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居家养老调研报告

时间:2024-06-12 调研报告 我要投稿

社区居家养老调研报告

  随着社会一步步向前发展,越来越多人会去使用报告,通常情况下,报告的内容含量大、篇幅较长。那么报告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社区居家养老调研报告,欢迎大家分享。

社区居家养老调研报告

社区居家养老调研报告1

  一、我市老年人口和养老服务机构现状及工作成效

  (一)我市老年人口的基本状况

  按照国际标准,一地区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7%即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志。我国于1999年进入老龄化社会,至20年底全国老年人口达1.94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4.9%。我市1991年有老年人口36.25万,占总人口比例的10.09%,标志着我市进入老龄化社会;截至20年底,我市户籍老年人口达87.264万,占全市户籍人口的16.06%,较1991年增长了1.41倍,年平均增长率为7.32%。目前我市有空巢老人23万,占老年人口总数的26.36%;失能老人19万,占老年人口总数的21.77%。在全国31个省会城市中我市老龄化程度排第9位,在云南16个州(市)中排第1位,是人口老龄化较为严重的城市,具有高龄化、空巢化的特点,需要照料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数量剧增。

  (二)我市养老服务机构现状

  我市目前具有一定规模的老年人活动中心4所,各类养老服务机构119所,总计拥有床位数1.6万张,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18张,已建成投入运营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72个,市级层面成立了市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协会、市养老产业协会,全市95%的城市社区和85%的农村社区(村)均成立了老年人协会。

  (三)我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情况及成效

  1、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情况

  根据省、市《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相关要求,我市于20年启动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建设工作,当年省下达我市建设任务为60个,20年为80个,到目前为止已有72个建成并投入使用。

  建设方式及规模。

  我市因建盖较早的城市老旧小区难以找到800平米的场地,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采取新建、改扩建、租赁场地整合资源等方式进行建设,有的中心功能较为齐全,有的采取多点建设弥补或达到功能相对齐全。

  服务内容。

  目前根据我市不同社区老年人的需求,在个别“中心”四项基本服务已得到拓展,如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示范点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增加了情感关怀、养老机构外展、小家庭结对等服务。

  服务对象及方式。

  服务对象为本辖区内60周岁以上老年人,具体根据老年人的实际情况分为无偿、低偿和有偿服务,无偿服务的对象为具有本辖区户籍的城市“三无”和农村“五保”老年人;低偿服务对象为具有本辖区户籍老年群体中的高龄老年人、特殊群体的老年人;有偿服务对象为有经济来源并有服务需求的老年人。

  2.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运营情况

  我市积极探索不同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运营方式,按管理主体和经费来源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五类。一是由政府全额负担运营经费的,如区长寿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成立于20年,与社区居委会办公用房合用,结合“4050”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招聘工作人员,成立至今已为12.9万人次提供服务,每年投入65万元用于政府购买服务。二是由集体经济承担运营经费的,如区中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成立于20年3月,新建小区预留用地建盖,每天为150余位老人提供用餐服务、为80余人提供康体娱乐活动。三是社会力量兴办、民营经济补贴。区916社区养老示范基地,成立于20年4月,由爱心企业家免费提供场地,成立至今已为3.6万人次提供服务,爱心企业每年提供运营经费120万元。四是大型工矿社区,由单位与社区共建的,如市新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成立于20年,与社区居委会办公用房合用,与单位离退休人员工作相结合,成立至今已为3万人次提供服务,至今投入运营经费70万元用于政府购买服务。五是市妇联探索的“三工”协作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即市由妇女工作者、社会工作者和义务工作者三者结合,由市妇联组织牵头,引入南鑫家政服务公司提供社会工作者服务,招募志愿者参与,共同为社区居家养老提供服务和帮助。

  3.取得的工作成效

  我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至今经历了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年的“星光计划”,即20之后的2-3年,通过发行福利彩票筹集的福利金,约40-50亿元用于资助城市社区的老年人福利服务设施、活动场所和农村乡镇敬老院的建设;第二阶段是20年的“163”计划,即给予每个社区5万元启动资金,建立“1个”老年服务中心,针对社区内的特困老人、残疾老人、高龄老人、独居老人和患病老人,开展温情、援助、医疗、教育、康乐和维权“6项”服务,实行领导、标准和标识“3个”统一;第三阶段是当前开展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即建立健全县(市)区、乡镇(街道)和社区(村)三级服务网络,城市街道和社区基本实现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全覆盖,80%以上的城市社区和20%以上的农村社区建立包括养老服务在内的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和站点。

  目前已逐步探索出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资源为依托,社会力量参与的新路子,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在西南地区处于中上水平。通过实地走访与了解,截止20年3月,我市72个建成投入运营的“中心”,获得省、市、区三级财政拨付建设补助资金累计达4900万元(具体补助标准见表五),其中申请省级财政补助2300多万元、市级财政配套投入1600多万元、县(市)区级财政配套投入1000万元左右,为近万人次老年人提供了服务。

社区居家养老调研报告2

  一、我国目前的养老情况

  养老关系着千千万万个家庭,其关系着家庭里的每一个人,而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人口老龄化程度日益增加给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都带来了莫大的压力。老年人对于养老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目前,在中国,一个家庭的构成不外乎是丈夫妻子、双方父母、儿女这几个家庭成员。其中,丈夫妻子往往是工作者,处于国家的中流砥柱的位置,由此可见,这些每一个工作者背负的家庭压力都是巨大的。家庭中的子女在义务教育政策的实行下,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一个家庭压力,同样的,好的养老设施的建成也会促进家庭的和睦,提升家庭的幸福感,大大减轻这些工作者的负担。为此,养老服务的改善创新是必然也是必需的。

  二、我国目前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分类

  在我国,老年人对于养老的选择有很多,例如:养老院、老年公寓等等,当然,更多的老年人还是选择在家庭中进行养老,而随着老龄化现象的不断深化,一种新的养老服务模式,即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出现了。居家养老主要是指把家庭作为中心,依靠社区提供的各种帮助,将各种养老的专业化服务贯彻其中的一种为选择在家庭养老的老年人提供解决基本生活问题的具有社会性的服务。其中,服务包括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服务,在物质上,会提供一定的生活起居方面的照顾以及专业的医疗服务,而在精神上,也会进行固定的精神关爱服务,而其中主要是依靠专业的服务人员和专门的养老服务机构来实施进行,使得更多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可以得到保障。

