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窦娥冤有感

时间:2024-10-13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读窦娥冤有感范文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读窦娥冤有感范文,欢迎大家分享。

读窦娥冤有感范文1

  开折,通过监斩官和其他人的行为,描写了一副阴森肃杀的刑场气氛。窦娥便在这种气氛下以犯人的身份上场了。一上场,窦娥便唱了两只曲子:[端正好]、[滚绣球]窦娥首先把自己的冤枉呈现出来,说明自己无辜被判死刑,冤屈惊天动地,临死之前,把控诉的对象指向了天和地。窦娥控诉天地一场戏,极具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好文章,千古流传。我们来看一看这段唱词:“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一句是说现实世界有它固有的统治秩序,人们的命运掌握在天地的秩序之中。下一句,一个“天地也!”一声感叹,蕴涵着窦娥无限的感情。

  有愤激,有委屈,有埋怨,有抗争,有指责,有期待。下一句“只合”“可怎生”两个表强烈反问语气的词,表达了窦娥对天地强烈的质问。作为主宰万物、维持现实世界秩序的最高统治者——天地,本应该使社会清明,公正无私,却是非不分,曲直不明。“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福贵又寿延。”用非常肯定的语气直接指明现实中存在的不公平现象:坏人得志,好人受欺。这种现实世界的不公平和天地间应该存在的公理形成鲜明的对比,不禁使人对主宰万物的天地产生怀疑。“天地也!作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这一句是对前几句的总括性结论,指明了天地并不象人们期望或相信的那样维持现实的公平合理,相反,却和社会上的邪恶残暴的坏人一样,助纣为虐,为虎作伥,残害善良弱小的平民百姓。这句指责,推翻了天地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而神圣的地位,对人们现实和精神世界的最高统治者——天地——作了深刻的批判。紧接下来,悲愤之气达到极点,便是对天地的直接而强有力的指责和痛斥。“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这不仅是要推翻天地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更进一步要推翻天地在现实世界中的地位。

  这种对天地的大胆的指责批判在古代以天为上的社会里是不多见的,中国古代人民因为以农业为生,特别重视“天”。现实世界的最高统治者皇帝被认为是承接天的命令,代替天来行使统治权。因此被称为“天子”。窦娥的'这一段唱词,把自己受冤屈的原因直接归结到了天的身上,矛头直指封建统治者所赖以维系的精神支柱。既是对整个封建专制制度的彻底否定,也是对传统的封建专制思想的否定。具有很强的民主主义精神。这种思想也是关汉卿借窦娥之口抒一己之愤。最后一句“哎,只落得两泪涟涟。”是愤怒的控诉达到极点之后的转折,无法改变自己命运的悲愤而又无奈的叹息。

  这段话之所以具有非常高的艺术感染力,是因为它用精辟而非常概括的语言表达了长期以来人们对社会不平等的强烈愤慨。表达了普通老百姓要求维持社会公平,惩恶扬善的愿望。在句式上,几乎全用口语,既贴近老百姓的语言,又自然流畅,气势充沛,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因此,千百年来盛传不衰。

  在去刑场的途中,窦娥向刽子手提出一个小小的请求,要求从后街走,原因是怕婆婆看见伤心难过,这个小小的细节显示了窦娥的善良细心。在蔡婆婆将张驴儿父子领回家中,劝说窦娥答应张驴儿父子招亲的要求时,窦娥宁死不从,而且批评了蔡婆婆的软弱和苟且行径。窦娥被张驴儿陷害,又被贪官桃杌不分青红皂白问成死罪,经受残酷拷打,拒不承认,当贪官要拷打蔡婆婆时,窦娥顾念到婆婆年迈,经不起酷刑,就含冤承认了贪官要她承认的药死公公的罪行(这在重视纲常伦理的封建社会是十恶不赦的大罪)。在将要赴刑场处斩的路上,窦娥还牵挂着婆婆,怕她看见自己受刑而伤心难过,经不起打击。这个细节虽小,却充分反映了窦娥的善良。

读窦娥冤有感范文2

  我们钦佩陶潜“不为五斗米折腰”的节操;我们仰慕屈原“众人皆醉我独醒,众人皆浊我独清”的高尚;我们感叹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豁达;但我们始终不会忘记他们胸中那股熊熊的烈火——尊严。那么何为尊严?

