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三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合集7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7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三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七颗钻石》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八组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篇童话。描述了地球上发生了大旱灾,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一个小姑娘抱着水罐出门为生病的母亲找水,爱心使水罐一次又一次地发生着神奇的变化,最后水罐里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鲜的水流,从水罐里跳出的七颗钻石升到了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这个短短的童话故事,寄寓着作者的道德期盼和某种社会理想:无私广博的爱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奇迹,爱心能为世界创造美好的未来。
根据新课改理念,学生的兴趣,爱好及个性特征,设计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会认7个生字,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抓住重点语句,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懂得关心别人,懂得用爱心对待生活。
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是本课的重点,启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感悟爱的博大。
二、说教法和学法。
1、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让学生在自由宽松,但又有方向指引的氛围中自主学习,让学生在读中悟,在悟中提升理性认识,在提升后促进感情朗读,我想这是对本篇情感味较浓课文增进体验的合理途径。
2、教法:
一堂好的语文课应充分体现这十六个字:书声朗朗、议论纷纷、高潮迭起、读读写写。针对以上教学思想,结合本课的特点和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选用“合作探究”和“读中感悟”式的教学方式,采用创设情境法、情感朗读理解法和直观教学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学、讨论、交流和感受。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过程当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学能力
3、学法:
与教法相适应,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质疑、探究、感悟、朗读四结合学习法。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发展性和创造性。
三、说教学设计。
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同学们,以牛郎织女、嫦娥奔月导入感受神话的美丽。导入课题:今天听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讲一个生动的故事。设计这一导入可以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也为这节课奠定了一个好的基调。
2、初读课文,感知故事大意。
(1)检查词语认读,为学好课文奠定基础。
(2)学生快速阅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能在最短的时间里面感知故事大意。指名说说课文大意,引导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这一设计意在训练学生快速捕捉文章重要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3、再读课文,体验水罐神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画出让你觉得非常神奇的地方。
(2)交流汇报:让你觉得神奇的.原因。
(3)有感情地朗读相关句子。引导读出神奇的味道。
(4)读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
(学贵有疑,有疑点有问题,才能有思考有创新。此时鼓励学生质疑,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燃起学生思维的火花。)
4、品读重点,感悟母女博。
(1)快速默读全文,寻找爱的足迹。
(2)学生交流汇报,教师着重顺学而导以下句子。
小姑娘喜出望外,真想喝个够,但又一想,这些水给妈妈还不够呢,就赶紧抱着水罐跑回家去。
小姑娘往手掌里倒了一点水,小狗把它舔净了,变得欢喜起来。
母亲说:“我反正要死了,还是你自己喝吧。
小姑娘咽了一口唾沫,把水罐递给了这个过路人。
①反复读一读四个句子,从哪些词语看出小姑娘非常想喝水?
②小姑娘把水给了谁?从中你感悟到什么?
③从母亲身上你又见到了什么?
④选择最让你感动的一句,有感情地朗读。
(语文学习的性质要求我们既要进行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有要进行有效的人文教育。此设计从课文整体入手,品析文本的重点句子,使学生明其义,品其味,悟其情,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5、引伸拓展,让爱层层递进。
学到这儿,学生对课文语言已经有了很深的理解。但仅仅是了解文中故事,明白变化的原因是“爱”。对作者的意图还不甚理解。所以,向学生提出疑问:
(1)为什么不把钻石留给小姑娘她们,而让它飞上天变成了星星呢?
让学生明白让爱的光芒照亮世界的每个角落,照进每个人的心中;只要心中充满爱,就会发生奇迹,由爱而生的七颗钻石化成北斗星,就是告诉人们,让爱成为你心中光明的指路星。
(2)读完这篇感人的故事,你想做些什么呢?
