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力量》读后感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育的力量》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育的力量》读后感1
《教育的力量》一书由李镇西、魏书生、高金英等国内教育名家及很多优秀教师联袂编写,全书共分四编,从李镇西、魏书生等教育名家的名家讲坛到王晓波、戴荔、方海东等优秀教师的典型教育案例,精彩纷呈的教育故事、深入独到的理性思考和实践心得,充分展示了“教育的力量”。
在名家讲坛篇,魏书生老师关注到了语文学习的后进生问题,并非常详实地讲述了教给后进生自学语文的方法,给广大语文老师支了高招。其中最有意思的“招数”之一是教会后进生进行查字典比赛,每次比赛魏老师都准备好了一份课文生字词及易错字词单,让后进生们去查找,查出来后拿回家考一考自己的亲朋好友,考完家人再到校讲讲“考试结果”。这一系列有意思的查字典比赛,降低了知识学习的坡度,让后进生们脸上露出了前所未有的自豪感,比赛进行地乐此不疲,后进生们的语文学习积极性也不断攀升,这样类似的比赛可以在我们的日常语文教学中广而推之。
谈到如何“用心灵赢得心灵”的问题上,戴荔老师提到了平时最爱用“铁拳头”解决问题、最能“惹是生非”的学生小宇。为了转变这个“特殊”的学生,戴老师“谋划”了好久,为他量身定做了一个岗位——班级“美容师”。这个新奇的岗位职责其实就是要照顾班级的绿植并整理好班级图书角,一开始小宇并不能胜任,但在老师和班委的鼓励帮助下他逐步担负起“小花农”“图书整理员”的职责,在班级惹事的时候少了,下课浇花、整理书架,甚至还细心地把书架上贴上了好看的装饰画,这个小小的角落变得整洁美观起来,小宇的“铁拳头”也因此变成了“温柔手”。这个案例真实地再现了要让一个孩子在班里感到幸福,就要让他有所牵挂,让他有种被需要的使命感,他们才能成功转变,而这样的转变正是老师智慧的凝结,正是教育力量的体现。
这样的智慧还体现在方海东老师“一滴墨水”的故事中。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班里那些“哗众取宠”的孩子,这些孩子往往成绩不好,但在课堂上总会想出各种招来体现他们的“存在感”。比如正当我们激情澎湃的讲解某个词句时,总有某个学生来一句“文不对题”的“废话”,或是“不合时宜”的评论,或是“怪声怪调”的模仿,引得大家哄堂大笑,这时的他反而洋洋自得起来,原本酝酿的教学情绪此时早已被一扫而光,只剩愤怒的.火苗在心中暗涌,面对这样“哗众取宠”的学生,真是让人头疼不已。
方老师也遇到了很多这样的学生,她在费尽心力用了许多“整治”方法都无效之后,巧妙地设计了一个“语文实验”。实验仪器是一个吸满了墨汁的滴管和一个装着水的透明大玻璃杯,实验过程便是让学生感受滴管慢慢滴入水中的过程。刚开始滴入的时候,墨水慢慢没入水中,宛如一幅山水画,学生们看得惊奇不已,兴致很高;但当墨水持续滴入,山水画不见了,玻璃杯中只剩下一片浑浊,学生们也变得安静起来,不再言语。方老师趁此机会提到了班里喜欢“哗众取宠”的学生,他们上课的各种“花样”,是能引人发笑正如墨汁刚入水的“山水画”,但当大家都认同这种不良行为,整个班级都会被它影响甚至同化,直至成为一杯子浑浊不堪的水。这个实验过程简单,但效果斐然,学生们之后开始有了转变,语文课的上课氛围有了好转。
方老师的成功其实就在于他巧妙地将学生带入到他设置的情境中,并设身处地地进行体验,因材施教,才让这些让人头疼的学生“改头换面”“从新为学”。
教育需要智慧,智慧的源头便是对学生无尽的爱。不论魏书生老师的“高招”,戴荔老师的特殊“岗位”,方海东老师的“一滴墨水”,都是源于对学生的爱。正因为爱学生,他们才让后进生们也有了试着摘取学习果实的方法;才让更多的“铁拳头”变成了“温柔手”;才懂得对“哗众取宠”学生适时引导,因爱而“予”;才能用足够的智慧静待花开,撑起教育路上的一片蓝天。
《教育的力量》读后感2
读书是一种幸福,是一种乐趣,是一种享受。带着一份闲适和虔诚,我再次潜心研读了肖川先生的教育专著——《教育的力量》。
《教育的力量》这本书中,肖川老师有一句话,使我感受颇深,肖川老师提到“教育即解放,教育意味着探索,意味着启蒙,而不是宣传和灌输;是平等对话和自由交流,而不是指示和命令;是丰富认识,而不是统一思想;是尊重和信任,而不是消极防范”。读了这段话后,我有一种被唤醒的感觉。想想在平常的教学和班级管理工作中,自己的有些做法,我深感做为人师的不称职。为了让班级的纪律安静,以自己的意志强制学生不要乱说话;为了能够在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有些问题曾经让学生无数次机械记忆;在有时的课堂上,为了加快课程进度,强行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十几岁的小学生,正是活泼开朗、思维敏捷,可塑性极强的时候,当学生乱说话的时候,身为老师,应该反思一下:自己的课堂是不是不够吸引学生,老师的人格魅力是不是不够;当学生同样的.问题经常出现错误的时候,身为老师,应该反思一下:自己的教学方法是不是不适合学生;当学生上课回答问题不积极,思维不敏捷的时候,老师应该反思一下:是不是自己的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虽然教育不是万能的,但作为一名一线的教师,在以后的日常教学中,我应该试着引领学生探索新知;与学生平等对话、自由的交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让我们的学生在公开、平等、宽松的教育环境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教育的力量》读后感3
忙且“心不死” ――读林格《教育是没有用的》有感 这段时间,我都在翻阅林格的《教育是没有用的》这本由全国百所知名中小学校长联名推荐的教育力作。一来自己的确是想看看,因为起初买这本书就是被它的题目所吸引;二来也是响应学校号召我们教师多读书、读好书的活动。 这本书的教育理念的确与众不同,反映了很多中国教育的实在问题。林格也大胆革新,提出了自己的独特见解。这也实在给我们这些整日絮叨着自己忙的一线教师有了停下脚步、清醒反思的机会。书的内容广博无边,涉及了教育的很多实质内容。但我唯独对一段只占了极小篇幅的内容深有感触――借口“忙”,其实就是“心死”了。“何为忙,心死也。”而我零零碎碎地看完了这本书,感觉自己也真是“忙里抽空”看的。现在不知怎么了,谁都感觉自己在“忙”。如果问起“忙”什么呢?却又不知从何说起!忙,已经成为我们工作的一种状态,而不仅仅是一种说辞。 我也时常感觉到自己现在整天都在忙碌中工作、生活,每天都有做不完的事情,每天都会有很多的事情要做。或许有人奇怪了,你没当班主任了,咋还那么忙呢?