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论》读后感

时间:2024-01-25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实践论》读后感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实践论》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实践论》读后感

  《实践论》读后感 篇1

  在偶然之下读到一本哲理性较强的书给予我较大的思考与启发,书名为《实践论》。在我阅读及搜集相关资料后我了解到《实践论》主要论述了在实践基础之上的认识是真理性标准,论述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批评了唯理论、经验论,批评了顽固派和空谈主义,摆事实讲道理,证明了认识过程的飞跃。该书以实践与认识关系及其矛盾为中心,阐述了反映论基本原理,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就实践一词而言,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称之为最基本是因为人类的衣食冷暖都取决于生产活动,而经过生产活动,人类可以以此最方便地获取知识信息,了解人与人的相互关系。如果失去生产活动,实践活动无法解决人的基本问题,同时也阻碍了人类获取知识,得到认识。

  也就是说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富兰克林通过“风筝实验”得到雷电是一种放电现象的认识,并进一步证明“天电”和地电一样能被金属传导,能熔化金属,能点燃酒精;神农以身试毒,尝遍百草得到植物的药理知识,并且证明哪几种药植可以混合达到更好的效用;李时珍通过亲自服下了曼陀罗,发现它有麻醉和使人兴奋的作用,少量可以治病,过量时在别人的暗示下,的确可以叫你唱你就唱,叫你跳你就跳,后来曼陀罗被广泛用于制造麻醉剂。这些名人无不是通过实践得知真理,通过实践真理再进一步扩宽认识。就好像我们的大学生活一样注重实践,我们要趁在大学期间多积累社会经验,为了将来我们能更容易投身于社会。我们要学会理论联系实际,把我们学的知识与实际有效的联系起来,尤其是我们的专业知识。我们要更早的了解现今社会的形势,以便我们可以更早地与社会接轨。这也是为什么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学生会注重暑假打暑假工的原因。

  同样的实践也是检验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例如一道数学难题,只有在纸上不断的演算,才能得到正确答案;一杯无色无味的液体,只有在亲口品尝之后,才能知道是白开水还是加盐之后的盐水;一朵路边的无名小花,只有亲自闻过,才能知道它的芬芳。只有实践,才能真正地感受生活,得到真知。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认为,科学工作者应该实事求是,只有通过实验才能说明真理年近八旬,不顾体弱多病,他亲率助手们到京郊做实地试验。他措绝了助手们的劝阻,亲自上机器,握着冰冷的铁手把,屏住呼吸,紧攥铁把感受着力的大小,密切注视仪表数值的变化。最终证明了地应力的存在,实验成功了。扩大点说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所做的道路探索,君主立宪制,资本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最终通过抗日战争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现在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世界影响力的增强都验证了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

  “心动不如行动,实践才能出真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实践论》读后感 篇2

  用了几天的时间,读了毛泽东的《矛盾论》。开始时,以为那矛盾就是我们平常生活中所说的矛盾,后来才渐渐发现矛盾内容更加丰富,更加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对我们看待事物问题,更加具有指导意义。

  我相信,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认识毛泽东,我们都知道,没有毛泽东就没有新中国。因此,我们的老师家长们在我们很小的时候就让我们认识到了毛泽东同志的伟大。毛泽东同志究竟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为什么古往今来这么多人都失败了,而他却成功的解放了中国,建立新中国,给中国以及无数社会主义国家带来了希望。我认为,这都与他的先进的思想脱不了干系。

  在以前,我的正义感是我对光明与黑暗、善与恶能够明确分辨,追求前者而厌弃后者。但我从没有想过怎样去改变这现实中的一些丑恶现象。我知道依靠个人奋斗,掌握实在的技能、本领,在社会上争得一席之地,做一个清白的、有用的、争气的人。读了本文,我的思想也有了一些改变,我感到要改变一些东西,一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团结周围的人,一起努力才有可能改变。

  “不同质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质的方法才能解决”。每个问题的由来,都有其一定的原因,只有找到原因,才能有效的解决掉它。我们大学生现在逃课已经司空见惯,而且很多人是经常性的逃课,我也问过一些逃课的同学,其主要原因是迷茫,大学生的迷茫。逃课的同学认为这门课程对其将来的发展带不来任何实质性的帮助,所以感觉该课程学与不学已经不重要,在我看来,逃课问题的解决

