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养结合调研报告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越来越多人会去使用报告,要注意报告在写作时具有一定的格式。那么,报告到底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医养结合调研报告,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医养结合调研报告1
为探索符合我区实际的医养结合模式,推动养老服务业发展,区政协社会法制委员会进行了专题调研,现报告如下。
一、我区在推进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方面取得的主要成果
医养结合是在做好传统的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为老服务基础上,更加注重老年人的医疗保健服务,既为居家养老的老年人(含健康老年人)提供健康管理等公共服务,也体现在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紧密合作,为入住机构的老年人提供养老和医疗服务。医养结合是一种新型养老模式,其优势在于整合了养老和医疗的两方面资源,为老年人提供连续性、协调性和整体性的医养护一体化服务。近年来,我区认真落实国家和市里文件精神,充分发挥服务资源优势,积极满足不同群体养老服务需求,在推进医养结合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基本形成三种医养结合模式:
1、整体照料模式。由单一机构为老年人提供医疗养老服务,主要分两种情况:一是养老院办医院,即养老机构内设医疗卫生设施。如天颐和养老院和区养老中心先后引进华泰医院,为入住老人提供医疗、护理和健康检查服务。二是医院办养老院,即在有条件的一级医院增设养老病房。如学府医院和长江医院建设了医养护一体化病房,为老年患者提供医疗、养老、护理综合服务。另外我区明丰医院将部分病房改建为自费养老病房,收治了一批老年病及心脑血管病患者。
2、联合运行模式。即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合作,医疗机构到养老机构开展驻点服务,在方便老人就医的同时,实现互利共赢。如几年前康泰养老院建院初期就与邻近长江医院建立合作关系,长江医院在康泰养老院内设社区卫生服务站,为入住老人以及周边居民服务。
3、支撑辐射模式。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或社会医疗机构为居家老人提供基本医疗服务。近年来我区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为辖区60岁以上老年人提供免费体检、开设老年号、建立老年人健康档案,设立家庭责任医生等多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同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或社会医疗机构还进驻社区日间照料中心,为社区老人服务。
二、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虽然我区在推行医养结合模式方面取得一些进展,但目前仍处于初试阶段,实际工作中还存在以下困难和问题:
1、政府多头管理,缺乏统筹协调。由于医养分属不同专业领域,相应的公共资源也由卫生、民政等不同部门分配,而且医养又受到社保、财政等因素制约,各部门对相关政策的认识、调整和落实难以做到协调一致和横向整合。要真正实现医养统一融合,需要打通政策和资源壁垒,加大工作协同力度。
2、发展规划不清晰,政策指引不明确。目前我市对推进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尚没有系统的规划和明确的政策支持,给区级政府推动此项工作带来了阻碍。如,我市对内设养老床位的医疗机构除现有医保政策外,没有来自财政和民政方面的资金补助,在实际运营中也没有统一收费标准。又如医养结合需要医保体系的支撑,养老机构推行医养结合首先要解决下属医院纳入医保结算问题,但实际上医保资源有限,民办养老机构等非医疗单位能搭上医保的车很难。
3、优质资源少,提升标准高。养老机构在向医养机构转型硬件方面要具有足够的'空间、房屋设施和相当水平的医疗器械,软件方面要医院具有健全的科室和全面的诊疗项目,具备有资质的数量充足的医师和护士。目前我区24家区管养老机构绝大部分为民办,除规模较大、设施较好的天颐和养老院、康泰老年公寓等4家实现医养结合外,其余规模较小的由于硬件条件所限,尚没有力量自建内设医疗机构,入住老人的医疗护理需求还不能得到满足。
4、社区医养服务总量不足,居家养老供需矛盾突出。 受到个人习惯和现实条件影响,目前90%的老年人还是选择居家养老。他们最关注的是日常护理、慢性病管理、健康咨询及中医保健服务,失能半失能老人还需要在生活照料基础上进行医疗诊断、康复护理等服务。但是目前全区公共卫生服务资源的配置尚不均衡,且存在药品单一、设施简单、医务人员缺乏的问题,要想实现为居家老人提供服务还有很大难度。
三、对策建议
医养结合服务模式是人们在养老理念、医疗理念和消费理念上的重大转变,也是对现有行政管理体制、公共服务体系的改革与完善,必须依靠全市乃至国家的顶层设计和政策指引,其中涉及的制度和政策不是区级层面所能改变的。但就我区来讲,面对21万老年人的现实需求,应立足实际主动作为,力争成为全市开展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试点区。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1、加强规划引导,健全协调机制
医养结合涉及多个部门,需要明确的规划引领和统筹联动的机制。一是将发展养老服务业和健康服务业纳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专项规划,明确发展思路、总体目标和重点任务,在十三五期间根据全区老年人群医疗服务需求和养老、医疗资源分布状况,统筹做好各类医养结合机构的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实现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建设的有效配置和有机衔接,提高老年人等特殊人群对公共服务资源的利用效率。二是出台《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将此项工作作为全区2016年改善群众生活20件实事之一,成为惠及全区老年人的重要举措。三是建立民政、卫生、人力社保、财政等部门组成的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各部门间的横向联系,定期召开会议,及时协调解决问题。
2、加大资金投入,落实政策措施
全方位的政策导向是保证医养结合模式顺利推进的基础,据报道,国家民政部已经协调卫生、人社等部门,简化优化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的医保定点审批手续,推动解决异地就医结算问题,鼓励有条件的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国家卫计委、人社部、财政部也在研究和制定相关政策。我区应在认真落实国家和我市政策基础上,进一步结合区情实际,加大对医养结合专门机构的政策优惠力度,制定更加全面具体、操作性强的措施。在土地使用方面,做好养老机构用地的预留和储备,保障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的建设用地,对新建项目的土地出让金可适当优惠,同时强化对医养结合设施建设用地的监管,严禁改变用途。在机构管理方面,尽快建立养老服务机构老年人意外伤害、重大疾病保险制度,构建养老服务行业风险合理分担机制。在医保政策方面,协调有关部门将更多医养结合机构纳入医保范围,并适当提高报销比例和扩大报销范围。在市场准入方面,将医养结合作为养老机构设立许可的重要内容,对由医院转型的符合养老机构设立条件的老人护理院给予审批;按照医疗机构管理法规,对养老机构内符合条件的医疗机构给予审批,并加大对这些医疗机构的业务指导力度。
进一步加大政府投入和金融支持力度,拓宽资金筹集渠道,形成多元化的资金保障机制。民营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运营成本很高,政府应探索建立对医养结合机构的财政补贴制度,使各类符合条件的机构均可享受国家扶持政策,包括相关法律规定的税收优惠政策;在建设经费、床位资助、运营补贴、医保定点等方面与公立机构相同政策;在水电气热费用上与居民价格持平等。另外,除公立机构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要严格执行政府价格政策外,其他服务主体可实行经营者自主定价或供需双方议价,以维持机构正常运营。在社会融资方面,应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采用公建民营、民办公助、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兴办护理院、康复医院等专业服务机构,激发医养结合市场的活力。在金融支持方面,应鼓励引导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尝试设立由政府统筹协调、金融和产业资本共同筹资的南开区健康产业投资基金,为养老服务业和健康服务业提供金融信贷支持。
3、结合区情实际,完善服务方式
在统筹推进现有三种模式的基础上,探索不同类型的医养结合模式,形成功能互补、有序发展的医疗养老服务格局,努力实现医疗与养老的无缝对接。一是鼓励有一定规模的养老机构附设医院或医务室,鼓励有条件的区属一、二级医疗机构开设老年医疗护理病房,可借鉴上海市以奖代补的扶持政策,对非营利性养老机构设置医疗机构给予一次性补贴(其中护理站、医务室补贴10万元;门诊部、护理院补贴50万元),招用专职医护人员按医护人员数乘以上年度全市最低工资40%标准给予补贴。二是充分发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用,将其作为医养结合的支持平台,鼓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养老机构合作,委派医生上门提供基本医疗护理服务;鼓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社区老年日间服务中心合作,会同社区志愿者为老年人提供医疗护理、慢病管理、健康教育、生活照料等一站式服务;进一步完善家庭医生制度,增设家庭病床,开展居家护理服务。三是优先考虑解决失能半失能老人医疗照护问题,在全区新建、改建23所医养结合护理院(或称失能老人医护养老中心),缓解了医院病床紧张问题,也使老人得到专业护理,有尊严、有质量的安度晚年。
4、发挥科技优势,推动服务创新
将医养结合纳入智慧南开惠民工程,以数字化健康管理为核心,全面推进医养结合信息化进程。一是在南开区养老服务管理云平台的基础上,继续整合来自区域医疗卫生系统的信息资源,打造老年人群数字化健康管理云平台,为老年人提供实时健康管理服务信息,为医护人员提供在线远程医疗服务平台,为卫生管理部门提供老年人群健康情况动态数据,并通过三方的有机结合形成大数据库,推动医养结合的有效实施。二是广泛复制昔阳里社区经验,建立居家养老一键通网络服务平台,通过互联网、IPTV数字电视等多个渠道,借助电脑屏、手机屏、电视屏等多种载体,推广应用家用健康检测、治疗智能终端,实现网络覆盖。三是引导电子信息企业投资养老市场,与专业医疗机构对接,开发可穿戴式健康监护设备,开展远程医疗监控服务,实现个人健康管理。
5、加强人才培养,提升服务水平
加快推进医养结合模式,应加强专业护理人员和医养结合人才队伍建设。一是通过多种渠道引进养老服务人员,建立合理的酬薪保障机制,从薪资水平、薪资结构及福利待遇方面提高养老护理人员的满意度,对符合条件的参加养老护理职业培训和职业技能签定的人员按规定给予补贴,采取多种方式提升护理人员的社会地位,吸引更多的人投入到养老护理队伍中。二是发挥南开区社区学院和社会培训机构的作用,对从事养老服务工作的人员进行有计划的专业教育和在职培训,不断规范护理人员的服务内容与服务行为,提升老年护理服务的整体质量和水平。三是健全养老服务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对各类养老机构的从业人员实行定期考核与职业资格认证,持证上岗,逐步实现养老服务人员的职业化专业化。
医养结合调研报告2
关于医养融合工作开展情况的调研报告照市政协xx年协商工作计划安排,市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组织部分市政协委员及相关部门负责人,在蔺x副主席带领下,深入富县、黄陵、洛川、黄龙等县区,通过实地查看、听取汇报等形式专题调研我市医养融合工作开展情况,综合实地调研和协商讨论意见,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高龄老人、空巢老人、失能老人规模日益加大,对多层次多元化的养老医疗需求也日益增加,单一的养老机构无法满足老年人医养一体化的大众需求,养老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
截至xx年底,我市常住人口xx万人,xx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有xx万人,老年人占户籍总人口的xx%,按照国家和地区人口老龄化xx%标准,超过了x%。全市现有建成运行的养老机构xx所(公办xx所、民办x所),城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xx个,农村互助幸福院xx个,共有养老床位x.x万张,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xx张,与x省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xx张相比少x张。
(一)医养融合政策制度逐步完善。
市政府先后出台《x市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提升养老服务质量实施意见》、《关于加强老年人照顾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x市支持社会力量提供多层次多样化医疗服务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探索推进医养融合发展模式,建立医养融合政策体系,为医养融合发展提供政策保障。
(二)医养融合模式呈多样化。
一是养老机构开办医疗服务。目前,全市xx家养老机构中,市社会福利院内部开设康宁医院,xx县等县x家机构与公办医院深度合作,配备基本医疗设备,专职医师长期坐诊服务。x县xx区域性敬老院等xx家机构设置了医务室。二是医疗机构开展养老服务。全市开设老年病科的医疗机构x家,开设康复保健科的医疗机构xx家,开设老年人绿色通道的医疗机构xx家,老年病床设置xx张。三是社区、乡镇医疗机构提供居家医养延伸服务。鼓励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联合运行,推动形成集“日间照料、康复保健、老年教育、文化娱乐、生活关爱于一体”的居家养老服务综合体。
(三)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医养融合发展。
x慈善医院及老年医疗康复、养老、保健生活园区综合服务中心项目,采取民办公助的方式,总建筑面积万平方米,设置床位xx张;xx县社会福利中心暨老年公寓项目,采取政府投资和社会资本投入相结合的方式,依托妇幼保健院的医疗资源和医护团队,占地xx亩,建设面积xx平方米,实现医疗、健身、养老资源共享;xx县怡心园老年公寓,采取民办公助的方式,总占地平方米,项目设施床位xx张;黄陵县老年残疾人康复医院和残疾人托养康复中心,采取招商引资的方式,总占地xx平米,共有工作人员xx人,床位xx张。社会力量投资建设医养融合机构已有较好发展态势。
(四)医养融合综合服务能力显著提升。
一是加强全市医养服务队伍建设。积极落实养老机构从业人员岗前培训,持证上岗和按比例配备护理人员制度;逐年培训护理人员;每年选派养老机构管理、护理人员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人员分批分期参加省民政厅专业资格和业务培训。xx县通过县级医院对口支援乡镇卫生院等多种形式开展临床带教及技术指导,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
二是完善全市医疗配套设施。开展了乡镇卫生院规范化建设,逐步配备了必要的设备,建成了标准化卫生室;在全省率先开展临床重点学科建设;强化医疗质量控制管理,更好地满足群众的健康需求。
二、存在的问题
总体上看,我市医养融合工作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与老年人群日益增长的养老和医疗的需求还不相适应。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工作推进机制不够完善。
医养融合并不仅仅是医疗、养老的简单叠加,而是要实现医疗保障业务和养老保障业务的无缝结合。我市医养融合工作缺乏市级层面规范性文件,业务方面养老保障由民政局主管,医疗卫生由卫健委主管。同时,由于医养融合工作也涉及了医疗保险、财政补贴、人才保障、平台建设等多方面问题,又与医保、财政、人社等多个部门相关。这就造成了政府“多头管理”的现象,导致医养融合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各部门职能不同,彼此缺乏有效的横向衔接和整体合力,难以确保扶持政策落地惠民,影响和制约了医养融合工作的整体推进。
(二)医养融合发展保障体系还需完善。
一是机构运转经费短缺。医养融合机构的资金主要来源是政府拨款和个人自筹,绝大多数机构在建设和运行过程中面临着资金短缺、不足的情况,严重影响和制约了我市医养融合工作的有效开展;
二是医保政策还需健全。我市目前医养融合机构医x点仅有x市社会福利院下设的康宁医院、x爱心护理福利院x家,医养融合和医保报销政策有待进一步衔接;三是薪酬分配机制有待改善。养老机构护理人员日工作时间长、任务重、强度大、社会地位较低,薪酬却明显低于其他医疗服务领域;制度缺乏足够的激励性,导致护理人员工作热情不高。
(三)社会筹资积极性不高。