(让学生结合实际谈生活中感人的事,明白爱是真实的奇迹。在我们生活中到处有爱,到处有奇迹发生。)
四、说板书设计。
七颗钻石
爱心
三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海底世界》是苏教版第六册的一篇说明文。简洁、生动的语言,清楚的条理,是这篇文章的特点。它从海底动物、海底植物和海底矿藏三方面介绍了海底的有关知识,激发了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本文文质兼美,各自然段行文结构相似,特别是第三自然段是典型的围绕中心句展开叙述,是对学生进行习作训练的好教材。
二、教学目标、重难点
针对三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特点,我将教学目标定位在
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的生字,能理解词语的意思;认识一些海底生物,了解一些海洋知识。
2.能力目标:学会围绕中心写一段话。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探索大自然奥妙的兴趣。
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认识海底生物的特点,了解海洋知识,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
教学的难点是:学会围绕中心写一段话。
教学课时:二课时。
三、教法、学法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师的作用不单是“信息源”,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调空器,教师应为学生的学习导向、导法、导练、导学,以民主的教风和循循善诱的技巧,把学生引到一种想学、爱学、会学的境地。为此,针对本教材的特点,我从情景教学入手,先从形式到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再从内容到形式,使学生学会如何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最终获得知识、情感和能力三丰收。本课的教学设计就体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注重情境的教学
情境教学法能牢牢把握和促进儿童发展的动因——情感,展开和推进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使教学收到最优化的效果。本教材是一篇适宜于进行情境教学的好文章,而且也只有通过情境教学,才能使学生感受到海底世界的奇妙,激发出他们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为此,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情境教学的环节:
①以录象导入课文,教师又以带有启发性的问题,诱发学生学习课文,探索奥秘的兴趣。
②动画、声音的及时展示,再现了课文的情景,变具体为生动,变抽象为具体,让学生感到自己仿佛置身于海底世界,对大自然的喜爱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二)注重学法的指导
成功的语文教学策略应该体现以学生为主,以自学为主,以训练为主,达到“教是为了不教”这一教学宗旨。因此,根据本教材的内容及其结构特点,我设计了一系列的学法指导训练环节:
①采用指导读第二自然段——师生共读第三自然段——独立学习第四自然段的迁移教学方式,使学生学习说明文“一找、二划、三读、四说”的阅读方式。
②对于长句的教学采用了“读范句——照句式写分句——连起来变长句”的训练方式。
③注意课堂上学法的及时梳理和小结,让学生明确并掌握学法的步骤。
(三)注重读写的结合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阅读是什么一回事?是吸收。……写作是什么一回事?是表达。……阅读和写作,吸收和表达,一个是进,从外到内,一个是出,从内到外。”这两者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承的。在学生理解了课文表达方法之后有针对性地设计一定量的片段练习,实现学写迁移,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一种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
在本课第三自然段的教学中,我先通过一找、二划、三读、四说,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明白后五句是围绕第一句“海底动物各有各的活动特点”来写的。然后再请同学们围绕“预防非典,大家各有各的办法。”写一段话,这样“就文取材”的说写训练,提高了阅读教学中写的密度和语言文字训练的强度,同时充分发挥了文本的作用,使其成为一种有效的作文教学途径。
四、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导入激趣。
①“海”,组词。
②你对海有什么了解?
同学们的知识真丰富。那你可知道,海底世界是什么样的吗?(播放录象)
今天就让我们跟着课文《海底世界》一起去游览一番。
(二)精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①当海面上波涛汹涌的时候,海底……。再大的风浪,……。那么海底是否一点儿声音没有呢?
②你从哪儿知道的?
③是的,海底是有声音的,因为小动物们在……。窃窃私语是什么意思?你能用动作或一句话来解释一下么?你能用“窃窃私语”说一句话么?
④让我们带上特制的水中听音器听一听。你听到了什么声音?(导读)
⑤你为什么读得这么小声?
⑥其他同学你们也来试一试。自由朗读这一句。指名朗读。
⑦刚才同学们读的这些,都是写海底动物的什么呀?找找看,有哪些模仿声音的词?
⑧句子的最后用上省略号,说明什么?
⑨你猜一猜,海底动物还会发出哪些声音,用“有的像……一样……”的句式来说一说。
⑩请你把这些句子连成一段完整的话:“如果你用上特制的水中听音器,就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
(三)师生共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过渡:多么可爱的海底动物,你认识他们么?
①观察插图,同座互相指一指你认识的海底生物。请同学上来介绍。
②那这些海底动物是怎样活动的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想一想,它是围绕哪句话写的?
