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戈多》读书心得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书心得吧。到底应如何写读书心得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等待戈多》读书心得,欢迎阅读与收藏。
《等待戈多》读书心得1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等待,是花儿的绽放;等待,是梦想的启航。但很多时候,等待却是一种迷茫。”
不明白大家是否记得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贝克特,他曾写过一部趣味且无厘头的荒诞剧《等待戈多》。
剧中描述了两个人在等待戈多的过程中做出各种趣味的动作来打发无聊时光,时间一天天过去,直到剧的结尾,他们要等待的戈多也没有来。那么戈多是谁?为什么要等待他?这部荒诞离奇的戏剧起初并不被人所理解。但之后,人们慢慢领会到这部看似离奇、不知所云的戏剧主旨之一便是对生活中司空见惯的无谓等待而进行的辛辣讽刺。
初读此文时,我甚至怀疑评选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审们是不是一个个脑袋发热,不开窍所至的呢!渐渐地,发现好像并不是这么一回事。没有明确地披露戈多的身份恰巧是贝克特的高明之处!可是一向都有人在探寻着戈多究竟是谁…为此,贝克特给了一个解释:“我们如果明白戈多是谁,那早就在剧本中写出来了。”
而今,越来越多的人读懂了《等待戈多》,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上了《等待戈多》。
的确,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正是因为耽于无聊的等待而错了许多宝贵的机会。要明白,命运给予每个人的机会都是均等的,但幸运女神往往只眷顾那些有充分准备的'人,只是坐着静静等待而不去进取争取的人能轻易成功吗?简直就是天方夜潭!
“毛遂自荐”的故事是老调重弹。它之所以能得以流传千古,必有其予以世人某种程度的影响。众所周知,毛遂不仅仅是一个有胆识、有才华的人,他还是一个善于抓住机遇、勇于进取的人。试想,如果毛遂只是一昧消极地等待,而不去进取地推荐自我,纵然他满腹才华,也不会得到平原君的重用,哪能为国家出力?哪还会有“毛遂自荐”的美名流芳百世?
再者,如果赵匡胤在黄袍加身后稍做等待,必将以篡君谋权之罪而被诛杀;如果李世民在玄武门前稍做等待,恐怕“贞观之治”也就成了水月镜花……做事并非不需要耐心的等待,但无谓的盲目的等待却是一种消极颓废的态度,不免会让人错失良机,导致失败。
说到那里,如果你正为自我不见起色的学习成绩而懊恼,请不要等待,立刻拿起书本,奋发苦读,因为青春经不起等待;如果你为自我即将毕业却无从就业而茫然,请不要等待,立刻带上简历,整装出发,因为年轻经得起失败!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朋友们,你我如果是那静卧马厩的千里马,与其等待伯乐的赏识,不如勇敢地驰骋赛马场,让人们惊叹你的英姿,让自我勇敢地对伯乐说:“伯乐,我们无需等待!”