  在窦娥的身上,她这样来诠释尊严:

  坚守底线体现她的尊严。在“官休”与“私休”之间,她用坚决的话语:“我又不曾药死你老子,情愿和你见官去来”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在婆婆与张驴儿的劝说,压迫下,道出了“我一马难将两鞍鞴,想男儿在日曾两年匹配,却教我改嫁别人,其实做不得”的心声。坚决的态度,真实的心声,这是窦娥在用坚守底线——贞洁,来维护自己的尊严。

  刚强不屈体现她的尊严。在厅堂上,被严刑厉打的窦娥唱道:“呀!是谁人唱叫扬疾,不由我不魄散魂飞。恰消停,才苏醒,又昏迷。捱千般万拷,万种凌逼,一杖下,一道血,一层皮。”多么揪纠心的话语,多么残酷的拷打,可窦娥依旧道:“委的不是小妇人下毒药来。”这样的窦娥,她是用自己的刚强不屈,来体现自己的尊严。

  选择死体现她的尊严。在生与死的选择中,她选择了死。她用死保全了年迈孤寂的婆婆。但她的死却非同于一般的`死。在死的那一刻,她立下了三桩誓言: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三年大旱。她是要有尊严的去死,她是要用死后的三桩誓言见证自己的清白。

  一个个体的生命有尊严的死去了,这足以诠释何为尊严。

读窦娥冤有感范文3

  窦娥死了,她临死立下三桩誓愿:热血长二白练悬;六月飞雪;楚州三年大旱。窦娥是悲剧的主角,可这出剧里的主要人物谁不是悲剧的承受着呢?

  窦娥经历坎坷,是剧中最大的悲剧性人物毋庸置疑。蔡婆婆相与儿媳的经历就更好些?她的前生我们殊不知道,姑且看看他的下半生:中年丧夫,老来丧子,好不容易在60多岁的时候找到了个接脚的丈夫,却不见得是一个忠厚足可依靠的老头儿,又领着凶神恶煞不怀好意的儿子还得承受来自儿媳的道德说教和谴责,岂不也是悲剧加悲剧?

  若仅就人生甘苦而言,老太太历经沧桑,遭不少别人的白眼,本想好好地生活,但是谁曾关心她?谁让他感受一份呵护的温暖,谁给她可以依赖的感觉?

  蔡婆婆的人生是一场悲剧。那么其他的人物呢?

  赛卢医,想勒死蔡婆婆,被张驴儿父子发现,做恶未遂大彻大悟,想:立地成佛。躲到一个僻静的地方来做写善事,不曾想到却向善不能,在张驴儿的威逼之下,成了杀父的帮凶,此后事发,落了个“发烟瘴地面,永远从军”的下场。

  张驴儿是个流氓恶鬼千刀万剐地也难解心头之狠。但是他又何尝没有收无常的戏弄:喜欢上窦娥,又阴差阳错地毒死了自己的父亲,最后也落了个凌迟的下场。所以《窦娥冤》里的'每一个人几乎都有意无意地上演着各自不同的悲剧。揭示了人生命中悲剧性的一面,王国维称他为“及列之于世界悲剧中,也无愧色”想到卢梭的那一句名言:“人是生而自由的,却无往不在枷锁中!”悲剧想的人生有什么不好,悲剧从来就不应该是也不是不行的代名词,我们活着是因为“那里”有悲剧。

读窦娥冤有感范文4

  《窦娥冤》是一部典型充满悲剧色彩的元杂剧,剧中故事情节贴近中国古代老百姓生活,对白清晰易懂,情节条理清楚,有很高的史学、文学和法学研究价值。读完全部内容,虽然对窦娥的遭遇充满同情,对张驴儿的恶人先告状和太守梼杌的昏庸无能充满憎恨,但是对窦天章最终能够为女儿窦娥昭雪而感到欣慰。

