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调查报告必备(15篇)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报告的适用范围越来越广泛,通常情况下,报告的内容含量大、篇幅较长。那么大家知道标准正式的报告格式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汉字调查报告,欢迎大家分享。
汉字调查报告1
调查时间:
20xx年10月22日—25日
调查地点:
学校及附近
调查目的:
了解汉字不规范使用情况,增强大家正确使用汉字的意识,促进汉字健康发展。
生活中,我们时时处处都会用到汉字。可以说,汉字与我们的一切都息息相关。没有了汉字,不可想象我们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许多不尊重汉字的现象也应运而生。这种现象不仅会损坏我们城市的文明形象,更严重的是还会影响汉字的健康发展。为此,我们小组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了社会用字调查活动。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不规范使用汉字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由于读音相同而用错
比如把“进”写成了“近”,把“珍惜”写成了“珍稀”。出错率最高的是“的”、“地”、“得”这三个字。应用“的”写成“地”;该用“得”写成“的”。我们小组共十个人,有九个人的日记里都有用错这三个字的问题。
二、由于字形相近而写错
比如把“席”写成了“度”,把“期望”写成了“欺望”。我们教室后面的黑板报上,就把“虚心使人进步”写成了“虑心使人进步”。
三、由于粗心而多笔少画
比如在“武”字的斜钩上多写一撇,在“具”字的里面少写一横。像这样由粗心造成的错别字还有很多。在我们学校门口,有个卖蛋卷的,他就把八笔的“卷”写成了九笔,变成了一个不伦不类的字。
不调查不知道,一调查我们才发现,用错写错汉字的现象很严重。所以我提议,汉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我们祖先留下来的宝贵遗产,我们应该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去爱护每一个汉字。正确书写汉字,规范使用汉字,这是一件人人有责的事,希望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都行动起来,为净化汉字做出最大的努力。
正确的汉字是中华儿女的象征。可现在却出现一些滥用繁体字、滥用词语、滥改词语滥用谐音字的商贩。
早上,我去买书时看到一个名叫缘来饰你的饰品店,其实想这样那样乱用词语的还有很多,例如:用玲珑踢透的宣传标语行容某球鞋;用骑乐融融的宣传标语形容某牌自行车;用充气斗牛的宣传标语形容某牌气枕。这不仅使中华汉字面目全非,还对教育下一代造成一定影响。
有个二年级小孩儿写了这样一段话:
早就听说收集邮票是一件骑(其)乐融融的事,听说街上有个邮票展览,我和妈妈信(兴)高采烈地去餐(参)加活动。街上车死(水)马聋(龙),人来人望(往)。
令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这样的片段竟然出现在某日报上,这种纵容是使得的'让非正确汉子在小孩子脑海里变为正确汉字的主要原因。我还发现在一些高中的学生也在使用错别字,这些错别字也是儿时留下的伤痕。而这些写错别字的学生有的还丢弃学业去开办幼儿园,用那些儿时的伤痕去教育下一代,下下代。这样的话,汉字、词语将完全瘫痪,语文课程也将封闭。还有的人说先学英语,再学语文,因为英语很重要,我要劝你们一句:自己国家的语言都搞不明白,学习外语又有什么用呢?
一个国家的语言代表这个国家的根基;一个民族的语言表达这个国家的智慧。如果一个国家失去语言,那么这个国家将会垮掉;如果一个民族失去语言,那么这个民族将会消失。
让我们携起手来,保卫我们的语言吧!保卫我们即将失去的语言吧!否则国家将会垮掉,民族将会消灭。
汉字调查报告2
一、问题的提出
汉字是世界上使用时间最久、空间最广、人数最多的文字,汉字的创制和应用不仅推进了中国的文化发展,还促进了世界文化的`发展,因此我们应该研究一下汉字的来龙去脉。
二、主要研究的问题
1,汉字的来源
2,汉字的发展
如下图所示:
三、研究方式:
网络搜索。
四、研究结果
上古时期,黄帝部落,没有文字,只能结绳记事。有位大臣名叫仓颉,虽然他很能干,也因此很苦恼,无法解决结绳记事不能记录的事情,只能在门外饮酒解闷。他看见天上飞的鸟和水里游的鱼顿时有了灵感创造出了一种和动物相似的文字,就是甲骨文。
金文是商朝晚期出现的,主要体现在龟壳上。金文是在甲骨文的基础上更“复杂”了一步,一直到了战国时期才结束。
西周晚期出现籀篆,即大篆。石鼓文是大篆与小篆之间的过渡字体。之后,秦国将大篆转化为小篆,并且在竹简上刻小篆。
隶书之前是战国字体,有金文,篆书,还是简牍帛书,也称为古隶。秦隶是在秦简基础上改进而来,到东汉时隶书完备。三国战乱隶书埋没在了烽烟之中,被大家遗忘了。
楷书在三国时期开始出现,以钟繇为代表。东晋“二王”将其发扬光大,成为“书圣”,唐楷最为繁荣。楷书一直繁盛到了21世纪,才慢慢的演变成了现代的简体楷书。
汉字调查报告3
一、问题的提出
