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瓦尔登湖》心得体会

时间:2023-06-06 读书心得 我要投稿

读书《瓦尔登湖》心得体会

  当我们经过反思,对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时,好好地写一份心得体会,如此就可以提升我们写作能力了。那么写心得体会要注意的内容有什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读书《瓦尔登湖》心得体会,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读书《瓦尔登湖》心得体会

读书《瓦尔登湖》心得体会1

  梭罗,1817年7月12日生于康科德城,1837年毕业于哈佛大学,1838回到家乡,执教两年。他于1841住到了大作家、思想家爱默生的家里,当门徒,又当助手,并开始尝试写作。1845年3月,他向别人借了一柄斧头,就孤身一人,跑进了无人居住的瓦尔登湖边的山林中,自己砍材,在瓦尔登湖畔建造了一个小木屋,并在小木屋住了两年零两个月又两天的时间。

  到瓦尔登湖畔,他是想找一种自己的生活方式。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梭罗伐木造屋,掘地种粮,捕鱼狩猎,他吃湖里钓上来的鱼和自己种出来的豆,他在小木屋周围种豆、萝卜、玉米和马铃薯,然后拿这些到村子里去换大米。他自食其力,完全靠自己的双手过了一段原始简朴的生活。

  他不吸烟不饮酒。他精确计算出维持最基本生活所需要的花费:造屋用去28元1角2分,生活一周需2角7分……这样推算下去,他发现一年中只需要工作6个星期,就能挣足维持健康生活所需的金钱。

  梭罗在悠闲自得的'耕耘垂钓,散步泛舟,采果狩猎,用大量时间享受自然的同时,他每天还在读书、思考、写作。他用心观察自然、用身体验自然、用脑思考自然,回到了大自然的怀抱,探索周围的一切。细微地注视湖水的纯静透明、林木的葱郁碧绿、动物的活泼可爱、收藏的沉甸果实以及四季变化,春天的来临,冬日的湖面,太阳升起……

读书《瓦尔登湖》心得体会2

  梭罗在瓦尔登湖居住两年半的时间,进行身心与自然的触碰,思想与万物的摩擦,他所洞察到的,是每个人心中最贞洁的花海。

  梭罗所敬仰的是生于自然,用于自然。在整本书的开始,看似普通的生活方式,朴实的文笔语言,却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他认为我们生活在喧嚣繁杂的尘世中,应该为了自己内心的追求去生活,而不是被现如今城市,农田的生活环境所禁锢,工作日复一日,耕地年复一年,从这一代,传给下一代,使日后的人们永远被土地禁锢,永远被工作束缚,而每天的生活就是为了生存而活着,在梭罗看来,在这样纷争的环境中,只有进入自然,去聆听内心的话语,去感受万物的和谐,通过雨声来洗刷沾满自己身上那尘世的污秽,用孤独去深思自己内心的渴望。

  他不仅有对生活的追求,也有对自然的'敬畏。虽然在瓦尔登湖旁自己建造了一个小屋,但是他从不去打扰森林中原本的主人,总是用眼睛去观察自然给予他们的恩慧,用耳朵倾听大自然中的音乐盛典。并且将商人们的贪婪,自私,予以抨击,为了利益流量,将原本的生态环境进行开发,利用,他们关心的只有每日的收成,也仅有这个。

  梭罗所追求的正是一种与世无争的心态,一种心属自然的向往,一种整洁而淳朴的生活。海子在生前身上总会带着这本书,在海子的诗:我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正是对那样对纯洁生活的渴望,正因为感受太深刻,对现代环境的厌恶,对朴素生活的渴求,使海子与死神慢慢靠近。

读书《瓦尔登湖》心得体会3

  梭罗的《瓦尔登湖》,有一种治愈的魔性,是一种来源于自然,又回归于自然的治愈能力。全书浸润在一股简单而又真实的气氛之中,恬淡宁静,让人的心灵甘于沉寂,于无声处体悟那种徜徉于山水竹木的诗远情怀。

  在他的笔下,瓦尔登湖仿佛拥有了生命,那座小木屋,不仅满足了读者的幻想,更为我们营造了一个拷问心灵的场所,一个在物欲横流时代里的中流砥柱。梭罗生活在一个工业文明突飞猛进的时代里,科技进步带来的物质享受让许多人都迷失了方向,甘愿沉沦在城市里,以牺牲自由和践踏人与自然的平衡作为代价的。作者敏锐地洞察到了这一弊端,并决定用自己的努力,去唤醒沉睡在人们心底的',尚未泯灭的良知,进而改变那种重物质,轻精神的浮夸世风,从而完成一个时代的救赎。

