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步读后感12篇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总结呢?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散步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散步读后感1
我看的是熊希伟翻译的《孤独散步者的遐思》,很多人都说它是《忏悔录》的续篇,这是卢梭在流亡岁月里,对自己心灵的救赎。他在那段彷徨无助的日子里,以日记的形式记下了自己漫步巴黎近郊的所得所感。
《孤独散步者的遐思》由十篇散文组成,每一篇都展示了一个真实的卢梭,他在自我剖析,他写下自己的精神状态其实是在向世人诉说自己的纯洁,他与大自然亲密接触,那些植物让他觉得自己融入了天地,在那一刻,他觉得自己就是大自然所希望造就的那种人。
在这里,我想谈谈我对于散步之五的一些思考。
这一篇是写卢梭在圣皮埃尔岛的生活,我们可以从他的文中领略到岛上的美丽风情,他在文中说“我在居留期间所做的事情完全是一个献身于闲逸生活的人所需做的乐趣无穷的活动”,而他也确实是如此。
在岛上的两个月里,卢梭思考的最多的是幸福是什么,他把自己定位是“一个想把自己禁锢起来的人”,那是他在逃避现实生活,岛是一个避风港,他在此反思自己。他没有口诛笔伐那些想要把他排斥在社交圈子之外的人,而是划船、采集植物标本等等,他把自己完全放松于大自然,把自己的灵魂交给天地万物。在那里他是一个进行沉思默想的孤独者,他毫不避讳自己是逃到岛上来的,与世隔绝,画地为牢。
幸福是什么,是心无旁骛的闲逸,是畅游山水不管人间百年的自在,是没有固定目的杂乱神游万里的遐想,是在涛声阵阵中感到物我俱在的踌躇满志。
不,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幸福,那些只是易逝的乐趣,并不是持久的幸福。
卢梭说“我的'心所怀念的幸福并不是一些转瞬即逝的片刻,而是一种单纯而恒久的境界,它本身并没有什么强烈刺激的东西,但是它持续越久,魅力越增,终于引导人到至高无上的幸福之境”。他每天都在发现新东西,一草一木都能使他心情变得很好,他在感受大自然的真时,感受到了自己的存在,这是他对幸福的定义,它也标志着卢梭式的存在主义的极致。
我们常常会忘记这是一个孤独散步者与自己心灵的对话,而常常会沉浸在那些湖光山色中,那里住着一个喜爱湖水,喜爱沙滩的人。他的寂寞都被写在了圣皮埃尔岛的湖水里了,那里是纯粹的宁静的灵魂之栖息地。
不过这并不是绝对的安静,绝对的安静则导致哀伤,卢梭不要这种尘世的束缚。没有运动,那么则是我们在放逐自己封闭自我,他也不要。他要的是温和的生命——欢快的想象,他喜爱这种安安静静的想象,那种仿佛可以抓住生命线条的感觉是无法言喻的。
此时已步入晚年的卢梭,对生死有了更高层次的认识,他更注重内心真实的表达,就像《忏悔录》里一样,忏悔自己的过错,追求心灵上的慰藉。他躲在圣皮埃尔岛,管他外面春夏与秋冬,虽然他希望能在那里呆一个世纪之久的愿望没有实现,但是圣皮埃尔岛的那两个月却是他最后日子里的最珍贵的回忆。
而截至此时,他留下的财富是世人们穷尽一生想要参透的真理,圣皮埃尔岛也由于他而被大批年轻的浪漫主义者们奉为圣地。
散步读后感2
夜深人静时,开始做这份家庭作业。
《散步》是莫怀戚的一篇小文,写夫妻俩带着儿子和母亲一起外出散步的故事,很寻常,很恬淡,也没有什么波澜起伏的情节。但是静静地看完,还真是有些感触。成人的世界实在是太嘈杂了,整天忙忙碌碌的,心情也磨砺得很粗糙,没有时间,可能更多是没有心境来作这样柔软细腻的内心体验。人有来处,是自己的父母;人有去往,是自己的子女。人生匆忙来去,其实这样的关爱,并不一定是孝敬爸妈脑白金,宽房大屋伺候,只需在每一个细微末节之处用心,就能够见到一分暖意。多年来母亲如散步一般,一步一步的把我养大,也一步一步的变老,而我也一步一步的长大成人。人到我们这个年纪,已经是人到中年了,看看自己父亲母亲还健在,孩子活泼、茁壮成长,这就是幸福。
一件平凡的小事,一家三代人散步——儿子背母亲,母亲背儿子……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以小见大,不经意间,写出了一家三代人之间的浓浓亲情,语言朴实真挚,道出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美好品德,让人回味无穷。作者不是仅仅要告诉我们这些,而是要把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尊老爱幼”就这样从一代传到下一代。我深深感受作者在文字里的心意。