“医养融合”发展仅靠政府投入这种单一的筹资模式,难以满足老年人群日益增长的医疗、护理、养老等需求。目前我市“医养融合”市场化程度还不高,社会民办资金投入较少,融资渠道较为单一,筹资方式比较简单,社会参与积极性还有待提升。
(四)基层医养机构服务能力不强。
受到我国传统习俗和现实条件等多方面影响,目前大部分的老年人更愿意选择社区居家养老,但是社区、乡镇医养机构作为基层单位,普遍存在医疗卫生服务水平较低、设施不完善、护理队伍人员不足、高素质人才留不住、智能化发展滞后等情况,难以承接为居家老人提供综合性、连续性、高质量的医疗卫生服务的重任。
(五)医养专业人才短缺。
我市从事养老护理行业的大多数为xx人员,自身文化素养不高,缺乏医疗专业护理知识,人员流动性较强,可持续性发展程度低。规模较小的基层养老机构、甚至只有一名医生,与老年人群综合性、高质量的医养需求相距甚远。
三、对策及建议
(一)充分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建立长效联动机制。
一是加强政策供给。在认真落实国家和省市政策基础上,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尽快出台我市医养融合发展规范性文件,进一步完善“医养融合”配套政策,形成多渠道、多方位支持医养融合发展的政策体系,保证医养融合顺利推进;
二是形成联动机制。建立由政府主导,卫健、民政、医保、财政等相关部门组成的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形成明确的长效统筹联动机制,厘清相关部门的职责权限,打通养老、卫生、医保的`政策壁垒,使各相关部门形成合力;
三是强化规划引领。根据我市老年群体养老和医疗的实际需求,明确发展思路,创新医养结合机制,按照xx年每千名老年人口拥有养老床位数达到xx-xx张的要求,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在养老服务中充分注入健康理念,实现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的最佳配置、资源共享。
(二)建立工作机制,加快完善医养融合发展保障体系。
一是加强财政支持力度。建立健全财政资金稳定投入机制,优化资金投入结构,让资金管理更加合理化、科学化、精细化。
二是促进医养融合纳入医保范畴。对于养老机构内设的医疗机构,符合城镇职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条件的,促使其尽快申请纳入定点范围。
三是健全完善合理的薪酬保障制度。加快探索符合医养融合职业特点的薪酬保障,通过岗位津贴和以奖代补的方式,确保护理人员劳有所得;建立系统的晋升和管理机制,畅通基层护理人员的上升渠道,明确老年领域护理人员职业前景,提升医养护理人员投入医养融合工作的积极性。
(三)搭建合作平台,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医养融合建设。
一是引导民用资金注入医养融合机构建设。对民间投资的养老机构,在财政和政策上要给予倾斜;鼓励多元主体参与,实行公立、民营、公私共建等多种模式共同发展;拓宽资金筹集渠道,形成多元化多渠道的资金保障机制。
二是探索建立对医养融合机构的财政补贴制度。尽可能降低民营医养机构运营成本,使符合条件的各类机构均能够享受国家在建设经费、运营补贴、床位补贴、医x点、水电消耗等方面的减税降费政策;
三是深化医疗和养老服务“放管服”改革,全面落实国家卫健委《关于做好医养结合机构审批登记工作的通知》,优化医养融合机构审批流程和环境,提高行政审批效率。四是探索特色医养示范基地模式。针对目前有规模、有条件的项目进行重点扶持,探索建立环境优美,功能健全,集医疗机构、老年公寓、老年人再就业中心、休闲保健项目等多种老年人服务产业为一体的特色养老小镇。在注重老年人群医疗、照护等基本需求的同时,满足老年人在社交、工作、娱乐等精神层面的需求,并形成可推广、可示范的模式,为创新我市医养融合模式提供新的思路。
医养结合调研报告3
“医养结合”是实施健康中国的关键环节,是市委、市政府推进的重点工作,也是我市创建健康城市的重要抓手。近期,通过实地走访、召开座谈会等形式,详细深入了解了我市养老机构的运营情况,并对我市“医养结合”工作提出了思考。
我市目前已经设有医养结合的养老机构,但还处于发展阶段,存在较多的问题,通过实地了解其它城市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发展情况,从而找出适合我市发展的路径。
一、我市医养结合的现状
(一)我市人口老龄化现状
xx市从xx年起进入老龄化社会。xx年—xx年间,xx市总人口由xx万人增至xx万人,xx岁以上老年人由xx万人增至xx万人,占总人口数的比例由xx %增至xx % ,xx岁以上老年人由xx万人增至xx万人,占总人口数的比例由xx%增至xx%(以上数据来源于全员人口信息数据库)。预计到十三五末,我市xx岁以上老年人将达到xx万人,按照我市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相关政策,实现x%的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养老,全市将有x万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
(二)我市医养结合工作进展
我市现有养老机构xx家,有xx家与周边医疗机构建立了签约的医疗绿色通道,其中内设医院x家,内设卫生室、门诊x家,xx%的养老机构以不同形式开展医疗、康复、保健服务。打造计划生育家庭养老照护试点xx个,医养结合试点xx个。
目前,我市医养结合有以下x种模式:
依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计划生育家庭居家养老照护医疗支持体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并进行分类,动态掌握辖区老年人基本信息,并对其需求变化进行动态跟踪,提高养老服务供给方的服务效率。重点对辖区xx岁以上老年人开展“六位一体+签约”服务(预防、保健、康复、医疗、健教、心理咨询、家庭医生签约)。xx社区服务中心作为国家养老照护试点实施单位,除了持续为老年人开展常规居家养老服务外,在全市率先启用了智慧之家远程养老系统。xx年,在社区居家养老的老人中选择了x户xx位xx岁左右的.患有慢性病的老人开展试运行。为将智慧养老平台试点扩大,xx年x月,正式启动医养结合居家健康养老平台,目前,先期xx只智能手环已经投放使用。下一步,共计xx只智能健康手环将陆续投放辖区,守护居家老人健康。
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促进“医”、“养”有机结合。一是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我市xx老年公寓等x家养老机构内设医院,xx老年公寓等x家养老机构内设医疗门诊或卫生室。二是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签订合作协议。xx区“xx”老年综合养护院建在核工业二〇二医院内,养护院与二○二医院签订合作协议,老人入住前,由医院进行健康评估,按疾病谱进行分类,双方共享疾病信息。养护院和医院病房之间还建立了绿色通道,入驻养老机构的老人可享受日常的卫生诊疗、护理服务,以及先入院后办理住院手续的服务等。三是成立老年护理院,突出xx医药、中医药在健康养老中的作用。我市将xx医中医医疗、养生、保健、康复融入医养结合全过程,为老年人提供内容丰富的xx医药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市xx中医院与奥林老年公寓建立合作关系,成立了奥林老年公寓护理院。内设床位xx张,设有xx医科、中医科、妇产科、骨伤科、心身医学科、治未病科、体检科、急诊科、药剂科、影像科、超声科、临终关怀科等xx余个科室,由xx名医护人员组建成医疗护理团队,全天全年为入驻老人提供医疗保障服务。医疗设施、病区设施全面,老年人不出公寓即可办理就医住院手续,享受医保划卡及其他医疗健康服务,打造了“医养结合”智慧养老服务试点。
“两院一体”,提供医养结合服务。xx老年公寓老年慢病康复医院和“中环国际”卫生服务中心都是集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为一体的医养结合型机构,为入住老年人提供日常医护诊疗、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养生养老、康复训练、护理为一体的“医养结合”型服务。
政府投资,“抱团”养老。xx区共投资xx万元,在xx村分别建成互助幸福大院。xx周岁以上农牧民按照“自愿搬迁、拆旧搬新”原则,可免费入住互助幸福大院,xx区卫健委为每位入住老人排查疾病建立健康档案,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并开展具有xx中医特色养生、保健、治疗为一体的医疗保障服务。
(三)我市医养结合工作存在问题及困难
由于“医”、“养”分属不同专业领域,相应的公共资源也由卫健、民政等不同部门分配,而且“医”、“养”又受到社保、财政等因素制约,各部门对相关政策的认识、调整和落实难以做到协调一致和横向整合。要真正实现“医”“养”统一融合,需要打通政策和资源壁垒,加大工作协同力度。
养老院设置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急需纳入医保定点报销范围。居家老人的医养结合,家庭医生签约、设立家庭病床、家庭医疗康复纳入医疗报销等制度仍需完善。
目前我市xx家养老机构,除规模较大、设施较好的xx老年公寓等x家内设医疗机构外,其余养老机构由于硬件条件所限,尚没有力量自建内设医疗机构,入住老人的医疗护理需求还不能得到满足。
社区医养服务总量不足,居家养老供需矛盾突出。受到个人习惯和现实条件影响,目前xx%的老年人还是选择居家养老。他们最关注的是日常治疗护理、慢性病管理、健康咨询及中医保健服务,失能半失能老人还需要在生活照料基础上进行医疗诊断、康复护理等服务。但是目前全市公共卫生服务资源的配置尚不均衡,特别是乡镇、社区卫生服务资源缺乏,基层医疗服务设施薄弱,现有的医疗卫生服务难以满足养老服务需求,且存在药品单一、设施简单、医务人员缺乏的问题,要想实现为居家老人提供服务还有很大难度。
二、关于我市医养结合工作的思考
我市老龄化情况较为严重,建议从以下几方面推动我市的医养结合工作。
(一)增加投入,引入多部门合作
根据市老年人情况合理预测老年人支出,增加财政拨款的同时,积极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医养服务。积极探索老年人长期照料保险制度。医养结合不能简单地理解成民政的工作或是卫健的工作,政府在做好有效的监管的同时还要担任重要的协调职能,要协调民政、卫健、医保、财政等相关职能部门的融合参与,成立市级层面的医养结合工作机构,完善我市医养结合政策统一管理,建立医养结合一体化协调机制,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和分工协作机制,增加部门间的凝聚力。完善养老服务机构老年人意外伤害、重大疾病保险制度,构建养老服务行业风险合理分担机制;将医养结合机构纳入医保范围,并适当提高报销比例和扩大报销范围;将医养结合作为养老机构设立许可的重要内容,对由医院转型的符合养老机构设立条件的老人护理院给予审批。
(二)利用现有医疗资源,布局医养结合项目
借鉴xx省常州市金东方颐养园项目经验,拟利用我市医疗资源丰富的优势,结合在建的xx中医院二期项目、包医国际医院项目、市第八医院养护楼项目,引入地产项目合作,发挥医疗优势,建设高标准的医养结合居住区,把医院融入到住宅区,实现医疗服务和养老服务的有机结合,让老人生活在社区,既能切实感受到家的氛围、享受贴心服务,又能在健康出现状况时得到及时医治和专业护理。
(三)发挥基层卫生机构优势,开展居家养老
从目前我市的养老情况来看,居家养老还是老年人养老的首选,相比农村地区,城市中心的老年人机构养老的意愿较高。利用基层医疗机构优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转变职能,开设日间照料中心,提供社区老人的医养结合服务,实现居家养老,建立社会养老分层服务模式,健康能自理的老年人可以居家养老为主,鼓励社区或有条件的养老机构创造条件,开展社区养老服务,例如签订家庭医生服务协议,开展社区老年人健康分类管理,对行动不便的老年人上门服务,同时社区和医院等机构紧密合作, 构成我市养老网络。也可以借鉴常州金东方医养机构模式,发展社区建立机构化、一体化运营,为老人提供自理、介助、介护的居住设施和服务,使老人在健康状况和自理能力变化时,依然可以在熟悉的环境继续居住, 并获得与身体状况相对应的照料、医疗、护理等全方位服务,从而实现医养康护一体化。
(四)利用信息化优势,搭建现代化医养结合平台
全面推进医养结合信息化进程,通过互联网、IPTV数字电视等多个渠道,借助电脑屏、手机屏、电视屏等多种载体,推广应用家用健康检测、治疗智能终端,实现网络覆盖,实现个人健康管理。利用信息化平台建立市内所有xx岁老年人的信息数据,并加快对健康信息情况档案的使用,重点关注失能、半失能老人的养老情况,及时为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服务。
医养结合调研报告4
为进一步加快我市医养结合省级试点先行市建设步伐,稳步推进我市社会养老服务发展,市政协成立主席为组长、副主席为副组长、相关界别组委员参加的调研组,对我市医养结合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并与市民政、卫计、市医院颐养中心等部门和单位就这一议题进行专题协商,形成协商报告如下:
一、协商所达成的共识
截止20xx年底,我市60周岁以上老年人达14.127万人,人口老龄化率达16.95%。养老资源方面,现有医养结合机构(临清市颐养中心)1家,养老机构9家,其中公办4家养老院,民办养老机构5家,全市共有养老床位5020张。医疗资源方面,我市现有三级医疗机构1家、二级医疗机构3家、8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6个基层卫生院和二、三、四人民医院。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关注老龄事业,将社会养老服务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稳步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融合发展,有效保障了我市老年人基本健康养老服务需求。目前主要采用五种“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
(一)医养结合。注重以老年人需求为导向,积极引导、培育、扶持市场资源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大力推动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产业结合,不断增加养老服务供给。我市新建的市医院颐养中心是一家集养老、医疗、护理、康复、临终关怀为一体的医养融合型养老机构,是市政府重点民生工程,也是我市一家省级新旧动能转换重点项目。项目占地面积260亩,总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建成养老床位1140张,一期工程已投入运营。另外,我市华美医院养老项目已通过前期论证,正式向市民政局提交建设申请,规划占地197亩,医护型养老床位1000张,一般性老年生活床位800张,康复、疗养、卫生保健床位200张,病房床位1000张,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前期各项工作正在有序开展。
(二)社区养老。注重加强社区养老服务与医疗资源结合,加快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建设,扶持安民区院建设了“安民医院日间照料中心”,正在支持市医院建设规范的“古楼社区老年人生活服务中心”,支持华美医院建设“华润社区老年人生活服务中心”。随着这些中心的建成,能自理老人的可以活动、健身,失能、半失能老人可以享受日间生活护理照料、康复理疗、精神慰藉等多项服务,既解决了子女没有时间照顾老人的后顾之忧,也解决了老人不用离开社区便可享受养老服务的问题。同时,通过政策引导,逐步落实老旧小区、新建小区养老服务用房配建工作,将养老服务用房无偿提供为老服务组织,建立面向居家老人提供服务的站点,开展助餐、助浴、代购、维修、家政、康复、医疗签约等多项服务。
(三)签约服务。注重开展多项签约服务,探索适合老年人看病就医便捷高效的新途径。市人民医院设立老年病科和老年病床,为入住老年人提供预约就诊、急诊救治、中医保健等多项服务;19所基层卫生医疗机构开设老年人康复科,配备专业人员为老年人健康进行科学管理与评判。市辖区23所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均开通老年人就医绿色通道和“双向转诊”服务。目前我市老年人家庭医生签约1.57万人,签约率71.7%,健康管理率72.2%,稳步构建“小病就地诊治,急危重病到医院,经医院治疗好转或痊愈回家”的新模式。
(四)定期巡诊。注重加强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的对接服务,为入住养老机构的老年人定期开展巡诊和接诊,部分解决了高龄、失能、半失能老人身体活动不方便的问题。没有条件建立医疗站点的敬老院,指导建立与二级以上医院协作对接,协作医院定期组织全科医生对入住老年人、尤其是失能、半失能老人进行巡诊和接诊服务。目前我市4处中心敬老院、5处民办养老院已同市医院、华美医院、安民医院、第三人民医院分院、中医院等医疗机构签订“医疗服务合作协议”,使老年人足不出户也可享受到医疗服务。
(五)平台建设。注重加强信息平台建设,将互联网技术应用于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目前正与移动公司联合,在城市社区和基层卫生院建立智慧健康养老服务平台。该平台肩负120急救、健康咨询、群众满意度调查回访,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等多项职能。通过为老年人配备智能腕表,将老年人心率、血压、睡眠、出行、运动等一些基础数据及时反馈医院平台,数据异常时自动报警,值班医师可随时实现健康监测。遇有紧急情况,还可以选择一键拨号至亲友电话或医院急救电话,获得及时救助。
二、协商过程中发现的困难和问题