  隐居避世可以说是一种逃避,一种对于现实宣泄不满的表达方式。不同于五柳先生的桃源卧梦,篱菊养心,这种身处时代洪流之中,而无可奈何的无力感,深深刺痛了我的神经。五柳先生的避世是一种隐晦的入世,他无时无刻不想重回朝堂之上,为了他的理想而坚持着,看似平淡的外表背后是一颗火热的炎炎赤子之心。而梭罗则不同,他的远离则是发自内心的,一种深深的绝望。这种莫名的痛苦无从言说,别人不懂,也不愿意懂。他唯有向自然倾诉,像那一片蔚蓝的,毫不参杂半点尘世渣滓,空明如洗,澄澈似练的瓦尔登湖倾诉,诉说着他那绵绵不绝,如泣如诉的动人回目。

  遇见瓦尔登湖,是梭罗的夙愿。别人称他自然随笔的创始者,倒也是名副其实。在康科德的小木屋里,他完成了他的超验主义的实践,在这种依山傍水的环境里开始他的灵魂之旅。他相信自然是有灵性的,必然能够读懂他的心声。到处是工业化气息的城市里,自然早已失去了生存的土壤,人们为了活着四处奔波,这一切让他感到窒息,生发出对于生的恐惧。为此,他选择远离,选择了牺牲优越,地位,以此来成全精神的完全解放。他曾经说过:你走出了失望之域,又走进了绝望之乡。只有我们醒着,黎明才是黎明。多么贯彻人心的肺腑之言啊,这种苏格拉底式的旷达与自信,鼓舞着一代代人勇敢追逐心灵的光明。

读书《瓦尔登湖》心得体会4

  “你得成为一个哥伦布,寻找你内心的的新大陆和新世界,开辟海峡,并不是为了贸易往来,而是为了思想融合。”本书作者亨利·大卫·梭罗,美国作家及自然主义者。《瓦尔登湖》是他的代表作,也是美国的经典读物。

  个人认为这本书适合想了解大自然而又没办法深入自然的人,喜欢探究生活和内心的人。因为该书有冗长的内心独白和细碎的生活细节的描写。

  瓦尔登湖是一个美丽的湖,书中有好多描绘湖的地方。如“九月一日,我发现三两株小枫树的叶子已经红了,离湖不远就在三株岔开的白杨下,一个胡角上,临近这水。啊!它们的颜色诉说着许多的故事。慢慢地,一个又一个星期,每株树德特性都显现出来了,它在光亮如镜的湖面上欣赏自己的倒影。每天清晨,这个画廊经理便取下墙上的旧画,换上一些新的地方画家幅,鲜亮而和谐的色彩多人眼目。”将大自然比喻为画廊经理的`表现方式,拟人化地写出湖的美景。

  书中的“我”,生活得很满足,他没有豪宅,也没有亿万财产,但是他过的很充实。几平方米的小木屋,再加一块小土地,就是生活了。每天吃自己亲手做的食物,用最原始的方法,展现食物最真实的味道。喜欢吃什么,就在方寸地里种什么,也不必把杂草都去除,或许能得到意外之喜。待收获季节,收获自己劳动得来的果实,那是一种怎样的体会,有些时候,思考思考人生,和邻居聊聊天,钓钓鱼,看看风景,这种生活是怎样的,有些时候,思考思考人生,和邻居聊聊天、钓钓鱼、看看风景,这种生活是怎样的惬意。

  我想,梭罗的这本书只是展示了他自己寻找自我的过程,他交给我们一个方法,关键还要靠我们自己去寻找。也许很多人也向往瓦尔登湖那样的世外桃源般的生活,认为那种生活一定会是美好的。但,这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而已。作者在瓦尔登湖生活了两年,最终离开。并不是瓦尔登湖不美,也不是因为他厌倦,而是他发现,其实所谓的世外桃源只存在于自己的内心。如果你内心贫乏、无法平静,就算是环游世界,对你来说没有什么差异,你永远找不到世外桃源,因为它只会存在你的心中。

  我常想起书中路人留下的一句话,“最高贵的心灵,是最能知足自满的”。世界的每个角落都绽放烟火,风景是不缺的,却缺的是一颗能体会美的心。乡下的人向往城市繁华喧嚣的生活,而城市里的人羡慕乡下那平静悠闲的日子。为什么三毛能在撒哈拉沙漠上找到那么多美丽的故事?为什么梭罗能在那么差的物质条件下过着让今人艳羡的诗意生活?