课文让我们这些为人父母的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每个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如何用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正确的言行教育引导孩子。父母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位教师,英国教育家巴特勒认为,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长期的根深蒂固的,其成人后的种种习性,80%来自父母早期的.影响和教育。课文从初春陪母亲、携妻子散步,到决定“走大路”,“背起母亲”等,无不表现出一个父亲对自己母亲的关爱呵护,以及对儿子无言的教育和引导。
课文还揭示了另一个问题:社会和谐的动因。人是组成家庭、社会及人类世界具体的表现形式,人间的亲情,家庭的和睦,社会的完美和谐,都离不开人的责任——对生命,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每个人都是要老的,而老人是需要赡养的,是需要情感与安慰的,但更需要对生命的珍重和人格的尊重。但这一任务需有谁来承担?他的儿女们。孩子是家庭的成员,是未来和希望,他们需要呵护,需要教育引导和健康成长,而父母就是镜子,就是导师。因此可以说,尊敬长者,爱护子女,同时有责任心地完成社会所赋予的使命——如果每个家庭都若此,社会就会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会融洽,世界就会变成美好的人间。
我的父母把我扶养成人,我来养育我的孩子,教育他成长成人,把爱的接力棒一棒棒传下去,我就是他的模范。只要有亲情在,只要多尽一些责任,我们的生命就是幸福的,生活就是美好的。
呼吁每个家庭,都常常和家人一起散散步吧。
散步读后感3
最近读到一两本关于美学的书籍,我庆幸自己能够想到读它们,因为在此之前对于美学我是个门外汉(现在也不算内行),更不了解到底什么是美。读易先生的《破门而入——讲美学》,才知道美学不是教你“装房子、买衣服、交女朋友”,而是相当大的一个社会科学,它原本是在各艺术门类学科之上的学科,是个统领。抽象而枯燥其实才是美学研究的特点,因此西方美学的大家也都是哲学家,比如柏拉图、苏格拉底,还有康德和黑格尔。既然美学也是哲学,她就必定具备哲学求真理的特点,但什么是才是真正的美,如同哲学里其他问题一样,往往是没有统一答案的。虽然易先生讲的深入浅出、幽默风趣,读此书我仍然费力,因为它需要一颗极其抽象的哲学的头脑。
真正有点感觉的是读宗先生的《美学散步》。此书较为具体,如同书名,仿佛是在美学的境地里做一次心灵的散步,诗乐书画,悠哉美哉,还可收获良多。正如他在前言里说到的:散步的时候可以偶尔在路旁折到一枝鲜花,也可以在路旁拾起别人弃之不顾而自己感兴趣的燕石。无论鲜花或燕石,不必珍视,也不必丢弃,放在桌上可以做散步后的回念。
说这两本书究竟与我与中秋又何干呢?不,我想真正对美有困惑的人,是看得出来干系的。宗先生在“美从何处寻”这章中,讲到了寻找美的两种方法:“移我情”和“移世界”。移我情就是改造我们的情绪和思想,使之能够发现美并创造的表达美,以成为艺术。“我们的情感要经过一番洗涤,克服小己的私欲和厉害计较才能发现深度的美。”移世界就是改变世界的现象,使它能够成为美的对象。比如月亮,就常常被用来美化世界。虽然宗先生一直强调美是客观存在的`,但在我看来,无论移我情还是移世界,都将是人为的主观的对美的探寻。
当代社会机器轰鸣、网络发达,人们早已没了赏月的闲情,更别说这晚无月的中秋。问题是这样的美境就丢失了吗?如果所有的物质我们都看不到美,一切都只是原子分子,那么“世界是不是就变成了灰白色的骸骨,机械的死的过程了?”都市人常常要么困惑生活无趣,要么只顾忙碌焦虑,无法发见身边的美,为什么呢?“我们在自己的心里找不到美,那么就没有地方可以发现美的踪迹!”如果一个人情感波折、思想矛盾,恐怕尝到的是苦闷,而不会是美,所以,“忘掉自我,忘掉自己的情绪的波动、思想起伏,不把自己关在狭小的心的圈子里,不只是在自己的心里而是到广阔天地里去寻找美”,我们才能真正找到美。
这大概是我这样的都市人去找这样的书来读的原因吧!
