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送读后感3篇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目送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目送读后感 篇1
龙应台的文字“横眉冷对千夫指“时,寒气逼人,如刀光剑影,“俯首甘为儒子牛”时,却温柔婉转,仿佛微风吹过麦田,从纯真喜悦的《孩子,你慢慢来》到坦率近乎痛楚的《亲爱的安德烈》龙应台的写作境界逐渐转往人生的深沉。
《目送》的七十三篇散文,写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她写尽了幽微,如烛光冷照山壁,这是一本生死笔记,深遂,忧伤美丽,花枝春满,悲欣交集。扉页上赫然印着“献给我的父亲,母亲和兄弟们”,小小的字体在一页书上居在正中占位并不大,她并没有标榜自己的亲情,她只是用掠过心灵的笔触让我们忆起内心深处的情愫,让你不得不正视这威严而又柔软的感情,于是我们小心翼翼的略带忧伤地开始这漫漫旅程,与龙应台一道体会这人生的悲欢离合。
身为父母与子女双重身份的她逐渐明了人世中亲情的牵挂,不仅是当下的感动,亦是渐行,渐远的必经路程。“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份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渐远行。
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读到这段文字的时候,你的心会不会剧烈的颤抖一下?她说的是如此心酸与无奈,步入中年,拥有年轻时向往的一切,名利,地位,资本,但是父亲远去,母亲老去,儿女们挣脱了自己的保护远行,朋友散去,她无力一一挽留,唯有任凭他们渐渐远行,默默“目送”,这书照出了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照出了我们生活中忽略的最珍贵的事物。
孩子告别母亲,母亲目送着孩子渐行渐远的背影,站在斑驳小路的这一端,眼里的风霜是岁月留下的痕迹,她不忍心,但只能放手,因为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龙应台最犀利的一支笔,也有最柔软的时刻。
随着孩子的长大,她却更加忧伤。她抛开博士高官的美丽光环,毅然离开重归学者作家的生活,仅仅因为她想:“会不会你嬴了全世界,但你失去了你的孩子?”,事业的成功和虚浮的掌声在繁华落尽时也许留下的不过是永远无法弥补的一份遗憾,并不是每个人都象她这样清楚地获知生命的本象。
终于,我们会长大,总会面临这些亲人的逝去,似乎我们终究会成为历史,爱我们的人似乎也是昙花一现,岁月的风啊,我祈求你慢慢带走如烟的往事,却永远吹不走心上的回忆,因为回忆是座城,圈住所有的爱恨,有回忆就有爱,我们这一生的意义,爱是全部,这世上有爱我的人和我爱的人,人生还有什么缺憾呢?我们所能做的只有珍惜。20xx年,龙应台的父亲逝世,在他去世前,五十多岁的龙应台,从未经历过任何至亲的死亡,她自己也曾说过:“如果在我原来的家族,可能十岁就遇到过祖父的过世,十三岁祖母过世,还会有叔公之类的人际变化,可是我到了五十岁,才上别人十几岁就上过的人生课程,我父亲的过世,就是我人生中的第一次重大事件。”
而之后母亲的失忆,孩子的独立,友人的悲伤,同学的时过境迁也是龙应台不断经历和人生事件。她发现自己不会煮饭,不知道蔬菜的价格,直到和儿子在一起的时候,她才发现了自己这方面的低能,也正因为慢慢经历了这么多,她才开始咀嚼和消化人生不可逃脱的生老病死,学会了自己独立,感叹“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
