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荐】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1
生活中也许我们能够忍受孤独、寂寞,也能够忍受谎言甚至背叛,但是却无法忍受观念不同,更无法打败理想不同而产生的背离。很多人分手的原因不是为了名和利,也不是不能容忍对方的缺点,只是简简单单地因为道不同,不相为谋。
正像红楼梦里的贾宝玉与薛宝钗,其实宝玉是喜欢宝钗的,她举止端庄,容貌出众,说话很条理,做事有分寸。特别是宝钗会体贴人,对老太太问寒问暖,对母亲恭敬孝顺,对王夫人和凤姐更是有求必应。可是宝玉只是喜欢她外在的东西,看见宝钗露出雪白的粉嫩的臂膀,却想如果换成林妹妹,也许自己会摸一把。可见宝玉对宝钗根本就无非分之想,更讨厌她劝自己追求仕途经济。
或许人性本来就是相通的,地球本来也是圆的,所以英国作家毛姆在他的小说《月亮和六便士》里的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也是如此,甚至结局都有些相似。宝玉是抛弃了娇妻薛宝钗当了和尚,他是告别了糟糠之妻,去追求自己所谓的理想。
那么故事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我简单地介绍一下故事梗概。男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本来是一位很普通的证券交易员,他有一个富裕和美满的家庭:妻子漂亮,只不过与大多数女性一样,有点爱慕虚荣,两个孩子也健康快乐。他真应该满足于人世的快乐,尽管这种生活未免庸俗和平静。但在他们婚后的第17个年头,他突然离家去了巴黎,抛弃了在外人看来有前途的事业和美满的家庭。人们都以为他有了外遇,事实却让人大跌眼镜:他原来只是为了画画,而且他以前根本不怎么专长绘画。
别人都以为他疯了,他几次险些因饥饿和疾病而死,他的画作也完全没有品味,除了个别蹩脚的画家把他当成上帝外,任何人都不会买他的画。他不停地流浪,最后来到了一个小岛,与一个土著姑娘爱塔结了婚。他似乎很知足,只要每天都在那里作画。但最后他感染了病,而且又成了盲人。新婚妻子一直照顾他,帮助他完成了自己的巨型壁画。后来他身体溃烂而死,妻子依照他的遗言焚毁了挂满壁画的屋子。
故事似乎很荒唐,也确实是艺术的再创造,但是你我的身边也许就有这样的人。为了追求梦想,可以抛弃所有的荣华富贵,可以做出我们认为非常荒唐和绝情的事情,比如弘一法师李叔同。可是对他个人来说,是一次壮举,一次人生的涅槃。
再比如释迦摩尼,他本来是一位王子,也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忽然有一天出城,他看见了人间有生老病死,于是他开始痛苦。换作别人,也许过几天就想开了,该干嘛还干嘛!可是他们这类人就是疯狂。好像孙悟空,本来是石头缝里蹦出来的',学到了一点仙术,威胁阎王爷让他长生不死,玉皇大帝又封他做了弼马温,他还不知足,终于被如来佛压在了五指山下才安稳。
所以有些人天生的就是爱折腾的命,所谓不到黄河心不死。可是如果世界缺少了这类人,每个人都满足于享受安逸的生活,都对枯燥乏味的生活环境安之若素,虽然少了很多麻烦,却也失去了一些热闹。我们就会在一潭死水中生活,没有一丝波澜,更不会掀起惊涛骇浪。
为什么我们喜欢大海,为什么也惊叹流星,更加欣赏激流勇进的快艇。因为生活需要活力,人生也需要波澜。如果大雁不再翱翔在蓝天,骏马不再奔驰在草原,海燕不再与海浪搏击,天空不再有雨后的彩虹,生活还有什么趣味。也许你会说,让他们去搏击吧,我只负责看热闹。这种人应该是大多数,但我相信,他们一定也想跃跃欲试,因为每个人都有一颗躁动不安的心,只要时机成熟,丑小鸭也会变成白天鹅。
六便士是当时英国货币的最小单位,月亮代表高高在上的理想,而六便士则是现实的代表。每个人都在被生活塑造,也被社会贴上不同的标签。有的标签很合适,即使是六便士,也每天快乐。有的标签贴错了,但是由于贴的太紧撕不下来,或是因为各种原因不愿撕下来,也就这样一直贴下去了。即使你是月亮,也可能被贴错了标签,所以月亮也会有缺憾,月光也似泪水不断地抛洒。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2
读完最后一个字,合上书之后,我会思考,《月亮与六便士》给我最大的启示是什么呢?坊间流传的那句“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月亮”实在不足以回答我的疑惑。书中从未提到过月亮一词,而便士,除了说男主穷到“no penny”外,也为频繁出现过。虽说月亮代表高高在上的理想,便士代表现实,但作者并未做出评判。“满地六便士”的论断,明显有倾向“月亮”的态度。据传说,毛姆听了一位朋友的玩笑话“人们仰望月亮时往往忘了脚下的六便士”,觉得很有趣,便以《月亮与六便士》为自己小说的题目。就传说而言,似乎是讽刺了理想主义者。存在两个矛盾论断,我们不能取一个观点而强迫自己相信。所以,呼吁理想主义并非本书意图。细想来,我觉得,这本书呈献给读者的是他们不曾企及的,甚至不敢想象的生活——艺术的、孤独的、本真的生活。当我们身负重木,不断为自己铺路架桥,小心翼翼地一步步靠近宫殿时,毛姆先生拍拍我们的肩膀,拿手一指,一个全身赤裸在原始森林里奔跑的红胡子男人进入我们的视野,他自由而健康,疯狂而纯粹,他注定灭亡,却享受了最酣畅淋漓的人生。负重的人们不禁惊呼,奥,原来人生还有这么种活法儿。
这是个令人焦虑的时代,人们苦心孤诣渴望世俗的成功,甚至将幸福与成功画了等号,殊不知,在追求成功的路上所浪费的幸福及其不知不觉形成的执拗思维,早已成为成功所不能弥补的损失。有时我们需要审视不同的活法儿,这些活法儿为我们提供更宽广的思路、坚持自我的勇气和源源不断的热情。
主人公查尔斯·斯特里克兰德是一个证券经理人,上流社会的成功人士,甚至有足够的财力可以让妻子在家中举办文学沙龙。在一次家庭旅行后,斯特里克兰德竟然抛妻弃子独自跑到巴黎,仅仅给妻子留下一张字条。可怜的全职贵妇查尔斯太太不得不自力更生,经过几年的挣扎,她开了一爿抄写店,最终又渐渐回到富裕的轨道上来,将女儿嫁给炮兵上校,儿子也成为了上层人士。作为伟大的再创业典范,查尔斯太太已经是传奇,而斯特里克兰德的故事却背道而驰。
没有任何专业背景的斯特里克兰德却认为自己要画画,绝意离开家庭,只身来到艺术圣地巴黎,追求自己向往的艺术生活。艺术必定意味着孤独,因为艺术的逻辑必然高于生活的逻辑,生活逻辑的掌握者一定轻蔑并惧怕艺术逻辑的掌握者。沉溺于艺术生活,斯特里克兰德每天画画,在巴黎穷困潦倒,天赋平庸却忠厚热情的施特略夫救助了他。似乎野性可以传染,施特略夫的.妻子却爱上了不羁的斯特里克兰德。破坏了这个可怜的家庭后,我们的男主流落到太平洋小岛塔希提上,在那里与土著居民阿塔同居。至此,他过上了艺术的、孤独的、本真的生活。
几年之后,斯特里克兰德死于麻风病,让妻子将自己最后的绝唱——石洞笔画付之一炬,他对自己证实了自己,也表达了作为天才对世俗的轻蔑,甚至不屑于留下什么供人赞叹。“雪上空留鸿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斯特里特兰德天才的一生与孤独、贫困、野蛮相伴,但他向我们展示了艺术天才本真的生活。随着他的去世,人们渐渐欣赏斯特里克兰德的画作,那些带着原始野蛮精神的作品身价暴增,默默无闻的证券经理人斯特里克兰德成为举世闻名的大作家。
