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集)《贝多芬传》读后感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贝多芬传》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贝多芬传》读后感1
翻开散发着墨香和纸张特有香味的《贝多芬传》,立刻被作者带到了伟大音乐家贝多芬的身边,仿佛亲身见证了这位不朽的音乐家的坎坷一生,亲耳聆听了他用生命谱写和奏响的不朽乐章。贝多芬是1770年出生于德国波恩的一位世界上最伟大的音乐家,他创作了大量的具有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如举世闻名的9部交响曲,如《命运》《田园》,还有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其中的《悲怆》《月光》《暴风雨》《黎明》等,此外还有十首小提琴奏鸣曲、小提琴、钢琴协奏曲及序曲等,他的许多不朽之作至今仍为乐坛珍品,被各种大的乐团或知名演奏家频频演奏。
通过在学校学到的关于贝多芬的介绍也知道他的作品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创造精神,较前人有很大的突破和发展。他的音乐几乎涉及了所有的音乐体裁,而且在作品上也大大提高了艺术的表现力使之获得交响性的戏剧效果;他的交响曲和当时的社会变革的内容有着紧密的联系,永远成为人类精神的纪念碑。他是积古曲音乐之大成,开浪漫派先河的大师。可见他对世界音乐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然而观其一生可真谓磨难重重。
贝多芬一七七零年二月十六日出生于可隆附近的波恩的一所破旧屋子的阁楼上。贝多芬的父亲是一个不聪明而汹酒的男高音歌手,母亲是一个仆人,一个厨子的的孩子。贝多芬的童年是艰苦的,不象摸扎特般享受过家庭的温暖。一开始,他的人生就是一场艰苦而残酷的斗争。他20岁就离开了自己的家,到外面谋生,就当他在音乐界崭露头角的时候,他的耳朵几乎聋了,但是,他凭着对音乐的深厚情感和超人的天赋,创作了许多著名的钢琴奏鸣曲和交响乐曲,成为闻名世界的一代音乐家。
众所周知,贝多芬不仅身材矮小,容貌丑陋,而且一直患有重病,后来发展到耳朵失聪。可是这位自尊心极强的音乐家仍然相信,“谁也无法战胜我,我要死死握住命运的咽喉。”在悲苦的日子里。贝多芬从事于讴歌欢乐的事业,只有音乐才能使他战胜自己的痛苦,将他从死亡的边缘一次又一次拽了回来。
在贝多芬的创作生涯中,战胜恶劣的命运,战胜人类的平庸始终是他的主题!!贝多芬真是一个不向命运低头、百折不挠、对未来充满希望的人。虽说,人不可貌相,但这样一个人,确实很难让人与音乐这门高雅的艺术连接起来。但就是他成为音乐史上的伟人,在人类发展史上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贝多芬的一生简直可与虚构的伟大悲剧媲美。艰苦的童年,爱情的失败,生活的拮据,孤独无依,但这些却阻挡不了他向音乐的殿堂的迈进,扑灭不了他对音乐的无限热爱。或许是天妒英才,又或许是前世造的孽,总之种种原因,更大的恶魔在前面——伤病,重伤风,肺病,关节炎,黄热病,结膜炎,似乎早有预谋,先后折磨着这位伟大的音乐家,更要命的是耳聋。耳聋,对常人来说只是一部分世界的死灭,对音乐家是整个世界的死灭。世界死灭了,“我”似乎也不存在了。贝多芬也不例外,早在32岁他就定下遗嘱,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把我从无穷的痛苦之中解放了出来。”或许这这是一种解脱方法,面对残酷的'命运,不能改变,起码能逃避。但贝多芬那对音乐的热爱的不可驯服的力量战胜了人类的平庸,战胜了自己的命运,战胜了他的痛苦。他不相信死亡。于是,他一次次把死神和解脱拒之门外,开始了苦难的历程。当痛苦与日俱增的时候,积聚到他无法承受的时候,就如潮水般倾泻而出,成为一部部伟大的作品,他的血与泪的结晶。
人们在贝多芬那青春洋溢的脸上看到了天才的目光:从那目光里人们又可以看到他悲惨的命运。之后的岁月里,性格过于自由暴躁的贝多芬也不止一次的遭到了爱情的否绝。在遭受这些肉体痛苦之时,贝多芬又必须承受着另一种痛苦。
生命的沸腾掀起了音乐的终曲。贝多芬渴望幸福,他不愿相信自己的不幸是不可医治的:他渴望治愈,他渴求爱情,他充满着希望。也许现在你现在的景遇不是很顺利很舒心,但这并不代表以后你依然是这样,一定要相信自己的实力,对自己要有信心。
合上这本书,思绪一下子很难离开贝多芬的世界,静静地回味着贝多芬的一生,脑海里响起了《命运》的主旋律,我想本书的作者罗曼?罗兰想通过他的书告诉我们一些道理:悲惨的命运和痛苦的考验不仅降临在普通人的身上,同样也降临在伟人的身上。当我们遭受挫折的时候,应该想到这些忍受并战胜痛苦的榜样,不再怨天尤人,要坚定自己的信仰……是的,坚持到底了就一定会有收获的!
