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调研报告

时间:2024-06-10 作者:艾小红 调研报告 我要投稿我要下载

农业产业调研报告

  在人们越来越注重自身素养的今天,报告的使用成为日常生活的常态,通常情况下,报告的内容含量大、篇幅较长。那么,报告到底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农业产业调研报告,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农业产业调研报告

农业产业调研报告1

  东城镇位于望城区北端,南邻铜官窑,北抵湘阴,西临湘水,全镇呈半丘陵区半垸区(苏蓼垸)分布,是八百里洞庭的边缘区,总面积56平方公里,距市区只有22公里,现辖7个村、1个社区居委会,5593户,总人口19624人,农民人均纯收入11360元,有水田1490公顷,旱土260公顷,林地1551公顷,水面面积1733.33公顷。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镇紧紧围绕东城镇发展的长远目标,努力提升东城农业整体水平,致力于建设“高效、生态、服务性”的现代农业。20xx年,全镇完成水稻种植面积近42000亩,优质稻34000亩,实现水产养殖4800亩。

  一、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1.农业规模化经营形势喜人。我镇农业规模化经营紧紧围绕政府工作思路中的“四基地”(精品粮油基地、名特水产基地、花卉苗木基地、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突出高档优质稻、名特水产、休闲农业、蔬菜四大主导产业,着力推进百里水产走廊建设,致力于打造农业休闲品牌,通过大力实施办企业、建基地、树品牌、带农户的战略,引进了东城生态农业、高家庄特种水产养殖、绿辰科技及泽伟农家乐为典型的规模化经营农业企业,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纷纷涌现,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截止20xx年底,共有家庭农场总数55个,其中50亩以下的只有一个,家庭农场经营耕地总面积1.3万亩,占全镇耕地总面积31%,全年家庭农场经营总收入为1952万元,共吸纳劳动力总数206人。截止目前,我镇已有农业专业合作社24家,农业公司4家,带动农户20xx余户。

  2.生态农业品牌不断彰显。围绕主导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我镇注重农业品牌化经营,重点打造东城“花园式村庄、农业特色产业基地”,发展了以“生态稻、生态油、生态椒”为特色的生态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培育出了享誉三湘的东城生态椒等省内知名品牌,走出了一条产品质量与品牌包装相结合的成功之路。做活“稻”字文章,着力建立苏蓼垸的万亩优质稻生产基地,与金霞米业等粮食企业结盟,建立了自己的品牌,灯文大米进入省农博会。做活“山”字文章,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基地共建万亩油茶基地,并成功引进雪峰山油茶,雪峰山油茶嫁接新技术获林业部科技司认证。做活“水”字文章,突出特种水产养殖等主导产业,重点培育了黄龙河、夹河、铁炉湖等几个特色鲜明、品种多样、竞争力强的特种水产养殖基地,提高产品的质量。如今,东成生态、金丰科技、湘立农业、群英蔬菜、隆平粮社等一批代表性的生态休闲农业品牌成了东城现代农业的新亮点。

  3.科技支农成效显著。我镇通过积极开展科普示范创建工作,充分发挥科技服务平台功能,配合区农业局、科技局开展了一系列科技支农活动,让农民在助农专家和企业的指导下,发展特色种养殖业,走上了增收致富的快车道。东城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在镇农技站的帮助下,利用科技助农直通车专家讲座和“科技下乡、服务企业”活动,引进了“无公害早熟辣椒”栽培技术,并采用了“公司+合作社+农户”的运营模式,规模不断扩大,效益有了较大提高。20xx年,我镇早熟辣椒栽培达1000多亩,仅通过农户掌握早熟辣椒栽培一项技术,全年解决相关劳动力就业1000余人,栽培示范户每亩增收达4000元,户增收达2万元。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农业基础设施比较落后。我镇农业的投入总量虽然有所增加,但由于镇域经济尚不发达、财力有限,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与农民对政府的期望以及现代农业发展的还有一定差距。尤其在水利设施方面,东城粮渔主产区为湘江环绕,常年面临洪涝灾害,水利基础设施和物资技术储备的'不完善,增大了扩大投入增加生产的风险,制约了现代规模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同时,全镇路网建设还也欠完善,交通区位优势不明显,拉大了与主流消费人群的距离感,不利于现代乡村休闲旅游农业的推广与发展。

  2.农业产业化进程比较缓慢。从产业规模上看,全镇家庭农庄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统计情况显示,1000亩以上规模的家庭农场和合作社分别只有1家,500亩以下占绝大多数,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利益连接关系不够紧密,尚未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从产业结构上看,农业规模化以从事种、养殖业等初级原料生产为主,农产品精深加工业不具规模,全镇农业产业化整体规模不大、层次不高。在产业化带动农民增收方面,各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收入大多在10—50万元之间,整体效益不高。

  3.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强。一是组织程度高、生产规模大、产品质量好的骨干企业还为数不多,全镇1000亩以上的产业基地只有1个,除“雪峰山油茶”“东城生态椒”等少部分规模化农业企业(合作社)形成了品牌外,绝大部分农业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还停留在本村本组的小打小闹阶段,知名度不高,辐射力不够;二是生产技术先进、转化力强、附加值高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规模不大、带动力不强,全镇的隆平高科种粮专业合作社参与农户仅200户左右,还没有真正起到龙头带动作用。

  4.农民综合素质相对偏低,存在思维误区。东城属长沙市区近郊,全镇青壮年劳动力大多在长沙市区经商打工,留守在家的多为老人、妇女和儿童,对于发展规模化农业存在着劳力、管理及科技因素的制约,全镇农业生产者尤其是农业技术人才严重欠缺。加上受传统思维误区的影响,群众普遍存在重进场务工、轻在乡农耕的思想,个别农户甚至直接将土地抛荒,发展现代农业的社会氛围和思想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

  三、主要措施及建议意见

  1.建立现代农业管理服务机制。突出农业的基础地位和首要地位,对各规模化经营家庭农庄和合作社在政策扶持、财政支持上予以倾斜,建立健全政府管理服务机制。一是改善行政管理职能,增强服务功能,加强行政公共服务,积极倡导“一线工作法”,努力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二是强化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与服务,着力推动农产品的市场推广,农产品的市场体系建设,逐步完善农产品物流配套系统。三是推动农业信息服务网络体系建设与服务,着力建成上下贯通、左右相连、渠道广泛的信息网络体系,规范信息传递制度,确保有质量的信息能准确、快速传递,尽快在农业生产及流通中发挥作用。

  2.优化现代农业产业结构。加强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建设,重点建设好四个基地,即油茶基地、蔬菜基地、特种水产养殖基地、优质稻生产基地,重点推进“三品”的开发,一类是以鱼、蟹、虾等为主的特色产品,重点抓好苏蓼垸中各村发展此项产业,使高家庄等水产养殖基地的辐射作用不断加强,争取健康养殖达到5000亩以上。二类是以有机无公害蔬菜为主的绿色产品,把东城生态椒、东城红薯粉、浅池莲藕等品牌打出去,争创特色产品注册品牌3个以上,1个以上省级品牌。三是以优质稻米、良种油茶、有机蔬菜为主的高附加值产品,力争成为全省一个知名度较高的优质稻生产基地,创建一个规模较大的良种油茶种苗基地,建成无公害蔬菜基地4000亩。

  3.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利用望城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平台,积极与湖南农大、中南林科大等高等院校开展对口技术合作,建立建强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进一步延长产业链,例如对东城生态椒除进行鲜椒出售、整椒包装外,同时制作辣椒红素、辣味素、辣子油、以及辣椒营养粉等深层次产品。重点扶持雪峰山油茶基地,加大油茶种苗研究、开发及生产力度,争取在三至五年内建成一个500亩左右的油茶种苗基地,一个10000亩的油茶种植基地,建设好一个油茶加工厂,形成毛油提炼、茶壳、茶粕综合利用的油茶深加工体系。

  4.鼓励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围绕我镇的主导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积极争取财政资金扶持和社会资金投入,提升农业规模化经营水平。推动现代农业的进一步发展,通过“技术上重点扶持、政策上重点倾斜、人才上重点照顾”等优惠措施,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力推广“公司+合作社+农户”相结合的经营模式,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降低农民农业生产风险,增加农业收入,提高农业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水平。

  5.加快发展乡村生态休闲旅游。充分利用我镇“山”、“水”资源优势,建设好苏蓼垸的“五纵十二横”水利景观建设,加大对黄龙河、铁炉湖、夹河的开发力度,逐步实施以“广种树、多栽花、不露黄”为主要内容的“百千万绿色愿景工程”(绿化百条乡村公路、千里河港堤岸、万户农家庭院),加大宣传推介力度,精心打造省会长沙旅游度假的新亮点,将东城打造为“人在林中、房在绿中”的河东绿色明珠。

农业产业调研报告2

  〔内容摘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本文通过对我市龙头企业经营情况的调研,提出壮大优势主导产业、提升产品技术和质量、强化企业内部管理、发挥财政政策导向和财政资金作用,不断提高龙头企业综合竞争力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对策建议

  为加强市级龙头企业财政扶持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市财政局组织检查组对市级8户龙头企业20xx年度财政扶持资金的使用及生产经营情况进行了专项检查。根据检查情况,结合企业现状,就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问题作一些探讨。

  一、基本情况

  我市8户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根据20xx年市政府要求,经市农业局、市乡镇企业局考察调研、评选后,于20xx年初确定的。这8户龙头企业均具有一定的地方经济特色,产品品质较好,有的产品拥有专利技术,有的产品在全国性的评比中获得金奖,如:市金桥食品有限公司“毛大”牌苦荞饭和姜茶获20xx年全国农产品加工贸易博览会金奖,苦荞饭获国家专利;水城姜业发展有限公司“山明”姜茶系列产品,通过了国家商检局出口认证,该企业20xx年3月还被中国农业银行、国家扶贫办评为国家扶贫龙头企业;六枝特区种子公司与省农学院联合开发生产的“西山”系列杂交玉米种子,七个品种已经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六枝特区粮食加工厂的“滴水滩”大米(富硒米),20xx年在中国(淮安)优质米博览会上获《优质产品证书》,并获得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颁发的`《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证书》;水城县茶叶发展有限公司生产的“水城春”系列,其中“水城春-凤羽”获第四届“中茶杯”全国名优茶评比优质茶称号,近期开发的“倚天剑”、“神州香”上市后很受市场青睐;盘县裕龙种业有限公司独家开发生产的“盘玉”系列杂交玉米种子,产品除满足本县需求外还推广辐射到生态类型相似的富源、沾益、水城、兴义、普安、晴隆、兴仁、安龙、威宁等县(市)。

  二、财政扶持资金投入、使用及效益情况

  为加快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引导市级龙头企业新产品开发、新技术引用、先进设备引进以及原料基地建设,扩大生产和销售,使我市龙头企业做大做强,20xx年市财政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安排农业产业化经营专项资金和企业挖潜改造资金共113万元用于补助扶持8户市级龙头企业。

  通过查阅账目,实地检查生产车间项目改造建设、项目基地生产建设情况,并对企业生产经营情况进行调研,8户龙头企业扶持及改造项目已完成和基本完成的有水城县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6户企业。通过项目实施,6户龙头企业均不同程度地在生产能力、技术能力、企业市场竞争力等方面得到一定提高。项目资金未下拨到位、项目未启动的有2户,分别是:钟山区金河乳业有限公司、盘县红果富家路畜牧科技有限公司。市安排金河乳业有限公司技改项目补助资金10万元已由市财政于20xx年12月拨付到位,龙头项目扶持资金5万元通过市农业局下拨到钟山区农业局后,由于金河乳业有限公司欠钟山区农业局设备款5万多元和奶牛基地鲜奶款2万多元,钟山区农业局未将资金下拨到企业。金河乳业有限公司由于技改项目资金未筹集到位,技改项目没有启动实施。至检查日止拨付到位的10万元技改项目补助资金在企业财务账上;市安排红果富家路畜牧科技有限公司产业化专项资金8万元通过市农业局已下拨盘县农业局,但至检查日止,资金仍滞留在盘县农业局账上未使用。

  三、我市龙头企业存在问题

  近年来,我市把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放在“三农”工作的重要位置,作为重要工作来抓,并取得了一定成绩。龙头企业在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也面临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是龙头企业规模偏小,辐射带动作用有限。8户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资产总额达到1000万元以上的仅有2户,销售收入达到500万元的也仅有2户,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二是部分企业管理方式、生产方式落后,技术含量偏低,盈利能力不强,发展后劲不足,企业成长速度缓慢。

  三是市场开拓能力不强,产品市场占有率不高,辐射面不宽,市场制约因素明显。

  四是企业从业人员素质和管理水平还不高,个别企业产权制度尚未明晰;企业财务管理普遍较为混乱,帐簿不健全,会计信息不真实,核算随意性较大。

  五是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没有建立,辐射带动作用不明显。一些企业与基地和

农业产业调研报告3

  农业产业化是促进农业发展,增强农业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也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和谐社会的需要。近年来,东坡乡始终把发展“三农”问题摆在首要位置,按照围绕“三农”调结构、抓特色、增效益的思路,认真贯彻中央的指示精神和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不断深化农村改革,优化产业结构,充分利用河谷光热资源,依靠科技进步,突出地方特色,进一步完善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落实惠农政策,切实稳定民心,充分调动农民投身农业、开发农业的积极性,全乡农业产业化获得长足发展。

  一、全乡概况

  **乡地处金沙江畔,位于武定县城西北部,距县城108公里,乡域国土面积168平方公里,东邻万德乡和发窝乡,南接田心乡和高桥镇,西与环州乡接壤,北与元谋县姜驿乡隔江(金沙江)相望,是武定目前唯一的民族乡。境内居住着汉、傣、彝、苗、傈僳、拉祜、白等7种民族,少数民族约占总人口的81%。境内地形地貌复杂,山高坡陡,沟壑纵横,勐果河、沙拉河、环州河三河南北纵贯全境,形成四山夹三河的低热河谷地形。立体气候明显,最低海拔950米(甲利),最高海拔2240米(大荞地)。年平均气温25—28℃,年平均降雨量580—650毫米,气候炎热,常年无霜,宜广泛种植香蕉、香巴蕉、花生、番茄、洋葱、玫瑰茄、芒果、人生果、酸角、冬早包谷、冬早蔬菜等各类多种经济林果及热区作物。20xx年,全乡辖8个村民委员会,60个自然村,75个村民小组。有4003 户,14389人。其中,农业户3659户,农业人口14032人,占总人口的95.7%。现有耕地面积14845亩,其中水田5335亩,旱地9510亩,人均1.05亩。粮食总产量598万千克,人均有粮353千克,工农业总产值517万元,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9‰,全乡经济总收入为307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344元。由于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农业农村发展后劲不足,经济社会发展速度缓慢,乡级财政收支困难重重等诸多原因,故是一个集贫困、山区、民族、宗教为一体的典型的民族贫困乡。

  二、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乡以优质香蕉、优质稻、冬玉米等为代表的农业产业化取得了较大进展。通过认真总结我乡近十多年来冬农开发和热坝作物栽培经验,细化发展目标,狠抓措施落实,优化区域布局,发挥河谷优势。在“优质化、市场化、产业化”上狠下功夫,在“优质率、商品率、增加值”上大做文章,突出重点,狠抓优质香蕉、优质水稻、优质菜豆、冬早玉米、热区水果基地建设,培育拳头产业,发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区域特色农业,取得了显著成效。

  1、种植业内部结构明显优化

  按照“注重特色,突出重点,规模经营”的'发展思路,坚持稳水稻,保香蕉,增定单,重冬季农业,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大力调整主要粮经作物的作物结构、品种结构。到20xx年优质稻面积达到3640亩,产量205.5万公斤,产值308.25万元;优质香蕉面积4020亩,产值350万元;冬玉米面积由1200亩,产值112万元,优质菜豆面积1000亩,产值161万元,花生1280亩,产值62.5万元。我乡已经发展为全县最大的香蕉生产基地,粮经作物品种结构、品质结构明显优化。

  2、科技措施、良种良法在农业产业化发展应用上成效显著

  一是加大了科技培训力度,做好新型农民培训。20xx年共组织各种培训350场(包括专题培训及以会代训)、黑板报48期,合计受训群众7600多人次,大大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种植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意识。二是水稻良种桂朝系列、楚粳系列面积达4000亩,多蘖壮秧、扣种稀薄、单行条栽、双龙出海等措施的应用率达98%以上。三是做好特产农业、订单农业的引导和指导服务工作。配合县农广校完成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作。共培训24场次,培训农户215人,合计150人毕业获得“绿色证书”。

  3、特色、优势产业框架基本构建

  经过近十年的探索,特色产业、优势产业框架基本形成。依托低冬季热河谷光温水资源,注重冬季农业开发,形成了河谷冬玉米、冬番茄、优质菜豆为主的特色农业种植带,20xx年发展种植了1100亩冬玉米,1000亩优质菜豆,350亩冬番茄。利用夏季光热资源,在河谷两岸发展优质花生1200亩,玫瑰茄450亩,优质柑桔300亩,龙眼150亩,大青枣450亩,石榴450亩,形成了河谷热区水果种植带。

  三、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我乡农业产业化经过近十年的探索和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但与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诸多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不大。表现为优势产业少且规模小,缺乏具有示范和品牌效应的基地典型,产业竞争力弱。种植上依然以分散的小规模农户家庭经营为主体,种植品种散而且规模小,制约了生产效率。个体经济实力弱,难以抗拒自然和市场所带来的双重风险,导致收入增长困难。

  二是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后续发展力量不足。近几年,我乡发展产业规模小,在引进龙头企业开发产品加工方面非常困难,尤其是缺少跨行业、跨地区的规模大、知名度高、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在我乡投资带动,导致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发展后劲不足。产品在产、供、销等环节上不能很好地衔接。

  三是基础设施薄弱,制约农业产业发展。我乡农村水、路等基础设施滞后,造成“有水不能用,产品运不出”,旱季河水从谷底流过,半坡农地缺水严重;雨季时常断路,造成农产品滞压,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

  四是劳动者素质偏低。表现为由于农户分散种植,缺乏必要的栽培管理技术和市场导向,优质高效农业意思淡薄,种植品种杂、乱,管理水平低,造成农业产出率低,农产品质量差,严重影响了群众生产积极性,制约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

  这些问题的存在极大地制约了我乡农业产业化进程,我们必须认真对待,深入研究,落实措施,挖掘潜力,破解发展难题。

  四、今后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农业产业化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中一件带有全局性、方向性的大事,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主要目标。当前,我乡的农业产业化正处于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牢牢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生态环境建设、扩大内需、移民搬迁扶持等机遇,紧紧围绕农业结构调整战略和“十一五”发展规划,以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以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为目标,突出特色和重点,狠抓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关键环节,采取切实有效的对策和措施,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

  1、优化农业区域布局。遵循“面向市场、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发挥优势”的原则,围绕农业结构调整战略,结合东坡乡农业产业化发展五大基地建设(即优质稻、优质香蕉、冬玉米、优质菜豆、优质河谷水果基地),整体推进,重点突破,优化农业区域布局。依托我乡低热河谷资源,重点发展优质香蕉、优质稻、无公害菜豆、双低油菜、中药材、热区水果等特色主导产业,按照基地化、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生产要求,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2、培育主导产业。一是发展优质香蕉。在所所卡、东坡、东甸、白马口、庄房发展优质香蕉3500亩。二是发展优质水稻。在所所卡、东坡、东甸、白马口、庄房、达卧6个村委会夏季发展高档优质稻4000亩。三是发展冬玉米。9月中旬在所所卡、东坡、庄房3个村委会利用秋热发展地膜冬玉米1000亩。四是发展无公害菜豆。利用秋季光热资源在东甸、白马口发展无公害菜豆1000亩。五是发展玫瑰茄。在白马口、以赤叨、东甸发展优质玫瑰茄1000亩。

  3、发展特色产业。按照农业结构调整战略和“十一五”发展规划,把农业产业化战略与农业结构调整、扶贫开发、移民后期扶持等有机结合起来,根据自然条件和资源优势,打破行政区域界限,统一规划,统一品种,优化农业区域化布局。在达卧、东坡、发展优质柑桔300亩,石榴300亩。在东坡、所所卡、东甸、白马口发展优质芒果200亩,大青枣350亩。

  4、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认真落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村重专大户的优惠扶持政策,引进龙头企业到我乡发展番茄、香葱、甜脆玉米生产基地,并进行加工生产。大力培育农产品运销中介人和经纪人队伍,培养一大批农村种养加销重专户,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组织。

  5、提高农业科技含量。鼓励农业、畜牧、科技、林业、扶贫等部门及龙头企业等参与到农业产业化发展中来。大力开展农业科技知识技能培训,举办新型农民培训班,结合乡情突出特色,有针对性地对农村劳动者进行集中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

农业产业调研报告4

  为大力扶持和发展龙头企业,加快推进我县农业产业化进程,根据县人大年度工作的安排,农工委在常委会副主任王三毛的带领下,近期先后深入县农办、冈上、向塘、三江等部门和乡镇,就我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和成效

  近年来,我县相关部门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全力打造新型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建设”要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和市委关于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坚持把龙头企业作为农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的重要手段,大力加强农产品基地和农业服务组织建设,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向“企业+农户”、“企业+基地+农户”等多种形式的产业经营组织发展,加快了全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有力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

  1、龙头企业不断扩大。20xx年全县有市级以上龙头企业45家,20xx年达70家,20xx年达94家,占全市的39。3%,其中国家级3家,省级19家,市级72家。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117亿元,出口创汇5000多万美元,实现税收2。1亿元,带动27。3万农户,实现户均增收3000元。

  2、农产品基地得到加强。农产品生产基地作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础,是龙头企业联系广大农民的主要纽带。近几年,政府每年投入资金1000万元左右,扶持龙头企业在“两带”建设农产品基地,基本形成了粮食、生猪两个主导产业和家禽、特种水产、蔬菜、花卉苗木四个特色产业的格局。至20xx年底,已形成200亩以上的规模种植基地25家,20棚以上的规模养殖基地35家,全县生猪饲养达181。3万头,家禽饲养达3686。6万羽,水产品起水量12。02万吨,蔬菜种植26。2万亩,产量69万吨,苗木2万亩。

  3、农业服务组织健康发展。每年投入资金80万元,引导扶持农业服务组织成长,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促进农产品的有序流通。至20xx年底,全县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400多家,其中省级示范社3家,市级示范社7家,组建了生猪、蔬菜、水产、粮油等协会6家,各类中介组织30多个,培育各类农产品经纪人20xx多人。

  4、品牌创建初见成效。培育和发展省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19个,国家绿色(有机)食品品牌24个,产品168个,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42个,注册商标124件,拥有“汇仁”、“皇禽”2个驰名商标和“国鸿”、“昌碧”、“稻香园”、“九木堂”等9个著名商标,绿色品牌和商标数量均为全省县(区)之首。

  5、“一村一品”、“一乡(镇)一品”基本形成。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我县农业产业化经营因地制宜,充分发挥挖掘各乡(镇)、村的资源潜力,大力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优势产业。目前,已基本形成“一村一品”、“一乡(镇)一品”,如冈上万舍的`蔬菜和东潭的蛋鸭、三江村的蔬菜、蒋巷的粮食、黄马的茶叶和花卉苗木、塔城的水产、向塘的蔬菜等。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经过近几年的努力,我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存在一些实际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1、部分企业质量不高,行业分布不均匀。我县龙头企业总体水平还不高,生产规模偏小,大多为初级加工,缺乏精、深加工能力,产品档次和附加值不高,市场竞争和带动能力较弱。如蔬菜传统方式种植偏多,像采用塔城青岚无土栽培、武阳鑫和源蔬菜基地生物物理杀虫等新技术种植的较少。而且,企业所属行业分布不平衡,多数集中在粮食加工、生猪养殖和禽蛋加工领域,不利于我县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全面发展。

  2、企业融资渠道不畅,资金瓶颈制约发展。我县龙头企业大多正处在发展扩张阶段,资金需求缺口较大。但多数企业用地为租赁土地或农业用地,不具备担保和抵押功能,企业融资较为困难,制约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

  3、企业土地流转不易,规模扩张空间狭窄。传统自给自足的种养模式导致农户流转土地的积极性不高,而且现在受国家30年土地承包期限政策的限制,企业不能长期租用土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投入热情,制约了生产规模的扩大,难以发挥企业的规模经济效应。

  4、市场营销路子不广,销售渠道不稳定。农业生产容易受天气、气候等自然因素影响,农业市场经济的风险又较大,而中小企业市场营销能力还不强,规避风险能力较弱,亟需增强防范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5、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完善,影响现代农业稳定发展。受资金投入影响,全县农业生产基础设施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相比还较为滞后,主要包括农田水利设施较为薄弱,道路交通不够发达,电力线路不能完全满足生产需要,防灾抗灾能力不够强。

  6、面源污染不容乐观,农业农村生态环境形势较为严峻。大规模的畜禽养殖产生大量粪便和废水,未经过无害化处理就直接排放,极易造成空气和地下水污染,附近人居环境也受到直接影响。如八一乡涂埠村生猪养殖导致环境恶化,甚至出现“猪赶人走”现象;冈上镇孵化厂孵完蛋后的蛋壳直接丢弃和放养蛋鸭,对地表水和地下水也会造成一定的污染。

  三、意见和建议

  1、进一步强化科技支撑。加大对龙头企业的科技投入力度,择优选择一批辐射带动能力强、带动农民增收效果明显的重点龙头企业给予重点扶持,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进农产品深度加工开发和综合利用,延伸产业链,逐步实现

  农产品向精、深加工发展,不断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全面增强企业自身发展水平和竞争能力。

  2、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积极转变思路,创新机制,坚持市场化运作,走多渠道、多形式融资道路,着力发掘民间资本,同时加大对龙头企业固定资产和技术改造等中长期贷款的支持力度,为企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和保障。

  3、进一步鼓励土地流转。土地流转时,可根据实际情况,除了企业应该支付给农户的土地流转费,建议再由政府拿出一定财政资金补贴给农户,既可增加农民收入,又能提高农民流转土地的积极性,大力鼓励规模成片地流转土地。

  4、进一步培育农产品经纪人。加大知识技能专业培训,打造一支业务能力强、素质高的农产品营销队伍。积极为农产品搭建流通平台,开辟市场销售渠道,为经纪人提供优质服务,努力营造良好发展氛围,促进农产品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切实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

  5、进一步加强政策和资金扶持。农业产业化资金可随财力的增长而逐年增加,建立稳定的增长机制,加快改善基地农田、水利、电力线路等生产条件和基础设施建设,大力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在农业企业招商引资方面,要认真考察,避免出现钻国家政策漏洞的现象,尽可能地多扶持本地企业。

  6、进一步加大环境整治力度。推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过程中,要做到总体规划,合理布局,注重生态效益和环境保护,促进生态养殖的良性循环。对一些地方规模化生猪养殖造成周围环境和地下水污染的问题,要加强治理,大力推广伟瑞菜养殖有限公司的沼气发电、污水循环沉淀后排放及八一乡涂埠村养猪专业合作社的生物发酵厂(零排放)的养殖新技术,防止面源污染,切实保护好生态环境。

农业产业调研报告5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大战略举措。为从总体上把握和摸清我镇农业产业化经营情况,为领导完善决策部署提供服务,我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对我镇农业产业化情况进行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高桥镇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一)农业产业化组织发展迅速,综合实力大幅提升

  一是往年在花桥村委会种植食用菌50亩,正常种植36亩,品种有大球盖菇、平菇、香菇。近年来,随着四川、昆明、浙江等主产地的种植品种更新,食用菌的价格也在一路走高,特别是20xx年上半年,种植户亩均可达9000元左右。产值达40余万元。如能在年中期保证玉米地种植的原料、资金及技术条件,种植前景不可估量。同时据调查发现,花乔地区的大球盖菇在窝堵地区种植产量高于花乔,现在大量的种植户也向窝堵地区转移,当地特殊的水文气候和农户多年的种植经验,相信食用菌种植将成为当地增产增收的新亮点。

  二是20xx年元谋闽中公司在高桥村委会承包220亩土地,种植香葱,品种为中国葱、火葱,虽然种植前期历经波折,今年产量产值还未知,但前期有镇党委政府、县农业局及当地农户的热情参予,公司还是将高桥当作种植基地来投入开发,在20xx年,还将引进德国米葱进行种植,同时,进一步推广、扩大出口西兰花种植面积,预计发展带动20xx亩。公司高层也经过实地考查,现正在筹备资金投入、土地征集及加工企业建设阶段。

  三是马鞍村委会段丽在下以坝承包80余亩土地,种植大荚豌豆50亩,市场前景可观,12月份上市可达9-11元/公斤。由于受气候的影响,20xx年秋冬季损失达30万元左右,但其本人还将在20xx年1月份种植西兰花,主要品种黄选、玉秀。由于受资金投入、运距条件和技术成本的限制,该种植户所种植的产品只能供给昆明部分市场用作散货,但来年武定到昆明的高速公路打通,其产品就可直供昆明蔬菜市场的鲜货,甚至出口,产值将翻数倍。同时,高速公路的开通,也将意味着武定、高桥成为昆明“菜篮子”的前沿,昆明蔬菜基地的滩头。

  四是早青豌豆种植面积逐步趋于稳定。主要种植地区集中在上片西菊拉、小河、己梯、庄良等村委会,年种植面积约为8000亩,产量达320万公斤,产值6000余万元,下片大村、花桥、老滔等山区村委会面积也在逐年扩大。在来年只要依托品种改良和进一步合理调整种植茬口和节令,就可提高土地的复种指数,增加有限土地的高效产出。

  (二)优势主导产业趋于明显。以上片为主的早青豌豆种植;花桥村委会的食用菌种植;闽中公司高桥基地种植的香葱;种植大户段丽种植的西兰花等产业,这些产业都体现了企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的特征,初步形成产业化发展的基本模式。

  (三)农业生产标准化逐年提高。按照优质、高产、高效、特色、无公害和绿色为主的农产品生产要求,正认真组织上报上片早青豌豆和下片水稻两块绿色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在来年将可使高桥地区近2.6万亩土地认证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同时,将进一步争取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农产品论证步伐。让高桥适应新的农产品生产制度。