“三千流水流不尽,三千落花终须别。”目送和离别即便是痛苦的无奈的,但是如若没有离别,我们又怎么学会珍惜身边的人呢?人生路上不能事事如意,但是每当目送过后,我们应摒弃心中的着恋,并送上最为诚挚的祝福,虽然我们把永不放弃时常挂在嘴边,但事实上有时放弃才是一种更大的温情,才是人生路上的延续。
再多的遗憾都只不过是生命的过程,我们只能往前走,用现在来填补过去的空白与伤口,带着爱和释怀与生命和解。
目送读后感 篇2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这个暑假我看了著名作家龙应台编著的散文集《目送》。它记录了父亲的逝世,母亲的老去,儿子的单飞成长,朋友亲人的渐渐散去,兄弟姐妹们的各自生活。诠释了作者对生活的态度,也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生活中的所忽略却又珍贵的点滴。似乎它在某一瞬间拨动了我心中的琴弦。一个14岁女孩对父母的感谢,令我深思……
原来,父母正在老去……
每次母亲、父亲用温柔的目光望着我远去的背影,我可能不以为然。但他们用最深沉的目送真挚地传达一份对渐行渐远的那个人的爱,是滚烫的泪,炽热的爱。《目送》通过时间的描写顺序,记录了华安从小到大的过程,作者一次又一次地目送,一次又一次去爱。然而,从粘着母亲,从熙攘的人群中迫切地去寻找妈妈踪影的小华安,似乎随着华安的逝去,而变得孤傲,“他很明显地在勉强忍受母亲的深情”,我们知道,他变了。“我一直在等待,等待他消失前点的那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这个羽翼还未丰满的懵懂少年,厌倦了母亲温暖的怀抱,而去想飞出紧锁的鸟笼,他的内心世界,也许那样波涛深邃,但是年迈的妈妈,已进不了他的内心世界。
蓦然发现,在后面紧跟着的爸爸妈妈,也何尝不是如此呢?我去上学,爸爸妈妈在后面用同样的热忱与热情一直目送着我走上四楼的教室,还时不时念叨着:“放学早点回家!在学校学习要认真······”总是那么几句话,早已烦透了的.你,一声不吭。而在身后的他们,声音不知不觉在岁月的蹉跎中逐渐沧桑了,而你,可能从未认真察觉吧。那次登上大舞台表演钢琴的我,总会知道,后面有无数的信心与支持,给我太多太多的鼓励。可能无知的当年的自己,无力察觉。一直目送你走上舞台,为你喝彩的他们,请你善待······
作者慢慢地,慢慢地意识到,她的落寞,与另一个背影有关。
课文中曾这样提到:“女儿,爸爸觉得对不起你,这种车子实在不是送大学教授的车子。”父亲的自责,似乎像一把锋利的刀扎在她的心上,有种隐隐约约的痛,淡淡的辛酸。但,这融入了一个父亲对女儿的爱,是悔恨,也略带歉意。像苦味巧克力,浓稠的味道糊在心头。甚至比天高,比海阔。但目送父亲高大且强壮的背影,慢慢地矮小了。变得更加幼稚了——————“有一次,发现排泄物淋满了的裤腿,但你能做的,是蹲下来用自己的手帕帮他擦拭”。可他对你的爱仍在沸腾,在轮椅上风烛残年的老人,他也许累了,只能等待时光的安排,不能再目送“我”——————消失在他的视线。而他这个样子所渴望的,是你对他深远的再次目送。只是意味着,谁和谁的缘分在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在这一头,目送着他,直到消失在你的视线,而回答却是:不必追。
我深刻地明白了,父亲和子女之间所蕴含的关系,其实有那么复杂,也那么简单。我们不应该总是嫌弃父母的啰嗦?而是尽可能地去了解他们对我们的心。而父母对于我们,也不应该总是一路相伴,应该努力大胆地放手一搏,让雏鹰尝试飞翔在蓝天的感觉,毕竟,要让我们独自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难,才会让我们有所成长,有所启发,有所感悟。因为——————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过;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
曲折的山路只能自己走,不管路途遥远,道路泥泞,都要勇敢地向前迈出。到达终点时,你会为自己的勇敢而骄傲!