散步读后感4
《散步》确实是一篇感人至深的佳作,尤其是这一段“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表达了母子之间亲人之间浓浓的亲情和爱意。
读完这篇散文,感慨沉思之余,不由得回想起家中2年前发生的类似的情景。
那是20xx年的春节过后开学的第一天,我们搬了新家,孩子也是转学后上学的第一天,前一天的晚上孩子以肯定的语气表示她认识回家的路并能独自乘车回家。但到了放学时间已过很久的傍晚,孩子还没回家,在家等待中的外公外婆焦虑万分并电话通知了我和妻子说孩子还没回来。
我仍记得那是个昏黑寒冷的初春傍晚,华灯初上,满街的车辆和人流,我丢下手头的工作压抑心中的焦虑和慌乱顺着孩子放学回家的道路搜寻着孩子的身影,感到就要失去自己至亲至爱的孩子的巨大恐慌让我窒息,这一幕都是发生在电视中发生在别人的家庭中,为何会降临在我的家中,我鼓起勇气继续寻找,目光穿过川流不息的大街,穿过一群群背着书包欢快地从后身边涌过归家的孩子们,但我没有找寻到我的孩子,伴随着我的是种种不详的.预感。
走到路的一半我跳上一辆出租车赶到了学校,向站在学校门口的门卫和下班的校长打听,都说学校已经关门了,校园里的孩子早就已经回家了。我只能再顺着孩子放学回家的道路继续寻找,天越发的黑了,迎面而来的是刺眼的车灯和喧嚣的人流,路旁人家的窗口不时传来央视《新闻联播》熟悉的声音,可我的孩子在哪里?她是遇到什么不幸还是仅仅是迷路了?
我茫然地在路上继续搜寻着,在转弯的路口我遇到了同样焦虑同样找寻中的妻子,我们商量着种种可能发生的情形并不时和家里用电话联系,商讨着是否要向派出所报警并询问孩子的老师,一切仿佛是停滞了,时间一分一分地过去,过去的是那么匆忙又那么缓慢,那一段过程至今在我的脑海里仍是定格着的,昏黑的夜空,刺眼的车灯和呼啸而过的车辆,匆匆而过的行人……我的心仿佛沉到了心底,内心的压抑和焦虑让我呼吸困难。
走到我们家楼下不远的路口,我们仍只能站在路边仔细地张望着内心祈祷着孩子能平安归来,或许是一种预感或许是一种召唤,一瞬间,我的目光穿过无数飞驰而过的车辆和匆匆闪过的人流,在马路对面远远的人行道上,我看到一个熟悉的孩子的身影,背着沉重的书包,忽隐忽现在人流中,我脱口而出“在对面!”话音未落,妻子已经冲到了疾驰的车流中向对面的人流跑去,我紧跟着她无视一辆辆从身边冲过的车辆闪烁的车灯和鸣叫的喇叭,当我来到她们身边时,妻子已经紧紧抱着孩子,孩子睁大天真的眼睛只是简单地说:“妈妈我迷路了,我自己能回家”。
那一刻,我感到万分紧张过后的虚脱,无言地体会着巨大危机过后生活的美好,感谢上苍给了我将会陪伴我走完一生的妻子和孩子的平安与幸福,满眼的万家灯火又变得是那样的温馨和明亮。
散步读后感5
《母鸡萝丝去散步》是一本外国经典图画书,它包括两个故事,简单的文字讲述母鸡萝丝去散步的平淡无奇的故事,图画则讲述狐狸追逐猎物的迭宕起伏的故事。它的文字与画面形成一种非常滑稽的对比,萝丝和狐狸一前一后处于同一个画面,一个迈着碎步神闲气定,一个张牙舞爪却又总是丑态百出,让人捧腹。本书色彩明丽,构图精美,它的文字极其简单,但足以让幼儿笑得前仰后合的一本图画书。
《母鸡萝丝去散步》这个故事内容非常有趣并令人发笑。当钉耙砸扁狐狸的鼻子时,你会笑!当狐狸一头栽进池塘里时,你会笑!当狐狸扎进干草垛里时,你会笑!当狐狸被面粉埋住时,你会笑……这么有趣的故事,怎能不吸引孩子呢?孩子们沐浴在阅读带来的身心愉悦。
让孩子看绘本,主要锻炼幼儿的各种能力:一是能锻炼孩子的观察能力,让孩子养成仔细认真的习惯;再就是让孩子通过观察,提高审美能力;三就是观察可以锻炼孩子的思维能力,想像能力。
《母鸡萝丝去散步》绘本书也是孩子最爱读的书了。一到阅读时间,孩子们都会快速拿到这本书,然后看上好几遍,每次看时总会自言自语讲述边哈哈大笑着。这本书对大班幼儿来说,已经能够看着图片猜出背后发生的故事,还有个别认字多的孩子,边看书边读出那些简短的文字,与其他小朋友共享。放到图书区这本书的原因是这样的:幼儿识字的最佳期在4—6岁,因为这时可以充分利用孩子的超强的模糊记忆能力,以及刚刚形成的逻辑记忆能力,而且通过识字,及相应的阅读进一步促进孩子逻辑能力的发展。具有阅读能力的孩子,比同龄的孩子理解能力要强很多。当孩子想识字的时候,我们就要抓住时机教孩子识字。
大班的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力,在绘本的阅读中,如果只给孩子读读文字,那就没有什么可讲的,也会给孩子造成对阅读不感兴趣的后果。我们不能让孩子只停留在对文字和内容的理解上。许多东西,还需要孩子自己去发现。只有她们自己发现和理解的东西,记忆才会深刻。让孩子随着自己的`兴趣,发表自己的观点。
