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感谢那些“折磨”我的学生》有感
读完一本书以后,你有什么领悟呢?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读《感谢那些“折磨”我的学生》有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感谢那些“折磨”我的学生》有感1
本学期读了《感谢那些“折磨”我的学生》,作者庄传超,读后真是获益不少。这本书介绍了“问题学生”的诊断及教育方法,并从学习、行为、心理与特殊4个方面对“问题学生”进行了分类探讨,每一种问题后面都设有典型案例、问题表现及原因分析、专家建议,最后给出教育“问题学生”的途径。
书中第一章提出了什么是问题学生,列举了学生的十种类型:乖巧的学生;叛逆的学生;孤僻的学生;招摇的学生;霸道的学生;懦弱的学生;怪异的学生;暴躁的学生;隐形的学生;偏执的学生。读到这里,我找到了自己班中相对应的学生……王建滔、陈子轩、王浩楠、朱梓健、陈锦豪、余文宏等等,遇到问题学生时,其实我们先不要急躁,要冷静分析问题学生出现问题的原因有哪些,是来自家庭的,还是社会的,是来自心理的还是生理的。只有分析清楚问题的成因,我们才能对症下药,因材施教。同时,我们还要弄清问题学生的问题属于哪个方面的,是学习方面的,还是情感方面的,是交往方面的还是社会方面的,然后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就能比较集中精力克服问题学生了。
要转变问题学生,首先教师应先转变自己的观念。“问题学生”的问题再多,也属于孩子成长中的问题,犯错者不等于罪犯。“问题学生”的`差,主要体现在他的学习状态、成长状态有偏差。你或许改变不了他的家庭状况,改变不了社会环境,但用我们的宽容、爱心、耐心、决心、智慧与学生互动,可以改变他的心灵。任何时候,只要一个人的生命状态改变了,他的人生就会完全不同。
其实在教学中,问题学生很多是以下事情出来的:
一是学习基础差,不愿意做;
二是作业量大,时间紧;
三是不喜欢任课老师;
四是没有好的学习习惯;
五是嫌作业太简单;
六是家长过多干预;
七是教师批改作业简单机械。
学生不完成作业是教师一直头疼的问题,但是学生为什么不交作业也是教师最应该思考的问题。书中罗列的几条:学生不完成作业不仅有学生自身的原因,也有家长和老师的责任。有问题就要想方法去解决,常规应对的方法有正面对抗法、委婉迂回法、肯定奖励法、家长沟通法、作业反馈法、行为矫正法等等。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策略,相信会有所改变。
其实问题学生并不是什么都差,优等生也不是什么都非常好,因此,老师应该多发掘一下那些问题学生的长处,加以引导培养,使得他们能够在这一方面做的更好,做的好了就很容易的可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从而提高学习成绩。
这本书给了我许多新的触动。在以后的教学之路上,我将以宽容的心态去面对我的每一位学生。让爱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读《感谢那些“折磨”我的学生》有感2
最近我阅读了《感谢那些折磨我的学生》这本书,阅读中我发现这是一本值得我们仔细品读的好书。
这本书介绍了“问题学生”的诊断及教育方法,并从学习、行为、心理与特殊4个方面对“问题学生”进行了分类探讨,每一种问题后面都设有典型案例、问题表现及原因分析、专家建议,最后给出教育“问题学生”的途径。
书中第一章提出了什么是问题学生,列举了学生的十种类型:乖巧的学生;叛逆的学生;孤僻的学生;招摇的学生;霸道的学生;懦弱的学生;怪异的学生;暴躁的学生;隐形的学生;偏执的学生。相信大家也能在自己的班中找到相对应的学生。遇到问题学生时,我们先不要急躁,要冷静分析问题学生出现问题的原因有哪些,是来自家庭的,还是社会的,是来自心理的还是生理的。只有分析清楚问题的成因,我们才能对症下药,因材施教。同时,我们还要弄清问题学生的问题属于哪个方面的,是学习方面的,还是情感方面的,是交往方面的还是社会方面的,然后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就能比较集中精力克服问题学生了。