  (四)常规农业发展走上正轨

  一是受上级部门及镇党委政府的重视,体系逐步理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正在形成。我镇农业科技单位以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为突破口,积极服务农业产业化发展。推动了我镇农业科技创新,加快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二是通过新品种试验示范、良种推广面积逐年扩大。高桥属于冷凉坝区,单一典型形小区域气候使得水稻、及玉米品种发展受到极大限制,适应性、高产性品种较少,经过多年的摸索研究,以及各项试验示范项目的完成,良种推广面积逐年扩大,各项科技措施得以常规化实施。

  三是农民培训体系和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基本建立。通过示范县项目建设品种培训、高产示范区建设高产培训、测土配方项目科学施肥培训、绿色证书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的实施,农民培训工作已步入正常轨道,农民素质不断提高。农业信息服务快速发展,县镇

  两级都建立农业相关网站,及时搜集发布农业信息,初步形成了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生产、技术、市场、供求、价格、进出口等信息服务的体系。

  二、高桥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瓶颈”问题

  高桥镇的农业产业化发展当中,老的单一农户零散种植方式已然不合时宜,每一个产业的发展,特别是种植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土地,而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要是就是土地的高度集中,首当其冲的土地流转问题也成为阻碍高桥镇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瓶颈,对此问题,特别表现在三点:

  1、群众意识淡薄,对土地流转的目的、意义认识不到位,认为自己是农民,没有土地我们还能做什么,更有少数人拿着是草,放开是宝,宁愿长草也不放开经营。

  2、农田水利及道路条件等基础设施较差,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什么是自然灾害,我个人认为,要你下雨时你不下是灾,要你干旱时你不干也是灾,而放眼高桥的土地,不下雨时就旱,下雨时就涝,能排能灌的有多少。

  3、少数领导干部认识不到位,单方面认为土地流转是企业和农户的事,与我何干?没有充分认识到土地流转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会主动的提前预见性的看待和解决发展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二)农民诚信意识缺失。诚信缺失的现实原因是农户的短期利益与企业的长期利益相矛盾,产业发展长期性与市场竞争短期性相矛盾的结果。其实只要有第三方的介入,建立三方认同的一些长效保障机制,该问题自能迎刃而解。

  (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普遍规模较小,带动能力不强。龙头企业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的火车头,它的带动能力的强弱决定了农业产业化的规模进程和效益,但现阶段我镇的'龙头企业处于发展初期,规模小,产权及产品结构单一,吸引的外来资本和社会投入不多,规模效益低,带动能力不强,带动面窄,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当有限。

  (四)土壤、气候等条件恶劣,部分土地贫瘠干旱或者涝灾严重,年头旱涝冰雹灾害频发,年尾霜冻冰冻频繁。

  (五)轻商、轻种植户现象存在,引进办法不多,而引进后扶持及管理脱节。

  三、20xx年农业产业化发展相应措施及发展规划

  (一)相应措施

  针对上述问题,继续推进农业产业化,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必须扎实做好以下几点。

  1、切实加强对农业产业化工作的组织领导

  切实加强对农业产业化工作的组织领导,不仅仅是成立组织,开协调会议,而是要突出围绕发展农村生产力,整合资金、技术等各方面的资源优势,集中力量办大事,解决好产业化发展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特别是土地流转问题,应按照农业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积极提供流转服务。据一份来自全国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调查统计显示,调查县中已有85.5%的乡镇依托农村经营管理部门建立了流转服务组织,为农民流转土地提供流转信息、法律政策咨询、价格评估、指导合同签订、协调利益关系和调处流转纠纷等服务。在50%的调查县中,由乡村组织提供服务的流转面积已占流转总面积的50%以上。同时,我镇应采取措施支持鼓励流转。一些经济发达地区拿出专项经费支持鼓励流转。目前已有11.3%的县(市)拿出专项资金加强土地整理和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为通过流转实现适度规模经营创造条件。有5%的县拿出专项资金对流转双方给予适当补贴。

  2、切实加大投入力度

  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不断加大对农村科技、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不断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重点保证科技创新方面的资金需求,解决农业产业化发展中技术含量不高的瓶颈制约。

  3、采取切实措施,培育发展龙头企业。

  龙头企业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原动力。用农业产业化带动农业发展,其核心是要有一批拉动能力大,辐射范围广、市场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因此,要着眼于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势,本着“高水平、大规模、专业化、外向型”的思路,按照“以大型龙头企业为主,以中小型龙头企业为辅,多元启动,群体发展”的原则,加快龙头企业建设步伐。

  4、是大力发展一批。吸引有雄厚资金的民营企业进入农业产业化领域,为农业产业化增添新活力。通过兴办龙头企业,提高农产品转化率。壮大龙头企业的规模与实力,做强产业化经营的“火车头”

  5、切实加强农民技术培训工作

  从提升科学意识和基本技能着眼,从营造科普环境,培养科普队伍,强化科普手段入手,以实用技术培训为重点,大力提高农村劳动者生产技能。

  (二)20xx年发展规划

  1、依托各级各部门力量,引进及帮扶现有种植企业及种植户,其中,发展小葱xx00亩,西兰花xx00亩,食用菌50万平方米,早青豌豆扩大下片种植面积,提高品质,力争种植面积达到xx000亩,产值达850万元。

  2、引进1-2家规模较大的龙头企业,发展新品种种植200亩。

  3、争取元谋闽中公司及种植大户到高桥注册公司,投资办厂,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稳定种植农户信心。

  4、继续做好常规农产品的试验示范,良种推广,优质农资供给。加大新型农民培训及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5、完成20xx年武定县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建设。

农业产业调研报告6

  农业产业化是我国农业经营体制的创新,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集成利用资本、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带动农户发展专业化、标准化、集约化生产,是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主体,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为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做大做强龙头企业,xx市委、市政府按照中央关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紧紧围绕中央1号文件精神,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全局,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方针政策,坚持把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和推进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作为建设现代农业的全局性、方向性工作来抓,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以扶持培育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为突破口,不断提升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在加快推进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的都市区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基本概况

  近年来,我市通过贷款贴息、带动示范奖励等,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培育壮大了一批龙头企业,助推了速冻食品等一些主导产业的兴起,企业带动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农户增收明显,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农业产业化经营队伍不断壮大,带动能力显著增强。近年来,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发展迅速,市级龙头企业数量逐年增长,同时涌现出了一批在国内有较大影响力的国家级和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在各级有关部门的积极推动和各项优惠政策的大力引导下,越来越多的涉农企业投入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队伍中来。截至XX年底,全市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总数已达到362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13家,省级龙头企业50家(目前已达到60家),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数量在全省排名居首。362家龙头企业中有加工型125家,种植型57家,养殖型109家,流通型43家,市场带动型8家,综合型20家,XX年实现总产值600余亿元,农产品和投入品交易额400多亿元,带动本地及外地农户一百多万户。

  二是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截止XX年底,xx市共有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型企业484家,其中农副食品加工业94家,食品制造业78家,总产值1326、9亿元,增加值502、3亿元,营业收入1221、1亿元,利润总额145、3亿元,税金总额113、6亿元。全市经认定的125家加工型龙头企业全年实现销售收入410亿元,其中,白象、三全、金星、思念分别达到60余亿元、30亿元、27亿元、18、3亿元。去年,我市有10家龙头企业入选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行业十强,占全省总数的18%,充分展示了我市加工型龙头企业的实力和水平。

  三是企业实力显著增强。三全、思念公司的饺子、汤圆、粽子等速冻食品的产销量分居全国速冻食品行业第一、第二位;金星集团啤酒产销量达120万吨,连续5年居全国第四位;枣制品生产企业好想你公司产量居全国同行业第一位;方便面生产企业白象集团和天方集团产量分别位居全国同行业第三位和第十二位;金苑面业拥有全国最大的生产线,日加工小麦2600吨。随着实力不断增强,我市龙头企业已逐步向上市之路迈进,三全、思念、雏鹰、好想你等公司已分别在海内外成功上市,白象、广安、金苑等国家级龙头企业的上市工作也正在筹备之中。

  四是主导产业渐成规模。市区北部以三全、思念为主体的速冻食品工业园,产品市场占有率达到50%以上,成为全国重要的速冻食品加工基地;马寨食品园区以东方集团的食品机械加工为龙头,集中了方便面、小食品、速冻食品等生产企业;以新郑薛店为主体,机场加工区、孟庄镇为补充的中原食品工业园区,集中了白象集团、统一集团、四季胖哥等近百家食品加工企业,该园区XX年销售收入超过90亿元。

  五是农产品流通市场日益繁荣。据不完全统计,全市现有300多家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和12家大型农产品及农业投入品批发市场,XX年交易总额预计突破400亿元。目前,初步形成了多元化的市场主体、多层次的市场网络和多形式的交易方式相结合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已成为全国重要的农产品集散地和农业走向国际市场的窗口和信息源。市场的繁荣,物流的畅通,扩展了农产品销售渠道,延长了产业链条,推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带动了农产品加工等产业的快速发展,提高了农产品附加值和综合效益。

  二、xx市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要做法

  xx市委、市政府结合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推进农业产业化工作快速发展,总结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制定发展目标,开拓工作思路。xx市委、市政府站在战略的高度,用现代工业的理念和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思想指导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通过宣传教育、参观培训等多种方式,逐步提高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各级领导干部、农业科技人员及广大农民群众对农业产业化经营重要性的认识,为推进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奠定思想和组织基础。在工作中,围绕加快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这个中心,不断创新思路、创新举措,努力开创农业产业化经营新局面,实现了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较快发展。

  2、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xx市委、市政府1999年就成立了由财政、工商、税务、农业、林业、科技等多个部门为成员单位组成的xx市农业产业化经营领导小组,主抓农业的市委副书记担任组长,市人大、政府、政协相关领导担任副组长,并在xx市农委设立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全面统筹协调全市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xx市四大班子中的主要领导也经常深入到龙头企业和种养基地进行调研、视察、指导,有力地推动了农业产业化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为更好地推进工作,市农委设立农业产业化办公室作为专业处室,并在农委下属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成立了财政全供事业单位“农业产业化工作站”,健全了组织,加强了力量。

  3、制定优惠政策,突出扶持重点。近几年,xx市相继下发了《关于扶持xx市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的通知》、《xx市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认定和运行监测管理办法》、《xx市农业产业化经营贴息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关于增加农业投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意见》等重要文件。XX年,为进一步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势头,xx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强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见》。从XX年起,市财政对龙头企业贷款贴息额度由原来的500万元追加到1800万元;同时,每年安排500万元资金,对与农户建立起良性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户能力强的示范性龙头企业给予奖励。各项惠农惠企政策的制定和落实为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XX年xx市出台了xx市委、xx市人民政府《关于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意见》(郑发[]5号),从XX年起,市财政每年安排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9300万元,对农业龙头企业加大扶持,重点是贷款贴息和奖励补助,帮助企业做大做强,促进农业产业化项目建设,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

  4、加强宏观引导,提供优质服务。在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中,xx市委、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来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步伐。一是放手发展民营经济,引导民营经济积极参与到农业产业化经营中来,使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二是引导农业龙头企业树立“立足农业、富裕农民、繁荣农村、服务社会”的经营理念,积极带动农民致富;三是引导农业龙头企业更新观念,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不断增强市场竞争力;四是引导企业建立自身的科技研发机构,加快自主创新,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在服务方面,全市各部门千方百计在技术、资金、人才、物资、信息等各方面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优质服务,并组织专业技术骨干力量,深入到生产企业和田间地头,帮助解决生产经营中的技术难题。XX年xx市成立的“xx市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协会”更是为企业提供了一个加强沟通、资源共享、互惠共赢的平台。

  5、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培育农业优势产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础,通过农产品的多次加工增值,不仅能大幅度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而且能够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同时还能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农村富裕劳动力转移。市政府进一步整合扶持资金,重点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技术改造、新技术开发等重大项目进行扶持;鼓励和扶持发展优势农产品加工业,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到农产品加工业中来,建设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集群,把建成中原地区农产品加工区域中心,带动xx市农村经济的发展。

  6、鼓励企业自主创新,注重技术体系建设。着力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步伐,注重企业对农户的科技示范及技术培训作用,促进生产基地的标准化生产;鼓励有条件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组建自己的研发机构或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共建研发机构,建成一批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构建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科技创新方面,xx市选择经营与管理水平和科技投入水平较高、重视技术创新、带动能力明显的农业龙头企业加强培育,目前已培育近50家“xx市现代农业科技型龙头企业”。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推行清洁生产,注重环境保护,发展循环经济,提升农产品的综合利用水平。

  7、支持农业物流贸易,构建农产品购销体系。充分发挥得天独厚的交通枢纽优势,引进现代管理理念,大力发展农产品和农业投入品现代物流业。加快推进农业物流中心和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进一步优化物流节点网络,完善物流配套服务设施,支持农产品产地和集散地批发市场、集贸市场建设,加快生鲜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建设,引导市内大型连锁超市与农产品生产基地实行“农超对接”。积极发展农业会展经济,探索电子商务、网络销售等现代营销方式,构筑功能完善的农业物流系统。

  8、实施品牌战略,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创立名牌,特别是创出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品牌,是xx市龙头企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注重把发展优势重点企业与实施名牌战略有机结合起来,加速培育名牌产品、名牌企业,以优势促名牌,以名牌带优势。选择能突出xx市龙头企业形象、有利于提高企业品牌知名度的活动方式进行整体宣传。在重点培育壮大“思念”、“三全”、“白象”等现有知名品牌的基础上,鼓励、支持龙头企业积极申报认定国家和省级驰名商标和著名商标、产地注册等。同时,以多种形式参加省内外、境内外的产品推介活动。

  9、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提升企业带动能力。围绕龙头企业的加工需求,加强原料基地建设,积极打造“第一车间”。通过统一规划,建立企业和基地利益联结机制,积极推行“公司+基地+农户”、“专业市场+农户”、“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农户”等多种合作方式,稳定双赢的利益联结关系。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定向投入、定向服务、定向收购等方式,大力发展标准化种植、养殖,建立规模化农产品原料生产基地,把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农业综合开发等方面的项目建设与原料基地建设结合起来,增强建设合力。

  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也不容忽视。一是企业实力仍有待提升。虽然全市龙头企业已达362家,但是大型企业集团较少,整体实力及规模与发达城市相比还较弱。例如全市农业龙头企业只有白象集团销售收入超过了60亿元,销售收入超20亿元的企业还不到10家,超百亿、跨区域的大型企业还是空白;二是产业结构不尽合理。比如,我市面制品加工业发达,畜产品加工比较薄弱,畜产品加工企业少,而且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几乎没有;蔬菜种植面积和产量有了很大提高,而蔬菜加工能力、仓储能力滞后;农产品加工企业不少,而能生产高附加值产品的企业不多。三是科技创新能力较弱。多数龙头企业尚未建立专门的研发机构,缺乏科技支撑导致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影响了市场竞争力;四是品牌创建有待加强。拥有国家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称号的龙头企业较少,在全国叫得响的农产品知名品牌仅有三全、思念、好想你等。五是利益联结机制有待优化。部分龙头企业自身发展了,而带动农民一起致富的责任感和意识还不够强,带动能力较差,带动效果不明显。六是企业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许多瓶颈问题亟待解决。受经济大环境和土地政策等影响,企业经营过程中遇到许多困难,比如企业融资问题、规模用地问题,这些问题不同程度地影响了企业的发展。

  三、进一步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的建议

  1、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以规划为引领,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序发展,实现规模经营。通过科学规划,依托现有产业布局和产业基础,根据产业优势和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引导龙头企业向集聚区内集中,统筹布局农业产业化聚集区。结合xx市农业相关优势产业打造蔬菜花卉集聚区、食品加工集聚区、饲料加工集聚区、农业休闲观光等若干个农业产业化集聚区。围绕xx市现代农业“136工程”,重点支持龙头企业建设一批省级、市级重大项目,促进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快速发展。

  2、积极培育农业产业化集群。坚持以地方资源优势为基础,以龙头企业集群集聚为重点,与xx市都市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有机结合,统筹布局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按照“基地支持、龙头带动、流通服务、特色高效”的原则,选择一些基础条件好、比较优势强、发展潜力大的农产品生产区,通过建设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和集约化原料生产基地,壮大龙头企业、培育知名品牌、完善农产品批发市场等措施,着力打造一批“全链条、全循环、高质量、高效益”的农业产业化集群,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特色突出、竞相发展的格局。

  3、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础,发展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通过农产品的多次加工增值,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综合效益。加快推进主食工业化,提高面粉加工集约化水平,发展终端面制品,拓宽玉米、杂粮的开发利用渠道,壮大速冻食品加工产业。扩大肉类加工规模,推进传统中式肉制品现代化改造和工业化生产,大力发展冷鲜分割肉、调理肉制品、熟肉制品等主导产品,积极开发新型高端肉制品。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建设一批标准化原料加工基地,为农产品加工企业提供安全、优质的加工原料。鼓励龙头企业根据生产需要,结合我市自然条件和现有农产品种植、养殖优势,建立标准化农产品原料生产基地。

  4、加强产业化项目带动。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建立农业产业化重大项目、招商项目库,主动围绕中央、省、市产业政策策划项目,围绕重点企业发展及扩张需求策划项目,围绕产业发展策划项目。积极策划一批与龙头企业相配套的项目,发挥龙头企业的集聚效应,认真策划一批填补产业空白点、壮大产业薄弱点的项目,延伸产业链,促进产业集聚,切实做到策划一批、储备一批、推介一批、实施一批,推动产业发展。建立农业产业化重大项目建设推进周例会制度,协调发改委、土地、税务和金融等部门解决企业项目建设过程遇到的问题。

  5、强化资金扶持。按照《关于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意见》(郑发[]5号)文件精神,落实文件提出的各项农业产业化扶持资金,根据扶持资金的用途,分类制定项目资金使用办法和考核奖励办法,科学使用扶持资金,真正使政府的扶持资金起到撬动社会资本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作用,达到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农民致富的目的。同时要落实好国家、省、市对龙头企业的有关税收、信贷、用地、用电等各项优惠政策。尝试成立政府出资的政策性农业担保基金,破解中小农业企业融资难问题。

  6、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大力发展订单农业,规范合同内容,明确农企双方权利责任,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形成相对稳定的购销关系。积极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等多种组织模式。引导农户在自愿合作的前提下,发展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经营,逐步加强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等利益主体的有机联系,形成目标一致、风险共担、利益均沾、合力参与市场竞争的经济利益共同体。继续对与农户建立起良性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户能力强的示范性龙头企业给予奖励,切实发挥龙头带动作用,让农民更多地分享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成果。

农业产业调研报告7

  近年来,我县立足自然环境优势,以打造国际乡村旅游综合示范区为契机,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区域特色资源为基础,以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为目标,围绕特色抓产业,围绕产业强龙头,围绕龙头建基地,围绕基地带农户,大力实施农业结构调整,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全面促进农民增收,通过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农业产业化进程明显加快,初步形成了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发展、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格局,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结合我县县情,确定了粮食、蚕桑、茶叶、木竹、蔬菜、油茶等重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内容,统一思想,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奖励措施,农业产业化得到强力推进,逐步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农业产业格局,基地规模逐年扩大,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技术逐步成熟,农业质量、品牌意识逐渐增强,农业效益和农民收入提高。

  (一)农业产业基地具有一定规模。从目前的现状来看,我县已初步形成以山区为主的茶叶生产基地、以县城盆地为主的蚕桑基地、以洪星乡为主导的山区木竹基地、以碧阳宏村为基础的蔬菜基地以及柯村的皖南花猪养殖基地。

  (二)产业化经营格局基本形成。已初步形成了以五溪山茶场、柯村茶叶市场为龙头的茶产业,以华盛、丝业公司、信达公司、蚕种场等为龙头的茧丝绸产业,以杉森木业、金九贸易、港殿竹业等为龙头的木竹加工业,以桃源罐头、惠达食品为龙头的罐头加工业等四大农业产业体系,为我县农产品的生产、收购、加工、销售和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龙头企业实力逐步增强。截至20xx年底我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8家,其中:茧丝绸系列有华盛集团、黄山丝业公司、黄山信达丝线公司三家,累计产值28295万元,利润达到726万元,税收达到484万元;食品系列有惠达食品有限公司和桃源罐头食品有限公司两家,年产值达到5143万元,利润64万元,税收达到167万元;木竹加工系列有杉森木业、金九工贸、港殿集团三家,年产值达到19579万元,利润达到689万元,税收达到665万元。

  (四)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迅速发展。截至去年年底我县累计成立各种农业专业合作社55家,其中,蚕桑类的合作社13家,茶叶合作社12家,林业合作社12家,养殖业方面的合作社7家,其他特色种养加工业合作社11家。

  (五)农业产业化服务体系逐步完善。我县农业服务体系中现有粮油站、蚕桑站、茶叶站、畜牧兽医站、植保站等,林业服务体系中现有基层林业站和林业改革综合服务中心等,完善的农业服务体系为产业化发展、农业项目实施提供有效的行政管理和技术支持。

  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成效

  (一)农村经济快速发展。随着农业产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我县农村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20xx年农业经济年报统计显示,全县农村经济总收入25.39亿元,比上年增长23.7%。

  (二)农民收入稳步增加。20xx年我县面临国际金融危机的'不断蔓延和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全县上下积极应对,认真落实党的各项惠民政策,大力实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全县初步形成了粮食、蚕桑、茶叶、木竹、蔬菜、畜牧等六大农村经济支柱,农民人均纯收入5562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8%;其中,来自农业产业发展方面的收入2487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4.7%,农民的家庭状况和条件进一步改善。

  (三)乡村旅游迅速崛起。近年来,我县着力打造旅游经济强县和国际乡村旅游综合示范区,旅游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乡村旅游迅速崛起,农旅结合效益显现。同时带动了旅游与工业、农业及文化产业的深度结合,切实增强旅游的牵动作用。成功举办了四届中国黄山国际山地车节,精心策划组织三届XX县桃花节(开茶节)暨“桃花源里赏花游”系列活动,推出独具XX县特色的赏花-采茶体验-徽菜美食游等差异化的乡村旅游产品,全面展示古黟魅力和新农村建设风采,提升XX县知名度、美誉度和外向度。20xx年我县旅游接待游客总人数达到403.16万人,其中境外游客达到14.86万人,旅游门票收入6822.52万元,旅游经济总收入达到1.63亿元。

  (四)基础设施得到改善。20xx年投入资金1447.5万元,新建村村通道路25条,总里程达到57.9公里;投入资金248万元,完成农村饮水安全项目村16个,解决农村安全饮水人口5000人;投入资金323万元,加固病险水库5座;还有灌溉碣坝、渠道等一批小型农业基础设施得到及时的修复;投入资金160万元,完成农村沼气网点项目45个,新建沼气池750口,全县累计完成8200口;结合沼气项目建设,广泛开展了“三清三改”为主要内容的环境整治工作,村容村貌有了较大的改善。

  (五)特色种养业已成为我县新亮点。随着农业产业化的迅速发展,特色种养植业发展势头喜人,皖南花猪、黄山黑鸡、七彩山鸡、獭兔养殖、泗溪香榧、芦笋种植基地、山坞无公害蔬菜、油茶基地等一批特色种养植业得到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扶持,为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农业产业调研报告8

  是个山区农业县,县域经济中,农业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国家强农惠农政策实施力度的加大以及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出台实施,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前景更为广阔。因此,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依靠龙头带动和科技进步,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是加快我县经济发展,实现富民强县的重要战略。

  一、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现状

  (一)三大主导产业根基稳固

  目前,全县已形成一批布局相对集中、区域特色明显的刺葡萄、南酸枣、毛竹林等三大主导产业。据统计,全县已种植刺葡萄1500亩,南酸枣人工栽种5万亩,年产南酸枣鲜果3000吨以上。全县现有毛竹林面积67.6万亩,活立竹9861万根,年加工产品竹200万根,竹笋产量20000吨,实现产值2.6亿元,实现税收500万元,林农来自竹产业人均年收入达1200元。

  (二)六大特色产业区域化生产格局已成雏形

  基本形成了茶叶、油茶、花卉苗木、有机水稻、畜禽养殖、脐橙等六大区域性特色产业。

  (1)茶叶:以横水、铅厂、上堡、乐洞等乡镇为主产区的茶叶生产初具规模,全县茶叶面积25120亩,年产茶叶982吨。

  (2)油茶:全县现有油茶总面积达8.3万亩,主要分布在金坑、杰坝、思顺、上堡、过埠等乡镇,20xx年全县油茶籽产量750吨,茶油产量250吨,实现茶油产值20xx万元,有油茶专业合作社3家,油茶协会8家。

  (3)花卉苗木产业蒸蒸日上。等乡镇共有花卉苗木基地200个(处),总面积超过8000亩,主要品种有红豆杉、香樟、桂花、罗汉松等,20xx年全县花卉苗木产业总产值达到1.2亿元。

  (4)畜禽养殖:有年出栏500头以上规模养殖场30家,其中出栏4000-10000头养殖场4家;有年出笼8000羽的家禽养殖场1家。20xx年生猪出栏9.5万头,家禽出笼77万羽。

  (5)以新世野农业开发公司为龙头的有机水稻种植1500亩,年产有机大米40万斤,市场前景看好。

  (6)脐橙种植面积7.3万亩,产量达9.2万吨,实现产值2.2亿元,主要分布在龙勾、扬眉、铅厂、横水等乡镇。脐橙果品分级、包装销售企业43家,其中规模以上脐橙加工企业12家。

  (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作用逐步显现

  县有省级龙头企业4家(贵竹发展有限公司、省华森竹业有限公司、齐云山食品有限公司、县林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市级龙头企业4家(县宝龙果业有限公司、县鑫丰人造板厂、县赤水仙商贸有限责任公司、君子谷野生水果世界有限公司),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159家(其中:种植业81家,林业25家,畜牧业23家,渔业1家,农业服务业6家),20xx年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的家庭农场有7家(涵盖种稻大户、苗圃基地、特种养殖等行业)。

  (四)农业产业化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业产业化发展,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和优惠措施,努力为农业产业化发展创造良好环境。20xx年,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了从20xx年起每年县财政拿出1000万元、整合项目资金1000万元,共计20xx万元用于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尤其在刺葡萄、南酸枣、大棚蔬菜等产业的种植、加工和销售给予了大力支持,激发了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和农民发展产业的积极性。

  (五)农产品品牌建设初见成效

  我县目前有8个农业龙头企业开展了农产品质量认证,认证产品涉及茶叶、脐橙、大米等21个产品,认证面积达到83591亩,其中无公害认证3万亩,绿色认证5万亩,有机认证3591亩。“高山茶”正式被国家工商总局受理,“野生刺葡萄原产地”正在申报国家地理标志。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近年来,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无论是从现阶段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要求来看,还是从满足农民持续增收的迫切要求来看,农业产业化的整体水平还比较低,与先进发达地区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

  1、龙头企业规模不大,带动能力还不强。目前,我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规模较大的只有齐云山食品有限公司南酸枣加工企业,年产值突破亿元,君子谷公司、新世野有机大米、崇峰罐头食品等企业正处在发展壮大时期,还有很多拓展空间。从龙头企业对主导产业的带动面上来看,还没有形成以龙头企业带动而形成的产业集群。

  2、农业规模化标准化基地建设与农户分散经营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主要表现农户小规模经营与现代农业集约化生产的矛盾,农民恋土情结与土地规模经营的矛盾,分散经营的小农生产与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和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矛盾,如何通过现行土地制度的创新、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是现阶段农村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

  3、利益联结机制不够完善,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程度不高。就农业投入的风险评估而言,农业产业面临市场价格、自然灾害、政策调整等方面风险,使产业集约化经营很难建立完善的价格体系,市场价格好,农户不按合同向企业提供农产品,市场价格低,企业不愿按订单收购,造成分散生产与集中加工销售的.矛盾相当突出。

  4、农业服务体系不健全,特色产业发展缺乏有力支撑。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对农业技术服务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当前的一些服务内容、措施、办法、手段已跟不上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对市场信息的调研、对科技含量较高的特种种养业技术支撑还不能满足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需要,特别是在农民急需的销售服务、信息服务、科技服务、资金服务、法律和文化等公益服务方面的作用非常有限,这些因素都不同程度的阻碍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三、进一步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几点建议

  农业产业化是新时期工业反哺农业的新形式,推进农业产业化不仅可以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而且有利于加强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我们要把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贯穿整个新农村建设的始终。按照“做强龙头、做大基地、做精加工、做活营销”的发展理念,通过市场引导,龙头带动、农民参与、政策扶持、政府服务、着力提升农产品专业化、规模化种养加工能力、市场营销能力、对农民增收带动能力,推动我县农业产业化的跨越发展。

  1、培育壮大本地龙头企业。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关键。我县要围绕主导优势产业,加快扶持,像“君子谷”、“齐云山”等一批拉动能力大、辐射范围广、市场力争强的行业“航母”。从而彻底改变我县经济结构单一的“一钨独大”的经济格局。一是从政策、资金、土地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二是引导企业强强联合,用市场的方式,积极引导和督促全县同类型的龙头企业具备条件的加强横向联合,实行品牌、技术、产品、信息、资源共享,搞好分工合作,努力整合建设跨区域的大型龙头企业。例如我县茶叶、脐橙、竹业都不同程度出现厂家多、品牌多、“小而全”、竞争力低下等现象,非常有必要进行整合经营;三是推动科技创新,帮助企业在发展中做强做大,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科企合作,引导龙头企业在农产品生产、储运、保鲜、精深加工、包装和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与国家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密切合作,开展联合研究、技术攻关和产品开发。