汉字文化博大精深,特别是有趣的谐音字。那这些谐音字通常会出现在哪呢?有什么好处呢?于是我对谐音字进行了一次调查。
二、调查方法
1.询问老师长辈咨询汉字的应用情况。
2.查阅书籍报刊,搜集汉字谐音的类别。
3.上网查找有关汉字谐音的资料,了解其优缺点。
三、调查情况和资料的整理
谐音字通常出现在文学作品中:
①文学作品中包括诗歌,民歌、对联,如:“春蚕到死丝方尽”中的“丝”谐“思”;
②口头文学包括歇后语,字谜,如:咸菜烧豆腐一一有言(盐)在先,梁山泊的'军师一一无(吴)用;
③民俗艺术包括吉语和忌语,如:大年夜吃鱼寓意“年年有余(鱼)”。
谐音应用与汉字同音的条件,用同音字或近音字来代替本字。
优点:巧用谐音,风趣幽默。
缺点:可能对识字阶段的青少年产生误会。
四、研究结论
1.谐音在生活中的应用花八门。
2.谐音的出现充分体现了人们追求委婉含蓄,寄托吉祥,和美好愿望的文化心理,便于人们理解和沟通
3.谐音的存在给我们带来了欢乐的同时,也容易给人造成误导。
汉字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瑰宝,也是我们终身的良师益友。
汉字调查报告4
一、调查目的。
汉字,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不仅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还告诉我了我们漫长的历史中的许多故事,是中华民族独一无二的文化瑰宝。可是我们对汉字了解到底有多少?就让我去调查一番吧。
二、调查方法
1、查阅读有关的书籍和报刊。
2、上网预览了解汉字有哪些分类,各有什么特点。
3、参加汉字展览,现场感受汉字的魅力。
三、资料整理。
调查数据显示:能写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种造字法的学生只有12人,占被调查总数的12%;能写出象形,指事,形气,四种造字方法的学生有60人,被占调查总数的60%;能写出两种造字法的学生有28人,占被调查总数的28%。
此项调查表明,多数学生对造字的了解不全面。
四、调查结论。
汉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它有着悠久的历史,蕴含这丰富的`文化。可是,我们对它的认识还是太少了,仅仅只了解了冰山一角。希望大家能对其进行更广泛,深入的学习,从而更全面的去感受汉字的趣味。
汉字调查报告5
调查原因:我们的生活中时时刻刻都能接 触到汉字,可是,许多人都会不注意、不 在乎汉字的一些运用,导致了写错别字的 后果。
调查目的:为了防止汉字被其他的人乱用 ,使其他人知道写错别字的危害,对汉字 造成了一些什么样的不良影响,让小学生 不要在日记本上写错别字。
调查人员:xx小组
调查方法:去大街小巷各个街口,寻找一 些错别字,在自己的日记本中、写的文章 中找一些容易写错的错字,发现之后立刻 改正。
调查结果:
1、现在有许多厂家为了赚更 多的钱,便乱改成语。如:衣服店广告: “衣衣不舍”、“衣”见钟情;摩托车广告:“ 骑”乐无穷等。
2、还有的人为了写字方便 ,不费时间,便把“雪糕”写成“雪羔”;把“ 豆腐”写成“豆付”;
3、有的`课外书中可以 称得上是错字连篇,错字一个又一个的出 现在我们的眼前,使我们读的时候也很费 劲;
4、在我们的日记本中也找到了错字 ,把“阻”写成“担”、“宝”字下面写成“王”字 底;“太”字写成“大”或“头”等。这一个小 小的细节都可以破坏我们的好文章。
通过这次调查,我想说:“汉字是自己的 祖国创造的,我们应该好好读写和记忆, 如果我们不注意和认真,等将来会出现许 多笑话的。假如我们连字都能写错,那我 们将来还能干什么呢?”所以,我呼吁大 家正确使用汉字。
汉字调查报告6
调查时间:XX年**月**日
调查地点:网络
调查目的:减少社会错误用,提高人们的不写错能力。
调查资料分析:我在网络上,大街上发现有许多错别,有的是无意写错,有的是为了更有吸引力的`吸引顾客。我认为产生错别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同音混淆:在---再;
2、形近混淆有:既---即;
3、多笔少笔:胸---胸。
为了吸引顾客的广告词也很多,大多有以下几点:
1、某电脑广告词:码(马)到成功
2、某网吧广告词:一键(见)钟情
3、某蚊香广告词:默默无蚊(闻)
4、某压力锅广告词:得力煮(主)将。
这些错别在我们生活中多得是,希望广大市民能少写错别。有许多外国人正在学习汉,不要让他们误解,以免更多人写错别。
汉字调查报告7
一、问题的提出
木子李、弓长张、文刀刘、三横王……天南地北共一堂。有首歌谣这样说道:“张王李赵遍地刘,世世代代传不休。”现在,全国刘姓人口大约7000万,是中国的第四大姓,古往今来,刘姓人才辈出,灿若繁星。虽说我姓刘,但对刘姓的认识并不是很深,借此机会寻根问祖,做一番调查研究。
二、研究方法
1、查阅有关中华姓氏起源及演变相关资料。
2、搜集与刘姓人物相关的资料,筛选、确定有代表性的刘姓人物。
3、了解刘姓人口数量以及在我国的分布情况。
三、调查研究情况
(一)起源及演变
1、最早的一支来源于祁姓,帝尧之后,封于刘国(今河北唐县),其子孙以国为姓。
2、出自姬姓,周王室其中一支封于刘邑(今河南偃师),其后裔以邑为姓。
3、外族的改姓,如:项羽的叔父项伯,因在鸿门宴对刘邦有救助之功,刘邦赐其家族姓刘。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将鲜卑族的复姓独孤氏改为汉字刘姓,成为当时大姓之一。