《等待戈多》读书心得2
13日出生在爱尔兰都柏林的一个新教家庭里,1923年进入都柏林的三一学院学习法文和意大利文,1927年毕业。第二年贝克特被选派到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担任为期两年地英语助教,结识了已经是意识流小说大师的同乡乔伊斯,并且与人合作把他的一些作品译成了法文。
任教期满,贝克特回到三一学院任拉丁语讲师,1932年辞职后专事创作,同时先后在法国、爱尔兰、英国和德国漫游,在1937年看到纳粹主义的威胁后返回巴黎定居。他在二战期间参加了抵抗运动,替一个为英国收集情报的支部翻译资料和打字。结果支部被人出卖,他躲过了盖世太保的追捕,逃到普罗旺斯的一个村庄里当雇工。和平刚刚恢复,他又志愿到诺曼底的一个红十字会医院去当了几个月的翻译。
等待戈多写的是发生在两个黄昏的事情,但没有什么情节可言。主人公是两个流浪汉,背景是一片荒野,路旁只有一棵枯树,两个流浪汉就在树下等待一个名叫戈多的人。他们一面做着闻臭靴子之类的无聊动作,一面在语无伦次的梦呓。最后有一个男孩来说戈多今晚不来了,第一幕就算结束。第二幕是第一幕的重复,只是当知道戈多又不来的时侯,他们就想上吊,结果裤带一拉就断,于是只能毫无希望的等待下去。
等待戈多显然是一出荒诞剧,这种情景可以发生在任何时代,任何地方,因为戈多是谁,谁也不知道,它表现的只是人类等待的希望只能化为泡影的悲惨现实。这里的等待,在法语里是现在进行时,所以它不是本义上的'期待,而是一种生存状态,意味着人类永远再等待,却又不知道到底再等待什么,而且永远不可能等来什么。正因为这个剧本用荒诞的手段极其深刻地揭示了生活的荒诞和无意义,它才流传至今吧,并且成为法兰西喜剧院的保留剧目,并且被译成20多种语言。
等待戈多这部剧本反映了时代的悲剧,表现了大战在西方人心灵下留下的创伤,以及他们在冷战中对社会现实的绝望。
这种用完全荒诞的手法来表现世界和人生的荒诞,在形式和内容上达到了完美的统一,因而能引起我们内心的震撼,像希腊悲剧那样起到了净化心灵的作用。
没有什么事发生,没有人来,没有人去,真可怕。
怀着一颗好奇的心,我读完了这本爱尔兰作家贝克特的这本曾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等待戈多》,闭上眼,脑中一片混乱。整个剧情用上面那句话来概括再恰当不过,就是这样一部看似重复和无聊之极的戏剧,却是贝克特荒诞派戏剧的经典之作。
贝克特通过他的方式向人们呈现人们自己亲身经历着的生活状态本身,只是将它荒诞化了,他将这荒诞的感觉拉长了也缩短了,他把它捏扁打碎复又粘贴起来,让我们看清楚它到底是个什么样子。
弗拉基米尔和埃斯特拉冈,在一棵不知名的大树下,两个老人呆呆的坐着,偶尔传来毫无意义的对白,却仍是等待着,没有思绪的等待,知道天黑离去,口中还念念不忘,明天,戈多会来的。
戈多是谁呢?有人说戈多指的是上帝,有人说戈多代表着希望,也有人说戈多是你梦想却得不到的东西。不论戈多是什么,戈多真的会来么?两个老流浪汉只要一直等就可以了么?
戏剧结尾的时候
埃斯特拉冈说:“嗯,咱们走不走?”
弗拉基米尔说:“好,咱们走吧。”
他们坐着不动。
我清楚的记得,戏剧中,他们有好几次说他们要走了,但他们仍然坐着不动。等待戈多,永远只有等待,等来的是一个奴隶主和他的奴隶,等来的是戈多说明天再来的通知。其实他们都知道也许明天戈多也不会来,也许他们根本就不是在等待戈多,而是在等待中消磨他们所剩无多的生命。就好像我们重复着日复一日的工作,单调着日复一日的生活,如同《等待戈多》中的两个流浪汉一样披着等待的外衣逃避着什么。
《等待戈多》读书心得3
夏日的午后,泛着白光的柏油路上只有难耐的燥热。路旁的一棵大树下,两个流浪汉焦急地眺望着远方,他们在等待戈多的到来,因为,他们得知,戈多会告诉他们该怎么去面对未来,该怎样去改变现在的生活,不再去走糟糕的乞丐。然而,他们等了很久很久,却一直不见戈多的身影,他们并没有气馁,确信戈多一定会来。第二天,戈多没来,第三天,还是没有来……
戈多最后到底会不会来,谁都不知道,连《等待的戈多》的作者也可能不知道。不过,我们可以想象,如果这两位流浪汉就认定这个死理,永远去等待想象中的戈多,而不去自想办法摆脱困境,那么,他们将永远是流浪汉。
这让我们想起了现实中的许多人,在人生不如意时,往往不是自己主动去想办法改变现状,而总是怀着一种期待着他人的力量来救赎自己,只相信所谓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味相信困难会自行消除,生活终归平静美好。这样的人,不就像炎炎夏日里的那两个无聊的流浪汉一样吗?