  2、强化农业项目建设。实施项目带动战略。重点围绕南酸枣、刺葡萄、茶叶、竹笋、有机大米、油茶等产业,切实利用国家各项惠农政策,并制订优惠的政策,千方百计引进几个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来我县落户,建设规模农产品基地、开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建设农产品交易批发市场和加工营销等,利用他们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畅达的市场销售网络,建成一批一头连接农户,一头紧贴市场的农业产、加、销企业,带动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3、加大特色农产品基地规模化建设力度。围绕刺葡萄、南酸枣、竹业、茶叶、油茶、有机大米等主导(优势)产业,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要求,制定发展规划,搞好产业布局。采取订单农业等形式,加强龙头企业与生产基地的联系,引导龙头企业,采取企业+基地、企业+合作社+基地、企业+合作社+种养大户等形式,建设农产品生产基地,解决好农产品基地建设与企业加工能力不相适应的矛盾,使合作社、农户按照龙头企业的要求组织生产,使基地建设与企业加工所要求的品种、质量和加工能力相匹配。

  4、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探索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运作机制。一是通过签订合约,合理确定农产品收购价格,实行最低保护价;二是在再生产各环节上建立统一的管理组织,调整各利益主体间的分配关系;三是积极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以资金、技术、土地、劳力入股,建立股份合作制企业,使龙头企业和农户共享平均利润或超额利润;四是建立风险保障制度,从再生产各个环节经营额中,提取一定比例作为农业产业化的风险基金,以调节市场供求变化和自然灾害给各方所带来的损失;五是加强对合约的法律监督和仲裁,维护合约的严肃性。

  5、切实解决产业化经营资金。资金不足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最大困难。一是要加大力度争取外资。要利用苏区振兴的政策优势,争取更多的国家扶持;要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争取更多的社会资金到我县从事农业产业规模化经营。二要稳定政策、用活政策,围绕龙头企业产业基地建设的需要,逐步建立健全政府补助、企业参与、农户自筹的涉农政策性保险体系,减轻农业投入风险,吸引县内外社会资金、民生资金从事农业规模化经营。三要积极治理金融环境,促使涉农贷款良性循环,提高金融部门的放贷积极性。四要加大现有政策性资金整合力度,加强资金的使用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6、进一步提高服务能力。一是各涉企部门应迅速转变职能,要以企业、合作社和农民为中心,企业和农民的需要就是我们的服务内容。二是坚决打击对企业、合作社、农民在服务过程中的“吃、拿、卡、要”、故意发难等行为,改善企业的投资环境,切实为企业搞好服务。三是转变服务方式,允许有一技之能的工作人员,停薪留职承办产业基地,开展技术承包、技物结合等多种形式的有偿服务。

农业产业调研报告9

  农业产业化是农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一步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扩大农村经济规模,适应市场竞争,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我县农业通过结构调整、培育和完善市场机制,开展一系列的切实可行的发展措施,在培育专业大户、建立龙头企业、发展基地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有力地促进了我县农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结合农业产业发展现状,我就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谈几点粗浅的认识和思考。

  一、农业产业化发展趋形已基本形成。

  1、龙头企业的建立和带动,促进了我县农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

  2、基地建设规模逐渐扩大,辐射带动作用加强。通过基地建设,形成了规模化、系列化生产经营,有力地推动了农业产业化进程。

  3、协会、专业合作社等中介组织的建立,有效地解决了农民产前、产中、产后等环节的服务工作,有力地提高了农业的组织化程度。

  4、专业化交易市场的建设,大大地促进了农产品的流通。农业产业化的最终落脚点是销售和流通,完善的交易市场和畅顺的流通渠道,是农业产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二、当前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思想认识不到位,不重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有人认为农业的产业化不过是对传统农业的改头换面或换个说法而已,而没有从本质上去认识这一新生事物,导致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难,农民不接受,政府也缺乏有力的组织领导、资金投入和政策配套,在操作上也缺乏具体的规划和必要的协调,使农业产业化处于自流的状态。同时,不少人将专业大户发展单纯地与产业化相结合,发展几户大户,成立几个协会,就可以宣传产业化水平上台阶了,而不重视农产品的加工与销售,不重视产加销、农工贸有效结合,这样的农业很难参与市场的竞争,农产品的附加值也得不到深度开发。

  2、企业与农民、市场的桥梁作用不够明显,联系不够紧密。

  3、中介产业化组织规模小,实力弱,与农民之间的利益关系不够紧密,发挥作用不够。推进农业产业化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实现农业组织的创新,通过产业化组织的中介作用,建立起农民与市场的协作关系,推动农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

  4、缺乏市场风险防范机制。

  5、科技推广工作乏力,机构不健全。

  三、推进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1、选准主导产业,建立规模基地。农业产业化的推进,必须要求农业的规模化发展,而基地建设最为重要。通过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可以有效地带动农民大规模生产,从而形成区域化发展、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形成群体生产优势。在发展基地时,一是要坚持因地制宜,尊重农民意愿,正确引导,合理配制和利用资源,培育适合本乡镇、本地区的,有市场潜力和开发价值的'产业;二是要发展名、特、优、稀等项目,做到人无我有,人少我多,人多我优;三是要做到推进技术创新和品种改良,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提高现有传统农业的科技含量和生产能力;四是要做到长期、稳定发展,主导产业一经确定,不要轻易变动,使主导产业逐渐形成规模化、区域化发展格局。

  2、着力培育以农产品加工、流通为主的龙头企业。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是弱化种植农业,强化加工农业。加强加工、流通企业的发展,应围绕主导产业,按照起点高、辐射力强、市场潜力大的原则,建立一批具有开拓市场、引导生产、深化加工、强化服务的骨干企业。在发展这些龙头企业时,一是政府一定要加强引导和协调,使企业与农民、基地真正形成“公司 基地 农民”的生产模式,做到优势互补、实现“双赢”;二是要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投入,制定扶持龙头企业的优惠政策,确保企业正常运行,不半途而废,不损害农民利益;三是扩大农业的对外开放,重点引进农产品深加工项目,提高农产品加工的质量的档次,积极引进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大型综合项目,带动产业化上规模、上档次、上效益。

  3、强化中介组织建设,加强组织与农户的联系作用。一是要规范中介组织行为,克服盲目发展;二是要培育中介组织的发展载体,使中介机构在生产、销售、加工等环节均有企业支撑,从而服务于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如我镇拟建的蛋禽协会,就依托我镇规模较大的孵抱、运销、加工等个体户,从组织形式和服务内容上将会更加完善;三是要建立组织、农民、企业的利益共同机制。中介组织在服务农民时,可采取各种形式,发展经济实体,与农户、企业建立产品(商品)供销关系,明确农民、企业、组织之间的利益分配原则,从而壮大组织实力,扩大组织规模,完善服务功能和服务内容,更有利于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4、健立健全农业产业化发展风险保障机制。一是应建立产业化发展风险准备金,制定具体的风险金管理和使用办法,重点就放在对公司、农户的风险补偿方面;二是完善企业与农民的风险保证行为,规范两者的生产、经营行为;三是实行商业化风险运作,让保险公司等中介组织介入农业产业化发展,采取个体投保或股份合作等办法,减轻政府压力,增大风险理赔保障,维护投保者利益,提高农户和企业生产积极性;四是成立风险保障领导机构,在政府部门的领导下,让风险双方共同参与,确保风险保障机制得以公正、客观地执行。

  5、促进土地的合理流转,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在第二轮土地承包的基础上,可通过转包、转让、互换、入股、出租、兼并等形式,引导农村土地使用权的有序流动,完善土地流转使用制度,制定土地流转优惠政策,以使农用土地向农业经营能手转移,促使土地相对集中,以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基地建设和龙头企业建设。在土地流转过程中,一是不能搞强迫命令,以农民自愿为前提;二是因地制宜,不能搞一刀切;三是不能改变土地的所有权;四是要完善流转合同,不能放任自流。

农业产业调研报告10

  为准确把握新阶段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趋势,找准发展中存在的新问题,研究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深化升级、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措施,我们采取市和县市区配套联动、全面统计和典型调查相结合方式,就此进行专题调研。

  一、日益凸显的发展格局

  近年来,围绕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1号文件精神,着眼城乡统筹发展、解决新时期三农问题,坚持用工业化思维和理念谋划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大力实施产业化经营推进战略,通过强化政策支撑体系,增加资金投入,加大推进力度,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快速提升。以产业组织带动能力不断增强、主导产业基地初具规模、利益联接方式不断完善、政策支撑体系不断加强为主要标志,全市农业产业化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目前全市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格局初步形成。综合调查情况,呈现出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一是农业产业组织快速发展,带动能力明显增强。20__年全市成规模的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发展到1357个,其中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685家,比20__年(下同)增加533家,年均增加133家;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到157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19家,市级136家。全市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367.73亿元,利税33.92亿元,同比增长1.83倍、1.58倍,年均增长16.3和12.1;其中157家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利税分别达到265.5亿元、24.2亿元,分别占规模以上龙头企业的72.2和71.3。比较规范的农村中介服务组织462个,年销售收入和利税分别达到24.9亿元、2.7亿元;农村专业市场发展到210处,年经营额132亿元,其中年交易额亿元以上的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达到76处,年经营额87.8亿元。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带动种植基地面积410万亩,养殖基地规模1.1亿头(只),农户95万户,目前全市已有55的农户和53的农产品生产基地纳入产业化经营轨道。

  二是生产基地规模加快膨胀,主导产业日趋凸显。农产品区域布局和特色优势凸显,初步形成了瓜菜、大蒜圆葱、优质果品、速生丰产林、苗木杞柳、肉鸭蛋鸭、淡水产品、甜叶菊、食用菌和中药材等区域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种植业建成170万亩大蒜圆葱、15万亩优质西瓜、10万亩优质土豆、600万m2食用菌、10万亩甜瓜、5万亩甜叶菊、5万亩中药材和5万亩芦笋特色种植基地;养殖业建成1300余处规模养殖小区,年出栏千头的肉牛基地达到103处,年出栏万只以上禽场2570处,年出栏千头的养猪场670处,年存栏200头以上的奶牛养殖基地56处,存栏1600万只肉蛋鸭养殖基地;水产业规模养殖基地发展到700余处,面积24万亩;林果业建成100万亩用材林、90万亩干鲜果品、25万亩苗木花卉和10万亩苗木杞柳基地。

  三是产业链条不断延伸拉长,利益联接渐趋紧密。农业产业化发展由偏重于生产基地建设向基地建设、农产品加工、品牌开发、市场营销多方并重发展,农业产业链条不断拉长,农产品附加值不断提高。利益联接机制不断完善,订单、合同、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紧密型联系方式得到更多应用。在规模以上龙头企业中,通过合同、合作制、租赁等形式与基地和农户进行联接的达到203家,占30%。从产业构成和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类型看,畜禽养殖产业和出口加工型企业利益联接关系相对紧密。

  四是政策扶持力度不断加大,支撑体系日臻完善。在认真落实省里对重点农业龙头企业贷款贴息扶持政策的'基础上,20__年以来,市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对农业龙头企业和规模种养基地进行扶持。据调查统计,20__年市和县市区农业产业化财政扶持资金达到9624万元,其中市级财政4000万元。对规模种养基地、农产品质量认证和建立担保组织补贴2382万元,对新建、扩建龙头企业贷款贴息扶持和奖励1618万元。

  二、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农业产业化发展进入建设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新阶段,内涵不断丰富,利益联接方式不断创新,由以龙头企业带动为主向龙头企业、专业市场、中介组织、专业协会带动并重发展;功能不断拓宽,由带动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单纯经济功能,向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吸纳劳动力就业、全面改造农业农村农民等经济、组织、社会功能拓展。农业产业化在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建设新农村建设中具有战略地位和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根本途径。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龙头企业带动现代种植业、养殖业发展,实行产加销一条龙生产,就可以把区域优势主导产业产品不断做强做大,逐步培植形成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较大可持续发展能力、地方特色鲜明的强村富民产业。

  (二)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龙头企业带动推行标准化生产、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联合组织分散经营农户共同进入国内外市场,就可以有效提高农业综合素质和效益,增加农民种养收入和综合经济收入。

  (三)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提升农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龙头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把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农民联合组织起来,就可以减少市场交易成本、提高市场交易效率,有效规避和降低市场经营风险;把特色产业和产品做优做强,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

  (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培育新型农民的重要载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大量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现代新型农民。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龙头企业就可以把先进经营理念、先进管理方式、先进科学技术等导入农业农村,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

  (五)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带动力量。农业龙头企业是市场经营主体,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参与和带动力量。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龙头企业在带动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通过对农民的教育培养,对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支持,以及对农村组织结构和治理方式的影响,就可以实现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同步推进,加快新农村建设进程。

  三、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深入分析思考,农业产业化经营进入建设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新阶段,进一步深化提高面临着十分突出的制约因素和不容忽视问题。

  一是要素素质提高和组合问题。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基地农户、政策支持以及市场引导等多个要素有机配合。目前龙头企业综合素质和企业家社会责任、合作经济组织和中介服务组织发育、基地农户的科技文化素质和法律意识、政策支撑能力和配套程度、市场建设水平和规范化程度等,都还有不适应和需要进一步完善提高的问题。

  二是农业产业化提档升级问题。农业产业化发展进入新阶段,产业领域不断拓宽,由单纯种植业向农林牧渔业延伸;产业链条不断拉长,由生产环节向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拓展,由产品粗加工、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系列加工发展;产业功能不断扩展,由带动产业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单纯经济功能,向发展产业、改造农村、培养农民综合功能拓展。这一系列重大深刻变化,要求农业产业化由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落后的低层次向现代农业、现代科学管理方式的高层次转化升级。

  三是农业产业化组织创新问题。农业产业化快速健康发展,有赖于农业产业化组织的创新和提高,特别是担负桥梁纽带作用的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和中介组织服务发育发展。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专业生产合作社、专业协会和行业协会、农民经纪人队伍发育滞后、环境不优、政策支持不够等问题,在较大程度上制约的农业产业化发展。

  四是利益联接机制完善问题。利益联接机制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健康持久发展的关键。目前,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利益联接机制不健全、联接关系不紧密的问题十分突出,是农业产业化深化升级的瓶颈制约,已成为新阶段农业产业化发展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五是综合作用发挥问题。目前,农业产业化发展对带动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发展现代产业体系、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等经济功能相对发挥较好,但带动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培养现代新型农民、改善农村组织结构和乡村治理方式、发展农村社会事业等社会功能作用发挥不够,远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四、深化升级的对策措施

  针对当前农业产业化经营面临的形势和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围绕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任务要求,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深化升级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落实各级扶持农业产业化政策措施,突出工作重点,狠抓关键环节,搭建平台,配套政策,完善机制,培育典型,培育队伍,营造环境,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又好又快发展。

  一是搭建一个平台,建立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保障体系。根据农业产业化经营在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各级进一步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决策指导和组织协调力度,搭建起一个高层决策、高效运作、高水平管理的发展平台,建立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负责制定政策和研究重大问题;设立专门办公室,负责调度指导和日常管理。

  二是出台一套政策,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政策支撑体系。根据中央和省1号文件对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要求,立足实际,认真总结汲取原来扶持政策,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尽快研究制定扶持力度更大、扶持范围更广、扶持效果更好、更具操作性,包括财政扶持、税费减免、金融支持、费用优价、服务支持等在内的配套政策。

  三是完善一个机制,健全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发展体系。引导农业龙头企业以完善利益联接机制为核心,逐步建立健全经营行为约束机制、风险防范化解机制、利润返还机制、矛盾问题化解协商机制,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的创新发展,不断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发展体系。

  四是培育一批典型,形成农业产业化经营舆论引导体系。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引导和辐射带动作用,认真总结培养一批不同地域、不同产业、不同类型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典型,特别是推进农业产业化深化升级、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典型,通过新闻媒体和现场会、报告会、参观考察等多种形式,多渠道进行宣传推广,逐步形成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典型示范和舆论引导体系。

  五是培育一支队伍,建立农业产业化经营信息反馈体系。加强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和队伍建设,通过专题培训学习,系统全面掌握农业产业化经营专业知识,提高决策参考、调研分析、综合判断技能,及时反馈政策执行中的情况信息,及时发现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新问题、新矛盾,及时提出解决的新思路、新办法。

  六是营造一个环境,强化农业产业化经营服务支持体系。围绕深化三学三创优化发展环境,各级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从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高度,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高度,进一步深化提高对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重要意义和重大作用的认识,尽职尽责,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提供优质高效快捷服务,形成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合力。

农业产业调研报告11

  以来,在中央、自治区及市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的有力支持下,区狠抓农业产业发展不放松,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带初步形成,呈现出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良好态势,走出了一条符合实际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之路。目前,区粮食、甘蔗、蔬菜、肉鸡四大传统产业规模优势已经形成,火龙果、淮山、桑蚕、香葱、野猪、芝麻鸭、速生桉、中草药、园林苗木等特色产业初步形成,且产量逐年提高。

  一、重点产业发展情况

  优质稻区十分重视水稻产业,加大新技术和优良品种的推广力度,产量不断提高。多年来通过抓高产示范片区来带动面上生产,城区优质水稻平均每年种植面积多万亩,约占粮食种植总面积的以上,截至,全城区获得自治区认定的无公害优质谷产地面积共计公顷。,全城区粮食播种面积4万亩,粮食总产量万吨;其中优质稻种植面积万亩,,占水稻总面积以上,主要品种有等品种。城区荣获了自治区农业厅颁发的“稻谷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证书。

  糖料蔗区糖料蔗种植历史悠久,是农民和城区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城区通过等三家制糖龙头企业带动,实行订单农业,年糖蔗种植面积一直稳定在万亩以上,总产量吨左右,是市的糖蔗主产区,基地主要分布在百济、新江、中和等乡镇。近年来,甘蔗生产在城区政府大力扶持和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农业技术部门加大新品种和新技术的推广力度,新品种更新换代加快,优良品种覆盖率已达以上,同时加强了甘蔗良种繁育示范和甘蔗“双高”基地建设,形成了覆盖全城区5个乡镇的甘蔗生产示范基地,带动全城区甘蔗生产向高产高效方向发展。,糖料蔗播种25.07万亩,糖料蔗产量111.08万吨,平均亩产4.43吨,农民人均种蔗收入1800元,总兑现蔗款4.157亿元,财政收入7000多万元。

  蔬菜区地处市城郊,是市蔬菜供应的主产区之一。蔬菜生产现已形成几个特色生产基地,有韭菜生产基地,生产基地,包心椰菜生产基地等。近年来,区大力推广蔬菜无公害生产技术,蔬菜质量安全得到了保证,已经成为服务中心城市的重要“菜篮子”基地至今共有1077公顷蔬菜获得自治区农业厅颁发的“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证书。“韭菜、大白菜等已获无公害产产品认证。

  肉鸡区家禽出栏2228.33万羽,其中肉鸡1820万羽。主要的养鸡企业有:市广东温氏畜禽有限公司,以“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发展养鸡业,在我城区已建成60多个养鸡小区,合作养鸡户1400多户,上市肉鸡1800万羽,户均获利3.8万元。参皇养殖有限公司,9月成立,以“公司+农户”模式管理,在等乡镇发展养鸡户300多户,年上市肉鸡450万羽;市甘凤禽业联合养殖专业合作社,位于,有社员户96户,年育“童子鸡”300万羽。

  二、特色产业发展情况

  红龙果区火龙果产业发展始于,初始种植面积约1000亩。8年来,凭借得天独厚的气候、地理优势和良好的群众基础,区火龙果种植面积目前已经发展到万亩的规模,并依托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建成了1万亩的火龙果科技示范园,园区产值约万元,带动农户多户,户均增收左右。,区政府出台政策,扶持农户发展种植火龙果,对种植农户给予种苗,种植农民人均收入增加元,力争建成乃至全国最大的火龙果标准化生产基地,打造“中国火龙果之乡”。

  桑蚕桑蚕产业是区的传统产业,农民群众种桑养蚕已有近百年历史,积累有丰富经验。重点是两个乡镇。近年来,区抓住国家东桑西移和市把桑蚕产业列为农业发展重点项目的大好机遇,大力发展桑蚕产业,着重抓好等产业化标准示范基地建设,带动全城区桑蚕产业的发展,目前全城区有桑园面积5.6万亩,年养蚕达25万张,亩产鲜茧122.4公斤,蚕茧产量0.51万吨,蚕茧年产值约2.4亿元。形成了以等乡镇的种桑养蚕基地。

  淮山淮山是区的'传统特色产业,主产区是,已有80多年的栽培历史,产品远销全国各地,是地方特有的土特产,畅销区内外。已是淮山经销最大的市场,全镇共有收购和加工点20多个,初步形成了产、供、销、收购、加工产业链。淮山生产发展带动了一批农民进行淮山深加工增值,推动了淮山产业化的发展。全城区淮山种植面积2.3万亩,鲜淮山产量5万吨,总产值,。

  野猪近年来,区大力扶持养殖协会和市绿草原野猪养殖场发展,完成了野猪养殖协会商标注册及无公害产地认定工作。市会长,目前,已发展成拥有个会员,年出栏1万多头商品野猪的养殖基地,产品畅销国内、广州、福建等地,还出口到东盟越南、缅甸等国家,年会员销售收元,户均获利元。

  芝麻鸭镇利用农村山涧沟渠大力发展芝麻鸭。百济芝麻鸭饲养在野外环境中,以稻谷、玉米、杂草等为食,因而“肉质细密鲜嫩、坚实、味道香醇有地方野味”,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产品供不应求。几年来通过实施芝麻鸭养殖小区建设,促进了百济镇芝麻肉鸭万羽,出栏万羽,创利润多万元,“成为该镇一大农业特色品牌。

  三、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培育发展情况

  经过多年的引进和扶持,区农业企业数量不断增加,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发挥了越来越明显的带动作用。目前,全城区现有自治区级农业龙头企业2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3家,规模(500万元)以上农业企业2家。随着农业龙头企业数量的增加和规模的发展,企业与农产品基地的利益联结和对农户的带动作用日趋增强、效益明显。全城区注册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共,万元。农民专业合作社涉及多个产业,涵盖了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等多个领域的农业产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产业化经营水平和养殖产品市场竞争力,为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

  四、今后农业产业发展的建议

  (一)大力发展城郊型农业

  大力发展现代设施农业、优质高效农业、绿色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产品品牌和市“菜蓝子”基地。加大对优势产业的扶持力度,重点培育和扶持粮油、水果、蔬菜、食用菌、丝蚕茧、林产品、罗非鱼、畜禽等八大类农产品产业链。

  (二)大力扶持发展观光休闲农业

  充分利用位于市近郊的区位优势,有计划地扶持、发展观光休闲农业。依托现有的淮山、红龙果、野猪等名特优农产品品牌进行休闲观光农业的开发。重点在级公路沿线及周边推动休闲观光、体验农耕、观光农园、“农家乐”等创意农业的发展,打造一批融现代农业、乡土风情、休闲娱乐与农事体验于一体的休闲农业园区,形成一批带动能力强、经济效益好的休闲观光农业项目。

  (三)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

  依托城区交通便利优势,结合区农产品发展特点,通过大力招商引资,落实项目用地,科学规划建设一批集市场、物流、检验、信息于一体的特色农产品集散地,突出区位优势特色,强化专业化规模经营,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加强农超对接工作,减少农产品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增加农民收入。大力培育农村经纪人及其组织,建立农产品运销渠道。

  (四)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规划建设农产品加工园区,引进和培育一批高起点、规模大、带动力强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推行“公司+农户”经营模式,推动农业产业标准化、品牌化、规模化发展,使农业产业化上规模上水平。

  (五)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积极引导、扶持农民按照自愿、互利原则组建种植、养殖、农机、流通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以“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发展规模商品生产,使农产品上联龙头企业,下接农户,强化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企业和农户的“双赢”。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强制度建设,创立自主品牌,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农业产业调研报告12

  为大力扶持和发展龙头企业,加快推进我县农业产业化进程,根据县人大年度工作的安排,农工委在常委会副主任王三毛的带领下,近期先后深入县农办、冈上、向塘、三江等部门和乡镇,就我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 基本情况和成效

  近年来,我县相关部门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全力打造新型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建设”要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和市委关于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坚持把龙头企业作为农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的重要手段,大力加强农产品基地和农业服务组织建设,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向“企业+农户”、“企业+基地+农户”等多种形式的产业经营组织发展,加快了全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有力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

  x、龙头企业不断扩大。xxxx年全县有市级以上龙头企业xx家,xxxx年达xx家,xxxx年达xx家,占全市的xx.x%,其中国家级x家,省级xx家,市级xx家。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xxx亿元,出口创汇xxxx多万美元,实现税收x.x亿元,带动xx.x万农户,实现户均增收xxxx元。

  x、农产品基地得到加强。农产品生产基地作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础,是龙头企业联系广大农民的主要纽带。近几年,政府每年投入资金xxxx万元左右,扶持龙头企业在“两带”建设农产品基地,基本形成了粮食、生猪两个主导产业和家禽、特种水产、蔬菜、花卉苗木四个特色产业的格局。至xxxx年底,已形成xxx亩以上的规模种植基地xx家,xx棚以上的规模养殖基地xx家,全县生猪饲养达xxx.x万头,家禽饲养达xxxx.x万羽,水产品起水量xx.xx万吨,蔬菜种植xx.x万亩,产量xx万吨,苗木x万亩。

  x、农业服务组织健康发展。每年投入资金xx万元,引导扶持农业服务组织成长,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促进农产品的有序流通。至xxxx年底,全县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xxx多家,其中省级示范社x家,市级示范社x家,组建了生猪、蔬菜、水产、粮油等协会x家,各类中介组织xx多个,培育各类农产品经纪人xxxx多人。

  x、品牌创建初见成效。培育和发展省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xx个,国家绿色(有机)食品品牌xx个,产品xxx个,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xx个,注册商标xxx件,拥有“汇仁”、“皇禽”x个驰名商标和“国鸿”、“昌碧”、“稻香园”、“九木堂”等x个著名商标,绿色品牌和商标数量均为全省县(区)之首。

  x、“一村一品”、“一乡(镇)一品”基本形成。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我县农业产业化经营因地制宜,充分发挥挖掘各乡(镇)、村的资源潜力,大力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优势产业。目前,已基本形成“一村一品”、“一乡(镇)一品”,如冈上万舍的蔬菜和东潭的蛋鸭、三江村的蔬菜、蒋巷的粮食、黄马的茶叶和花卉苗木、塔城的水产、向塘的蔬菜等。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经过近几年的努力,我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存在一些实际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x、部分企业质量不高,行业分布不均匀。我县龙头企业总体水平还不高,生产规模偏小,大多为初级加工,缺乏精、深加工能力,产品档次和附加值不高,市场竞争和带动能力较弱。如蔬菜传统方式种植偏多,像采用塔城青岚无土栽培、武阳鑫和源蔬菜基地生物物理杀虫等新技术种植的较少。而且,企业所属行业分布不平衡,多数集中在粮食加工、生猪养殖和禽蛋加工领域,不利于我县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全面发展。

  x、企业融资渠道不畅,资金瓶颈制约发展。我县龙头企业大多正处在发展扩张阶段,资金需求缺口较大。但多数企业用地为租赁土地或农业用地,不具备担保和抵押功能,企业融资较为困难,制约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

  x、企业土地流转不易,规模扩张空间狭窄。传统自给自足的种养模式导致农户流转土地的积极性不高,而且现在受国家xx年土地承包期限政策的限制,企业不能长期租用土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投入热情,制约了生产规模的扩大,难以发挥企业的规模经济效应。

  x、市场营销路子不广,销售渠道不稳定。农业生产容易受天气、气候等自然因素影响,农业市场经济的风险又较大,而中小企业市场营销能力还不强,规避风险能力较弱,亟需增强防范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x、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完善,影响现代农业稳定发展。受资金投入影响,全县农业生产基础设施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相比还较为滞后,主要包括农田水利设施较为薄弱,道路交通不够发达,电力线路不能完全满足生产需要,防灾抗灾能力不够强。

  x、面源污染不容乐观,农业农村生态环境形势较为严峻。大规模的畜禽养殖产生大量粪便和废水,未经过无害化处理就直接排放,极易造成空气和地下水污染,附近人居环境也受到直接影响。如八一乡涂埠村生猪养殖导致环境恶化,甚至出现“猪赶人走”现象;冈上镇孵化厂孵完蛋后的蛋壳直接丢弃和放养蛋鸭,对地表水和地下水也会造成一定的污染。

  三、意见和建议

  x、进一步强化科技支撑。加大对龙头企业的科技投入力度,择优选择一批辐射带动能力强、带动农民增收效果明显的重点龙头企业给予重点扶持,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进农产品深度加工开发和综合利用,延伸产业链,逐步实现农产品向精、深加工发展,不断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全面增强企业自身发展水平和竞争能力。

  x、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积极转变思路,创新机制,坚持市场化运作,走多渠道、多形式融资道路,着力发掘民间资本,同时加大对龙头企业固定资产和技术改造等中长期贷款的支持力度,为企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和保障。

  x、进一步鼓励土地流转。土地流转时,可根据实际情况,除了企业应该支付给农户的土地流转费,建议再由政府拿出一定财政资金补贴给农户,既可增加农民收入,又能提高农民流转土地的积极性,大力鼓励规模成片地流转土地。

  x、进一步培育农产品经纪人。加大知识技能专业培训,打造一支业务能力强、素质高的农产品营销队伍。积极为农产品搭建流通平台,开辟市场销售渠道,为经纪人提供优质服务,努力营造良好发展氛围,促进农产品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切实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

  x、进一步加强政策和资金扶持。农业产业化资金可随财力的增长而逐年增加,建立稳定的增长机制,加快改善基地农田、水利、电力线路等生产条件和基础设施建设,大力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在农业企业招商引资方面,要认真考察,避免出现钻国家政策漏洞的现象,尽可能地多扶持本地企业。

  x、进一步加大环境整治力度。推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过程中,要做到总体规划,合理布局,注重生态效益和环境保护,促进生态养殖的良性循环。对一些地方规模化生猪养殖造成周围环境和地下水污染的问题,要加强治理,大力推广伟瑞菜养殖有限公司的沼气发电、污水循环沉淀后排放及八一乡涂埠村养猪专业合作社的生物发酵厂(零排放)的养殖新技术,防止面源污染,切实保护好生态环境。