医养结合是构建健康养老服务体系的必由之路,也是积极应对人口快速老龄化的长久之策。要放眼长远、务求实效,稳步推进这项工作有序开展。但从工作实际看,由于社会认知、投入不够、政策保障、专业人才匮乏等多重问题,我市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有机融合之路并不顺利,面临诸多困难和矛盾。
(一)从养老机构看“医养结合”。主要表现为“三多三少”:
一是摸索多、经验少。近年来,中央、省、市先后出台大量相关文件,对于解决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建设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了解决办法,但对于养老机构和医疗资源的结合缺少具体、符合我市实际、操作性强的政策措施。目前我市养老机构开展医养结合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发展历史短,很多工作都在摸索之中,可借鉴的成功经验少,医养结合审批手续繁琐,承担养老服务尚且运营艰难,难以承受医疗护理重担。另外,医养结合养老机构还不能纳入医疗保险定点机构,严重降低了医养结合养老机构投资建设的积极性。
二是投入多、补贴少。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做后盾,而养老机构普便运营困难,财政补贴的相关政策有待制定和落实。一般性养老机构建设,省、聊城市给予一张床位补贴1万元,医养结合养老机构每张床位给予补贴1.2万元,但相比建设投资,医养结合养老机构每张床位需要建设投资近20万元,缺口相差很大。目前,养老机构建设补贴主要依靠省、聊城市一次性建设补助和运营补助,县级财政还没有将补助资金纳入预算,省、市要求的每年本级留成的彩票公益金的50%以上要用于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还没有落实。
三是困难多、办法少。养老机构开展医养结合的困难在于资金、政策、标准和专业人才队伍缺失,因为是我市是示范先行试点,上级的.很多政策和指导办法还未及时跟进制定和出台,单靠自己解决难度很大。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或开办诊所,需要聘请有医师资格的医生和有护理资格证的护士,大部分传统养老机构难以给医护人员提供同等的工资福利待遇。同时,在养老机构从业对医护人员的发展也受到一定的限制,极大的降低了医护人员的参与积极性。这些现实问题如不能有效解决,医养结合工作任重而道远。
(二)从医疗机构看“医养结合”。主要表现为“三个缺乏”:一是缺乏医护人员。医护人员短缺现象较为明显,医疗机构开展自身业务就很紧张,开展养老服务压力更大。医疗机构在自身市场需求很旺盛的情况下,到养老机构巡诊、接诊,很大程度上没有时间精力、抽不出医务人员。二是缺乏利益驱动。医疗机构和传统养老机构虽然开展了签约式服务,但是由于传统养老机构规模小、供养老人少,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为老服务不能获取经济效益,没能真正实现医养有机融合,还存在“两张皮”问题。与传统养老机构相比,医养结合机构因为其更高层次、专业的医疗服务导致收费较高,把大多数老年人“挡在门外”,机构也难以获得经济效益。三是缺乏政策保障。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在日间照料中心,最老年人出现意外而引起纠纷,如果能开通老年人意外险,就会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医疗卫生机构和养老机构的后顾之忧。另外,医生多点执业问题的解决政策还未落地,医生离开医院到养老机构就业会有职业风险。
(三)从老年群体看“医养结合”。主要表现为“三个不平衡”:
一是预期和现实不平衡。老年人对医养结合的发展未来期望很美好,希望能尽快实现老有所养医、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现实中很多医养结合工作进展缓慢,有些措施实际效果并不理想,难以解决居家老人或养老机构入住的高龄、失能、半失能老人的便捷医护问题,面对突发性重大疾病仍然束手无策,对多元化、高质量、近距离的社会养老服务需求日益迫切。
二是需求与供给不平衡。随着人口结构的快速变化,我市老年人口对健康养老的社会化需求越来越大,要求的养老服务标准越来越高,传统的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已经不能满足现实社会需要,独子、失庭将很快进入面对社会养老问题的高峰期。从现实来看,我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尚未真正建立,供给严重不足,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与市场实际供给严重脱节,如果不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可能会造成工作上的被动。
三是收入与收费不平衡。目前我市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只有市颐养中心一家,属中高端医养机构,收费标准相对较高。面对此类医养机构养老服务的收费标准,大多数工薪阶层和城乡居民难以承受,传统的养老院又因为基础设施较差、服务项目单一不愿入住,面向社会大众的社区居家健康养老服务建设势必会提上重要议事日程。
(四)从政府部门看“医养结合”。主要表现为“两个不完备”:
一是部门联动机制不健全。卫计部门是国家卫计委指定的医养结合牵头部门,而民政部门是养老服务具体管理部门,二者能否实现紧密结合至关重要。另外,据初步估算,医养结合项目从立项到正常运营至少涉及17个职能部门。在运营过程中,至少需要民政、卫计、人社、财政四个部门的密切协作配合。交叉重叠的部门管理直接导致医养结合机构处于“九龙治水”的困境中,部门之间职责界定模糊,容易出现利益纷争、责任推诿等问题,这些是医养结合工作推进缓慢的关键原因之一。
二是政策保障体制不健全。医养结合工作是试点性、创新型工作,政策先行是保证做好这项工作的根本,很多配套政策需要提前研究制定。但从实践看,这项工作做得并不到位。比如说,养老机构内设医院或诊所能否纳入医保定点的问题,长期护理险扩面的问题,老人意外险试行的问题,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有机融合的问题,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标准化建设的问题,“12349”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平台何时开通的问题,等等还有很多。
三、对策建议
我市是山东省医养结合示范先行市,医养结合工作影响深远、意义重大。需要进一步调高任务目标,结合贯彻落实上级关于新旧动能转换的部署要求,以健康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为根本,创新体制机制,完善配套体系,学习借鉴成功经验,少走弯路,务求实效,及时化解社会养老服务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确保我市健康养老事业稳步持续发展。为此,建议如下:
(一)顶层设计,健全政策保障体系。医养结合工作涉及改革发展深水区,示范先行市的定位决定了上级很多指导性配套政策滞后工作现实,需要大胆决策、实践和创新。一是成立议事协调机构。尽快建立部门之间统筹联动工作机制,打破民政、卫计、人社三条线分立状态,从根本上解决“养老不医护、治病不养老”的问题。每周定期通报各自工作动态,共商破解制约养老服务发展的难题,多出经验、出办法、出典型,为我市养老事业做出积极贡献。二是提高批办效率。建议民政、卫生共同编制申办养老项目审批服务指南,优化审批流程,精简办事环节,推进“一门式”服务,对新办医养老结合机构推行并联审批,积极协调解决消防审批、竣工验收、卫生防疫、环境评价等实际困难,打造无障碍审批环境。三是加大扶持力度。建议加大财政对养老机构建设扶持力度,将养老机构建设市(县)级需要配套的补助资金纳入年度预算。严格落实省、聊城市要求,将每年本级留成彩票公益金的50%以上用于展医养结合工作,加快传统养老服务机构提档升级。对基层公立养老机构新建医疗机构或引入医疗机构分支机构,以及资源利用率较低的医疗机构转型为护理院、康复医院、安宁疗护中心的,严格按上级规定给予资金支持或运营补贴。
(二)务求实效,规范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议学习借鉴湖北省随州市“两室联建”工作思路,试点推进老年人互助照料活动中心和卫生室标准化建设。
一是科学化选址。严格按照建设规划和“一村(居)一策”提出的选址建设方案,选择人口相对集中、交通十分便利的地方作为建设地点。具体操作有以下几种模式:老年人互助照料活动中心在中心户、农资服务中心、电信服务网点等原有服务项目上建成并运营,卫生室就近建设。卫生室在村(居)委会已建成或正在建的,可以从村(居)委会调剂办公用房建设老年人互助照料活动中心。卫生室和老年人互助照料活动中心都需要兴建的,必须统一规划,选择在人口密集、集中,交通便利的位置联合兴建,并且要建有老年人室外活动场地。
二是标准化设计。依照“两室”功能定位和室内布局要求,对“两室”进行统一规划,结合实际设计图纸。严格按照标准设计,卫生室设有独立的诊断室、治疗室、观察室、公共卫生室、药房;老年人互助照料活动中心设置“四室一厨”,即日间休息室、休闲娱乐室、图书学习室、健身康复室和厨房。三是优质化建设。选派质量监督代表进驻“两室”联建施工工地,对施工材料实行专人专管,实时跟踪项目建设过程。质量监督专班对所进原材料实行登记制度,杜绝不合格建筑材料进入工地,及时开展工程建设质量验收。同时完善建设施工档案,实行责任追究制,施工单位对“两室”工程质量终身负责;在“两室”建设中,对床铺、档案柜、电脑、有线电视、空调以及厨具等硬件设施进行统一配置,对标识标牌、规章制度等统一制作。四是多元化投入。地方政府是责任主体,将“两室联建”建设资金纳入财政预算。探索市场化运作筹资的新路子,通过“土地资产置换、老板垫资、单位自筹、爱心资助”等方式多元筹资,有条件的地方鼓励村办或个人办农村“两室”,通过实施驻村(居)工作队帮扶、慈善捐助、企业冠名等方法解决;同时,对建设资金严格监管,防止重复性建设、开发性建设、举债性建设。
三是整合资源,搭建智慧养老服务体系。建议学习借鉴河南省新乡市“12349”平台建设经验,为老年人提供方便快捷的居家养老服务。
(1)建好信息平台。依托“12349”居家养老信息服务平台,将老年人的基本资料、健康情况、家庭信息、个人兴趣等相关资料录入信息系统,并以该系统为载体,通过市场化运作的形式,实现养老需求和服务供给的有效对接。
(2)选好运营模式。老年人会使用、企业愿意参与是信息系统能否发挥作用的关键。根据老年人理性和节俭的消费特征,探索开展积分制养老模式,凡系统登记的老年人在指定的联盟单位消费可以积攒积分,积分可以在与12349信息平台合作的超市、医院、餐馆等服务网点抵现金使用。
(3)盘活社会资源。大力宣传并营造养老、敬老、孝老社会氛围,引导社会各行各业加入信息平台提供无偿或低偿服务,大力整合家政服务、旅游、医疗、商场、物业等与老年人生活密切相关的服务资源,以信息平台为纽带、以积分制为核心,建立异业联盟,在扩大服务中产生规模效益。
(四)强化激励,构建人才支撑体系。一是抓人才流动。建议学习借鉴安徽省亳州市模式,探索实行镇街卫生院托管敬老院,卫生院院长兼任敬老院院长,促进“两院一体”发展,破解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两张皮”难题。鼓励医疗机构执业医师、护士到养老机构中进行轮岗服务,并给予相应的特殊岗位补贴。吸引高等院校、职业院校毕业的老年医学、康复、护理、营养、心理和社会工作等方面的专业人才,进入养老机构就业并签订劳动合同的,工作满一定年限后,可给予一次性适当经济补助。二是抓待遇提升。建议将社会办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中的医护人员,纳入卫生计生部门统一管理,在薪酬、职称评定等方面,与公办医疗机构享有同等待遇,充分调动医护人员的积极性。三是抓职业培训。建议将养老机构负责人和老年护理员纳入政府培训计划,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让一些专业的培训机构和有经验的养老机构合作开展培训,不断提高养老服务队伍的专业化水平。
(五)创新发展,构建医疗保险体系。
一是针对性解决老人经济负担重的问题。建议调低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诊所的医保定点申请标准,对养老机构内设的医疗机构,符合医保定点条件的依照申请纳入,与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签订定点服务协议,入住的参保老人按照规定享受相应待遇。同时,适度放宽需要治疗的老人医保范围,对于失能程度较重、病情严重且花销较高的老人,可设立一定的报销比例,解决部分老人经济负担较重的问题。
二是完善社保医保政策。建议扩大长期护理险范围,研究出台《临清市居民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让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惠及更多人群,特别是居住在农村需要长期护理的广大老年人。继续细化和完善《临清市职工长期护理保险实施办法(试行)》,扩大护理范围,将小脑萎缩、失智老年人划入护理范围,进一步提高医护人员标准,更好地为老年人服务。
三是充分发挥商业保险的风险分担作用。积极引导各保险公司,设计开发健康险、养老机构责任险、老年人意外伤害险等多种形式的险种,为老人提供多样化的“医养结合”保障服务。
医养结合调研报告5
摘要: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医养结合工作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通过对医养结合工作的调研,发现当前医养结合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之间的合作不够紧密、医养结合的政策法规不够完善等。为了推动医养结合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本文提出了一些建议,如加强政策引导、提高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的合作水平等。
关键词: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医疗机构;政策法规;合作水平
一、引言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养老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如何保证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医养结合工作,即将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有机结合起来,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的医疗和养老服务,已成为解决老年人生活问题的有效途径。本文通过对医养结合工作的调研,分析了当前医养结合工作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建议。
二、医养结合工作的现状
1.医养结合工作的发展历程
医养结合工作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当时,我国开始开展老年医学研究,提出了“医养结合”这一概念。随着我国老龄化的加剧,医养结合工作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目前,我国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法规,鼓励和支持医养结合工作的开展。
2.医养结合工作的现状
目前,我国医养结合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一方面,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之间的合作越来越紧密,老年人的医疗和养老服务得到了有效整合。另一方面,医养结合政策的出台也为医养结合工作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但是,当前医养结合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
三、医养结合工作存在的`问题
1.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之间的合作不够紧密
在实际工作中,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之间的合作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养老机构往往缺乏专业的医疗人员,无法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另一方面,医疗机构往往没有充分考虑老年人的特殊需求,无法提供全面的养老服务。因此,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之间的合作不够紧密,老年人的医疗和养老服务得不到有效整合。
2.医养结合的政策法规不够完善
尽管我国已经出台了一系列医养结合的政策和法规,但是这些政策和法规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一方面,政策法规的制定和实施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导致不同地区的医养结合工作存在较大差异;另一方面,政策法规的宣传和推广不够到位,导致一些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对医养结合的认识和了解不足。
四、医养结合工作的发展建议
1.加强政策引导
为了促进医养结合工作的发展,需要加强政策引导。一方面,应该进一步完善医养结合的政策和法规,建立统一的标准和规范,确保医养结合工作的质量和效果;另一方面,应该加强政策的宣传和推广,提高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对医养结合的认识和了解。
