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师缺什么读后感

时间:2022-05-01 读后感 我要投稿

中国教师缺什么读后感

  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国教师缺什么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中国教师缺什么读后感

中国教师缺什么读后感1

  假期中,看了黄燕老师著的《中国教师缺什么》一书,颇有感触。黄老师所说的中国教师缺乏尊重、宽容与平等这些爱的表示,缺乏为学生、为家长及教为学的服务意识,缺乏生命意识与等待意识,缺乏理想与激情,缺乏创造这些都说到点子上去了。同时黄老师也对中国教师的生存状况提出了深深的担忧,因为中国教师普遍缺乏关怀与健康的现状,已经越来越严重地影响了教师的身心健康。再黄老师的著作中,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到中国教师队伍中存在的种种奇怪现象,也对如何做好一名教师作出了合理的期待与展望。

  回顾自己十余年的教师生涯,感受最深的是越来越大的压力。从初出茅庐干劲十足的热血青年,到机械重复不思进取的教书匠只是弹指一挥间啊。随之而来的是作为教师必备的种种优良品质的逐渐流失。回顾自己的历程,感觉正像是黄老师所说的中国教师的缩影,中国的教师可不就都是这么一步一步过来的吗?教师应该是爱的使者,教育应该是爱的事业,或许那不是太阳底下最崇高的一份事业,但绝对是最美好的一份事业。从事如此美好事业的教师应该拥有如花的笑颜,积极的心态,博爱的胸怀,应该满怀激情与理想,应该成为学生创造力的源泉,可是为什么现实并没有按照事情本来应有的状态发展呢?为什么中国的教师一提起来就会给人一种病恹恹、冷漠、刻板、无笑无爱的形象呢?说实话,没有人愿意自己变成这么一副模样。一个人一旦处于这样一种生存状态之中,受到伤害最深的不会是别人,不会是学生,也不会是家长,只会是他自己,这就说明了为什么现在中国的教师健康状况会越来越差的原因。

  恐怕这些都是教师身负的压力造成的。随着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的教育体制改革也如火如荼地进行了。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到现在提倡综合实验活动、研究性学习和校本课程开发等新课程改革,教师们还未从一种改革中走出来,还未来得及适应又紧接着另一种改革,整天疲于奔命,而每一次改革的结果最终都要落到教师身上。别的不讲,本来应该稳定的教材现在也不知改了多少次了,以致于鄞州区教材循环利用的'好做法现在也无法做到。因此,虽然改革本身与加重教师负担并没有直接的必然联系,但事实上的结果是教师的身心负担越来越重。再加上历史上我国一直宣扬教师是“红烛”,是“春蚕”,是“园丁”,过分强调教师的社会价值与奉献精神,忽视对教师的人本关怀的这一片面错误的观点,否认了教师作为人的属性,使得教师为了不辜负这些光荣称号而不得不掩饰自己的喜怒哀乐,让教师的利益在被侵害时也只能无奈地接受或沉默,也直接导致了教师人性的泯灭。教师不是神,也只是人,他们也有自己的生命价值与需要。另外一方面,随着教改不断深化导致的教师现实生存竞争危机的加剧,下岗、分流的危险也使不少教师感受到前所未有的精神压力,现实中以前一直引以为豪的教师职业的稳定感已不复存在。在这种种压力下,一些教师的孤独、无助、焦虑、自卑乃至绝望等不良心理油然而生。很难指望在教师这一群体处于如此一种心理状态与身心压力下,还能有花般笑容,还能有积极的心态,还能有博爱的胸怀,还能有激情与理想。一个人自己都不爱自己的生存状态,他自己都不爱自己了,你怎么还能期待他去爱学生,怎么还能奢望尊重、宽容与平等呢?如此一来,所有的服务意识、生命意识与等待意识都成了一句空话。一个不被人关爱的人,怎么会去关爱别人呢?一个自己被苛求的人,怎么会对别人宽容呢?一个本身得不到平等与尊重的人,怎么会给予别人平等与尊重呢?一句话,一个自己得不到人文关怀的人,又怎能指望他能给予别人深切的人文关怀呢?