  我国目前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主要有四大类型,第一种是由政府方面主办,也是由政府方面进行主管,借由行政方面的力量进行推行实施,阶梯形的向下传递,使得养老服务可以惠及到更多的人,这一模式主要在经济发展地区较为盛行,在这一地区,行政力量的推动能得到很有效且明显的效果,且其往往与社区的各项建设联系密切,通常都能被广大居民认可和理解,积极参与进来,将其作为养老服务的首选,但这种模式还存在有一定的问题,即收入与产出不对等,资源分配未达到最优化,以及这种模式下的服务项目往往是固定单一的,满足不了居民个性化的要求;第二种是由政府方面主办,但具体的运作实施是依靠企业的力量,遵从科学的经济发展的原则。这一模式在经济发达地区广受欢迎,其实现了政企分离,对于政府方面,企业对该服务模式的承担运营使得对其本该有的财政负担能大大减小,减少了政府在行政方面所需付出的资源,而对于企业方面来说,该模式是由政府主办,意味着企业能获得政府方面一定程度的支持,其次,企业对于养老服务模式的运营更加依靠的是市场经济的发展,为此,企业会根据市场调查,对于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需求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从而提供多远化个性化的服务,能使得更多老年人的需求被满足,但这一模式也存在有一定的问题,即对于政府来说,其对企业的管控是很重要的,如果政府不加监督,企业的发展会存在有一定的利益至上的问题,从而造成资源分配混乱的情况,居民的养老问题也不能得到实际解决。对于企业来说,其在最开始运营推广时,会由于自身的性质面临推广难,很难取得居民信任的问题,为此,还需做一定的改善,尽量规避这些问题的产生;第三种是由政府方面进行资助,委派给专门的养老机构实施,该模式下,其优点主要体现在,实施者是专业的养老机构,拥有专业的知识储备以及专业的服务条件,与第二种的企业类似,能提供给需求者们专业的服务,且这种由政府出资,机构操作的模式很明显能达到一种双赢的效果,但其存在的问题与第二种模式是类似的,在推广自身吸引广大老年人进行选择时,会面临较为艰巨的情况;第四种是政府方面直接向企业进行购买服务的选择,其主要依托于市场正常的运营,政府会选择合适的企业直接为五保老人、特困老人等等购买基本的服务,这一模式能很好的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市场中养老服务这一领域的发展,推动其中企业的竞争,从而提高该领域的发展水平,但与此同时,需要面对的问题时,竞争很容易演变为恶性竞争,使得企业因利益至上选择一些不利于养老服务发展的'服务模式,而政府的购买也使得政府方面对于企业提供的帮助是有限的,这使得企业在运营方面会出现一定的困难。以上四种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是我国目前最为常见的四种,从中可以看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发展主要面临两大问题,一个在于运营方式的选择上,另一个则是养老服务内容的具体选择,为此,还需探究更加适合大多数老年人的养老需求的服务模式,在已有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的改善创新,从而促进建成更好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

  三、基于智慧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探索

  智慧社区是依据智慧城市的原理提出的一种新型社区发展模式,其主要是将现有的信息技术、通信技术等等融入社区的建设中,通过对大数据进行一定的处理,或者是云计算等等这些新型管理模式的运用,从而使得社区的发展能够满足可持续性发展的要求,而在这其中,还需满足的一个原则是以人为本,即一切发展都要从人的自身需求出发,努力满足人们的各项要求,并能实时进行更新管理,有效改善,从而达到长足的可持续化的发展。智慧化的社区发展已成为现在大数据时代的产物,其已是社区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在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方面,将其与智慧社区进行有效的结合是刻不容缓的,二者的结合势必会带来更加优化的养老服务模式,人们的生活也会得到有效的改善,为此,基于智慧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探索是必要且重要的。

  在智慧社区模式参与下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会产生一个最重要且最中心的平台,即智慧社区信息服务平台,而围绕该平台运作的三者,也是在智慧社区和养老服务结合后必要的参加元素,即政府方面、企业方面以及服务对象,也就是老年人这三者。而其中最基本的运作模式主要是围绕信息平台进行展开,政府方面提供一定的资助给信息平台,企业可以提供针对性的服务给信息平台,而政府和企业皆可从信息平台中获取有关养老服务发展的相关信息,从而展开一定的研究调查,为之后养老服务模式的发展制定更加翔实准确的计划,而老年人是给该信息平台提供相关信息的对象,相应的,他们也是获取服务的对象,三者由这一个智慧社区信息服务平台作为依托,建立了友好的往来交易关系,而这种关系也能得到长足的发展,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且在该模式下,由于信息的不断更新具体化,企业和政府都能做出相应的调整,充分合理运用资源,而服务对象也由此可以得到更加智慧化、多元化的服务,从而实现真正的三赢的局面。该模式可以说集合了之前四种模式的优点,有很好的规避掉了原本四种模式存在的缺点,其既能实现政企分离,使得企业发展能够得到长足的发展,又能将政府提供的力量转化为企业真正需要的运营条件,且政府的参与会使得居民对其认可和支持,其次,信息的收集与处理也能使企业摆脱掉单一化固定化的服务模式的提供,真正做到“对症下药”,提供服务对象真正想要的服务,在该模式中,资源的分配利用也达到了最优化,并且该模式大大减少了养老服务模式中的管理成本,信息的对口,使得原有的一些前期的比较烦琐的收集信息的工作能大大减少,信息的获得也变得快速且有效,总而言之,基于智慧社区的居家养老模式是一个高效且可持续性发展的养老服务模式。

  四、智慧社区背景下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注意事项

  (一)建立完备的信息服务平台

  在整个智慧社区背景下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运营过程中,可以看出信息平台在其中起着最为核心的作用,因此,信息平台的建设尤为重要,它关系着整个模式的运转是否能有效且有利,因此,在建设信息平台时,要充分利用已有的各项信息技术,考虑居民的生活实际问题以及信息的收集方式,从而使信息服务平台能发挥其最大的作用。

  (二)充分发挥智慧社区的作用

  该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是建立在智慧社区的背景下的,是以智慧社区为依托的,因此,在整个模式的运转过程中,都应该符合智慧社区的建设要求,要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技术、通信技术等,要熟练的导入大数据,运用云计算等新型的科学便捷的信息处理方式,通过中心的信息处理平台,高效完成信息的收集处理,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从而最大化的发挥出智慧社区的功用。

  (三)以人为本

  在改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过程中,切记要不忘初心,养老服务模式的产生目标即是解决老年人对于养老服务的种种需求,应对老龄化现象日益严重所带来的各种问题,因此,该模式在运行过程中,要以老年人的需求为根本,要切实关注到老年人的养老需求,思考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从而提供科学合理的帮助,为此,该模式运营的三个参加对象都应该积极配合,使得该模式能有效运转。