(二)历史上的刘姓名人
“大风起兮云飞扬”,以布衣之身提三尺剑而取得天下,建立大汉基业的汉高祖刘邦;“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三国时期,叱咤风云的刘备刘玄德;“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诗豪”刘禹锡风骨傲然;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刘彻,神机妙算的刘伯温……,人才辈出,如恒河沙数,数不胜数。
(三)刘姓人口数量以及在我国的分布情况。
刘姓人口众多,在我国超过7000万,大约占汉族人口5。4%,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四位的大姓。刘姓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西北、华南地区;另外,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也有分布,世界上,刘姓人口多达9000万,是世界上人口第四多的姓氏。
四、研究总结
1、刘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来源众多,最早的一支形成于夏朝。
2、刘姓人才辈出,刘邦、刘彻、刘备、刘禹锡、刘伯温……,灿若繁星,光耀中华。
3、刘姓人口众多,是中国第四大姓,世界刘姓人口超过9000万。
4、刘姓人口分布很广,但不均衡。
5、一部分刘姓是少数民族后裔。刘邦和亲,一些匈奴贵族从母姓刘;北魏孝文帝将鲜卑族的独孤氏改为汉字刘姓。刘姓海纳百川,蓬勃向前。
汉字调查报告7
在中国,特有的文字旧是汉字。中国的文字是经过不断演变而发展起来的。
它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商朝开始的甲骨文再到金文秦朝时统一的文字小篆到隶书,后来慢慢发展到楷书又有了繁体字和简体字。现在,中国大陆使用的是简体字。
在当今的社会上,处处用到文字,没有了文字人们如何生存?看,招牌、广告、路标、标语、墙报、商店橱窗等等,存在的问题便是文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等法律法规对社会用字作出了有关规定以及对书法用字的`特殊也作出了规定。可是,到商店里、小区、街上溜达一圈,便能发现许许多多有意思的文字,例如:商店里,为了吸引更多的客户,打出了新颖、妙趣横生的广告词,如默默无蚊(蚊香广告);舞厅的招牌上龙飞凤舞地写着个午;在许许多多优秀的软笔书法作品中,总是能看看见写着许许多多笔划繁多、复杂的繁体字;商店中,有一种食品名曰qq糖,深受许多人喜爱;网上,靓帅酷成了常常挂在嘴边的语言。有些广告语更是让人津津乐道,比如:一见‘钟’情(闹钟广告)、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x旅店门口所题的对联)。社会用字不规范主要存在着以下的几种情况:
一、广告语利用谐音滥用文字。如玲珑踢透(足球广告)骑乐无穷(摩托车广告),衣见钟情(衣服广告)鸡不可失(炸鸡翅、鸡腿广告)等等
二、广告语一语双关。像手表广告的一表人才等;
三、不断产生新词。随着时代的日新月异,像qq、按揭、粉丝等一些新词开始在人们的生活中活跃,渐渐地融入到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当中;四有的广告当中运用了对联,真是天衣无缝,让人叹为观止。比如说那幅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的对联就将我们折服了。社会用字当中存在着许多不规范用字情况的原因:
一、为了推销产品,吸引更多的顾客,广告商们利用谐音滥用字,给那些年幼无知的小学生带来许多不好的影响。
二、平时,为了节省时间,书写方便,人们用了简化字,却不知那些文字早已被社会淘汰。
三、繁体字则是那些为了崇尚古人、为了书写美观或为了表现自己的才华等的人不规范地使用。那么,怎样消除不规范用字的情况呢?我觉得,首先要睁大我们敏锐的眼睛,善于观察,从而发现生活中的不规范用字。如果看到一些不规范用字的情况,要立刻纠正,向店主、居委会反映,改正过来。当然,对于社会上那些存在别字、错字、不规范字的现象我们也可以采取一些实际、有效的措施:
一、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等污染法规写在公告栏里,让人们随时注意不要写错字、别字;
二、或者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等污染法规制成大的广告条幅,让人们经常看,经常学习,进一步规范用字;
三、也可以把常用汉字规范用字打印下来,发到每个公民手里让他们先学习再举行竞赛。另外,对那些不规范用字的个人或集体,可以采取罚款的制度。比如说写一个错别字罚五百元,广告语滥用字罚款二千元,滥用简化字罚款二百元等。相反,对于那些发现不规范用字情况举报的人给予奖励,对规范用字的个人或集体给予奖励或表扬。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吧,来捍卫属于我们的文化!