农业产业调研报告13

  20xx年,全县马铃薯年产量在XX万吨之间,其中外销量在万吨以上。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这样说,马铃薯是XX县的第一大支柱产业,广大山区人民既靠它解决吃饭问题,又靠它解决花钱问题。

  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情况

  马铃薯作为第一大支柱产业,是随着政府的积极引导和市场调节作用逐步形成的。在XX年以前,马铃薯播种面积还一直徘徊在万亩之前,当时播种面积最大的农作物还是小麦,据19xx年XX月份调查,XX县北部干旱山区种植马铃薯每亩净收入XX元,而种植小麦每亩净收入只有XX元,种植马铃薯的效益是种植小麦的倍。

  在这种背景条件下,XX县历届党政部门领导和相关部门审时度势,因势利导,积极合理地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农业部门在每年下达农作物播种指导性计划时,逐年扩大洋芋播种计划面积,使马铃薯播种面积从19xx年的万亩扩大到20xx年的万亩,增长了万亩,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比例也由XX%上升到XX%。因此,气候条件影响,市场经济调节和政府积极引导共同促成了XX县马铃薯产业的发展,奠定了马铃薯第一大支柱产业的基础。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XX县种植的洋芋主要品种为X薯1号和小白花,其中X%为X薯1号,且该品种在当地有近20年的栽培历史。由于该品种长期没有更换,使洋芋品种退化严重,病毒病、晚疫病、旱疫病和环腐病等病害严重,产量急剧下滑。从19xx年开始,县上开始从XX县省农科院脱毒马铃薯繁育中心基地陆续调进X薯8号、X薯1号等洋芋良种多万公斤,群众也通过多种渠道从等地购买和兑换洋芋良种,缓解了洋芋品种退化严重的现象,改变了洋芋品种单一的状况。为了从根本上改变XX县洋芋品种落后的现象,从20xx年开始,XX县农业局积极与前来XX县帮助扶贫的XX企业驻X代表处合作,共同开展脱毒马铃薯繁育推广工作,开创了XX县脱毒马铃薯繁育推广工作的新纪元。至20xx年,该项目共投入资金XX万元,其中X方投资XX万元,县自筹XX万元,在县农业局建立了副科级事业建制的县脱毒马铃薯繁育推广中心,组建了脱毒马铃薯组培室、日光培养室,在园艺场建立了脱毒马铃薯引种、试验示范和培育基地,共有脱毒苗培育原原种日光温室座,XX亩,原种培育防虫网棚XX亩,一级种繁育田多亩,购置了拖拉机、挖掘机、喷药机等全套的'现代化的机械设备,修建了能存贮吨种薯的贮藏库一座,在周边地区与当地农户签订协议,建立了约XX亩的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20xx年全县脱毒马铃薯良种种植面积达到万亩。

  二、主要实用技术推广情况

  当地洋芋栽培主要采用沟垄种植,采取种二空二、种一空一等模式,由于农民逐渐偿到了新品种和科学栽培管理所带来的甜头,加上农技人员的努力推广,耕作管理逐渐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测土配方施肥、叶面追肥、合理轮作倒茬、药剂拌种、土内施药、地膜覆盖、推广应用脱毒良种等科学实用技术的应用率逐渐提高,平均每年推广各类农业实用技术万多亩次。

  全县洋芋生产目前仍处在一种比较落后的状态,总体科技应用水平比较低下,耕作管理相对粗放,洋芋作为一种高产作物,其增产潜力远远没有发挥出来,而通过品种改良,科学配方施肥和精细管理,其至少还有20—50%的增产潜力。

  三、开发利用情况

  随着洋芋种植面积的扩大,全县多万吨洋芋产量中,外销量在—万吨之间,洋芋产品的运销,带动了一大批当地农户,依靠贩运洋芋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收购网点遍布全县山区XX个乡镇,全县有3多户农户长期贩运洋芋,有较大规模的贩运户XX户,其中以沿岭乡农民张兵创办的“XX省洋芋运销公司”规模最大,年销售洋芋万吨,销售收入XX万元,将洋芋运销到青海、新疆、广州、上海等地,为洋芋打出了品牌,树立了形象。XX县洋芋龙头企业除有XX乡的“XX省洋芋运销公司”外,还在本县的XX镇和XX乡各建立了一家洋芋淀粉加工厂,年加工精淀粉吨左右,预计消化吸收洋芋万吨左右,除此之外,附近再无洋芋产品加工企业。

  防虫网棚面积达到XX亩,平均每年需投入培育制种和示范推广经费XX万元。在生产目的上要打破小农经济的思想,发展商品薯基地,通过精耕细作和病虫害防治,努力提高洋芋产量和质量,力争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通过脱毒马铃薯新品种的繁育推广,一方面提高单产,一方面利用我县高海拔、气候较冷凉的特点,力争把我县建成全州的脱毒良种繁育基地,为州及等地提供洋芋良种,增加群众收入。在全县建立洋芋良种繁育基地万亩,至末期,每年为本县及周边县市提供洋芋良种万吨。深度发展上要建立自己的洋芋加工大型龙头企业,使洋芋在当地就能被加工转化增值,以提升市场价格,增加种植效益。由政府鼓励和领导扶持,兴建洋芋加工龙头修企业2—3家,年加工转化洋芋鲜薯万吨左右,加工转化率达到20—25% 。

  中国人口多的国情决定了中国城镇化必须走多元化发展的路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并举,形成分工合理、各具特色的城镇体系。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关键是要消除体制和政策障碍,加大户籍制度改革力度。进一步放宽农民进城落户的条件。

  七、关于如何增加农民收入的认识

  近年来,我国普遍出现了农业投入大、成本高、产出低、交益低、农民收入少的问题,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与农业结构不合理有密切关系。目前,我县农产品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产品质量不高,大路货多,名优产品比例低。二是一般性品种多,专用品种少,初级产品多,加工产品少,精深加工产品更少。三是虽然农业生产区域化工作有了很大进展,但区域比较优势尚未充分发挥出来,区域性结构不同程度存在大而全、小而全问题。由于结构调整滞后,农产品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脱节,从而导致部分农产品“卖难”和价格下跌,影响了农民收入的提高。由于长期受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体制的影响,在处理农村与城市关系问题上,仍普遍自觉或不自觉地存在“重城轻乡”的观念。国家用于“三农”的投入严重不足,农村基层政权运转、教育文化、计划生育、社会治安、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等费用大多需要由农民来负担,向农民取得过多,农民负担有增无减,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不是随着工业化的发展,逐步推进城市化,加速农村劳动力和人口向城镇转移,而是从体制、政策到各项管理制度上,都限制城镇的发展和劳动力的流动,尤其限制农民进城就业和定居。我国工业化程度已经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但城市化程度却只达到37.7%,比2019年世界平均城市化水平还要低10.3%。我国目前人均GDP仅有900美元,但已经出现了严重的农产品需求制约,最基本的原因是城镇农产品消费群体比重太小。我国农民的就业极不充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最根本的障碍是城市化进程明显滞后。2019年,我国农业GDP份额已经下降到15.2%,而农业就业份额仍高达50%。第一产业与非农产业人均创造GDP的比例已由1990年的3.9:1扩大到2019年的5.2:1。农村人口非农化和城镇化进程缓慢,农民比重过大,导致农业相对劳动生产率过低,这是”三农”问题的症结所在。

  因此,从根本上解决新阶段的“三农”问题,不能就农业论农业、就农村论农村,必须重点解决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体制性矛盾和结构性矛盾,必须以从根本上改变处理国家与农民利益分配关系为指导思想,必须改变原来计划经济体制下城乡分治的各种制度,减少农民,加速农村人口城镇化进程,发挥城市对农村发展的帮助和带动作用。

  近几年,在农民来自农业的纯收入连续减少的背景下,平均的农民纯收入之所以还能保持低速增长,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农民外出打工的收入在增长。农民在非农产业和城镇就业已成为当前农民增收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逐步实现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不仅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也是发育要素市场和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要进一步完善和规范政府对劳动力市场管理,清理各地区制定的对农民进城务工的不合理限制和乱收费,改变重收费、轻服务的做法、要坚决纠正简单粗暴清退农民工的做法。当前要切实解决拖欠、克扣农民工工资、农民工劳动条件恶劣、工伤事故频繁发生等突出问题。要把农民工及其所携家属的计划生育、子女教育、劳动就业、妇幼保健、卫生防疫和治安管理工作等,列入各有关部门和社区的管理责任范围,并将相应的管理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目前,党中央和国家都很重视,要想方设法解决“三农”问题,多次召开重要会议研究如何解决“三农”问题。必须重树起乡镇企业发展大旗,重新规范理顺乡镇企业发展道路,重新认识乡镇企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地位和发展趋势。

  要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必须积极推进城镇化,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逐步减少农民。中国人口多的国情决定了中国城镇化必须走多元化发展的路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并举,形成分工合理、各具特色的城镇体系。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关键是要消除体制和政策障碍,加大户籍制度改革力度。进一步放宽农民进城落户的条件。从长期看,应当允许农民自主选择。这样有利于解决城乡居民两种身份、就业和待遇不平等。

农业产业调研报告14

  20xx年是郧县建特色产业促农民增收的主题活动年、完成“三个确保”的关键年,又是深入开展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重要年。为推进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探索产业扶贫的新路子,自3月份以来,县扶贫办组织专班,采取听取汇报、实地查看、走访座谈等形式,对全县产业扶贫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现报告如下:

  一、成效及做法

  近年来,郧县抢抓重点村建设机遇,以整村推进为平台,突出农民增收核心,强力推进产业扶贫。20xx年全县“果菜药桑”特色产业基地面积已达到67。87万亩。其中已启动的105个重点扶贫村突破16万亩,人平达1。3亩,其中柑桔8万亩、木瓜4万亩、桑园1。5万亩、蔬菜1。2万亩、中药村0。8万亩、茶叶0。5万亩;养殖小区11个,为农民脱贫致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因地制宜,合理规划。

  因地制宜、合理规划是产业扶贫的基础性工作,只有科学规划,才不至于让农民的苦干变为白干,才能让农民尽快看到希望,得到实惠。全县在实施产业扶贫时,进行反复调查、充分论证、科学规划。坚持把重点村致富产业建设与全县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化经营和退耕还林有机结合起来,围绕“果菜药桑畜”等特色产业,突出柑桔、木瓜、胡桑三大主导产业,按照多乡一业、数村一品和规划进村入户的要求,办示范样板,发展畜禽养殖等特色经济板块。现在基本上形成了丹江库区柑桔带、退耕还林和二高山地区木瓜带、低山丘岭桑蚕带、城郊乡镇和国道沿线蔬菜带的产业格局。

  (二)整合资金,倾斜使用。

  产业扶贫,资金是关键。郧县整合财政、扶贫、发改、林业、移民和畜牧等各类资金,集中捆绑、倾斜使用,强力推进产业扶贫进程。一是加大财政扶贫资金投入比重。启动实施的重点村,在整村推进项目建设中,其中安排到重点村的财政扶贫资金至少40%用于产业发展;二是互助资金全部扶持。20xx年郧县被列为全省扶贫互助资金试点县后,在城关镇黄土梁村、白浪镇杨沟村和胡家营镇土地沟村等3个村开展了村民生产发展扶贫互助资金试点工作,把互助资金项目的投向全部放在兴建致富产业上,切实解决了贫困户想发展又缺资金的难题,真正使致富产业扶贫到户。如:黄土梁村贫困户尚智云去年6月份借款3000元,养殖1000余只鸡,9月底全部出售,还清借款后,三个月内净赚1500余元。三是小额信贷重点扶持。把扶贫到户贴息贷款的投向重点放在兴建致富产业上。重点村推进到哪里,贴息贷款就安排到哪里,有效缓解了产业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加快了产业建设的步伐。20xx年度扶贫到户贴息资金32万元(贷款金额640万元),共发展产业基地9600亩,发展牲畜1万多头、家禽8000多只。四是帮扶资金集中扶持。将中直、省市县对口帮扶资金集中用于发展产业。近年来,社会帮扶资金600余万元,其中用于产业扶贫近500万元,20xx年中国恒天集团帮扶郧县200万元,繁育经果林种苗100余万株,全部用于重点村产业发展。五是整合资源拉动产业。由县产业办牵头把产业化扶贫与退耕还林、库区村产业发展紧密结合,集中力量、形成合力,打造柑桔产业村和木瓜重点村。

  (三)多方促动,扎实推进。

  产业扶贫的主体是农民,如何把农民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是做好此项工作的关键。郧县多方促动,让农民尽快得到了实惠,调动了农民发展产业的积极性。一是壮大龙头企业拉动。首先,立足特色优势产业,出台了扶持龙头企业发展的政策,建立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专项基金,对白泉酒业、十堰渝川泡菜公司、郧县南化红酒厂等10家市、县级重点龙头企业,予以重点扶持,帮助龙头企业壮大块头,加强与基地联结,增强了拉动能力。其次,紧紧围绕资源优势,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兴建龙头企业带产业。培育发展市级农业龙头企业6家,县级农业龙头企业5家;引进推广农业优良品种30余个,推广适用技术20余项;新开产业效益明显提高,产业优势更加突出。二是培植各类典型带动。通过提高品质、择优发展,以优质品种推进重点村产业建设提档升级。在重点村创办柑桔高产高效示范园样板、畜禽养殖小区样板等产业示范样板20余个、2万余亩。在畜牧产业发展过程中,重点抓了品种改良、种草养畜、小区特种养殖;同时,加强产业村典型和产业典型户的培养,为后来启动的重点村树榜样。三是突出重点推动。贫困户的产业发展既是重点,又是难点,他们缺资金、缺技术、缺劳力,发展产业难度较大。郧县建立一名县领导带一个扶贫工作队帮一个重点村,党员干部结对帮扶一个贫困户的帮扶机制。以“择贫而扶,极贫重扶”为宗旨,帮助贫困户发展高效经济林(园)或找准稳定增收的致富项目,从贫困户的种、养、加和产、供、销上全程服务,切实把扶贫到户的机制落实到实处。

  (四)加强领导,强化服务。

  加强领导、强化服务是实施产业扶贫保障。一是领导重视。郧县十分重视致富产业的发展。县委、县政府将致富产业建设作为重点项目,列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工作优先安排,成立了县乡两级“扶贫产业建设开发领导小组”,明确了相关部门的职责,并将其纳入目标考核责任制,形成了产业发展的合力。二是加强培训。一方面注重产业建设的建园标准化和管理的科学化。围绕致富产业基地建设,聘请农业专家和农业技术人员进村入户进行现场培训,实现户平拥有1个科技明白人的目标。另一方面注重产业品种的优良化。在重点村培育科技示范园和示范户,充分发挥他们的示范带动和推广辐射作用,实现了产品升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三是培育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产业发展的载体,在农民和企业、生产和市场、政府和企业、农民和其他组织以及农民和农民之间构架了桥梁,起到了连接和粘合作用。全县打破传统性小而全、分而散、粗放性的经营模式,把农民有序的带进农业产业化运行轨道,不断培育和引导群众发展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城关镇黄土梁村把扶贫互助合作社与桑蚕协会有机结合,形成大户带小户、富户带穷户的拉动机制,全力发展桑蚕产业,仅两年时间就发展胡桑1000余亩;胡家营镇土地沟村探索出“支部+协会”的模式,把党在农村的政治优势与专业协会的经济优势有机结合起来,加快了农业产业化进程。目前,该村种植桑树20万株,年养蚕1500余张,产值达60多万元,年收入过8000元的养蚕大户达30余家。

  二、制约产业发展的因素

  经过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全县产业化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部分产业有了一定的规模,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制约该县产业化发展因素逐渐显现,主要表现在:

  (一)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带动力弱。

  全县农产品加工企业虽然有11家,但真正上规模、上档次农产品加工企业并不多,大多数企业经济实力弱、科技含量不高、产品结构单一、品牌意识不强、辐射面狭窄、产品加工转化率较低,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衔接不紧,“公司+基地+农户”的格局未完全建立,产业发展多由政府包办代替,企业自建基地意识不强。

  (二)产业发展技术含量不高。

  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农业科技推广不深入,农民习惯于传统种植,产业发展产前服务的多,产中、产后服务的少,种植栽培管理粗放,产量普遍较低,优质品种比例较小,市场竞争力低,农民把握市场信息和驾驭市场经济能力较差,盲目、被动地应对市场,很容易出现生产环节快速发展,产品销售环节过剩或短缺的现象,使农民增产难以增收,农民增收显得十分脆弱。

  (三)扶贫到户机制不健全。

  目前,该县金融部门对农业产业的投入与扶贫部门对接不紧,由于银根紧缩和贷款联带责任等原因,金融部门门槛高,贫困户可望而不可及,存在“嫌贫爱富”现象,贷款难的问题突出,直接影响了贫困户发展产业的信心。由于贫困村和老区村大多分布在偏远地区、自然条件极差、基础设施落后,财政扶贫资金大部分投在基础设施上,投到产业发展上较少,尽管全县启动了互助资金试点工作,可以缓解部分农户生产发展困难,但覆盖面太窄,目前只有城关镇黄土梁村、白浪镇杨沟村、胡家营镇土地沟村三个村。另外,由于农业相比其它产业而言,属高投入、低产出、见效慢的产业,社会帮扶资金往往选择投入成本相对低、产出利润相对高,见效比较快的'行业,加上政策引导还未完全到位,导致社会帮扶资金对农业产业的投入较少。

  (四)农产品营销体系不够畅通。

  全县农产品销售网络仍不键全,已建立的农产品市场规模较小,高档次农产品集聚较少,农民市场化意识不强,传统的“家庭式”营销模式根深蒂固,经营方式基本上还是一家一户、单兵作战,组织化程度较低,缺乏对市场信息的正确把握;虽然有些乡镇村建立了中介组织,但与千家万户联系不紧,没有与农户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

  三、几点建议

  为了完成“三个确保”的目标任务,该县今年明年将启动实施83个重点村(20xx年41个,20xx年42个),全县扶贫工作面临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要求高等特点,全县要强抓国家扶贫开发的机遇,大力实施产业化扶贫,不断激发产业化扶贫活力,真正让农民有一个稳定的增收渠道。

  (一)要立足优势确立工作思路。

  一是立足优势产业建基地。围绕全县特色优势产业,逐年增加产业化扶贫投入,建成柑桔、木瓜、小水果等特色农产品基地,引导农民提高基地建设质量,实现基地产品的优质、高产、高效。同时,在城乡郊区要充分利用交通优势、市场优势、信息优势,继续推广大棚蔬菜种植。二是长短结合抓规划。坚持以短养长、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长抓柑桔、茶叶、木瓜、核桃、小水果、中药材等,短抓烟叶、蔬菜、畜禽养殖等,,使一家一户的小产业汇聚成千家万户的大产业,形成“数村一品、多乡一业”产业格局。三是大力实施农村“五通”工程,继续围绕农村支柱产业搞好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彻底改变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落后的状况;四是继续巩固生产发展互助资金项目。互助资金项目是新阶段扶贫到户的新模式,是解决贫困村发展生产资金短缺,帮助贫困地区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有利于扶贫资金发挥最大效益。我们在办好试点的同时要加强巩固提高。

  (二)要培植龙头提升经营水平。

  搞好产业化扶贫,培植龙头企业是重点。一是坚持以“特色、精品、高效”为目标,围绕资源开发上项目,围绕特色农业搞加工,力争一年扶持2—3个龙头企业,通过3年时间,在全县逐步扶持和培植20家有基础、有优势、有特色、有前景的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做优龙头企业,带动千家万户脱贫致富。二是充分利用自身的区位优势、特色优势和政策优势,采取大规模、宽领域、多渠道的招商引资,吸引省内外客商到郧县投资兴业,兴办农产品加工企业、龙头企业。三是按照用好一个能人、开发一片基地、壮大一个产业的思路,大胆启用懂技术,精管理、善经营、能带动一方群众致富的能人,出台优惠政策,搞好跟踪服务,搭建展示舞台,让他们创办企业。四是建立产业化扶贫龙头企业考核指标体系,实行动态管理,重点对企业的信用等级、财务状况、扶贫效益和经济效益等重要事项进行监测,健全和完善产业化扶贫龙头企业的准入和退出机制,促进农业龙头企业健康有序发展。

  (三)要拓展市场,健全营销网络。

  一是大力发展信息中介组织和网络型中介组织,以各类专业协会、企业、合作社和能人销售为依托,逐步形成纵横交错、运转灵活、辐射全国的农产品营销网络。二是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完善功能、增强辐射的思路,想方设法扩建现有市场,开创新型市场,对接外地市场,开拓国际市场。三是不断完善市场信息收集发布、质量安全检测、网络服务和配套设施建设;规范市场交易规划和市场准入制度,建立农产品销售绿色通道;坚决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和欺行霸市的不法行为。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农产品加工经营企业为龙头,以千家万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培育农村的中介组织——专业协会和合作社,提高农民的组织程度,走“农户+协会或合作社+公司”的路子。

  (四)要依靠科技打造精品名牌。

  一是深入推广科技。结合产业化扶贫基地建设,建立以农广校为核心、以乡镇服务中心、企业技术服务为骨干的技术服务推广体系和技术培训体系,力争每年培训农户2万人次以上,使大多数农户掌握了1~2门农村实用科学技术。二是培植精品名牌。始终把依靠科技攻关、培植精品名牌产品摆在重要的战略位置,力争形成一个支柱产业有一个名牌产品当龙头,一个系列产业有一批拳头产品作支撑,一个乡镇有一批特色精品作支柱的科技创新格局。三是推进标准化生产。以质量安全为核心,按照国家、行业、地方的质量标准建设基地,对产品的生产、加工、贮藏、运输、销售全过程进行标准化管理,提高产业的科技含量、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打造精品名牌。

  (五)要整合力量建立长效机制。

  一是加大对产业化扶贫领导。实施产业化扶贫是山区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是推动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产业化扶贫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我县扶贫开发工作效果,各级各部门一把手要亲自过问、亲自抓,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要广泛深入宣传,教育广大群众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克服等、靠、要思想;坚持领导联系制度,对重点扶贫企业,帮助指导发展,协调解决难题;坚持部门帮扶制度,发改局、财政、扶贫、工商、税务、金融等部门密切配合,搞好管理服务,积极为扶贫企业找信息、选项目;加大对产业示范区建设的扶持力度,以点带面,推动产业化扶贫工作有效开展。二是建立项目资金整合机制。把财政、扶贫、发改、农业等部门和社会各方面力量整合起来,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集中使用,各记其功”的原则,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项目,通过项目带动,促进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三是建立多元联动的长效发展机制。建立政府调控、市场引导、企业主导、效益推动、群众参与、产业发展的联动机制,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为推进产业化扶贫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通过各种措施,鼓励各类市场主体积极参与农业产业经营,形成产业化扶贫的整体合力。

农业产业调研报告15

  一、铁门镇基本情况

  铁门镇位于洛阳市西40公里,全镇辖33个行政村,6.5万农业人口,耕地面积6.5万亩,属浅山区、丘陵区,是一个农业大镇。镇域内工业发达,交通十分便利,市属企业、县属企业及民营企业星落棋布,陇海铁路、连霍高速、310国道横贯东西,又是一个工业强镇。

  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概况

  铁门镇作为一个工业强镇,镇域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工业总产值直线上升,财政收入大幅度提高,而另一方面受地理位置、恶劣环境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占总人口三分之二的南岭北山,传统的小农意识禁锢着人们思想,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仅靠几亩薄地,艰难的维持着生计,农业成了制约铁门经济发展的瓶颈。如何摆脱农业、农村、农民的贫困落后面貌,带领全镇人民共同富裕奔小康,已成为历届党委政府首要共识。走“工业强镇、产业富民”之道路,围绕这一指导思想,如何充分发挥地区的区位优势、自然优势、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农业产业化,让广大农民从传统的封建小农意识中解放出来,已成为发展的必然,一个发展农业产业化的规划应运而生。南山以发展旱作农业为主,以铁磁路、铁盐路为经济发展带,两侧各500米种植朝天椒和烟叶,北山以养殖和特色林果种植为主,川区以蔬菜种植为主,形成种、养、加工为一体的特色农业、高效农业基地。

  三、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成果

  铁门镇的农业产业发展走过了艰难曲折的历程。1999年通过考察论证,镇政府决定在铁磁路、铁盐路经济种植带发展朝天椒种植500亩。万事开头难,为了保证朝天椒种植成功,镇政府成立了专门组织,党委书记、镇长亲自抓,主抓副职专职抓,并抽调15名机关干部成立专门工作组深入南岭各村的农家院户、田间地头,帮助农户解决实际问题,使他们自觉接受统一规划,让出土地种植朝天椒,对自觉自愿接受统一规划种植朝天椒的农户,政府在育苗、耕作、施肥、盖膜、栽植等方面予以资金扶持,调动农民的种植积极性。对不愿接受政府统一规划,拒不种植朝天椒的,政府采取必要的干预措施。一分耕耘,一份收获,辣椒种植成功了,然而市场销售不畅,政府按当时承诺的保护价全部收购。镇政府积极与外地客商联系,组织辣椒供需洽谈会,一年又一年努力,市场销售畅通了,椒农从中得到了实惠,思想观念发生了根本转变,政府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的地位也改变,由过去的政府提倡、政府扶持、强行干预变成了现在的政策指导、重点扶持、区域种植、规模化经营,变主导为服务,广大农民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地位也变了,由过去的被动变主动,积极性空前高涨,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历经八年的艰辛努力,朝天椒种植从最初植的几百亩发展到现在的16000亩,种植区域由原来的产业带周边的7个行政村,辐射带动全镇二十二个行政村,朝天椒种植农户由原来的.1200户发展到现在的6000余户,种植面积超千亩的村达10个。20xx年仅朝天辣椒总产值达6400万元,户均纯收入达5000元。

  为了规范朝天椒产业发展,做大做强朝天椒种植产业。20xx年,铁门镇朝天椒种植协会在各级的关心下应运而生,辣椒生产规程、技术服务、市场营销有章可循。为了适应市场规律拉大产业链条,辣椒协会于20xx年4月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了“铁丰”牌商标,随着产业基地的不断扩大,于20xx年6月成立辣椒农民专业合作社。20xx年4月,铁门镇种植的朝天椒相继获得河南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国家农业部无公害产品认证证书。20xx年5月,铁门镇镇被推荐为河南省名优辣椒镇。20xx年3月,铁门镇与洛阳农科所合作的“朝天椒引进无公害栽培技术研究与运用”项目获洛阳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为了叫响“铁丰牌”朝天椒品牌,实施品牌战略,种植协会在扩大对外宣传的同时,为了规范产销渠道,杜绝无序经营和价格竞争,保护朝天椒品牌和质量。20xx年县、镇投资250万元在铁门镇陈村村建成新安县辣椒专业交易市场,统一市场收购、统一市场销售、统一品牌包装,切实维护了椒农和客商的利益,实现了产、供、销一条龙服务。每到收获季节,辣椒收购红红火火,全国各地客商慕名而来,最多达120余家。更让人振奋的是,铁门镇朝天椒除内销外,由客商经厦门、贵州等地远销日本、韩国。

  由于辣椒产业的不断壮大,还带动第三产业迅速发展。

  一是出现了一大批的以经销辣椒为业的本地经纪人,涌现出一批靠经销辣椒迅速致富的典型;

  二是辣椒收购、分级、包装等环节,带动了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

  三是带动了餐饮、商业、运输等产业的发展,椒农在获得生产利润的同时,分享到流通和加工环节的利润,以辣椒生产为龙头的产业链条得到长足发展。

  作为农业产业化的主导产业烟叶生产和蔬菜种植,也经历了朝天椒种植过程的同样经历,从群众不认可的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政府引导到市场引导,种植规模不断壮大。至20xx年烟叶集中连片种植面积达5000亩,蔬菜种植面积达6000亩,烟叶生产创产值175万元,蔬菜生产创产值320万元。

  铁门镇农业产业化主导产业面积共计27000亩,占耕地面积的40%,而所创造的经济价值占农业总产值的50%,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农村经济注入了巨大活力,农民收入明显提高,新房、楼房盖起来了,三轮车、摩托车、小手扶几乎家家都有,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如今的农村几乎和城市没有差别,到处呈现出和谐、文明、向上新风尚。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为了进一步落实国家产业政策、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做大做强产业规模,拉大拉长产业链条,我们将以市场为导向,进一步引导农民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产业优势,培植支柱产业和名牌农产品建设特色农业,建设龙头企业,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完善产品市场网络,形成产、供、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经营格局,把千家万户的生产与大市场相链接,使广大农民在获得生产环节利润的同时,分享到流通和加工环节利润,提高农业经济效益,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业产业化向专业化、市场化、集约化、现代化转变。

  1、20xx年底前完成朝天椒绿色食品申报工作;

  2、完成辣椒深加工项目论证工作,投资1000万元,20xx年底建成辣椒深加工厂一个;

  3、新上蔬菜加工项目一个;

  4、进一步完善辣椒市场功能,在原有市场功能的基础上,拉大市场框架,硬化市场8万㎡,建交易厅、棚及仓库9000㎡,购置辣椒检测及化验设备一套,并完成市场配套设施1000㎡。

  五、铁门镇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几点做法

  回顾铁门镇几年来农业产业化发展历程,几多艰辛,几多收获,经验做法概括以下几个方面:

  1、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农业产业化成为历届党委政府的共识,不因政府人事变动更改,一张蓝图绘到底,把认准的路子走到底;

  2、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和服务作用。产业化初期,政府唱主角,大力提倡、政策扶持,行政干预、利益导向,通过各种行政手段,真正炒热干群思想,使广大群众有感性认识变为理性认识,自觉的从小农意识的思想束缚中解放出来,顺应市场发展规律,自觉调整种植结构,做好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生产环节的技术服务;

  3、产业基地形成后,政府的作用由主角变为配角,主要引导农民成立民间协调组织和协会,靠民间组织规范生产行为,靠技术章程规范生产环节。以市场信息为依托,引导农民及时调整种植结构,以民间组织为依托,做好产前、产中、产后培训服务工作;

  4、敢当红娘,为企业牵线搭桥,引导发展龙头企业,促进农业产业化,走贸、工、农一体化发展道路。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艾小红