怨妇查尔斯太太通过自己的努力,重回上流社会,她不愧是掌握生活逻辑的成功者,在接受访问时,虽然她说的每一句话都不是假的,却句句暗示出她跟自己丈夫的关系一直燕好美满。
她不知道斯特里克兰德还有一个土著儿子。当查尔斯太太和他的子女在上流社会左右逢源时,那个快快乐乐,没心没肺的小伙子正在大海航行:他全身赤裸,只在腰间围着两片粗棉布;天黑了,他跟另一个小伙子在喘气般的手风琴伴奏下疯狂地跳舞。头上是蓝蓝的天空,灿烂的群星,还有太平洋上一片烟波浩渺……
读到这里,不知为何我会想起王小波,两位作者似乎都在告诉读者,当有人想用一种生活安排我们时,他俩会说:哦,算了吧,伙计,你的生活是有多精彩,以至于让我们捧为圭臬,无比歆羡甚至去追逐呢?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3
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 ——题记
所谓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月亮与六便士》这本书,世人对它褒贬不一,有人直呼“看不懂”,也有人说读起这本书时“仿佛有一个人在用只有我们两个人懂得的语言吟诵内心的诗篇”。
在我看来,与其说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是在描绘斯特里克兰德的一生,不如说是他想借这本书表达自己的渴望,表达他对自由的渴望。
书中斯特里克兰德是一个无限矛盾的人,他看似没有人性,为了虚无缥缈的梦想抛妻弃子,他好像能够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完美自洽,对于康德提倡的道德不屑一顾。但他依旧被肉体的欢愉吸引,和欣赏他的画家的妻子在一起,也依旧在死亡前的一刻为自己的土著妻子流下两行热泪。
斯特里克兰德代表的是一种人类最初的状态,他原本是英国的一位富裕中产阶级,过着不愁吃穿的小资日子,然而这样的生活满足不了他对创作的渴望,于是他抛开一切,一个人来到法国作画。我们回想一下我们的一生,从呱呱落地到咿呀学语,再到青涩豆蔻和成家立业。我们在慢慢地给自己添加身份,从懵懂的稚童到成熟的中年,经历着社会赋予我们的角色,但这些东西也无时无刻地不在控制着我们。
我们偶尔抬头望望远方的月亮,然后又低下头寻找地上的六便士。
斯特里克兰德的一生,从获得这些外壳,到剥离这些外壳,既是升华了灵魂,也是摧残了肉体。就像毛姆一直在书中所表达的那样,灵魂是不受制约的,是一片混沌,是如同出生婴儿一般纯净而又肮脏,“卑鄙和崇高,恶毒和慈悲,憎恶和喜爱能够在同一个人心中,并不相悖。”
这本书每一句话都在挑战读者的价值观,然而你怎能知道凡俗的价值观不是枷锁?就像康德的道德,凭什么作为能够审判人灵魂的一切标准?如果一个人完全不处于社会之中,那么那所谓坐在宝座之上的道德,对于他又有何等意义?
斯特里克兰德毫无道德标准和善恶准则,他抛弃妻子,害情妇自杀。书中的`“我”想大义凛然地审判他,却被他一句话说得灰头土脸,“你和我争吵,是因为我对你对我的看法根本不屑一顾。”
没有人能审判灵魂,当一个人回归到灵魂最初的状态,必然是如斯特里克兰德一样矛盾的,他不想成为皮囊欲望的枷锁,他憎恶一切令他欢喜的事物,可当他一件件剥离原本的身份时,却不禁发现,欲望和纯真就是和谐存在的。在他的心里,灵魂的裸奔可以对一切不在意,可惜对于肉体的欲望他却无法完全克制。很多东西阻止了他对美的追求,然而他却无法完全摆脱它们,他鄙视爱情,可我相信,他依然爱着自己最后一任妻子。
最后的最后,他烧毁了自己的旷世杰作。从始至终,他都不想让自己的行为对这个社会有个交代,他只想对自己有个交代,而他成功了,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眼瞎身残,可他毫不在意,哪怕明天就会死,他也只会咧嘴一笑,佛家说:“一副臭皮囊,四大皆空。”
他追求美,不是为了别人,不是为了梦想,仅仅是因为他的灵魂告诉他,不画画就活不下去,而除了画画其他的都不重要,都是枷锁。
所有人都在争夺地下的六便士,唯独他抬头看到了月亮。
他可能是世人眼中的疯子和人 渣,然而这种对于灵魂欢愉最纯真的追求,恰恰是人类最本来的面目。婴儿不知何为善恶,他们有最纯粹的眼睛,最美好的渴望,然而也会在襁褓中肆意汲取母亲的母乳,掠夺生养他们之人的生命力。
最纯粹的善即是最纯粹的恶。
现在很多人都是从没有善恶价值观的婴儿变成小心翼翼地遵守社会规范的成年人,他们在名利场里打转,偶尔抬头看看月亮,陶冶一下情操,却再也回不去那个最纯粹的婴儿形态。
斯特里克兰德却是在一切之后,终于回归了灵魂最原始最野蛮的兽 性和神性,它们交织在一起,最终平静地回归于大自然。
就如尼采所说:“当你在凝视深渊的时候,深渊也正在凝视着你。”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4
这本书我花了整整三个月的时间去看完,不过我在前两个月加三星期都在划水,在最后一个星期的时候才静下心把这书看完。不得不承认自己在阅读前期有一种朦朦胧胧的感觉,也许是因为自己真的不懂什么英国幽默又或者自己思维层次还不够深,无法将书里面两种甚至多种的价值观有很好的区分,导致前期后期出现了一种云里雾里的感觉。不过在知乎里面也有看很多人对于这本书的分析,勉勉强强也能梳理一点东西。
一、 爱情
关于爱情,我就不提斯特克里兰这个无情的人了,即使他在我下面文字中会有些许描述,但是在语言镜头中,下面的主角不是他。斯特克利兰一生大概有三位女子,三段情,而在我看来前两位爱的并不是斯特克里兰这一个人,她们爱的更多是自己。特别是第一任,爱的就是她的幻想,一旦轨道偏移,就想着去改变真人,这是一件特别可笑的.事情。爱一个人更多的是包容,不仅能包容好的也能包容坏的,像是爱塔一样,不去过多打扰,给足了彼此空间,让爱的那个人活得更像他自己。在看知乎的时候看到了这样一句话,觉得特别有道理:
感情易在日久生情,难在小心经营。
有感觉无感情,最终不过是,开始时,适逢其会,分开时,天各一方。(第一任)
有感情无感觉,最终不过是,在一起时心意难平,分开时又决议难定。(第二任)
这也是为什么斯特克里兰在面对爱塔恳求——留下在他身边照顾,他会心软。文中这样描述:
“如果别人选择离开,让他们走好了,可是我不会离开你的,你是我的男人,我是你的女人,如果你离开了我,我会吊死在屋后的那棵大树上,我对上帝发誓,我说到做到。”
她说这话的时候,语气中有种不屈不饶的倔强劲。她已经不是那个驯服、软弱的土著小姑娘,而是一个意志坚定的女人,已经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你是我的男人,我是你的女人,无论你去哪,我都跟着你。”
片刻之间,斯特克里兰的铁石心肠被动摇和软化,眼睛里含着泪,慢慢地顺着脸颊流下……
二、 梦想无高低贵贱
有的人想一生顺顺遂遂,偏安一隅而知足常乐;有的人想突破自我,渴望直面生活的崎岖。两种生活,两种不同的价值观,是两种不同的选择,无好无坏。做自己想做的人,过自己想过的生活,无人能去评判是非。