《贝多芬传》读后感2
我最喜欢的一本书是《贝多芬传》,贝多芬让我懂得了什么是百折不挠,放下《贝多芬传》,无数感慨涌上心头……
贝多芬是著名的作曲家,他的父亲是一个不求上进、嗜酒如命的男高音歌手,而他的母亲是女仆——一个厨师的女儿。贝多芬的童年包含辛酸。一开始,他父亲就逼他学音乐,在小时候就失去了他最爱的母亲。正当贝多芬风华正茂时,病痛已经悄悄叩门。1796至1800年,耳聋症开始肆意,听觉也渐渐衰退。一个钢琴作曲家最需要的就是听觉,而贝多芬在他可以大显自己的才能时听力衰退,甚至不能听到任何声音,可想而知当时的贝多芬是多么的无助,面对的挫折是多么大。如果换做别人,肯定对自己的未来不报希望,从而破罐破摔。但是贝多芬并没有这样,他一直独自忍受着病痛的折磨,仍坚持创作,还为他的心上人朱丽塔?圭恰迪尔谱写了著名的《月光奏鸣曲》,直到1801年,他才告诉了他的两个好友。我深深地被贝多芬折服了,他以他惊人的毅力在困苦中坚持下来,要知道他的大多数作品是在他耳聋之后创作的。
贝多芬饱经风霜,他经历了挫折也享受了成功,从他身上我看到了什么是真正的“成功是有汗水换来的”。只有付出过,才会有收获。
记得那次体育800米测试,一向体育不好的我就开始担心起来。果然,刚跑完一半就跑不下去了,正当我快要放弃时,突然想到了贝多芬的那句话:“我要用双手扼住命运的咽喉。”想到贝多芬遇到那么大的挫折都没有轻言放弃,我才遇到这么小小的困难就坚持不下去了吗?于是,我坚持跑完了全程。虽然跑出的成绩不如人意,但至少我坚持了下来。
人的一生是多么短暂,然而却又有那么多的不如意,有的人遇上困难就只会怨天尤人,而有的人却会以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战胜困难,用自己的双手去扼住命运的咽喉,难么成功往往会降临于后者。有时候逆境往往会使人坚强起来,让人拥有惊人的承受力,即使在挫折面前也能高昂自己的头,不会屈倒于困难之下。
我知道我稚嫩的双肩很难为自己担起一片属于自己的晴空,我知道我独行的身影很难战胜黑暗的束缚,但我绝不会倒下,也绝不会低下我高昂的头。即使在逆境中,在挫折前,我也不会放弃自己的追求、自己的理想。在人生布满荆棘的道路上,即使碰得遍体鳞伤,我也会用剩下的最后一点力气站起来,用干裂的.嘴唇说:“不要倒下,前面就是一片光明!”因为我深知,贝多芬正是用这种毅力坚持到最后;我深知只有拥有这种不服输的精神才能成为最后的胜利者;我深知困难会因我这样执着而向我屈服,挫折会因我这样执着而倒下,成功会因我这样执着而落到我身上……