要转变问题学生,首先教师应先转变自己的观念。“问题学生”的`问题再多,也属于孩子成长中的问题,犯错者不等于罪犯。“问题学生”的差,主要体现在他的学习状态、成长状态有偏差。你或许改变不了他的家庭状况,改变不了社会环境,但用我们的宽容、爱心、耐心、决心、智慧与学生互动,可以改变他的心灵。任何时候,只要一个人的生命状态改变了,他的人生就会完全不同。
作为一名教师,管理学生、传授知识是我们职责范围内的事情:总难免有学习基础很薄弱,学习习惯很差的学生存在,可谓是精神上的“折磨”。其实碰到这样的学生转念想想也是对我工作上的考验。越是有习惯差、不听话的的学生,我们越是要想办法转变她们,要让他们充分感受到老师的诚意,在思想上有所转变。其实有时候,自己的想法也会影响到我们处事的手段,一旦受到了“折磨”,不要将它想得太坏,不要将他们的一些不好举动联想到恶意,只要自己静下心来,缓和一下当时的气氛,那么就不容易发生争吵了。要通过善意的沟通,良性的交流来消除“折磨”,转变“折磨”。
感谢那些折磨我的学生,有了他们的羁绊更能强壮我的双腿;感谢那些折磨我的学生,有了他们的伤害更能增强我前进的信心。
读《感谢那些“折磨”我的学生》有感3
这个假期读了《感谢那些“折磨”我的学生》,当我第一眼看到这本书时,我的心中是有疑惑的:那些折磨我的学生,不应该是让老师感到头疼的吗?为什么要感谢他们呢?看过书之后,我明白了书名的含义。我们每个老师都会遇到难教的学生,但正是因为他们需要老师的转化,才展现了教育之难与美,体现了教育者的重要性。书中列举了很多种类的问题学生,其中包括经常迟到的学生、迷恋网络的学生、抗拒作业的学生、在课堂上爱说爱动的学生、沉迷于“恋情”的学生、学习陷入困境的学生等。借用这些典型案例,详细分析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学生,并且提出了具体的、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
我相信每个新手班主任都有这样的经历,每天花大量时间关注一些非常特别的孩子,时常抱怨这些孩子的不良行为屡犯不改,也有过对某个孩子感到特别沮丧和无望,我也不例外。尤其是刚踏入工作岗位,面对理论知识和现实情境的冲突,有时候处理起事情时并不那么顺利。
在我的班级里有一个“显眼”的孩子,就把他称作小T吧,他是个聪明的孩子,很多知识都超前学习,但是成绩却不是班级里最拔尖的。他有颗特别爱表现的心,在上课堂总是喜欢表现自己。无论老师在课上问什么问题,他非常积极参与,不管回答是否对错,也不管回答的内容是否与课堂有关,甚至有的时候会在课堂上故意出丑,惹得班里的同学哈哈大笑。而当老师批评他的时候,他丝毫没有愧疚之心,还会显得更加兴奋。在这本书上也提及到了国外称呼这类孩子为“课堂小丑”。
一开始面对小T在课堂上的“哗众取宠”,我心里会比较急躁,因为他的行为严重影响了课堂,有时批评他后还会更加变本加厉,我也尝试私下和小T沟通交流,也和他妈妈多次沟通反馈,但效果不显著。直到阅读了这本书,明白了孩子这个行为背后的动机,其实就是想得到众人的`关注,吸引眼球。针对这个动机,我开始实行了对应的教学策略,一方面,我在课堂上会适当的给小T一些机会表现自己,满足他的表现欲,并且在他表现的不错时组织班里同学给予他掌声;另一方面,我创设有趣、生动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把专注力放在课堂上,不关注与课堂无关的事情,使得小T搞笑和作怪的时候,无法得到同学的关注。久而久之,小T在课堂上也能够安静坐着,不再影响课堂了。
其实,我很早就了解过斯金纳提出的“负强化”,但在真正处理“问题”学生的时候,都是敷于表面流于浅层,很少深入的去追究学生的内在动机,没有真正的做到从动机入手。而这一次,我根据负强化的三个步骤,削减问题行为背后的“好处”,创设机会给予正向引导,小步巩固良好行为习惯,尽最大可能地转化了一位“问题学生”。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明白了自身的不足之处,更知道了作为一名教师,特别是作为一名班主任,不仅要教好书,更要育好人。教书育人是我们的本职工作,责任十分之重大。因此,在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要认真对待每一个学生,关心、呵护每一位“问题”学生,做到不抛弃、不放弃!