已认证

发布于:2024-06-10

联系方式: 133****0120 点我反馈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农业产业调研报告

  在人们越来越注重自身素养的今天,报告的使用成为日常生活的常态,通常情况下,报告的内容含量大、篇幅较长。那么,报告到底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农业产业调研报告,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农业产业调研报告

农业产业调研报告1

  东城镇位于望城区北端,南邻铜官窑,北抵湘阴,西临湘水,全镇呈半丘陵区半垸区(苏蓼垸)分布,是八百里洞庭的边缘区,总面积56平方公里,距市区只有22公里,现辖7个村、1个社区居委会,5593户,总人口19624人,农民人均纯收入11360元,有水田1490公顷,旱土260公顷,林地1551公顷,水面面积1733.33公顷。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镇紧紧围绕东城镇发展的长远目标,努力提升东城农业整体水平,致力于建设“高效、生态、服务性”的现代农业。20xx年,全镇完成水稻种植面积近42000亩,优质稻34000亩,实现水产养殖4800亩。

  一、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1.农业规模化经营形势喜人。我镇农业规模化经营紧紧围绕政府工作思路中的“四基地”(精品粮油基地、名特水产基地、花卉苗木基地、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突出高档优质稻、名特水产、休闲农业、蔬菜四大主导产业,着力推进百里水产走廊建设,致力于打造农业休闲品牌,通过大力实施办企业、建基地、树品牌、带农户的战略,引进了东城生态农业、高家庄特种水产养殖、绿辰科技及泽伟农家乐为典型的规模化经营农业企业,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纷纷涌现,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截止20xx年底,共有家庭农场总数55个,其中50亩以下的只有一个,家庭农场经营耕地总面积1.3万亩,占全镇耕地总面积31%,全年家庭农场经营总收入为1952万元,共吸纳劳动力总数206人。截止目前,我镇已有农业专业合作社24家,农业公司4家,带动农户20xx余户。

  2.生态农业品牌不断彰显。围绕主导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我镇注重农业品牌化经营,重点打造东城“花园式村庄、农业特色产业基地”,发展了以“生态稻、生态油、生态椒”为特色的生态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培育出了享誉三湘的东城生态椒等省内知名品牌,走出了一条产品质量与品牌包装相结合的成功之路。做活“稻”字文章,着力建立苏蓼垸的万亩优质稻生产基地,与金霞米业等粮食企业结盟,建立了自己的品牌,灯文大米进入省农博会。做活“山”字文章,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基地共建万亩油茶基地,并成功引进雪峰山油茶,雪峰山油茶嫁接新技术获林业部科技司认证。做活“水”字文章,突出特种水产养殖等主导产业,重点培育了黄龙河、夹河、铁炉湖等几个特色鲜明、品种多样、竞争力强的特种水产养殖基地,提高产品的质量。如今,东成生态、金丰科技、湘立农业、群英蔬菜、隆平粮社等一批代表性的生态休闲农业品牌成了东城现代农业的新亮点。

  3.科技支农成效显著。我镇通过积极开展科普示范创建工作,充分发挥科技服务平台功能,配合区农业局、科技局开展了一系列科技支农活动,让农民在助农专家和企业的指导下,发展特色种养殖业,走上了增收致富的快车道。东城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在镇农技站的帮助下,利用科技助农直通车专家讲座和“科技下乡、服务企业”活动,引进了“无公害早熟辣椒”栽培技术,并采用了“公司+合作社+农户”的运营模式,规模不断扩大,效益有了较大提高。20xx年,我镇早熟辣椒栽培达1000多亩,仅通过农户掌握早熟辣椒栽培一项技术,全年解决相关劳动力就业1000余人,栽培示范户每亩增收达4000元,户增收达2万元。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农业基础设施比较落后。我镇农业的投入总量虽然有所增加,但由于镇域经济尚不发达、财力有限,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与农民对政府的期望以及现代农业发展的还有一定差距。尤其在水利设施方面,东城粮渔主产区为湘江环绕,常年面临洪涝灾害,水利基础设施和物资技术储备的'不完善,增大了扩大投入增加生产的风险,制约了现代规模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同时,全镇路网建设还也欠完善,交通区位优势不明显,拉大了与主流消费人群的距离感,不利于现代乡村休闲旅游农业的推广与发展。

  2.农业产业化进程比较缓慢。从产业规模上看,全镇家庭农庄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统计情况显示,1000亩以上规模的家庭农场和合作社分别只有1家,500亩以下占绝大多数,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利益连接关系不够紧密,尚未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从产业结构上看,农业规模化以从事种、养殖业等初级原料生产为主,农产品精深加工业不具规模,全镇农业产业化整体规模不大、层次不高。在产业化带动农民增收方面,各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收入大多在10—50万元之间,整体效益不高。

  3.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强。一是组织程度高、生产规模大、产品质量好的骨干企业还为数不多,全镇1000亩以上的产业基地只有1个,除“雪峰山油茶”“东城生态椒”等少部分规模化农业企业(合作社)形成了品牌外,绝大部分农业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还停留在本村本组的小打小闹阶段,知名度不高,辐射力不够;二是生产技术先进、转化力强、附加值高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规模不大、带动力不强,全镇的隆平高科种粮专业合作社参与农户仅200户左右,还没有真正起到龙头带动作用。

  4.农民综合素质相对偏低,存在思维误区。东城属长沙市区近郊,全镇青壮年劳动力大多在长沙市区经商打工,留守在家的多为老人、妇女和儿童,对于发展规模化农业存在着劳力、管理及科技因素的制约,全镇农业生产者尤其是农业技术人才严重欠缺。加上受传统思维误区的影响,群众普遍存在重进场务工、轻在乡农耕的思想,个别农户甚至直接将土地抛荒,发展现代农业的社会氛围和思想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

  三、主要措施及建议意见

  1.建立现代农业管理服务机制。突出农业的基础地位和首要地位,对各规模化经营家庭农庄和合作社在政策扶持、财政支持上予以倾斜,建立健全政府管理服务机制。一是改善行政管理职能,增强服务功能,加强行政公共服务,积极倡导“一线工作法”,努力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二是强化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与服务,着力推动农产品的市场推广,农产品的市场体系建设,逐步完善农产品物流配套系统。三是推动农业信息服务网络体系建设与服务,着力建成上下贯通、左右相连、渠道广泛的信息网络体系,规范信息传递制度,确保有质量的信息能准确、快速传递,尽快在农业生产及流通中发挥作用。

  2.优化现代农业产业结构。加强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建设,重点建设好四个基地,即油茶基地、蔬菜基地、特种水产养殖基地、优质稻生产基地,重点推进“三品”的开发,一类是以鱼、蟹、虾等为主的特色产品,重点抓好苏蓼垸中各村发展此项产业,使高家庄等水产养殖基地的辐射作用不断加强,争取健康养殖达到5000亩以上。二类是以有机无公害蔬菜为主的绿色产品,把东城生态椒、东城红薯粉、浅池莲藕等品牌打出去,争创特色产品注册品牌3个以上,1个以上省级品牌。三是以优质稻米、良种油茶、有机蔬菜为主的高附加值产品,力争成为全省一个知名度较高的优质稻生产基地,创建一个规模较大的良种油茶种苗基地,建成无公害蔬菜基地4000亩。

  3.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利用望城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平台,积极与湖南农大、中南林科大等高等院校开展对口技术合作,建立建强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进一步延长产业链,例如对东城生态椒除进行鲜椒出售、整椒包装外,同时制作辣椒红素、辣味素、辣子油、以及辣椒营养粉等深层次产品。重点扶持雪峰山油茶基地,加大油茶种苗研究、开发及生产力度,争取在三至五年内建成一个500亩左右的油茶种苗基地,一个10000亩的油茶种植基地,建设好一个油茶加工厂,形成毛油提炼、茶壳、茶粕综合利用的油茶深加工体系。

  4.鼓励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围绕我镇的主导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积极争取财政资金扶持和社会资金投入,提升农业规模化经营水平。推动现代农业的进一步发展,通过“技术上重点扶持、政策上重点倾斜、人才上重点照顾”等优惠措施,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力推广“公司+合作社+农户”相结合的经营模式,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降低农民农业生产风险,增加农业收入,提高农业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水平。

  5.加快发展乡村生态休闲旅游。充分利用我镇“山”、“水”资源优势,建设好苏蓼垸的“五纵十二横”水利景观建设,加大对黄龙河、铁炉湖、夹河的开发力度,逐步实施以“广种树、多栽花、不露黄”为主要内容的“百千万绿色愿景工程”(绿化百条乡村公路、千里河港堤岸、万户农家庭院),加大宣传推介力度,精心打造省会长沙旅游度假的新亮点,将东城打造为“人在林中、房在绿中”的河东绿色明珠。

农业产业调研报告2

  〔内容摘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本文通过对我市龙头企业经营情况的调研,提出壮大优势主导产业、提升产品技术和质量、强化企业内部管理、发挥财政政策导向和财政资金作用,不断提高龙头企业综合竞争力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对策建议

  为加强市级龙头企业财政扶持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市财政局组织检查组对市级8户龙头企业20xx年度财政扶持资金的使用及生产经营情况进行了专项检查。根据检查情况,结合企业现状,就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问题作一些探讨。

  一、基本情况

  我市8户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根据20xx年市政府要求,经市农业局、市乡镇企业局考察调研、评选后,于20xx年初确定的。这8户龙头企业均具有一定的地方经济特色,产品品质较好,有的产品拥有专利技术,有的产品在全国性的评比中获得金奖,如:市金桥食品有限公司“毛大”牌苦荞饭和姜茶获20xx年全国农产品加工贸易博览会金奖,苦荞饭获国家专利;水城姜业发展有限公司“山明”姜茶系列产品,通过了国家商检局出口认证,该企业20xx年3月还被中国农业银行、国家扶贫办评为国家扶贫龙头企业;六枝特区种子公司与省农学院联合开发生产的“西山”系列杂交玉米种子,七个品种已经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六枝特区粮食加工厂的“滴水滩”大米(富硒米),20xx年在中国(淮安)优质米博览会上获《优质产品证书》,并获得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颁发的`《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证书》;水城县茶叶发展有限公司生产的“水城春”系列,其中“水城春-凤羽”获第四届“中茶杯”全国名优茶评比优质茶称号,近期开发的“倚天剑”、“神州香”上市后很受市场青睐;盘县裕龙种业有限公司独家开发生产的“盘玉”系列杂交玉米种子,产品除满足本县需求外还推广辐射到生态类型相似的富源、沾益、水城、兴义、普安、晴隆、兴仁、安龙、威宁等县(市)。

  二、财政扶持资金投入、使用及效益情况

  为加快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引导市级龙头企业新产品开发、新技术引用、先进设备引进以及原料基地建设,扩大生产和销售,使我市龙头企业做大做强,20xx年市财政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安排农业产业化经营专项资金和企业挖潜改造资金共113万元用于补助扶持8户市级龙头企业。

  通过查阅账目,实地检查生产车间项目改造建设、项目基地生产建设情况,并对企业生产经营情况进行调研,8户龙头企业扶持及改造项目已完成和基本完成的有水城县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6户企业。通过项目实施,6户龙头企业均不同程度地在生产能力、技术能力、企业市场竞争力等方面得到一定提高。项目资金未下拨到位、项目未启动的有2户,分别是:钟山区金河乳业有限公司、盘县红果富家路畜牧科技有限公司。市安排金河乳业有限公司技改项目补助资金10万元已由市财政于20xx年12月拨付到位,龙头项目扶持资金5万元通过市农业局下拨到钟山区农业局后,由于金河乳业有限公司欠钟山区农业局设备款5万多元和奶牛基地鲜奶款2万多元,钟山区农业局未将资金下拨到企业。金河乳业有限公司由于技改项目资金未筹集到位,技改项目没有启动实施。至检查日止拨付到位的10万元技改项目补助资金在企业财务账上;市安排红果富家路畜牧科技有限公司产业化专项资金8万元通过市农业局已下拨盘县农业局,但至检查日止,资金仍滞留在盘县农业局账上未使用。

  三、我市龙头企业存在问题

  近年来,我市把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放在“三农”工作的重要位置,作为重要工作来抓,并取得了一定成绩。龙头企业在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也面临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是龙头企业规模偏小,辐射带动作用有限。8户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资产总额达到1000万元以上的仅有2户,销售收入达到500万元的也仅有2户,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二是部分企业管理方式、生产方式落后,技术含量偏低,盈利能力不强,发展后劲不足,企业成长速度缓慢。

  三是市场开拓能力不强,产品市场占有率不高,辐射面不宽,市场制约因素明显。

  四是企业从业人员素质和管理水平还不高,个别企业产权制度尚未明晰;企业财务管理普遍较为混乱,帐簿不健全,会计信息不真实,核算随意性较大。

  五是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没有建立,辐射带动作用不明显。一些企业与基地和

农业产业调研报告3

  农业产业化是促进农业发展,增强农业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也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和谐社会的需要。近年来,东坡乡始终把发展“三农”问题摆在首要位置,按照围绕“三农”调结构、抓特色、增效益的思路,认真贯彻中央的指示精神和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不断深化农村改革,优化产业结构,充分利用河谷光热资源,依靠科技进步,突出地方特色,进一步完善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落实惠农政策,切实稳定民心,充分调动农民投身农业、开发农业的积极性,全乡农业产业化获得长足发展。

  一、全乡概况

  **乡地处金沙江畔,位于武定县城西北部,距县城108公里,乡域国土面积168平方公里,东邻万德乡和发窝乡,南接田心乡和高桥镇,西与环州乡接壤,北与元谋县姜驿乡隔江(金沙江)相望,是武定目前唯一的民族乡。境内居住着汉、傣、彝、苗、傈僳、拉祜、白等7种民族,少数民族约占总人口的81%。境内地形地貌复杂,山高坡陡,沟壑纵横,勐果河、沙拉河、环州河三河南北纵贯全境,形成四山夹三河的低热河谷地形。立体气候明显,最低海拔950米(甲利),最高海拔2240米(大荞地)。年平均气温25—28℃,年平均降雨量580—650毫米,气候炎热,常年无霜,宜广泛种植香蕉、香巴蕉、花生、番茄、洋葱、玫瑰茄、芒果、人生果、酸角、冬早包谷、冬早蔬菜等各类多种经济林果及热区作物。20xx年,全乡辖8个村民委员会,60个自然村,75个村民小组。有4003 户,14389人。其中,农业户3659户,农业人口14032人,占总人口的95.7%。现有耕地面积14845亩,其中水田5335亩,旱地9510亩,人均1.05亩。粮食总产量598万千克,人均有粮353千克,工农业总产值517万元,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9‰,全乡经济总收入为307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344元。由于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农业农村发展后劲不足,经济社会发展速度缓慢,乡级财政收支困难重重等诸多原因,故是一个集贫困、山区、民族、宗教为一体的典型的民族贫困乡。

  二、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乡以优质香蕉、优质稻、冬玉米等为代表的农业产业化取得了较大进展。通过认真总结我乡近十多年来冬农开发和热坝作物栽培经验,细化发展目标,狠抓措施落实,优化区域布局,发挥河谷优势。在“优质化、市场化、产业化”上狠下功夫,在“优质率、商品率、增加值”上大做文章,突出重点,狠抓优质香蕉、优质水稻、优质菜豆、冬早玉米、热区水果基地建设,培育拳头产业,发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区域特色农业,取得了显著成效。

  1、种植业内部结构明显优化

  按照“注重特色,突出重点,规模经营”的'发展思路,坚持稳水稻,保香蕉,增定单,重冬季农业,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大力调整主要粮经作物的作物结构、品种结构。到20xx年优质稻面积达到3640亩,产量205.5万公斤,产值308.25万元;优质香蕉面积4020亩,产值350万元;冬玉米面积由1200亩,产值112万元,优质菜豆面积1000亩,产值161万元,花生1280亩,产值62.5万元。我乡已经发展为全县最大的香蕉生产基地,粮经作物品种结构、品质结构明显优化。

  2、科技措施、良种良法在农业产业化发展应用上成效显著

  一是加大了科技培训力度,做好新型农民培训。20xx年共组织各种培训350场(包括专题培训及以会代训)、黑板报48期,合计受训群众7600多人次,大大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种植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意识。二是水稻良种桂朝系列、楚粳系列面积达4000亩,多蘖壮秧、扣种稀薄、单行条栽、双龙出海等措施的应用率达98%以上。三是做好特产农业、订单农业的引导和指导服务工作。配合县农广校完成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作。共培训24场次,培训农户215人,合计150人毕业获得“绿色证书”。

  3、特色、优势产业框架基本构建

  经过近十年的探索,特色产业、优势产业框架基本形成。依托低冬季热河谷光温水资源,注重冬季农业开发,形成了河谷冬玉米、冬番茄、优质菜豆为主的特色农业种植带,20xx年发展种植了1100亩冬玉米,1000亩优质菜豆,350亩冬番茄。利用夏季光热资源,在河谷两岸发展优质花生1200亩,玫瑰茄450亩,优质柑桔300亩,龙眼150亩,大青枣450亩,石榴450亩,形成了河谷热区水果种植带。

  三、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我乡农业产业化经过近十年的探索和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但与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诸多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不大。表现为优势产业少且规模小,缺乏具有示范和品牌效应的基地典型,产业竞争力弱。种植上依然以分散的小规模农户家庭经营为主体,种植品种散而且规模小,制约了生产效率。个体经济实力弱,难以抗拒自然和市场所带来的双重风险,导致收入增长困难。

  二是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后续发展力量不足。近几年,我乡发展产业规模小,在引进龙头企业开发产品加工方面非常困难,尤其是缺少跨行业、跨地区的规模大、知名度高、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在我乡投资带动,导致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发展后劲不足。产品在产、供、销等环节上不能很好地衔接。

  三是基础设施薄弱,制约农业产业发展。我乡农村水、路等基础设施滞后,造成“有水不能用,产品运不出”,旱季河水从谷底流过,半坡农地缺水严重;雨季时常断路,造成农产品滞压,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

  四是劳动者素质偏低。表现为由于农户分散种植,缺乏必要的栽培管理技术和市场导向,优质高效农业意思淡薄,种植品种杂、乱,管理水平低,造成农业产出率低,农产品质量差,严重影响了群众生产积极性,制约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

  这些问题的存在极大地制约了我乡农业产业化进程,我们必须认真对待,深入研究,落实措施,挖掘潜力,破解发展难题。

  四、今后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农业产业化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中一件带有全局性、方向性的大事,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主要目标。当前,我乡的农业产业化正处于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牢牢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生态环境建设、扩大内需、移民搬迁扶持等机遇,紧紧围绕农业结构调整战略和“十一五”发展规划,以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以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为目标,突出特色和重点,狠抓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关键环节,采取切实有效的对策和措施,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

  1、优化农业区域布局。遵循“面向市场、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发挥优势”的原则,围绕农业结构调整战略,结合东坡乡农业产业化发展五大基地建设(即优质稻、优质香蕉、冬玉米、优质菜豆、优质河谷水果基地),整体推进,重点突破,优化农业区域布局。依托我乡低热河谷资源,重点发展优质香蕉、优质稻、无公害菜豆、双低油菜、中药材、热区水果等特色主导产业,按照基地化、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生产要求,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2、培育主导产业。一是发展优质香蕉。在所所卡、东坡、东甸、白马口、庄房发展优质香蕉3500亩。二是发展优质水稻。在所所卡、东坡、东甸、白马口、庄房、达卧6个村委会夏季发展高档优质稻4000亩。三是发展冬玉米。9月中旬在所所卡、东坡、庄房3个村委会利用秋热发展地膜冬玉米1000亩。四是发展无公害菜豆。利用秋季光热资源在东甸、白马口发展无公害菜豆1000亩。五是发展玫瑰茄。在白马口、以赤叨、东甸发展优质玫瑰茄1000亩。

  3、发展特色产业。按照农业结构调整战略和“十一五”发展规划,把农业产业化战略与农业结构调整、扶贫开发、移民后期扶持等有机结合起来,根据自然条件和资源优势,打破行政区域界限,统一规划,统一品种,优化农业区域化布局。在达卧、东坡、发展优质柑桔300亩,石榴300亩。在东坡、所所卡、东甸、白马口发展优质芒果200亩,大青枣350亩。

  4、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认真落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村重专大户的优惠扶持政策,引进龙头企业到我乡发展番茄、香葱、甜脆玉米生产基地,并进行加工生产。大力培育农产品运销中介人和经纪人队伍,培养一大批农村种养加销重专户,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组织。

  5、提高农业科技含量。鼓励农业、畜牧、科技、林业、扶贫等部门及龙头企业等参与到农业产业化发展中来。大力开展农业科技知识技能培训,举办新型农民培训班,结合乡情突出特色,有针对性地对农村劳动者进行集中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

农业产业调研报告4

  为大力扶持和发展龙头企业,加快推进我县农业产业化进程,根据县人大年度工作的安排,农工委在常委会副主任王三毛的带领下,近期先后深入县农办、冈上、向塘、三江等部门和乡镇,就我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和成效

  近年来,我县相关部门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全力打造新型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建设”要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和市委关于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坚持把龙头企业作为农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的重要手段,大力加强农产品基地和农业服务组织建设,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向“企业+农户”、“企业+基地+农户”等多种形式的产业经营组织发展,加快了全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有力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

  1、龙头企业不断扩大。20xx年全县有市级以上龙头企业45家,20xx年达70家,20xx年达94家,占全市的39。3%,其中国家级3家,省级19家,市级72家。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117亿元,出口创汇5000多万美元,实现税收2。1亿元,带动27。3万农户,实现户均增收3000元。

  2、农产品基地得到加强。农产品生产基地作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础,是龙头企业联系广大农民的主要纽带。近几年,政府每年投入资金1000万元左右,扶持龙头企业在“两带”建设农产品基地,基本形成了粮食、生猪两个主导产业和家禽、特种水产、蔬菜、花卉苗木四个特色产业的格局。至20xx年底,已形成200亩以上的规模种植基地25家,20棚以上的规模养殖基地35家,全县生猪饲养达181。3万头,家禽饲养达3686。6万羽,水产品起水量12。02万吨,蔬菜种植26。2万亩,产量69万吨,苗木2万亩。

  3、农业服务组织健康发展。每年投入资金80万元,引导扶持农业服务组织成长,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促进农产品的有序流通。至20xx年底,全县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400多家,其中省级示范社3家,市级示范社7家,组建了生猪、蔬菜、水产、粮油等协会6家,各类中介组织30多个,培育各类农产品经纪人20xx多人。

  4、品牌创建初见成效。培育和发展省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19个,国家绿色(有机)食品品牌24个,产品168个,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42个,注册商标124件,拥有“汇仁”、“皇禽”2个驰名商标和“国鸿”、“昌碧”、“稻香园”、“九木堂”等9个著名商标,绿色品牌和商标数量均为全省县(区)之首。

  5、“一村一品”、“一乡(镇)一品”基本形成。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我县农业产业化经营因地制宜,充分发挥挖掘各乡(镇)、村的资源潜力,大力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优势产业。目前,已基本形成“一村一品”、“一乡(镇)一品”,如冈上万舍的`蔬菜和东潭的蛋鸭、三江村的蔬菜、蒋巷的粮食、黄马的茶叶和花卉苗木、塔城的水产、向塘的蔬菜等。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经过近几年的努力,我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存在一些实际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1、部分企业质量不高,行业分布不均匀。我县龙头企业总体水平还不高,生产规模偏小,大多为初级加工,缺乏精、深加工能力,产品档次和附加值不高,市场竞争和带动能力较弱。如蔬菜传统方式种植偏多,像采用塔城青岚无土栽培、武阳鑫和源蔬菜基地生物物理杀虫等新技术种植的较少。而且,企业所属行业分布不平衡,多数集中在粮食加工、生猪养殖和禽蛋加工领域,不利于我县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全面发展。

  2、企业融资渠道不畅,资金瓶颈制约发展。我县龙头企业大多正处在发展扩张阶段,资金需求缺口较大。但多数企业用地为租赁土地或农业用地,不具备担保和抵押功能,企业融资较为困难,制约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

  3、企业土地流转不易,规模扩张空间狭窄。传统自给自足的种养模式导致农户流转土地的积极性不高,而且现在受国家30年土地承包期限政策的限制,企业不能长期租用土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投入热情,制约了生产规模的扩大,难以发挥企业的规模经济效应。

  4、市场营销路子不广,销售渠道不稳定。农业生产容易受天气、气候等自然因素影响,农业市场经济的风险又较大,而中小企业市场营销能力还不强,规避风险能力较弱,亟需增强防范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5、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完善,影响现代农业稳定发展。受资金投入影响,全县农业生产基础设施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相比还较为滞后,主要包括农田水利设施较为薄弱,道路交通不够发达,电力线路不能完全满足生产需要,防灾抗灾能力不够强。

  6、面源污染不容乐观,农业农村生态环境形势较为严峻。大规模的畜禽养殖产生大量粪便和废水,未经过无害化处理就直接排放,极易造成空气和地下水污染,附近人居环境也受到直接影响。如八一乡涂埠村生猪养殖导致环境恶化,甚至出现“猪赶人走”现象;冈上镇孵化厂孵完蛋后的蛋壳直接丢弃和放养蛋鸭,对地表水和地下水也会造成一定的污染。

  三、意见和建议

  1、进一步强化科技支撑。加大对龙头企业的科技投入力度,择优选择一批辐射带动能力强、带动农民增收效果明显的重点龙头企业给予重点扶持,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进农产品深度加工开发和综合利用,延伸产业链,逐步实现

  农产品向精、深加工发展,不断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全面增强企业自身发展水平和竞争能力。

  2、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积极转变思路,创新机制,坚持市场化运作,走多渠道、多形式融资道路,着力发掘民间资本,同时加大对龙头企业固定资产和技术改造等中长期贷款的支持力度,为企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和保障。

  3、进一步鼓励土地流转。土地流转时,可根据实际情况,除了企业应该支付给农户的土地流转费,建议再由政府拿出一定财政资金补贴给农户,既可增加农民收入,又能提高农民流转土地的积极性,大力鼓励规模成片地流转土地。

  4、进一步培育农产品经纪人。加大知识技能专业培训,打造一支业务能力强、素质高的农产品营销队伍。积极为农产品搭建流通平台,开辟市场销售渠道,为经纪人提供优质服务,努力营造良好发展氛围,促进农产品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切实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

  5、进一步加强政策和资金扶持。农业产业化资金可随财力的增长而逐年增加,建立稳定的增长机制,加快改善基地农田、水利、电力线路等生产条件和基础设施建设,大力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在农业企业招商引资方面,要认真考察,避免出现钻国家政策漏洞的现象,尽可能地多扶持本地企业。

  6、进一步加大环境整治力度。推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过程中,要做到总体规划,合理布局,注重生态效益和环境保护,促进生态养殖的良性循环。对一些地方规模化生猪养殖造成周围环境和地下水污染的问题,要加强治理,大力推广伟瑞菜养殖有限公司的沼气发电、污水循环沉淀后排放及八一乡涂埠村养猪专业合作社的生物发酵厂(零排放)的养殖新技术,防止面源污染,切实保护好生态环境。

农业产业调研报告5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大战略举措。为从总体上把握和摸清我镇农业产业化经营情况,为领导完善决策部署提供服务,我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对我镇农业产业化情况进行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高桥镇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一)农业产业化组织发展迅速,综合实力大幅提升

  一是往年在花桥村委会种植食用菌50亩,正常种植36亩,品种有大球盖菇、平菇、香菇。近年来,随着四川、昆明、浙江等主产地的种植品种更新,食用菌的价格也在一路走高,特别是20xx年上半年,种植户亩均可达9000元左右。产值达40余万元。如能在年中期保证玉米地种植的原料、资金及技术条件,种植前景不可估量。同时据调查发现,花乔地区的大球盖菇在窝堵地区种植产量高于花乔,现在大量的种植户也向窝堵地区转移,当地特殊的水文气候和农户多年的种植经验,相信食用菌种植将成为当地增产增收的新亮点。

  二是20xx年元谋闽中公司在高桥村委会承包220亩土地,种植香葱,品种为中国葱、火葱,虽然种植前期历经波折,今年产量产值还未知,但前期有镇党委政府、县农业局及当地农户的热情参予,公司还是将高桥当作种植基地来投入开发,在20xx年,还将引进德国米葱进行种植,同时,进一步推广、扩大出口西兰花种植面积,预计发展带动20xx亩。公司高层也经过实地考查,现正在筹备资金投入、土地征集及加工企业建设阶段。

  三是马鞍村委会段丽在下以坝承包80余亩土地,种植大荚豌豆50亩,市场前景可观,12月份上市可达9-11元/公斤。由于受气候的影响,20xx年秋冬季损失达30万元左右,但其本人还将在20xx年1月份种植西兰花,主要品种黄选、玉秀。由于受资金投入、运距条件和技术成本的限制,该种植户所种植的产品只能供给昆明部分市场用作散货,但来年武定到昆明的高速公路打通,其产品就可直供昆明蔬菜市场的鲜货,甚至出口,产值将翻数倍。同时,高速公路的开通,也将意味着武定、高桥成为昆明“菜篮子”的前沿,昆明蔬菜基地的滩头。

  四是早青豌豆种植面积逐步趋于稳定。主要种植地区集中在上片西菊拉、小河、己梯、庄良等村委会,年种植面积约为8000亩,产量达320万公斤,产值6000余万元,下片大村、花桥、老滔等山区村委会面积也在逐年扩大。在来年只要依托品种改良和进一步合理调整种植茬口和节令,就可提高土地的复种指数,增加有限土地的高效产出。

  (二)优势主导产业趋于明显。以上片为主的早青豌豆种植;花桥村委会的食用菌种植;闽中公司高桥基地种植的香葱;种植大户段丽种植的西兰花等产业,这些产业都体现了企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的特征,初步形成产业化发展的基本模式。

  (三)农业生产标准化逐年提高。按照优质、高产、高效、特色、无公害和绿色为主的农产品生产要求,正认真组织上报上片早青豌豆和下片水稻两块绿色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在来年将可使高桥地区近2.6万亩土地认证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同时,将进一步争取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农产品论证步伐。让高桥适应新的农产品生产制度。