  读完《窦娥冤》,内心虽然感慨万分,但对造成窦娥悲剧的原因却值得人们深思。

  封建礼俗根深蒂固。在古代,三从四德是女人们必须遵守的繁文缛节之一,体现了女人地位之地下,生活之委屈。但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三从四德思想已经深入人心,病入骨髓,深深地植入人们的大脑中,尽管有些人也曾有相反意见。在本剧中,窦娥就是遵守三从四德的一个典范。七岁的时候被父亲以还账为由卖给蔡婆婆家当儿媳妇,那时窦娥年岁虽小,但也没有提出任何异议;17岁成亲后不久丈夫却去世还要默默地为其守孝,窦娥认为这是理所应当,没有任何怨言;面对张驴儿父子逼婚的胁迫,窦娥以三从为由誓死不从,更加体现了窦娥对妇道的遵从,也因此导致了后面悲剧的发展。倘若窦娥在丈夫死后自谋生路,不为其守孝,倘若窦娥在张驴儿提出 “接脚”要求时答应他,不理会邻居的看法,可能就不是以悲剧结束生命。因此,封建社会的三从四德是窦娥悲剧下场的原意之一。

  官吏的昏庸无能。太守梼杌在审理窦娥案时缺乏理性的证据支持,凭借严刑拷打获取扭曲的真相实属荒谬。而且,在用刑的先后顺序时听了张驴儿的一面之词,缺乏理性思考。再者,官吏以审理案件作为收入来源存在冤假错案的隐患。窦娥案中太守梼杌在得知张驴儿的描述后,没有对窦娥犯罪动机进行调查,也没有对窦娥杀人用的毒药来源追查,这些在我们现代人看来都是审理案件必须步骤,然而太守梼杌却忽略了,也许是他想早点审完此案早点拿到薪酬了事,毕竟追查上述线索、证据是需要时间的,这样必然降低了涉案效率,也放慢了挣钱的不凡。有点草菅人命的意思。太守梼杌作为一方父母官,既没有尽到责任,也不具有父母官的能力。官吏的昏庸无能,办案随意是窦娥悲剧下场的另一重要原因。

  社会制度混乱。赛卢医欠蔡婆婆连本带利四十两银子,为了不还蔡婆婆银子,竟然动了杀人的念头,凸显了当时人们对他人生命的漠视,更加体现了当时社会制度对违法者的`宽容,是的他们不畏惧而肆无忌惮,增加潜在犯罪者犯罪的概率。同理,张驴儿父子以死相威胁让蔡婆婆祖女作其老婆,也是对当时法律的漠视,明知即使杀了人也不会有事,所以才如此猖狂。古代的中国社会,法律制度不完善,对犯罪者打击力度不足,造成弱肉强食、杀人不偿命的社会风气。人们遇到问题时不会过多考虑后果,漠视他人生命的权利,以强制手段解决问题,这是当时人们的一般思维方式,也是窦娥悲剧下场的原因之一。

  窦天章高一心只读圣贤书,对女儿缺少关爱。窦天章在窦娥七岁那年便离乡背井赴京赶考,撇下年幼女儿留给别人做童养媳,一心只为功名的窦天章宁愿抛弃女儿也要功成名就,实在有些残忍。并且在其高升做官后,对仍旧女儿不闻不问,缺少关爱,没有及时回想看望窦娥是否过得好,缺乏父女情。倘若窦天章在做官后及时回家接回女儿窦娥,想必窦娥也不会有如此下场。因此,笔者认为窦娥的悲剧也有其父亲窦天章不负责的原因。

  遇到事情也不会收人欺负。如果蔡婆婆家家里有其他的男人,我想赛卢医和张驴儿也不会动了杀人的念头,接下来的悲剧也就不会发生了。所以蔡婆婆及窦娥没有利用自己的资源使家庭变得强大也是悲剧的原因。