  生活不在别处,认真对待生活,主动对生活索取,回过头,此处便是你的瓦尔登。

读书《瓦尔登湖》心得体会5

  第一次读《瓦尔登湖》是在大学,十八九岁的中文系少女,从这本书中读到的是梭罗的单纯与真诚,是他丰饶的内心,是他对大自然的热爱。第二次读《瓦尔登湖》是一年前,四十多岁的中年女人,从这本书中读到的是作者追问真心的勇气,是坚守初心的执着,是他对生活本质的洞悉,对世界的深情。

  《瓦尔登湖》不是一部小说,不能靠曲折动人的情节,来抓住读者的心。《瓦尔登湖》也不是一本诗集,不能靠凝练的语言与新奇的意象,来引发读者无尽的想象。这,只是一本生活随笔集,没有什么情节,也没有什么华丽的辞藻。

  人们把梭罗称为“自然主义文学的始祖”,或许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他感兴趣的生活主角是大自然,是大自然中的生灵,大自然中的声音,以及那些以自然状态生活着的人们。二是因为他对自然的书写,采用的是最质朴的形式,平实而简洁。作者博览群书,却让人感觉不到掉书袋的卖弄与晦涩。书中记录的生活是简单而真实的,一个人的生活日常,所思所想。书中记录生活的方式,也是最为素朴的,没有一丝粉饰,不带一点夸张。书中的语言,睿智、真诚、简洁、浅白,同时又时时透着几分幽默。

  一个读完大学,喜欢哲学、历史和文学艺术的年轻人,突然做出一个决定,带上一点儿钱,带上一点儿最简单的生活用品,去瓦尔登湖边生活。在那里,他亲手搭起一座小木屋,一盏灯,一张小桌,几把椅子,两个煮饭的锅,几件餐具,成了他的全部家当。

  他的新家,位置选得刚刚好。这里可以让他享受宁静,平日里少有村里人光顾,也听不到邻居的吵闹声;这里又不会让他的生活与世隔绝,旁边的小村离得不远,走路十几分钟就能去那里的小商店买些所需的东西;一条铁路就在不远处,一天中能听到几次火车的轰鸣声;在这里他能见到那个沉静寂寞而又快活的伐木工人,也能见到一两个因好奇而前来造访的村民。

  他的新家虽然简朴,却有最美的房间装饰画,那是窗外随时扑入眼底的`风景,有时是一片茫茫雪野上几行细碎的动物足迹,有时是向晚的余晖洒落在林间的空地上。他的新家有最美的后花园,有树林,有鸟鸣,有湖水的微波,有湖中自在的游鱼。

  他家里有最可爱的宠物,啄木鸟在笃笃笃地啄树;知更鸟刚在屋子对面的松树上做了一个新窝;一只浣熊在林间游荡,几只山鹬在泥土里翻找虫子。他家里能听到最好听的音乐,那是鸟儿们在山核桃树林里歌唱;那是熟透了的果实突然落在地上,那是鹧鸪在拍打翅膀,那是一只苍鹘在唱着哀伤的歌。

  梭罗有一支妙笔。这支笔,总能让人看到他所看到的,听到他所听到的,仿佛身临其境一般。这支笔,总能让你跟他一起笑,跟他一起思索,仿佛你就站在他的身旁。

  有时,我会设想一下梭罗的样子,一个身形高大瘦削的年轻人,眼睛不大,眼底却透着智慧与善意的光。在陌生人面前,他有些羞涩,有些沉默,有些不善言辞;在心意相投的朋友面前,他却能眉飞色舞,侃侃而谈,风趣而幽默。大部分时间,他不多言,脸上没有什么笑意,甚至有几分冷漠。其实,他的心里住着热情、住着爱;住着雷霆风雨,住着风平浪静;住着冷静,住着幽默。这样一个人,我想和他相识,一起坐坐,一起聊聊。只是,不知道,他愿意不愿意。

  四十多岁的我,工作二十年,上有老,下有小,每天的生活充实而忙碌。可,有时我也会问自己,为什么活着,自己想要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走在大街上,看着身边的车水马龙,人来人往,有时会想,大家如此忙碌究竟是为了什么。或许很多人都会回答,为了生活,为了自己,为了家人。如今,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里,生活丰富多彩,商品琳琅满目,很多人已不必为维持基本生活而奔波劳碌。不过,或许你也像我一样,总能听到或看到身边太多的不满足,想要更大的房子,想买更豪华的车子,想用更高级的化妆品,想穿更大牌的服装,希望孩子能上最好的学校,盼着老公体贴又多金。