汉字调查报告8
调查原因:我们的生活中时时刻刻都能接触到汉,可是,许多人都会不注意、不在乎汉的一些运用,导致了写错别的后果。
调查目的:为了防止汉被其他的人乱用,使其他人知道写错别的危害,对汉造成了一些什么样的不良影响,让小学生不要在日记本上写错别。
调查人员:某某小组
调查方法:去大街小巷各个街口,寻找一些错别,在自己的日记本中、写的文章中找一些容易写错的错,发现之后立刻改正。
调查结果:
1、现在有许多厂家为了赚更多的'钱,便乱改成语。如:衣服店广告:“衣衣不舍”、“衣”见钟情;摩托车广告:“骑”乐无穷等。
2、还有的人为了写方便,不费时间,便把“雪糕”写成“雪羔”;把“豆腐”写成“豆付”;
3、有的课外书中可以称得上是错连篇,错一个又一个的出现在我们的眼前,使我们读的时候也很费劲;
4、在我们的日记本中也找到了错,把“阻”写成“担”、“宝”下面写成“王”底;“太”写成“大”或“头”等。这一个小小的细节都可以破坏我们的好文章。
通过这次调查,我想说:“汉是自己的祖国创造的,我们应该好好读写和记忆,如果我们不注意和认真,等将来会出现许多笑话的。假如我们连都能写错,那我们将来还能干什么呢?”所以,我呼吁大家正确使用汉。
汉字调查报告9
一、调查背景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阶段目标中也提出,要求学生“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但由于应试教育的强大势力及一些地方和学校在写字教学上重视的程度不够,写字教学的状况和效果有些不尽如人意,走进写字课堂,不难发现有许多学生脑袋歪着、本子斜着、手捏着笔尖、眼贴着桌面,姿势极不正确;翻开学生作业本,有的笔走龙蛇、龙飞凤舞,似秋风乍起,吹乱一地稻草;有的或大或小、参差不齐,如丘陵起伏、重山叠嶂;有的胡涂乱抹、错字连篇,像黑云翻墨,书写极不规范。而且,一直以来相当一部分教师在思想观念上对写字教学重视不够,没有摆正写字在语文教学中的位置,应试教育现象的存在,使得写字教学被忽视,信息化社会的来临又使现在的小学生刚开始学习就步入了少纸、无纸时代。种种原因,使小学生在汉字书写方面存在一系列问题,诸如:执笔方法不科学,坐姿不正确,书写不规范,字迹潦草,卷面不整洁等等。
二、调查内容:
1、调查我校八年级学生写字执笔姿势的现状。
2、家长对写字教育的认识。
3、教师对执笔方法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三、调查方法:
1、问卷调查法
(1)设计《药惠中学八年级学生写字教育》问卷调查表,对我校八年级32名家长进行调查
(2)设计《教师写字教学情况》问卷调查表,对我校54名教师展开调查
2、现场调查法
在我校7~9年级中,每年级随机抽取2个班进行调查:在学生写字的自然状态下,经过仔细观察,对学生各种错误的执笔姿势加以归纳分类,制定标准化的观察记录卡片,多次观察后加以记录,收集学生执笔姿势状况的第一手资料。
四、调查结果与分析
1、家长重视孩子的写字教育
问卷调查显示95.6%的家长认为在电脑日益普及的今天,孩子写一手好字还是十分必要的,64.7%的家长认为自己孩子的执笔姿势不好,只有24.9%的家长多次对孩子的.写字姿势、方法进行指导。为什么意识到写字问题却缺少指导呢?因为只有11.3%的家长认为自己有能力指导好自己的孩子写好字。其他一些调查信息显示大部分家长自身对写字的一般常识了解不够,对正确的执笔姿势没有清晰的认识,对自己的书写水平不满意,导致他们没有信心和能力指导自己的孩子写好字。64.9%的家长认为学生写好字主要取决于学校老师的指导。
2、学生执笔姿势错误率很高
表2学生错误执笔姿势调查统计表
指标
人次
比例
手腕扭曲
49
7.69
手指抓抱笔杆
66
10.37
手指屈卷掌心
381
59.70
执笔太竖
36
5.69
执笔太低
262
40.96
抽查结果显年级学生执笔姿势错误率高打77.3%,学生错误执笔姿势的主要表现形式依次是手指屈卷掌心、执笔太低、手指抓抱笔杆、手腕扭曲、执笔太竖。学生执笔的错误姿势表现形式往往不是单一出现的,而是几种一起出现的。
调查中还发现学生执笔的正确率并未随着年级的增高而提高。这说明了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没有注重写字姿势的教育,没有一贯的要求去指导学生的执笔姿势。而学生由于要写大量的作业,为了追求速度,无暇顾及执笔姿势正确与否,以致有些正确的姿势也开始慢慢变型。据笔者的跟踪调查,小学生要养成正确的执笔姿势至少要两年以上的时间,且需老师、家长、学生共同的努力。
3、教师缺乏有效的指导方法和持之以恒的决心
对我校45位教师的问卷调查,以下是几个调查问题的比例:
对学生明确写好字重要性的83.6%,自己执笔姿势好的35.7%,写字好的占14.8%,有能力指导学生写好的67.9%。
经常指导写字姿势的28.4%,学生写字不好主要是缺乏指导造成的32.8%,太早学习造成的58.1%。
以上信息显示我校教师在观念上是重视写字教学的,但由于日常教育教学任务繁忙,大部分教师指导能力的不够,导致在日常教学中不会经常关注和纠正学生的执笔姿势。有的教师平时提醒学生的书写姿势只停留在:“三个一”上,即眼睛离纸面一尺,胸口离桌沿一拳,手指离笔尖一寸,对执笔的手型不做指导。学生的错误姿势很难纠正,且极易反复,教师缺乏持之以恒的决心。
五、应对策略:
1、重视正确执笔姿势的养成
在八年级的学生中,有一大部分已经形成了错误的执笔姿势和书写姿势,要纠正这一错误是很困难的。这时教师应强化这方面的训练,教给学生正确的执笔、写字的姿势,让学生记住顺口溜,头正,肩平,臂张,脚分开,“三个一”要求记心上。这里的“三个一”是指笔尖离手一寸,眼睛离书一尺,身子离桌一拳。利用教学挂图让学生对照检查自己的姿势,逐渐形成习惯。正确的姿势一旦形成,会使学生受益一生。我们还让学生牢记“执笔歌”,利用指托规范学生的执笔姿势。久而久之就养成了正确的执笔与书写姿势。同时,学生也做到了充分的心理准备,用认真的态度去练字,使学生能树立“提笔即是练字时”的意识。
2、提高教师的书写水平和教学能力