或许这本书,在诉说着自己酸甜苦辣的人生,而我们,要用心体验······
目送读后感 篇3
龙应台在《目送》中刻骨铭心地叙述了她眼中的生离死别,道出了她对亲情、友情最真挚的感悟。每一字、每一句都仿佛在用灵魂诉说着经历生死之后的悲痛与思考。而我最能真切体会到的是这难言而又深沉的母子之情。正如她所写: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用追。“
是啊,我们的人生终究只是别人眼中的故事,而这次故事的主人公是我们和自己的母亲。这是关于光阴的故事,我们每个人都在时光的洪流中渐渐长大,我们眼前的背影从高大到佝偻,而自己也就慢慢成了别人眼里的背影。当我们为曾经的过往感到遗憾的时候,彼时的目送就成了眼下的悲凉。
关于爱的文字有太多太多,并非每个人所写都能唤起人们的共鸣与感悟。《目送》却用朴实而真挚的文字牢牢抓住了我的心,甚至有时它又像一把刀一样,会在不经意间隐隐地将你刺痛。”不用追“代表了母亲的理解和无奈,这最纠结的情感便是龙应台想要表现出的母爱,而这也成为了让每一位读者感同身受并深陷其中的理由,或许这就是龙应台想要告诉我们的生活与生命的本真。这些温情的语言,如纯净的溪流缓缓地滑过我们内心的每个角落,使我们深陷尘世羁絆的心灵一次次得到解脱和自省。
她写自己父母的种种,以女儿的角度感受父母的爱。他写儿子的种种,以母亲的角度表达她作为父母的爱。她经历了人生的种种,体会过角色轮换的辛楚,所以她对亲情的理解是那样真实而又深刻。每个人都能从中体会,却又并非所有人能够完全体味。只有真正有所经历的人才能感同身受。所以,《目送》是可以伴随每个人一生的书,在你人生的不同阶段,你所体会到的必然不尽相同。想必只有当你也感受过世间百态,尝遍过人间冷暖,方能真切体会到蕴含在这本书中的浓浓的羁绊。
人的一生总在情中度过,所以人很容易被情所左右。有人曾为了爱情放弃一切,却在亲情这条路上迷失了自我,失去了本真。养儿方知父母恩,我们还体会不到为人父母目送自己孩子远去的酸楚,但我们定能体会到父母在我们身上的用心良苦。爱情的美好值得每个人去追求,但亲情的伟大更永远不能忘怀。龙应台在《目送》中描绘的点点滴滴都在叙述着她为人子女、为人父母的快乐与忧伤。对于父母不幸的遭遇,她只能无奈地接受与承担,但对于我们来说,能做的还有很多。我们大多数人的父母安好,生活幸福,就更加应该趁着岁月的齿轮还未转过那一刻之前,把对父母之爱的理解付诸行动之中。”子欲养而亲不待“的苦涩并非人人都会经历,但当不幸来临之时,又会有多少遗憾之人痛哭流涕。如果不幸之前满是幸福的痕迹,那不幸并非再是不幸,而是幸福的延续。
读过《目送》,你所体会到的'不仅仅是亲情的千姿百态,你对人生也会有更进一步的理解和思考。人生不过生死,说说容易,但其实你也只能经历几次,而每一次带给你的只有难以想象的悲痛。人在悲痛中成长,这便是人生。生死永远是藏在人们心中的话题,不会轻易谈及,却总会避无可避。看透生死并非合理地追求,但能感悟生死却应该成为每个人一生的夙愿。不要以为你还年轻,生死太过沉重,年轻的生命往往会更加容易逝去。如她所说:”时间是一只藏在黑暗中的温柔的手,在你一出神一恍惚之间,物走星移。“人生短暂,在你珍惜人生中每一种情愫时,不要忘了爱惜自己的生命,因为情感只能用生命去体味。
最后我仍想用书中的一句话结束我对于亲情、对于生死的讨论。
”人生由淡淡的悲伤和淡淡的幸福组成,在小小的期待、偶尔的兴奋和沉默的失望中度过每一天,然后带着一种想说却又说不出来的懂,作最后的转身离开。“
但愿我们都能在离开前弄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