③默读课文,用“——”画出课文中介绍的海底动物。
④找出你喜欢的动物,读一读介绍它的句子,想一想它的活动特点是什么?(学生回答哪个动物,就出示哪个动物的动画)
⑤这一自然段通过六种动物的活动方式说明了海底动物各有各的活动特点。
⑥齐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⑦请同学们围绕“预防非典,大家各有各的办法。”写一段话。
⑧想一想你可以写哪些人的方法。提示:医务人员……老师……同学们……
⑨总结学习方法:找中心句——划出围绕中心句写了哪几个方面——读句子——用自己的话说特点
(四)学生根据学习方法自学课文五自然段。
①学生自学
②集体交流,出示检测题:
A中心句是( )。
B从( )和( )两方面说明海底植物的差异很大。
C海底植物颜色的特点是( ),形态的特点是( )。
(五)师生共读第五自然段
①海底不仅是一个景色奇异的动植物公园,更是一个天然宝库。这里蕴藏着丰富的……
②学生可以自由补充自己知道的知识。
六、总结课文
海底有这么多可爱的动物,美丽的植物,还有这么丰富的矿物资源,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其实我们人类对海洋的了解还只是冰山一角,包括人们对宇宙的了解也是如此,大自然里还有很多很多的奥秘等着我们小朋友去发现、去研究呢!
(七)板书设计
① 23 海底世界
景色奇异闪闪发亮
窃窃私语 美丽的世界
动物 多
物产丰富 植物 奇
矿物 丰
这个板书出现在第二课时,帮助学生总体把握课文结构。
② 海底动物 的 活动特点
海参 爬行缓慢
梭子鱼 游动快速
乌贼、章鱼 后退
贝类 自己不动
深水鱼 会发光
这个对应式板书在学习第三自然段时形成,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同时明白如何围绕中心写一段话。
三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 篇3
一、 说教材
《暮江吟》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上任杭州刺史途中写的一首风景诗。这是一首写景佳作,诗句语言流畅,格调清新,绘影绘色,细致真切。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运用了新颖巧妙的比喻,创造出和谐、宁静的的意境。教材选编这首诗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读中悟诗,体会诗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受到古典文学的熏陶,提高语文素养。
二、 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对中高年级在阅读诗歌教学中的要求,要让学生大体把握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同时综合以上教材分析,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吟”“瑟”。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诗文。
2、过程目标
(1)通过对关键词句的理解,体会作者情感。
(2)通过多种读的方式,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诗文。
3、情感目标
启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赞美之情。
三、 说教学重难点
本课教学重难点:理解诗意,体会作者情感,积累背诵。
四、 说教法与学法
根据课程标准及结合教材特点,我主要采用创设情境、品评赏析等方法,适时的运用配乐引导学生主动的进行朗读、品悟诗文,让学生在读中融情,悟中入情。
五、 说教学过程
这篇课文我安排一个课时,教学过程我分五个环节进行
1、激趣导入,引出课题。
我的导入是这样的:同学们,古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从一年级到现 在我们已经学过许多写景诗歌,你们能背几首听听吗?
当我这样引导之后,学生自然会背几首写景的诗,随后我顺势说:同学们背的每一首诗都是一幅美丽的图画,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写景诗《暮江吟》。(板书《暮江吟》)介绍《暮江吟》写作背景。
2、破诗体,解诗题。
解题是学习这首诗的一把钥匙,介绍写作背景后,我让学生看我板书的课
题,提问:“暮”是什么意思?“暮”和“江”在这各交代了什么?“吟”是什么意思?“吟”是本课的生字大家读时注意是前鼻音,书写时右边是“今”不是“令”。
3、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这个环节我分4步完成)
(1)运用录音范读诗歌2-3次,并要求学生边听边思考:诗歌给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2)自读诗句。
古人言“读书百变,其义自现”,多读是理解诗意的关键。在这一步我让 学生把诗读三遍,要求:第一遍读准字音,第二遍读流利,读的字正腔圆,第三遍画出节奏,读得有板有眼。
(3)课件出示画了节奏的诗,采用各种方式读。如个人读、齐读、分男女生读。
(4)在前面三步的基础上,我提了这样的`问题:谁试着来说说《暮江吟》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的颜色和形状都有哪些特点?