我也不知道,只知道自己每天也忙着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其实也是在做自己的本职工作,不过也感觉自己还是很忙。不过,话又说回来。忙碌,说明你很充实,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同样因为忙碌,使得你无法抽出时间来反思,来总结自己的工作,更没有时间好好静下心来,让自己的心得到片刻的放松,所以整天的忙碌,也意味着你的心在逼近“死亡”。 林格说“忙”也是“盲”和“茫”。当你在忙碌时,你的视觉观察、思维反应力也处于功能最弱势的状态。因而,离你最近的事物你却视为不见、见而不明。在人忙碌纷扰的时候,我们常常会做出一些错误的选择、错失良机,忽略或伤害了身边的人。就像我们的学生似乎理所当然就成了我们“忙”后遗症的受害者,当你因为“忙”而满腹牢骚或一肚子火时,你最容易拿没有任何杀伤力和防备能力的学生“下手”或“下口”。正所谓的“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当你对着学生痛斥他们在平时看来并不是错误的错误时,你心中的怒火已经让你失去理智而把这种小错无限地扩大化,以致可能在学生心上留下永久的阴影,成为无法抹去的伤疤。事实上,“忙碌”、“盲目”、“茫然”已经构成了一幅中国现代人的生活现状的图画,大多数人生活在浮躁功利的现实社会中,困于辛苦矛盾困惑的局面,内心充满了挣扎的抉择和追索的压力。我们身为教师,人类口中的“灵魂师”该如何首当其冲去改变这种现状呢? 工作之余,我们要静下心来,好好地问问自己,我每天都很忙吗?在繁琐的工作中,我的心死了吗?我是否留出了一定的时间让自己的心灵得到休息与放松?我是否把工作带入了原本该休息的时间中?我是否有时间陪陪家人,和他们到户外去散散步、聊聊天,或者是看看电视?我是否因为工作而感觉到力不从心?我是否整天想着工作,而让自己的情绪处于一种焦虑的状态?我想,要想冲出这层把“忙”当借口而让心悄然死去的黑色迷雾,最好的良方莫过于拥有阳光的心态!像魏书生说的,我们要用平平常常的心态,高高兴兴的情绪,快节奏、高效率地多做平平凡凡、实实在在的事情,让我们享受到为国家、为人民、为集体、为亲人尽到责任的快乐。如何塑造这样的阳光心态呢? 一、让自己有“成长感”――“我”在进步 教师这个职业决定了我们必须与时俱进,活到老学到老。职业的倦怠感、疲惫感常常会让我们感动无助的挫败,发现自己已经不能赶上新课程的脚步了从而会产生一种莫名的危机感。在这些压力下,我发现读书是一种让自己重获“成长感”的良方。有时候拿起一本教学杂志或教育书籍,看着看着会很有感触,引发出无穷的遐想,重新激起工作的激情。教育名家的建议和漫谈碰撞激起我们对教育的深层思索,祖国的古典古籍让我们根植于民族文化的沃土,用经典浇灌祖国之花……我们在阅读中不仅可以增强心理调试能力,同时也可以将学习的收获和成果运用到自己的工作中,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我们还可以通过写博客的方式来将自己的工作心得、育人感悟、读书体会、人生启示以及迷茫和困惑表现出来,与家长学生社会沟通。像学生一样通过读书来让我们自己感受到自己的成长吧!像学生一样通过写作来让我们自己感受到自己的快乐吧! 二、让自己有“成就感”――“我”在收获 我们经常说要让学生有成就感,让学生品尝成功的快乐。我想我们教师也得让自己有成就感,让自己品尝成功的快乐。这种成就感不一定是轰轰烈烈的大事,可以是一件无不足道的'小事。就如我们穿了一件漂亮的衣服,同事和学生给以赞美时,我们的心里何尝不是美滋滋的;当在我们的辅导下,学困生有所进步时,成就感油然而生;当课间倾听学生的心声,感受那毫无隐瞒的交流时,点滴的快乐早已在心底堆积……再引用魏书生一句话:你看别人都是天使,你就生活在天堂中;你看别人都是魔鬼,你就生活在地狱中。因此,我们不要小觑了这些点滴的小事,它们虽然朴实无华,但只要我们放低教师的姿态,放松自己的心态,它们同样会让我们感受到成就感,感受到丰收的喜悦,体会到收获的幸福。 拿“忙”这个字来搪塞自己,其实是对教育责任的一种回避。“忙”意味着“心死”,那也不是绝对的,有计划的忙碌可以带给我们充实,可以让我们找到快乐。只要我们拥有好的心态,忙碌更能提升我们的能力。我们真正要从忙中解脱出来,回归到平静和宁静的状态中,用内心真实的情感和温度去呵护我们的学生和身边的人。(备注:已经参加过区级评比,请勿随意下载。)
《教育的力量》读后感4
闲暇之余,拜读了肖川老师的《教育的力量》这本书。《教育的力量》是肖川老师的一本随笔集,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随笔就在一个"随"字:随和,随意,随缘。但我却要说,他的随笔折射着一种灵性,时刻有灵感的火花在闪烁;他会让你头脑中那些深藏已久的言语一下子迸出来;"他的随笔体现着一种对美的追求和趋从","或似淡雅的香茗,或胜陈年的烈酒".的确,读肖川老师的随笔是一种享受,一种教育的享受。读这本书的最大感受像是与老朋友娓娓交谈,那么亲近、真切、理解,因为有了朋友的理解,工作中的辛苦与劳累感觉是那么值得,幸福感与成就感就会萦绕心头,努力学习、追求上进自然也成为我的一种愿望。
他在《想、思考、研究》一文中写道:"遇到问题现在很多的人只会想一想,发表一点意见和个人看法,而不会思考。所以,那些意见和看法,往往经不起推敲,显得肤浅,甚至似是而非。"
作为教师的我们,深知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但在教学过程中做法仍是肤浅。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想",更要发展学生的`思考策略和研究探索的意识与能力。教师要关注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而不仅仅是让学生发表意见,更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我反思的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独立研究与探索的意识和能力。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是高品质的。作为教师的我们,在备课、上课的过程中,很多时候也只是"想想"而已,由于缺乏深入的"思考和研究",所以不能驾驭课堂,更不能做到游刃有余,从而造成课堂效果不满意。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还是少一些浮躁,多一些深入思考和潜心研究,才能扎扎实实的上好每一节课,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
