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的瞬间初中作文500字

时间:2024-05-15 作者:明天更好 初中作文 我要投稿我要下载

精彩的瞬间初中作文500字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作文吧,写作文是培养人们的观察力、联想力、想象力、思考力和记忆力的重要手段。你所见过的作文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精彩的瞬间初中作文500字,欢迎大家分享。

精彩的瞬间初中作文500字

精彩的瞬间初中作文500字1

  设计说明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图形的教学要建立学生的空间观念。因此,本节课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从具体的实物图中抽象出角,建立角的表象。本设计主要突出以下两点:

  1.注重观察和实践操作,突出角的结构特点。

  首先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通过观察主题图,经历从实物图中抽象出角的过程,使学生在脑海中构建出角。然后通过折角、制作角等操作活动,明确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

  2.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重视合作学习。

  在《数学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引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着重突出自主探究的学习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在合作中动手操作,在合作中观察猜想,自主探究角的大小与角的两条边张口的大小有关以及角的画法。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圆形纸

  学生准备 小棒 三角尺 圆形纸 剪刀

  教学过程

  ⊙游戏导入,初步感知

  1.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做一个摆小棒的游戏,请一位同学到前面来摆,其他同学在下面摆。注意听老师的要求:先用四根小棒摆出一个我们学过的图形。(学生动手摆,教师巡视)

  2.你们摆出的是什么图形?(正方形)

  3.现在拿走一根小棒,再摆一摆,又会是什么图形?(学生动手摆,交流是三角形)

  4.你们真聪明!接着再拿走一根,这又是什么图形呢?(像这样的图形就是角)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认识角。(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学生通过动手摆熟悉的图形,依次分别拿走一根小棒引出新知,初步感知角和四边形、三角形的内在联系以及角的结构特点。

  ⊙主动参与,探究新知

  1.在主题图中找角。

  课件出示教材38页主题图:操场上很多物体的表面都有角,快来找找吧!(学生说出一个,课件演示一个,师跟着复述一遍,并及时表扬)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观察的主题图中抽象出角,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现实问题,从而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

  2.教学例1。

  (1)从实物中抽象出角。

  师:小朋友一下子找到了这么多的角,真了不起!(课件出示剪刀、钟面和三角尺)那这些生活中的角在数学上该怎样表示呢?你们看,角就是这样的。(课件中把三个角从实物中移下来)

  师:这三个图形都是角。闭上眼睛想一想,角是什么样的?再用手比划比划角的模样。(学生动手比划角,同桌互评)

  师:仔细观察这三个角,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都是尖尖的;都有两条直直的边)

  (2)认识角的各部分的名称及其特征。

  ①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角。你们看:这个尖尖的两条线的交点是角的顶点,这两条线是角的两条边,角的两条边都是射线,一个顶点和两条边就组成了一个角。

  ②师指着课件中的第二、三个角:谁来指出这两个角的.顶点和两条边?

  师: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一个顶点,两条边)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从生活中抽象出角的过程,使学生初步体会角是从物体表面抽象出来的几何图形,是一种简单而美丽的图形,并明确角的各部分的名称。

  (3)判断角。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图形,同学们想看看吗?这些图形中有我们刚刚认识的角吗?用手势表示你们的判断。(课件出示教材43页2题)

  (4)找生活中的角。

  师:同学们,在我们的身边就有好多的角。下面,就请大家在教室里找一找,看看哪些物体的表面上有角。听清老师的要求,两个同学一组,要指出角的顶点和两条边。(学生活动,教师指导)

  请学生说说找到的角,并指出角的顶点和两条边。

  设计意图:本环节让学生经历从生活中感知角

精彩的瞬间初中作文500字2

  教学目标:

  1、借助分物活动,回顾并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感受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除法竖式,掌握其书写形式,了解除法竖式各部分的意思。

  2、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激发学习兴趣。

  3、提高学生分析观察、推理、判断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

  体会除法的意义,学会用竖式计算的方法。

  教学教具:

  课件。

  学生学具:

  小圆片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引入

  淘气和笑笑正在分苹果,他们遇到了一个数学问题,我们去帮帮他们,好吗?(大屏幕出示主题图)观看主题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根据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学生提问题。

  二、学习新课,合作探究

  1、想一想、算一算。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入手,独立思考解决。 18个苹果,每盘放6个,可以放几盘,你会算吗?

  2、算一算、议一议。小组合作。在小组内讨论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3、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小组汇报

  A组、利用数数的方法,一盘:6个,两盘:12个,三盘:18个。可以利用手中的小圆片摆一摆,在实物投影上展示摆小圆片的过程。(直观展示给学生。)

  B组、利用减法的方法:18-6-6-6=0

  C组、利用乘法口诀:三六十八

  D组、利用除法竖式的方法

  4、小组派两名同学,到黑板,一名演示竖式计算过程,一名讲解,每一部分表示什么?

  5、结合学生板书,教师补充,强调竖式的书写顺序:先写除号,再写被除数,最后在左侧写除数,商要和被除数的各位对齐。强调除法竖式每一部分表示的'意思。

  6、指明说一说除法竖式每部分的意思,同桌同学练习说一说。

  7、试一试:进一步熟练掌握竖式计算的方法。师强调书写竖式的顺序,完成第2页填一填,说一说

  182= 639=

  三、学中做

  1、元宵节快到了,小狗,小熊,小白兔在一起过节,他们分别带来了很多好东西,我们去帮他们分一分吧。完成第3页练一练第一题

  学生练习在小组内说一说除法各部分分别表示什么?

  2、完成圈一圈,填一填

  3、( )里最大能填几?

  3( )<25

  8( )<36

  7( )<29

  ( )7<36

  4、小黑板出示:错题解析

  四、质疑

  同学们对本节课的内容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五、课堂检测

  84= 648= 819=

  集体订正答案,好的提出表扬。

  六、总结本课

  同学们,在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板 书 设 计:

  分苹果

  186=3(盘)

  竖式

  先写除号,再写被除数,最后写除数,商和被除数个位对齐

  教学反思:

  1、引导学生体验抽象除法竖式的过程。学生在学习表内乘除法时,利用乘法口诀已经能够在算式上直接写出得数。教材安排了18个苹果,每盘放6个,可以放几盘的分苹果活动,列举了四种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分这些苹果,进而再由对除法竖式有一定了解的学生介绍竖式计算,并且把竖式中的每一步所表示的含义和分苹果的活动紧密联系起来。

  2、在探究中理解除法的试商方法。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比较,培养学生质疑和创新精神,学会学习、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

  不足:这节课上得不够生动、活泼。

精彩的瞬间初中作文500字3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教学起点是在学生已经在三年级上学期学习了时、分、秒的相关知识,并在实际生活中积累了一些年、月、日方面的感性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有关年、月、日方面的知识,时常在学生的身边环绕,并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他们的生活和学习中,可以说学生已或多或少地形成了一定的时间观念。本单元正是在此基础上向学生明确介绍有关年、月、日等时间单位和24时计时法等方面的知识,以及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方法。本单元内容包括:年月日等时间单位和24时计时法等方面的知识,以及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方法。

  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平年、闰年等方面的知识;记住每个月以及平年、闰年各有多少天。

  2、使学生知道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单元教学重点:

  时间单位年、月、日和24时计时法。

  单元教学难点:

  计算一天以内经过的时间。

  单元教学关键:

  教学中注意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初步了解年、月、日、平年、闰年的基本含义以及相互关系。

  单元课时安排:

  5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6——49页上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知道平年、闰年等方面的知识;记住每个月以及平年、闰年各有多少天。

  2、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年、月、日等时间观念,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判断推理的能力。

  3、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知识,并产生积极学习数学的兴趣。教教学重点: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掌握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

  计算一年内有多少日。发现并掌握平闰年的判断方法。

  教学准备:

  年历卡、课件

  教学过程:

  一、口算:

  56÷7=86—49=300×8=33—25=54+28=67+23=600×4=82÷9=72—16=52—28=

  二、导入新课

  1、故事导题

  故事发生在20xx年3月15日,有一个罪犯逃到了深圳。他拿着一张签发日期是20xx年2月29日的边境通行证,在深圳海关准备入关。尽管他经过整容,变了模样,可还是被检查证件的武警叔叔一眼识破,将他扣留。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

  2.同学们想知道是什么原因吗?学习了“年月日”的知识你就清楚了。(板书课题)

  3.年、月、日是表示时间的单位,我们以前还学过哪些时间单位呢?(时分秒)时分秒是表示时间较短的单位,年月日是表示时间较长的单位。

  二、探究新知

  1、创设情境,感受生活中年月日的应用。

  (1)课件展示书上提供的各个情景,让学生说说呈现的是什么情景,这些情景发生在什么时间?然后让学生进行有效回忆:“你还知道哪些有意义的日子,可以向其他小朋友介绍介绍吗”?

  (2)在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年、月、日?(报纸上、日记里、食品和药品标签上的`保质期。)

  (3)根据你的生活经历说一说一年、一月、一日有多长。

  2、合作探究,认识大月、小月和二月。

  师生拿出预先准备好的年历。教学生学会看年历。小组合作,根据问题合作探究:一年有几个月?每个月的天数都一样吗?哪几个月31天?哪几个月30天?二月有多少天?

  师说明:我们把每个月的天数是31天的几个月叫做大月,把每个月的天数是30天的这几个月叫做小月。

  分别找出:儿童节、元旦、国庆节、教师节、劳动节、妇女节的月、日,说出今年这些节日是星期几。用铅笔在今年的年历上圈出自己生日是几月几日,说出那天是星期几。

  3.探究记忆,大月、小月天数的方法。

  师提问:你觉得大月、小月的天数对我们有用吗?怎样才能很快的记住大月、小月的天数呢?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介绍用拳头记忆大月、小月的方法:举起左手拳头,背向自己,数月份。凸的是大月,凹的是小月。注意八月份要从数一月份的地方数起。

  让学生朗读记大月的歌诀;“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完成做一做。

  4.梳理知识,基础练习。

  (1)抢答:大月有哪几个月?每个月有多少天?小月有哪几个月?每个月有多少天?你出生在哪个月?那个月是大月还是小月?老师出生在11月,这个月是大月还是小月?

  (2)小游戏(判断大小月)游戏规则:大月举右手,小月举左手。3月、9月、2月……

  5、认识平年和闰年。

  问:二月有多少天?一定是28天吗?(出示几张不同年份的年历)使学生明确:二月有28天的那一年叫平年,有29天的那一年叫闰年。

  学生出题“考”老师。由学生根据年历卡说出年份,老师判断是平年还是闰年,2月有多少天?(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师说明:其实,闰年和平年的年份也是有规律的。引导学生四人小组合作探究:认真观察做一做的月历,你发现了什么?提问:你能按规律再写几个闰年吗?每几年里有一个闰年?

  师小结: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一般是闰年。“一般”说明还有特殊的情况。如果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

  下列年份中,哪些是平年,哪些是闰年?