4、品读古诗,体会情感
诗歌语言凝练,不读不能见其美,不品不能见其意。(这个环节我分3步完成)
(1)注重启发,由浅入深的引导学生理解诗意。
如在教诗的前两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时,我是这样 进行教学的:问:“残”是什么意思?“残阳”的形状和颜色是怎样的?“一道残阳”是指什么时候太阳?“铺”是什么意思?当学生一一做答之后,我再问:什么时候的太阳斜照在什么地方上?经过我这样问,学生自然就译出第一句诗的意思。接着我再问:夕阳斜照的江面会是怎样的呢?“瑟瑟”是什么意思?自然的学生又很快的译出诗的第二句意思。诗的后两句我也用同样的方法进行教学。
(2)品读关键词,创设情境,初步体会情感。
新课标指出:抓好词句的教学是小学阅读教学的根本,对词句的揣摩是培 养学生感悟情感的一种主要形式。 在这一步我让学生默读第一句,并想想哪个词用得好?学生自然找到“铺” 字,接着我问“铺”好在哪里?能否把“铺”换成“照”“射”“洒”等字,为什么?品完“铺”字后,我顺势创设这样一个情境:播放《秋思》乐曲,让学生边听边思考:假如此时此刻你就站在江边,面对这样美丽祥和的景色,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假如你是小画家,你会画些什么?假如你是诗人你又会吟出怎样的诗句?诗的后两句我也用同样的方法进行教学。
(3)体会情感
在这一步中我设计这样的问题:请大家结合诗的写作背景和诗句意思并思考:诗人写这首诗前后的心情有何不同?诗人所写的这些景物都是大自然中我们常见的事物,他有什么用意呢? 学生自然会把诗人不同的心情说出来,这时我做这样的一个小结:是的,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通过对 “残阳”等景物吟诵,表达了对大自然的喜爱赞美之情。
5、聆听歌曲,积累背诵
请同学们聆听《暮江吟》这首歌。伴随着美好的旋律,让学生跟着唱,进而背诵诗歌。
六、 教学板书
暮江吟
——唐· 白居易
傍晚: 残阳 —铺— 江水 “夕阳西沉”
夜晚: 月-----似——-弓 “新月东升”
露珠 ——似—— 珍珠
三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 篇4
在这个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春天,我带着一份欣喜、一份期待、一份激动、一份……的心情,走进了美丽的石岩中心小学,和这里三(4)班的孩子们一起学习朱熹写的古诗《春日》。更让我欣喜地是教研室的两位领导和教学处陈主任,还有庄老师等一起和孩子们走进《春日》。不管教的成功与否,我的心如春水漾漾。
朱熹的《春日》诗,乃咏春诗中的精品,教学这首古诗,如果仅仅停留在“解释”上,肯定枯燥乏味、了无生趣。考虑到诗人踏春赏春时高兴、喜悦、兴奋、激动、舒畅、得意的心情蕴含在诗中的每一个字中,有许多地方值得细细玩味、反复品尝,我就想:何不在学生已能读得字正腔圆、有滋有味的前提下,开启他们思维的火花,让学生先对诗人写诗时的心情作一番大胆的猜测,然后再细读推敲古诗中的每一个字词,理解意思,找到猜想的证据,小组交流后,再全班反馈,并在反馈的过程中,结合感情朗读呢?我还从有关资料中发现《春日》这首诗,不仅是一首咏春诗(赞美春天的诗),而且是一首含意深刻的劝学诗于是,我就想,我要让学生通过这首诗的学习,知道不仅仅是诗人在享受春日的乐趣,春光无限好!享受读书的.乐趣,书中滋味长!我和孩子们也应该是在享受春日,从诗句中寻找“美丽”的心情,诗人快乐,我们也快乐!学了这首诗,我们肯定也会有所启发。
基于自己这样的理解和思考,我又在“学习古诗并不枯燥,学习古诗也能兴趣盎然,学习古诗也能享受快乐”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制定了以下的课时目标:
1、诵读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
2、感受春日的美好景象,感受诗人寻春的愉快心情。
3、激发学生读书求知的乐趣。
我还确定了这样的教学步骤:
1、读春:从我们以前学过的词语、诗句中感受春天,增加积累。
2、咏春:从朱熹的《春日》中享受万紫千红的春天,感受春的喜悦。
3、惜春:从春的喜悦中感悟春光虽美,韶华易逝,激励孩子们求知。
4、绘春:将春情化为诗情,将诗情化为画意,描绘春天,赞美春天。
教学设计的敲定是在前一天晚上,我刚接手三(4)班没有过多的时间去分析学生的学情,对于小组讨论的成功与否我也没有把握。但我自信我能够驾驭课堂。
带着这份自信,更带着一份期望,我和孩子们一起学完了这一课。考虑孩子们,可能平时对课外语文知识的积累比较少,因此,课前,我准备了些有关春天的好词佳句,让他们课前读读,即增加积累又营造了一种“春的气息”。
但教学过程并不如我所愿。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失败!我的最后一部分惜春竟然没有时间来演绎!一种失败感油然而生!我不明白为什么孩子们居然不投入,不热情!而且还有那么多老师听课?是我的诗情不够?是我的教学设计有问题?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听课的老师马上就找到了症结所在:
首先,是板书杂乱无章。当学生把诗人的心情猜测出来后,可引导学生给这些词语归归类,这样学生的学习思路会更清晰。不至于黑板上那么多同类的词语,杂乱无章,而且浪费时间。陈主任指出这个板书简直就是空洞无物。是呀,我为什么不让学生把找到的“证据”写在黑板上,而不是写写什么心情的词语?