夜,缓缓降临,仿佛用黑天鹅绒布满,繁星点点在天,眨着眼睛。地上,街灯明了,霓红灯亮了,穿梭在人来人往的路上,不知谁家播放了一首似曾相识的曲调,像月光,像流水。
一路上,我都在思考,直至到家才想清,是贝多芬的《月光》。不愧是贝多芬,竟能谱写出如此动听的曲调。尊敬,加上好奇,再一次迫使我溜进爸爸的书房,看看尘封的书籍里,有没有贝多芬。
书桌下面,有罗兰的《巨人三部曲》,恩恩,有一本《贝多芬传》,我轻轻拿出,拂去上面的灰尘,津津有味的看了起来。
看着,看着,不觉潸然泪下。以前,知道他耳聋,生活不幸,却不知他出身贫寒的家庭,父亲常常醉酒,十分粗鲁,常打骂他,再加上他(贝多芬)本人相貌丑陋,没有人愿意搭理他。他十一岁加入戏院乐队,十三岁就当大风琴手,十七岁丧母,一个人担当着两个兄弟的教育责任。从十一岁到十七岁,大好的青春年华,本应去学习,可他,已经工作了。我想,如果我是他,没有活下去的理由,可他,坚持了。1972年,他离开了故乡,前往维也纳,仅仅不到四年,他,一个富有音乐天分的他,听力日益减退。这,这相当于什么?相当于画家瞎了眼,工人缺了手脚,智者失去了思考能力,作家失去了大脑!而他,一个人独守着,这个可怕的秘密。
直到有一天,他完成了自己一生中的最后一次指挥。当他指挥完最后一个音符时,台下掌声轰鸣。他,依旧背对着观众,一个六七岁的女孩拉着他的手,给他鲜花时,他才转过身来。他明白,自己全然听不见了。戏院无奈之下,把他开除了。但,只有他知道,他自己明白,他心中有音乐,他有一颗颗跳动的音符。随后,与他相爱的姑娘朱丽叶塔弃他而去,嫁给了一名伯爵,肉体灵魂的双重折磨,是他,这位伟大,可怜的音乐家,创造了《幻想奏鸣曲》《克勤侧奏鸣曲》。当席卷欧洲的革命波及了维也纳,他的情绪从低谷飞向了蓝天,十分高涨。他的《英雄交响曲》《热情奏鸣曲》又再一次震惊了维也纳音乐界。
1806年,爱情又将他遗弃,他与布伦瑞克小姐定婚,但未婚妻又嫁给了别人。这个时候,贝多芬正处于创作的极盛时期,对一切都无所顾虑。他受到了世界的 瞩目。不过与光荣接踵而来的,是亲朋的死亡,好友的离散,还有一个不争气的侄子与他捣乱,经济困窘,耳朵全聋
但似乎没有什么可以使他屈服,他以自己的创作风格,扭转了维也纳当时轻浮的作风。他说:“即使我没有世界所给的快乐,但我要创造快乐给自己,给懂我的人,给世界!”
是啊,如果生活为你关上了一扇门,你可以再打开一扇窗,离开自己所遭遇的不幸。如果无法摆脱这些困境,你可以自己寻找快乐,让自己有理由活下去,坚持下去!