  (四)常规农业发展走上正轨

  一是受上级部门及镇党委政府的重视,体系逐步理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正在形成。我镇农业科技单位以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为突破口,积极服务农业产业化发展。推动了我镇农业科技创新,加快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二是通过新品种试验示范、良种推广面积逐年扩大。高桥属于冷凉坝区,单一典型形小区域气候使得水稻、及玉米品种发展受到极大限制,适应性、高产性品种较少,经过多年的摸索研究,以及各项试验示范项目的完成,良种推广面积逐年扩大,各项科技措施得以常规化实施。

  三是农民培训体系和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基本建立。通过示范县项目建设品种培训、高产示范区建设高产培训、测土配方项目科学施肥培训、绿色证书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的实施,农民培训工作已步入正常轨道,农民素质不断提高。农业信息服务快速发展,县镇

  两级都建立农业相关网站,及时搜集发布农业信息,初步形成了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生产、技术、市场、供求、价格、进出口等信息服务的体系。

  二、高桥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瓶颈”问题

  高桥镇的农业产业化发展当中,老的单一农户零散种植方式已然不合时宜,每一个产业的发展,特别是种植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土地,而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要是就是土地的高度集中,首当其冲的土地流转问题也成为阻碍高桥镇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瓶颈,对此问题,特别表现在三点:

  1、群众意识淡薄,对土地流转的目的、意义认识不到位,认为自己是农民,没有土地我们还能做什么,更有少数人拿着是草,放开是宝,宁愿长草也不放开经营。

  2、农田水利及道路条件等基础设施较差,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什么是自然灾害,我个人认为,要你下雨时你不下是灾,要你干旱时你不干也是灾,而放眼高桥的土地,不下雨时就旱,下雨时就涝,能排能灌的有多少。

  3、少数领导干部认识不到位,单方面认为土地流转是企业和农户的事,与我何干?没有充分认识到土地流转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会主动的提前预见性的看待和解决发展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二)农民诚信意识缺失。诚信缺失的现实原因是农户的短期利益与企业的长期利益相矛盾,产业发展长期性与市场竞争短期性相矛盾的结果。其实只要有第三方的介入,建立三方认同的一些长效保障机制,该问题自能迎刃而解。

  (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普遍规模较小,带动能力不强。龙头企业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的火车头,它的带动能力的强弱决定了农业产业化的规模进程和效益,但现阶段我镇的'龙头企业处于发展初期,规模小,产权及产品结构单一,吸引的外来资本和社会投入不多,规模效益低,带动能力不强,带动面窄,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当有限。

  (四)土壤、气候等条件恶劣,部分土地贫瘠干旱或者涝灾严重,年头旱涝冰雹灾害频发,年尾霜冻冰冻频繁。

  (五)轻商、轻种植户现象存在,引进办法不多,而引进后扶持及管理脱节。

  三、20xx年农业产业化发展相应措施及发展规划

  (一)相应措施

  针对上述问题,继续推进农业产业化,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必须扎实做好以下几点。

  1、切实加强对农业产业化工作的组织领导

  切实加强对农业产业化工作的组织领导,不仅仅是成立组织,开协调会议,而是要突出围绕发展农村生产力,整合资金、技术等各方面的资源优势,集中力量办大事,解决好产业化发展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特别是土地流转问题,应按照农业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积极提供流转服务。据一份来自全国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调查统计显示,调查县中已有85.5%的乡镇依托农村经营管理部门建立了流转服务组织,为农民流转土地提供流转信息、法律政策咨询、价格评估、指导合同签订、协调利益关系和调处流转纠纷等服务。在50%的调查县中,由乡村组织提供服务的流转面积已占流转总面积的50%以上。同时,我镇应采取措施支持鼓励流转。一些经济发达地区拿出专项经费支持鼓励流转。目前已有11.3%的县(市)拿出专项资金加强土地整理和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为通过流转实现适度规模经营创造条件。有5%的县拿出专项资金对流转双方给予适当补贴。

  2、切实加大投入力度

  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不断加大对农村科技、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不断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重点保证科技创新方面的资金需求,解决农业产业化发展中技术含量不高的瓶颈制约。

  3、采取切实措施,培育发展龙头企业。

  龙头企业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原动力。用农业产业化带动农业发展,其核心是要有一批拉动能力大,辐射范围广、市场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因此,要着眼于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势,本着“高水平、大规模、专业化、外向型”的思路,按照“以大型龙头企业为主,以中小型龙头企业为辅,多元启动,群体发展”的原则,加快龙头企业建设步伐。

  4、是大力发展一批。吸引有雄厚资金的民营企业进入农业产业化领域,为农业产业化增添新活力。通过兴办龙头企业,提高农产品转化率。壮大龙头企业的规模与实力,做强产业化经营的“火车头”

  5、切实加强农民技术培训工作

  从提升科学意识和基本技能着眼,从营造科普环境,培养科普队伍,强化科普手段入手,以实用技术培训为重点,大力提高农村劳动者生产技能。

  (二)20xx年发展规划

  1、依托各级各部门力量,引进及帮扶现有种植企业及种植户,其中,发展小葱xx00亩,西兰花xx00亩,食用菌50万平方米,早青豌豆扩大下片种植面积,提高品质,力争种植面积达到xx000亩,产值达850万元。

  2、引进1-2家规模较大的龙头企业,发展新品种种植200亩。

  3、争取元谋闽中公司及种植大户到高桥注册公司,投资办厂,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稳定种植农户信心。

  4、继续做好常规农产品的试验示范,良种推广,优质农资供给。加大新型农民培训及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5、完成20xx年武定县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建设。

农业产业调研报告6

  农业产业化是我国农业经营体制的创新,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集成利用资本、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带动农户发展专业化、标准化、集约化生产,是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主体,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为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做大做强龙头企业,xx市委、市政府按照中央关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紧紧围绕中央1号文件精神,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全局,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方针政策,坚持把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和推进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作为建设现代农业的全局性、方向性工作来抓,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以扶持培育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为突破口,不断提升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在加快推进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的都市区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基本概况

  近年来,我市通过贷款贴息、带动示范奖励等,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培育壮大了一批龙头企业,助推了速冻食品等一些主导产业的兴起,企业带动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农户增收明显,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农业产业化经营队伍不断壮大,带动能力显著增强。近年来,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发展迅速,市级龙头企业数量逐年增长,同时涌现出了一批在国内有较大影响力的国家级和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在各级有关部门的积极推动和各项优惠政策的大力引导下,越来越多的涉农企业投入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队伍中来。截至XX年底,全市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总数已达到362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13家,省级龙头企业50家(目前已达到60家),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数量在全省排名居首。362家龙头企业中有加工型125家,种植型57家,养殖型109家,流通型43家,市场带动型8家,综合型20家,XX年实现总产值600余亿元,农产品和投入品交易额400多亿元,带动本地及外地农户一百多万户。

  二是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截止XX年底,xx市共有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型企业484家,其中农副食品加工业94家,食品制造业78家,总产值1326、9亿元,增加值502、3亿元,营业收入1221、1亿元,利润总额145、3亿元,税金总额113、6亿元。全市经认定的125家加工型龙头企业全年实现销售收入410亿元,其中,白象、三全、金星、思念分别达到60余亿元、30亿元、27亿元、18、3亿元。去年,我市有10家龙头企业入选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行业十强,占全省总数的18%,充分展示了我市加工型龙头企业的实力和水平。

  三是企业实力显著增强。三全、思念公司的饺子、汤圆、粽子等速冻食品的产销量分居全国速冻食品行业第一、第二位;金星集团啤酒产销量达120万吨,连续5年居全国第四位;枣制品生产企业好想你公司产量居全国同行业第一位;方便面生产企业白象集团和天方集团产量分别位居全国同行业第三位和第十二位;金苑面业拥有全国最大的生产线,日加工小麦2600吨。随着实力不断增强,我市龙头企业已逐步向上市之路迈进,三全、思念、雏鹰、好想你等公司已分别在海内外成功上市,白象、广安、金苑等国家级龙头企业的上市工作也正在筹备之中。

  四是主导产业渐成规模。市区北部以三全、思念为主体的速冻食品工业园,产品市场占有率达到50%以上,成为全国重要的速冻食品加工基地;马寨食品园区以东方集团的食品机械加工为龙头,集中了方便面、小食品、速冻食品等生产企业;以新郑薛店为主体,机场加工区、孟庄镇为补充的中原食品工业园区,集中了白象集团、统一集团、四季胖哥等近百家食品加工企业,该园区XX年销售收入超过90亿元。

  五是农产品流通市场日益繁荣。据不完全统计,全市现有300多家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和12家大型农产品及农业投入品批发市场,XX年交易总额预计突破400亿元。目前,初步形成了多元化的市场主体、多层次的市场网络和多形式的交易方式相结合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已成为全国重要的农产品集散地和农业走向国际市场的窗口和信息源。市场的繁荣,物流的畅通,扩展了农产品销售渠道,延长了产业链条,推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带动了农产品加工等产业的快速发展,提高了农产品附加值和综合效益。

  二、xx市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要做法

  xx市委、市政府结合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推进农业产业化工作快速发展,总结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制定发展目标,开拓工作思路。xx市委、市政府站在战略的高度,用现代工业的理念和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思想指导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通过宣传教育、参观培训等多种方式,逐步提高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各级领导干部、农业科技人员及广大农民群众对农业产业化经营重要性的认识,为推进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奠定思想和组织基础。在工作中,围绕加快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这个中心,不断创新思路、创新举措,努力开创农业产业化经营新局面,实现了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较快发展。

  2、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xx市委、市政府1999年就成立了由财政、工商、税务、农业、林业、科技等多个部门为成员单位组成的xx市农业产业化经营领导小组,主抓农业的市委副书记担任组长,市人大、政府、政协相关领导担任副组长,并在xx市农委设立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全面统筹协调全市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xx市四大班子中的主要领导也经常深入到龙头企业和种养基地进行调研、视察、指导,有力地推动了农业产业化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为更好地推进工作,市农委设立农业产业化办公室作为专业处室,并在农委下属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成立了财政全供事业单位“农业产业化工作站”,健全了组织,加强了力量。

  3、制定优惠政策,突出扶持重点。近几年,xx市相继下发了《关于扶持xx市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的通知》、《xx市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认定和运行监测管理办法》、《xx市农业产业化经营贴息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关于增加农业投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意见》等重要文件。XX年,为进一步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势头,xx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强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见》。从XX年起,市财政对龙头企业贷款贴息额度由原来的500万元追加到1800万元;同时,每年安排500万元资金,对与农户建立起良性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户能力强的示范性龙头企业给予奖励。各项惠农惠企政策的制定和落实为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XX年xx市出台了xx市委、xx市人民政府《关于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意见》(郑发[]5号),从XX年起,市财政每年安排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9300万元,对农业龙头企业加大扶持,重点是贷款贴息和奖励补助,帮助企业做大做强,促进农业产业化项目建设,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

  4、加强宏观引导,提供优质服务。在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中,xx市委、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来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步伐。一是放手发展民营经济,引导民营经济积极参与到农业产业化经营中来,使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二是引导农业龙头企业树立“立足农业、富裕农民、繁荣农村、服务社会”的经营理念,积极带动农民致富;三是引导农业龙头企业更新观念,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不断增强市场竞争力;四是引导企业建立自身的科技研发机构,加快自主创新,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在服务方面,全市各部门千方百计在技术、资金、人才、物资、信息等各方面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优质服务,并组织专业技术骨干力量,深入到生产企业和田间地头,帮助解决生产经营中的技术难题。XX年xx市成立的“xx市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协会”更是为企业提供了一个加强沟通、资源共享、互惠共赢的平台。

  5、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培育农业优势产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础,通过农产品的多次加工增值,不仅能大幅度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而且能够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同时还能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农村富裕劳动力转移。市政府进一步整合扶持资金,重点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技术改造、新技术开发等重大项目进行扶持;鼓励和扶持发展优势农产品加工业,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到农产品加工业中来,建设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集群,把建成中原地区农产品加工区域中心,带动xx市农村经济的发展。

  6、鼓励企业自主创新,注重技术体系建设。着力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步伐,注重企业对农户的科技示范及技术培训作用,促进生产基地的标准化生产;鼓励有条件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组建自己的研发机构或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共建研发机构,建成一批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构建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科技创新方面,xx市选择经营与管理水平和科技投入水平较高、重视技术创新、带动能力明显的农业龙头企业加强培育,目前已培育近50家“xx市现代农业科技型龙头企业”。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推行清洁生产,注重环境保护,发展循环经济,提升农产品的综合利用水平。

  7、支持农业物流贸易,构建农产品购销体系。充分发挥得天独厚的交通枢纽优势,引进现代管理理念,大力发展农产品和农业投入品现代物流业。加快推进农业物流中心和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进一步优化物流节点网络,完善物流配套服务设施,支持农产品产地和集散地批发市场、集贸市场建设,加快生鲜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建设,引导市内大型连锁超市与农产品生产基地实行“农超对接”。积极发展农业会展经济,探索电子商务、网络销售等现代营销方式,构筑功能完善的农业物流系统。

  8、实施品牌战略,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创立名牌,特别是创出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品牌,是xx市龙头企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注重把发展优势重点企业与实施名牌战略有机结合起来,加速培育名牌产品、名牌企业,以优势促名牌,以名牌带优势。选择能突出xx市龙头企业形象、有利于提高企业品牌知名度的活动方式进行整体宣传。在重点培育壮大“思念”、“三全”、“白象”等现有知名品牌的基础上,鼓励、支持龙头企业积极申报认定国家和省级驰名商标和著名商标、产地注册等。同时,以多种形式参加省内外、境内外的产品推介活动。

  9、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提升企业带动能力。围绕龙头企业的加工需求,加强原料基地建设,积极打造“第一车间”。通过统一规划,建立企业和基地利益联结机制,积极推行“公司+基地+农户”、“专业市场+农户”、“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农户”等多种合作方式,稳定双赢的利益联结关系。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定向投入、定向服务、定向收购等方式,大力发展标准化种植、养殖,建立规模化农产品原料生产基地,把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农业综合开发等方面的项目建设与原料基地建设结合起来,增强建设合力。

  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也不容忽视。一是企业实力仍有待提升。虽然全市龙头企业已达362家,但是大型企业集团较少,整体实力及规模与发达城市相比还较弱。例如全市农业龙头企业只有白象集团销售收入超过了60亿元,销售收入超20亿元的企业还不到10家,超百亿、跨区域的大型企业还是空白;二是产业结构不尽合理。比如,我市面制品加工业发达,畜产品加工比较薄弱,畜产品加工企业少,而且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几乎没有;蔬菜种植面积和产量有了很大提高,而蔬菜加工能力、仓储能力滞后;农产品加工企业不少,而能生产高附加值产品的企业不多。三是科技创新能力较弱。多数龙头企业尚未建立专门的研发机构,缺乏科技支撑导致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影响了市场竞争力;四是品牌创建有待加强。拥有国家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称号的龙头企业较少,在全国叫得响的农产品知名品牌仅有三全、思念、好想你等。五是利益联结机制有待优化。部分龙头企业自身发展了,而带动农民一起致富的责任感和意识还不够强,带动能力较差,带动效果不明显。六是企业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许多瓶颈问题亟待解决。受经济大环境和土地政策等影响,企业经营过程中遇到许多困难,比如企业融资问题、规模用地问题,这些问题不同程度地影响了企业的发展。

  三、进一步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的建议

  1、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以规划为引领,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序发展,实现规模经营。通过科学规划,依托现有产业布局和产业基础,根据产业优势和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引导龙头企业向集聚区内集中,统筹布局农业产业化聚集区。结合xx市农业相关优势产业打造蔬菜花卉集聚区、食品加工集聚区、饲料加工集聚区、农业休闲观光等若干个农业产业化集聚区。围绕xx市现代农业“136工程”,重点支持龙头企业建设一批省级、市级重大项目,促进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快速发展。

  2、积极培育农业产业化集群。坚持以地方资源优势为基础,以龙头企业集群集聚为重点,与xx市都市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有机结合,统筹布局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按照“基地支持、龙头带动、流通服务、特色高效”的原则,选择一些基础条件好、比较优势强、发展潜力大的农产品生产区,通过建设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和集约化原料生产基地,壮大龙头企业、培育知名品牌、完善农产品批发市场等措施,着力打造一批“全链条、全循环、高质量、高效益”的农业产业化集群,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特色突出、竞相发展的格局。

  3、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础,发展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通过农产品的多次加工增值,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综合效益。加快推进主食工业化,提高面粉加工集约化水平,发展终端面制品,拓宽玉米、杂粮的开发利用渠道,壮大速冻食品加工产业。扩大肉类加工规模,推进传统中式肉制品现代化改造和工业化生产,大力发展冷鲜分割肉、调理肉制品、熟肉制品等主导产品,积极开发新型高端肉制品。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建设一批标准化原料加工基地,为农产品加工企业提供安全、优质的加工原料。鼓励龙头企业根据生产需要,结合我市自然条件和现有农产品种植、养殖优势,建立标准化农产品原料生产基地。

  4、加强产业化项目带动。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建立农业产业化重大项目、招商项目库,主动围绕中央、省、市产业政策策划项目,围绕重点企业发展及扩张需求策划项目,围绕产业发展策划项目。积极策划一批与龙头企业相配套的项目,发挥龙头企业的集聚效应,认真策划一批填补产业空白点、壮大产业薄弱点的项目,延伸产业链,促进产业集聚,切实做到策划一批、储备一批、推介一批、实施一批,推动产业发展。建立农业产业化重大项目建设推进周例会制度,协调发改委、土地、税务和金融等部门解决企业项目建设过程遇到的问题。

  5、强化资金扶持。按照《关于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意见》(郑发[]5号)文件精神,落实文件提出的各项农业产业化扶持资金,根据扶持资金的用途,分类制定项目资金使用办法和考核奖励办法,科学使用扶持资金,真正使政府的扶持资金起到撬动社会资本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作用,达到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农民致富的目的。同时要落实好国家、省、市对龙头企业的有关税收、信贷、用地、用电等各项优惠政策。尝试成立政府出资的政策性农业担保基金,破解中小农业企业融资难问题。

  6、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大力发展订单农业,规范合同内容,明确农企双方权利责任,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形成相对稳定的购销关系。积极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等多种组织模式。引导农户在自愿合作的前提下,发展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经营,逐步加强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等利益主体的有机联系,形成目标一致、风险共担、利益均沾、合力参与市场竞争的经济利益共同体。继续对与农户建立起良性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户能力强的示范性龙头企业给予奖励,切实发挥龙头带动作用,让农民更多地分享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成果。

农业产业调研报告7

  近年来,我县立足自然环境优势,以打造国际乡村旅游综合示范区为契机,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区域特色资源为基础,以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为目标,围绕特色抓产业,围绕产业强龙头,围绕龙头建基地,围绕基地带农户,大力实施农业结构调整,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全面促进农民增收,通过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农业产业化进程明显加快,初步形成了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发展、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格局,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结合我县县情,确定了粮食、蚕桑、茶叶、木竹、蔬菜、油茶等重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内容,统一思想,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奖励措施,农业产业化得到强力推进,逐步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农业产业格局,基地规模逐年扩大,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技术逐步成熟,农业质量、品牌意识逐渐增强,农业效益和农民收入提高。

  (一)农业产业基地具有一定规模。从目前的现状来看,我县已初步形成以山区为主的茶叶生产基地、以县城盆地为主的蚕桑基地、以洪星乡为主导的山区木竹基地、以碧阳宏村为基础的蔬菜基地以及柯村的皖南花猪养殖基地。

  (二)产业化经营格局基本形成。已初步形成了以五溪山茶场、柯村茶叶市场为龙头的茶产业,以华盛、丝业公司、信达公司、蚕种场等为龙头的茧丝绸产业,以杉森木业、金九贸易、港殿竹业等为龙头的木竹加工业,以桃源罐头、惠达食品为龙头的罐头加工业等四大农业产业体系,为我县农产品的生产、收购、加工、销售和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龙头企业实力逐步增强。截至20xx年底我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8家,其中:茧丝绸系列有华盛集团、黄山丝业公司、黄山信达丝线公司三家,累计产值28295万元,利润达到726万元,税收达到484万元;食品系列有惠达食品有限公司和桃源罐头食品有限公司两家,年产值达到5143万元,利润64万元,税收达到167万元;木竹加工系列有杉森木业、金九工贸、港殿集团三家,年产值达到19579万元,利润达到689万元,税收达到665万元。

  (四)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迅速发展。截至去年年底我县累计成立各种农业专业合作社55家,其中,蚕桑类的合作社13家,茶叶合作社12家,林业合作社12家,养殖业方面的合作社7家,其他特色种养加工业合作社11家。

  (五)农业产业化服务体系逐步完善。我县农业服务体系中现有粮油站、蚕桑站、茶叶站、畜牧兽医站、植保站等,林业服务体系中现有基层林业站和林业改革综合服务中心等,完善的农业服务体系为产业化发展、农业项目实施提供有效的行政管理和技术支持。

  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成效

  (一)农村经济快速发展。随着农业产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我县农村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20xx年农业经济年报统计显示,全县农村经济总收入25.39亿元,比上年增长23.7%。

  (二)农民收入稳步增加。20xx年我县面临国际金融危机的'不断蔓延和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全县上下积极应对,认真落实党的各项惠民政策,大力实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全县初步形成了粮食、蚕桑、茶叶、木竹、蔬菜、畜牧等六大农村经济支柱,农民人均纯收入5562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8%;其中,来自农业产业发展方面的收入2487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4.7%,农民的家庭状况和条件进一步改善。

  (三)乡村旅游迅速崛起。近年来,我县着力打造旅游经济强县和国际乡村旅游综合示范区,旅游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乡村旅游迅速崛起,农旅结合效益显现。同时带动了旅游与工业、农业及文化产业的深度结合,切实增强旅游的牵动作用。成功举办了四届中国黄山国际山地车节,精心策划组织三届XX县桃花节(开茶节)暨“桃花源里赏花游”系列活动,推出独具XX县特色的赏花-采茶体验-徽菜美食游等差异化的乡村旅游产品,全面展示古黟魅力和新农村建设风采,提升XX县知名度、美誉度和外向度。20xx年我县旅游接待游客总人数达到403.16万人,其中境外游客达到14.86万人,旅游门票收入6822.52万元,旅游经济总收入达到1.63亿元。

  (四)基础设施得到改善。20xx年投入资金1447.5万元,新建村村通道路25条,总里程达到57.9公里;投入资金248万元,完成农村饮水安全项目村16个,解决农村安全饮水人口5000人;投入资金323万元,加固病险水库5座;还有灌溉碣坝、渠道等一批小型农业基础设施得到及时的修复;投入资金160万元,完成农村沼气网点项目45个,新建沼气池750口,全县累计完成8200口;结合沼气项目建设,广泛开展了“三清三改”为主要内容的环境整治工作,村容村貌有了较大的改善。

  (五)特色种养业已成为我县新亮点。随着农业产业化的迅速发展,特色种养植业发展势头喜人,皖南花猪、黄山黑鸡、七彩山鸡、獭兔养殖、泗溪香榧、芦笋种植基地、山坞无公害蔬菜、油茶基地等一批特色种养植业得到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扶持,为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农业产业调研报告8

  是个山区农业县,县域经济中,农业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国家强农惠农政策实施力度的加大以及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出台实施,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前景更为广阔。因此,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依靠龙头带动和科技进步,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是加快我县经济发展,实现富民强县的重要战略。

  一、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现状

  (一)三大主导产业根基稳固

  目前,全县已形成一批布局相对集中、区域特色明显的刺葡萄、南酸枣、毛竹林等三大主导产业。据统计,全县已种植刺葡萄1500亩,南酸枣人工栽种5万亩,年产南酸枣鲜果3000吨以上。全县现有毛竹林面积67.6万亩,活立竹9861万根,年加工产品竹200万根,竹笋产量20000吨,实现产值2.6亿元,实现税收500万元,林农来自竹产业人均年收入达1200元。

  (二)六大特色产业区域化生产格局已成雏形

  基本形成了茶叶、油茶、花卉苗木、有机水稻、畜禽养殖、脐橙等六大区域性特色产业。

  (1)茶叶:以横水、铅厂、上堡、乐洞等乡镇为主产区的茶叶生产初具规模,全县茶叶面积25120亩,年产茶叶982吨。

  (2)油茶:全县现有油茶总面积达8.3万亩,主要分布在金坑、杰坝、思顺、上堡、过埠等乡镇,20xx年全县油茶籽产量750吨,茶油产量250吨,实现茶油产值20xx万元,有油茶专业合作社3家,油茶协会8家。

  (3)花卉苗木产业蒸蒸日上。等乡镇共有花卉苗木基地200个(处),总面积超过8000亩,主要品种有红豆杉、香樟、桂花、罗汉松等,20xx年全县花卉苗木产业总产值达到1.2亿元。

  (4)畜禽养殖:有年出栏500头以上规模养殖场30家,其中出栏4000-10000头养殖场4家;有年出笼8000羽的家禽养殖场1家。20xx年生猪出栏9.5万头,家禽出笼77万羽。

  (5)以新世野农业开发公司为龙头的有机水稻种植1500亩,年产有机大米40万斤,市场前景看好。

  (6)脐橙种植面积7.3万亩,产量达9.2万吨,实现产值2.2亿元,主要分布在龙勾、扬眉、铅厂、横水等乡镇。脐橙果品分级、包装销售企业43家,其中规模以上脐橙加工企业12家。

  (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作用逐步显现

  县有省级龙头企业4家(贵竹发展有限公司、省华森竹业有限公司、齐云山食品有限公司、县林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市级龙头企业4家(县宝龙果业有限公司、县鑫丰人造板厂、县赤水仙商贸有限责任公司、君子谷野生水果世界有限公司),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159家(其中:种植业81家,林业25家,畜牧业23家,渔业1家,农业服务业6家),20xx年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的家庭农场有7家(涵盖种稻大户、苗圃基地、特种养殖等行业)。

  (四)农业产业化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业产业化发展,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和优惠措施,努力为农业产业化发展创造良好环境。20xx年,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了从20xx年起每年县财政拿出1000万元、整合项目资金1000万元,共计20xx万元用于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尤其在刺葡萄、南酸枣、大棚蔬菜等产业的种植、加工和销售给予了大力支持,激发了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和农民发展产业的积极性。

  (五)农产品品牌建设初见成效

  我县目前有8个农业龙头企业开展了农产品质量认证,认证产品涉及茶叶、脐橙、大米等21个产品,认证面积达到83591亩,其中无公害认证3万亩,绿色认证5万亩,有机认证3591亩。“高山茶”正式被国家工商总局受理,“野生刺葡萄原产地”正在申报国家地理标志。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近年来,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无论是从现阶段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要求来看,还是从满足农民持续增收的迫切要求来看,农业产业化的整体水平还比较低,与先进发达地区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

  1、龙头企业规模不大,带动能力还不强。目前,我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规模较大的只有齐云山食品有限公司南酸枣加工企业,年产值突破亿元,君子谷公司、新世野有机大米、崇峰罐头食品等企业正处在发展壮大时期,还有很多拓展空间。从龙头企业对主导产业的带动面上来看,还没有形成以龙头企业带动而形成的产业集群。

  2、农业规模化标准化基地建设与农户分散经营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主要表现农户小规模经营与现代农业集约化生产的矛盾,农民恋土情结与土地规模经营的矛盾,分散经营的小农生产与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和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矛盾,如何通过现行土地制度的创新、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是现阶段农村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

  3、利益联结机制不够完善,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程度不高。就农业投入的风险评估而言,农业产业面临市场价格、自然灾害、政策调整等方面风险,使产业集约化经营很难建立完善的价格体系,市场价格好,农户不按合同向企业提供农产品,市场价格低,企业不愿按订单收购,造成分散生产与集中加工销售的.矛盾相当突出。

  4、农业服务体系不健全,特色产业发展缺乏有力支撑。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对农业技术服务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当前的一些服务内容、措施、办法、手段已跟不上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对市场信息的调研、对科技含量较高的特种种养业技术支撑还不能满足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需要,特别是在农民急需的销售服务、信息服务、科技服务、资金服务、法律和文化等公益服务方面的作用非常有限,这些因素都不同程度的阻碍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三、进一步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几点建议

  农业产业化是新时期工业反哺农业的新形式,推进农业产业化不仅可以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而且有利于加强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我们要把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贯穿整个新农村建设的始终。按照“做强龙头、做大基地、做精加工、做活营销”的发展理念,通过市场引导,龙头带动、农民参与、政策扶持、政府服务、着力提升农产品专业化、规模化种养加工能力、市场营销能力、对农民增收带动能力,推动我县农业产业化的跨越发展。

  1、培育壮大本地龙头企业。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关键。我县要围绕主导优势产业,加快扶持,像“君子谷”、“齐云山”等一批拉动能力大、辐射范围广、市场力争强的行业“航母”。从而彻底改变我县经济结构单一的“一钨独大”的经济格局。一是从政策、资金、土地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二是引导企业强强联合,用市场的方式,积极引导和督促全县同类型的龙头企业具备条件的加强横向联合,实行品牌、技术、产品、信息、资源共享,搞好分工合作,努力整合建设跨区域的大型龙头企业。例如我县茶叶、脐橙、竹业都不同程度出现厂家多、品牌多、“小而全”、竞争力低下等现象,非常有必要进行整合经营;三是推动科技创新,帮助企业在发展中做强做大,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科企合作,引导龙头企业在农产品生产、储运、保鲜、精深加工、包装和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与国家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密切合作,开展联合研究、技术攻关和产品开发。