教师的学习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专家引领、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作为教师,如果没有向学之心,即使再高明的专家,恐怕也不能对其起到引领的作用,"我们可以把马牵到河边,却不能按着马的头让它饮水".自我反思不是胡思乱想,而是有理论支撑的,高度自觉的对自己实践的回顾与审思--这本身就是很好的学习过程,如果没有一定的理论作为基础,自我反思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至于同伴互助,是一种相互切磋、相互勉励和真诚分享。
作为教师,教育探索并不一定要有研究课题,如果你真是为了提高自己,为了更好地胜任你的工作,为了更好的成长,而不是因为外在功利的诱惑,那么,只要你愿意,在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都可进行。它不需要高精尖的仪器与设备,它只需要一颗忠诚、明敏的心,只需要我们对那些视而不见、习以为常的事物进行批判性的审视,对那些司空见惯、熟视无睹的事物用心去发现,只需我们不断咀嚼、反复琢磨、再三玩味。
这本书其中一篇还讲到"微笑是一种力量".肖川老师说"在我们的身边有一个精灵,它产生于刹那之间,却可以定格成为永恒。它不会因为你富甲一方而需要他,也不会因为你一贫如洗而不能拥有它。它如夏花灿烂,如春风温暖,它是清冽的甘泉,是心灵的阳光。它,就是微笑。确实,微笑可以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可以沟通彼此的心灵,能使人产生信心和力量,能受人心情舒畅,振奋精神。"
有那么一件事曾深深地触动过我的心灵。有一天,我刚进教室,看到一个生病请假的孩子来上学,当时随口问他:今天来上学了?可是我发觉坐在前排的一个女孩却看着我,并笑着说:许老师,你笑了。尽管,我对她笑笑后继续上课,但是,此后我一直都在想着这句话,也想起曾经看过的一篇文章:有一个女孩,成绩一直不是很好,她自己和老师好像都不对她抱有希望。可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这个孩子的成绩慢慢好了,还以非常优异的成绩毕业了。走的时候,她走到自己的老师面前,对老师说:老师,谢谢你的两次微笑。老师当时莫名其妙,什么两次微笑?女孩说,有一次,在上课的时候,你对我笑了两次,就是从那时开始,我才对自己有了信心。这个老师仔细回忆了一下,想起来了,那天确实笑了两次,一次是看到自己的女朋友从教室门口走过,于是,笑了,还有一次是看到校长站在办公室门口,为了给校长好的印象,对女孩笑了,可是就是这两次微笑,却让一个孩子找到了自己的信心。想起那个故事,再想想我的学生那节课的表现,我真正地感悟到了微笑的力量。这也是因此在期末的总结上,说起下个学期的改进目标时,我希望自己以后能够营造一个快乐的课堂氛围,希望让学生看到的是老师开心和微笑的面容。我想,尽管以前对学生因为期待而产生的急躁是因为对学生的关心,可是,以一种快乐的心情上每一节课应该更能让学生找到自信和学习的乐趣,我想没有哪个孩子会希望看到一个面带愁容、怒容的老师。正如肖川老师说的,你脸上的微笑有多少,学生心中的阳光就有多少。当您离开教室的时候,请把你的微笑留下。
人们常说:读好书,好比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可以说,读完肖川《教育的力量》,我如醍醐灌顶,一下子豁然开朗,原来一直缠绕心中挥之不去的雾霾已然无影无踪。这本书让我希望自己能成为一名有思想的好老师,运用教师的智慧去启发和引导孩子,让他们永远充满希望和自信。在对待孩子们的时候,我们教师要有超强的责任心与耐心,认真的去做好每一件事情,引领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真诚、善良和魅力,引领学生们用一颗真诚的心去融入社会、理解他人、关爱生命。
让教育充满思想,让思想充满智慧,让生活充满人性的光辉,让我们的心灵荡漾在博大、深邃、光明、温暖的思想之中。
《教育的力量》读后感5
一本经典之作,读的遍数越多,越能感觉它的意蕴深厚,越能获得无尽的启迪。远到教育名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帕夫雷什中学》,卢梭的《爱弥儿》,叶圣陶先生的《叶圣陶教育名篇》,近到新一代教育专家郑杰的《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李镇西的《做最好的老师》,朱永新的《享受与幸福》,肖川的《教育的力量》,无不是越读越有滋味,越读越感觉给自己的教育教学插上了羽翼。
肖川教授的《教育的力量》已经反复读了几遍,其中很多篇目都给我眼下的教育教学以有力的指导,成为了我教育教学实验的动力。我也从肖川教授的《主体参与:自主学习的要义》一文中更加明确了为什么要指导学生质疑和赏析,从而更坚定了我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的信心。
自主学习作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内在品质,让学生实质性地参与教学过程,是其首要特征。多少年来,我们一直倡导学生自主学习,但现实的课堂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学生对于教学过程的参与往往流于形式和表面,学生并未真正卷入到学习过程之中,从而使学习感受不到智力劳动的快乐,缺乏深厚的精神生活的背景和氛围。究其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教师对学生的不敢放手,课堂控制过度,学生没有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时间。正是基于要改变这一现状,我们才坚定地要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放开手来,把课堂放给学生,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地成为课堂的主人,让他们去思考,去表达,从而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进而造就一代会自主学习之人。