  1605 1840 1902 1944 1955

  2100 1976 1987 1994 2400

  6、学会计算全年天数。

  先让学生自己试着计算平年、闰年全年各有多少天,然后提问是怎么算的,有没有比较简便的方法。

  小结:平年365天,闰年366天。

  三、巩固新知,应用提高。

  1、填空。

  (1)8月1日的前一天是( )月( )日。

  (2)6月30日的后一天是( )月( )日。

  (3)小星在外婆家连续住了62天,正好是两个月,这两个月是()月和()月。

  2、判断。

  (1)每年都是365天。

  (2)一年中有7个大月,5个小月。

  (3)25个月就是2年多5个月。

  (4)因为1900是4的倍数,所以1900年是闰年。

  3、找规律。1月,3月,5月,7月,8月,( ),( )。

  4、小强今年12岁,可是他只过了3个生日,猜一猜他的生日是几月几日?

  5、故事揭谜:20xx年是平年。20xx年2月根本就没有29日这一天,所以边境通行证是伪造的。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吗?

精彩的瞬间初中作文500字4

  教材分析

  《数学广角》第一课时的内容.排列与组合知识不仅是学习概率统计知识的基础,而且也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知识,同时也是发展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好素材。《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重要的数学概念与数学思想宜逐步深入。”教材注重体现这一要求,在二年级上册教材中,学生已经接触了一点排列与组合知识,在三年级上册继续学习排列与组合这一内容,就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让学生进一步系统、深入的学习排列组合的数学思想及更为复杂的排列组合问题。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全面的思考问题的意识。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会遇到许多有关排列组合的问题,并能够进行较简单的搭配,但是缺乏有序的思考,无法进行“不重不漏”的'搭配。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认识到,纯粹的排列与组合知识,是高度抽象与概括的知识,对于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较难理解排列与组合的实质,因此,在教学中必须从具体形象逐步过度到抽象概括,让学生有一个由浅入深的学习过程。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简单的计算活动,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与组合数。

  2、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以及有序发、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3、情感目标: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并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教学重点和难点

  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能够进行有序的思考,掌握搭配组合的方法成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使学生能有序的思考问题,做到既不重复也不遗漏就成为了本节课要突破的教学难点。

精彩的瞬间初中作文500字5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

  1、使学生学会“四舍”“五入”的试商方法,正确的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初步掌握调商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学会用“四舍”“五入”的试商方法,正确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教学难点掌握试商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里最大能填几?

  30×()<7540×()<180

  2、在○里填上>或<

  35×4○13842×5○230

  3、下面各题应该商几?

  91÷20xx÷40

  [通过复习与新课有直接联系的旧知识,为本节课学习除数是任意两位数除法的试商方法在计算和思路上做好准备。]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3

  (1)21本《作文选》要付84元。一本《作文选》多少元?

  问:怎样列式?和昨天学习的除法题有什么不同?如何计算?

  提问:你能计算出84÷21等于多少吗?是怎样想的?学生讨论

  教师归纳:

  如果把除数看作和它接近的整十数来试商,就比较方便了。

  [使学生体会用“四舍”“五入”试商的方法,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21最接近20,把21看作20来试商,

  引导学生观察三道题的除数的个位数。

  提问:这三道题的除数的个位数分别是几?你把它们看做多少来试商?你是怎样计算的.?

  归纳小结:当除数的个位是1、2、3、4时,把除数的个位数舍去,看作整十数来试商,试得的商和除数相乘,如果余数比除数小,说明试得的商是合适的。

  (2)王老师还有196元,要买39元一本的词典,可以买多少本?还剩

  归纳:如果把除数看作和它接近的整十数来试商,就比较方便了。

  学生试做练习:

  198÷23215÷34552÷63

  提问:你把各题的除数看作多少来试商?你怎么计算的?这三道题的调商过程有什么共同点?

  小结:用“四舍”或“五入”的方法,把除数看作整十数来试商,初商容易大,大了要调小(小了要调大)。

  三、巩固练习:

  1、板演

  46÷23153÷51300÷74

  2、练习书后2、3

  [通过练习,巩固试商方法,掌握计算方法,提高计算能力。]

  四、总结

  1、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新知识?

  2、当除数的个数是1、2、3、4时怎样试商?

  五、作业:P864、5、6

  四、总结

  今天你都学会了什么?

  课后反思:

  由于学生只在二年级下册学过简单的笔算除法,并且当时只是以乘法口诀表进行口算为主,缺少竖式书写格式,,试商方法相隔时间又较长,好多学生对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已经淡忘,因此我在教学时对这部分内容在复习时做好铺垫,花较多的时间让学生复习巩固,然后再进行新课教学,这样教学效果好很多。

精彩的瞬间初中作文500字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纳税的含义和重要意义,知道应纳税额和税率的含义,以根据具体的税率计算税款。

  2、在计算税款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社会现象的理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使学生知道每个公民都有依法纳税的义务。

  教学重点:

  税率的理解和税额的计算。

  教学难点:

  税额的计算(个人所得税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口答算式。

  (1)100的5%是多少?

  (2)50吨的10%是多少?

  (3)1000元的8%是多少?

  (4)50万元的20%是多少?

  2、什么是比率?

  二、新课讲授

  1、阅读教材第10页有关纳税的内容。说说:什么是纳税?

  2、税率的认识。

  (1)说明:纳税的种类很多,应纳税额的计算方法也不一样。应纳税额与各种收入的比率叫做税率,一般是由国家根据不同纳税种类定出不同的税率。

  (2)试说说以下税率各表示什么意思。

  A、商店按营业额的5%缴纳营业税。

  B、某人彩票中奖后,按奖金的20%缴纳个人所得税。

  3、税款计算。

  (1)出示例3:一家饭店十月份的营业额约是30万元。如果按营业额的5%缴纳营业税,这家饭店十月份应缴纳营业税约多少万元?

  (2)分析题目,理解题意。

  引导学生理解“按营业额的.5%缴纳营业税”的含义,明确这里的5%是营业税与营业额比较的结果,也就是缴纳的营业税占营业额的5%,题中“十月份的营业额是30万元”,因此十月份应缴纳的营业税就是30万元的5%。

  (3)学生列出算式。

  相当于“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列式:30×5%

  (4)学生尝试计算。

  (5)汇报交流。

  30×5% = 30×0.05 = 1.5(万元)

  4、课堂练习。

  (1)教材第10页“做一做”。

  (2)张老师二月份工资收入是6500元,按税法规定,扣除5000元免征额后,按3%的税率缴纳个人所得税,这个月张老师应缴纳个人所得税多少元?

  (3)黄老师上个月工资收入是8200元,按税法规定,扣除5000元免征额后,按3%的税率缴纳个人所得税,这个月黄老师税后收入是多少元?

  (4)李工程师得到一笔劳务8000元的报酬,按规定,扣除1000元免征额后,按20%的税率缴纳个人所得税,他应缴纳个人所得税多少元?

  5、课后作业。

  完成教材第14页练习二第6、7、8题。

精彩的瞬间初中作文500字7

  设计说明

  为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上,主要采取动手操作与计算周长紧密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提高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

  1.阅读理解,明确要求。

  在组织学生操作探究之前,让学生认真读题,理解题意,弄清题中的要求和要解决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探究活动,为学生的探究明确了目标。

  2.分析解答,指导方法。

  在探究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在明确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以后进行操作,提高了探究的有效性。同时,鼓励学生选用不同方法进行探究,或摆或画,帮助学生拓展想象空间,发展空间观念。

  3.回顾反思,总结规律。

  通过课堂活动卡的设计,引导学生观察几个不同图形的长、宽、长与宽的差及周长的变化规律,从而发现并总结出解决此类问题的规律,提高了学生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16张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纸

  学生准备 16张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纸、方格纸、直尺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完成学情检测卡,并展示拼图方法和周长计算结果,讨论拼成的图形的区别。

  (1)展示拼图方法和周长计算结果。

  方法一 

  周长:(4+1)×2=10(厘米)

  方法二

  周长:2×4=8(厘米)

  (2)讨论两个图形的区别,全班交流。

  区别一 方法一拼成的是长方形,方法二拼成的是正方形。

  区别二 拼成的长方形的`周长比正方形的周长长2厘米。

  2.揭示课题:刚才同学们的拼图完成得非常好,周长计算得也十分准确,尤其是我们发现用同样的4个小正方形拼成的两个图形,不仅形状不同,周长也不同。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如何使拼成的图形周长最短。(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以拼图、计算周长和比较不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为下一步学习新知奠定良好的基础。

  ⊙阅读理解,明确要求

  (课件出示教材86页例5)

  1.认真读题,找出题中的数学信息及要解决的问题。

  2.汇报交流。

  数学信息:要用16张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纸拼长方形和正方形。

  要解决的问题:怎样拼才能使拼成的图形周长最短?

  ⊙分析解答,指导方法

  1.小组合作,用准备好的正方形纸拼一拼,或者在方格纸上画一画。

  提示:先想一想长方形和正方形各有什么特征,再进行操作。

  2.课件展示学生的拼图结果,讨论是否还有其他拼法。

  拼法一

  拼法二

  拼法三

  (明确没有其他的拼法了)

  3.算一算你拼成的图形的周长,然后全班交流。(大屏幕对应每个图形,展示算式)

  拼法一 (1+16)×2=34(分米)

  拼法二 (2+8)×2=20(分米)

  拼法三 4×4=16(分米)

  4.组织学生讨论,比较三个图形形状与周长的不同,全班交流。

  区别一 第一个图形和第二个图形都是长方形,第三个图形是正方形。

  区别二 第一个图形的周长最长,第三个图形的周长最短。

  ⊙回顾反思,总结规律

  1.小组合作,完成课堂活动卡。

  2.引导学生从左往右观察课堂活动卡上的数据,思考、讨论,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3.汇报交流。

  发现一 这三个图形的长越来越短,宽越来越长。

  发现二 长与宽的差越来越小。

  发现三 周长也越来越短。

  4.总结规律:用相同个数的正方形拼图,拼成图形的长与宽的差越小,周长就越短。

  设计意图:在学生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合作交流、比较探究等形式,找到解决“用相同个数的正方形怎样拼图才能使拼成的图形周长最短”问题的方法,突破了教学难点。

精彩的瞬间初中作文500字8

  (一)学习目标

  1、结合现实情境,了解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能进行简单的时间计算。

  2、借助生活经验,认识年月日,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初步了解平年、闰年的有关知识。

  3、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数学素养,受到科普教育。

  (二)学习内容

  基础性学习包

  (1)走进天文馆

  (2)、奇妙的星空

  (3)、我学会了吗

  开发性学习包

  (1)、认识世纪

  世纪:一个世纪是一百年,通常是指连续的一百年。当用来计算日子时,世纪通常从可以被100整除的年代或此后一年开始,例如20xx年或20xx年。这种奇数的纪年法来自于耶稣纪元后,其中的1年通常表示“吾主之年”,因此第一世纪从公元1年到公元100年,而20世纪则从公元1901年到公元20xx年,因此20xx年是21世纪的第一年。不过,有人将公元1世纪定为99年,而以后的世纪则为100年,如果按照这种定义的话,20xx年则为21世纪的`第一年。

  (1)、月历表制作

  每人制作一张20xx年5月份的月历表。

  拓展性学习包(1)夏至和冬至

  春分3月21日夏至6月21日秋分9月23日冬至12月22日

  这是由于地球的公转导致地球上的四季变化的。

  (2)节日

  所有都是阴历日期

  (1)、正月初一春节,古代有元日、元旦、元正、元辰、元朔、三元、三朝、三正、正旦、正朔等30多种名称

  (2)正月初五路神生日

  (3)正月十五日上元节(元宵节)