  (四)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

  信息化时代的发展,使得政府对于社会各界,不管是企业还是人民的管理方式方面都需要做出一定的调整改善,政府需积极适应信息时代下各种新型的管理模式,从而使得管理服务更加高效便捷。因此,在这个智慧社区与居家养老相结合的服务模式中,政府方面也要做到加强宏观调控的作用,做出积极的导向作用,使得该模式的发展更加规范化、具体化,善用各种信息技术、通信技术,使得整个模式能循序渐进,有效长足的得到发展。

  结束语:

  基于智慧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无疑为现有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领域增添了鲜活的生命力,其是将智慧社区与居家养老进行有机结合的一种新型养老模式,可以促进社会资源利用最大化,资源分配更趋合理化,同时也能使得越来越多的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得到满足,越来越多的家庭的养老负担也能大大减轻,家庭的幸福美满会促进社区、城市、国家的和谐发展,而智慧社区在其中的各种支持也使得养老服务模式也更加智慧化,能够得到可持续性发展。

社区居家养老调研报告3

  一、整合资源,营造居家养老社会支持网络

  1、成立社区老龄工作室。为确保居家养老服务起步之初就能规范有序、责任到人,阳光社区专门成立老龄工作室,配备专职工作人员负责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通过整整一个月的走门串户摸清社区老年人的各种需求,建立老人基本情况档案,联合街道社会事业所对社区下岗失业人员进行服务老年人的家政培训,为有需要的老年人输送既专业化又廉价的专业家政服务。

  2、加强队伍和基础设施建设。目前阳光社区有两支老年人服务队,其中专业服务队25人,主要由社区下岗失业人员组成;志愿者服务队50人,主要由党员志愿者、大学生志愿者等志愿者中的积极分子组成。志愿者们通过与独居老人结对子,提供打扫卫生、购物以及送餐等各种服务。与此同时,社区也积极完善养老服务设施,建立健全老年人室内外活动场所。社区将1700平米的办公用房进行翻新重建,在市、区两级政府的支持下先后投资了60余万元,作为专门的养老服务场所,内设老年日托室、老年餐厅、老年康复室、便民理发店、文体活动室、健身室以及阅览室等,购置配备了按摩床、按摩棒、康复理疗仪、电子血压计、体重秤、健康器等康复理疗和保健设施,更好地为老年人提供康复护理服务。同时增订《嘉兴日报》、《南湖晚报》、《健康博览》、《今日浙江》等报刊杂志,并购置南音乐器、秧歌舞等服装道具,以满足老年人文体活动及精神文化需求。

  3、开展“三个一”温情关怀活动。社区特别针对高龄和独居老人推出了“三个一”温情关怀活动,即每周一次上门探望,每月一次志愿者服务,传统节日一次老人聚会,使居家养老的老年人能时刻感受到来自社会、社区以及家庭的温暖。探望由社区干部亲自上门,了解老人需求和身体状况;志愿服务由社区党员志愿者和嘉职院的大学生志愿者一起上门为老人打扫卫生,陪他们拉拉家常;在2009年的重阳节,社区为两对金婚老人举办了大型的纪念聚会,在2010年的重阳节,社区又与所有70岁以上的老人一起庆祝节日,听戏曲、吃蛋糕,场面氛围非常热闹温馨。

  4、开展各种互助服务。社区鼓励一些身体健康的低龄老年人与邻近有需求的老年人结对子帮扶,帮着做家务,或者一起跳跳舞,唱唱歌,下盘棋,拉拉家常,即使这些都还只是“小打小闹”,但至少老人们可以作为一个小组聚集在一起,而不是一个人在家看电视或者晒太阳。另外,这样的互助小组也有助于大家及时了解彼此的身体或出行状况,不至于出现一些空巢老人在家病倒或者去世都没有人知道的现象。

  二、共享共建,建立健全居家养老医疗服务机制

  近几年来合作医疗的全面普及使很多没有进入医保统筹的老年人摆脱了大笔医药费的支付压力,特别是残疾以及享受低保的老年人,加上民政部门、慈善机构的关爱和帮扶解决了他们看病的后顾之忧。在此基础上,社区还通过与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共建,进一步完善居家养老医疗服务机制,组织医务人员定期为老年人免费体检,建立健康档案,大大方便了老年人就医看病的问题,与此同时,行动不便的.老年人还能享受医护人员走进家门治疗和护理的实惠。社区还通过与辖区单位朝聚眼科医院的共建,社区先后有50位经济困难的老年人享受过朝聚眼科医院提供的一年一度的免费健康体检,有78位老人得到医院免费赠送的定额医疗卡。

  三、创新方式,丰富居家老人文化生活

  为给老年人创造良好的社区居家养老精神生活环境,搭建起居家老人文体活动的社区平台,社区先后筹集到藏书10000多册,配有电脑13台,洁净宽敞的棋牌室、器材齐全的健身室等活动阵地每天免费向老年人开放,社区组织文体志愿者义务担任文体活动教练员和管理员,老人们可以在这里自由自在地进行娱乐或健身活动。

  与此同时,阳光社区积极在居民中挖掘资源,很多有文体特长且热心公益事业的居民陆续成为文体活动的教练员和辅导员,带动了社区老年文体队伍的发展,目前社区共有老年文体骨干近百名,并先后

  成立了“任禾湘越剧表演团”和“张红霞排舞队”。截止目前,“任禾湘越剧表演团”的固定观众在几乎涵盖了社区所有老人的基础上已经开始向周围社区的老年人延伸,“张红霞排舞队”的队员也从最初的20人扩展到目前的98人。

  四、搭建平台,构建“照料储蓄”新模式

  中国未富先老的现状与阳光社区拆迁居民为主的特点,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居家养老朝着“照料储蓄”的模式发展。“照料储蓄”使居家养老走入一个经济实惠的良性循环模式:或者是下岗失业的中年人,或者是身体健硕的低龄老人,都可以加入到“照料储蓄”模式中来,在缓解社会就业压力的同时,也为自己将来“老有所养”储蓄劳务时间。社区居民林建福在附近开了家餐饮店,生意红火,但是他还是主动报名成为社区“照料储蓄”模式签约的第一人,为社区5位老人提供送餐服务。在他看来,如果能以时间储蓄的模式来为自己日后的养老早作准备,不仅可以减轻子女的负担,也让自己心里踏实。55岁的林建福目前已累计储蓄时间180小时。