读《感谢那些“折磨”我的学生》有感4
一看到书的题目——《感谢那些“折磨”我的学生》就深深吸引着我,作为一名经验尚浅的班主任,时常觉得自己费尽心力,但效果不如意。带着这些疑惑,我翻开这本书寻求良方并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
这本书详细列出了主要问题学生的类型和对应策略。主要问题学生的类型有以下几种:经常迟到的学生,迷恋网络的学生,抗拒作业的学生,在课堂上爱说爱动的学生,学习陷入困境的学生,沉迷于“恋情”的学生 。文中针对不同类型,分析问题成因,再以典型案例分析各种“问题”并提出具体可实行的策略。书中案例总能引起我的共鸣,让我不断反思自己,寻找更好的方法解决问题。
记得开学初不久的.一天早上,我照例先到课室巡查一遍后再进办公室。当我刚进去办公室时,班长就来报告说:“何老师,不好了!小李和小张打架了!”我心里非常诧异:打架?刚才同学们都在认认真真地早读,我上来办公室还不到3分钟时间吧!于是我忙问班长:“他们停了吗?有受伤吗?知道打架原因吗?”班长说:“不知道为什么,他们突然就打起来了,我们几个班干部一起才把他们分开了,现在班干部还守着他俩,我就来叫您了!”听了班长说的话,我心里既欣慰于几个班干部的稳重,又着急于两个学生打架的事情。“你们几个班干部做得很好,勇敢制止同学打架并及时告诉老师。”我边走边说,然后想着解决问题的办法。
当我一进课室,果然就看见小李和小张各站在讲台两边,正忿忿不平地瞪着对方,幸好各有两个班干拉着,不然一副随时“开架”的样子了!我一看这情形,就来气,想着训斥他们一顿,一句话闪现在脑海中:不能简单粗暴处理问题。如何解决?
小李是个暴躁敏感型的学生,小张也是很冲动敏感的学生,他们的自尊心都很强,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处理这件事,就伤害了他们的自尊,事情可能更糟糕;带回办公室吧,有很多老师在场,他们也会感到难堪。于是,我想到了我们班级隔壁有个空课室,正合适!“你俩跟我来!”我左手右手各牵着他们俩来到隔壁空课室。当我牵着他们的时候,我感觉到他俩并不抗拒我,我松了一口气!
到了空教室,我询问了他们事情发生的经过,原来是小张不小心碰到小李的手臂,小李认为小张是故意冒犯自己,然后就动手了。而小张并不知道自己碰到了小李,也认为小李故意冒犯自己,于是就打起来。看来两个孩子都认为对方故意冒犯自己,错不在自己。应该怎么样让他们和解呢?在之前,每当学生发生矛盾时,我帮忙分析调解后,学生互相道歉保证了,但还是会再发生类似的矛盾。同学之间要团结友爱,和谐相处的说理教育已经不够用了,我应该用点其他方法。对了,他们都是比较敏感的孩子,很不自信,认为对方看自己不顺眼,故意冒犯自己才导致打架的,也许我可以……
于是,我让他们伸出双手,握住对方双手,看着对方的眼睛;并要求他们感受对方双手的温度,还要看见对方眼睛里的自己。一分钟后,他们忿忿的表情已经消失了,各自都低下头,我看着他们说:“现在说说你们的感觉吧。”“小李的手很温暖,他的眼睛很亮,我看见了我自己。”小张说完了,语气还带着点不好意思。“小张的手也温暖,跟我的手一样的,他的眼睛像镜子,我也看见了我自己。”小李说着说着脸红了,又小声地补了一句“老师,我觉得我错了……”
我心里一喜,但没有让他说下去,“现在你们拥抱一分钟,可以跟对方说说你的心里话。”我看着他们轻轻拥抱着,隐约听见“对不起,我错了,我没有弄清楚事情,我不该打你的,嗯嗯……”“嗯嗯……对不起,我也错了,你不是故意的,你没有看我不顺眼……”
等两个孩子平静分开后之后,我才走近他们,看着他们红红的眼睛里闪着真诚的目光,我语重心长地说:“我们同在一个班级,是一个集体,要互相尊重,互相谦让。这样,你在别人的眼里才是善良的,反之,你伤害了同学,同学也会用同样的方式对待你。君子动口不动手,当我们人和人之间遇到问题时,发生矛盾时,一定要先了解清楚。”我顿了顿,两个孩子都点了点头,我于是接着说:“看你们刚刚的表现,知道自己都不对了吧?知错就改还是好孩子哦!”最后,两个学生手牵着手回到了班级早读。自那件事情之后,总能看见小李小张互相帮助、开开心心的身影,他们还成为了好朋友。
又想起《感谢那些“折磨”我的学生》里的一句话:当学生遇到问题时,每一个“问题”都是学生成长的机会。而对于我,每解决一个“问题”都是我教育的“契机”。感谢那些“折磨”我的学生,让我在班主任成长的道路上又迈开坚实的一步。
读《感谢那些“折磨”我的学生》有感5