《贝多芬传》读后感3
贝多芬8岁登台演出成功,被当时的人们称为第二个莫扎特,也如愿他父亲对他的期待。不过他此时受到的音乐教育是凌乱没计划的。17岁左右到维也纳跟从莫扎特、海顿等人学习作曲,莫扎特曾预言:有朝一日贝多芬将震动全世界。由于家庭母亲病故,被拖累,当他第二次去维也纳时,莫扎特已经去世,他与音乐天才莫扎特切磋音乐艺术的机会擦肩而过。
1792年经过海顿的指引再次到音乐之都维也纳深造,艺术上进步飞快。他创作了大量充满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如交响曲《英雄》、《命运》、《田园交响曲》等等。他集古典音乐的大成,同时开辟了浪漫时期音乐的道路,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一位颇具创造性的作曲家。他与海顿、莫扎特一起被后人称为“维也纳三杰”。他和米开朗基罗、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生都经历了各种艰难坎坷,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根据他们的人生写成了《名人传》。
虽然时空相距非常遥远,但每每听到贝多芬的音乐足能震撼自己低俗的心灵。总是在梦幻自己的将来,那些不切实际的想像,就是一个个五彩的肥皂泡,无论多么华丽,都会在瞬间破灭。而一个人要想把自己扎根在这个世界上,种植在世人的心里,付出是巨大的。就是带要有着沉重的铁链,也要快乐地行走在自己的人生路上勇气。
可以说病痛一直追随着贝多芬,他在短时间的抱怨后是更奋发的精神状态,终于奠定了自己音乐巨人的地位。那不是凭空赠送的荣誉勋章,而是他执着的追求。如果说童年的贝多芬是带着音乐的枷锁在生活,可在他成年后,却是因为坚实的音乐基础在轻松自如在音乐创作的音符里遨游。
穿着孤独的鞋子跳舞,不是他希望的生活方式,可为了那份执迷的感情,他宁可在孤独中煎熬自己。他追求一种倔强的完美,在他的音乐创作中,在他对待人生的情感上,都必须近乎完美。所以乐曲在他执拗的眼里谱写出来了,可感情的涟漪却在不停地划开的粼粼波纹中消失。
他的脑子里除了音乐就没有驻扎别的东西。一次,在饭馆吃饭,忘我地把曲子音符写在餐单上,当餐馆老板给他端来饭菜时,他匆忙拿起菜单就走,并告诉老板自己吃过饭了。在路上,在自己龌龊的房间里,他随时把自己的创作灵感捕捉出来,跃然纸上。他的音乐天赋就像是深藏在海洋中的峡谷里,又像是个神秘的黑洞,没有能看清楚他到底有多少的音乐元素在不停地转化,马不停蹄地诞生。
在听一位孤者的音乐,却会给人带来异常的振奋。在他的音乐里,你照样可以享受人的各种情绪,是快乐,是痛苦,是兴奋,是悲伤,是忧郁,是坚强。在他的音乐里畅游,似乎就在他的旁边和他对话。是神奇的力量,是神秘的传说,无论怎样去表述那种心灵的传递都不能用文字破解,因此他被称为“乐圣”。
贝多芬的爱是近乎痴呆者的表现,只要是美的,只要是痴情的,他都一一接受,所以在他的感情世界里是丰富的并且饱涨的情意在流淌。在那些虚伪的美丽之后,用一颗高傲、权贵附势的灵魂。只是在音乐上去爱贝多芬,而当真正要和贝多芬生活在一起的时候,都选择了逃避。阶级地位的差距,是他一生也没得到自己的伴侣。可他还是在一次又一次的爱恋中,投入自己最真实的情感。爱的最终都转化成了他的不朽的`音乐音符。
贝多芬不依附权贵,还要去鄙视他们,在音乐艺术在上层社会盛行的年代里,贝多芬用自己最纯洁的心灵去谱写曲子,敢以自己的爱和恨来左右自己的旋律。他的乐曲是在孤独中创作的,但他在创作中体会到自己的人生价值,只有音乐了,除了音乐,他再也没有别的幸福了,所以说他同时收获了快乐。
一生,贝多芬都在和自己的命运斗争,童年封闭的训练给了他坚毅的性格,以至于在以后病痛的吞噬中,他依旧用单薄、孑然的身躯,谱写饱满热情的旋律来敲响命运的大门。他成功了,他成为一颗耀眼的巨星,虽然他那么早的坠落,但短暂的光芒足以照亮世界的每个黑暗的角落,足以让世界上的人们世世代代把他怀念。莫扎特的音乐带有顽童戏谑的味道,而贝多芬的音乐随意你用什么样的情绪来安排它,都是适合的,而且百听不厌。