  (4)二月初二春龙节又叫龙抬头青龙节

  (5)二月十五花朝节

  (6)清明节的前一天寒食节

  (7)三月初三上巳节传说中王母娘娘开蟠桃会

  (8)春分后十五日清明节

  (9)四月初八日佛诞日,又有牛节之称过了这天牛就要下地了。

  (10)五月初五端午节

  (11)夏至节

  (12)六月六晒伏节“六月六,晒红绿。”“姑姑节”“六月六,请姑姑”,在古代还是另外一个节日,名叫天贶(赐赠的意思)节,六月六也是佛寺的一个节日,叫做翻经节。

  (13)七月七,习称七夕、七月七、乞巧节

  (14)七月十五中元节,又称鬼节,盂兰盆节。

  (15)七月三十地藏节

  (16)八月十五中秋节

  (17)九月九重阳节

  (18)十月初一十月朝,又称祭祖节

  (19)十月十五下元节

  (20)十一月二十二冬至

  (21)十二月八腊八节

  (22)十二月二十三祭灶节,祀灶日,俗称“过小年”,亦称小年、小年下、小年节

  (23)十二月的最后一天年除日、除日,除日晚上叫除夕、大年夜、大节夜、大尽等,民间称年三十、大年三十

  (三)整合点解读

  1、学科单元内整合:认识年月日的教学时,可以利用“条形统计图”的知识进行汇总。

  2、学科间整合:年月日的知识和日月星辰天体运转等天文现象有密切关联,借助科学知识和数学知识的融合,对学生进行科普教育。

  3、体验式活动:和学生共同制作每个月的月历表;指导学生认识世纪。

  4、课时安排:本单元学习共安排6课时。

  (四)教学片断

  课题年、月、日

  年、月、日的巩固练习环节:

  1、自主练习4、5、6、7其中第6题引入了时间单位“季度”它是对本单元时间单位学习的进一步扩展。练习时可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理解“季度”的含义,学会根据每月的天数计算每季度的天数,知道计算第一季度的天数时要注意2月份的天数,关键要看当年是平年还是闰年。

  2、月历表制作

  每人制作一张20xx年5月份的月历表。

精彩的瞬间初中作文500字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并会进行简单的计算。

  2、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在日常生活中的购物问题。

  3、通过购物活动,使学生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功能和作用,并知道爱护人民币。

  教学重点:有关人民币的简单计算。

  教学难点:统一单位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教师:教学挂图;学生:模拟人民币。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出示上两节课所认识的人民币学生辨认。

  2、填空:

  1元=()角1角=()分

  二、探索新知:

  1、学习例6。

  (1)出示1张1元的纸币或1每1元的硬币和2格1角的硬币,请学生说出是多少钱。学生动手在自己的桌上摆出1元2角钱。

  (2)教师提问:“1元2角等于多少角?”学生先借助自己摆的学具“1元2角”进行操作和思考,再同桌互相交流。学生演示操作过程。

  (3)教师进一步提问:“不摆学具,怎样想1元2角等于多少角?”引导学生在操作的基础上抽象出思考的一般方法:1元是10角,1元2角就是10角加上2角,等于12角。

  (4)引导学生逆向思考:“12角=()元()”。让学生理解10角是1元,还有2角,所以12角=1元2角。

  (5)学生独立完成“做一做”第1题。

  2、学习例6。

  (1)教师出示例6中的4种物品,醒目地标出4种物品的单价。提问:“0.50元、2.00元、1.20元、35.90元各表示这几种物品的什么?它们各表示几元几角钱?”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然后派代表上台说讨论的结果。

  (3)引导学生概括认识物品单价的方法:小数点左边的数表示几元,小数点右边的第一个数表示几角,第二个数表示几分。

  (4)学生独立完成“做一做”第2题。

  3、学习例7。

  (1)创设童话情境:小猪帮小兔盖好了房子。小兔除了买苹果、萝卜招待小猪外,还准备买2个漂亮的气球送给小猪。小兔走到商店一看,漂亮的气球有3种(出示例7中的气球图,并将这3种气球编号,分别为1、2、3号)。买哪两个好呢?小兔犹豫不决。小朋友,你能帮小兔选购气球吗?

  (2)学生和小兔一起认识每种气球的价钱。

  (3)引导学生由无序选择信息到学习有序选择信息。

  ①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帮小兔选购气球。能选几种就选几种,并写出每种选法的算式和结果。

  ②各小组展示自己的选择方案和结果。每小组的选择方案和结果基本上是无序的。对方案多的小组加以鼓励,让学生由成功感。

  ③引导学生将无序的选择过程引入有序。教学生作如下思考:

  a、先考虑所选两个气球是不一样的,这样有3种选法。

  出示:

  每种选法的结果如下:5角+1元2角=()元()角

  5角+8角=13角=()元()角

  1元2角+8角=20角=()元

  b、再考虑所选两个气球是一样的,这样也有3种选法。每种选法结果如下:

  5角+5角=10角=()元

  1元2角+1元2角=()元()角

  8角+8角=16角=()元()角

  ④让学生讨论:怎样有规律地选择气球。强化上述有序选择信息的过程,让学生在讨论中培养思维的有序性。

  (4)完成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名板演订正。

  三、练习:

  练习九第9题:学生独立完成,订正。

  四、小调查:

  回家后调查一下自己熟悉的商品价格,每人至少调查3种:①这些商品是用什么方法标价的?②它们各表示多少钱?

  五、小结:

  这些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学到了什么新东西?

  作业布置:把调查的结果记录下来。

  板书设计:

  简单的计算

  12角=1元2角

  0.50元=5角1.20元=1元2角0.80元=8角

  课后小记:

  课题四简单的计算

  课型:练习课授课时间:第周第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52页,练习九10、11题。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所学有关认识人民币的知识。

  2、通过模拟购物活动,使学生综合应用人民币的知识和100以内数的组成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减法计算问题。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家庭的购物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学的实用价值。

  教学重点:学会用所学人民币的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教师:例8教学挂图,学生:模拟人民币。、

  教学过程:

  一、复习:

  2元+9元=()6角+9角=()角=()元()角

  4元9角=()角78角=()元()角

  二、学习新知:

  1、教师出示例8主题图让学生说说图上都画了什么?引导学生说一说图上物品的价钱及小朋友的购物活动。

  2、学生参与购物活动。教师创设情景:现在你就在这个商店里,如果你有10元钱,你会买什么?(买1个皮球或1个乒乓球拍)提出数学问题:还剩多少钱?或应找回多少钱?学生列算式计算。

  3、如果你手中只有20元钱,想买一架小飞机,还差多少钱?学生列算式解答。

  4、求一个玩具比另一个玩具贵(或便宜)多少元?

  (1)学生在小组中提具体一些的问题,如乒乓球拍比小皮球贵多少钱?

  (2)学生根据同伴提出的问题列算式解答。

  (3)鼓励学生提出其它问题。

  (4)列算式解答。

  三、练习:完成练习九的10、11题。

  1、学生看图明确题意。

  2、根据问题列算式解答。

  3、订正答案。

  四、小结: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2、希望小朋友们在以后的日子了,做好小当家,帮爸爸妈妈理财。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简单的计算

  课后小记:

精彩的瞬间初中作文500字10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例1,做一做和练习一第1、2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数对,掌握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2)引导学生经历用数对确定物体位置的探索过程,体验用数对确定位置的必要性和简洁性,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1、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2、正确地用数对描述物体的具体位置。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图片)同学们还记得吗?在20xx年10月15日,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5号成功发射,10月16日6时28分返回舱在内蒙古大草原安全着陆,圆了几代中国人的梦想,让全中国人为之骄傲和自豪!但是你们知道在茫茫无边的大草原上,我们的科学家是怎样迅速地找到返回舱着陆的位置的吗?这全依赖于“GPS——卫星全球定位系统”。大家一定觉得很神奇吧!学习了今天的内容,你就会明白其中的奥妙。――――板书课题:位置

  二、自主探索,探究新知

  1、认识列、行的含义及确定第几列第几行

  (1)、什么叫做列,什么叫做行,咱们班的第一列在哪里,(请第一列的学生站起来向大家挥挥手),第一行在哪里,(请第一行的同学站起来向大家挥挥手)数一数,咱们班一共有几列几行

  (2)多媒体课件把全班同学的座位转换为座位示意图

  师:哪位同学上来找找第一列在哪里,第一行在哪里。

  问:数列数和行数的时候,你们分别从哪边数起?

  教师小结:竖排叫做列,横排叫做行,数列数的时候是从左往右数,数行数的时候是从前往后数。

  (3)谁能说出自己的座位是在第几列第几行,你的好朋友位置是在第几列第几行,让大家猜猜他(她)的好朋友是谁。学生交流反馈。

  刚才同学们都用了自己的语言来表述同学的位置,那么在书面上应该怎样记录位置的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吧。

  2、认识数对,会用数对表示自己的位置。

  (1)教师提问:刚才同学位都能说出自己的位置在哪里?(第几列第几行)

  师:其实在数学上有一种统一的方法,既简单又清楚的表示位置,可以把第X列第Y行表示为(X,Y),X表示什么,Y表示什么?

  小结:用一个括号表示位置,第一个数表示第几列,第二个数表示第几行,两个数之间用逗号隔开,我们把物体的位置用这个简单的方法表示,称为数对表示法(板书)

  那么反过来,数对(5,3)表示什么意思?

  学生小组探究,交流汇报。

  (2)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写出自己的位置数对。写后与同桌互换检查。

  (3)数对闯关活动。

  第一关:下面两个数对是表示哪位同学的位置的,就请这位同学站起来。

  (4,3)、(3,4)

  这两个数对有什么区别。

  (2,3)、(3,1)、(1,3)、(3,3)。请坐在这几个位置的`同学逐一站起来。

  第二关:谁能给这些数对分类。

  (3,4)、(3,3)、(2,3)、(4,3)、(3,1)、(1,3)

  第三关:在坐标轴上确定上面这几个数对的位置。假如,把(3,3)的位置定在这里的话。(如下图),其他数对的位置分别在哪里?让学生思考并完成。

  3、确定方格中的位置。

  师出示例2,先让学生说出图中几个场馆的位置数对,再让学生在图中标出其他场馆的位置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1、介绍“地球上经纬线知识”

  2、现在同学门应该知道科学家们怎样迅速的找到反回舱了吧,GPS-卫星全球定位系统就是监测出“神舟五号的降落的位置的经度和纬度,从而帮助科学家们快速的找到英雄杨利伟叔叔了。

  3、“说说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数对思想”再一次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四、全课总结。

  (1)同学们今堂课你收获了什么?