《论语》有云:“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意思是求人不如求己。这可是古今往来的至理名言。可是,人的依赖性,不因这样的名言而绝迹。
过分的依赖他人,可能会让自己养成一种消极的惰性,甚至,有的依赖,不但不能帮助自己,反会对自己有所伤害。有一个小男孩看见一只飞蛾从它的茧中艰难的想要爬出来,于是找来一把剪刀帮这只飞蛾剪开紧紧束缚的厚茧。飞蛾倒是很轻松的从茧中出来了,可它却飞不起来了。因为,它没有经过自己破茧而出的历练,翅膀缺少足够的力量。这是一个好心造成的悲剧,也是对那些长期有依赖思想者的警告。这也让我们懂得了,为什么袋鼠妈妈在孩子长到一定阶段的时候,就会无情的将孩子赶出那温暖的育儿袋的.原因了。
无论戈多有多大的神力,等他太渺茫了。与其像两个流浪汉那样毫无希望的等待下去,不如将等待的时间用来好好规划一下自己的未来。
人应该有美好的期待。但是,应该把对期待渴望化为行动,使自己一步步的走向期待的目标,而不能像流浪汉那样,只知道毫无希望的企图让期待走向自己。
《等待戈多》读书心得4
偶然间,在八卦看到经年前感动过自我的那篇《记那对住在我隔壁储藏室的大学刚毕业的小夫妻》,鼓起勇气想重新再看一遍,无奈看了一半,便难过的难以复加,心境好沉重,眼泪都要出来了。
读书时,看这个故事,想自我若是沦落到此,是否会似文中那对夫妻一样的坚强乐观地笑对人生,在工作还未有着落时,很害怕自我的将来一片渺茫。广州我去过,我记得那夜自我在天河公园对面马路上的徘徊,二面被刷的沮丧让我一下子老了好多岁。我心里一向都是做好毕业后从社会底层做起的准备的,缘于我的家世虽然清白,却也并不是什么大权大贵之家,我的父母并没有安排我进我家乡任何一家单位的本事,我不想他们把辛辛苦苦积攒一生的积蓄都消耗在那些噬血的当权者身上,所以早在本科毕业时我就明确告知家中我铁定不回故里,我想凭着自我,只要有单位能正正经经的录用我,哪怕会客死异乡,再艰难我也有活下去的理由。
此刻说这些,也许有人会以为我是矫情,似乎我的人生之路是如此风顺,但我确是体味过临毕业前那段茫然的痛苦的,我是生源扩招的第二届,“毕业就等于失业”在我大学二年级时就成为系主任开年级大会时每次的必谈,有时候觉得生活真是残酷,19岁,多么完美的年龄,就被灌输如此绝望的理念。那时候的我们躺在宿舍的床上,讨论着25岁的我们必须是意气风发的,有一个温婉的妻,而我们也该事业小成。
如今,我25了,年少时遥想25岁,该是个多么成熟的'年纪,却发现自我依然害怕长大。在这个城市里漂浮,不明白还要漂多久,也不明白哪里是终点。眼睁睁的看着房价一天天攀升却无能为力,这次回老家在家乡那个小城的马路上,看到川流而过的人群,忽然羡慕起他们来,能够过称心如意的生活。而我,在这个所谓的霓虹都市里,在这个看一张电影票80元,在饭店吃顿最普通的饭120元,出租车10元起步价、晚上11点以后涨成13元……的都市里细心翼翼的吝啬生活,又好到哪里去?