尽管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是那么不易,那么辛苦,但看到孩子慢慢地学会了质疑,学会了欣赏,进而学会了多元化地理解文章,养成了对自己学习活动进行反思总结的习惯,那点辛苦早飞到了九霄云外,留下的满是无以言表的幸福和成就感。比如学生在学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时,就质疑出了很有价值的问题:"中华"为什么"不振"?除了课文中提到的中国公民被洋人的汽车轧死后,中国巡警不敢为中国人撑腰,群众也是敢怒不敢言外,还有哪些方面能表现"中华不振"?而这些问题课文中都没有现成的答案,可这些问题对于生活在现代中国的孩子来说也实在不好理解。这时,我并没有告诉学生答案,而是请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有关书籍,去上网查找资料,也就是请学生去自主学习。经过自己的努力,学生自己解决了问题,一方面比教师的讲解有更深的感受,另一方面,也是我们着力要培养的,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学会了自主学习,体会到了自主学习的乐趣,感受到了智力劳动的快乐。同时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深刻了解了20世纪初期中国的社会现实,进而为周恩来总理能在青年时代就树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理想,并且为之奋斗的一生产生了深深的敬佩之情。
肖川教授指出:一个自主发展的人有良好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品质。当学生在我们的引导下掌握了良好的学习策略,进而激发起自己良好的学习品质,这不正是我们当老师的所期待的吗?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造就自主发展之人,这是肖川教授《教育的力量》带给我教育教学的力量。
《教育的力量》读后感6
以前不怎么去刻意读书,最近在中心校的倡导下,连续几本书读下来,领略一位又一位大家的教育思想,感觉十几年教书的困惑不断的迎刃而解。那种又苦又累的心境有了很大的转化,不断的开始体会到做一名教师的幸福感。特别是最近拜读肖川的《教育的力量》这本书,犹如与老朋友娓娓交谈,那么亲近、真切、理解,因为有了朋友的理解,工作中的辛苦与劳累感觉是那么值得,幸福感与成就感就会萦绕心头,努力学习、追求上进自然也成为我的一种愿望。他在《想、思考、研究》一文中写道:“遇到问题现在很多的人只会想一想,发表一点意见和个人看法,而不会思考。所以,那些意见和看法,往往经不起推敲,显得肤浅,甚至似是而非。”
作为教师的我,深知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但在教学过程中做法仍是肤浅。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想”,更要发展学生的思考策略和研究探索的意识与能力。教师要关注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而不仅仅是让学生发表意见,更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我反思的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独立研究与探索的意识和能力。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是高品质的。作为教师的.我们,在备课、上课的过程中,很多时候也只是“想想”而已,由于缺乏深入的“思考和研究”,所以不能驾驭课堂,更不能做到游刃有余,从而造成课堂效果不满意。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还是少一些浮躁,多一些深入思考和潜心研究,才能扎扎实实的上好每一节课,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
教师的学习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专家引领、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作为教师,如果没有向学之心,即使再高明的专家,恐怕也不能对其起到引领的作用,“我们可以把马牵到河边,却不能按着马的头让它饮水”。自我反思不是胡思乱想,而是有理论支撑的,高度自觉的对自己实践的回顾与审思——这本身就是很好的学习过程,如果没有一定的理论作为基础,自我反思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至于同伴互助,是一种相互切磋、相互勉励和真诚分享。
作为教师,教育探索并不一定要有研究课题,如果你真是为了提高自己,为了更好地胜任你的工作,为了更好的成长,而不是因为外在功利的诱惑,那么,只要你愿意,在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都可进行。它不需要高精尖的仪器与设备,它只需要一颗忠诚、明敏的心,只需要我们对那些视而不见、习以为常的事物进行批判性的审视,对那些司空见惯、熟视无睹的事物用心去发现,只需我们不断咀嚼、反复琢磨、再三玩味。
读了肖川教授的《祝福教师》一文,我为他的文中的真情而感动。文章中说:“教师是一种职业,一种古老的职业,一种将与人类共在的职业。随者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很多职业,诸如警察、军人、侦探、保安、门卫等等都将消失,但教师这个职业是永远不会消失的,它将永存。正是她,传承着人类文明的薪火。”
是啊,作为教师的我们传承着人类文明的薪火,还承载着太多家长对我们的希望和学生对我们的期望,所以我们更要用百分的努力去面对他们,这样才无悔此生。作为教师的我们更应该走在知识的最前线,应该懂得尽可能多一点,这样在面对学生时才会做得更好,才会无愧于心。让教育充满思想,让思想充满智慧。
这本书让我希望自己能成为一名有思想的好老师,运用教师的智慧去启发和引导孩子,让他们永远充满希望和自信。在对待孩子们的时候,我们教师要有超强的责任心与耐心,认真的去做好每一件事情。
让教育充满思想,让思想充满智慧,让生活充满人性的光辉,让我们的心灵荡漾在博大、深邃、光明、温暖的思想之中。
《教育的力量》读后感7
暑假里我认真读了宋洪昌撰写的《教育的力量》一书,使我得到了心灵的震撼。原来身为人师的我,在家庭教育中不自觉的走入了一些误区。整个暑假,我在反反复复的研究书中的每一个案例,然后认真反思自己的家庭教育。进行了一次灵魂的洗礼。
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还说:“巧言令色,鲜仁矣。”这就是说,在德育工作中老师必须遵循身教重于言教的原则。人们都追求言语的说服力,但我们一线的教师始终不比那铜牙铁齿的辩客,思想品德教育更应当追求。但一个人的言语究竟有多大的说服力,不仅要看这些话里包含了多少真理,还要看教师自身的行动。言行一致,一言重于九鼎;言行不一,话再动听,我们的小学生也不会记得,真正的充耳不闻,更不用说引起感情上的共鸣。言与行相比,更要重于行,古语云:“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要以身育人,德育养德。
一、在孩子的教育上缺乏耐心,易怒,不懂得尊重孩子。