  (2)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

精彩的瞬间初中作文500字11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统计》的内容,是继前几册《统计》的内容而编排的,前面学生已经掌握了一点有关折线统计图的知识,本节主要是让学生学习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制作单式折线统计图,学会看懂此种统计图并学习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形成统计的观念。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比较活泼好玩,男生思维较敏捷,但欠谨慎;女生细腻,思维又不如男生灵活。《统计》这一部分的比较抽象,操作性又强,加上学生这方面的知识基础不是很扎实。教学时,要注意层次教学及个别的指导,但又要顾及学生发展的全面性。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整理,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2、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看折线统计图;

  3、根据信息,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并能根据折线统计图解决简单的问题和提出问题;

  (二)能力目标:会看折线统计图,能根据给出的信息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

  (三)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学习品质及科学的态度;

  2.使学生在互助交流、合作中,看到别人的优、缺点;

  3.感悟学习的快乐和收获知识的喜悦。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会看折线统计图,并能根据折线统计图解决简单的问题和提出问题;

  (2)根据给出的信息,正确完成折线统计图的绘制。

  教学难点:

  (1)在分析数据的过程中,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2)根据数据,正确完成折线统计图。

精彩的瞬间初中作文500字12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

  去图书馆(描述简单的路线图),确定位置(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方向与位置是“图形与几何”领域中的重要内容,本单元的学习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认识生活周围的环境都有较大的作用,同时也是小学生在生活中应该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

  学生在以前的学习过程中已经掌握了用两种方法表示物体的位置,一种是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另一种是用“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这些知识为学生进一步认识物体在空间的具体位置打下了基础,本单元的学习是第一学段学习内容的发展。

  备内容

  方向与位置

  去图书馆(1课时)

  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确定位置(2课时)

  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备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根据路线图描述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的具体路线。

  2.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知道数对与方格纸上的点的对应关系。

  1.经历探索行走路线的过程,体会数形结合思想。

  2.经历数对的抽象过程,探索用数对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体会数对与方格纸上的点的对应关系。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发展空间观念与推理能力。

  1.在描述简单的路线图和用数对确定位置的过程中体会方向与位置的知识的价值。

  2.在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的过程中积累有效的活动经验。

  备重难点

  重点

  1.能根据路线图描述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的具体路线。

  2.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知道数对与方格纸上的点的对应关系。

  难点

  1.体会同一段路程往返的方向具有相对性。

  2.根据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精彩的瞬间初中作文500字13

  (一)学习目标

  1、结合实际生活体验分类的意义,学生能够通过动手操作学会分类的方法。

  2、学生体会通过实践活动感知不同的标准下,分类的结果也不同。

  3、学生在操作中提高对比、分析的能力。

  4、学生平时要多帮爸爸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二)学习内容

  1、基础性学习包 (1)根据特定标准进行分类(2)知道分类的标准(3)比较大小(4)我学会了吗?丰收园

  思维导图

  2、开发性学习包

  (1)水果蔬菜的分类

  水果和蔬菜的区别:

  1)、水果生长在树上,生长期长;蔬菜一本只有一到两年的生长期……

  2)、凡生长期无花的叫蔬菜,凡生长期开花的叫水果。

  (

  2

  )南方水果

  南方水果:

  3、拓展性学习包

  体验活动:

  (1)整理自己的书包,说一说是如何整理的

  按学科: 语文书 语文本

  数学书 数学本

  音乐书

  品德书

  按功能:

  教科书一类

  练习本一类

  工具书一类

  (2)帮妈妈整理衣服

  按季节分类整理;按颜色分类整理;按上衣和裤子分类整理……

  (三)实施途径

  1、学科单元内整合:本单元的第一课时在帮妈妈整理衣服,放入衣橱的时候与第二课时比较大小进行整合,了节分类与比较的相辅相成。

  2、学科间整合:把传统文化课中的《饮食文化》与本节课整合,了解一些水果、蔬菜的营养。与品德与社会课程整合,渗透孝敬父父母,帮妈妈做家务的良好品德。

  3、体验式活动:整理自己的桌洞、书包。

  4、课时安排:本单元学习共安排3课时。

  (四)教学案例:

  学习内容:第二单元“帮妈妈整理衣服”——分类

  学习目标:

  2、学生体会通过实践活动感知不同的标准下,分类的结果也不同。在操作中提高学生对比、分析的能力。

  3、学生平时应多帮爸爸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教学准备: “挂图,学具盒。

  教学过程:

  一、整理观察,体会生活的需要——按标准分类。

  师:“同学们,前几天老师让同学们回家帮妈妈整理衣服,并观察你们家里的衣服是怎样摆放的。你们做了吗?(生:做了)你们能帮妈妈干活,真是些好孩子,现在让我们想一想,通过整理和观察,你都发现了什么?”(给学生一定的时间独立思考。) 学生同位交流自己的发现。

  师:“现在,谁想把你的'发现声音响亮的告诉全班同学?”

  生:“我发现我们家的衣服叠得很整齐,我爸爸的放在一个橱里,妈妈的放在一个橱里,我的放在一个橱里。”

  师:“这是把每个人的衣服分别放在一起。”

  生:“我发现我们家的衣服是上衣放在一起,裤子放在一起。”

  师:“也就是说上衣、下衣分开来放。”

  生:“我发现我们家的衣服是冬天的放在一起,夏天的放在一起。”

  师:“你们家的衣服是按不同的季节分开来放。”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随机板书: 爸爸 妈妈 我 上衣 裤子 冬季 夏季

  师:“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说得也棒极了。看来你们的妈妈都是按生活需要把衣服分开来放的。(指着板书)其实这些都是你们家分衣服的标准,而你的妈妈把衣服按照一定的标准分开来放的做法,就叫做分类。”(揭示课题)

  二、尝试分类,体会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不同。

  师:“同学们,我们刚才说了你们小家里的衣服是怎么分类的,现在我们来给我们班集体这个大家分分类,好吗?”“你打算怎样给全班同学分类呢?”(学生独立思考)

  师:“谁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大家?”

  生:“我想按照男同学女同学来分” (师板书:男 女)

  师:“现在我们就按这个同学的想法来分分看。注意:请男同学站起来。现在,全班同学被分成了两类,站着的是男同学,坐着的是女同学。请坐下。”“谁还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生:“按东西路队来分。”

  (师板书:东路队 西路队)

  师:“现在我们再来按这个同学的想法分分看。注意:请东路队的同学站起来。现在,全班同学又被分成了两类,站着的是东路队的同学,坐着的是西路队的同学。”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两次站起来的人是同一批人吗?(不是)怎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的时间,体会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就不同)

  生:“因为两次站的标准不一样,所以站起来的不是同一批人。”

  师:“说得太好了。你还有不同的分法吗?”(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师板书)

  生:“按长头发和短头发来分”

  生:“按穿校服的和没穿校服的来分”

  三、联系生活,体会分类的好处

  师:“同学们刚才想出了那么多种分法来分咱班的同学,现在我想请教同学们,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分类呢?” (学生独立思考,也可以同位商量)

  教师可这样引导:哪里用到分类——具体是怎么分的——这样分有什么好处? 同时要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超市里水果蔬菜的分类;自己的书包里面的物品分类整理)

  四、自主练习,应用分类,明确为什么这样分。

  1、自主练习第一题: 师:“看到刚才同学们学得这么好,有一群小动物也忍不住过来听课了,它们到哪去了呢?

  原来它们藏在你的数学书第21页上了,看谁能最快找到它们?” “请同学们看书,都有哪些小动物来听课了?”(学生看图说一说)

  教师读要求:哪些是鸟类?用圆圈圈出来。 学生独立做。

  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鸟类和昆虫的区别。

  2、自主练习第二题:

  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3、自主练习第三题

  师:“同学们,你们去沙滩玩过吗?你们是怎么去的?(坐汽车去的)除了汽车,你还知道哪些交通工具?”学生回答。

  师:“同学们知道的可真多,在我们的学具盒里也有一些交通工具,请你把它们拿出来。你能给这些交通工具分分类吗?”

  学生动手操作,分完后说一说自己是怎么分的,为什么这样分。

  五、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注:通过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让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跟生活有密切的关系,分类在生活中有较多应用,衣服分类,交通工具分类,学生分类,超市里的物品分类……联系生活中的这些分类之后,学生学得更有趣,更愿意学数学。

精彩的瞬间初中作文500字14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0页的内容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初步掌握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计算十几减9.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计算能力及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经历十减9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归纳、概括的思想方法以及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合作探究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增强其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初步掌握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计算十几减9来突破。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算法多样化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口算卡片、主题图、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9十39十79十49十6

  9十99十29十59十8

  2、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9十()=129十()=13

  9十()=149十()=15

  9十()=169十()=17

  二、创设情境。

  (1)出示主题图。

  1)请同学们观察画面,说说从图中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2)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学生自由说说自己获取的信息

  (2)出示例1的图。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A、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叔叔有15个气球。小朋友买走9个气球。学生根据画面提供的信息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可能提出:还剩多少个气球)

  (3)组织学生列式:

  教师板书:15-9=

  二、教学互动

  组织引导学生探究15-9的计算方法。

  (一)组织学生试算。

  请同学们先独立试算,然后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1学生独立试算后在小组内说自己的算法。

  2学生交流时可能说出:

  (1)因为9+6=15,所以15-9=6.

  (2)用小棒的方法算出来的。

  (3)用拨珠的方法算出来的。

  (4)先算10-9=1,再算1+5=6,所以15-9=6.

  ……

  (二)组织汇报交流。

  (如果学生出现最后一种算法,教师要追问:5为什么要加1)

  (三)小结。

  1)说一说你最喜欢哪种算法,为什么。

  2)说明:计算十几减9时可以选择你最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

  3)引导学生归纳“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

  A、组织学生举例。

  你还能再说出几道十几减9的算式吗?

  B、组织学生独立计算。

  C、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D、组织学生归纳计算方法。

  E、小结: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有很多,大部分同学都采用“想加算减”的方法,这是一很好的计算方法。

  三、巩固练习

  (1)“做一做”的第1题。

  组织学生独立摆一摆、算一算。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2)“做一做”和第2题。

  投影仪出示第2题。

  组织学生独立完成。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3)游戏。(练习二第2题)

  (1)请各组组长拿出“鸽子窝”图片,并把“小鸽子”(带鸽子的卡片题)分给本组的同学。

  (2)组织学生游戏。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帮助这些“鸽子”找到自己的家。

  (3)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你最喜欢哪一种计算方法呢?