绘本是通过图画与文字这两种媒介的交织、互动来讲述故事的,符合儿童早期阅读的特点和习惯。因此,活动的设计力求引导孩子们在笑声中理解画面内容,能讲述出隐藏在图画背后的故事,体会阅读绘本的基本方法,在阅读中识字,积累语言,并让幼儿由此爱上阅读,在丰富的图画中展开想象,提高认知能力。于是,老师又适时推荐其他绘本,此时的孩子们早已迫不及待地想阅读。这种阅读引领,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散步读后感6
阅读这本书之后,我最想谈论的是这个章节——《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说来有些惭愧,不是其他的内容不值得写,而是觉得还无法把握好力度去写其他内容的读后感,或许还要再多读几遍才可以放心落笔,所以我决定就先从我最感兴趣的一部分入手,关于意境。
在此之前,我对意境的了解还停留在《人间词话》之中。其中说道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而且在开篇就描写了作者心目中的境界为何物:[一]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二]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三]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
而《美学散步》中的境界又有些不同,其中说道,人与世界接触,因关系层次不同,可有五种境界:1.为满足生理的物质的需要,而有功利境界。2.因人群共存互爱的关系,而有伦理境界。3.因人群组合互制的关系,而有政治境界。4.因穷研物理,追求智慧,而有学术境界。5.因欲返本归真,冥合天人,而有宗教境界。他说艺术境界介乎学术境界(真)和宗教境界(神)之间,艺术境界主于美。
好像这二者(两本书)之间的不同,就是一个切乎于文学角度,而另一个切乎于美学角度。而美学角度又更接近玄学,是的,我觉得这段说辞总有些玄乎,且奇妙。这一点也可以从最开始“论文艺的空灵与真实”中找到。生命的境界广大,包括着经济、政治、社会、宗教、科学、哲学。这一切都能反映在文艺里。文艺指示着生命的真谛,宇宙的奥妙。
在艺术的境界与山水之中提到,艺术意境的'创构,是使客观景物作我主观情思的象征。其实关于这一点我们从初中的语文学习中就开始了,譬如“情景交融”、“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我认为这些种种之手法都是这个意思。作者通过景物寓之情感的表达,那么这就是一种境界。但是这却并不容易,在美从何处寻之中提到:我们要把整个情感和思想改造一下,移动了方向,才能面对美的形象,把美如实地和深入地反应到心里来,再把它放射出去,凭借物质创造形象给表达出来,才成为艺术。我明白了,这是方法。
庄子认为:中国艺术意境结构的特点是道、舞、空白。写到这里,感觉艺术意境一下子就拔高了许多,更为玄学却也更为透彻了。尤其是“舞’,这最高度的韵律、节奏、秩序、理性,同时是最高度的生命、旋动、力、热情。这最紧密的律法和最热烈的旋动,能使这深不可测的玄冥的境界具象化、肉身化。总之立意拔高了,那么关于对意境的追求也忽然拔高了,是深入灵魂的“艺”的“美”的追求。
散步读后感7
读着莫怀戚的《散步》,充满了对作者的敬佩之情。
试作两个假设。第一个假设,如果把母亲冷落在家里,散步就带老婆孩子,那会怎么样呢?不少人往往是这样做的,在他们看来,没有老人的拖累,更自在,更开心。殊不知,老人在家多么孤独、凄凉、寒心。不劝母亲一起散步,似乎也没有良心的谴责。“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既然如此,好像也有理由不去招呼了。作此假设,更可以感知“我”对母亲的孝敬。
第二个假设,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如果“我”依从儿子,那会怎么样?儿子如愿,自然兴高采烈,久而久之,就会变得骄纵。母亲呢,老年人有涵养,自然不至于老大的不高兴,但是,心里总不大畅快。年纪大了,自己说话还不及小孙孙。走小路也有理由,小路有意思,“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散步就是看景的',走小路实在也算不得错。而“我”唯母命是从,没有把儿子当小太阳宠着,更可以感知“我”对母亲的孝敬。
孝敬,出于良心。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我”的善良。这一家人如此和美,敬老,是一个决定的因素。
试想,人间怎敌时间?在匆匆的日子里,我们总企及抓住这个,又企及抓住那个,终究什么才是值得我们抓住的呢?