  欲望像是一根导火索,一旦点燃就会四处蔓延,越烧越烈;欲望像是一种超强传染病,自身的免疫力稍低,就会被传染,且一发而不可收拾。人们忙碌着,为了这张似乎永远也填不满的欲望之口;人们焦虑着,担心欲望的肥皂泡会突然被碰破,希望的一切在瞬间成为泡影。

  不知道,你是否也像我一样,有时会站在某处发呆,似乎迷失了努力的方向;不知道,你是否也像我一样,有时会突然追问,自己的存在有什么价值,自己真心想要的是什么样的生活。这时候,或许读一读《瓦尔登湖》是个不错的选择。或许,你我不必像梭罗一样,去找个与世隔绝的地方离群索居。或许,你我可以像梭罗一样,找个时间,给自己寻一片心境,体会一下简单生活的乐趣,听听大自然的声音,看看花开花落、草长莺飞。或许那时,我们心中的焦虑会少些,更少些,甚至会慢慢消失。

  陶渊明有诗云“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问问自己的真心,想想自己的初心,知道自己的真心,记着自己的初心,无论生活在何处,我们都能做到恬然沉静而内心笃定吧,就像梭罗一样。看一本书,掩卷细思之后,重返生活的我们,心境早已不同。

  或许,这就是梭罗送给我们的礼物;或许,这就是《瓦尔登湖》带给我们的惊喜吧。

读书《瓦尔登湖》心得体会6

  合上《瓦尔登湖》墨绿色的封面,一股清凉的湖水已然汇入心间,澄澈见底,将心境荡涤得如一泓秋水,不染纤尘。正如徐迟先生在《序言》中所说:“《瓦尔登湖》是一本静静的书,一本寂寞的书,一本孤独的书,是一本寂寞、恬静、智慧的书。”它只适合在“寂寞和恬静”时阅读,静静地读,读得静静。我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瓦尔登湖》是属于心灵的。

  这本书的封面上有这样一幅耐人寻味的图片:两行向远方延伸的铁轨中间,立着无数挺拔的大树。这是否是本书在以一种含蓄的方式暗示着我们别的一点什么?梭罗说:“来到这片树林是因为想过一种经过省察的生活,去面对人生最本质的问题。”我在想,在现实的世界里,现代文明改造和穿越自然环境之前,是否也该多一些自省与自察?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瓦尔登湖》又是属于现时代的。

  由此,《瓦尔登湖》在阅读空间中占有两个起点和终点,那就是心灵和现时代。

  梭罗原是个要在人世有所作为而不是个出世的人,然而在两年多的湖边生活后,他看破了“红尘”,感到人世扰扰,荣华富贵,不过是一个人的贪婪,他要对之心平气和,一无所求。当然,一个人从对人世有所求到无所求,这是一场艰难的心路历程。今天,我们观照梭罗的这条起伏的心灵历程,不知能否多一分理解和感悟。在这个丰富多彩的时代里,要一个人对生活无所求,那是苛刻,但对“所求”多一些节制,则是理性。我们无法也无需戒绝自己对生活的“所求”,但同时是否也该有些出世的精神来面对这个不复简单的世界?在越来越考究的'生活中,心灵的罗盘仍固执地指向简单和质朴。因此,斑斓的VCD节目和浓酽的咖啡之外,读一读《瓦尔登湖》,让心沾染一点湖水的静谧清凉,多一分恬淡与洒脱,少一分浮躁,其实不是时髦,而是必需。

  种豆、筑屋、焙制面包,对大多数享受城市文明的人来说,都是遥不可及的梦想。在今天,城市生活越来越便捷和考究的今天,又有谁向往这些呢?而且在地皮越来越紧张,自然生态环境日益萎缩的今天,有此梦想的人又能到何处实现呢?

  现代生活给人类提供了几乎随心所欲的舒适,水泥建筑抒情地摩天,水泥路面光洁少尘,而地下水却在不断地下沉,天空出现臭氧空洞,酸雨腐蚀我们的视觉。我们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时,又给自己埋下了生态陷阱,因而只能用回归自然来安慰自己的无奈。我们的祖先在被自然奴役时,敬畏自然,崇拜甚至神化自然,而作为子孙的我们,却颠倒过来,蹂躏、奴役、称霸自然。