贝多芬一生坎坷。二十六岁时听力渐渐衰退,四十五岁时耳朵完全失聪,只能通过谈话册与人交谈。但是孤寂的生活并没有使他沉默和隐退。贝多芬生活在社会的底层,而他的音乐处处透着高雅、脱凡的气质来。在他粗糙,拮据的生活中,却敲打出传世的经典旋律。如果不是一颗善于打磨自己心灵的人,怎会有如此华丽的乐章从孤独中孕育出来。却用来敞开整个世界的大门,和平,祥和的主题旋律《欢乐颂》,一直唱诵到今天,依旧是那么经典。在一切进步思想都遭禁止的封建复辟年代里,依然坚守“自由、平等、博爱”的政治信念。通过言论和作品为共和理想而奋臂呐喊,反映了当时资产阶级反封建、争民主的革命热情,从而写下不朽名作《第九交响曲》。
盲人看不见世界的模样,却可以用自己的双手演奏音乐,贝多芬在自己耳朵近乎失聪的时候,在徘徊,沉沦中,找到了自己的的灵感,创作出他的举世经典之作。我们大多数人都是一个健全的人,缺少什么呢,在生活中的热情。没有热情,再富有的生活也是暂时的拥有,而不是一生你可以引以为豪的物质财富。世界上从来没有天上的馅饼掉下来,不懈地努力,创造才是成功的基石。
时代造就英雄,在现在和平的年代,同样要有一颗永葆激情的心,学会在逆境中生活,在学习中升华,知识没有尽头,追求没有止境。平庸什么时候都是过时的代替品,扬起人生的风帆,遨游在浩渺的宇宙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贝多芬传》读后感4
天才出自苦难,这种苦难可能来自于物质世界,也可能来自于精神世界。贝多芬的成功,离不开人生无尽的苦难,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小时候的刻苦练习,打下了音乐的基础。少年丧母,父亲不着调,小小年纪不得不担起家庭的重担。传记中的记述,只是贝多芬痛苦人生的一部分。事业上的痛苦,莫过于耳聋,耳聋而又从事音乐的工作!上帝关闭了他的耳朵,又为他开启了心中的耳朵,给了他一个更加纯净的音乐世界。但是,精神和肉体痛苦却也是无穷无尽的。爱情之苦,心爱的人一个个离开他。理想与现实巨大落差,无情地一次次折磨着他的心灵。生活就是一块磨刀石,不曾停止对他的磨砺,磨出了一首首经典,层出不穷,未曾中止,直至于人生的终点,依旧有写不完的乐章。
人生只有苦,也无法成就伟大的贝多芬,还要有爱,有希望,有光明,才能让他始终不忘初心。“他总是快乐的,一切灾难都带有几分善,声音还是自由的,他的内心从来都是孩婴一样的纯净。从未见过一个人像他一样这样的爱花木,云彩,自然...他象力士般的坚强和儿童般的任性。爱情没有了,野心没有了,所剩下的只有力,力的欢乐,需要应用它,甚至滥用它,力,这才是和寻常人不同的人的精神。我竟是上帝最可怜的造物......隐忍!多伤心的避难所,然而这是我唯一的出路。它是这样的需要快乐,当它实际没有快乐时,就自己来创造。”只有不改变求美之初心,越是苦的环境,难的'境遇,就越能创造出最美好的天籁之音。
《贝多芬传》,它讲述了著名音乐大师贝多芬传奇而又悲惨的一生。
读完这本书后我感到:贝多芬在人生忧患的征途上,他为了寻求真理和正义,为创造真、善、美的不朽杰作,而献出了毕生精力。他坚信:只要自己的灵魂能够坚忍果断,不因悲苦于与劫难一味的沉沦,那么就定能冲破肉身的束缚,奔向人生的崇高境界。
虽说,人不可貌相,但这样一个人,确实很难让人与音乐这门高雅的艺术连接起来。但就是他成为音乐史上的伟人,在人类发展史上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贝多芬的一生简直可与虚构的伟大悲剧媲美。艰苦的童年,爱情的失败,生活的拮据,孤独无依,但这些却阻挡不了他向音乐的殿堂的迈进,扑灭不了他对音乐的无限热爱。或许是天妒英才,又或许是前世造的孽,总之种种原因,更大的恶魔在前面——伤病,重伤风,肺病,关节炎,黄热病,结膜炎,似乎早有预谋,先后折磨着这位伟大的音乐家,更要命的是耳聋。耳聋,对常人来说只是一部分世界的死灭,对音乐家是整个世界的死灭。