生活有许许多多的意难平,如果自己能在20岁前、(30岁40岁都没有问题)明白自己想要什么,想要过怎么样的生活,想要成为怎么样的人,能像斯特克里兰那样洒脱其实真的就够了。与其碌碌终身,不如活着像他一样明明白白。当然不是所有人都能成为他,这也是他的伟大之处。
他的勇气,“包含着对自己一直道德体系的抛弃,包含对他们责任的否定,包含对别人伤害的不屑(这是我不喜欢他的一点),这种内心的纠结,远远大于了物质的贫瘠。”
三、 对于梦想的态度
之前在打辩论赛的时候,因为没有对梦想进行深入解刨而输掉了比赛。师兄说的很对,梦想是可以让自己舍弃生命去追求的一个渴望,穷极一生都要去弄懂的,去实现的东西。像斯特克里兰在画画这个“魔鬼”的驱动下,舍弃手中的六便士,逃离英国,去巴黎追寻他的白月光。没错在追寻的过程中,是痛苦的,因为我们的努力无法可视化,我们无法得知我们已经走到了哪一步,所以我们才会说要放弃。但是我们忽视了一点,我们是因为热爱所以才要追逐它,当我们投入这件事的时候,已经得到了最大的报酬,能否被认可,收入是否同努力成正比都已经不重要了。
这读书笔记还真是草草收笔,只能说自己真的很弱,无法将心里面想要表达的说出来。其实这本书是我打完辩论后看完的,最后一场我是替别人上的,只有两天时间准备,关于梦想的。现在就挺后悔当初没有提早看完这本书吧,始终意难平,不过现在也挺好继续加油吧。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5
一个人坐在窗前,读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当黄昏来临时,我也读到了最后一页。
放下书本,脑中还萦绕着那个画家的形象。可能记不住他的名字,却记得他的偏执的个性、苦难的命运、非凡的才华,还有他生命中的最后一刻。
是的,《月亮与六便士》是写一个画家的命运。或者说一个天才的一生。
这个天才名字叫查理斯.思特里克兰德。据说这个人物是有原型的,这就是法国著名后期印象派画家高更。但此书不是像《梵高传》那样是一本传记,而是一部以真人为原型的虚构的长篇小说。书中对男主人公没有少年和青年的经历叙述,而是直接进入他的中年。
作者毛姆,在书中是贯穿全文的“我”,全书也以第一人称来叙述。通过“我”,一个作家的回忆,来讲述与思特里克兰德的初相识、交往、好奇、追寻,他以平静的语言叙述着旁观着,而作为读者,也渐渐进入到他的讲述中,心情跟随着主人公的命运而不断的变化着。
思特里克兰德原本有一个体面的工作,是个证券经纪人,有一个外人看来很安稳的家庭。他相貌平凡,甚至显得笨拙,给人印象“是一个忠厚老实、索然无味的普通人”。突然有一天他离家出走,原因竟然是“我要画画”!没人了解他少年时就存在内心的梦想,更没人理解他着了魔似的疯狂。他不管不顾地要用画笔谱写未知的命运!
贫穷,饥饿,无处安身,病痛折磨,现实的困窘接踵而至,但他都毫不在意,也从不后悔。画画成为他生命里全部的热爱和力量,他热切的想创作造出美来,直到眼睛失明,还用油彩在丛林中的小屋墙壁上涂画。
最终,他得到了他自己所追求的东西,他创造了一个世界。
艺术家是情感最丰富的,虽然思特里克兰德的情感都奉献给了绘画,但他生命里不乏喜欢他的女人。他后半生经历过三个女性:平凡生活里的妻子、朋友施特略夫的太太勃朗什、停止流浪后遇到的'单纯女子爱塔。他和妻子是现实中的平常夫妻,过着貌合神离的日子,彼此并不理解。他与勃朗什是刹那的火花。勃朗什原本是施特略夫的妻子,有着内心的秘密,在施特略夫把病重的思特里克兰德接到家中照护时,她的情感由厌恶、害怕转为强烈的爱,但画家热爱和执迷的是绘画艺术,对她已经没有了兴趣,施特略夫依然愿意接纳她,但女人的心只有她自己了解,最终她以自杀结束了生命。在思特里克兰德流浪到塔希提岛时,他经别人介绍认识了爱塔,也许是爱塔的单纯质朴吸引了思特里克兰德,也许孤独的他渴望温暖,他与艾塔来到一个没有人烟的孤岛上,相依为命并有了孩子,这是一段艰苦却安宁的日子。也许是神灵的光辉照耀,思特里克兰德在这个时期创作出了最伟大的作品。也许,这个天才画家,他来人世不是爱女人的,而是创作流芳百世的绘画艺术作品的。
虽然思特里克兰德死后才华才被承认,作品顿时身价倍增,但他的才华在当初并不是无人赏识。作为同样是画家的施特略夫被思特里克兰德嘲笑为画匠,他却看出了思特里克兰德的天才,他虽然也不富裕,却心甘情愿地给予思特里克兰德吃和住,购买颜料等帮助,甚至在对方占了自己画室并夺走自己老婆时还万般迁就。这段故事情节约占了全书的三分之一,让读者认识到画家性格中自私、无情的一面。如果说天才有理由唯我独尊、眼中无人,那施特略夫这样的默默承受,给予思特里克兰德无私的照顾也让人感动。也许他是上天派来的关照画家的人。
苦难成就天才,艺术确实是“不疯魔不成活”。天才是上帝安排到人间的,他为了使命而奋斗,他的自私,他的怪癖,甚至他的无情,世人都该用怜悯的、疼爱的心来对待,因为他把才华和生命给予了人间。
作为书名的“月亮与六便士”,隐喻着理想与现实,或者精神与物质。作者毛姆说,如果你忙于在地上寻找那六便士,你便不会抬头看天,也便错失了那月亮。我们不能用常人的标准来评价有个性的人,精神层面的追求不能用物质标准来衡量,追求精神卓越的人是值得我们敬重的。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6
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向了月亮。月亮代表着理想,六便士代表着现实。单看这个书名就引发了我对这本书的好奇!
这本书讲述了一位原本有着体面生活的证券经纪人“查尔斯·思特里克兰德”抛妻弃子,离家出走,颠沛流离,不顾一切的只为追求自己的理想“画画”。而最终死在了一座偏远小岛上的故事!
书的主人公“查尔斯·思特里克兰德”是个让人匪夷所思的怪人,当读到书的一半时。你会对他感到困惑、好奇和愤怒。思特里克兰德原本是一个过着丰衣足食,体面富贵的证券经纪人。是一位上流社会的人物,他的妻子端庄优雅,魅力迷人。一双子女也是聪明伶俐,乖巧懂事。真可谓是事业有成,家庭和睦了吧?可谓是“人生大赢家”了吧?这是我们大多数人理解的“成功人士”,也是我们许多人渴望和追求的完美人生。我们忙碌一生,奋斗一生,辛苦一生难道不就是为了这些吗?可这些美好的事物在他看来就是三个字“无所谓”,他果断毅然的选择了离开,选择了自己的理想“画画”!书中当思特里克兰德抛弃一切出走时,他的太太悲痛不解的这样说到:“他要是因为女人离开这个家我倒还能接受,可他竟然为了画画我真是不能理解,他已经不是一个十八岁正好学画画的小伙了”,这句话强烈直接的说明:“理想在现实的柴米油盐,妻儿老小中来说是遥不可及的地方,是虚无缥缈的存在”。
可思特里克兰德早已不在意这些,他的脑子里只有画画。旁人的不解和困惑他当看不见,无数人的咒骂和唾弃他当耳边风。在旁人看来,他自己的灵魂好像被魔鬼控制住了一样,自己控制不了自己。他麻木无情的奔向了远方去做自己想做的.事“画画”。
可是他的画画技术和他追求画画的狂热梦想仅不成正比,他的画没有任何技巧,粗陋不堪。想到什么看到什么他就画什么,他的画被人看作是一个笑话,是一堆垃圾。可思特里克兰德这朵异于常人的奇葩是只为画画而画画,不是为其它!