好老师是孩子人生当中的一位贵人,正因为如此,老师要做最好的自己,对于刚刚步入工作岗位的我来说需要不断地提升自己,寒假期间,我仔细阅读了《感谢那些“折磨”我的学生》这本书,收获很多。这本书是班主任如何应对“问题生”挑战的指导书。正如作者所说,教育,每天都充满悬念!我们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只有问题学生的问题解决了,教师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书稿以典型案例详细分析了各种各样的“问题生”,并提出了具体的、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
比如,我很赞同第一章——“谁是问题学生”里面提到的“善待后进生”: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的李镇西老师提出的转化后进生的方法。李老师认为,转化后进生的前提,是教师本人先“转化”自己。“转化”自己什么呢?转化——实际上是“转变”——自己的心态,就是换一种眼光。李老师提出了六点注意:第一,注重感情倾斜;第二,唤起向上的信心;第三,引导集体舆论;第四,允许不断反复;第五,要以表扬鼓励为主;第六,暂时降低要求。读完这个案例,我很有感触。上学期有一名家长向我反映孩子行为习惯养成不好,道理也给孩子讲了,孩子当时答应得很好,过后还是进步不大,是不是应该更加严厉地要求孩子?我把曾经读过的一本有关亲子教育的书中教育的八大工具拍照片发给这名家长,告诉他批评是最后一种选择的教育工具。对待孩子,我们要首先选择前7种方式,孩子旧的习惯已经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想要形成新的习惯、戒掉旧的习惯同样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应该给他一个“过渡期”,这个“过渡期”就是降低要求,允许不断反复,但要求孩子犯错误的周期尽量长一些,而且越来越长,最后渐渐克服某些坏习惯。对于这个孩子,我每天在学校更加关注他,看到孩子进步,我就马上表扬他,每周和孩子的妈妈进行沟通,告诉她孩子在学校的进步表现。孩子妈妈也表示,孩子最近每天放学回来都很开心,在家也有进步,主动帮妈妈做家务,自己的事情也不用催他几遍才去做了,我告诉家长新的习惯的形成需要坚持,一起努力帮助孩子把这种好的表现形成习惯。这件事情之后,我进行了自我反思,我要记录家长提出的孩子成长中遇到的问题,因为家长提出的这些问题很可能是班级孩子的共性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我要多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找到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家长会的时候统一讲给家长们听。
书中还提到,苏霍姆林斯基身为校长,几十年不断地研究儿童,他先后为3700名左右的学生做了观察记录,他能指名道姓地说出25年中178名“最难教育的”学生的曲折成长过程。有了这样惊人的投入,苏霍姆林斯基转化“难教儿童”便卓有成效。在这一点上,我要向苏霍姆林斯基学习。我准备给后进生在电脑上建一个小文件夹,把他的情况了解一点补充一点,姓名,性别,年龄,家庭情况,表现,困惑,这些是问题的提出,在和孩子交往的过程中,勤做记录,今天他怎么表现的,老师做了什么工作,明天他什么表现,老师做了什么工作,后天他什么表现,老师做了什么工作,这是第一手材料,看看一段时间以后,这个孩子有没有什么变化,有变化成功的案例,没有变化,失败的案例,无论成功还是失败的案例,都能积累经验教训。
我经常要求孩子把好的表现坚持下去,我作为他们的班主任,是孩子们的.榜样,所以在寒假孩子们最容易松懈的时候,每天坚持检查每一个孩子的作业情况,出现问题的及时和家长反馈,每天在作业群里表扬作业完成好的孩子,在我的坚持下,孩子们每天都坚持认真高质量地完成作业,我看到了仅入学一个学期的小宝写话练习准确率越来越高,阅读答题能力越来越强,这背后说明了家长们和孩子们对待作业的态度越来越认真,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也会一直坚持下去。