  教学板书:

  略

精彩的瞬间初中作文500字15

  单元导学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根据方向和距离在平面图上确定物体的位置;描述简单的路线图;绘制简单的路线图。

  学生之前所学的用数对确定平面图上物体的位置是平面直角坐标系的雏形,而用方向和距离确定平面图上物体的位置则是极坐标系的雏形。这些内容的学习,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学生将来进一步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极坐标系和空间坐标系打下良好的基础。

  通过第一学段的学习,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确定位置的感性经验,已经能够根据上、下、前、后、左、右和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北、西南等方位词描述物体的大致位置,能够利用数对精确地表示出平面图上一个点或一个区域的位置。本单元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学习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并描述简单的路线图,使学生进一步从方位的角度认识事物,更全面地感知和体验周围的事物,发展空间观念。

  备内容

  备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会根据平面图上一个点的位置说出它相对于观测点的方向和距离。

  2.会根据一个点相对于观测点的方向和距离确定这个点的具体位置。

  3.会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1.经历位置与方向的`观察、测量、画图、描述等过程,感受从实践中学习的策略和方法。

  2.通过让学生想象出物体的方位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培养空间观念。

  3.通过用方向和距离来表示平面图上一个点的位置,初步感受坐标法。

  通过生活实例学习位置与方向的知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在生活中应用数学。

  备重难点

  重点

  1.掌握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能根据描述在平面图上标出物体的具体位置。

  2.能描述并绘制简单的路线图。

  难点

  1.能根据描述在平面图上标出物体的具体位置。

  2.能根据描述绘制简单的路线图。

明天更好

已认证

发布于:2024-05-15

联系方式: 156****0084 点我反馈

精彩的瞬间初中作文500字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作文吧,写作文是培养人们的观察力、联想力、想象力、思考力和记忆力的重要手段。你所见过的作文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精彩的瞬间初中作文500字,欢迎大家分享。

精彩的瞬间初中作文500字

精彩的瞬间初中作文500字1

  设计说明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图形的教学要建立学生的空间观念。因此,本节课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从具体的实物图中抽象出角,建立角的表象。本设计主要突出以下两点:

  1.注重观察和实践操作,突出角的结构特点。

  首先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通过观察主题图,经历从实物图中抽象出角的过程,使学生在脑海中构建出角。然后通过折角、制作角等操作活动,明确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

  2.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重视合作学习。

  在《数学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引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着重突出自主探究的学习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在合作中动手操作,在合作中观察猜想,自主探究角的大小与角的两条边张口的大小有关以及角的画法。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圆形纸

  学生准备 小棒 三角尺 圆形纸 剪刀

  教学过程

  ⊙游戏导入,初步感知

  1.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做一个摆小棒的游戏,请一位同学到前面来摆,其他同学在下面摆。注意听老师的要求:先用四根小棒摆出一个我们学过的图形。(学生动手摆,教师巡视)

  2.你们摆出的是什么图形?(正方形)

  3.现在拿走一根小棒,再摆一摆,又会是什么图形?(学生动手摆,交流是三角形)

  4.你们真聪明!接着再拿走一根,这又是什么图形呢?(像这样的图形就是角)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认识角。(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学生通过动手摆熟悉的图形,依次分别拿走一根小棒引出新知,初步感知角和四边形、三角形的内在联系以及角的结构特点。

  ⊙主动参与,探究新知

  1.在主题图中找角。

  课件出示教材38页主题图:操场上很多物体的表面都有角,快来找找吧!(学生说出一个,课件演示一个,师跟着复述一遍,并及时表扬)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观察的主题图中抽象出角,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现实问题,从而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

  2.教学例1。

  (1)从实物中抽象出角。

  师:小朋友一下子找到了这么多的角,真了不起!(课件出示剪刀、钟面和三角尺)那这些生活中的角在数学上该怎样表示呢?你们看,角就是这样的。(课件中把三个角从实物中移下来)

  师:这三个图形都是角。闭上眼睛想一想,角是什么样的?再用手比划比划角的模样。(学生动手比划角,同桌互评)

  师:仔细观察这三个角,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都是尖尖的;都有两条直直的边)

  (2)认识角的各部分的名称及其特征。

  ①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角。你们看:这个尖尖的两条线的交点是角的顶点,这两条线是角的两条边,角的两条边都是射线,一个顶点和两条边就组成了一个角。

  ②师指着课件中的第二、三个角:谁来指出这两个角的.顶点和两条边?

  师: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一个顶点,两条边)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从生活中抽象出角的过程,使学生初步体会角是从物体表面抽象出来的几何图形,是一种简单而美丽的图形,并明确角的各部分的名称。

  (3)判断角。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图形,同学们想看看吗?这些图形中有我们刚刚认识的角吗?用手势表示你们的判断。(课件出示教材43页2题)

  (4)找生活中的角。

  师:同学们,在我们的身边就有好多的角。下面,就请大家在教室里找一找,看看哪些物体的表面上有角。听清老师的要求,两个同学一组,要指出角的顶点和两条边。(学生活动,教师指导)

  请学生说说找到的角,并指出角的顶点和两条边。

  设计意图:本环节让学生经历从生活中感知角

精彩的瞬间初中作文500字2

  教学目标:

  1、借助分物活动,回顾并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感受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除法竖式,掌握其书写形式,了解除法竖式各部分的意思。

  2、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激发学习兴趣。

  3、提高学生分析观察、推理、判断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

  体会除法的意义,学会用竖式计算的方法。

  教学教具:

  课件。

  学生学具:

  小圆片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引入

  淘气和笑笑正在分苹果,他们遇到了一个数学问题,我们去帮帮他们,好吗?(大屏幕出示主题图)观看主题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根据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学生提问题。

  二、学习新课,合作探究

  1、想一想、算一算。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入手,独立思考解决。 18个苹果,每盘放6个,可以放几盘,你会算吗?

  2、算一算、议一议。小组合作。在小组内讨论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3、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小组汇报

  A组、利用数数的方法,一盘:6个,两盘:12个,三盘:18个。可以利用手中的小圆片摆一摆,在实物投影上展示摆小圆片的过程。(直观展示给学生。)

  B组、利用减法的方法:18-6-6-6=0

  C组、利用乘法口诀:三六十八

  D组、利用除法竖式的方法

  4、小组派两名同学,到黑板,一名演示竖式计算过程,一名讲解,每一部分表示什么?

  5、结合学生板书,教师补充,强调竖式的书写顺序:先写除号,再写被除数,最后在左侧写除数,商要和被除数的各位对齐。强调除法竖式每一部分表示的'意思。

  6、指明说一说除法竖式每部分的意思,同桌同学练习说一说。

  7、试一试:进一步熟练掌握竖式计算的方法。师强调书写竖式的顺序,完成第2页填一填,说一说

  182= 639=

  三、学中做

  1、元宵节快到了,小狗,小熊,小白兔在一起过节,他们分别带来了很多好东西,我们去帮他们分一分吧。完成第3页练一练第一题

  学生练习在小组内说一说除法各部分分别表示什么?

  2、完成圈一圈,填一填

  3、( )里最大能填几?

  3( )<25

  8( )<36

  7( )<29

  ( )7<36

  4、小黑板出示:错题解析

  四、质疑

  同学们对本节课的内容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五、课堂检测

  84= 648= 819=

  集体订正答案,好的提出表扬。

  六、总结本课

  同学们,在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板 书 设 计:

  分苹果

  186=3(盘)

  竖式

  先写除号,再写被除数,最后写除数,商和被除数个位对齐

  教学反思:

  1、引导学生体验抽象除法竖式的过程。学生在学习表内乘除法时,利用乘法口诀已经能够在算式上直接写出得数。教材安排了18个苹果,每盘放6个,可以放几盘的分苹果活动,列举了四种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分这些苹果,进而再由对除法竖式有一定了解的学生介绍竖式计算,并且把竖式中的每一步所表示的含义和分苹果的活动紧密联系起来。

  2、在探究中理解除法的试商方法。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比较,培养学生质疑和创新精神,学会学习、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

  不足:这节课上得不够生动、活泼。

精彩的瞬间初中作文500字3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教学起点是在学生已经在三年级上学期学习了时、分、秒的相关知识,并在实际生活中积累了一些年、月、日方面的感性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有关年、月、日方面的知识,时常在学生的身边环绕,并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他们的生活和学习中,可以说学生已或多或少地形成了一定的时间观念。本单元正是在此基础上向学生明确介绍有关年、月、日等时间单位和24时计时法等方面的知识,以及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方法。本单元内容包括:年月日等时间单位和24时计时法等方面的知识,以及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方法。

  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平年、闰年等方面的知识;记住每个月以及平年、闰年各有多少天。

  2、使学生知道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单元教学重点:

  时间单位年、月、日和24时计时法。

  单元教学难点:

  计算一天以内经过的时间。

  单元教学关键:

  教学中注意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初步了解年、月、日、平年、闰年的基本含义以及相互关系。

  单元课时安排:

  5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6——49页上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知道平年、闰年等方面的知识;记住每个月以及平年、闰年各有多少天。

  2、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年、月、日等时间观念,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判断推理的能力。

  3、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知识,并产生积极学习数学的兴趣。教教学重点: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掌握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

  计算一年内有多少日。发现并掌握平闰年的判断方法。

  教学准备:

  年历卡、课件

  教学过程:

  一、口算:

  56÷7=86—49=300×8=33—25=54+28=67+23=600×4=82÷9=72—16=52—28=

  二、导入新课

  1、故事导题

  故事发生在20xx年3月15日,有一个罪犯逃到了深圳。他拿着一张签发日期是20xx年2月29日的边境通行证,在深圳海关准备入关。尽管他经过整容,变了模样,可还是被检查证件的武警叔叔一眼识破,将他扣留。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

  2.同学们想知道是什么原因吗?学习了“年月日”的知识你就清楚了。(板书课题)

  3.年、月、日是表示时间的单位,我们以前还学过哪些时间单位呢?(时分秒)时分秒是表示时间较短的单位,年月日是表示时间较长的单位。

  二、探究新知

  1、创设情境,感受生活中年月日的应用。

  (1)课件展示书上提供的各个情景,让学生说说呈现的是什么情景,这些情景发生在什么时间?然后让学生进行有效回忆:“你还知道哪些有意义的日子,可以向其他小朋友介绍介绍吗”?

  (2)在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年、月、日?(报纸上、日记里、食品和药品标签上的`保质期。)

  (3)根据你的生活经历说一说一年、一月、一日有多长。

  2、合作探究,认识大月、小月和二月。

  师生拿出预先准备好的年历。教学生学会看年历。小组合作,根据问题合作探究:一年有几个月?每个月的天数都一样吗?哪几个月31天?哪几个月30天?二月有多少天?

  师说明:我们把每个月的天数是31天的几个月叫做大月,把每个月的天数是30天的这几个月叫做小月。

  分别找出:儿童节、元旦、国庆节、教师节、劳动节、妇女节的月、日,说出今年这些节日是星期几。用铅笔在今年的年历上圈出自己生日是几月几日,说出那天是星期几。

  3.探究记忆,大月、小月天数的方法。

  师提问:你觉得大月、小月的天数对我们有用吗?怎样才能很快的记住大月、小月的天数呢?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介绍用拳头记忆大月、小月的方法:举起左手拳头,背向自己,数月份。凸的是大月,凹的是小月。注意八月份要从数一月份的地方数起。

  让学生朗读记大月的歌诀;“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完成做一做。

  4.梳理知识,基础练习。

  (1)抢答:大月有哪几个月?每个月有多少天?小月有哪几个月?每个月有多少天?你出生在哪个月?那个月是大月还是小月?老师出生在11月,这个月是大月还是小月?

  (2)小游戏(判断大小月)游戏规则:大月举右手,小月举左手。3月、9月、2月……

  5、认识平年和闰年。

  问:二月有多少天?一定是28天吗?(出示几张不同年份的年历)使学生明确:二月有28天的那一年叫平年,有29天的那一年叫闰年。

  学生出题“考”老师。由学生根据年历卡说出年份,老师判断是平年还是闰年,2月有多少天?(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师说明:其实,闰年和平年的年份也是有规律的。引导学生四人小组合作探究:认真观察做一做的月历,你发现了什么?提问:你能按规律再写几个闰年吗?每几年里有一个闰年?

  师小结: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一般是闰年。“一般”说明还有特殊的情况。如果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

  下列年份中,哪些是平年,哪些是闰年?

