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读后感

时间:2023-12-18 读后感 我要投稿

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读后感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读后感

  人至中年,不管你有无做好准备,我们都成为了父母,且未来十年,其实是一个关键期,直接关系到我们的老年生活质量和你的孩子的人生质量。

  自从有了家庭有了孩子之后,我对各种关系中的问题产生了好奇心,我们谈及性格,虽然可以简单分为多血质、粘液质、胆汁质和抑郁质,也知道有的时候人的性格可能会是综合性格,但是我们依旧可以在相似气质的人当中有所区分,造成这些区分的,是后天教养给每个人的岁月刻痕。

  和我们年少时不一样的是,数字时代的到来,为孩子的成长过程增添了更改广阔的社交空间----这同时也是依恋关系的广大后援团,为我们的教养增添了难度,可能过去在亲子关系产生裂痕后,孩子转投的依恋对象不外乎家庭,社区或者学校,你总能有的放矢的去针对你所熟悉的人去做出相应的调整,从而得到孩子的重新依赖和尊重。但是现在,一旦孩子不再信任父母,在我们所不了解的情况下,在包罗万象的网络上,孩子可能找到的错误的但是新的依恋者,从而产生不可控的走向。

  很遗憾的是我们大多数人的生活都是一样,工作日每天通勤,周末休息,每天应付工作就足够筋疲力尽,更何况还有各种生活琐事的打扰,所以我们留给孩子的时间并不多。更或者,我们的孩子,其实直接交给了我们的父母。在这样的情况下,依恋关系在我们和孩子之间,若隐若现,这会直接导致我们的家庭教育产生问题。

  我经常看到网络上各种陪娃做作业导致各类疾病的中年人的报道,其实这是现代人集体焦躁的一个体现,焦躁的产生源于生活的压力,更重要的是压力无法排解,最终成为我们家庭关系中的相互伤害。我们也常常看到各种名牌大学毕业生最后闭门不出的报道,他们因为踏上社会后受挫或者其他原因,无法承受失败或者不知道如何坦然面对期待与现实的落差而躲进自己给自己创造的套子里,不愿意正面现实,一方面我们谴责他们的自私与怯懦,但是我们真正该深究的,是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养对他产生的影响。我们也常常看到即便是同一社会阶层的家庭,有的家庭生活和睦,关系融洽,而有的家庭却是整日鸡飞狗跳,乌烟瘴气,究其根源,幸福的家庭成员性格成熟正向,而不幸的家庭,总有成员性格扭曲,哪怕年至古稀,依旧无法成熟。成熟的健康的性格是一个人拥有幸福的关键。

  如何才能让孩子拥有一个好的性格,如何才能健全一个人的扭曲性格是我一直很感兴趣的地方,但是即便这样,在我读这本书的时候,我还是感觉有些吃力----最简单的说我经常读着读着就打瞌睡,这与我读小说时比起来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状态。

  这本书的前两部分给我的感悟颇深:第一部分,在关系中,孩子才能被看见;第二部分,不被看见的孩子,自我难以健全。其实在我看待,对于中国家长,这两部分应该对调,毕竟第二部分的内容会轻易的得到读者认同后再给出解决方案会容易很多,显然这本书也是论文类的表达方式。我在读第二部分时,会有意识的将我自己,我周围的人,或者报道所见的人代入进去,然后就有种茅塞顿开的感觉,少年的叛逆,青年的逞强心,甚至在成人中存在的“学龄前综合症”,在诺伊费尔德博士多年的研究和经验看来,其实都是依恋关系的疏离与缺失。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需要一个稳固的依恋关系,如果我们需要孩子能够听从我们的指点,最必要的条件,是让孩子对你有依恋,而这种关系,需要我们用很长的家庭时间去维护,这对我们这些社畜而言,本身其实就是一种挑战。每当孩子叫着妈妈妈妈时可能你的手头正在忙碌,你没有耐心和时间来听完孩子的话,你可能会粗暴的打断他,没看到我正忙着呢,久而久之,可能孩子就会把你排除到依恋关系之外,而依恋关系没有得到满足的孩子,更容易脆弱,受伤,更容易产生逆反心理,用“不在乎”“冷漠”为自己筑起一道防御的心墙,而在未来的人生中,一旦他陷入困境,这堵心墙便可能成为他禁锢自己的牢狱。

  我其实想为当下的成年人叫屈,由于经济的高速发展,到每个人的生活中,其实影响很大,对比西方生活,我觉得我们的空闲时间少了很多,因为生活成本的提升,我们需要花更多的工作时间来填补,而这必然会牺牲我们的家庭时间,而在劳作之外,葛优躺是我们最舒适的方式,一边看到手机,一边放松自己,可是,我们还是父母,那个懵懂无知的孩子,需要你的关爱,建议。大多数时候,我们会急匆匆的为他安排好或者给出一条明确建议,我们认为我们已经尽力给予了全部我们认为正确的东西,但是这样其实是不够的,每当胖胖和球球两人争抢着跟我交流的时候,甚至两人会为此大动干戈,我很多时候内心会焦躁,但是我还是会耐心一个一个听他们说完,大多数时候球球这个年纪说出来的话其实真的没啥价值,但是我还是会耐心去听他讲完并给他回应。让他觉得他不是被忽略和遗忘的,我想着对我的教育会起到一个积极的作用。

  最近胖球奶奶和我们一起生活,她总是在我面前多次提及孩子不听她的话,我并没有顺着她的意去要求孩子必须要顺从他们的奶奶,只是要求他们给与奶奶适当的尊重。在没有依恋关系存在的情况下,我们强迫孩子去顺从一个人,要求孩子无条件的对这个人服从和退让,在我看来本身就是个错误的决定。孩子要学会尊重人----每一个人,在此基础上孩子需要自己去判断是否能够跟这个人产生依恋关系。

  在依恋关系产生的基础上,我们对孩子的引导才能够真正得以顺畅进行,而要想引导孩子,对父母而言其实是有较高要求的,如何保持教养权力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不丧失,需要父母不断去学习和领悟,在孩子未能成为独立的成熟个体前,我们总处于“父母”这一个被依恋的位置。

  老实说,我花了一些时间看完这本书,但是我还是会有不少疑问,比如什么时候孩子才能算是独立成熟个体,依恋关系与对孩子行为干预的界限在哪儿?如何过渡?但是我清晰的知道,在家庭关系中,父母需要让孩子觉得自己是被爱着的,被看见和听见的,这就是这本书对我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