几年间,他从法国巴黎一路困难重重的画到了远离繁华的偏远小岛“塔希提”,他娶了当地的土著女人并生了两个孩子。他们一家四口就在这个小岛上平凡而又快乐的活着,这个小岛就是思特里克兰德的人间天堂,世人对他的不解和愤恨在这里得到了安慰,这里是他真正的家!天妒英才,几年后他死于麻风病,带着他的绝笔画在自己的小屋里共同燃烧焚尽。他了无牵挂,像解脱了魔鬼的掌控一样释然。满足而又无畏的离去。
思特里克兰德死后他生前的画作被称做是当世绝品,他本人则成了一位受万人敬仰和歌颂的艺术家。如果在书的开头你也许会恨他,但在书的结尾你则会对他又爱又恨!到了最后,我仅开始怀疑思特里克兰德真的错了吗?这已经达到了一种“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我们所不能分辨和评判的对于通常对错的程度。
到底什么是好什么是坏?到底什么是成功什么是失败?理想和现实到底该如何取舍?——这是我读这本书所想要明白的一点,也是许多人都想要明白的一点。这本书没让我失望,它给了我答案:“难道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生活在最怡然自得的环境中,心平气和、淡泊宁静就是把人生糟蹋了吗?难道成为一位著名的成功人士、年入上百万,娶得如花美眷就算是成功吗?我想这要取决于你如何看待人生的意义,取决于你认为对社会应尽什么样的义务,取决于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这句对于“好”和“坏”的定义无比通透的话令我茅塞顿开,耳目一新。
其实无论是弯腰去捡地上的便士,还是选择抬头看向夜空中的月亮。都是可行的,没有标准可言也没有对错之分。还是那话: “这要取决于你如何看待自己的人生、认为对社会应尽什么样的义务和你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我想,这正是这本书所带给我的帮助和启发!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7
“光照在黑暗里,黑暗却不接受光”。
人世总是充满着矛盾,所以也充满了抉择。有人仰望星空,有人脚踏实地;有人乘风破浪,有人安身乐业;有人高瞻远瞩,有人心如止水。一念之间,一世之别。梦想与现实、艺术与生活、精神与物质,这些该作何选择?翻开《月亮与六便士》,我找到了答案。
一部精彩的小说除了会展现出高超的文学技巧外还必须拥有一个会讲故事的作者。显然,毛姆就是个会讲故事的作者。不同于其他现代主义文学,他抛去夸张、荒诞、极端的文学手法,如同冬日篝火旁边与你谈话的老先生,像一个温暖的讲述者,将故事内容娓娓道来。而学医的经历,也使得他的作品被蒙上了一层理智与沉稳的美。
《月亮与六便士》正是这样一部作品,毛姆用第一人称“我”作为叙述者,讲述了证券经纪人斯特利克兰因为追求绘画的艺术热忱而放弃事业、抛弃妻子,奔赴巴黎受尽苦难折磨后,最终登上了与世隔绝的塔希提岛,在那里与一个土著女子结婚生子并创作出一幅又一幅令世人震惊的画作。当他创作出一幅最伟大的表现伊甸园的作品后,麻风夺走了他的生命,离世前他的最后一个决定是命令土著女子把这幅画付之一炬。
小说通篇都用第三者的视角去带领观众阅读,语气轻松,有时还会用“所知甚少”“不确信”等词汇向读者讲述故事,但却使得读者更加觉得真实,这便是一种最真实的虚构。不得不说这样的作者是聪明的。既然是聪明的作者,就一定懂得平衡的美妙。毛姆除了会扮演温柔的讲述者,还会扮演冷酷的手术医师。他用笔杆子作手术刀,对人性进行剖析,“刀法”独到有力,既有足够的深度感,又有保留的神秘感,不作说教和批判,一切留给读者自己判断。
所以,阅读的过程仿佛是在做一道道选择题,拷问着你的内心、你的思想、你的灵魂。如同主人公在现实的鞭笞下一点点走向理想世界,我们也在精神的鞭笞下一点点走向觉醒。斯特里克兰的性格迥异,无视社会道德良知,蔑视感情,他抛妻弃子,破坏恩人的家庭,鄙视为他自杀的.女人……这些行为令人难以接受,甚至读者不会太喜欢这个角色。但是,没有一个人会不承认他的执着与才华,也没有一个人会否认他的高超艺术境界。借用作者的话说:这是“一个惹人嫌的人,但我还是认为他是一个伟大的人”。正是这样一个有血有肉,性格鲜明的人物才得以让故事的精神内涵更加深刻。
因此,我们在读到斯特里克兰令人不舒服的行为以及不太一样的价值观时,就会开始思考自己的情感。这便开启了对理智与感情的探索,作为人世间的平凡人,我们都需要爱来包裹自己,温暖自己。然而斯特里克兰却说他不需要爱情。他只知道欲望。他的爱情观在正常人眼里看来是难以接受的的,但再作分析,又不能说它毫无道理。爱本就是矛盾的,它既充满了欲望地占有也充满了无私地付出。毛姆或许借此强调感情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性,也道出了爱的矛盾本质。
人们总说艺术来源于生活,但艺术最终都脱离了物质而以精神形式存在。这或许就是斯特里克兰最后要烧掉画作的原因。绘画的美是他毕生的追求,而等到他真的找寻到最美境界也就不再需要用任何物质作载体了,所以也只有最伟大的画作脱离了物质的载体形式,才得以真正圆满。小说对艺术的探讨是深刻的,却也是隐晦的。毛姆的字里行间都透露着对生活的思考,但小说中却又写了这样一句话:“生活不过是一场混乱,充满了种种荒谬与污秽,只能引人发笑,未免乐极生悲”正是这种多变的矛盾的笔调,让精神内涵得以越发深刻。
现实生活中有多少人曾满腔热血,却被生活的磨难压低了头颅,从此只能低头看那“六便士”;而又有多少人能走出荆棘,踏上广阔的平原,抬头仰望那皎洁的“月亮”。
岁月匆匆人生如梦,我们不如枕着月亮睡。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8
人生注重时序,阅读有时也是这样。
几年前,我读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觉得这是一本好书,于是碰上爱好阅读的朋友就推荐它。我对这本书的喜爱多少与当时的处境以及心境有关。那时的我有迫切想要达成的目标,但却受各方条件的限制,常有身不由己的感慨。看到小说中的主人公,恣意“任性”,对人之常情的东西嗤之以鼻,这正是我个性中缺失的东西,于是乎对主人公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月亮与六便士》是英国作家毛姆以法国印象派画家保罗·高更为原型创作的一部小说。天才画家跌宕起伏的人生与放荡不羁的个性令人心向往之,同时也会心生难以望其项背之感。