  1605 1840 1902 1944 1955

  2100 1976 1987 1994 2400

  6、学会计算全年天数。

  先让学生自己试着计算平年、闰年全年各有多少天,然后提问是怎么算的,有没有比较简便的方法。

  小结:平年365天,闰年366天。

  三、巩固新知,应用提高。

  1、填空。

  (1)8月1日的前一天是( )月( )日。

  (2)6月30日的后一天是( )月( )日。

  (3)小星在外婆家连续住了62天,正好是两个月,这两个月是()月和()月。

  2、判断。

  (1)每年都是365天。

  (2)一年中有7个大月,5个小月。

  (3)25个月就是2年多5个月。

  (4)因为1900是4的倍数,所以1900年是闰年。

  3、找规律。1月,3月,5月,7月,8月,( ),( )。

  4、小强今年12岁,可是他只过了3个生日,猜一猜他的生日是几月几日?

  5、故事揭谜:20xx年是平年。20xx年2月根本就没有29日这一天,所以边境通行证是伪造的。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吗?

精彩的瞬间初中作文500字4

  教材分析

  《数学广角》第一课时的内容.排列与组合知识不仅是学习概率统计知识的基础,而且也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知识,同时也是发展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好素材。《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重要的数学概念与数学思想宜逐步深入。”教材注重体现这一要求,在二年级上册教材中,学生已经接触了一点排列与组合知识,在三年级上册继续学习排列与组合这一内容,就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让学生进一步系统、深入的学习排列组合的数学思想及更为复杂的排列组合问题。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全面的思考问题的意识。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会遇到许多有关排列组合的问题,并能够进行较简单的搭配,但是缺乏有序的思考,无法进行“不重不漏”的'搭配。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认识到,纯粹的排列与组合知识,是高度抽象与概括的知识,对于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较难理解排列与组合的实质,因此,在教学中必须从具体形象逐步过度到抽象概括,让学生有一个由浅入深的学习过程。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简单的计算活动,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与组合数。

  2、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以及有序发、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3、情感目标: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并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教学重点和难点

  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能够进行有序的思考,掌握搭配组合的方法成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使学生能有序的思考问题,做到既不重复也不遗漏就成为了本节课要突破的教学难点。

精彩的瞬间初中作文500字5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

  1、使学生学会“四舍”“五入”的试商方法,正确的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初步掌握调商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学会用“四舍”“五入”的试商方法,正确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教学难点掌握试商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里最大能填几?

  30×()<7540×()<180

  2、在○里填上>或<

  35×4○13842×5○230

  3、下面各题应该商几?

  91÷20xx÷40

  [通过复习与新课有直接联系的旧知识,为本节课学习除数是任意两位数除法的试商方法在计算和思路上做好准备。]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3

  (1)21本《作文选》要付84元。一本《作文选》多少元?

  问:怎样列式?和昨天学习的除法题有什么不同?如何计算?

  提问:你能计算出84÷21等于多少吗?是怎样想的?学生讨论

  教师归纳:

  如果把除数看作和它接近的整十数来试商,就比较方便了。

  [使学生体会用“四舍”“五入”试商的方法,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21最接近20,把21看作20来试商,

  引导学生观察三道题的除数的个位数。

  提问:这三道题的除数的个位数分别是几?你把它们看做多少来试商?你是怎样计算的.?

  归纳小结:当除数的个位是1、2、3、4时,把除数的个位数舍去,看作整十数来试商,试得的商和除数相乘,如果余数比除数小,说明试得的商是合适的。

  (2)王老师还有196元,要买39元一本的词典,可以买多少本?还剩

  归纳:如果把除数看作和它接近的整十数来试商,就比较方便了。

  学生试做练习:

  198÷23215÷34552÷63

  提问:你把各题的除数看作多少来试商?你怎么计算的?这三道题的调商过程有什么共同点?

  小结:用“四舍”或“五入”的方法,把除数看作整十数来试商,初商容易大,大了要调小(小了要调大)。

  三、巩固练习:

  1、板演

  46÷23153÷51300÷74

  2、练习书后2、3

  [通过练习,巩固试商方法,掌握计算方法,提高计算能力。]

  四、总结

  1、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新知识?

  2、当除数的个数是1、2、3、4时怎样试商?

  五、作业:P864、5、6

  四、总结

  今天你都学会了什么?

  课后反思:

  由于学生只在二年级下册学过简单的笔算除法,并且当时只是以乘法口诀表进行口算为主,缺少竖式书写格式,,试商方法相隔时间又较长,好多学生对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已经淡忘,因此我在教学时对这部分内容在复习时做好铺垫,花较多的时间让学生复习巩固,然后再进行新课教学,这样教学效果好很多。

精彩的瞬间初中作文500字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纳税的含义和重要意义,知道应纳税额和税率的含义,以根据具体的税率计算税款。

  2、在计算税款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社会现象的理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使学生知道每个公民都有依法纳税的义务。

  教学重点:

  税率的理解和税额的计算。

  教学难点:

  税额的计算(个人所得税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口答算式。

  (1)100的5%是多少?

  (2)50吨的10%是多少?

  (3)1000元的8%是多少?

  (4)50万元的20%是多少?

  2、什么是比率?

  二、新课讲授

  1、阅读教材第10页有关纳税的内容。说说:什么是纳税?

  2、税率的认识。

  (1)说明:纳税的种类很多,应纳税额的计算方法也不一样。应纳税额与各种收入的比率叫做税率,一般是由国家根据不同纳税种类定出不同的税率。

  (2)试说说以下税率各表示什么意思。

  A、商店按营业额的5%缴纳营业税。

  B、某人彩票中奖后,按奖金的20%缴纳个人所得税。

  3、税款计算。

  (1)出示例3:一家饭店十月份的营业额约是30万元。如果按营业额的5%缴纳营业税,这家饭店十月份应缴纳营业税约多少万元?

  (2)分析题目,理解题意。

  引导学生理解“按营业额的.5%缴纳营业税”的含义,明确这里的5%是营业税与营业额比较的结果,也就是缴纳的营业税占营业额的5%,题中“十月份的营业额是30万元”,因此十月份应缴纳的营业税就是30万元的5%。

  (3)学生列出算式。

  相当于“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列式:30×5%

  (4)学生尝试计算。

  (5)汇报交流。

  30×5% = 30×0.05 = 1.5(万元)

  4、课堂练习。

  (1)教材第10页“做一做”。

  (2)张老师二月份工资收入是6500元,按税法规定,扣除5000元免征额后,按3%的税率缴纳个人所得税,这个月张老师应缴纳个人所得税多少元?

  (3)黄老师上个月工资收入是8200元,按税法规定,扣除5000元免征额后,按3%的税率缴纳个人所得税,这个月黄老师税后收入是多少元?

  (4)李工程师得到一笔劳务8000元的报酬,按规定,扣除1000元免征额后,按20%的税率缴纳个人所得税,他应缴纳个人所得税多少元?

  5、课后作业。

  完成教材第14页练习二第6、7、8题。

精彩的瞬间初中作文500字7

  设计说明

  为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上,主要采取动手操作与计算周长紧密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提高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

  1.阅读理解,明确要求。

  在组织学生操作探究之前,让学生认真读题,理解题意,弄清题中的要求和要解决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探究活动,为学生的探究明确了目标。

  2.分析解答,指导方法。

  在探究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在明确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以后进行操作,提高了探究的有效性。同时,鼓励学生选用不同方法进行探究,或摆或画,帮助学生拓展想象空间,发展空间观念。

  3.回顾反思,总结规律。

  通过课堂活动卡的设计,引导学生观察几个不同图形的长、宽、长与宽的差及周长的变化规律,从而发现并总结出解决此类问题的规律,提高了学生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16张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纸

  学生准备 16张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纸、方格纸、直尺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完成学情检测卡,并展示拼图方法和周长计算结果,讨论拼成的图形的区别。

  (1)展示拼图方法和周长计算结果。

  方法一 

  周长:(4+1)×2=10(厘米)

  方法二

  周长:2×4=8(厘米)

  (2)讨论两个图形的区别,全班交流。

  区别一 方法一拼成的是长方形,方法二拼成的是正方形。

  区别二 拼成的长方形的`周长比正方形的周长长2厘米。

  2.揭示课题:刚才同学们的拼图完成得非常好,周长计算得也十分准确,尤其是我们发现用同样的4个小正方形拼成的两个图形,不仅形状不同,周长也不同。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如何使拼成的图形周长最短。(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以拼图、计算周长和比较不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为下一步学习新知奠定良好的基础。

  ⊙阅读理解,明确要求

  (课件出示教材86页例5)

  1.认真读题,找出题中的数学信息及要解决的问题。

  2.汇报交流。

  数学信息:要用16张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纸拼长方形和正方形。

  要解决的问题:怎样拼才能使拼成的图形周长最短?

  ⊙分析解答,指导方法

  1.小组合作,用准备好的正方形纸拼一拼,或者在方格纸上画一画。

  提示:先想一想长方形和正方形各有什么特征,再进行操作。

  2.课件展示学生的拼图结果,讨论是否还有其他拼法。

  拼法一

  拼法二

  拼法三

  (明确没有其他的拼法了)

  3.算一算你拼成的图形的周长,然后全班交流。(大屏幕对应每个图形,展示算式)

  拼法一 (1+16)×2=34(分米)

  拼法二 (2+8)×2=20(分米)

  拼法三 4×4=16(分米)

  4.组织学生讨论,比较三个图形形状与周长的不同,全班交流。

  区别一 第一个图形和第二个图形都是长方形,第三个图形是正方形。

  区别二 第一个图形的周长最长,第三个图形的周长最短。

  ⊙回顾反思,总结规律

  1.小组合作,完成课堂活动卡。

  2.引导学生从左往右观察课堂活动卡上的数据,思考、讨论,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3.汇报交流。

  发现一 这三个图形的长越来越短,宽越来越长。

  发现二 长与宽的差越来越小。

  发现三 周长也越来越短。

  4.总结规律:用相同个数的正方形拼图,拼成图形的长与宽的差越小,周长就越短。

  设计意图:在学生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合作交流、比较探究等形式,找到解决“用相同个数的正方形怎样拼图才能使拼成的图形周长最短”问题的方法,突破了教学难点。

精彩的瞬间初中作文500字8

  (一)学习目标

  1、结合现实情境,了解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能进行简单的时间计算。

  2、借助生活经验,认识年月日,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初步了解平年、闰年的有关知识。

  3、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数学素养,受到科普教育。

  (二)学习内容

  基础性学习包

  (1)走进天文馆

  (2)、奇妙的星空

  (3)、我学会了吗

  开发性学习包

  (1)、认识世纪

  世纪:一个世纪是一百年,通常是指连续的一百年。当用来计算日子时,世纪通常从可以被100整除的年代或此后一年开始,例如20xx年或20xx年。这种奇数的纪年法来自于耶稣纪元后,其中的1年通常表示“吾主之年”,因此第一世纪从公元1年到公元100年,而20世纪则从公元1901年到公元20xx年,因此20xx年是21世纪的第一年。不过,有人将公元1世纪定为99年,而以后的世纪则为100年,如果按照这种定义的话,20xx年则为21世纪的`第一年。

  (1)、月历表制作

  每人制作一张20xx年5月份的月历表。

  拓展性学习包(1)夏至和冬至

  春分3月21日夏至6月21日秋分9月23日冬至12月22日

  这是由于地球的公转导致地球上的四季变化的。

  (2)节日

  所有都是阴历日期

  (1)、正月初一春节,古代有元日、元旦、元正、元辰、元朔、三元、三朝、三正、正旦、正朔等30多种名称

  (2)正月初五路神生日

  (3)正月十五日上元节(元宵节)