  主要还在于改变同学们的看法。课程老师要给同学们讲清该课程对其将来发展的帮助,而不是只强调点名,挂科。

  人生之中,处处有矛盾,时时有矛盾,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贯穿于我们人生的全过程,存在于我们人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等一切关系中,无处无时不存在着矛盾。

  作为二十一世纪青年的我们,正处于热情与激情似火的时期。这也意味着我们在生活中面对的矛盾更是复杂多样,这在一定程度上就要求我们必须学会正确的运用矛盾分析法去对待所遇到的问题。特别是当我们在理想与现实、情感与理智、物质与精神等这些方面上的矛盾时,更要学会运用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分析法去对待和处理。

  在理想与现实之中,我们应该认识到理想是根植于现实之中的,但同时,我们的理想又指引和推动着我们现实生活的`前进。我们大学生应在人生中创造出自己人生的特殊性。

  大学生活最重要的任务是学习,然而学习是个不断前进的过程,我们不可能从头到尾都是一马平川的,在这期间总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在阻碍我们前进。我们需要解决一个又一个学习矛盾,我们才能不断进步,达到我们自身的要求,才能达到给我们自己设立的目标。

  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要求我们大学生既要看到问题对立的一面,又要看到问题统一的一面,这样才能做出正确的人生选择。

  《实践论》读后感 篇3

  “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众所周知,在所有思想的前提下,必须要有所行动自己的目地才能够达成,那便谈谈毛的《实践论》中“实践”二字。

  《实践论》写成于1937年,是毛泽东关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代表著作。书中借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观点揭露在当时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它坚持以认识和实践的辩证统一为中心,系统论述革命的能动性的反应论;同时也具体论述实践对于认识的作用和影响。其中看来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反过来是实践的产物;实践决定着认识,而认识的意义在于所谓“回到实践去”;认识的“正确”需要它来验证。这样看来,实践和认识就是两种不同的事物。而从认识是实践的产物这一方面来说,实践必然会产生认识(认识是实践的必然结果)。所以从这个角度出发,实践就是一个运动的过程。认识作为实践的结果,它对于实践的意义在于,实践不仅产生了认识,还是要以认识为其存在的必要条件。

  这本书还具体地论述了在实践基础上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认识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区别,认识过程中的飞跃则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或者说在实践中获得理性认识最后再返回去指导实践,以此不断反复。

  《实践论》深刻地论述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特别强调了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马列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为我们提供了认识事物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等言论,即都是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通过实践产生的`经验指导我们:首先,观察事物的外在特性,从不同方面进行解读;其次,观察事物的内在特性,多列举其中各个要素;再者,观察事物变化过程,划分其阶段特性;然后就是观察它的内在与外在联系,描述其相互影响和依存的要素联系;最后再进行假设与求证。

  实践论的提出根本意图是指导人们认识世界、指导人们依据对客观事物的深入认识来改造世界。毛泽东的《实践论》,在当时是为着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观点去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而对于当代也同样存在相应意义。所以我们在实践之时认识事物需要由表及里、全方位观察、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从实际出发,知行统一。

  《实践论》读后感 篇4

  《实践论》是我国伟大领袖毛泽东著名的哲学杰作之一,它以马克思唯物辩证主义为基础,根据中国的实际国情,深刻的揭示了认识和实践的密切关系。我深有感触,这不仅对当时共产党的工作有指导意义,对我们现在的生活也有很深的启示。

  记得我很早就听说过一句话,在当时也是受到很多人的吹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这句话就出自于马克思主义。《实践论》中一开始便说明了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这表明了实践是高于认知的。列宁也曾这样说过:实践高于认知,因为它不但有普遍性的'品格,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辩证唯物论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阶级性和实践性。马克思主义注重实践,认为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

  其实在人类原始的社会中不一样是这样吗?通过自己的实践得出认知,中国有神农尝百草,若没有亲自尝草的实践,又哪来对药草的认识?这样的例子有很多。我们科学上有很多理论,只有通过了实践证明的才能说是真理,而没有事实证明的,永远也只是理论,人们并不会确信它。