2.提高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的合作水平
为了加强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之间的合作,需要提高双方的合作水平。一方面,养老机构应该加强自身的医疗服务能力,拥有专业的医疗人员和设备,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另一方面,医疗机构应该充分考虑老年人的特殊需求,提供全面的养老服务,与养老机构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
3.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
为了进一步推动医养结合工作的发展,需要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一方面,应该加大对医疗和养老服务领域的人才培养力度,提高专业人才的素质和能力;另一方面,应该加强对医养结合工作的研究和探索,为医养结合工作的发展提供更多的理论和实践支持。
五、结论
医养结合工作是解决老年人生活问题的有效途径。通过对医养结合工作的调研,可以发现当前医养结合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之间的合作不够紧密、医养结合的政策法规不够完善等。为了推动医养结合工作的进一步发展,需要加强政策引导、提高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的合作水平等。只有这样,才能为老年人提供更好的医疗和养老服务,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医养结合调研报告6
根据县人大常委会年度工作要点安排,近日,肥西县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工委对县医、养、健结合工作试点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听取县卫计委、县民政局、县财政局等部门工作情况汇报,深入到严店乡五保供养中心实地考察、了解情况,召开相关人员参加的座谈会,听取意见和建议。在此基础上,形成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
自国家、省、市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文件下发后,县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趋势,认真落实相关文件精神,整合养老及医疗资源,在推进医养结合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初步摸索出一条符合实际的五保老人医、养结合模式,较好地解决了集中供养五保老人老有所养、病有所医问题。如严店乡五保供养中心,自20xx年5月设立老人医疗专护区以来,累计得到及时救治的五保老人2600多人次,五保老人生病救治不及时和无人护理难题得到有效解决。目前,全县十五个五保供养中心均设立医疗专护区。
二、试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人口老龄化,呼唤医、养、健结合。目前,此项工作正在进行试点,但还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如在严店乡五保供养中心调研时了解到:医疗专护区运转经费不足、医务人员缺乏等,影响和制约了医、养、健结合试点工作的有效开展,需要县政府及其相关职能部门和社会各界倾注更多的支持、关怀。
三、对策与建议
(一)强化政策保障。要根据国家、省、市有关医养结合文件精神,立足我县实际和试点工作经验,特别是要针对试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明确解决办法,落实鼓励措施,引导医养结合机构有序、加快发展。要根据全县老年人群医疗服务需求和养老、医疗资源分布状况,统筹做好各类医养结合机构的.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实现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资源的有效配置和有机衔接,提高老年人等特殊人群对公共服务资源的利用效率。要加大财政投入,研究出台推动民间投资的政策,激发民间投入的积极性。要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划分好“医”、“养”界限,尤其是要解决好广大人民群众关心的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服务纳入医保政策问题,要认真进行研究,搞好政策衔接,支持医、养结合机构逐步步入良性循环。
(二)强化资源整合。要认真研究建立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日常合作、业务协作机制,统筹协调养老医疗资源,促进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资源的有效整合,推动“吃不饱”的乡、村医疗机构就近和“住不满”的养老机构等“结对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医疗资源和养老资源的良性互动。乡镇卫生院要逐步把村(居)卫生室的医疗资源和老人健康诊疗融为一体,最大限度地发挥公益医疗资源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要认真落实有关政策,为社会力量举办养老机构提供便捷服务,特别是为民营医疗机构发展医、养结合事业留出空间。
(三)推进融合发展。要按照国家、省、市文件要求,结合我县养老和医疗资源分布情况,督促全县各类养老机构与各级医疗机构建立协议合作关系,确保到20xx年底,50%以上的养老机构能够以不同形式为入住老年人提供医疗卫生服务,到20xx年实现全覆盖。要充分利用现有医疗卫生服务资源,创办老年康复中心、老年医院、护理院,支持部分闲置床位过多的县、乡医院和专科医院转型为老年人护理院,开展养老服务;鼓励支持乡、村医疗卫生机构为社区与居家养老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健康养老需求。
(四)突出人才支撑。要不断强化医养结合发展的人才保障,提高医养结合机构的养老服务水平。建议县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将老年医学、康复、护理人才作为急需人才,纳入卫生技术人员培训规划和临床骨干医师培训范围;积极探索建立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在技术和人才方面的合作机制,鼓励医疗机构内优秀的执业医师和执业护士到养老机构中开展服务,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工作能力和水平;出台相关激励政策,对养老机构从事医护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在申报、评定职称方面,给予与医疗机构医护人员同等待遇。
(五)强化对试点工作的领导。 县政府及相关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切实将医、养、健结合工作进一步摆上位置,抢抓政策机遇,强化组织领导,增加财政投入,有序推开卓有成效的试点,合力推进我县医养结合事业健康发展,为建设健康幸福的新肥西作出新的贡献。
医养结合调研报告7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医养结合模式逐渐成为我国养老服务的发展趋势。本调研报告通过对南京市某养老院进行实地调研,了解该养老院的医养结合情况,分析医养结合模式的优势和不足之处,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引言
我国人口老龄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养老服务需求不断增长,老年人需要的养老服务包括生活照料、医疗护理、心理疏导等多方面的服务。传统的养老方式不能满足老年人的需求,医养结合模式应运而生。本调研报告旨在了解医养结合模式在养老服务中的应用情况,分析该模式的优势和不足之处,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二、调研对象与方法
本次调研对象为南京市某养老院,调研方法主要包括实地观察和访谈两种方式。实地观察主要是对养老院的建筑环境、装修风格、设备设施、员工素质等方面进行观察;访谈主要是针对养老院的管理人员、医护人员、老年人及其家属进行深入交流,了解养老院的医养结合模式的应用情况及效果。
三、医养结合模式的应用情况
1.医养结合模式的`应用现状
目前,南京市的养老院中普遍采用医养结合模式,医疗护理团队常驻养老院,为老年人提供医疗护理服务。此外,养老院还提供康复理疗、心理疏导等服务,为老年人的身体和心理健康打造全方位的保障。
2.医养结合模式的优势
(1)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的医疗护理服务:医疗护理团队常驻养老院,老年人可以及时得到医疗护理服务,提高生活质量。
(2)提高护理质量:医疗护理团队的存在,使护理质量得到明显提升,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得到更好的保障。
(3)增加养老院的品牌知名度:医养结合模式可以提高养老院的服务水平,在市场中获得更高的品牌知名度。
3.医养结合模式的不足之处
(1)医疗团队人员缺乏:目前养老院的医疗护理团队人员往往不足,导致老年人无法得到及时的医疗和护理服务。
(2)医疗设备不足:养老院的医疗设备往往不能满足老年人的需求,导致医疗服务质量不高。
(3)医养结合管理流程不完善:养老院的医养结合管理流程不够完善,导致医疗护理团队与养老院管理层之间的协调存在问题。
四、解决方案
1.增加医疗团队人员:养老院应加强对医疗护理团队的招聘和培训,提高医疗护理服务的质量,为老年人提供更好的养老服务。
2.增加医疗设备:养老院应加大投入,增加医疗设备,完善医疗服务设施,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
3.加强医养结合管理流程:养老院应建立健全医养结合管理流程,明确医疗护理团队与养老院管理层之间的职责和协作关系,为老年人提供更好的养老服务。
五、结论
医养结合模式是我国养老服务的未来发展趋势,能够为老年人提供更好的医疗护理服务。但养老院在应用医养结合模式时,也需要注意解决医疗团队、医疗设备和管理流程等问题,以提高养老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医养结合调研报告8
“530万”“14.45%”,这两个数字是我省60岁及以上人口数和所占比例。而这两个数字在今后的每年还会呈增长态势。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当前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
近年来,山西在推行医养结合的过程中取得了些许成效:养老机构医疗服务能力初步提升、老年医疗护理体系逐步完善、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步入新常态、老年医疗服务能力明显增强。也同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期,我们对太原、大同、运城、长治、晋中等5市医养结合发展现状进行了解,不仅是为了梳理近年来山西在医养结合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更重要的是为山西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冲击,推动健康山西发展提供些许务实之举。
医养结合的山西模式
山西省自20xx年迈入老龄化社会后,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20xx年,全省60岁及以上人口达530万人,占总人口的14.45%,65岁及以上人口达到333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9.10%。同时,随着20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口陆续进入老年,未来25年将是我省老年人口增长最快的时期,老年人口会不断增多,高龄老人、失能失智老人、病残老人、“空巢”老人数量会急剧增加。
据统计,目前我省失能、半失能老人达101.1万人,占全省老年人口总数的19.1%,慢病防治、医疗、康复、护理、心理慰藉等问题已成为老年群体急需解决的主要问题。
因此,“全面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的融合发展,迫在眉睫、势在必行。更重要的是推行医养结合是推进健康养老产业盘活现有社会资源的重要途径。”省卫计委党组成员、省计生协会专职副会长李跃珍直言不讳。
政府主导顶层设计推进医养结合
近年来,国务院及各部门先后出台了系列政策措施,医养结合的发展环境初步形成。近两年,山西省委、省政府把健康养老产业作为全省经济转型发展新动力的支撑点,并纳入了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出台了支持健康养老业发展的推进意见。
去年7月,省卫计委、省民政厅等九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实施意见》,并由省政府转发,就全省医养结合的目标任务、保障措施和组织实施等具体内容予以了明确,确定了太原市、大同市、吕梁市、晋中市为省级首批试点市。这些文件的出台,为全省加强医养结合、推进健康养老服务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
截至目前,全省有5个市以政府或部门名义制定出台了推进医养结合工作的实施方案。特别是太原市,作为省会、全省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领头羊,大胆探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对医养结合工作进行了全方位的探索实践。晋中、阳泉、临汾、长治等市在医养结合工作上不等不靠,从本地实际出发,积极主动地开展试点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绩。
“医养结合”是应对老龄化的长久之计,山西四种模式初显成效
我国未来“医养结合”的目标,是面向社区在全国建成一个覆盖城乡、规模适宜的医疗服务网络,明显提升为老年人提供医疗服务的能力与水平。
梳理近年来山西各地推进医养结合的经验做法,山西医养结合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模式:
一是“医中有养”模式,这类模式较为普遍的做法是依托医疗机构强大的医护资源,在老年病科的基础上多数针对失能、失智、半失能老年人开展养老医护服务。
第二种是“养中有医”模式,如山西省老年公寓开办的'康复院、太航馨悦养护院设立的医务室等,以及部分乡镇敬老院、村级日间照料中心与乡镇卫生院、村级卫生室的合作共建等。
第三种是“居家医养”模式。主要是公办或民办社会机构通过承担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运用创新的手段,将服务触角延伸至千家万户。
第四种是“医养结合综合体”模式。这种模式的主要特点是民间资本参与较多。如侯马市的山西怡之福中心项目,就是由山西瑞景养老产业有限公司投资打造的一个集养老、康复、医疗、护理、科研、培训等多功能于一体的融合式、综合体医养结合项目,预算投资16亿元,目前正有序推进。
山西医养结合的成效有目共睹。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当前工作中存在的一些不容忽视、亟待解决的问题。”李跃珍中肯地说道。“政策滞后、没有形成真正的合力、工作基础薄弱、工作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一定要想方设法尽快解决。”
对于山西医养结合的未来发展,李跃珍表示,在去年发布的《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卫生计生委等部门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实施意见的通知》中明确了全省医养结合工作的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此外,我省还提出确保到20xx年,50%的三级综合医院、20%的二级综合医院开设老年病科的任务完成。大力支持闲置床位较多的一级、二级医院或其它医疗机构根据自身条件,开办康复院、老年病医院、护理院等实现转型发展;各级卫生部门要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现有养老机构通过内设护理院、门诊部、医务室等形式开展医疗服务。
针对目前山西90%以上的老年人都选择社区养老和居家养老。李跃珍表示,今后,我们将继续推进医疗服务与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相结合,让老年人在家门口享受医疗的红利。
大同市魏都颐养康复中心:强强联手,打造颐养天年的理想地在大同,有一所集医疗、教学、养老为一体的综合服务机构,大同市魏都颐养康复中心。在大同,他们率先把医疗和养老融合为一体,解决了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颐养天年的问题,探索出了一条医养结合的健康养老新路子,有效地解决了老年人的养老就医问题,不仅实现了老有所依,更让老人们感受到老有所医的好处,让儿女们放心地从事自己的工作。
在大同,6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总人口的15%,其中失能、半失能的老年人占老年人口4%,全失能的老人占老年人口2%,在这些失能、半失能的群体中,80%以上的家庭子女由于忙于工作,外出务工等因素而疏于照顾老人。
如何解决老人们的养老与医疗困难?