和《月亮与六便士》不同,毛姆在《刀锋》中刻画了一个普通的美国人拉里。拉里身上既有独特个性,又有一种谦和感。就整个故事情节来看,我更喜欢《月亮与六便士》,它的笔墨集中于主角,情节更紧凑,故事感更强。《刀锋》中多条故事线交错,除了主人公外,书中涉及的其他角色的命运走向都有较为详尽的始末交代。这些部分对那些耐心不足的读者来说,应该会觉得有些“拖沓”。但《刀锋》中刻画的主人公拉里的人物形象,我非常喜欢,他不像《月亮与六便士》中的思特里克兰德那么冷酷、尖刻到令人难以理解;拉里非常富有同情心,为人谦和、诚挚且实在。像他这样的一个人,无论成为谁的朋友,都会令对方感到荣幸。
《刀锋》与《月亮与六便士》都出自毛姆之手,两者有一些相似之处。它们的叙述角度一致,都是第三者叙事:叙述者兼作故事的讲述者和半参与者。读完《月亮与六便士》,再去看《刀锋》中设置的“悬念”,其实已然毫无悬念感。你会发现这又是一个男人跳出别人为自己设定的人生路径,奔赴自己预想的人生旅途的故事。拉里这个刚从战场上退役的美国青年,不想投入工作,与美丽的未婚妻解除了婚约,想去流浪人生。他的想法在周围那些有身份的人看来,是在作贱自己、糟蹋时光。他们认为拉里患上了战后创伤后遗症,才会产生流浪巴黎的荒诞想法。未婚妻以为他是一时兴起,没想到他早已打定了主意,并不打算回头。拉里靠着微薄的收入,四处流浪,到各地寻找何为人生、人生为何的答案。他始终没有找到一个清晰明确的答案,但在印度获得了内心的愉悦,打开了新的生活视角。我们生活中出现拉里这样的人,多数人会把他叫做疯子,他不要过体面人的生活,非要到处吃苦,找罪受,很难理解这样的人。但也会有少数人将他称作理想主义的践行者,把这个众人视为平庸之徒的人唤作传奇;因为他听到内心的呼唤,就像虔诚的信徒获得上天的`启示那样刻不容缓地寻找朝圣之路。拉里究竟是传奇还是疯子,取决与人们对生活的定义以及对功成名就的看法。
拉里和本书中的另一个人物艾略特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前者不受名利的诱惑,放弃自己的身份地位和钱财,去追寻何为人生的宏大命题;后者有修养、智慧,仪表堂堂、资产丰厚却一生痴迷于上流社会的交往活动,在宴会与请帖之间庸庸碌碌。关于个体如何存在以及社会在个体生活中扮演怎样的角色,这将是人类无法彻底解答的难题,读几本哲学书籍有时候能缓解一下思考这些难题引发的头疼症,但是不深入生活,不找到自己的人生智慧,就只能哀叹生活索然无味,人生缺少靓丽风景。多彩的生活需要强有力的世界观来支撑,以此来构架起一个人的信仰世界,给他生命的信念、生活的力量。
人可以从阅读中品尝人生百态,有时也需要从内心的呼唤出发用脚丈量大地。尽管我没法去过流浪人间的生活,但我尽量让精神世界处于流浪状态。人说要安居乐业,我漫浪的脑袋里常常浮现的是漂泊四海。
虽然我难以成为拉里和思特里克兰德,但是非常钦佩他们有出走半生的勇气。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9
“每个人都被囚禁在一座铁塔里,只能靠一些符号同别人传达自己的思想;而这些符号并没有共同的价值,因此它们的意义是模糊的、不确定的。我们非常可怜地想把自己心中的财富传送给别人,但是他们却没有接受这些财富的能力。”
看《月亮与六便士》,第一遍是骂克兰德这个渣男----他可真是渣得不能再渣了!抛弃妻儿不说,朋友施特略夫和妻子勃朗什把重病垂死的他接到家中、象父母一样照顾,病好后,勃朗什跟她走了!同居三个月,勃朗什自杀死亡,而他只是冷漠的说:因为她精神不健全,总是逼着她沿着一条她自己也知道必然通向毁灭的路上滑下去。
愤愤地要把书合上时,作家毛姆用带着消毒水味的手术刀,把人性解剖开来,吸引着往下读:
“男人的灵魂在宇宙的最遥远的地方邀游,女人却想把它禁锢在家庭收支的账簿里。尽管也有很少数男人把爱情当作世界上的头等大事,但这些人常常是一些索然寡味的人;即这些人是一种可怜的生物。女人能够整天整夜谈恋爱,而男人却只能有时有晌儿地干这种事。”
身边这样的恋爱故事真的是不少。
看了第一遍,有个很大的疑问?他为什么永远不缺优秀朋友、年轻女人,为什么创作激情永不枯竭,为什么临死让爱塔烧掉自己的杰作?
接着看第二遍、第三遍......,看着看着,艺术大师的人生之谜一点一点地解开了---------
“思特里克兰德的精神一直脱离了他的躯体到处漫游,到处寻找寄宿,过半小时的考虑就甘愿抛弃一生的事业前途,这才需要很强的个性呢。做自己最想做的事,生活在自己喜爱的环境里,淡泊宁静、与世无争,这难道是糟蹋自己吗?如果责备他没有这些感情,就象责备老虎凶暴残忍一样荒谬。”
有几人能做到这点呢?
“美是一种美妙、奇异的东西,艺术家只有通过灵魂的痛苦折磨才能从宇宙的混沌中塑造出来。正在宇宙的一片混乱中找到了一个新的图案,正在笨拙地把它描摹下来,因为力不从心,心灵非常痛苦。这种热望无时或止地刺激着他,叫他奔向一个他自己也不清楚的`目标,燃烧着他心灵的激情发泄完毕以后,他对自己画出来的东西就再也不关心了。他象是森林里的一头野兽,在一阵猛烈追猎后躺在那里休息。”
“在美被创造出以后,它也不是为了叫每个人都能认出来的。要想认识它,一个人必须重复艺术家经历过的一番冒险。”
真正的杰作就是这样创造出来的、就是这样鲜为人知的,难怪爱塔遵照克兰德的遗愿烧掉作品。难怪作家毛姆发出了这样的共鸣:“作者应该从写作的乐趣中,从郁积在他心头的思想的发泄中取得写书的酬报。”
克兰德对画画的执着追求、对世俗的不屑一顾,吸引着有思想的医生、作家、画家,他们成为了朋友;同时,漂亮的年轻女人勃朗什、爱塔,被他的从不报怨、从不沮丧、从不服输所征服,全然不顾他的无礼、贫穷甚至讥笑!心甘情愿地为他冒险,和他一起颠沛流离!
再读着读着,觉得书中的人物和情景在我周围随处可见、而自己以前并没留意:
比如:克兰德妻子贬低克兰德,并不是真心的想贬低,只是“好象由她自己说出他最大的缺点就可以保护他不受她朋友们的挖苦以的。”。
我们经常听到朋友们贬低亲近的人,大多都是情着这样的心态。
再如:“使灵魂宁静,一个人每天要做两件他不喜欢的事。”
不喜欢的事,做与不做,最大的不同就是“灵魂宁静”。
书中想说而说不出来的话太多了!何时掀开,都象是在和知己倾吐心声,谈一会儿都会心旷神怡!