世界死灭了,“我”似乎也不存在了。贝多芬也不例外,早在32岁他就定下遗嘱,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把我从无穷的痛苦之中解放了出来。”或许这这是一种解脱方法,面对残酷的命运,不能改变,起码能逃避。但贝多芬那对音乐的热爱的不可驯服的力量战胜了人类的平庸,战胜了自己的命运,战胜了他的痛苦。他不相信死亡。
于是,他一次次把死神和解脱拒之门外,开始了苦难的历程。当痛苦与日俱增的时候,积聚到他无法承受的时候,就如潮水般倾泻而出,成为一部部伟大的作品,他的血与泪的结晶。
以前我从未读过贝多芬的传记,贝多芬在我心里就是一个传奇,是罗曼罗兰的《贝多芬传》让我第一次这么近距离的去观察贝多芬,了解贝多芬,我心中的音乐圣人原来是个“短小臃肿,土红色宽阔的脸,额头隆起,头发蓬乱,不对称的脸,短方的鼻子”的怪人,他有着艰苦的童年,失败的爱情,拮据的生活,孤独无依,接踵而至的伤病又折磨着他,特别是耳聋,对常人来说也许只是一部分世界的毁灭,而对音乐家则是整个世界的毁灭。贝多芬也是人,他也心灰意冷过,否则他不会在32岁时就对他的兄弟立下遗嘱,面对残酷的命运,他无法遁形,无法逃避,也许这就是命运对一个音乐家的安排,正是这些苦难与痛苦的积聚,才使得和着贝多芬血与泪的音符喷薄而出,他对音乐的热爱,不可驯服地战胜了人类的平庸,战胜了自己的命运,战胜了他的痛苦。
贝多芬在给兄弟的遗嘱中写道:“用最美好的道德情操教育你们的孩子,永远要记住这一点:使人幸福的是美德不是金钱。”他特别注重做人的操守,这对我们今天的教育尤为重要。他是那么的桀骜不驯,面对王公贵族,他藐视他们的世俗和渺小,他总是扬起他高傲的头颅,因为他是贝多芬,我理解他的高傲,他有理由,也有资本高傲。
贝多芬是不幸的,命运给了他太多的磨难,贫穷、残废、孤独……《孟子·告子下》中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贝多芬就是上天降大任之人,正是这些磨难造就了这个音乐传奇。因此当我们遭遇困难和磨难之时,就是命运将降大任于斯人之日,只要你抱着自己不变的理想,坚持下去,你也会成为英雄,让我们把痛苦换成欢乐吧,你一定行的!
《贝多芬传》读后感5
“ 一阵风吧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沙,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了琴键。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光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无意间,我翻开了语文课本,看到了一篇名叫《月光曲》的文章,里面生动得描写了贝多芬创作这首曲子的全过程。
因此我慕名而去,在qq音乐里听起了这首曲子,淡淡的宁静,朦胧的忧伤,以及婉转的轻快,到后来的铿锵的力量,迸发的激情,一气呵成,更衬托了这个音乐家的才华横溢。 我带着好奇心和崇高的敬意,翻开了罗曼罗兰的《名人传》里的 “贝多芬传”。在罗曼罗兰的笔下,我看到了这个伟大音乐家的无比寻常的意志。 贝多芬于1770年12月16日诞生于德国波恩的一个贫穷的家庭。贝多芬的父亲是当地宫廷唱诗班的男高音歌手,碌碌无为、嗜酒如命;母亲是宫廷大厨师的女儿,一个善良温顺的女性,婚后备受生活折磨,在贝多芬17岁时便去世了。艰辛的生活剥夺了贝多芬上学的权利,他自幼表现出的音乐天赋,使他的父亲产生了要他成为音乐神童的愿望,成为他的摇钱树。他不惜打骂贝多芬,迫使贝多芬从4岁起就整天没完没了的练习羽管键琴和小提琴。8岁时贝多芬首次登台,获得巨大的成功,被人们称为第二个莫扎特。从此,贝多芬走上了伟大音乐的的.道路。