其次,读的不够,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读,教师亦没有和学生一起亲近文本,导致后面的讨论成了空中楼阁,学生亦是雾里看花,没了兴致。
第三,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充分发挥,一开始教师就对学生不信任,觉得他们想不出什么有关春的词语,诗句,于是自作主张,提供一些美词佳句让学生读,结果学生读得不热情。整个教学过程很少考虑学生的感受,分析学生学情,正如陈主任所说“好像是上给听课老师看的”。结果连“底”都没保住。
本来应是领着学生走进春天,结果却是领着听课老师到泗水河畔,走马观花了一下,学生却还在春外!
三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 篇5
教材分析
《 山村的早晨》是一篇诗歌,描写了山村早晨的美丽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山村早晨的喜爱之情。优美、流畅的语言,严谨的结构,清楚的条理,又饱含着深情,是这篇课文的特点。教学中应引领学生走进其中去解读,去品味,去领悟,去熏陶。
教学目标
针对学生实际和本课的教材特点,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积累文章中的优美的语句。
2、读懂课文,想象画面,完成读、说、写有机结合。
3、在美的感受中陶冶情感,体会山村早晨的美丽景色。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体会山村早晨的美丽。完成读说写有机结合
教法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将教学方法确定为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情境教学法”和“以读代讲法”。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直观教学手段,创设情境,极力烘托情感,让孩子们在研讨、合 作、反复朗读中感受早晨的美丽与希望,真正做到“以读为本,关注人文”。
学法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及认知水平,运用合作探究、品读感悟的方法学习课文,让学生在读、思、议、写中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使其在乐于参与的情境中主动、自主、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
本课采用两课时教学,如下是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播放课件:欣赏山村早晨)能说说你看完画面的感受吗?而后,引用古代诗人邵 雍 的诗自然的转到:“那么现代诗人盖尚铎笔下的山村的早晨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一句 话,拉近了孩子们与课文的情感距离,为后面各环节的教学作好了情感铺垫。 2、再读课文,边读边想。
(二)引导探究,读中感悟
1、初读课文,质疑感知。
学贵有疑,有了“解疑”的兴趣、动机,才能产生主动探究的愿望,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去思考,去实践。因此,在学生自由读完课文后,引导他们想一想:“你觉得山村的早晨是什么样子的?”鼓励学生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从而找到本文的中心词“美丽、宁静、充 满 希望” (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所以在这一步骤重点指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来理解课文内容。)
三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 篇6
1、说教材:
《攀登世界第一高峰》这篇课文是对我国登山健儿攀登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真实记录。文章按时间顺序记叙我国登山健儿1960年攀登珠穆朗玛峰最后登顶的时刻。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13米,为世界第一高峰。这里气压变化不稳定,没有植被,空气中氧气含量少。攀登珠峰是一项挑战身体极限的运动,需要勇气、毅力和充分的准备。我国登山健儿登顶的成功,向世界展示了中华儿女不凡的气概。
文章脉络清晰,所述的中国登山队员攀登珠穆朗玛峰的经过,着实让人感动。但是,那个年代离现代的孩子们太远;孩子们对登山运动也不太熟悉。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缩短孩子与文本之间的距离,让他们能真真切切地去感受,去体验,从而能真正体会文章的主旨。
2、说学情:
三年级的学生在入学两年多的学习中,在识字,阅读,说话方面都有了一定的基础。在识字方面,完全可以让学生通过课前预习,课上小组合作学习交流,教师当堂复习巩固,来学习文章中的生字。
在前几个单元的学习中,学生们已经学会了预习课文,复述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理解字词。在此基础上,本单元的训练重点为指导学生根据课文里不理解的字、词、句,提出问题。并通过阅读文本,交流,讨论,解决问题,感悟真谛。
三年级的学生也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所以在学习课文时教师主要起到引导作用,引领学生走进文本,通过多读课文来理解课文内容,从而体会出中国登山健儿不畏艰险,勇于挑战极限的勇气和毅力,以及队员之间互相合作的团队精神。