社区居家养老调研报告4

  人口老龄化是我国当今后长时间内要面临重大社会问题,早在1985年就进入老龄化城市行列,比全国提前15年,到末全市60以上老年人达到64.28万,占全市总人口358.74万的17.91%。其中8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达到9.89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2.76%。90岁以上老人1.04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0.29%。老年人居家养老一般为:集中供养和分散供养。

  20xx.12.5---19日仙溪镇社工对仙溪镇的21个村行了养老服务初步调查。通过在与社区老人面对面交流中,老人讲述了她的生活和家庭,从谈话中了解到每个老人几乎都是孤孤单单的一个人过,他(她)们的儿女为了生活常年在外奔波,老人在家很孤单,和物资相比,老人更加需要的是精神上的满足,通过调查我发现社区大部分老人的境遇是相似的,我仅仅只是倾听她们的生活琐事,他(她)们就表现出莫大的`高兴和满足。当我在倾听老人述说的过程中,老人对他的孤单找到了一种寄托,我们的这种探望减少了彼此之间的疏远感,更给予了他们精神上的慰籍,我们传递的那份爱心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关怀,促进了社会的和谐。

社区居家养老调研报告5

  为进一步深入把握我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情况,助推和提高养老社会化程度,促进昆明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社法委于20xx年4-6月间对我市不同类型、各具代表性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服务体系的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我市老年人口和养老服务机构现状及工作成效

  (一)我市老年人口的基本状况

  按照国际标准,一地区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7%即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志。我国于1999年进入老龄化社会,至2012年底全国老年人口达1.94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4.9%。我市1991年有老年人口36.25万,占总人口比例的10.09%,标志着我市进入老龄化社会;截至2012年底,我市户籍老年人口达87.264万,占全市户籍人口的16.06%,较1991年增长了1.41倍,年平均增长率为7.32%。目前我市有空巢老人23万,占老年人口总数的26.36%;失能老人19万,占老年人口总数的21.77%。在全国31个省会城市中我市老龄化程度排第9位,在云南16个州(市)中排第1位,是人口老龄化较为严重的城市,具有高龄化、空巢化的特点,需要照料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数量剧增。

  (二)我市养老服务机构现状

  我市目前具有一定规模的老年人活动中心4所,各类养老服务机构119所,总计拥有床位数1.6万张,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18张,已建成投入运营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72个,市级层面成立了XX市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协会、XX市养老产业协会,全市95%的城市社区和85%的农村社区(村)均成立了老年人协会。

  (三)我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情况及成效

  1、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情况

  根据省、市《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相关要求,我市于2012年启动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建设工作,当年省下达我市建设任务为60个,2013年为80个,到目前为止已有72个建成并投入使用。

  ——建设方式及规模。我市因建盖较早的城市老旧小区难以找到800平米的场地,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采取新建、改扩建、租赁场地整合资源等方式进行建设,有的中心功能较为齐全,有的采取多点建设弥补或达到功能相对齐全。

  ——服务内容。目前根据我市不同社区老年人的需求,在个别“中心”四项基本服务已得到拓展,如XX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示范点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增加了情感关怀、养老机构外展、小家庭结对等服务。

  ——服务对象及方式。服务对象为本辖区内60周岁以上老年人,具体根据老年人的实际情况分为无偿、低偿和有偿服务,无偿服务的对象为具有本辖区户籍的城市“三无”和农村“五保”老年人;低偿服务对象为具有本辖区户籍老年群体中的高龄老年人、特殊群体的老年人;有偿服务对象为有经济来源并有服务需求的老年人。

  2.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运营情况

  我市积极探索不同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运营方式,按管理主体和经费来源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五类。一是由政府全额负担运营经费的,如XX区长寿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成立于2008年,与社区居委会办公用房合用,结合“4050”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招聘工作人员,成立至今已为12.9万人次提供服务,每年投入65万元用于政府购买服务。二是由集体经济承担运营经费的,如XX区中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成立于2012年3月,新建小区预留用地建盖,每天为150余位老人提供用餐服务、为80余人提供康体娱乐活动。三是社会力量兴办、民营经济补贴。XX区916社区养老示范基地,成立于2011年4月,由爱心企业家免费提供场地,成立至今已为3.6万人次提供服务,爱心企业每年提供运营经费120万元。四是大型工矿社区,由单位与社区共建的,如XX市新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成立于2011年,与社区居委会办公用房合用,与单位离退休人员工作相结合,成立至今已为3万人次提供服务,至今投入运营经费70万元用于政府购买服务。五是市妇联探索的“三工”协作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即市由妇女工作者、社会工作者和义务工作者三者结合,由市妇联组织牵头,引入南鑫家政服务公司提供社会工作者服务,招募志愿者参与,共同为社区居家养老提供服务和帮助。

  3.取得的工作成效

  我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至今经历了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00年的“星光计划”,即2000之后的2-3年,通过发行福利彩票筹集的福利金,约40-50亿元用于资助城市社区的老年人福利服务设施、活动场所和农村乡镇敬老院的.建设;第二阶段是2007年的“163”计划,即给予每个社区5万元启动资金,建立“1个”老年服务中心,针对社区内的特困老人、残疾老人、高龄老人、独居老人和患病老人,开展温情、援助、医疗、教育、康乐和维权“6项”服务,实行领导、标准和标识“3个”统一;第三阶段是当前开展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即建立健全县(市)区、乡镇(街道)和社区(村)三级服务网络,城市街道和社区基本实现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全覆盖,80%以上的城市社区和20%以上的农村社区建立包括养老服务在内的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和站点。

  目前已逐步探索出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资源为依托,社会力量参与的新路子,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在西南地区处于中上水平。通过实地走访与了解,截止2013年3月,我市72个建成投入运营的“中心”,获得省、市、区三级财政拨付建设补助资金累计达4900万元(具体补助标准见表五),其中申请省级财政补助2300多万元、市级财政配套投入1600多万元、县(市)区级财政配套投入1000万元左右,为近万人次老年人提供了服务。

  二、我市目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发展不平衡。一是各县(市)区之间呈现不均衡发展。二是各社区之间发展不平衡。

  (二)缺乏市级层面的政策支撑,各职能部门之间难以形成合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涉及规划、土地、住建、专业人员培训、政府购买服务、志愿者服务管理等多方面工作,需要多个职能部门的协同推进。

  (三)工作开展过程中“三难”问题突出。一是“中心”用房选址难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制约因素。二是各级配套资金落实有困难。三是运营难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

  (四)服务项目有待扩充,充分发“中心”养老服务功能挥。由于“中心”的建设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与“中心”建设的基本功能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另外,一些“中心”由于缺乏宣传,虽然具有较为齐备的设施和配置,但呈现出服务量不饱和的状况,“中心”难以真正发挥养老服务的功能。