在我看来,那就是爱!
如果说,爱是维系一个家庭的凝聚力与向心力,那么,维系一个上有老下有小家庭的凝聚力与向心力莫过于尊老爱幼了。这既是一种能力,又是一种艺术。
行年渐长,把我一寸一寸养大的父母渐渐老了。而我却常常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借口,不能常回家看看,更不能“扇枕温衾”,“为亲负米”。父母的生养之恩,养育之情,哪是一个电话,一条短信,一声问候……就能报答了的呢?
于是,我好生敬佩莫怀戚,敬佩他可以扶老携幼出去“散步”,敬佩他能够“背起母亲”,走在阳光下,走在春天里,“报得三春晖”!
一次,比尔·盖茨在飞机上接受意大利《机会》杂志记者采访。记者问他:“最不能等待的事情是什么?”比尔·盖茨没有回答记者希望听到的“商机”二字。他说:天下最不能等待的事情莫过于孝敬父母!
前些日子,一位同事多年的朋友终于拥有了自己的新房,本打算装修好之后,把母亲接来享享清福。遗憾的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一场大病,他的母亲没能“熬”到那一天……
噩耗传来,朋友悲恸万分,饮泣不已……此“憾”绵绵无绝期!
是啊!正如周国平所说:“一个人无论多大年龄上没有了父母,他都成了孤儿。父母在,他的来路是眉目清楚的,他的去路被遮掩着。父母不在了,他的来路就变得模糊,他的去路反而敞开了。”
好好爱我们的父母吧!趁他们健在!
好好爱我们的父母吧!爱他们是我们的福气!
散步读后感8
一个人一辈子会认识很多人,也会和很多人在一起散步,因各种缘由、在各种场景。但最值得珍视的,是与家人一起散步的美好。
在中秋佳节,有幸读到了莫怀戚的散文《散步》,平实的语言,蕴含着深厚的感情,更勾起了我无限的思绪。
早上打电话给父母问候,第一次电话响了很久没有接听;换了另一个号码打过去,很快就接上了。听到电话那头父亲好像在埋怨母亲,“你那个新式手机,接电话要用手指划的,不是摁的,你摁来摁去有啥用啊。”我莫名的一阵伤感。想起妈妈的这个智能手机,我的姐姐帮她买的,都快一年了,还是没有学会使用。年初父母在杭州和我们一起生活的时候,我也曾动过教妈妈使用智能手机的念头,但妈妈总说:“你工作忙,不着急,我笨手笨脚的,一时半会也学不会。再说真的有事,你爸爸的老人机就很好用。”
父母真的老了!有些事总是觉得今后还有很多的日子可以做,但真的是这样吗?孩子从出生以后,父母为了减轻我们的负担,来杭州帮我们照顾孩子。在杭州一起生活的这几年,仔细回想一下,有几次陪伴父母一起在小区散散步,说说家常话?现在想起来真的很愧疚。
今年孩子读初中开始住校了,恍然间发现,孩子也长大了,慢慢地也要学会独立生活;终有一天,也会离父母而去了。以前每天放学回家陪伴的日子,也要一去不复返了。
孩子小的时候,我忙于事业,有几年时间在上海工作,过着双城记的生活,对家庭投入的时间太少了。总想着以后的日子还长着呢,等事业稳定了,再抽空多陪陪孩子吧。静夜细思,真的是错过很多!