  正如黄燕老师在本书中的落脚点归于对教师本身健康和关怀的缺失一样,我也认为只有给予教师本身良好的人文关怀,使之处于一种良好的稳定的生存状态之中,才能释放教师的全部生命与关怀,才会还教育以本来面目,才能让我们的学生得到应有的关、尊重与宽容。最后只想再多说一句,教师不是神,他们只是跟社会上其他的人一样的有血有肉的人。也千万不要再把教师当作教育改革的对象了,他们不是地主、富农,他们也跟我们一样,是革命阶级的一部分,他们应该成为教育改革的主体,而不是客体。

中国教师缺什么读后感2

  最近,本人有幸拜读了黄燕老师写的《中国教师缺什么》。黄燕老师从中国教师缺乏爱,缺乏服务意识,缺乏生命意识和等待意识,缺乏理想与激情,缺乏创造,缺乏健康与关怀等六个方面,从不同层面进行追问与思考,颇受启发。

  的确,教育生活世界中有许多问题需要有心人去关注,读了《中国教师缺什么》,结合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本人进行了再思考,觉得中国教师还缺乏以下几点。

  一、缺乏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事实上,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有的孩子长得漂亮些,有的孩子长得难看些;有的孩子比较聪明,有的孩子比较愚钝等。如果教师不能正视这些差异,不能以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看待,那么,对学生的爱,对学生的尊重、宽容、平等以及服务意识,更是“空中楼阁”。

  记得钱钟书先生在《围城》中讲过一个十分有趣的故事。天下有两种人。譬如一串葡萄到手后,一种人挑最好的先吃,另一种人把最好的留在最后吃。但两种人都感到不快乐。先吃最好的人认为他的每一颗葡萄越来越差,第二种人认为它每吃一颗都是吃剩下的葡萄中最坏的。

  原因在于,第一种人只有回忆,它常用以前的东西来衡量现在,所以不快乐,第二种人刚好与之相反,同样不快乐。

  为什么不这样想,我已经吃到了最好的`葡萄,有什么好后悔的;我留下的葡萄和以前相比,都是最棒的,为什么不开心呢?

  这其实就是生活态度的问题。我们教师一定要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常听老教师谈到,那些成绩不怎么样的,毕业后反而跟老师很亲,常到学校来看望母校老师,在街上遇到也很热情,尊敬老师;而那些成绩优异,曾被一度器重的部分学生却“人间蒸发”了。

  因此,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要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二、缺乏良好的校园氛围及名师的引领

  我们常常看到一些名校,比如镇海中学,今年出一个特级教师,过几年又出两个特级教师。同样是师范院校毕业生,在大学的学习成绩、能力、素质都差不多,但因为工作的学校不同,他们的成长及成才速度各不相同。我觉得这一方面取决于他们自身的努力,而另一方面则是学校良好的校园氛围及名师的引领,哪怕是不同学科的,名师的敬业精神,钻研精神,创造意识,也会深深打动和影响周围的老师。

  长此以往,名师名校现象愈演愈烈,让人欢喜让人忧!

  三、缺乏领导的肯定与赏识

  曾看到有一位教育博士曾在学校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新学期开始时,博士让校长把三位教师叫进办公室,对他们说:“根据你们过去的教学表现,你们是本校最优秀的老师。因此,我们特意挑选了一百五十名全校最聪明的学生组成三个班让你们教。这些学生的智商比其他孩子都高,希望你们能让他们取得更好成绩。”

  三位老师都高兴地表示一定尽力。校长又叮嘱他们,对待这些孩子,要像平常一样,不要让孩子或孩子的家长知道他们是被特意挑选出来的,老师们都答应了。

  一年之后,这三个班的学生成绩果然排在整个学区的前列。这时,校长告诉了老师们真相:这些学生并不是刻意挑选出的最优秀的学生,只不过是随机抽调的最普通的学生。老师们没想到会是这样,都认为自己的教学水平确实高。这时,校长又告诉了他们另一个真相,那就是:他们也不是被特意挑选出的全校最优秀的教师,也不过是随机抽调的普通老师罢了。

  这个结果正是博士所料到的,因为这三位教师都认为自己是最优秀的,并且学生又都是高智商的,因此,对教学工作充满了信心。

  由此,不难看出,教师能够积极地工作并对工作产生兴趣,是靠领导的智慧。

  在现实工作中,领导经常从横向比较和考察教师的能力、水平,很少从纵向比较,使许多暂时处于落后的教师始终找不到信心和动力。

  在接暂时相对落后班级的时候,领导更多强调的是班级的均衡。其实,这比承认差距更伤接班教师的心。领导应更多地从纵向来比较教师工作的得失,减少横向的比较,更多地肯定和赏识教师。在择校、择班热的今天,如何形成良性循环,使年轻教师更快成长是个值得关注的话题。

  我觉得领导对每位教师的肯定和赏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是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有力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