  (五)社区功能不健全,社区内资源整合利用率不高。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支撑在社区、根基在社区、服务对象在社区,需要社区内每一个组织、每一个家庭的参与协作,需要整合社区内各种资源,纳入整个社区的发展建设统一规划之中。但调研中了解到,许多现有社区资源还处于“分离”状态。一是社区内的基层组织未能实现有效联动。二是“中心”与小区物管没能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三是社区内公共单位、组织拥有的资源未能得到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引入不够。

  (六)“中心”责任主体要不够明确,助老服务队伍建设有待加强。一是“中心”责任主体不够明确。二是助老服务队伍力量薄弱,专业养老护理员紧缺。

  三、对策和建议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国际上一般都是在人均gdp达到10000美元以后才进入老龄化社会,而中国在3000美元的时候就已进入了老龄化社会,“未富先老”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结构的调整带来巨大的冲击和挑战。XX市作为省会中心城市,各级党委、政府要充分认识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对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幸福美好新昆明的重要意义,是我市在全省率先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实现我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要切实增强做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紧迫性和责任感,结合社会管理工作创新,建立“政府投入主导化、投资主体多元化、服务对象公众化、运行机制市场化、服务队伍专业化”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大格局;要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绩效考核体系;要通过政策扶持、资金投入、搭建平台、培育机构、典型示范、服务监管等途径,切实加强我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领导。

  (二)加快制定有利于推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政策措施。一是按照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抓紧对《XX市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进行修订,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写入地方性法规条例中。二是制定完善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中长期发展规划,根据我市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老年人口分布和老年人的需求,科学谋划、高位统筹,做顶层设计。三是市政府要加快出台《关于加快推进XX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要认真总结试点经验,深入调研,摸清情况,学习借鉴省内外的先进经验和做法,明确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指导思想、目标任务与阶段性要求,以及各职能单位的具体职责,进一步规范“中心”的建设、运营,通过建立长效性的运行、管理、保障机制,逐步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政策措施。

  (三)建立健全我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体制机制。一是强化市、(县)区两级老龄部门养老行业主管部门的责任,负责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行业管理和业务指导;强化县(市)区、街道(乡镇)两级政府为“中心”建设的主体责任,负责具体承建“中心”项目;强化街道(乡镇)、社区属地管理主体的责任,在“中心”项目建成后,交由社区、社会组织及企业等管理运营,由街道(乡镇)、社区负责日常监管。形成“条抓块管、条块结合、以块为主、非营利性组织负责“中心”营运”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管理体制。二是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打破行业界限,放开社会化养老服务市场,采取公建民营、民办公助、政府购买服务、小额贴息贷款等多种形式,引导和培育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鼓励具有一定资质的、专业性较强的非营利性机构,尤其是社会工作机构进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可学习上海模式,建立公益招投标平台,设立养老服务专项,通过市场化的引入激发行业的活力,实现运行机制市场化。三是建立健全政府购买服务的工作机制,制定“普惠+特惠”的政策,优先向需求最迫切的老年特殊群体提供服务,将城市“三无”老人、农村“五保”老人、80岁以上独居、空巢、失能、半失能的高龄老年人列为政府购买服务的对象,为其提供无偿或低偿服务;通过市场运作,不断拓展服务内容、创新服务方式,为具有服务需求和一定经济能力的低龄老人提供有偿服务,逐步实现服务对象的公众化。四是建立健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经费保障机制。老龄工作是关系到千家万户的民生工程,且养老产业属于微利或无利行业,建议政府通过财政拨付、政策倾斜、税收减免等形式给予一定的扶持,要,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助老员”工资、日间照料床位、老年饭桌、场地租赁等方面给予补贴扶持。

  (四)进一步完善社区功能,夯实居家养老的硬件基础。一是将“中心”建设纳入社区配套服务设施统一规划建设,作为“和谐社区”建设不可或缺的内容进行考核。二是加强社区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将“中心”建设用地纳入新建小区的建设规划,在开发时预留小区总面积的5%或8%,作为养老设施用地,规划、土地、住建、民政等部门要在立项、规划、用地、工程许可、小区命名等各个审批环节严格把关,形成政策合力;加大对老旧小区硬件设施的修缮和改造,充分利用有限空间,以改扩建的方式逐步加强“中心”硬件建设。三是加强对社区资源的整合利用,社区“两委”应重视和支持“中心”建设,加强老龄、民政、卫生、工青妇等基层组织的协调配合,充分依靠和挖掘社区内公共单位的力量,调动小区物管的积极性,共同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

  (五)加强队伍建设,建设一支专兼结合、以专为主的社区养老服务队伍。一是进一步理顺老龄工作管理体制,整合老龄办与市委老干局的资源,以适应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对老龄工作提出的新挑战和新要求。二是与“4050”人员再就业工作相结合,参照社管综治“协管员”的方式,在每一个“中心”设立2-3个“助老员”的公益岗位。三是加强养老服务人员的培训,与劳动就业部门配合,定期对专职人员进行康复、护理、心理学等具有较强针对性的培训,实行“助老员”持证上岗和定期星级评定,提高养老服务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四是注重发挥“养老服务志愿者”队伍的作用,开展“以老养老”、“银行式储蓄养老”,调动志愿者的积极性,特别是一些低龄老年志愿者的参与积极性。

  (六)加大宣传力度,引领社会化养老新风尚。社区居家养老在全社会的认知度和认同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要以新修订的《老年法》普法学习宣传为契机,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为国家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加强宣传,发挥舆论引导和推动作用,强化“家家都有老人、人人都会老”的意识,形成全社会关心、关注养老服务事业的浓厚氛围。发挥好新闻媒体的作用,通过开展各类活动,集中宣传开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背景、内涵和意义,通过对“中心”养老服务实际效果的提升和宣传,释放敬老、爱老、养老的社会“正能量”,以提高社会关注度;要针对老年人做好细致的宣传讲解工作,逐步改变老年人传统的生活观念、消费观念和养老观念,接受这一新型的养老方式,引领社会化养老的新风尚。

社区居家养老调研报告6

  一、基本情况

  望湖社区隶属于望湖街道,成立于20xx年10月,是以省直机关住宅为主的纯居民类的新兴社区,辖区约1平方公里,含6个生活小区和2所中小学校,91幢楼房,现入住居民4893人,其中60岁以上老人429人。自20xx年9月11日开放“居家养老食堂”以来,现已办理食堂饭卡的有298人。