  毛主席在文中举了一个例子,在当时的工作中,有些同志不能勇敢接受任务,说:没有把握。这是因为他对于这项工作没有认知,对工作的的内容和环境没有规律性的了解,当他对这项工作的环境和情况有了详细的了解后,他就会感觉有把握而愿意去做这项工作。但在我们生活中往往有这样一些人,明明对别人交给自己的任务并不了解,或者了解的不多,就满口大话保证完成任务,这样的人往往会失败,也让人厌恶。自信是好事,但自信也要建立的对自己的了解上。而对于自己的了解又建立在自己在平时事物上的做法的好坏。所以认为自己能完成一项任务,不仅要对自己了解,而且要对任务了解,所谓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只有通过实践了解了事物,才能得出相应的认知,理论,再根据这些认知和理论去完成自己所做之事。

  由此看来,认知的第一步,是开始接触外界事情,属于感官的阶段,第二步,是综合感觉的材料加以整理和改造,属于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阶段。只有认知的材料齐全并且合于实际,才能根据这样的材料得出正确的理论。

  我们知道我们在抗战革命时期的党的战争指导方针,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是在毛主席经过实践,再结合我国当时的社会国情得出的正确理论。而我们之前不实践而是完全依照苏联的模式所进行的革命是失败的且得到了惨痛的教训。

  然而实践和理论(认知)又是分不开的,《实践论》中也是这样阐述的,虽然书名为实践,但却一直在阐述实践和理论的密切关系,两者密不可分,缺一不可。

  这就是我对于《实践论》的,它对于我们现在的生活一样有着重要的额知道意义,望我也能根据这更加明智的学习和生活。

  《实践论》读后感 篇5

  读完这篇文章,使我更深刻地了解了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更深层次的含义。

  就像我们考试,只是在考试之前发狠的背知识点,背公式,背单词,背作文,而不是实践它们。初级的学习阶段,学的是哑巴英语。只做题,从不开口说,所以我们单词背了忘,忘了背,却没什么效果,数学公式也是这样。

  我的一个数学成绩好的同学曾经跟我说,他其实不怎么背公式,碰到了需要公式的题目,再去翻公式。做的题多了,公式自然就记住了,所以往往数学学渣们是背了公式,却不知在哪儿运用。最重要的是知识不运用于实践,你会忘记,就像现在给我一张考卷,我肯定考不上这个学校。

  对于我们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实践就是讲课,因为我们是师范类的专业。曾经不止一个老师跟我们说过讲课的.重要性,相信我们对老师讲的好坏也有深刻体会吧。

  至今令我印象最深刻的老师是我的初中数学老师,他完全浇灭了我对数学的希望。他只要我们背公式,卖给我们一本公式书,告诉我们,只要将这本书背下,他包我们能上120。他讲考试卷的时候简单的题不耐烦讲,用轻蔑的眼光看着我们,仿佛在说这种题智障才会错吧。只是快速提一些重要的点就过了,于是就算我没有听懂,也不敢下课去找他再给我讲一遍。更可笑的是,难的题他又不会,就让我们自己看答案,于是我的数学成绩一落千丈,从此打消了学理的念头。

  而我最喜欢的老师是我的初中英语老师,他是一个狡猾且奸诈的人。他的课业,从来都很重,我们每天都要听写单词,从一面到一个单元再到整本书。刚开始我很不习惯,因为只要每天听错的单词超过三个,他就会把我们的本子收上去,重新听写过关才将我们的本子还回来。我从农村的初中升上去,本来英语基础就薄弱,于是每天的本子都被收上去,积压在他那里。后来他看我的本子实在太多了,就把我叫到办公室去了,原以为会被批评,但他只是耐心的告诉我,记单词要多听看多写。后来在他的影响下,我的英语水平也有不少的提高。

  学校开展的社团活动,修满第二课堂的速度分才予以毕业,都是为了让我们更好的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中,去大三的校企合作也是为了培养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可以更好的教学,但是我们也不能迟到,理论进行实践,这样就尊敬了叫条主义的葡萄字,要懂得变通,就像孔子的因材施教数学题,光公式也是得不了高分的,要学会转弯,灵活运用。

  总之,实践论教会了我们正确的实践方法和正确的认识方法,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闻之而不见,虽博必谬,见之而不知,虽识必妄,知之而不行,虽教必困,故世虽有学,而行为本焉。

  《实践论》读后感 篇6

  经典之所以经典,因为它是不同时代的智慧结晶,凝结了社会意识,能反映社会的现实,引发人们无限的思考和回忆。阅读红色经典,汲取红色营养与智慧,让我们前行之路走得更加坚定、更加自信、更加成功。

