生活真正的感悟。不同的活动会带来不同的体验和感受。倘若一辈子都做些搓志丧气的事,你便不可能拥有愉悦爽朗的人生。反之则易然,所有的事物都兼具正反两面,就看你是如何对待和面对。

  快乐生活的同时,我们还得学会快乐工作。工作事一种奇怪的经验,既为人营造专注满足的时刻,给人骄傲及归属感,却又是大多数人避之不及的事。以至于人们对工作抱着爱恨交织、充满矛盾的态度,虽然知道工作事生活重要的元素之一,但真正在工作事,却又百般无赖。导致人们会有这样的心态总归是没有摆清自己的心态。工作时不能把利益观看得太重,工作是我们体现能力和实力的时候,当自身价值得到充分发挥和展示的时候,你会觉得内心之中会有一种无法用言语描绘的情感,就像美国前冠诗人斯特兰德曾说“当你沉浸在工作中,你便失去时间感,完全出神,全副精神都贯注在所做的事情上……当你将某件事情做得十分出色时,你会有一种难以言喻的感觉”我相信一个人的工作能达到这样的.境界那是相当有难度的,但也是幸运的。

  我们得学会劳逸结合,很多人觉得工作压力太大不快乐,可是很多时候他么的休闲时光也并非快乐。快乐绝不是与生俱来的,在休闲的时候我们得学会放松自己紧绷的神经,多参加一些组织松散或叫个人性的活动。

  生活圈是一个复杂的社交圈,不能只活在自己世界里,亲人朋友是必不可少的。一个良好的环境也能影响一个人的情绪,我们的心情往往会随着外界的变化而变化,有很多时候快乐也是需要自己创造的,对每个人而言,美好生活的最大障碍就是自己,但若学会与自己共存,拒绝需求的诱惑,自我便会变成朋友,帮手及建立充实人生的基石,若无法找到实现自我更伟大、更永恒的目标,就绝对难以拥有真正美好的生活。

  热爱生活,拥有一颗积极乐观的心态,朝着自己的目标努力,让自己的生活更充裕,快乐就很简单,快乐就在身边。快乐学习、快乐工作,相信明天会更好。

《心流》读后感13

  本课程系心流读书笔记分享,时长45分钟,内容包括书藉概述、作者简介、认识心流、进入心流、章节解读、其他著作。“心流”是指我们在做某些事情时,那种全神贯注、投入忘我的状态——这种状态下,你甚至感觉不到时间的存在,在这件事情完成之后我们会有一种充满能量并且非常满足的感受。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在做自己非常喜欢、有挑战并且擅长的事情的时候,就很容易体验到心流,比如爬山、游泳、打球、玩游戏、阅读、演奏乐器还有工作的时候。

  心理理论之父、积极心理学奠基人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在30年前,在大量案例研究基础上,开创性地提出了“心流”的概念,本书系统阐述了心流理论,进入心流状态的'条件,从日常生活、休闲娱乐、工作、人际关系等各方面,阐述如何进入心流状态。

  对心理学爱好者和研究者来说,《心流》是理解积极心理学等领域不可或缺的理论素材;对大众读者来说,这更是一本提升幸福感和效率的行动指南。知乎大神们对该书可谓是推崇备至。

《心流》读后感14

  用文字记录快乐的想法,是受看过的一本叫《心流》的书启发而来的。心流,即一种专注到物我两忘的状态,差不多等同于我们平常说的快乐。每个人进入心流状态的条件都不同,对于我而言,写作就是很好的心流体验之一。

  在书中作者认为,心流是不可能作为人生目标而直接追求的。

  直接追求快乐是永远也追求不到的,因为快乐是只有在追求其他目标时才会产生的副产物。换句话说,就是只有在日常生活中干实事时,快乐这种虚的感受才会出现。所以要想获得快乐,就必须得在具体事物的操作中去体会。

  那要如何落实到具体的事物中呢?一言以蔽之,就是要树立清晰的、稍高于目前能力的目标,充分调动自身的技能和全部的注意力,去达成此目标,并且在过程中要有及时的回馈。

  为什么目标要稍高于目前的能力呢?因为当目标高过能力太多,总达不成的话,容易让人产生挫败感。当目标低于能力太多,轻轻松松就能完成,又会让人觉得索然无味。

  只有当目标和能力相匹配时,才有可能产生心流。

  比如一名追求跑步速度的人,他目前跑100米最快需要20秒。那他想要长久地享受跑步的乐趣,就要给自己定一个小目标,如15秒内完成100米。为此他得想尽一切办法、应用各种技巧、投入全部注意力,在这个过程中,他就有极大的可能性体验到心流的状态。