  食堂为社区自办,位于社区二楼的活动中心。社区一次性投入8万元,为食堂配备了灶台、冰箱、消毒柜、不锈钢灶具、桌椅等设施,食堂操作间面积约15平方米,餐厅面积约45平方米,可容纳40来人同时就餐。社区聘用2名工作人员,每月工资1700元。食堂只供应中餐,有三种价格共选择,一荤一素一炒一汤8元,一荤两素两炒一汤10元,两荤一素两炒一汤12元。自开放以来,每天约有30-40人就餐,最多时有近70人就餐,中青年及学生居多。

  二、主要做法和特点

  通过走访座谈,调研组认为社区食堂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1、为民服务。社区兴办食堂,在合肥地区也不多见。望湖社区虽然承担着食品安全、舆论评判、群众认可度及资金补贴压力等风险,但仍立足为民服务,把办食堂视作便民利民的突破点、结合点,作为为民服务的叠加载体,积极筹办了社区食堂。

  2、公益属性。社区把食堂定位为非盈利的公益性质,初衷是解决老年人吃饭不便问题,兼顾其他群众,落脚点是方便于民、让利于民,所以取名为“居家养老食堂”。食堂在经营中,虽然荤素炒汤齐全,价格低廉,场所免费,但由于我国老年人的传统生活习惯,不愿过多外出就餐,平常老年人光顾较少,大多为中青年及学生。食堂运行8个月来,由于饭菜售价便宜,多数月份为微亏经营(平均月亏约550元左右)。

  3、管理精细。社区从设备的配制,到员工的聘用,都进行了精细的考量,不愿多闲置一项资源;从食材的订购,到就餐的人数,每天都有专人精确统计,不愿多浪费一分钱;从饭菜汤的调配,到食品安全、场所的使用都明确专人管理,并注意收集各方面的意见,及时加以整改。由于管理精细、价位低廉、环境整洁,受到了社区居民的欢迎。

  4、盘活资源。望湖社区活动中心配套有阅览室、健身房、保健室、室和室外封闭的活动场,都是由健身骨干自我管理,全天候免费开放。这些场所可一场多用,能容纳百多人同时就餐。这既可让喜爱运动的人就餐后连续活动,也可让中午不便回家的年轻人和学生饭后自我选择运动项目、休闲娱乐。使食堂与活动场馆互为补充,相互利用,做到了资源使用效益的最大化、最优化。

  三、值得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调研组认为,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今天,小区已不仅是个住所的概念,人们普遍希望所居住的社区能够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构建成一个包容和谐的“大家庭”。社区食堂的诞生,作为创新服务的载体,已赢得了居民的欢迎。如何将社区食堂作为社会管理创新的一个探索,保证食堂能长期正常运营,还需要作深入探讨。

  第一,从政府层面来说:一是可把望湖社区食堂作为全区为民服务、居家养老服务的一种类型、一个品牌加以总结宣传,以坚定社区的信念和决心,扩大社会的影响面,把这颗明珠打造更鲜更亮。二是在经费上给予奖补。社区食堂功能定位为公益性质,一直在微亏经营,对无固定资产、缺少资金来源的望湖社区,应给予以奖代补(每年约上万元);对长期在食堂就餐或订餐的老弱病残人员可给予适当补贴。三是对有条件有积极性的社区,愿意办的,政府应予鼓励。

  第二,从社区层面来说:一是适时调整服务对象。现阶段小区入住率不高(只占四分之一),食堂可面向社会开放。但随着省行政办公中心的启用、高铁站投入运营等,小区人口将会有大幅攀升,仅凭社区食堂现有的`容量是很难满足需要的,食堂功能定位应回归到居家养老服务上,以解决小区老年人吃饭难问题,重点是保证高龄、独居、孤寡老人和病残人员等特殊群体的就餐问题。二是测算经营成本。如果食堂长期亏本经营,社区没有较好的财力支撑,将很难为继。在目前老年人就餐不多的情况下,食堂可考虑改变纯公益性服务,实行保本或微利经营,实现自负盈亏的良性运作。三是注重学习外地经验,尝试多种经营模式,增加服务内容(如开启早餐等),实行多元化运营。四是加大宣传力度。据了解,小区还有不少居民不知社区办食堂,更不知食堂的定位,应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社区食堂的知晓率和社会影响面。五是要以“居家养老食堂”为项目由头,善于策划包装,积极向上争取政策资金奖补。

  第三,从食堂层面来说:一是要保证食品安全。要进一步规范管理,严把食材质量关、餐具消毒关和场所洁净关等,真正让社区食堂成为放心食堂。二是要提升服务质量。要注意了解不同人群的口味要求,不断调整荤素菜花样、粗细食搭配,做到营养均衡、数量满足、价格合理,真正把社区食堂办成居民满意食堂。三是要扩大服务范围。重点要了解掌握小区老年人群的结构、状况、需求。调理好膳食结构,逐步探索对有需求的高龄、孤寡、独居、病残人员提供订餐、送餐等服务,以精细化的就餐照料,不断提高社区食堂的满意度、知名度。

社区居家养老调研报告7

  构筑文化养老的魅力社区

  ——崇安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调研报告

  一、引言

  我国已进入老年化社会,随着老龄人口的加剧和大量“四二一”(一对小夫妻养四个老人和一个小孩)家庭模式的出现,传统养老方式已不适应现代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需求;加之,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全面推行企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使退休人员由过去的“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已是大所趋,未来城市社区将承担着老年人管理和居家养老服务的重任。如何找到一条更加适合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新路,是摆在社区面前的现实而迫切的任务,带着这个问题,笔者将对无锡市崇安区崇安寺社区的有关实践探索做以总结和阐述。

  二、崇安寺社区老年人口现状

  崇安寺社区现有常住居民5487人,社区老年人口有1470多人,60岁-69岁的老人有779人,70岁-79岁老人有452人,80岁-89岁老人有206人,90岁-99岁老人有32人,100岁老人1人,老人人数占社区总人数的26.79%,空巢老人有52人,约占老年总人口的3.54%。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条件的极大改善以及人们择业观念改变和人口流动等因素的影响,今后,高龄老人和空巢老人越来越多,家庭和社会的养老负担将越来越重。

  三、目前社区老年人居住、养老和居家服务情况

  (一)居住方式。一是老人(或与配偶)和儿女住在一起。二是老人(或与配偶)单独居住,儿女在同一城市。三是老人(或与配偶)单独居住,子女都在外地工作,打工。四是老人(或与配偶)单独居住,无子女。五是老人(或与配偶)与成年或未成年的孙子孙女住在一起。六是住在养老机构的三无老人。