  (4)二月初二春龙节又叫龙抬头青龙节

  (5)二月十五花朝节

  (6)清明节的前一天寒食节

  (7)三月初三上巳节传说中王母娘娘开蟠桃会

  (8)春分后十五日清明节

  (9)四月初八日佛诞日,又有牛节之称过了这天牛就要下地了。

  (10)五月初五端午节

  (11)夏至节

  (12)六月六晒伏节“六月六,晒红绿。”“姑姑节”“六月六,请姑姑”,在古代还是另外一个节日,名叫天贶(赐赠的意思)节,六月六也是佛寺的一个节日,叫做翻经节。

  (13)七月七,习称七夕、七月七、乞巧节

  (14)七月十五中元节,又称鬼节,盂兰盆节。

  (15)七月三十地藏节

  (16)八月十五中秋节

  (17)九月九重阳节

  (18)十月初一十月朝,又称祭祖节

  (19)十月十五下元节

  (20)十一月二十二冬至

  (21)十二月八腊八节

  (22)十二月二十三祭灶节,祀灶日,俗称“过小年”,亦称小年、小年下、小年节

  (23)十二月的最后一天年除日、除日,除日晚上叫除夕、大年夜、大节夜、大尽等,民间称年三十、大年三十

  (三)整合点解读

  1、学科单元内整合:认识年月日的教学时,可以利用“条形统计图”的知识进行汇总。

  2、学科间整合:年月日的知识和日月星辰天体运转等天文现象有密切关联,借助科学知识和数学知识的融合,对学生进行科普教育。

  3、体验式活动:和学生共同制作每个月的月历表;指导学生认识世纪。

  4、课时安排:本单元学习共安排6课时。

  (四)教学片断

  课题年、月、日

  年、月、日的巩固练习环节:

  1、自主练习4、5、6、7其中第6题引入了时间单位“季度”它是对本单元时间单位学习的进一步扩展。练习时可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理解“季度”的含义,学会根据每月的天数计算每季度的天数,知道计算第一季度的天数时要注意2月份的天数,关键要看当年是平年还是闰年。

  2、月历表制作

  每人制作一张20xx年5月份的月历表。

精彩的瞬间初中作文500字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并会进行简单的计算。

  2、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在日常生活中的购物问题。

  3、通过购物活动,使学生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功能和作用,并知道爱护人民币。

  教学重点:有关人民币的简单计算。

  教学难点:统一单位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教师:教学挂图;学生:模拟人民币。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出示上两节课所认识的人民币学生辨认。

  2、填空:

  1元=()角1角=()分

  二、探索新知:

  1、学习例6。

  (1)出示1张1元的纸币或1每1元的硬币和2格1角的硬币,请学生说出是多少钱。学生动手在自己的桌上摆出1元2角钱。

  (2)教师提问:“1元2角等于多少角?”学生先借助自己摆的学具“1元2角”进行操作和思考,再同桌互相交流。学生演示操作过程。

  (3)教师进一步提问:“不摆学具,怎样想1元2角等于多少角?”引导学生在操作的基础上抽象出思考的一般方法:1元是10角,1元2角就是10角加上2角,等于12角。

  (4)引导学生逆向思考:“12角=()元()”。让学生理解10角是1元,还有2角,所以12角=1元2角。

  (5)学生独立完成“做一做”第1题。

  2、学习例6。

  (1)教师出示例6中的4种物品,醒目地标出4种物品的单价。提问:“0.50元、2.00元、1.20元、35.90元各表示这几种物品的什么?它们各表示几元几角钱?”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然后派代表上台说讨论的结果。

  (3)引导学生概括认识物品单价的方法:小数点左边的数表示几元,小数点右边的第一个数表示几角,第二个数表示几分。

  (4)学生独立完成“做一做”第2题。

  3、学习例7。

  (1)创设童话情境:小猪帮小兔盖好了房子。小兔除了买苹果、萝卜招待小猪外,还准备买2个漂亮的气球送给小猪。小兔走到商店一看,漂亮的气球有3种(出示例7中的气球图,并将这3种气球编号,分别为1、2、3号)。买哪两个好呢?小兔犹豫不决。小朋友,你能帮小兔选购气球吗?

  (2)学生和小兔一起认识每种气球的价钱。

  (3)引导学生由无序选择信息到学习有序选择信息。

  ①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帮小兔选购气球。能选几种就选几种,并写出每种选法的算式和结果。

  ②各小组展示自己的选择方案和结果。每小组的选择方案和结果基本上是无序的。对方案多的小组加以鼓励,让学生由成功感。

  ③引导学生将无序的选择过程引入有序。教学生作如下思考:

  a、先考虑所选两个气球是不一样的,这样有3种选法。

  出示:

  每种选法的结果如下:5角+1元2角=()元()角

  5角+8角=13角=()元()角

  1元2角+8角=20角=()元

  b、再考虑所选两个气球是一样的,这样也有3种选法。每种选法结果如下:

  5角+5角=10角=()元

  1元2角+1元2角=()元()角

  8角+8角=16角=()元()角

  ④让学生讨论:怎样有规律地选择气球。强化上述有序选择信息的过程,让学生在讨论中培养思维的有序性。

  (4)完成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名板演订正。

  三、练习:

  练习九第9题:学生独立完成,订正。

  四、小调查:

  回家后调查一下自己熟悉的商品价格,每人至少调查3种:①这些商品是用什么方法标价的?②它们各表示多少钱?

  五、小结:

  这些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学到了什么新东西?

  作业布置:把调查的结果记录下来。

  板书设计:

  简单的计算

  12角=1元2角

  0.50元=5角1.20元=1元2角0.80元=8角

  课后小记:

  课题四简单的计算

  课型:练习课授课时间:第周第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52页,练习九10、11题。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所学有关认识人民币的知识。

  2、通过模拟购物活动,使学生综合应用人民币的知识和100以内数的组成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减法计算问题。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家庭的购物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学的实用价值。

  教学重点:学会用所学人民币的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教师:例8教学挂图,学生:模拟人民币。、

  教学过程:

  一、复习:

  2元+9元=()6角+9角=()角=()元()角

  4元9角=()角78角=()元()角

  二、学习新知:

  1、教师出示例8主题图让学生说说图上都画了什么?引导学生说一说图上物品的价钱及小朋友的购物活动。

  2、学生参与购物活动。教师创设情景:现在你就在这个商店里,如果你有10元钱,你会买什么?(买1个皮球或1个乒乓球拍)提出数学问题:还剩多少钱?或应找回多少钱?学生列算式计算。

  3、如果你手中只有20元钱,想买一架小飞机,还差多少钱?学生列算式解答。

  4、求一个玩具比另一个玩具贵(或便宜)多少元?

  (1)学生在小组中提具体一些的问题,如乒乓球拍比小皮球贵多少钱?

  (2)学生根据同伴提出的问题列算式解答。

  (3)鼓励学生提出其它问题。

  (4)列算式解答。

  三、练习:完成练习九的10、11题。

  1、学生看图明确题意。

  2、根据问题列算式解答。

  3、订正答案。

  四、小结: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2、希望小朋友们在以后的日子了,做好小当家,帮爸爸妈妈理财。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简单的计算

  课后小记:

精彩的瞬间初中作文500字10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例1,做一做和练习一第1、2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数对,掌握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2)引导学生经历用数对确定物体位置的探索过程,体验用数对确定位置的必要性和简洁性,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1、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2、正确地用数对描述物体的具体位置。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图片)同学们还记得吗?在20xx年10月15日,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5号成功发射,10月16日6时28分返回舱在内蒙古大草原安全着陆,圆了几代中国人的梦想,让全中国人为之骄傲和自豪!但是你们知道在茫茫无边的大草原上,我们的科学家是怎样迅速地找到返回舱着陆的位置的吗?这全依赖于“GPS——卫星全球定位系统”。大家一定觉得很神奇吧!学习了今天的内容,你就会明白其中的奥妙。――――板书课题:位置

  二、自主探索,探究新知

  1、认识列、行的含义及确定第几列第几行

  (1)、什么叫做列,什么叫做行,咱们班的第一列在哪里,(请第一列的学生站起来向大家挥挥手),第一行在哪里,(请第一行的同学站起来向大家挥挥手)数一数,咱们班一共有几列几行

  (2)多媒体课件把全班同学的座位转换为座位示意图

  师:哪位同学上来找找第一列在哪里,第一行在哪里。

  问:数列数和行数的时候,你们分别从哪边数起?

  教师小结:竖排叫做列,横排叫做行,数列数的时候是从左往右数,数行数的时候是从前往后数。

  (3)谁能说出自己的座位是在第几列第几行,你的好朋友位置是在第几列第几行,让大家猜猜他(她)的好朋友是谁。学生交流反馈。

  刚才同学们都用了自己的语言来表述同学的位置,那么在书面上应该怎样记录位置的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吧。

  2、认识数对,会用数对表示自己的位置。

  (1)教师提问:刚才同学位都能说出自己的位置在哪里?(第几列第几行)

  师:其实在数学上有一种统一的方法,既简单又清楚的表示位置,可以把第X列第Y行表示为(X,Y),X表示什么,Y表示什么?

  小结:用一个括号表示位置,第一个数表示第几列,第二个数表示第几行,两个数之间用逗号隔开,我们把物体的位置用这个简单的方法表示,称为数对表示法(板书)

  那么反过来,数对(5,3)表示什么意思?

  学生小组探究,交流汇报。

  (2)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写出自己的位置数对。写后与同桌互换检查。

  (3)数对闯关活动。

  第一关:下面两个数对是表示哪位同学的位置的,就请这位同学站起来。

  (4,3)、(3,4)

  这两个数对有什么区别。

  (2,3)、(3,1)、(1,3)、(3,3)。请坐在这几个位置的`同学逐一站起来。

  第二关:谁能给这些数对分类。

  (3,4)、(3,3)、(2,3)、(4,3)、(3,1)、(1,3)

  第三关:在坐标轴上确定上面这几个数对的位置。假如,把(3,3)的位置定在这里的话。(如下图),其他数对的位置分别在哪里?让学生思考并完成。

  3、确定方格中的位置。

  师出示例2,先让学生说出图中几个场馆的位置数对,再让学生在图中标出其他场馆的位置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1、介绍“地球上经纬线知识”

  2、现在同学门应该知道科学家们怎样迅速的找到反回舱了吧,GPS-卫星全球定位系统就是监测出“神舟五号的降落的位置的经度和纬度,从而帮助科学家们快速的找到英雄杨利伟叔叔了。

  3、“说说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数对思想”再一次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四、全课总结。

  (1)同学们今堂课你收获了什么?