  再举我自己的例子,我练瑜伽的大目标是让身体健康,并最终能随心所欲地控制自己的身体和思绪。

  这些目标太过笼统,且周期太长,没办法让自己短时内获得回馈和激励,所以应该把大目标分成小目标,如每天练多长时间、一个月内解锁某个体式、体重减轻多少,或冥想时能专注多少分钟。把这些小目标不断地积累,那大目标的健康、控制身心也就能不知不觉达成了。前提是这些小目标离我目前的能力不要太远。

  当然我早就养成瑜伽的习惯了,而且在瑜伽的一呼一吸、一伸一展中我都能沉浸其中,进入到心流的状态,所以不需要再运用这些设立目标的小技巧了。如果屏幕前的你们尚不能享受且持久地运动下去,那建议你们尝试一下此办法。

  除了用设立与能力相匹配的.小目标来获得快乐外,我们也可以通过把自己感兴趣的事跟不喜欢的事结合起来的方式,让自己快乐起来。

  瑜伽,以及其他很多形式的运动我都能自然而然地进入心流状态,因为我喜欢运动,但我也有不喜欢做却不得不做的事:洗衣服。

  对于一个隐居在乡野的人来说,洗衣机是没有的,所以一年四季衣服都得手洗。以前洗衣服,尤其是冬天,即使不感到痛苦也会觉得是在浪费时间。但如今洗衣服也成了我快乐的源泉,因为我把自己喜欢的音乐和跳舞,跟洗衣服结合在了一起:边搓衣服边听歌,跟着音乐的节奏搓,这样不仅耳朵能享受音乐,手还能随着音乐“跳舞”。

  除此之外,冬天时我还穿着长筒雨鞋在大盆子里踩衣服,脚步也是跟着音乐踩动变化,这样洗衣服既能把衣服洗了,又把身体锻炼了,关键是还十分享受。

  我们每个人都要面临很多不喜欢,却不得不做的事情,包括工作和家务。如何把这些活动都发展成产生心流的体验?希望我们都不要向痛苦低头,而是想出办法来,把痛苦转化为快乐。

  看书是为了更好地生活,为此,看完书后必须将书中道理落实到生活细节中去,否则就会落入“看很多书、懂很多道理,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的怪圈中。

《心流》读后感15

  《心流》这本书作者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入的剖析,让我对“快乐”和“最优体验”有了全新的认识。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仿佛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洗礼,对于如何找到生活的真谛和乐趣,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首先,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真正的快乐并非来自外在的成就或物质享受,而是源于内心的满足和充实。无论是好成绩、高薪水还是吃喝玩乐,这些看似能带来快乐的事物,其实只是浮在快乐之上的表象。真正的快乐,是我们在追求心之所向的过程中,全力以赴、克服困难、得偿所愿后的那种深深的喜悦和满足。

  在阅读《心流》的`过程中,我回想起自己有段日子,那时的我赚钱了意味着苦尽甘来,可以过上无忧无虑的生活,开始过着报复性的生活。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渐渐发现,这种生活并没有给我带来真正的快乐。反而,当我为了明确的目标付出努力,我才能体验到那种心流的感觉。那种全神贯注、忘记自我、时间仿佛停滞的感觉,带给我比那些没日没夜玩更高级的快乐。

  《心流》让我明白,心流体验其实就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找到并沉浸于某种能够让我们全身心投入的活动或任务中,从而感受到的一种充实和满足。这种体验不仅可以让我们忘却烦恼,更可以让我们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我,实现自我价值。

  此外,这本书还让我认识到,要想获得心流体验,我们需要具备清晰的目标、及时的反馈以及足够的挑战。只有当我们明确自己的目标,才能在追求的过程中保持专注和热情;只有当我们及时获得反馈,才能不断调整自己的策略,更好地实现目标;只有当我们面对足够的挑战,才能不断突破自我,实现自我成长。

  《心流》这本书让我对快乐和最优体验有了全新的认识。它让我明白,真正的快乐并非来自外在的成就或物质享受,而是源于我们在追求心之所向的过程中所体验到的那种充实和满足。同时,这本书也为我指明了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寻找并沉浸于心流体验的方法,让我更加珍惜并充分利用每一次能够带给我心流体验的机会。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会更加努力地去寻找和创造属于自己的心流体验,让我的生活更加充实、更加精彩、更加幸福!

  总之,生死之外,无大事!任何高光时刻总会过去,任何至暗时刻也会过去,任何艰难时刻都会过去……让我们一起学会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