然而,在贝多芬的事业如火如荼时,却传来噩耗,他最宝贵的东西—听力,却逐渐在创作岁月中消磨,直到他失聪为止。在如此毁灭性的艰难条件下,贝多芬以异于常人的意志,完成了举世瞩目的《第九交响曲》。
他的伟大不仅仅在于音乐上,更加以他散发出的不屈不挠英雄气息让世界人民为之折服。他的英雄气息不仅仅在他的音乐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更充分体现于他承受肉体与精神的双重痛苦的重压下依然保持着的不屈不挠的高昂的斗争精神,巨大创造力和高尚的人格魅力之中。他的音乐史不朽的,而他的灵魂是伟大的。罗曼罗兰之所以要为他做传,是因为她知道贝多芬的思想足以为当时数万法国生灵带来光明与希望,而事实,他做到了,他的一切影响着不仅仅是当时的法国民众,也影响了世界上千千万万陷于水深火热的民众,他用他残缺的身体向人们宣告“不可以向命运屈服”。
看他的遗嘱时我竟产生一个念头:对他自己来说如果那时真的去了那可能反而快乐些。至少使他免受日后无穷无尽的苦难面对残酷的命运用他自己的话说“把我从无穷的痛苦之中解放了出来。”(只是对人类将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是的假如他稍稍自私些他定会就此撒手归去摆脱一切愁苦。但是他偏偏渴望痊愈偏偏希望“可怜的人类”快乐幸福。于是这天生的性格给予他无比的意志把死神和解脱同时拒诸门外又开始了苦难的历程。当痛苦与日俱增积聚到无法承受时就如潮水般倾泻而出成为一部部伟大的作品他的血与泪的结晶。
耳聋对常人是一部分世界的死灭对音乐家是整个世界的死灭。整个的世界死灭了而贝多芬不曾死!并且他还重造那已经死灭的世界重造音响的王国不但为自己而且为着人类为着“可怜的人类”!没有如此热烈、慈悲的胸怀他便可少受些苦楚。而他用被自己这种天性大大加剧的痛苦换来了人类的欢乐这就是英雄的牺牲多么悲壮的伟大!
英雄本身就注定要承受超乎常人的苦难。正如孟子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似乎已成为古今中外一条不变的真理又是多么残酷和无奈!人类每一伟大成就的诞生都必然要有个人的牺牲。凡想成就大事的人该紧紧牢记这一点吧。
他一生为爱奋斗,为了完成自己的音乐使命而活着,用痛苦换来欢乐。他做到了,是怎样的煎熬,他最终实现了自我的价值,在历史上抹下了浓重的一笔。
看着贝多芬的事迹,我不禁想起了我们当代的大学生。他们从小娇生惯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整天过着安逸的生活,以至于意志力薄弱,完全禁不起大风大浪。现在普遍的现象就是,农民工找份工作比大学生好找,工资比大学生高。因为大学生怕吃苦,工资要求高,实践能力薄弱,沟通技巧差。众多的缺点也印证了大学生抗压能力的减退,学习态度差,不懂得吃苦耐劳,糟蹋了自己的青春,也造成了国家资源的浪费。一句古话说的好“天将大任于斯人也,必将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一个英雄,注定就要承受超乎寻常的苦难。这,已经成为一条不变的真理,每个伟人的诞生是和超乎寻常人的牺牲换来的,我们不得不承认,摆在贝多芬面前的无非是让他生命走到尽头的牺牲,可他终究(抱着自己的梦想踏上了这条路。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我们是多么的幸运,四肢健全,拥有那么多的资源。我们要珍惜现在的条件,而不是等到失去了,在艰苦的条件下才懂得去珍惜。艰苦的条件磨练人的意志,而优越的条件更应该出人才不是么?所以,我们想要成为人才,就要厚积薄发,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主动积极的去学习,去争取我们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