3.说教学目标:
根据单元目标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来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具体目标详见[教学设计及说明]部分。
目标之一在于知识点的落实。本篇课文有十个生字,在教学时可以结合讲读课文分散学习。“蹬、斩、骤、噙、钉”这五个生字要注意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而“蹬、骤、噙、堪”这几个字字形比较复杂,教师可以在板书时,指导学生写一写。在理解“骤然,疲惫不堪”词语的意思时,可以结合课后词句活动室中的'第一题,让学生通过找近义词的方法来理解。而“不可逾越、斩钉截铁”的意思也可以通过读课文,借助课外资料,查找字典的解释等学生认为合适的方法来理解,充分调动学生已知,来帮助他们学会还不了解的内容。
目标之二、之三是能力点的落实,让学生在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训练学生具有边读课文,边思考的学习好习惯。教师还利用文本资源,创设情景培养学生具有提出问题的。
目标之四是情感目标的落实,让学生通过学习课文,了解中国登山健儿攀登世界第一高峰的故事,体会登山这一极限运动的艰辛。感悟中国登山队员勇于挑战极限的勇气和毅力,以及运动员之间的互相合作的团队协作精神。
三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绝招》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本单元围绕儿童丰富多彩的童年生活这一专题展开。这篇课文从一个侧面展现了农村孩子有趣的生活,讲述了主人公小柱子和小伙伴比绝招,没能取得好成绩,觉得丢脸,经奶奶的点拔认识到绝招是可以练的,他终于下苦功夫练出了一手绝招:口算乘数。小伙伴对小柱子十分佩服,约定暑假再比绝招。这篇课文富有童心童趣,文中细致刻画的小柱子的形象是这个年龄段孩子的典型代表,孩子们可以从他的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自尊,好强,不服输。课文中还蕴含着丰富的道理:只要勤学苦练,就能练就一身好本领;要练,就练对自己的未来发展有用的本领。这是对科学知识、对刻苦求知的一种价值认同,这也是本单元组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
二、说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结合本组课文的训练意图和学生实际,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人物对话。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绝招是练出来的,要练有用的绝招的道理。
3、抓住“小柱子始终没有忘记大树下的尴尬,暗暗在练自己的绝招”这一语文训练点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想像并练笔小柱子是怎样暗暗练绝招的,从中感悟道理,激发学生努力学习,刻苦求知的愿望。
本课教学重点:体会小柱子两次比绝招的前后不同,体会童年生活的`快乐。
难点:激发学生刻苦求知的愿望。
三、说教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我选择的教学方法有:
1、朗读法,通过朗读,将孩子们从声音世界过渡到文字世界,这是使孩子们喜欢上阅读的一条重要途径。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运用自读、小组讨论读、自主选择读、扮演角色读,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
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语感。
2、讨论探究法,以讨论的方式进行学习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读写结合法,注重读写结合,在熟读基础上,让学生对课文做东进行想像写作训练,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对课文蕴含哲理的理解,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4、以多媒体为教学手段的情景教学法,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起学生自主学习、思考和感悟。
四、说学法
基于教法,学生的学法是:
1、自读自悟,读悟结合,以读促悟,以悟生情。
2、抓重点词句,品读感悟,积累和丰富语言,运用语言。
五、说教学过程
下面,我说说本课的教学程序: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一组图片,让学生感受其中人物的本领高超,说说他们的本领是怎么来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我以“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小结并指出:孩子们,这都是他们的绝招。你知道什么是绝招吗?这节课,我们就去看看几个小伙伴的绝招。
【如此导入,学生的听觉、思维、想象都被调动起来,激发了学生学文的兴趣。】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赶快打开课文,看看他们都有些什么绝招,自由朗读,注意要把课文中的生字读正确,课文读通顺。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次。再出示本课难读词语:孩子们读的真认真,这里有几个词语很难读,谁来试试?