  虽然《窦娥冤》整个故事充满了戏剧性,故事发展似乎是作者主观想象的,但是,这种现象在古代肯定会有现实的版本。对于我们研究历史社会、法律改进和文学具有现实性意义。

读窦娥冤有感范文5

  《窦娥冤》是元代着名杂剧作家关汉卿的杂剧代表作,《窦娥冤》是中国十大悲剧之一的传统剧目,是一出具有较高文化价值、广泛群众基础的名剧,约八十六个剧种上演过此剧。被我国著名国学大师王国维誉为标举全元乃至整个中国戏曲史上的悲剧典范。

  作为《窦娥冤》中最悲惨的人物窦娥,是全剧中形象描写最深刻的人物,我对她的感触最为深刻。我觉得,窦娥最主要得性格不是坚强而是柔顺,她的拒嫁、见官、屈招、赴刑等一系列行动与其说是为了突出她的反抗精神,倒不如说是为了呈现她妥协的性格。诚然,窦娥也有坚强和反抗的一面,但我认为那只是次要的和表面的。

  窦娥三岁丧母,七岁被典,十七岁守寡,靠山山崩,靠河河千,接二连三的厄运几乎断送了她所有的'生活希望。和那个时代所有遭此不幸的女子一样,窦娥只能在今生今世里苦熬苦握,只能将渺茫的希望寄托于虚无缥缈的来世。窦娥很明显的是在很大程度上把尽孝守节的精神支住支撑在了修来世的根基之上的。她的艰苦岁月,不是对今生的留恋,而是对厄运的恐惧。为了避免在来世遭遇同样的厄运,她只有“言词应口”地尽孝守节。而今生的厄运越是酷烈,她修来世的意念就越坚定。经历了诸多不幸的窦娥,苦熬苦守,度日如年;醒时忧,梦时愁,见花流泪,望月伤心。她最不能放弃的便是这寄托于来世的最后一线希望。

  当张驴儿要做她的丈夫时,她毅然回绝,虽然这当中也含有对无赖张驴儿的鄙视和反抗的因素,但最重要的还是因为“我一马难将两鞍鞘,想男儿在日,曾两年匹配,却教我嫁别人,其实做不得”。她一再劝说蔡婆婆她不要再嫁的理由也仍然是这种贞节观,并且她将女子的不能守节看作是“可悲可耻”的行为。可见,即便不是张驴儿,而是换了一位痴情胜过张君瑞、豪贵可追陶朱公、才比子建、貌如潘安的人,她也一样不会嫁的。

  窦娥信天信命、尽孝守节之外,还信官府。当张驴儿以命案相要挟时,她毫不扰豫地选择了“官了”。她本以为官府会“明如镜,清似水,照妾肝胆虚实”。她在公堂上慷慨陈词、义正辞严地为自己辩白,显然也是将官府看成了是一个能够主持正义的地方。直到被问成死罪之后,她还执迷不悟地以为尚有“官吏们还覆勘”的可能,可最后她还是含冤被斩。

  尽孝、守节、信天命、信官府这几条都在窦娥赴刑屈死的过程中起了作用,诸条中只要有一条在她的心中有所松动,窦娥冤死的命运或许会改变。

  总的来说,关汉卿是通过《窦娥冤》来抒发自己对遭受封建制度压迫的无辜百姓的深切同情,以及对封建社会的黑暗进行批判与反抗,是中国文学史上永远光彩夺目的宝石。

读窦娥冤有感范文6

  这两天语文课上学了《窦娥冤》,感觉自己的感触还是蛮深的。像窦娥的那种悲剧我们好像从未见过, 我们也无法想象如果我们的生活中发生这种事情,我们会怎样做。 我曾经看过一本小说,名字叫做《儒道至圣》,书里的世界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只要胸有正气,便可借助那种力量昭雪一切冤情。

  我多么希望那种力量可以真正存在!

  若那力量当真存,那泼皮无赖岂能无视是非颠倒黑白!若那力量当真存在,那小小县官岂能一手遮天!若那力量当真存在,那窦娥岂会受冤惨死!