“好的作品让人颤抖、让人回味、让人悲观,悲观过后才能变得通透。”《月亮与六便士》,给我打开了看世界的另一扇窗户,从这里望去,可以看见“激情”-------传递着心灵财富的天使,正在专注地发掘和引导普通人潜在的才能!不幸的是,四周都有它的天敌-----物欲!是天敌消灭天使、还是天使消灭天敌?天才和普通人的区别就在这里。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10
天才总有让人无法理解且偏执的内心,可以强悍,可以柔软,他们不为任何人而存在,只为追求自我。从一个平凡忙碌、拥有幸福家庭的普通男人,到流浪巴黎追求梦想的艺术家,查理斯才是一个纯粹的艺术家,据毛姆说他是以高更的生平为原型而创作的,但是两者之间又不是共通的,所以查理斯有自己的灵魂而不是高更的仿造。
当他一无所有、生活困顿的时候,一个画家欣赏他、赞美他,给他提供食物和住处,好生款待。可是他却勾引画家的妻子又抛弃了她,他就是这样一个“怪咖”,无法被常人所理解。就像后来画家所说的那一段话“天才总是让人无法理解,人们通常要对他有超乎寻常的包容”。我想,画家应是懂得他的,懂得那样一个偏执狂的内心。
再看书中那两个深爱过查理斯的女人,总让我想到罗丹的情人——卡米尔。卡米尔身世坎坷,却有着对艺术敏感而火热的内心,如果不是罗丹,想必她的光芒会更加灿烂夺目,只可惜她爱的是那样一个男人,他的世界永远只有自己,即使有星光,也只是陪衬。卡米尔将她最美的年华献给了他,她对罗丹的影响也是巨大的,我们可以透过罗丹的作品看到卡米尔的血肉甚至灵魂。但当我看见不随流俗于世的少女变成一位痴坐于疯人院的疯妇时,终于恍然大悟,有时候,爱也是一种残酷。查理斯就如罗丹一样——不爱她们,女人只是他创作的灵感和源泉。从前读这本书,厌恶极了这个自以为是、傲视一切的男人,如今回首,发觉这无关专情和滥情,只是价值观、人生观不同,而正是因为不同,才有他不平凡而超脱的生活。
此时此刻,心中唯有平静,有无上的敬畏与骇然,那是对艺术和追求艺术者的尊崇。记得和我的绘画老师闲聊时,他曾说过,“艺术是一个很小众的东西,大众的东西往往不能被称为艺术,而人们大多不懂真正的艺术,盲目地追捧和艺术品的利益最大化,也使其渐渐失去了本真。”真正艺术的美,从未被世人所见——正如查理斯最后将画作付之一炬。
有多少人能坚持自己的梦想,即使虚无缥缈也义无反顾,有多少人能不被繁华尘世牵绊,不顾一切?
写到这里时,耳机里放着《浮夸》的最后一声,那么悲哀无奈,声泪俱下,仿佛是在现实中受到的所有委屈,也仿佛是内心纠缠如困兽般的彷徨挣扎,就像现实与梦想的游离。
是执着于现实中卑微的六便士,还是尝试触摸皎洁高贵的月亮?
跟随《月亮与六便士》中的查理斯,净化尘封许久的心灵,追逐最纯净的梦想。沉醉其中,于海风轻拂时,回归本真!
评点:郑文龙
文题“又读寂寞”可视为作者对《月亮与六便士》一书中主人公查理斯所代表的艺术家的'生命剖析与哲理解读。文章的前半部分即以“天才”的偏执越俗及其与世俗大众的对立为立论点对《月亮与六便士》一书叙事进行了主题建构。可见此读书有感并非仅是故事层面的杂感,而是涉及到精英意识与大众流俗、艺术天性与公共道德等诸多方面的深入思考。文章的后半部分更将话题拓及艺术的非功利属性与艺术家的生命形态,以此表征着梦想与现实的巨大鸿沟以及怀揣梦想者的内心纠结与心灵困境。终以对梦想的追求、回归本真为收束,体现了作者文本理解与感悟的深度。此文的一大特色是文思的迁移能力与感悟力,如由查理斯迁移于罗丹的情事,由绘画老师的论断迁移于画家赵无极的鲜为人知,由艺术家的窘迫处境迁移于回归本真的心灵诉求,凡此论域的层层拓展将主题不断升华,触及到了最具共性与人性深处的心灵处境。然而,作者就与外部世界的互动关联上读出了艺术家这一群体及更广泛意义上的寂寞处境,却未曾在艺术家及奋斗者的内心丰盈与生命外化上悉心留意,亦是稍有遗憾之处。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11
《月亮和六便士》虽然是一本接近100年前的作品,但却一直有着经久不衰的现实价值,这也是它畅销至今的原因。
书名中的月亮和六便士,相信大家都了解它的寓意所在:月亮高高在上,是我们的理想。六便士是当时英国金额最少的钱,象征着我们生活。
人生赢家总是能成功地将这两者结合,所以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几乎每个人都曾尝试过去平衡月亮和六便士的关系——当然土豪富二代不在此讨论范畴。
所幸的是,今时今日,这两者之间已经不再是水火不容了,起码已经进步成猫和狗之间的关系——我们既可以追寻自己的理想,又能够凭理想获得相应的收入。
简单跟大家梳理一下故事情节吧,思特里克兰德是个百年难得的艺术天才,却从事着普通的白领工作:股票交易所的经纪人。
他已经成功让自己活到了四十不惑之年,并拥有一个看似美满幸福的家庭,有米有房有车有娇妻有存款有二胎甚至还是龙凤款,可却突然像是魔鬼上身,抛妻弃子,连夜做滴滴顺风车去到巴黎,追寻自己虚无缥缈的画画梦想,并在屡屡碰壁后,决定离开文明的.世界,去到一个荒岛里混迹余生。
荒谬的是,逝世之后他的作品才得到世人认可(听到这,像不像我们那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呢)。
另外,这儿还有个小插曲,在巴黎穷困潦倒到几乎要饿死的期间,思特里克兰德还不忘风流地勾搭了自己最好的而且还救了自己的朋友之爱妻,造成了对方的家破人亡(友妻殉情)。
需要特别强调的一点是,毛姆是现实主义作家的恪守者,书本里大量的故事环节都有生活的原型,包括男一号,正是死备哀荣的后印象派画家保罗·高更(见下图其作品),只是换了个国籍而已。
也就是说,还是印证了那一句话,艺术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
总的来说,作家毛姆的文字是偏向于叙述型,同时又不乏一定的幽默感(这一点的确能得,举例如下),其通过一种娓娓道来的态度,去解剖那些引藏在人们内心的感情。
“我来同你谈谈您太太的事。”
“是吗?当您年纪再长几岁的时候,肯定就会懂得不该管别人的闲事了。如果你把头稍微往左转一转,你会看到那里有一扇门在这。
整部作品的结构非常严谨,用第三者的视觉娓娓道来,同时让故事围绕着某条线索串在一起,慢慢地引人入胜,最终形成了的一种强大的表达力。
高更《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
高更《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
众所周知,最近许巍有一首歌非常火:生活不应该是眼前的苟且,还应该有诗和远方。但是,如何平衡这两者的关系呢?却是一直困扰着所有的追求自由和梦想的人,当然也包括思特里克兰德。
所幸的是,我们迎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这个时代更加包容,包容每个人的梦,哪怕它偶尔不公平不正义还有些操蛋,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全力以赴,然后耐心地等风来。
作家王小波曾经说过,年轻的时候最痛苦的是找到自己喜欢做的事。其实,就算是年轻时候没有想明白也没有关系,这种事情永远不会太晚,只在于有没有这勇气去改变。
人到老年的陆游也曾发出这样的感慨:”少时汩于世俗,颇有所为,晚而悔之。然渔歌菱晚,犹不能止。”
由此可见,倘若没有勇气去改变,即便是成功地混到了老,也无法跟自己妥协。既然这样,既然我们早晚要追寻心中的那朵蓝莲花,那为何不早点出发呢?
“追逐梦想就是追逐自己的厄运,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看到了月亮。”
最后,虽然跟本文主题无关,还是忍不住对类似于思特里克兰德的老婆那样的好姑娘(贤良淑德又出得厅堂的英国好媳妇)说上一句公道话:
如果你不够爱一个人,而他又是一个绝对的月亮主义者的话,请真的要放大眼睛(不是放大瞳孔),谨慎选郎,千万别盲目乱嫁——因为你要么收获一个夏天的六便士满地的繁华,也有可能收获一个冬天的贫困寒冷的孤寂。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12
愿你追上命运这匹马,不舍爱与自由!