二、重“堵“不重“疏”和“引”。命令太多,却不懂得艺术。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耐人寻味---“一天,一个三岁的小孩拿起一把尖锐锋利的剪刀在玩,母亲一看,大吃一惊,生怕孩子一不小心伤着自己,她命令孩子放下剪刀,可是孩子怎么也不肯。于是她急中生智,想起孩子爱吃苹果,便急忙给孩子拿来一个苹果。孩子一见,便放下剪刀,伸手去拿苹果。就这样,母亲用一个苹果“换”回了孩子手中的剪刀。”我很佩服这位母亲的机智,由此也深受启发。比如自己以前硬性要求孩子少看电视,却忽视了给孩子“换”件有意义的事。
三、太看重孩子的考试结果,却忽略了成长过程的美丽。有时候,孩子成绩不理想,就失望、焦灼、发脾气,终止孩子看电视的权利。是非常片面的,也是很不理智的,这对孩子自信心的培养是很不利的。孩子的未来可以在我们的潜移默化中铺就。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必须每天接受大多数同龄孩子所接受的'生活信息。比如看动画、玩球、游戏等。对此,我们不能简单地加以干涉,而要引导有方。
四、进行“听话式”的教育,很少尊重并以平等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孩子,总是刻意追求孩子是否听话,不允许孩子表达自己的建议,这就势必会压制孩子探索的欲望,压制孩子的求异思维,压制孩子的创新意识萌芽,从而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一个人,没有独立意识,没有独立思考,就没有个性,也就意味着缺乏缺乏创造,意味着思维会了无生气。所以应该“解放孩子的大脑和双手,给孩子流出空间让她自己去思考和创造。”
五、拿别人孩子的优点去比较自己孩子身上的不足。恨铁不成钢。这种心理会更多地埋没孩子的优点,无限放大孩子的缺点,这对培养孩子的自信心也是非常不利的。正如书中所说“孩子没有自信,如同一个人的了软骨病,是难以站立起来的”。孩子的一生会遇到许许多多的事情,会遇到无数的困难、挫折乃至失败。因此,没有自信,不相信自己,就很难正确的应付。一个人的成功,既要靠能力,又要靠机遇,无论是发展能力还是抓住机遇都需要自信作为支撑。所以要从多角度去发现孩子的优点去赏识孩子,帮孩子高高树立起自信的风帆。
作为父母,我们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最重要的老师。并且是孩子终生的老师。家庭教育需要智慧,需要艺术,这是《教育的力量》给我最大的启示。
《教育的力量》读后感8
有人说,读书是一种幸福,是一种乐趣,是一种享受。在读肖川老师的《教育的力量》这本书时,我带着一份闲适和虔诚,陶醉在文字的海洋里。他那亲切的语言和博爱的热情无不启发着我的思维、拓宽了我的视野。
《教育的力量》这本书中,肖川老师有一句话,我深感受益,肖川老师提到“教育即解放,教育意味着探索,意味着启蒙,而不是宣传和灌输;是平等对话和自由交流,而不是指示和命令;是丰富认识,而不是统一思想;是尊重和信任,而不是消极防范”。读了这段话后,我有被提醒的感觉,知道在以后的日常教学中应该如何去引领学生探索新知;与学生平等对话、自由的交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身正为师,学高为范。虽然教育不是万能的,但作为一名一线的教师,我应该时时审慎自己的教育行为,解放自己被禁锢的心智,让我们的学生在自由、平等的教育环境中成长。
肖川老师在书中给我们谈人生,谈教育,谈幸福,让我很有收获。他让我领悟到了我们所从事的教育工作不同于任何制造业的活动。他告诉我们,教育是一个激荡心智,沐浴灵府,贞立人格,彰显个性的活动,关注学生成长的教育一定包涵着爱,威恩,希望,探索,自由与自主。作为一名教师,爱就是对学生的了解,尊重,责任,关怀和给予。在这里,肖川先生对教育中的爱的诠释是如此的精辟,深刻,真的让我受益匪浅。作为一名教师,我们给予学生的还应该有感恩,有希望,让我们的学生学会爱,学会憧憬未来,从而在学生心中发掘出向上生长的力量。我想,如果我们的教育若此,那必定是成功的教育,和谐的教育,更是人文的教育。
《教育的力量》一书不仅对教育有独到的见解。理论高深,而且肖川老师的随笔优美动人,总能感受到那是流淌在他内心深处的鲜活的文字,所用知识信手拈来。我叹服肖川老师的博大精深,更为他优美动人的文字所倾倒。“良好的教育一定能够给无助的心灵带来希望,给稚嫩的双手带来力量,给迷蒙的双眼带来清明,给孱弱身躯带来强健,给弯曲的脊梁带来挺拔,给卑琐的`人们带来自信。"读着这一句句一行行如诗如歌的文字,怎不令人怦然心动呢?
教育无小事,事事是教育,感受颇多。"辛勤的园丁、渡人的小船、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等等"是人们对教师的赞誉。它道出了为人师表的神圣和职责。而我们怎样做才无愧于这些称呼和赞扬呢?教育学生是个艰巨的灵魂、性格塑造工程,作为一名教师,在培养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要把整个心灵都献给学生,要教书就要先育人,几年来的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使我认识到,真诚的师爱是促进学生上的动力。把从书中学到好的东西都给学生。而《教育的力量》这本书就教我如何教育好学生。
《教育的力量》一本充满智慧和博爱的书,一本感受真诚和温情的书,一本润泽生命和心灵的书!今后,我要不断的学习,用知识来塑造自己,不断进步,做一个充满教育力量的人民教师。
《教育的力量》读后感9
不经意间,时光的脚步步履匆匆,它伴随着我一路走来,转眼间使我从一名教育行业的新兵,步入有所业绩的“老”教师的行列,也使我悄然走进教育工作的高原期。但值得庆幸的是,我有幸成为中山区名师培养工作室的一名成员,于是我经常有机会与专家对话,向更多优秀的同行学习。在导师的引领下,我开始与书为友,开始进行理性的思考,重新踏上专业成长的幸福之路。
近日我拜读了北师大教授肖川的《教育的力量》。这部书是肖川教授创作的教育随笔的精选集。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为自由社会培养人,是这部教育随笔集的主线和灵魂。作为一位教育家,肖川教授的文笔不仅充满理性的睿智,而且还弥漫着儒雅、温馨的浪漫。我留恋往返在其中的字里行间,一次次回味蕴藏其中的教育魅力,引发我对教育产生了许多思考,其中,“良好的教育”是我思考的一个重点。
肖川教授说:“在我所能想到的最重要、最有价值的事情,莫过于受到良好的教育。因为,只有良好的教育才能使我们秉有渊深的学识、清明的才智、通达的情性、宽广的胸怀和高贵的教养。”一直以来,我们的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我们的学校、社会也都试图在努力创设良好的教育。什么是良好的教育?