请同学们再次阅读课文,这次你可以快速的浏览。边读边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快速度读了课文后,我问,你能用“尴尬”和“羡慕”这两个词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吗?并及时表扬学生真了不起,这么长的文章竟然读成一句话。
【三年级,虽然向阅读教学过渡,但字词教学还是占主要成分。以课件展示难读词语,帮助学生读准字词,读通课文。阅读包含学生和文本的对话的过程,在这里,我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培养学生自主读书的能力和感知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
3、研读赏析,品味语言
这一环节有两个模块:
模块一:感受第一次比绝招的“趣”。
第一次比绝招时,小柱子为什么觉得尴尬?请同学们小声读1-5自然段,从中找找课文中是怎么写的?
学生很快就会找出小伙伴们分别是怎么比绝招的经过的句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找出一些关键词,如“唯独、鼻尖出了汗、想了想、不料、立刻、还”等词语,联系生活体验,感受其中的“趣”,知道三胖的绝招是(板书:憋气时间长),二福的绝招是有(板书:武术专长),体会小柱子尴尬的原因,即小柱子认为自己没有绝招太丢脸了,自己已经使出浑身解数了,没想到二福是技高一畴,真是太没意思了。再出示课件,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人物的绝招练习朗读。并让学生夸夸自己喜欢的人物,进行说话练习。(设计意图:抓住文本中的重点词语,让学生浮现出一幅幅画面是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能读出画面是学生和文本之间有效对话的结果。)
模块二:体会第二次比绝招的“韧”
太丢人了,小柱子蔫蔫地回了家?发生了什么呢?我们一起合作读读吧。课件出示小柱子和奶奶对话的相关课文内容填空,让学生在小组内朗读课文 自然段,并讨论完成。知道小柱子听了奶奶的话,明白了原来三胖的绝招是先天拥有的,二福的绝招是他勤学苦练的成果。(板书:先天拥有、勤学苦练)再引读课文12自然段。(设计意图:通过填空的方式,训练学生把握课文内容的能力)
第二次比绝招时,小柱子却得到了小伙伴们的羡慕。这是为什么呢?请同学们默读13-17自然段。课件出示小柱子的话,谁来角色扮演小柱子,读出他自信的样子。
这么难的绝招,小柱子是怎样练成的呢?引导学生想像,幻灯出示填空,进行课文的补白练笔。如:“清晨,当东方刚刚露出鱼肚白的时候,小柱子——夜深人静,只有星星在眨着眼睛时,小柱子——每当别的小朋友在尽情玩耍嬉戏时,小柱子——当他练绝招遇到困难时,小柱子——”(设计意图:课文补白练习,训练学生的扩散性思维,又加深了学生对小柱子自尊、好强、不服输个性的体验,同时利用说话练习,加深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感受,体会主人公为此付出的努力,即勤学苦练。)
教师小结:正是这份努力与坚持,小柱子才练就了令人羡慕的绝招。谁来夸夸小柱子?以激发学生的将文本情感转化为自身的情感。
4、深入生活,情感升华
孩子们,小柱子因为自己的努力,一扫第一次的尴尬,练成人人羡慕的绝招。其实,在
我们的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人也经过勤学苦练,练成了绝招,获得了成功。(教师出示刘翔、千手观音图片,深情讲述他们成功的秘诀,运用陶冶教育法,使学生的情感再次得到熏陶与升华)
师小结:绝招,除了个别是天生的以外,大部分,还是靠坚持不懈、刻苦努力地练出来的。我们也是一群普普通通的平凡人,只要我们肯努力,坚持不懈,就一定能练成自己的绝招!(完成板书:勤学苦练出绝招)
5、课外延伸,布置作业
(1)、说说自己的拿手本领是什么?你是怎样才有这个本领的?你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怎样把这个本领更上层楼?
(2)、想一想他们后来再次比试绝招会是怎样呢,请你展开自己的想象续写《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