  2、强化农业项目建设。实施项目带动战略。重点围绕南酸枣、刺葡萄、茶叶、竹笋、有机大米、油茶等产业,切实利用国家各项惠农政策,并制订优惠的政策,千方百计引进几个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来我县落户,建设规模农产品基地、开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建设农产品交易批发市场和加工营销等,利用他们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畅达的市场销售网络,建成一批一头连接农户,一头紧贴市场的农业产、加、销企业,带动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3、加大特色农产品基地规模化建设力度。围绕刺葡萄、南酸枣、竹业、茶叶、油茶、有机大米等主导(优势)产业,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要求,制定发展规划,搞好产业布局。采取订单农业等形式,加强龙头企业与生产基地的联系,引导龙头企业,采取企业+基地、企业+合作社+基地、企业+合作社+种养大户等形式,建设农产品生产基地,解决好农产品基地建设与企业加工能力不相适应的矛盾,使合作社、农户按照龙头企业的要求组织生产,使基地建设与企业加工所要求的品种、质量和加工能力相匹配。

  4、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探索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运作机制。一是通过签订合约,合理确定农产品收购价格,实行最低保护价;二是在再生产各环节上建立统一的管理组织,调整各利益主体间的分配关系;三是积极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以资金、技术、土地、劳力入股,建立股份合作制企业,使龙头企业和农户共享平均利润或超额利润;四是建立风险保障制度,从再生产各个环节经营额中,提取一定比例作为农业产业化的风险基金,以调节市场供求变化和自然灾害给各方所带来的损失;五是加强对合约的法律监督和仲裁,维护合约的严肃性。

  5、切实解决产业化经营资金。资金不足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最大困难。一是要加大力度争取外资。要利用苏区振兴的政策优势,争取更多的国家扶持;要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争取更多的社会资金到我县从事农业产业规模化经营。二要稳定政策、用活政策,围绕龙头企业产业基地建设的需要,逐步建立健全政府补助、企业参与、农户自筹的涉农政策性保险体系,减轻农业投入风险,吸引县内外社会资金、民生资金从事农业规模化经营。三要积极治理金融环境,促使涉农贷款良性循环,提高金融部门的放贷积极性。四要加大现有政策性资金整合力度,加强资金的使用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6、进一步提高服务能力。一是各涉企部门应迅速转变职能,要以企业、合作社和农民为中心,企业和农民的需要就是我们的服务内容。二是坚决打击对企业、合作社、农民在服务过程中的“吃、拿、卡、要”、故意发难等行为,改善企业的投资环境,切实为企业搞好服务。三是转变服务方式,允许有一技之能的工作人员,停薪留职承办产业基地,开展技术承包、技物结合等多种形式的有偿服务。

农业产业调研报告9

  农业产业化是农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一步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扩大农村经济规模,适应市场竞争,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我县农业通过结构调整、培育和完善市场机制,开展一系列的切实可行的发展措施,在培育专业大户、建立龙头企业、发展基地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有力地促进了我县农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结合农业产业发展现状,我就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谈几点粗浅的认识和思考。

  一、农业产业化发展趋形已基本形成。

  1、龙头企业的建立和带动,促进了我县农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

  2、基地建设规模逐渐扩大,辐射带动作用加强。通过基地建设,形成了规模化、系列化生产经营,有力地推动了农业产业化进程。

  3、协会、专业合作社等中介组织的建立,有效地解决了农民产前、产中、产后等环节的服务工作,有力地提高了农业的组织化程度。

  4、专业化交易市场的建设,大大地促进了农产品的流通。农业产业化的最终落脚点是销售和流通,完善的交易市场和畅顺的流通渠道,是农业产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二、当前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思想认识不到位,不重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有人认为农业的产业化不过是对传统农业的改头换面或换个说法而已,而没有从本质上去认识这一新生事物,导致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难,农民不接受,政府也缺乏有力的组织领导、资金投入和政策配套,在操作上也缺乏具体的规划和必要的协调,使农业产业化处于自流的状态。同时,不少人将专业大户发展单纯地与产业化相结合,发展几户大户,成立几个协会,就可以宣传产业化水平上台阶了,而不重视农产品的加工与销售,不重视产加销、农工贸有效结合,这样的农业很难参与市场的竞争,农产品的附加值也得不到深度开发。

  2、企业与农民、市场的桥梁作用不够明显,联系不够紧密。

  3、中介产业化组织规模小,实力弱,与农民之间的利益关系不够紧密,发挥作用不够。推进农业产业化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实现农业组织的创新,通过产业化组织的中介作用,建立起农民与市场的协作关系,推动农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

  4、缺乏市场风险防范机制。

  5、科技推广工作乏力,机构不健全。

  三、推进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1、选准主导产业,建立规模基地。农业产业化的推进,必须要求农业的规模化发展,而基地建设最为重要。通过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可以有效地带动农民大规模生产,从而形成区域化发展、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形成群体生产优势。在发展基地时,一是要坚持因地制宜,尊重农民意愿,正确引导,合理配制和利用资源,培育适合本乡镇、本地区的,有市场潜力和开发价值的'产业;二是要发展名、特、优、稀等项目,做到人无我有,人少我多,人多我优;三是要做到推进技术创新和品种改良,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提高现有传统农业的科技含量和生产能力;四是要做到长期、稳定发展,主导产业一经确定,不要轻易变动,使主导产业逐渐形成规模化、区域化发展格局。

  2、着力培育以农产品加工、流通为主的龙头企业。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是弱化种植农业,强化加工农业。加强加工、流通企业的发展,应围绕主导产业,按照起点高、辐射力强、市场潜力大的原则,建立一批具有开拓市场、引导生产、深化加工、强化服务的骨干企业。在发展这些龙头企业时,一是政府一定要加强引导和协调,使企业与农民、基地真正形成“公司 基地 农民”的生产模式,做到优势互补、实现“双赢”;二是要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投入,制定扶持龙头企业的优惠政策,确保企业正常运行,不半途而废,不损害农民利益;三是扩大农业的对外开放,重点引进农产品深加工项目,提高农产品加工的质量的档次,积极引进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大型综合项目,带动产业化上规模、上档次、上效益。

  3、强化中介组织建设,加强组织与农户的联系作用。一是要规范中介组织行为,克服盲目发展;二是要培育中介组织的发展载体,使中介机构在生产、销售、加工等环节均有企业支撑,从而服务于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如我镇拟建的蛋禽协会,就依托我镇规模较大的孵抱、运销、加工等个体户,从组织形式和服务内容上将会更加完善;三是要建立组织、农民、企业的利益共同机制。中介组织在服务农民时,可采取各种形式,发展经济实体,与农户、企业建立产品(商品)供销关系,明确农民、企业、组织之间的利益分配原则,从而壮大组织实力,扩大组织规模,完善服务功能和服务内容,更有利于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4、健立健全农业产业化发展风险保障机制。一是应建立产业化发展风险准备金,制定具体的风险金管理和使用办法,重点就放在对公司、农户的风险补偿方面;二是完善企业与农民的风险保证行为,规范两者的生产、经营行为;三是实行商业化风险运作,让保险公司等中介组织介入农业产业化发展,采取个体投保或股份合作等办法,减轻政府压力,增大风险理赔保障,维护投保者利益,提高农户和企业生产积极性;四是成立风险保障领导机构,在政府部门的领导下,让风险双方共同参与,确保风险保障机制得以公正、客观地执行。

  5、促进土地的合理流转,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在第二轮土地承包的基础上,可通过转包、转让、互换、入股、出租、兼并等形式,引导农村土地使用权的有序流动,完善土地流转使用制度,制定土地流转优惠政策,以使农用土地向农业经营能手转移,促使土地相对集中,以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基地建设和龙头企业建设。在土地流转过程中,一是不能搞强迫命令,以农民自愿为前提;二是因地制宜,不能搞一刀切;三是不能改变土地的所有权;四是要完善流转合同,不能放任自流。

农业产业调研报告10

  为准确把握新阶段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趋势,找准发展中存在的新问题,研究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深化升级、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措施,我们采取市和县市区配套联动、全面统计和典型调查相结合方式,就此进行专题调研。

  一、日益凸显的发展格局

  近年来,围绕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1号文件精神,着眼城乡统筹发展、解决新时期三农问题,坚持用工业化思维和理念谋划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大力实施产业化经营推进战略,通过强化政策支撑体系,增加资金投入,加大推进力度,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快速提升。以产业组织带动能力不断增强、主导产业基地初具规模、利益联接方式不断完善、政策支撑体系不断加强为主要标志,全市农业产业化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目前全市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格局初步形成。综合调查情况,呈现出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一是农业产业组织快速发展,带动能力明显增强。20__年全市成规模的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发展到1357个,其中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685家,比20__年(下同)增加533家,年均增加133家;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到157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19家,市级136家。全市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367.73亿元,利税33.92亿元,同比增长1.83倍、1.58倍,年均增长16.3和12.1;其中157家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利税分别达到265.5亿元、24.2亿元,分别占规模以上龙头企业的72.2和71.3。比较规范的农村中介服务组织462个,年销售收入和利税分别达到24.9亿元、2.7亿元;农村专业市场发展到210处,年经营额132亿元,其中年交易额亿元以上的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达到76处,年经营额87.8亿元。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带动种植基地面积410万亩,养殖基地规模1.1亿头(只),农户95万户,目前全市已有55的农户和53的农产品生产基地纳入产业化经营轨道。

  二是生产基地规模加快膨胀,主导产业日趋凸显。农产品区域布局和特色优势凸显,初步形成了瓜菜、大蒜圆葱、优质果品、速生丰产林、苗木杞柳、肉鸭蛋鸭、淡水产品、甜叶菊、食用菌和中药材等区域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种植业建成170万亩大蒜圆葱、15万亩优质西瓜、10万亩优质土豆、600万m2食用菌、10万亩甜瓜、5万亩甜叶菊、5万亩中药材和5万亩芦笋特色种植基地;养殖业建成1300余处规模养殖小区,年出栏千头的肉牛基地达到103处,年出栏万只以上禽场2570处,年出栏千头的养猪场670处,年存栏200头以上的奶牛养殖基地56处,存栏1600万只肉蛋鸭养殖基地;水产业规模养殖基地发展到700余处,面积24万亩;林果业建成100万亩用材林、90万亩干鲜果品、25万亩苗木花卉和10万亩苗木杞柳基地。

  三是产业链条不断延伸拉长,利益联接渐趋紧密。农业产业化发展由偏重于生产基地建设向基地建设、农产品加工、品牌开发、市场营销多方并重发展,农业产业链条不断拉长,农产品附加值不断提高。利益联接机制不断完善,订单、合同、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紧密型联系方式得到更多应用。在规模以上龙头企业中,通过合同、合作制、租赁等形式与基地和农户进行联接的达到203家,占30%。从产业构成和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类型看,畜禽养殖产业和出口加工型企业利益联接关系相对紧密。

  四是政策扶持力度不断加大,支撑体系日臻完善。在认真落实省里对重点农业龙头企业贷款贴息扶持政策的'基础上,20__年以来,市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对农业龙头企业和规模种养基地进行扶持。据调查统计,20__年市和县市区农业产业化财政扶持资金达到9624万元,其中市级财政4000万元。对规模种养基地、农产品质量认证和建立担保组织补贴2382万元,对新建、扩建龙头企业贷款贴息扶持和奖励1618万元。

  二、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农业产业化发展进入建设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新阶段,内涵不断丰富,利益联接方式不断创新,由以龙头企业带动为主向龙头企业、专业市场、中介组织、专业协会带动并重发展;功能不断拓宽,由带动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单纯经济功能,向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吸纳劳动力就业、全面改造农业农村农民等经济、组织、社会功能拓展。农业产业化在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建设新农村建设中具有战略地位和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根本途径。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龙头企业带动现代种植业、养殖业发展,实行产加销一条龙生产,就可以把区域优势主导产业产品不断做强做大,逐步培植形成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较大可持续发展能力、地方特色鲜明的强村富民产业。

  (二)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龙头企业带动推行标准化生产、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联合组织分散经营农户共同进入国内外市场,就可以有效提高农业综合素质和效益,增加农民种养收入和综合经济收入。

  (三)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提升农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龙头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把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农民联合组织起来,就可以减少市场交易成本、提高市场交易效率,有效规避和降低市场经营风险;把特色产业和产品做优做强,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

  (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培育新型农民的重要载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大量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现代新型农民。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龙头企业就可以把先进经营理念、先进管理方式、先进科学技术等导入农业农村,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

  (五)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带动力量。农业龙头企业是市场经营主体,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参与和带动力量。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龙头企业在带动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通过对农民的教育培养,对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支持,以及对农村组织结构和治理方式的影响,就可以实现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同步推进,加快新农村建设进程。

  三、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深入分析思考,农业产业化经营进入建设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新阶段,进一步深化提高面临着十分突出的制约因素和不容忽视问题。

  一是要素素质提高和组合问题。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基地农户、政策支持以及市场引导等多个要素有机配合。目前龙头企业综合素质和企业家社会责任、合作经济组织和中介服务组织发育、基地农户的科技文化素质和法律意识、政策支撑能力和配套程度、市场建设水平和规范化程度等,都还有不适应和需要进一步完善提高的问题。

  二是农业产业化提档升级问题。农业产业化发展进入新阶段,产业领域不断拓宽,由单纯种植业向农林牧渔业延伸;产业链条不断拉长,由生产环节向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拓展,由产品粗加工、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系列加工发展;产业功能不断扩展,由带动产业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单纯经济功能,向发展产业、改造农村、培养农民综合功能拓展。这一系列重大深刻变化,要求农业产业化由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落后的低层次向现代农业、现代科学管理方式的高层次转化升级。

  三是农业产业化组织创新问题。农业产业化快速健康发展,有赖于农业产业化组织的创新和提高,特别是担负桥梁纽带作用的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和中介组织服务发育发展。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专业生产合作社、专业协会和行业协会、农民经纪人队伍发育滞后、环境不优、政策支持不够等问题,在较大程度上制约的农业产业化发展。

  四是利益联接机制完善问题。利益联接机制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健康持久发展的关键。目前,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利益联接机制不健全、联接关系不紧密的问题十分突出,是农业产业化深化升级的瓶颈制约,已成为新阶段农业产业化发展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五是综合作用发挥问题。目前,农业产业化发展对带动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发展现代产业体系、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等经济功能相对发挥较好,但带动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培养现代新型农民、改善农村组织结构和乡村治理方式、发展农村社会事业等社会功能作用发挥不够,远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四、深化升级的对策措施

  针对当前农业产业化经营面临的形势和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围绕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任务要求,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深化升级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落实各级扶持农业产业化政策措施,突出工作重点,狠抓关键环节,搭建平台,配套政策,完善机制,培育典型,培育队伍,营造环境,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又好又快发展。

  一是搭建一个平台,建立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保障体系。根据农业产业化经营在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各级进一步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决策指导和组织协调力度,搭建起一个高层决策、高效运作、高水平管理的发展平台,建立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负责制定政策和研究重大问题;设立专门办公室,负责调度指导和日常管理。

  二是出台一套政策,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政策支撑体系。根据中央和省1号文件对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要求,立足实际,认真总结汲取原来扶持政策,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尽快研究制定扶持力度更大、扶持范围更广、扶持效果更好、更具操作性,包括财政扶持、税费减免、金融支持、费用优价、服务支持等在内的配套政策。

  三是完善一个机制,健全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发展体系。引导农业龙头企业以完善利益联接机制为核心,逐步建立健全经营行为约束机制、风险防范化解机制、利润返还机制、矛盾问题化解协商机制,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的创新发展,不断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发展体系。

  四是培育一批典型,形成农业产业化经营舆论引导体系。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引导和辐射带动作用,认真总结培养一批不同地域、不同产业、不同类型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典型,特别是推进农业产业化深化升级、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典型,通过新闻媒体和现场会、报告会、参观考察等多种形式,多渠道进行宣传推广,逐步形成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典型示范和舆论引导体系。

  五是培育一支队伍,建立农业产业化经营信息反馈体系。加强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和队伍建设,通过专题培训学习,系统全面掌握农业产业化经营专业知识,提高决策参考、调研分析、综合判断技能,及时反馈政策执行中的情况信息,及时发现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新问题、新矛盾,及时提出解决的新思路、新办法。

  六是营造一个环境,强化农业产业化经营服务支持体系。围绕深化三学三创优化发展环境,各级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从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高度,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高度,进一步深化提高对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重要意义和重大作用的认识,尽职尽责,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提供优质高效快捷服务,形成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合力。

农业产业调研报告11

  以来,在中央、自治区及市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的有力支持下,区狠抓农业产业发展不放松,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带初步形成,呈现出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良好态势,走出了一条符合实际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之路。目前,区粮食、甘蔗、蔬菜、肉鸡四大传统产业规模优势已经形成,火龙果、淮山、桑蚕、香葱、野猪、芝麻鸭、速生桉、中草药、园林苗木等特色产业初步形成,且产量逐年提高。

  一、重点产业发展情况

  优质稻区十分重视水稻产业,加大新技术和优良品种的推广力度,产量不断提高。多年来通过抓高产示范片区来带动面上生产,城区优质水稻平均每年种植面积多万亩,约占粮食种植总面积的以上,截至,全城区获得自治区认定的无公害优质谷产地面积共计公顷。,全城区粮食播种面积4万亩,粮食总产量万吨;其中优质稻种植面积万亩,,占水稻总面积以上,主要品种有等品种。城区荣获了自治区农业厅颁发的“稻谷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证书。

  糖料蔗区糖料蔗种植历史悠久,是农民和城区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城区通过等三家制糖龙头企业带动,实行订单农业,年糖蔗种植面积一直稳定在万亩以上,总产量吨左右,是市的糖蔗主产区,基地主要分布在百济、新江、中和等乡镇。近年来,甘蔗生产在城区政府大力扶持和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农业技术部门加大新品种和新技术的推广力度,新品种更新换代加快,优良品种覆盖率已达以上,同时加强了甘蔗良种繁育示范和甘蔗“双高”基地建设,形成了覆盖全城区5个乡镇的甘蔗生产示范基地,带动全城区甘蔗生产向高产高效方向发展。,糖料蔗播种25.07万亩,糖料蔗产量111.08万吨,平均亩产4.43吨,农民人均种蔗收入1800元,总兑现蔗款4.157亿元,财政收入7000多万元。

  蔬菜区地处市城郊,是市蔬菜供应的主产区之一。蔬菜生产现已形成几个特色生产基地,有韭菜生产基地,生产基地,包心椰菜生产基地等。近年来,区大力推广蔬菜无公害生产技术,蔬菜质量安全得到了保证,已经成为服务中心城市的重要“菜篮子”基地至今共有1077公顷蔬菜获得自治区农业厅颁发的“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证书。“韭菜、大白菜等已获无公害产产品认证。

  肉鸡区家禽出栏2228.33万羽,其中肉鸡1820万羽。主要的养鸡企业有:市广东温氏畜禽有限公司,以“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发展养鸡业,在我城区已建成60多个养鸡小区,合作养鸡户1400多户,上市肉鸡1800万羽,户均获利3.8万元。参皇养殖有限公司,9月成立,以“公司+农户”模式管理,在等乡镇发展养鸡户300多户,年上市肉鸡450万羽;市甘凤禽业联合养殖专业合作社,位于,有社员户96户,年育“童子鸡”300万羽。

  二、特色产业发展情况

  红龙果区火龙果产业发展始于,初始种植面积约1000亩。8年来,凭借得天独厚的气候、地理优势和良好的群众基础,区火龙果种植面积目前已经发展到万亩的规模,并依托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建成了1万亩的火龙果科技示范园,园区产值约万元,带动农户多户,户均增收左右。,区政府出台政策,扶持农户发展种植火龙果,对种植农户给予种苗,种植农民人均收入增加元,力争建成乃至全国最大的火龙果标准化生产基地,打造“中国火龙果之乡”。

  桑蚕桑蚕产业是区的传统产业,农民群众种桑养蚕已有近百年历史,积累有丰富经验。重点是两个乡镇。近年来,区抓住国家东桑西移和市把桑蚕产业列为农业发展重点项目的大好机遇,大力发展桑蚕产业,着重抓好等产业化标准示范基地建设,带动全城区桑蚕产业的发展,目前全城区有桑园面积5.6万亩,年养蚕达25万张,亩产鲜茧122.4公斤,蚕茧产量0.51万吨,蚕茧年产值约2.4亿元。形成了以等乡镇的种桑养蚕基地。

  淮山淮山是区的'传统特色产业,主产区是,已有80多年的栽培历史,产品远销全国各地,是地方特有的土特产,畅销区内外。已是淮山经销最大的市场,全镇共有收购和加工点20多个,初步形成了产、供、销、收购、加工产业链。淮山生产发展带动了一批农民进行淮山深加工增值,推动了淮山产业化的发展。全城区淮山种植面积2.3万亩,鲜淮山产量5万吨,总产值,。

  野猪近年来,区大力扶持养殖协会和市绿草原野猪养殖场发展,完成了野猪养殖协会商标注册及无公害产地认定工作。市会长,目前,已发展成拥有个会员,年出栏1万多头商品野猪的养殖基地,产品畅销国内、广州、福建等地,还出口到东盟越南、缅甸等国家,年会员销售收元,户均获利元。

  芝麻鸭镇利用农村山涧沟渠大力发展芝麻鸭。百济芝麻鸭饲养在野外环境中,以稻谷、玉米、杂草等为食,因而“肉质细密鲜嫩、坚实、味道香醇有地方野味”,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产品供不应求。几年来通过实施芝麻鸭养殖小区建设,促进了百济镇芝麻肉鸭万羽,出栏万羽,创利润多万元,“成为该镇一大农业特色品牌。

  三、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培育发展情况

  经过多年的引进和扶持,区农业企业数量不断增加,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发挥了越来越明显的带动作用。目前,全城区现有自治区级农业龙头企业2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3家,规模(500万元)以上农业企业2家。随着农业龙头企业数量的增加和规模的发展,企业与农产品基地的利益联结和对农户的带动作用日趋增强、效益明显。全城区注册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共,万元。农民专业合作社涉及多个产业,涵盖了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等多个领域的农业产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产业化经营水平和养殖产品市场竞争力,为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

  四、今后农业产业发展的建议

  (一)大力发展城郊型农业

  大力发展现代设施农业、优质高效农业、绿色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产品品牌和市“菜蓝子”基地。加大对优势产业的扶持力度,重点培育和扶持粮油、水果、蔬菜、食用菌、丝蚕茧、林产品、罗非鱼、畜禽等八大类农产品产业链。

  (二)大力扶持发展观光休闲农业

  充分利用位于市近郊的区位优势,有计划地扶持、发展观光休闲农业。依托现有的淮山、红龙果、野猪等名特优农产品品牌进行休闲观光农业的开发。重点在级公路沿线及周边推动休闲观光、体验农耕、观光农园、“农家乐”等创意农业的发展,打造一批融现代农业、乡土风情、休闲娱乐与农事体验于一体的休闲农业园区,形成一批带动能力强、经济效益好的休闲观光农业项目。

  (三)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

  依托城区交通便利优势,结合区农产品发展特点,通过大力招商引资,落实项目用地,科学规划建设一批集市场、物流、检验、信息于一体的特色农产品集散地,突出区位优势特色,强化专业化规模经营,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加强农超对接工作,减少农产品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增加农民收入。大力培育农村经纪人及其组织,建立农产品运销渠道。

  (四)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规划建设农产品加工园区,引进和培育一批高起点、规模大、带动力强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推行“公司+农户”经营模式,推动农业产业标准化、品牌化、规模化发展,使农业产业化上规模上水平。

  (五)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积极引导、扶持农民按照自愿、互利原则组建种植、养殖、农机、流通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以“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发展规模商品生产,使农产品上联龙头企业,下接农户,强化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企业和农户的“双赢”。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强制度建设,创立自主品牌,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农业产业调研报告12

  为大力扶持和发展龙头企业,加快推进我县农业产业化进程,根据县人大年度工作的安排,农工委在常委会副主任王三毛的带领下,近期先后深入县农办、冈上、向塘、三江等部门和乡镇,就我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 基本情况和成效

  近年来,我县相关部门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全力打造新型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建设”要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和市委关于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坚持把龙头企业作为农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的重要手段,大力加强农产品基地和农业服务组织建设,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向“企业+农户”、“企业+基地+农户”等多种形式的产业经营组织发展,加快了全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有力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

  x、龙头企业不断扩大。xxxx年全县有市级以上龙头企业xx家,xxxx年达xx家,xxxx年达xx家,占全市的xx.x%,其中国家级x家,省级xx家,市级xx家。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xxx亿元,出口创汇xxxx多万美元,实现税收x.x亿元,带动xx.x万农户,实现户均增收xxxx元。

  x、农产品基地得到加强。农产品生产基地作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础,是龙头企业联系广大农民的主要纽带。近几年,政府每年投入资金xxxx万元左右,扶持龙头企业在“两带”建设农产品基地,基本形成了粮食、生猪两个主导产业和家禽、特种水产、蔬菜、花卉苗木四个特色产业的格局。至xxxx年底,已形成xxx亩以上的规模种植基地xx家,xx棚以上的规模养殖基地xx家,全县生猪饲养达xxx.x万头,家禽饲养达xxxx.x万羽,水产品起水量xx.xx万吨,蔬菜种植xx.x万亩,产量xx万吨,苗木x万亩。

  x、农业服务组织健康发展。每年投入资金xx万元,引导扶持农业服务组织成长,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促进农产品的有序流通。至xxxx年底,全县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xxx多家,其中省级示范社x家,市级示范社x家,组建了生猪、蔬菜、水产、粮油等协会x家,各类中介组织xx多个,培育各类农产品经纪人xxxx多人。

  x、品牌创建初见成效。培育和发展省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xx个,国家绿色(有机)食品品牌xx个,产品xxx个,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xx个,注册商标xxx件,拥有“汇仁”、“皇禽”x个驰名商标和“国鸿”、“昌碧”、“稻香园”、“九木堂”等x个著名商标,绿色品牌和商标数量均为全省县(区)之首。

  x、“一村一品”、“一乡(镇)一品”基本形成。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我县农业产业化经营因地制宜,充分发挥挖掘各乡(镇)、村的资源潜力,大力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优势产业。目前,已基本形成“一村一品”、“一乡(镇)一品”,如冈上万舍的蔬菜和东潭的蛋鸭、三江村的蔬菜、蒋巷的粮食、黄马的茶叶和花卉苗木、塔城的水产、向塘的蔬菜等。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经过近几年的努力,我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存在一些实际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x、部分企业质量不高,行业分布不均匀。我县龙头企业总体水平还不高,生产规模偏小,大多为初级加工,缺乏精、深加工能力,产品档次和附加值不高,市场竞争和带动能力较弱。如蔬菜传统方式种植偏多,像采用塔城青岚无土栽培、武阳鑫和源蔬菜基地生物物理杀虫等新技术种植的较少。而且,企业所属行业分布不平衡,多数集中在粮食加工、生猪养殖和禽蛋加工领域,不利于我县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全面发展。

  x、企业融资渠道不畅,资金瓶颈制约发展。我县龙头企业大多正处在发展扩张阶段,资金需求缺口较大。但多数企业用地为租赁土地或农业用地,不具备担保和抵押功能,企业融资较为困难,制约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

  x、企业土地流转不易,规模扩张空间狭窄。传统自给自足的种养模式导致农户流转土地的积极性不高,而且现在受国家xx年土地承包期限政策的限制,企业不能长期租用土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投入热情,制约了生产规模的扩大,难以发挥企业的规模经济效应。

  x、市场营销路子不广,销售渠道不稳定。农业生产容易受天气、气候等自然因素影响,农业市场经济的风险又较大,而中小企业市场营销能力还不强,规避风险能力较弱,亟需增强防范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x、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完善,影响现代农业稳定发展。受资金投入影响,全县农业生产基础设施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相比还较为滞后,主要包括农田水利设施较为薄弱,道路交通不够发达,电力线路不能完全满足生产需要,防灾抗灾能力不够强。

  x、面源污染不容乐观,农业农村生态环境形势较为严峻。大规模的畜禽养殖产生大量粪便和废水,未经过无害化处理就直接排放,极易造成空气和地下水污染,附近人居环境也受到直接影响。如八一乡涂埠村生猪养殖导致环境恶化,甚至出现“猪赶人走”现象;冈上镇孵化厂孵完蛋后的蛋壳直接丢弃和放养蛋鸭,对地表水和地下水也会造成一定的污染。

  三、意见和建议

  x、进一步强化科技支撑。加大对龙头企业的科技投入力度,择优选择一批辐射带动能力强、带动农民增收效果明显的重点龙头企业给予重点扶持,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进农产品深度加工开发和综合利用,延伸产业链,逐步实现农产品向精、深加工发展,不断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全面增强企业自身发展水平和竞争能力。

  x、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积极转变思路,创新机制,坚持市场化运作,走多渠道、多形式融资道路,着力发掘民间资本,同时加大对龙头企业固定资产和技术改造等中长期贷款的支持力度,为企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和保障。

  x、进一步鼓励土地流转。土地流转时,可根据实际情况,除了企业应该支付给农户的土地流转费,建议再由政府拿出一定财政资金补贴给农户,既可增加农民收入,又能提高农民流转土地的积极性,大力鼓励规模成片地流转土地。

  x、进一步培育农产品经纪人。加大知识技能专业培训,打造一支业务能力强、素质高的农产品营销队伍。积极为农产品搭建流通平台,开辟市场销售渠道,为经纪人提供优质服务,努力营造良好发展氛围,促进农产品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切实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

  x、进一步加强政策和资金扶持。农业产业化资金可随财力的增长而逐年增加,建立稳定的增长机制,加快改善基地农田、水利、电力线路等生产条件和基础设施建设,大力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在农业企业招商引资方面,要认真考察,避免出现钻国家政策漏洞的现象,尽可能地多扶持本地企业。

  x、进一步加大环境整治力度。推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过程中,要做到总体规划,合理布局,注重生态效益和环境保护,促进生态养殖的良性循环。对一些地方规模化生猪养殖造成周围环境和地下水污染的问题,要加强治理,大力推广伟瑞菜养殖有限公司的沼气发电、污水循环沉淀后排放及八一乡涂埠村养猪专业合作社的生物发酵厂(零排放)的养殖新技术,防止面源污染,切实保护好生态环境。