这本书更可贵的是并没有把“问题生”看成麻烦制造者,而是用各种案例表明,在种种问题的背后,隐藏着学生和班主任共同实现生命成长的巨大可能性,是一本既实用又启发心灵的好书。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利用零碎的时间多读一些公认的好书,给自己充电。
读《感谢那些“折磨”我的学生》有感6
我们都明白,爱是教育的前提,但是对于那些总是违反纪律、扰乱班级的秩序学生就是爱不起来。“纪律不好,成绩也差,看见他就心烦!”整个班级因为他总是掀起一番乱哄哄的“浪潮”,被巡查的领导和值日老师批评……一串的问题和烦恼让我打开这本《感谢那些“折磨”我的学生》时,仿佛打开了教育智慧的“百宝箱”。
在这本书中,熊华生老师认为,“问题学生”是指那些不适应学校生活,在学习、行为、心理等方面处于困境中,亟需得到更多关爱和帮助,却因给班级管理带来麻烦而被教育者视为有“问题”的学生。
一个班级里总会遇到个别让我们头疼的“问题学生”,他经常迟到、不交作业、课堂上爱说爱动、扰乱班级秩序,总是“挑战”你的极限……我们班也有这样的一个孩子小张。由于身体机能原因,小张没有和常人一样乌黑的头发,但活泼好动,上课坐不住,爱找同学开小差;课后还爱惹事生非,经常打人,总是被同学投诉。有一次,他在一天内动手打了同一个学生两次,我批评教育后让他回去写一份检讨书,并让家长签名。第二天,我把他找来,问他写了检讨书没有,他说他妈妈说这是小事,不用写。于是,我打电话和他的妈妈沟通。他的妈妈听了事情的经过,却说这是小事,道过歉就行了,我继续跟她解释这种行为发展下去的严重性,她却说我针对她的孩子,带有歧视的目光,当时我听了既生气又无奈!后来,我再次和小张的妈妈取得沟通,反馈小张平时在学校的问题,可是这位妈妈却说,小孩打也打了,骂了也骂了,拿他没办法,她说工作很忙,以后她小孩的事情不用告诉她……我顿感教育的无力。
看来,转化这个孩子,只能从小张自己身上着手了!小张平时行为习惯差,被同学“投诉”的声音此起彼伏,所以他有时是抱着“破罐子破摔”的想法,陷入恶性循环了。于是我努力去发现他的闪光点!经过多方面观察、了解,我从数学老师那里得知他数学课经常举手回答问题,还从体育老师那里得知他跑步跑得特别快,发现他的这些闪光点,我在班上不断地肯定他,让他发现自己的优点,唤起他向上的信心,也让班里的同学把目光转移到小张的优点上,逐渐让他感受班集体对他的接纳与善意。当他上课坐不端正、作业不够工整,我悄悄提醒他,给他调整的'时间;我还暂时降低对他的要求,只要他今天比昨天有进步,我都及时肯定他、鼓励他。慢慢地,他对学习有了自信和兴趣,上课坐得越来越端正,作业上交的次数也越来越多。
感受到他的变化,他的妈妈也很感动,有一天她在家长群发了一段话:“老师,谢谢你们,让我的孩子在学校感受到了自信,没有因为头发异常而觉得跟别人不一样,也没有因为头发异常而觉得自卑,让他感到班集体的温暖。”这一刻,教育之难有了缓解,沟通的大门终于打开了!
是的,“经常迟到”、“抗拒写作业”、“课堂上爱说爱动”、“学习困难”的这些“问题学生”正如一颗处于“冬天”树苗,枝叶凋零,似枯木一般,但它的内在却孕育着春天的希望,只要能挺过这个严冬,它就有可能焕发新的生机。作为一名教育者,我们面对这些“树苗”时,也应多一份耐心和爱心,用心浇灌,帮助他们越过“寒冬”,走向春天……
读《感谢那些“折磨”我的学生》有感7
寒假期间,在工作室的带领下,我阅读了由庄传超老师主编的《感谢那些“折磨”我的学生》。这本书分了七个章节,对于问题学生的产生原因和对策进行了阐述。书中主要分享了那些经常迟到、迷恋网络、抗拒作业、课堂上爱说爱动、学习陷入困境、沉迷于恋情等六类学生情况,详细地提供了一线班主任们在遇到“难教”的孩子时的教育方法以及处理的策略。
不得不说这是一本实用的工具书,用心研读后,我发现在管理班级中遇到的许多问题与困惑都能在其中找到答案。每个老师都会遇到爱说、爱动的学生,我也不例外。这让我觉得很棘手,工作也难于开展。然而,迟毓凯教授在书中谈到的“社会性强化”让我反思良多。社会性强化就是通过人和人互动的形式来达成对学生的认可和肯定。微笑、赞赏、点头、注视等都属于社会性强化。所以面对一些行为习惯比较差、自控力较弱的孩子时,不能只想着批评他的不良行为,更应该发现他的点滴进步,在同学们面前好好表扬他,通过这种互动使他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认可,从而减少他“小说、小动”的行为次数。