俗话说“字如其师”,勿庸质疑,教师的写字水平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一个写字好的老师也往往会更加注意学生正确写字姿势的培养。学校要请书法老师对其他教师进行定期培训,提高教师的书写水平。语文教研组可将正确的执笔姿势的养成作为一个课题进行研究,提高教师重要性的认识,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3、提高家长的重视程度,督促子女养成正确的执笔姿势
教师要利用家长会向家长讲明执笔姿势和写好字的关系,提高家长的重视程度。要让家长明白家庭教育一对一的优势,学生在家中要写作业时,家长要密切配合,时常提醒子女注意执笔姿势的正确性,手把手纠正其错误姿势。
4、营造良好的班级写字氛围,引导学生互帮互学
国外有研究表明,对儿童影响最大的人依次是父母、同伴、老师。教师可把班里写字好姿势又规范的学生作为榜样,让他们去当小老师,动员全班的力量对同学的执笔姿势进行监督。教师要经常进行“看谁写的好,看谁姿势正确,看谁进步快”的写字比赛,使学生人人争当上游。
汉字调查报告10
调查时间:
XX年xx月xx日
调查地点:
网络
调查目的:
减少社会错误用字,提高人们的不写错字能力。
调查资料分析:
我在网络上,大街上发现有许多错别字,有的是无意写错,有的`是为了更有吸引力的吸引顾客。我认为产生错别字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同音混淆:在---再;
2、形近字混淆有:既---即;
3、多笔少笔:胸---胸。
为了吸引顾客的广告词也很多,大多有以下几点:
1、x电脑广告词:码(马)到成功
2、x网吧广告词:一键(见)钟情
3、x蚊香广告词:默默无蚊(闻)
4、x压力锅广告词:得力煮(主)将。
这些错别字在我们生活中多得是,希望广大市民能少写错别字。有许多外国人正在学习汉字,不要让他们误解,以免更多人写错别字。
汉字调查报告11
调查原因:
我们的生活中时时刻刻都能接触到汉字,可是,许多人都会不注意、不在乎汉字的一些运用,导致了写错别字的后果。
调查目的:
为了防止汉字被其他的人乱用,使其他人知道写错别字的危害,对汉字造成了一些什么样的不良影响,让小学生不要在日记本上写错别字。
调查人员:
十全十美小组。
调查方法:
去大街小巷各个街口,寻找一些错别字,在自己的日记本中、写的文章中找一些容易写错的'错字,发现之后立刻改正。
调查结果:
1、现在有许多厂家为了赚更多的钱,便乱改成语。如:衣服店广告:“衣衣不舍”、“衣”见钟情;摩托车广告:“骑”乐无穷等。
2、还有的人为了写字方便,不费时间,便把“雪糕”写成“雪羔”;把“豆腐”写成“豆付”;
3、有的课外书中可以称得上是错字连篇,错字一个又一个的出现在我们的`眼前,使我们读的时候也很费劲;
4、在我们的日记本中也找到了错字,把“阻”写成“担”、“宝”字下面写成“王”字底;“太”字写成“大”或“头”等。这一个小小的细节都可以破坏我们的好文章。
通过这次调查,我想说:“汉字是自己的祖国创造的,我们应该好好读写和记忆,如果我们不注意和认真,等将来会出现许多笑话的。假如我们连字都能写错,那我们将来还能干什么呢?”所以,我呼吁大家一定要用好汉字!
汉字调查报告12
一、调查的目的
汉字是我们的国粹,散发着艺术的魅力。但是作为小学生,我们对它却知之甚少。为此我专门做了一次调查。
二、调查方法
1.查阅有“川”字的书籍和报刊。
2.上网浏览,了解“川”字有哪些写法,各有什么特点。
三、资料整理
在我努力的调查之中,我发现了“川”字也有很长的一段演变过程。首先由甲骨文“川”字出场,它的身形和流动的'水一样。接下来出场的是金文的“川”字,它的样子和甲骨文差不多,只是变粗了些而已,其他没有什么变化。到了小篆,它变得有些像现在的“川了”,它不再是以前的波浪线了,它慢慢的变成了直线,也已经不怎么像水流了,像三条马路,有长有短。到了现在“川”字已经变成了一个个直线笔直端正。以前的“川”字像流动的水,现在反而不像了。不过现在的“川”不光能指水,还能指山了。
四、研究结论
“川”字的演变过程也能这么精彩,它经过了那么多时代,才变成这个样子。这么简单的川字也能有这么多的变化,实在是让我大开眼界。
汉字调查报告13
一、调查背景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阶段目标中也提出,要求学生“养成正确的写姿势和良好的写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但由于应试教育的强大势力及一些地方和学校在写教学上重视的程度不够,写教学的状况和效果有些不尽如人意,走进写课堂,不难发现有许多学生脑袋歪着、本子斜着、手捏着笔尖、眼贴着桌面,姿势极不正确;翻开学生作业本,有的笔走龙蛇、龙飞凤舞,似秋风乍起,吹乱一地稻草;有的或大或小、参差不齐,如丘陵起伏、重山叠嶂;有的胡涂乱抹、错连篇,像黑云翻墨,书写极不规范。而且,一直以来相当一部分教师在思想观念上对写教学重视不够,没有摆正写在语文教学中的位置,应试教育现象的存在,使得写教学被忽视,信息化社会的来临又使现在的小学生刚开始学习就步入了少纸、无纸时代。种种原因,使小学生在汉书写方面存在一系列问题,诸如:执笔方法不科学,坐姿不正确,书写不规范,迹潦草,卷面不整洁等等。
二、调查内容:
1、调查我校八年级学生写执笔姿势的现状。
2、家长对写教育的认识。
3、教师对执笔方法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三、调查方法:
1、问卷调查法
(1)设计《药惠中学八年级学生写教育》问卷调查表,对我校八年级32名家长进行调查
(2)设计《教师写教学情况》问卷调查表,对我校54名教师展开调查
2、现场调查法
在我校7~9年级中,每年级随机抽取2个班进行调查:在学生写的自然状态下,经过仔细观察,对学生各种错误的执笔姿势加以归纳分类,制定标准化的观察记录卡片,多次观察后加以记录,收集学生执笔姿势状况的第一手资料。
四、调查结果与分析
1、家长重视孩子的写教育