  (二)生活来源。老年人生活来源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退休金,养老保险金,个人账户积累,子女供养,政府供养,自己挣钱养活自己,在以上几种情况中,靠子女接济和吃养老保险金生活的老人数量最宠大。

  四、目前老年人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随着老年人年龄的增加,生理机能的`衰退及晚年的孤独感已影响老年人的日常生活,他们不得不依靠他人的帮助才能生活。根据调查了解和分析,目前老年人居家养老中存在的主要困难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理机能的衰退影响着老年人日常生活。随着老年人生理机能的衰退,开始出现头脑不清晰、记忆力减退、视力模糊、听力有障碍、手抖、腿脚不方便、咀嚼困难以及其他健康问题。这种机能衰退问题,已经深深影响到了他们的日常生活行动,且有相当比例的老人存在两种以上的症状,这损害了他们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将导致老年人生活质量的下降。尤其是在高龄老人中这种现象更加普遍。

  (二)各种老年人日常生活辅助设备缺乏。各种老年机能问题的发生在不同程度上妨碍了老年人的活动能力,许多老年人不得不借助各种辅助设备,维持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活动。老年人群中普遍存在对提高视力、助行类、听力辅助、居室无障碍设施等各种辅助设备需求。在调查中了解,听力有问题和行走不便的高龄老人人数是的,所以在居家养老服务中提供提高视力和助行类设施将成为首要考虑的对象。但由于目前市场上有关老年人生活辅助设备相当奇缺,给老年人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三)多数老年人经济能力有限,无法进行有偿服务。在调查中了解,多数生活在社区的老年人都没有固定的收入,生活来源主要靠子女接济,而子女本身并不富裕,给老年人的生活费相当的少,只够生存最基本的需要。所以用在健康、医疗等上的开支很少,对社区提供的有偿服务根本不敢接受。

  (四).老年人日常生活中的主要困难。在对老年人的居家养老需求调查中,就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来讲,日常生活中存在的主要困难是进食、烧菜做饭、打扫卫生、买菜购物、洗衣洗被、洗澡、起床、穿衣服、上厕所、外出活动共十项内容。在十项具体日常活动内容中,烧菜做饭、打扫卫生、外出活动、买菜购物和洗衣洗被成为主要的困难。

  五、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

  我们在调查中得知老年人在生活照料、医疗健康和精神文化服务上面的要求是最多的。在以上三项需求中医疗健康排在第一位,老人对精神文化服务的需求相对较低。

  (一)老年人对社区日常照料服务需求。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在居家养老服务中,日常生活照料主要还是子女。但由于老年父母对子女照料的依赖在一定程度上妨碍子女的正常工作和生活。所带来的照料成本很大。这让子女和老人都很为难,相反,对由社区提供的日常照料服务需求更加强烈,如果有其他合适的照料人选,情况就会得到大改善。在调查中老年人希望社区提供的日常照料服务有:小时工上门服务、社区日间照料室日托、上门做饭、日常登门巡视、代理购物、协助洗澡、修理指甲及修脚、理发、家庭修理、修电器、送货上门、邮寄等。

  (二)老年人对健康服务的需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为老年人就医的首要选择。上门服务或者居家护理是老年人接受卫生健康服务的另外一种方式。在走访中得知绝大部分的老年人愿意接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门服务或者居家护理。老年人中慢性病较为普遍,大多数老年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健康问题。将老年人的健康需求分为陪同看病、家庭病床、专业护理、找办取药、急救、康复、健康讲座和指导等内容。在老年人报告的最主要的健康服务需求中,对健康讲座和陪同看病服务的需求,其次为专业健康护理和急救服务。绝大多数老年人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对社区健康服务的需求,而且超过一半的老人有多种需求。所以发展社区健康服务有广阔的前景。

  (三)老年人对精神文化的需求。精神文化服务是老年人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要求的重要内容。有超过半数的老年人存在各种内容的社区精神文化服务需求包括:文体娱乐、表演展示、绘画、法律咨询、心理咨询、读书读报等。由此可以推断,绝大多数老年人存在不同程度的社区精神文化服务需求。

  六、加强管理力度,组建为老服务队伍

  做好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关键要抓好为老服务队伍建设。我们主要抓好三支队伍建设。一是抓好居家养老服务管理者队伍。二是抓好专业队伍建设。三是抓好志愿者队伍建设。

  七、今后工作打算

  做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是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整合社区资源,加强为老服务队伍建设,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的目的。

  1、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开展已快半年,老年人的服务需求意识不强,自愿来社区参加活动的老年人少,要求上门服务的老年人更少。因此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对居家养老服务工作进行宣传报道,营造社会敬老、社区助老、家庭养老的良好风气。

  2、充分整合社区资源。由于服务场地有限,辖区老年人口多,老年人的活动场所受限。我社区要充分利用辖区人力、物力、财力,整合社区资源与驻辖区单位等签订为老服务协议,免费为老年人提供服务。

  3、加强为老服务队伍建设。加强社会化居家养老管理人员与服务人员的培养,建设专业化的工作队伍。进一步加强与劳动保障部门协作,对现有的管理与服务人员进行有计划的培训。其次是大力发展志愿者队伍。努力造就一支由党员、干部、学生等组成的专、兼职人员和志愿者相结合的居家养老服务队伍,提高为老服务水平。并开展“服务明星”的评选活动,激发为老服务人员的工作热情、增强服务意识,使居家养老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也可得到进一步提升。

  4、全面开展上门服务。托老站日托、周托服务场地有限,居家养老服务活动的关键是做好上门服务。采取灵活的服务方式,上门服务人员要随喊随到。服务要能满足老人多方面的需求,如清扫、购买、护理、康复、入浴以及精神方面的需要,如陪同游览、购物,陪同读书、看报、看电视,甚至是陪同聊天

  八、结语

  居家养老是一项贴民心、暖人心的夕阳工程,是老龄工作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快推进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这对居家养老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站在新的起点,我们要一如既往地把居家养老为老服务工作作为街道的民生工作来抓,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探索创新居家养老的新模式,满足老年人的多元化需要。

社区居家养老调研报告8

  XX社区多年来在区、街老龄委的正确指导下,不断完善本社区老年服务工作,尽可能地为社区的困难弱势老年人提供生活保障,使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为他们的晚年生活营造了一个和谐温馨的生活环境。

  一、老年服务工作现状

  XX社区户籍人口为8295人。其中60周岁以上老年人2128人,占总人口25.7%。老年人口中,独居老人6人,空巢老38人。享受居家养老服务没有。100周岁以上老人没有,90—99周岁老12人,占总人口0.15%,80—89周岁老人212人,占总人口2.26%,70—79周岁老人771人,占总人口9.3%,65—69周岁老人484人,占总人口5.85%,60—64周岁老629人,占总人口7.6%。