肖川教授说:“什么是良好的教育也许我们很难给予它一个周全的描述,但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感受过人性光辉的沐浴,从来没有走进过一个丰富而美好的精神世界;如果从来没有读到过一本令他(她)激动不已、百读不厌的读物,从来没有苦苦地思索过某一个问题;如果从来没有一个令他(她)乐此不疲、废寝忘食的活动领域,从来没有过一次刻骨铭心的经历和体验;如果从来没有对自然界的多样与和谐产生过深深的敬畏,从来没有对人类创造的灿烂文化发出由衷的赞叹……那么,他(她)就没有受到过真正的、良好的教育。”
教师是最直接、最重要的教育实施者,但我们并不能保证我们所实施的`教育都是“良好的教育”。我认为,要使自己实施的教育真正成为“良好的教育”,并不是一件易事,至少要从以下二个方面做出艰苦的努力。
一、是充分认识实施“良好的教育”的重要意义
实施“良好的教育”的意义何在?肖川教授做了回答:“良好的教育一定能够给无助的心灵带来希望,给稚嫩的双手带来力量,给迷蒙的双眼带来清明,给孱弱的身躯带来强健,弯曲的脊梁带来挺拔,给卑琐的人们带来自信。而一个拥有希望、力量和自信的人,最有可能成为幸福生活的创造者和美好社会的建设者。”简单地说,“良好的教育”可以使一个人拥有力量,从而使自己过上幸福的生活,并能建设美好的社会。只有有这样的认识,才能有希望成为“良好的教育”的实践者。
二、是为实施“良好的教育”创造条件
肖川教授对“良好的教育”的描述是美好的,是令人向往的。然而要将它变为现实,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这些条件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就个人来说,我们首先要做的,而且也是能够做的,应是从主观上创造条件。我认为,要实施“良好的教育”,从主观上要创造很多条件,但最根本的一点,是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如果把教育理解为,教育者向被教育者传授知识的过程,那么“良好的教育”恐怕永远是一个空洞的口号。教育究竟是什么?对这一点肖川教授给我作了深刻的阐释,他说:“教育是社会的价值引导与个体的自主建构相统一的过程。”学生的各种素质——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都应是在“社会的价值引导”通过“个体的自主建构”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而不是靠什么灌输给他的。这就是说,教育最根本的任务,就是造就自主发展的人——使受教育者通过自主养德、自主学习、自主健体和自主管理,使自己成为全面、和谐、有个性发展的人。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说,教育只有造就自主发展的人,才是“良好的教育”。
肖川教授说:“读书与思考是我们变得有思想的不二法门。”“你真正的生命是你的思想”。我想,如果自己在工作中读书再多一些,思考再多一些,行动再多一些,那么自己实施的教育就可能真正成为“良好的教育”。
《教育的力量》读后感10
第一次看到“快乐是一种美德”这句话是在肖川教授的《教育的力量》一书中,当时心里就莫名的激动。
说起快乐,很多老师会无奈地摇头说:“我不快乐!”是的,社会的竞争、工作的压力、家长的期盼、学生的素质……这一切已经使身为教师的我们身心疲惫。其实,在现实面前,我们往往放大了痛苦,在一点一滴中流失了本属于我们的快乐。
做个快乐的教师并不难,主动权就在你手中。我们只要踏踏实实地工作,事事尽力去做,做到问心无愧;热情真诚地做人,与人友善,给人欢笑,给人快乐;自己给自己营造一个快乐的空间,去放飞心情,去收获快乐。只有当你真正快乐了,你才无愧于你做教师的职业;也只有当你真正快乐了,你才能教出快乐的学生来。对于成长的孩子来说,拥有快乐的童年生活比拥有知识更重要。
“快乐是一种美德,快乐是一种人生态度,一种个性品质。快乐是心灵的清新剂,它能够使我们的内心变得明朗、亮丽、旷达和温暖”。是啊,没有人会喜欢一个整天愁眉苦脸、唉声叹气、整天抱怨的人,我们都会喜欢那些非常阳光、带给我们快乐,能够唤起我们对于生活的热爱和柔情的人。“心底无私天地宽”,做个快乐的'教师吧!快乐不仅是对自己的一种美德,也是对别人的一种美德。珍惜自己所拥有的,坦然面对自己所没有的,在今天我们应当拥有这种美德快乐的工作,快乐的生活,快乐的面对每一个相遇的人,把快乐传给每一个与我有缘的人。
《教育的力量》读后感11
《教育的力量》这本书在我的案头放了很长时间。总是读读停停。它不像文学小说那样引人入胜。但读过这本书的每一段之后,慢慢的咀嚼和回味,却像一味营养丰富的鸡汤滋润心田,回味悠长!
这本书里告诉我们:要成为一个有思想的老师。一个有思想的老师:他的言行不会随波逐流;他的内心生活不会单调乏味;他的工作不会只停留在教书匠的阶层。
如何使自己变得有思想呢?
学习与思考是让我们变得有思想的主要途径。许多名师都如饥似渴的大量阅读各种书籍。正是这些阅读,丰富了他们的思想,充实了他们的教育教学工作。有时想想自己不算是一个爱学习的老师。给自己找了许多的借口,要批改作业、要备课、要与家长交流。就是没有时间读书。虽然也是两眼一睁,忙到黑灯。但浑浑噩噩,没有自主思想支配下的主动性。读过更多的好书之后,愈加感到自己的不足。有时会有意无意的把书里的某种方法应用到教育教学中去。如:面对学生出现的一些问题:作业忘带了,上课搞个小动作;等等。我会用一种宽容的心态,去处理问题。或善意的提醒,或用一个期待的眼神,让我的学生明白:他不是老师的敌人,而是老师的朋友。这样不用批评,更不用惩罚,就能把问题解决。这种想法源于《给教师的建议》中的一个建议。这本书中也描述了宽容的力量。有时。我们会为某种小事火冒三丈,正想拍案而起。但是,宽容两个字提醒我:我面对的只是个孩子。有必要发一场火吗?这种想法在脑中一现,就犹如给心中输入了灭火剂。接下来就能理智的处理问题了。
要想使自己变得有思想,还要不断的思考。思考教育的方法怎样更加艺术化。思考教学怎样才能高效。如果把读书看做一个吸收的过程,思考就是咀嚼过滤后消化有营养的东西。写读书笔记,教学反思,在不断的`思考中,发现以往的不足,在反思中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改善教育方法。
只有不断的思考,才能把读的书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只有不断的思考,才会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经过不断地思考,我写的读书笔记和教学反思,给我的工作帮助很大。不断坚持写教学后记,能够促使我很好的理解教材内容。更好的服务教学。记下每一个教育故事,过后才会发现它的意义和价值。如:我教的一个学生,她的成绩并不是很好,但是她喜欢帮助老师和学生做一些事情。如:每天下课后,她会主动到前面帮我送作业。并把作业整整齐齐的放在我的桌子上。当我把这个故事写下来后,对她就多了一些留意。课堂上我会经常关注她听课是否认真,发言是否积极。这样,她也感觉到老师的关心。学习也进步了,在同学们面前,也自信了许多。从这个教育实例,我体会到:在工作中,很多时候是感性的对待一件事情。过去后把它记录下来,经过反思,会理性的看待它。也会总结出以后面对这种事情的合理方法。这也算是教学反思的一大好处吧。
做一个有思想的老师,才会成为一个受到学生欢迎的老师!做一个有思想的老师,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老师!