  毛泽东的《实践论》写于1937年,由于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思想导致1931—1934年中国革命遭受巨大损失。毛泽东的《实践论》借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观点揭露了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弊端,科学地解决了中国人困扰了许久的知行关系问题,为处于动荡中的中国革命指明前进道路。它的诞生,为确立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澄清党内错误思想,提高全党思想理论水平以及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起到了巨大作用。

  《实践论》首先说明了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而在马克思主义理论里,人的社会实践其内容正是生产活动、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等等。因此认识对社会实践同样有着依赖关系。又通过阐述认识的发展过程,我们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到人的认识究竟怎样从实践产生,而又服务于实践。于是我们得出,在单个对于某一客观过程在某一发展阶段内的`认识中,通过实践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我们又可以得出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实践到认识到再实践到再认识,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发展,并且每个新的循环都代表着更高的内容。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毛泽东说:“知识的问题是一个科学问题,来不得半点的虚伪和骄傲,决定需要的倒是其反面——诚实和谦逊的态度。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只有吃了,你才知道梨子的滋味。而不是一味地空想它能不能吃,味道怎么样。事实证明,空想对社会变革并没有实质上的推动作用。实践出真知,唯有不断实践才能找到适合中国革命的前进道路。

  正如《实践论》所述的,认识与实践是相互统一的,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造世界,就必须认识世界。这需要我们质规定。我们在生活、学习实践中要学以致用,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言之有物,不说空话;付诸行动,不做空想。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正确认识和改造世界,全面贯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路线。我们认识世界就是为了改造世界,要有效地改提高自己观察处理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能力,尤其是实践能力,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勿犯教条主义、经验主义。坚持自己的立场,不能人云亦云。

  《实践论》读后感 篇7

  这篇《实践论》仿佛又重新上了一堂思政课,感触颇多,既是对历史的一种感悟,也是对当今社会的一种思考,更是对我们当代大学生的生活态度、学习态度的一种深思,一种领悟。

  也许是今日无事,也许是出于想尽快完成任务的目的便从百度搜来读了一下,没想到为完成一个任务却让自己感触颇深。从客观的角度,从大的方面来说,我个人觉得它有重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初步的了解及把握了《实践论》的基本内涵。总的来说毛泽东的《实践论》是一部关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重要著作,是以社会实践为基础,系统地论证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学文的都知道: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以实践为基础的认识的辨证过程包括两次飞跃,第一次飞跃是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第二次飞跃是从理性认识实践。因此,认识的辩证过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如此循环往复以至无穷。在感性认识中获得的丰富的材料,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整理,将符合实际的部分上升为理性认识,去指导实践活动和接受实践的检验。

  《实践论》对经验主义的批判实践论。学了中国近代史及现代史的都能了解经验主义所带来的不良后果。举例来说,如一队科研人员要到某雪山顶上探险。一位专家指出,高山顶上酷寒,煤气孔容易被冻住,需多带几根钢针以防不测。但是负责装备的是个老队员,他仅凭经验认为,一根钢针就足够了,因而没有听从专家的劝告。结果这群人全部被冻死在山顶,就因为那根钢针不小心弄断了,煤气孔堵塞,无法取暖。这个例子能够极好的说明,好的经验可以给我们的实践带来益处,但经验主义是却会在不经意中令你万劫不复

  从字面我们就可以了解到与经验主义者相反,教条主义者是只讲理论,不联系实际,一切硬往理论上套。这也就让我想到我们高中学思政时老师的举例:我们学生往往容易如此,学校为我们安排了社会实践活动和实习活动,就是为了要我们多联系实际,少说空话,避免教条主义。同时,实践又有利于加深对理论的认识。这也就是我们学习了关于数据库的理论同时还要做实验的原因,即加深对理论的理解与把握。

  当然理解这些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理解到,实践固然重要,但实践不是一切。在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中,我们通过接受外部信息,通过主动观察,形成了对事物表象的认识,即感性认识,再积累一定资料的同时对其加以整理、归纳和总结,便会得到事物之间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即规律。形成了对规律的认识,这才到了理论层面。当然理论还需经过实践的检验。正如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一样,没有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不一定是正确的理论。这也就是我们从书本上所了解到的,马克思主义观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综上,我们不难发现《实践论》在世界观上的重要性。从而我们不难理解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当然,实践论还有其重大的方法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