读到这里,我想到了我班好动的男孩小宇。还记得,在一节课上,正入佳境,当我转身板书时,突然听到后面传来咯咯的笑声。一转身,看到小宇正用口罩绳子对着后桌的`同学弹笔盖呢。我直视着他,希望提醒他。这招奏效了,他收到我的“眼神警告”停止玩闹。于是我便继续我的教学。没想到,才一会儿功夫,他又继续对邻桌发起“进攻”。我直接没收了他的“武器”。没了“武器”的他,整节课也没了心思听课。下课后,我把他叫到跟前批评了一顿,他想与我讨价还价拿回“玩具”。因为课间还要去领防疫物资,我没有理会他的请求,而是告诉他,他破坏了课堂纪律,让他先把今天发生的事情写一份检讨,等我回来再处理。
当我提着两袋沉甸甸的物资气喘吁吁地从楼梯上来时,恰好被小宇看见了。他笑盈盈地向我伸出手,说:“老师,我帮你提一袋吧!”我很意外,向他表示感谢,他很自然地帮我提到办公室。第二天早读的时候,我在全班面前提起小宇昨天的主动助人的行为。同时我也提出要求,希望他上课也能遵守纪律,老师相信他是能做一个自律的好学生。同学们听后纷纷把目光投向了他。我也看着小宇,此时的他坐姿端正,腰板挺得比任何时候都直。当天下午,我收到了小宇的检讨,写得详细又真诚。这让我不禁想到,人都是需要被尊重和肯定的。孩子犯错后,批评也需要讲究方法,不一定每次都要用负面的语言,用一些肯定的话语效果会更好。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学校内许许多多的冲突,其根源是在于教师不善于与学生交往。”研读完这本书,我更懂得,在面对难教孩子时,虽然应该将他们的优点放大,但是有了问题仍然要指出,让孩子知道这是他今后需要改进的地方。将表扬和委婉的批评相结合,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
我牢记着这样一句话——发自内心地爱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我相信,只要我们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给予他们爱和尊重,他们都会感受到。
读《感谢那些“折磨”我的学生》有感8
寒假读了《感谢那些“折磨”我的学生》,我获益匪浅。本书提到的那些“问题”学生,在我们的身边也不乏其例,在读别人的“故事”时,我也在不断反思自己以往教育学生的方式。书中告诉我们,那些被称为“问题学生”的孩子,更需要老师的重视和关爱,需要老师用教育的智慧去帮助、引导他们。阅读了这本书,我产生了很多共鸣,也学到了更多科学的教育方法。
这本书告诉我们:遇到“问题学生”时,我们先不要急躁,要冷静分析学生出现问题的原因有哪些:是来自家庭的,还是社会的?是来自心理的,还是生理的?只有分析清楚问题的成因,我们才能对症下药,因材施教。同时,我们还要弄清问题学生的问题属于哪个方面的:是学习方面的,还是情感方面?是交往方面的,还是社会方面的?然后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才能相对地集中精力帮助、改变“问题学生”。
书中“和学生相处有艺术”一节内容让我深有感触。记得我刚刚踏上工作岗位时,接到的是一个当时公认的“差班”:学习差,纪律差,习惯差。一段时间相处下来,果不其然,抛开学习不说,日常习惯和纪律就已经让我头痛万分。每天都能听到班里孩子互相投诉、科任老师的投诉,面对班级出现的种种问题,我感觉比较急躁,有时一点小事会看得很严重,对犯了错误的学生,也是劈头盖脸地批评。慢慢地,我发现孩子们都特别怕我,但暗地里却偷偷跟我对着干,班里的情况没有丝毫改善,师生关系一度变得“剑拔弩张”。读了这本书之后,我回顾之前自己的做法,更深刻地意识到这样的教育,既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又不能达到很好的效果,只不过是发泄了自己当时的不良情绪而已。
书中告诉我们,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工作纷繁复杂,事务性工作往往让人喘不过气。面对这样的工作,除了需要班主任大量的辛勤付出,更需要的是班主任的智慧。教育是一门艺术,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做到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对学生既要“归其行”,更要“收其心”。对待那些被我们称之为“问题学生”的孩子们,更需要我们用更多的耐心和爱心,用加倍关注去影响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