  然而笑容还没来得及绽放,历史这块魔方已经从正面翻转到反面:水土在流失,大地在沙漠化,物种在减少,人间变成污染的烟尘世界,自然又在嘲弄企图称霸地球的人类了。

  如果我们少一些贪婪,少一些索取,如果人间多一处瓦尔登湖,人类就会多一条后路。这该是《瓦尔登湖》的一句隐语吧。《瓦尔登湖》是x人民出版社“绿色经典文库”中的第一本,这样的定位,也是编者的一番良苦用心吧。

  梭罗在书中这样表述:“不必给我钱,不必给我名誉,给我真理吧。”我想,这真理该是:热爱自然,创造生活。

读书《瓦尔登湖》心得体会7

  正如徐迟先生在《序言》中所说:“《瓦尔登湖》是一本静静的书,一本寂寞的书,一本孤独的书,是一本寂寞、恬静、智慧的书。”它只适合在“寂寞和恬静”时阅读,静静地读,读得静静。我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瓦尔登湖》是属于心灵的。读书中都会依稀闻到瓦尔登湖边那片树林的青涩气,和那湖水潮湿的新鲜的水气。内心感觉有一种来自遥远时空的愉悦,感觉自己的思想跟着梭罗在这本书里自由自在地跑步呼吸。目光透过文字,我仿佛看见一个叫作梭罗的28岁的年轻人,孤身一人来到距离康德镇两英里的瓦尔登湖畔,在最短的时间里,花了不到28美元,用自己的双手在湖畔盖起了一座实用的小木屋,并生活了两年零两个月又两天。

  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梭罗自食其力,他在小木屋周围种豆、萝卜、玉米和马铃薯等农作物,用收获的果实来填饱自己的肚子和补贴家用买生活必需品,完全靠自己的双手过了一段原始简朴的隐居生活。无论是晴天丽日,还是风雨雷电,都可以看见梭罗独自穿行于郁郁葱葱的大自然中,就一个人,十分简单,十分安静地面对着那片湖水和那片山林。生活犹如春水般的不凉不热,又有如夏日中的黎明时分,充满神秘和阳光的气息。其实梭罗并不是一位隐士,而是一个生命的探险者,他不是为了逃避生活,而是想以一种赤裸裸的姿态去直面生活,走进生活的深处,为人们提供生命的真信息。

  在《瓦尔登湖》的第一章中,梭罗就已经向读者说明,他在瓦尔登湖的隐居生活是为了证明一个观点,即人类真正的生活必需品通过简单的劳动就可以轻易地获得。在书中,他这样说明自己来到瓦尔登湖的意图:“我隐居在林中,因为我希望活得从容,只和生命中最本质的东西周旋,看我究竟能否领略其中的奥秘。以免待我将死之时,才发现我原来听天由命,我想深入生命,以摄取精华,我想藉此坚忍不拔与精心简朴的`方式,剔除生活中的一切累赘,以大刀阔斧的方法,摘取生命之核,显其最根本之面目。

  生命如无核之果,我也将此显露给世人,如能通过体验而获正果,也可将其福音带给世人。”在书中,梭罗还从经济角度详实地记录了他在隐居期间的所有经济记录,他用他记录的数字证明了简朴的生活方式。—个人隐居生活的实际可操作性,他试图鼓励人们要简化生活,将时间腾出来来深入生命,品味人生。他通过自己的生活实验,告诉世人不要被繁纷复杂的生活所迷惑,从而失去了生活的方向和意义。他认为:“假如人们能过宇宙法则规定的简朴生活,就不会有那么的焦虑来扰乱内心的宁静。”而他短暂的一生也证实了这一观点。梭罗,他的思想比我们走得深远,他超越了感官的愉悦让思维的触觉深入生命和自然的内核,让灵魂找到了一个依托的所在,同时将自己的内心对生命的种种感受,提纯为一种精神一种智慧,让人们从中获得生活的勇气和智慧。会让我们自然而然地联想起“种豆南山”、“采菊东篱”的陶渊明,这位归隐田园的东方自然之子,他自耕自作,观照自然和生命的本身,让生命和自然相融,同样也曾给我们以最直接最真实的启示。

  这是梭罗们的伟大之处,也是所有伟大心灵的非凡之处,他们的光芒总是辐射人间,让许多在尘世漂泊的灵魂找到安宁的家园,不至于在纷争的名利场中迷失自己,不致于被泛滥的物质异化而丧失了人性的本真。

读书《瓦尔登湖》心得体会8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书是《瓦尔登湖》。

  这是一本让人心归宁静,充满希望的智慧大作,书中充满了梭罗对社会,对制度,对人类,对生命等等不凡的见解,当人们逐渐失去田园的宁静,它便被整个世界阅读和怀念。

  初读时我有很多不解,看到前面的章节,觉得生涩无聊又难以理解。作者说自己在湖边种了哪些东西花了多少钱多少成本等等,从叙述的方式来看,感觉比我往日所看的文章逊色多了。