重温了一遍威廉。萨姆塞特。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在早之前就看过一遍,但觉得感悟没有那么深。第一次读只注重故事情节,这一次更注重人物的塑造与形象。书中的人物跃然纸上,生动饱满,各有性格,也把人物性格的两面性与复杂性写的有理有条,人的成长脉络清晰可见……
这是一本关于梦想与追寻的书。“月亮”是美好而遥远的,就像人们追寻的梦想;但追寻的过程也许孤苦,甚至最后会一无所有得。“六便士”象征着世俗琐碎的生活,但也有其存在价值。可是,多少人只是胆怯地抬头看月亮,又继续低头追逐赖以温饱的六便士。
他——查尔斯,一个股票经纪人,生活还算富裕,有妻子和儿女。但当他选择了梦想,抑或说,他是被梦想击中了。他便会义无反顾地投身其中,奔赴巴黎,远赴太平洋,流落荒岛,倾其所有,即使到最后的贫困潦倒,患麻风而死也从不后悔,他都只为梦想而活。15年之内,这个看起来极其普通的中年人,风驰电掣,越过城市,越过文明,越过阶级,越过太平洋,越过人性,终于追上了命运这匹烈马。
也许,我们一开始都觉得他好可怜,当全世界都在追逐着梦想的时候,查尔斯却在追逐他的噩运。因为,被梦想俘虏的人就是在追逐自己的噩运。但当他提起画笔时,他就像一个君王,君临天下!无法想象,这时他会是多么地自豪!
我们都说要给自己的人生做加法,他却在做减法。人的每一种身份,都是一种自我绑架,唯有失去是通向自由之途。所以查尔斯抛弃了妻子,抛弃了儿子和女儿。每读到这确实觉得,他有些残忍——为了那遥远的月亮,连身边的美好也可以置之不理,嗤之以鼻。这或许就是人性的复杂性。
是的,读完这本书,我从一开始对查尔斯的不屑、愤怒与同情,转而觉得他也是很执着、很伟大。在他生命的尽头创作了那幅巨作:气势宏大,感光敏锐,热情奔放,然而其中也带着一种可怕,令人感到恐惧的元素。其中的人物似乎拥有造出他们的泥土的特质,与此同时也具有某种神性。让你看见人赤裸的原始本能,而你感到害怕,因为你看见了你自己。有时艺术就是这么神奇,通过一幅画,可以看清人性的善恶真丑。
他说,他必须画画,就像溺水的人要挣扎。是啊,当被梦想击中,唯有追寻自己的内心,踏过千山万水,才能找到心灵的栖息地。如同掉进水里的人,无论你游得好与不好,你就必须游过去,不然就会死亡。而作为读者的`我也读出了很多感悟,查尔斯在满地都是六便士的尘世,他却抬头只看见了月亮。而作为凡尘一芥子的我们呢,是否有勇气大胆的不顾一切地追逐那月亮而可以忽视了那赖以生存的条件。在当今时代,这或许很难吧!并不以为,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跌跌撞撞地逐月,而在没有任何经济基础能力的情况下。梦想是要建立在合理的基础上的,并为之锲而不舍,孜孜以求!要知道,查尔斯在离家前,他是上了一年的画画班的,这就为他创作艺术打下了基础。这便是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都说,有梦想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勇气去坚持这梦想。但查尔斯做到了,他几乎放弃了所有,唯独没有放弃梦想。他从不抱怨命运的不公,也不曾丧失追逐的勇气,最后他确实做到了,他成了一名伟大的艺术家,即使这是他离世之后。或许这就是所谓的好事多磨,通往成功的路,荆棘丛生,滔天大浪,我们走过去会遍体鳞伤,要过关斩将,即便倒下也要活得漂亮,只为自己的精彩!
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而梦想呢,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剂调味料,愿你我都可以看得见六便士,也可以看得见那清辉如水的月亮。我们要热爱生活与追逐梦想一同并行,一如说生活并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愿明月清风与你我相伴,爱与美好与你我长存!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13
我们所成为的人,到底是灵魂的决定还是外界的推动?我成为了别人眼中还是自己心中的人?——题记
“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望见了月亮。”作者毛姆在《月亮与六便士》中,如一位冷漠优雅的绅士,将一个关于是非、关于爱情、关于梦想、关于自由、关于人生的故事娓娓道来。
初读此书,我看到了一位中年男子——斯特里克兰德,为追求心中的梦想,不顾世人看法,抛家弃子来到异国他乡,即使贫困交加,他也仍坚持自己。再读,我竟感到一丝恐惧和从心底溢出的伤感,似为斯特里克兰德,又似为自己,这竟让我流下眼泪。我惊讶,思索,感触良多。
何为对错?何为善恶?
斯特里克兰德抛家弃子远走他乡后,世人鄙夷,恶意猜测,仿佛斯特里克兰德是十恶不赦的罪人。可是,斯特里克兰德对于世人而言,他有什么错?斯特里克兰德是有错,可是他的错只是对于他的家庭、他的妻子、他的孩子而言。但世人却用自己的道德去谴责,殊不知,用道德谴责别人才是最不道德的行为。生而为人,活在世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有着自己对于世界的看法,不同的价值观造成了这大千世界。这种人,活在当下,其中一类便是隐藏在网络后,打着“伸张正义”的“键盘侠”。他们自以为洞察世间,有着网络做屏障,依靠着“言论自由”,便无所顾忌,肆意妄为,用着恶毒的言语去评论他人的是非善恶,造就了不知多少的悲剧。可是正如“卑鄙与崇高,恶毒与慈悲,憎恶与喜恶能够在同一个人心中,并不相悖。”这世间真的有如此明确,如同法律法规一般的善恶黑白吗?世间真的有绝对的好人坏人之分吗?如同一个历史人物要从正反两面去看待,斯特里克兰德也不该被贴上类似标签。
何为爱情?何为婚姻?
婚姻对于斯特里克兰德第一任妻子来说,是一种资本,是面子。她努力地维持一种家庭幸福美满的假象,但实际上,她与丈夫没有共同语言。最终,平静的大海拍打起凶猛的巨浪。爱情与斯特里克兰德而言,是一种累赘,是枷锁,“那只会影响画画。”他与恩人的妻子在一起,是为了满足生理需要“情欲他无法克服,他屈从于情欲。”他与土著人妻子结婚生子是因为她能照顾好他、满足他,使他能更好地画画。于是乎,有人骂他“渣男。”这不禁让我想到了一个人:徐志摩。满身的才华也无法掩盖他的薄情寡义,是“没有筋骨的豆腐渣”。可他说:“我将在茫茫人海中,寻找我唯一之灵魂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他终其一生不过是在寻找他灵魂之伴侣,他在为自己努力。可现在,多少人的婚姻大厦摇摇欲坠却在努力维持,“忍一忍,会过去的,”那些整日争吵的夫妇可曾记得结婚时的诺言,当年的初心吗?
何为理想?何为现实?
斯特里克兰德从小就有个画画的梦想,但是父亲的阻挠使他不得不把这个梦想藏在心底,过上了父亲想他活成的样子。可是,星星之火终究会燎原,终于,他为自己而活。“即使被讨厌、鄙视,我也无所谓,而且我必须要画画,我身不由己,就好像一个人掉进了水里,他游泳游得好不好没关系,反正他得挣扎,不然就得淹死。”这是经历了什么,心里得有多大的执念,多大的'勇气才使他说出这番话啊。我们活在世上,有太多的不得已。现实生活的琐碎终会磨灭我们心中的激情,柴米油盐的计算使忘记爱情本身的模样,家庭的需要使我们的步伐变得沉重,斯特里克兰德的潇洒与自由使人羡慕与敬佩,但社会的和谐美好,却容不下斯特里克兰这类人。就像是《欢乐颂》里所说:“做人呐,随大流最舒服,标新立异最累,要是迫不得已的标新立异就更累了。”难道理想与现实就不能共存吗?斯特里克兰德最终回到了灵魂的最初,画出了旷世杰作,但最后他却让土著人妻子烧毁了它,他赤裸裸地来到这个世间,最终也将赤裸裸的离去,是肉体也是灵魂。他始终也为无畏他人的看法。于是我也释然,理想与现实能否共存又如何?心之所向便好。
愿你在寻找生活里的六便士的同时,也不要丢掉你心中的月亮。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14
对于我而言,小说的魅力不是多么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而是作者将生活中会经历的矛盾铺开了给大家看,通过戏剧化的情节将这些矛盾点不断推进,而在这个推进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的不过有主人公的命运,也可以看到自己生活的影子。在矛盾中挣扎似乎是每一个人都要经历的宿命,但是人不能为了逃避这个痛苦过程,而不去思考,因为我相信人需要的绝对不仅是幸福而麻木的一生。《月亮与六便士》就是一部讲述现实和理想矛盾的小说,它是20xx年迄今为止kindle付费阅读量最多的作品,由此可见其受年轻人欢迎的程度。如此受欢迎的原因不难理解,因为对每一个年轻人而言,“月亮与六便士”是一个正在进行时的矛盾,大多数人希望在小说中获得共鸣或者找到答案,不过答案真的存在在书中吗?