  二、老年服务工作硬件设施建设

  1、XX社区办公服务配套设施齐全,总建筑面积800平米,其中服务老年人的设施占500平米,设有日间照料室一间,约60平米,配有电视,电风扇,还有一些必要的生活日用品。餐饮室一间,约55平米,厨房与其分开,配备餐桌、座椅、洗手池、消毒柜、碗、筷、锅等,还有防蚊蝇设备,及大地方便了老年人的日间休息。

  2、XX社区老年活动设施齐全,分别配设了三间老年活动室。还有一间多功能活动厅,约100平米。其中设有电视、DVD等音像设备。棋牌室一间,约60平米,里面设有棋牌桌椅。卫生保健室一间,约10平米,里面设有床和医疗急救器械。图书阅览室一间,约16平米,里面设有读书桌椅,报刊、杂志、图书2000余册。心理倾述站一间,约10平米。还有一室内健身活动大厅,约100平米,里面包括各式健身器械和乒乓球台等设备。及大地方便和丰富了老年人的娱乐活动。真正地为老年人提供了“老有所学、老有所养、老有乐、老有所为”的场所。

  3、XX社区所辖的四个小区,有三个小区院内设有老年活动场地,各配备健身器材12种。现中捷木材小区院内已申请上报到文体局增设小区健身器材,有望2013年能安装一套12种健身器材。尽可能地为老年人多提供健身娱乐场地。

  三、老年服务工作队伍建设

  1、XX社区在以社区党委书记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带领下,大力整合社区服务资源,建立健全了老龄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工作台帐、涵盖了社区老龄工作的全方位、全过程、使社区各项老龄工作服务落实到位。社区老龄工作已形成了科学化、标准化、制度化。

  2、建立一支以社区干部为成员的20人的兼职助老管理队伍,和一支80人的志愿者服务队伍,其中最小年龄15岁,最大年龄56岁。结成了22个帮扶对子。每逢年节、假日前夕,志愿者们都会到有照料需求的老人家中看望慰问。并帮助打扫卫生,洗洗涮涮,帮助老人洗头、搓背等等。还为老人们带去日常生活用品,米、面、油、牙膏、牙刷、毛巾等等。个别结对子的志愿者还会不定期的到老人家中和老人谈心,聊天,对一些家庭儿女索事想不通的,进行必要的、应时有效的心理疏通,开导老人思维,带动他们与时俱进。有时还帮老人买菜,买粮,帮助维修家电。有的志愿者还会在自家包饺子的时候,也为老人送去一盘。

  志愿者杨丽华,在11月份区房产局对老旧小区进行改造时,杨丽华家一楼的90岁高龄的老人家里地面被施工队刨开了,老人正犯愁干不动体力活时,杨丽华主动承担了老人家的恢复工作。据社区统计有需要登门服务的老人,占社区老年人总数的30%左右,需要不定期有人陪护和谈心的老人占社区老年人总数19.7%,大多是孤寡老人。

  志愿者吕德刚,在社区入户走访时了解到了残疾老韩良才家住在东站四巷的平房,窗户年久失修,已经有裂缝关不严实了。志愿者吕德刚和王洋洋利用个人休息日去了他家帮助把窗户完全修善好了,直到能关闭自如了他们才放心的回了家。在11月份刚刚入冬时节,他们又方动带上塑料布、锤子等维修工具来到残疾老人韩良才家,帮助把窗户和门都用塑料布多湖上了一层。

  志愿者肖丹,社区有一位66岁的孤寡老人张德珍,10月份时患上了糖尿病住院了,同时又患上带状泡疹。两种病加杂一起,使老人苦不堪言。志愿者肖丹主动去医院护理,待出院回家后,又去老人家帮助买菜,做饭,洗衣服,帮助去医院换药。

  居家养老公益岗的贺永昌,长年照顾一名智残并同肢残的低保户贺勇臣。帮买菜,做饭,换洗衣物,打扫家里卫生等等。每天两次对贺勇臣进行四肢按摩,每一个小时帮助其翻身一次。除每天喂贺勇臣三餐外,每两小时帮助喂一次水。照顾得无微不至,而且动作娴熟,不厌其烦。

  3、成立了自助性的“银发服务队”。社区考虑到有一部分低龄老人身体健康,活动灵便,并怀有热衷公益活动意愿的离退休人员,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为他们提供发挥余热的机会,社区组建了一支50人的“银发服务队”。以就近的原则,号召这支服务队力所能及地帮助身边有需求的高龄老人。如:176号楼的谭万英老人今年68岁,身体健康,行动灵便,热心助人,经常帮助住在自家一楼的一位92岁高龄的老人,在92岁老人儿女不在的情况下,谭万英帮助其买菜,购买煤气、水、电费,带领高龄老打车去大东区公安分局办理新身份证。

  4、社区老年服务站充分利用辖区资源,社区出面与辖区内各行业的志愿者取得联系,要求他们上门为老年人提供各项免费或低收费服务。每年爱尔眼科和何氏眼科分别4次来社区为广大老年人免费进行眼病检测,以便及早发现病情及早治疗。邀请社区卫生院每月来社区一次免费为老年人测血糖,量血压、各项常规检查。并与社区卫生院联合建立了老年健康档案。对社区内的每位离退休老人个人信息,健康状况,子女联系电话等等都做了详细的登记。在社区的带动下,社区内的`两家杂货店免费为老年人送货或提供代购服务。两家理发店上门理发、修面、烫发、染发服务,1家居家维修点开展上门维修服务,达到资源共享,全方位为老年人提供人性化的服务。

  5、社区负责老龄工作的干事接到老年人求助电话,应其需求亲自到老人家中为其代办老年证,代办老年意外伤害险。仅2012年一年里社区干部登门代办业务33次。经统计,社区老有类似简单需求的老人占老年总数的7%左右。

  6、为了丰富社区老年人的业余文化生活,社区党委牵头组建了100人的合唱团,30人的京剧团,50人的太极拳队,40人的老年舞蹈队。每逢年节欢庆之际,都会请他们来为大家表演自编自导自演的精彩节目。每年组织老年人出游一次。带领大家观光祖国的锦绣河山。近年来分别带领老年人去了“参观新铁西”,“中旅小镇”,“雁呜湖”,“宝泉山”,“九一八纪念馆”,“沈阳世博园”,“台湾名品展”等等。极大地活跃了老年人业余生活,广泛地培养了他们的爱好和兴趣。据社区统计,喜欢出门游玩,而且身体行动方便的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