  后来,他给予我最大的震撼还是书中对生命、对理想、对自由的向往和推崇,启发我们寻找生命最本真的意义。他说:“最富有的时候,你的生活也是最贫穷的。吹毛求疵的人即便在天堂也能挑出瑕疵,一个安心的人在哪都可以过自得其乐的生活,抱着振奋乐观的思想,如同居住在皇宫一般。犯不着千辛万苦求新,无论衣服还是朋友。把旧的翻新,回到它们中去。万事万物没有变,是我们在变。”这句话闪烁着人性的光芒,让人对财富观有更深的理解。

  其实,金钱和幸福不是相等的,因为幸福是一种从心底发出的满足感,金钱虽然能满足你的需要但它不是支撑我们幸福的原因。自以为拥有财富的人,其实是被财富所拥有。所以他觉得“佩戴任何的肩章,都比不上我这一次荣。”

  的确,我见过一号难求的老专家骑车去看病,也见过服务生开好车来上班,我并不反对有人对物质生活品质的追求,但我觉得人更应该清楚的是,智慧与思想的充实才能够让自己的内心更加满足。王安石说:“圣人内求,世人外求。”人,只有直视自己的内心深处,才能获得最终的幸福,我们追求一生也不过是希望满足于内心的平和而已。而梭罗这样的感悟,正是他不断探索自己内心和社会联结开出的芳香果实。

  他一个人跑进了无人居住的瓦尔登湖边的山林中,开始了独居生活,他喜爱东方文化,阅读了大量东方著作,也很赞同道家思想,古人的`隐逸生活与梭罗的独居相似,都是为了寻找世间遗失的纯净与美好,而不同之处就在于古人是历经沧桑后的看破红尘,梭罗却是与生俱来的自觉的超然物外。不同于陶渊明这样的避世隐居,归隐田园,梭罗不是逃避现实,而是追求现实,是对生命本质的一种探索。千年之前陶渊明笔下的那方神奇的水土——桃花源,千百年来多少仁人志士渴望的精神圣地,又在梭罗的笔下重现了。

  让我们追随着梭罗的足迹,抛弃物质所带来的烦闷与苦恼,感受恬静的美,聆听大自然的声音。

读书《瓦尔登湖》心得体会9

  这两天又捡起梭罗的《瓦尔登湖》,这次阅读同以往阅读感受不同,这是一本让人心静下来的书,特别在当今这个浮躁的社会里,人们的心由于受到外界的诱惑太多,都静不下心来享受生活,大家疲于奔命地追求“成功”地生活,实际上很多人并不很清楚什么是“成功”?什么是“不成功”?自己内心所追求的到底是怎样的生活?什么是自己想要的生活?什么生活是健康的生活?什么是生命?什么样的生命是有意义的?人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这些问题一直在迷惑着我,困惑着我。

  徐迟先生讲:“《瓦尔登湖》是一本静静的书,一本寂寞的书,一本孤独的书,是一本寂寞、恬静、智慧的书。”这次阅读中我得到同过去阅读时完全不一样的收获,我感觉此书一定要静下心来阅读,只有让整个心沉静下来,静静地读。心情浮躁时这本书肯定是读不进去,记得当时我知道这本书时,是在20xx年,由于是美国中学生阅读极力推荐的一本,当初拿到此书时,只读了几页,实在看不进去,就放下,前两年由于儿子学校推荐此书,为了想让儿子阅读,强迫自己读完,但也是非常勉强的,因为自己读的过于勉强,儿子读不进去,我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强迫他读,最近再一次阅读,连着两天静静地阅读却得到我意想不到的收获,我发现有些书读不进去,放着,过几年人生经历不同了,心境不同,再去读时就发现它是一本非常好的.书。像帕斯捷尔纳克《日瓦戈医生》和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就是这样的,一放就十年,再拿起时,却不肯放下,这是我阅读中摸索出的一个经验,去年十月份读《日瓦戈医生》时,心情激动地无法形容,一下读了两遍。

  今天上午,大雨滂沱,我静静地跟随梭罗走进了他的精神世界,整颗心完全沉迷于他的文字中,才真正地有点读懂他,所以这本书只适合在寂寞和恬静时阅读,《瓦尔登湖》应属于心灵之书,你可以完全沉浸其中,忘记周围的一切,同梭罗一起在大自然中思考生命和生活。现在我有点明白像陶渊明、托尔斯泰、海明威等,都和梭罗一样远离都市,过着一种简单纯朴和宁静的田园生活。只有生活简单,不为生活所累,不被那些无聊琐碎的事所牵拌,我们的生活不在无谓的匆忙中被琐碎的事损耗和浪费,让整个身心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才会有时间有精力对人和世界进行深刻地思考。