农业产业调研报告13

  20xx年,全县马铃薯年产量在XX万吨之间,其中外销量在万吨以上。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这样说,马铃薯是XX县的第一大支柱产业,广大山区人民既靠它解决吃饭问题,又靠它解决花钱问题。

  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情况

  马铃薯作为第一大支柱产业,是随着政府的积极引导和市场调节作用逐步形成的。在XX年以前,马铃薯播种面积还一直徘徊在万亩之前,当时播种面积最大的农作物还是小麦,据19xx年XX月份调查,XX县北部干旱山区种植马铃薯每亩净收入XX元,而种植小麦每亩净收入只有XX元,种植马铃薯的效益是种植小麦的倍。

  在这种背景条件下,XX县历届党政部门领导和相关部门审时度势,因势利导,积极合理地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农业部门在每年下达农作物播种指导性计划时,逐年扩大洋芋播种计划面积,使马铃薯播种面积从19xx年的万亩扩大到20xx年的万亩,增长了万亩,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比例也由XX%上升到XX%。因此,气候条件影响,市场经济调节和政府积极引导共同促成了XX县马铃薯产业的发展,奠定了马铃薯第一大支柱产业的基础。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XX县种植的洋芋主要品种为X薯1号和小白花,其中X%为X薯1号,且该品种在当地有近20年的栽培历史。由于该品种长期没有更换,使洋芋品种退化严重,病毒病、晚疫病、旱疫病和环腐病等病害严重,产量急剧下滑。从19xx年开始,县上开始从XX县省农科院脱毒马铃薯繁育中心基地陆续调进X薯8号、X薯1号等洋芋良种多万公斤,群众也通过多种渠道从等地购买和兑换洋芋良种,缓解了洋芋品种退化严重的现象,改变了洋芋品种单一的状况。为了从根本上改变XX县洋芋品种落后的现象,从20xx年开始,XX县农业局积极与前来XX县帮助扶贫的XX企业驻X代表处合作,共同开展脱毒马铃薯繁育推广工作,开创了XX县脱毒马铃薯繁育推广工作的新纪元。至20xx年,该项目共投入资金XX万元,其中X方投资XX万元,县自筹XX万元,在县农业局建立了副科级事业建制的县脱毒马铃薯繁育推广中心,组建了脱毒马铃薯组培室、日光培养室,在园艺场建立了脱毒马铃薯引种、试验示范和培育基地,共有脱毒苗培育原原种日光温室座,XX亩,原种培育防虫网棚XX亩,一级种繁育田多亩,购置了拖拉机、挖掘机、喷药机等全套的'现代化的机械设备,修建了能存贮吨种薯的贮藏库一座,在周边地区与当地农户签订协议,建立了约XX亩的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20xx年全县脱毒马铃薯良种种植面积达到万亩。

  二、主要实用技术推广情况

  当地洋芋栽培主要采用沟垄种植,采取种二空二、种一空一等模式,由于农民逐渐偿到了新品种和科学栽培管理所带来的甜头,加上农技人员的努力推广,耕作管理逐渐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测土配方施肥、叶面追肥、合理轮作倒茬、药剂拌种、土内施药、地膜覆盖、推广应用脱毒良种等科学实用技术的应用率逐渐提高,平均每年推广各类农业实用技术万多亩次。

  全县洋芋生产目前仍处在一种比较落后的状态,总体科技应用水平比较低下,耕作管理相对粗放,洋芋作为一种高产作物,其增产潜力远远没有发挥出来,而通过品种改良,科学配方施肥和精细管理,其至少还有20—50%的增产潜力。

  三、开发利用情况

  随着洋芋种植面积的扩大,全县多万吨洋芋产量中,外销量在—万吨之间,洋芋产品的运销,带动了一大批当地农户,依靠贩运洋芋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收购网点遍布全县山区XX个乡镇,全县有3多户农户长期贩运洋芋,有较大规模的贩运户XX户,其中以沿岭乡农民张兵创办的“XX省洋芋运销公司”规模最大,年销售洋芋万吨,销售收入XX万元,将洋芋运销到青海、新疆、广州、上海等地,为洋芋打出了品牌,树立了形象。XX县洋芋龙头企业除有XX乡的“XX省洋芋运销公司”外,还在本县的XX镇和XX乡各建立了一家洋芋淀粉加工厂,年加工精淀粉吨左右,预计消化吸收洋芋万吨左右,除此之外,附近再无洋芋产品加工企业。

  防虫网棚面积达到XX亩,平均每年需投入培育制种和示范推广经费XX万元。在生产目的上要打破小农经济的思想,发展商品薯基地,通过精耕细作和病虫害防治,努力提高洋芋产量和质量,力争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通过脱毒马铃薯新品种的繁育推广,一方面提高单产,一方面利用我县高海拔、气候较冷凉的特点,力争把我县建成全州的脱毒良种繁育基地,为州及等地提供洋芋良种,增加群众收入。在全县建立洋芋良种繁育基地万亩,至末期,每年为本县及周边县市提供洋芋良种万吨。深度发展上要建立自己的洋芋加工大型龙头企业,使洋芋在当地就能被加工转化增值,以提升市场价格,增加种植效益。由政府鼓励和领导扶持,兴建洋芋加工龙头修企业2—3家,年加工转化洋芋鲜薯万吨左右,加工转化率达到20—25% 。

  中国人口多的国情决定了中国城镇化必须走多元化发展的路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并举,形成分工合理、各具特色的城镇体系。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关键是要消除体制和政策障碍,加大户籍制度改革力度。进一步放宽农民进城落户的条件。

  七、关于如何增加农民收入的认识

  近年来,我国普遍出现了农业投入大、成本高、产出低、交益低、农民收入少的问题,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与农业结构不合理有密切关系。目前,我县农产品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产品质量不高,大路货多,名优产品比例低。二是一般性品种多,专用品种少,初级产品多,加工产品少,精深加工产品更少。三是虽然农业生产区域化工作有了很大进展,但区域比较优势尚未充分发挥出来,区域性结构不同程度存在大而全、小而全问题。由于结构调整滞后,农产品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脱节,从而导致部分农产品“卖难”和价格下跌,影响了农民收入的提高。由于长期受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体制的影响,在处理农村与城市关系问题上,仍普遍自觉或不自觉地存在“重城轻乡”的观念。国家用于“三农”的投入严重不足,农村基层政权运转、教育文化、计划生育、社会治安、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等费用大多需要由农民来负担,向农民取得过多,农民负担有增无减,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不是随着工业化的发展,逐步推进城市化,加速农村劳动力和人口向城镇转移,而是从体制、政策到各项管理制度上,都限制城镇的发展和劳动力的流动,尤其限制农民进城就业和定居。我国工业化程度已经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但城市化程度却只达到37.7%,比2019年世界平均城市化水平还要低10.3%。我国目前人均GDP仅有900美元,但已经出现了严重的农产品需求制约,最基本的原因是城镇农产品消费群体比重太小。我国农民的就业极不充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最根本的障碍是城市化进程明显滞后。2019年,我国农业GDP份额已经下降到15.2%,而农业就业份额仍高达50%。第一产业与非农产业人均创造GDP的比例已由1990年的3.9:1扩大到2019年的5.2:1。农村人口非农化和城镇化进程缓慢,农民比重过大,导致农业相对劳动生产率过低,这是”三农”问题的症结所在。

  因此,从根本上解决新阶段的“三农”问题,不能就农业论农业、就农村论农村,必须重点解决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体制性矛盾和结构性矛盾,必须以从根本上改变处理国家与农民利益分配关系为指导思想,必须改变原来计划经济体制下城乡分治的各种制度,减少农民,加速农村人口城镇化进程,发挥城市对农村发展的帮助和带动作用。

  近几年,在农民来自农业的纯收入连续减少的背景下,平均的农民纯收入之所以还能保持低速增长,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农民外出打工的收入在增长。农民在非农产业和城镇就业已成为当前农民增收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逐步实现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不仅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也是发育要素市场和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要进一步完善和规范政府对劳动力市场管理,清理各地区制定的对农民进城务工的不合理限制和乱收费,改变重收费、轻服务的做法、要坚决纠正简单粗暴清退农民工的做法。当前要切实解决拖欠、克扣农民工工资、农民工劳动条件恶劣、工伤事故频繁发生等突出问题。要把农民工及其所携家属的计划生育、子女教育、劳动就业、妇幼保健、卫生防疫和治安管理工作等,列入各有关部门和社区的管理责任范围,并将相应的管理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目前,党中央和国家都很重视,要想方设法解决“三农”问题,多次召开重要会议研究如何解决“三农”问题。必须重树起乡镇企业发展大旗,重新规范理顺乡镇企业发展道路,重新认识乡镇企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地位和发展趋势。

  要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必须积极推进城镇化,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逐步减少农民。中国人口多的国情决定了中国城镇化必须走多元化发展的路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并举,形成分工合理、各具特色的城镇体系。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关键是要消除体制和政策障碍,加大户籍制度改革力度。进一步放宽农民进城落户的条件。从长期看,应当允许农民自主选择。这样有利于解决城乡居民两种身份、就业和待遇不平等。

农业产业调研报告14

  20xx年是郧县建特色产业促农民增收的主题活动年、完成“三个确保”的关键年,又是深入开展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重要年。为推进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探索产业扶贫的新路子,自3月份以来,县扶贫办组织专班,采取听取汇报、实地查看、走访座谈等形式,对全县产业扶贫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现报告如下:

  一、成效及做法

  近年来,郧县抢抓重点村建设机遇,以整村推进为平台,突出农民增收核心,强力推进产业扶贫。20xx年全县“果菜药桑”特色产业基地面积已达到67。87万亩。其中已启动的105个重点扶贫村突破16万亩,人平达1。3亩,其中柑桔8万亩、木瓜4万亩、桑园1。5万亩、蔬菜1。2万亩、中药村0。8万亩、茶叶0。5万亩;养殖小区11个,为农民脱贫致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因地制宜,合理规划。

  因地制宜、合理规划是产业扶贫的基础性工作,只有科学规划,才不至于让农民的苦干变为白干,才能让农民尽快看到希望,得到实惠。全县在实施产业扶贫时,进行反复调查、充分论证、科学规划。坚持把重点村致富产业建设与全县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化经营和退耕还林有机结合起来,围绕“果菜药桑畜”等特色产业,突出柑桔、木瓜、胡桑三大主导产业,按照多乡一业、数村一品和规划进村入户的要求,办示范样板,发展畜禽养殖等特色经济板块。现在基本上形成了丹江库区柑桔带、退耕还林和二高山地区木瓜带、低山丘岭桑蚕带、城郊乡镇和国道沿线蔬菜带的产业格局。

  (二)整合资金,倾斜使用。

  产业扶贫,资金是关键。郧县整合财政、扶贫、发改、林业、移民和畜牧等各类资金,集中捆绑、倾斜使用,强力推进产业扶贫进程。一是加大财政扶贫资金投入比重。启动实施的重点村,在整村推进项目建设中,其中安排到重点村的财政扶贫资金至少40%用于产业发展;二是互助资金全部扶持。20xx年郧县被列为全省扶贫互助资金试点县后,在城关镇黄土梁村、白浪镇杨沟村和胡家营镇土地沟村等3个村开展了村民生产发展扶贫互助资金试点工作,把互助资金项目的投向全部放在兴建致富产业上,切实解决了贫困户想发展又缺资金的难题,真正使致富产业扶贫到户。如:黄土梁村贫困户尚智云去年6月份借款3000元,养殖1000余只鸡,9月底全部出售,还清借款后,三个月内净赚1500余元。三是小额信贷重点扶持。把扶贫到户贴息贷款的投向重点放在兴建致富产业上。重点村推进到哪里,贴息贷款就安排到哪里,有效缓解了产业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加快了产业建设的步伐。20xx年度扶贫到户贴息资金32万元(贷款金额640万元),共发展产业基地9600亩,发展牲畜1万多头、家禽8000多只。四是帮扶资金集中扶持。将中直、省市县对口帮扶资金集中用于发展产业。近年来,社会帮扶资金600余万元,其中用于产业扶贫近500万元,20xx年中国恒天集团帮扶郧县200万元,繁育经果林种苗100余万株,全部用于重点村产业发展。五是整合资源拉动产业。由县产业办牵头把产业化扶贫与退耕还林、库区村产业发展紧密结合,集中力量、形成合力,打造柑桔产业村和木瓜重点村。

  (三)多方促动,扎实推进。

  产业扶贫的主体是农民,如何把农民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是做好此项工作的关键。郧县多方促动,让农民尽快得到了实惠,调动了农民发展产业的积极性。一是壮大龙头企业拉动。首先,立足特色优势产业,出台了扶持龙头企业发展的政策,建立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专项基金,对白泉酒业、十堰渝川泡菜公司、郧县南化红酒厂等10家市、县级重点龙头企业,予以重点扶持,帮助龙头企业壮大块头,加强与基地联结,增强了拉动能力。其次,紧紧围绕资源优势,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兴建龙头企业带产业。培育发展市级农业龙头企业6家,县级农业龙头企业5家;引进推广农业优良品种30余个,推广适用技术20余项;新开产业效益明显提高,产业优势更加突出。二是培植各类典型带动。通过提高品质、择优发展,以优质品种推进重点村产业建设提档升级。在重点村创办柑桔高产高效示范园样板、畜禽养殖小区样板等产业示范样板20余个、2万余亩。在畜牧产业发展过程中,重点抓了品种改良、种草养畜、小区特种养殖;同时,加强产业村典型和产业典型户的培养,为后来启动的重点村树榜样。三是突出重点推动。贫困户的产业发展既是重点,又是难点,他们缺资金、缺技术、缺劳力,发展产业难度较大。郧县建立一名县领导带一个扶贫工作队帮一个重点村,党员干部结对帮扶一个贫困户的帮扶机制。以“择贫而扶,极贫重扶”为宗旨,帮助贫困户发展高效经济林(园)或找准稳定增收的致富项目,从贫困户的种、养、加和产、供、销上全程服务,切实把扶贫到户的机制落实到实处。

  (四)加强领导,强化服务。

  加强领导、强化服务是实施产业扶贫保障。一是领导重视。郧县十分重视致富产业的发展。县委、县政府将致富产业建设作为重点项目,列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工作优先安排,成立了县乡两级“扶贫产业建设开发领导小组”,明确了相关部门的职责,并将其纳入目标考核责任制,形成了产业发展的合力。二是加强培训。一方面注重产业建设的建园标准化和管理的科学化。围绕致富产业基地建设,聘请农业专家和农业技术人员进村入户进行现场培训,实现户平拥有1个科技明白人的目标。另一方面注重产业品种的优良化。在重点村培育科技示范园和示范户,充分发挥他们的示范带动和推广辐射作用,实现了产品升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三是培育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产业发展的载体,在农民和企业、生产和市场、政府和企业、农民和其他组织以及农民和农民之间构架了桥梁,起到了连接和粘合作用。全县打破传统性小而全、分而散、粗放性的经营模式,把农民有序的带进农业产业化运行轨道,不断培育和引导群众发展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城关镇黄土梁村把扶贫互助合作社与桑蚕协会有机结合,形成大户带小户、富户带穷户的拉动机制,全力发展桑蚕产业,仅两年时间就发展胡桑1000余亩;胡家营镇土地沟村探索出“支部+协会”的模式,把党在农村的政治优势与专业协会的经济优势有机结合起来,加快了农业产业化进程。目前,该村种植桑树20万株,年养蚕1500余张,产值达60多万元,年收入过8000元的养蚕大户达30余家。

  二、制约产业发展的因素

  经过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全县产业化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部分产业有了一定的规模,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制约该县产业化发展因素逐渐显现,主要表现在:

  (一)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带动力弱。

  全县农产品加工企业虽然有11家,但真正上规模、上档次农产品加工企业并不多,大多数企业经济实力弱、科技含量不高、产品结构单一、品牌意识不强、辐射面狭窄、产品加工转化率较低,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衔接不紧,“公司+基地+农户”的格局未完全建立,产业发展多由政府包办代替,企业自建基地意识不强。

  (二)产业发展技术含量不高。

  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农业科技推广不深入,农民习惯于传统种植,产业发展产前服务的多,产中、产后服务的少,种植栽培管理粗放,产量普遍较低,优质品种比例较小,市场竞争力低,农民把握市场信息和驾驭市场经济能力较差,盲目、被动地应对市场,很容易出现生产环节快速发展,产品销售环节过剩或短缺的现象,使农民增产难以增收,农民增收显得十分脆弱。

  (三)扶贫到户机制不健全。

  目前,该县金融部门对农业产业的投入与扶贫部门对接不紧,由于银根紧缩和贷款联带责任等原因,金融部门门槛高,贫困户可望而不可及,存在“嫌贫爱富”现象,贷款难的问题突出,直接影响了贫困户发展产业的信心。由于贫困村和老区村大多分布在偏远地区、自然条件极差、基础设施落后,财政扶贫资金大部分投在基础设施上,投到产业发展上较少,尽管全县启动了互助资金试点工作,可以缓解部分农户生产发展困难,但覆盖面太窄,目前只有城关镇黄土梁村、白浪镇杨沟村、胡家营镇土地沟村三个村。另外,由于农业相比其它产业而言,属高投入、低产出、见效慢的产业,社会帮扶资金往往选择投入成本相对低、产出利润相对高,见效比较快的'行业,加上政策引导还未完全到位,导致社会帮扶资金对农业产业的投入较少。

  (四)农产品营销体系不够畅通。

  全县农产品销售网络仍不键全,已建立的农产品市场规模较小,高档次农产品集聚较少,农民市场化意识不强,传统的“家庭式”营销模式根深蒂固,经营方式基本上还是一家一户、单兵作战,组织化程度较低,缺乏对市场信息的正确把握;虽然有些乡镇村建立了中介组织,但与千家万户联系不紧,没有与农户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

  三、几点建议

  为了完成“三个确保”的目标任务,该县今年明年将启动实施83个重点村(20xx年41个,20xx年42个),全县扶贫工作面临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要求高等特点,全县要强抓国家扶贫开发的机遇,大力实施产业化扶贫,不断激发产业化扶贫活力,真正让农民有一个稳定的增收渠道。

  (一)要立足优势确立工作思路。

  一是立足优势产业建基地。围绕全县特色优势产业,逐年增加产业化扶贫投入,建成柑桔、木瓜、小水果等特色农产品基地,引导农民提高基地建设质量,实现基地产品的优质、高产、高效。同时,在城乡郊区要充分利用交通优势、市场优势、信息优势,继续推广大棚蔬菜种植。二是长短结合抓规划。坚持以短养长、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长抓柑桔、茶叶、木瓜、核桃、小水果、中药材等,短抓烟叶、蔬菜、畜禽养殖等,,使一家一户的小产业汇聚成千家万户的大产业,形成“数村一品、多乡一业”产业格局。三是大力实施农村“五通”工程,继续围绕农村支柱产业搞好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彻底改变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落后的状况;四是继续巩固生产发展互助资金项目。互助资金项目是新阶段扶贫到户的新模式,是解决贫困村发展生产资金短缺,帮助贫困地区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有利于扶贫资金发挥最大效益。我们在办好试点的同时要加强巩固提高。

  (二)要培植龙头提升经营水平。

  搞好产业化扶贫,培植龙头企业是重点。一是坚持以“特色、精品、高效”为目标,围绕资源开发上项目,围绕特色农业搞加工,力争一年扶持2—3个龙头企业,通过3年时间,在全县逐步扶持和培植20家有基础、有优势、有特色、有前景的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做优龙头企业,带动千家万户脱贫致富。二是充分利用自身的区位优势、特色优势和政策优势,采取大规模、宽领域、多渠道的招商引资,吸引省内外客商到郧县投资兴业,兴办农产品加工企业、龙头企业。三是按照用好一个能人、开发一片基地、壮大一个产业的思路,大胆启用懂技术,精管理、善经营、能带动一方群众致富的能人,出台优惠政策,搞好跟踪服务,搭建展示舞台,让他们创办企业。四是建立产业化扶贫龙头企业考核指标体系,实行动态管理,重点对企业的信用等级、财务状况、扶贫效益和经济效益等重要事项进行监测,健全和完善产业化扶贫龙头企业的准入和退出机制,促进农业龙头企业健康有序发展。

  (三)要拓展市场,健全营销网络。

  一是大力发展信息中介组织和网络型中介组织,以各类专业协会、企业、合作社和能人销售为依托,逐步形成纵横交错、运转灵活、辐射全国的农产品营销网络。二是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完善功能、增强辐射的思路,想方设法扩建现有市场,开创新型市场,对接外地市场,开拓国际市场。三是不断完善市场信息收集发布、质量安全检测、网络服务和配套设施建设;规范市场交易规划和市场准入制度,建立农产品销售绿色通道;坚决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和欺行霸市的不法行为。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农产品加工经营企业为龙头,以千家万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培育农村的中介组织——专业协会和合作社,提高农民的组织程度,走“农户+协会或合作社+公司”的路子。

  (四)要依靠科技打造精品名牌。

  一是深入推广科技。结合产业化扶贫基地建设,建立以农广校为核心、以乡镇服务中心、企业技术服务为骨干的技术服务推广体系和技术培训体系,力争每年培训农户2万人次以上,使大多数农户掌握了1~2门农村实用科学技术。二是培植精品名牌。始终把依靠科技攻关、培植精品名牌产品摆在重要的战略位置,力争形成一个支柱产业有一个名牌产品当龙头,一个系列产业有一批拳头产品作支撑,一个乡镇有一批特色精品作支柱的科技创新格局。三是推进标准化生产。以质量安全为核心,按照国家、行业、地方的质量标准建设基地,对产品的生产、加工、贮藏、运输、销售全过程进行标准化管理,提高产业的科技含量、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打造精品名牌。

  (五)要整合力量建立长效机制。

  一是加大对产业化扶贫领导。实施产业化扶贫是山区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是推动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产业化扶贫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我县扶贫开发工作效果,各级各部门一把手要亲自过问、亲自抓,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要广泛深入宣传,教育广大群众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克服等、靠、要思想;坚持领导联系制度,对重点扶贫企业,帮助指导发展,协调解决难题;坚持部门帮扶制度,发改局、财政、扶贫、工商、税务、金融等部门密切配合,搞好管理服务,积极为扶贫企业找信息、选项目;加大对产业示范区建设的扶持力度,以点带面,推动产业化扶贫工作有效开展。二是建立项目资金整合机制。把财政、扶贫、发改、农业等部门和社会各方面力量整合起来,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集中使用,各记其功”的原则,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项目,通过项目带动,促进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三是建立多元联动的长效发展机制。建立政府调控、市场引导、企业主导、效益推动、群众参与、产业发展的联动机制,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为推进产业化扶贫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通过各种措施,鼓励各类市场主体积极参与农业产业经营,形成产业化扶贫的整体合力。

农业产业调研报告15

  一、铁门镇基本情况

  铁门镇位于洛阳市西40公里,全镇辖33个行政村,6.5万农业人口,耕地面积6.5万亩,属浅山区、丘陵区,是一个农业大镇。镇域内工业发达,交通十分便利,市属企业、县属企业及民营企业星落棋布,陇海铁路、连霍高速、310国道横贯东西,又是一个工业强镇。

  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概况

  铁门镇作为一个工业强镇,镇域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工业总产值直线上升,财政收入大幅度提高,而另一方面受地理位置、恶劣环境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占总人口三分之二的南岭北山,传统的小农意识禁锢着人们思想,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仅靠几亩薄地,艰难的维持着生计,农业成了制约铁门经济发展的瓶颈。如何摆脱农业、农村、农民的贫困落后面貌,带领全镇人民共同富裕奔小康,已成为历届党委政府首要共识。走“工业强镇、产业富民”之道路,围绕这一指导思想,如何充分发挥地区的区位优势、自然优势、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农业产业化,让广大农民从传统的封建小农意识中解放出来,已成为发展的必然,一个发展农业产业化的规划应运而生。南山以发展旱作农业为主,以铁磁路、铁盐路为经济发展带,两侧各500米种植朝天椒和烟叶,北山以养殖和特色林果种植为主,川区以蔬菜种植为主,形成种、养、加工为一体的特色农业、高效农业基地。

  三、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成果

  铁门镇的农业产业发展走过了艰难曲折的历程。1999年通过考察论证,镇政府决定在铁磁路、铁盐路经济种植带发展朝天椒种植500亩。万事开头难,为了保证朝天椒种植成功,镇政府成立了专门组织,党委书记、镇长亲自抓,主抓副职专职抓,并抽调15名机关干部成立专门工作组深入南岭各村的农家院户、田间地头,帮助农户解决实际问题,使他们自觉接受统一规划,让出土地种植朝天椒,对自觉自愿接受统一规划种植朝天椒的农户,政府在育苗、耕作、施肥、盖膜、栽植等方面予以资金扶持,调动农民的种植积极性。对不愿接受政府统一规划,拒不种植朝天椒的,政府采取必要的干预措施。一分耕耘,一份收获,辣椒种植成功了,然而市场销售不畅,政府按当时承诺的保护价全部收购。镇政府积极与外地客商联系,组织辣椒供需洽谈会,一年又一年努力,市场销售畅通了,椒农从中得到了实惠,思想观念发生了根本转变,政府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的地位也改变,由过去的政府提倡、政府扶持、强行干预变成了现在的政策指导、重点扶持、区域种植、规模化经营,变主导为服务,广大农民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地位也变了,由过去的被动变主动,积极性空前高涨,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历经八年的艰辛努力,朝天椒种植从最初植的几百亩发展到现在的16000亩,种植区域由原来的产业带周边的7个行政村,辐射带动全镇二十二个行政村,朝天椒种植农户由原来的.1200户发展到现在的6000余户,种植面积超千亩的村达10个。20xx年仅朝天辣椒总产值达6400万元,户均纯收入达5000元。

  为了规范朝天椒产业发展,做大做强朝天椒种植产业。20xx年,铁门镇朝天椒种植协会在各级的关心下应运而生,辣椒生产规程、技术服务、市场营销有章可循。为了适应市场规律拉大产业链条,辣椒协会于20xx年4月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了“铁丰”牌商标,随着产业基地的不断扩大,于20xx年6月成立辣椒农民专业合作社。20xx年4月,铁门镇种植的朝天椒相继获得河南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国家农业部无公害产品认证证书。20xx年5月,铁门镇镇被推荐为河南省名优辣椒镇。20xx年3月,铁门镇与洛阳农科所合作的“朝天椒引进无公害栽培技术研究与运用”项目获洛阳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为了叫响“铁丰牌”朝天椒品牌,实施品牌战略,种植协会在扩大对外宣传的同时,为了规范产销渠道,杜绝无序经营和价格竞争,保护朝天椒品牌和质量。20xx年县、镇投资250万元在铁门镇陈村村建成新安县辣椒专业交易市场,统一市场收购、统一市场销售、统一品牌包装,切实维护了椒农和客商的利益,实现了产、供、销一条龙服务。每到收获季节,辣椒收购红红火火,全国各地客商慕名而来,最多达120余家。更让人振奋的是,铁门镇朝天椒除内销外,由客商经厦门、贵州等地远销日本、韩国。

  由于辣椒产业的不断壮大,还带动第三产业迅速发展。

  一是出现了一大批的以经销辣椒为业的本地经纪人,涌现出一批靠经销辣椒迅速致富的典型;

  二是辣椒收购、分级、包装等环节,带动了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

  三是带动了餐饮、商业、运输等产业的发展,椒农在获得生产利润的同时,分享到流通和加工环节的利润,以辣椒生产为龙头的产业链条得到长足发展。

  作为农业产业化的主导产业烟叶生产和蔬菜种植,也经历了朝天椒种植过程的同样经历,从群众不认可的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政府引导到市场引导,种植规模不断壮大。至20xx年烟叶集中连片种植面积达5000亩,蔬菜种植面积达6000亩,烟叶生产创产值175万元,蔬菜生产创产值320万元。

  铁门镇农业产业化主导产业面积共计27000亩,占耕地面积的40%,而所创造的经济价值占农业总产值的50%,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农村经济注入了巨大活力,农民收入明显提高,新房、楼房盖起来了,三轮车、摩托车、小手扶几乎家家都有,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如今的农村几乎和城市没有差别,到处呈现出和谐、文明、向上新风尚。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为了进一步落实国家产业政策、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做大做强产业规模,拉大拉长产业链条,我们将以市场为导向,进一步引导农民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产业优势,培植支柱产业和名牌农产品建设特色农业,建设龙头企业,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完善产品市场网络,形成产、供、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经营格局,把千家万户的生产与大市场相链接,使广大农民在获得生产环节利润的同时,分享到流通和加工环节利润,提高农业经济效益,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业产业化向专业化、市场化、集约化、现代化转变。

  1、20xx年底前完成朝天椒绿色食品申报工作;

  2、完成辣椒深加工项目论证工作,投资1000万元,20xx年底建成辣椒深加工厂一个;

  3、新上蔬菜加工项目一个;

  4、进一步完善辣椒市场功能,在原有市场功能的基础上,拉大市场框架,硬化市场8万㎡,建交易厅、棚及仓库9000㎡,购置辣椒检测及化验设备一套,并完成市场配套设施1000㎡。

  五、铁门镇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几点做法

  回顾铁门镇几年来农业产业化发展历程,几多艰辛,几多收获,经验做法概括以下几个方面:

  1、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农业产业化成为历届党委政府的共识,不因政府人事变动更改,一张蓝图绘到底,把认准的路子走到底;

  2、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和服务作用。产业化初期,政府唱主角,大力提倡、政策扶持,行政干预、利益导向,通过各种行政手段,真正炒热干群思想,使广大群众有感性认识变为理性认识,自觉的从小农意识的思想束缚中解放出来,顺应市场发展规律,自觉调整种植结构,做好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生产环节的技术服务;

  3、产业基地形成后,政府的作用由主角变为配角,主要引导农民成立民间协调组织和协会,靠民间组织规范生产行为,靠技术章程规范生产环节。以市场信息为依托,引导农民及时调整种植结构,以民间组织为依托,做好产前、产中、产后培训服务工作;

  4、敢当红娘,为企业牵线搭桥,引导发展龙头企业,促进农业产业化,走贸、工、农一体化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