  其实虽然我们没有那种强制性力量,可我们却也有凌驾于一切之上的东西--那便是法律!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法律规定了人们行为的底线,那必然是一条正义、平等、理性、拥有强制性力量的红线,任何人都不可逾越!

  那古代有法吗?有!那为何还有窦娥这等冤案?只是因为法律这种代表正义的天平已经倾斜,倾斜向那些有权有势者。他们凌驾于法律之上!法律已沦为他们通知人民的工具!

  当太阳已被黑暗掩盖,我们应当到何处去寻找到光明?当奸者当道,我们要如何铲除路上之不平?当世间还有冤死之人,我们应当向谁要回那朗朗乾坤?!

  窦娥只是平民百姓,无法拥有小说中主角那等改天换地的威能,也不可能超出世外、远离红尘,想要在这等污浊的尘世间生存,只有畏畏缩缩、任打任骂,甚至无法操控自己的.命运。《悟空传》里有句话“你以为你有很多路可以选,其实你周围有很多看不见的墙,你能走的路其实只有一条!”窦娥其实是有抗争的想法,可当时的社会给了她太多的墙,她可以走的路只有这一条!这真的是很可悲的,这不仅是她个人遭遇的可悲,这更是当时真个社会的可悲! 可能窦娥在屈打成招时已经明白了这些 ,可她无法改变,因为这是“君权神授”理念下必然的结果,非一己之力可以改变。所以窦娥只有在临死之前立下几个誓愿,来发泄自己的怨念。是否真的有“血溅白练”“六月飞霜”“亢旱三年”我们不得而知,可能是艺术渲染,可能是真有其事,可是我们依旧可以从中看出那时人们的无奈:冤者只有在借助“六月飞霜”之类这种千年难得一见的奇特自然现象,才能证明自己是冤枉的。对于这种荒诞至极的事,我无言以对。

  和我们现代社会相比,我们真算的上是青天红日、朗朗乾坤了,但天空不可能永远的晴朗,有时乌云也会从我们头上飘过。在我们这个世界上这似乎是无法根除的现象,大概是因为我们是人,并没有那完全代表正义的圣人之力吧!

读窦娥冤有感范文7

  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大旱三年,以明己冤。这是发生在元代的一个悲剧。

  穷书生窦天章女儿窦娥,从小卖给蔡婆婆做童养媳。婚后不久,丈夫逝世,婆媳俩相依为命。蔡婆婆讨债,被欠债人胁迫,有生命危险时,被张驴儿父子相救。无赖张驴儿贪图美色,妄图娶窦娥为妻,却被拒绝。张驴儿恼羞成怒,买来毒药打算毒死蔡婆婆,霸占窦娥,不料阴差阳错害死了亲生父亲。公堂上,糊涂官判糊涂案,窦娥为了保护婆婆,被迫认罪。行刑前,窦娥向苍天立下三个誓愿,含冤离开了人世……三年后,窦天章应试高中,重审此案,终于为女儿沉冤昭雪。

  读了此书,我心里感慨良多。窦娥是一个孝妇。小时候,父亲为了生活,已经无法养活她,只好送人,年幼的她深知父亲的.艰苦,即使心里有万般痛苦,也不任性撒娇。长大了,就是婆婆引狼入室,让她委身于人,她也没做出大逆不道之事,只是同婆婆讲清事理。在公堂上,窦娥宁愿自己去死,也不让婆婆受一点皮肉之伤。最后平反时,她也让父亲照顾好婆婆。

  想起这些,我不禁惭愧。在家中,我完全是个骄横的公主。遇到好吃的,我总是抢着吃完,不留一点给父母;每次我心情不好,就把气撒在父母身上,一点也不顾他们的感受;平时在家,我也很爱折腾,比如早餐明明说好吃这个,可吃到一半就不吃了,害得父母在百忙之中还要给我重烧早饭。跟窦娥相比,我无地自容。因此,我下定决心,学习窦娥的优良品质,孝顺父母,做一个让父母幸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