  梭罗,19世纪美国最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作家、哲学家,自然主义者,他崇尚过一种简朴的生活,他热爱大自然,远离都市,隐居瓦尔登湖畔,过一种田园式的生活,他想通过自己的这次隐居生活实验,告诉世人不要被繁纷复杂的生活所迷惑,从而失去了生活的方向和意义。他认为:人们要简化生活,将更多地时间腾出来深入生命,品味人生,若人生活简朴,就不会有那么多的焦虑来扰乱内心的宁静。我一直认为人真正的幸福就是来自内心的宁静,这是物质生活无法给予的。只有内心宁静和平静,才能真正知道你的内心需要和追求,才能平和接受一切,面对一切,这也是我旅游途中领悟到,所以人一定要走进大自然,当你面对美丽的大自然风光,面对高山流水,面对天地之间的大美和草原的辽阔,当你站在一望无际的戈壁滩上,这时你才能真正体会到的幸福,是物质生活无法带给你的那种幸福。这种幸福我也讲不清,只是每当我从西部归来,人虽回来,心却留在那里的感觉,我一直喜欢在路上的感觉,只有在路上,我才会真正地静心去思考,去感悟。也许经过这些年的行走,让我的心和梭罗所倡导理念更加接近,所以再去看他的书,忽然发现他写的正是我内心所追求的,所思考的,就认为这是一本好书,实际上一本书的好坏,应该因人而异,同读书人的心有关,你认为好的,并不是别人会喜欢,有些书正好写出我想说出的话和正思考的问题,我就很激动,然后就极力推荐这本书,说这本书是好书,但此书曾经是我无法看进去的书,书的好坏还同人的心境有关,不能一概而论说它的好坏,没有统一标准。放下此书,得到对看书的一点点看法,并不全是对《瓦尔登湖》感悟。

读书《瓦尔登湖》心得体会10

  我没有看过梭罗其他的作品,只读了他最有名的《瓦尔登湖》,但足以让我从中窥到上述他所有的特质。他出生于美国建国50年后,成长于开始工业化的大时代,身边的世界一方面仍在靠大量移民建国、无法摆脱旧欧洲最底层封建思想的束缚,另一方面社会在飞速的发展中不断产生新的事物、新的生活方式及新的思想。这与当下的社会现实多么的相似,只是美国变成了中国,工业化变成了信息化而已。我们应对飞速变化的世界的同时,怎样才能保持一颗追求纯净美好的内心,不被时代的喧嚣所裹挟,梭罗给了一种答案!

  作为一名自然主义者,梭罗对于自然,特别是瓦尔登湖所在区域的描写,占据了大量的篇幅。甚至单辟章节,详尽描绘了村庄、湖、冬天的湖、森林、庄稼地、禽兽,也记载了他在这如画而单纯的环境中,如何阅读、种地、垂钓、建造居所、社交。在记述中穿插大量他的思考,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给我感触较深的有如下几点:

  他详细的记录了他的开销,精确到每一分钱。如他建造湖边的小屋,置办所有家居陈设,开荒种地。他记录这些,是想表达,想满足生存所需,靠自己动手,只需花费极少的金钱和消耗极少的自然资源。但是无论是过程,还是最终呈现的结果,都让人陶醉其中。

  他记录这些,实际上是想倡导一种与社会格格不入的生活方式。为此他对照了爱尔兰移民,为了能交得起房租,维持每日有咖啡的生活,不得不花更长的时间去做更多的工作,因而需要吃更多的东西以维持体力。但最终呈现在梭罗眼中的,是破败的房屋,凌乱的房间,以及全家人空洞无辜的眼神!我们当下的奋斗,有多少成分与那些爱尔兰移民一样,陶醉于辛勤的付出,把些许的物质享受当做奖励,在这个不涉及精神世界的循环中消耗生命呢?

  他对自然的爱,透过字面汩汩涌出,让你也好像身临其境,尽管相隔已近200年,我甚至不由得想:

  瓦尔登湖现在是什么样子?还如梭罗描述的一样吗?