问卷调查显示95.6%的家长认为在电脑日益普及的今天,孩子写一手好还是十分必要的,64.7%的家长认为自己孩子的执笔姿势不好,只有24.9%的家长多次对孩子的写姿势、方法进行指导。为什么意识到写问题却缺少指导呢?因为只有11.3%的家长认为自己有能力指导好自己的孩子写好。其他一些调查信息显示大部分家长自身对写的一般常识了解不够,对正确的执笔姿势没有清晰的认识,对自己的书写水平不满意,导致他们没有信心和能力指导自己的孩子写好。64.9%的'家长认为学生写好主要取决于学校老师的指导。
2、学生执笔姿势错误率很高
表2学生错误执笔姿势调查统计表
指标
人次
比例
手腕扭曲
49
7.69
手指抓抱笔杆
66
10.37
手指屈卷掌心
381
59.70
执笔太竖
36
5.69
执笔太低
262
40.96
抽查结果显年级学生执笔姿势错误率高打77.3%,学生错误执笔姿势的主要表现形式依次是手指屈卷掌心、执笔太低、手指抓抱笔杆、手腕扭曲、执笔太竖。学生执笔的错误姿势表现形式往往不是单一出现的,而是几种一起出现的。
调查中还发现学生执笔的正确率并未随着年级的增高而提高。这说明了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没有注重写姿势的教育,没有一贯的要求去指导学生的执笔姿势。而学生由于要写大量的作业,为了追求速度,无暇顾及执笔姿势正确与否,以致有些正确的姿势也开始慢慢变型。据笔者的跟踪调查,小学生要养成正确的执笔姿势至少要两年以上的时间,且需老师、家长、学生共同的努力。
3、教师缺乏有效的指导方法和持之以恒的决心
对我校45位教师的问卷调查,以下是几个调查问题的比例:
对学生明确写好重要性的83.6%,自己执笔姿势好的35.7%,写好的占14.8%,有能力指导学生写好的67.9%。
经常指导写姿势的28.4%,学生写不好主要是缺乏指导造成的32.8%,太早学习造成的58.1%。
以上信息显示我校教师在观念上是重视写教学的,但由于日常教育教学任务繁忙,大部分教师指导能力的不够,导致在日常教学中不会经常关注和纠正学生的执笔姿势。有的教师平时提醒学生的书写姿势只停留在:“三个一”上,即眼睛离纸面一尺,胸口离桌沿一拳,手指离笔尖一寸,对执笔的手型不做指导。学生的错误姿势很难纠正,且极易反复,教师缺乏持之以恒的决心。
五、应对策略:
1、重视正确执笔姿势的养成
在八年级的学生中,有一大部分已经形成了错误的执笔姿势和书写姿势,要纠正这一错误是很困难的。这时教师应强化这方面的训练,教给学生正确的执笔、写的姿势,让学生记住顺口溜,头正,肩平,臂张,脚分开,“三个一”要求记心上。这里的“三个一”是指笔尖离手一寸,眼睛离书一尺,身子离桌一拳。利用教学挂图让学生对照检查自己的姿势,逐渐形成习惯。正确的姿势一旦形成,会使学生受益一生。我们还让学生牢记“执笔歌”,利用指托规范学生的执笔姿势。久而久之就养成了正确的执笔与书写姿势。同时,学生也做到了充分的心理准备,用认真的态度去练,使学生能树立“提笔即是练时”的意识。
2、提高教师的书写水平和教学能力
俗话说“如其师”,勿庸质疑,教师的写水平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一个写好的老师也往往会更加注意学生正确写姿势的培养。学校要请书法老师对其他教师进行定期培训,提高教师的书写水平。语文教研组可将正确的执笔姿势的养成作为一个课题进行研究,提高教师重要性的认识,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3、提高家长的重视程度,督促子女养成正确的执笔姿势
教师要利用家长会向家长讲明执笔姿势和写好的关系,提高家长的重视程度。要让家长明白家庭教育一对一的优势,学生在家中要写作业时,家长要密切配合,时常提醒子女注意执笔姿势的正确性,手把手纠正其错误姿势。
4、营造良好的班级写氛围,引导学生互帮互学
国外有研究表明,对儿童影响最大的人依次是父母、同伴、老师。教师可把班里写好姿势又规范的学生作为榜样,让他们去当小老师,动员全班的力量对同学的执笔姿势进行监督。教师要经常进行“看谁写的好,看谁姿势正确,看谁进步快”的写比赛,使学生人人争当上游。
汉字调查报告14
调查人员:五年级部分学生
调查时间:20xx年9月11日
调查区域:凤凰路
9月11日下午,我们五年级四个班的班主任各自带领十名学生,分成四个小分队去指定路段参与实践活动。虽然天空下着沥沥小雨,但是同学们的认真劲丝毫每减,撑着雨伞在凤凰路的两边搜寻着用字不规范的招牌、广告等。
中国是举世闻名的文明古国,具有五千多年历史的礼仪之邦,特别是中国文字。中国文字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与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但是,现代的人们对中国文字传统的写法有所改造,那些现代的字使现今这个社会出现了许多的错别字。
在现代的这个社会里,有很多人都是为了一时的方便,而把很多的字简写;或是不会写的就把另一个同音的字代替原本的字,这样就可能使原来的句子意思改变了。
我们在调查的过程中发现大量的汉字书写不规范的情况。
一.大量的使用繁体字。
在几百米的路上竟然有15个单位因使用繁体字而出现不规范的情况。比交通银行凤凰分理处,在橱窗上、单位牌额上、自动提款机上将银行的“银”理财的“财”写为繁体字。嘉业大酒店、阳光城社区、天惶鱼头老锅、小绍兴酒店、湖州地质第九大队等单位都在醒目处将“业、阳、头、兴、队”等字写成繁体,出现不规范书写汉字的现象。
二.个别商铺使用错字、二简字甚至别字。
许多商家的“欢迎光临”使用自己创造的异体字;有些店家将“玻璃”书写为“波里”的错字;少数商家将“停车用餐”的“停、餐”写为二简字。这么一简化,变成了一个最新型的现代人发明的字。这么大的招牌,挂在店门中高高在上,让人看了特别是那些有文化有知识的.人看了嘲笑,甚至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笑话。如果这些错字、简字继续下去,那么以后中国文字会变成什么样呢?