“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背上的.母亲、孩子,仿佛就是整个世界!”读着这些文字,我想起了孩子小的时候,那还是牙牙学语、蹒跚学步的时候,和文中一样,我、母亲、妻子、孩子四个人,在公园散步。途径一条路,中间是由鹅卵石铺成的高低不平的小径。母亲说:“前面路不平,宝宝不要走,要摔跤的。”妻子把孩子抱过了小径。没想到宝宝就地打滚,非要自己走那条鹅卵石小径。后来无法,只好屈服,把孩子重新抱回去再走一遍,但宝宝依然不肯,嚷嚷着“重新抱回去和刚才不一样,要回到刚才那样。”现在回想起来,既是忍俊不禁,又是哭笑不得。
月圆之夜,一遍遍地听陈百强的老歌《念亲恩》:
长夜空虚使我怀旧事,
明月朗相对念母亲;
父母亲爱心柔善像碧月;
怀念怎不悲莫禁!
长夜空虚枕冷夜半泣,
路遥远碧海示我心;
父母亲爱心柔善像碧月,
常在心里问何日报。
父母对孩子的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感情,付出的时候何尝想着回报。对父母、对孩子的陪伴是世界上最紧要的事。还好,我今天读到了《散步》;还好,现在去做还来得及!
散步读后感9
任何一个爱美的中国人,任何一个热爱中国艺术的人,都应该读这部书——《美学散步》。
在现代中国美学史上,有两位泰山北斗式的人物,朱光潜与宗白华。两人年岁相仿,是同时代人,都是学贯中西、造诣极高的,但朱光潜著述甚多,宗白华却极少写作;朱光潜的文章和思维方式是推理的,宗白华却是抒情的;朱光潜偏于文学,宗白华偏于艺术;朱光潜更是近代的,西方的,科学的;宗白华更是古典的,中国的,艺术的;朱光潜是学者,宗白华是诗人。这部书是宗白华美学论文的第一次结集出版。宗白华是五四新文化大潮冲出的新一代学人,早年曾留学欧洲,足迹踏及艺术之都巴黎。20年代他出版过诗集,他本来是个诗人。青年时期对生命活力的倾慕赞美,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沉思,一直伴他前行,也构成了他美学篇章的特色。这个集子里的文章,最早写于1920年,最晚作于1979年,实在是宗白华一生关于艺术论述的较为详备的文集。
他没有构建什么美学体系,只是教我们如何欣赏艺术作品,教我们如何建立一种审美的态度,直至形成艺术的人格。而这正是中国艺术美的精神所在。宗白华曾在《蒙娜丽莎》原作前默坐领略了一小时,他常常兴致勃勃地参观国内的各种艺术品展览会,即使高龄仍不辞劳苦。他更是一位欣赏家。集子里这些文章相当准确地把握住了那属于艺术本质的东西,特别是有关中国艺术的特征。
因此,阅读这部书本身,就是一种艺术的享受,作者用抒情化的语言引领我们进行艺术的.欣赏,书名叫《美学散步》,我们且到这个大花园里走走,看作者给我们营造了怎样的亭台楼榭、花树池石。
艺术欣赏就是对美的发现与感悟,那么美在哪里呢?美就在你自己心里。画家诗人创造的美,就是他们的心灵创造的意象,独辟的灵境,那么什么是意境呢?作者给我们分析到,人与世界接触,因关系层次不同,可有五种境界:
(1)为满足生理的物质的需要,而有功利境界;
(2)因人群共存互爱的关系,而有伦理境界;
(3)因人群组合互制的关系,而有政治境界;
(4)因究研物理,追求智慧,而有学术境界;
(5)因欲返本归真,冥合天人,而有宗教境界。
功利境界主于利,伦理境界主于爱,政治境界主于权,学术境界主于真,宗教境界主于神。但界乎后二者的中间,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赏玩它的色相、秩序、节奏、和谐,借以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的反映;化实景而为虚境,创形象而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这就是“艺术境界”。艺术境界主于美。
散步读后感10
反思一下,我们的学生是不是就像文中的小蜗牛,我们又何尝不是常常抱怨这些“小蜗牛”走得慢,而偏离生活中最纯最美的一面。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里,不仅我们自己走得快了些,似乎让我们的孩子们也走得快了,现在才感悟到,其实教育孩子就像牵着一只蜗牛在散步。