  以往外国作家对自然的描绘,总感觉与本国作家的不同,但梭罗是第一个通过写作能让我身临其境的外国人,他笔下的自然,就好似中国的水墨山水,淡雅而悠远,留白处让你掩卷冥思!让你不自主的走到户外,看那些你已看过无数次的景物,竟在脑海中闪回梭罗的句子!到底什么打动了我,对于我来说是他将自己退到无比渺小的地方,去感恩自然的`一切馈赠吧!

  好的作家不是天才造就!就如同我不相信这世界有多少天才。全书中,梭罗对于各种典故、言论信手拈来,无比贴切。援引希腊及罗马神话倒正常,但是还有对于中国的孔子、孟子、曾子的引用,就让我尤为敬佩了!相比当代,那是一个信息的蛮荒时代,梭罗需要多么强烈的求知欲望,才能积累下如此的渊博学识,而且领会其中的含义!他不是受到某种挫折,或是有出世的想法才隐居湖畔,你能看到贯穿他一生的精神追求,与古来先哲的精神沟通后,短暂的隐居可能只是一种实践!

  梭罗被同时代的人视作偏执狂,直到他死后40年,才被重新定义,《瓦尔登湖》也被摆上了世界文学的殿堂;这多么像梵高,另一个我深深热爱的炙热滚烫的艺术家。他们都不被时代所接受,也许这给他们造成了一些困扰,但是他们都没有因此而羁绊,为了追逐自己的终极,甘愿受尽世人眼中的磨难,他们真的是为了创作出传世的作品吗?不是的,他们是为了成就自己伟大而高尚的灵魂,最终将精神的升华通过某种艺术方式传递出来,因与世人的追求是如此的不同,才让人们,那些如移民般只为活着而活着的我们,打开了一条窥视生命本真的窄缝,如果你愿意,可以整顿身形钻过去,那怕被那条缝隙划的伤痕累累,但相信那边的阳光,足矣照耀你的灵魂!

读书《瓦尔登湖》心得体会11

  反反复复地读着梭罗的《瓦尔登湖》,真的很感动。他的文字是朴素的,但他的思维是独特的。我确信那是一个睿智的老人。我明白他在瓦尔登湖独居时年纪并不大,即便死去时也称不上“老人”,但他却给我一种唯有老者方有的广博、沉稳和智慧的感觉。他与孤独为伴,但并不消沉。他那么热烈地爱着自然,用孩子般的想象遨游并描绘着自然。他进取地探索着人与自然的关系,坚定地维护着自然的古典生态。他相信:人类唯有在大自然中才能保有自我的纯美天性。所以热情地讴歌着心中的女神——瓦尔登湖,这又何尝不是每一个人心中应保留的一块圣地呢

  关于梭罗,我是很矛盾的。我在认定他有着老者的平和睿智的同时,脑中又时时会浮现出这样的一个身影:一个孤独的孩子,独自漫步湖边或徜徉林中,没有惊慌,也不显无助;看着那蓬勃华丽的生长着一切,内心充满着喜悦,似乎他也参与了创造,他也能够随之生长起来。那份自在自得让他俨然成了山林之王;然而他又断不肯凌驾于万物之上的,他只想做自然永远的孩子。

  是啊,他是自然的'孩子,但这不是一个对世界的新奇叽叽喳喳叫嚣个不停的孩子。我常常惊诧于他的那份好奇与平静。他静静地打量着一切,不管是喧嚣的城市,还是静谧的山林。他静静地思考,思考着人类伟大的创造力,也思考他们唯我独尊的行径。他是人类的尊者。他以一颗安静而纯粹的心灵,以一颗高贵而智慧的头颅俯看着茫茫众生。他在工业革命初期便预见到了一两百年后的今日的现状。他关怀着人类,又蔑视着人类。他担心一切完美的事物都会随着人们功利目的下的发展而消逝,瓦尔登湖也将要成为记忆之湖。甚至记忆都会淡去,直至不复记忆。

  以前,我一向以为我能够如梭罗般的生活。我甚至也在尝试着那样做,只可惜我生活在一个说不上繁华却也绝非寂寞的小城。我无法弄到一块属于我的地,当然更不可能有一方真正的山水,除了把高楼的阳台安置满各种绿色植物。尽管我生活素淡,在简单中体味着生命的纯粹,但尘世中凡俗事物依然能够令我焦头烂额;我喜欢山野,却不必须能够真正归隐身田园。

  梭罗是把瓦尔登湖当作情人来爱的吧。因为爱之深切,所以不容许破坏;而生活在礼貌社会里的我们,无非是想保存着一种清野的梦幻慰安自我罢了。所以梭罗便具有了独一无二的气质和迥异于常人的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