大同市魏都颐养康复中心与大同魏都医院强强联合,经过前期的探索,将传统的养老与医疗进行功能整合,优势互补,重点推出入住老年人生活照料与医疗康复护理相结合,从而形成了新型的养老服务模式。“我们始终坚持一切为了老人们的需求,努力办好医养结合的健康养老服务机构,给老人们创造一个颐养天年的理想圣地。”大同市魏都颐养康复中心孟新华副院长说道。
在老人日常生活照料中,大同市魏都颐养康复中心为老人们提供量血压、测血糖、康复训练、医疗护理等康养服务,让自理老人健康生活其乐融融,不能自理老人达到全面护理医养,同时对老人24小时实行医疗监控,为老人建立健康档案,还定期举办健康讲座、做到多元化的休闲娱乐服务,有效地丰富了老年人的文化娱乐生活和医疗服务水平,提升了入住老人的生活健康质量。
此外,该中心将医院与康复中心进行了封闭式长廊连接,方便了生病老人的及时救治,也有效缓解了老年人惧怕住养老院的不良心态。
据了解,大同市魏都颐养康复中心自开业以来,运营不足两年内,共收治康养老人1162人,其中康复好转739人,安宁护理62人,成功抢救老人38次,现有常住老人151人,康养老人66人,其中常住老人中失能者占50%以上。
孟新华副院长还告诉记者,针对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投入大,运营成本高,需要大量的医疗技术支撑等一些问题,该中心已经大同魏都医院、大同三医院结成医联体合作单位,远程会诊、分级诊疗、双向转诊,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实现医联体医疗与养老有效的融合发展。
河津福逸家园养老院:亦医亦养乐在其中
福逸家园养老院是河津市铝基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内设的养老机构,是河津市第一家提供医养结合的养老机构,也是河津市的一家集医疗康复、保健护理、餐饮娱乐等于一体的适合老年人身心健康的综合性养老机构。
院长姚自芳说,自20xx年元月开业以来,该院就从医院抽调正规有执业资质的医护人员到养老机构做具体的医护服务工作,同时面向社会招聘能吃苦、有耐心、热爱养老事业的人员做生活护理服务工作。“我们的医养结合工作在运城市范围内算是起步较早的,如今,已经有一套相对完善的管理制度、工作流程以及规范的医疗、护理工作记录了。”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该养老院会为每一位入住老人建立健康档案,开展风险评估和自理能力评估,根据护理等级对老人进行分级护理,针对不同老人的健康状况,制定个性化的健康养生处方。该院还配备了24小时急诊呼叫服务,入住老人自申请入住之日起,就有各种与健康相关的表格全程记录老人的健康状况与治疗情况。
医养结合调研报告9
根据年度工作安排,近期县政协组织部分委员就我县医养产业发展问题开展了调研活动。调研组先后到浙江杭州、湖北十堰和本县西营、茅坪、中厂等镇,就医养产业发展相关情况进行了深入细致地调查和了解。还就此课题召开部分委员和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座谈会,听取了各方意见和建议。现形成调研报告如下:
一、我县医养产业现状及发展前景
(一)老龄情况及医养产业现状
白河县辖11个镇,104个行政村,13个城镇社区,总人口21.33万,其中60周岁以上老年人33229人,约占全县总人口比例15.6%。
目前我县共有19所农村敬老院,共有床位1600张,集中供养五保对象有1500人,占总五保对象4109人的36.5%。
投资3000余万元的县老年公寓项目正在建设当中,尚未投入使用。
建成投用3个城市日间照料中心,33个农村互助幸福院,床位数200余张。其中正常运营的幸福院3所:茅坪镇桃园幸福院入住老人48名;双丰镇孔城幸福院入住21人;冷水镇花湾幸福院入住32人。这三所养老机构,均未取得办院证照。在医养结合方面,都是与村卫生室或镇卫生院签订有医疗协议。一年组织一次常规体检,有病与家属协议送医院救治。3所幸福院,除孔城、花湾是自建房外,桃园是利用茅坪镇政府闲置资产。目前,桃园、孔城有微利,花湾幸福院因收费过低(每人每月600元、700元、800元不等),尚处于亏损阶段。由于条件所限,这些幸福院的办院水平与敬老院相比还是有相当大的差距。
(二)发展前景预判
我县60岁以上高龄人群占比已达到15.6%,近几年更是呈逐年上升趋势,人口老龄化问题相当严重。实事求是地说,对政府兜底这部分人的养老问题解决的很好。无论是医还是养,不仅政府全包,而且还具有相当水平,“五保”老人们生活得很幸福。但社会养老尚处于起步阶段,医养产业可以说还是空白。因此,医养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前景广阔。
从市场需求这方面看,我县每年有3.5万个家庭外出务工,留守老人大概在2.1万人左右。子女外出打工、无暇顾及父母,这些留守老人们的晚年生活显得困顿和凄凉。如果有了医养结合养老机构,这些老人就有了放心托付的地方,就是花些钱,子女们感觉还是很值得。
更要引起我们高度关注的还有失能半失能老人群体:我县现有失能半失能老人1481人,其中失能老人520人,半失能老人961人。常言说:“久病床前无孝子”,对那些失能老人,无论是从专业的角度还是精力的角度,都需要一个专业的医养结合养老机构。
二、外出考察调研情况
(一)杭州市金秋钱塘老年公寓(公办民营模式)
该老年公寓坐落于杭州市西湖区双浦镇科海路99号,占地面积近60亩,为“云栖小镇”旅游园区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寓定位为高档养老社区,建设用地为政府无偿划拨,由杭州市西湖区城建集团(国有企业)投资近4个亿兴建,由浙江新久盛医院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承租运营。公寓20xx年开始动工,20xx年1月正式运营,目前常住老人170人。公寓拥有10幢建筑物,构成休闲养护区(5幢)、集中养护区(4幢)和综合配套区(1幢)三大功能板块,拥有床位928张。休闲养护区:精装多层电梯房,卧室、客厅、餐厅、厨卫和阳台等和家里一样,分80平方米和110平方米2种户型,采光通风条件好,既温馨舒适又可享受养老服务机构的专家服务。集中护理区:具有疗养院功能,每个房间48平方米,内分休息区和生活区,有独立卫生间和阳台,由护士和护工提供24小时的照料服务。配套服务区:老人活动主要区域,老年大学、图书馆、书画室、棋牌室、多功能厅、台球房和乒乓球房等一应俱全;户外活动场地有标准门球房,还建有连廊、凉亭、农庄和鱼塘。园内绿树成荫、花团锦簇、环境优美、空气清新,非常适宜老人颐养天年。医疗服务方面:园区内设立综合性老年病医院——杭州怡养医院,开设门诊和病房。该公寓入住老人月均消费一般都在3500元以上,老人们反响良好。
(二)十堰市西苑医院老年医护中心(企办公助模式)
十堰市西苑医院老年医护中心(原东风公司黄龙疗养院)坐落于十堰市张湾区黄龙镇,开创了十堰市“医养结合、以医带养”先河。该中心占地面积近120亩,累计投资7000余万元。老年医护中心以西苑医院扎实的医疗技术和医疗设备为依托,坚持以“儿女情怀、孝子之心”为理念,让每位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为入住老人造福,替入住老人的儿女尽孝。该中心是十堰市唯一一家按宾馆标准建造,实行服务亲情化、管理人性化、医疗正规化、康复系列化、膳食营养化的复合型养老托老机构。该中心设计床位500张,现已入住140人,主要为失能、失智老人,收费标准为每人每月1100元—1800元(不包括生活费、医疗费)不等。该中心是东风公司所属企业,目前政府补贴政策有两个方面:一是一次性按每个床位1500元给予建设补贴;二是按每床一年1200元给予运营补贴。20xx年总营业额900余万元,盈利130余万元。
(三)十堰市寿松苑老年公寓(民办公助模式)
十堰市寿松苑老年公寓是一家个人经营的非营利福利机构。该公寓集休闲、健身、娱乐于一体,占地8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400平方米,由健康区、半自理区、失能区三个相对独立的区域构成,可根据入住老人的不同健康状况进行分配,既为生活能自理老人提供休闲养老理想居所,又为生病老人提供医疗特别护理。该公寓床位费按每床每月760元—2460元不等,餐费每人每月600元,护理费580元—2980元不等。公寓设计床位200张,目前实际入住49人。年营业收入120万元,盈利20万元。目前政府方面的补贴政策与西苑医院老年医护中心相同。
三、相关建议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高度重视医养产业发展问题。
人生最需要关爱的是两个时期:一是成长阶段;二是老年阶段。我国是目前世界上老龄化程度发展最快的国家。这缘于改革开放以来人口出生率的下降、经济条件的提高和健康状况的改善。据统计,建国60多年来,我国平均寿命比建国前增长了30岁。由于多种原因,在短时期内,“1+2+4”的家庭格局不会改变,家庭养老压力巨大。这在很大程度上讲不是孝心和经济问题,而是因为老年人存在多方面的需求。随着经济收入的增加,思想观念的更新,心灵慰藉的渴望和对生活质量的更高追求,也将使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改变“养儿防老”的旧观念,适应社会化养老模式,这也是医养产业发展的市场潜力所在。
我县医养产业还处于初级阶段,与人口老龄化形势下的养老社会化、多样化、个性化的医疗康复要求不相适应,与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不相适应,与我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养老服务业的要求不相适应,在思想认识、保障能力、政策法规、管理手段、服务水平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而扶持和引导医养产业发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是各级政府的职责所在,需要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二)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推动医养产业发展试点示范工作。
要根据城乡规划布局要求,立足实际,着眼长远,统筹考虑建设各类养老机构,防止“一哄而上”。民政、卫计部门要科学规划辖区内的养老服务机构,实现养老服务资源和医疗卫生资源的有效衔接,全面推进医养融合发展。建议先行试点,逐步在全县推广。一是对在建县老年公寓对外招租,引入社会资本参与,签订合作协议,给予一定政策扶持,满足城区及周边中上等收入消费人群。在选定招租对象上,优先考虑城区医疗卫生机构。特别注意的是,要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和转移。要体现经营者的自主权和灵活性。二是在茅坪镇和西营镇两个中心区域,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兴办医养结合养老公寓,满足冷水河和白石河的中低收入消费人群,鼓励当地医疗卫生机构投资新增老年病区;三是招商引资,盘活红石河星蓝湾旅游项目。进一步优化项目规划,增加医养结合产业内容,完善各类设施设备,打造集休闲、娱乐、旅游、健身、康复、疗养为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品牌,满足各类人群的消费需求。
(三)落实政策,加大投入,开创医养产业发展新局面。
认真落实上级对医疗卫生和养老机构建设方面的各类政策,参照医养产业发展较快地区的好的经验和做法,结合我县实际,积极制定我县医养结合产业发展优惠政策,努力开创我县医养产业发展新局面。
1、落实《陕西省民办公益性养老机构建设补助资金管理办法》。该《办法》第五条规定:“民办公益性养老机构(含租用期限在10年以上的),新建机构每张床位一次性补助3000元,改扩建机构每张一次性补助20xx元。”
2、落实民政部等十部委《关于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民发〔20xx〕33号)。《意见》中规定:“进一步落实国家扶持小微企业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对符合条件的小型微利养老服务企业,按照相关规定给予增值税、营业税、所得税优惠。”
3、加大对兴建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基础设施建设的扶持力度,在项目上给予重点倾斜。
4、对正式运营的'养老机构,可以参照周边地区的做法,给予一定数量运行补贴。
5、对入住养老机构的特困(低保)老人,给予一定数量的生活补贴。
6、对入住养老机构的老人,要适当提高医疗报销标准。
7、对兴办医养产业的单位和个人,在土地审批、贷款融资、公益岗分配等方面予以优惠。
8、加大对老年护理人员的专业和技能培训,为医养产业提供人力支撑。
9、鼓励医疗卫生资源进入养老机构,如选派全科医生进入养老机构,在养老机构设置门诊病房和医务室、药房等,政府可在人员编制和经费保障等方面予以支持。
10、鼓励医疗卫生机构设置老年病区,政府可在设施设备建设方面予以补贴。
11、鼓励民间资本在城镇社区举办或运营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老年人活动中心等养老服务设施,为有需求的老年人,特别是高龄、空巢、独居、生活困难的老年人,提供集中就餐、托养、助浴、健康、休闲和上门照护等服务。政府给予一定经费补贴。
(四)加强领导,明确职责,确保医养产业健康发展
医养产业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的部门多,面对的问题复杂,单靠哪个部门都是无法完成的。因此,要切实加强领导,特别要强化县老龄工作委员会的统筹协调力度,进一步明确相关部门的工作职责,认真落实工作责任,为医养产业发展提供坚强的保证。
医养结合调研报告10
预计到20xx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16亿,约占总人口的16.7%。从20xx~20xx年的20年时间里,我国高龄老人将保持年均100万人的增长。
而与此相对的是,中国整体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滞后。同时,老年人存在发病率高、带病生存时间长、对卫生保健依赖性强、医疗花费高等特点。当前的养老机构存在整体资源不足、分布不均、缺少专业化、服务单一、无法满足老年人群医疗保健特殊需求等问题。现就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并针对医院试点建立混合所有制养老机构提出相关建议和意见。
一、现阶段医养结合产业化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养老机构规模及标准化程度低,与医院衔接程度不高
养老机构主要依靠设施建设来实现基本养老服务功能,特别是能够针对失能、半失能的老人提供专业养护服务,重点实现其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紧急救援等功能。然而,在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过程中,我国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二者相互独立,面对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下降的客观现象,医疗机构无法配合满足其需求。现有患病老人不得不奔波于医院与养老机构或家庭之间,不仅耽搁治疗时间,往往由于得不到有效的休息而形成小病变重的情况,增加了治疗费用,老年人需要长期护理的问题已经提到议事议程。