除了以上例举的汉字,还有许多,有些千奇百怪,无中生有。实现文字使用的规范化,是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前提。发展文化教育和科学技术、提高物质文明建设的效率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质量等现代化事业,都离不开文字使用的规范化。正如万里同志所说:“语言文字的运用,是否合乎规范化、标准化,往往反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社会用字的混乱,严重影响了精神文明建设的质量,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不同的汉字有着不同的解释,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我们不能为了一时的方便,或无心之失而写错别字。这样会带来很多的麻烦。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写错别字带来的危害或造成的结果,规范汉字的书写。
汉字调查报告15
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的避讳文化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两千多年之久,这种源远流长的文化现象始终和汉字密切相关。古人们利用汉字避讳,而同时避讳对汉字也造成了很深的影响。避讳在我国古代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周代就有了避讳的事例,并且盛于唐宋,一直延续到清代。直到辛亥革命以后,封建社会解体,才逐渐地废弃了这种文化现象。那么避讳要避哪些讳呢?带着疑问,我们进行了深刻而有趣的研究。
二、研究方法
1、查找资料
2、询问家长
3、小组讨论
三、资料整理
1、王昭君怎么变成了王明君——说“国讳”
陆游《老学庵笔记》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名叫“田登”的县官,为了避他的名字同音字,出了一个告示,不准百姓点灯(登),元宵节要赏灯,他就说“放火”。这个故事就是著名的成语“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这里就涉及到一个“名讳”问题。
原来“名讳”主要是在口语中不直说,在书面语中不直接写与某一个词语有音义关系的词。“讳”有好多种。在封建社会,首先必须避帝王名讳,也叫“国讳”。读过柳宗元的《捕蛇者说》的都不会忘记文章的最后一句“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因为这里的“人风”实际上应该是“民风”,作者之所以要写成“人风”是要避当时的皇帝李世民的“民”字。唐高宗名字叫李治,唐史中凡言“治“的地方都说“理”。
为了避帝王名讳,有改地名的,如秦代为了避秦始皇父亲子楚的名,把楚改成了荆;也有改人名的,比如东晋人为了避晋文帝司马昭的讳,硬把汉代的王昭君改名为王明君,汉人创作的《昭君曲》也改为《明君曲》。有了改名的,当然免不了有改姓的,由于汉明帝名为刘庄,东汉人就把庄周改为严周,“老庄之术”也改成了老严之术。 在封建社会,如果没有注意而触犯了避帝王讳,是要被看作犯罪的。有的帝王也意识到这一点,比如汉宣帝就曾经下诏:“闻古天子之名,难知而易讳也。今百姓多上书触讳以犯罪者,朕实怜之,其更讳询,诸触讳在令前者赦之”。能够为了方便百姓避讳而选用一个容易避讳的字,且能对以前犯讳者“赦之”,在封建帝王中确实难能可贵,但尽管如此,他仍然认为避帝王名讳是天经地义之事。
那时的读书人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一定要背须要避讳的字,因为如果在文章中出现这些字,那么书就白读了,不仅取不到功名,做不成官,还可能因之而丢掉性命。乾隆时候,江西一个名叫王锡侯的人写了一本名叫《字贯》的书,被认为犯了康熙、雍正的庙讳和乾隆的名讳,结果不仅自己被杀,而且连许多认为与此有关的人也一起丢了命。
雍正时有一个考官取了一个题目叫“维民所止”,结果丢了性命,为什么呢?不言而喻!