有时候觉得世事就是弄人,老子想回家,但却无人理解,愿意接收的单位领导无一不贪婪。最终阴差阳错的来到这千里之外的北国,八号回来那天恰是凌晨,我看到空无一人的马路上,清洁工人在清扫落叶,向她们问路,很热心的指路,那份热忱让我很温暖,其实有很多人都在城市的底层生活着,无奈着,却也在奋斗着。
想起那幕著名的话剧《等待戈多》,我忽然觉到了一点幸福。虽然目前的生活不是我想要的,可是我想明天不就像那个传说中的戈多,在被我无限的等待吗?无论它是否会到来,可是——期望在明天。
《等待戈多》读书心得5
《等待戈多》以文本和舞台表演的方式延长了读者和观者对“等待”这一抽象事物的感觉,这种“等待”更像是生活本身,它真实地存在于每个人的人生经历中,却往往不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因而也很少引起人们的思考,思考自身与生活本身。
“没什么事发生,没有人来,没有人去,真可怕”①,整个剧情用剧中的这句台词来概括再恰当不过。就是这样一部看似重复和无聊至极的戏剧,却是贝克特荒诞派戏剧的经典之作。大凡经典,必有其典经之处。也只有经典才能被人反复剖析并不断解读却始终不会过期。某种程度上看,经典之为经典更在乎其中蕴含着某种普遍而恒久的价值批判或人文反思,贯穿于人类文明的整个进程。那么,回到《等待戈多》,它的价值批判和人文反思体现在哪里呢?换句话说,它凭借什么而立于经典之林呢?
时间无法减淡这部作品的价值,相反,时间增加了它的价值重量和批判力度。等待,当人们说出这个词并用它指代一个具体事件的时候,好像并不能达到完全意义上的出离时间。而《等待戈多》中的“等待”在这一点上对传统的“等待”给与了批判并提出了挑战。在这里,我想对“等待”做一个个人的理解和区分。有一种“等待”在时间之内,正是时间让我们感觉到我们在等待;也有一种“等待”在时间之外,这种出离并非绝对超脱我们所在的时空之纬,它依然在我们所在的时空之内发生,却早已抵达另一个终极意义。是的,我想说《等待戈多》中的“等待”是终极意义上的“等待”,它涉及生活本质的困惑,因而它也越发能凸显出我们生活的多元性,各自的空虚单调,机械压抑,仍然不愿意也不能够互相理解和交流,人心和人心充满了遥不可及的距离。有一些距离是本质上的距离,与时间与空间都无多大关联。
当下,人们已不再追问“等待”谁,为何而“等待”之类形而上的问题,但这一点都不影响“等待”的存在,是的,它仍然是一个不会离开任何人的问题。因而,《等待戈多》在当下依然有着它的存在价值。我们需要重新解读它,因为解读它的同时也是在解读我们的生活状态,这种解读在我看来依然十分的必须,因为它靠近一种本质。我甚至觉得,各家试图找出“戈多”的真实身份是一件比“等待”本身更加荒诞的事情,所以我不很赞同许多研究者的做法,但我并不需要也不能否定他们的工作,因为劳动本身是美的,是应当被尊重的。我这样说并不能完全支撑我的观点,如果说有一种“等待”是终极意义上的,是出离时间的,那么我却要在时间之内去解读它,去靠近它。我并未出离时间,这又让我觉到《等待戈多》之所以成为荒诞派戏剧经典之作的厉害之处,它让我的解读也变得荒诞。它已经可以做到不在一个时空之纬度里讨论“等待”,比如说,相对贝克特写这部作品的时间和他当时所处的空间来说,我现在所在的`时间和空间是否可以看作是另一个时间和另一个空间呢?我想是可以的。如此,贝克特不仅将他对“等待”的理解写进了《等待戈多》,而且也将它贯穿在了《等待戈多》的整个生命中去,这才是他真正厉害的地方。