《教育的力量》读后感12
今年寒假,我认真阅读了《教学革命-—蔡林森与先学后教》这本书,深感受益匪浅。在这里我瞧到了蔡校长经过20多年探索实践、在洋思中学开花结果、又在永威不断丰富创新得“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所呈现得“另类”课堂风景,我领悟到蔡校长之所以能创造教育奇迹得真谛所在. 读了这本书我有如下几点体会:首先,教学观念必须革命。蔡校长提出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必须坚定地树立起“没有教不好得学生”得教育观念。我认为这个理念就是做好教育工作得根本前提,只有树立起这样得教育观念,我们得基础教育才会实施大众教育,而不会实施精英教育;才会实施成功教育,而不会实施淘汰教育.周国平先生说:“一切教育归根到底都就是自我教育,一切学习归根到底都就是自学。”蔡校长说:“一般传统得课堂,至少有 50%得时间就是无效得,而 80%得学生对教材要求就是可以通过自学掌握得,另外 20%得学生对80%得教材内容也可以通过互教互学,或教师点拨学会得.结合本校最近一段“共享课堂”模式得构建,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学生在教师靠船下篙得自学提示下就是可以自学得,学生最终知识习得就是靠自己自学,而不就是老师告诉得。以往得课堂上学生大多时候学不动,老师一味叫苦,就是因为教师很少站在学生这个主体角度出发工作。
其次,教学方法必须革命。经过多年实践,蔡林森与洋思初中抛弃了满堂灌、教师讲、学生听、把“练”压到课外得做法,普遍灵活地运用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得教学模式。她们把学放在了首位,辩证地处理了学生与教师得关系;落实了学生得主体地位,辩证地处理了先与后得关系;要先学后教,辩证地处理了知与行得关系,明确要求当堂训练。当然,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正如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先生所说,“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作为一种教学方法,不就是万能得,总就是在某种场合适用,某种场合不适用。但其精神实质就是尊重学生在学习中得主体性,调动学生学习得主动性与积极性,克服传统教学中老师得越俎代庖,这些都就是应该大力提倡得,我们学习得时候要会合理得扬弃。
总之,让学生会学、学好,这就是提高教学质量最根本得法宝.“先学后教”得可贵之外,就在于让学生走在教得前头,让学生先探索,先体验,积累经验,发现问题,产生疑问,然后带着问题去学习。对于问题,要让学生先去自己解决,反复给她们时间,一直到答对了,然后再出同样得问题让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真正理解并运用. 《中国音乐教育》读书心得 《中国音乐教育》就是音乐教师得良师益友。音乐审美教育体现在音乐教师得教育观念中,体现在音乐教育教学得活动中,音乐教学要以音乐得美感来感染学生,要以音乐中丰富得情感来陶冶学生,进而使学生逐步形成健康得音乐审美
观念、高尚得教学情操以及必要得音乐审美能力。在这些方面,中国音乐教育专刊为音乐教师提供了及时得帮助与引领得作用。对于我们及时了解教改动态,教育资源教育信息等提供了通畅得渠道。就是音乐教师得良师益友。
《教育的力量》读后感13
读了肖川《教育的力量》中的《教师的五项修炼》一文,我思想转变了,行动转变了。它让我意识到这五方面的修炼对于教师来说的确也很重要,需要做一适度的处理。
教师接触最多的就是学生,文中提到,教师是学生的重要他人,《教师的五项修炼》中,提出了构筑教师魅力的“五项修炼”,就是教师要加强在仪态、表情、口语表达、着装、眼神等方面的.修炼。我觉得通过这几方面,也能直接体现一个人的气质。
教师的精神面貌,直接感染学生上课的状态。穿一身充满阳光的衣服,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活力、青春的气息。课堂中洋溢着蓬勃的朝气,学生耳濡目染,师生共同创造出充满活力的课堂,大家乐此不彼。
教师对自己的情绪管理能力,是教师素养的一个方面。“表情从容、镇定,能控制冲动,使满意持久,这是表情修炼的应有之义;即使遭受冤屈,仍然保持微笑,这就是修养,就是境界。”文中的这些话让我感触颇深。在平时的工作中,学生经常会出现很多意想不到的表现。往往很多是让人觉得麻烦,闹心,甚至窝火,有时真是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上课不认真,吵吵闹闹,打架,作业字迹不清楚,作业不完成、不订正等等,五花八门,让人措手不及。如何面对学生,如何处理事情,对于我来说,真是个难题。当着学生的面发火,首先不说效果如何,单单看到坐在下面,学生一双双充满无辜眼神的眼睛望着你,就觉得自己有些“残忍”——怎么忍下心对着这群娃娃们大吼呢。可是,就算我怎么强调,怎么提醒,同样的错误,对于一、二年级的学生,还是会犯。如果他们再犯同样的错时,我如何能微笑的和学生讲话,基本是气不打一处来。有时候想想,学生还小,很多事情都弄不清楚状况,还是要慢慢地教育,或许时严时松教育的效果比每次都严厉批评要好得多。
让我们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探索、让我们的形象越来越完美!只有把学习当作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才能在工作中游刃有余,左右逢源。
《教育的力量》读后感14
肖川教授说:“良好的教育一定要致力于引领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断,用自己的言语去表达。良好的教育使得一个人成为真正的人,成为他自己,成为一个不可替代的、立于天地之间的大写的人。”
是啊!教育是师生间的平等对话和自由交流,而不是指示和命令;是丰富认识,而不是统一思想;是尊重和信任,而不是消极防范。
作为教师的每一个人都应该知道这个道理,但在教学过程中有时做法却仍是肤浅。在讲授《四季》这一课,提到一年的四个季节春、夏、秋、冬时,有个学生问“老师,一年为什么会有四个季节呢?”我不假思索的回答“因为地球的公转啊。”当孩子听到我的答案时,是一脸的迷茫点了点头。看到孩子脸上的表情我不仅反思自己,我的答案对孩子来说是天书,孩子不明白,我应该引导孩子自己去查书,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去发现,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对!