(二)养老机构独立盈利能力较弱,依靠国家补贴情况严重
目前,养老产业在可持续性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在于市场模糊、盈利困难、营销不畅和持续性差。养老机构在一定程度上属于公益性质,盈利能力较弱,社会资本关注度低。目前进入该行业的民营资本普遍规模小、资金实力弱、经营稳定性差,属于相对“弱势”资本。由于目前的养老产业没有清晰的产业发展规划前景,很多养老产业投资成本高居不下,同时又面临着老年人一方面经济承受能力相对有限,不可能承受高昂的养老服务费用,另一方面认知、行动能力下降等客观因素,属于伤病高发“弱势”人群。虽然一些资金实力较强的房产商频频试水养老地产,但未有明确的盈利模式,没有理清养老“地产”与养老“服务”之间的关系。
(三)养老机构高端企业管理和护理等专业人才缺乏,流动性强,可持续性发展程度低
养老人才短缺已为老年服务机构快速增长的瓶颈。国内还没有高端、专业完善的养老服务团队,无论在团队管理还是人员培训方面,养老机构缺乏足够的专业性和发展的可持续性。调研中发现:(1)养老高端企业管理和护理专业人才严重缺乏、队伍结构不合理。 (2)养老机构人员流动性较强,不利于企业持续性发展。养老服务需要医养结合,医院属于资本和人才密集型企业,已经分享过了国家改革开放的红利,发展势头良好,目前的现状养老机构与之相比发展落差较大。养老机构作为一个单独的机构短时间内无法与医院形成有效的平等对接。
(四)多头管理现象不利于医养结合产业化服务体系建设
我国在养老服务方面“多头管理”的现象十分突出,各地养老相关问题的管理工作分散在老干部局、民政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医疗卫生部门、老龄委、消防、公安、防疫、街道等多个部门和单位。此外,妇联、青联、工会、残联等等机构也或多或少地介入了养老的服务保障和管理工作。由于这些部门和单位的工作具有独立性,部门之间缺少足够的协作与沟通,管理过程中很难形成合力。
二、建议
(一)政府发挥主导作用
建议政府:首先明确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监管责任主体,为医院试点建立的混合所有制养老机构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设立监管制度,出台和完善相关服务标准、设施标准和管理规范标准,建立等级评定制度和评估制度。同时,利用服务标准的提高加强市场竞争,减少人为控制因素,通过制定医养结合服务机构的准入、退出机制,规范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市场行为,形成“宽建严管”健康的监督机制,促进养老产业健康持续性发展。
(二)建立健全行业服务标准和规范
建议:推动医院为主体的混合所有制养老机构,利用医院现有的规模化、标准化制度和现有养老政策法规,整合成一套标准性、可实施的服务规范指南。同时,强化诚信优质服务,树立品牌效应。通过一系列制度和行业服务标准建设,形成一套组合拳。
(三)鼓励多方社会资源参与
建议:破除思想上的禁锢和政策上的壁垒,鼓励灵活运用公有制资本和非公有制资本。不同所有制的资本对养老机构的发展有不同形式的促进。如:
(1)引入国企,如中国医药集团等公有制资本不仅可以有效利用资本,促进国有资本保值,而且能够利用其行业的专业特性针对性研究养老服务产品,同时利用老人对国企的信任提高了养老机构的品牌效应,抵御运营风险。
(2)引入民间资本等非公有制资本,利用非公有制资本的灵活性和高效性,通过董事会的决策,从一定程度上激发医院在养老机构领域的活力,提高决策质量,规范经营、加强精细化管理,使医院的公有制资产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产业效益。
(3)允许养老机构员工持股,不仅大大增强养老服务产业服务人员的积极性,使员工的发展与企业的发展紧紧的联系在一起。甚至可以引入“众筹”的概念,允许需要养护的老人和儿女入股养老机构,使需要养护的老年人既是消费者又是养老机构的股东,不仅能够在养老机构增长中获得红利,在养老的同时又有一种家的感觉。
(四)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
建议: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充分的发挥市场调节作用。评选出管理规范、服务专业,能够盈利的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机构。同时,政策应该给予这个市场充分的、公平的竞争环境,各种形式的混合所有制养老机构通过“市场化”的方式运营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产业。这样,经营理念各异、运营模式不同的`养老机构为生存、盈利各尽所能的寻找出口。通过养老服务产业机构的竞争和规模化发展,必定会在要求苛刻的养老服务产业中脱颖而出一批收费合理,服务到位,口碑良好的可持续性发展势头的企业。从而使我国在市场竞争的风浪中找到最适合我国发展的养老服务产业的道路。国家也可以从现有繁杂的补助提供中抽身出来,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履行国家责任,减少国家负担。
(五)调动医保、社保等配套政策支持
建议:给予一定的医保、社保、科技等配套政策支持,推动医院参与的混合所有制养老机构的快速建设。结合医院多年的“收支平衡、略有结余”医保经验,和大医院医保额度较高的特点,通过规模化、专业化管理链条的梳理,降本增效,努力消化参股养老机构所增加的医保额度,减少给国家增加医保管理成本上的负担。但需要考虑到,毕竟现阶段我国医养结合体系建设不够成熟,“包袱”性的甩给医院,容易大大降低了医院在参股的混合所有制养老机构的积极性,况且医院涉及养老产业总体上属于起步阶段,经验不足。
政府应在医养结合领域与医院建立定期对话机制,利用医院在人口与健康领域具有一定的专业性,政府可以完善并适度提供一系列医保、社保、科技等方面的鼓励性政策,适当提高积极参股养老机构医院在老年病方面的医保额度。同时,对现有医保制度进行进一步改革,在完善本市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基础上,逐步建立老年人相关疾病的补充医疗保险制度。
医养结合调研报告11
尊敬的xxx各位领导、同志们:
根据议程安排,我就卫健部门发挥职能作用,努力搞好医养结合、推进全区健康养老产业转型发展,作个简要汇报。
一、开展医养结合优质服务,提升健康养老产业内涵
一是推进医养深度融合。按照国家卫健委《关于深化“放管服”改革激发医疗领域投资活力的通知》要求,我区率先取消养老机构内设诊所的审批,实行备案制。积极稳妥的将闲置床位较多的公立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发展为医养结合机构,引导支持设立老年病科和康复护理科。鼓励支持专业技术人员在医养结合机构规范开展营养指导、疾病预防、中医调理养生等非诊疗行为的健康服务。20xx、20xx年,我区在二级以上医疗单位为老年人开设方便就医绿色通道,开通率达到80%以上。
二是促进优质服务提质提速。依托社区家庭医生团队,通过老年健康管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务人员与社区、居家养老相结合,与老年人家庭签订服务协议,建立契约式服务关系,为老人提供连续性、便捷高效的健康管理服务和医疗卫生服务。组织开展为老年人健康体检、建立健康档案、加强健康宣传、提供慢性病管理服务,做好老年人的健康管理。20xx年共为辖区65周岁以上老年人提供健康体检服务21250人,社会办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签订协议共3家。
三是加强社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建设。充分发挥社区卫生健康小组长的优势,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护士一起组成家庭医生团队,定期为老年人开展上门巡诊,健康宣传,基本实现社区老年家庭服务全覆盖。截止目前65周岁以上老年人家庭医生签约共14358人。
二、加强规划引领,推动医养结合发展
一是强化试点引领。一是注重学习借鉴区委区政府在全区健康养老产业布局重点规划和医疗规划框架内,采取试点先行,总结经验的方式,在健康养老方面结合医疗卫生机构自身特色优势,发挥医疗卫生资源在养老方面的作用,为老年人提供优质的医疗及养老服务建立健康养老的新模式。我区今年以灯塔医院为试点单位开设了老年康复护理科,设置病床30个,配备医护人员19人,(其中高级职称2人)目前已收完全失能病人共15例,逐步形成“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健康养老服务体系。
二是突出项目建设。经过近两年的准备今年灯塔医院在宝莲寺镇刘王坡村征地249亩,用来建设新院(预计在20xx年完工)。其中医养结合项目建筑面积将占总建筑面积14.93%,可以满足500人床位需求,新建成的灯塔医院将集医疗、护理、托老、康复、健康教育、临终关怀六位为一体,实现全程无陪护照顾模式。
三、目前现状
一是健康养老发展不平衡,城区发展的'制约在于社区配套用房困难,造成健康养老服务项目难以落地;
二是养老机构民办私营居多,但有一定规模,医疗完善,上一定档次养老机构偏少,存在医疗资源介入不足问题;
三是社会力量投入健康养老事业的热度虽高,但具体项目落地少,一些服务、保障、医保跟不上,现行的医保政策,不能把日常人工护理费、康复治疗费用,纳入医保报销范围,从而加重群众的经济负担;
四是健康养老问题涉及到卫生、民政、人社等相关部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推广医养结合需要具有合法资质,现有的医疗资源是以医疗为目的配备,要实行医养结合,需要针对性的升级改造,需要政府出台相应的政策支持与资金支持。
四、下步工作打算
下步,一是加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省、市级医院的合作,畅通双向转诊的绿色通道。
是强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打通居家健康养老的绿色通道。
三是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社区居委会的连接,充分发挥各自服务优势,开展健康宣传进家庭服务,继续推动试点单位的打造提升。四是优化健康养老资源配置,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水平,加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宣传,继续开展定期的健康义诊、免费体检等健康养老服务。
医养结合调研报告12
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和养老观念的转变,老年人在养老机构养老,除了日常生活照料外,更关注疾病治疗、身心健康和精神生活等问题。及时有效地获得医疗保健和养老服务是老年人x度晚年的重要保障。通过对养老和医疗服务资源优化配置,一方面养老机构能共享医疗资源,提高养老护理水平;另一方面医疗资源可实现最大化利用。老年人不仅得到养老服务,而且还能获得医疗救助和医疗保险,从而缓解当前“养老难”和“看病难”的问题。
为积极探索养老服务新模式,促进养老和医疗跨行业发展,近期,省发展改革委深入合肥、六x等地,针对“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进行了调研。
现将调研如下:
一、全省“医养结合”养老新模式刚刚起步
目前,全省共有各类养老机构2370家。这些养老机构基本上只提供日常生活照料服务,缺乏专业医疗救助能力,不能提供正规的医疗服务。而当前现实情况是:全国有失能半失能老人3000多万,其中我省有170万左右,这些老年人很多需要入住养老机构或医疗机构,随时需要专业化养老和医疗服务。当前我省医疗机构床位十分紧张,许多老年人大都是慢性病,医院不可能将有限的床位长期给这些老年人使用。而我省能提供专业化医疗服务的养老机构占全省总数不足1%,医疗保障问题在养老服务业中表现得越来越突出。由于不能提供专业化医疗服务,给老年人及其家属带来许多困难和精神压力。
为了解决老年人养老服务和医疗保障问题,一种“医养结合”新型养老模式应运而生。近年来,我省紧紧抓住国家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试点省契机,部分养老、医疗机构大胆创新,敢于尝试,充分发挥现有医疗资源优势,建设集医疗、护理、康复为一体的“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如xxx九久夕阳红老年护理院利用三里街社x卫生服务中心医疗资源,投资500万元,把三里街养老机构改造成为“医养结合”老年护理院,拥有床位260张,主要收住失能半失能老人,床位使用率超过100%。xxx滨湖医院是一所综合性医院,依托雄厚的医疗设备、人才技术等优势,20xx年3月建立了集医疗、护理、康复、健康教育、临终关怀为一体的“医养结合”老年科,拥有床位236张,床位使用率达到90%以上。该院针对不同类型的老人实施自理型、半自理型、全护理型和临终关怀四种类型的个性化养老服务。此外,xxx针灸医院利用中医针灸优势,xxxxxx人民医院利用社x门诊医疗技术,正在加快建设“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目前,这种“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受到老人特别是失能半失能老人及其家属的欢迎,床位供不应求。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在运营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在医保政策方面。入住“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的老人医保费用难以全部报销。如,入住xxx滨湖医院老年科的老年人,属于xxx职工医保、新农合只能报销部分护理费,属于省直单位医保、工伤等其他医保不能报销。
二是在养老服务政策方面。“医养结合”养老机构难以享受政府对养老服务业的扶持政策。如,民政部门虽然给xxx滨湖医院颁发了《社会福利机构设置批准证书》,使其有从事养老服务资格,但由于政策问题,医院得不到地方政府在养老床位和运营补贴等方面政策支持。
三是在人才政策方面。老年人护理特别是对失能半失能老人的护理有一定的'专业性和特殊性,目前一线护理人员和专业养老服务管理人员十分短缺,难以为老人提供专业康复保健、健康咨询等服务。同时,专业化护理人员不愿从事养老护理。
三、主要经验和启示
尽管“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在运营过程中遇到一些问题,但随着“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的蓬勃发展,也给我们带来一些启示。
1.社会现实迫切需要。