小说的情节很简单,讲述了主人公思特里从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中逃脱出来,从一个证券商变成了一个贫困潦倒的画家,他最终因为患麻风的病死在了满墙都画了自己作品的房间里。如果道德家在场,绝对会从上到下、从里到外地批评一通主人公,其实就在小说中,思特里也获得了不少人的批判咒骂,因为思特里为了追逐自己作画的梦想,不光抛弃了自己光鲜亮丽的生活,而且也抛弃了妻子和子女,之后还有很多情节,包括思特里的朋友把他从生死线上救回来,然而思特里和朋友的妻子出轨,并且最后跟朋友的妻子分手导致朋友的妻子自杀等。
小说里面的人物经常会帮读者问思特里“你难道不愧疚吗”,但是显然思特里根本不在乎这些,像小说里写道“他绝不会忍受任何外在桎梏。依我看,他生命中只有那迷也似的热情,无休止地驱使他奔向一个他自己都不清楚的目标;若有任何东西妨碍征程,他会从心底把这东西连根拔除,哪怕惨痛不堪献血淋漓也在所不惜。”在追逐梦想到道路上,思特里绝对是个毫无保留的朝圣者,在达到目标之前,他可以放弃生命,不在乎道德约束,做一个冷漠自私的人。或许读到这里,每一个读者都知道从这本书中不可能得到选“月亮”还是选“六便士”的答案,因为在思特里没有任何所谓的现实与理想的矛盾,在追逐理想的岁月中,不论是外人的非议咒骂,或是自身的疾病痛苦都没有让他想要放弃的想法,这本书只是让你更加清楚直接的看到了这个世界的矛盾,该如何作出选择,更重要的是看自己愿不愿意做一个一无所有的朝圣者。
《月亮与六便士》正如它的题目一样主要是围绕现实与理想之间的矛盾作为核心展开故事,但是除了主人公思特里这条故事主线之外,一些故事辅线同样值得深思。例如思特里的好朋友德克是一名只能画出庸作的画家,但是他却能看出思特里画作的不俗之处,或许艺术本身就是矛盾的事物,读后感艺术是人类精神世界的表现,但是很明显原始艺术不是受过高等教育成为贵族就能学习来的,同样也不是穷人永远无法购买的.奢侈品。还有例如医生放弃了深造名额,甘于在小岛上做一个默默无闻的人,相比顶替了他的外科医生,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看到这里我想到常常有长辈跟我说某人明明一手的好牌最后打烂了,这个医生不就是长辈说的这种人,成功的单一定义或许局限了我们对生活的期待,在生活中还是不要轻易地去评价别人的生活吧。
还有许多值得挖掘的故事辅线就不一一列举了,而且每个人看的的感悟都不一样,需要每位读者自己去一一挖掘。就像开头所说,小说如何更好地把人生的矛盾展现给读者或许比跌宕起伏的剧情更重要,好的人生或许也不是追求华丽的偶像剧式的经历,如何能够在充满矛盾挣扎的一生中认识生命才是最重要的吧。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15
一个英国证券交易所的经纪人,本已有牢靠的职业和地位、美满的家庭,但是有一天,40岁的他留下一张字条说晚餐准备好了,就此抛妻弃子离家出走,因为他迷恋上绘画,像“被魔鬼附了体”,到巴黎去追求绘画的理想。由于疾病,贫穷和创作瓶颈,他肉体和精神都在忍受痛苦折磨。即便有女人爱上他,他对她们也极为无情刻薄。最后,主人公为了回到更简单、更基本的原始生活方式中去,离开了文明世界,远遁到与世隔绝的塔希提岛上,同一个土著女子同居,创作出许多使后世震惊的杰作。
书中的主人公“我”是伦敦怀才不遇的作家,偶然间认识了一位证券经纪人,对方在人届中年后突然响应内心的呼唤,离经叛道舍弃一切,先是奔赴巴黎,后又到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岛与土著人一起生活,全身心投入绘画,并在死后声名大噪。“我”在他成名后开始追溯与艺术家曾经的来往与对方之后的人生经历。说完后感受最深的有两点:
一、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
月亮象征着崇高的理想追求和美妙的精神境界。六便士在那个时代对应着是6毛钱,人们大多是先有了足够多的金钱,才想着去追求理想,而他(斯特里克兰)放着满地的六便士不要,却看向了头顶的月亮。小说中的主人公追求理想,摆脱世俗束缚逃离世俗社会寻找心灵家园。离家出走后,他经历流浪街头的困窘、数日靠救济所一天一片面包过日子,去难民处要来每日仅有的一杯水,但他丝毫不理会其他人的同情,冷漠无情地对待他的朋友们,他人生的最后一年双目失明却坚持作画,在此期间因为得了麻风病不被世人待见,于是他买不到作画材料,他开始在破烂不堪的住所墙上绘画,并要求死后把绘画的房子烧尽。书中“我”亲身经历与感受到了斯特里克兰德的事迹与存在,“我”看着他抛弃妻子,看着他又如何伤害对自己最真的朋友,这样一个未被社会传统价值观的人为何能够取得这么伟大的成就?心中很震撼!也就通过作者不断的记述并且引起潜意识的问题,我突然意识到一个伟人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伟人,他在成长中必须要做一些违背社会道德的事情,他们抛弃以前的生活基础,被人们认为是个不折不扣的疯子及社会道德败坏的.人。但是他们在做这些时候,早就已经忘却了社会道德对他们的审判,他们心中有的只是一个新的灵魂。但是这个新的灵魂在他们刚抛弃以前生活基础的时候,还没有成行,还不足以让这个新的灵魂发挥到让世界为之震撼的地步。于是他们需要继续磨练,需要在社会里面辗转,寻找一处真正适合他们新灵魂居住的地方。这样他们才能创作出不朽的价值。正如书中所说“上帝的磨盘转动很慢,但是却磨得很细。”
二、同情体贴是一种很难得的本领,但是却常常被那些知道自己有这种本领的人滥用了
斯特里克兰德追求理想时的流离失所根本不值得同情,她抛弃妻子儿女突然离开,给家人造成极大的心里伤害,看到这里我便无比愤怒,甚至认为这就是一畜生。即使最后他成了天才画家也不值得赞扬,毕竟他违背道德,没有担当的男人形象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他的朋友同情他,在他第一次要奄奄一息的时候接他在自己家住,住了一段时间身体恢复后,他和朋友的妻子在一起了,好心帮助他,最后朋友自己孤独一人回到老家,虽然妻子最后也因为斯特里克兰德的冷漠自杀了。这就是天才画家给世人造成的伤害,斯特里克兰德最后在塔希提岛和一位非常喜欢他的本地女子阿塔同居生子,但他安心做画,对家里的任何事情没有打理过,阿塔一人悉心照料家庭,并对斯特里克兰德死心塌地,我觉得阿塔反而更让人同情。
小说之所以是小说,大概就是这对理想的过于夸大,还有超乎人们想象的常人无法接受的艺术情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