至于上帝是死是活,至于“戈多”是否隐喻上帝,在我看来都只会阻碍我们靠近《等待戈多》,靠近贝克特,靠近“戈多”,也靠近“等待”。我始终觉得贝克特在通过他的方式向人们呈现人们自己亲身经历着的生活状态本身,只是他将它荒诞化了,只是他将这荒诞的感觉拉长了也缩短了,他把它捏扁打碎复又粘贴起来,为得就是让人们看清楚它到底是个什么样子。若非如此,我们所能感觉到的“等待”永远是疲软无力的,我们所能看到的“等待”也是模糊不清的,它永远不能引起我们的注意,更不可能引发我们去思考。善于思考的人就是这样,他好像走在一条在旁人看来很远的路上,可他自己却乐此不疲。因为在靠近本质的过程中是没有捷径可取的,也因为只有他感觉得到他在靠近一些本质的东西,这是旁人感觉不到的(旁人更重视的是道路的远近,但他更看重的是本质的东西)。
文将就末,我突然想起了很久以前读过的另一部作品——《西西弗斯的神话》,以及其中写到的那个永不停歇地推着石头上山的西西弗斯。“不来的戈多”和“永远推不到山顶的石头”,以及一刻都不停歇流动的时间和瞬息万变的空间,在人类文明的整个进程中,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上帝”(我所指的不是宗教中的上帝,这里的“上帝”代表一种至高的存在)之间的关系永远都是剪不断理还乱的,是没有开始与终结的,是无限的。大概人们在这条路上还要走很久,因为这是一条极其古老的道路。
《等待戈多》读书心得6
无望的是结果,希望的是过程,正如鲁迅所说“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而我们所能做的和正在做的便是在无望与希望之间——继续等待,但我坚信这种等待可以不是消极的等待,这个等待的过程也可以无比丰富。在文章的结尾,我想说,我们更需要考虑的是如何等待。我想这是《等待戈多》给我的最大启发,我欣然接受。
弗拉季米尔和爱斯特拉冈,他们的目光不在戈多到来的方向,他们面向的是死亡,一步步地走过去,希望在半途遇上戈多获得理想里的救赎,孩子捎来的消息之于他们是继续的支撑,因为没有绝望的理由,只好漫无边际地等下去。
戈多是谁,是无所不能的上帝,不可抗拒的命运,抑或仅仅就是等待本身。在整个剧本里,没有一个人能说出他究竟是谁,弗拉季米尔和爱斯特拉冈把波卓误认成了戈多,当问起戈多究竟是什么人时他们给出的却是这样的回答,“可以说是一个相识的人”,“哪里说得上,我们简直不认识他”,“就是见了面也不认得”。可对于这么一个模糊的人,人们还是宁愿义无反顾地等待下去,人类正是在这种盲目的憧憬中耗尽了生命。与其说戈多是个人,不如说是一种虚无不可见的希望,或者一个又一个让人大失所望的明天。
《等待戈多》的中心,不在于戈多这个人物,而在于“等待”。等待只是一种存在方式,一种生存的状态,难怪剧中说“咱们老是想出办法证明自己还存在”,等待就是那证明的途径。“希望迟迟不来,苦死了等的人。”弗拉季米尔的话里透露着浓重的悲剧色彩,仿佛一个人从降生便进入等待的反复里,之所以在等待里苦死,那正因为所谓的希望根本不会到来,这希望又是什么,我认为那是一种对“被救赎”的强烈渴盼,剧中主人公始终坚持“戈多来了我们就得救了”。他们说到“把每个人都钉上他的小十字架”,那么每个人都在等待着救赎,然而当弗拉季米尔和爱斯特拉冈对这波卓兴高采烈嚷着“救兵终于来啦!”的时候,波卓竟开口对他们大呼救命。谁都不得救,全剧充满了宿命的影子。“难道我们没给系住?”“拴在谁身上?”“拴在你等的那个人身上”,他们认为自己该被捆绑在命运上,也许事实就是这样,人和上帝,和命运间连着一根无形的线,人被它所牵引,始终逃离不开,对线另一头的世界却不得知更不得见。