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20xx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达到1.85亿,占总人口13.7%,其中65岁及以上老人达到1.23亿,占总人口9.1%。20xx年我省60岁以上人口1000.8万人,占总人口15.6%,其中65岁以上人口达664.8万,占总人口9.7%。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峻,医疗保障成为老人入住养老机构重要考虑因素,当前,越来越多的失能半失能老人迫切希望住进“医养结合”养老机构。
2.充分整合资源。“
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可以利用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各种资源,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为入住老年人提供舒适养老和优质医疗服务。
3.缓解“养老难”和“看病难”问题。
在“医养结合”养老机构,一方面缓解当前“养老难”问题,另一方面老年人既能养老,又能共享医疗资源,缓解了“看病难”问题。同时,老年人的治疗费用还可以通过医保报销一部分,减轻了老年人看病费用。
四、政策建议
“医养结合”新型养老模式将会成为未来养老服务业发展方向,为更好推进这种模式养老机构建设,应尽快研究出台相关政策,加大扶持力度,提升养老业整体服务水平。
1.加快制定政策措施。
养老政策方面,明确规定“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可以享受国家和省关于养老服务业的各种优惠政策,包括床位和运营补贴等;医保政策方面,相关部门完善医保有关政策措施,将“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纳入医保范围,并提高医保报销比例和扩大医保报销范围;土地政策方面,优先保障“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建设用地,对新建项目建设用地采取划拨方式,划拨方式取得的土地只能用于养老公益性事业,不得用于其他用途。此外,“医养结合”是一种新的养老模式,要从上加以规范,要有严格的准入制度,制定建设标准和合理收费标准,对设备配置、医疗水平等方面要有明确要求。
2.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
积极争取国家中央补助资x支持,重点向“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倾斜;各级政府设立养老扶持专项资x支持建设;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投向“医养结合”养老机构。x融部门加大对“医养结合”养老机构人信贷支持,放宽贷款条件,提供优惠利率。
3.鼓励集团化发展。
鼓励养老和医疗机构结合走集团化发展道路,有利于融合资源,充分发挥整体优势。一方面鼓励大型和综合型医疗机构依托现有的医疗资源,兴办养老服务机构;另一方面鼓励有条件的养老机构,设立医疗机构,提供专业化医疗服务,建立医疗型护理院。合肥九久夕阳红集团就是从一家民办老年福利服务机构发展起来,经过多年努力,逐渐发展成为拥有7所老年公寓、2所学校、1个职业培训学校等集团化企业。合肥滨湖医院属于xxx第一人民医院集团,该集团也是拥有多家医疗机构,目前正建设xxx第一人民医院老年护理中心,正在向医疗、养老集团化发展。
4.明确服务对象和内容。
“医养结合”养老机构重点收住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包括有急性和慢性病的老年人,肢体残疾和卧床不起的老年人以及高龄生活不能自理老年人等。这些老年人除了需要生活照料外,更重要的随时都需要医疗保障、康复保健等服务。
5.创新管理模式。
努力打破行业界限,大力发展跨部门、跨行业的养老机构。管理模式上要积极创新,可以通过公共招标、委托管理等形式,引进有先进养老服务管理经验和先进医疗、康复技术及设备的专业机构经营,以提高养老专业化护理水平。
6.加强护理人员培训。
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养老、医疗等机构培训一线护理人员;鼓励高校、中职学校开设老年护理和管理专业,培养老年护理和管理专业人才。此外,还要发挥各类社会培训机构培养养老服务人员,通过多渠道、多形式的培养养老服务人才,缓解当前一线专业护理人员和管理人员短缺问题。
医养结合调研报告13
随着银发的浪潮的到来,人口老龄化已成为中国21世纪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随着老人迈入高龄,一些“老年病”的常发、易发、多发,患病、失能、半失能老人的治疗和护理问题困扰着千家万户,成为社会问题。为积极探索养老服务新模式,促进养老和医疗跨行业发展,我们从年初开始,在全市范围内,对“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延安市养老服务工作基本情况
截止20xx年9月底,延安市60岁以上人口27.5万人,占户籍总人口的12.1%。全市农村五保老人7457人,入住敬老院1821人,城市三无老人2088人,集中供养456人。总体来看,延安市人口老龄化主要有六个特点:一是老年人口增速快。随着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和医疗水平的提高,60岁以上老年群体持续增长,从20xx年正式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年均递增3%,尤其是80岁以上高龄老人,目前已达3.4万人。二是“空巢”家庭增多。多数老年人的子女成家后不与老人同住,尤其是城镇,独居老年人和家庭“空巢化”更为严重。三是失能、半失能老人增多。由于步入老年,各项身体机能退化,患有心脑血管等各种老年病导致失能、半失能的老人逐渐增多。四是家庭养老功能进一步退化。核心家庭的增加以及计划生育导致的少子化,使得家庭规模不断缩小,家庭养老功能进一步弱化。五是老年人的购买能力有限,我国属于“未富先老”,老人退休金普遍不高,加上家庭经济情况一般,用于购买养老服务的能力有限。六是城乡老龄化程度区域性失衡,农村老年人口比例偏高。
目前,延安市失能失智老人接近3万,随着老龄化程度加剧,到2030年,我市失能失智老人预计将增长40%。20xx年2月,我们对全市社区和养老服务机构做了一项调查,发现老人对康复保健的需求,远远高于生活照料。随着我国现阶段老龄化社会“未富先老”、“未备先老”,因为步入老年导致的各项身体机能衰退,一些“老年病”的常发、易发和突发性,患病、失能、半失能老人的治疗和看护问题困扰着每一个家庭。而现有的养老服务机构却仅限于一般的护养和简单的医护功能,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互相独立、自成系统,养老院不方便就医,医院里又不能养老,老年人一旦患病就不得不经常往返家庭、医院和养老机构之间,既耽误治疗,也增加了家属负担。医疗和养老的分离,也使许多患病老人把医院当成养老院,长期占据医院床位,加剧了医疗资源的紧张,使真正需要住院的急症患者无法入住。
延安市委、市单位高度重视养老工作,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养老服务事业发展,完善养老扶持政策,创新养老服务体制,有力推进了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我市现有各类养老服务机构50家,床位数8213张,千名老人拥有床位数30张。其中市级公办社会福利机构3家(社会福利院、第二社会福利院、八一敬老院),农村五保供养机构43家,民办养老机构4家(宝塔区夕阳红老年公寓、延安爱心护理福利院、延川县博爱老年公寓、宝塔区爱心敬老院)。20xx年起我们重点建设农村互助幸福院和城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目前建成农村互助幸福院186个,城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30个,近10万名老年人得到生活照料。
二、医养结合养老工作开展情况
“医养结合”是一种有病治病、无病疗养,医疗和养老相结合的养老模式,其优势在于整合养老和医疗两方面资源,实现社会资源利用的最大化,为老人持续提供服务。其中,“医”包括医疗康复保健服务,具体有医疗服务、健康咨询服务、健康检查服务、疾病诊治和护理服务、大病康复服务以及临终关怀服务等;而“养”包括生活照护服务、精神心理服务、文化活动服务,以“医养一体化”的`发展模式,集医疗、康复、养生、养老等为一体,把老年人健康医疗服务放在首要位置,将养老机构和医院的功能相结合,把生活照料和康复关怀融为一体的新型养老服务模式。2022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意见提出,“要推动医养融合发展”,探索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新模式。通知明确规定,所有养老机构和养老照料中心,都要全部具备医疗条件,为老年人提供医疗服务。
延安市目前的医养结合工作开展可以分成三类:一是内设医务室或引入周边医疗机构分支机构医疗服务,以民办的市爱心护理福利院为代表,利用距离社区卫生室距离近的优势,为卫生室提供办公用房,由社区医护人员为院内老人提供医疗服务;二是有条件的养老机构和养老照料中心独立设置康复医院,市社会福利院建立至今已60余年,作为延安市唯一一所综合社会福利院,主要负责三无精神病人的收治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精神疾病治疗康复经验,计划新建延安市精神病康复托养中心项目,加挂“延安市康宁医院”牌子,由社会福利院负责管理运营,在满足本院收容对象医疗需求的基础上向社会开放,主要对精神疾病、老年疾病进行康复治疗;三是与周边医疗机构签订合作协议,市八一敬老院新院20xx年1月正式运营,设置床位446张,为了满足院内老人主要是优抚老人的医疗,与市人民医院签署协议,由敬老院提供场所、设施设备,医院提供人才技术,为入住老年人开展医疗服务,简单的医治就在敬老院内完成,老人病情较重的通过绿色通道入住医院进行进一步治疗。
三、政策建议
“医养结合”新型养老模式将会成为未来养老服务业发展方向,为更好推进这种模式养老机构建设,应尽快研究出台相关政策,加大扶持力度,提升养老业整体服务水平。
(一)加快制定政策措施。养老政策方面,明确规定“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可以享受国家和省市关于养老服务业的各种优惠政策,包括床位补贴等;医保政策方面,协调卫计、人社部门完善医保有关政策措施,将“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纳入医保范围,并提高医保报销比例和扩大医保报销范围;土地政策方面,优先保障“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建设用地,对新建项目建设用地采取划拨方式,划拨方式取得的土地只能用于养老公益性事业,不得用于其他用途。
(二)加快项目建设,推动健康发展。按照《陕西省单位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陕政发[20xx]36号)关于“着力推动医养融和发展”的要求,“十三五”期间,计划在延安市新区,新建“延安市老年养护院”,集生活照料、医疗康复、认证培训、文体娱乐等多种功能于一体,融合医疗护理与机构养老服务,在全市以及全省具有示范作用的大型综合性养老服务机构,建筑面积xx000平方米,设置床位500张。同时采取公建民营、民办公助、委托经营或购买服务等形式,支持社会组织兴办或者运营公益性医养机构。积极探索拓展社会养老服务产业市场化融资渠道,采取直接补助或贴息的方式,支持民间资本投资建设专业化养老服务设施,形成养老服务事业资金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三)加强制度建设,规范运行机制。要从制度上对“医养结合”模式加以规范,要有严格的准入制度,制定建设标准和合理收费标准,对设备配置、医疗水平等方面要有明确要求。大力推动养老服务标准化,促进养老服务示范活动深入开展。建立医养结合机构服务质量星级评定、老年人入院评估、养老医疗服务需求评估等制度。
(四)创新管理模式。努力打破行业界限,大力发展跨部门、跨行业的养老机构。管理模式上要积极创新,可以通过公共招标、委托管理等形式,引进有先进养老服务管理经验和先进医疗、康复技术及设备的专业机构经营,以提高养老专业化护理水平。
(五)加强护理人员培训。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养老、医疗等机构培训一线护理人员;鼓励高校、中职学校开设老年护理和管理专业,培养老年护理和管理专业人才。此外,还要发挥各类社会培训机构培养养老服务人员,通过多渠道、多形式的培养养老服务人才,缓解当前一线专业护理人员和管理人员短缺问题。加快培育从事养老服务的志愿者队伍,实行志愿者注册制度,形成专业人员引领志愿者的联动工作机制。探索建立在养老服务中引入专业社会工作人才的机制,积极开创专业化、职业化和志愿者相结合的道路,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努力提升服务水平。
医养结合调研报告14
为了解我市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结合工作开展情况,探讨如何更好地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指导意见》,去年x月xx日起,市人大工作研究会xxx等一行,采取实地走访、座谈交流等多种方式,先后深入到市老年公寓、xx老年公寓、xx区市第三人民医院、xx区孝为先老年公寓、xx区蓝天夕阳红护养院、xx社区阳光养老乐园服务中心和定位呼叫平台等处,了解我市养老事业和医养结合的现状,还到东至县中医院老年养护中心参观考察了他们推进医养结合的先进经验。通过调研,初步了解了我市养老和老年医疗服务现状,并就我市如何贯彻国务院办公厅的《指导意见》与有关部门进行了多层面多角度探讨。现将有关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养老服务与医疗保健事业发展的现状
xx期间,我市各级党委政府十分重视养老和医疗保健事业的发展,全市养老敬老机构形式多样,发展较好。有公办区县级养老院7家,公建民营养老机构2家,社会办养老机构17家,乡镇敬老院71家,医养结合医院2家,共有养老床位8023张,同时,为城乡60岁以上老人发放了老年津贴,可以说基本上实现了老有所养全覆盖。全市医疗卫生事业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市区县人民医院、中医院、精神病院、妇幼保健院大部分得到了扩建、改建和重建,乡镇卫生院、村医务室面貌得到全面改善,公立医院改革全面推进,城乡医保、大病救助全面实施,老有所医同样也实现了全覆盖。医养结合方面,也涌现出一些好的典型,尽管不完善,但是确实是我市医养结合的有益探索。
1、政府主管,公立医院医养一体型。如xx市三院(xx区人民医院)今年x月开设老年病科,设置病床44张,已接收一般敬老院无法承担的失能、半失能老人150人次。其做法是:老人处在病态时,办理住院手续,即为医,按住院收费,有医保的按规定报销医疗费用;当病情稳定,处于恢复期时,转为养,按托老模式,自理规定养护费用。市三院的做法,积极探索出了一条医养结合模式的新路。
2、政府主办,社会机构托管型。如市老年公寓和xx区孝为先养生疗养服务中心,是民政部门投资的公建民营的养老机构,条件设备齐全,服务规范,收费合理,而且还自聘了医护人员,解决老人简单的小病处理,是有条件的老人养老的好去处。