  (2)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

精彩的瞬间初中作文500字11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统计》的内容,是继前几册《统计》的内容而编排的,前面学生已经掌握了一点有关折线统计图的知识,本节主要是让学生学习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制作单式折线统计图,学会看懂此种统计图并学习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形成统计的观念。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比较活泼好玩,男生思维较敏捷,但欠谨慎;女生细腻,思维又不如男生灵活。《统计》这一部分的比较抽象,操作性又强,加上学生这方面的知识基础不是很扎实。教学时,要注意层次教学及个别的指导,但又要顾及学生发展的全面性。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整理,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2、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看折线统计图;

  3、根据信息,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并能根据折线统计图解决简单的问题和提出问题;

  (二)能力目标:会看折线统计图,能根据给出的信息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

  (三)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学习品质及科学的态度;

  2.使学生在互助交流、合作中,看到别人的优、缺点;

  3.感悟学习的快乐和收获知识的喜悦。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会看折线统计图,并能根据折线统计图解决简单的问题和提出问题;

  (2)根据给出的信息,正确完成折线统计图的绘制。

  教学难点:

  (1)在分析数据的过程中,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2)根据数据,正确完成折线统计图。

精彩的瞬间初中作文500字12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

  去图书馆(描述简单的路线图),确定位置(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方向与位置是“图形与几何”领域中的重要内容,本单元的学习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认识生活周围的环境都有较大的作用,同时也是小学生在生活中应该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

  学生在以前的学习过程中已经掌握了用两种方法表示物体的位置,一种是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另一种是用“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这些知识为学生进一步认识物体在空间的具体位置打下了基础,本单元的学习是第一学段学习内容的发展。

  备内容

  方向与位置

  去图书馆(1课时)

  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确定位置(2课时)

  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备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根据路线图描述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的具体路线。

  2.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知道数对与方格纸上的点的对应关系。

  1.经历探索行走路线的过程,体会数形结合思想。

  2.经历数对的抽象过程,探索用数对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体会数对与方格纸上的点的对应关系。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发展空间观念与推理能力。

  1.在描述简单的路线图和用数对确定位置的过程中体会方向与位置的知识的价值。

  2.在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的过程中积累有效的活动经验。

  备重难点

  重点

  1.能根据路线图描述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的具体路线。

  2.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知道数对与方格纸上的点的对应关系。

  难点

  1.体会同一段路程往返的方向具有相对性。

  2.根据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精彩的瞬间初中作文500字13

  (一)学习目标

  1、结合实际生活体验分类的意义,学生能够通过动手操作学会分类的方法。

  2、学生体会通过实践活动感知不同的标准下,分类的结果也不同。

  3、学生在操作中提高对比、分析的能力。

  4、学生平时要多帮爸爸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二)学习内容

  1、基础性学习包 (1)根据特定标准进行分类(2)知道分类的标准(3)比较大小(4)我学会了吗?丰收园

  思维导图

  2、开发性学习包

  (1)水果蔬菜的分类

  水果和蔬菜的区别:

  1)、水果生长在树上,生长期长;蔬菜一本只有一到两年的生长期……

  2)、凡生长期无花的叫蔬菜,凡生长期开花的叫水果。

  (

  2

  )南方水果

  南方水果:

  3、拓展性学习包

  体验活动:

  (1)整理自己的书包,说一说是如何整理的

  按学科: 语文书 语文本

  数学书 数学本

  音乐书

  品德书

  按功能:

  教科书一类

  练习本一类

  工具书一类

  (2)帮妈妈整理衣服

  按季节分类整理;按颜色分类整理;按上衣和裤子分类整理……

  (三)实施途径

  1、学科单元内整合:本单元的第一课时在帮妈妈整理衣服,放入衣橱的时候与第二课时比较大小进行整合,了节分类与比较的相辅相成。

  2、学科间整合:把传统文化课中的《饮食文化》与本节课整合,了解一些水果、蔬菜的营养。与品德与社会课程整合,渗透孝敬父父母,帮妈妈做家务的良好品德。

  3、体验式活动:整理自己的桌洞、书包。

  4、课时安排:本单元学习共安排3课时。

  (四)教学案例:

  学习内容:第二单元“帮妈妈整理衣服”——分类

  学习目标:

  2、学生体会通过实践活动感知不同的标准下,分类的结果也不同。在操作中提高学生对比、分析的能力。

  3、学生平时应多帮爸爸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教学准备: “挂图,学具盒。

  教学过程:

  一、整理观察,体会生活的需要——按标准分类。

  师:“同学们,前几天老师让同学们回家帮妈妈整理衣服,并观察你们家里的衣服是怎样摆放的。你们做了吗?(生:做了)你们能帮妈妈干活,真是些好孩子,现在让我们想一想,通过整理和观察,你都发现了什么?”(给学生一定的时间独立思考。) 学生同位交流自己的发现。

  师:“现在,谁想把你的'发现声音响亮的告诉全班同学?”

  生:“我发现我们家的衣服叠得很整齐,我爸爸的放在一个橱里,妈妈的放在一个橱里,我的放在一个橱里。”

  师:“这是把每个人的衣服分别放在一起。”

  生:“我发现我们家的衣服是上衣放在一起,裤子放在一起。”

  师:“也就是说上衣、下衣分开来放。”

  生:“我发现我们家的衣服是冬天的放在一起,夏天的放在一起。”

  师:“你们家的衣服是按不同的季节分开来放。”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随机板书: 爸爸 妈妈 我 上衣 裤子 冬季 夏季

  师:“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说得也棒极了。看来你们的妈妈都是按生活需要把衣服分开来放的。(指着板书)其实这些都是你们家分衣服的标准,而你的妈妈把衣服按照一定的标准分开来放的做法,就叫做分类。”(揭示课题)

  二、尝试分类,体会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不同。

  师:“同学们,我们刚才说了你们小家里的衣服是怎么分类的,现在我们来给我们班集体这个大家分分类,好吗?”“你打算怎样给全班同学分类呢?”(学生独立思考)

  师:“谁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大家?”

  生:“我想按照男同学女同学来分” (师板书:男 女)

  师:“现在我们就按这个同学的想法来分分看。注意:请男同学站起来。现在,全班同学被分成了两类,站着的是男同学,坐着的是女同学。请坐下。”“谁还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生:“按东西路队来分。”

  (师板书:东路队 西路队)

  师:“现在我们再来按这个同学的想法分分看。注意:请东路队的同学站起来。现在,全班同学又被分成了两类,站着的是东路队的同学,坐着的是西路队的同学。”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两次站起来的人是同一批人吗?(不是)怎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的时间,体会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就不同)

  生:“因为两次站的标准不一样,所以站起来的不是同一批人。”

  师:“说得太好了。你还有不同的分法吗?”(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师板书)

  生:“按长头发和短头发来分”

  生:“按穿校服的和没穿校服的来分”

  三、联系生活,体会分类的好处

  师:“同学们刚才想出了那么多种分法来分咱班的同学,现在我想请教同学们,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分类呢?” (学生独立思考,也可以同位商量)

  教师可这样引导:哪里用到分类——具体是怎么分的——这样分有什么好处? 同时要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超市里水果蔬菜的分类;自己的书包里面的物品分类整理)

  四、自主练习,应用分类,明确为什么这样分。

  1、自主练习第一题: 师:“看到刚才同学们学得这么好,有一群小动物也忍不住过来听课了,它们到哪去了呢?

  原来它们藏在你的数学书第21页上了,看谁能最快找到它们?” “请同学们看书,都有哪些小动物来听课了?”(学生看图说一说)

  教师读要求:哪些是鸟类?用圆圈圈出来。 学生独立做。

  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鸟类和昆虫的区别。

  2、自主练习第二题:

  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3、自主练习第三题

  师:“同学们,你们去沙滩玩过吗?你们是怎么去的?(坐汽车去的)除了汽车,你还知道哪些交通工具?”学生回答。

  师:“同学们知道的可真多,在我们的学具盒里也有一些交通工具,请你把它们拿出来。你能给这些交通工具分分类吗?”

  学生动手操作,分完后说一说自己是怎么分的,为什么这样分。

  五、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注:通过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让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跟生活有密切的关系,分类在生活中有较多应用,衣服分类,交通工具分类,学生分类,超市里的物品分类……联系生活中的这些分类之后,学生学得更有趣,更愿意学数学。

精彩的瞬间初中作文500字14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0页的内容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初步掌握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计算十几减9.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计算能力及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经历十减9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归纳、概括的思想方法以及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合作探究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增强其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初步掌握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计算十几减9来突破。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算法多样化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口算卡片、主题图、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9十39十79十49十6

  9十99十29十59十8

  2、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9十()=129十()=13

  9十()=149十()=15

  9十()=169十()=17

  二、创设情境。

  (1)出示主题图。

  1)请同学们观察画面,说说从图中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2)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学生自由说说自己获取的信息

  (2)出示例1的图。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A、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叔叔有15个气球。小朋友买走9个气球。学生根据画面提供的信息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可能提出:还剩多少个气球)

  (3)组织学生列式:

  教师板书:15-9=

  二、教学互动

  组织引导学生探究15-9的计算方法。

  (一)组织学生试算。

  请同学们先独立试算,然后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1学生独立试算后在小组内说自己的算法。

  2学生交流时可能说出:

  (1)因为9+6=15,所以15-9=6.

  (2)用小棒的方法算出来的。

  (3)用拨珠的方法算出来的。

  (4)先算10-9=1,再算1+5=6,所以15-9=6.

  ……

  (二)组织汇报交流。

  (如果学生出现最后一种算法,教师要追问:5为什么要加1)

  (三)小结。

  1)说一说你最喜欢哪种算法,为什么。

  2)说明:计算十几减9时可以选择你最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

  3)引导学生归纳“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

  A、组织学生举例。

  你还能再说出几道十几减9的算式吗?

  B、组织学生独立计算。

  C、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D、组织学生归纳计算方法。

  E、小结: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有很多,大部分同学都采用“想加算减”的方法,这是一很好的计算方法。

  三、巩固练习

  (1)“做一做”的第1题。

  组织学生独立摆一摆、算一算。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2)“做一做”和第2题。

  投影仪出示第2题。

  组织学生独立完成。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3)游戏。(练习二第2题)

  (1)请各组组长拿出“鸽子窝”图片,并把“小鸽子”(带鸽子的卡片题)分给本组的同学。

  (2)组织学生游戏。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帮助这些“鸽子”找到自己的家。

  (3)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你最喜欢哪一种计算方法呢?

  教学板书:

  略

精彩的瞬间初中作文500字15

  单元导学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根据方向和距离在平面图上确定物体的位置;描述简单的路线图;绘制简单的路线图。

  学生之前所学的用数对确定平面图上物体的位置是平面直角坐标系的雏形,而用方向和距离确定平面图上物体的位置则是极坐标系的雏形。这些内容的学习,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学生将来进一步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极坐标系和空间坐标系打下良好的基础。

  通过第一学段的学习,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确定位置的感性经验,已经能够根据上、下、前、后、左、右和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北、西南等方位词描述物体的大致位置,能够利用数对精确地表示出平面图上一个点或一个区域的位置。本单元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学习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并描述简单的路线图,使学生进一步从方位的角度认识事物,更全面地感知和体验周围的事物,发展空间观念。

  备内容

  备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会根据平面图上一个点的位置说出它相对于观测点的方向和距离。

  2.会根据一个点相对于观测点的方向和距离确定这个点的具体位置。

  3.会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1.经历位置与方向的`观察、测量、画图、描述等过程,感受从实践中学习的策略和方法。

  2.通过让学生想象出物体的方位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培养空间观念。

  3.通过用方向和距离来表示平面图上一个点的位置,初步感受坐标法。

  通过生活实例学习位置与方向的知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在生活中应用数学。

  备重难点

  重点

  1.掌握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能根据描述在平面图上标出物体的具体位置。

  2.能描述并绘制简单的路线图。

  难点

  1.能根据描述在平面图上标出物体的具体位置。

  2.能根据描述绘制简单的路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