个人认为弗拉基尔米和爱斯特拉冈正是世界上人类的代表,他们没有个性,没有性别,彼此相爱却又彼此怨恨,男人的女人的美的丑的善的恶的,一切人类具有的品格他们都具有,都在他们身上以这样或者那样的形态展现出来。当然,从剧本里不难看出,弗拉季米尔较之爱斯特拉冈,身上集合了更多的冷静理性宽容以及自尊,也有少许的自以为是,而爱斯特拉冈则显露出更多的自私卑微恶毒和神经质,所以猜测作者是否让他们承担着诠释男人女人特征的作用。两人曾有过一段对人性的讨论,“天生的脾气”,“挣扎没有用”,“本性难移”“毫无办法”,说出了对灵魂,对人性弱点的`无可奈何。人注定无法克服自身的弱点,于是寄希望于被救赎。无法被救赎,便只能透过无望的期待发出对悲惨命运的反抗。
波卓的出现一直是让我最生疑问的,他一出场就被误认作戈多,连名字读音都与他相似,于是让我不禁猜测他的身份,他是否是作者安排的另一个戈多,在不一样的时空里,无所不能的戈多化身成千万个自己靠近人类,他沾染了人类一切的病态,他狂躁,麻木,癫癫狂狂,喜怒无常,他对幸运儿颐指气盛,而他又让两个流浪汉莫名地恐惧,莫名地恭敬。在第二幕里,他的神秘和高贵通通地消失,连流浪汉也可以对他任意蹂躏。他失掉了眼睛失掉了幸运儿,随之失掉了所有可以依仗的东西,他和流浪汉再没有区别,或者他显得更落魄些。原来所谓的那个上帝,和凡人的距离并不远。
《等待戈多》读书心得7
读完了贝克特的作品《等待戈多》,突然觉得人生好像就像一场漫无目的的等待,我们到底在等待着什么?感觉很茫然······
剧中的情景在脑海中不断重复,两个衣衫褴褛的流浪汉坐在树下苦苦等待,虽然等待是令人烦躁和苦恼的,但他们依然执着的等待着,守着那份希望,今天等不到就等到明天,直到等到戈多为止。同时,小男孩带来的消息,也坚定了他们等待的信心,因为他们坚信明天还有希望会等来戈多。我不明白两个流浪汉为什么要一直等待戈多,而且只要一直等待就真的会等到吗?我有很多的不解和疑问,觉得那只不过是他们自我安慰的方式,现实往往是令人难以接受的,戈多只不过是一个象征,也许根本就不存在,然而他们还是在等待着,等待着那若有若无、似曾相识而又不见其面的希望。
有人说,等待也是一种幸福,我认为这句话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能去等待,至少说明还存在着希望,如果连等待的机会都没有了,那是连仅仅一点点的希望都没有了。所以,等待也会给我们带来美好的希望,无论结果怎样,至少我们曾经幸福过,幸福真的很美好。
还记得小时候,我在学校等待父母来接我的情景,看着同学们一张张天真的脸庞,一双双期盼的眼睛,也许那时的我不懂得这就是等待,只是在见到他们的那一刻,幸福的奔跑到他们的怀抱,这就是等待的甜蜜。渐渐的我长大了,明白了原来父母也一样是在等待,他们等待我回家的心情也是幸福的,这是一种很自然的生活现象,自然中渗透着等待的幸福。这不禁让我想到两个流浪汉等待戈多的情景,虽然他们不知道结果会怎样,但是他们依然坚定的去等待着不愿放弃。我不知道他们等待的意义是什么,也许他们也不明白自己等待的意义,他们把生命寄托在等待中,他们活着的唯一意义就是等待戈多,也许只有等待才是他们的希望所在吧!