3.政府主办,社区服务普惠型。如xx街道办事处与xx市xx信息化服务中心共同兴办的阳光养老乐园和智能信息化养老定位呼叫机系统,把社区老人居家养老工作做的很细很扎实,不仅开展日间托老服务,而且利用定位呼叫平台,通过养老定位呼叫机,及时了解老人居家养老时医疗保健需求和安全急救,还延伸至生活照料和家政服务,提供了快捷方便的现代化居家养老服务。
4、政府主办,乡镇五保老人全托型。以xx区xx镇敬老院为代表的我市各乡镇敬老院绝大多数食宿条件改善,管理服务到位,和当地卫生院建立联系,定期为老人体检,做到小病不出院,五保户都能在敬老院颐养天年。
5、社会主办,民营医院医养一体型。如民营的xx护养院从xx年起就收治老人。他们的想法就是:要把躺在床上的,让他坐起来,把能坐的要让他站起来,把能站的要让他走起来,收费不高,赢得不少老年病人的赞许。
6、社会投资,民政扶持专业养老型。市康乐老年公寓是民办养老福利机构,利用旧厂房改造而成。设有康乐爱心护理院等300个床位,地处市内,交通方便,服务周到,价格低廉,一般群众能接受。
二、开展医养结合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尽管我市老年医疗、养老事业和医养结合上呈现了一些好的典型,但与当前飞快到来的社会老年化需求相比,无论在机构、床位数量,还是在服务质量、医养水平上还不能满足需要,特别是医养结合工作上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具体表现在:
1.受现有的医、养体制和机制制约,医养难结合。现有的体制和机制是民政系统管养老不医护,而卫生医疗系统则是管医疗不养老,养老和医护两张皮,经费专列,专款专用,治病的医保钱只能花在医院,老年人在养老机构中就医费用,则无法在医保报销。就是像市三院这样改革创新,利用资源,有病看病,无病疗养,各计各帐,但是医养不结合,医保结算还是很麻烦。在机构养老院或敬老院的老人有病又必须到医院去治,慢性病在养老院长期疗养,医疗费是不能报销的。
2.在养老机构和床位不足的同时,托老养护费用高,使得机构养老入住率不高。据民政部统计,到xx年底,我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6.6万人,其中70、80岁以上老人为10.37万和3.6万人,空巢老年人数达10.64万人,高龄人口中患慢性病需要长期护理的有2.5万人。按讲,我市养老院市场需求很大。但是,由于现有的养老机构床位费、护理费过高,尤其是失能、半失能老人,护理费用更高,社会大部分低收入工薪阶层老人承受不了,不敢问津。造成不少低收入慢性病老人不得不留在家中,得不到专业的护理服务。市三院老年科44张床位,常住30人,大多是离退休老人;市老年公寓是国家投资,设有250个床位,目前入住131人,基本也都是离退休老人;xx区孝为先养老院也是国家投资,设有床位160个,入住老人才20多位。
3.社区医疗、养老服务机构缺乏优质医疗资源。在社区居家养老中,老年人除日常护理、慢性病管理、康复、健康教育和咨询以及中医保健服务外,急需的是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在生活照料和康复护理等多方面服务。但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仅能开展一般门诊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为主,均没有深入居家养老服务,不能满足患慢性病的老年人的康复疗养需求。已经设置的社区养老服务通常只能提供日间照料功能,缺乏内设医务室和医疗设备,养护人员技术水平也不高,且没有和医疗机构对接。
4.大多机构养老医护专业人才缺乏,不能适应医养结合发展需求。目前老年人护理,除各综合医院外,大多养老机构医护人员都是从已退休基层医务人员中聘请,年龄大,专业水平有限,加上医疗设备简单,只能进行一般医护处理,不能进行专业医疗和急病抢救服务。特别是失能老人的专业护理和处置慢性病,目前养老机构医护人员医技远跟不上需要。综合医院老人住院的社会陪护,价格高昂,更是令人不堪负担,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
5.医疗机构支持养老服务困难。目前,诊疗水平高,信誉好的市县医院,本身医疗资源十分紧张,老年病人康复治疗时间长,周转慢,效益低,加之医患关系、医疗纠纷等潜在风险,医院开展老年病疗养,经济效益远低于正常医治,又得不到民政部门的床位补贴,难以收治老年康复病人。医养结合关系如不建立,医疗机构很难为养老提供全面、及时、有效的'医疗支持。
三、加快推进我市医养结合的几点建议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健康与养老服务需求越来越迫切。加快推进医养结合型养老模式建设,加快建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和发展养老服务产业要求,也是发展养老服务业和健康服务业的重要任务,更是让老年人及时有效地获得医疗护理、安度晚年的重要保障。国务院顺应民意,批转九部委《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指导意见》,是利国利民的民生工程。加快推进我市医养融合,对于提升全民健康素质,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养老问题,是家事也是国事。医养结合是改革创新的工作,时间紧,任务重。体制不顺,不解决制约医养结合的体制问题,医养融合就难以实行。市区县要吃透和掌握中央精神,成立强有力的医养结合工作领导机构,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勇于创新,破解难题,把落实医养结合工作列为xx年我市民生工作之一,确保医养结合工作顺利进行。
为加快推进我市医养结合工作,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首先应将医养结合发展纳入全市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十三五规划。要进一步摸清家底,着力构建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医养结合发展体系,统筹做好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建设的规划衔接。各地首先应将医养结合发展纳入全市国民经济发展的十三五规划,摸清家底,在制定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时,应考虑完善医疗养老设施布局,确保养老、医疗设施建设用地;土地、规划、财政、社保、民政、卫生、教育等相关部门都要在规划中关注医养结合的短板,做好医养结合建设用地的落实、行政许可受理、专业技能培训、医养结合设施的床位建设和运营补贴资金的统筹安排。
2.加快推进医养结合工作,全面实现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
一是机构养老、敬老院要建立医务室。机构养老是是专业化的养老服务,也是医养结合的最佳载体。我市两处公建民营养老机构条件具备,只要注入医疗机构,就能实现有效的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建议民政、卫生部门和经营者按照国务院文件精神,顾全大局,精心操作,精准谋划,选派精干医务人员,进驻养老机构,开展医养工作。区县公办养老院必须设立医务室,乡镇医院要为敬老院提供及时优质医疗服务,解决孤寡老人的医疗护理。各级卫生部门应对机构养老办医疗服务给予大力支持,条件具备的,要及时为其办理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医保主管部门对上述机构发生的医疗费用,按照老人参加的城乡基本医疗保险的规定结算。鼓励具有执业医师资格的医生到具备养医融合条件的服务机构开展多点执业。
我市有60岁以上老年人口98.6万人,占全市人口21%,老年人口将以年均3.5%的速度持续增长,到xx年全市老年人口将占总人口的四分之一。随着高龄老年人、空巢老年人和失能老年人日益增多,我市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因此医养融合发展对我市应对人口老龄化,提升养老服务能力和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医养结合调研报告15
随着人口老龄化速度不断加快和家庭结构变化,家庭养老难这一问题渐趋突出,尤其是养老中的医护需求愈来愈旺盛。面对养老的医护需求,传统的养老机构缺乏医疗服务能力,医院又无法提供养老基本服务,而“医养结合”模式既能给医院减轻病人长期“压床”的压力,让优质医疗资源得以合理利用,还能解决老人养老过程中的医疗问题。为加快推进“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发展,威海市荣成市民政局在对全市老年人身体状况进行统计的基础上,组成调研组,先后深入到3个机关科局、8家养老机构、4家医疗机构、5个城乡社区,采取听取情况介绍、开展座谈讨论、发放调查问卷等形式,围绕如何有效推进“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发展进行了调研。通过调研,摸清了荣成市“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发展的基本情况,查找分析了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一、荣成市“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发展的现状
截止20xx年末,荣成市60岁以上老年人达18.7万人,人口老龄化率达28%,超过了全国16.1%、山东19%、威海25%的比例,其中80岁以上高龄老人2.8万人,失能、半失能老人达3.37万人,分别占老年人口总量的`3%、15%。近年来,荣成市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的形势,针对老年人对生活照料需求和健康服务需求相叠加趋势越来越明显的实际,围绕“老有颐养、病有良医”目标,大力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融合发展,有效保障了老年人的基本健康养老需求。综合起来,主要探索并逐步推行了四种“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
(一)养中有医。养老机构根据老年人的服务需求和自身能力开办医疗机构,按照床位在500张以上、150—500张、150张以下的标准,分类设置护理院、医务室、巡诊室。比如,荣成市万福苑老年公寓建设老年护理院,一期工程投资20xx万元,设置床位230张,设立了内科、中医科、慢性病康复科等特色科室,医疗设施设备达到二级以上医院标准,并与荣成市人民医院签订对口支援合作协议,到20xx年8月底已经收住患有各种慢性病的老人161名,入住率达70%,投资3000万元的二期工程将于20xx年底前投入使用;荣成市社会福利中心养老服务园区,配套设立了专业康复机构—荣成中康医院,主要以康复为特色,集康复、治疗、保健、预防等多种功能于一体;荣成市盛泉养老公寓投资4000万元建设养老护理院,设置床位360张,设立康复理疗、中药保健、临终关怀等4个科室,配备医护人员23人。
(二)医中有养。医疗卫生机构发挥自身设施资源、技术和人才优势,通过增设、转型等方式,拓展老年养护、康复、护理、临终关怀等服务项目。以石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例,该中心利用闲置的楼房资源,投资360万元建设老年养护院,设置专业护理床位50张,成为威海市第一家由医疗机构主办的“医养结合”型养老服务机构,目前已经进入试运营阶段。荣成市今年计划采用这种模式,利用人和镇中心卫生院现有的8000平方米闲置房屋和土地再改造建设一处。同时,荣成市还规划在市人民医院、中医院和石岛人民医院开设老年病区,主要收治处于康复期、疗养期和病情稳定期的老年人。
(三)养医签约。全市26处基层医疗机构与周边的养老机构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医疗机构在养老机构内设置巡诊室,将入住老人纳入健康管理,建立健康档案,每周派医护人员进行巡诊,每年开展健康体检服务,对慢性病患者每年提供不少于4次的随访服务,并对突发疾病的老年人开设“绿色通道”,确保其得到及时有效的医疗救治,逐步构建起“小病就地诊治,急危重病人到医院,经医院治疗好转或痊愈送回养老院”的模式。以荣成市老年公寓为例,荣成市人民医院在该公寓内设置了医疗诊所,由专职医生全天候坐班就诊,每周对入驻的90多名老人例行一次健康查体,小病在诊所内进行治疗,重病去医院予以救治。
(四)居家巡诊。依托社区各类服务和信息网络平台,推动医疗卫生服务进社区、进家庭,建立健全全科医师团队家庭签约和乡村医生家庭签约“双签约服务”模式,为居家养老人员提供定期体检、上门巡诊、社区护理等服务。比如,荣成市在推进H型高血压防控新模式过程中,市、镇、村三级医疗机构与2万多名患者签约,由医生提供定期送药随访和健康查体服务,使老年人足不出户即可享受到相应的医疗服务。
二、制约“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发展的主要瓶颈问题
“医养结合”作为一种新型养老模式,既能够有效破解传统单一机构养老的弊端,也能满足广大老年人尤其是失能、半失能老人的养老需求,是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长久之计。但从工作实践看,由于医保政策瓶颈、专业人才匮乏等多重问题,医疗与养老有机融合之路并不好走,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问题。
(一)从养老机构看“医养结合”。主要表现为“三难”:
一是执照难办。“医养结合”的“医”,并不是单纯的吃药、打针那么简单,应该至少达到一级以上医院的医疗水平,还需要具备一定的诊疗项目、医疗器械和医师护士,并纳入医保定点范围。目前养老机构开办医疗机构设置的门槛过高,申请执业许可证的难度较大,纳入医保定点的要求较严,荣成市仅有万福苑、盛泉2家养老机构达标并于20xx年获批,其它大多数养老机构并不具备医护条件。目前,全市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总床位比重仅为10.4%,与山东省确定的30%的目标要求相距甚远。
二是医生难招。医护人员在养老机构执业,业务范围变窄,工资收入过低,缺乏发展前景和岗位吸引力,造成医护人员不愿到养老机构就业,即使进入了也是频繁流动,队伍不够稳定,目前全市养老机构招录医护人员57人,仅占护理人员总数的10.8%。而养老机构现有护理人员素质较低、年龄偏大,缺乏系统化、专业化培训,1/4左右没有持证上岗,特别是镇街敬老院的护理人员中,83.5%为“4050”农村妇女,很难为老人提供医护服务。
三是资金难筹。荣成市目前建有养老机构40家,尽管养老机构数量不少,但大多规模小、实力弱,床位利用率只有52.8%左右,再加上微利经营甚至亏本经营,实在没有更多的资金再去设置医疗机构或聘请职业医生。以镇街敬老院为例,入住的老年人90%以上为农村五保供养老人,每人每年6500元的五保集中供养经费较难维持,只能通过压缩人力成本来保障运转,而五保供养费用中又没有单独列支医疗费用,一旦某个敬老院中有多名老人生病需要住院治疗,事后救助的模式使得住院治疗费用挤占正常运转经费的现象经常发生,拿出更多的资金来增加医疗设施、聘请医护人员,对他们来说确实成为一种奢望。