2、丘姓怎么变成了邱——说“圣人讳”
在封建社会,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总是极力宣扬某种思想,压制其他思想,而各种思想都有自己的代表人物,这些人就是这一朝代的圣人。朝廷规定必须避这些圣人的名讳,或者人们自觉地避这些人的名讳,都叫做圣人讳。
在宋代,一开始规定要避孔子的名讳,有的地名也因之而改变,当时就规定“以瑕丘县为瑕县,龚丘县为龚县。后来要宣扬孔孟之道,又必须避老子的名讳,后又规定;”太上混元上德皇帝(就是老子)名耳,字伯阳,及谥聃。见今士庶,多以此为名字,甚为渎辱,自今并为禁止。金代时规定:“诏周公孔子名具令回避。”
在中国的历史上,占统治地位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就是儒家思想,如董仲舒就明确提出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作为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自然在圣人讳中占据最重要的地位了。从宋代开始,无论什么人,也不管是书面语还是口语中,都必须避开孔子的名字“丘”。遇到这个字时,或写成其他字如“某”等,或用朱笔将字圈起来,而且要读成“区(古音)”或“休”。
雍正时候,连姓“丘”也不可以了,要求改为“邱”。因为这,还出现了一个离奇的官司呢:
有一天,某地的地方官正在后堂歇息,忽然有人击鼓告状。告状的是一个姓王的人,被告的人姓邱。原来十几年前他买了姓邱人家的两间房子,当时姓邱的人家女孩多,就商量好先住几年,等女孩出嫁了,再给姓王的人家。现在姓邱的人家女孩都已出嫁了,可姓王的要收回房子,姓邱的却不承认买过房子。地方官就问了:“有无证人?”,回答说没有了,又问:“有证据吗?”姓王的忙拿出自己的买房证明。地方官那过来一看,证明后写着卖主邱某某、买主王某某以及证人的名字,时间是康熙五十五年。县官一看,马上判姓王的诬告,并加以处罚。原来康熙年间的丘还没有写成邱,姓王的没有注意到这点,自然露出了马脚,偷鸡不成,反而蚀了一把米。丘姓的重新出现,还是到“五四”运动以后,那时候儒教不仅不是国教,而是成了批判的靶子,自然无须在避讳,有些人趁此恢复了祖姓。
人们自发的避圣人讳虽记载不像上面提到的规模这么大,也有一些。如宋朝的郑諴特别喜欢孟浩然,有一次他经过郢州时看见有一个亭子名叫浩然亭,就说:“怎么能够直呼贤者的名字呢?”于是把浩然亭改为孟亭。
现在有的学生提到自己的老师时也是尽可能避免直呼他们的名字,可能算得上现代版的避圣人讳吧。
3、李贺为什么不参加进士考试——说“家讳”
唐朝的李贺,是一个著名的大才子,可一直到死还不是进士,为什么这样一个人不能成为进士呢?原来他从来就没有参加过进士考试,什么原因呢?主要是由于他的父亲名晋,“进晋”音同,不参加进士考试是为了避父亲的名讳。
这里说的就是家讳,指在所有的日常活动中,回避父祖以及所有长辈的名字及声音相近的字。在中国古代,因为避家讳,也流传着很多故事:
晋代有一个人,名叫王忱,有个好朋友名桓玄。一次他到桓玄家做客,桓玄烧了一桌好菜招待他,可就是酒是冷酒,没有温,可王忱刚吃过一种叫五石散的药,不能够吃冷东西,就说“请把酒温一温,好吗?”,谁知桓玄一听,大哭起来,原来他父亲名叫桓温,王忱无意中说到了他父亲的名字,结果使宴席未进行就不欢而散。
除了像李贺一样不参加考试的,还有因家讳不做某些官的。南朝的'范晔,非常的有才气,又足智多谋,皇帝想让他担任太子詹事这一官职,他推辞了,因为他的父亲名泰,“太泰”同音;北宋吕希纯因父亲名公著,便不做名为“著作郎”的官。袁德师父亲名高,终身不吃带名中有“糕”的食物,“高糕”音同。刘温叟父亲名岳,终身不听音乐,而且不到嵩山、华山等山游玩,因为它们都属于五岳之列。徐积因父亲名石,一生不用石器,不踩石头,更难为他的是,过石桥的时候,就请人背自己过去,那时的桥以石桥居多,仅此一事,可知为避家讳,一生中该增添了多少麻烦。
在古代的文学作品中,也到处留下了家讳的痕迹。司马迁的《史记》中,张孟谈变成了张孟同,赵谈变成了赵同,只因为他的父亲名谈。遍寻杜甫的诗作,找不出一个“闲”,字,因为他的父亲名闲。而苏轼所作的序,都写作叙,也因为父名序。
事实上,避家讳不仅仅是家族内部的事情,当外人与某一家族的人交流时,也常常要避讳,否则就可能出现意想不到的问题,上面提到的王忱就是一例。《北齐书》也详细记载了一个例子:
北齐有一个名叫高祖的人,父亲名树生。有一次,他的一个叫辛子炎的下属问他一件事,这个下属由于方言较重,将“暑”读成了“树”,高祖大怒,说:“你这个小人,竟不知避别人的家讳。”就要用木棍打下属。另外一个官员看不过去,就上前劝到:“按照礼,二名不偏讳(避讳的一种说法,即如果名字是两个字的,只说到一个字的不算犯讳),子炎的罪过应该或许可以宽恕吧!”高祖反过来把这个官员骂了一顿,并不原谅那位下属。
四、研究结论
“不许百姓点灯”这一被后人曲解了数千年的诗句,倒也以另一种形式极大程度地让后人了解到避讳制度这一在中国封建历史朝代中充当着重要的政治辅助道具和思想管制手段职能的政治制度。
毕竟早在奴隶社会时期,在那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较于十分落后的土壤中就孕育了人类文明史上最早的礼仪制度和初成体系的思想教育概念,再加上儒家学派对于皇权和中央集权、历代圣贤近乎神化的描写和渲染,这种避讳制度如此迅速的自发形成和发展也是情有可原。
但随着封建制度逐步走向衰败,避讳制度的诸多缺点和弊端也逐渐浮现——极大程度地束缚了当时人们的人性、阻碍了经济活力的焕发以及政治制度的创新等,毫不夸张的说,近代史中国落后于世界的局面,避讳制度应承担一部分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