我们应该把人的解放、自由、超越、完善都带入自己教育的范畴内,引领学生用自己的眼镜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别,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让学生永远都充满希望和自信。
我们不仅要让学生自己去“想”,更要发展学生的思考思维和研究探索的意识与能力。我们要关注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而不仅仅是让学生发表意见,更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我反思的能力,培养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独立研究与探索的意识和能力。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是高品质的。作为教师的我们,在备课、上课的过程中,很多时候也只是“想想”而已,由于缺乏深入的“思考和研究”,所以不能驾驭课堂,更不能做到游刃有余,从而造成课堂效果不满意。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还是少一些浮躁,多一些深入思考和潜心研究,才能扎扎实实的上好每一节课,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
读肖川教授的《教育的力量》好像和肖川教授谈心,一些教育上的疑难杂症随之蒸发、心理豁然开朗。
对待教育,我们必须怀着一种神圣的使命感和高度负责的情怀,引领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真诚、善良和魅力,引领学生们用一颗真诚的心去融入社会、理解他人、关爱生命。作为教师,我们承载着社会、家长对下一代的希望,所以我们应该时刻提醒自己的,在自己的教育生活中始终保持一种率真的勇气和向善的本性,让学生感受真正的、良好的教育,让我们的学生都成为一个不可替代的、立于天地之间的大写的有用的人才。
《教育的力量》读后感15
寒假期间,我拜读了李镇西主编的《教育的力量》一书,此书围绕着“后进生转化”这一问题展开了生动详细的阐述。每个班级都有后进生,正如李镇西所说:“转化后进生的前提是教师本人的转化,即教师要转变自己的心态,用一种儿童的眼光去看待后进生。”站在后进生的角度来想想,他们也确实不容易,他们每天来学校听一些他们听不懂的课,承受着师长的批评,然而还要坚持不懈地完成多年学业。书中的各位名家和优秀教师也介绍了许多转化后进生的方法要点,将这些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再契合恰当的教育时机,教师利用教育智慧,便会创造教育奇迹。正如杨富志老师的《从教育契机到教育奇迹》一文中说道:“后进生的转化不是靠一厢情愿地蛮干,而是靠艺术化的教育智慧。而这教育智慧往往蕴藏在教育契机中,一个有智慧的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并抓住那些不期而遇的教育契机。”杨富志老师也正是抓住了一个绝好的教育契机——让王同学自己主动解释给老师听“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的含义。王同学感觉到自己是被需要的,于是便发掘出了自己的潜能,通过这件事情便逐步促成了王同学的转化。
转化后进生需要极大的耐心与爱心。本书中给我印象极为深刻的是唐燕老师努力转化小方的过程。小方是一位极其顽皮的学生,喜欢打游戏、搞破坏,不遵守课堂纪律,不写作业等等。刚开始唐老师对他也是极为“头疼”,束手无策,后来唐老师便开始耐心地观察小方,以期对他进行转化。唐老师发现小方对老师都没有好感,任何老师在他眼中都是敌人,他每天放学后都会和他的几个好哥们去买零食吃,无一例外,抓住这一特点,唐老师进行主动“进攻”,连续好几周的星期五,唐老师都请小方吃雪糕,渐渐地,小方对唐老师的戒心和防备在减少,唐老师还邀请小方去家里做客,慢慢地,小方与唐老师的关系渐渐好起来,小方觉得自己是这个班级中最受唐老师重视的人,并为此感到自豪。在唐老师的努力之下,小方虽然还是那般顽皮,但与开学初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转变,他会因为自己的行为感到羞愧,这对长久散漫的小方来说是一件极为罕见的事。从唐老师对小方转化的过程中,我体会到了唐老师作为教育工作者的那份责任感与使命感,以及对学生深沉的.关爱与持久的耐心,这些是值得我学习与效仿的。
转化后进生也需要家长的配合,与家长进行及时的沟通。所谓家校沟通形成合力,一加一大于二!高金英老师的宏志班上有一位名叫丁京的学生,他很聪明,但是较为散漫,会违反纪律规定。高老师曾多次对他进行教育,但效果甚微,于是高老师请丁京的家长来到学校,请家长配合高老师演一场戏。高老师假意要取消丁京的住宿资格,丁京母亲恳请老师原谅他,经过老师与家长的配合,丁京已经有了悔改之意,教育效果也就达到了,从此,丁京再也没有违反过纪律。高老师认为在与家长沟通中,老师要做好三件事:微笑,让座,倒水,这几件事体现对家长的尊重,这样家长与学校配合紧密,教育效果更佳!
于洁老师曾说过:“教育无痕,用心良苦,用情至深。”作为教师我们能做的就是尽职尽责地教育好那群可爱的孩子们,期待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寒假期间,我拜读了李镇西主编的《教育的力量》一书,此书围绕着“后进生转化”这一问题展开了生动详细的阐述。每个班级都有后进生,正如李镇西所说:“转化后进生的前提是教师本人的转化,即教师要转变自己的心态,用一种儿童的眼光去看待后进生。”站在后进生的角度来想想,他们也确实不容易,他们每天来学校听一些他们听不懂的课,承受着师长的批评,然而还要坚持不懈地完成多年学业。书中的各位名家和优秀教师也介绍了许多转化后进生的方法要点,将这些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再契合恰当的教育时机,教师利用教育智慧,便会创造教育奇迹。正如杨富志老师的《从教育契机到教育奇迹》一文中说道:“后进生的转化不是靠一厢情愿地蛮干,而是靠艺术化的教育智慧。而这教育智慧往往蕴藏在教育契机中,一个有智慧的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并抓住那些不期而遇的教育契机。”杨富志老师也正是抓住了一个绝好的教育契机——让王同学自己主动解释给老师听“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的含义。王同学感觉到自己是被需要的,于是便发掘出了自己的潜能,通过这件事情便逐步促成了王同学的转化。
转化后进生需要极大的耐心与爱心。本书中给我印象极为深刻的是唐燕老师努力转化小方的过程。小方是一位极其顽皮的学生,喜欢打游戏、搞破坏,不遵守课堂纪律,不写作业等等。刚开始唐老师对他也是极为“头疼”,束手无策,后来唐老师便开始耐心地观察小方,以期对他进行转化。唐老师发现小方对老师都没有好感,任何老师在他眼中都是敌人,他每天放学后都会和他的几个好哥们去买零食吃,无一例外,抓住这一特点,唐老师进行主动“进攻”,连续好几周的星期五,唐老师都请小方吃雪糕,渐渐地,小方对唐老师的戒心和防备在减少,唐老师还邀请小方去家里做客,慢慢地,小方与唐老师的关系渐渐好起来,小方觉得自己是这个班级中最受唐老师重视的人,并为此感到自豪。在唐老师的努力之下,小方虽然还是那般顽皮,但与开学初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转变,他会因为自己的行为感到羞愧,这对长久散漫的小方来说是一件极为罕见的事。从唐老师对小方转化的过程中,我体会到了唐老师作为教育工作者的那份责任感与使命感,以及对学生深沉的关爱与持久的耐心,这些是值得我学习与效仿的。
转化后进生也需要家长的配合,与家长进行及时的沟通。所谓家校沟通形成合力,一加一大于二!高金英老师的宏志班上有一位名叫丁京的学生,他很聪明,但是较为散漫,会违反纪律规定。高老师曾多次对他进行教育,但效果甚微,于是高老师请丁京的家长来到学校,请家长配合高老师演一场戏。高老师假意要取消丁京的住宿资格,丁京母亲恳请老师原谅他,经过老师与家长的配合,丁京已经有了悔改之意,教育效果也就达到了,从此,丁京再也没有违反过纪律。高老师认为在与家长沟通中,老师要做好三件事:微笑,让座,倒水,这几件事体现对家长的尊重,这样家长与学校配合紧密,教育效果更佳!
于洁老师曾说过:“教育无痕,用心良苦,用情至深。”作为教师我们能做的就是尽职尽责地教育好那群可爱的孩子们,期待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