我们在教学中,对孩子们提出要求本没有错,但是对他们达到要求的过程是不是有些不够耐心呢?自己提出的要求,恨不得马上让每一个学生都做到完美,我也会抱怨学生多么地难教,多么地不守纪律或是习惯有多么不好,可是我却忽略了班级中的每一个孩子的都受着不同的家庭生活环境的影响,有着迥然各异的性格,接受能力,知识水平也存在着差距。我们也有被气疯和失控过火的时候,然而静下心来去观察他们,孩子们的一个眼光、一句问候、一个举动都不知不觉向我展示了生命中最初最美最纯真的一面。其实,这是对教师耐心的考验,如果我们有足够的耐心去跟随蜗牛、跟随孩子们,也许就会发现自然的美,倾听鸟叫、虫鸣,欣赏满天的星斗。我们不妨回过头看一看,看“小蜗牛”们已经前进了多少,而不是去计较他们到底有多慢,对于你来说也许这不算什么,但是对于他们来说,已经是很大的进步了,这时,你就应该很认真地表扬他们。我们会感到身心愉悦,而孩子们也会和我一起见识到这个世界的和谐有序,自然从容。
我们作为老师啊,不要丢失了那份平和的心态,有一部分学生在我们面前就像蜗牛一样,可是,我们在某些大师面前又何尝不是一只蜗牛呢?教学是一门交流的艺术,孔子提出来的”教学相长“原则,意味着孩子在教育过程中并非就是弱者的形象,他们身上也有美好的东西吸引着我们,促进着我们的发展。
的确,教育是慢生活,孩子是纯真的,不管是老师还是家长,不妨放慢脚步,把自己主观的想法放在一边,陪着孩子静静体味生活的滋味,倾听孩子的心声,给孩子留一点时间,留一点空间。
一天我去上二年级的科学课《磁极与方向》,突发奇想就地取材用线栓好一块条形磁铁、一块蹄形磁铁和一块环形磁铁,带着一根棍子就走进教室了。有的.孩子吓得赶紧问:“老师,你带棍子来要打我们吗?”我笑了:“孩子们,老师今天带棍子来不是打你们的,是上课用得着的。”有个孩子站起来说:“我知道了,老师带棍子来是要挂磁铁的。”“想知道老师要怎么挂吗?请大家赶紧翻开课本吧!”我让孩子们翻开课本,并跟他们解释:“我们没有课本上那样的演示教具,我们今天还是要验证磁铁有指示南北的作用。”
我搬来两张桌子把棍子放在这两张桌子之间,把三块磁铁拉开足够的距离依次挂上去,孩子们停止了叽叽喳喳,静静地看着。看着他们那明澈的眼眸,我寻找到“孩子王的价值”,感受到教育润物细无声的美妙。跟孩子们相处,老师每天要处理许多琐碎繁杂的事,一天天,一年年,我们陪孩子们渐渐成长,岁月磨炼着老师的耐心,岁月让孩子们渐渐成长。这其中成就的又何止是孩子?更是教师耐心的磨练,爱心的考验,人生的品味——自然从容。
散步读后感11
美学散步,是一本宗白华先生的美学思想的精要篇章的集合。
一开始就被这书名吸引,如此诗情画意的名字,但,美学与散步如何揉合?
当我随便翻翻,发现这与别的美学著作很不同:一般的美学著作,总是晦涩艰深,但这本书却用诗一般的语言,写出了中国美学的精髓。就像书名一样,这本书用散步的感觉写美学,文字自由自在,风格无拘无束。
书里的文章相当准确地把握住了那属于艺术本质的东西,特别是有关中国艺术的特征。因此,阅读这部书本身,就是一种艺术的享受。
这本书确实让我有所收获,作者用抒情化的语言,引领我进行艺术的欣赏,令这个美学门外汉的我,很形象生动了解关于美学的冰山一角。
我便以书中的“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这章中关于意境境界的部分,来说说我的看法。
正如这章的引言所说,世界是无穷尽的,生命是无穷尽的,艺术的境界也是无穷尽的'。就中国艺术方面——这中国文化史上最中心最有世界贡献的一方面——意境。
那首被誉为意境中经典诗篇,元人马致远的那首《天净沙》小令:“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前四句完全写景,着了末一句写情,全篇点化成一片哀愁寂寞,宇宙荒寒,枨触无边的诗境。
在一个艺术表现里情和景交融互渗,因而发掘出最深的情,一层比一层更深的情,同时也透入了最深的景,一层比一层更晶莹的景。景中是情,情从景生。
意境,是“情”与“景”的结晶品。意境,会因人因地因情因景的不同,而出现种种色相,如摩尼珠,幻出多样的美。
在书中提及到,那么意境的境界有什么呢?作者给我们分析到,人与世界接触,因关系层次不同,可有五种境界:
(1)为满足生理的物质的需要,而有功利境界;