人生也如同一场等待,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丰富多彩的,我们不能预见明天会怎样,但我们依然都抱有幸福的希望。等待就像幸福的花开,我们一天天期盼它成长,等到花开烂漫时,那一定是最美丽缤纷的时刻。我们每个人都在等待,就像流浪汉等待戈多一样没有答案。也许每个人都经历过等待,有的等待是甜蜜的;有的等待是痛苦的;有的等待是漫长的;有的等待是短暂的;有的等待是幸福的,而有的`等待只是一种等待。
《等待戈多》读完了,然而我还是没有弄清楚戈多到底时谁,这个人真的存在吗?虽然他没有出现,但他却像一根线一样牵引着整个故事情节的发展,也许这就是荒诞意义的所在吧!而流浪汉的苦苦等待,只是更加升华了文章的悲剧意义,现实世界的丑恶、混乱和可怕,使他们的希望难以实现,他们的处境是悲哀的,只能等待,因为生活本身就是荒诞的。
如果从另一个角度去思考,我觉得他们与其这样毫无结果的去等待戈多,为什么不去主动寻找"戈多"呢?也许人们对自己的命运和自己所生存的世界是不可知的,认为只有选择等待才是必然的,但是,如果一直这样盲目的被动等待下去,真的可以等到幸福或者一直幸福下去吗?至少我觉得不会,我认为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而不是去等待命运的宣判,或许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样幸福,但至少我们是快乐的,在快乐中去等待,无论结果怎样,但至少过程是值得让人回味的。
"等待戈多"是幸福的,同时又是荒诞的,两个流浪汉的坚持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但他们的思考方式和做事方式是不可行的。生活虽比较喜欢捉弄人,但你不被它的磕碰打击,又如何增强生命的坚韧和生活的意义呢?所以,我们要勇往直前的向目标奋斗,不能坐以待毙,麻木不仁。
《等待戈多》读书心得8
没有什么事发生,没有人来,没有人去,真可怕。
怀着一颗好奇的心,我读完了这本爱尔兰作家贝克特的这本曾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等待戈多》,闭上眼,脑中一片混乱。整个剧情用上头那句话来概括再恰当可是,就是这样一部看似重复和无聊之极的戏剧,却是贝克特荒诞派戏剧的经典之作。
贝克特经过他的方式向人们呈现人们自我亲身经历着的生活状态本身,只是将它荒诞化了,他将这荒诞的感觉拉长了也缩短了,他把它捏扁打碎复又粘贴起来,让我们看清楚它到底是个什么样貌。
弗拉基米尔和埃斯特拉冈,在一棵不知名的大树下,两个老人呆呆的坐着,偶尔传来毫无意义的对白,却仍是等待着,没有思绪的等待,明白天黑离去,口中还念念不忘,明天,戈多会来的。
戈多是谁呢?有人说戈多指的是上帝,有人说戈多代表着期望,也有人说戈多是你梦想却得不到的东西。不论戈多是什么,戈多真的会来么?两个老流浪汉只要一向等就能够了么?
戏剧结尾的时候
埃斯特拉冈说:“嗯,咱们走不走?”
弗拉基米尔说:“好,咱们走吧。”
他们坐着不动。
我清楚的记得,戏剧中,他们有好几次说他们要走了,但他们仍然坐着不动。等待戈多,永远仅有等待,等来的是一个奴隶主和他的奴隶,等来的'是戈多说明天再来的通知。其实他们都明白也许明天戈多也不会来,也许他们根本就不是在等待戈多,而是在等待中消磨他们所剩无多的生命。就好像我们重复着日复一日的工作,单调着日复一日的生活,如同《等待戈多》中的两个流浪汉一样披着等待的外衣逃避着什么。
戈多也许就是我们的梦想,人们期盼着自我的梦想,却在生活中被打磨掉了棱角,只是等待着梦想能够来到我们面前。我想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我的生活必须是充满活力,我会付出我的努力和汗水,全身心的投入到生活中去,去拥抱幸福的明天。
与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