(2)因人群共存互爱的关系,而有伦理境界;
(3)因人群组合互制的关系,而有政治境界;
(4)因穷研物理,追求智慧,而有学术境界;
(5)因欲返本归真,冥合天人,而有宗教境界。
功利境界主于利,伦理境界主于爱,政治境界主于权,学术境界主于真,宗教境界主于神。
但介乎后二者的中间,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赏玩它的色相、秩序、节奏、和谐,借以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的反映;化实景而为虚境,创形象以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这就是“艺术境界”。艺术境界主于美。
所以一切美的光是来自心灵的源泉,没有心灵的折射是无所谓美的。所以说一片自然风景是一个心灵的境界。
所以中国艺术家不满足于纯客观的机械式的模写,而总是要在对对象的反映中折射出人格的高尚格调。
正是中国意境艺术区别于其他民族,才显出中国艺术精神的最精采、最动人的篇章。
而在这部书里其他部分,宗白华用他细腻的笔触与心灵,带领读者与中国及西方那些伟大艺术家一同散步,等归来,便发觉自己的心灵亦得到了升华与净化。
散步读后感12
《牵一只蜗牛去散步》这是作家张文亮写的一首散文诗。这篇文章充满了哲理性,同时有一股温暖的力量,读完后感受颇深,现把自己的感受与大家分享。
现在我从事的是特殊教育,面对的是一群智力障碍的孩子们,我们的学生们在肢体上,心智上或多或少都有些障碍,他们就像是文章中说的蜗牛一样脆弱,行动慢,这就决定了我们教师要有一颗爱心和耐心,用爱心呵护我们的“小蜗牛们”,就像母亲一样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多和他们亲近,让他们感受到你的爱。同时,爱也是包容,在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有些时候孩子们可能会达不到你的要求和标准,我们有时可能会急躁,失去耐性,还有时会大声地向孩子们抱怨:“怎么还是不会?”也有时会因为孩子们的一个小小的错误向他们大声呵斥,可是,我们在发完火后是否会想一想:他们都还只是孩子,还是个智障孩子,他们也许已经尽力了,可是仍达不到标准,不妨弯下腰来,说一句:“孩子,没关系,加油!老师相信你能做到。”然后耐下心来,用适合他们的方式,放慢进度,反复训练,让他们掌握知识技能。
生命的意义在于心态,一个人的心态决定了你快乐还是痛苦、积极还是消极、感恩还是抱怨。一句话说得好:“生活是一面镜子,原封不动地反映你的心态。你对生活怎样,生活就怎样回馈你。”当你微笑地面对生活,生活会示予你灿烂的微笑;当你哭对生活,生活也还你一样哭丧的脸。如果你能经常保持良好的.心情,你就会拥有生命的阳光。在我们的生活中,常常会因为一些小事而抱怨,抱怨工作的辛劳、待遇的不公、生活的不顺心,因为这些使得我们产生了倦怠感,但不管你的心情怎样,客观事实总是存在的,与其经常抱怨,说生活的不如意,不如用微笑积极地面对,也许换个角度,会发现许多美好的一面。也许你总在抱怨学生多么地难教,多么地不守纪律或是习惯有多么不好,但你有没有静下心来去观察他们,他们身上有什么闪光点是值得肯定的,或是有什么事情是让你感动的,也许孩子们的一个眼光、一句问候、一个举动不知不觉的想我们展示了生命中最朴实而最美好的一面。我们不妨回过头看一看,看“小蜗牛”们已经前进了多少,而不是去计较他们到底有多慢,对于你来说也许这不算什么,但是对于他们来说,已经是很大的进步了,这时,你就应该很认真地表扬他们。
教育是师生共同成长的过程,有句话叫做“教学相长”,在你教学生的过程中,自己的业务水平也在提高,就如文中所说:“是上帝叫一只蜗牛牵我去散步”,正是因为有了我们的这群“小蜗牛们”,才有了我们这个群体“特教教师”,正是因为他们,我们才会努力的去开发教材、钻研教材、研究教法,也是因为教他们,让我们获得了种种的成就,“论文获奖、公开课获奖、荣誉称号”等等,所以,虽然“小蜗牛们”是弱势群体,却给了我们很多很多。我们还是用一种感恩的心去对待他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